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十篇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十篇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1:23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困境;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6a-0059-05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语文教学内容,拓展语文学习空间,解决语文教学活动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一种活动。

自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把研究性学习列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范畴后,研究性学习也随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得到了推广,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许多的改革成果。然而,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当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一、当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所面临的困境

由于受到一些初中学校的办学理念、传统教育观念、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重形式的倾向

一些学校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形同虚设。一是重表面文章,忽视了学校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没能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语文学习的实际需要开发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只追求表面上热热闹闹。二是重书面材料,为了能够让检查者看得到成套的文字和图片材料,专门组织人员在材料上下功夫。三是急功近利,选择一些持续时间短,转换频率快,能够迅速取得影响的选题让语文教师和学生去做。四是轻实际效果,照搬别人的做法,机械地模仿,不考虑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能得到什么。

(二)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缺失w现在如下方面。

1.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具体的目标和任务,让初中语文教师在实践中难以捉摸,直接影响到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效果。

2.教材没有设计相对应的活动内容,初中语文教材还是按照过去的传统体例编排,很少有明确而又具体的可供语文研究性学习选择的课题或方法指导等方面的内容。

3.学校教学计划中没有明确的校本课程方案,一些初中学校的领导、语文教师在研究和制订学期或学年语文教学计划时,仍以中考、统考、语文教材的要求为依据,语文研究性学习一直被边缘化。

(三)缺乏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配套措施缺乏体现在如下方面。

1.评价措施不配套。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评估、督导、视导等活动的评价指标中,很少明确地涉及语文研究性学习。学校组织的评价对于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基本没有考核标准。语文教师则持应付态度,在形式上走走过场,至于实际效果怎样、学生表现如何,则基本不做评价。

2.保障机制不健全。活动经费没有保障,使得不少设计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流产。

(四)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的力量明显不足体现在如下方面。

1.指导教师缺乏统一调配。一个班级的若干个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若干个课题,常常只有一个语文教师在唱独角戏,没有什么合理的机制鼓励其他教师参与。

2.全校相关学科教师缺少互相支持。虽然语文研究性学习有许多方面是要与其他学科发生关联,学校领导没能坚持全校一盘棋的方针倡导相关学科教师参与。

3.校外指导力量使用不足。语文研究性学习所涉及的话题有许多与社会相关单位、部门发生关联,但这些单位和人员不在学校和语文教师的支配范围,无法保证能得到有效帮助。

(五)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

缺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专题研究体现在如下方面。

1.学校缺乏统一组织。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出现了一些问题,学校领导只是满足于一般的要求,很少考虑到让语文教研组或语文教师针对这一话题展开专门的研讨。

2.教研组没能有作为。初中学校的语文教研组存在不作为的现象,曾有一所初中的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遇到过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如何解决等,压根就没有讨论过,更谈不到问题的解决。

3.语文教师研究的动力不足。有些教师担心开展这种出力不讨好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容易在统考或中考中出问题,花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有些得不偿失。

上述这些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质量的提高。

二、摆脱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困境的策略探索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出现当前困境的原因来自多个方面,有的来自课程体系的设计,有的来自学校领导的办学理念,有的来自语文教师本身的功利思想,还有的来自事不关己的社会相关单位,要摆脱这种困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进一步强化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

经过课改的洗礼,人们已经对于什么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为什么要开展、怎么设计和开展等问题,基本有了共识。解决现实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问题,必须进一步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教育中的地位。

1.期待教育科研部门和教材编写者增加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现行初中语文教材中虽然也有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但远不能适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需要。初中语文教师希望教材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研究性学习选题,像超市一样让学生在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时有更大的选择空间,而且能够提供一些适合初中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案例,对学生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2.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初中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和督查。教育行政部门所组织的检查、考核、视导、督导,就像中高考一样具有指挥棒作用。要发挥好这种指挥棒的作用,一是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列入初中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在检查、考核时作为必查的项目,以提高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关注度;二是组织视导、督导时要抽调一些对于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所了解并能实施有效指导的人员,在发现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有关的问题后能够帮助一线语文教师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三是对初中学校和校长考核时,要把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目标,并设计出相应的评分指标。

3.初中学校领导要明确制定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具体任务。学校要坚持对初中学生的发展全面负责的原则,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推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措施,把它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一种手段,并采取配套措施,如考核教师设计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技能、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观摩活动等;还要组织专门的力量对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教师教学实绩的考核范围,努力形成一种有效的推动力。

4.初中Z文教师要把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改革的目标。要突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地位,一方面初中语文教师要确立正确的课程意识,准确把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特点,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指导方式和实践程序;另一方面要强化实践教学,让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重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此外,语文教师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的思想,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尊重、理解、信任每一位学生,给尽可能多的学生提供实践、表现、思考、创造、成功的机会,通过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培养初中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努力提高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能力

语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质量一直得不到有效的提升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初中学校领导、语文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的缺失,而这种指导能力的提高,又需要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

1.教育科研部门要适时研究辖区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的解决方案,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掌握区域内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然后组织专门的力量进行集中攻关,着力研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组织好初中语文教师参与研究性学习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提高初中语文教师指导研究性学习的水平。

2.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应开设以语文研究性学习辅导为专题的教育科研和培训。有些初中语文教师对于研究性学习认识模糊,缺乏组织指导能力。在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教师培训、初中学校教师继续教育中,应开设与语文研究性学习相关的课程或专题,组织研究性学习专题辅导,讲授有关的知识,进行案例研讨,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帮助初中教师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素养,比如帮助研究和解决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资源问题,帮助研究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策略,引导初中语文教师主动介入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入了解学生在网络状态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等。

3.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指导必须体现初中语文特点。一是重视培养初中学生主人翁意识,指导教师要利用初中学生的心理,尽量让初中学生自己学习操作、实践,在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过程中学习、体验、总结、提高,而不是去当初中学生的“保姆”;要宽容他们的过失,容忍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或不足,多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精神,引导他们在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二是必须重视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语文特点,以语文教材文本为依托,经过改造形成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与写作能力培养相结合,把培养初中学生的写作能力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如研究选题的论证、研究方案的制订、研究报告的写作等,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与语文课外实践相结合,像一些与初中学生生活相关的优秀影视作品、学生熟悉的流行歌曲、设计精巧的广告、生活中出现的谚语、俗语、歇后语以及读书活动等,均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很好资源。

4.研究新媒体背景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路径。虽然初中学生对于网络的熟悉和应用程度没有高中和高校的学生那么普遍和深入,但是也已经渗透到初中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语文教师应利用网络这一现代媒体就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课题,带领学生展开讨论,交流相关信息,研究具体问题,既可以开阔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视野,也利于师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互动。

(三)构建科学的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评价既是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质量的检测,也是初中学校领导、教师、学生组织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推动力。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对于初中学校办学、教育教学、学生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1.坚持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我们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目标的激励性,认识到对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不是为了对学生做出鉴定,是为了促进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研究能力、活动能力服务的,在对学生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情况进行评价时,应尽可能地给以肯定性的评价,让初中学生在参加语文研究学习实践之后,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培养他们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探究和解决问题。

2.要注重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差异性。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不仅受到初中、语文两个方面特点的制约,而且还会受到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初中学校领导和教师在评价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时,必须坚持差异性原则。教育行政部门在评价所辖区域内的初中学校所开展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时,要考虑辖区内各学校间的差距,在对某一具体学校的学生进行评价时,还要考虑该初中学生的学习基础、年龄、特点,不能以一成不变的标准去评价不同学校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的学生个体。

3.要实现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多元化。评价者可以是初中的语文教师或语文教研组,可以是初中学生或语文研究性学习小组,可以是学生家长,可以是与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活动相关的社区或有关部门的人员,还要倡导学生的自我评价。只有坚持评价的多元化,才能兼顾来自各个方面的评价意见,使得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结果更有说服力。

4.要强调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的过程性。一方面,运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从明确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设计研究课题、选择研究课题,到组建学习小组、制订学习方案、开展研究活动、形成研究成果、研究成果展示等环节,不同的学生表现是不一样的,受到的锻炼也不一样,得到的体验和收获更是不一样。这些情况只能通过过程性的动态评价,才能给当事的初中学生以恰如其分的评价;另一方面,为了实施对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全程调控,每一个阶段都要进行适时评价,评价者应坚持评价标准。

5.要构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有效评价机制。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的评价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不仅是初中学校领导组织和实施的考核评价体系,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学生、家长、社会成员的广泛参与。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通过学期或年终考核和视导、督导的方式进行评价。学校要组建学校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监控体系,成立一个由分管校长、教务处、年级组、语文教研组组成的领导系统,明确各自的职责,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强化语文教研组对于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设计、组织、调控、考核的责任。教师要采取具体评价策略,实施前看学生是否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社会的研究性学习资源;实施中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做了些什么,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实施后评价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课题研究中的体验、语文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的质量、研究成果的展示方式等方面。

