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病虫害监测工作总结十篇病虫害监测工作总结十篇

病虫害监测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25

病虫害监测工作总结篇1

1.蔬菜病虫害发生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重庆市蔬菜面积逐年扩大,2005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580.5万亩,与2004年相近。蔬菜病虫害发生面积511.43万亩次,较2004年的504.53万亩次增加1.3%;其中,病害发生面积150.71万亩,较2004年的154.00万亩次减少2.2%,虫害发生面积334.82万亩次,较2004年的317.16万亩次增加5.3%。

2.病虫害发生特点

①.2005年气候特点:

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天气预报,2005年我市平均气温较正常略偏高,年降雨量略偏少。入春时间较常年偏早10-15天,温度回升较快,较常年偏高,雨水偏多;3月份平均气温东北部显著偏高,其余地区正常略偏低,降水东北部偏少,其余地区偏多;4月份平均气温显著偏高,降水量西部正常偏多,其余地区偏少;5月份平均气温普遍偏低,月降雨量大部偏多;6月份平均气温偏低,降水量大部偏多;7月份气温略偏高,降雨量正常略偏少;8月份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大部分地区显著偏少;秋季(9-11月)气温正常略偏高,降水略偏少。

②.2005年病虫发生特点:

2005年蔬菜病虫害发生总趋势为中等发生,与2004年发生程度相近,病虫害并重发生,虫害重于病害;秋季以病害为主。由于3-6月雨水较多,温度、湿度适宜病害发生,今年瓜类霜霉病、茄果类疫病、茄果类灰霉病发生程度较2004年稍重。虫害以菜青虫、蚜虫、小菜蛾、斑潜蝇、红蜘蛛、夜蛾科害虫、豆荚野螟等为主,其中,蚜虫、螨类较2004年偏重发生,夜蛾科害虫较2004年偏轻发生;部分地区蜗牛和福寿螺为害严重。

二、2005年蔬菜主要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

(一)、病害

1.苗期病害:

以立枯病和猝倒病为主,主要发生在辣椒、番茄、黄瓜等品种上,近两年发生面积和发生程度较2003年前有较大幅度增加,2005年发生面积29.69万亩次,防治面积28.32万亩次,与去年相当;一般病株率为2-10%,重的达20%以上。秀山县2月17日对茄子苗床进行普查,发病苗床占40%,发病株率为3.2%(0-14.0%);3月18日普查,发病苗床占20%,发病株率为4.0%(0-2.0%),较2004年同期(0.5%)高3.5个百分点。重发原因主要是育苗期低温、高湿,种子、苗床消毒措施不力。

2.霜霉病:

是蔬菜上发生最普通的一种病害,以瓜类霜霉病、十字花科蔬菜霜霉病、绿叶菜类霜霉病为主,主要在莲白、小白菜、黄瓜、苦瓜、莴笋上发生。2005年霜霉病为中偏重发生,今年由于4-6月份雨水较多,适宜病害发生,霜霉病发生时间较早,发生程度也较去年稍重。全年霜霉病发生面积40.57万亩次,较去年增加2.82万亩次。万盛区测报点调查,3月中旬在莲白初卷期发病株率为20-80%,病情指数5-27.5;4月上旬调查病株率40-100%,病情指数1-32.5;5月中旬调查,在小白菜、黄瓜、莴笋上发病株率0-100%,平均60%,比去年同期多47.5%,5月下旬病株率30-50%,平均47%,比去年同期多34.5%,病情指数3-5;6月初病株率平均31%,比去年同期多13.5%。6月下旬-7月上旬是黄瓜霜霉病发生的高峰期,病株率100%,与2003年同期相似,病情指数36-80,平均65.2;8月下旬在苦瓜上发生,病株率100%;9月下旬在莲白上病株率为70-90%,10月下旬莲白上病株率达100%,莴笋上病株率为24%,比去年同期多18%。北碚区测报点调查,秋季10月份以来雨水较多,莴笋霜霉病发生较重,病株率一般为10-100%,病指为1.5-54。

霜霉病为常发性病害,农民防治较为普通,全市防治面积36.58万亩次,较去年增加3.59万亩次。防治药剂主要有:72.2%普力克水剂600~800倍液、60%灭克(氟吗?锰锌)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农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但后期由于生产价值不高,农民防治较差。

3.番茄早、晚疫病:

是我市番茄生产中的主要病害,2005番茄早、晚疫病发生面积为22.23万亩次,较去年增加3.16万亩次,属中等发生,部分地区偏重发生。近年来,番茄种植区域逐渐向远郊转移,番茄早、晚疫病在近郊菜区发生较轻,但在奉节、酉阳、秀山等远郊菜区发生较重,番茄晚疫病在近郊菜区发生高峰期4-6月,而远郊蔬菜地区发生高峰期为5月下旬-6月下旬。长寿区番茄种植较多,番茄早、晚疫病是该区番茄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今年由于6月阴雨天气持续时间较长,适宜病害发生,属中等发生年,病株率一般为3-18%;6月份后病情有向果实发展的趋势。秀山县番茄早疫病发生早,流行蔓延较快,为害较重,属中等偏重发生年,全县发生面积生2.5万亩次,防治2.0万亩次。病害发生始期4月上中旬普查,病田率为16.9%,病株率平均为2.1%(0-6.0%),病指平均为0.42(0-0.8);病害发生始盛期为4月下旬末至5月上旬初,较2004年偏早,平均病株率为22.7%(2.0-64.0%),较2004年偏高9.4个百分点;病指为4.73(0.4-14.0),为2004年的1.77倍。5月下旬病害开始垂直扩展,流行高峰期出现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较2004年偏迟,高峰日病株率为46.0%(16.0-100.0%),较2004年偏高26.0个百分点;病指为22.67(3.2-60.4),为2004年的5.85倍。6月中旬末达危害高峰期,其病株率为46.7%(6.0-100.0%),病指为28.53(1.2-77.6)。秀山县番茄晚疫病发生始见期、流行期均较去年偏迟,但病害流行蔓延快,发生较重,属中等偏重发生年。5月18日始见中心病株,始见期较去年年偏迟5天,始见日病株率为18.7%(12.0-24.0%),较2004年偏高14.0个百分点;病指为4.93(2.4-8.0),为2004年的5.3倍。病害流行始盛期为5月下旬末-6月上旬初,较2004年偏迟10天,病株率为58.7%(30.0-90.0%),较去年高33.7个百分点;病指为18.8(8.4-25.6),为去年的3.76倍;6月8日普查病株率平均为51.2%(2.0-100.0%),病指平均为18.93(0.4-55.6)。病害流行高峰期出现在6月下旬,较去年偏迟15天左右,系统调查病株率平均为80.7%(70.0-100.0%),较去年偏低19.3个百分点;病指为43.92(21.2-62.0),分别为2004年的87.8%;但6月25日普查病株率平均为85.4%(70.0-100.0%),较2004年同期偏高16.4个百分点,病指为44.13(21.2-62.0),为2004年的1.04倍。

由于番茄价值较高,农户的自防意识较强,主要防治药剂有:托布津、多菌灵、可杀得等。

4.辣椒疫病、茄子疫病:

辣椒疫病和茄子疫病近来在我市辣椒产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今年二种病害发生分布不均,近郊菜区中等发生,部分远郊菜区发生较重。长寿区今年辣椒疫病为中偏轻发生,但部分辣椒地采用地下水灌溉较其他辣椒地重,病株率为3-15%,而其他菜地一般为3-6%左右。万盛区辣椒、茄子疫病属中等发生年,5月下旬-6六月中旬为发病高峰期,病株率为2-40%,平均21%,7月零星发生,病株率为0-20%,平均11.6%。因5-6月份气候不好,很难施药防治,主要用72.2%普力克水剂600-700倍或64%杀毒矾500倍喷雾防治。秀山县辣椒疫病始病期偏早、盛发期偏迟,前期流行缓慢,后期发生危害较重,呈中等偏重发生格局,全县发生面积1.5万亩次,防治1.8万亩次。4月8日发现中心病株,较2004年显著偏早,其病株率为4.0%(0-8.0%),较2004年高2.0个百分点,病指为1.0(0-2.0),为2004年的2.0倍。4月下旬至6月中旬病害发展缓慢,危害较轻。6月下旬病情急剧上升,为病害流行始盛期,较2004年偏迟10-15天,其平均病株率为19.4%,较2004年同期高10.7个百分点,病指为10.25,是去年的4.4倍。7月上、中旬病害呈持续上升的态势,高峰期(7月13日)平均病株率为65.3%(10.0-100.0%),较2004年盛发期(7月18日)高26.0个百分点;病指为44.83(4.5-81.0)为2004年的2.7倍。2005年辣椒疫病病情消长情况见图3。

秀山县茄子疫病属中等程度发生年,发生面积2.0万亩次,防治面积2.5万亩次。3月28日调查病株率为1.3%(0-2.0%),病指为0.23(0-0.4);5月上旬病害开始流行,病株率为17.0%(8.0-26.0%),较2004年同期偏低9.5个百分点;病指3.95(1.6-5.2),为2004年的85.9%;5月中旬为病害流行始盛期,峰日(5月18日)病株率为37.3%,病指为8.27;病害流行高峰期出现在6月18日,较2004年(5月中、下旬)偏迟,高峰日病株率为55.3%(4.0-62.0%),较2004年同期(63.3%)偏低8.0个百分点,病指为12.13(0.8-23.2),为2004年(15.97)的76.0%。田间病情消长动态见图4。

5.茄果类灰霉病:

近年来随着蔬菜基地向远郊发展,茄果类灰霉病在远郊蔬菜基地发生为害较为普通,苗期和成株期均有为害,以番茄灰霉病、茄子灰霉病和辣椒灰霉病为主。

秀山县植保站2月17日进行苗床普查,辣椒、茄子、番茄灰霉病发病苗床分别为80%、40%、0,平均病株率分别为7.2%(0-18.0%)、2.0%(0-6.0%)、0;3月18日普查,辣椒、茄子、番茄灰霉病发病苗床分别为80%、75%、0,平均病株率为4.7%(0-10.0%)、9.2%(0-34.0%)、0。分别较2004年3月偏低14.5、10.3、8.0个百分点。4月13日调查,番茄、茄子、辣椒灰霉病病株率分别为6.7%(0-12.0%)、4.0%%(0-10.0%)、病株率为9.3%(0-18.0%),病指分别为1.67(0-3.0)、1.0(0-2.5)、2.33(0-4.5)。

秀山县番茄灰霉病为中等程度发生年。4月中旬普查,病株率为7.8%(0-36.0%),病指为2.18(0-9.0)。5月上旬病害流行始盛期普查病株率为10.2%(2.0-16.0%),较2004年同期偏低27.3个百分点,病指为2.54(0.5-4.0),为2004年的22.6%。5月下旬末至6月上旬初为病害流行高峰期(与2004年相当)。高峰日病株率为39.3%(26.0%-56.0%),较2004年同期偏低6.0个百分点;病指为10.17(6.5-14.0),为2004年同期的84.8%。茄子灰霉病为中等程度发生年。3月18日调查病株率为19.3%(6.0%-34.0%),病指为4.8(1.5-8.5);3月28日病情有所下降,病株率为5.3%(2.0%-10.0%),病指为1.33(0.5-2.5);病害流行初期4月中旬调查病株率为3.6%(0-8.0%),病指为0.91(0-2.0);5上旬病害流行始盛期调查病株率为11.3%(10.0-12.0%),病指为2.83(0.5-7.5);普查病株率为6.0%(2.0-14.0%),较2004年同期偏低7.5个百分点,病指为1.48(0.0-3.5),为2004年的13.2%。5月中旬至6月下旬初病害呈缓慢的上升态势,6月下旬末达流行高峰期,较2004年偏迟,高峰日病株率为18.0%(12.0%-24.0%),较2004年偏低9.3个百分点;病指为4.5(3.0-6.0),为2004年的65.9%。7月上旬由于老叶、侧枝的大幅度摘除,病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辣椒灰霉病为中偏轻发生,前期病害流行较快。3月28日普查病株率分别为6.7%(0-20.0%)、10.0%(0-24.0%),病指分别为1.7(0-5.0)、2.5(0-6.0)。4月中旬普查病株率为10.0%(4.0-26.0%),病指为2.5(1.0-6.5)。4月下旬末达到流行高峰,峰期较2004年偏早,峰日病株率为12.0%(10.0%-14.0%),较2004年偏低1.3个百分点;病指为3.17(2.5-3.5),为2004年的95.2%。5月上旬开始由于病侧枝被摘除,病情呈逐渐下降的趋势,5月4-6日调查病株率为8.4%(4.0-12.0%),较2004年病害流行始盛期偏低6.9个百分点,病指为2.11(1.0-3.0),为2004年的44.6%。

5.其它病害:

其他病害如茄子黄萎病、姜瘟、十字花科蔬菜黑腐病、病毒病等在我市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北碚区黑腐病秋冬季在莲白、花菜上发生,病株率为1-16%。

(二)、虫害

1.蚜虫:

为常发性害虫,为害多种作物,以莲白、豇豆、丝瓜、黄瓜等受害最重。2005年为中等偏重发生年,万盛区等部分区县为大发生年,全市发生面积99.24万亩次,较去年增加4.65万亩次。今年发生特点是:发生时间早,发生高峰期较往年偏长,发生量大,秋季为害重。万盛区春季发生高峰期为3月中旬-6月下旬,秋季发生高峰期在8月上旬-10月,比常年长7-10天。3月中旬调查有蚜株率为6-80%,平均为64%,百株蚜量为60-960头,平均532头;6月份调查未防治黄瓜上有蚜株率为100%,百株蚜量最高达26390头;9月中旬调查莲白上有蚜株率为10-100%,百析蚜量为380-96000头。长寿区属中等发生年,3月9日在四季豆上初见,比去年早26天;发生期为4月-11月,发生危害时期较长,危害盛期在5-6月。海椒、茄子、莴笋上虫量较大,有虫株率为5-28%,百株虫量为16-50头;有虫株率最高达62%(茄子),最高虫量达104头。北碚区发生较轻,4月上旬初见,主要为害期4-10月,秋冬季零星发生;春季莲白、花菜有虫株率一般10-20%,百株虫量180-380头,远远低于去年的虫量(50-18160头);秋季有虫株率2-10%,百株虫量30-100头,与去年接近。茄子、豇豆上有虫株率一般2-40%,百株虫量10-250头;高峰期在7月13日,秋豇豆、茄子上有虫叶率10-80%,百叶虫量40-1040头,平均百叶虫量370头,低于2004年的高峰期虫量(1196-2900头,平均1853头)。渝北区去冬今春气温变化较大,对蚜虫的发生影响较大,属中等偏重发生。3月8日在莴笋苗期调查,有蚜株率为16%,百株蚜量为58头;3月17日调查有蚜株率为26%,百株蚜量276-680头;随着气温升高,蚜虫发生量上升较快,4月5日苔期调查有蚜株率68%,百株蚜量2500-5240头;4月19日调查有蚜株率100%,百株蚜量11600头;5月31日在莲白结球期调查,有蚜株率为100%,百株蚜量为650头;6月21日,有蚜株率为100%,百株虫量为1428头。

由于蚜虫发生普通,农民防治该虫能力较强,2005年蚜虫防治面积100.33万亩次,较去年增加5万亩次;主要药剂有70%艾美乐分散颗粒剂6000-8000倍液、10%蚜虱净可湿性粉剂3000-4000倍液、5%多虫净乳油800-1000倍液等。

2.小菜蛾:

属常发性害虫,春、秋两季为害严重,春季发生高峰期在4月下旬-6月上旬,秋季发生高峰期在9月下旬,2005年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较去年稍轻,但发生面积较广;发生面积52.97万亩次,较上年增加5.24万亩次,长寿区区属中等发生,春季为3-5月、秋季在8-11月发生,于3月9日初见成虫,比去年初见期2月22日晚15天,春季百株虫量一般为6-28头,有虫株率为8-18%;秋季莲白上发生较重,有虫株率为10-68%,百株虫量为30-189头。万盛区属于中等偏轻发生,中下旬有虫株率30-60%,平均32%百株虫量30-270头,平均112头,8月中下旬,有虫株率10-90%,平均51%,百株虫量30-160头,平均74.3头。9月上、中旬有虫株率2-80%,平均45.5%,百株虫量90-360头,平均130头;10月下旬个别莲白地有虫株率100%,百株虫量350头。北碚区春秋两季与菜青虫混合发生,危害十字花科蔬菜。3-5月有虫株率为10-80%,百株虫量10—350头,比去年轻(去年20-820头)。7-11月有虫株率为2-80%,百株虫量2-230头,稍高于去年。虫量发生高峰期不明显。渝北区今年较去年同期相比,略有下降,属中等发生年;3月18日莲白苗期调查,有虫株率为6%,百株虫量为14头;3月24日调查,有虫株率为14%,百株虫量为36头;4月20-5月10日在结球初期调查,有虫株率为100%,百株虫量为1464头;5月16日调查有虫株率100%,百株虫量1920头。5月23日调查,有虫株率为100%,百株虫量440头;6月1-6月21日,有虫株率为100%,百株虫量810-1288头。

防治小菜蛾与防治菜青虫同时进行,但由于小菜蛾抗性较强,防治难度要大一些;2005年防治面积59.94万亩次,较上年增加8.14万亩次。药剂防治用10%除尽悬浮剂800-1000倍、1.8%的爱诺虫清乳油2000-4000倍。

3.菜青虫:

与小菜蛾混合发生,发生程度年度间无显著差异,2005年属中等发生,春季重于秋季;发生面积82.33万亩次,较上年增加2.04万亩次。万盛区5月下旬进入为害高峰期,有虫株率为40-100%,平均70%,较2004年偏轻;百株虫量为40-1840头,平均542头。7月下旬后,在秋莲白上百株虫量一般在230头以下,轻于去年。长寿区菜青虫于2月27日在渡舟油菜田初见成虫,比去年初见期3月6日早7天。北碚区春秋两季的发生量与去年相差不大,3-5月有虫株率14-100%,百株虫量22-670头,百株卵量30-850粒。7-11月有虫株率2-50%,百株虫量2-120头,百株卵量2-28粒。渝北区今年属中等偏重发生,为害高峰在4月至5月中旬;3月17日调查莲白有虫株率为12%,百株虫量为22头;3月24日调查有虫株率为20%,百株虫量为52头;4月16日调查有虫株率为76%,百株虫量2880头;4月28日结球期调查有虫株率为100%,百株虫量1008头;5月14日调查有虫株率为100%,百株虫量1360头;5月中下旬菜农的施药控制,虫量下降较大;5月23日调查,有虫株率为100%,百株虫量为222头。

农民防治菜青虫较积极,2005年防治面积91.32万亩次,较上年增加4.2万亩次。防治药剂一般选用:10%除尽悬浮剂800-1000倍液、1.8%的爱诺虫清乳油2000-2500倍、5%锐劲特悬浮剂1000-1200倍。

4.螨类:

包括红蜘蛛、茶黄螨,红蜘蛛主要为害茄果类、瓜类、豆类蔬菜,尤以豇豆、四季豆和茄子受害最重;而茶黄螨则主要为害辣椒。2005年发生程度为中等发生,部分地区发生较重;发生面积为47.55万亩次(以红蜘蛛为主)。红蜘蛛发生高峰期一般在5月下旬-7月上旬,一般百叶螨量45-4836头,最高达7550头。茶黄螨发生高峰期一般在7月上中旬,虫叶率为12-90%,百叶虫量为72-3800头。今年綦江县辣椒基地受茶黄螨为害较重。万盛区今年大发生年,4月中旬在四季豆上有虫株率为1-25%,平均8.7%,有虫叶率10%,百叶虫量12头;5月上、中旬,有虫株率10-100%,有虫叶率13-39%,百叶螨量20-311头,平均158头;5月下旬调查豇豆、海椒,丝瓜有虫株率30-100%,平均72.5%,有虫叶率44.75%,百叶螨量70-1290头,平均708头;6月上旬,虫株率20-100%,有虫叶率25-46%,百叶螨量282-3846头,平均1032头;6月中旬进入第一个高峰期,有虫株率100%,有虫叶率76-100%,平均88%,百株螨量14965头;6月下旬虫量有所下降,有虫叶率6-67%,平均33%,百叶螨量17-350头,平均134头;8月下旬进入第二个高峰期,有虫株率55%,百株螨量3600-4800头,平均4200头;10月-11月作物品种的更换,加上用药防治虫量防治,虫量有所下降。长寿区今年红蜘蛛属中等发生年,3月27日在海椒上初见,比去年初见期早18天,高峰期在5月-6月中下旬,有虫株率为10-24%,最高达有虫株率达31%,百株虫量为12-50头,一般虫量在20-60头,大面积上有虫株率为5-25%,百株虫量为10-60头,发生量轻于去年;在8-10月该虫也有发生,但为害不重,秋四季豆上的有虫株率为10%左右,百株虫量为10-35头。北碚区5月12日初见,比去年推迟20天左右,发生期为5月中旬-8月下旬,有虫叶率3-100%,百叶虫量3-3050头,高峰期在6月中旬-7月上旬,比去年推迟1月左右,有虫叶率为7-100%,百叶虫量17-3050头,平均655头,低于去年高峰期虫量(去年最高7160头,平均1419头)。

2005年防治面积57.56万亩次,较上年增加6.8万亩次。农户防治主要用药:虫螨克、扫螨净、杀螨灵等药剂。药剂防治用1.8%虫螨克乳油2000-3000倍或15%扫螨净乳油1000-1500倍液喷雾。

5.斑潜蝇:

主要有南美斑潜蝇和美洲斑潜蝇,为害多种蔬菜品种,2005年发生面积为20.27万亩次,与去年相当,发生程度为中偏轻。美洲斑潜蝇自1995年发现以来,经过几年来采取的综合防治措施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近郊菜区发生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万盛、九龙坡、北碚等重发生区县为害程度明显减轻,特别是秋季为害程度较98年前大大减轻;但远郊菜区如涪陵、奉节、酉阳等区县近年来发生较重,虫株率达到30-100%。南美斑潜蝇近几年来一般5-6月在局部地区呈暴发性为害(以沙坪坝区和九龙坡区为主),但为害时间不长。九龙坡区今年5月份在部分大棚内发现南美斑潜蝇为害藤菜,数量较大;但经过黄板诱蝇进行防治,未造成大的损失。万盛区今年美洲斑潜蝇的发生趋势与去年相近,初见期略早于去年,其危害程度略轻,属于中等偏轻发生年,主要在丝瓜、莴笋、秋四季豆、秋豇豆等作物上发生为害。全区发生0.47万亩,防治0.45万亩。田间调查3月上旬初见,4-5月零星发生,6月上旬丝瓜上有虫株率100%,有虫叶率46%,比去年同期少52%,虫情指数33;进入7月下旬发生危害下降,有虫株率42.5%,有虫叶率27.3%,比去年同期少22.7%,虫情指数10;8月份为害逐渐加重,9-10月中旬进入为害高峰期,在丝瓜、秋四季豆、秋豇豆有虫株率为90-100%,有虫叶率8-40%,平均24%,虫情指数平均4.5。11月上旬在莴笋上零星发生。北碚区今年属轻发生年,发生期在4月上旬—8月下旬,主要是南美斑潜蝇,为害茄子、豇豆、四季豆、丝瓜等。4月6日初见,高峰期不明显,个别田块稍重,其它田块零星发生,4-8月有虫叶率1-49%,虫情指数0.2-19,比去年有所减轻。未见美洲斑潜蝇为害。酉阳县美洲斑潜蝇为害豆类作物,5月下旬调查豇豆平均病株率30%,最高病株率达到了70%,虫情指数0.26,有虫叶率5.9%-32.7%。

2005年防治面积19.04万亩次,较上年减少2.16万亩次。防治药剂主要用1.8%集琦虫螨克1袋(5毫升1袋)兑1喷雾器水或30%阿维?杀单可湿粉1袋(15克)兑1喷雾器水或50%潜克可湿性粉剂亩用6-10克或22%除虫净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

6.夜蛾科害虫:

近年来为害呈逐渐加重的趋势,主要以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为主,为害作物较多,以葱、白菜、小白菜、丝瓜、藤菜、红苕等作物上为害重。2005年发生面积为32.46万亩次,较去年略偏轻,属中等发生年,局部地区中偏重发生,防治面积33.40万亩次。我市夜蛾科害虫发生规律是以局部地区发生重为特点,特别是大渡口区跳蹬镇,多年来种植大葱,每年5-6月受甜菜夜蛾为害十分严重,有虫株率1-98%,百株虫量为1-475头。万盛区6月上旬调查小白菜上有虫株率60%,百株虫量230头;秋季发生重,7月下旬开始零星发生,8月中下旬有虫株率10-80%,平均46.7%,百株虫量10-700头,平均230头;9月是为害高峰期,下旬莲白有虫株率10-20%,平均17%,百株虫量260-1240头,平均607头;10月中旬莲白采收初期经防治后残虫量为350-630头。防治白菜上夜蛾幼虫亩用奥绿1号加20%三唑磷100毫升兑水45-60公斤喷雾。长寿区属中等发生年,在藤菜和萝卜上发生为害较重,有虫株率为21%左右,百株虫量为8-35头,多为斜纹夜蛾。

2005年防治面积33.40万亩次,较上年减少2.45万亩次;农户防治次数较多,使用的药剂种类也较多,如杀虫双、辛硫磷、乐斯本、除尽等,但防治效果不太理想。

7.其他虫害:

豆荚野螟近年来成为为害我市豆类蔬菜的主要虫害之一,主要在豇豆、四季豆上发生,2005年为中等发生,万盛区5月中旬调查四季豆花受害6%,6月上旬-7月中旬是为害夏季豇豆的高峰期,花受害率6-80%;8月中旬-9月上旬是为害秋季豇豆的高峰期,花受害率10-35%。北碚区为害四季豆、豇豆,5月18日初见,危害期在5-8月,四季豆受害较轻,豆荚受害率为1-5%,百荚虫数1-4头。豇豆花害率为2-50%,百花虫数为1-45头。由于农户不易掌握防治时间,防治较困难,施药次数多但效果并不理想,防治药剂有5%锐劲特等。

近年来蜗牛、田螺为害蔬菜越来越严重,为害取食窝笋、白菜、豇豆、四季豆、黄瓜、小白菜等蔬菜的幼苗,造成断苗缺窝。也取食油菜、玉米、小麦苜蓿、蚕豆、豌豆等植物的嫩叶和真叶,造成产量损失。万盛区从2月中旬开始调查蜗牛、田螺的为害发生情况,2-5月有一次发生为害盛期,7月中下旬干旱期,常隐藏在土壤下或植物根部,分泌薄膜,封闭壳口,暂时不吃不动。但8月上旬遇连阴雨天气,又恢复活动至9月份起,又大量活动为害,与我区蔬菜生产育苗盛期相吻合,主要为害窝笋、莲白、小白菜、韭菜、豇豆、红苕。蜗牛在蒲公英上、韭菜地长期栖息、为害,只要有蒲公英、韭菜生长的地方,在下雨后的潮湿天气就能找到蜗牛。发现的蜗牛种类主要有:灰蜗牛、同型巴蜗牛、华蜗牛、折缘毛华蜗牛;螺丝种类有:细钻螺(长锥螺)、琥珀螺、福寿螺(金宝螺、苹果螺)。

三、2005年蔬菜病虫测报防治工作开展情况

2005年在蔬菜病虫测报防治工作中,全市各区县植保部门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认真搞好蔬菜病虫测报工作,积极应用推广蔬菜病虫防治新技术,大力宣传无公害蔬菜综合防治技术,防治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5年全市蔬菜病虫防治面积523.64万亩次,较2004年的513.26万亩次增加1.99%,其中病害防治面积140.76万亩,比2004年略高,虫害防治面积361.63万亩次,较2004年341.75万亩次增加5.5%;通过防治工作,全市挽回蔬菜损失20.3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1.健全和完善蔬菜病虫测报网络,搞好蔬菜病虫预测预报,指导全市蔬菜病虫防治。

根据2004年各蔬菜重点测报站开展工作的情况,2005年继续将渝北区、万盛区、长寿区、北碚区、万州区天城等5个区市县植保站确定为重庆市蔬菜病虫重点测报站。年初制定《重庆市2005年蔬菜病虫测报办法》,并根据当年蔬菜主要病虫发生趋势确定系统调查对象,常规的系统调查对象主要有:蚜虫、菜青虫、小菜蛾、斑潜蝇、红蜘蛛、夜蛾科害虫、豆荚野螟、霜霉病、疫病等;各重点测报站则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确定3-4种病虫作为当地蔬菜病虫调查对象;市站统一制定了蔬菜病虫害系统调查表,规范了系统调查时间、调查内容及汇报时间;同时,我站还实行了蔬菜病虫发生防治情况旬报制度,在病虫发生的主要时期,各区市县每旬向总站汇报蔬菜主要病虫发生防治情况,使我站及时了解各区市县的蔬菜病虫发生防治情况。我站根据各重点测报站的情况汇报及下乡调查的实际情况,结合历史资料,及时蔬菜病虫情报,指导全市大面积蔬菜病虫防治工作,做到了预报准确、防治及时。2005年市总站共蔬菜病虫情报4期,采用电子文档、发邮件、寄信等多种形式,将信息发到各区、市、县植保站、蔬菜站(多经站)以及无公害蔬菜基地乡镇农技站。

