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十篇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十篇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00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篇1

所谓“问题情境法”,就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这个载体,把思维内容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或迁移引伸到具体的实际生活事例中,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参与性,增加思维灵活度,形成思维持久力,从而实现提升思维力的目标.笔者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结合自身教育实践案例,总结借助“问[Jp3]题情景法”提升学生物理思维力的实践做法,以期与同行交流.

1借助“生活式的问题情境法”,激活思维灵敏性,提升思维活力

案例一在学习“声音的产生”内容中,如何让学生从身边最常见最熟悉的声音现象入手,解决“声音如何产生”的思维呢?笔者作了如下改进:教师请学生准备以下常见的物品:橡皮筋、笔帽、水、纸.然后提出以下问题:平时你是如何让它们发出声音的?你观察一下它们发声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你能发现当它们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共同特征?教师从学生最常见的生活情景提出了令学生感到陌生的问题,一下子就触动孩子的好奇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此基础上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体会了思维的价值.

实践思考课程标准指出:生活处处皆有物理.因此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亲切感,激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并引起他们的注意,激活压抑已久的思维感觉,如果能持之以恒,学生的思维灵敏度就会越来越强,思维越来越有活力,最终形成积极主动的思维意识.

2借助“开放式问题情境法”,激活思维开放性,提升思维的冲力

案例二在学习“物质的密度”内容时,如何帮助学生解决“密度”概念建立的思维困难呢?笔者做了如下改进:教师出示两块表面涂成相同颜色的铁块和塑料块,然后提出问题:你能区分哪块是铁块,哪块是塑料块吗?此时由于没有限制区分方法,因此这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问题.有的学生会从“把涂层刮开”角度考虑;有学生会从“熔点”角度来思考;有学生会从“掂掂份量”角度来思维……通过这种开放性问题引领,学生不仅掌握运用物质的属性来鉴别物质,而且还引出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内容,使密度概念建立的困难迎刃而解.开放性问题创设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在这样的交流中,学生之间的方法相互对比,思维不断冲撞,概念逐步厘清,知识逐步构建完整,不断形成物理思维力.

实践思考“开放式问题情境法”的运用,给学生提供了开阔的思维空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激励学生大胆思考、相互交流,思维不断对比,产生思维冲劲,久而久之,提升学生思维冲力.

3借助“发散式问题情境法”,激活思维独特性,提升思维的张力

案例三在学习“认识磁体”内容时,如何让学生在具有“简单磁现象”知识的基础上,全面科学了解“磁体的多种性质”呢?对此,笔者作了如下改进,请学生准备以下物品:回形针、铁片、铁屑、钢锯条、铜片、玻璃片、镍片、棉线等材料.同时,教师还提供以下物品:条形磁铁、马蹄形磁铁、小磁针等材料.课堂上,教师不做任何演示,而是直接提出以下问题:磁铁具有什么性质?它只能吸引铁吗?你还有其他发现吗?这样的问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既能让学生探究发现“磁体不仅具有吸引铁,还能吸引钴、镍等物体”的显性性质,还能通过讨论、交流发现“磁体的两极是磁性最强区域”以及“磁体具有指向性”等隐性特点,从而较全面了解磁体性质.发散式问题情景能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通过开展多种途径思维,借助相关密切联系的知识点,结合学生自身优势思维,寻找适合构建知识内容的个性思维,强化对新知识的理解,产生独特思维.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篇2

关键词:高中政治;社会实践;发散思维

一、从理论到理论指导实践的跨越需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任何一种理论的学习都要有丰富的印证材料进行逻辑证明和验证说服,任何一项理论指导都要有丰富的实践并被反复验证,才能构成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内部逻辑,从必要条件出发进行说明是常用的验证手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偏重于纯粹的理论学习,就很难对理论的内部逻辑和现有体系形成较为清晰的系统认知,从而产生混淆或疑惑;学生如果偏重于对印证材料的积累而不关照完整的理论体系,就会对课本中的理论认识产生偏差,甚至是误区,常常表现为对政治学科的学习死钻牛角和不认同。因此,教师要在充分的实例基础上重点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引导和论证教学,这一过程也需要学生依据事实自觉提炼共同因素等进行抽象陈述和完善证理依据,并通过常用的认识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最终完成对理论的具体认知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依据就是丰富的实例和对实例的分类与比较,然后发现其固有的联系或生成规律的条件和影响要素、表现出来的特征,甚至是发挥作用的范围与制约因素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思维辨析和严密推理,促使学生对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刻理性,同时联系实际生活进行理性思考,完成对理论和生活的再次认识和准确陈述。学生从一定实例或者一定理论出发形成对生活的再认识,是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与学习背景下展现出的发散思维的特征和魅力,即鲜活的生活实例和永远充满活力的政治理论体系。学生任何一次发散思维的展现都是理论联系实际生活的明证,这对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高中生形成理性认识、提高改造两个世界能力的关键途径;凡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进行充分的联系并活跃展现出来的验证过程就是发散思维展现的过程。