(四)建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保障机制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需要一系列的保障条件,而且需要来自各方面的支持。这种机制不仅有领导、考核、评价的因素,还涉及资金、物资等方面。

1.教育行政部门在全面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帮助学校研究和解决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在经费和物资上满足初中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需要,为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物质支援,还要帮助协调各个方面的关系,为初中学校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2.初中学校要建立起有力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领导保障机制。教务处、督导室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检查、考核方案。科研处要定期调研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问题。年级组要把检查班级语文研究性学习计划落实情况作为重要的任务,并将教师指导情况作为对教师考评的一项内容。语文教研组要组织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中的问题研讨,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

3.注意发挥校外力量在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适时地聘请校外专家做指导教师,发动和鼓励学生父母、亲属当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教师。为了培养初中学生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社会交往能力,学校可聘请专业人员对初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进行培养。此外,还需要动员家长支持学生参与语文研究性学习活动,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动力。

(五)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校本教研

学校校本教研是解决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问题的最直接的途径,许多实际问题,可以通过这一平台,发挥学校领导、教师的集体智慧而得到解决。

1.要明确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过程。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操作过程对于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一定引导作用。可以在校本教研中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提炼,以帮助初中语文教师提升组织、指导的能力。一般程序是提出研究课题D选择研究课题D成立研究小组D选聘指导教师D制定研究方案D开展课题研究D形成研究成果D交流研究成果D实践总结反思。不同的研究课题,可以做出调整或删减。

2.探究农村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类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是开展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凭借,因为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类型多样,具体可以分为单篇课文的文本研究、不同文本的比较研究、语文课文的拓展研究、课外非文本语文类研究四种情况,后两种类型使用得比较多,但是又比较难,需要通过校本教研,广泛交流开展这些课题研究的做法和经验,让更多的语文教师在实践中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指导质量。

3.探索和实践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模式,一方面需要依据国内外常用的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行尝试,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校本教研,让语文教师掌握适应于自己学校和学生特点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常见模式的有:问题解决、项目研究、角色换位、独立研究、案例研究等。这些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可以通过校本教研进行解读和实践。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篇2

【关键词】传统教学法 语言交际教学法 语言加工处理论 英语教学

背景

外语教学界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外语教学是否需要一个正式的结构性教学大纲?如果需要,如何构造?语法教学是在清晰讲解或模糊讲解中学还是教?应该是集中语法结构还是意义?任务和技巧如何才能达到结构教学?是不是只有学习者询问该结构才证明语法结构已经发生?学习者习得英语过程中是否需要阶段习得的界定?如果需要,学习者又是处于哪一阶段?阶段的界定对于英语教学又有何意义?在阶段界定过程中,应该是用准确率标准还是初现率标准?准确率标准和初现率标准,哪个更具优越?

在外语教学界中,一直存在着三种方法:1.传统的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指定学习者应该学习何种语法结构,并且在教学中采用清晰讲解的教学方法。2.另一种教学方法是新兴且很大部分被接受的语言交际教学法,该方法强调任何语言结构都不是清晰讲解能学习并运用的,而应该通过模糊的讲解方法,且语言不是靠讲解得来的,而是在交际的实际语境中习得的。3.pienemann所提出的结构性方法,即语言加工处理论(笔者译,processibilitytheory),该方法能够预测学习者在哪个阶段应该处理哪些语法结构,但同时系统上也排出了个人的差异。该方法要求:任务和材料应该包含一定量的语言结构,并且该语言结构是习得者能在其阶段中融入得了该语言结构;帮助学习者注意到目标语言的结构,且能通过语言增加而习得语言;帮助学习者区别无益的错误(pienemann,1998,pp.234-249)。

理论综述

processibilitytheory(语言加工处理论,以下简称pt)最初由pienemann提出,pt继而也成了语言习得发展与变化关系的总结,该理论在国外的语言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然而国内对该理论的研究却还非常有限。人类语言的建筑构成了pt的基础(SeeKa-planandBresnan,1982)。在pt中有关语言制造的观点中,大部分由Levelt(1989)描述,其中跟Kempen和Hoenkamp(1987)有一定程度的重叠(kempen&Hoenkamp,1987(11):201)。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Levelt的模式。其提出的研究有如下:

1 语言的处理是自动化的

2 语言处理是会增加得。

3 语言处理的结果是直线型的,却不能用直线型描绘出特定意义。

4 语法的处理和语法记忆存储有关。(pinnemann,1980:41-43.)

在语言习得研究中,习得标准(acquisititioncriterion)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两种重要的准确率的习得标准,即“准确率标准”(accura-cycriterion)和“初现率标准”(emergencycriterion),牵涉到习得是否成功,习得是否有序,习得顺序是怎样。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尤其是在实验考查性的语言习得研究中,习得标准(acquisitioncriterion)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因为它牵涉到习得研究的结论,即习得是否成功,习得是否有序,习得顺序是什么样的,等等。本文引用近年来有关语言习得实验性和理论性的研究成果来讨论两种最常用的习得标准,即“准确率标准”(accuracycriterion)和“初现率标准”(emergencecriterion)。前者可以说是众所周知,而后者则鲜为人知,仅见于为数不多的习得研究文章。无论从习得理论还是习得描述角度上讲,“初现率标准”都比“准确率标准”可靠、有意义。(张燕吟,2003(3):52-60.)

前期研究成果

“初现率标准”是以某一个语法现象在中介语第一次“有系统”的和“非公式化”的出现和使用作为参数来确定某一个语法现象习得过程的开始(meisel,Clahsenandpienemann,1981;pienmann,1984;Lars-en-Freeman&Long,1991)。采用初现率标准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发现某一语法习得成功本身,而是为了确定习得的起始点(pienemann,1984,1998)。

在以初现率标准为基础的习得研究文章中,Kawaguchi(1996),Clahsen(1988),和Huter(1998)用三个语法环境作为初现率标准。pienemann(1998)采用四个,Clahsen(1984)采用了5个,Glahn(2001)采用了一次,50%次和80%次的使用率(Glahn,2001(23):389-416.)。这些文章的共同点都是,语法规则一定要在三,四,五个语法环境的基础上才可以被确认达到初现率标准。

pienemann(1998)认为,在语料足够大和词汇/词素足够的情况下,在语言和语法“公式化”的现象被排除后,任何语法规则的使用量都可以用来作为初现率标准。通过初现率标准这一习得标准,从参加录音的两名学生的实证分析了二语习得者的四种语素的习得阶段。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英语学习者,语素的习得已有了“初现点”,并且已进入了pienemann所设定的习得阶段(滕锋,2010)。2010年另一研究中,从初现率标准和准确率标准基础上分析了大学英语学生三种语素习得的阶段。通过实证研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复数’这三类语素的习得都有了‘初现点’(emergencepoint)。研究结果表明:大学英语学生在习得英语过程中,‘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复数’的习得已并非‘公式化’(滕锋,2010)。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篇3

关键词:人格特性学习适应性比较

中图分类号:G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81-01

一、研究意义

目前,面向中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学生在人格特质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特点及个体差异,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

二、研究方法

1.被试:共发放问卷521份,收回问卷521份,其中有效问卷508份,其中初中学生295人,高中学生213人;男生305人,女生203人)。

2.研究工具

2.1卡特尔16因素人格测验

2.2学习适应性测验(周步成,1992)。该测验分为15个分测验: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读书和记笔记方法、学习技术、应试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独立性、力、身心健康、回答一贯性、要求水准、归因方式等。该量表为Likter五点计分方式,其中1表示差等,2表示较差,3表示中等,4表示较好,5表示很好。本研究选择了其中的部分项目。

3.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forwindows(10.0)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

三、调查结果

1.初高中学生16pF人格特质之比较研究

在508名学生的人格测验中,初高中学生的人格特质除少数项目上存在0.05水平的显著性差异外,其余的项目均差异不大。

2.中学生16pF人格特质的性别差异研究。在比较中学生在人格特质上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发现,男女学生除了在某些项目上存在性别差异外,其余的项目均无显著性差异。

3.初高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在学习适应性方面,初中学生与高中学生除了项目读书和记笔记方法和要求水准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4.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研究

在比较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发现,男女学生在学习适应性的各个项目上均差异不显著。

