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超声医学发展史十篇超声医学发展史十篇

超声医学发展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37

超声医学发展史篇1

1理论准备

超声医师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超声专业知识是减少漏诊、误诊的首要因素。诊断是医师从搜集患者的有关资料(病史和体征)开始,经过思维中的分析和判断,再通过各种医技检查,综合地对病人作出诊断。但在实际工作中,超声医师因为患者多,工作忙,常常在不了解病史病情,没有分析判断的情况下就拿起探头检查,这种既缺乏明确的目的,又缺乏对必要征象的警觉,漏诊、误诊就在所难免。一例患者右上腹不适,食欲不振,超声图象显示胆囊壁增厚呈双层,我们就下胆囊炎的诊断是片面的,要知道胆囊壁增厚并非胆囊炎的特异所见,导致胆囊壁增厚的原因有很多,如肝炎、胆囊癌、胆囊周围炎、肝硬化腹水、等疾病均有胆囊壁增厚,此时就需超声医师综合分析,否则轻易下一个胆囊炎的诊断会耽误病人的治疗。

临床诊断的金标准是组织病理学检查,但在超声往往习惯于把超声检查的结论直接提升到病理诊断的高度,这是导致误诊的因素之一。比如在肝脏发现一高回声结节,有些超声医师习惯诊断为肝血管瘤,的确肝血管瘤约90%是高回声表现,但这不是肝血管瘤中血管丛、血窦和内皮细胞的特征性表现,并且肝脏的脂肪瘤、坏死不均质的肝癌都可以表现为高回声团,因此有可能发生误诊,因此就需超声医师掌握一定的临床知识,如肝脏强回声结节合并有肝炎病史等情况下,就不要轻易诊断肝血管瘤,就要让病人做进一步的检查。大家都知道,在腹部检查中肝脏是最易漏诊的部位,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也是超声检查中临床迫切要求解决的核心问题,恶性肿瘤的本质是生长失控,速度快,并发生浸润和转移,对此,作为超声检查所显示的肿瘤断面图象结构特征,具有重要鉴别价值。如肿瘤呈球形的膨胀性生长,对周边的挤压破坏征象以及丰富异常血流信号等均标志着生长速度快的恶性特点,但是肿瘤这种动态发展过程,只有病变达到一定程度时才有可能从其断面图象结构上显示识别出来,因而其灵敏性和特意性并不高,也就是说肿瘤越小特征越不明显,鉴别诊断就越困难,所以就要求超声医师依据不同病例具体分析,作出正确的诊断,否则,可能导致误诊。

2经验因素

超声医师具有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是正确诊断的基础,我在学习过程中深有体会。一般而言,既无概念上的认识又无实践中的经验,即使超声检查中发现了异常,但因对它不认识,就不会想到有关问题,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这自然会导致漏诊,没有理论知识不可能有正确的实践,而理论只有通过实践即自身的经验才能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超声图象扫查的是不同的切面,手法很重要,这就需超声医师不断实践总结的。许多病例声象图有一定特征,但都不是特异性的,如肝硬化合并脂肪变或肝癌合并脂肪变都表现为高回声团,小肝癌的低回声区与局灶性炎症的低回声区,要做出鉴别诊断是很困难的,对此有经验的医师与缺少经验的医师在观察角度与思考的深度上不同诊断水平自然不同,因此在大量临床实践中取得丰富经验,拓展对疾病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是减少误诊的重要基础。

3思维因素

正确的思维能减少漏诊、误诊。超声对胆囊结石或肝囊肿根据声象图特征就可以直接作出诊断,因其准确、灵敏、可靠临床较满意。有些超声医师看见胆囊内强回声团就诊断胆囊结石,看见肝内强回声团就诊断肝血管瘤,这样只是看图说话,而且思维很局限,事实上胆囊内强回声团表现有结石也有肿瘤、息肉、凝血块、胆泥等等,同样肝内强回声团虽然最常见的是血管瘤但并非只有血管瘤,此时就要积极问病史,根据病人体征及声象图特征逐一排除,使疾病范围逐步缩小,病变特征掌握的好,观察敏锐、思路正确的医师往往能一步步使诊断接近甚至符合病理。

4建立良好的超声质量控制流程

超声医学发展史篇2

关键词:彩色超声;诊断;急腹症;误诊

急腹症(acuteabdomen)是指腹腔内、盆腔和腹膜后组织和脏器发生了急剧的病理变化,从而产生以腹部的症状和体征为主,是以急性腹痛同时伴有全身反应为临床表现的常见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病情重的特点,如果诊断和处理不当,后果严重。其诊断和鉴别诊断需要对各种致病原因、临床特点和辅助检查了解和掌握[1]。现将2011年3月~2015年5月年来我院就诊的急腹症患者彩色超声诊断误诊原因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5年5月年来我院就诊的例急腹症患者,性别、年龄、平均年龄情况,所选病例均经临床检查、手术确诊,见表1。

1.2方法选取经我院采用彩色超声诊断仪LoGiQ-tpRo,探头频率2.5~12mHz进行诊断的急腹症患者,回顾彩色超声诊断检查诊断的结果,结合临床检查、手术确诊后病例资料系统分析,总结误诊原因。