二、对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必须注重学生思维潜力的拓展

任何一个多元化、多角度、多层面的理论实证过程是在已知感性材料的引导下学生对所有材料的感知、归纳与分类,这需要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综合分析得出验证结论和反馈认识。在大量纷繁复杂的筛选、抽象等思维拓展下,学生理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会被无限扩大并延伸下去,学生能够从最初的理解能力转变为具有实践意义的应用能力,即分析现象、掌握规律、运用规律。在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梯度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潜力会随着感性材料的不断积累和理论体系的不断增长而得到提升,以此形成独特的抽象思维习惯和思维性格。在这一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深刻构建学生的思维性格,甚至是学生人生的发展程度。1.学生心理活动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基础内涵。学生个体千差万别,在每一项活动中都有鲜明的指向性和个性化特征。教师要把政治教育与管理同时结合起来,以思想教育为突破口,实现对学生思想教育效果的提升和教学目标的达成。分层教学和过程性评价能够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提升效果,延展性评价和学习性格的评估能促使学生对自我思想进行改造。此外,学生富有代表性的经历和具有普遍意义的认同事实是构筑学生认识的基础材料,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启发性。在教学中,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三观教育和两个世界的改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使命感的感召下,学生会对政治教育这门课程进行深入研讨,最终形成自觉、主动学习和改造自己的思想基础,这是政治课教育最富有创造意义的地方,也是政治教育的意义所在。2.善于质疑和独立思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进一步升华。对学生来说,创新是独立思维展现出来的一种形式,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理论作为指导,就很难在各种辨析与逻辑中理清论证思路,也很难实现理论指导实践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在政治教育中常常提倡多角度、多层次、多元化的思考和衡量,实质是促进思维方式的进一步变化和思维梯度的矢量控制。没有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政治教育课堂和没有出现质疑声音的课堂是没有创新思想的课堂,也是没有活力的教条式课堂。高中政治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也是哲学思维的充分辨析和内涵的丰富再现。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方法

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需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来实现。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加强对学生这一阶段的思维能力训练对小学生将来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是训练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工具,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如何通过小学数学来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笔者认为,小学数学训练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从营造有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尤其是要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堂数学问题。

一、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创设数学课堂学习环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应紧密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来创设数学学习环境,将数学同小学生的生活相结合,使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环境放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中,以发挥数学学习的价值。简单地讲,就是教师在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时,不能完全按照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生搬硬套地讲课,而是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引用学生生活中鲜活的数学实例来诠释涉及的数学知识点,这样才能让小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点。据笔者了解,当前许多小学教师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本节课所讲的知识点要求小学生记住,下节课对该知识点进行提问,但实际情况是到了下节课教师提问学生,学生回答不上来。为何会造成小学生记不住知识点这种现象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没有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能力科学合理地创设数学课堂学习环境。没有给小学生提供一个他们比较熟悉的同他们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环境。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对于那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小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应将其同小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比如,在上“元角分”这节课时,教师可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一个游戏。游戏内容为:教师让一名小学生扮演超市收银员,其他学生扮演顾客,让学生在付款和收款的过程中加深对“元角分”的认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享受到商品交易成功的喜悦,而且也能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注重采用教学用具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有效地将小学教学用具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更能改善教师在课堂上讲课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对知识还是不理解、记不住的尴尬教学问题。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对一些几何图形还不能在大脑中抽象地建立清晰的图形轮廓,比如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形等。针对此问题,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充分运用教学用具,将抽象的数学几何图形用实物的方式直观地展示给学生。需要注意的是,针对每节课所讲的知识点不同,应针对性地选用教学用具。例如,在教几何图形认知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先提供给学生几何图形,让学生看完图形后,联系生活中的实物,然后说出该图形的名称,最后画出图形可有效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新课改中强调,现代教育教学应将学生的课堂主体突显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应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讲,要按照新课改理念和要求对现有的、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创新。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多数教师采用的是灌输式教育教学方法,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机械性地记忆数学知识,教学质量低下。为了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小学数学教师积极探索新型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枯燥的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为主动学习知识的方式。比如,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当前先进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和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思维能力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测量工具认识”这节课时,笔者将几种测量物体所用尺子放到讲台上,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我手中拿的这个工具的用途是什么吗?”这时学生回答:“是测量东西用的!”然后笔者又问:“你们知道是用来测哪些东西的吗?”这时,学生开始谈论起来。其实,小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就是锻炼他们思维能力的一个过程。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会联系他们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联系生活中尺子的具体用途。

总之,小学数学是有效训练和提升小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探索同小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相符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充分地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让小学生快乐地学习数学,喜欢上数学,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篇4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如何借助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工具提升学习力,从而提升竞争力,已成为大家面临的一项极为现实的课题。本文探讨了知识管理工具支持学习力提升的主要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已进人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懂得如何利用知识来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未来的竞争力不再取决于你已获得的知识的多少,而在于你是否比别人学得更快。”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对学习力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性所作的评价。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摄取、创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竞争力,这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课题,而如何提升学习力又成为这个课题的关键环节。对此,有的学者认为利用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工具加强对知识的管理将成为有效提升学习力的方法之一。

一、为学习者提供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美国Vandrerbilt大学认知与技术课题组(Cog-nitionandtechnologyGroupatVanderbilt,简称Ct-GV)992)提出了“锚式情境性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并设计了一系列的电子教材和相关软件,比如《Jasper解题系列》(theJasperwoodburySeries),此教材由一系列的历险故事录像组成(如旅行、经商等),由这些故事衍生出有待学习者解决的问题。在《Jasper解题系列》教材中,交互性视盘技术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借助这些视盘,学习者可以看到真实生动的事件,从而可以更好地理解真实的问题情境。而且,在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可以自由地访问故事中的有关片断和信息,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快速浏览。

简·赫瑞德特和罗·欧利沃(JanHerringtont&Ronoliver)曾经考察了按照情境性学习理论设计的多媒体学习环境对高水平思维的影响。研究者对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内容所做的分析清楚地表明,情境性学习多媒体软件所提供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维持学习者丰富的高水平思维活动。