四、分析与讨论

1.中学生16pF人格特质的比较研究

1.1本研究发现,在卡特尔的人格测验中发现,总体上高中学生与初中学生的人格特质差异并不大,只是在人格因素恃强性、有恒性、次元人格因素/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方面,初高中学生存在显著性差异,高中学生的恃强性明显高于初中学生,说明高中学生更好强、更有自己的主见,这与以往研究中的结论是一致的,高中学生表现出比初中学生更喜欢争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问题,对同学、教师、家长、书本都有自己的看法,且高中学生表现出更安详警觉,果断,有进取心。但是研究结果也显示,高中学生的恒心和责任心不如初中学生,说明高中学生需要在有恒性方面加强培养,当然初中学生的有恒性在大多情况下得益于教师、家长的叮咛嘱托,表现出自我约束的他律性特点,一旦缺乏别人的督促,很可能会表现出本研究的结果,即有恒性在成长后反而降低。所以学校教育应注重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由他律到自律发展。

1.2中学生在人格特质方面的性别差异

研究结果发现,男生的有恒性、独立性和次元人格因素怯懦与果断方面要强于女生,说明男生比女生更独立、有主见,有恒心、且果断,而女生在合群性和/敏感性方面要强于男生,说明女生更善于和喜欢与人打交道,且对环境和人际的敏感性更强。这种差异表现与社会对男女不同性别所给予的不同期望有关,而中学生的个性形成是与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的,所以在其人格特质中所表现出的这些差异是可以理解的。但本研究中还发现女生的敢为性也明显高于男生,这个结果尚需在以后研究中继续关注。

1.3在对中学生的人格特质研究中发

现,无论是不同学部,还是不同性别,均有一个一喜一忧的结果:喜的是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略高于常模中的均数,说明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总体上仍处于正常范围;忧的是中学生的创造能力标准分值均低于常模标准的5份中间值,说明我们的创新教育迫在眉睫。

2.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

2.1由于本研究取样的局限性,高中学生大部分属于市属重点中学的学生,而初中学生则属于一般性质,所以在初高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的比较研究中,高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计划、听课方法、学习技术、应试方法、家庭环境、学校环境、朋友关系以及总分上均高于初中学生。这一结果一方面说明重点高中的学生确实在学习适应性上较强,教育应充分的运用这一笔经验财富,另一方面也指明了初中教育在学习适应性上的培养方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制订学习计划的能力,以及除了理论知识的传授外,还应在学习技术、听课方法、应试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另外,还应注重学生学习环境的培养及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

2.2中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无明显的性别差异是本研究的另一个结论,说明男女性别在学习习惯和方法是没有优劣之分,女中学生应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学习时注重学习方法和技术的培养,增强自信心,以突破长期以来认为中学阶段是女学生的滑铁卢的观念。

五、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1.由于被试样本量较小,所以本研究结论需要进一步验证和探讨。

2.扩大样本以进一步探讨中学生人格特质和学习适应性方面的特点及发展规律,为继续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郑日昌1中学生心理卫生[m]1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1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对策

研究性学习方法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加强学生的创造力。研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对数学产生自主的学习意识,更能符合学生的需求,同时也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了独立自主的学习机会,促进了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和沟通交流。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一、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及意义

研究性学习这个概念起源与20世纪60年代,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发现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的是学生的探究和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采用研究性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学习环境,学生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学会了主动的学习数学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也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形成了一种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其次,研究性学习也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由于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真正的参与其中,实践性较强,同时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内容也是围绕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来展开的,提高了学生利用数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研究性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使学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进行交流、探讨、合作,提高了学习效果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对策

1.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研究性学习内容

研究性学习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虽有重要的意义,但也并非所有的数学内容都适合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所以,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制定。一定要把握好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老师要学会在概念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的教材中概念性的知识特别多,如果直接将一些数学概念交给学生,那么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些费力,也不容易掌握。而老师在讲解概念的过程中引用相应的实例,便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学生更易于理解,进而将概念熟记于心。比如关于函数概念的学习,老师就可以引用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发现函数中的变量关系及表达方式,像针对某一天的气温变化的曲线揭示的气温和时刻等。学生便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相应的结论: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唯一确定一个值。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这一理论,学生在这样的反复研究过程中,掌握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对函数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

2.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任一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都应该是起引导作用的,而不是将课堂占为己有;老师要将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应该如此,数学的学习内容比较枯燥,如果利用合理教学情境,便可以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所以,老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设一些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的大部分理论知识都源于我们的生活,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相符的实例,结合实际创设情境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促使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关于“平方根”的学习,老师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大象和蚂蚁为何一样重?可以这样解答此题:设蚂蚁的体重为x克,大象的体重为y克,它们的体重之和为2m克,则x+y=2m,两边同乘以(x-y),得(x+y)(x-y)=2m(x-y),即x2-y2=2mx-2my,变形得:x2-2mx=y2-2my,两边都加上m2,得:(x-m)2=(y-m)2,所以,x-m=y-m,即x=y。这样,蚂蚁和大象就一样重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奇怪的结论呢?学生们一定都非常好奇,然后组织学生开始讨论,但大多数同学还是未能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应该进行适当的引导:这与我们今天研究的课题有关。学生便会利用老师所指的知识进行论证,深入研究这一过程,这样学生们的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求知的欲望也特别强烈。

3.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引入研究性学习

由于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老师应该充分利用有效的时间来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其中,还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形成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数学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开拓了思维,也拓宽了知识面。比如,我们每天都要接处的通讯工具--手机,不同的通讯公司根据不同客户需要推出不同的消费套餐,老师便可将学生分成五组进行市场调查,收集每一家通讯公司的消费套餐情况,并制作成一个表格。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和深入了解,并且亲身参与其中,获得了相应的资料,通过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会了运用数学知识和理性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数学的奥妙。

结束语

初中数学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不仅可以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锻炼了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挖掘了学生的潜力,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苏强子.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中学数学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版),2013(04)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篇5

〔关键词〕初中生;学习动机;师生关系

一、问题阐述

学习动机是指学生个体内部促使其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驱力,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原因。由于形成学习动机是整个学习过程的首要阶段或预备阶段,学习没有动力或动力不足,再聪明的学生也难以取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学习活动是学生的主导活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展开离不开学习动机这一学习的心理基础。教育实践和研究证明,学习动机对学生付出怎样的努力以追求自身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决定学习的方向、努力程度和学业成就。

部分调查发现,许多中小学生认为学习对他们而言,更多的不是对成功的渴望而是来自失败的威胁,对他们来说学习活动是一种高风险的活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中小学生在目前的学习活动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甚至把学习当成一种痛苦的体验,目前在学校中出现的学生厌学和辍学等现象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师生关系是影响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鲍聪在师生关系研究述评中指出: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对教育活动及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宋凤宁、苏良亿等通过对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师生关系的研究,发现中学师生关系与中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有显著相关。师生关系越好,中学生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越好,学习能力越强。李彩娜、邹泓等研究发现,师生关系的质量会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刘万伦、沃建中研究发现,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发现,师生关系影响学生的自我概念、自尊以及学业成就。

在目前的研究中,关于师生关系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学业成就之间关系进行描述性解释阶段,真正进行实质性分析的研究甚少,尤其是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关系的深层次的研究还比较少。因此,研究、发现师生关系与学生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合肥市某中学初中生作为被试,并进一步从学校分别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两个班,共计被试292名,回收有效问卷288份。其中初一年级95人,初二年级82人,初三年级111人。

2.测量工具

《学习动机问卷》:《学习动机问卷》是由台湾学者余安邦编制的《个人取向成就动机量表》(内部动机)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量表》(外部动机)混合而成,共13个条目,该量表采用5点计分(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其中条目2、13为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学习动机越强。两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134和0.7618。

《师生关系量表》:《师生关系量表》共18道题,分为三个维度,即师生间学习关系、师生间情感关系、师生间地位关系。该量表采用五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师生关系越好。该量表各维度的a系数分别为0.766、0.881、0.882,说明该量表的信效度较好,可以用来测试师生关系。

3.数据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相应的统计处理。

三、研究结果

1.初中生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比较

我们首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差异比较,结果表明: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上没有差异,而在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初一年级的学生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的得分最高,并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递减。

经过lsd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初二与初三年级之间、初一与初三年级之间在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存在差异。

2.初中生师生关系的年级差异比较

我们对不同年级的初中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差异比较,结果表明:不同年级学生的师生关系是不同的。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上没有差异,在学习关系、情感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经过lsd进一步分析,初二与初三年级、初三与初一年级在师生间的学习关系上存在差异,初三与初一年级在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及总分上存在差异。

3.初中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了差异比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无论是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个人取向成就动机,还是在学习动机总分上都没有差异。