2结果

2.1误诊情况,见表2。

2.2误诊疾病,见表3。

3讨论

急腹症是临床急诊常见的急症,三级医院急腹症疾病种类繁多,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许多疾病的影象特征在彩色超声上有相同或相近或几种疾病彩色超声表现同时具备,许多急腹症彩色超声诊断由于肠道胀气对检查带来影响,导致诊断难以鉴别,加之超声医师不注重各项临床资料综合分析是误诊的基本原因。对于急性胃肠道疾病,比如实际工作中,急性化脓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由于声像较典型,诊断符合率较高,而急性单纯性阑尾炎、不典型阑尾炎误诊率较高[2]。这需要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对彩色超声无法显示肠管形态及腹腔情况,对此类疾病应与X线检查配合应用[3]。对于泌尿系结石超声诊断同时要结合血尿常规检查以及X线。肝、胆、胰腺疾病,要结合Ct、血生化、肿瘤标志物等。妇产科急症要结合年龄、月经史、生育史等。腹主动脉夹层临床较少见,但主动脉夹层临床表现复杂,当夹层动脉瘤之血肿,沿主动脉长轴分离扩展,可经胸主、腹主动脉直至髂总动脉,刺激腹膜后神经丛,而出现剧烈腹痛,容易与外科急腹症混淆[4]。因腹主动脉夹层误诊率较高,要根据年龄、可能的病因分析,尽早完成主动脉Cta检查确诊。在临床上,阻抗没有发生明显改变,正常组织间的强度非常接近,两者缺乏必要的反差和对比度,使得超声检查无阳性发现。此时应动态观察和密切结合临床资料和其他影像检查综合分析[5]。总而言之,彩色超声检查可为大多数的急腹症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但超声影像也有误诊情况,为了提高彩色超声的诊断率,这就需要我们结合的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X线、Ct、Cta表现来下结论,降低误诊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沈洪.急诊医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29-237.

[2]孙连超,赵颖.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急性阑尾炎的漏误诊原因分析[J].实用医药杂志,2012,3(3):221.

[3]郭玉霞.130例成人胃肠急腹症的超声诊断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1(3):103-104.

超声医学发展史篇3

【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366-01

剖宫产瘢痕妊娠是胚胎通过穿透剖宫产瘢痕处的微小裂隙着床而引起,属于异位妊娠。随着剖宫产率的增高,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生率不断增加。这是产科较为罕见且棘手的疾病,可导致人流大出血、子宫破裂、死亡,严重危及妇女的生命健康。就我院2009年8月至2011年8月发生的13例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治情况分析一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年龄20-44岁,平均年龄32岁;孕周5-12周;剖宫产次:有一次剖宫产史9例,有两次剖宫产史4例.我院采用阴道超声,使早孕检查诊断提前至停经36天,大大提高了早孕检出率。超声诊断标准:子宫增大或略增大,峡部增宽,子宫峡部前壁肌层内见孕囊,无或有胎芽,胎心;或子宫峡部前壁肌层内未见孕囊而呈不规则、不均质、低回声团块,严重时团块向子宫腔及颈管延伸,宫颈似变短;瘢痕处肌层连续中断,肌层变薄,与膀胱间壁变窄,孕囊或包块可突向膀胱,孕囊周围有高速低阻的血流;子宫腔内未见孕囊,可见清楚内膜线。

2治疗方法

我们根据停经天数和血HCG值采取了如下措施:药物治疗4例,妊娠7周以内,均有一次剖宫产史,B超明确诊断,给予口服复方米非司酮1片日2,连续三天,有3例成功,血HCG值35天以内降至正常;失败1例,监测血HCG值,持续升高,且B超显示孕囊未缩小,增大,在B超引导下行人工吸引术。妊娠7-10周5例,有一次剖宫产史3例,两次剖宫产史2例,口服复方米非司酮1片日2,连续三天,在严密抢救措施下行清宫术。妊娠10-12周2例,有剖宫产史一次和两次各1例,口服复方米非司酮片1片日2,连续3天,服药第一天通过宫腔镜注入10%KCi针2mL,观察3天后在宫腔镜下行孕囊清除。均治疗成功,术中术后出血不多。妊娠11周1例,有两次剖宫产史,超声诊断,孕囊突向子宫瘢痕接近膀胱,经腹行子宫楔形切除瘢痕,清除绒毛,及部分肌层,修复子宫,保留了生育功能。外院转来患者1例,妊娠9周,剖宫产一次,人流术中大出血,失血性休克,急诊入院,在输血、输液的同时行子宫切除术,术后给抗感染、纠正贫血等对症治疗,术后7天出院。

3讨论

剖宫产瘢痕妊娠以前是较为罕见的疾病,随着剖宫产率的提高,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经临床验证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病率与剖宫产的次数无明显关系。剖宫产瘢痕妊娠的治疗原则:及时终止妊娠,尽量保留生育功能,杜绝严重的并发症。我们通过阴道超声早期诊断,用杀胚药复方米非司酮和氯化钾控制胚胎生长,减少了出血,利于使胚胎吸出。同时严密监测血HCG值,可以评估大出血的风险,随诊中监测滋养细胞的活性,与GtD鉴别,在整个治疗中起指导作用。有效地避免了切除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断非常重要,临床医师一定要提醒B超医生,有剖宫产史的患者人流前必须确定胎囊的位置,查血型,按“高危”处理。吸宫时吸引压力不要过高,不要边吸边加压,以免穿孔。动作轻柔,在有输血、手术的条件下进行。在我院治疗的这几例虽然成功治愈,但数量太少,因为患者病症千变万化,仍需我们认真细致地观察,不断探索,提高诊疗水平,不误诊,不漏诊,早诊断,果断地作出处理,使患者减少痛苦,避免大出血和子宫切除的发生。同时,我们要大力宣传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剖宫产切口缝合技术,松紧适度,减少剖宫产瘢痕妊娠的发生。

参考文献:

超声医学发展史篇4

关键词:超声;妇科;价值

随着现代医学诊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超声诊断技术在临床工作中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在多种疾病的诊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超声检查简便易行,可以对许多疾病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方便,也为患者节约了时间和医疗费用。超声检查在临床各个学科的使用率都较高,尤其在妇科体检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将我院超声检查在妇科体检中的应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2年12月在扬州市邗江区扬子妇科医院进行妇科检查的患者2000例,年龄21~76岁,平均(50.9±4.8)岁,分为21~40岁组710例、41~60岁组654例和61岁以上组636例。

