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十篇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十篇

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7:31

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篇1

关键词:研究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实验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赵秀春(1979-),女,辽宁大连人,大连民族学院机电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徐国凯(1956-),男,辽宁大连人,大连民族学院机电信息工程学院,教授。(辽宁大连116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民族学院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1132)、大连民族学院自主科研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DC1103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8-0091-02

实验教学是学生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初,德国的洪堡提出了“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之后,许多大学纷纷把科研引入教学,形成了研究型教学模式。[1]从2007年到2010年,各高校纷纷开始资助大学生开展研究型、创新性实验项目,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2-4]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开展与实施,是我国高校推进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所需采取的重要措施。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既增强了实验教学环节,又将教学与实验相辅相成,实现了研究与创新的齐头并进。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并不能一味的通过开设新的实验项目来达到目的,而应将科研引入实验,因为开展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更能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一、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开展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家和各高校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绩。以大连民族学院为例,就主要的几种模式进行了总结和探讨。

1.辅助教学,延伸教学

辅助教学,延伸教学,即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采取以服务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加以延伸和拓展,题目的选择要注重辅助教学的目的,并要求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辐射性。

理论与实验是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的。实验需要理论作为基础和依据,同时理论也需要通过实验加以验证。[5]两者在教学体系中是相互交叉、彼此渗透、同步发展、统筹协调的。采取这种模式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既能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做中学”、“探中学”。这种模式的实验项目虽然在成果的体现上并不直接,很难产出高水平且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论文或成果,但其潜在的意义深远。它不仅保证了教学的需要,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保证了学生在后续实验过程中的理论基础和操作规范。在实验过程中既给学生坚定了完成的信心,同时也增强了其学习探索的兴趣,注重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边学习边研究,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深入研究,不断探索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实验项目通常分为两个层次展开:一是基础层——从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实践能力入手,加深、巩固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对实验室安全和操作规程熟练,了解常用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为自行设计实验和今后工作奠定基础。二是深入层——在基础层的前提下,使项目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和创新研究性,从熟悉实验仪器设备及其使用入手,基于教学内容设计实验内容,通过学习研究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研究和创新能力。在熟悉实验仪器设备的基础上,从兴趣出发自行设计实验内容并进行创新。

2.科研引导,导师管理

以教师科研项目的子课题或部分内容作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将实验项目与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相结合,针对本科生进行实验项目的设立,让学生参与跨学科研究以及某些领域的科研研究、应用研究或开发研究。

导师制是一种教学组织形式,本科生导师制最早源于14世纪英国的牛津大学,即一个学生或一组学生在一个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的教学制度,由导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指导的人才培养制度。[6,7]我国许多高校也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大量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实践项目中,使大学生尽早进入专业科研领域。[8]教师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中主要起到指导和管理作用,在项目的选题、学生的指导当中要做到因材施教,细致严谨,引导学生学会科研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探索,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开展新实验的科研能力。

采用这种模式的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要求学生理论基础扎实,且要将实验动手能力较强的优秀高年级学生培养成导师的助手,辅助导师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实验,以实现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优秀学生的实验结果也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这种实验项目模式既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锻炼培养了学生,也服务了教师科研。

3.兴趣带动,竞赛激励

实验项目从兴趣出发,主要针对参赛作品,学生自由选题,并自行设计完成。通过开展学科竞赛,培养、锻炼和展示学生的能力与综合素质,深化实践教学,进一步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学生也往往愿意通过竞赛去展示和验证自我、肯定自我。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腐朽为神奇。该实验项目就是要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培养其探索精神,并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应注意的问题

要想使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顺利进行并取得成功,在其执行过程中就需要考虑各种因素,注意各方面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项目的设立与开展要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即使相同学科的不同实验项目其难度也相差甚大,因此对参与项目的学生的要求也就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要根据实验室或可利用的实验环境与需求设立题目。

选题可根据学生的意愿,兼顾学生的理论基础水平及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从而保证实验项目的顺利开展与持续性。避免设立的题目过于难和宏观而导致学生在进行的过程中产生距离目标遥遥无期的感觉,最终失去兴趣和信心而半途而废,这样往往会起到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失去学习的动力。要做到题目难度适中,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既要考虑到其实行的难度和安全性,也要考虑到项目对于学生能力的锻炼是否具有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体现项目开展的意义。

2.注重基本功训练,规范其实验安全行为

培养学生的能力固然重要,但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学生安全更为重要,很多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差,违规操作和粗心大意造成的。从基本操作开始训练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科研基本功,培养学生严谨的、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良好的学术习惯和实验操作习惯是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研究的基础保障。

不同的学科其实验形式各异,涉及的操作安全也各不相同,如电工实验涉及到电力和用电安全,化学实验涉及到化学药品安全,财经学院的实验项目和法学院的实验项目则涉及社会安全等。危险不仅来自于实验本身,还来自于物质的毒性、电器使用和操作等方面带来的安全隐患,如化学实验经常会使用一些有毒或强腐蚀性且易燃易爆品很容易引起中毒、烧伤等意外事故,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护措施,才能保证实验的安全顺利进行;电工实验是以电源为载体,不安全因素较多,设备容易损坏,甚至对人体和实验室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和破坏性。当然,高校安全事故的发生通常与指导教师和学生的麻痹大意与违规操作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为了保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的顺利进行,在实验项目开展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安全和防护措施,同时需要指导教师不仅在项目选题、实验方案的确定、实验过程及项目材料的撰写过程中严格把关、悉心的指导,还要培养学生严谨的、正确的科学态度。对实验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的危险,教师应及时提醒,教会学生各种防范措施,以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教师应通过指导与讲解使学生谨慎的同时也要打消学生的顾虑,排除障碍,大胆实验,良好的学术习惯和实验操作习惯是理工科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研究的基础保障。

3.注重成果,更注重过程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注重成果,但更注重过程。通常教师对本科生的能力和毅力持怀疑态度,所以教师科研普遍只是与研究生培养相关联。但本科生对参与科研的积极性与热情很高,让本科生参与到项目研究中,不仅有助于增强本科生的信心,还能培养其坚毅与吃苦耐劳的精神。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真正的学习和掌握本专业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型实用人才,这就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审视,对实验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

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要重在发掘学生的研究性与创新性而不是苛求实验的结果,给学生过大压力。[9]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通常题目较难,影响因素较多,因此要允许学生失败,使学生在实验的失败中寻找原因,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创新不怕失败的精神,这才是大学生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性实验项目更有意义的成果。

三、结论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为高校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介绍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基本模式,并总结了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推进高校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了借鉴与保障,对于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国荣,陈达强,吴碧艳.高校本科生教育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9,(3):90-91.

[2]卢山,柯茜茜,陈晓光.在实验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时代教育,2012,2(2):2-4.

[3]张琇,倪志婧,等.综合研究性实验项目的教学设计与过程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2):159-161.

[4]彭喜旭,王海华.生物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实践——以植物石蜡切片及木质素的组织化学显示实验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5):156-159.

[5]赵秀春,徐国凯,陈晓云.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精品实验项目设计与实践[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0,12(5):497-450.

[6]涂春花.本科生导师制:高校教书育人的新载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39-41.

[7]江锦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12):12-15.

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篇2

[关键词]大学生舆情热点规律调查研究

[作者简介]卢艳荣(1970-),女,河北易县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李京彬(1971-),男,河北定州人,河北大学护理学院党委副书记,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金天星(1982-),男,河北承德人,河北大学学生处青年研究发展中心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学。(河北保定071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北省大学生舆情热点调查及干预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1ZZ008)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8-0165-02

我国社会转型不断深入,受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群体的舆情动态呈现舆情源多样化、传播迅捷化、影响剧烈化等特点。高校舆情一旦形成,将会对广大师生思想意识、校园和谐,甚至社会稳定产生影响。密切关注和分析大学生群体的舆情热点及其规律,对保障高校的科学发展环境和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舆情及大学生舆情相关概念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舆情的研究日渐深入,王来华教授对舆情的定义得到广泛认可。他认为,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所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因此,大学生舆情主要指在一定时间内,大学生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舆情热点是大学生思想情绪和利益诉求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关注议论的焦点,反映出一个时期大学生的所思所想。本文研究的舆情热点,是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群体关注度超过25%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内外具体事项,评估指标参考姚福生等对大学生舆情演化状态评估机制的研究。关注度是指一段时间内某事项被大学生关注的程度,本文研究用百分比进行比较,某事项关注度=该事项被选频数/有效受试人数×100%。

二、大学生舆情调研情况

问卷设计方面,除学生基本信息外,还包括舆情源内容、舆情传播路径、舆情传播方法与时间等内容,经过两次预试验修改完善后,学生能够在20分钟内认真回答完毕。样本选择与调查方面,选择河北省11所高校,包括本科骨干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高职和民办院校,分组进行调查,所有院校同时展开,一周内结束,共发出问卷105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6份;受试学生涉及军事学以外的12个学科门类,分布在各年级,以二年级居多(53%),学历层次含本科生77%,专科生22%,研究生1%,其中男生44%,女生56%。统计分析方面,经SpSS15.0数据处理。专家意见收集方面,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11所高校的宣传、学生、保卫等部门的专家及一线资深辅导员共66人受试和被访。

三、大学生舆情热点分析

1.大学生舆情主题关注度分析。调查问卷列出了被大学生关注的7类主题,由受试者自由选择最为关注的选项,每题为多项选择。大学生对“校内外突发事件”关注度最高,其次为“社会现象与民生”,两项均高于25%,属于舆情热点。校内外突发事件为首要的舆情热点,男女生、文理科、各年级分别统计处理,结果一致,分析认为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爆炸性对大学生生活和思想最具影响力和冲击力,因此任何国内外、校内外突发事件发生时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舆情变化。社会现象与民生问题成为大学生关注的第二大主题,一方面表明当代大学生有社会责任感,关注我国社会改革发展中的问题,政府对解决此类问题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对于赢得大学生群体的信任和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表明大学生高度关注舆情热点,如果处理不妥,容易成为大学生群体的舆情导火索,引起社会连锁反应。此外,关注度比较高的还有校园生活热点占22.6%,表明大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事和关系到切身利益的事非常关注,提醒高校工作者要认真谨慎处理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相关事务。大众传媒与网络热点的关注度为21.6%,验证了现代信息传媒对当代大学生的作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先于学生关注媒体和网络热点,敏锐地分析预判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的影响。

2.大学生舆情热点事项分析。问卷将2010年1月到2011年9月间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校内外具体事项分别列为各主题的具体选项,统计中把有效答卷中各主题列出的42个选项的关注度一起排序,关注度高于25%的舆情热点有22项,占所列选项的52.3%,说明在校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非常关注。从关注事项的广泛程度来看,舆情热点涉及调查统计的五个主题,每个主题含3~5项,表明大学生对校内外、国内外热点事项的关注范围非常广泛。从关注的热度来看,关注度60%以上的有4项,50%~59%有3项,40%~49%有10项,30%~39%有3项,29%~25%有2项。关注度最高的“物价上涨”达67.3%,提醒我们要高度重视物价上涨引起的学生饭菜价格涨价可能引起的连锁反应。关注度60%以上的还有“动车追尾”“食品安全”“学习与考试”,关注度在50%~59%的有“李刚门”“官富二代”“天津高速特大车祸”,我们认为超过50%的舆情热点应为高危热点,问题解决的好坏对舆情的转归及学生对政府的信任度都将产生重要影响,类似以上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反应迅速,及时做好学生的舆情引导。

3.大学生校园生活舆情热点分析。调查问卷在校园生活主题中列出了10个容易出现热点问题的选项,关注度超过25%的选项有五个,分别是学习与考试(61.40%)、奖助学金及评优(47.50%)、求职就业(45.8%)、入党(37.10%)和爱情与交友(27.90%)。关注度最高的为“学习与考试”,说明大学生的学习压力很大,提醒我们要时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无厌学、厌世倾向,在期中、期末、英语四六级等考试期间及公布成绩阶段,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对学生反映的涉及课程安排、教学质量等与学习考试有关的问题要高度重视,及时解决,以免迅速形成舆情。“奖助学金”“求职就业”“入党”均为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学生关注度很高,我们在做工作时要注意公平、公开,耐心细致地做好舆情引导。“爱情与交友”也是关注度比较高的选项,要及时引导大学生的爱情观、择友观,出现失恋、狂热求婚等热点议题时,要密切关注,正确引导。另外,“校园安全”的关注度也比较高,要在思想上时刻警惕,措施上把牢关口,确保学生在校安全。

四、大学生舆情传播特点分析

1.舆情传播路径。“某热点事项发生后首次获得讯息途径”最多的为“网络”(65.10%),其次为“人际关系”(50.90%)和“大众媒介”(47.20%),而“非正式群体渠道”被选频率大于“正式组织渠道”的被选频率。网络使用排前三位的是QQ、新闻网站和微博,人际关系排前三位的是同学、好友恋人和父母亲戚,大众传媒排前三位的是电视、报纸和广播。分析传播路径特点,一是网络成为主导传播途径,而2007年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所做调查结果最多的途径为口传(人际关系),可见经过几年变化,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已经深入影响了大学生信息传播环境。二是学生接受非正式渠道传播途径的讯息比正式渠道传播途径多,这可能与学生的群居和交往特点有关。三是从各渠道排在前三位的具体途径可以看出学生接受和传播讯息的主要脉络,舆情发生时应该循着这条脉络做好引导工作。

2.舆情传播时间。对于传播时间的调查为单选题,热点事项发生后,首轮传播(即受试者首次获得某讯息)“4小时内”最多(33.80%),二轮传播(即受试者获得讯息后再次向他人传播)“24小时内”最多(29.25%),学生最为关注的时间“3天内”最多(31.30%),不再关注的时间“1周以后”最多(25.73%)。亲历热点事项后,大学生多在4小时内向他人传播讯息,说明首轮传播的即时性和迅捷性,亲历者将热点讯息通过网络等迅捷途径快速向同学、好友恋人、父母亲朋等传播讯息,复述现场事实,而来不及加入其他成分,所以对热点事项的现场处置最为重要,符合舆情专家提出的黄金4小时理论。而受众在得到讯息后,多在24小时内再次传播讯息,即二轮传播,其中受众同时也是二轮传播者,会加入自己在了解、观望、议论过程中形成的看法和观点,传播中会有失实现象。对某热点事项最为关注的时间多在3天内,不再关注的时间为1周,这给舆情处置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了正确处理舆情事件的时机,要把握好4小时、24小时、3天内、1周内的处置时机,正确的处理会促进热点事项的正常转归。

