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十篇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十篇

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37

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篇1

【关键词】民办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对策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师资来源多渠道的情况下,民办高校师资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思想政治素质也高低不一。民办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关系到学校办学的政治方向和人才培养的综合质量,也关系到我国高校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因此,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在民办高校的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一、民办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

笔者认为,民办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应着重考察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政治素质居于主导地位,要求民办高校教师保持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饱满的政治热情,自觉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正确的理论和观点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自觉学习政治理论,注重提高思想修养。第二,思想素质强调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本、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认真研究教育规律和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规律,指导学生作出适合他们成才的合理选择;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相互激励、教学相长的和谐师生关系。第三,职业道德要求教师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树立献身教育的职业理想;具有良好的师德素养、高涨的工作热情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恪守诚信,遵守学术道德,增强自律意识。一般来说,思想政治素质高的教师,能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政治立场鲜明,能够把自己平凡的教学工作与党的教育事业紧密地联系起来,能够以积极态度引导学生抵御落后、腐朽思想的侵蚀,能够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教书育人,严谨笃学,爱岗敬业,恪守职业道德规范,备受学生爱戴,能够做到为人师表,热爱学生。

据笔者调查,民办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准入门槛不高,注重学历多于品德。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各民办高校为应对办学规模扩大的要求,除了采取从其他高校引进人才等举措加强师资外,还直接聘用大量的本科、研究生毕业生。在引进和选拔过程中,新进人员的准入门槛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只注重考察学历,对品德等方面的考察则重视不够,仅仅在入校后进行例行公事的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就行,有的学校甚至连岗前培训和教师职业道德的考试也不进行。教师进校后学校考察教学较多,考察师德较少,在引导教师加强师德修养方面不够重视,这就使得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良莠不齐,个别教师师德状况令人担忧。

其次,教师来源多渠道,教师思想政治素质高低不一。民办高校因为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激增,造成师资相对紧缺。为补充师资,各民办高校往往通过多方面的渠道引进教师,教师来源与一般院校相比更为复杂。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职教师,由退休教师、企事业单位引进的中青年教师和高校毕业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和优秀本科生组成;二是兼职教师,包括公办在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兼课,或是在读研究生因为经济因素而兼职,还有其他部分未能就业的社会人员为生计而短期代课。不同来源的教师学历层次复杂,整体素质有很大差别,思想政治素质也高低不一。

最后,缺乏考评机制,思想政治素质重视不够。大多数民办高校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和评价做得不多。只要教师授课精彩、考试通过率高,就有可能获得优秀教学质量奖,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如何评价和考核,却很少有可行的办法。只要教师课堂上没有、主义的言论,没有违法乱纪的行为,没有打骂学生等现象,就是个合格的老师,对于教师是否既教书又育人就很少有考察和评价,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也不作硬性要求。

二、提高民办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对策

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应从民办高校教师队伍的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探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有效途径。

第一,完善师德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建立健全民办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和评价机制,是增强民办高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必要措施。学校可以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标准量化,通过系(部)领导、同行、学生不同权重打分,对教师给予综合评价,把评价结果存入档案,作为对教师进行职称晋升、年度考核、访学进修、评先推优等的重要依据,不断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得到不断提高。近几年,有的民办高校在评选优秀教师活动中,设立“师德先进个人奖”“师德标兵”等奖项,对师德高尚的教职工予以表彰和重点宣传,充分发挥了典型的示范作用,有利于促进教师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第二,注重教师的心理调适,增强教师的社会适应能力。目前,我国正在发生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和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激荡,人们的价值取向多样化。首先,民办高校教师在新形势下,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面前,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对自己的人生观进行理性的思考,为自己健康充实的人生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应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积累个人的社会经验,用唯物辩证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客观思考社会变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自觉地达到心理调适的目标。最后,民办高校教师还要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洞察社会现象,提高自己对挫折的承受力,从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篇2

关键词: 民办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制约因素提升途径

民办高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目前,国家承认学历的676所民办普通高校的高职高专学生达1956961人,占全国的20.25%。相对于公办院校,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更大。如何妥善解决民办高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决定着民办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要做好民办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必须对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全面、客观、系统的分析,从提高竞争力入手来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

一、民办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制约因素

(一)解读民办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构成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源于《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是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而民办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就是其在学习和生活中形成的不易被他人尤其是公办院校学生复制的,能确保在竞争中制胜的能力。它是涵盖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专业优势、就业心理、社会适应力等有关要素、关系和行为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系统。

从动态角度看由人生定位、资源与能力、行动三个要素构成。从静态角度看由硬实力和软实力构成,硬实力主要是指科学文化知识、业务和劳动技能、体质等;软实力主要是指思想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沟通)能力等。从人生定位角度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形成首先需要确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规划。从资源与能力角度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核心竞争力形成应拥有尽可能多、质量尽可能高的资源,拥有尽可能强的各种能力。从行动角度看,民办高职院校学生毕业后直接面临的就是就业或创业。因此,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和未来就业的成功关键就在于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二)制约民办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

当前影响民办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因素多种多样,既有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又有来自学校和就业市场的外部因素。但影响民办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突出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办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

在我国目前的招生办学体制中,民办高职院校的生源与公办高职院校生源相比,素质差距很大,突出表现在:新“读书无用”论成了大部分学生道德行为缺失中最大、最严重的表现;学习积极性不高,上课不认真听讲、玩游戏、发短信、睡觉、逃课,对相关文化知识与科学理论的功用报轻蔑和怀疑态度,对学习问题缺乏探究精神等;与老师交往缺乏应有礼仪,一些行为欠缺公德意识;自律能力不强等;求学心态出现浮躁、虚妄、投机倾向;感知社会泛庸俗化,似是而非地看破红尘。这些问题导致大多数学生在接受信息时过量、不加甄别,常把个别当做一般、把现象视为本质,诚信缺失。

2.民办高职学生的竞争优势不明显

民办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不仅是综合素质的展示,更是核心竞争力的较量。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民办高职大学生要想超越竞争对手,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的学生认为只要有毕业证书就说明自己有能力胜任工作,专业课的学习只是说明拥有了这方面的能力,竞争优势不明显。

3.民办高职学生的择业观念不正确

民办高职高专的大多数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能准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在择业过程中攀比心理、盲目求高心理、不平衡心理、自卑心理、自负心理和依赖心理等心理障碍使毕业生埋怨理想和现实相差太远,失落感不断增强。

4.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错位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着众多挑战,由于学生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学习经历、个人素质的差异很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办学思想明晰、定位准确、突出特色。而部分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走极端”:有的怕出问题,强调封闭式管理;有的则过于迁就学生,疏于管理。在人才培养上,有的高职院校盲目追求规模、数量,专业设置大而全,忽视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忽视内涵发展的重要性,以致学校发展特色不明显,培养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弱,反过来影响学校的进一步发展。

5.民办高职学生的就业机会不均等

目前,我国公平、公正、公开的人事制度和合理、竞争、择优、有序的人才市场机制不够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必需的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不够完善;与大学生就业相关的保障体系尚未建立;相当部分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淡薄,相应的法律法规远远没有健全。就业市场上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存,直接降低了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现阶段的就业中,人际关系更明显地破坏了就业公平,大多数民办高校毕业生成了特殊的就业弱势群体。