1.2方法超声诊断仪型号为aLoKa-35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腹部探头3.5mHz、aLoKa-1000阴道探头频率5.0~7.0mHz。检查流程按常规妇科超声检查要求进行,腹部超声嘱受检者检查前适度饮水,膀胱充盈,取平卧位,对子宫、双侧附件及盆腔进行纵横向多切面扫查,阴道超声检查嘱患者排空膀胱,取截石位,充分暴露外,调整臀部高度,必要时可垫高臀部,在探头外部套有少量耦合剂的,扫查面朝向前方,并将探头从阴道外口送入阴道穹窿,轻轻抵住宫颈,通过旋转、倾斜的手法对子宫、附件及盆腔进行纵切、横切及冠状切扫查。记录各组受检者的妇科疾病检出情况,所有检出疾病均经手术病理、局部刮片或宫腹腔镜等检查确诊及临床保守治疗验证。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软件学软件对各组数据资料进行χ2检验,p

2结果

2.1各组受检者妇科疾病检出情况2000例受检者中,宫颈疾病的检出率最高,达63.8%(1276例),其次是盆腔炎25.6%(511例)、子宫肌瘤8.1%(162例)、子宫内膜异位症1.2%(24例)、子宫腺肌症1.0%(19例)、粘膜下息肉0.4%(8例)。除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症外,各组宫颈疾病、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粘膜下息肉检出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各年龄组宫颈疾病的病理类型在1276例宫颈疾病患者的病理类型中,宫颈囊肿最为多见,检出率为40.1%(518例),其次是宫颈息肉30.7%(392例)、宫颈肥大25.8%(329例)、宫颈肌瘤2.9%(37例)。除宫颈囊肿和宫颈肥大外,各组宫颈息肉和宫颈肌瘤检出率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急腹症的检出情况在全部2000例受检者中,共检出妇科急腹症132例(6.6%),其中卵巢囊肿蒂扭转54例,黄体破裂50例,异位妊娠24例,输卵管破裂2例,卵巢内膜异位囊肿破裂2例。

3讨论

近年来超声诊断技术发展迅猛,因其使用方便、可重复性强、显像清晰、无创等特点使其利用率和诊断准确率不断提高,是临床诊断及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方法,尤其在妇产科疾病的诊治中应用更为普及和深入[1]。临床上将超声检查图像特征与受检者临床资料,主要是月经史、生育史、宫腔手术史、HCG检查、血尿等综合分析,可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2]。女性在生理特征与体质上与男性不同,一生中生殖器官功能变化复杂,要经历初潮、结婚、妊娠、分娩、产褥、哺乳、避孕等一系列特殊的生理过程,女性生殖系统异常会对其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受到极大关注。超声辅助诊疗技术对提高女性群体的健康水平,加强妇科疾病的预防和及时治疗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1]。

本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受检者中宫颈疾病的发病率高达63.8%。宫颈组织主要由平滑肌、纤维组织和弹性组织组成,各成分间差异较大[3]。由于组织结构的复杂性,造成了宫颈具有独特的生理结构,宫颈无神经分布,对内分泌激素的刺激反应敏感性也较低,因而罹患宫颈疾病时往往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容易被患者忽视,从而造成漏诊[4]。宫颈疾病若不能及时有效诊治,容易发展为宫颈癌,而宫颈癌是发病率较高的女性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50%以上,病死率则居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5]。宫颈癌的发病易感因素有初次早、多、长期服用避孕药及吸烟等,因而早期预防和正确认知是有效防治宫颈癌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检出子宫肌瘤162例(8.1%)、子宫内膜异位症24例(1.2%)、子宫腺肌症19例(1.0%),其主要的鉴别特点是子宫肌瘤内回声较密集,呈现出边界清晰的团状感漩涡状,而子宫内膜异位症和子宫腺肌症的内部结构较疏松,仅见边界不清晰的散在点状、短条索状强回声,团状感不明显。2000例妇女中检出妇科急腹症132例(6.6%),超声检查可以对各类妇科急腹症的性质及发生部位有较准确的判断,对各盆腔脏器的结构形态进行观察,可以为疾病的确诊提供可靠信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6]。

超声检查已成为目前临床上多种疾病诊疗前的常规检查手段,具有操作简便、无创、经济实用等优点,在临床中广泛使用,对治疗前病情的了解和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师通过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判断病情,缩短了诊疗时间,降低了误诊率和漏诊率,为患者节省了救治时间,节约了医疗费用,对促进医疗急救具有重要的意义。超声检查是了解女性盆腔结构的重要手段,对炎症和肿瘤的诊断有着较高的敏感性,是诊断妇科疾病的有效手段,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玲玲.超声医学在临床急救中的应用[J].健康必读,2012,11(5):157-158.

[2]冯小芳.B超在妇科急腹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66-67.

[3]柯应夔.临床妇科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5.

[4]王淑梅,张丽芳,赵红,等.超声体检在宫颈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9,25(2):183-184.

