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体育比赛心得十篇体育比赛心得十篇

体育比赛心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34

体育比赛心得篇1

xx年11月20日上午,在xx市教体局进行了“新华杯做四有教师筑教育梦想”师德演讲决赛,共有十八位教师参与了角逐,我有幸旁听了本次比赛,参评老师的感人事迹,在我的耳边萦绕不绝,他们的教育故事在我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对比这些老师,反思自己,任教近二十年来,默默的扎根东南山区,只是平平淡淡的在工作,没有什么大的成绩,没有感人肺腑的事迹,但自己的某些方面也在践行的讲话精神,某些方面需要认真努力改正,下面谈谈自己对四有教师的心得体会。

说,做好教师,要有道德情操,这一点,深深的烙印在我心中,我在学校主要负责德育工作,我深知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各种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性,教育孩子不能只是空洞的说教,我们教师的实际表现,更有说服力。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我自己一定身先士卒,一定亲力亲为,为学生做好榜样。

学校组织爱心捐款,我每次都会积极响应,抢先把捐款交上;学生见面打招呼,我一定会还给学生一个微笑,或者向学生说你好;同事们有事需要帮忙,我必先放下手中自己的工作,先给他们排忧解难;学生的午饭,我每天都会走到每个班级,问问孩子们对饭菜是否满意,吃的是否舒心;对于同事和学生,我把他们的每一件事情都当成大事对待,自己的事情都是小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我把这两条当成我做人的原则。

体育比赛心得篇2

一、领导重视是关键

从比赛的准备到进行,从比赛的场地到保障,从比赛的大方向到具体工作,学院、中心领导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使本次比赛取得了圆满成功。

二、热爱事业是基础

正月初八三个省、一个直辖市、七个城市的教练员、运动员齐聚河北省体育运动学校(河北省体校、石家庄市体校、唐山市体校、张家口市体校,邯郸市体校、保定市体校、石家庄市一中、天津工业大学、江苏常州市体校、石家庄市浩特排球队),为了同一个目标――他们所热爱的排球事业,放弃了与家人共度节日的快乐,放弃了节日休息的悠闲,带队参加本次比赛。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举动呀,正是他们这种对事业的执着追求,才能使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越来越好,才能使本次比赛圆满成功。

三、年龄跨度大是特点

本次比赛的运动员,不仅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还有厂矿、机关、企业的在职员工;不仅有12、13岁的学生,还有40多岁的父亲;不仅有体育运动学校,还有体育传统中学;不仅有专业运动队,还有业余爱好者;不仅有本省参赛队伍,还有外省、市参赛队伍。可以说,现在这样的比赛形式少而又少,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

四、教练员担任多种角色

比赛是体育竞赛专用的名词,具体表现在竞技双方在竞技场上进行角逐。但是比赛之外又有许多辅助之事,诸如赛事安排,裁判安排,吃住安排、往返接送以及购票等等。运动队外出比赛教练员就是运动队的领导者和管理者、赛场的指挥者、日常生活的呵护着,本次比赛又给教练员加上了一个新的职责,即比赛的执法者和管理者。赛事的一切事情都由教练员直接参与,都需要教练员亲自过问安排,教练员的主人公意识得到了充分体现,教练员的各种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保证了本次比赛的圆满成功。大家的目标非常明确,为了提高排球技艺,切磋训练方法与心得,检验训练效果,找出不足,以便更加完善本队的攻防水平;使得运动员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增加比赛心理承受能力和信心,在赛场内外处处体现和谐氛围。

五、市场运作是保障

我国竞技体育是以举国体制为根基,体育赛事大都由政府操办,这已经是人们的惯性思维,没有政府部门的参与与拨款就不可能有赛事。河北省“排协杯”排球比赛已经进行了数年,从石家庄扩展到省内其它城市;从省内扩展到吸引省外参加;从只有男队比赛扩展到男、女队都有比赛,逐步扩大形成了一定规模,而比赛经费政府并没有专项拨款,而由参赛队伍自行解决。赛事的多种形式是后奥运时期的一个发展趋势,政府办赛逐步向协会与民间转移,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使比赛多种多样,由政府统管逐步变为政府指导模式。

六、此举可取,值得深思

我国体育竞赛为国家与各级政府所有的环境下,在后奥运会的时代,河北省“排协杯”排球比赛这个民间赛事奇葩盛开,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地研究,这个跨省市地域的民间排球赛事能够如火如荼自发的举行,与国内排球市场日益萎缩有着多么鲜明的对比。这说明我们有着广大潜在尚未发掘的能量,如何寻找与激发这些潜在的因素,以形成排山倒海之势,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仔细分析研究。

体育比赛心得篇3

[关键词]上海;大型体育赛事;体育中心;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

【中图分类号】G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244(2014)03-082-3

一、“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内涵

“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亚洲一流”和“中心城市”在程度上、目标上、要求上有着不同的涵义。从直接意义上说,作为“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体育的综合实力、综合评价指数必须达到亚洲诸城市的前16位;“体育中心城市”,必须具有集聚、辐射、示范的功能,这一功能可以是集群的,也可以是单一的。一般来说,国际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或者是国际化大都市基本上也是国际体育中心城市,是体育集聚和发展的基地。

体育中心是国际大都市的重要组成元素和特征,是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不可或缺的要素。“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应至少具有亚洲范围内的体育中介服务、体育人才和物流集散、体育投融资、体育休闲服务、体育传媒、体育竞赛表演等体育商务活动和体育文化交流功能的中心城市。上海在十一五体育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

二、上海的“体育中心城市”情结

上海历史上经济文化比较发达,上海不仅是我国优秀体育人才成长的摇篮,而且有着开展现代体育良好的传统与渊源。在中国近代体育和现代体育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近代体育在上海

上海是西方文化传入及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是我国现代化历程的一个缩影。上海是我国近代体育的一个重要基地。早在上海开埠之初,体育就作为一种租界生活方式为国人所领略;20世纪初上海更是成为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主要扩散地。近代体育,始终伴随着上海的革命史与现代化进程,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近代上海是近代中国体育文化最大的舞台。

据史料记载,上海在中国近代体育史上占有多项“第一”:1890年,上海圣约翰书院举行了以田径比赛为主的我国最早的现代运动会;1909年,上海建造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个游泳池,并规定每年举行一次游泳比赛;1913年,上海成立了国内第一个乒乓球组织―“乒乓球联合会”,并举行了全沪公共团体比赛;1915年,第二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虹口公园举行。远东运动会自1913年至1934年间,总共举行了10届,而上海则承办了其中3届(1913年、1921年、1927年),是国内唯一举办过远东运动会的城市。

20世纪的前期,上海体育赛事频繁,除举办过3次远东运动会和旧中国的2届全运会外,还经常组织一些有在华外国人参加的国际性单项竞赛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上海万国竞走赛”、“上海万国足球赛”、“上海万国篮球锦标赛”等。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上海还居于全国体育中心城市的地位。1924年7月,国内体育界知名人士汇聚上海,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部设在上海,9名董事中,上海占了5名。