4.初中生师生关系的性别差异比较

对不同性别的初中学生的师生关系进行了差异比较,数据分析结果显示:男生和女生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男生的得分低于女生。在学习关系和情感关系上没有差异。

5.学习动机与师生关系的相关分析

对学习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但是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四、分析与讨论

1.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上没有差异,而在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的得分都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得分最高,并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递减。并且这种差异分别产生于初二与初三年级、初一与初三年级之间,这与前人的研究是比较符合的。大陆学者发现,中国人12岁以下倾向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13岁以上倾向于自我取向成就动机。我国初中生的年龄大致在11~15岁之间,如果13岁以上倾向于自我取向成就动机,那么刚好是初中阶段。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增长的阶段,叛逆、追求独立的年龄特点导致他们更易感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因此他们的自我取向成就动机逐渐占主导地位,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相应地下降,而由于个体差异,每个人的自我取向成就动机的发展状况也是不一样的,所以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上没有差异,而在个人取向成就动机上存在差异就不稀奇了。而为什么年级越高学习动机的得分越低,这与中国人的成就动机的总趋势有关。除此之外,与学校办学思想、教学方法也密切相关,现行教育体系中以升学为惟一目标的应试教育还根深蒂固,追求高升学率仍然是许多学校的主要目标,因而教学内容注重知识性、高难度,教学方法以题海战术为主,会淹没学生的学习兴趣,抑制学生的创新性。厌学情绪随年级上升而剧增,这是中小学生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位于其十大心理问题之首。

2.师生关系的年级差异

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上没有差异,在学习关系、情感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初二与初三年级、初三与初一年级在师生间的学习关系上存在差异,初三与初一年级在师生间的情感关系、地位关系及总分上也存在差异,并且得分情况是初一最高,其次是初二和初三年级。也就是说,在各个维度上,初一年级与教师的关系最好。发展心理学表明,初中生与小学生不同,他们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教师。初中生心理和生理发展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学生慢慢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初一学生对教师持有敬慕心理,教师就是他们的引路人。此时学生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学习态度比较好,学习积极性比较高。这个时候师生之间最容易沟通。初二阶段是中学生认知发展的转折期,其思维批判性有了较快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更多的心理困惑。他们开始品评教师,不愿意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到了初三,这种心理和行为表现更为强烈,逆反心理也更强。如希望成人能尊重他们,迫切地要求有独立的权利,有时甚至将教师及社会其他成员的指导和教诲看成是对自身发展的束缚。而一些教师往往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学生,很少从学生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结果会伤害到学生,使许多学生对教师不满意,产生逆反心理,总想与老师“顶牛”,造成了师生关系紧张。此外,还与他们面对的升学压力的不同有关。初一学生刚跨入中学校门,教师更有可能开展班级活动,促进师生关系。而初三的学习任务和课业负担较重及面临着升学压力,教师和学生之间心理沟通的时间日益减少,使师生不如以往亲密。

3.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与余安邦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但与周国韬、景怀斌等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与研究对象不同、测量工具不一致有关。以往多项研究表明:大中小学生的成就动机基本无性别差异,在低年级偶尔女生强于男生。此外,现代社会对于女性的要求不再是“在家相夫教子”“无才便是德”,女性不再将自身局限在家庭中,而是同男性一样,追求自身的成长,自我意识也越来越强烈,而学习是发展自身、使自身从传统的女性角色中脱离出来的重要途径。女生同男生一样,都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在学习动机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近年来我国女性儿童的入学率增高也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4.师生关系的性别差异

男生和女生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在学习关系和情感关系上没有差异。究其原因,与我国长期以来学校树立的好孩子的形象有关,认为服从、听话、守纪律、行为规范是好孩子的标准。相比较而言,初中阶段的女生比较温顺、听话,男生则比较调皮,所以在教育工作中,许多中小学教师喜欢听话守规矩的女生,并给予重任,而对于不听话、不遵守规章制度的男生则忽视或严厉对待。因此,女生在与教师相处时,更可能感受到与教师之间是平等的或朋友式的关系,而男生可能认为与教师之间是不平等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5.师生关系与学习动机的关系

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个人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的相关系数最高,但是学习动机中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相关不显著。这个结果表明,师生关系对学习动机及其个人取向成就动机维度可能存在非常显著的正面影响。师生关系的得分越高,学习动机的得分也会相应增高。国外的许多研究也指出,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是学生与其科任教师的关系。一般来说,若师生关系良好,则学生喜欢他们的老师,也喜欢其所教学科,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学得就比较好。个人取向成就动机是一种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满足个人的成就感而追求成就的动机。而社会取向成就动机则是一种为了达到他人或团体(社会、师长、家庭)的期望而追求成就的动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中所涉及的他人并不只是教师,还有社会、家庭等。也就是说,个体在期望获得教师的赞许和首肯的同时,也期望获得社会和家庭的认可。如可能会为了满足父母的心愿,为了不使父母伤心而读书,或者为了得到其他人的表扬而学习,又或者为了使自己符合社会大众所倡导的“好孩子”的形象而学习,甚至就是简单地想考一个好学校,以得到他人赞赏而学习等。这些都属于学生的社会取向成就动机。正是因为社会取向成就动机的评价体系并不只是教师一个,因此削弱了师生关系与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之间的密切程度。因此,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的相关不显著,而个人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

五、结论

1.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上没有差异,而在个人取向成就动机和学习动机总分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1)。

2.不同年级的师生关系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上没有差异,在学习关系、情感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

3.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学习动机方面没有显著性差异。

4.男生和女生在师生间的地位关系和师生关系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得分高于男生;而在学习关系和情感关系上没有差异。

5.师生关系和学习动机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但是社会取向成就动机与师生关系之间没有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陈辉.石家庄市高中生学习动机、师生关系及其与学业成就的相关关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

[2]鲍聪.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篇6

关键词: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初中生

引言

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是二语习得领域两个重要的概念,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应用语言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关注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对学生的影响,许多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也随之产生。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作为二语习得的重要内容,对学习者能否更有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掌握语言有重要作用。初中英语在英语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但初中生由于身心仍在成长阶段,如何更好地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格和恰当的学习策略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学习风格(learningstyle)是指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这里学习策略指学习方法,而学习倾向指的是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以及对学习环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学习风格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可以分为多种,如场依存型,场独立型;沉思型,冲动型;聚合思维型,发散思维型等。20世纪80年代初,D.Kolb对学习的周期进行了独特的分析中认为,学习风格是一个人偏好的感知和加工信息的方;20世纪90年代赖丁等人对以往研究进行归纳总结,整合出学习风格的两个维度:整体-分析风格维度和言语表象风格维度。学习风格的研究在国内也日益受到重视,戴炜栋曾就学习风格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作为学习者个人因素之一的学习风格对外语学习影响重大,而在此之前吴一安指出二语学习饱受学习风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并进行了相关调查。

学习策略(LearnStrategy)则是指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基本思路。oxford(1989)认为学习策略就是学习者为了能提高学习成绩而采取的一切行为。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的Rubin为代表。随后在80年代兴起了对学习策略研究的热潮,代表性的研究者是o’malley和Chamot,他们把学习策略分为三类: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而oxford将其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在我国,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始于80年代初。国内学者文秋芳(1996)将外语学习策略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认为管理策略与学习过程有关,语言学习策略与语言学习材料直接有关。其他学者如刘润清,杨红霞,李炯英等也对学习策略进行了深入研究。oxford指出,学习者所采用的学习策略与其学习风格紧密相关,个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能够相互支持,也能够相互冲突,这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二者完全能够结合在一起共同促进二语学习。

此外,还有学者把初中英语与学习风格及策略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这些方面包括对影响外语学习风格和策略使用因素的研究;对外语微观策略如阅读策略,词汇学习策略等的研究等。这些研究对于初中英语学生学习策略的创新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而从研究的成果来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1、多数的初中生倾向于场依存型学习风格,而场独立型学生的英语成绩普遍较高。2、发散思维型的学习风格较少。3、初中生使用元认知策略的能力较弱,缺乏灵活运用有效认知策略的能力4、在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使用上,性别、性格等都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现状与启发:从研究的成果可以看出,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对于初中生学好英语有着重大作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课堂”尤其如此。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初中英语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大多数的教师并没有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指导,并教会他们使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初中生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学习风格的养成的前期会受到小学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影响,但在初中阶段如果没有合适的引导,很容易导致将来学习中的各种问题。在理论基础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我们应该怎样更好地引导初中学生掌握好这两点,使他们学好英语呢?以下是笔者得到的几点启发:

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场独立型的学习风格:虽然场独立型的学生也存在比较主观,容易冲动等缺点,但场独立型学生喜欢个人独自学习,不太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对于他人的评价有自己的看法,受内在动机支配,这对于心理并未完全成熟的初中生来说很重要。老师应该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不易受干扰的品质。

二、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对于英语学习也至关重要。掌握发散思维,不仅能够使他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掌握知识;甚至能将相关的知识结合在一起,一方面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学习效率也大大提高。

三、注意提高学生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元认知策略是指对语言学习进行规划、监控和评估。元认知策略运用的缺乏是导致不能有长久学习动力、难以学以致用的原因。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的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四、要注意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运用与性别,性格等方面相结合。归根到底,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学习风格可以引导,但很难彻底改变,并没有绝对好的学习风格,也没有可以适用于每个人的学习策略。对不同学生,教师要有能力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风格并引导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同时,在这二者的运用上,一定要注意把它们结合起来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适用于每一个学生。

结语

对学习风格和策略的研究对于能否学好英语有着关键作用,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也为进一步的思考搭上了云梯。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阶段,不论在学习方面还是心智方面都很关键,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作为二语习得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能否更好地掌握英语甚至其他学科都意义深远。通过将学习风格学习策略与初中英语教育相结合,不仅可以拓宽二语习得研究的思路,也为初中英语教学提供了启示。

参考文献:

[1]oxford,R.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whateveryteacherShouldKnow[m],massachusetts:Heinle&Heinlepublishers,1989.