3.舆情传播效力。关于“如果同一热点事项不同途径获得的讯息不一致,你更相信哪一种?”,“大众传媒”是首位(35.1%),其次为“正式组织渠道”(26.1%)、“人际关系”(24.7%)、“网络”(24.7%),相信“非正式群体”的只有6%。这说明大学生最为信任的是大众传媒和正式组织渠道,虽然在传播途径比较中,非正式群体的频率高于正式群体,但学生对于正式组织的信任却高于非正式组织。热点事项发生后,相关处置部门要善于利用最具传播效力的渠道,发挥正面舆情引导作用。学生对网络的信任也较高,网络舆情引导应提起高度重视。

4.舆情传播、激化与衰减的原因。问题为多选题,从统计结果看,大学生参与传播的原因主要有“表达自我观点”和“反映问题推动解决”,舆情激化的主要原因是处理问题的结果和态度、方式及速度,所以热点舆情发生后,最为实质性的工作应是及时正确地推动问题解决。而舆情消减原因中被选频率最多的是“出现其他热点讯息兴趣转移”(37.8%),这符合大学生特点,学生工作者可以通过组织其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五、结论与启示

研究通过客观数据结果,帮助我们找准大学生舆情热点内容和把握其传播规律,提高大学生舆情工作的针对性。第一,大学生舆情热点内容范围广泛,涵盖各类主题,国内外、校内外任何热点事项的发生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要求我们时刻警醒,具有敏锐的分析能力,及时发现并预判热点事件对学生的影响,做到未雨绸缪。第二,大学生对一些敏感事项关注度非常高,达60%以上,要求我们对突发事件、社会现象与民生问题、校园生活等热点事项高度关注,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第三,网络、QQ、手机等新媒介成为大学生讯息传播的主导途径,但这些途径具有虚拟性、隐蔽性、随意性和渗透性等特点,对于舆情的正面引导是极大的挑战,必须引起重视。第四,从舆情传播的路径我们清晰地看到学生的信息传播脉络,而学生最为信任的途径在这条脉络中还显弱势,要充分发挥正式组织、大众传媒、人际关系等最具效力途径的作用。第五,我们要把握黄金4小时、24小时、三天内等有效时间点,及时处理现场正确解决问题是最有效的防止、化解和消减舆情的手段。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和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2]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1)[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

[3]李莹.民意调查技术的新发展[J].社科纵横,2007(3).

[4]刘宗让.高校大学生舆情工作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09(23).

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篇3

一、思想素质良好,政治信念坚定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素质好,理想信念坚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进取向上,严于律己。作为无党派人士,关心时事,积极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深刻领会党的三个代表和总书记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有关精神,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各项方针政策。

二、教学水平精湛,教书育人精心

老师长期担任地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工作,承担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大量教学任务,年教学工作量大大超过额定工作量。先后主讲了《地质学基础》、《普通地质学》、《地球动力学》、《古生物地史学》、《专业英语》等课程。其中《普通地质学》是地质相关专业学生的十分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多年来她能够做到把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针对课程的学科特点,在收集了大量的图片、图册、音像、录影等基础上编制的《普通地质学》多媒体课件生动精辟,为配合学生课外学习,开发的课程在线测试等都收到了十分良好的教学效果,被评为省精品课程。在课堂教学这一最重要的环节,她以知识的传授为根本,注意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并且注重授课方法,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严谨的治学作风,极大地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她教过的学生都肯定地说,听了陈老师的课既学到了知识,又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作为老教师,老师注重对年轻教师在教学上的传帮带,从备课教案分析、试卷难宜程度的把握,到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与授课技巧都能给予新进教师精心细致的传授。除课堂教学外,注重课余时间指导本科学生拓宽学习领域,增强学习兴趣,精心指导低年级学生从感兴趣的地质问题出发,开展科研活动,其中09级地质工程专业学生完成的《淮南寒武系遗迹化石的发现》获得学校挑战杯赛二等奖,这对在校本科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罕见的。老师注意将科研课题的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指导本科生毕业实习与设计数十人,培养研究生近二十人。每次从选题、材料的收集、初稿的写作直到定稿的完成,她都做到仔细过问,悉心指导,让学生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使论文写作得以顺利完成,对于学生的实习指导同样认真负责。

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篇4

本研究在前言部分首先对记忆联合错误的理论和实验进行了回顾,然后对当前的一些研究作了说明,最后阐明了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共设计了两个实验,对记忆联合错误范式中各影响因素对联合错误效应的作用进行讨论。在实验一中,通过控制刺激呈现方式,研究汉语双字词是否存在特征和联合错误以及不同的呈现方式对击中率和联合错误虚报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汉字词作为实验材料,确实出现了联合错误效应,但并未出现特征错误效应;并且在同时呈现条件下的联合错误率要高于在逐个呈条件下的;而旧词的击中率在两个呈现条件下并没有显著差别。击中率和虚报率在不同呈现条件下的分离,可以用特征一构造理论进行解释。实验二中,通过控制重复学习次数和反应时限两个变量,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对联合错误效应的作用,并探讨记忆联合错误效应的产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旧词来说,击中率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短时反应条件下的击中率要显著低于长时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时间的缩短降低了被试使用意识性提取的可能性进而使击中率降低。对于联合诱词而言,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间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短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率随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而增加: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虚报率在两种重复学习条件下差异不显著。依据双加工理论,联合错误是在缺乏意识性的熟悉性基础上产生的,在短时反应条件下由于反应时间有限,造成被试无法进行意识性加工,重复学习增加了项目的熟悉性因而熟悉性加工起主要作用使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限两个变量产生了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说明,我们可以将特征一构造理论和双加工理论结合起来对记忆的联合错误效应进行解释。

关键词:联合错误,熟悉性加工,意识性加工,击中率,虚报率

1.前言

记忆是人脑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心理学上将记忆定义为: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以及再认或回忆。记忆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时间上得以延续的根本保证,是经验积累和心理发展的前提。记忆的科学研究始于艾宾浩斯,后经众多心理学家的努力,人们对记忆的认识大大加深。二十世纪中期以前,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对正确记忆的报告上,仅把错误当作方法学矫正的对象。近年来,有关错误记忆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错误记忆现象最早的实验研究始于Baltlett,ec.Bartlett(l932)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指出,记忆并不仅仅是痕迹的重新兴奋过程,而是可想象的重构或建构。这样,他第一次强调了记忆过程中的主动性作用,使得人们对记忆中存在的基本错误类型的认识从单纯的遗忘扩展到另一种一替代性错误,而替代性错误的表现即是,人们会错误地记住没有发生过的事件,或者对它们的记忆与真实情况不同。人们在对词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同样会产生错误记忆,Deese(1959)最先使用词表学习范式报告了强大的错误回忆效应。und朴od&zilnmennan(l973)使用单个词作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音节的联合错误,并提出了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再认的特征和联合错误是指学习项目的成分在测验阶段与新成分组成特征词或是重新组合形成联合词,对这些词的错误再认便称为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举例来说,在学习阶段呈现“玉石”和“微米”两个词(在本文中,将“玉石”和“微米”这类词称为母词),在测验阶段以“玉皇”或“玉米”作为探测词,前者称为特征词,“玉米”便称为联合词,被试对这两类词的错误再认便称为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有关这种错误再认的研究显示,对真正学过的词判断为“学习过”的概率显著高于联合词,然后是特征词,最后为新词(旧词}联合词)特征词}新词)(如Jone&Jacoby,2001;Rubin,vanpetten,Gllsky,&newberg,1999)。也有使用其他实验材料的研究得出类似的结果,比如,两音节的非词,被试对源于两个学习项目的联合刺激有着很高的虚报率,并且他们通常对自己的判断有很高的自信(Reinitz,比咖ers,&Cochran,1992)。

在随后的实验研究中,各种类型的实验材料运用到了这种特征一联合范式中,大体有短语(underwod,Kapelak,&mal而,1976),复合词(Chatala,Levi氏Bcll,毛mman,&助dico,1978;und~odetal.,1976;Reinitzetal.,1992),由无意义音节组成的假词(Reinits,1刀川ners,&CoChran,1992),句子(Reinitzetal.,192),面孔图片(ReinitZetal.,192;R幼nitz,morise扒&D曰mb,1994),照片(searcy,Bartlett,&meman,1999),抽象图形(K沙。11,Kni乡it,metcalfe,wbl瓦&孔ivi峪1996),故事(H如gan&Rei币tz,2003),自传事件(od铭耐&Lampinen,inpress)。

1.1特征和联合错误的产生机制

1.1,1熟悉性估计

有关特征和联合错误的最简单的一种解释是判断基于对测验项目的熟悉性估计(Rubin,vanpeten,olisky,&newberg,1999;又见Rd币tzetal.,1992),如果一个项目的熟悉性强度达到一个特定的阐限,这个项目便会判断为“旧”。这个观点认为,熟悉性强度由新词到特征词再到联合词和旧词的顺序依个逐渐增强。特征词和联合词的判断基于熟悉性估计,特征词和联合词比新词有着更大的熟悉性(如Rubin,vanpetten,Glisky,&newbers,1999)。因此,特征词和联合词比新词更容易判断为,’i日词”。如果不存在学习启动词的回忆(即回忆量=0),特征错误率和联合错误率便会为熟悉性提供一个很好的测量。但是使用这种方法被试便不能通过回忆学习情景来避免出错。Jones&Jacoby(2001)认为:熟悉性观点解释了上述判断为州日词”的反应的特定类型,然而它并未包括被试是如何避免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的有关机制1。

1.1.2再认的双加工理论

Horton等人根据某个再认正确的项目在线索回忆中能否正确地回忆出来,把再认分为两种:既能再认又能回忆的,以提取为基础的再认和只能再认不能回忆的,以熟悉性为基础的再认图。

70年代初,aikinson和Juola等人受stemberg关于记忆扫描实验的启示,提出了再认的两个提取机制,一个是自动的、快速的熟悉性提取,一个是相对速度较慢的记忆搜索的意识性提取[s1.而后,80年代初,mandler以及Jacob声人也相继认为再认的提取机制有两个。自此再认的双加工(dualprocess)机制便开始在再认理论中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旧项目的再认和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间的分离支持了熟悉性一意识性理论。

(Jones&Jacoby,2001;Jones,Jacoby,&Gellis,2(X)1;mcDennot,Jones,petersen等,2000)。熟悉性基于强度连续性,意识性遵循全或无的原则(Y。nelinas,1994,1997:Yonelinas,Kroll,Dobbins,Lazzara,&Knight,1998)。旧词(学习项目:松树;测试项目:松树)的再认基于熟悉性和意识性提取的一致作用,被试既能在熟悉性的基础上也能在意识性的基础上对旧词做出正确判断。但是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却是基于缺乏意识的熟悉性提取(Jones&Jacoby,2001;Jonesetal.,2001).因此,在不改变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的情况下,击中率的改变能够由意识性提取来解释(这样的解释假定,在特征和联合条件下,熟悉性和意识性的作用不会相互补偿)。当熟悉性和意识性两个加工作用相反时,自动加工(熟悉性提取)使人做出错误的判断(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而控制加工(意识性提取)可以帮助人做出正确的判断(正确否定)。由于熟悉性的作用,学习阶段的启动项目的成分组成的特征词和联合词使人做出错误的判断(虚报)。而如果是意识性加工在起作用,被试便会通过回忆起相应的母词,进而将特征词和联合词判断为“否”,这种判断方法便与意识性拒绝(roall一to一reject)的观点相一致(如Clarketal.19%;Hintzman,curan,&即py,1992)。当母词的意识性回忆为零时,特征和联合错误便可为熟悉性提供一个很好的测量。

Jon昭和他的同事(Jones&Jacoby,Zol;Jonesetal.,201)认为面临特征和-联合词时,对母词的意识性回忆通常是很低的(接近于零)。他们推断特征词和联合词不可能自发地成为母词的检索线索。而且,当被试试图将这些诱词作为回忆母词的线索时(尤其在线索回忆的条件下),这些线索大部分都是无效的。特征和联合词被认为是无效的线索的原因有二:(a)旧成分(线索)处于情境之外;(b)母词、特征词和联合词在语义上通常是不重叠的(如“美容”和“单元”在概念上与“美元”无关)。由于再认回忆通常被认为是主要依赖于概念加工的(如Roediger,weld叽&Challis,1989;wagner&Gabrieli,1989;wagler,Gabrieli,&verfaellie,1997),从学习阶段到测验阶段概念信息的不匹配便会使母词项目的检索困难起来(如Roediger等人,1989)。J~etal.(201)认为特征和联合词作为失败的检索线索,导致很低的回忆率.其原因之一便是从学习阶段到测验阶段缺乏概念信息的转移(如Roediger,weldon,&challis,1989)。即“玉米”在概念上与“玉石”、“微米”不符。学习启动词和测验诱词间缺乏一种较强的概念上的重叠便会导致学习启动词的回忆可能导致失败141。

Rubin等人(1999)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探讨特征和联合效应的脑机制,研究发现对联合刺激的虚报的eRps与对新项目的虚报的eRps更为相似(比起对旧项目的击中的eRps)。Jones和他的同事的研究发现控制只影响意识性加工的变量(熟悉性加工不受影响)会导致旧项目的击中率发生变化,而特征和联合刺激的虚报率却不受影响。这些实验均支持了双加工理论的解释。

记忆的特征错误和联合错误产生于提取阶段的部分单个元素的联合。当被试在将刺激进行编码时,却忘记或没能将成分间的关系进行编码。与这种观点相一致的是人们发现记忆的联合错误有时发生在回忆时(recail)。如R州nitz等人(1992)研究表明被试通常在自由回忆测验中将记忆中一个句子的主体同另一个句子的客体联合在一起。而且,其他更口语化的在回忆中产生联合错误的例子也表明刺激的错误联合有时产生于提取阶段。还有很多各种研究证实在再认测验中产生的联合错误类型与那些标准的内隐测验方法如知觉辨认中产生的存在极大差别(如R‘nitz&oemb,1994;Reinitzetal,,1996)。这就表明是有意图的而非自动的记忆加工产生了联合错误。这一现象恰恰与双加工理论解释不符。

Jones和aichley(2002)为复合词的联合词的意识性拒绝提供了实验依据,但对于支持双加工理论的证据却极其有限。在这些实验中,对一对母词间的距离进行控制。联合错误率从间隔为0到1个单词呈上升趋势,而间隔为1到20时呈下降趋势。由在间隔为0时的较低的联合错误率证明意识性有助于被试避免犯错;从间隔为1到20的联合错误率降低的趋势看,熟悉性同时随之降低,因此联合错误率显示了意识性加工的短期效益。