万盛区认真按照重庆市农技总站的要求进行系统调查和汇报,同时编发《病虫情报》共2期指导全区蔬菜病虫防治工作。北碚区历来把蔬菜病虫害的测报列为植保工作的重点,在全站仅有2名工作人员的情况下,由1人专门负责,抓主要品种主要病虫害的测报工作,突出重点。认真按《重庆市蔬菜病虫测报办法》的要求、做到定点定期开展系统调查工作,及时掌握田间病虫发生动态,按时向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汇报,为制定蔬菜病虫防治措施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同时根据蔬菜病虫发生动态,及时编发《北碚植保信息》,提出防治意见。全年共印发有关蔬菜病虫防治的植保信息3期计300份。为进一步搞好全区的蔬菜病虫防治工作发挥了很大作用。渝北区积极做好病虫调查和信息反馈工作,发放病虫情报5期,印发资料220余份。

2.采取多种形式,配合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工作,大力宣传蔬菜病虫防治技术,开展无公害蔬菜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培训。

今年,植保、土肥、农技合为重庆市农技总站后,重新建立了重庆市农技推广网,测报防治科及各区市县植保站及时将有关蔬菜病虫发生情况及防治技术在网上,指导全市蔬菜病虫防治。2005年全年网上各种蔬菜病虫发生防治信息30余篇。同时还在《科技兴农报》、《农家科技》、等报刊杂志上刊登病虫情报及防治技术,扩大宣传范围。近年来随着病虫可视化预报工作的不断开展,蔬菜病虫防治也将逐步进行可视化预报,如万州区制作的《菜青虫发生防治可视预报》播出后,受到了广大菜农的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搞好宣传的同时,总站还派出技术干部分别到大渡口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江津市等地开展了多次技术培训会,培训采用了多媒体形式,对乡镇农技干部、蔬菜种植大户开展了“无公害蔬菜综合防治技术”、“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科学安全使用农药技术”,同时介绍了多种新农药、新药械、新技术,特别对近年来在蔬菜害虫防治上推广的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和将要引进的昆虫性诱剂诱杀技术进行了培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受到了培训人员的好评。各区市县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培训工作。九龙坡区各镇利用农业科技宣传月、科技送书下乡、科技赶场等一系列活动,采取有线电视、广播、现场有奖问答活动等形式,广泛宣传无公害蔬菜生产的重要意义和生产技术规程,增加了宣传的趣味性和广泛的参与性,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发放各种宣传资料和技术资料10000多份,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欢迎,前来咨询的人络绎不绝。此外各镇还制作标语、标牌和宣传画板进行宣传。全区利用农业科技宣传月和科技送书下乡活动进行宣传6次,有线广播宣传10次,有线电视宣传20次,出黑板报6期,制作悬挂标语30幅,展出各种宣传画板8块。举办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11次,受训930人次。发放《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无公害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等栽培技术资料2000余册(份),接受无公害蔬菜知识宣传达5000人次以上。

3.进一步加强蔬菜病虫防治技术推广,科学指导蔬菜病虫综合防治。

我市1999年开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工作以来,我站一直将推广防治新技术放在首位。2003年首次引进佳多频振式杀虫灯技术,取得了显著的防治效果,近几年来,频振式杀虫灯技术一直作为我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控制性技术在全市推广。2005年,全市新推广频振式杀虫灯550盏,防治面积达到3万多亩;使用区普通反映诱杀害虫效果好,减少了防治次数,减少了农药施用量,对降低蔬菜中农药残留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我站还试引进了昆虫性信息素防治菜青虫、小菜蛾和夜蛾科害虫,取得了初步的效果。今年,我站结合市科委项目《重庆市蔬菜夜蛾类害虫灾变规律研究》(与西南农业大学植保系合作),对甜菜夜蛾在我市蔬菜上(主要是葱)的发生规律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同时进行了频振式杀虫诱杀夜蛾科害虫调查及初步的药效防治试验,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今后制定有效的防治技术措施提供了科学数据。

各区市县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指导当地的蔬菜病虫防治。北碚区引导菜农科学用药,掌握防治适期,各类病害掌握在发病初期,虫害掌握在低龄幼虫和点片发生阶段喷药,逐步纠正菜农乱用药、滥用药现象;推广使用生物农药和杀虫灯灭虫。广泛宣传无公害技术,向广大农户推荐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农药,禁止使用甲胺磷、甲基1605、呋喃丹、氧化乐果等剧毒、高残留农药,对推进蔬菜无害化生产进程发挥了一定作用。万盛区常年检查指导青年、金桥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病虫防治工作;植保服务部按“安全有效,自觉拒绝‘高毒、高剂量、高残留’用药的基本服务要求进行技物配套服务;开展了以防治蜗牛、夜蛾幼虫等为主的多种蔬菜病虫防治试验示范工作,取得较好效果。

4.加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检查工作,推动无公害蔬菜生产。

为了在全市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工作,我站积极配合市主管部门加强对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检查和指导工作。今年分别到巫山县、奉节县、巫溪县等远郊蔬菜基地进行了检查,在蔬菜病虫防治技术、频振式杀虫灯应用技术等方面对基地进行了指导,对推动无公害蔬菜生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蔬菜病虫测报经费严重不足,测报手段和设施较落后,严重影响到测报数据的准确率。测报人员的专业测报技术水平不高。

2.防治工作经费不足,不利于病虫防治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3.基层农技植保服务体系不健全,病虫防治技术到位率低,防治技术宣传力度不够。

4.部分菜农文化素质偏低,接受科学技术知识较慢,不能正确掌握有效防治适期、用药种类和防治方法,病虫防治效果受到影响;有的地区乱用药现象仍然存在。

五、二00五年蔬菜病虫害发生趋势预报

根据气象部门天气趋势,结合当前蔬菜病虫发生特点、历年病虫发生情况,预计2006年蔬菜病虫发生趋势为中等发生,局部地区中等偏重发生;虫害发生重于病害。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如下:

1.蚜虫:为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约100万亩次左右。

2.菜青虫、小菜蛾:混合发生,发生程度为中偏重,发生面积合计为130万亩次左右。

3.夜蛾科害虫:中等发生,局部地区发生较重。发生面积30万亩次左右。

4.斑潜蝇:中等偏轻发生,发生面积20万亩次左右。

5.螨类:包括红蜘蛛和茶黄螨,中等发生,发生面积45万亩次左右。

6.霜霉病:以黄瓜霜霉病和白菜霜霉病为主,中等发生,局部地区中偏重发生;合计发生面积40万亩次左右。

7.疫病:包括番茄早晚疫病、辣椒疫病等,为中等发生,发生面积30万亩次左右。

病虫害监测工作总结篇2

关键词病虫害预测预报;水稻;江西万年

中图分类号S4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2-0116-01

病虫害预测预报,一是根据历史资料、病虫基数调查等分析,预先掌握病虫害发生期迟早、发生量的多少,对农作物危害的程度以及分布、扩散范围等;二是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掌握病虫害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数量变化,进一步研究病虫害发生规律,制定具体的测报指标和防治方法。根据预测预报的具体目的,可分为发生期预测、发生量预测、分布预测、为害程度预测等[1-3]。认真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可以有效地指导农民防治病虫害,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万年县地处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理坐标为北纬28°30′15″~28°54′51″、东经116°46′48″~117°15′10″,全县现辖6个镇、6个乡和2个管委会,全县年平均气温17.5℃,年平均日照数为1887.2h,年降水量1766.9mm,全县总面积1140.76km2,其中耕地面积2.13万hm2,主要种植作物有水稻、油菜、花生、柑桔、葡萄、棉花、蔬菜等。多年来,万年县植保植检局通过开展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取得了详细的数据,基本掌握了当地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提供了科学的依据[4]。万年县水稻主要病虫害有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卷叶螟、稻瘟病、稻蓟马、潜叶蝇等30余种,特别是水稻4代三化螟重发,万年县植保植检局针对以上病虫害的防治进行了预测预报。

1开展预测预报,确保预报准确及时

1.1设立稳定监督点,及时记载监督数据

根据万年县气候和区位特点,在上坊乡西山蔡家、陈营镇南岗设2个固定的灯下虫害监督点,每年派专人分别负责点灯及监督任务,点灯时间为4月1日至11月30日,坚持点灯及时记录观测数据,并每周由专人整理报省、市植保站。如果遇到病虫害突发时,要确保信息及时上报到上级业务部门,根据上级部门指导意见,并结合当地详细情况,制定切实可行防治策略,确保病虫害得到及时控制,使损失降到最低。

1.2分区设立监督点

根据万年县的水稻分布面积,在面积比较大的乡镇派一个具有30多年工作经验的植保员,每天到田间进行定点调查,在水稻生长期间负责调查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并且每日上报县植保局,局内由专人负责汇总留存,并定时报上级部门。如果遇到突发性病虫害时,植保局组织专职人员进行勘查,成立万年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专家组及万年县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组项目实施组,并制定详细防治方案,及时准确地发放病虫情报,为农户防治水稻病虫害提供参考[5]。

1.3开展调查工作

1.3.1调查方式。采取普查与重点调查相结合方式,测报人员在坚持每月观测记载的同时,及时开展水稻病虫发生、发展情况普查。一是冬、春季分山地、丘陵、平原做好越冬基数调查;二是针对越冬基数做好病虫害发生、发展、发育进度情况调查,对虫害发生严重的田块每天定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及气候条件,分析其危害程度,从而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