[2]李哲,学习者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外语教学[J],外语教学,2000,03:61-64.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篇7

关键词:汉族;藏族中学生;心理应激源;比较研究

应激(压力)(stress)的研究始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谢尔耶(Selye)认为压力是个体应对“外在需求”的一种特定的生理反应历程。这个“外在需求”如果自己无能力、无效率、无资源应对时,即是一种压力源(stressor)[1]。Selye的生理应激研究和Homes的心理应激研究都表明[2],如果个体长期处于一种高应激状态下,会造成身心的损害。国内外已经有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紧张性的生活事件(又称为应激源)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生活事件(尤其是消极生活事件)的激增破坏了个人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处事常规,人们被迫消耗相当大的心理能量来加以应付。此时,人的主观体验常常是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反应。研究表明[3,4],生活事件作为主要的个人应激源在中介因素的参与下,使个体产生应激状态,适应不良者最终可导致各种身心疾病和各种行为问题。青少年作为一个正在成长的群体,心理波动十分显著,是个体发展的“危险期”,对各种应激的承受能力也处于逐渐发展过程之中,在面对各种紧张性生活事件时,很容易出现各种不良的应激反应,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因此,研究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应激源对于中学生身心健康问题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的对象、方法

1.研究对象:成都市民族中学、成都市中学初一至高二汉族学生486名,其中男生247人,女生239人;藏族中学生326名,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62人。

2.研究方法:调查法。

3.研究工具:采用刘贤臣编制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5],对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进行了调查分析。aSLeC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根据事件发生时的心理感受分五级评定,即无影响、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统计指标包括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应激量两部分,事件未发生按无影响统计,累计各事件评分总应激量。

4.实测过程:整个问卷实测过程由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其测验结果采用SpSS11.5数据软件包处理。

二、结果

1.汉、藏中学生生活事件总体得分比较

结果表明,在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上,汉、藏中学生差异显著;其他四个因子差异不显著;对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排序(六因子方差检验)结果表明,对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对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

2.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分析

(1)汉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t检验)

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六因子中,汉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性别差异不显著。

(2)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性别比较(t检验)

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六因子中,藏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p=0.014*)男女差异显著;受惩罚因子男女差异显著(p=0.004*);在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男女差异不显著。

3.男、女生生活事件得分汉、藏比较

结果表明,在男生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等因子差异不显著;其他因子,汉族中学生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p<.05)。在女生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健康适应因子汉族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p<.05)。

4.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年级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上,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出现了年级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

结果表明,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上,学习压力因子、丧失因子和其他因子出现了年级主效应。

三、讨论

1.汉、藏中学生生活事件得分差异分析

对汉族、藏族中学生总体生活事件得分六因子结构进行方差检验,得分大小排序均为:学习压力、受惩罚、人际关系、健康适应和其他、丧失。在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上,汉族学生和藏族学生存在显著差异;藏族学生比汉族学生面对更多的来自健康适应方面的压力。藏族学生更注重身体健康适应问题,这和他们独自来到内地城市学习的经历有关。在其他因子上,汉族学生比藏族学生的压力大,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因子上差异不显著。

2.汉族、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性别差异分析

生活事件六因子中,藏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男女差异显著;在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男女差异不显著。其中男同学来自学习压力和受惩罚的压力大于女同学,这可能由于女生比男生有着更适合于考试的学习方式,从而更易于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因此女生体验到的学习压力没有男生的大。也可能是由于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更高,父母对男孩子的期望也更高,使得男生在发展过程中感到更多的压力和焦虑。来自受惩罚的压力男同学比女同学高,这可从男女同学攻击倾向的差异得到很好解释。已有的研究表明,几乎在所有文化中男性都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6],所以体验到的受惩罚的压力男性也比女性高。刘曦等研究也表明[7],文化分离感和不和谐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性别是个体在文化环境改变、文化冲突背景下能否适应、能否达到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男生比女生体验到更强的文化分离感,这种文化环境带来的个体不适感给个体也带来了压力。因此男生在其他因子上体验的压力比女生要多。

生活事件六因子中,汉族中学生在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和其他因子中性别差异不显著。这可能是由于汉族文化环境中男性和女性性别优势的差异越来越小,青春期的学生在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的性别意识逐渐增强,因为他们在心理与行为上也逐渐趋同我们文化中的性别社会定型,即社会对女性和男性有着同样高的要求,女同学同样要面对与男同学一样的应激源。其中,学习压力排在首位,说明学习压力仍然是他们最大的、主要的压力来源,这与国内已有研究是一致的[8,9]。这也反映了我们目前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所带来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现状。

3.生活事件汉、藏族比较

(1)在男生汉、藏族比较中,在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在其他因子上,汉族中学生和藏族中学生差异显著。藏族男生来自其他因子的压力明显大于汉族学生。已有研究表明,藏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藏族学生具有孤独,不关心人,缺乏同情心,对人抱有敌意,情绪不稳定的特点[10]。因此,来自其他因子上的压力,藏族学生体验到的要比汉族学生多。从文化环境来看,藏族学生从以藏传佛教为主要文化背景的藏区或者牧区来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内地学习,文化冲突给他们造成了应激源。既有研究[7]表明,环境突变会给个体带来不适感。

(2)在女生汉、藏族比较中,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丧失和其他因子上差异不显著;在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显著(p<05)。藏族女生来自健康适应上的压力大于汉族女生。中学阶段,女同学进入青春期(成熟期),已有研究表明[11],处于青春初期的女生对性成熟带来的种种生理变化(如身材、青春痘等)的不适应所导致的身体自我评价会降低。此外,被调查的藏族学生从小生活在藏区,来到内地学习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都与藏区有很大差异,她们的社会环境、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很大改变,她们缺少了父母和亲友的关心和照顾,社会支持减少,要更多地学会适应环境,因此她们体验到更多的健康适应压力,因此比起内地学生,她们的身体健康因子上的应激量要大得多。汉藏中学生总体得分健康适应因子上差异显著在此也得到了很好解释。

4.汉、藏族中学生生活事件年级差异分析

汉族中学生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中的学习压力因子、受惩罚因子上出现了年级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初一学生比初三、高一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学习压力,这与他们刚从小学阶段进入到中学学习的转变有关系,无论是学习科目数量上还是学习难度和重点上都与小学阶段有很大差异,这时的学生会体验到更多的学习适应方面的压力。初一学生比高二学生学习压力更大。这可从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发展特征得到解释。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迅速[12],自我概念、情绪发展、逻辑思维都达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应对应激源的能力加强。到了高二阶段的学生已经差不多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对学习上的问题比起初一学生要游刃有余。高一年级学生与初三、高二学生差异显著。高一相对于初三和高二学习压力要小些,这个也可以从上面分析得到解释。处于初三的学生,他们有来自升学的压力,这与以往研究[13]一致。而高二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点,这个阶段的学生为了保持住自己在学习上的地位,高二学生比高一学生在时间和精力上会投入更多,自然压力也会增加。在受惩罚因子上,初一学生和初三学生差异显著;初二与初三差异显著;初三与高一、高二差异显著。已有的研究表明,同一生活事件在不同的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甚至同一个体的不同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中学生的年级分布代表了各年龄发展阶段的划分。因此,在各个年级之间丧失因子出现显著性差异也就得到了很好的解释。