在运用意识性拒绝解释特征和联合错误率时存在一个问题(Jones,205;L田盯plnenetal.,2004).被试对于特征词和联合词的正确拒绝完全可以做到,但如果没有额外信息,这些拒绝的基础便不得而知。特征词和联合词能够被正确拒绝是因为它们缺乏足够的熟悉性来使之判断为叼日”,或是能够回忆起其母词.Jones(2005)在实验中要求被试在做出“新”的判断之后,还有回答判断依据:是回忆起母词还是只知道该项目在实验中是不熟悉的。在一个标准的学习一测试设计中,这种记得一知道程序揭示“记得”反应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这表明意识性拒绝随重复学习次数增加而增加。由于在长时反应时间条件下,特征和联合错误率并不发生变化,“记得”反应便为研究者们提供了额外的重要信息[5]0

在众多研究范式中,意识性拒绝在避免错误记忆中起重要作用(Brainerd&Reyna,20眨;Brainerd,Re邓a.&mojardln,1999;Brainerd,Re)叭a,&Kner,岌995;Brain耐etal.,201)。但Jones和他的同事在一系列重要的文章中指出意识性拒绝在降低联合错误中的作用非常有限。如Jones&Jac0by(20l)和Jones,Jacoby,&Gellis(200l)的研究中,操纵反应时间变量影响目标词的再认,由于短时反应时间妨碍了被试使用意识性加工对目标进行再认的能力,但是,反应速度控制只在重复学习条件下影响了联合词的再认;而且,只有当学习词表较短时,意识性拒绝作用才较为明显。这个实验结果与增加词表长度降低意识性加工的观点相一致(Yonelinas&Jacoby,1994).有些材料不会出现联合词的意识性拒绝,如音节或面孔图片。

1.1.3特征一构造理论(介atUre.一confi朗ration)

第三个理论通过刺激成分的特征和构造间的区别来解释特征词和联合词(如K沈。lletal.,1996;RdnitZ以al.,1992;ReinitZ,momsey,&Demb,1994;RdnitZ,verfaelie,&milber耳1996)。联合错误的产生基于被试对先前所学过的刺激的整体结构(91obalstructure或构造,configurations)的选择性遗忘或是编码失败的情境之下(Reinitzetal.,19%,p.287)。在测试阶段,当“构造”这一元素不可用时,只有特征(如美、元)可以得到检索。在检索过程中,特征便结合起来(如形成美元)制造了联合词被认作是学习项目的假象。

特征一构造方法的最后一个观点是源于单个刺激的特征在编码时有时会不适当的结合在一起(如K淦olletal.,19%;而nitz&Hanmgan,2001).这种观点可以用于解释海马损伤的病人(e沙。11etal.,1996)或非言语材料的研究(如面孔图片;Hannlgan&ReinltZ,20()0;R改nitz&Hazugan,2001)。特征一构造说主要存在两个弱点。第一个是它无法解释特征错误,并否认特征错误的存在16]。Jones和Jacoby(2ol)通过比较43篇不同的研究报告有40篇都显示特征和联合错误的错误率显著高于新项目的错误率。然而,在特征一构造方法之下特征错误与新项目间并无不同(如Reinitzetal.,1996)。其次,Jones和同事的研究(J。nes和JacobyZo01;Jones等人,2o01)指出问题在于构造的可接触性(accessibility)而非可用性(availability)(c£tulving&pearlstone,1966)。可接触性(accessibility)和可用性(availability)这两个词在概念的解释上有些混淆不清。

1.2研究现状

有关再认的特征和联合错误的研究从影响因素方面大致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2.1注意状态

一些研究表明分散注意会影响意识性加工的评估但不会对熟悉性造成影响(Ja以)by,1996,199;Jacoby,toth,&Yonelmas,193)。ReinitZ等人(1994)使用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操纵编码时的注意状态进而发现在分散注意的水平下对旧面孔的识别(击中率)要低于集中注意水平下的;而在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上只有很小的变化甚至没有区别。

Jones和J姗by(2o01)使用复合词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在学习阶段和测验阶段实施听力分心任务。实验过程中被试每1.5秒会听到一个数字,分散注意条件下的被试同时要追踪所听到的数字;集中注意条件下的被试不要求对数字做出反应。研究发现,学习阶段时的分散注意条件下的有关旧项目的再认错误率显著高于集中注意条件和测试阶段的分散注意条件:但是在三种注意条件下,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均不受影响。注意水平影响意识性加工的证据来自于对旧项目的辨别力的降低,熟悉性加工不受影响的证据来源于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的不变。对注意水平变量的操纵,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在记忆联合范式中意识性加工用于目标的再认但很少用来避免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

1.2.2.加工水平

R成nitz,verfaellie,&milbers(1996)操纵学习阶段的不同加1水平,发现不同的加工水平只影响旧项目的击中率,在深加工的条件下对旧项目再认率要显著高于浅加工水平下的。但是不论是在深加工或浅加工水平下,特征和联合效应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12.3预警提示

Jones&Jacoby(2001)认为,在记忆联合范式中被试很少会自发的运用意识性拒绝,原因是联合词相对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回忆线索,例如,“观音”的“观”字并没有用眼睛看的相关意思,“音”也与声音无关。但如果我们在实验开始前加一个预警提示,告知被试在测验中将会出现由两个学习启动词混和搭配成的诱词出现,这时又会对实验结果的击中率和虚报率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在有些实验中发现预警提示在降低虚报率方面产生一定的作用(Christiansen&ochalek,1983;Gallo,Roberts,&Seamon,1997;Gallor,Roediger&mcDennott,2001)。Reinit等人(1992)第一次在实验中将预警提示作为研究变量,发现预警会造成被试判断标准的移动并同时影响了旧词的和联合词的再认。

Lampinen和odegard&neuschatz在2004年的一项研究中将预警提示作为组间变量,有预警提示组的被试在测验阶段开始之前被告知联合词的含义及在测验中会出现,测验中有些词在学习阶段出现过,另外一些词并不曾出现过;并给出被试例子,帮他们了解联合词的特性,要求他们在测验阶段只对那些他们认为确实学习过的词判断为“旧”。实验结果显示预警提示和项目类型间存在交互作用,但有无预警并未对击中率和特征词及新词的虚报率产生影响,只有联合效应存在显著的差异,有预警提示组确实比无预警组的联合词虚报率要低,并且差异显著。

1.2.4学习项目的呈现方式

Kroll,Knight,metcalfe,wolr&tulving(1996)的研究使用两音节词作为实验材料(如BaRteR,VaLeY),在接下来的再认测验中,左脑受损的病人在母词项目间隔为5的条件下(组成联合刺激的音节的两个母词间有5个千扰目)对联合刺激的虚报率要低于母词项目间隔为1的条件下的;然而,这种距离效应只出现在脑损伤病人身上。Hannigan及Reinit:(200)使用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在学习阶段时两张面孔上下同时呈现给被试,再认阶段时要求被试对每张图片做出“新/l日”再认判断。对于由同时呈现的两张图片组成的联合刺激,被试表现出很高的虚报率,而对于间隔呈现的两张图片组成的联合刺激的虚报率有所降低。Kroll等人(1996)将海马受损的病人作为被试,研究发现一对母词项目间隔短时被试对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率要更高一些。Cohen(197)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带有姓氏和人像的面孔,在之后的再认测验中包括了面孔、姓氏和人像间的重新联合,但对这些联合刺激并未出现母词项目的距离效应。Bartlet&Searcy(1998)使用头像照片作为实验刺激,通过四个实验,经过严密的统计,并未对这种距离效应提供任何证据。结果支持了记忆联合错误的基于熟悉性的解释。正因为在再认测验中所有的学习项目的熟悉性是相同的,基于熟悉性解释说明距离变量在联合刺激的再认上没有任何效应

1.2.5测验阶段的反应速度

我们知道,再认的两个加工系统在速度上存在显著区别,意识性提取是一种相对较慢的搜索过程,而熟悉性加工则相对较快的、自动的加工。在测验阶段控制被试的反应时间,强制被试以较快的或较慢的速度来进行判断反应,会对意识性提取和熟悉性提取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且旧词的击中率和联合词的虚报率又是会如何发生相应的变化呢?

Jones和Jacoby(201)的实验中将反应时间作为组间变量,在短时反应条件下,被试要在85oms内做出按键判断反应;在长时反应条件下,测验项目首先呈’现14ooms,之后出现反应信号“******”呈现时间为75oms,要求被试只能在这750ms内做出按键判断。结果表明,在较长的反应时间的条件下,对旧项目的击中率要高于短暂的反应时间条件下的,而特征和联合效应却不受影响。原因是在短暂的反应时间内不允许被试有机会去运用意识性加工来进行反应,也就是说,时间限制降低了意识性加工但对熟悉性没有影响。

1.2.6重复学习次数

在解释重复效应对特征和联合错误率的影响时,一些观点认为重复学习在同一程度上增加了熟悉性和意识性加工(Jacoby,1999;JaCoby,Jones&Dolan,198;Kelley&wixted,2001)。也有些实验证明重复学习增大了联合错误率的产生(Bartlet&scarcy,1995;underwood等人,1976;underwood&zimm如叽

1973)。

Jacoby及其同事(1998)的一项实验中,包括三个阶段,在第一个的学习阶段,给被试视觉呈现一列词表,其中包括呈现一遍的和重复呈现的项目;在第二个阶段,听觉呈现一列词表,每个词均只呈现一遍,且没有在第一个学习阶段出现过。在第三个阶段的测试项目中包括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视觉和听觉呈现词,也包括一些新词。被试的任务是只对第二阶段听觉呈现的词判断为“old”。因此在排除测验中,对于第一阶段的视觉呈现词来说,意识性和熟悉性起相反作用。熟悉性促使被试将项目判断为“uld”,而意识性帮助被试正确排除那些视觉呈现的词。Jacoby的实验使用两种反应时间,在长时反应条件下,重复呈现的词的虚报率显著低于呈现一遍的词的虚报率;而在短时反应条件下,重复呈现的词的虚报率却显著高于呈现一遍的词的虚报率,由于重复学习会同时影响意识性和熟悉性的加工,反应时间长短会影响意识性加工,而且在特征和联合错误上,熟悉性和意识性的作用相反,Jones和Jacoby(201)的记忆联合错误实验中便运用类似的变量控制,但只使用了一个学习阶段和一列词表。研究发现在短暂的反应时间条件下,特征和联合错误率随重复学习的次数的增加和升高;而在较长的反应时间条件下,特征和联合错误率不受重复学习的次数的变化的影响。熟悉性增加的证据源于短暂的反应时间条件下,特征和联合错误的增加:意1.2.7被试变量Rubin等人(199)将老年人和青年人作为被试,研究发现年龄变量只影响旧项目的击中率,青年人对旧项目的再认击中率要明显高于老年人,但是对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率没有显著区别。

R七initz等人(1996)以遗忘症病人为研究对象,和正常被试相比,遗忘症病人对旧项目的击中率要低于正常个体,但是在对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率没有显著区别。

1.3有关特征和联合错误的研究方法

13.1记忆联合范式对特征和联合错误的研究大都采用这一方法,具体是在学习阶段以不同的呈现方式呈现成对刺激,之后的测验阶段的测试项目有先前学习阶段出现过的和未出现过的词(旧词与新词),还有由成对学习刺激的部分元素所组成的特征词和联合词,如使用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由学习项目词“松树”的第一个字所组成的“松快”在测验阶段呈现便称为特征词;学习项目“美容”、“单元”的第一个词的第一个字和第二词的第二个字组成联合词。“松树”、“美丽”和“单元”这一类词便在实验中称为母词,所有的特征和联合词与母词间在语义上没有重叠。在实验研究结果统计中主要将旧词的击中率和特征及联合词的虚报率作为因变量。击中率=“是”反应次数/l日词项目总数,虚报率二“是”反应次数/实验诱词项目总数。

13.2加工分离法

20世纪90年代初Jacoby等人提出和完善了加工分离程序(procesdissociation叮ocedure),它成功的分离了一个记忆任务中意识与无意识成分的贡献。pDp将再认分为基于熟悉性(知觉的流畅性)和意识性的提取(外显的情景提取)两种内部加工机制或提取过程,并且认为熟悉性提取是内隐记忆,意识性提取是外显记忆。Jacoby为了分离熟悉性提取和意识性提取对一个记忆任务的贡献,提出了对立程序。对立测验有两种测试条件:①包含测验,意识性和熟悉性提取共同促进作业成绩;②排除条件,意识性和熟悉性提取对作业成绩的影响相反(某些操作影响意识性提取,而不影响熟悉性提取)。在包含测验中,p(ui日”1包含)=a+ReaR;在排除测验中,p(al日”1排除)=a-aR。由上两式可知,卜p(“旧”】包含)一p(“1日”!排除),a二p(“1日”!排除)/(1一R)。Jacoby,孙th和Yinelinas(1993)提出t启动效应的对立测验:inclusion=R+aeaR,exclusion二a一aR,R二inclusion一exclusion,a二exclusion/(1一R)(R是指回忆概率,a是指自动影响的概率)。

1.3.3加工评估法

(l)记得/知道程序

1985年toiving首次介绍了Remenlber爪now程序,认为被试的主观报告可以用来探测记忆的潜在加工过程。该程序在传统的再认测验的基础上,增加了被试在记忆判断中对自己意识状态的评定,将再认分成记得(R)和知道(K)两种成分。R成分反映了对情节记忆的意识回忆,如单词是怎样呈现的,相邻的词是什么,呈现时被试正在做什么。K成分反映了熟悉感,是流畅性加工的产物,可以肯定该词呈现过,但不知道它呈现时的情景。Gardin州1988)认为记得反应属于情节记忆系统,反映了概念加工过程;知道反应属于程序记忆系统,反映了知觉加工过程。侧K程序的前提假设是意识性提取和熟悉性提取相互排斥的加工过程,以此假设为基础的R/K程序在实验中得出的结果与双加工模型不一致,Yonelinas&Jac0by(l995)认为以前的知道反应没有提供一个无偏的熟悉性的估计,被试没有在当项目是熟悉性的时候被要求反应知道,而是在一个项目熟悉并且不能意识性提取时反应知道,为了弥补熟悉性的低估,他们提出了独立的R/K方法(iRK),并在Yonehnas&Jacoby的实验中发现用iRK法得出的结果才与加工分离程序一致。R,K的计算方法是:remembcr=民kn0w=F(l一R),F=know/(l一R)(R为意识性提取,F为熟悉性提取)o