超声医学发展史篇5

【关键词】腹股沟;疝气;超声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84-01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求诊的29例患者,男性25例,女性4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5岁,平均42.7岁。均以腹股沟包块来院就诊行超声检查,并住院手术治疗。

1.2方法运用GeVivid7彩色超声仪,探头以高频探头为主,包块大者辅以腹部探头,病人平卧位或者站立位,平静呼吸,必要时深吸气末检查,超声工作站记录病人资料。

2结果

29例患者共检出包块32个,双侧发病3例,共6个包块,单侧发病26例,共26个包块,最大者约8.3cm×7.2cm×4.5cm,最小者约3.2cm×2.7cm×1.8cm。超声诊断31个包块为腹股沟疝气,一个包块为鞘膜积液,经手术证实均为疝气,诊断正确率为96.9%。

经过分析图像资料,该组包块表现出以下声像特点:①包块均有囊壁,前方囊壁清楚,后方大部分显示不清,大小可变化,嵌顿者大小变化不明显。②包块可只有囊状回声,其内充满无回声,未见肠管或者其它回声。该种类型在本组中发现一列,约占3.1%。③包块见囊状回声,上端与腹腔相连,内可见肠管回声,部分可见肠蠕动及肠道内容物翻动,血流丰富或者稀少。④包块表现为杂乱回声,大小不一,血流丰富或者稀少。⑤包块内肠管回声与杂乱回声并存,血流丰富或者稀少。⑥大部分包块可自行或者经过挤压后还纳腹腔,少部分不能还纳。

3讨论

腹股沟疝气是临床外科常见的疾病,一般男性多于女性[1],本组病例显示与文献一致。

以往腹股沟疝气经过临床诊断后,很少再进行超声等辅助检查,出现误诊并不少见。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上越来越重视超声检查。自我院开展腹股沟疝气的超声检查以来,临床误诊率有一定程度下降,说明超声检查是有必要的。

对于腹股沟疝气,其图像的多样化,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①疝气有腹膜包绕,故有囊壁;②如果是肠管下降,则包块内是肠管回声;③如果是网膜下降,则内部为杂乱回声;④如果是肠道和网膜同时下降,则内部为肠管夹杂杂乱回声。

本组病例中出现一例只有囊性暗区,内部没有肠管或者网膜回声,笔者做检查时怀疑鞘膜积液,手术证实是疝气,其原因笔者怀疑是肠管或者网膜未下降的原因。

对于疝气的不同超声表现,根据病史及声像图特征,不难诊断。在工作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点需引起注意:①腹股沟疝气的检查,询问病史非常重要。有的病人在检查时包块没有出现,超声无法检出包块,此时不能轻率的下无包块的结论,应当仔细询问病史,了解包块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条件下才会出现,从而创造检查条件,提高检出率。笔者曾经遇一患者,其腹股沟包块多数时间要在行走2小时左右才能出现,嘱其行走2小时后来检查,探及包块从而得以确诊。②在检查时可以适当挤压包块,看包块能否还纳腹腔,从而了解包块与腹腔的关系,并初步确定包块是否嵌顿。③笔者认为检出了包块,初步确定是否是疝气后,超声检查的目的基本达到,至于包块是斜疝还是直疝,最好由临床医师去鉴别。实际工作中,由于工作量大,以至于没有进一步去探查包块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对于这方面的可行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超声医学发展史篇6

【关键词】农村妇女;乳腺疾病;患病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38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10-02

乳腺普查对妇女常见病、多发病以及恶性肿瘤能够起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作用,是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的重要措施。为了解我区农村妇女的乳腺疾病患病情况,为预防及治疗乳腺疾病提供较为可靠的实际参考依据,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对以我区18369例农村已婚育龄妇女为主的乳腺疾病普查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以农村育龄妇女为主的乳腺普查中的18369例,作为乳腺疾病患病情况的研究对象,年龄最小为22岁,最大为67岁,其中22-29岁者3091例,30-39岁者5386例,40-49岁者9675例,超50岁者217例,平均年龄41.9岁。

1.2方法普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负责填写统一乳腺普查登记表,常规问诊包括姓名、年龄、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哺乳史、患病史、经前有无疼痛及有无服用激素类药物等;专科医师进行乳腺体检,观察外形及有无溢液,利用触诊方法对乳腺和腋窝淋巴结详细检查;常规进行乳腺红外线扫描、乳腺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钼靶摄片及病理检查。

2结果

2.1乳腺疾病分类与构成普查18369人中患有乳腺疾病者4219例,患病率为22.97%。按乳腺疾病分类统计,其中乳腺增生症3897例,占乳腺疾病的92.37%,为乳腺疾病的第一位;具有乳腺癌高危因素者建议钼靶摄片及病理检查,其中发现患乳腺癌者5例,均经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普查疾病结果,见表1。

3讨论

乳腺疾病是妇女的常见病,本次普查其患病率为22.97%,与有关报道的患病率相近[1]。其中乳腺增生症占乳腺病人数的92.37%,应予以重视。wHo将乳腺增生症命名为良性乳腺结构不良,国内病理学家则推荐采用乳腺增生症,认为这一名称既反映了该病的本质,也符合基本病理变化,同时也提示了与乳腺癌发生的某些关系。本次普查发现乳腺癌5例,均为早、中期乳腺癌,因无自觉症状,普查时才被发现。由此看来,通过开展乳腺疾病的定期筛查,能够达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的目的,从而大大提高乳腺疾病的治愈率。

乳腺增生症因与内分泌紊乱密切相关且占乳腺疾病的首位。普遍认为病因系内分泌障碍所致。妇女的社会角色改变、生活环境变迁;过食含激素的滋补品以及使用含有激素化妆品等,都可以引起激素失衡导致乳腺增生症。乳腺疾病的早期诊断是及时治疗的基础,5例乳腺癌患者均不注重参与定期检查,询问病史则均有不同程度经前期乳腺疼痛史。因此乳腺普查应纳入妇女病的常规检查以确保妇女的健康,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2]。