二、探讨提升民办高职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按照管理学的木桶理论,有效提升民办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整体就业管理水平,从最弱的地方着手是效率最高的渠道。因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民办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提高内在素质为目标。对一个岗位或某个工作而言综合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基本素质两方面。在专业素质方面以职业技术领域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方案,突出实践教学环节,重新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在基本素质方面以提升大学生行为能力为出发点,形成以道德行为、文明礼仪、人际沟通、心理素质为重点的基本素质教学体系,树立在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导下,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及加强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思想和观念。

(二)要塑造学生的竞争优势

打破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充分体现教学内容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社会、企业对相关领域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体现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从职业岗位所需确立专业知识结构、职业能力结构。发挥学校、企业各自的优势,共同培育具有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种合作使企业得到需要的人才,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出学生的竞争优势。

(三)要引导学生的择业观念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当代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由以往的立志成才、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实现人生远大志向等取向,逐步趋向现实化、多元化、短期化、功利化。通过对郑州经贸职业学院2013届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在职业选择上,他们把施展个人才干、高收入列为重要条件;在工作地区的选择上,发达城市成为大多数人的首选;择业意向从传统的从政、做学问变为看好三资企业与自主创业。大学生择业的途径、手段多样化,一边投身各种人才市场、网络求职,一边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有的还通过多次选择、行业“跳槽”、职业流动的方式“逐步”到位实现自我价值,也就是“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由此可见,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更多考虑以实现自我价值和兼顾经济收入相统一。我们应该根据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这些特点,审时度势,积极引导,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变化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相适应,让大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针对民办高职学生,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正确定位职业角色,端正择业态度,以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在择业上处理好几个关系:坚持个人与社会统一,以社会为本位;坚持义与利统一,以义取利;坚持艰苦创业与物质享受相统一,倡导艰苦创业为荣的精神。

(四)要秉持特色的治校理念

高校只有准确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民办高职院校要想在竞争中获取优势,必须构建和发展自身的核心资源、核心能力,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并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优势。要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办学经验和办学历史,形成区别于其他院校的个性特色。

(五)要呼吁就业的机会均等

民办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地在社会上发声,呼吁社会公平,呼吁国家出台覆盖全面、可操作性强的劳动法律法规配套措施,建立健全完整的就业信息体系和服务体系,通过保障学生充分就业制度体系的建立,促进社会形成合理、竞争、择优、有序的人才市场机制,引导用人单位摒弃唯学历、唯经验、唯眼前等不长远、不科学、不持续的用人观念,促进就业公平的形成,杜绝各种形式的人才浪费。

参考文献:

[1]周耀明,陈明明.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竞争力的探索.继续教育研究,2012,5.

[2]陈柳艳.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广西教,2012,19.

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篇3

一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1何谓综合素质谈起素质这个词,解释很多。新华词典对素养的解释是:“平时的锻炼和教养”。对教养的解释是:“教育、培养,指受过教育,在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素质的经典定义是指人的先天解剖与生理特点,即神经系统和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的特点,这是从生理心理角度界定的。从现代人的素质构成看,素质已扩展到人的品质和人的社会品格领域。要全面认识素质概念,必须从发展的角度出发,即从人的自然化和社会化两方面考察。人在自然化和社会化的同时发展中,形成一系列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相对稳定的特性,这就是素质。关于素质的定义目前有五说,第一,要素说———人的素质是由品德、智力、体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第二,构成说———人的素质是由自然生理素质(先天遗传)、社会文化素质、后天习得和心理素质(个性品格)等方面构成的;第三,发展说———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发展阶段形成,由心智全面发展(观察、思维、想象、实践能力等)到身心全面发展(生理与心理素质的统一)再到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形成思维、能力、品格等);第四,能力说———人的素质不是各因素静态的总和,而是动态性的,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整体素质的变化,素质就是能力;第五,统一说———人的素质是构成要素的“质”与“量”的统一,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具有整体性、社会性和适应性。这几种学说各有各的道理,侧重点不一样,但总的来说,它们都指出了素质是人所特有的,包含在人身上的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总和,是一个人立身于社会的基础。那么,综合素质又是什么呢?它是指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而发展形成的人的主体性品质,即人的品德、智力、体力、审美等方面的品质及其表现能力的系统整合。英国作家罗伯特·赫勒所著《综合素质》一书,指出了现代人在职场必须具备的一些实用技能,让一个人更有效地领导并影响他人,也教会我们如何培养信心和动力,成为杰出且成功的职场人士。让我们学会处理实际工作中发生的情况并抓住每一次机会,使自己在工作中日臻完美。具体来说,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人格素质。包括价值观、人格魅力、气质修养、法纪意识。第二,能力素质。包括工作压力承受、创新发明意识、实践应用、生存发展能力。第三,专业素质。包括专业考核成绩、学习态度、知识层面、专业特长。第四,健康素质。包括出勤比率、生理状态、形体训练。第五,心理素质。包括心态平稳、胸怀气量、适应变化。第六,审美素质。包括美学知识、审美观念、艺术才能。第七,角色素质。包括家庭角色、学校角色、社会角色。

2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民办高校的定位即为各级各类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即现代社会所需的“职业人”。上述七个方面的素质都囊括其中,说得通俗一点,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具体来说,笔者认为高职学校的学生职业素养的构成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专业理论知识、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他们走向社会、谋求一份职业的基础,我们可以称之为显性的职业素养;二是隐性的职业素养。包括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协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专业技能是民办高职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获取工作岗位的主要筹码,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适用性和对口性,是属于显性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受到企业的青睐。其他隐性的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等,也是他们立身于社会不可或缺的能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元化,但无论是学术研究型人才还是实用技能型人才,在第二种能力的培养方面即隐性能力方面是相通的。比如社会适应能力的涵盖面十分广泛,高职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生活和工作中的人际交流,工作组织协调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都是现代职业人必不可少的。它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这项能力是企业考察民办高职学生是否“适用”的最重要的标志。同样具备某项专业技能的学生,在进入用人单位后很快分出彼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第二种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民办高职学生在步入职业生涯后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其基本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如果哪个民办高校在这方面做足了功课并取得显著成效,这就是它办学的最大特色。

3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因素

综上分析我们知道,国家、社会、用人单位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提供适合各种岗位的高技能、高素质的人才,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多方面配合、协同支撑的优良环境,更需要一个科学、合理的培养过程。

(1)国家的政策导向

我国现代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上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90年代至本世纪初有了较快发展。据教育部2012年官方统计,全国登记注册的民办高校有707所,在校生533万人。绝大多数民办高校定位于高等职业教育,这是由国家现行的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气候所决定的。在2014年中国教育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谈到中国教育结构调整和现代职业教育时,透露中国高等教育将发生革命性调整。2000年后近700所“专升本”的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涉及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工程师、高级技工、高素质劳动者等。我国现有近2500所高等院校,改革之后,将有1600~1700所学校转向以职业技术教育为核心。同时,在培养模式上,这些高校将淡化学科,强化专业,培养技能型人才。调整的重点是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的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这些地方高校,将逐步转型为现代职业教育。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做出重大调整。为适应这一调整,教育结构首先要实施战略性调整,我国将建设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升到70%~80%。前些时候国务院常务会议已通过“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今后,中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而这一调整集中在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

从教育模式、教育机制到人才培养模式,均以就业为导向。简单来说,是“学中做、做中学”。其次,建立系统化培养技能的人才体系,目标是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以技术为基础的技能型人才。今后国家将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用市场的力量来办学。各类职业学校可以实行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让教师和企业管理人才、校长和企业Ceo可自由转换身份,打造灵活的办学体制。国家将搭建高职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学到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职校学生成才的渠道不断拓宽,学技术照样可以成为专业拔尖人才。