(2)接受者操作特征程序

RoC也用于评估意识性提取和熟悉性提取在再认中的贡献率,它认为熟悉性提取反映了信号监测过程,旧项目比新项目更具熟悉性。经典的R()C需要被试评价他们在再认反应中yes/n的信心,从而绘出信心反应中击中率/虚报率的图形(一般以击中率为纵坐标,虚报率为横坐标)。击中率是意识性提取时对旧项目报告为“yes’’的概率,或在缺乏意识性提取时对旧项目的熟悉程度超过反应标准Fo的概率,击中率=R+(1一R)Fo,F户于(d,/2一ci)。当新项目的熟悉性超出反应标准Fn时,被试会对新项目报告“挥扩,这时虚报率二城Fn=多问1/2一ci),最后把方程总结成一个,p(’‘挥5,iold)1=R+(1一R)多

1.4问题的提出

有关错误记忆的研究是当前记忆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人类的记忆并不是完全准确无误的,当人们有时回忆出从未发生过的事件,或者他们所回忆出的事件与真实情况完全不同,那么这时错误记忆现象便发生了。错误记忆是人类的记忆中存在着较为普遍的扭曲现象。错误记忆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类记忆本质的重要信息,而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理解潜在的记忆过程。所以国内外众多研究者对为什么会产生错误记忆,错误记忆产生的影响因素是什么等问题作了大量的探讨,发现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预警提示、年龄因素、及词表特性都对错误记忆有重要影响,从而也使我们对错误一记忆的理解不断深入。母词项目呈现方式的这一因素对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率的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结果,并且有时使用不同的实验刺激便会得到不同的实验结果,有关使用汉字词作为实验材料的研究目前还未出现,究竟汉字词是否存在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呢?因此在下边的实验一中我们使用中文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并且将刺激的呈现方式作为变量,研究在汉字作为实验材料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特征效应和联合效应,并且在不同的刺激呈现方式下,旧词的击中率和特征词及联合词的虚报率是如何变化的。在实验二中,选取编码阶段的影响因素之一一重复学习次数,以及提取阶段的影响因素之一一反应速度变量,通过控制重复学习次数和反应速度两个自变量研究击中率和虚报率的变化,进一步探讨记忆联合效应的产生机制。

2.实验研究

21实验一

2.1.1实验方法

2.1.1.1被试

河北师范大学本科、研究生学生被试40人,男19人,女21人。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自愿参加,且未参加过类似的记忆实验。实验完毕后获得小礼品作为报酬。

2.1.1.2实验材料

从《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宇航出版社,190年)选取词频在百万分之八十以上的高频双字词,共有132个双字词用于本实验,其中64个词组成32组做为母词在实验的学习阶段呈现,32个词做为特征词和联合词各一半,16个词为新词,

3.讨论

实验一的结果表明,使用中文双字词作为实验材料产生了再认的联合效应,但特征效应并不明显。对呈现方式和项目类型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个变量的主效应都非常显著,呈现方式和项目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在同时条件下的联合错误率要显著高于在相继条件下所呈现的;而击中率在两个条件下的差异不显著。不同的呈现方式只会对联合词产生影响而不影响旧词的击中率。这个结论与Hannigan&Reinitz(2000)和Kroll等人(1996)的实验结果相同。Hannigan&Reinitz(2000)使用面孔图片作为实验材料,Kroll等人(1996)使用复合词作为实验材料并将海马受损的病人作为被试,均发现启动项目间隔短时被试对特征和联合词的虚报率要更高一些,即产生了距离效应冈。这种距离效应的产生原因可能有4点:a.刺激的特性。运用不同的实验材料会得出不同的结果,Cohen(1997)在实验中给被试呈现一系列带有姓氏和人像的面孔,Bartlet&Searcy(1998)使用头像照片作为实验刺激,这两种实验材料均未产生距离效应。b当刺激以成对分组的方式呈现的时候,距离效应便产生了。如果刺激是一个个的呈现且没有分组控制时,被试将不会将特定的刺激联系在一起,便没有距离效应的产生。如“美容”和“单元”一起呈现,被试便会将两者看作是一组并联系在一起记忆,这时便很容易对“美元”这一联合词产生虚报.c.尤其是同时呈现条件下,被试更容易将所看到的所有的刺激特性联系起来记忆,因此在测试中便很难将旧词从联合词中分辨出来。d.注意力的分配会导致距离效应。由于项目同时成对呈现时,被试的注意力会在两者之间来回游走,这样便会将刺激特性结合起来记忆,增加了之后测验中犯错的可能性(Reinitzetal.,1994)。

Reinitz等人(1994)在实验中使用面孔图片作为实验刺激,研究发现当被试在分散注意条件下接受刺激时,他们在测验中便不能将旧面孔从新刺激和联合刺激中分辨出来,他们推断,注意分配在刺激特性的结合记忆中担当关键角色,正因为注意力才使被试在测验中将刺激特性混淆[e]。Kelley(1989)的实验证明注意力在刺激特性的联合中起关键作用。实验中他要求被试在分散注意条件学习新名字,然后在接下来的测验中判断哪些为名人名字,结果被试倾向于将学习过的名字判断位名人的名字,导致原因可能是由于分散注意,被试在对名字进行编码时并未将这些名字与它们所呈现时的情境联系在一起记忆。缺少注意力时,被试在对刺激进行编码时便不能将刺激特性与先前的刺激呈现情境联系起来。

Hannigan&Reinitz(2000)设计t巧妙的实验来验证距离效应是否由注意分配导致。他们设置了两个学习条件,交替学习条件下,成对的项目反复交替呈现,一次使被试的注意力在两者之间游走;重复学习条件下,相同的成对的项目重复呈现,并不进行交替控制。结果显示交替条件下的联合效应明显大于重复学习条件下的。这一结果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距呈现方式变量下的距离效应是由注意分配造成的。

如果用特征一构造理论来解释实验一的结果的话,在同时呈现的条件下,一对母词的所有特性是一起呈现,对所有特性进行编码并结合组成构造的过程中,相比相继呈现条件下,被试更容易混淆两词的构造或是没能将各个母词的整体结构(构造)进行编码,因而造成在测验阶段错误再认联合词为“old”。但按照双加工理论,在两个呈现条件下所有的呈现词的熟悉性应该是相同的,也就是说对联合词的判断结果上应该是没有区别的,但显然结果并非如此。因此再认的双加工理论便无法解释实验结果。

实验二中控制重复学习次数和反应时间两个变量,主要为了观察两个变量对联合错误的影响,以此来探讨再认的联合错误的产生机制。对于旧词来说,击中率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短时反应条件下的击中率要显著低于长时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时间的缩短降低了被试使用意识性提取的可能性进而使击中率降低。对于联合词而言,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间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短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率随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而增加;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虚报率在两种重复学习条件下差异不显著。

重复学习相比单次学习并没有降低联合错误率,也就是说,重复学习并未在联合错误率上产生消极重复效应,其原因可能只是一次的刺激呈现已经足以产生消极重复效应。Hintzman,Curran&oppy(1992)的研究中使用高度相似项目(词的单、复数形式)和出现率估计程序,被试对相似于25次呈现的学习词的测验项目的出现率估计为0,即被试确定测验项目没有在学习词中出现过,这一判断同

呈现1次的结果是相同的。因此,他们推断至少在25次重复呈现条件下,消极重复效应并未产生。在本文实验二中的重复呈现次数为3次,看来还需要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来说明重复效应的问题。

Kelley和,ixted(1997)的研究得出重复学习词对(a一,D一B)并不影响联合词(a--B)的错误再认。重复学习相对单次学习而言并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联合错误的产生。这个结果类似于本研究中长时反应条件下的联合实验结果。依据再认的双加工模型,对此的解释是熟悉性和意识性两个对抗加工同时受到重复学习的影响,但其作用相互抵消,进而造成无效结果。Hockley和Cristi(1996)的一项研究中词对(a一B)以两种方式呈现多次,第一种是以a一B的形式呈现,第二种是两个词(a和B)分别在其它词对中单独呈现(a{,卜B),测验要求被试对词对(a一B)的出现率进行判断。结果是第二种条件(a、B分别处于不同的词对中)增大了对a一B的出现率的估计,这种出现的估计的增加,与本研究中短时条件下联合错误的增加的结果相似。相比之下,简单的基于熟悉性估计的解释是无法满足这些复杂的实验结果的。熟悉性估计无法解释联合效应在长时反应条件下为何不存在显著的重复效应。我们需要更复杂的模型来解释这些结果。

Reinitz和他的同事(1992)曾指出意识性提取也能够产生联合错误。根据这一观点,我们可以预测在长时反应条件下会比短时反应条件有更高的联合错误率,原因是被试有更多的时间来使用意识性加工;另一个预测便是即使在长时反应条件下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应该增加犯联合错误的可能性。而从本文的实验结果得知事实恰恰相反,意识性并没有用于产生联合错误而是阻止了联合错误的产生。

在此我想再次强调一下旧词和联合词的学习启动词的意识性提取的不同。对于旧词来说,意识性提取相对较容易一些,因为在再认测试中整个词作为回忆线索出现,因此项目本身的语义便重现了。而联合词的意识性提取相对就更难一些,原因是测验项目只包括了一个学习启动词的一半,并且这一半是作为不同的语义出现在不同的情境之下的。因此联合词是作为线索回忆测验的一种,如果被试回忆起了学习启动词,那么便会避免犯联合错误;如果学习启动词的意识性提取确实能够极大地用于拒绝联合错误,那么熟悉性的消极影响便会被克服。再认加工尤其依赖于概念驱动加工(Roediger等人,1989),当检索线索与先前的学习启动词在概念上不太匹配时,再认击中率的降低也就很正常了。那么联合词和学习启动词在概念上的不匹配也就会降低被试对学习启动词的意识性提取。

当然我们还可以用意识性拒绝(recall沈。一reject)来对联合效应进行解释。在再认的联合错误范式中,对学习启动词的意识性提取(如回忆)究竟是先于熟悉性、跟随熟悉性或是与熟悉性同时进行的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Hintzman等人,1992)。一些人认为如果要用意识性拒绝来解释联合错误效应的话,回忆必须追随熟悉性估计之后进行(Hintzman&Curran,1994),而如果信息能够通过意识性加工很容易获取的话,便可能避免熟悉性估计的必要。

我们还可以尝试用其他的二因素理论来解释联合效应。Underwood和同事(1976)使用二因素频率区分来解释联合错误,两个因素分别为语义信息的频率和非语义信息的频率(如视觉的、声音的)。假定相对加大的情景频率增加了判断测验项目为“旧”的可能性。Underwod他们认为,联合错误大多代表了非语义错误,实验二中,联合错误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为频率理论提供了依据。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同时加大了对那些刺激各成分的情景频率,便导致联合错误率的提高。Unde伴od等人认为非语义信息的情景频率会独立于语义信息而增大,但他们并不认为两种信息的影响能够相互对抗。因此,频率理论无法解释本实验2中长时条件下联合错误不变的原因。特征一构造说包括了特征和构造两个因素,构造因素基于特征表征的联合二如学习词美容、单元,美、容、单、元字便作为特征进行编码,这些特征随后结合在一起形成构造美容和单元。联合错误(美元)的产生是由于被试选择性的忘记或没能将学习刺激的整体结构(构造)进行编码(Reinitz等人,1996),在测验过程中,特征(如美、元)被提取,并且在提取过程中结合起来形成“美元"o这种心理联合加工便产生了联合词曾在学习阶段出现的幻觉。手但特征一构造理论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构造表征的可用性的(availability)解释.当产生联合错误时,便会认为其学习启动词的构造并未编码或选择性的遗忘了,只剩下特征表征。问题关键在于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可接触性(accessibility)的区别(tulving&pearlstone,1966)。在有限的反应时间条件下,构造表征是可用的但不可接触的.

但或许我们将特征一构造理论和双加工理论结合起来对实验结果进行解释的话将更为容易。有一个二因素理论便类似于这两个理论的结合一项目信息(ite,information)和联系信息(associativeinformation或relationalinfor呱tion;Humphreys,1976,1975)。项目信息源于一对词中的单个字,联系信息则代表了两个字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与特征一构造理论相比,特征一构造理论用于解释言语和非言语刺激的联合错误而项目一联系说则更多的用于解释言语刺激(Yonlinas等人,1999),而且项目一联系理论重点在于两类信息的提取速度上,联系信息被认为比项目信息的产生要慢一些(Gronlund&Ratclinas,1989),而消退速度也相对较慢(Hockley,1992)。Yonlinas(1997)认为项目信息的再认基于熟悉性和意识性,而联系信息的再认则是基于意识性。本实验的结果支持了熟悉性可以构成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的基础.但是,竟联合词是包括项目信息、是联系信息还是两者兼有却不太清楚。联合词是作为一个概念单元而非两个独立概念而加工的,这时两个字结合之后便有了新的联系,那么联合词便应该只包括项目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将联系信息的定义扩大到旧项目和重新组合项目间的信息的区分的话,联系信息便可考虑到旧词和联合词间的区别,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熟悉性均构成了联合错误。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的避免反映了意识性加工的使用。而联合词意识性是基于项目信息还是联系信息亦或两者兼有,便取决于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的定义。一个正式的理论模型应能够合理解释联合错误效应。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还需要更加明确的定义,双加工理论还需要其他理论的融合。但不管怎样,意识性拒绝确实能够用于解释通过意识控制避免联合错误的现象(Hintzman&Curran,1994;Yonelinas,1997)

4.结论

在实验一中,通过控制刺激呈现方式,研究汉语双字词是否存在特征和联合错误以及不同的呈现方式对击中率和联合错误虚报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使用汉字词作为实验材料,确实出现了联合错误效应,但并未出现特征错误效应;并且在同时呈现条件下的联合错误率要高于在相继呈现条件下的;而旧词的击中率在两个呈现条件下并没有显著差别。击中率和虚报率在不同呈现条件下的分离,可以用特征一构造理论进行解释。

实验二中,通过控制重复学习次数和反应时限两个变量,进一步研究各个变量对联合错误效应的作用,并探讨记忆联合错误效应的产生机制。实验结果表明,对于旧词来说,击中率随重复学习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短时反应条件下的击中率要显著低于长时反应条件下的;反应时间的缩短降低了被试使用意识性提取的可能性进而使击中率降低。对于联合词而言,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间两个变量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短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率随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而增加;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虚报率在两种重复学习条件下差异不显著。依据双加工理论,联合错误是在缺乏意识性的熟悉性基础上产生的,在短时反应条件下由于反应时间有限,造成被试无法进行意识性加工,重复学习增加了项目的熟悉性因而熟悉性加工起主要作用使重复学习和反应时限两个变量产生而消退速度也相对较慢(Hockley,1992)。Yonlinas(1997)认为项目信息的再认基于熟悉性和意识性,而联系信息的再认则是基于意识性。本实验的结果支持了熟悉性可以构成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的基础.但是,究竟联合词是包括项目信息、是联系信息还是两者兼有却不太清楚。联合词是作为一个概念单元而非两个独立概念而加工的,这时两个字结合之后便有了新的联系,那么联合词便应该只包括项目信息。另一方面,如果将联系信息的定义扩大到旧项目和重新组合项目间的信息的区分的话,联系信息便可考虑到旧词和联合词间的区别,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熟悉性均构成了联合错误。在长时反应条件下,联合错误的避免反映了意识性加工的使用。而联合词意识性是基于项目信息还是联系信息亦或两者兼有,便取决于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的定义。一个正式的理论模型应能够合理解释联合错误效应。项目信息和联系信息还需要更加明确的定义,双加工理论还需要其他理论的融合。但不管怎样,意识性拒绝确实能够用于解释通过意识控制避免联合错误的现象(Hintzman&Curran,1994;Yonelinas,1997)。