开展乳腺疾病的普查,其主要目的就是对于乳腺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密切随访。乳腺增生症是妇女乳腺疾病的主要疾病,据文献[3]报道,患有乳腺小叶增生的患者,有2%-3%可能发生恶性变,故有乳腺增生症者视为乳腺癌的高危人群。在开展乳腺疾病普查的同时,建立良好的回访机制,并针对高危人群,开展定期复查,密切随访,可以对乳腺的常见病、多发病,准确诊断和治疗。目前,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普遍采用的方法有乳腺自我检查、临床检查、乳腺超声、必要时进行钼靶摄片及病理检查。研究证实,乳腺癌普查能够降低乳腺癌的死亡率,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绝大多数乳腺自查时发现肿块就医者,治疗效果较好。证明目前在我国普查不及时的情况下,推广乳腺的自检对于早发现肿瘤有积极意义。

临床检查结合病史采集,以及对乳腺疾病高危因素评估,临床结合红外乳腺检查可以弥补医生体检手法的差异;乳腺超声检查对人体无损伤,对于肿块的囊、实质性鉴别准确率高达98%-100%[4],对于临床触诊不清的小肿块,可协助定位手术。综上所述,乳腺临床、红外线、超声等检查,可以明确乳腺疾病诊断为进一步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作为常规普查更易于临床医生掌握和患者接受,可以作为乳腺普查的一个检查方法,对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并为乳腺疾病准确诊断及有效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哲刚.79085例农村已婚妇女乳腺疾病普查情况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8):134-135.

[2]沈镇宙,邵志敏.乳腺肿瘤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

超声医学发展史篇7

【关键词】健康体检;甲状腺;超声

甲状腺肿瘤是常见病、多发病。而甲状腺的发病率右逐年上升的趋势[1]。临床上甲状腺病症在内分泌疾病中发病率较高,且甲状腺形态改变往往早于其功能改变,运用彩超检查方法筛查、检查甲状腺疾病可提高甲状腺疾病的早期检出率,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年1月至2013年5月4794例健康体检者进行甲状腺彩超检查,受检者年龄11-92岁,平均46岁,其中男性2957例,女性1917例。排除受检者既往有甲状腺疾病史和甲状腺手术史人群。经彩超检查发现甲状腺患病人数1746例。

1.2方法

1.2.1询问病史询问内容包括受检者职业、文化程度、既往史、甲状腺疾病史、家族史及手术史、饮食及生活习惯、休息与睡眠情况等。既往有甲状腺疾病史者不列入研究对象。

1.2.2甲状腺超声检查:采用探头频率为7~11mHz的飞利浦iU22、西门子aCUSon/antarS2000型彩色多普勒诊断仪。受检者均采用仰卧位,垫高颈肩部,充分暴露颈部后,采用二维超声进行扫描检查,常规测量甲状腺大小,观察病变的形态、边界是否清晰,超声检查具体表现为:甲状腺测值偏大、增强回声结节、囊肿、实质性包快、弱回声结节、囊实性结节、甲状腺回声改变等。如为实性结节,辨别其为强回声、等回声、弱回声的同时注意内部回声是否均质;病变周围组织器官如器官、颈动脉是否受压、移位,是否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等;然后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技术观察病变的血流情况,显示甲状腺上动脉、用脉冲多普勒取样,使血流方向与取样声束夹角

1.2.3统计学方法采用X?检验及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不同性别甲状腺患病情况健康体检者查,受检者年龄11-92岁,平均46岁,其中男性2957例,女性1917例。排除受检者既往有甲状腺疾病史和甲状腺手术史人群。结果:发现甲状腺患病人数1746例,患病率36.42%。男性791例患病,患病率26.75%,女性955例患病,患病率49.82%。经超声检出女性的甲状腺疾病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2.3健康体检男女不同超声甲状腺异常情况

4794例受检者中共检出1746例甲状腺异常者,占体检总人数的36.42%(1746/4794),其中检出可疑甲状腺癌7例(占甲状腺患病百分比0.40%),可疑甲亢19例(占甲状腺患病百分比1.09%),可疑桥本甲状腺炎99例(占甲状腺患病百分比5.67%),单纯性甲状腺肿大168例(占甲状腺患病百分比9.62%),甲状腺囊肿及囊实性结节525例(占甲状腺患病百分比30.07%),甲状腺实性结节928例(占甲状腺患病百分比53.15%)。见表3。

3讨论

甲状腺疾病在内分泌疾病中发病率占首位,也是外科常见病,甲状腺是内分泌腺中最常发生肿瘤的组织之一[3]。甲状腺疾病多表现为甲状腺肿大或甲状腺结节形成,但触诊发现甲状腺异常的患病率仅为3%-7%;但甲状腺彩超可以发现甲状腺内小到数毫米的病变,清楚地显示甲状腺内部结构及血流情况,较医生触诊更清楚直观。甲状腺疾病的发生可能与年龄、性别、长期缺碘或长期碘过量摄入、感染[4]、自身免疫、防身接触史、吸烟饮酒[5]以及遗传因素有关。女性的发病率较男性高。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也增加。本资料结果显示:4794例健康体检者发现甲状腺患病人数1746例,患病率36.42%。男性791例患病,患病率26.75%,女性955例患病,患病率49.8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甲状腺疾病超声多表现为甲状腺囊肿或结节形成。甲状腺癌超声表现为局限性肿大、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包膜不完整,内部为不均质的低回声,以及病变内的微小钙化现象对诊断甲状腺癌有高度特异性;甲状腺腺瘤超声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回声结节,边界光滑,包膜完整,周围有晕环存在;结节性甲状腺肿大多数在甲状腺肿流行地区,是甲状腺组织在缺碘情况下反复增生和退化的结果,超声表现为甲状腺双侧叶不对成增大,边界不光滑,内见多发、大小不等的结节。在甲状腺超声诊断中,各种病变的超声诊断存在交叉,用单一标准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难以作出鉴别,应根据二维声像图特征,结合彩色多普勒及脉冲多普勒血流参数测值,不典型病变需结合临床,必要时参考实验室检查,动态追踪观察,以提高良恶性病变的超声诊断符合率。甲状腺结节内如呈囊性、强回声、多发性的大多数为良性结节,呈实性、低回声、单发则有恶性可能,结节内钙化呈团块、索条、弧形的多数为良性、呈针尖或细沙状的要考虑恶性可能。彩色多普勒显示良性结节内无血流或有点状彩色血流信号,而恶性结节的彩色血流信号较丰富,血流速度较快,阻力指数也较高[6]。另外建议行甲状腺彩超检查时发现甲状腺有异常回声,应了解同侧腺体旁有无淋巴结肿大,可为诊断甲状腺癌提供重要线索。