由此看来,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工具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要与特点,为学习者尤其是新手,提供一个开放的、真实或接近真实的问题情境。在这种问题情境下,学习者的经验世界会与这些问题产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使学习者认识到问题的意义,对之产生强烈的兴趣,并迅速开展求解活动,从而提升自身的学习力。

二、创建可视化、交互性的学习环境。支持学习力的提升

知识管理工具可以模拟各种现象、过程、系统或器具,学习者通过与可操纵、可观察的交互式情境的互动活动,开展探究和发现式学习。例如,来自人工智能领域的“微型世界”是一个小而完整的知识领域,可为学习者提供探索式学习的真实可靠环境,学习者可以在其中更清晰地思考,更有效地探索某一领域中的知识,检验自己的假设,发现微型世界的规律。La〕目前,研究者们已经研制了许多模拟、建模软件,比如几何画板、thinktools等。

知识管理工具还为抽象知识的可视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促进了思维的可视化和直观化,从而支持了学习者的抽象思维和理论思维过程。例如,概念地图(Conceptmap)就是用来组织与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可利用图示的方法来表达人们头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把头脑中的隐形知识显性化、可视化,便于思考、交流和表达,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

三、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促进知识整合

学习力的发展以丰富的、开放性的信息、知识等资源为基础,知识管理土具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各种类型的知识资源。如,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的著名教育技术和教育心理专家marciaC.Linn进行了“知识整合环境”(Knowledgeintegrationenviron-ment,简称Kie)和“网络科学探究环境”(theweb一basedinquiryScienceenvironment,简称wiSe)等项目的研究,并研制了一系列的软件工具,为学习者的知识整合和科学探究提供了有效的环境支持,包括:网络笔记本(netBook)、网络证据资料库(net-workedevidenceDatabase)、轻松交谈(Speakeasy)工具、知识整合指导(KnowledgeintegrationCoach)和过程跟踪工具,这些研究项目的意图是帮助学习者发展整合性知识和科学理解力,并帮助学习者通过认真而有效地使用互联网资源而实现知识整合的目的。知识管理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并且帮助学习者对这些资源进行深度加工处理,帮助其提高学习力。

四、以互动协作促进学习力的提升

知识管理工具支持人际互动、同步或异步交流,如:网上聊天室、视频会议、e一mail,BBS,webBlog,wikis等软件。以及电子化学习方式、“基于计算机的培训(ComputerBasedtraining,CBt)”及基于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学习系统,都提供即时培训方式,使学习者尽可能多地获得所需的适合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进行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活动的结构和职能。学习者可利用知识管理工具所提供的协同工作和学习空间,展开协作学习、交流与知识共享,使知识得到增值,学习力得到提高。如:分布式智能学习系统典型案例multi-ediamicro一university(简称mmU)由中国台湾淡江大学信息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开发。由于目前远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远程学习者并不是固定地使用同一台机器上网学习,采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很难实现对学习者学习的个性支持。为此,他们设计了一种叫做“agent通信网络”(acentCommunicationnetwork)的agent通信动态逻辑网络和“移动agent的进化状态”模式。在这个系统中,用户可以申请允许成为虚拟社区的公民。而且移动agent还可根据老师、学生、管理员三种不同的用户角色提供相应的服务权限和功能。对学习者提供交流工具、课程、电子笔记本等,对老师提供课程创作工具、交流工具、电子笔记本等,对管理员提供管理工具。:

五、促进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

通过使用合适的知识管理工具,学习者可以更方便地记忆、收集、整理和组织各种知识,而且能够更有效地组织和监控自己的思维,如各种思维地图(mindmap/mapping)工具、电子学档(electronicLearningportfolio)等。

六、支持非良构性领域知识的学习,促进知识的应用能力

认知灵活性理论将知识划分为良构领域(well-structureddomain)的知识和非良构领域(ill-structureddomain)的知识。所谓良构领域的知识,是指有关某一主题的事实、概念、规则和原理,它们之间是以一定的层次结构组织在一起的。非良构领域的知识则是将良构领域的知识应用于具体问题情景时而产生的,即有关概念应用的知识。随机通达教学就是根据认知灵活性理论所提出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法主张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时间、在重新安排的情景下、带着不同目的以及从不同的角度多次进行,以此达到高级知识获得的目标(即把握复杂性和为迁移做准备)。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和教育目标。而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乐于思考并善于思考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想提高好学生的数学素养,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掌握以下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所谓分析的方法,就是把研究的对象分解成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分别研究每一个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本质认识的思维方法。综合的方法是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加以研究,从整体上认识它的本质

2.比较与分类的方法

比较是用以确定研究对象和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有比较才有鉴别,它是人们思维的基础。分类是整理加工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比较与分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3.抽象与概括的方法

抽象就是从许多客观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思维方法,概括就是把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属性综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

4.归纳与演绎的方法

这是经常运用的两种推理方法。归纳推理是由个别的或特殊的知识类推到一般的规律性知识。小学数学中的运算定律、性质及法则,很多是用归纳推理概括出来的。

根据以上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如何培养数学素养?