(2)社会观念的转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企业及许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那种一味看重文凭与学历的用人观念一去不复返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理性、务实的选才理念:不重文凭重能力,不重学历重素质。综合素质好、动手能力强、技术过硬的职校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近几年,各级各类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就是明显的例证。而一些本科甚至研究生毕业生就业屡屡碰壁,这说明专业设置是否合理、培养的人才是否适合用人单位的需求,已成为录用人才的主要标准。

(3)广大家长及毕业生观念的转变

在国家政策的导向及社会选拔人才标准的影响下,许多家长和高考考生的观念也在发生变化,他们考学的目标更趋理性和实际。以往考生对名牌大学、热门专业趋之若鹜,而现在他们考虑更多的是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利于就业的专业,然后才考虑学校的牌子、学历层次。这是一个可喜的变化,说明职业教育已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可。成功的高职教育是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民办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及路径

1民办高校的办学定位必须准确

“满足社会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民办高等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既然社会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那么民办高校就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在首位。现在许多学校意识到这一点,但学生职业素养不是仅靠高校就能培养出来的,高职院校不应关起门来办教育,要开门办教育,要与社会、企业、家庭各方共同努力。

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呢?笔者认为首先高职学校办学定位要准确,思路要清晰,措施要得力,要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这个“双高”目标做文章。其次,在设置专业、制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教学、专业实习等各个环节,有得放矢地把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在专业技能课考核中,不但考核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水平,而且团队合作精神、动作协调能力、心理素质、文明安全作业规程、工作环境卫生等,也要纳入考核范围。这样综合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潜移默化的在学习和训练中得以提高。因此,对民办高校来说,怎样通过有效教学,把许多人心目中所谓的“差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重大课题。谁能实现这个目标,谁就成功了,这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就彰显出来了。

2作为受教育主体的民办高校学生,要牢记使命、积极配合、提升能力

众所周知,民办高校的学生入学动机不一,因为考试失利,无奈进入者有之;原来学习基础较差,考不上理想学校者有之;行为习惯较差,进来混文凭者有之。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根据笔者多年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教学实践,发现民办高校学生一方面和公办高校学生一样,具有“90后”青年人共同的特点,喜欢时尚、运动、网络、交友等,另一方面主要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使他们在高考中失利。现行高考录取仍然实行按分排队的政策,他们忌惮别人视他们为“差生”,有些学生入学后的一段时间有自卑心理。事实证明,民办高校许多学生一点也不比公办高校学生差,有的学生相当出色。其主要原因是现行教育体制包括高考录取制度已不能适应科学、合理选拔人才的要求,必须改革。

因此,每年新生入学,我们首先注重对他们的入学教育。

民办高校学生承载着家庭和社会的使命,许多学生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自己不是“差生”“熊孩子”。从何抓起,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着手。许多学生进入职业院校的心态各异,真正出于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的喜爱而认真学习的很少。培养职业意识就是要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规划、有所考虑。可以说,一个大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职业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走向。因此,进入高校后,每个学生应该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包括自己的气质、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个性倾向,对将来的职业生涯作好规划,结合市场需要、社会经济发展等,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行业选择范围,明确职业发展目标。

3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手段为了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多方面谋划。首先,将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纳入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系统工程,让学生从跨入大学校门就知晓高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民办高校不应满足于培养具有一技之长的“现代工匠”,而应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劳动者。其次,教学部门、招生就业处、学工部、团委等各职能部门,要联手抓好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以就业指导部门为基础成立大学生职业发展中心,建立就业创业基地,并开设相应的课程,及时向大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指导。再次,深入了解学生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民办高校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对本专业各门课程的求知需求,尽可能向学生提供正确、新颖的专业知识。要通过实习、实训、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多种手段,让学生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职业综合素质水平。

4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强学生职业综合素质教育

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和学生本身,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十分重要。现在许多企业都想把高职生直接拿来“使用”,但是实际上面临诸多困难。因此明智的企业和企业家应该认识到,要想获得综合素质好的高职学生,企业应该主动对接学校,参与到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比较成熟的运作模式主要有:第一,校企融合、工学结合。企业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企业提供实习基地以及科研实验基地。第二,学校设置专业、制订教学计划、开设课程等要主动征求企业家、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见。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走进高校,进入课堂充当“兼职教授”,提供实践知识,指导实训并宣传企业文化。第三,引入并逐步完善社会培训机制。聘请职业规划师进入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第四,高职院校教师要与企业科研人员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大纲,研究课程设置,编写教材,审定教学计划,提供研究课题,加强产、学、研的融合,使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更能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高职院校教师带着课题、技术难题、教学任务深入企业攻关、调研。学生进入企业见习、顶岗实习,在全真环境中提升技能与素质。

5改革考试和评价制度,多元评价、综合评价

改变单纯以理论考试评价学生的方法,创设新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按照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要根据民办高校学生特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确立实践与理论考核相结合的方法,甚至有的课程只需实践考核即可。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其成绩及获奖名次,包括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可折算学分,记入成绩。

总之,民办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只是他们步入职业生涯的起点。面对起点较低的生源,如何把这些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企业欢迎、家长认可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其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很多。比如专业教学计划如何制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如何实施,对学生所学课程如何评价等,都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他们未来职业生涯发展的走向。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教育者,要尽快改变不适合民办高职教育特点、不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要充分尊重学生,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求知的欲望,帮助他们学好技术、成人成才,更好地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篇4

【关键词】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一、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民办高校日益扩大办学规模,不断提升办学层次、日渐提高办学水平以及逐渐改善内部管理体制,同时,对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据调查分析,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职业倦怠心理,自我价值感下降。在众多数老师看来,行政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工作就是一些简单的事务性工作,谁都能做,谁都会做,即按照上级领导分配的任务,照章办事就好了。由于民办高校缺乏对行政管理人员正确的认识和充分的重视,比如,不论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做得再怎么出色,甚至是已评了管理系列的职称,待遇都比同等学历教师偏低;教师每天除了上课之外的时间均是由自己支配的,而行政管理人员却实行坐班制;多数行政管理人员没有参加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整天一刻不停地应付着手中的工作。这样不可能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等。但实际上,行政管理人员所从事的琐碎、繁杂、具有程序性强的工作,这些工作不仅耗费时间,而且也耗费精力。长期从事这种乏味的工作,会使其自由性、创造性受到压抑,无法从工作中找到的乐趣,很难体现他们个人的价值,容易产生沮丧失望、茫然无助等负性情绪,甚至会产生职业倦怠心理。这不仅会影响行政管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导致其工作满意度和工作绩效下降,而且也会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可持续性发展。

2.追求个人利益,道德行为失范。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国际间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文化相互抵触,少数行政管理人员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和现实的让步,同时,也禁不起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利诱,因此,他们的理想信念出现了动摇,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发生了扭曲;如果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有的人就十分关注;反之,对自身利益无关的事,他就漠然置之,对个人报酬锱铢必较;甚至有的禁不住经济利益的利诱,违反了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而是以对自己是否有利为原则来接受学校安排的工作;有的不安分守己于本职工作,在变化万千的市场和丰富多彩的世界的面前,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清贫的生活,通过各种途径利用自己手中职权进行权钱交易等等。不严于律己,致使道德行为的失范,也就会使师德必然下滑。