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增大,女性容易发生内分泌的明显变化,而女性雌激素与甲状腺关系密切,激素改变容易刺激结节的形成。甲状腺彩超检查具有简便无创、安全可靠筛查甲状腺疾病的功能,对甲状腺疾病的早期发现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发现早期的无症状恶性肿瘤,将甲状腺彩超检查作为一种常规体检项目,让健康体检体现出一级预防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树玲.新编头颈肿瘤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837-838.

[2]王亮卿.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甲状腺疾病的研究[J].临床医学,2006,26(12):25-26.

[3]贾译清.临床超声鉴别诊断学[m].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223-225.

[4]阮晔,刘志民.Graves病易感基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1):49-51.

超声医学发展史篇8

【关键词】 超声诊断; 胎儿畸形

随着超声技术的进展,已可从妊娠早、中期检出各种先天胎儿畸形,在优生学方面起着重要的筛选作用,在减低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率方面作出卓著的贡献。目前,超声检查已成为产前诊断的首选方法[1]。近年来,三维及四维超声利用胎儿体表成像,从多平面、多角度对病变进行观察,能获得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4月-2012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门诊中晚期孕妇产前超声检查10 078例,孕妇年龄20~40岁,检查孕周19~38周。

1.2 仪器与方法 应用Voluson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3.5~5.0 mHz,孕妇取仰卧位,采取经腹部检测法,首先确定胎先露及胎方位,然后自胎儿头端至尾端依次对胎儿各部位进行纵切、横切及其他相应切面检查,保存各切面图像,发现异常后多角度、多切面观察。检查中常规测量胎儿双顶径、股骨长、头围、腹围、羊水深度及胎盘厚度等生理指标。

2 结果

所检中晚期孕妇10 078例中发现胎儿畸形61例,唇裂15例,合并腭裂5例,无脑儿2例,颈部水囊状淋巴瘤1例,脑积水4例,脊柱裂2例,膈疝5例,腹裂1例,脐膨出3例,上肢短小畸形1例,先天性心脏病10例,先天性肾异常12例。经引产或出生后证实26例。

3 讨论

3.2 超声诊断胎儿畸形的价值及局限性 胎儿先天畸形又称胎儿出生缺陷,专指胎儿期胎儿各器官结构存在的形态结构异常,合并或不合并功能异常[2]。胎儿可有一处畸形,也可多种、多处畸形并存。胎儿畸形严重者或胎死宫内或引起早产死亡。因此,产前早期诊断胎儿畸形并及早处理对优生优育具有重要意义。产前早期诊断胎儿畸形不但有助于及早终止妊娠,也有助于做好产前的分娩准备。在目前对胎儿畸形的诊断方法及现今的影像技术中,超声显像不但可以实时观察胎儿各部位、各器官的情况,检出胎儿的各种结构畸形,而且与其他影像技术相比,具有无痛苦、无损伤、实用方便等优点,是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首选方法。三维超声成像,提供丰富的三维空间信息,使图像较为直观,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利用三维超声对胎儿面部、脊柱、肢体成像,是对二维超声的重要辅助。当超声发现胎儿畸形时给临床提供有利、可靠的依据,及时终止妊娠,减轻孕妇生理、心理、经济上的负担。

先天性胎儿畸形种类繁多,几乎胎儿的所有系统均可受累。“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用来形容胎儿畸形的多和奇,一点也不过分。所以胎儿畸形的产前超声声像图无疑也是种类繁多,而且即使是同一畸形在不同的妊娠阶段,其声像图也可能不同,一个超声医师个人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是有限的,再加上仪器的局限性和胎儿母体方面的影响因素,故正如美国妇产科医师协会(1993)所强调的一样:“不管使用哪种方法,亦不管妊娠在哪一阶段,即使让最有名的专家进行彻底的检查,期望能够将所有的胎儿畸形均能被检测出是不现实也是不合情理的”[2]。所以超声检查虽可诊断绝大多数胎儿畸形,但对某些畸形的诊断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超声检查对某些组织器官在形态、大小、位置上畸形的诊断缺乏准确性、特异性,只能经分娩证实,如小的唇腭裂,多指、并指(趾)畸形、耳廓的异常、尿道下裂畸形等易漏诊,原因可能是对胎儿畸形的某些类型缺乏足够的认识。再者,胎儿、病灶小、仪器分辨率低、操作者技术和经验等种种原因都可能造成漏诊。另外行超声检查时孕周因素,孕周太小,胎儿某些器官结构显示不清;孕周大,胎儿在子宫内占有较大体积,活动度差,胎儿较多结构无法显示。妊娠中期时羊水相对较多,胎儿活动度大,此时检查更重要。

3.3 重视胎儿畸形诊断的临床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及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优生优育,超声诊断在降低出生缺陷、提高围产期质量起到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凡生育过畸形儿的妇女再次分娩畸形儿的可能性较一般高得多,孕妇有过神经管畸形生产史者,再患率可增加3%~5%,有两次神经管缺陷生产史者,再患率增至10%~20%[3]。各类胎儿畸形尽可能在孕早、中期作出诊断,对畸形家族史的孕妇,应该强调产前常规检查的意义。早期发现并处理畸形儿对防止胎儿畸形重现具有重要意义,应引起临床及超声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因此,为减少畸形儿入围产期,在孕24周之前进行至少一次超声检查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吴钟瑜.实用妇产科超声诊断学(修订版)[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2000:195.

