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十篇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十篇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0:17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篇1

1.设置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情境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应该设置有效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境.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情境主要就是指学生需要在一个具有浓厚的研究性的环境中进行学习,需要具有研究性学习的氛围.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学生设置一个有效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境,进而能够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效率的提高.首先,教师应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处于一种轻松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并且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次,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疑问式的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判定的过程中,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小明不小心把家里的三角形窗户玻璃打碎成几块,问小明要去玻璃店配置一块完全一样的玻璃,需要带哪块碎玻璃去呢?通过这种贴近实际生活的情境设置,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学习方法很重要,如果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那么学生会在学习中遇到很多的困难,也无法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而教师针对学生不会学习的问题,教师应该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能够逐渐地掌握研究性学习的规律,实现最佳的学习效果.例如,一些学生不善于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喜欢自己研究问题,教师可以支持这种做法,主要是由于如果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将影响到自身的研究性学习的效果,那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进行独立性的研究.而针对于一些比较活跃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进行研究性学习,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水平.3.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当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研究性学习任务之后,教师应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有效的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掌握相关的策略,教师尽量避免一些负面性的评价,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研究性学习的情况,给予适当的鼓励性评价,以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于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着的问题,教师应采取一对一评价的方式,这样能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确保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

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研究性学习任务的数量和难度应该进行重点的把握.由于学生在课堂上研究性学习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教师为学生布置过多的学习任务,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即使有学生完成全部的学习任务,也无法进行深入的研究,影响到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另外,在研究性学习任务的难度方面,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很多的学生学习能力不高,如果布置学习任务难度过大的话,将会导致学生无法充分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师应该为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布置相对简单一些的学习任务,而对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难度稍大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完成适合自己学习水平的研究性学习任务,能够实现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其次,教师的引导方式需要大胆和合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研究性习惯,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如果学生无法完成自身的研究性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而针对于一些有能力完成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学生,教师最好不要过多的参与,让学生独立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自身独立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学习上的进步.

三、总结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篇2

2010年秋季,我省作为最后一批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省份之一,全面开始了新课程实验工作。这次课程改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最重大、最彻底的一次课程变革,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时,对我们这所仅有五年办学历史的学校来说,既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也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就综合实践活动来说,《甘肃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指出:普通高中新课程中,综合实践活动是领域之一,有23个学分,约占高中必修116个学分的五分之一。综合实践活动这一领域由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三门课程构成,其中研究性学习占15个学分。

对研究性学习,学校领导不敢懈怠。2010年9月初,校长专门组织校委会成员认真学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印发的相关文件,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支部书记为副组长、校委会其他成员为组员的“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长为组长、科研信息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各学科备课组长为组员的“研究性学习专家指导小组”,出台《平川中恒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试行)》,决定从2010级高一学生起,在学生课余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以课题研究报告为主要内容,开设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2010年9月底,学校又安排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的骨干成员一行12人赴我省兰州一中、天水一中和宁夏银川一中学习、取经,返校后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讨论、制定了《平川中恒学校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细则》,规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含分阶段细化目标),提出了不同年级研究性学习内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三步走的战略:一是动员组队,确定研究课题阶段,二是自由实践体验阶段,三是总结表达交流阶段。至此,我校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思路已经明晰,各方面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为了让学生和家长及早了解新课程实验的相关政策和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性,2010年11月,学校科研信息中心整理、编印了近3.5万字的《白银市平川中恒学校高中新课程实验宣传材料》,当年的高一学生人手一册。为讲求实效,学校要求班主任召开主题班会,组织学生学习新课程实验宣传材料,并在年底分别组织高一学生和学生家长参加新课程实验专题宣讲会,由校长对新课程改革的大政方针、主要政策进行解读,教务主任解读《中恒学校新课程实验实施方案》,科研信息中心主任对《中恒学校新课程实验综合实践及学分认定工作实施细则》进行重点解读,年级主任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提出了具体安排,以期得到学生和家长对新课程实验工作,尤其是综合实践课程的理解、支持与重视。临近寒假时,学校特意召开高一年级任课教师会议,强调教师要结合各学科新教材内容,安排学生在寒假完成一个教材建议的与学科知识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报告,第二学期开学时上交。2011年3月底,年级主任组织高一年级相关学科任课教师完成了对学生课题研究报告的第一次评价及学分认定工作。但是,在后来的研究性学结会上,我们意识到这种以学生个体为主的课题研究活动虽然属于研究性学习的范畴,对学生探究创新精神、主动学习以及获取信息等方面能力的提高有些作用,但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研究性学习课程目标的达成也非常有限。