1.3.2主要调查方法。①定点调查法。选择田块比较集中的地方进行调查,确保数据准确、有代表性。②对比调查法。③鼠类调查方法。

1.4由专人建立档案、完善数据

由专人对所有调查、观测数据及时记载、整理,分门别类存档,万年县植保局成立至今已有60年,刚开始开展病虫预测预报工作条件比较差,调查数据不太完整。从2004年开始每年都有灯下测报数据及一些相关调查资料,并且通过电脑建档,病虫害资料完整、详实,易于查找和使用,方便了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开展。

2扩大测报队伍,提高测报人员的素质

2.1扩大测报队伍,确保上报数据准确及时

测报工作投入工作量较大,具有连续性,需要有专职测报技术人员,万年县植保局现有正式测报人员4人,兼职人员4人,有的测报人员已在植保战线工作30多年。为确保万年县的病虫害测报工作能够持续进行,需要扩大测报队伍。

2.2提高测报人员的素质

测报工作要求技术人员既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又具备专职的技术,因此,每年都要对专职人员进行培训。一是派专职人员到省、市学习病虫害类识别、虫龄期划分等相关知识;二是请省、市病虫测报专家讲解相关知识;三是派专职人员到省、市参加培训。

3加大测报结果的宣传力度

要加大宣传力度,确保测报结果能及时准确地传播到全县95%以上的农户,可以采取以下宣传措施:一是电视台每周进行电视预报;二是设立热线电话;三是每月宣传车下到每个镇、乡,且病虫害严重时,增加宣传次数;四是定期发放病虫情报;五是通过惠农信息平台给农户及时发送相关的病虫害短信。

4打造万年县数字植保

4.1开发病虫数字监测系统

增加智能虫情测报灯,引进田间小气候分析仪、电脑、成像等设备,制作万年县农作物病虫测报地形图,建立县乡田间调查数据汇报网络,为病虫预报提供详实分析数据,真正使万年县中、长期预测准确率达85%以上,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

4.2建立分析会商数字平台

为县、乡2级配备电脑,开发计算机病虫数据分析系统,建立病虫数据信息会商平台,实现网络化会商,从而简化办公手续,提高病虫分析水平。

4.3着力推进病虫防治信息传递数字化

编制病虫电视预报制作系统,实现病虫预报可视化,开发病虫防治咨询电话语音服务系统,方便农民随时咨询病虫发生情况,并提出科学防治意见;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部分村委会和乡村农资服务商建立病虫显示网络,以及通过新农村巴士等传递病虫情报,使病虫防治信息家喻户晓。

4.4打造防控指导数字化系统

用网络显示植保人员所在的服务方位,更加方便农民对病虫防治服务的需求。第一步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建立植保服务网大屏幕,第二步在部分村委会与农资经销商建立植保服务网络大屏幕。大力培育扶持病虫专业化防治组织,实现病虫专业化防治;布局病虫监督“天眼”,建立重大病虫害政府数字化应急防控机制,有效防治大面积病虫危害,把病虫灾害损失减到最低。

5参考文献

[1]王坤.安徽省水稻主要病虫害预测及管理系统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8.

[2]文颖.水稻病虫害田间调查及预测预报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167-168.

[3]吴骞,易亮,温涛,等.信阳市水稻主要病虫害预测预报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32):389-390.

病虫害监测工作总结篇3

一、森防检疫体系建设

县森林病虫防治站和县森林植物检疫站共编制名额5名,有专职森检员14名(包括行政审批科、有检疫检查职能的县木材巡查大队和岭口木材检查站、林木采伐设计室等,其中今年新培训2名。),今年在全县林业系统中新培训兼职森检员34名,有村级护林监测人员192名。在县主管局统一领导下,县林业有害生物监测、检疫、防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年初,县森防站就对全年的森防工作制定了详细的计划,给各乡镇林业站确定了年度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防治任务,并于各阶段将工作计划落到实处;通过县林业特产局与各乡镇林业站建立了包含森防内容的林业岗位考核制度,明确了各乡镇的工作职责和奖惩办法,使林业有害生物的检疫、监测和防治力度进一步得到加强。

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

我县是主测松材线虫病和兼测马尾松毛虫的部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以及松材线虫病预防工程治理县。为此,我局根据本县历年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当前松材线虫病防范的严峻形势,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松材线虫病的检疫、监测和防控上。

(一)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根据监测结果显示:2010年县未发现马尾松毛虫为害,松褐天牛为害面积2945亩;枯死松立木经采样、分离、镜检,未发现松材线虫;林业有害生物总发生面积2945亩,成灾面积608亩,成灾率为0.8‰。

(二)林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率

(三)无公害防治情况

1、对全县被松褐天牛等为害的2945亩松林内的枯死松立木,进行了全部伐除清理;2、结合部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的松材线虫病测报工作,利用在全县的松林内布设的120只松褐天牛诱捕器,结合监测工作,对松褐天牛进行预防除治,降低虫口密度,实施预防作业面积840亩。

2010年全县实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面积2945亩,实施防治作业面积共3785亩,其中,无公害防治作业面积3785亩,无公害防治率为100%。

(三)林业有害生物测报准确率

1、我局按照各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时期,组织县森防站、乡(镇)林业站和县林场开展林业有害生物的调查测报工作。分别于3月、6月、8月,完成了越冬(后)代、第一代、第二代马尾松毛虫虫情调查,应施监测面积为127.6万亩,实施监测面积124.7万亩,监测率为97.7%,监测结果,未发现马尾松毛虫为害,有虫面积为0亩。

2、分别于4月和9月,完成了春、秋季两次松材线虫病疫情的普查工作,对全县的全部松林进行了普查,应施监测85.1万亩次,实施监测面积85.1万亩,监测率为100%。对监测中发现的松树枯死木进行全面采样、检验。同时,结合日常林业工作,对其他林定有害生物进行监测。监测结果表明,松褐天牛为害面积2945亩,未发现松材线虫。

预测2010年在门县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面积为3200亩,实际发生面积为2945亩,测报准确率为92.0%。

(四)林业种苗产地检疫率

病虫害监测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预防;灾情控制

1林业病虫害种类划分和发生特点

1.1林业病虫害种类划分

1.1.1林业病害根据病原生物不同,可分为下列几种:①真菌性病害。②细菌性病害。③病毒病害。这种病害,主要借助于带毒昆虫传染,有些病毒病可通过线虫传染。

1.1.2林业虫害划分:林业虫害:其中主要是昆虫,另外有螨类、蜗牛、鼠类等。

1.2林业病虫害发生特点

①近年来,常发性林业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并且总体显现出上升趋势,暴发后难控制,损失严重,尤其是经济林的病虫危害[1]。②对多种次要害虫的重视不够,导致很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③预防工作并不能观测到全部的病虫灾害,偶发性的灾害发生频繁,灾害发生后对生态环境造成威胁。

2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2.1化学农药防治林业病虫害

2.1.1植物性农药。它的使用较为安全,对人畜无害或毒力很小,对植物没有药害。是以植物源成分制作而成的杀虫剂,有效成分主要是生物碱(如烟草中的烟碱、百部中的百部碱等)和配糖体。

2.1.2无机农药。是用矿物原料经加工制造的。主要成分有氟、硫、砷等化合物,如硫磺、波尔多液等。使用农药的方法很多,有喷雾、喷粉、喷种、浸种、熏蒸、土壤处理等。

2.2更新品种,调整树种结构,防治林业病虫害

对一些采伐更新的林地,可采取带状、块状、点状等混合形式大力营造混交林,因地制宜的栽植经济林树种,改善树木单一状况,降低大面积暴发病虫害的机率。另外,要合理间伐,有些密度大,生长态势弱的要通过合理间伐,改善透光条件,增强其抗病能力。

2.3良好的栽培技术运用(合理轮作、深耕细作,除草等工作),防治林业病虫害

对单一的林区要进行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另外,要进行深耕,这样不仅能促进树木根系的发育,还能增强其抗病能力。对幼龄林和中龄林应当及时进行抚育管理,清除已经感染病虫害的林木。用拖拉机或牛耕翻林木林地,可冻杀草履蚧卵囊及舟蛾、刺蛾的蛹,降低越冬虫口基数。另外要抓好中耕除草和整地施肥,减少虫源,增强树势,提高树木抗病虫能力。由于受病虫危害的残体和掉落在田间的枯枝落叶,是病虫隐蔽及越冬的场所。因此要结合整枝修剪,及时清除受病虫危害的枝叶,把落地病枝、病叶等,集中烧毁,从而预防病虫蔓延扩散。同时,加强冬季管理,及时摘除虫囊,适时刷白、除草,可有效控制扩散蔓延。

2.4生物方法,防治林业病虫害

利用昆虫、益鸟、微生物等方式,防治病虫害。捕食害虫不同虫态的益鸟主要有山雀、灰喜雀、啄木鸟、杜鹃、黄鹏、松鸦、鸦雀等。鸟类是昆虫的天敌,许多森林鸟类取虫为食,利用鸟类消灭害虫是既省力又不污染环境的好办法。随着环境和人文要求,生物防治方法应用越发广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

2.5开展木苗检疫,防治林业病虫害

加强苗木的产地和调运检疫,禁止病苗出圃。禁止使用带有危险性病虫害的林木种苗进行育苗或者造林。

2.6林业有关部门要加强病虫害的常年动态监测,建立病虫害防护体系

林业有关部门和林农要加强病虫害的常年动态监测,建立完善的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监测对象为当地的主要常发性和次期性病虫害,尤其是大范围的冰冻雪灾等自然环境的突变,原先次要或一般的病虫害,特别是次期性病虫害容易转变为主要种类。应用生物和药物相结合的方法,防治林业病虫害,把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但是,要改变林业病虫害越发严重的现况,仅仅依靠林业相关部门的加强领导和监测防治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源头上减少林业病虫害的发生。还需要增强大家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意识,在预防阶段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从而使林业病虫害减少发生,降低灾害发生后的损失,使我国林业持续良好发展。