[2] 周永昌,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5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902.

超声医学发展史篇9

自我国制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以来,各培训基地都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目的在于引导学员成长为合格的临床医师。本文旨在探讨超声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采用以问题为基础结合比较影像学教学方法的作用和意义。

关键词:

pBL教学法;比较影像学;超声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规培)制度自1993年我国卫生部制定以来,在全国范围广泛实行,该制度对引导医学生成长为合格临床医师以保证临床医师专业水准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1]。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培训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同时也是提高培训质量的关键。超声医学是由临床医学、声学和计算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2],涉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超声医学也不断发展变化,新技术层出不穷,如超声造影、超声弹性成像、三维超声等,且由以往单纯的形态学检查到功能代谢成像,从单纯的超声诊断到超声诊断及介入治疗并重发展,这就对现代超声医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超声医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检查手法,而且具有缜密的临床思维和较强的分析能力。超声专业规范化培训学员的层次不同,有五年制本科医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也有医学影像学、临床医学等不同专业的规范化培训学员,因此对这些不同学历、不同专业的学员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师的目标,故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对以问题为基础结合比较影像学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的定义

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是目前被国内广泛推广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1969年,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神经病学教授HowardBarrows首次提出以学习者为主体,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其关键点在于引导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得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掌握问题背后的知识[3]。这种以问题为核心的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不同点在于对知识应用的方式不再是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沉淀,而是以教授获取知识的方法为主,因此调动规培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解决问题、总结归纳知识点的能力是我们应用pBL所期待的效果。

2比较影像学的定义

比较影像学(Comparingimaging,Ci),是指依据医学影像学成像方法的原理、价值与限度,对疾病的影像诊断采用最有效、最能获取准确诊断价值的优先的影像诊断方法[4]。现代医学影像学包括X线诊断、数字血管造影、Ct诊断、超声诊断、核磁共振(mRl)和核素显像等[5],它们在形态学检查和功能性成像方面已非常成熟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各个学科之间存在交叉。现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已由单一的诊断向诊断、治疗并重发展,这种改变必然对从事本专业的人员和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建立全新的诊断和实践模式———在比较基础上进行的复合或综合影像诊断和治疗[6]。掌握了比较影像学相关知识就能从不同角度对疾病进行分析比较,使病人就诊费用减少,避免不必要的检查损害,提高诊断效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3pBL结合Ci教学方法在超声医学教学中的实施

规培学员主要为医学本科毕业生和硕士研究生,已具有临床医学和医学影像学知识基础,故在设计问题时应与理论授课侧重点不同,提出的问题要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回顾,并且对理论知识进行延伸和实践。此外,我们实行的教学方法结合了比较影像学,故设计的问题还具有一定的广度,兼顾各种影像学知识。我们总结出以下注意事项:(1)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重点提出具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导学员根据提出的问题深入思考,发展纵向思维,回顾既往理论课学习的知识点,即疾病概念→病因与分类→病理→临床表现→超声图像→诊断与鉴别诊断;(2)设计的问题应能拓宽思维的广度,鼓励学员在思考过程中将知识融会贯通,发展横向思维,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探索相关知识领域,例如由某种疾病的超声表现延伸至该疾病的其他影像学表现;(3)提出的问题涉及学科发展的新领域、新方向,学员通过查阅书籍、文献等方式进行自主学习,对已掌握的知识进行更新;(4)可引入病例进行小组讨论学习,例如:给出简要病史及超声图像,启发学员横向思维,分析出现相同影像学特征的其他疾病以及该疾病不同阶段的不同影像学表现,找出它们间的异同,从而发现疾病发展的规律和特征;(5)学习小组成员就查阅文献、书籍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组内讨论、交流,总结该疾病各种影像学的相应表现及产生该征象的原理,比较不同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及不足;(6)提出的问题需要有实践性、贴近临床,既可以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学员积累临床经验,为胜任临床工作奠定基础;(7)在小组学习讨论交流后,由指导教师总结,补充讨论没有涉及的知识点,并安排相关疾病的试教病人进行超声扫查示范,然后由学员相互进行实践。

4教学效果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pBL结合Ci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发放问卷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100%。调查包括以下几方面:(1)是否达到了教学目的、对既往所学理论知识是否有更深刻的印象、对重点知识掌握的程度;(2)对该教学方法的参与兴趣和态度;(3)查阅文献及自主学习能力是否有提高;(4)对各种影像学检查临床应用的认识加深;(5)对超声操作实践能力的提高;(6)对提高团队合作能力的帮助。

5pBL结合Ci教学体会

5.1存在的问题

现代超声医学涉及范围广,包括临床知识、超声专业知识、影像物理基础知识,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技术依赖性,对理论知识基础和实践能力要求很高。作为一名合格的超声医师需要有较强的图像判读能力、规范的操作手法及缜密的思维。在本科超声医学理论教学中,超声诊断学课时较少,教学内容多与课时安排之间的不平衡导致填鸭式教学,造成学生对超声知识认识不深刻;而在实习中,由于医院超声科工作量大,学生在超声科实习时间短,这样走马观花式的实习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起来,导致其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有效利用所学知识与技能。