为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信息中心又借鉴课改先行区兄弟学校的先进经验,参阅大量的研究性学习资料,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于2011年9月编印了近5万字的《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研究性学习课程辅导材料(内部交流)》,内容包括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等教育行政部门的指导文件、《平川中恒学校研究性学习课题登记表》及《平川中恒学校研究性学习评分表》等多种表格、研究性学习方法等参考资料,同时提供了涵盖中学全部学科及能源、环保、生活、社会、科技等方面多达330个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参考课题,装订成册后发放到每一位高一、高二年级学生手中,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使学生进一步明确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方法以及实施过程。

2011年10月上旬,学校新课程实验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又召开专题会议,决定将研究性学习课程由科研信息中心主任统一组织、管理,具体负责研究性学习各方面的实施工作,引领学生有序、有效地做好研究性学习。同时要求班主任指导本班学生完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组建、上报工作。2011年12月下旬,高一、高二年级全体学生1000多人在年级主任和班主任的组织下,分两次参加了由学校新课程实验研究性学习专家指导小组副组长曾继承老师主讲的研究性学习辅导讲座,具体了解如何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2011年12月底,学校共收到高一、高二年级全部学生参与的152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组建材料,平均每个小组有9名同学,确定了各学习小组的组长及主要任务。

为引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科研信息中心又设计、编印了涉及研究性学习全过程的课题申报表、课题研究方案、活动记录表、数据处理表、结题报告、总结报告、课题研究评价表等14种表格的《平川中恒学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手册》,根据各组课题申报数免费发放到研究性学习小组,极大地方便和规范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临近放假时,科研信息中心再次组织召开由全体研究性学习小组组长参加的开题会议,具体安排、部署学生寒假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寒假期间,为完成课题研究任务,有些小组的同学在春节期间自筹经费赴兰州火车站,冒着严寒发放调查问卷,走访旅客、车站工作人员,了解实名购票新政策对缓解春运紧张局势的实际效果。有些小组同学深入陶瓷制作车间,实地观察陶瓷制作工艺,担任主持人拍摄视频短片,采访专业人士,了解当地陶瓷产业发展情况。有些小组深入农户家中,和乡亲同吃同住,了解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经过一个寒假的辛勤努力,2012年3月中旬,年级组共收到2011至2012学年度高一、高二年级学生研究性学习小组上交的《研究性学习手册》219册,涉及研究课题195个,多数小组的研究课题观点新颖适时,材料充足详实,分析认真透彻,充分反映了许多社会现实问题和同学们关注的问题。随后指导老师根据《研究性学习手册》按照《评价标准》完成了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及学分认定工作,同时又在每班筛选了三、四个质量比较好的研究性学习成果上报学校。经过学校研究性学习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三轮认真、客观的评价、遴选,最终有25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课题进入我校首届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展示环节。

为做好我校首届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展示工作,学校研究性学习专家指导组在年级组配合下,又组织即将参加优秀成果展示的25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组长和小组骨干成员召开优秀成果展示筹备会,会议总结了前期的研究性学习情况,肯定了取得的成绩,提出了存在的不足,并通过幻灯片讲解、播放视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展示的途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学校的要求等内容,为学生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让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展示活动。

2012年4月11日、12日两天,下午3∶00至6∶00,学校阶梯教室座无虚席,气氛热烈,高一、高二年级的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展示大会分别在这里举行。王昱小组“各种饮茶方式与地域民族的关系”、杨岚婷小组“平川区的陶瓷产业发展”、李紫珺小组“春运新政策的颁布对春运严峻形势的缓解程度”、陈明慧小组“南海问题研究”等研究成果,一声声讲解,一幕幕幻灯,一张张照片,一段段视频,把各小组优秀的研究成果及不凡的研究过程都生动、完整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各小组配合默契的舞台表现,令人拍手叫绝。