3.缺乏团队意识,责任观念淡薄。一般情况下,虽然民办高校的行政机构比较精简,但是由于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机构设置基本上参照公立学校和企业的机构设置,这样就造成了学校行政职能分工不明确及职责不清等现象。因此,部分行政管理人员比较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崇尚个人奋斗,只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不但同事之间不互相尊重、取长补短、积极合作,反而相互责备,相互拆台,难以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作合力。往往他们淡化了服务职能,弱化职责意识,办事相互推诿扯皮,工作服务热情不高,服务质量差,工作配合难,全局意识差等等,这直接影响到民办高校行政机关的窗口形象。

二、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中不可忽视的素质之一就是职业道德素质。它集中表现在爱岗敬业,对工作有十足的信心、较强的责任心等方面。如果一个人不主动或不安心工作,其工作效果往往是一塌糊涂的。因此,针对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如下:

1.业务培训不到位,心理压力过大。作为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业务能力、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方面也需要必备的。这些能力是需要他们在工作中慢慢积累的,更重要的是,他们要通过相关的进修、培训来得到的。教师是可以随时进修学习,或攻读硕士、博士,而行政管理人员却没有这种机会的,或者机会很少,造成行政管理人员的学历很难提升。显然,年轻的、学历和职称高的人员,认为行政工作没有前途和发展而不愿意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专职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或学历偏低,管理水平也较低。然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专业方向日渐细化,加上不断的检查评估,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任务也随之加重。久而久之,面对繁杂的任务,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

2.人文关怀不够,激励机制缺乏。在一定程度上,民办高校的组织管理只看重行政管理人员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却较少关心他们的个人需要,更是缺乏对他们的精神关注。另外,民办高校在政策导向、职务评聘、津贴分配、进修深造、激励机制等方面都偏向教学,行政管理人员很难得到“优待”;在提拔任用上也缺乏必要的公信度,在实际操作中时有发生不公平的现象,对那些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人,基本上也是不提拔重用,而对一些工作上不脚踏实地人,却走马上任。而这些做法却人为地给行政管理人员带来很多不公平,使他们没有了工作积极性,不安心工作。

3.考核标准不健全,经济待遇偏低。由于民办高校行政管理岗位不同,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的管理人员从事着性质各异、各具特点的工作,所有,在考核时,考核标准应当有所区别,因岗而异。但是有的民办高校对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过于单一含混,流于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和公立学校一样,存在“重教学、轻管理”的倾向,行政管理人员工资待遇远远低于同等学力的任课教师。这使得管理人员更加心理不平衡,从而缺乏动力、心生倦怠。

三、加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几点思考

职业道德素质在人的总体素质中起着主导作用。所有,民办高校要以十精神为指导,切实加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的提升,确保民办高校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

1.提升业务工作素质,端正行政工作态度

作为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是整体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整个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其次要意识到在整个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中,行政管理工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精神、中国梦等对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管理协调、文件处理、本职业务等具体能力。第三,要消除行政管理工作“低人一等”的想法,工作只有分工不同,而没有贵贱之分,否则就会影响到工作质量。

2.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提升职业认同感

如果一个学校职业倦怠的个体过多,就会互相影响,造成整体士气低落、工作效率低下、丧失活力。因此,要认真对待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倦怠问题。因为职业倦怠的解毒剂是理想信念,所以民办高校应以十精神为指导,以“中国梦”为行为指南,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理想方面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引导教育,提升他们的职业价值认同感,促使他们确立正确的职业期待,全身心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以确保所从事的工作正常运转。首先民办高校要充分理解、尊重和认可行政管理人员的辛劳和付出。其次,要培养行政管理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心态和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让他们从内心深处去理解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自觉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通过兢兢业业的工作,自觉为社会和他人作贡献,真正感到奉献社会的快乐。

3.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激发行政工作潜能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行政管理人员要在流动中求稳定。管理工作的自身性质要求行政管理人员要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要有计划且有条不紊地完成紧张而复杂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要为行政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陶冶行政管理人员的情操,规范其行为,激发其工作潜能,增强管理队伍的战斗力和生命力,从而提高行政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民办高校要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满足其合理需求,解决后顾之忧。一要在评定职称、津贴分配、福利激励等方面与教师一视同仁,解决行政人员内心深处的心理失衡问题,让他们安心于本职工作。二要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是社会前进的动力,学校领导应善于将竞争机制引入内部管理,从而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内在动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三要加大培训力度。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的培养,加大对行政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鼓励学历教育再深造。使其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而且在个人素质、服务意识、计算机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

4.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进取心态

积极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品德,还有对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的承受能力。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会遇到许多挫折和无法自主的情况,有时还会受到误解甚至是讽刺打击,这就要求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要沉着、冷静、耐心、宽容、豁达,在逆境中具有承受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舒心宽松的环境,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面貌。平时要加强学习,自觉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成就观、职业道德观,热爱本职工作,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身心健康,学会减压,增强自我心理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时云.高校青年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9(17):247-251.

[2]姜颖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11.

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篇5

关键词:建筑空间; 环境心理学; 空间优化设计

一、办公建筑空间概述

国外学者早在《雅典》中就已经指出,工作时人类的四大基本活动之一,工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办公建筑空间环境无论对人类的生理影响还是心理影响都是非常重要的。著名建筑学家布鲁诺•塞维曾指出,“空间是建筑的真正主角,是评价建筑的基础,空间决定了建筑的审美价值和使用价值。”所以,对办公建筑空间的研究是了解办公建筑的基础。办公建筑又称办公楼,一般指专门用来处理办公业务或提供办公、会议等实用功能的建筑物。办公建筑的类型可以从使用功能和使用方式两方面来分类。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分为:行政办公建筑;通讯科技建筑;科研教育建筑;商务贸易建筑等。按照不同的使用方式可以分为专用办公建筑和出租办公建筑。建筑空间主要包含建筑形体要素、空间关系要素和空间视觉要素三个基本要素。建筑形体要素主要指建筑空间所呈现的正方体、长方体等立体形态,抽象概括为点、线、面、体四种要素。建筑空间的关系要素主要包括方位、重力等。视觉要素主要是指建筑材料表现出来的质感、色彩等视觉特性。

二、环境心理学理论概述

环境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部分,注重环境与人的外显行为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其重点研究对象在于建筑使用者的行为和建筑、环境、城市等宏观要素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作用。目前国外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主要着眼于三个方面。1.对环境认知的研究。这种方法着重于人们感知所处的物理环境过程,以Lynch的“认知地图”和osgood的“环境的意义”研究方法为代表。其理论基础在于使用者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即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完整地与对应的知觉相联系的。2.建筑评价。主要针对于建筑师、规划师和环境政策制定者的实用要求而形成,为建筑专业人士提供做出正确决策的信息。3.对个人空间的研究。这种方法主要研究个体使用者的心理感受,理论基础是环境心理学,本文也以此为基础。而迄今为止,它们并未涉及环境认知的研究,在环境评价中所涉也不深。1999年,清华大学教授李道增的《环境行为学概论》中阐释,行为与环境具有紧密的联系,书中对于“观察”这一环境心理学上的重要研究方法作出了技术上的探讨。2000年国内学者林玉莲、胡正凡的《环境心理学》一书中,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建筑与城市规划中的实例,对环境心理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归纳了环境心理学研究内容的主要特点——把环境-行为关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强调环境-行为是交互作用关系等。国外学者也基本认为,人类行为和办公环境的关系涵盖了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建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三、办公空间优化设计