(二)现代体育在上海

建国后,现代体育在上海掀开了新的一页。1952年,新中国的第一所体育高等学府――华东体院(即上海体育学院前身)在上海诞生。该校为新中国的体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上海的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乒乓球等单项,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已进入了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并向国家队输送了徐寅生、李富荣、张燮林等大批主力队员。上海曾被誉为“乒乓球运动的摇篮”。其他如网球、游泳、足球等项目,也先后成为上海的强项。20世纪80年代,上海跳高名将朱建华三破世界纪录,曾震惊世界体坛。

“九五”期间,上海运动员共有24人次打破世界纪录,夺得37.5项世界冠军,并涌现出陶璐娜、王励勤、孙雯、乐靖宜等一大批世界级的优秀选手。姚明成为登陆美国nBa的第一位亚洲人,受到世界瞩目。雅典奥运会上,刘翔为中国田径拿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改写了“人种论”的历史。“十五”期间,上海市体育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体育市场规模扩大,共举办143次国际比赛、254次全国比赛,其中成功举办网球大师杯赛、F1汽车大奖赛和田径国际黄金大奖赛,高质量地完成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承办任务;连续三届成功举办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十一五”期间在上海举办的重大赛事有:F1中国大奖赛(2006-2010)、网球大师杯赛(2006-2008)、上海国际田径黄金大奖赛(2006-2010),世界职业高尔夫大奖赛(2006-2009)、V8国际超级房车赛(2006-2009)、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员工健身大赛(2006-2010)、世界摩托车锦标赛(2006-2010)、2007年的世界特奥会和女足世界杯赛、2008年北京奥运会足球预赛、2008年nBa季前赛,其中在今年举办的比赛有第8届世界短池游泳锦标赛、汽车街道赛、环沪港自行车大奖赛、射箭世界杯比赛等。“十二五”期间也有众多的重大赛事和传统赛事在上海陆续举办。

频繁的体育赛事,市民的广泛参与,构成了上海一道独特的文化风景线,不仅丰富了都市生活,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汇,而且改善了投资环境,聚万家商贾,引八方来客,兴都市繁荣,对上海成为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城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上海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机遇与挑战

(一)土壤――上海繁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人文环境

上海的经济持续、健康、高速发展。2003年人均GDp为4100美元;2005年上海人均GDp达到7600-8700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国家地区水平的上限和高收入国家地区的下限;到2010年,上海将逐步确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地位。城市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建成了一个平面立体并举、贯通浦东浦西、连接市内市外的交通网络体系。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体育场、上海大剧院等一批标志性文化体育设施,增添了国际大都市的现代化气息。再之,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的举办,标志着上海已经步入国际化大都市的行列。

上海日益繁荣兴旺的政治、经济、社会和人文大环境促使体育逐渐成为上海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上海较高比例数量的城市体育人口、先进的体育设施和场馆、在功能上具备显示和较量运动员技术和素质的竞技体育、促进市民体质的全民健身体育和极大程度满足消费者娱乐、休闲体验的体育产业等三大现代体育要素的发展,为建设“亚洲体育中心城市”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巨大的空间。

(二)压力和机遇――世界争办国际体育大赛的发展趋势

体育是当今世界上最先实现全球化的领域。国际间的体育交流十分频繁。如:奥运会、各大洲的综合运动会和单项体育比赛,要建设“亚洲一流的体育中心城市”,必须具备承办一流的国际体育比赛的能力和水平。因此,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诸多城市正积极投身于国际体育大赛的申办工作,使城市之间的角逐变得异常激烈。

同时,由于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地位在全球的广泛影响,各大国际体育组织都有愿望向上海推广自己的大型赛事,以便扩大赛事的影响和推动本项目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而上海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逐步形成了一支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队伍,在赛事推广方面动作规范,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模式,积累了丰富经验,得到国际体育组织的广泛认同。这是极为宝贵的财富,使得上海在申办和举办国际体育大赛方面,与其他城市相比,处于十分有利的地位。

(三)挑战上海在实施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与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要求相比,上海在后备人才培养、运动训练、组织管理、科学技术等等都还面临着许多挑战。其中最现实、最关键的挑战主要来自以下两个方面:

挑战之一――来自其他城市的同步发展

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增强现代人的体质、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综合竞争力有着巨大的推动和牵引作用。建设体育中心城市,对于建设世界级城市有着不可忽视、无可替代的推进和提升作用。因此,北京、香港、东京、首尔等城市近年都提出了大力发展体育的战略措施,这对上海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提出了巨大挑战。首先,这几个城市都举办过或即将举办全国或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体育场馆设施条件优越,赛事的运作经验丰富。其次,2008年奥运会的承办城市――北京也对上海提出了直接的挑战。如北京需要在此之前举办一系列国际体育大赛,而且,各大国际体育组织和赞助商为了在北京奥运会上扩大影响和提高地位,也希望把赛事举办地安排在北京。

(四)挑战之二――来自内部的人才缺口

近年来,上海每年要举办多项国际比赛和近百项国内比赛,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体育赛事运作人才尤其是国际体育赛事策划、运作人才,包括与国际体育组织、国外著名公司、俱乐部的谈判人才、法律人才还缺乏,这不利于提高赛事的专业化水平。与上海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需求相比,本市体育人才的整体数量、质量都有较大的差距,各类人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口。一方面是整体上体育人才数量缺乏,出现了绝对人才过剩、相对人才紧缺的现象;另一方面是紧缺人才梯队不够合理。近年来上海在培养高精尖体育人才力一面有所收获,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运动员,为打造上海城市形象、增强综合竞争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高精尖体育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还跟不上上海城市发展的步伐。三是专业人才结构单一、储备不够,体育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广度不够。

四、上海市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带来的启示

在上海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进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目前上海“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建设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我国其他城市建设体育中心城市带来了一些启示和借鉴,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把握规律,眼光敏锐

现代体育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已实现了由传统型向“大体育”,由单功能向多功能的转变。然而,事实证明,它的这些潜功能只有社会经济发展到居民“有钱有闲”阶段时才得以激发。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进入了小康社会以后,现代体育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就逐步凸现出来了。体育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全球化趋势的联系愈益紧密,呈现出国际化、市场化、社会化、科技化等新的特点。一些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现代体育服务于城市的国际化、现代化,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有研究表明,举办体育赛事,盈利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一个城市可以以此为契机实现比正常的发展速度快几倍的飞跃。上海应该敏锐地抓住了体育这个发展机遇,努力实现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并善于学习和借鉴国外体育在推进城市国际化、现代化方面的成功经验,让体育“搭台”,经济和政治“唱戏”,这是其他城市管理者和体育工作者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之一。