二、构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从最基础的数字加减乘除运算到后期的四则混合运算、从简单的线形认识到多边形的了解运用,从面积计算到体积计算……知识体系内部都有相互之间的关联,对于学生自身的知识理解、知识运用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如果学生基础的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开展日后的学习。所以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深刻的数学思维技能,以便能够在运用知识的时候进行及时的调配,提升学习的有效性。因为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的条件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因素,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成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如果学生对于这些数没有科学的认识,是无法有效解答问题的,只有构建了良好的知识体系,才能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提升学习的有效性。

三、鼓励举一反三,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在数学解题的过程中,会存在有多种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善于举一反三,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便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灵活性,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因为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这就要求人们用变化、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数学思维灵活性的突出表现是善于发现新的因素,在思维受阻时能及时改变原定策略,及时修正思考路线,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思考。学生解题的思路广、方法多、解法好,就是思维灵活的表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鼓励联想,提倡一题多解。同时,设计开放性练习,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提高他们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多思考、多总结,运用不同的思路去解决问题,就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度。

四、做好常规训练,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对于一个问题,某些学生能够很快的得出答案,显现出敏捷的思维特性,而部分学生则需要一步步的进行计算才能够得出结果,反应相对较为缓慢,即对于知识的敏捷性不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敏捷性对于提升他们的解题效率、提升他们的数学实践技能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表现在数学学习中能善于抓住问题的本质,正确、合理、巧妙地运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等基本知识,简缩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使运算既准又快。因此,强化技能训练是培养思维敏捷性的主要手段。例如教师要让学生善于发现计算过程中的一些简便运算,通过简便运算、特殊运算来提升解题的效率,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形成,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随着练习而逐步压缩,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学生掌握了这一思维方式,就能够高效的进行计算。

五、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数学是一项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对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创新思维能力有着一定的要求,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能按着教师的步骤按部就班的学习,往往很难收到实效,如果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走在教师的前面,那么就能够很好的提升学习的有效性。所以教学中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去创新,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新思维是获取和发现新知识活动中应具备的一种重要思维,它表现为不循常规、不拘常法、不落俗套、寻求变异、勇于创新。在教学中要提倡标新立异,鼓励学生探究求新,激发学生在头脑中对已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并加以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法,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这些思维方式都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创新思维发现的,也是学生思维独创性的体现,对于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数学是一项基础学科,也是一项实用学科,对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影响深远,对于学生的思维养成也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所以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以便能够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应明.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J].科学咨询,2015,(9).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篇6

关键词认知情境洞察原则情境营造素养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强调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使得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在情境渲染下变得更加具有可感性,更加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可问题的关键在于,数学知识本就抽象枯燥,如何才能让学生境中生情,在实实在在的体验中更加富有情趣呢?

一、认知情境,洞察相应的情境原则

在教学实际中,我们总是基于这样的认知:学生已经懂得的知识坚决不讲,模糊的知识、未懂的知识则需要重点设计,突破难关。依据教材内容,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促发学生新旧知识之间的认知冲突,彻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起探究的欲望。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不同的教学重点与目标则应该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

1.设置计算情境删繁就简。小学低年级数学的计算是重要的一环。可教学实际中,学生常常被简单的数字绕昏了头,长此以往,则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丧失殆尽。如果在简单的运算之中穿插一些必要的情景设置,比如小兔买糖、小猴摘果等元素,必然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运算的激情。但是必须要强调的是这样的情境设置一定不能复杂,而是要尽量删繁就简,激活学生的思维与兴趣即可。

2.设置概念情境依托实例。数学知识中每个概念的阐发都基于一定理论基础认知,这给学生的数学思维理解的畅通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事实上,任何数学概念的产生都是从大量个性的事物中抽象出共性的规律,学生的感知要从感性向理性迈进。

疑问是一切思维的起点,更是一切思维的动力所在。学生有了疑问才能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数学课堂应该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学生质疑能力的提升与促发,需要在一定具体可感的情境下才能实现。

二、营造情境,创设相应的情境磁场

究竟如何营造真切可感的情境才能更好地促发学生数学思维尤其是质疑思维能力的提升呢?笔者结合自身数学教学的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在生活中模拟情景。著名教育家杜威曾经提出过著名的“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论。数学教学同样如此,数学源于生活,也必将服务于生活。局限于书本与教室之中,只能将学生的数学思维禁锢在狭小范围,无法实现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而从生活实际的情境出发,让学生走出课堂,从进生活实际,有助于学生从体验的视角,从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层面切实感受到数学运用的真正价值,从而加深对于数学的感性认识,真正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与动力。如在教学五年级“组合图形”一课时,笔者首先让学生观察源自生活中常见物体中的组合图形,继而通过设定生活中的常见场景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知这些组合图形之间的共性与特性。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经常与生活联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更可以提升他们运用数学视角看待生活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2.在游戏中展现情境。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娱乐形式,更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永葆学习兴趣的持久动力。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各种心理特征尚不够成熟,这就给学习带来较大的障碍。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数学教师,应该懂得在各种不同的数学知识中创设相应的数学游戏情境,让学生在娱乐中学习数学,在竞争中学习数学,在无意中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比如在低年级“认识人民币”一课中,笔者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民币,并尝试运用人民币进行购物练习时,创设了小兔进菜场的游戏情节。假如你是小兔,要购买小兔喜欢的萝卜、青菜等食物,根据菜场中的明码标价,带着妈妈给你的各种不同的人民币你将如何进行购物?学生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毫无负担且快乐无比地认识了人民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环节中创设一定的游戏情境,能使得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学生学习轻松愉悦。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篇7

【关键词】讨论法初中化学教学有效应用

初中化学课程在科学探究理念改革下,提倡多样化的探究学习。结合体验科学探究的多种形式,对科学知识积极获取,注重学生科学性的探究性应用,注重科学的深层次研究和分析。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学习和应用,实现多样化探究学习过程。讨论法教学策略主要是采取讨论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提升教学的总体质量。关于如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合理的应用讨论法教学模式始终是化学教师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