良好的办公空间环境是人们得以正常工作的基础。办公建筑空间环境在设计时,就应当考虑并尊重使用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使办公室员工在忙碌的业务工作中体会到休闲舒适,并提高工作效率。物理环境总体满意度受空气质量、声环境、温度、视野环境、归属感、私密性、办公室布局等多个因素的交互影响;因此,通过对办公室物理环境的人性化建设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从而提高环境心理品质和员工的工作效率,能够从整体上改善员工空间满意度。1.环境质量。1.1人工照明。现代办公空间在光环境的设计中,通常采用低照度的统一照明和高照度的局部照明相配合的形式,并且充分利用自然光线,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人工照明环境。办公空间良好的采光条件,不能能够刺激大脑皮层起到兴奋作用,并且能够改善使用者的工作效率,提高生理和心理机能。理想的光环境除了满足具体办公作业的照度外,还要根据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做到冷光源与暖光源结合,并且能够自如进行调整,提供令人舒适的视觉环境。1.2声环境。办公空间环境中的声源主要包括人员活动与对话、办公设备和外界声音。具体的物理环境噪声源包括电脑、复印机、电话机、空调等。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发现,在有中度噪声办公室中工作会导致人体肾上腺素水平非常高,长期则会导致患心脏病的概率大幅增加。设计良好的办公空间声环境不仅利于员工工作效率提高,而且有利于防止“办公空间综合症”的出现。有效提高声环境质量可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公司的归属感。1.3空气流通性。办公室空气流通方式主要分为两种:通过开关窗等方式的自然通风和通过空调等设施的人工通风。此外还有通过花草、盆栽等植物调节空气质量。国外学者的实证调查显示,现实办公室内空气品质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从总体上高于室外,有时污染程度甚至高出允许的上限值的2-5倍。在办公建筑硬件管理方面,企业也需要更加重视电梯维修、办公室清洁、空调系统清洗等方面。亚健康状态必然影响到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和结果,良好的空气质量是办公空满意度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2.服务性能。建筑空间的服务性能包括除室内环境之外的建筑使用过程中提供的服务质量的评价。国外学者采用了不同的评价方式对使用中的建筑进行了一系列建筑性能使用后评价,并总结了相关评价的规则和指标体系。其中较为著名的有美国CBe建筑性能使用评价、美国aStm标准评价尺度和德国Koblenz建筑性能评价等。本文针对办公建筑中的不同区域,将建筑服务性能按照功能、审美、空间布局和维护管理四个方面进行了整理和研究。

四、结语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办公向网络化迈进,员工的行为和环境息息相关,所以我们研究办公建筑空间满意度具有一定的显示意义。办公建筑内部空间构成的建立与设计,首先要考虑进行办公活动时的交流、团队合作和空间的适应性。使用者的在内部空间的行为直接影响着空间的结构和设计,人类的复杂行为也要求在设计办公空间时对使用者的行为作出详尽的观察和总结。本文基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从使用者的视角进行研究,其他如成本、技术等方面尚未涉及,分析角度有限,分析层次有待深入。

作者:曹曼单位:同济大学

参考文献:

[1]许安之艾志刚,《高层办公综合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p4.

[2][意]布鲁诺•塞维.建筑空间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9.

[3]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白旭.建筑设计原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5]朱小雷.建成环境主观评价方法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常怀生.室内环境设计与心理学.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7]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8]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9]monikaFrontczaketal.(2012)Quantitativerelationshipsbetweenoccupantsatisfactionandsatisfactionaspectsofindoorenvironmentalqualityandbuildingdesign:CenterfortheBuiltenvironmentUCBerkeley.

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篇6

关键词: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4)12-0000-01

一、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高校教务管理工作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它是学校、教师、学生沟通的桥梁,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务管理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责任重,具有很强的服务性、规范性、科学性、动态性,因此对于教务管理人员的提出了较高要求。

(一)服务意识

教务管理最大的特点是为学校的教学工作服务,要热情为教师服务,深入到教师当中,及时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为教师解决问题;要竭诚为学生服务,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教师、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及时调整工作方向,改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要具备较强的服务意识,从主观上愿意倾听和了解教学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及时提出解决办法,使问题能够通过正常渠道反馈解决。

(二)创新精神

教务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教学管理人员不断进行总结和学习,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针对不同的性质工作,要采用不同的工作方法;做到特殊问题,特殊分析,特殊处理。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如针对教务系统内对分组教学的教师人数超过系统默认的人数,可采用调整系统的办法,但时间久,不解决实际问题,换个思维方式可采用继续分组的办法,问题迎刃而解。作为教务管理人员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利用高科技技术,使教学管理水平提升一个层次。

(三)具备专业知识

教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管理制度、编排课表、组织考试等工作,需要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教育应遵循的规律、高等教育的方针和法规,教育原则和环节。

(四)较强的心理素质

民办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相对于公立院校工作量大,因教务管理体系不成熟,教务管理人员流动性大,造成指令性工作经常发生变化、工作衔接不当;同时,容易引起教师与教务管理人员的沟通不畅,因此,需要教务管理人员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学会不断调整心态,沉着面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负面情绪。教务管理人员拥有较强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创造一个和谐的工作环境,有利于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教务管理人员还需要保持良好心态和豁达的心胸,无限的发挥自己的内在能力,不断保持工作热情,及时遇到困难和误解,也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耐心。

二、民办高校教务管理人员应具备的能力

教务工作是整个学校管理系统中的中枢机构,为保证其有力、高效的运转,各校要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教务管理人员队伍,使其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观察、思考、预见、实施能力。

教务工作是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保证在任何一个环节上不出问题,强化监控职能。教务人员必须能够精细地观察全部教学活动,及时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意见,善于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教务与学校其他管理和系统有着错综复杂的联系,要发挥教务在学校工作运转主轴的作用,教务人员必须准确地抓住教学工作的主要矛盾,做到正确判断,周密思考,进行逻辑推理。另外,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迅速地捕捉、发掘积极因素和典型的能力,同时也应该敏感地洞察事态发展趋向,超前采取防患于未然的应变举措。教务人员要善于把计划、方案、办法全方位付诸实施,根据教务管理工作的性质、特点、任务,加以严密组织、合理安排人员分工,做到责任明确、任务清楚、时限精确、工作量适度、检查及时、指导热心、掌握反馈,充分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和教育因素。

(二)组织协调、沟通能力

教务管理者是学校、教师、学生的纽带,只有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才能和本单位各个岗位、其它管理部门建立联系,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各部门之间的分歧,使部门间能够沟通顺畅,减少矛盾与误解,顺利开展工作。要做到这一点,教务管理人员必须处理好教学为主、统筹兼顾与全面安排的关系;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发挥特长的关系;处理好师生之间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有利于教学信息及时准确的传达到教师和学生,有利于将教师和学生的建议传达到上级部门。

(三)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由于工作需要,教务管理人员需要撰写一些教务文件,如总结、通知、规章制度、会议稿件、编写教学管理规范等,都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能够把工作中的想法、经验、教训上升到理论高度,形成文件,便于不断摸索出民办高校办学的经验及规范。

(四)具备计算机应用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务管理手段的不断更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处理的网络化已经渗透到教务管理的个个方面,这些现代化管理手段不仅提高了教务管理的效率,也对教务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提出了要求。如:目前高校均采用教务管理系统软件对全校的教学进行管理,考试课程成绩录入为例,需要掌握考试课程的性质,设定成绩构成、成绩录入人和时间区段,这就要求教务管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系统操作及日常办公软件的使用,才能准确无误的开展工作。

(五)信息资料的分析统计能力

民办高校教学管理任务繁多,面对大量的资料、文件、信息,需要教务管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信息资料的分析统计能力,才能迅速及时的对手头上的资料分门别类,梳理出头绪,分清轻重缓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总之,民办高校拥有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学管理团队,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然而,教学管理人员组织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学校和教务人员共同努力,一方面学校应为教务管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另一方面教务管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加强修养,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姚臻.高校教务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构建[J].职业时空,2010(12):83.