(二)准确定位,高瞻远瞩

管理学中战略管理首要明确的便是“做什么,不做什么”。这反映在城市运营中,可以理解为“定位”。准确定位是品牌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对上海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战略来说,面对激烈的竞争,上海要寻找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特色,要与国际上其它的体育中心如“体育之城”――澳大利亚墨尔本有所区别。上海的历史积淀、政治地位、文化氛围决定了自己的方向应该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举办国际一流的体育赛事,同时,要分层次地开展群众性体育赛事和具有上海特色的竞技运动项目,确保每年在上海举办的各类大型体育赛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国际化市场化程度高、深受广大市民的喜爱。如首先争取反映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项目,像国际田径大奖赛、国际游泳大奖赛、国际自行车赛事等。其次是开展反映上海城市的“景观赛事”,如利用上海江河资源举办赛艇、龙舟、滑水等赛事,以及利用步行街、大型商场、休闲社区等举办贴近市民生活的国际体育大赛。第三是反映文明高雅的比赛项目,如“上海国际体育舞蹈大奖赛”。第四是有民族特色和有历史底蕴的的体育赛事,如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吸引各国、各地区的武术健儿切磋技艺,增强沟通。在竞技体育项目上,开展有基础、有传统、有市场、有影响,适合上海特点的优势运动竞技项目,如乒乓、网球、羽毛球、游泳和足球等。

(三)抓大放小,重视人才

围绕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上海进一步强化“科教兴体、人才强体”战略,重视体育人才的培养,不断加大对体育人力资源的投入。在重点抓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强体育经营管理、赛事策划、谈判、法律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优秀体育人才的聚集地,形成人才数量初具规模、结构相对完整、素质接近国际水准的体育人才队伍框架,为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四)积极进取,机制创新

近年来,上海在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举办世界最高等级的国际体育大赛过程中,探索和形成了符合上海市情的国际体育大赛的基本运作方式――“政府支撑,企业运作”的模式。即申办赛事工作由体育行政部门负责,企业予以支持;承办赛事工作由企业负责,体育行政部门予以支持。这种新的运作方式既符合许多国际体育组织规定的“大型体育赛事必须由城市政府出面申办”的要求,而且在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转轨、国内竞赛市场尚不成熟、体育产业还不够壮大的国情下很可能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运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金国祥.加快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的步伐[J].上海体育科研,2003,1(24):1~2.

[2]倪刚,丁树哲.上海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意义与作用之剖析[J].体育科研,2002,2(23):5~10.

[3]朗净.近代体育在上海(1840-1937)[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4]邱伟昌.论体育在上海“两个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25):20~25.

[5]曹可强.上海市“建设亚洲一流体育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J].体育科研,2004,1(25):9~13.

[6]姚颂平.上海举办国际体育大赛的外部及内部因素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28):6~8.

[7]对上海市体育人才(2003年-2007年)发展规划的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体育人才(2003年-2007年)发展规划的研究[J].体育科研,2004,1(25):14~17.

体育比赛心得篇4

【关键词】体育节目;解说;素质

体育节目解说员反映了体育节目的形象,往往也是观众注目的焦点。体育节目解说员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把握体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脉搏,识大体,顾大局,牢记党和国家利益为上的原则,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闻过则喜善于汲取正确意见完善自己,又不受偏颇意见所左右。同时,要加强日常训练,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只有政治思想上过硬,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才能不辜负自己的岗位。

随着人们欣赏水平、接受能力的提高与体育知识的普及,受众对体育解说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做“专家型”体育解说员既能满足广大电视观众的需要,也是体育解说员职业发展的方向和追求的目标。

体育解说员既要述又要评,深入浅出,述评结合,必须具有广而专的体育知识。体育比赛项目繁多,比如奥运赛事的体育解说员要熟悉20多个比赛项目,重点放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和田径、游泳、跳水、举重、拳击、体操等影响大、观众多的比赛项目上。如果平时不注意积累就会“书到用时方恨少”。

体育解说员掌握广泛的体育专业知识,在解说工作中做到结合比赛进程介绍比赛及其历史演变、现行规则、风格流派、发展趋势、存在问题等,提高对转播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见性和叙述评论的准确性。例如在足球比赛中,一方在中场无法控球,无法组织起有威胁的进攻,这时教练换人,主持人应及时分析教练意图,预测双方球队将要改变的打法,做出正确分析和判断。

体育解说不是读解说词,解说词是死的文字,解说是活的声音。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成为“专家型”体育解说员。

解说前应充分准备

对于体育解说员来说,掌握体育资料是备稿的基本环节之一。资料范围广泛,运动员资料、比赛的背景、生活中的故事、获胜之后的世界排名以及比赛之前的采访内容等等,运用恰当可使解说更加新颖、有趣,也更能吸引观众。背景资料必须新,尽可能是第一手的。掌握大量的准确的信息是夹叙夹议的必要条件。一些比赛时间较长的项目就可利用比赛休息时间穿插介绍,以丰富内容。解说员不是“情报专家”,主要工作是述说,而不是评论。因此,在认真备稿的基础上,运用背景材料时要有次序,要和谐,要简洁,不能零乱,不能过于复杂,遵守比赛本身的基本规律和必要限制,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表达效果。

适当实时的加以评论

“以述为主,述评结合”是体育解说的特点。夹叙夹议,评论的内容要全面,有一定深度,同时也要根据不同比赛的状况选择评论时机。评述结合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让评论与叙述达到一种巧妙的平衡,与观众欣赏比赛时有心理上的接近感。

例如,可按赛场上的形势发展来选择评论时机,当比赛比分接近时,或出现某一方被动局面可能导致落后时,解说员可以进行评论。在2008年欧锦赛上,荷兰队已经2球领先,但落后的意大利队渐渐有了攻势场面并一度占优,解说员黄健翔做出判断,如果意大利长时间保持攻势,后防将吃紧,以荷兰队的进攻能力很有可能偷袭得手,果然荷兰队趁意大利队倾巢而出再得一分,应了解说员的判断。解说员的评论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不说外行话。

要符合比赛的主题

体育比赛也是有主题的。以足球比赛为例,有各级别联赛、邀请赛、友谊赛、表演赛、对抗赛、教学赛等等,就同一类型的比赛而言,每个赛季不同场次的比赛也不是简单的重复,每一场比赛都有背景和其目的。主题的确定也带来了明确的基调,或紧张、热烈,或冷静严肃;若是在节日举行的比赛还要突出节日的喜庆气氛。

例如,nBa比赛转播时就区分是全明星赛还是季后赛,全明星以娱乐为主,如果搞得很严肃就会降低球迷欣赏时的娱乐心态。季后赛是“生死”争夺战,决定了一个赛季的努力能否在最后取得冠军,解说的语气就要符合这种争夺激烈的氛围。

要有对象感

解说员转播时不是与观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是感觉上的间接交流。解说员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并由此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有的解说员一开口就忘了观众,自我陶醉,难以控制。体育解说员应把自己摆在既不是权威又不是一般观众的位置上。

例如,我国老一辈体育解说员宋世雄就很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往往在比赛中以平等、启发性的语气介绍、述评比赛,协助、引导观众欣赏比赛。解说只是比赛的一部分,重要的还是比赛本身。