3结语

总而言之,林业病虫害防治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有积极作用。林业的管理和虫害防治应该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的方针,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用化学、生物、物理和农业的防治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态学手段。要以生物防治方法为主,并采取与其他多项防治方法相结合,实现科学防控,将病虫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允许的最低密度,维护生态平衡,从而保证林业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病虫害监测工作总结篇5

主题词:人文景区;绿化带;病虫害防御

在新建人文景区中,为了更加烘托彰显人文景观,设计了大量的绿化景观,以配置人文景观的营造,因此绿化景观在各人文景区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所以,人文景区中的绿化景观植物生长情况直接关系着整个景区的品质。

景观植物生长过程中,对其外观影响最大的是发生病虫害,因此防治景观植物病虫害是各人文景区景观建设的关键,关系到景区绿化成效和生态、社会、经济3大效益的发挥。人文景观绿化带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往往遭受到病虫的危害,导致绿化带植物生长不良,叶、花、果、根、茎常出现坏死斑或发生畸形、变色、腐烂、凋萎及落叶等现象,失去观赏价值及绿化效果,甚至引起整株死亡,给各人文景区造成很大的损失。

1在外界条件作用下病虫害的消长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1.1发生病虫害树木的防治方式

对于染病虫害树木,首先采取物理方式进行处理:修剪病害、虫害严重枝条并集中烧毁;清理病株树上死皮及树下周围杂草;深翻病株树下泥土。物理防治主要是要尽量切断病原,减少病株病虫害伤害程度,改善病株生存环境,提高药物防治效果。然后,采取药物控制,针对病症采用相应的高效易降解农药进行防治。

1.2景区植物病虫害预防

1.2.1树木冬季刷白。一是保护树木,防止日灼。冬季,树皮因昼夜温差大很容易冻裂,通过给树体刷白,将过多的阳光反射掉,可以降低树木自身的温度,从而减少树干昼夜温差,起到防寒保暖作用。二是能有效杀灭病虫害滋生体。不仅石灰本身具有防虫杀菌作用,而且在粉刷剂里增加了防虫药剂,能够阻杀下树越冬的病虫害滋生体;再者,由于树木刷白高度整齐划一,还起到美观的视觉效果。

1.2.2修枝除草翻土。清理折断、枯死或患病的树枝,保持树木的健康和外形的美观;除草、去死皮、翻土可除去越冬(越夏)有害菌源,为树木生长提供健康的环境。

1.2.3加强土肥水的管理。树木叶部病害的关键发病因素是温度、湿度、雨量和雨日数等。土壤质地、理化性质、肥力、水分以及植物根微生物等与根病发生有密切的关系,都直接或间接影响树木的健康。加强土肥水的管理,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机率,促进树木健康生长。

2制约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2.1监测预报基础差

因人文景区管理部门不够重视,病虫害监测预报相关工作的基础十分薄弱,常常被动地掌握虫情并预报和指导防治。

2.2科技力量不足,防治手段落后

因人文景区划归问题,缺少林业科技方面知识的更新,同时对一些新技术成果推广力度不够,出现“漏防错治”的情况。

2.3预防机制差

管理部门与林业部门的沟通协调不够,林业科技人员没有长期在现场工作,使病虫害防治工作长期处于被动局面。

2.4监测预报设备差

由于主管部门不重视病虫害防治,经费短缺,具体表现是基础设施不足,缺乏必要的测报、防治、检疫仪器设备和交通通讯工具等,病虫害的防治率低。

3景区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

3.1防治体系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任务目标

总体思路: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综合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遵循“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原则,加强领导,强化疫情监测和检疫监管,确保疫情一旦出现,及时根除。

任务目标: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报告,第一现场根除,确保不出现灾害。

3.2人文景区病虫害防御体系建设

3.2.1合理规划树木品种及布局。(1)在树种选择上做到适地适树。适地适树是保证景区花木健康生长及提高花木抗性的前提。在树种的选择上,应以植被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本地生态环境为原则。(2)植物配置应依据生态学规律,在进行植物配置时,不仅要注重景区的美学观赏功能,还应符合生态学原理及生物多样性原则,致力于建立与天然植物群落相似、富有地方特色及符合美学原理的人工植物群落。在这种植物群落中景区害虫及病原物成为景区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受自然天敌等因素的制约,不易爆发成灾。(3)植物配置应注意利用植物间相生相克等生物学特性。植物的相生与相克是指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自身或临近植物生长发育的现象。植物配置要充分利用植物的相生促进作用,消除或降低植物间相克抑制作用和自毒作用。(4)在规划设计中应避免配置病虫转主寄生植物引发病虫害的发生,如:松树和芍药混栽易诱发松芍锈病。

3.2.2加强疫情监测。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坚持把病虫害的调查监测工作放在首位,要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景区病虫害动态作为基本目标,确定专人、固定地块、明确对象、指定方法、定时调查,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除治。加强建设测报点的仪器设备等基础设施、提高技术手段和健全管理制度,达到仪器设备现代化、技术先进、管理科学规范,使监测和测报能力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加快建立覆盖全县的森林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健全监测和普查结果定期报告制度和信息通报制度,发现景区病虫害疫情的单位或个人,立即报告景区和林业主管部门,启动应急预案。

3.2.3强化检疫管理。严防危险性病虫传人。根据“预防为主、科学防控、综合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结合实际情况。加强进入景区的一切树种的检疫工作,确保所有进入景区的树木均无携带病虫检疫对象。

3.2.4建立景区病虫害应急反应机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景区病虫害防治实施方案》和《景区病虫害防控应急预案》。组建了防治应急队伍,各部门建立组建防治突击队,配备必要的防治器械、防治药品,随时准备执行突击防治任务。建立运转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全面提高应对突发景区有害生物事件的能力。

病虫害监测工作总结篇6

1.1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压力大

在目前的森林病虫害检疫系统,检疫工作的压力比较大,检疫的范围比较窄,工作存在明显的滞后性。我省是病虫害发生比较严重的地区,外来林业有害物种的威胁比较严重。同时本地森林系统中的害虫分布比较广,种类繁多,此外,像杨树、榆树松树等树种的害虫数量呈现普遍上升的趋势,这就为森林病虫害检疫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难度,需要众多的人力和物力支撑。

1.2人为活动导致了检疫难度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对木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纯种人工林的面积在不断的扩大。人工造林过程中由于营造的纯种林的比较多,因此一旦发生病虫害威胁,就会迅速的传播开来。人工林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纯种林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十分高,病虫害的危险等级不断升高,并对接壤的天然混交林产生了严重的影响。由于纯种林的病虫害发生以后的传播速度十分快,因此,在对其进行检疫过程中工作的难度就会持续加大,无形中就增加了检疫部门的工作量。

1.3病虫害的检疫监测工作薄弱

现阶段我国从国外引进树种的频率逐渐加强,检疫工作如果做不到位就很容易导致外来的害虫在我国的森林系统繁殖生长。病虫害一旦进入到一个没有天敌的新领地,就会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传播,因此,在国际贸易过程中,应该高度重视防疫工作。我国目前很多林地的检疫监测工作比较滞后,虽然已经建立的深林防护站,但是由于设备不齐全和落后导致了很多先进的设备不能应用到检测中。此外,森林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机制,病虫害在发生之间没有紧急预警机制,常常会导致病虫害防治工作处于被动的局面。同时,在进行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采用传统的防治手段,防治效果差,科学技术含量低,导致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大大降低,对林农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森林病虫害检疫对策分析

2.1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全面森林病虫害防治意识

在森林病虫害检疫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强化技术指导,提高全民参与防治的意识,不断加强对森林病虫害检疫的宣传力度,在社会中积极的倡导所有的公民参与到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去。同时还要需要配备完善的病虫害防治设备,成立专门的办事室、实验室、资料室、药剂室,然后配备专业的检疫技术人才,逐渐实现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结合和统一。

2.2运用科学技术,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报监测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避免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存在的被动情况。这时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预报监测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快速准确的把握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发生特性,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御,及时治疗。在林区病虫害发生的危险区域建设有害生物监测预报平台,使用全国推广的有害生物防治信息管理系统,逐渐实现监测预报数据录入、汇总和网络传输、自动上报管理等功能,切实提高监测预报的科学性、真实性和时效性。建设完善的预报监测系统,可以全全方位的提高森林病虫害的危害程度,提高林区的经济效益。

2.3加强检疫力度,实现综合防治

病虫害监测工作总结篇7

摘要:林业病虫害防治是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林业病虫害的各项防治对策逐一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林业病虫害;防控;防治;对策

近年来,由于林业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降低,稳定性差,病虫害时常大面积爆发,给林业经济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笔者就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了以下论述,供参考。

 

1加强动态监测

监测对象为当地的主要常发性和次期性病虫害,尤其是冰冻雪灾会改变林分环境,原先一些次要或一般的病虫害,尤其是次期性病虫害容易转变为主要种类。因此,要针对不同林种或林分类型、受害等级,设立固定样地,密切监测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特别是要加强疫区和供电线路沿线的松材线虫病监测。调查方法以害虫信息素诱集和人工地面调查为主。

 

2分类防控

加大宣传力度,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提高群众基础安全意识,确保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科学化、标准化、法制化。林防工作的方针就是以预防为主,综合治理,防是第一位的、治是第二位的。要根据林种或林分类型、病情调查结果和受害等级,针对主要次期性病虫害,分类施策,总结以往行之有效的措施,制定相应预防和控制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分析和评估全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防治预案,并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全年防治对策,及早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

 