一、发挥学生自主能动性,增进教学情感交流

初中化学教学要体现教育的情感价值,做好化学教学情感目标的设计与落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加强学生对化学的认知。就初中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过程而言,就要结合实验的方法提升学生对化学的情感兴趣,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精神态度。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就要打破传统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个体之间的和谐交往,进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保证学生有着较强的思维能力。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设计,如下表所示。

化学方程式的教学设计

运用课堂讨论方法的时候,结合学生主体性参与教学管理,尽可能的促进师生双方之间的和谐交流,保证有着一定的活力和朝气。

二、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要突出学生的创造性,讨论式的教学过程,营造高水平思维分为,有着较为宽松的讨论分为,不仅仅促进了学生创造性的激发,同时对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有着积极作用。学生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氧气、二氧化碳、氢气三种重要气体进行比较讨论,并总结出三种气体性质、制作方法和特殊性。这一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主动性探究学习,对于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提高有着积极作用,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在化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破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奈侍馊胧郑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是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进行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向势。求异就是提出问题。只有求异,才能克服原有定势的束缚,突破已有认识的局限,由已知进入未知,或把已知变为未知因素的待探索的事物。所以问题是科学研究的起点,也是创造发明的起点。求异精神的真谛是敢于和合善于透过真知去发现,去开拓无知世界,而不是对自已被实践的真理采取不承认主义。

三、构建讨论环境,把握讨论时机,提升讨论质量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篇8

【关键词】思想品德;质疑;问题;探究;教学

新课改之后,思想道德课程的价值逐渐被挖掘出来,学生在课堂中不仅需要学习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三疑三探”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质疑与探究能力。只有在不断的“质疑―解惑”循环中,学生才能解决心中的疑惑,培养质疑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创新能力,而这一切的提高都是从培养质疑能力开始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更需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型人才。在创新中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利用质疑探究来解惑,进一步达到提高学生质疑能力的目的。

一、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示范,让学生学会问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们的思维其实就是从疑问开始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首先,教师要以身为范,在面对某一个情景或材料,让学生先想一想,会有什么疑问,或有什么是他们想了解的,可以从什么角度开始思考。其次,学生提出疑问的时候一般都会紧张,此时教师应积极与学生沟通,鼓励学生,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创设一种开放的,融洽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于和乐于提出自己的问题。问题是创新的根源,学生学会提问才能逐渐培养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先示范,创造一种情境,给学生展示如何提出问题。接着,学生提出问题老师点评。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问题学习如何提问,逐步提高质疑能力。例如:在教学“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教师首先提问让学生思考:“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地位分别是什么?这个问题非常的规范,从基础层面入手,学生初步认知一个事物,就应该从基础的层面出发。老师设置问题后,学生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拓展问题,如:国有经济的意义,作用,地位,分别是什么?这种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提问,这有助于学生提高质疑能力。

二、教学过程要以探究激发疑问,激活学生思维

心理学研究认为,问题是探究的动力。课堂中教师设计一些问题后,学生自然会回答问题。但学生自己认真深入地思考了吗?要让学生深入探究这个问题,需要在课堂中开展探究环节,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接着进行深入的思考,讨论和探究.不懂的时候再次提出问题,问题的难度在不断的提升。例如:在教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时,创设情境后让学生根据情境的内容提问,在讨论中学生会遇到许多不懂的地方,自然而然就会提出问题,达到合理提问的效果。如现在老师买了“王子”牛奶和“乐哈”牛奶(分别仿冒“旺仔”和“娃哈哈”品牌),问学生这两种牛奶的销售侵害了消费者的什么权益?消费者喝了这样的牛奶会有什么后果?你们有类似的经历么?作为消费者的学生,在生活中如果遇到过类似的情况,那么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他们曾经遇到的情况是侵害了他们的哪些消费者权益呢。正是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们积极地思考然后再提出他们的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主动的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事例进行课堂设计,可以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采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积极开展合作学习,体现集思广益,提高质疑的兴趣

合作学习在质疑课堂中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不深入,就可以通过其他人的提问来补全知识。合作学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开展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努力的探索,互相提问,互相学习,形成一种活跃的提问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提问的兴趣,成为激活课堂教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小组讨论进行课堂知识与素材拓展。学生想出来的问题是非常广泛的,这就叫做集思广益,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基于自身的思维层次的,这样的问题更容易激发学生思维的。例如:在学习“做一个什么样的消费者?”时,学生在自主思考后小组讨论出来这样的问题:科技迅速的发展,生活条件改善,那么现在应该促进高消费,为什么要谈艰苦朴素呢?这个问题就适合作为探索课题,在讨论和探究中,学生会积极思考结合自身的实际去理解这个问题.此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品德.这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快速反思、交流沟通,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积极合作的意识。

四、反复的进行对问题的探究,以探究促m质疑能力

我们知道,问题有多种解答的方式。有些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程的问题答案是唯一的,其实不然,许多问题如果角度变换一下,答案就会有所不同。要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首先就应该从质疑开始。相同内容如果多质疑几次,尝试着从其他角度看待问题,那么便可以找到其他的解决方法。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的局面,引导学生探索,学会多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例如:在学习“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假冒伪劣商品侵害了消费者的什么权益呢?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在合法的前提下维权途径是多样的.教师利用这个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多方面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维权意识.许多学生在探讨问题之后才意识到原来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去维护自己的消费权益.让学生意识到购物需要注意的事项,如被侵权要如何去维权.当学生合作讨论之后,再探索自己提出的问题时,效率自然会更高,思维更加活跃。这些现实生活中会遇到的事情也更能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提高质疑的能力。