[2刘朝永.高校教务管理人员素质浅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

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篇7

一、领导干部必须增强法律意识和现代法制观念。

领导干部要摆正位置,将学法、知法、用法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杜绝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现象及对法律进行人为干预等事件的发生。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领导干部带头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公正行使,使司法公正、社会公正得到正确体现,让社会规范运行。要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领导干部只有明白法律所作的权利、义务范围界定,掌握好自身及他人的权利、义务范围,才能真正做到“懂规则”、“守法纪”,做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表率。“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法治就是社会的规矩,坚持法律规则的运用,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等法治精神和原则,让法律公正实施,才能维护社会正常秩序,才能形成人人信仰法律、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法治社会。

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存在以言代法、以权代法、以情代法、搞“土政策”的现象,关键在于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的观念树得不牢。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清依法办事的极端重要性,使依法办事成为自觉行动和行为准则.领导干部必须着力强化依法决策、依法指导、依法办事的意识。领导干部要树立法治意识,维护法治权威,营造法治环境,增强政府公信力,才能积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

在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领导干部在其法律地位上的双重身份必然要求其树立与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相符的,以及与其自身所处法律地位相称的法律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法律意识必然成为与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生理心理素质等诸多基本素质同等重要的必备的基本素质。

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法律意识从内容上看,包括诸多方面、诸多层次。领导干部主要应具备的就是现代法治观念。因为现代法治观念是法律意识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思想观念。现代法治观念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与历史上的法治观念有严格的区别,而且与人治、德治观念的本质区别有严格的界定。若我国的领导干部真正具备了以现代法治观念为核心的法律意识,则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内容就更加完整,结构也更趋于合理。反之,不仅领导干部基本素质的内容不完整,结构不合理,而且我党确立的依法治国目标也难以实现。

现代法治观念是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法治的核心是依法办事。而依法办事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因其具有国家法律工作者的身份,就表现为依法行政。党的十五大以后,全国的执法工作者和法学理论界经过研讨,已就“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核心”这一观点达成共识。依法行政是依法办事这一现代法治的核心,也是在包括领导干部在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为规范中的具体表现。因此,领导干部必须认识到自己在职务行为中行使的公共权力,是凝结着全体人民公意的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领导干部不仅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的国家管理者,而且是依法办事的社会服务者,和与其职权相应的法律责任的承担者。我国的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具备了与上述现代法治要求相一致的法律意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秩序的形成才有希望。

二、加强学习,切实提高依法办事的本领,推进依法行政

着重提升领导干部的依法办事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有些领导干部既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也有一定的法治思维,但是在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真正做到依法行政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就需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从本地、本行业、本部门实际出发,遵从法律,养成依法办事习惯。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时展的要求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必须努力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和领导水平。我国确立依法治国方略、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已有多年,公民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大为提升,与之相比,一些领导干部依法办事的意识和能力却停滞不前,反而落在了群众的后面。究其原因,是少数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上、工作方式方法上有差距,不习惯依法办事,感到凭法规办事不如凭习惯办事方便,遇事查法律法规不如凭老经验顺手,所以出现了以言代法、以情代法的现象;有的抓工作随意性大,管理没有严格的章法,甚至把脱离实际的一些规定视为所谓“严要求”、“高标准”。显然,学好法律法规的确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如何提高党员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关键在于领导带头。一个单位能否坚持依法行政,是否形成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各级党委要把领导干部法律法规的学习摆上议事日程,纳入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之中,形成制度,抓好落实,把对法规制度的学习作为干部知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成考核使用干部的一个条件来衡量,把依法指导和开展工作作为干部能力素质的重要方面来对待,使领导干部不断增强法制学习的自觉性、责任感、紧迫感,努力提高法律素质,学会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要带头严格守法,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识,自觉接受法律规范的约束,以法律法规为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一,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的切入点在于树立法治理念。领导干部要树立坚定的法治理念,以信念上的坚定带动行为上的自觉,以行为上的自觉维护法治的尊严。

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篇8

关键词:高校管理办公室工作效率与质量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办公室的任务越来越重,工作越来越复杂,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故提高办公室工作效率是必须的。提高办公室效率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创造舒适的办公环境,营造和谐工作氛围

1、舒适的办公环境:⑴要整洁、宽敞,办公室外来人员较多、容易拥挤的现象,应该合理规划与设计办公区域,营造干净宽松的工作环境。⑵要有良好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及绿色植物,这样才能为室内带来新鲜空气,改善室内环境,将人与自然结合到一起,创造一个舒适健康的办公环境。

2、和谐工作氛围需要一个和谐的团队:⑴微笑服务,是营造和谐工作氛围的前提,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应带着微笑工作为他人服务。⑵学会包容与理解,尊重他人并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能虚心倾听各种声音,站在别人的出发点去了解对方的心境。我们每个人不求个性一致,但求和谐统一。⑶建立和谐办公关系,办公室工作人员要相互配合,积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每个人虽然有分工侧重点,但是很多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大家共同配合。另外,高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需要经常与教职员工沟通,故办公室人员要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是内部关系,还包括与教职员工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办公关系,是保证工作快速、有效、高质量完成的因素。⑷要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专业和敬业是首要的,同时这也是和谐团队的共同价值观。和谐的团队,一定是是非分明,荣辱清晰的。办公室内部要努力形成一种“重学问,尚道德”的真正和谐风气。

二、建立健全办公室的管理制度和办法

办公室内部运行要规范科学。首先要明确岗位职责,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对办公室各岗位明确职责范围,每一项工作,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落实到人,责任到人,做到“人人有责,事事有人管”。其次规范工作程序,对会务、接待、制发文件、档案管理等各项具体工作,要明确基本操作程序和要求,使之忙中有序,忙而不乱,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三、提高办公室人员素质

1、思想素质:⑴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办公室工作政治性强,要遵纪守法、作风正派,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工作要得力。⑵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为人谦逊,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工作勤恳、周到细致,并有任劳任怨、勇于奉献的精神。

2、业务素质:⑴善于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勤于思考,善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各方面修养。办公室人员不仅要加强政治理论、业务知识的学习,还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⑵增强办工室人员的创新与服务意识,创新是推动办公室工作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要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服务是办公室的宗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高校办公室是为全校师生服务的部门,每个人心中都要有服务意识,把“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计划性,用创新服务方式,切实提高服务水平与质量。

同时,办公室人员要树立主体意识,不能因为是“干杂活”的部门,就对自己放松要求,办公室在高校中具有“中枢”作用,因此做事情应该严格要求,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各个配合部门,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办公室人员的工作能力,包括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能力、分配工作的能力、合理利用时间的能力、沟通的能力等。同时,也要加大工作考核的力度、完善工作业绩激励奖惩机制,用制度约束人、用考核激励人、用培训强化人。

四、利用各种先进技术手段

实现办公现代化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它直接推进了办公室工作的科学化,也提高了办公室的工作效率,可为学校节省大量人力和物力。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如电脑、复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硬件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引进现代化的办公软件。先进的办公条件可以加快信息的传递速度,降低传递成本。另外,办公室人员要自觉树立现代管理意识,通过自身的学习,努力适应现代化的办公手段,推进无纸化办公,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宋旭余市扶贫办主任市移民局局长;如何提高工作效率[n];咸宁日报;2010年