要把握节奏

不同的体育比赛有不同的节奏,解说节奏掌握不好会破坏比赛的观赏性。节奏随着场上的变化而变化,有张有弛,场上已掀起高潮,解说慢条斯理;场上已平静下来,解说还急速高唱,观众就会厌烦。要把握场上瞬息万变的情况,收则如涓涓细流滋润心田,发则如滔滔江水激荡人心,同时还可以尝试制造一些悬念,增加一些“噱头”吸引观众关注比赛。

要客观公正

竞技体育的目标是争取胜利。客观就是要求解说员能真实反映场上发生的情况,不管这种情况是否有利于本方;公正就是要求解说员能正确判断是非曲直。在解说中,解说员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既要把自己当成观众的一分子,与他们同喜同忧,又要保持清醒头脑,对场上发生情况进行理智分析。

要用幽默的语言

电视节目传播信息,引导舆论,电视语言的示范性也影响到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一些体育节目中滥用外来词语,洋腔怪调,听起来令人反感;有的主持人存在着盲目模仿港台腔;有的节目解说格调不高,在解说中经常读错别字、读错音,等等。美国学者塞布林・坦卡德认为:“大众传播,顾名思义,要传播到尽可能的受者,所以必须表达得尽可能的明白易懂。”

幽默的语言是播音美的体现。就体育节目的特点来看,它跌宕起伏,极为吸引人。如果解说员在解说过程中平铺直叙,语言呆板,即使内容再重要、再有情节,观众也会反感。幽默是一种“诗外”的功夫,是不能作为“角色”内容部分存在的,而是我们在生活常态下幽默性情的有节制的,去伪存真的、久经磨砺的表露与绽放。解说员的幽默不是按部就班的表演,而是力图创造幽默的气氛。幽默不在脚本、提纲和台词,而是在心里。既然体育为人们送去了欢乐,那么体育解说员就是欢乐的使者。

体育比赛发展到今天,它体现了时代特征、大众心态、社会价值观念、文化内涵等。观众除了观赏运动员比赛中的精彩场面外,更希望从转播中获得知识,所以在如今“解说员+顾问”的评论模式下,双方之间的配合也不容忽视,要在默契中体现一定的特色和文化品位,这样才能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健翔.像男人那样去战斗[m].北京:朝华出版社,2006.

[2]李丰.主持人场景应对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3]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4]蔡长虹.主持人的个性化语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体育比赛心得篇5

摘要心理健康对每个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正常生活、学习和交往的保证,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恰恰是促进心理健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运动教育模式下的高中篮球选项教学可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参与运动,全面体验运动,增强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较好完成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

关键词心理健康篮球教学运动教育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课程总目标明确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心理健康目标作为重要的学习领域,首次明确写入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由此可见心理健康对每个高中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正常生活、学习和交往的保证,而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恰恰是促进心理健康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运动教育模式为篮球教学中更好发展学生心理健康这个问题提供了新的教育教学模式。运动教育模式是以基于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的、丰富的运动体验。运动教育模式下的高中篮球选项教学可以使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参与运动,全面体验运动,增强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形成健康的人格,从而较好完成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下面我就如何在篮球运动教育模式中发展学生心理健康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发展培养积极自我价值感的心理健康目标

自我价值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是人类不断寻求向上的动力,也是个体具有可塑性的原因。自我价值感作为青少年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对他们的认知、动机、情感和社会行为有重要广泛的影响。篮球运动教育中,每一名学生都要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总能在团队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一)在篮球教学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

篮球运动教育的过程都充满了比赛,比赛从最初的队内比赛到最后的总决赛。教师在进行篮球运动教育的教学设计时,就考虑学生的合理分组,按照人数相等,水平相当,各队分别推选一名学生担当队长,使各队水平大致相当,合理设置每一节课时教学目标,考虑各种角色每课时的学习目标,并使每个角色的课时目标有个进步的梯度。学生在篮球运动教育教学的最初就要交一份个人研修计划,实现梯度进步,从而实现学生自身价值。

1.合理设置目标,使学生在篮球教学活动中不断获得成功

在篮球教学活动中,学生有无目标或目标是否清晰,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合理有效的目标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和促进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在篮球运动教育中获得更多成功体验,进而增强自我价值感。在篮球运动教育中,每一名队员在制定个人研修计划时,既考虑自身的实际能力,包括身体状况、篮球运动能力、体能要素,又要考虑自己在队内的篮球运动角色,比如是否是队内的主力,还是替补,还要考虑自己在场上的位置,比如中锋,大前锋,小前锋,得分后卫、组织后卫等等角色。每一名角色都要合理设置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既可以制订篮球运动所需的体能维度的发展目标,也可以是篮球运动所需的专业运动技能维度的发展目标。比如一名替补学生t,他当前投篮命中率为10%,那么近期通过1个月的练习目标应为20%的成功率,那么中期通过2个月的练习目标应为30%的成功率,长期通过一个学期的练习目标应为40%的成功率。每个阶段目标达成都促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2.分析篮球运动教育活动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篮球运动教育有个比赛计划,学生提前得知赛程,可以提前去准备练习和比赛,以图在比赛中获胜。比赛有赢也有输,每一队的成员,就要分析比赛输赢的原因,比如每一名学生在比赛前有没有充分准备,包括饮食、休息、赛前战术安排等,在比赛中每一名学生有没有很好执行战术,或根据比赛具体情况实时做出战术调整等。赢下比赛并不是就是成功,输了比赛也不代表失败,关键是在比赛中每一名队员分析总结自己是否可以做得更好,下次比赛能做得更好就让学生有成功感。

3.在篮球活动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运动能力

运动教育并不是单纯教授运动技术,而是传授运动技能,运动技能应当是运动技术和战术的结合。比赛可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可以提高运动技术实践运用能力。命中率高的同学要在比赛中积极跑位,拉出空挡后敢投篮,敢出手,突破能力强的同学在比赛中勇于突破撕开防线,自己上篮得分或分篮给其他空挡的同伴,组织能力强的同学要在场上组织同伴跑位,提醒同学执行战术,适时组织啦啦队员欢庆造势。不同角色的同学充分展示自己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帮助球队获得胜利。

(二)通过篮球教学发展学习能力

篮球运动教育模式充满竞争,就篮球技术而言,有移动技术、传接球技术、运球技术,投篮技术、持球突破技g等等,了解学习这些技术不仅能够全面提高篮球技术,而且通过技术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篮球学习能力,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从而实现学生自我价值感。

1.过篮球活动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篮球运动教育教学活动中,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是最主要的学习方法。每位学生水平不尽相同,技术水平较高的同学,总会得到同伴的认可,成为同伴模仿的对象。比如主力队员的进攻手段,得分方法,投篮技巧,这些都成为其他替补球员或职责球员的效仿。职责球员想早日成为替补球员,替补球员想成为主力球员,势必让这些球通过大量课余自主练习达成目标,从而发展这些球员的自主学习能力。