参考文献

1高湘萍.pDp启动型实验程序与拓char山扣n一心av.hn模型的比较研究闭心理科学,Zlx洲】,23(2):184,188

2高湘萍.pDp再认型实验程序与刺激来源的可鉴别性研究田.心理学报,20C心32(4):391一386

3郭力平,杨治良关于再认双加工机制的实验一反应速度的影响研究iJ].心理科学2以刃,23(5):560一565

4郭力平,杨治良,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切一心理科学,1998,21(4):319-232

5郭力平,杨治良.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发展研究〔J].心理科学1998,21(4):31少323

6郭秀艳再认中意识和无意识的贡献大刁一兼论内隐记忆的抗老化现象田.心理科学,202,25(5):535一38

7郭秀艳,杨治良,周颖.意识一无意识成分贡献的权衡现象一一非文字再认条件下iJ].心理学报,2003,30(4):41闷46

8梁三才,游旭群,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之间的实验性分离:编码时不同注意状态的作用田.心理科学,203,26(4):751一52

9李宏英,隋光远.错误记忆研究综述iJ].心理科学,203,2仪3):512一516

10王常生,耿昌明,遗忘症患者外显与内隐记忆分离的实验研究:自由回忆与再认任务[J].心理科学,1998,21(4):336一340

11杨治良,郭力平等编著.记忆心理学(第二版)[ml.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

12杨志新,韩凯,加工水平对不同类型内隐记忆测试的影响田应用心理学,196,2(2):3l一35

13叶阁蔚,内隐记忆的证明逻辑与加工分离说(pDp)的修正模型[J1.心理学报,1994,26(4),410并16

14周仁来,伶长山,郑玉香,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之间的实验性分离:刺激的不同呈现形式的作用iJj.心理学报,198,30(2),161一165

15周仁来,内隐和外显记忆任务之间的实验性分离:编码程度和提取要求的作用tz].心理科学,2砚X旧,23(4):412416

16atkinson,RC.,Juola,J.RSearchanddecisionprocessesinreco召nitionme田ory口1.Conte口porarydevelomentsinmathematicalpsychology,1974,1,243一293

17Bartlett,J.C.,Sesrcy,JH.伪nfigural.processiflgandbindinginreco助itiooffacesiR].paper畔sentedatthe39“annualmeeti皿oftheps挥hon伽icsociety.1998.1118Brainerd,C.J.,Reyna,y.F,份ight,R.,枷jardin,a.H.Recollection一reject:palsememoryeditinginyoungandolderadults[月psychologicalRevi昨,2003,110,762一784

19Clark,5.ewordFrequencyeffectsinassociativeandit朗recognition[月.memory&C。助ition,1992,20,231一243

20Deese,J.0nthepredictionofoccurrenceofparticularverbalintrusionsin1咖ediaterecall[J].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gy,1959,58,17一22

21Gronlund,5.D.,Ratcliff,Ratimecourseofit细andassociativeinfo抽ation:implicationforgloba1matchingmodels[J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89,15,846一858

22Hannigan,5.L,Reinitz,m.t.influencesoftemporalfactorson.e.oryconjunctionerorslJ].appliedCo即itivepsycholo盯,2000,14,309一32

23Hanni郎n,5.L.,Reinitz,m.t.挑igrationofobjectsandinferencesacrossepisodes[Jl.m印ory&Cognition,2003,31,434一444

24Hintz田an,D.L.,Curran,t.RetrievaldynaJuicsofrecognitionandfrequencyjud胭ents:evidenceforseparateprocessesoffa口iliarityandrecall[月.JournalofmemoryandLan即age,1994,33,1一18

25Hintzman,D.L.,Curan,t.伽py,B.evidenceofsi.ilarityandrepetitiononmeoory:Registration,ithoutlearning?[J]Journalofexperi.entalpsycholo盯: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2,18,667一680

26Hockle萝,讯e.itemversusassociativeinformation:Furthercomparisonsofforgettingrates[J],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2,18,1321一1330

27Hockley,份.e.Cristi,C,testsoftheseparateretrievalofitemandassociativeinformationusingafrequency一jud卿enttask[J].memory及Cognition,1996,24,796一811

28Humphreys,m.5.Relationalinformationandthecontexteffectinreco即itionmemorylJimemory&Co即ition,1976,4,221一32

29H咖phreys,m.5.ite田andrelationallnfo抽ation:acaseforcontextindependentretrieval[J]JournalofVerbalLearningandVerbalBehavior,1978,17,175一187

30Jacoby,L.L.aprocessdissociationfram即ork:Separatingautomaticfr伽28intentionalusesofme田ory田.JournalofandLan即agel91,30。513一541

3ljacoby,L.L.Dissociatingaut腼aticandconsciouslycontro1ledeffectsofstudy八estco.patibility田.Journalof

andLangusge.1996,35,32一52

32Jacoby,L.L,ironiceffectsofrepetiti叻:measuringage~relateddifferencesinmemo口[J1.Journalofexperi口entalpsychology:Learning,me口ory。andCognition,1999,25,3一22

33Jacoby,L.L.,Jones,t.C,Dolan,p.0.t份oeffectsofrepetition:Supportforadual,rocess口odelofkno’jud即entsandexclusionerorsiJ]psychon伽icBulletin,几Revie.11998,5,705一709

34Jacoby,LL.,toth,J.p,Yonelinas,凡p,Separatingconsciousandunconsciousinfluencesof.e田ory:attention,~eness,andcontrol闭.Journalofexperi.entalpsycholo盯:General,1993,122,139一154

35Jacoby,L.L.,贾oloshyn,V.,Kelly,CBecomingf圈ous,ithoutbeingrecognized:Unconsciousinfluencesofoemo玲盯oducedbypidingattention[J]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群:General,1989,118,115一125

36Jacoby,L.L.,Yonelinas,a.p.,Jermings,J.therelationbet,eenconsciousandunconscious(automatic}influences:a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lnJ.Cohen,&J贾Scholer(eDs.),Scientifica即ro配hestoconsciousness(pp.13一47),枷俪ah,nJ:erlbau.

37Jacoby.L.L.,Debner,J.a.,H盯,J.p.,proactiveinterference,accessibilityhias.andprocessdissociations:Validsubjectivereportsofmemory[月.Journa1ofexperi.entalpsycholo盯:Learning,me口ory,andCo助ition,2001,27(1):686一700

38Jones,t.C二Jacoby,L.L.,Gellis.LCrossem0da1featureandconjunctionerorsinrecognitionmemory口1.如urnalof从e啪斗andLan即age,2001,4,131一152

39Jones,t.C.,J韶oby,L.L.FeatureandconjunctionerrorSinrecognitionmemory:evidencefordual一processtheory[J].Journalofmemor萝andLanguage,2001,45,82一102.

40Jones,tC.,Jacoby,L.L.Conjunctioninreco即itionme口ory:物dality一freeerr0rsforolderadu1tsbutnotyoungadu1ts闭.actaps丫chologic120。55一73

4ljones,t.C.StudyrepetitionandtherejectionofconjunctionlureslJ].地mory,2005,13.499一515

29

42Jones,t.C.,atchley,p.ConjunctionerrorrateS0n8C0ntinU0uSrecognition.eoorytest:Littleevidenceforreco1lectionlJ]Journalofexperi口entalpsychology:Learning,andCognition,2002.28(2):374一379

43Jones,tC.,atchley,p.Conjunctionerror,recollection一asedrejections,andforgettinginacontinuousreco即itiontask团.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盯:Learning,andCognition,2006,32(1):70一78

44Kroll,n.e凡,Knight,凡t.,metcalfe,J.,肠if,e.5.,tulving,e.Cohesionfailureasasourceofme口oryillusions闭.JournalofmemoryandLan即age,1996,35,176一196

45L翎pinen,J.m.,odegard,t.n,neuschatz,J.SRobustrecollectionrejectioninmemoryconjunctionparadi叨[J].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gy:Learning,me二ory,andCo,ition,2004,30(2):332一342

46mandler,GRecognition:thejud郎entQfpreviousoccurence[JipsychologicalRevie,,1980,87,252一271

47Reinitz,m.t,Demb,J.B.implicitandexplicitmemoryforcompoundwordslJ].memory&Cognition,1994,22,687一694

48Reinitz,m.t,Lamers,砚J.,Cochran,Bp.memoryconjunctionerrors:miscombinationofstordefeaturescanp功duceillusionsofmemoryfJ].memory&Co即ition,1992,20,1一11

49Reinitz,m.t.,Hannigan,5.L.effectsofSimultaneousStimuluspresentationandattentiofiSwitchingonmemoryConjunctionerors[J1.JournalofmemoryandLan创age,2001。44,206一219

50Reinitz.mt.,morrisey,J.,Demb,J.B.theroleofattentioninfaceencoding

[J1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盯:Learning,memory,andCo即ition,1994,161一168slReinitz,m.t.,Verfaellie,m.,从ilberg,w.p.me们oryconjunctionerrorsinno饥alandamnesicsubjects[J].JournalofmemoryandLan即age,1996,35,7企100

52Roediger,H.L.,跳ldon,m.5二Challis,B.explainingdissociationsbet份een1田plicitandexDlicitmeasuresofretention:aprocessingaccount团.inH.L.Roediger,&e.1.mCraik(eDs)

30

53Reinitz,m.t.,Hanni邪n,5.L,False.e.oriesforco.pound,ords:Roleof,orking

54Ri氏memo叮&伪gnition,20()4,加,1一11,Vanpetten,C.,Glisky,e.L.,ne油erg,贾m.conjunctionerrorsinyoungerandolderadults:event一elatedpotentialandneuropsychologicaldata闭.伪即itiveneuropsychology,1卯9,16,459一88

55Searcy,J.H.,Bartlett,J.C.,me肋n,a.agedifferencesinaccuracyandchoosingineye’itnessidentificationandfacereco即ition[J].memory&Co助ition,1999,27,538一552

56tulving,e.,pearlstone,Zavailabil1tyversusaccessibilityofinformationin口e口。ryforwords[J].皿malofVe比aiL毛aminga幻dV。七a1Behavior,1966,5,381一391

57Under.ood,B,J.,Kapelak,5.m,,malmi,R卜a.inte盯ationofdiscreteverbalunitsinreco,ition口emory[J].Joumalofexp吧nmelltalpsycbology:Hu幻nan助anulgandmemory,1976,2,293一3(X)

58Unde钾ood,B.J.,21咖erman,J.thesyllableasasourceoferorin口ultisyllable,ordrecognltionlJi.】。umalofV曰南alb泊nlingandVerbalBehavior,1973,12,701一06

59Yonelinas,a.p.Receiver刃peratingcharacteristicsinrecognitionmemory:evidenceforadual一processmodel[刀Journalofexperimenta1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Cognition,1994,20,1341一1354

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篇5

一、研究性学习在物理教学中产生的效果

1.研究性学习有利于体现物理教科书的编写意图。

学生是学习主体,在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教法,能体现教科书编写的意图。通过研究性学习,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既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又能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开展讨论;既能让学生“学会”知识,又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会”知识,从而强化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从一般意义讲,高中物理知识主要包含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三个部分。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观察与实验,使学生认清物理现象,了解物理事实,建立物理图景,再通过抽象、概括、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概念,找出规律。如果采用研究性学习这一教法,让学生自己体验一下整个观察、实验及思维的全过程,就可以让学生有更深的理解,避免机械记忆,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迁移。

3.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要求学生不要放过生活中的物理问题及物理现象,要及时地把看到的现象和问题记录下来,同时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尽可能地去解释所看到的现象和解决所发现的问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去改进现有的设备。

4.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习惯。

高中物理教科书具有内涵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善于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发展智力的同时,在思想品德和其他心理素质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特别是在心理相容和与人交流合作上,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和引导。

5.研究性学习能帮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充分相信自我,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在物理教学中运用研究性学习要体现四大特点

1.重过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本身也就是它所追求的结果。研究性学习可能是提出一种见解,产生一个方案,设计一种产品,改进一种设备,策划一次活动。研究性学习虽然与学科教学关系密切,但它不是一种知识教育,而是一种教学方式,其评价关注的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运用物理知识,从而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重应用。研究性学习是解决问题的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发展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是具体的,有一定现实意义的,这是它与一般的教学方式的根本区别,有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

3.重体验。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过程的理性认识,还十分重视感性认识,即学习的体验,要求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因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需要直接经验的参与。创造性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个知识基础应该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有机结合,间接经验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更好地被学生掌握,并内化为个人经验体系的一个部分。

4.重全员参与。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制定恰当的学习计划,逐步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

三、运用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建立“尊重、关爱、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人格、观点和发表意见的权利;要细心观察和了解学生,和学生做知心朋友;在课堂上要改变课桌摆放的“秧田式”,缩短师生间的距离,让教师走下讲台,亲近学生;让学生走上讲台,展示自我;要坚持正面引导,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2.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愿意学好,而且都能够学好。教师在教学的全过程当中,从开学到期末都要经常而及时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的状况,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安排,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帮助、积极指导,不要使前面的困难影响后面的学习,要坚决杜绝教师的包办代替。

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篇6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社会经验尚且不足,所以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研究领域并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基于这一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与效果。

(一)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习兴趣不断提高

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从实施之初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相对于枯燥的课堂教学来说,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往往需要学生走出校门开展一些调查工作,这对学生的吸引力极大,越来越多的学生对科技创新计划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申报相关科研项目的积极性逐年高涨。可以说,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激发了学生从事科研活动的热情,吸引学生把注意力从书本知识转向社会知识,开阔了学生的学习视野。

(二)学生科研立项的质量逐年提高,研究方法不断改进

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之初,学生面对这样一个全新的学习项目感到非常迷茫和困惑,不知从何下手。但是,经过这几年的实施,通过几届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完成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并进行相互的传授与交流,现在的学生在相关项目的选题、研究过程和成果总结等方面都越来越成熟,相关项目的完成质量逐年提高。