2.1.整形修剪结合植保。注意彻底剪除枯死枝、病虫枝及病虫僵果等,并及时烧毁或深埋。

2.2.刮皮。主干及骨干枝基部老死开裂的粗皮(勿刮伤嫩皮)刮皮前应在树干四周地面铺好塑料膜,以便于集中处理。

2.3.涂白。在树干及主枝下部用生石灰30份、石硫合剂原液2份、水36~40份,粘土或瓦工用的107胶水2份、食盐1.5份,配成白涂剂,在落叶后来年春季发芽前各涂刷一次。

 

2.4.深挖园地灭虫灭菌。在土壤封冻之前或早春对土壤全面进行25cm以上的翻挖,使一些越冬的成虫、蛹、幼虫、卵及病菌暴露于地表冻死、晒死或被鸟啄食。此举还可熟化土壤,增加雨雪水的吸收量。

 

2.5.喷药。喷3~5波美度石灰硫磺合剂2次,可杀灭多种害虫及病菌,落叶后及发芽前各喷一次为好,并周到均匀。

2.6.树干孔洞灭虫。在刮除粗皮或在涂白过程中,如遇到树干及其分又处有虫孔,应立即先用小刀疏空洞口,再用磨尖的细钢丝向洞内捣搅,再用敌敌畏拌黄粘土堵洞闷死害虫。

 

3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积极推导以营林为基础的治理工作。采用各种林业技术措施防治病虫害,可以有效地控制环境条件,使之有利于林木生长,提高抗病虫能力,而不利于病虫的生存活动。它能从根本上消除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且具有不花费药剂、药械和专门劳力,不污染环境等优点。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育苗措施防治病虫害。利用杂交的办法可选育抗病虫力强的树种培育良种壮苗,既能速生又能抗病虫,这是林木速生丰产的基础。育苗用的圃地进行土壤处理,或苗、农轮作可以减少病虫侵染。合理密植和适当控制播种期,也可以避免某些病虫害。加强苗木的抚育管理,可以创造有利于苗木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增强苗木的抗病虫能力。这些都是育苗中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

 

3.2.造林措施防治病虫害。从造林调查规划及丰产栽培时候起,对树种的选择和造林类型的确定就要考虑到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混交林内各树种相互阻隔,可以阻碍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蔓延。

 

3.3.育林措施防治病虫害。幼林抚育间伐对抑制林木病害有很大作用,同时合理修枝可防止引起木材腐朽或害虫的侵害。

3.4.成林抚育措施防治病虫害。成林抚育应根据不同时期特点施行适度的抚育伐和卫生伐,伐除濒死木、枯立木、风倒木、风折木以及有次期害虫、立木腐朽菌和严重机械损伤的林木,以免病虫的蔓延。成熟林必须及时采伐。选择合理的采伐方式,清理好采伐迹地,防治害虫突然上升、蔓延。

 

4加大投入,工程治理

坚持“谁经营,谁防治”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基本责任制,实行以地方投入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群众投工投劳的投入原则,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机制。政府应该设立预测预报和森林植物检疫专项基金。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危险性病虫害防治已成为我县森防工作目前的主要矛盾,政府应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危险性病虫防治工程,将病虫控制在生态和经济效益可允许的最低密度,维护生态平衡。

病虫害监测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景东县;农作物;烤烟;预测;防治

中图分类号:S4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34-1

景东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烤烟是云南省景东县的重要农作物,也是云南省景东县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09年全县有11个乡(镇)、120个村、880个组、12311户(合同户数5727户)种植烤烟,种植面积达69637亩,收购烟叶216019.32担,其中合同数205000担,丰产烟叶11019.338担(含级外烟叶)。实现烟农总收入达16272.96万元。随着景东县烟叶产业的快速发展,病虫害问题也日益严峻,如何有效预测和防治烟叶病虫害问题,是景东烤烟种植的丰收和促进景东县烟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景东县烟叶病虫害预测现状

目前,全县主要有景东县植保站和景东县烟草公司两个测报点,各测报点都有较先进的监控及通讯设施,可及时发现并传递测报信息。并根据测报信息及时提出防治的措施。病虫害情况由测报人员传真至县公司,再由县公司下报至各烟叶开发点,各开发点以墙报、黑板报等形式,宣传到烟农,使病虫害防治措施得到了落实。各开发点建立了烟叶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户籍档案,由培植员对各个烟农的烟草病虫害发生和防治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记载,让烟农填写反馈意见,及时反馈落实情况。

二、景东县烟叶病虫害治理现状

烟叶病虫害对烟叶的质量和产量存在较大影响,因此,景东县各级政府及烟草相关部门为预防烟叶病虫害都投入了很多精力物力。目前,景东县对烟叶病虫害常用的防治方法有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化学防治是最常用的方法,效果最为直接,但化学药剂在清除有害生物的同时,也杀死了部分有益生物,因此对烟田整体生态系统也会造成严重的破坏,并且也存在如农药残留等一些难以解决和回避的环境与社会问题,所以要寻找一种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治理方法。

三、景东县未来烟叶病虫害防治要点

烟叶病虫害防治需要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从烟田的整体生态系统考虑,综合考虑防治措施,才会把烟叶病虫害对烟叶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一)构建更为科学和先进的预测体系

要有效预测病虫害,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更为科学和先进的预测监控体系,提高工作效率和预测准确性,可从以下两点改进:

1.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技术(简称3S技术)的发展日益成熟,在其它领域已经广泛应用并发挥了积极作用。因此,烟草病虫害预测和防治也可以借鉴其它行业,利用3S技术建设监测体系,结合各测报站点的监测情况,对烟叶病虫害情况实施动态监控,实时掌握病虫害发生情况,并作出科学预测,科学防治,以减少病虫害对烟叶造成的影响,增加烟农的经济收入,提高烟叶的质量。

2.加强软硬件建设,提高病虫害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烟草病虫害的诊断和预测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工作,因此基层测报人员要有丰富的病虫害知识和丰富的大田生产经验,辨别出病虫害情况后要及时通报。因此不断提高基层测报员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网络、通讯等现代科技成果,利用人工判断和病害测定仪等先进仪器,可提高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快速准确辨别烟草病虫害的类型、范围,并及时通报交流,为科学预测和防治烟叶病虫害提供依据。

(二)采用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理措施

1.采用抗病品种,采用消毒包衣种子。近几年景东县烟叶主栽品种以K326为主,占到栽培面积的近80%,现在在K326的基础上,开发出KRK26。生产中应并注意品种的更新,避免长时间使用单一品种。种子要全部使用烟叶基地生产的经过严格消毒处理得包衣种。

2.加强大田管理。烟叶生产中要做到合理轮作,景东县较适合烟稻轮作;推广漂浮育苗,优苗壮苗,壮苗可缩短缓苗期,提高烟叶抗病性;适时移栽、合理施肥,加强水肥管理、及时清除烟田间病残植株,严格按照生产规程进行大田管理。

3.物理防治。频振式杀虫灯具有环保、生态和安全等优点,在烟叶生产中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2008年7月25日,采用黑光灯诱虫的方法诱捕害虫达2万只以上,效果明显,并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防治成本,在害虫大发生时诱虫效果会更好。烟田中安装频振式杀虫灯不但能对主要害虫有一定的控制效果,而且诱虫结果能较准确的反映出害虫田间消长情况,其成本为化学防治成本的23.9%并且在减少农药施用而使环境得到保护得意义更为长远。

4.生物防治。保护利用害虫天敌,在没有达到防治指标情况下,尽量不防治,允许部分害虫存在,有利于其繁殖。比如释放赤眼蜂是防治烟青虫的好方法,可在产卵盛期开始放蜂,至卵高峰下降后止,每三天放一次,放蜂30万-45万头/h,连续3次,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5.化学防治。生产中以化学防治为辅,严格控制农药施用,做到施药时间、方法和种类“三统一”,不断优化传统农药产品的种类,选择更为安全有效的农药产品。烟叶生产中所需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等农药均由县公司统一采购、统一管理,在病虫害预测的基础上,按需要及时配给,组织烟农统一配药、统一施药,做到科学用药、安全用药。

参考文献

[1]王刚.我国烟草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进展与展望[J].中国烟草科学,2004,(1).

[2]刘家成,韦永保,刘明熙.农作物病虫害总体预报和总体化防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

病虫害监测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策略

1.森林病虫害频发的原因

森林病虫害频发的因素主要有:一是病虫害的繁衍能力较强。森林病虫害难以消除,主要原因便是病虫害的繁殖及传播能力强,生命力旺盛。病害发生后,防治往往不能做到100%,残留的虫卵在适当时又会大量集中繁殖成长,再次成灾。且许多害虫的再成长能力强,抗逆性也强,给防治作业增加难度。二是治理病虫害不及时。森林病虫害发作频频,不能够及时发现、及时防治,原因主要有森林管护不到位、检查器械落后、技术力量薄弱、资金投入不足等。不论何种原因,防治不及时都会使森林病虫害问题加重,难以消除。三是防治技术落后。病虫害检查技术落后,难以及时精确把握森林病虫害状况,对于大面积的病虫害无法展开有效管理,防治作业较为被动。

2.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策略

2.1做好预防监测工作

首先,各基层单位不但要全部了解本职责辖区内的森林病虫害种类和常见的病虫害,还要对每种多发易发病虫害制定专门的防治方案,而且分配专人监管,或分区分配专人专门监管,要做到嗜芳喙堋⒓笆狈⑾治侍猓除此之外,还要对监管人员进行病虫害的详控方案的培训,方便及时发现,及时防治。其次,林业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拟定一个覆盖全区的森林病虫害检查体系。这个检查体系不只要在第一时间掌控本区的森林病虫害发生状况,还要定时总结病虫害的危害情况,而且要根据森林资源和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和程度做出未来的短期预告,这就为林业部门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控作业提供了相应的决策依据。最终,在检查阶段,林业部门还能够通过全辖区的检查体系来健全和完善辖区病虫害的基础材料,建立健全相关的数据库,方便以后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解决森林病虫害的大面积危害。除此之外,还能够运用别的高科技手法和检查体系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作业提供帮助。