藏族中学生在生活事件六个因子中,学习压力因子、丧失因子和其他因子出现了主效应。进一步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在学习压力因子上,初一学生与初二、初三学生差异显著。在丧失因子上,初一学生和初二学生差异显著。藏族初一学生比初二、初三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学习压力和丧失压力,这与他们刚来内地学校生活、学习还不适应有关系。从文化环境来看,初一学生从以藏传佛教为主要文化背景的藏区或者牧区来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内地学习,文化冲突给他们造成了应激源。已有研究表明,环境突变会给个体带来不适感。从影响学习的要素来看,刚来内地学习的初一学生,无论是学习环境、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与藏区有很大差异,尤其语言障碍是造成他们学习压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其他因子上,高二学生和初一、初二、初三、高一学生均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初中阶段和高一阶段的藏族学生比高二学生承受更多的压力。这与覃晓波[14]等的研究结果一致:藏族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年级差异普遍存在,初一、初二是心理问题突出的阶段,高中阶段保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上,即从初中到高中是下降的。这与中学生年龄特征中的不够成熟以及适应能力发展得不完善有关。因此初中阶段学生体验到的应激比高中学生多。初一学生有适应新环境的压力。初二年级是中学生学业的“分化点”,为了保持住自己在学习上的地位,学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自然急剧增加,这会导致时间压力和其他压力相应增加;初三学生,他们有来自升学的压力,这与以往的研究[5]一致。而进入高一以后,高中的授课进度和课程难度大幅度提高,另外还要适应新老师、新环境和新同学,这都需要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自然压力会增加。

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我们在进行民族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尊重民族学生的差异,重视藏族学生群体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差异,因材施教,以便提高民族学校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郑照顺.青少年生活压力辅导[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34.

[2]R.S.Lazarus.Frompsychologicalstresstotheemotions:ahistoryofchangingoutlooks;annualreviewofpsychology,1993;44:2-19.

[3]thomasaw,Donatov,Gracem,etal.theroleoflifeeventsfamilysupport,andcompetenceinadolescentinadolescentsubstanceuseatestofvulnerab-ilityandprotectivefactors.americanJournalofCommunitypsychology,1992,20(3):349-374.

[4]王天芳,张翠珍,刘雁峰,等.慢性疲劳综合征病人的疲劳、抑郁、焦虑与生活事件的特点及其相关性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0,9(2):84-86.

[5]刘贤臣.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K].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106-108.

[6]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440-441.

[7]刘曦,杨东.汉区少数民族学生文化疏离感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8):547-550.

[8]王振宏.初中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22-26.

[9]胜华,王极盛.中学生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11):788-790.

[10]林崇光,杜亚松,何艳,等.藏、汉中学生自我意识与个性特征的比较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2):99.

[11]张文新.青少年发展心理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351.

[12]DavidR.Shaffer.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m].邹泓,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篇8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学习不良;学习优良;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5-00103-03

一、问题的提出

自从20世纪60年代Kirk首次提出学习不良这一概念并对它作出了明确的定义以来,心理学、教育学、医学及社会学界都对这一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从研究内容上看,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不良学生的认知特征、人格与社会性发展、家庭资源以及具体学科领域等方面。由于学习不良学生通常被认为具有特定的认知缺陷,因此对学习不良者认知特征的研究尤为深入。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学习不良学生的认知特点。然而,学生的学业成就既需要聪明才智或学习能力,又需要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以及完美的个性。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般认为,学生的智力先天因素较多,除了少数“超常”和“低常”的学生之外,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是相差无几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受后天因素影响较大,就是说,由于后天的环境、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往往较大[1]。

长期以来,研究者尽管在学习不良的概念方面争论不休,但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学习不良是指智力发展正常,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无器质的疾病,但由于一些主观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学业、品德和行为诸方面长期落后[2]。

从研究对象上看,已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小学学习不良学生的研究上,而对初中学习不良学生的探讨则不多。

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试图通过对初中学习不良学生与学习优良学生的比较,以揭示初中学习不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特点,为进一步探讨转化初中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状况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

本研究从江苏省盐城市两所普通中学中选取初一、初二、初三学生为被试,被试共89人,其中学习不良学生41人,学习优良学生48人。

1.学习不良学生的选取

学习不良是指排除生理因素后智力水平与学习成绩严重失调的现象。据此,本研究参照俞国良等人的做法[3],按照下列程序选择学习不良初中生:

运用标准分比较法作为选择学习不良学生的定量方法。首先,对全体学生施以智力测验和学绩测验。本研究采用适合于团体的CRt瑞文智力测验,并以最近一次正式考试的各门主科成绩作为学绩测验的结果,因为国内尚无适合的学绩测验。然后,将智力测验和学习成绩的原始分转化为标准分,比较二者的差异,公式为:Zdif=(ZX-ZY)/(1-rxx)+(1-ryy)

其中ZX、ZY,分别是智力和学绩测验的标准分,rxx、ryy分别是智力测验和学绩测验的信度。测验结果,如果Zdif的值大于Z0.10或等于1.28,则推断其为学习不良。

运用临床诊断法作为选择学习不良学生的定性方法。一方面让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习不良的定义进行学业成绩、品德操行诸方面的综合评定,找出班级内哪些学生属于学习不良;另一方面让家长根据学习不良的定义,对自己的孩子作出评定。

除同时满足以上两条标准外,还要满足两条排除标准:一是排除智力落后(iQ<70)和智力超常(iQ>130)者;二是没有明显的躯体或精神疾病。

2.学习优良学生的选取

学习优良学生的选择方法参照张妍等人的做法[4],按照下列条件选择:(1)与学习不良学生同班级、年龄相差不超过6个月;(2)最近一次正式考试的各门主科成绩标准分的平均值居所在班级第90百分位及以上者;(3)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其学习能力综合评定为优良生;(4)最近一次正式考试的各门主科成绩标准分大于等于1;(5)CRt瑞文智力测验的iQ>70;(6)没有明显的躯体或精神疾病。

(二)研究材料

本研究采用李洪玉等人编制的《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它适用于小学五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5]。该问卷由115个项目组成,包括11个诊断量表和1个效度量表。11个诊断量表分别测量学生的成就动机(a)、交往动机(B)、认识兴趣(C)、学习热情(D)、学习焦虑(e)、学习责任感(F)、学习毅力(G)、注意稳定性(H)、情绪稳定性(i)、支配性(J)和好胜心(K)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除学习焦虑量表外,被试在其他某个分量表上得分越高,说明他该种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越高;得分越低,说明他该种非智力因素的水平越低。每个诊断量表都有10个项目组成,效度量表由5个项目组成。

(三)研究步骤

施测CRt瑞文智力测验,以最近一次正式考试(期中考试)的各门主科成绩作为学绩测验的结果;访谈所选班级的班主任、主科任课教师以及学生家长,请他们根据学习不良和优良的操作定义确定学习不良和学习优良学生,研究者根据上述结果最后选定研究对象。

运用《中小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对选定的研究对象进行测试,剔除不合格问卷。运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学习不良与优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11个方面进行差异分析。上述所有数据处理均使用SpSS11.0软件在计算机上完成。

三、结果分析

把学习不良与优良两组学生非智力因素的11个方面得分均值分别进行比较,结果见表1。

表1表明:初中学习不良与优良学生在认识兴趣(C)、学习热情(D)、学习毅力(G)、注意稳定性(H)、好胜心(K)等方面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在成就动机(a)、交往动机(B)、学习责任感(F)、情绪稳定性(i)等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差异(p<0.05)。这些结果说明,初中学习不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水平在许多方面是低于学习优良学生的。

(一)在认识兴趣、学习热情、学习毅力、注意稳定性以及好胜心方面,初中学习不良学生极其显著的低于学习优良学生,说明这些方面可能是影响初中生学习不良的主要因素

从学习兴趣来看,孙文英的调查结果显示:61.4%的学习不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27.8%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兴趣水平一般,10.8%的学习不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厚,而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不良学生一个也没有[6]。由于学习不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总觉得学习没意思,但迫于外界压力又不得不学,可学着又没劲儿,所以对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根本谈不上学习热情。初中学习不良学生突出的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一个注意力分散的学生来说,也就谈不上对该门学科的兴趣,更谈不上对该门课程的学习热情,可以说明认识兴趣、学习热情和注意稳定性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本研究结果还表明,好胜心在初中学习不良与优良学生中的差异尤为显著,这与吴增强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7]。