2.过篮球活动发展探究学习能力

篮球运动教育中,教师对篮球运动规则进行了必要的修改,使篮球运动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为了赢得比赛,会组织队员观摩nBa比赛,看到快速有效的快攻得分手段,眼花缭乱地进攻配合,阵地快速换防配合。结合自己队伍的实际情况,分析nBa各支队伍的进攻战术和防守战术,寻找适合自己队伍的进攻战术,从而提高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二、发展提高调控情绪能力的心理健康目标

良好的情绪会激励我们积极向上、生活愉快、学习进步;不良的情绪会减少快乐,干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会损害身体健康。运动教育模式的特性可以及时调控不良情绪,把不良情绪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把积极情绪调节到最佳状态,进而体验到更多的幸福和欢乐,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篮球运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适时介入情绪变化较大的学生,帮助学生懂得调控情绪,提高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教师在每一课时教学中要合理设置发展学生情绪调控的心理健康目标。学生在篮球运动教育活动中要及时合理化解掌控自己的情绪,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一)懂得不良情绪的危害

不良情绪会引起机体功能紊乱,导致免疫系统功能障碍,长期还会致病;使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事物感知不深,思维僵化;个性发展易形成不良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点;消极表情不利于人际沟通,会使同伴之间的关系疏远。篮球运动教育模式的组织形式是固定分组,角色扮演,这种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同伴之间的人际关系,为了赢得比赛必须团结合作,坦诚相见,为团队取得胜利及时去除不良情绪。

(二)了解自己和同伴在篮球活动中的情绪变化

篮球运动教育中,面对不同对手会产生胆怯、恐惧、焦虑、轻视、控制力强、稳定心态等情绪。比如在篮球比赛中陷入困境时,会出现肌肉紧张、动作不协调、心跳过快、心神不宁和尿频等,进而导致在比赛中跑动不积极,投篮命中率下降,进攻出手不果断,换防不及时等;进入顺境时,会感到体力充沛、进攻手感极好命中率高,得分容易,轻松取得胜利。情绪变化会带来动作技术的变化,导致比赛的不可控,因此我们要及时了解情绪的波动。

(三)努力在篮球活动中调节自己和同伴情绪

篮球运动教育中,合理调控情绪不仅有助于取得比赛的胜利,而且有助于促进心理健康。比如比赛中碰到裁判的吹哨不及时,判罚尺度有异议,我们不能冲动,要尊重裁判的判罚,调整心态,继续积极参加比赛;比如碰到对手的运动幅度较大时,我们可以互相学习探讨,对手的运动风格使然,并不是有意伤害自己和同伴,要发扬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用实际行动赢得对手的尊重。运动教育特性就是通过运动培养学生成为一名有文化和有教养的运动者。

三、发展坚强意志品质的心理健康目标

意志是推动一个人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的强大动力,是一个人能否坚持到底、顺利完成任务的保证。篮球运动教育是发展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把发展意志品质的心理健康目标始终贯穿于教学要求中。

(一)在篮球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意志品质

篮球比赛的特点之一是竞争性,同学们为了在比赛中取胜,必须全力以赴,最大限度发挥地发挥自己或团队的水平和潜能,奋勇拼搏。那么良好的意志品质就在篮球运动过程中得到锻炼,比如在篮球比赛中棋逢对手场面很胶着,我们同学要坚持不懈,勇于拼搏,学会克服困难的本领,就极大地锻炼了意志品质的坚韧性;又例如,在两队比赛时,队员要根据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及时地运球、传球,组织进攻并阻止对方的进攻,任何犹豫不决都可能造成失误,所以此时可以提高学生果断的意志品质;又例如,在篮球比赛中,争抢篮板球的时候,不仅要求队员具有良好的爆发力,准确的判断力,还要积极勇敢拼抢,从而锻炼了勇敢的意志品质。因此,在篮球运动教育中,可以很好地发展学生的意志品质。

(二)在篮球活动中控制自己不合理的行为

篮球运动教育不仅提高学生的篮球专项技能和w能,还要欣赏学习篮球运动专有的礼仪和习俗。篮球运动是一项集体活动,要依靠集体力量,要倡导团队精神,只有团队有很强的凝聚力、体现出强烈的团队精神,才能增强团队成员的战斗力。在篮球运动教育的比赛过程中。如果一名队员一意孤行,一条龙从后场运球到前场出手投篮,没有团队精神,那么这个队伍肯定没有凝聚力,进而会损害球队成绩,玷污篮球运动教育。因此,在篮球运动教育中有效教育学生控制蛮干、过分表现自己的不合理行为。

总之,我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篮球运动教育较好地提供了我们所关注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平台。因此,我们在篮球运动教育中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学目标,完成心理健康领域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高嵘.运动教育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6.

[2]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体育比赛心得篇6

认为“比赛是体育的特点”,也许是人们从观察田径、篮、排、足球等各项比赛中得到的直观印象,但印象并不是本质的东西。认定“比赛是体育的特点”,即比赛是体育的本质标的认可,是否有其哲学,社会学的根据,也不论是否符合逻辑学要求。仅就事实说话,这种论点没有客观地反映体育实践,离开了比赛,体育便不复存在。显然这是对体育的一种误解。姑且不说这种理论上也不利于体育事业的发展。

其一,认定“比赛是体育的特点”,势必就该以“比赛”作为体育的标志。那么,是否开展或参加比赛,就成为衡量个人或社会集团的体育实践及其发展的唯一标准。即是说,只有搞了比赛,才叫做搞了体育;比赛搞得越多,便是体育搞得越好。否则,就是没有搞体育或是体育搞得不好。而体育中的比赛,不管怎样也只是少数人参加的事情。因此,以“比赛”为标志,就无形中把本来属于全社会每一个人的体育,局限在少数人身上;且以少数人体育行为过程及其结果代替绝大多数人的体育行为与结果,就好象看到几个人打篮球就认定是所有的人都打了篮球那样令人无法理解。显然是犯了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错误,不能客观地反映体育实践。

其二,以“比赛”为标志,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赛事,或感到与已无关(即不想也不需要比赛),或望尘莫及(即不便或不可能比赛)。这是因为凡属“比赛”,必须是在一定设备条件下结伴而行,或作为伙伴或作为对手。而在绝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中,既无有关设备条件,也不便或不可能随时邀集伙伴或对手。因而无形中给人们在思想上、心理上造成一种对于体育之事“可谈而不可及”的不良影响。其结果严重影响或阻碍了人们正常体育活动的开展。根据科学的理论既产生于实践,又积极能动地作用于实践来考察,“比赛是体育的特点”这一理论上的认可,显然又不利于推动体育实践。

其三,视“比赛”为体育的标志,也必然迫使我们以体育为职业的广大体育教师不得不时刻思考着自身比赛和组织学生训练并参加比赛的问题,丢掉了作为教师的优势与职责,而以其劣势拼命地想在竞技运动中争创一席之地,表现为重训练,热衷于做裁判而轻体育教学,放弃学生群体活动,始终难于处理好少数与多数,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和摆正自身在学校体育中的位置,结果锻炼了少数,放弃了大多数。