5.2优势

pBL是现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但由于本科教育面对学生多、教学资源有限、教学设施和师资不足的国情,推广起来有一定困难[7]。规培学员数量相对较少,实行pBL教学较容易,且培训大部分在医院内完成,具有以下优势:(1)接触病人机会多,学员可以从询问病史、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随访各环节了解整个诊治过程,训练逻辑思维;(2)操作机会多,有利于培养学员规范的超声操作手法;(3)提高学习主动性,学员通过实际工作主动解决遇到的问题,能够更好地掌握问题背后的知识,为今后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pBL运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不仅对训练临床思维、锻炼实践能力、开展医德医风教育等有极大益处,而且有助于学员以后更快进入医师角色。比较影像学运用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可以帮助学员建立立体思维,拓宽视野,有利于学员在理解各种设备成像原理与方法的基础上,掌握各种诊断方法的优势和不足,在今后临床实际工作中为不同病人选择更合理的影像检查方法,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在今后独立工作时,能够结合其他影像学表现进行分析,给出更准确的超声诊断,为临床诊疗提供有力支撑。在我院进行pBL结合Ci教学法的初步尝试中,我们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员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有益于培养高素质的超声医师,可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广泛开展。

作者:杨凌菲宋涛董建范雪侯雪琴单位: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秦小明.我国住院医师培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卫生法制,2010,18(3):31-32.

[2]杨希,吴盛正,孙思,等.浅谈超声见习生带教工作体会[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14,16(5):347-348.

[4]赵蕾,马晓海,范占明.比较影像学在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体会[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7):37-38.

[5]侯先存.比较影像学在核医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6):2062-2063.

超声医学发展史篇10

【关键词】超声;乳腺癌;诊断

乳腺癌病症在现在的生活当中十分常见,近年来呈上升的趋势在发展,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和健康。乳腺癌很早就被列入到临床研究的重点项目当中,乳腺癌患者多以内有无痛的肿块而就诊,很少有因为胸前区或疼痛,溢液或其他异常而就诊。了解患者的病史对乳腺癌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病史中还应注意患者的年龄、职业、生活习惯、饮食、月经,如果已生育的患者还要注意生育后的哺乳史,有无内分泌系统疾病或者长时间服用激素类药物情况,乳腺的部位是否存在多次接受过放射线照射等。本文选取来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进行超声诊断乳腺癌的32例患者,通过结合超声图像作出结论,提高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为此作出强有力的根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从2008年12月至2010年1月来本院进行检查乳腺癌的32例患者,其中患者全部为女性,年龄均在25~65岁之间,患者都是出现肿块来进行治疗的。肿块呈现的大小不一,是否手术要通过术前的超声诊断,结合超声诊断结果最终确定病情。

1.2方法诊断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仪进行确诊,根据调试好的探头频率对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在检查中认真的记录检测中的数据,仔细观察肿块的大小和位置,有无包膜和回声的现象存在,还要注意肿块周围血流的情况,做好血流分级的相关内容[1]。

1.3adler半定量法分级标准根据此标准,对血流进行了分级处理,一般有少量的血流为i级;可见范围有1~2处血点为ii级;如果看到了大面积的血流或组成了血管网,这就是iii级,重点观察血流的情况,结合多普勒进行分析研究。

2结果

2.132例患者中乳腺肿块生长的部位存在差异,左上的肿块有19例,右的肿块有13例,肿块的位置各不相同。

2.2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比较32例乳腺癌超声诊断的患者中,基本上都符合超声诊断的标准,进行诊断发现了其他病理类型,侵润性导管癌、小叶癌、粘液癌、腺癌等。

2.332例乳腺癌超声诊断声像图特点,通过诊断可以看出:乳腺癌中有边界不清和边界很清楚两种现象;同时形态也有不规则和规则之分;内部回声和后方声衰减的类型。

3讨论

超声检查具有一般检查的优点,因为没有辐射,对乳腺内肿块的检查具有很高准确性。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仪为乳腺检查提供了更高的说服力,高分辨率和高清晰图像显示就是提供给医生最好的数据,根据这些数据分析对患者可进行针对性的治疗。乳腺癌中典型的图像特征有如下表现:肿块中低回声;形态不一、边界不清、内部回声不一致等。癌组织基本都是生长在上皮组织中,乳腺癌也是如此,恶性肿瘤的生长速度决定着身体内刺激的大小,刺激越大生长的越快,在生长期间,乳腺癌中的癌细胞正在扩散,形态分布不均,大小不一,这些病症为肿瘤中血流科目提供了病理解剖的基础知识[2]。因为超生诊断中有二维图像的先进功能,所以可以把血流分级。在分级时要时刻的注意肿块中没有明显血流现象或者特征时要仔细观察和检查,这是确定肿瘤良、恶性肿瘤的一种重要的判定手段。单凭这种血流信号的判定也不是绝对的方法,应该从彩色多普勒和二维图像双结合的结果来判定,这样才能做到准确无误的诊断,对患者和家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上述文章中体现的内容来看,超声诊断乳腺癌患者是目前较常用的检查方法之一[3],符合率也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超声检查诊断结果和病理诊断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病理判断的结果比超声诊断出的结果还要准确,这就告知医生,要提高专业知识能力,提高自我诊断的准确性以及自身识别图像的水平。乳腺癌无论是在临床检查还是超声诊断中都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比如腋窝淋巴转移就是临床上少见的一种现象,这就提醒着医生不能单一的通过某一种方法或者图像来下定论,应结合实际临床中多方面的经验,并经过多方面仔细的考虑、研究,这样才能为临床治疗提高疗效,其对临床上的选择也是极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周松兰.乳腺癌的超声诊断价值.中国医疗前沿,2009,4(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