(二)初中学习不良学生在成就动机、交往动机、学习责任感和情绪稳定性上都显著低于学习优良学生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从动机方面看,有研究发现,成就动机强的学生较之成就动机弱的学生更能坚持学习,且更有成效。初中学习不良学生的交往动机较弱,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也因而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责任感也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特别是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习不良学生。如果某个学生对学习本身不感兴趣,但能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一种责任,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如果某个学生对学习本身缺乏兴趣,又没有强烈的学习责任感,那么他是很难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情绪是否稳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要提高学习效率,必须有一个好的心情。如果情绪波动很大,势必会影响学习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三)在学习焦虑和支配性方面,初中学习不良学生与优良学生并无显著的差异,这一结果也是可以解释的

就学习焦虑而言,学习优良的学生因其学习成绩优秀,可以推知其焦虑水平是适中的;学习不良的学生,按理说他们的焦虑水平应该较高,但由于前面分析的有多项非智力因素特别是成就动机不如学习优良学生,因而他们的焦虑水平自然就低下来了。就支配性而言,它是人的性格特点,这一特点与初中生学习的成败关系不大,自然就不能决定学习不良还是优良。

四、教育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初中学习不良学生在非智力因素的许多方面都不如学习优良学生。这就启发教育工作者要做好初中学习不良学生的转化工作,就要努力培养其非智力因素。

(一)激发初中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动机

1.让学习不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学习不良学生往往会面临这样两个问题:一是怀疑自己有没有能力完成学习任务;二是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能否改变和提高缺乏信心。心理学家班杜拉说过:“积极的能力概念是成就动机的基础。”[9]学习不良学生由于经常面临学业失败而丧失自信,因此,可以通过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来激发其成就动机。学习不良学生并不是所有学科、所有方面都差,教师可以抓住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某一个闪光点,让他们在胜任的学科中充分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教师还可以为学习不良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可以找那些原来基础较差进步较快的学生作为学习不良学生的榜样。当学习不良学生看到一个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获得学习成功,自信心就会增强,认为自己也能完成同样的任务。

2.端正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是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成就的内在动机。学习不良学生一般比较注重学习的结果,他们常常通过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来判断自己学习能力的高低,一旦遇到失败就认为自己能力不强,就会自暴自弃,为了避免再次失败,他们往往采取退缩行为。所以,让学习不良学生正确地对待失败,并要鼓励他们认识获得成功的重要性。当学习不良学生受到挫折时,教师不要对其能力轻易作出评价,而要引导他们从失败中分析原因,寻找改进的方法。教师还应注意根据学习不良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目标,采用分层教学。

3.帮助学习不良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

学习不良学生往往很难得到老师的喜爱与关心,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评价较低,学习不良学生因与老师不能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影响其学习。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愿请教老师,问题越积越多,继而出现学习不良。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习不良学生沟通的欲望和兴趣。这种沟通也包括与同学之间的合作。

(二)培养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调查结果表明,学习不良与优良学生在认识兴趣上存在着极其显著的差异,因而可以从提高其认识兴趣上帮助学习不良学生转化。

1.应改进教学方法

教材中难免会有一些枯燥无味的内容,教师可以穿插有趣的事例,在教学中设置“悬念”,用新颖的教学工具和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使枯燥的内容“鲜活”起来。

2.要善于发现学习不良学生的兴趣

人人皆有自己的爱好,学习不良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善于通过观察、个别谈话、家访等途径来发现其兴趣所在。

3.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产生兴趣

教师应设法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其一生的发展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现在的努力学习才能换来今后的幸福生活,当学生真正把学习当成自身发展的需要时,就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学习。

(三)提高学习不良学生的注意力

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习不良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较差,注意力难以集中,易分散,从而造成对知识理解的困难,影响记忆力,最终造成学习不良。要想提高学习不良学生的注意力,可以采用形象控制法训练、想象训练以及自我调控技术的辅导,提高自我调控能力,促使其注意力的集中。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可以设计一些学习不良学生能够回答的问题,对他们多提问,鼓励他们多发言,并对他们的正确回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即使答错了也要少批评甚至不批评。教师长期地关注学习不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训练,对学习不良学生注意力的提高更会起促进作用。应当指出,学习不良初中生在非智力因素的许多方面都不如学习优良学生,要想转化他们,必须对其非智力因素的诸多方面进行全面系统地培养,否则,是难以奏效的。

参考文献:

[1]燕国材.非智力因素的理论、实证与实践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7~9.

[2]Zimmerman,B.J.modelsofself-regulatedlearningandacademicachievement.inZimmerman,B.J.&Schunk,D.H.Self-regulatedandacademicachievement:theory,research,andpractice[m];newYork:Spinger-verlag,1989:1~25.

[3]俞国良,王永丽.学习不良儿童归因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4):786~790.

[4]张妍,陈力,等.学习不良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配对研究[J].健康心理学,2004(3):221~223.

[5]李洪玉,阴国恩.中小学生学业成就与非智力因素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1997(5):423~426.

[6]孙文英.初中学困生非智力因素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4):12.

[7]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1~201.

[8]沈德立,阴国恩.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22~64.

[9]王春梅,辛宏伟.学困生的心理障碍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3(4):83~84.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

新课改的精神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的学习,而研究性的学习方法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常见方式。初中数学教学中研究性的学习模式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去研究一个课题项目,学生围绕这个项目自己去搜集资料、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自己去验证答案,当学生研究完一个项目之后,自己就能理解与这个项目相关的一系列知识。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可以由学生一个人完成,也可以由几个人组成团体共同完成。

一、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教师是学习的主导,教师给学生指定学习的目标,学生是被动的学习、被动的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初中数学的教学有一些需要抽象的思维能力、要求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知识。比如一元一次方程式、二元一次方程式等。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形象思维能力很强,抽象的思维能力较弱,如果让学生去学习直观的、容易理解的知识,学生会感觉很有兴趣,而如果让学生去学习抽象的、需要逻辑思维能力强的知识,学生往往感觉枯燥乏味又很困难。因为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如果要求学生去学习太困难的知识,学生就要求教师解决自己学习困难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让自己轻松学会知识,学生就不主动学习这些知识。

而研究性的学习模式则是教师给予学生一个课题,学生要围绕这个课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传统被动的“等饭吃”的方法不能让学生解决课题,学生得自己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在自己思考和实践中,思维能力就会被培养起来。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式时,由于方程式的变量增加为两个,学生学习就感觉有些困难,这时教师可以突破常规方式,从让学生大量解题转为让学生自己去找解题规律当作课后习题,学生就先自己去寻找方程应用的范围、寻找方程解题的一般规律、自己总结得到答案的方法。学生在筛选范围、分析比较、观察总结中自己就培养出科学的思维方法,而这套方法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当学生自己掌握到科学的思维方法时,面对数学难题时他们就会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去解答。

二、让学生增加生活实践的能力

数学这门科学的建立是来源于生活。比如人们在算帐的时候找出一套算帐的方法,人们在计算一块土地长宽的时候找到计算的方法,人们把这些计算的方法和规律总结出来,得到一套系统的知识就是数学知识。数学知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重视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概念和规则却忽视学生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对数学产生误解,认为数学知识和生活没有多大关系,只是因为自己必须要掌握这门知识所以才去学习,因此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

使用研究式的学习模式能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自己学习的知识要应用到生活中的意义。比如在教学初中数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据在我们周围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完成的课题如下:给5000元钱,去哪家银行,用怎样的方式存款收益最高。学生通过自己去调查各家银行的利率、自己分析比较各种存款的方法,就知道学习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有怎样的意义。通过研究性的学习,学生不仅对学习数学有更大的兴趣,而且掌握更多生活知识他们变得更加爱生活。

三、让学生融入团队合作中

在数学的学习中,有些问题需要大家一起共同研究、互相启发、共同解决。但是目前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不懂得与人相处和沟通,也不能理解什么是团队精神。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们永远不能学会团队合作的精神,他们只是缺少很多机会。研究性的教学模式能够提供给学生机会,在研究式学习的模式下,学生因为同一个目标聚集在一起,在合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慢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取长补短、学会大局为重,慢慢学生就能融入到团队的合作中,这种团队合作精神是学生未来学习和研究数学课题的关键能力,它决定学生是否有持续发展的可能。

比如在教学初中数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勾股定理和平方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共同研究勾股定律的论证方法,并要详细记录论证的过程。学生在共同研究中,他们一起测量数据、一起用各种方法拼接图形、一起计算数据。在这个过程中,有些学生脑子灵活,总能想出更多的图形拼凑方法;有的学生很擅长整理记录,他们能把求证的过程整理得很有条理。在共同研究的过程中,学生们把精神集中到共同研究课题上而放下过去彼此的成见,等到研究课题完成时,他们通过相处不仅加深感情,而且同学之间能彼此欣赏。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初中数学时,不仅学习态度被动,而且思维方式呆板,同时他们掌握的能力极其单一,因为传统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端,学生往往都成为只会做题的“书呆子”。而采用研究式的学习模式能让学生自主的学习数学知识,在研究数学项目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深入的理解课本中的概念知识,而且能全方位的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在使用研究式的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到给学生研究的项目课题必须是学生结合旧的知识和现在学习的新的知识,经过努力研究就能得到成果的难易适度的课题,如果难易度不合适,学生可能会觉得项目太简单而不必深入思考,或者觉得怎样研究也得不到成果索性消极对待。