2.2加强监督和考核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作业中,假如呈现较小的疏忽,也许会对整体病虫害防治作业的顺利进行形成不良影响,因此需要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各个部门的作业人员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同时对平时作业加强监督和管理,复查作业效果。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具有一定的季节性,而在防治工作中,病虫害防治药物以及管理办法可能会跟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改变,致使病虫害防治效果下降。关于这一问题,许多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人员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病虫害防治查核工作人员需要计算和剖析防治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病虫害管理计划。

2.3经济策略分析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需要投入许多的人工、器械、药剂,大量防治费用的缺口,给林业生产部门带来经济压力,必定对病虫害防治工作形成影响。在林业病虫害的详细管理中要考量经济性准则,尽量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另外,防治林业病虫害要趁早,在病虫害还未形成大面积灾害的早期及时控制,早发现早防治能够为林业管理部门节约许多的资金,防止在管理的过程中呈现资金浪费的现象。

2.4合理间伐,减少有害生物对林木的危害

天然幼林往往密度过大,散布不均匀,需要育林。而人工林营造按照营林要求和树种特性配置密度,但随着树龄的增加,单株林木的营养空间在不断减小,也需求及时抚育,以保持适合此树龄阶段的合理密度。合理间伐林木,能提供保留木足够的土壤营养,促其根系生长,以提高林木对有害生物的免疫力。合理间伐能使林木间隔适中,有利于益虫、益鸟逗留、繁衍,从而降低森林有害生物的危害。另外,要建立完善的间伐准则和监督机制。

2.5使用科学的造林技术

造林是后期防治森林病虫害的前提工作,营造混交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森林抵御病虫害的能力。现阶段的难题是,国内对于营林造林的技术规程及技术控制较严,许多造林工程选用植被单一,农业意识浓。造林后形成稳定生态系统的周期长,人造林很难达到预期应有的生态平衡隋况。

2.6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

在森林病虫害预防作业中,只有做好森林病虫害监测和预报作业,依据监测结果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然后依据实时的数据确定潜在的病虫害威胁,有针对性地提出详细的管理办法。

病虫害监测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柳城县,森林病虫害,防治对策

 

1自然概况及森林资源现状

柳城县位于广西中部,地理坐标在东经108°50′~109°36′,北纬24°26′~-24°50′之间。东与鹿寨县毗邻,西与宜州市、罗城县接壤,南与柳州市柳北区、柳江县相靠,北与融水、融安两县交界。县境东西最大横距79km,南北最大纵距47km。全县土地总面积210378.0hm2。

柳城县地处中亚热带南缘,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冬短夏长,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20.1℃,一年之中最冷是元月份,平均气温10.0℃,最热是七月份,平均气温28.6℃;极端最高气温达39.4℃,极端最低气温-2.5℃。≥10℃的年活动积温6547.6℃。年平均降雨量1368mm,但分布不均,多集中在4~8月,年平均蒸发量1419mm,蒸发量大于降雨量;年均相对湿度76%,无霜期长达317d,年均日照1647h。

据2009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全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93115.5hm2,其中有林地21709.9hm2,疏林地69.8hm2,灌木林地53682.0hm2,森林覆盖率38.9%,全县活立木蓄积1310566m3。

2主要森林病虫害及发生的特点

主要虫害为马尾松毛虫、松毒娥;桉树病虫害主要有白蚁、大袋蛾、绿林象甲、桉树枝瘿姬小蜂、桉树青枯病;柑桔的主要病虫害有:螨类、潜叶蛾、木虱、蚜虫、柑桔黄龙病。

2.1松树病虫害及发生的特点

马尾松毛虫、松毒娥是危害柳城县松林的主要害虫,也是柳城县的主要森林虫害。全县现有松树面积8295.6hm2,2003年暴发了多年来最为严重的虫害,发生面积达7797.7hm2。

2.2桉树病虫害及发生的特点

桉树是柳城县造林面积最大的树种,全县现有面积9662.5hm2,桉树病虫害主要有白蚁、大袋蛾、绿林象甲、桉树枝瘿姬小蜂、桉树青枯病。

1、白蚁主要是对新种植的桉树苗木及第一、第二年幼树的危害明显,危害的林地原树种为松树的迹地更新及低产林改造林地尤为突出,该类型受害率为30~45%,其它林地上的危害率为10~20%。危害症状为整株苗木或幼树枯萎最后死亡,白蚁主要啃食苗木或幼树的根部皮层,导致无法吸收水分。受危害的林分每亩平均株数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而且容易形成“残次林”。

2、大袋蛾主要危害第一年及第二年幼树。大袋娥幼虫时期蛀入桉树较幼嫩的顶梢,蛀入木质部并环绕向梢部蛀道,从而影响桉树的生长,容易被风折断,使树木形成“断头树”。

3、绿林象甲是危害隆缘桉的叶部害虫。隆缘桉主要分布在道路两旁,因此对道路绿化影响较大。绿林象甲啃食隆缘桉的叶部,严重的可以吃掉所有的树叶。

5、桉树枝瘿姬小蜂是一种从国外传入我区的新害虫,对桉树生长危害极大(危害桉树的新梢、叶柄及叶脉),受害部位肿大畸形,形成虫瘿,新叶、新梢细小,受害树冠丛枝状,树势衰弱,基本停止高生长,受害特别严重者枝叶枯死甚至整株死亡。

4、桉树青枯病为桉树的癌症,在中龄林、成熟林均有发生,植株一旦受害,如果自身抗病力不足以抵抗病原菌的扩散,就会枯萎死亡。

2.3柑桔病虫害及发生的特点

柑桔的主要病虫害有:螨类、潜叶蛾、木虱、蚜虫、柑桔黄龙病。

1、螨类

螨类主要有红蜘蛛、锈壁虱,以成虫和幼虫群集在果面、叶片及绿色嫩枝上为害,以刺吸式口器刺破表皮细胞,吸食汁液,造成果实品质下降,影响树势和产量。锈壁虱为害后易造成黑皮果。

2、潜叶蛾、木虱、蚜虫

潜叶蛾为害嫩叶、嫩枝,幼虫在嫩枝叶表皮下钻蛀为害,使叶片卷缩。木虱和蚜虫常群集于嫩叶上吸食汁液,造成叶片不能正常伸展,枝梢萎缩,木虱是黄龙病毒的传播昆虫,木虱的泛滥易引起黄龙病迅速蔓延。

3、柑桔黄龙病

果树感病后,秋梢不能正常转绿,果实萎缩,味酸、易落果,树势逐渐衰退常在1~2年内死亡。

3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大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林,树体抵抗能力较差,易感染病虫害,气候因素方面,受全球变暖的影响,使越冬害虫存活率较高,导致病虫害的发生。

(2)林种结构单一,绝大部分为人工纯林,而且集中联片,森林生物多样性下降,森林抗病虫能力降低.全县20704.3hm2的乔木林中,纯林20045.3hm2,占96.8%,混交林659.0hm2,仅占3.2%.

(3)森防体系建设滞后,机构不健全,队伍不稳定.设备不完善,防治、检疫、测报技术落后等.

(4)缺乏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研究,无法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致使防治措施不力,缺少有效的防治方法.

(5)森防管理工作水平滞后,缺乏严格的责任制度.

4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策

1、制定严格的森林病虫害监测制度,县森防站根据全县的松林分布,设定了34个固定监测点,每个乡镇、林场有一名虫情监测员,虫情监测员根据县森防站的监测调查通知对本辖区的固定监测点及所有松林进行全面调查,调查结果经过统计上报县森防站。

2、制定严格的报告制度。发现有森林病虫害大灾情发生必须在24小时内向主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主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根据发生情况确定是否为灾情,是否需要采取紧急防治。

3、预测预报制度。根据上一生情况及范围、防治等原有数据基础,同时根据测报灯、外业调查等方法预测下一代的发生时间、范围及发生程度等预报。

4、按照森林病虫害防治原则“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每年县森防站调入一定的防治药物,根据越冬代的发生情况分配到各乡镇、林场,要求对虫源地、常发区进行喷撒预防。如发现病虫害有蔓延、扩大发生趋势时,县森防站采取积极防治措施,根据防治原则“谁拥有,谁防治”,组织调运防治药物,组织森林管理权和使用权人进行喷撒防治并提供防治器械。

5、加强林木检疫严防危险性病虫传入,一是增设检疫检查站,加强对过往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车辆检疫检查,二是加强源头管理。重点是加强产地检疫,加强对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的集贸市场、储存、加工生产及销售单位的管理,堵塞一切危险性病虫害的传播渠道。

6、采取营林措施,对现有林分进行改造,改善林分结构,创建良性森林环境以有效预防森林病虫害的发生。例如,避免大面积营造纯林,选用优质、速生、抗病虫害强的乡土树种营造混交林,加强新造林地的管理和中幼林的抚育间伐,清除林区衰弱木、病虫害木、受压木等,改善林内环境卫生,创建良性森林环境,提高林木抗病虫能力。

7、加强基础设施与队伍建设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先进的检测设备,其专业人员应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政府要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计划,增加防治、测报、检疫对象普查和基本建设投资等,同时,加强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进行技术交流.积极开展防治技术的研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应用生物工程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最新成果,实现森林病虫害的灾前控制。

8、保护森林生态生物多样性

维护好林区生物的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是减少病害发生的根本措施之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天敌提供丰富的食物和良好的栖息场所,天敌是控制害虫种群和数量最重要的生物因素,天敌的保护和增殖是害虫生物防治的重要途径,可以持续长效控制害虫种群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