(三)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领域逐渐扩展,社会责任心逐渐增强

通过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领域得到不断拓展。以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为例,学生的研究方向囊括了林业发展、农村发展、城市建设、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研究课题包括了天然林立法、湿地立法、生态公益林补偿、动物福利制度、外来物种入侵、二手房买卖、小广告治理、新农村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并努力通过自己的调查来探究事实真相,学会使用法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并对社会有了一种人文关怀,开始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四)学生提交的课题材料逐渐成熟与规范,培养了认真的学习态度

通过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学生所提交的课题申报材料和项目结题材料越来越成熟,学术规范受到重视,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踏实的学习风气和学习态度。这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受益终身。

二、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在选题、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等方面存在的较多“硬伤”,有待认真反思并加以改进。

(一)选题方面存在的问题

1.选题过大,研究难以深入

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设立的项目普遍存在选题过大的问题。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有些学生申请的“生态公益林补偿制度研究”“湿地保护研究”“保护地立法问题研究”等课题,都是以一项系统工程作为研究对象,范围过于宽泛。学生往往认为立项题目大则容易搜集资料,研究即有章可循、相对轻松。殊不知庞大的论题难以把握,在研究时缺乏重点,只能浅尝辄止,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无法成为研究中的精品。

2.片面追求专业化,脱离日常生活实际

学生在选择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立项题目时,往往注重考虑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是否相吻合,以图在立项申请时占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学生申请的课题大多与林业、环境有关,而学生平时很难接触到相关的知识,对实务问题也了解不多,如此专业化的选题有可能超出学生的把握能力,在其研究过程中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这反而会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以及研究能力的锻炼产生不利的影响。

3.专业跨度过大,不同专业的联合研究难以实现

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一些选题专业跨度过大。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学生申请的有关外来生物入侵、野生动物保护的研究题目,都需要对植物学、动物学等学科知识有所了解,而法学专业学生通常缺乏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在进行课题研究时会面临太多的困难和障碍,甚至于无法完成研究。虽然现在鼓励多种学科背景的学生联合起来开展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但是由于大学生受自身能力的局限,很难实现知识上的综合运用与融会贯通。再加上当前的相关管理制度只注重扶持项目主持人,对项目参加人没有给予太多的利益,这也导致学生缺乏合作意识,难以组成团队进行联合研究。

4.选题重复较多,所关注的问题较为狭窄

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研究项目的创新性不够。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学生的选题重复性较严重,外来生物入侵、生态公益林补偿、城市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选题在每年的科技创新计划研究项目申请中都会出现,而且在研究上没有表现出足够的新意。这说明学生的研究视野依然不够开阔,受到一定局限。

(二)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

1.忽视文献研究,缺乏对现有理论的总结与梳理

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提交的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申请材料和最终研究报告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虽然在形式上学生会列出相关的文献和资料,但是实质上并未仔细阅读和理解这些文献内容,更谈不上深入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共性与差异。这说明学生的研究尚缺乏足够的严谨性。严谨是学术研究必备的条件,也是学术精神传承的要求,所以严谨性对大学生的研究工作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要求。

2.实证研究流于表象,难以深入

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与单纯的文献分析和理论研究相比较,学生对实证研究更感兴趣。因为有实证资料,就可以做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方法容易掌握,分析路径也容易切入。在实证研究方面,学生采取的主要是调查问卷和访谈方式。通常,学生对调查问卷的设计比较用心,但是在调查问卷的对象选择和发放方面往往比较盲目。例如,有的学生仅仅通过网络进行问卷调查,这使调查对象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调查结果也有失偏颇。而学生在访谈对象的联系方面也面临着一定的难度,这使访谈对象的选择受到限制,往往仅仅局限于相关的政府工作人员,其他利益各方的诉求则被忽视,从而导致访谈的最终结论难以客观准确。

3.不注重方法论,忽视研究方法的使用与贯彻

以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为例,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更侧重于传统的法学研究,而对方法论的研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样,在相关的法学教育中也缺乏相应的内容。这都导致学生对研究方法的重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所以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往往忽略研究方法的使用与贯彻。缺乏方法论的指导,研究方法不能以一贯之,则研究过程就不具有连贯性,研究成果也难以严谨、客观。

(三)研究内容方面存在的问题

1.过于注重立法研究,研究内容避重就轻

以北京林业大学法学类专业为例,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课题研究在最后的结论上大多定格于提出立法建议,动辄要求修改现有法律,或是干脆出台一部新的法律,而对现有法律制度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缺乏深入的调查与评价。立法建议的重要性当然不可否认,但是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难以迅速实施。所以这样的研究结论最后往往流于空谈,效果无法检验,对问题的解决也是于事无补。

2.研究结论以点带面、挂一漏万

由于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选题往往过大,所以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通常会自行将论题加以限缩,但是为了使最终的研究结论与题目相符,学生又会将一时一地的分析推而广之,设定为普适性的经验,从而得出一个大而无当的结论。有的学生的课题研究往往仅关注影响因子中的某一要素,而忽视了其他要素的作用以及各要素之间的互相作用,从而导致课题研究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

3.一味追求批判的新意,缺乏科学的基础

在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惯常以批判者的姿态出现,对现实问题总是站在对立的立场进行审视。例如,在课题研究中,学生往往只是从一些学术资料出发,对现实制度进行大肆批判,并不考究制度背后的支撑因素究竟是什么、现行制度在现实中是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而是将怀疑等同于批判,将合理怀疑变异为一概批判。批判的精神对研究者来说是必要的,也是弥足珍贵的品质,但是批判应当是经过调查分析之后完成的。如果没有自己的调查分析,没有掌握第一手材料,而是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那么虽然秉承了批判的精神,但是忽略了科学的内核,也是不符合科学要求的。

三、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社会经验缺乏以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是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说,受专业知识积累不够、生活阅历浅的限制,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不深入、对社会问题不敏感,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研究对象的认知。同时,大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整天忙碌于上课、考试以及考研、找工作等常规性事务,而投入到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课题研究中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质量。

(二)指导教师未充分发挥指导效能是问题产生的间接原因

指导教师对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指导往往集中于“一头一尾”,即对学生的课题申请和成果总结阶段进行指导,而对研究过程这一中间阶段缺乏必要的指导。同时,教师的指导内容大多局限于提供一定的思路、审查相关的材料,而对学生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进行研究的基础文献总结等缺乏必要的指导。

(三)传统的教育模式桎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

从根本上说,影响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科研水平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科研能力不足,这是我国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造成的。从小学到大学,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所采取的方法都是以灌输式为主,考核方式都是侧重于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严重不足,所以不利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以及进行拓展性思考。

(四)对科研教育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是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当前,从学生、教师到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认识都存在一定的误区,这阻碍了大学科研教育的整体发展。大学生往往认为,国家或是学校提供资金的课题研究是科研活动的唯一表现形式,只有那些成功申请到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学生才有资格从事科研活动,其他人只能在门外旁观;同时认为学校对大学生开展科研活动的要求不过是在考试之外设置的一种辅助的考察形式。因此,大学生虽然对申请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热情高涨,但是如果未能申请成功,那么大部分学生就会放弃在科学研究方面的进一步探索。当然,导致这种情况的客观原因可能是高校对大学生的科研教育缺乏经费支持,使除科技创新计划项目之外的科研活动难以开展,但对大学教育的误解、对科研教育的忽视也是不可否认的主观原因之一。

教师对科研教育存在同样的认识误区,认为科研教育是课堂之外的事情,仅仅将其等同于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指导,而忽视了在平时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科研指导与训练。其实,对教师而言,“教学与科研并重”并不仅仅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同等重要,还意味着书本知识的传授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都应当占有一席之地。同样,高校对科研教育的认识也仅仅是将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定位为课外活动。虽然高校在修订教学大纲时,逐渐压缩课堂教学学时和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同时大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挑战杯”科技大赛以及各种论文评奖等活动。但是,这些活动都是作为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开展的,其重要地位仅仅体现在活动成果可以作为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的补充上。因此,高校应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意识到科研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与知识传授同等重要的一项教育内容。

学生、教师和学校等各方对科研教育重要性的忽视,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科研活动的开展,导致了科研活动在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仅占据了非常次要的位置;也使科研活动的参与仅仅成为少数大学生的专利,而不是全体大学生积极参与的普及。这最终导致高校缺乏开展科研活动的氛围,也间接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质量的提高。

四、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实施的改进建议

(一)对学生的建议

1.选题宜小,研究方法宜简,研究结论不宜夸大

大学生在初次进行科研尝试时,首先应当将选题限定在一定范围,切忌贪大贪多,因为小的选题更容易把握和完成。尤其是在实施人文社科类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的过程中,大学生应该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从普通的社会问题入手确立选题。这样,一方面有利于调动学生自身的科研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选题,所以容易搜集到丰富的信息资料,研究起来会比较得心应手。同时,相对其他研究方法而言,实证研究的方法比较容易掌握,同时对大学生的能力锻炼较为全面。例如,调查问卷的设计需要学生全面掌握所研究的问题,这个过程使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得到了锻炼;而发放调查问卷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总结与分析问卷结果、完成调查报告的过程则可以锻炼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因此,在没有掌握其他研究方法之前,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中使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是较为便捷和高效的。此外,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中,应根据调查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恰当而严谨地做出评判并得出研究结论,要尽量避免夸大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不要过分地拔高结论的重要性。

2.转变思想观念,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未知

在进入大学学习之前,学生基本上都是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灌输的知识,属于被动学习。而在大学,虽然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仍处于重要位置,但其决定性作用正逐渐消减,自主学习模式已逐步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导模式,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得到强调。因此,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中,应逐步转变思想观念,学会学习,学会主动学习,以便更好地适应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不仅有助于提高其科研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其敢于创新、勇于挑战的观念,从而有助于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和自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创建良好的开端。

3.加强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锻炼组织与协调能力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个体意识比较强,团队意识相对较弱,缺乏与他人合作的意愿与经验。但是,科研活动往往需要集思广益,需要团队齐心协力共同完成。因此,人文社科类大学生在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的研究中,应注重培养与他人合作的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这也是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素质和能力。

(二)对指导教师的建议

相关调查显示,没有教师指导是导致学生不知如何开展创新项目研究的主要原因,也是阻碍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1]。教师的工作重点是育人,教书只是达到育人目的的手段。因此,教师在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必须考虑学生发展的需求,促进教学和科研工作与学生需求的相互融合。教师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其中应当包括对学生科研活动的指导。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应当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要从点到面给予全面指导[2]。这种指导包括2个方面:一是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进行普遍的科研培训,包括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指导;二是专门对参加科技活动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包括课题申请、研究过程的开展和研究结果的总结等方面的指导。

(三)对学校的建议

我国传统的教育制度以及学生从中小学教育阶段沿袭下来的被动式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学校应当通过从书本知识讲授向创新能力培养的转变,促进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

1.更新教育思想观念

大学应当明确自身在学生学习阶段中的转折性地位。大学是学生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既是学习的场所,也是一个职业训练场。在这里,学生需要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态度等方面完成转变,而大学则应对学生的这些转变发挥推动作用。

2.在教学制度的改革中融入科研需要

高校应在教学制度的改革中考虑学生的科研需要,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空间。大学生科技创新需要解放思想,同时也需要解放时间和空间[4]。过多的学时和学分要求容易使学生疲于上课、疲于考试[4]。因此,高校应适当减少总学时和学分的要求,重点减少课内学时和学分,扩大学生学习的自和选择权,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4]。

3.改革考试制度,以适应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需要

在考核方式方面,高校应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手段,以激发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动力。笔者认为,利用平时成绩来调整学生考试总成绩是一个不错的手段,但是平时成绩不应以出勤率来认定,而应结合学生的发言、讨论、提问情况以及课外论文的完成情况等予以评定。另外,笔者认为,应当提高结课论文写作在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效用。对文科学生而言,4年的本科学习中总有几门课程是以撰写论文作为考核方式的。如果每一次都能够充分利用结课论文的完成过程进行发现和总结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那么对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是有益的。可惜的是,当前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教师往往将其单纯地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而学生也只是将其作为拿到学分的一种手段。这使结课论文仅仅成为学生通过课程考核获取学分以及教师评判学生课程成绩的一个工具,丧失了其真正的运用价值。

4.改革教师的评价体制,以激励教师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篇7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

1、思想观念还不够解放。思想观念是实践的先导,自己经常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但是反映在具体工作中,有时习惯于按照组织的安排部署和要求办事,在大胆的试、大胆的创、大胆的干上还不到位,创新的自觉性不够强,结合区情和工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还不够积极主动,和加快发展的新形势、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加快推进小康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学习还不够系统,不深不透,缺乏深钻细研,思想观念转变的还不够快。自己常说:“思路决定出路,思路就是出路”。在学习借鉴推广外地经验上还做得不够。到开发区工作近一年来,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效果还不够明显。抓工作往往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推动工作的办法不够新颖,对稳妥、平衡方面考虑的多,对以点带面、用典型推动工作方面还探索不够,有凭经验干事的现象。对常规性工作、全局性工作抓的不细。在创新、突破性开展工作上还不够积极主动,对一些新的、需要打开局面的工作,敢创敢试的劲头、学习的劲头、知识更新的速度赶不上经济发展要求和崆峒区的工作节奏。

2、工作创新力度不够大。担任开发区管委会主任以来,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强化项目理念,不遗余力地推动工作,一年来项目建设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但与周边县区竞相发展的态势比,差距仍然较大,主要是缺少大项目支撑,特别是工业方面开工的项目和前期项目中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项目仍然较少。除了客观原因外,主要是在创新思维和发展思路上还有差距,注重于抓落实,在加快项目建设方面缺乏宏观思考,工作方式方法还不够灵活。对项目建设、产业开发等重点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具体的困难和问题,如资金、机制等问题深入调研不够经常,有时忙于事务,影响了工作成效。在对辖区工业经济总量不足,存量不活,企业改制面大量广,任务繁重等客观问题研究不够,虽然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但在具体指导上,还有一些这样那样的顾虑,总怕“过了头”,造成新的矛盾和问题,因而改革的步子不够大,改制进程不够快。

3、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还不够经常。深入基层,特别是深入村社、改制企业一线调查研究不够经常,不能及时全面掌握了解部门、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抓时务性、常规性工作多。对企业党建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调研,但投入的精力还不足,对新形势下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新路子探索的不够、研究的不够深,全区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在干部工作上,虽能按照干部管理条例,坚持原则,坚持按程序办事,坚持按照区委提出的在了解事中了解人的工作要求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但在干部管理、干部考核等方面思路不宽、点子不多。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虽然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及区委要求做了大量工作,但在抓好村级班子这个龙头,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涉及选好带头人、村级债务化解、村社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困难群众吃水、行路、通电等等困难和问题研究不够,缺乏整体思路。