2.兰丽;室内环境对人员工作效率影响机理与评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3.谢心灵;团队协同的知识工作效率影响因素及效率评价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篇9

关键词:民办高校;党建活动;项目化管理;探索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4-0088-03

高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是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公办高校一样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关系到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的树立。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高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通过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不仅能够全面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养的培养奠定重要基础。

一、民办高校党建活动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要求加强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关系到高校中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好与坏。党建活动是党员教育发展的重要载体。将党建活动的培养目标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创新工作模式与方法,对加强民办高校党建综合水平有着重要意义。民办高校由于其发展历史短和自身学生的特殊性,党建工作更加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教育与教育管理,离不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个抓手,离不开党建活动这一重要的教育载体。如何有效利用这一重要载体,系统、科学、规范的以项目化管理模式开展党建活动,对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以党建活动为核心,注重思想引领,提高学生政治思想觉悟

党的十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民办高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需要做出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结合民办高校自身特点,通过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思想,用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和端正大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和意识形态。

(二)以办学特色为依托,在实践中创新,提高学生创新意识

民办高校发展历史较短,民办高校的特点必然决定了民办高校党建的特殊性与创新性。随着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民办高校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比公办高校更具特色。面对特色的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90后高校大学生党员主体,开展特色的、科学的党建活动,不断创新活动方式方法,提高党的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取得人才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重要途径。

二、民办高校党建活动存在的问题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内涵建设不足、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导致党建活动开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

(一)学生入党动机多样,政治意识浅薄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不同的价值观冲击着大学校园。90后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和各种价值观念相互碰撞的时期下成长起来的,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存在各种问题。对党的认识不深刻,入党动机多样化,具有功利性。例如有的学生认为入党是为就业提供砝码,有的学生是为完成家长的要求、还有部分学生的从众心理等等。这些原因导致学生政治意识浅薄,对党的理论知识了解不透彻,对学校组织开展的党建活动态度淡漠等问题。

(二)党建活动不系统、不科学,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

大多数民办高校是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培养市场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来定位的。这种办学定位存在对整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和功能的弱化问题。党建活动开展的不系统,不科学,使党员的教育缺乏延续性,出现了“重发展轻培养”的现象。逐渐淡化了党员意识,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不利于进一步开拓党建工作新局面。

三、结合CDio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党建活动项目化管理

根据民办高校性质,除了教育性之外,每所学校的办学定位都更加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目前,传统的由上至下、逐层管理的党建活动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降低了活动组织者及参与者的积极性,影响了党建活动的实效性。通过将项目管理引入高校党建活动管理,对推进民办高校党建、提高党建活动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topCaReS-CDio内容解读

CDio(conceive-构思,design-设计,implement-实施,operate-运行)是国际工程教育的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topCaReS-CDio是基于国际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具有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法,是CDio理念的中国化、本土化和本校化,它针对当今工程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强调的是一体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要求在教育教学中,将“系统化、一体化”的培养目标和办学理念进课堂、进项目、进教材,不仅注重第一课堂的文化知识,更要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强化对学生的人文素质、价值观、责任感、终身学习能力、交流和团队工作能力的培养。

(二)以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为例,构建党建活动项目化管理模式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在CDio模式下,以项目化管理设计组织实施党建活动,积极探索创新党建活动管理新模式,构建了一套科学规范的项目化管理模式。

1.党建活动围绕能力指标,构思精巧,完成项目库建设

结合专业一体化建设目标,学校建立了与topCaReS-CDio能力体系相对应的学生素质教育能力指标体系,作为学生素质教育项目体系建设的核心依据。

topCaReS是东软教育创造学生价值的最高关注的8个一级能力指标首个英文字母的组合,即:技术知识与推理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个人职业能力、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态度与习惯、责任感、价值观。素质教育项目按内容划分为思想道德素质类、人文修养素质类、职业能力素质类、创新实践素质类和文体活动素质类五大类。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逐步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项目包括必选类和任选类,每个类别根据项目赋予的学分不同分为a类和B类。

党建活动作为学生素质教育项目体系建设中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思想道德素质类为核心,紧密围绕能力指标设计构思,旨在提高学生政治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为目的的设计活动。将校党委、各系党总支、专业党支部开展的精品党建活动进行梳理归类,对应topCaRS能力体系的主要能力,经过层层研讨、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等方式,目前已完成学校、系、专业团队三个层次的党建活动框架搭建和精品项目库建设。

2.党建活动立项申报,项目设计书规范完善

根据项目开展的不同受众,把项目分为三个层次。校级项目、系级项目、专业团队级项目,项目分布在大一至大四各个年级,保证学生在每年都能参加党建活动项目。项目评审委员会由党委副书记及学生工作部长、各系党总支书记、校团委书记、质量保障部长及相关老师组成。

为规范项目组织实施流程,学校统一制定了项目设计书模版,内容包括:项目基本信息(名称、等级、类型、主办单位、时间、地点、环境支持、参加对象);项目的地位与作用;项目开展的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列表、项目培养能力体系);项目组织与实施(组织单位、参与者的任务分配包括项目角色、任务和介入时间、项目流程和项目的实施步骤、项目具体实施过程描述要求按照时间进程,详细列出项目的前期准备、各阶段起始时间、主要任务、过程控制、各环节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及注意事项等);项目评价与考核(要求说明项目考核点、考核人、考核方式、考核原则及整个项目完成后如何进行效果评估,如通过调查问卷、讲座等方式);学生成长报告。

结合项目三个不同层次,由项目负责人负责撰写设计书,报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立项的活动,严格按照设计书执行。

3.党建活动实施过程中突出学生自组织、高参与,执行高效

学校注重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多年来围绕党建工作开展了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党建主题教育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十”系列主题教育、特色基层党组织创建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庆七一”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爱党、爱国、爱校”活动等。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突出大规模、高参与、自组织的宗旨,对学生软实力的提升,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学校开展的以“红色印象”为核心的入党启蒙教育活动为例。通过举办“红色印象”演讲大赛、ppt制作大赛等一系列以“红色印象入我心”为主题的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激发学生求知欲。要求学生对党史、、红色人物等党的有关知识进行自主学习,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总结形成自己对党的认识,并制作成ppt参加班级初赛,系、学校党校决赛的选拔。同时,成立大拇指党员讲师团,由优秀学生党员为积极分子上党课,通过这一方式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不仅使学生对党的知识有了认识,而且锻炼了学生表达能力、ppt制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

4.党建活动运行机制良好,注重考核反馈

学校党委将学生党建教育活动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实现考核一体化。建立全方位的考核指标和维度。建立了包含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等五大类一级指标,政治方向、政治表现等14个二级指标的学生素质教育考核体系。

为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依据topCaReS-CDio一体化培养模式的相关要求,制定了素质教育考核办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客观公证、实事求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评价过程与评价结果相结合;本人自评与外部评价相结合。考核内容中重点考察学生在“价值观、责任感、态度与习惯、沟通表达与团队合作、个人职业能力、开放式思维与创新”等六大方面的具体表现。

为保证项目实效性,推出了项目准入和准出机制。项目负责人及部门要保证在项目预定期限内完成活动,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负责监控项目质量。对不符合项目要求的要查找原因,完善不足。结合自评与校级考评小组意见,完成项目总结,进行成果验收,对达不到预期目标的项目给予淘汰。