体育比赛心得篇7

[关键词]乒乓球比赛心理干预心理健康

在人类进入新纪元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学校培养出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的健康成长日益成为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在高校乒乓球的教学与训练中运用多种手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乒乓球的同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一、问题的提出

乒乓球运动是高校学生非常喜爱的球类项目之一。但其场地小、节奏快、打法类型多、旋转变化不易预测、观众集中等现象,使多数学生在赛前和比赛期间发生较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一,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形成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和最佳竞技状态,在比赛中发挥较高的水平,能很好的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其二,则向着消极的一面发展,形成不良的赛前心理状态,导致平常练得苦,比赛效果不理想,由于无法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心理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何让学生通过乒乓球比赛达到心理健康,是乒乓球教学要重视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采取理论与教育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具体为文献调研、心理测量、教学试验、比赛检验、数理统计等。实验前后分别测试实验对象在乒乓球比赛中的情绪反应。

2.实验对象。开封教育学院体育系02、03、04级体育系五年制专业学生;河南大学02、03、04级体育选修学生;河南省医药学校04、05级体育俱乐部学生。合计样本数量437人,样本有专业、半专业和业余,基本做到样本量齐全。

三、实验的理论依据与目的

1.理论依据是实验研究的基础。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整理出与促进大学生在乒乓球比赛紧密联系的三种心理机制:其一,中枢神经最佳唤醒水平理论。其二,社会交往理论促进心理健康学说。其三,分散注意理论促进心理健康学说。通过梳理与分析,以上几种通过体育活动和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心理学说有着充分的科学道理。

2.教学实验的目的。根据具体的心理活动设计心理目标,是这一研究的基本目的:一是培养身心全面健康的大学生。二是整体的研究要从“以增强体质为中心”的单一学科实践,转向“为了每一个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生态型的实验研究。三是大学生的心理是生物、社会、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因此,此项研究的结构应是德、智、美与比赛的有机结合;还要把推动高校乒乓球运动的开展和通过比赛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寻找改善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探索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

四、在试验中具体采用的方法

1.心理训练融入在身体和技、战术训练中。为了使受侧者在身体、技、战术练习时能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以符合比赛的需要,在实验中采取以下方法:其一,放松技能训练。利用语言暗示、意念和想像引导,有意识、系统地训练肌肉动作逐步达到松弛、配合均匀的呼吸,从而使身体、情绪、心理处于平静状态。其二,表象技能训练。这种方法是使运动员想像他通常感到放松与舒适的环境,让学生在头脑中将自身置于这个环境之中,使身心得到放松。通过反复多次的练习强化建立起对技能的正确概念,顺利实现量与质的转化。其三,注意技能训练。在教学与训练中适时发出控制信息,吸引学生注意;设置嘈杂环境养成排干扰、专心致志学习的习惯;利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转换进行训练。

2.良好的赛前战斗准备。指导学生在赛前养成做好充分的赛前心理计划和对策库:心理计划是指比赛前和比赛期间使参赛者充分做好心理准备的计划,它包括赛前的比赛形势分析;准备活动时间、强度、内容等。对策库则是指对可能出现的每个问题要采取的方法,包括怎样做?如果这样做无效怎么办等?对对方的了解,例如,今天面对的是进攻型选手还是防守型选手;对手使用的是直拍或横拍;用的是反胶、正胶、生胶、半长胶;是左手还是右手;是近台快攻打法还是削攻打法等。尽量把所有情况分析到位,做到知已知彼。比赛中自己如何防守、怎样进攻、针对对手设计战术,如果条件允许,最好通过热身、交谈等了解对方的特长,了解对方擅长的发球、击球、落点规律和球路,自己在比赛中如何应对以及在比赛期间出现异常情况应当如何应对等。

3.对赛前和比赛期间所产生的不良心理现象要及时进行调控。在赛前和比赛中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发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把对方与己方的实力进行详实的比较:分析本方特长,寻找对手的弱点,鼓励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坚信自己若能较好发挥、保持心理稳定、注意力集中在比赛的细节上则完全能够取胜,用自己的特长有效的遏制对手的弱点,把对方的弱点找准,分析透彻,特别是通过对对方个人技术特点和战术路线的分析,制定出有效的防守和进攻措施,增强自信心。

4.在赛中出现情绪波动时的调节方法。其一,运用呼吸调节法。有意识地进行舒缓的腹式呼吸,使心理得到安静。其二,自我语言暗示。当场上出现情绪不稳定时,可运用语言暗示如“放松”、“现在情况很正常”、“和赛前预计的相同”等使心理得到放松以稳定情绪。其三,教师行为暗示。在学生发生慌乱时,教师的言谈举止应格外沉着,教师应表现得有信心,有激情,用自己镇定的情绪感染学生,使不良情绪得到有效的控制。

五、结束语

大学生在进行乒乓球比赛时的心理训练和技、战术训练共同构成乒乓球运动训练的完整体系。乒乓球比赛是谋略、体力、技术、战术、心理的综合较量,所以要教会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技能并通过比赛实践加以运用;乒乓球心理训练是针对乒乓球比赛时的心理现象,有意识、有目的的施加积极的影响,形成良性心理状态、提高心理能力、发展心理品质,即全面开发人脑,提高其反应能力的过程。因此,只有把心理、技战术、身体训练有机结合,形成相辅相成的整体,才能形成具有明显功能放大效益的整体训练控制系统,才能全面挖掘学生的身心潜能,以适应乒乓球比赛及日趋激烈竞争人才的时代的需求,实现大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姚家新.竞赛心理咨询与心理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

体育比赛心得篇8

摘要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媒介的推广应用,精彩体育赛事不断进入人们的视野。但观众的欣赏水平欠高,观赛时不够注重文明礼仪与修养,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旨在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

关键词体育比赛观众欣赏策略

随着体育事业的高度发展,体育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不仅仅是一种竞技比赛[1]。商业化模式运作下的竞技体育在促进社会进步、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民族团结、世界和平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因此,人们称之体育为和平时代的“战争”。笔者纵观国内外各大体育赛事发现比赛中常出现一些不文明现象:第一、观众在比赛中怒骂裁判、队员、教练员,向赛场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第二、观众互相指责谩骂对方甚至相互斗殴,扰乱比赛秩序等行为听而有之;第三、观众参与(如世界杯)等违法行为耳濡目染。这些不文明举止严重违背社会正常秩序和体育宗旨,笔者结合自身体会谈以下几点感悟,与大家交流。

一、欣赏体育比赛的意义

(一)体育能振奋民族精神,渲染爱国热情

在奥运会或世界杯比赛中,本国运动员获得金牌,升国旗,奏国歌时,有些观众会同运动员一样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激动不已,把本国运动员的胜利视为是自己民族和国家的莫大荣耀,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3]。