为了做好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展示工作,有些小组的骨干成员在课余时间优化结题报告,撰写解说词,准备演示幻灯片,加工制作视频片段,三天内休息不到10个小时;有些小组外出考察遇到很多困难;有些小组深夜还在整理实验数据;有些小组成员发高烧了,仍带病在台上坚持讲解。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试问有哪一种课程能够让学生如此投入、如此用心?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篇3

关键词:高校研究性学习;现实误区;创新策略

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反映了学习的规律性,也符合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因此很快超越了国界,成为世界各国共同追求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和全新的教育理念,而且迅速从中小学扩展到高等学校,从全日制教育延伸到成人教育、继续教育。高校研究性学习在实践过程中已经有了许多经验,但也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与误区。

一、高校研究性学习的现实误区

中外教育界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依据和借鉴,研究性学习的本质特征应该非常明确而具体,并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取得良好的效果。但事实上,由于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加之其本身的复杂性,所以对于研究性学习还存在着定位不准、认识模糊、把握不住等问题。

1.研究与学习割裂

研究性学习在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其着眼点应指向于学习,研究只不过是学习的一种状态,是学习的限定语,与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是一致的,其目标应指向学习的效益和质量,指向学习者的成长和发展,并非研究和学习本身。学习是研究的前提和追求,研究是学习的方式和状态,我们惟有将学习的基石垒得更扎实、更雄厚,研究才会更有深度、更有价值;我们惟有持久深入地进行探索和研究,学习才会显现成效、有所归依。纵观现实中的高校研究性学习,往往把研究与学习割裂开来:一是只要学习不要研究,用常规的学习代替研究性学习,或把技艺的简单模仿当作研究性学习。有的学校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知识技能搬进教室,有的教师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知识大加灌输,甚至把自己的知识技能的传授当成了研究性学习。“许多学校一旦离开传统知识学习的据点,便告别了固有的知识储备,踏上了‘天花乱坠’的务虚之路。”[1]二是只要研究不要学习,认为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家的研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么就像科学家一样得出独创性的研究成果,要么使学生们根本无法企及。他们不知道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科学的学习方式,与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是人人都可以掌握和运用的。他们偏离了将学习与研究结合起来,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提高学习者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寻求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根本目标。

2.结果与过程分离

目标就是人们预期的结果,结果因其外显性、实在性、可测性在目标追求中很得人们青睐;过程就是人们追求目标的经历,过程因其内隐性、潜在性、难测性在目标追求中易被大家忽视。在现实的高校研究性学习中,人们往往注重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表现在:一是注重结果性目标,以是否出现了预期的结果为研究性学习达成目标的标准,过分看重论文、发明、发现等,而忽视“生活的智慧”、“精神的力量”和完整的人格等因素;二是注重表现性目标,以学生在活动后所表现出的教育结果为基准,看重的是“唱唱跳跳”、“热热闹闹”,研究活动仅有形式,没有内容,表面轰轰烈烈,丰富多彩,实质上根本不能触动个体的内心世界的成长和成熟;三是忽视体验性目标,体验主要指过程中的教育经历、情感陶冶、意志磨励、性格锤炼和品德修养过程。没有自主的体验,就不可能有“悟”,不可能有“智慧”,也就不可能知人认事,不可能对人、事给予足够的敬意,因而也就不可能具有高尚的德行。

3.事实与价值脱节

研究性学习要在实际调查以及资料搜集的基础上解决问题、开展活动,活动本身及探究的结果并不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关注的是活动背后的价值,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与自我塑造,关注个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但许多学校以事实研究为目标,缺乏价值的观照。一是满足于“找寻已有答案”,表面上是进行探究,实质上学习者所获得的都是间接经验,都是单纯的事实,远离了他们的生活与心灵;二是局限于“是什么”的研究,很少考虑“应该如何”开展,活动的意义与价值何在等;三是停留在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现象的探究,缺乏对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素材的深入挖掘。这样虽然注重了对事实和规律的探究,却忽视了研究目的、研究过程、研究手段的价值关怀和伦理观照。