同时,学校以自主研发的学生素质教育管理系统网络平台、学生满意度问卷调查为手段,以《学生素质教育手册》为依托,全面指导和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表现和综合素质能力。

5.党建活动与素质学分挂钩,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党建活动结合素质教育采取了系列激励政策。自2012年起,为提高学生活动参与度,学校将精品素质活动纳入立项管理。学校在创新实践学分别设立了2学分的素质学分,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学分,否则不予毕业。规定具有学校正式学籍的全日制全体学生,在校期间凡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纳入素质教育项目学分管理并取得成绩的学生,可申请获得相应的素质教育学分。党建活动作为素质教育项目其中的一部分也适用此规定。学生素质学分的评定与管理工作由学校学生素质教育考核认定委员会统一领导。为了做好对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考核认定工作,成立校、系、专业团队、班级四个层次的考核小组,负责学生素质学分申报、审核、确认、检查等工作。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对学生上一期参加的活动进行集中考核认定。2012年学校自主研发了素质教育管理系统,学生参加活动取得各项成绩由相关项目主办方负责录入系统,学生申报学分通过网上截图打印成绩,实行线下申报学分过程。2014年学校又自主研发了素质学分申报系统,与教育管理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完成了学分申报、审核由线下到线上的跨越式发展。经过5年的实践摸索,学生通过党建活动获得素质学分的比例有较大幅度提升,极大提高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与公办院校一样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更要紧跟党的领导,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根本问题。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结合自身特点,科学规划、精心组织,积极探索,基于topCaReS-CDio模式下的党建活动项目化管理新模式,取得了一些成绩,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发展提供新的方法和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提高心理素质的办法篇10

半年来,我处在县司法局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以方便群众为重点,服从服务于市场经济,充分发挥公证职能,为城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为公证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而竭尽全力。现将全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学习,提升业务素质服务水平

结合县委要求,我处认真贯彻党的精神,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公证管理,狠抓质量,提升公证服务水平,不断推进公证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全县群众提供公证服务,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优质的法律服务。半年来,我处认真学习《公证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使全体工作人员树立了热情服务理念;认真学习《公证法》、《民法通则》、《继承法》、《侵权责任法》、《物权法》、《招标投标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公证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打造“一流的服务环境”,向我看齐,对我监督。树立良好的公证人员队伍整体形象,力争在今后公证质量和办件上有新的突破;在今后的工作中每个公证人员都能养成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和加强个人修养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和整体素质。并且把政治理论、业务学习和遵守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同实践结合起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业务和执业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做一名合格的公证员,以服务打造品牌,以诚信铸就品质,热情服务,规范服务而争取嬴得当事人的信赖。

二、强化管理,服务于民

狠抓公证质量管理,是解决公证职能发挥的核心问题。通过全州公证质量大检查,我处就把公证质量当作一项头等大事来抓,公证质量的好坏,是检验每个执业公证员执业能力和执业水平高低的标准,抓好公证质量,公证职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否则,充分发挥公证职能就是一句空话。半年来,我处的工作方法是:首先,一般业务进入正常通道,每办结一件事项都要定期督查,限时办结等,都要在正常规定中运行。当事人申办公证事项,只要证明材料齐全,符合法律依据和程序,本处都能优化办事流程,实现一事一证服务,做到便民、优质、高效、廉洁、规范的服务。其次,在办理有些业务中,发现有欠缺证明材料、不符合法律依据和程序,以及在办理过程中遇到障碍的业务,一方面将材料转入待办通道,等待证明材料齐备、手续完善;另一方面积极与有关部门和相关单位对接,一旦材料符合要求,立即视情形转入正常的办事渠道。然后公开办事规定,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地公开我处业务的法律、法规、办事须知、办事程序、收费依据、收费标准等宣传资料,使当事人很容易就掌握经办业务的相关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把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作为增强公证职能的中心环节来抓,教育引导公证员牢固树立公证质量意识,严格规范公证服务秩序、规范办证程序、规范公证处的运行机制、规范公证管理行为。为加强公证的诚信建设,积极完善公证员诚信档案,对每名公证员、公证辅助人员的基本情况、办理公证情况精心统一登记备案。

三、工作基本情况

1、今年截至5月31日,我处共受理公证事项110件,办结110件。解答法律咨询216人(次),公证法律文书78件。业务收费十万余元,全部上缴县财政。

2、公证人员在公证活动中做到持证上岗、着装整洁、热情接待、举止文明、语言规范、秉公执法、廉洁自律,在社会上和行业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信誉,公证人员中没有出现违纪、违法现象。无档案遗失、毁损现象;无投诉事件发生;无错、假证出现。我局组织检查4次对我处的质量抽查,均认为合格无误。我局年度对公证员执业考核也均认定称职。

3、半年来,我处为自然人办理了大量财产继承、房屋赠与等公证,服务了群众,促进了某县经济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半年来,我处以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主题实践活动为契机,将公证工作进一步深入基层,积极开展各类便民利民活动。一是开展公证法律义务咨询活动,广泛宣讲公证法律制度的意义和作用。二是开设便民服务窗口,对有特事急事的当事人,实行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出证。为困难群众开辟绿色通道,开通公证服务热线电话,方便群众公证法律咨询。积极开展为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办理上门公证服务活动。三是在开展公证服务中,加强与法律援助中心的合作,针对经济困难的群众,予以减免公证费用,使群众切实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

4、半年来,我处工作人员在为群众办理公证事项的同时,均对其开展法制宣传工作,使他们对《公证法》、《继承法》、《婚姻法》等法律法规均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提高了群众的法律意识。

四、存在的问题

半年来,我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机制不活,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公证员的积极性不高,坐堂办证思想仍然存在;二、宣传不够,多数当事人对公证的程序不了解而嫌麻烦,影响了公证的办证效率;三、学习积极性不高,公证工作涉及的法律面非常广,一旦丧失学习的积极性,我们的业务能力将会大幅度下降,必须保持高涨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更好的做好公证工作;四、缺乏理论研究和业务交流的机会。

         五、改进措施

     针对半年来发现的问题和不足,我们争取能纠正的及时纠正;对目前无法补救的,将之纳入公证处内部制度建设解决,在今后工作中注意改进。同时,还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

     1.公证处作为窗口单位,面对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各种素质的人员都有,工作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和谐因素,但我们的工作要求我们服务过程中端正态度,时刻做到耐心、热情服务,杜绝与当事人出现争议的问题发生。

     2.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严格执行公证质量标准,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及时查漏补缺,力争今后公证质量实现新的突破。

     3.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工作程序,实行每月“回头看”制度。

    六、下年工作计划

1、加强学习,提升业务素质服务水平。

2、力争在公证质量和办证数额上有新突破,进一步完善绿色通道和法律援助。

3、确保公证人员不出现违纪违法现象;无档案遗失、毁损现象;无错、假证出现。

4、严把公证质量关,严格按照要素式公证书格式要求制作公证书,公证事项在当日内办结一件登录一件,决不拖沓。

5、巩固老证源,积极主动开拓新证源,改进工作方法及思路,确保证源不萎缩。

6、加大《公证法》的宣传力度,公证业务由城市向农村扩展,进一步加强与乡、镇司法所的紧密联系,壮大公证联络员队伍,争取证源广泛化。

7、积极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形成定期或不定期的请示汇报制度,让主管领导及时了解、掌握公证工作的进展情况,从而赢得主管领导对公证工作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