(二)体育给人们传递各种“正意识”

经常观看体育比赛的人都能感觉到体育有良好的教育作用。首先,体育比赛讲究“公平、公正”,运动员的实力决定成绩,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体育比赛给人一种公平意识。其次,观众通过观看运动员在比赛中展现出健美的身躯、超人的力量、惊人的速度,给人以运动即健康的意识,引导大家积极、自觉地参加体育锻炼。再次,运动员在比赛中自觉遵守比赛规则,服从裁判判罚的表现,教育观众要自觉遵守社会秩序和国家法规的法律意识。最后,运动员为了荣誉和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格言在赛场上你追我赶,奋勇拼搏的印象教育我们观众要有积极进取的拼搏意识。

(三)体育给人以各种美的感受,陶冶情操

在大型国际、国内赛事中,观众可以看到运动员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美”,如举重运动员在比赛中所展现的肌肉美与超人的力量美;艺术体操运动员的形体美和柔韧美;百米比赛中运动员风驰电掣般的速度之美足以让亿万观众心潮澎湃,兴奋不已。集体项目如足球、篮球比赛中队员们用集体智慧所形成和展现出的各种技、战术之美,让现场观众无不表现出愉悦感和成功感,从而起到放松身心,陶冶心情,净化心灵的作用。

二、提高体育欣赏能力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修养,文明观赛

体育比赛是从古代战争、打架等不文明社会活动所演变而来的,某些比赛运动员激烈的身体对抗不亚于打架搏斗,但现代竞技体育在比赛规则的限制下,既保护运动员的安全又让比赛显得文明有序。观众要认识到比赛规则与裁判的执裁是为运动员提供一个更文明、更公平的比赛环境,观众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

随着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进步,加上运动员出众的身体素质,尤其在一些同场对抗性比赛项目中(如足球比赛),比赛场面异常激烈,运动员激烈的身体对抗无处不在,裁判员靠瞬间的感观难免出现错判、漏判等情况,并由此造成比赛胜负的颠倒,有些观众往往经受不起失败的打击,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造成不必要的后果。因此,观众要理解裁判员在比赛中某些误判,做到文明观赛,因为体育比赛也不可能存在绝对的公平。

(二)了解比赛项目,熟悉比赛规则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观众要想成为行家,就得去了解比赛项目的起源、发展史和项目特征,熟悉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如人们欣赏篮球比赛前,不妨了解下篮球运动常识,了解国际典型的高水平篮球赛事和国内顶级篮球赛事。其次,了解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如标准的篮球比赛场地尺寸、篮球规则中犯规的定义与犯规的判罚;违例的定义与违例的处理。最后,针对性地去了解本场比赛双方,它们之间的历史战绩以及球队的技战术特点和球队的球星。有了上述准备,你定会看出一些门道而不仅仅是看热闹。

(三)加强心理调控能力,控制好情绪

激烈的比赛对运动员、教练员乃至现场观众的心里承受能力是极大的考验,我们经常看到当运动员比赛成绩异常接近,比赛胜负难料时,所有在场的人们顿时表情异常,尤其当比赛队及队员与本人关系相近时,他们的胜负与荣誉好似自己的,难免会情绪高涨,当出现敏感时点,观众会出现控制不住情绪的现象,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举止,给比赛产生不良后果。所以,我们观众要有较强的自控能力,调整好心态,不可意气用事。

(四)观赛后做好回顾与总结

观众要想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在比赛中注意解说嘉宾的即时点评,他们针对性的专业点评会给我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同时建议大家在赛后观看比赛的有关报道和评论。如通过我们浏览体育网站,了解专业人士对比赛所做的精彩点评,仔细分析与解读,解决自身存在的疑问,不断提高自身欣赏体育比赛的理论水平。

三、结论

体育欣赏是一种能力的体现,观众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不断学习和总结,才能从一个感性的观众转变为理性的欣赏者,不断地从精彩赛事中体验体育带来的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徐世辉等.体育欣赏入门[m].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体育比赛心得篇9

【关键词】区域体育赛事;体育教育

作为体育强国,我国的体育教育和体育赛事一直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在新时代背景下,充分探究区域体育赛事与高职院校体育教育之间的结合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体育赛事与高职院校体育的关系

在新时代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向转型期,国内经济、社会以及文化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区域体育赛事活动也紧跟时代脚步转变发展,一个具有文化性、产业性以及社会性的区域体育赛事诞生。区域体育主要根据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群众体育在實施过程中的展现,是群众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群众直接参与并组织形成的。高职院校体育则是在学校教育为主导的大背景下,通过身体运动、卫生保健的手段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体育赛事则是一种能够提供竞赛产品和相关服务产品的特殊事件,能够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同时在组织形式上具备较为明显的项目管理特征、组织文化背景和市场潜力。本文所讲述的区域体育赛事可以认为是以区域内的群众为主要的参与对象,在区域内开展的以丰富居民文体活动,提高居民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体育比赛。

按照国内体育界的普遍认知,区域体育和高职院校体育分属于体育体系和教育体系下的两个分支,二者分别具有自身独特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但是通过探究可以发现,二者又在许多地方存在着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对区域体育赛事的作用

(一)带动区域体育产业的发展

高职学生成为区域体育赛事主体,能够提高区域体育赛事的专业性和竞技性。当一个城市要申报体育赛事活动,这个城市必须拥有相匹配的体育基础设备。所以,在举办体育赛事活动之前,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设与体育赛事活动,也必需依靠高职院校来提供体育场馆,并根据要求完善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相关设施在举办完赛事活动之后,还可以继续投入使用,进行其他体育赛事活动和一些文化演出活动等。举办体育赛事,观众人数多,社会影响力大,会引起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从而带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并增加体育人口的数量。体育人口的增加能够使体育市场的需求扩大,从而促进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用品市场等的发展。体育产业是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发展体育产业能带动一系列的产业如商业、饮食、娱乐、旅游等。

(二)优化区域经济结构

区域体育赛事可以作为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一种形式,首先在体育内涵上体现出了体育教学的竞技性,符合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使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更加的立体化,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同时通过区域体育赛事,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实际上实现了自身教育社会化的进程,这与整个时代教育背景是相贴切的。此外,体育教育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通过区域体育赛事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后时间通过参与区域体育赛事实现体育教育的连续性,使得课内课外相结合,大大的改善因为教育空白导致的教育效果下降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体育资源构成区域体育赛事的保障

高职院校体育资源能够作为区域体育赛事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从当前我国的区域体育赛事资源状况来看,相当多的赛事都或多或少的收到了社会资源有限的制约,而相对的学校的体育资源是比较充足的,通过高职院校体育资源的介入,比如说提供比赛场地或者赛事服务人员,以及比赛所需的器械等等,能够很好地拓宽区域赛事的规模和影响,也能大幅度的增加区域体育赛事的专业性和感染力。