二、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创新策略

作为一块新开辟的处女地,研究性学习在我国尚处于姗姗起步阶段,许多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对于研究性学习本质和目标的研究,不论是作为课程也好,还是作为学习方式也好,虽然提出了很多观点和看法,作了不少的努力和尝试,但总有难尽如人意之感,难以指导研究性学习沿着健康的轨道前进。笔者借助于各门学科的理论启示,透视实践过程中的偏差,感到应从以下几方面创新:

1.过程目标和生活真实的彰显

传统教学的根本缺陷在于把丰富的教学过程简化为单一的认识活动,将教学与真实的生活割裂,并将其从整体的真实的生命活动中抽离,教学过程成为整齐划一的流水线似的标准化过程,教学目标体现为静态的死板的数量化的结果目标。研究性学习认为,教学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形成过程,是学生个体生命潜能多方位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教学与真实生活是融为一体的,教学本身就是师生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人、生命、生活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2]正如布鲁纳所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习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3]这一过程中情况千变万化,不可能一成不变,因此目标应随着过程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内容的调整而调整,不应被固定和僵死的目标所束缚。结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过程,探究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所要追求的目标,“一种对过程而不是对固定知识的信赖,是现代世界中惟一的能作为教育的一种目标而具有意义的东西”。[4]

2.自主探究和开拓创新的张扬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单一的知识接受和简单的技艺训练的方式,让学习者通过调查、访问、考察、测量、实验、劳动等主动的探究活动进行学习,让学习者充分拥有综合运用知识技能的机会,使学习者不囿于对材料的记忆和堆砌,而是从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观点出发,对事实和现象发表个人的创见,展现个体的智慧。研究性学习的主体只能是学习者自己,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促进者”。教师不能用事先预想好了的答案去框束学习者,而应该充分肯定每个学习者的努力和价值,鼓励学习者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创意与设想。只有真正具有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的人,才可能成为充分的主体;在研究性学习中,目标由学习者自己独立确定,由学习者主动地、创造性地去达成,从而形成学生的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研究性学习的真谛,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理想境界。

3.整体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提升

传统教学把学习当作是单纯的认知行为和封闭的个体行为,因此目标直指知识技能的获得,而忽视了情感、意志、兴趣、品德和人格的培养。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知的堆积。”[5]研究性学习把学习看作是学习者在生活中的不断成长和不断发展,学习作为一种生活必然渗透着学习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是“手—心—脑、实践—感知—思考以及身体—心理—灵魂”等共同参与的“整体学习”(holisticlearning)和“全人活动”(wholepersonalactivities)。因此研究性学习要以知识为基础,这是研究的前提;要以能力为核心,这是研究的关键;要以情感为方向,这是研究的升华,是学习的最高层次,它们共同构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体系。我们在教学中追求的应是这一目标体系的全面达成。

4.亲身体验和主动尝试的追求

传统教学注重学习结果,把知识看作目标,一个明确的问题,一个真理,主要是通过传授的方式获得。研究性学习把学习看作是行动或过程,看作个体在出于各种目的而试图理解所生活的社会或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的认知建构或创造的过程,主要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得。这种体验是全方位的,既有对显性知识的习得,也有对隐性知识的感悟;既有成功的兴奋与欢乐,也有失败的苦闷与沮丧;既有可以言传的,又有只能意会的。体验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一种更有意义的目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体验能够“化信息为知识,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德性”。在亲历探究过程中,也可能学习者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结果却一无所“获”,但这也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它回归了生活的本质,有助于深化学习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和感悟。

5.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的回归

传统教学强调获取事实和规律,偏向科学主义,迷失了知识所蕴涵的伦理价值。研究性学习不仅要探究事实和规律,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更要注重探究过程中的价值关怀和伦理关照,避免把探究的事物作为被动性的对象世界,任由自己掌控、役使和享用。一方面,学习者要具备伦理意识,把世界作为一种生命,一种需要通过悉心保护和倍加珍视才能获得再生力的生命,并怀着敬畏的善意热爱生命。另一方面,学习者要充分挖掘知识中所蕴涵的伦理价值,不断转换研究视角,使学习者在研究过程中有机会直接面对并处理“生活、生存、生命”等一系列涉及伦理道德的问题。总之,研究性学习要让学习者在亲身体验、切实感受中培养善待自然、善待生命的德行,学会与自然、社会、他人和谐相处,形成尊重事实、注重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养成关心现实社会,学会思考社会问题,主动承担起解决自己身边的现实社会性问题的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27-128.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

[3]赵祥麟.外国教育家评传: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262.