4、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够经常。能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积极参加班子民主生活会,能正确对待和诚恳接受组织和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自我批评多,开展批评少。注重和班子成员及时沟通、交流思想、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团结一心,主动配合,但关心分工之内的多,关心分工之外的少。自己作为党组成员,在工作指导中,对个别部门科室和同志在工作纪律、服务意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泛泛批评的多,能够见事见人批评教育的少,总怕伤害了同志们的感情,有老好人思想。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

1、理论学习不系统,政策理论水平还不高。首先,坚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够经常,自觉性不强。虽然平时能够积极参加理论学习、党校的理论辅导和经常坚持党报党刊的学习,总认为只要学好市场经济、财税金融、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和项目、企业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指导好分管工作,抓好工作的落实就行了。由于思想认识上的不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注重经济知识方面的学习,注重工作而忽视了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学习领会的不够深、不透彻、不系统、不全面,用理论武装自己头脑、指导工作实践上还不够完全自觉。其次,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现代金融知识、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还不够系统,浅尝辄止,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和新形势的变化还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在平时的工作中,有以干代学的现象。

2、世界观改造不彻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决定着党员干部的人生追求、奋斗目标和价值取向,是领导干部德才素质的基础和支撑,也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改造主观世界,对于每个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就是要使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和作风等,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符合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自己作为农民的孩子成长为一名党员干部,受党教育多年,坚持党性实践锻炼和党性教育,理想信念和政治立场是坚定的,宗旨意识是牢固的,经常坚持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但是,在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与党和人民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全身心地为人民谋利益上还做得不够,为群众职工办的实事不够多。究其原因,主要是自己的世界观改造的还不够彻底,没有对照《》及时做到常反思、常对照、常检查自己。在理想信念方面,在现实实践的磨擦碰撞中对新时期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工作、推动发展的认识还不够高。

3、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经常。工作中,结合分管工作实际和“五个一”工作责任制,能够深入村社,抓了一些基层组织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双培双带”工程示范点,督查指导工作多,深入调查研究少,尽管经常撰写调查报告,但涉及分管工作的多,全局工作上的少。在党建、组织等方面,对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上研究的不深不透,造成指导工作的方式、方法还不够灵活、新颖。对涉及开发区全局性的工作了解的不深不全面,参谋助手作用发挥的不够充分,按照区委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三、今后努力方向

1、继续加强学习,不断解放思想。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各种新矛盾的不断出现。我决心用“挤”劲和“钻”劲反复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领会其精神实质,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用发展的观点和立场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联系实际学、深入思考学、带着问题学,处理好学习与工作关系,认真改进学习不扎实、不深不透、以干代学的不良学风,坚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联系区情实际及自己思想、工作和作风实际,认真思考,理清思路,开拓创新,积极工作。努力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和法律法规,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掌握市场经济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抓经济、抓发展的能力,使自己的思想观念、知识水平紧跟时代和形势的发展步伐。

2、勤于调查研究,改进工作作风。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我决心要从繁忙的日常事务圈子里走出来,深入到村社、项目建设和群众中去,勤于调查研究,了解情况,及时掌握工作动态和第一手资料,理清思路,转变作风,狠抓落实。围绕大局,进一步增强责任心,突出抓主抓重,对定了事,高效率、快节奏,带头抓落实。加强汇报和沟通,切实做到工作安排与区情相符合,与实际相一致。多与分管科室的同志和群众联系,经常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多了解下情,指导好工作。对基层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做好服务指导,协调落实,切实为基层、为群众办实事。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工作积极性,把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形成抓项目、抓经济、抓发展的整体合力。

3、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勤奋敬业,讲求工作实效。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积极参加班子民主生活会,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正确对待和诚恳接受组织和班子成员的意见和建议。注重和班子成员及时沟通、交流,讲党性、讲原则、讲人品,互相支持、互相学习,团结一心,主动配合,做到分工不分家。勤奋敬业,注重工作效果,不做表面文章,不拖、不推,勇于负责。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和职责范围内解决的事情,积极主动,不等不靠,自觉维护开发区的利益和形象。

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篇8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田径教学;应用

我国现行田径教学中的评价方法过于单一,多采用达标式或等级制,不能达到系统收集证据的目的,也不能清楚地反映学生的变化,多数学生只是为了达到某一成绩而学习田径,因此限制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师也多以提高成绩为主要教学目标,误解了田径教学的真谛,这也是田径被认为是枯燥、单调项目的原因之一。

一、研究性学习的定义

研究性学习的定义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理解,从广义上理解是指学生研究问题的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和模式;从狭义上理解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专题研究活动,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有关内容进行研究。

二、田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研究性学习首先有助于实践能力的培养。田径运动就其本身来说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运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发现、自我解决、自我实践”活动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运动意识,使实践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研究性学习通常围绕田径教学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展开研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地提出问题,使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合作精神

田径教学要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在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可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田径项目大多属于个人项目,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这种团队精神正是个别田径项目(如接力跑等)所必须的。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

田径教学内容和练习形式往往较为单调枯燥,所以在有些项目(如长跑、竞走等)的教学中,学生自觉积极性不高,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使学生在枯燥的学习过程中经过分析、综合、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从实践中挖掘更多的材料,并且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的知识。

三、田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在田径技术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田径技术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关键在于教师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学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

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组织方式根据所研究的内容可分为个人独立研究(如400米弯道跑技术)、小组合作研究(如田径运动会的编排工作)。但分组时要注意学生的均匀搭配,尽量把差异降低到最低限度。

3.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评价手段方法应多样性。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等做法。

四、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思想观念的改变是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强调知识的传授,单一专业的训练造成相对封闭的教育模式,片面强调单纯的技术传授,忽视了体育意识的增强和学生兴趣的培养,严重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现代教学目标和课程改革所要倡导的是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田径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加以改变。

2.避免研究性学习开展时机的随意性

实施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周密计划。事前教师要精心准备问题。

3.教学中不能忽视学生运动技能的练习

研究性学习的优点很多,但它也不是万能的,不能完全替代运动技能的学习。因此,田径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要注意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保持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各种能力得到全面发展。

五、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研究性学习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田径教学中是一种新的尝试,它对学生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研究态度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2)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主要以在课堂上渗透为主,以课后独立完成为辅,与传统教学方法合理搭配进行,逐渐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3)田径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还是个新生的事物,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2.建议

(1)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发生角色的转变,从传授者变成组织者和指导者。(2)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不是要放弃传统教学方式,而是要把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3)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观众”转变成“演员”。

【参考文献】

[1]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篇9

关键词: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能力框架

中图分类号:G510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的提出

提升导学教师队伍能力,是远程开放教育院校学习支持服务良好运作的关键措施之一。研究表明,导学教师并不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无论在西方还是我国的远程学习支持系统中,导学教师都是一个重要元素,一个优秀的学习支持系统中对导学教师有相当高的要求。一项研究表明:凡是由优秀导学教师带的班级,学员普遍呈现“三高一低”,即注册率高、专科升电大本科率高以及申请学位通过率高、辍学率低,学生对电大开放教育有较高的认同感。可见,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队伍能力的提升是远程开放教育实践发展的保证,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远程学习的认可度及远程学习质量。然而,目前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队伍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历层次低、知识结构不合理、理论素养不高、培训和考核机制不健全、导学教师队伍建设不平衡等。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导学教师队伍能力堪忧,根据2012~2013年国家开放大学对天津、上海、安徽等十多家省级电大的基层教学点实地调研发现:导学教师群体年龄跨度较大,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导学教师缺乏专业化知识背景和相应的能力及心理素质,对远程教育认识存在着诸多误区,面对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心理的迷茫和多种学习需求,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

目前,从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正蓬勃进行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势必对导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新的能力要求。因而,本研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需要具备哪些能力?其能力构成要素是什么?试图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分析探讨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的能力要素和能力框架,以期作为今后教学实践中导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依据和能力培训的基础。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取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学习者视角探究了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的能力架构。探究了导学教师这一角色所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要素,尝试构建了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能力框架模型。本研究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相统一。

(二)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是基于两个方面来构建的。一是采用杨素娟、刘选等提出的“远程教师七大能力范畴”作为本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具体包括知识维度(学科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技术维度(一般技术和专业技术)、交互维度(一般交互和综合交互)、管理与组织维度、教学设计维度、教学评价维度和职业精神维度。基于导学教师只提供非学术支持服务,一般不参与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因而在教学设计维度、教学评价维度的能力在本研究中暂不考虑。因此,本研究的导学教师能力维度为知识维度、技术维度、交互维度、管理与组织维度、职业精神维度这五大维度。二是借鉴教师能力开发的一般实践操作模式,即“角色――职责活动――能力”,并结合“我国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的角色分析与发展路径研究”(国家开放大学校级课题:Q0018a-Q)的研究情况。其中,该课题研究得出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是面对学生,提供非学术学习支持服务的角色。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选取了国家开放大学基层学习中心的15名导学教师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情况,对导学教师的职责分工及要求等信息进行了梳理、总结和归纳,总结了导学教师的工作职责及要求如下(见表1):

结合上述理论框架与实践操作模式,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职责要求与七大能力范畴之间的对应关系如表2所示。

值得说明的是,划√表示导学教师完成该工作职责(纵向)在理论上应具备的各种能力(横向)。此外,还增加了“基本素质”一项,做此处理的考虑主要是因为这些基本素质虽然不是直接体现出远程教育特殊技能,但却是教师顺利完成学习支持服务工作的基础,鉴于这些基本素质的一般性,故统一将其称为“基本素质”。

(三)研究工具的设计与编制

学生视野中的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能力框架问卷设计是本研究的核心任务。根据上述研究思路,问卷设计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围绕基本素质、教务管理、学习过程支持服务、学生事务管理、学生组织建设、个性化咨询服务六个维度进行设计,总共31个问题。问卷主体部分采取李克特五级量表模式(LikertScale),能力重要性的五级量表依次为“非常重要”“很重要”“重要”“一般重要”“不重要”。问卷编制完成后,邀请了部分学生进行预填写,并对部分选项进行了修改,调整,最后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问卷。

四、调查结果的研究分析

2015年4月至5月期间,利用专业性问卷调查网站―问卷星向国家开放大学天津分部、湖南分部、陕西分部的学生发放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62份。利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主要分析结果如下:

(一)受调查学生的人口学分析

1.受调查学生的基本信息

从性别来看,受调查的女性学生的比例略高,占57.8%,男性的比例为42.2%,性别比基本相当,进而有效地避免了由于性别差异带来的评价误差。从年龄分布来看,受调查学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20~29岁之间,占受调查总人数的41.36%,分布在30~39岁的学员也较多,为33.95%。这与目前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在读学生的年龄分布情况基本一致:即远程开放教育学生主要是以20-40岁的中青年人居多。从婚姻状况来看,67.28%已婚,32.72%的学员未婚。

2.受调查学生的所学专业

图1描述了受调查学员所学专业的总体情况。涉及了工商管理、学前教育、会计学、行政管理等10个专业,数据显示:受调查学生所学的主要专业集中在会计学(52)、行政管理(4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工商管理(16)、学前教育(15)等,依次占受调查学生的32%、25%、12%、10%、9%。这与国家开放大学招生较好的专业分布和学生分布较为一致。

3.受调查学生的所在单位类型

图2描述了受调查学生当前所在的单位类型。从数据可看出,学生所在单位涉及政府机构、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及个体等多种类型,充分反映了远程开放教育学员复杂多样的职业背景。

上述几个方面的分布情况,表明本次调查的学生具备了良好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进而保证了研究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二)导学教师能力指标等级重要性分析统计

为了方便统计,本研究对莱克特量表进行了编码,其中最小值“1”代表“不重要”“2”代表“一般重要”“3”代表“重要”“4”代表“很重要”,最大值“5”代表“非常重要”。从整体上看本次调查结果,所有问题的标准差和标准误数值都较小,这就说明样本抽取的学生能够代表全部学生,并且对于问题做出的选择较集中。

1.基本素质

基本素质是导学教师需要具备的基础能力,是更好为学生提供支持服务的前提和基础。数据显示(见表4),对于导学教师而言,在“基本素质”维度上,学生最为关注的是导学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能力、信息技术手段使用能力。其均值分别达到4.43和4.07,其均值等级排序为1和2。这说明,如果导学教师具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能力,有利于导学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妥善处理学生问题,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学生有可能会感觉到导学教师的关怀。而信息技术手段运用的熟练程度,也能帮助导学教师引导学生适应网络学习环境,激发网络学习兴趣,而这种愉快的学习体验,会对学生学习成绩产生积极影响。

2.教务管理

导学教师涉及教务管理内容包括各类教务信息、学籍信息考务信息和毕业信息等,这些信息是学生最为关心的基本点。从调查得知,在“教务管理”维度,学生最看重的是考务信息的整理能力,均值达到了4.52;另外,学生较为关注新生入学服务,以及毕业和学位申请等信息的整理和上报等这两项能力,均值分别为3.68和3.15;上述这些能力,是与学生入学到毕业整个学习过程息息相关的信息,导学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帮助学生顺利学习。此外,“教务管理”维度中的“学籍异动申报”得分较低,这可能是因为它不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故学生对此的关注度较低。

3.学习过程支持服务能力

导学教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员”,协助学生自主选课的“策划员”,帮助学生学习的“咨询员”,学生心理的“导航员”,日常事务的“管理员”,鼓励学生学习的“啦啦队员”可见,导学教师是为学生学习过程提供支持服务的主要承担者。

“学习支持服务”维度包括5项能力,从调查得知,五项能力中位于前三位的依次是“指导学生选课”“提醒并督促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在“学习过程支持服务”这个环节里,学生最为看重的“指导学生选课”这个要素,如果导学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准确的帮助学生选好课程,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学生还较为关注学习过程中的提醒、督促,这说明学生希望导学教师对其学习学习进程进行督促和激励,如果导学教师能持续关注和及时督促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这对学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顺利达到学习目标很有帮助。此外,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也有利于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学习。上述这三项能力关系到导学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准确科学的支持服务。

4.学生事务管理能力

学生事务管理主要为学生提供课程学习之外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是促进学生与学校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从调查得知,学生们更看重对学生意见与需求的反馈和课外活动的组织这两项能力,从远程开放教学实践情形来看,学生对远程教育的教学、教学管理和支持服务会有很多的意见和建议,如果导学教师能较好的收集,并给予反馈,学生发现的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这对学生的顺利学习形成良性循环。同时,“课外组织活动”这一项均值为4.16,这说明,学生希望导学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以增加学生交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学生事务管理”维度中的“学生纪律教育”、“违纪处理”“突发事件的处理”等更多学生的日常事物管理,以保障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大部分学生学习关联度不大,因而,学生对导学教师这些方面的能力关注度较弱。