(四)内容上的普适化

增强了高职院校区域体育比赛针对性,使其与在校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特点、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相适应,才可以更加高效地借助体育比赛平台,达到促进学生身体与心智锻炼的效果。与中学阶段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课余时间相对充沛,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且对于各类比赛项目关注度很高。调查发现,区域体育比赛种类多,学生参与范围广,竞赛内容与竞赛方式有较强普适性,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

(五)增强体质与培养意识

区域体育比赛可以起到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形成的良好效果,这又是对学生平素体育锻炼的积极促进。首先,按照国家体育总局的学生体质调查结果,学生体质健康情况近些年来呈现普遍下滑的趋势,特别是肥胖大学生数量激增。学生体育锻炼的一项基本目标在于提升学生体质,区域体育比赛在这方面与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保持一致,也就是说,学生体育锻炼一方面要依赖校内体育活动,另一方面也要依赖区域体育比赛这一实施平台。其次,在高职院校间进行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体育比赛,有利于体育锻炼的深入开展,从而带动学生体质提升。比如,短跑比赛能够带动学校关注学生速度训练,学生自身也会自觉增加对这方面的关注度;长跑比赛可以让校方和学生注意耐力素质训练;篮球比赛可以让校方和学生注意灵敏素质训练;引体向上比赛可以让校方和学生注意力量素质训练等。因此,区域体育比赛可以对增强学生体质起到积极引领作用,而这恰也是学生体育锻炼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郭永安.浅谈高校体育向社会体育过渡形成终身体育[J].体育世界,2015(01):100. 

体育比赛心得篇10

为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升体育教师教学水平,促进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厅举办了全区体育优质课评比观摩展示活动。

比赛于2011年9月21日开始,10月13日结束。分高中、初中、小学组进行。参赛教师的比赛顺序、上课内容在比赛前一天抽签确定。评委在各地市择优推荐的基础上,由优秀教师和优秀教研员组成。来自教育厅直属学校、全区五个地市的33名体育教师参加比赛,200余名体育教师参与听课、评课,最终评出一等奖9名、二等奖12名、三等奖12名。

二、本次活动亮点

1.各地市高度重视,参赛教师准备充分

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在全区比赛中取得更好成绩,各地市在不同的时间段,经过学校――县(区)――地市三级选拔,推出了优秀教师参加比赛。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参赛教师对比赛有了正确的认识,参赛态度进一步端正,能够把比赛作为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平台,认真准备,力求展现自己最佳的教学风采。

值得肯定的是,部分市、县(区)结合体育学科教研活动,借力本地区体育教师的集体力量,在自治区级比赛前对参赛教师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指导的主要方式是:由准备参赛的教师现场上课,教研员及其他体育教师听课,课后进行点评,给予针对性建议。如此集思广益,不仅参赛教师得到了提升,也给广大体育教师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

2.参赛教师理念新、方法活,体育新课程理念在参赛课中得到全面体现

参赛教师认真领会课改精神,准确把握课改方向。课堂教学注重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能够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培养,为学生终身体育运动和健康奠定基础。如中卫三中王晓玲老师的《合作跑》教学,围绕“发展学生奔跑技能,提高学生合作意识”目标,针对“合作跑”主题,安排了“合作穿城门”游戏、“两人三足跑”游戏、“合作跑竞赛”内容等。这样的教学,既有趣味性,又有健身性和针对性,使学生在身体得到锻炼的同时,感到新奇、快乐,真正实现了“要我练”为“我要练”,学生主体地位得以凸显。

再如,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参赛教师能够贯彻新课程的理念,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实际等,合理采用接受式、探究式、自主式学习方式。如石嘴山市第十一小学刘春英老师在《有趣的跳》一课中,既有接受式学习方式,如关于跳跃基础知识、技能的讲解、示范、练习;又有合作探究学习,如让学生小组合作,自己用竹竿创编跳跃练习。结果,学生在探究中自主生成了类似黎族“竹竿舞”的跳跃练习。刘老师又恰当地利用这种学生课中生成的资源,为学生简单介绍了民族民间体育有关知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三维目标得以达成。

3.比赛因地制宜,追求实效

相对其他学科而言,体育教学对于上课场地、器材有独特的要求;再加上借校、借班上课,参赛教师必须认真备好场地、器材、学生,才能保证教学有序、安全、顺利进行。整体而言,参赛教师都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最好水平,注重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而且,本次比赛增加了赛后“评课研讨”环节。这一环节富有实效性:评委、参赛教师、听课教师相互间以真情换真心,通过讨论、互动式交流,大家对新课程下体育教学、体育优质课比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一些问题再次达成共识。

三、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参赛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业务能力强,精气神足,但也有少数教师讲解示范不够清楚准确,教态随意,组织能力较弱。主要的问题有:

1.部分教师忽视课的实效性

体育优质课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要注重实效性和推广价值,要向教师的常态教学靠近。但是,少数教师占用了大量的场地、器材,认为场地大、器材多是上好优质课的主要因素,甚至花了大量的物力和时间自制教具,整个课堂有演戏的效果,看起来满目绚烂,实际脱离日常教学,缺乏实效性。

2.少数教师教学基本功缺失

体育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是体育教师胜任教学工作,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运动能力、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及场地设计规划能力、对学生进行体能测试的能力等。通过比赛来看,不少参赛教师很难达到“一专多能”的要求;了解学生行为、学习情况、观察分析判断的教育能力有所欠缺;语言表达、技术示范、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的教学能力不足。

3.多数教师缺乏对教学各要素进行设计的意识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只有用系统的思想对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设计,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但参赛教师缺乏“设计”意识,表现出热身活动缺乏针对性、教学内容间缺乏内在联系、教学用语随意庸俗、练习队形频繁调动、学生练习密度小等问题。

四、几点建议

1.定期组织开展优质课评比

全区体育优质课比赛是自治区教育厅为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搭建的一个平台,也是广大体育教师展示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舞台。在今后的发展中,要进一步形成四级网络体系――自治区、市、县、学校层层联动,通过比赛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学校尤其要抓好校本研修,在校本研修中以赛代研,进一步唤醒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另外,优质课比赛和教学基本功比赛可交叉进行,促使体育教师既注重提升教学水平,又强化运动技能。

2.体育教师需进一步提升教学基本功

体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运动能力。要加强体育锻炼,并对自己擅长或喜爱的某一项运动持之以恒地练习,在终身锻炼中巩固、提升自己“一专多能”的运动能力。如此,既形成了自己的体育项目优势,又提高了自己的健康水平,还能保持体育教师应有的健美体魄。拥有“一专多能”运动能力的体育教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运动美、健康美,对学生心灵的塑造、体魄的锻炼有着重要影响。

体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就要深入研究体育学科教学规律,认真实践教材教法;要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力求教学符合学生实际;要运用专业术语进行教学,真正做到精讲多练;要分析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追求化难为易的教学境界……

体育教师要强化终身学习意识,要重视继续教育,在不断学习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不要满足已取得的成绩,要有更高的目标,开拓新的教学境界。

3.提高常态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