[4]钟启泉,黄志成.美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251.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篇4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研究性学习;高中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3.04.014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爱因斯坦)这是因为“提出问题”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意识。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以及如何通过国家课程标准促进探究性学习实施的问题,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学会认知、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是21世纪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在课程结构改革上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从重知识轻能力,到重视学生情感的发展;从封闭办学观的影响,课程忽视社会性实践,到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加强了对学生与社会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对社会需求的能力的培养。这些变化表明了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提升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改革措施,已日益为教育者所理解接受并主动实施。

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和内涵

研究性学习的本质是人类学习知识、认识世界的一种活动,在学校教育的背景下,它既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课程形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所以,“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初步学习、体验科学研究的活动性课程。

2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有如下特征:第一,经验性和体验性。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积累实践的经验,并在亲身经历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这种经验性和体验性显示出研究性学习与记忆书本知识的不同。第二,过程性和生成性。接受式学习是学生掌握即定的知识,但研究性学习则是在探究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建构知识、生成知识。第三,开放性和实践性。研究性学习在内容上具有开放性,学习内容不是特定的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研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同时,研究性学习具有明显的实践性,只要学生“投入”到研究性学习之中,学生便会自觉地认识到,这是一项认识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第四,自主性和探究性。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是研究活动的主体,学生的研究活动是自主进行的,他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确定研究课题,学习计划是自已设计的,学习活动是自已亲身经历的,其中的困难又是在个体的努力和同伴的协作下一起克服的。同时,研究性学习是基于问题解决的一种学习,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探求结论。

3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实施

3.1指导学生选题

学生研究课题的选择与确定,通常要反映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兴趣,以及特定的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状况等,只要是与学生现实生活和社会生活相联系,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可以作为研究课题。“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景,向学生展示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兴趣、认知、理解、应用的实际能力及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能性,提出一些研究性课题供学生选择。为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特长自行选题。学生的选题宜小不宜大,应尽量适合自身能力的课题。围绕学生的学习、身边生活的事物,切入口小的课题去引导学生选题。例如“中学生体能素质的现状调查”、“肥胖学生的体质状况及折因研究”、“高中学生生活方式的研究”、“学生睡眠状况的调查”、“耐力跑对增强体质效果的调查”、“学生学习焦虑情绪的调查研究”等进行研究。广东实验中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广州娱乐性体育场所举隅”就是由余乃明老师指导,由何聪、陈翰波、张津冬等7位同学组成的课题组研究完成的。专家评价是学生一项很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是一项较好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经验的课题,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取得研究成果。

3.2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败。制定研究计划以引导研究过程,学生初步进入科学研究领域,缺乏科学研究的知识,难以把握研究的全过程,因此,确立研究课题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研究计划的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意义,研究内容,调查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预期结果、课题组成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的形式进行)和研究分工,研究进度,研究措施等。

研究方法是研究计划中的核心部分,制定研究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就是组织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理论与方法的过程。收集资料、调查访谈、问卷调查、实验、统计等科学研究中的一般方法也适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围绕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研究内容,要达到的研究目的,指导学生去选择研究方法。资料研究、调查访问是不可缺少的,至于是否要进行实验、是否要测量,是否采用问卷调查,就要根据课题的研究内容来确定了。问卷调查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可以为课题研究获取很多研究资料和信息,学生学习编制一份简单的调查问卷,作一次问卷调查的实践,是很有意义的。

3.3指导学生实施研究计划

研究计划实施阶段,主要是学生根据课题研究方案中规定的具体安排,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具体的研究工作。