【参考文献】

[1]吕林海,王智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三种实施模式初探[J].数学教育学报.2004(02)

[2]张雄.中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03)

[3]何华兴.把握数学发现方法提高数学创新能力[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04)

[4]李东斌,董晓斌.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3(02)

初中研究性学习成果篇10

关键词:汉字第二语言学习策略

一、引言

对外汉语教学界关于汉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于上世纪90年代已经起步,既包括对汉语总体学习策略的宏观研究,也包括对汉语某项学习技能进行细致分析的微观研究,如汉语词汇学习策略、汉语阅读学习策略、汉语写作学习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相当丰富。其中关于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数量较少,但成果十分丰富,已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与重点。

二、国外对汉字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在国外对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中,mcGinnis(1995)当属第一人,他对一批汉语初学者的汉字学习方法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的汉字学习方法相当多样化,其中最常用的是机械性的重复认读,自行编造与字形有关的故事,并不非常重视利用意符和声符的策略。Shen(2005)对95名汉语学习各阶段的学生进行了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发现:1.学习者最常用的策略是正字法策略;2.元认知策略对学习者的汉字学习有较大的影响。但必须指出的是,她把“汉字学习”等同于“汉语词汇学习”,这可能会造成对汉字学习策略的定位偏差。

三、国内对汉字学习策略研究概述

较之国外,国内对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较为丰富,研究内容和方法比较全面,近年来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早期的汉字教学研究对汉字学习策略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探索。如王碧霞、李宁(1994)等人从留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来探讨基础阶段的汉字教学。通过调查分析发现,为了更好地记忆所学的知识,学习者常会采用各种记忆策略,特别是大量运用联想的策略,他们记忆汉字的联想方式主要有形象联想(由字联想实物)、结构联想(截取组装汉字的相似部分)和母语联想(用母语字母代替汉字的某些部件)三种。

之后展开的集中讨论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大多是从21世纪初开始的。江新、赵果(2001)以现代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对138名初级阶段的外国留学生进行了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和因素分析检验,构建了一个有一定信度和效度的汉字学习策略量表。此外,他们还分析了这些留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发现字形策略、音义策略、笔画策略和复习策略是留学生使用最多的策略,应用策略次之,归纳策略最少使用。在此基础上,赵果、江新(2002)又分析了汉字学习策略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应用策略对汉字学有帮助,而字形策略则不利于汉字书写的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汉字学习策略与汉字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但此项研究的结果仅限于初级阶段的非常容易习得的汉字,因此汉字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还有待更为深入的实证性研究。

柳燕梅、江新(2003)通过对21名欧美学生的实验研究发现,在字词的学习记忆上,总体而言,回忆默写法比之重复默写法更有效;但在字形方面,回忆默写法更为有效。这一研究成果是在汉字学习策略有效性研究方面取得的实证性突破。

马明艳(2007)以一名汉语程度为零起点的尼日利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关于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分别考察了学习过程的四个阶段中该生汉字学习策略的发展趋势。虽然这只是针对一个非汉字圈留学生的个案研究,尚缺乏普遍意义,但共性规律的获得是以个性研究为基础的,因此对特殊个体的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以上研究都是对学习者及其学习过程的调查研究,是关于汉字学习策略的“描述性研究”,是从“学”的角度来看的。从“教”的角度来看,如何把这些研究成果反馈到教学实践,把那些有效的汉字学习策略传授给学生,涉及到关于“学习策略培训”的“介入性研究”(吴勇毅,2001)。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对汉字学习策略进行了关于策略训练的介入性研究。

柳燕梅(2009)通过问卷调查与定量分析,对以欧美学生为主的汉字初学者进行了策略训练实验。结果显示,策略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减轻汉字记忆的负担,从而验证了汉字学习策略训练的必要性、可教性与有效性。这项研究成果足以引起教师在汉语教学的初级阶段进行汉字策略训练的重视,但这只是一项关于汉字学习策略的初步研究,还需要有汉字水平成绩支持的重复实验来进行策略训练有效性的检验。

柳燕梅(2009)还进行了自然课堂环境下的教学实验,发现策略训练会提高学生汉字学习部件策略的使用频率,分散训练方式的效果略优于集中训练。这些研究成果启示对外汉语教师应该在汉字教学的初级阶段对没有汉字背景的学生进行策略训练,并根据实际情况尽可能采取分散的方式进行训练,这充分证明了汉字学习策略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

李蕊(2009)支持“学习策略应该分阶段”的观点,设想针对不同阶段学习者习得汉字的实际情况,来对他们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和培训,必定能有效提高学习者的汉字学习效率。在此设想下,她对留学生进行了关于“声旁系联”策略训练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验证了该设想。虽然这项实验的内容比较单一,但它发现的“学习策略训练”的潜在价值为我们进行更进一步的关于汉字教学的深入挖掘提供了力量。

除以上核心期刊外,近五年来,不少硕士论文也对汉字学习策略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杨媛(2012)《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对汉字部件策略使用的影响――针对非汉字文化圈学习者的调查研究》进行了汉字学习策略的实验性训练研究。作者在对中山大学开设的语文分进班长期、大规模实施汉字学习策略训练的基础上,对“语文分进”实验组和“语文并进”对照组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语文分进”教学模式下的非汉字圈学习者更多地应用部件策略来学习汉字。

四、结语

随着研究的不断发展,对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方法也日益成熟并趋于多样化。不再是谈经验或总结式的泛泛之谈,而是在理论基础上进行科学的实践研究;近几年来更是出现了运用实验性方法进行汉字策略训练的介入性研究,这是在研究方法上的尝试与突破。

从研究的角度看,宏观研究占绝对比例,微观研究还不够充分。对于成功学习者的汉字策略研究、汉字学习策略与汉字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学习者个体差异对汉字学习策略的影响研究等仍然较少。此外,现有汉字学习策略研究,大部分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的,忽略了学习环境、文化背景以及汉字本身的特点对汉字学习策略影响的因素分析。

从研究对象的范围来看(特别是近五年来的硕士论文),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展,不再局限于欧美和日韩两大群体,而是扩展到了越南、泰国、俄罗斯等国家。但对欧洲国家的研究一般只涉及欧美国家,缺少国别化的细致研究。其实,“欧”“美”有别,欧洲内部不同国家学生的汉字学习策略也存在差异。

以了解学生“怎么学”为切入点,才能发现教师应该“怎么教”,这是现阶段科学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核心。当下汉字学习策略的研究首先应将不同阶段学习者普遍使用的和很少使用的特殊的汉字学习策略进行科学的分类,其次对各类汉字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实证研究与分析,然后建立科学高效的汉字学习策略培训模式,最后将策略培训付诸教学实践并进行反馈分析。这是汉字教学的新趋势,也是外国学习者汉字学习策略研究的新动态。

参考文献:

[1]mcGinnis,S.Studentattitudesandapproachesinthe

learningofwrittenChinese[C].paperpresentedattheannualConferenceoftheamericanassociationforappliedLinguistics,LongBeach,Ca,1995.

[2]Shen,H.aninvestigationofChinese-characterlearning

strategiesamongnon-nativespeakersofChinese[J].System,2005.

[3]王碧霞,李宇,种国胜,徐叶菁.从学生识记汉字的心理过程探

讨基础阶段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3).

[4]江新,赵果.初级阶段外国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调查研究语言

教学与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4).

[5]江新,赵果.什么样的汉字学习策略最有效?――对基础阶段留

学生的一次调查研究语[J].语言文字应用,2002,(2).

[6]柳燕梅,江新.欧美学生汉字学习方法的实验研究――回忆默写

法与重复抄写法的比较[J].世界汉语教学,2003,(1).

[7]马明艳.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J].

世界汉语教学,2007,(l).

[8]吴勇毅.汉语“学习策略”的描述性与介入性研究[J].世界汉语

教学,2001,(4).

[9]柳燕梅.汉字策略训练的必要性,可教性和有效性的实验研究

[J].世界汉语教学,2009,(1).

[10]柳燕梅.汉字教学中部件策略训练效果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

研究,2009,(1).

[11]李蕊.汉字学习策略的介入性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

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5).

[12]杨媛.语文分进的教学模式对汉字部件策略使用的影响――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