总之,教师在课堂中要积极的鼓励学生寻找问题、提出问题。学生有了质疑,这才能表明学生在理解过程中是认真思考的。学生的质疑能力低,才会导致问题太过于浅显,这需要逐步的提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的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逐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觉醒,创新能力才能萌芽。

【参考文献】

[1]赵晓丽.优化课堂提问指导有效阅读[J].内蒙古教育,2016(02)

[2]刘建华.如何对学生的课堂回答进行加工[J].中国民族教育,2015(01)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篇9

关键词:数学建模;高等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23-0223-01

一、引言

11世纪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高斯曾说:“数学是科学之王。”数学贯穿于所有科学理论之中,任何科学理论如果不应用数学,它就是粗糙的,不懂数学的人是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科学思维的。

在当今社会数学已经渗透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概率、比率、机会、误差、图像、逻辑、程序等等数学概念已进入日常生活;各行各业都在数量化、数字化、数学化,用到的数学知识越来越多。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看,大量与数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出现,迅速发展例如:数学化学、数学生物、数学地质学、数学心理学、数学语言学、数学社会学等。有研究者认为高科技技术本质上就是一种数学技术。例如财物、会计专业软件包都是大量应用现有的相关数学知识,开发数学模型以及应用数学技巧、方法的结果。高等数学对于培养大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意识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二、数学建模思想的重要性

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注重训练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而没有注意训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数学问题以及如何用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其后果是学生们学了不少数学,但不会用,为此在高等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提升教学效果成为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当前高等数学教学不重视应用性,很多学生数学的学习仅仅以通过考试为目的,数学成为抽象的、枯燥的、无实际用途的科学。数学建模则以“数学的应用与模型化”为主线,重视数学建模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的思想在高等数学发展的历程中很早就有,但是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发展和大学生数学建模赛事的举行为数学建模的教学发展提供了契机和更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同时也对现代高等数学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数学建模对于培养大学生数学能力的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多,研究结果表明:数学建模能够提升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可以提升思维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创新能力。

三、数学建模教育现状和改革思路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1992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12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美国的1284所院校、21219个队(其中本科组17741队、专科组3478队)、6360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竞赛能全面反应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创造力、计算机使用能力、书面表达写作能力,特别强调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已经成为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提升的重要大型学术赛事之一。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在2008年至2010年累计有67支队伍,共计201名学生才加了全国的大学生建模大赛,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荣获省级一等奖6项、省级二等奖8项、省级三等奖20项,但参赛学生来自全校各个不同院系,较多集中在数理与统计学院。

综上可见:通过数学建模对提升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可以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找到一条新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出能更好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另外,对于数学建模教学实践还可提升高校的数学建模竞赛成绩,提升学校知名度,并影响到更多的学生,使学生们真正热爱数学学习,全面提升个人素质。

四、数学建模教学研究的相关成果

关于数学建模与提升提升高等数学教学效果的实践研究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建模的教学方法研究

许多研究者对数学建模的教学从不同角度和方面进行探讨,一些比较有影响的研究有:黄世华等,针对高专院系的建模教学现状,提出从指导思想、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出发,课程教学应采取以问题驱动研究式为主,以知识驱动讲授式为辅的教学方法才是行之有效的。刘浩等,认为数学建模应加强数学思维的互动训练,培养创新精神;加强信息素养的训练,开拓知识面;注重团队训练,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杨小钟讨论数学建模教育对高校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变教学理念的改进措施。还有研究者通过具体的模型教学,讨论了建模思想的培养和相关的教学实践心得。柴中林、王航平等针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提出了一些培训策略。

(二)数学建模教学意义研究

对数学建模的意义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建模与大学生能力培养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沙元霞等提出学校可以通过增强数学建模意识、改进数学建模思想方法、提高数学建模能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数学应用型人才。蒋莉分析了数学建模对培养大学生数学素质的作用,并提出数学建模培养了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杨太文等,研究数学建模竞赛与大学数学课程间的效用发现数学建模的学习可以明显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总之,当前我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的教学水平相对落后,数学建模思想和高等数学相结合,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数学建模大赛这个平台,有给了学生一个团队协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提升自己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应用写作能力和创造力。数学建模思想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高等数学课程的开展为数学建模奠定了理论基础,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项目来源: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资助“贾鲁河流域生态健康评价研究”(2014-qn-112)。

参考文献:

[1]范英梅.高等数学、计算机与数学建模教学的关系分析[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9.

[2]何伟.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建模的思想[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10.

[3]马戈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数学研究,2004,5.

[4]蒋莉.浅谈数学建模在培养大学生数学能力的作用[J].理论探索,2012,2.

[5]沙元霞.基于数学建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9.

[6]黄世华等.数学建模教学的方法研究[J].科教研究,2012,2.

[7]刘浩,杨艳梅.大学生数学建模教育的几点思考[J].数学教育与研究,2012,4.

[8]杨小钟.初探高校数学建模课程改革[J].大观周刊.2012,8.

[9]徐茂良.在传统数学课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J].数学的实践与认知.2002,7.

[10]杨进峰.经济应用数学教学研究[J].陕西教育,2012,7.

[11]吴秀兰等.浅议数学建模思想如何与高等数学教学相结合[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9.