5.学生组织建设能力

网络远程教育是以师生双方的时空分离为基本特征,这使得学生组织建设成为了学生关注的能力要素。根据调研,大多数基层教学点是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教学与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不同,远程开放教育的班级以同一专业、同一年级为标准划分,没有具体的人数要求,但现实情境中,一位基层教学点的导学教师与学生的师生比通常在1:200以上。这就要求导学教师要具有良好的班级建设和管理能力。从表4也可以看出,“学生组织建设”维度中的“班级组织与管理”“学生团体建设与管理”“学习小组管理”三项能力的分值均较高,分别为4.31和4.01和3.96,可见,学生对导学教师班级组织建设能力的关注度非常高。

6.个性化咨询服务能力

国家开放大学学生基数大,层次复杂,个性化咨询服务是学生较为关心的能力。表5显示,在“个性化咨询服务”维度中,“回复学生咨询”和“维护学生权益”得分最高,分别为4.33和4.19,这说明,如果导学教师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个性化服务,维护学生权益,将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学生也将在学习过程中,增强学习能力,进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特殊学生服务”“心理健康教育”的均值得分较低,这说明导学教师在这方面能力较为缺乏,在远程教育院校日趋重视心理教育的背景下,导学教师应该在这方面加以提升。

五、研究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证研究,基于导学教师能力调查各维度均值的描述与分析结果,尝试搭建了导学教师能力框架。导学教师的能力框架包括基本素质、教务管理能力、学习过程支持服务能力、学生事务管理能力、学生组织建设能力和个性化咨询服务能力这六大能力维度。同时,在每个能力维度中,本研究将能力要素按重要性进行了排序:

基本素质:沟通与交流

教务管理能力:考务信息整理

学生事务管理能力:了解学生需求

学习过程支持服务能力:指导学生选课

学生组织建设:班级组织与管理

个性化咨询与服务:回复学生咨询。

上述导学教师各能力维度中的能力要素的重要性排名,其实质体现了学生对导学教师能力的期待与建议。这些建议对远程开放教育院校和导学教师具有重要启示。

六、研究的不足

在本研究中,受时间、经费及精力所限,所调查学生的数量相对较少,所调查的地区较为局限,仅局限在国家开放大学天津、湖南、陕西这三个分部。因此,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所调查学生的样本限制,本研究中得出的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能力框架是否囊括了学生期望的全部能力要素,且在多大范围内代表学生的期望等问题也值得进一步商榷。因而,本研究拟在后续的研究中将调查学生样本数量、样本选择地域与地区做进一步扩展,以检验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调查结果是否存在差异,进而形成更为完善的导学教师能力要素与能力框架。

本研究从学生的视角来研究远程开放教育导学教师能力框架,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从学生的视角去研究是必须且实用的,它契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因而,本研究希翼能对于导学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对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实践中导学教师能力培训与能力评价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艳萍等.我国远程教育导学教师的现状、问题与思考―基于天津、上海、安徽等省级电大的实证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

研究性学习注意事项篇10

[关键词]灾后儿童心理适应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生活事件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6-0013-03

引言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们的生理、心理和行为产生了一系列反应。儿童作为创伤后心理障碍的易感人群,在灾后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适应状况,引起了大量学者如张本、王学义对唐山大地震孤儿远期心身健康的调查以及扶长青对地震灾区儿童心理创伤及其干预策略的调查。以往研究更多关注了灾区儿童的消极方面(辛自强等,1996[1];严春香等,2007[2];陈彩琦等,2009[3]),比如青少年无望感与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等,研究者忽略了积极、正向的因素,比如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resilience)是指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它意味着对生活压力和挫折压力的“反弹能力”。[4]研究将以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茂县的受灾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对灾区儿童心理适应状况的实地调查和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了解灾后儿童的生活事件及社会支持系统,根据灾后儿童心理适应情况,分析影响灾后儿童心理适应的相关因素,借鉴国外研究的成功经验,提出具有较高可行性的灾后儿童心理适应对策,使灾区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对象和方法

(一)对象

四川省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茂县河西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整班选取被试,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86.15%。其中,10岁~12岁的儿童有186人,男生94人,女生92人,平均年龄为11.20+0.818岁;13岁~15岁的儿童有36人,男生14人,女生22人,平均年龄为13.86+0.833岁;16岁~17岁的儿童有2人,均为女生,平均年龄为16.50+0.707岁。

(二)工具

1.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该量表是在心理韧性概念的过程模型下采用本土化思路编制形成的。量表共27题,分为个人力和支持力两个因素。其中前者包括目标专注、情绪控制和积极认知3个因子,后者包含家庭支持和人际协助2个因子。初测(n=283)内部一致性为0.85,复测(n=420)为0.83。[5]

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该量表含12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1-7七级计分法。通过因素分析将pSSS分为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三类,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和其他支持和全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0.87、0.85、0.91和0.88。

3.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适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发生频率和应激强度的评定。该量表主要为自评量表,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aSLeC量表将27个项目概括为人际关系因子、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6个因子。采用0-6级评分,各因子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各事件评分与总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从0.24到0.57,平均为0.45。aSLeC的Cronbachα系数为0.85。[6]

(三)统计方法

运用SpSS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方差分析

1.青少年生活事件性别差异比较(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灾区儿童男生和女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受惩罚和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

2.不同社会支持条件下心理韧性的差异比较(见表2)。

在本研究228名被试中,青少年社会支持总分在50分以上的有173人,占75.9%,属于拥有正常的社会支持;32~50之间有53人,占23.2%,这些青少年社会支持存在一定问题,但不是很严重;32以下的有2人,占0.9%,这两个人的社会支持系统存在严重的问题。

为考察不同社会支持这一变量对被试心理韧性的影响,将被试分为社会支持严重、较严重和正常三个组作为自变量,心理韧性作为因变量进行了单因素的方差分析。三组在心理韧性上的差异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社会支持条件下的灾区儿童在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p

(二)相关分析

1.青少年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见表3)。

由表3显示,社会支持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之间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r=0.184,p=0.005

2.青少年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中积极认知、目标专注的相关分析(见表4)。

此外,心理韧性中的积极认知因子、目标专注与青少年社会支持之间也存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正相关,且家庭支持、朋友支持与目标专注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0.210,0.211;其他人的支持与积极认知存在显著正相关,r=0.198,p

(三)灾后儿童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灾区儿童社会支持对心理韧性的影响,以社会支持的三个因子为自变量,以心理韧性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家庭支持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见表5)。

由表5可以看出,R2=0.03,说明家庭支持因子可以解释社会韧性的3%,p

然后进一步把生活事件压力的各个因子和社会支持的各个因子作为自变量,心理韧性作为因变量,采用逐步回归的方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两个因子进入最终的回归方程:家庭支持和学习压力。结果见下表。

模型一是只有家庭支持作为自变量的结果,模型二是学习压力和家庭支持同时进入回归方程的结果。

由上表可以看出,模型一的R2=0.03,R2=0.02,模型二的R2=0.05,R2=0.04,标准化回归系数都是显著的,回归方程也是显著的,这说明家庭支持和学习压力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韧性水平。换句话说,个体心理韧性的发展和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背后的家人支持,另一个是事件经历。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是一个重要的经历,而这种经历对于培养个体心理韧性而言具有积极意义。

三、结论

(一)灾后儿童差异研究

以往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富于攻击性,这也是性格上差异最为常见的证据。一项对日本、印度、菲律宾、墨西哥、新英格兰和肯尼亚等6种文化中7~11岁男女儿童的行为观察研究发现,在所有文化背景中都能看到这种差异。[7]本研究发现,灾后不同性别儿童在生活事件量表上受惩罚和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他因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和健康适应因子不存在差异。在受惩罚因子上和前人研究一致。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男女生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所承担的压力不同,而且压力应对的方式也有不同。由于男性的这种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带来更多的惩罚导致惩罚因子上的差异,所以,在对待不同性别的儿童时要给予不同的关注。

在社会支持上不同得分的儿童,经过t检验,其在心理韧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量研究显示个体的社会支持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两个因子对心身症状的作用路径均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应特别注意改善青少年学生对社会支持的主观评价和提高其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8]所以家长及其他对儿童重要的人必须关心儿童的生活、学习及其他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二)灾后儿童心理适应的相关研究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来看,社会支持与心理韧性,社会支持的三个因子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与心理韧性中的积极认知和目标专注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大量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方式对个体成就动机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成就目标定向则是成就动机的要素之一,同样也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此外,儿童的自我概念也受到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根据已有研究,儿童的自我概念还会影响其目标定向,而目标定向对于个体的成就水平又有制约作用。国内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通过子女的目标定向和学业自我概念,以不同的途径对其学业成就产生影响。[9]本研究中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的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往的研究结论。结论是一致的,社会支持程度低能够使这些儿童表现出不良情绪及心理问题,心理韧性程度低。

(三)灾后儿童心理韧性与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心理韧性,家庭支持的影响程度可以正向预测心理韧性,其他人支持和朋友支持影响不显著。家庭支持是儿童心理韧性的主要来源,且父母的支持是无条件的,儿童在出现问题时更倾向于求助父母。以往儿童心理韧性的研究主要考察了流浪儿童、贫困儿童、多动症儿童、残疾儿童、父母离异儿童、学习障碍儿童、受欺负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等。[10]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已经被大量研究所证实。亲密人际关系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压力的不良后果,降低青少年的压力感,提高个体适应各种压力和生活变迁的能力。[11]回归分析显示,学习压力是儿童心理韧性的一个影响因素。学习压力作为一种生活事件,影响着儿童的心理韧性。国内也有研究表明,[12]经常参加学校活动的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明显高于从不参加活动的中学生。学校的各种活动别是学习经历,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它要求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交往和联系。而人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独感,忘记自己的烦恼和痛苦,从而很好地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知识面,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习经历作为学校生活的主要内容,而适当的学习压力可以使儿童能够提高合作意识,增强学习的能力和信心,从而增强心理韧性,更好地适应生活。

四、建议

(一)在对待不同性别儿童时提出的建议

研究发现,灾后不同性别儿童在生活事件量表的受惩罚和其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说明灾区的男性儿童比女性儿童面临更高的负性生活事件,可能导致较多的攻击行为。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由于男生顽皮、好动等自身的性格特点,老师和家长给予更多的学习压力和惩罚,而更多的压力和惩罚又反过来强化了已有的性格,这种恶性循环,导致男生健康适应能力更差。[13]因此,在学校和家庭中,老师和家长不应该给男生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在对男生进行惩罚时,惩罚措施也不应该太过严厉,造成男女生之间差别显著。在对灾区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一定要注意男女生的性别差异,针对男女生采取不同的措施,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帮助其健康成长。

(二)家庭对儿童关注提出的建议

回归分析表明,社会支持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心理韧性,其中家庭支持是儿童心理韧性的主要来源。然后,社会支持中的家庭支持因子与心理韧性中的家庭支持因子之间的相关却不显著。这就提示父母或其他抚养人要更多关注与儿童的沟通,多倾听他们、了解他们。[14]首先要给孩子一个倾诉的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其次,可以和孩子共同探讨应对挫折的办法,避免孩子孤立无援的恐慌心态,并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挫折,从而提高家庭支持的支持力,减少儿童在学习上的压力,让他们轻松学习、快乐学习,提高儿童的心理韧性。

(三)对灾后学校及社会提出的建议

相关研究表明,社会支持的三个因子家庭支持、朋友支持、其他人支持与心理韧性的两个因子积极认知与目标专注具有高相关。andrews的研究曾发现,个体在高应激状态下,如果缺乏社会支持和良好的应付方式,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危险度的两倍。[15]学校作为儿童发展的主要媒介和环境,面对地震灾害给灾区儿童带来的诸多负面生活事件的影响,也应针对个体的差异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在学校教育方面,教师对学生相比于灾害发生前应要更积极地关注、真诚对待,要正确引导儿童面对灾难,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尽快复课,回到学校和集体;经常组织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在集体中感受到他人的理解和关爱,在积极安全的心理氛围中,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从而引导其积极乐观地对待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四)从宏观层面对政府提出的建议

从宏观政策层面来看,国家应在灾后儿童心理干预的整体机制上有所推进,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在各地建立应急管理机制。[16]首先,在政府执行向灾后教育倾斜政策的前提下,应加大在灾后教育软件投入的比例。调查所在的河西小学是茂县灾后重建的首批项目,而所有的学校都是重建项目中优先建设。在对河西小学的同学调查时发现,新的学校、新的教学环境对孩子们的乐观积极心理起了很大的激发作用。除现有的保障硬件支持外,政府应更多地保障软件的支持,如灾后儿童的心理培训,灾后学校教师的心理教育培训等等。其次,可以在各地设立专门的心理救助部门,并对心理辅导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把心理干预工作长期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辛自强,马君雪,耿柳娜.青少年无望感与生活事件、控制信念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41-46.

[2]严春香,周宇.成长环境对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影响研究.中国卫生统计,2007,24(2):165-170.

[3]陈彩琦,李艳,田卫卫,陈融,张庆.汶川地震灾区儿童行为问题的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americanpsychologyassociationHelpCenter.theroadtore-silience.whatisresilience?省略/featuredtopics/feature.php?id=6&ch=2,2004/12/30.

[5]胡月琴,甘怡群.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的编制和效度验证.心理学报,2008,40(8):902-912.

[6]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131-133.

[7]whitingB,edwardCp.across-culturalanalysisofsexdifferencesinthebehaviorofchildrenagedtherethrougheleven.J8ournalofSocialpsychology,1974,91:171-188.

[8]胡军生,滕兰芳,王登峰.父母养育方式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心理卫生.2007,21(9):650-653.

[9]路海东.聚焦中国儿童学习压力:困境与出路.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10]郭玲玲,吕寿伟.家庭支持与初入学儿童的学校适应问题.当代教育论坛,2007(14).

[11]年晶,刘爱书,儿童被忽视、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2009,17(6):748-752.

[12]刘一霞.烟台市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8.

[13]张硕,薛倩.小学高年级生活事件和自我意识的关系研究.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6(1):33-37.

[14]andrewsG.Lifeeventstress,socialsupport,copingstyle,andriskofpsy-chologicalimpairment.JnervmentDis,1978,166:307-316.

[15]年晶,刘爱书.儿童被忽视、心理韧性与孤独感的关系.ChineseJournalofClinicalpsychology2009,17(6):748-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