如何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篇10

关键词:主线;暗线;课堂教学;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3-0020-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语文教学分析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时,通常要分析作品的“主线”与“暗线”,以便对作品的主题内容及思想脉搏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与掌握。进行化学学科教学时,笔者认为也可以吸收、借鉴语文教学的这些方法与思路,不妨也从“主线”与“暗线”的视角,多维度对教材内容进行全面而深入地分析和把握,谋篇布局、设计构思,从而有效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一节课厘清了教学的“主线”与“暗线”,能有利于教师从教材中找到教学的“抓手”和知识的“落脚点”,有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掌握知识内容,锻炼思维能力,领悟思想方法,并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为终身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主线”与“暗线”的内涵与理解

1.主线――传授知识的载体

“主线”即知识线,或称之为“知识目标线”,是直接用文字、插图等形式写在教材里的知识的串联与整合,反映着知识间的纵向、横向的联系,是学科知识传承的载体,是贯穿一节课上下的“纽带”。所谓知识,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就中学化学学科而言,如化学用语、基本概念、化学原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等,都属于化学学科知识的范畴,将这些知识串联在一起,编织成的知识教学线索即构成了知识线。教师应根据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理解和把握教材中知识内容,基于知识的逻辑关系、学生的认知顺序以及心理发展顺序,适当处理、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一条既能揭示知识与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又能便于学生理解掌握的教学活动“主线”。清晰而流畅的教学“主线”不仅能使教师的教学有条不紊地开展,而且使人感到主题明朗、重点突出、层次清晰,通常具有以下3方面功能:第一,统领整节课的内容;第二,串联各个教学板块;第三,有效地引领教学活动的开展。

例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矿物金属的冶炼》一课,教学的“主线”是铁矿石的冶炼,以Fe2o3Fe为主线的核心知识点而展开的教学,按照为何选取Fe2o3作为制取Fe的主要原料?Fe2o3转变成Fe,如何除去其中的o元素,用哪些物质除?生成什么物质?得到怎样的产物?同时发生哪些副反应?采用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完成此转化?反应中有无尾气产生?尾气如何处理?等等知识要素的逻辑顺序设计一条教学“主线”。具体设计如下图所示:

2.暗线――统摄教学的灵魂

“暗线”即思想、方法线,是从某些具体的化学事实性知识以及对化学知识认识的过程中总结、提炼上升的化学观点和学科精髓,是对化学学科的本质、规律及价值的理性再认识,是统摄一节课的灵魂。它形成于化学知识的认识活动中,反过来又对化学认识活动具有指导意义。“暗线”是隐含在“主线”以外的,随着“主线”的展开而同步进行的另一条教学线,是一节课中师生思想碰撞、感情交流、价值认同的“脉动线”,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

科学而灵动的教学“暗线”不仅能从另一个层面展现博大精深的学科观念、思想方法、人文内涵,而且有利于学生激发思维、自主获得知识、更加深刻理解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暗线”通常也具有以下3方面功能:第一,促进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第二,增进学生的人文涵养;第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例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金属矿物金属的冶炼》一课,教学“暗线”有以下2条:

一条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线。从东海、南海岛屿争端不断发生,愈演愈烈珍惜矿产资源保家卫国:

另一条“暗线”则是围绕“化学元素观”展开的学科思想、方法“线”。用Fe2o3获得单质Fe,化学元素种类不变,氧元素发生迁移,反应前后元素“守恒”,是“化学元素论”又一个有力的佐证。按照以下线索深入推进。

此“暗线”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暗线1:反应原理的提炼上升。含铁化合物中获取单质铁,学生按照已有的制取氧气化学原理的思维定势,通常认为加热分解Fe2o3,使氧元素发生迁移,即可获得单质Fe,这既是帮助学生建立初级“化学元素观”的基础,也是引导学生对金属氧化物的本质认识,由炼铁的原理提炼、上升到一般金属矿物冶炼的规律总结的教学切入点和着力点。

暗线2:还原剂知识的拓展延伸。选用Fe2o3作为反应原料,再从中去除o元素获得Fe,是通过与还原剂反应而完成的。还原剂的概念初中生是第一次接触到,虽然教材中没有提及到还原剂的概念,但对还原剂性质的认识以及如何恰当选择是本节课思想、方法“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什么夺取Fe2o3中的o既可以用Co,也可以用H2,还可以用C,反应如何实现?反应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反应?有无副反应产生?引导学生从“化学元素观”的视角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和类型,从节省资源、保护环境、便于操作等方面综合思考,选择恰当的还原剂参与反应。

暗线3:实验装置的优化改进。反应装置属于实验操作层面的知识,但装置的进一步改进、优化和创新是本节课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暗线”中的重点线索。在此之前,学生学过了实验室制取氧气、氢气以及二氧化碳的方法,对(固体+固体)反应或(固体+液体)的反应装置比较熟悉,而炼铁的反应一般是(气体+固体)反应,装置上有何不同?实验操作有哪些具体的不同要求,尾气如何处理等,都有待于转化为学生的高级思维以及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学科方法,尤其是实验装置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创新,是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催化剂”。

暗线4:反应产物的检验证明。反应得到的黑色固体究竟是铁还是铁的又一种氧化物,学生的思维往往局限于用磁铁能否被吸引这一物理方法层面上来检验,应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形成更加缜密的验证思维方法,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因为Fe3o4也具有磁性,因此,最佳方案是通过CuSo4溶液(或其他可溶性铜盐溶液)进行检验。

二、“主线”与“暗线”的内在联系

“主线”和“暗线”,彼此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作用的两条“纽带”,一节课如果缺少“主线”,那一定是教学思路紊乱,“东一榔头西一棒”,毫无目标、重点与层次,学生往往会不知所措;一节课如果缺少“暗线”,那一定是平淡、无味,缺少“血肉”与“灵魂”。一节课中通常是“主”、“暗”线共存,并进运行,时而平行、时而交错,立体化地支撑课堂教学。“主线”主导“暗线”,“暗线”支撑“主线”。针对某一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学科知识内容是显性的,是教学的“主线”,而思想方法、情感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是隐性的,是“暗线”。两条“线”所处的地位、性质不同,因而所具有的功效、作用也有所异,“主线”通常处于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成为“主角”被众人所关注,“暗线”通常充当“配角”而被“弱化”或被人们所忽视,尤其是学科知识本位思想过于强烈的课堂或教师,更容易被“视而不见”。“主线”明朗清晰,“暗线”不思则无,思则深远,往往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提升至关重要,倘若教师不加以挖掘,很难体会到它的存在价值与作用功效。“主线”一般为一条,“暗线”可以是多条交错。

三、“主线”与“暗线”的教学设计

1.清晰的“主线”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化学学科知识是发展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基础,是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主线”的根基和源泉。设计教学“主线”时,教师首先要基于化学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根据知识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将整个教材的知识加以归纳和整理,如果说教材是一个“体”,那么彼此相互联系的章节就是几条“线”,一个个联系着的主要概念就是构成“线”的若干个“点”。有了这样一个整体的观念,在进行教学时就能考虑到它们在整体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相互间是什么关系?起什么作用?它们在哪里重合?相交?平行?这样就可以比较科学、经济地去处理、使用教材,使得每一节课都有一条清晰的“主线”,从而提高整体效益。

通过分析教材形成一条或几条清晰的“主线”,然后将这些“主线”分解到每一个章节以及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它们在整个教学中直线递进、同步深入,或螺旋上升、交错进行,例如沪教版九年级化学1-4章,将其中的知识点进行提炼和总结,形成的“主线”主要有2条:一条是化学用语教学主线,另一条是气体制取及实验操作教学主线。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也是学习化学的灵魂,化学方程式的规范书写,其基础是能够正确写出化学式及掌握、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正确写出化学式的前提是理解和熟记化合价,而化合价又建立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需要适当补充1-20号的原子结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使学生在认识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基础上,懂得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电子得失的关系,懂得电子得失与化合价的关系,理解化合价的内涵,再掌握根据化合价正确写出化学式的规则和方法,从而常见离子符号的书写也就水到渠成。因此,以上知识内容就构成了化学用语的教学“主线”,这条“主线”就是从元素符号的读、写1-20号的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化学式质量守恒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化学方程式,按照这样的“主线”,再去规划、分解、设计每一节课教学的“主线”,将这条“主线”上的主要“点”夯实、坚固,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学困生”顺利跨越第一难关――化学用语“关”。另一条“主线”就是以常见气体(o2、Co2)的制取为载体的实验操作,其中几个关键问题: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检查、气体的收集与检验。实验装置取决于实验药品的状态,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是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装置气密性检查的核心问题是气体的压强原理,气体的收集建筑在性质的基础上。将上述问题串联在一起,并构成了1-4章的实验教学“主线”。

若能将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加以深入研究、细致分析,并根据教学的需要做适当的调整、补充和优化,教学的“主线”便清晰跃然于眼前。教无定法,智慧地引导学生理解化学应该是最佳的教学方法之一,让学生理解化学的途径、方法多种多样,沿着“主线”而进行的思维碰撞、认知冲突、实现知识同化是深层次理解化学的体现。由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与化学家探究物质的过程不能完全等同,所以教学不能简单地照搬、重现科学的探究过程,而需要重新设计,适当地精简歧途、缩短过程、降低难度,通过设计教学“主线”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实现知识目标的达成。

2.优化的“暗线”是提升能力的基石

由于科学思想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等知识在化学教材中并未直接给出,但却隐含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相关的编排意图,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方法,揭示知识背后的价值所在,知识背后的价值是学生在习得知识的过程中,获取的科学思维方法,创新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如从实验教学的角度来说,主动地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化学基本概念相联系,实验过程中对化学现象的观察、思考、推理和联想,远比结论的再次被证明和相关知识点记忆牢固程度的加深来得更为重要。教材中“拓展视野”、“活动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的设置,为我们设计教学“暗线”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和展现的平台。有许多实验内容是需要学生动手完成的,在实际的教学中,这些本属于锻炼、提升学生思维方法的“暗线”教学内容,倘若只体现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几种简单仪器的基本操作,把仪器组合成能够完成某个化学实验等几方面,那这些栏目的教学功能就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便没有完全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又与黑板上做“化学实验”,纸上画仪器装置图,用某些基本操作的训练和竞赛来代替化学实验的做法有何两样呢?

好课的标准千万条,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学生“活”了,这里的“活”不仅是灵活的“活”,而是学生“活”过来了。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踊跃、思维活跃是“活”了的特征性表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在引领学生分析问题,实现思维碰撞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想?为此,“暗线”的教育功效也才能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问题是思维的源泉,一节课中设计2-3个具有含金量的“亮点”问题是优化“暗线”的关键,通过问题串联而成的“暗线”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化学作用于物,化学教育作用于人,化学教育是化学与教育的交融结合。学生的将来并不一定从事化学研究或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但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可能也不是“主线”上具体的化学专业知识,或许是影响他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具体的化学知识多少年后可能会遗忘,但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习惯、思想方法会烙印在脑际,伴随一生,它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暗线”教学的深层次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