资料研究主要是指导学生围绕研究目的和内容,阅读有关理论知识,或邀请老师作专题讲座,开拓理论视野,以理论去指导研究,并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支撑。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查阅相关的文献信息和资料,收集相关历史的、现实的资料,从历史的、现实的资料中对研究象进行分析。调查访问、问卷调查、实验、测试等,都是观察研究对象的状态、变化、问题和与相关因素的联系,收集研究资料。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典型资料收集,典型引路路最明,典型说话话最灵,典型资料对研究问题的阐述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调查访问、问卷调查都要根据研究的需要,事前拟好调查问访提纲,选择好调查对象,进行访谈,收集研究资料;学生初次做问卷调查,问卷设题不宜太多,以封闭式问卷调查为主,目的在于学习编制问卷的方法,体验问卷发放和回收的方法。

采用实验研究,如“耐力跑对增强体质效果的实验研究”、要指导学生做好实验方案,内容包括实验目的、任务、实验时间、实验形式(单组对照或双组对照)、实验施加因素、实验测试指标、实验分工、实验步骤安排等,实验法要与文献资料研究、访问调查、观察等方法结起来,列入实验方案,收集实验资料,一步一步逼近研究目标。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教师都要指导学生及时整理、分析资料,认识研究对象内部和外部各因素的关系,形成观点,逐步达到对事物规律的认识。

3.4指导学生撰写论文

在撰写论文之前,要指导学生整理资料,学生结合亲身实践,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在资料整理、分析过程中,认识研究对象的状态、本质和问题,形成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撰写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是科学研究的一次总结,对学生逻辑思维、写作能力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体育课程研究性学习成果,一般以调查报告、实验总结(实验研究报告)、小论文、研究论文等形式呈现。

不管什么形式,结构都要严谨,全文要有论点、论据、论证。指导学生提出的立论观点鲜明,论证有据、指导学生充分运用收集到的资料,如访谈材料、观察材料、文献资料、实验或测量的材料、典型材料等,作为论据去论证和支持自己研究提出的论点。

3.5指导学生总结交流和评价

研究性学习成果的交流和评价,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最后环节,研究成果的处理可以有多种形式,最常用的是组织研究成果报告会,宣读论文,交流心得体会,让更多同学分享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征求同学们对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提出意见和改进建议,师生对研究成果做出评价。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推荐到出版单位发表,发挥研究成果的作用。

4结束语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人为本,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和学会发展的学习理念,高中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我国教育的一项重要改革,让中学生提早进入科学研究领域,接受科学研究的教育和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问题意识和科研素养。促进学校体育改革,提高体育课程的质量,以推进素质教育。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经验的建构者,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知识技能的应用,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而获得感悟和体验,重在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科研实践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社会调查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中学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在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教学研究性学习仍是一个比较簿弱的环节,我们有责任推进这项活动的开展,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2001.

[2]钟启泉,崔允潡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美]斯特弗、盖尔主编.高文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16.

[5]许镇辉等.如何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20(6):62.

[6]刘赞英等.构建研究性教学模式的难点和突破点[J].中国高等教,2008:(13),(14).

[7]刘久成.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9:(1):68-70.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篇5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2011年秋季,我们提出了《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的重要课题,并立项进行研究。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因而探讨高中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从“学会知识”走向“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促进人格健康发展。

一、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研究基础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指导作用和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突出学生获取知识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过程,遵从学习者认识规律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是高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类型,它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普通高中阶段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种必修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它是指教师通过援引、促进、支持、指导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去完成学科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思想、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因此,研究性学习具有比较系统的理论基础。首先,研究性学习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基础,强调学生主观能动性的积极发挥。研究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主观能动性原理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任何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都需要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找到规律。因而,人的认识活动、改造活动和精神状态具有主观能动性。研究性学习正是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创造过程,是对书本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具体分析、观察、体验和感悟,然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从课题选择、方案制定、实施研究、成果形成到交流表达无不依赖于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才能使自我得到发展。其次,研究性学习以教育学理论为依据。卢梭说:“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是让他自己去发现这些学问。”卢梭的主张与研究性学习从社会、生活中确定研究课题和项目,让学生的主动参与实践,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具有一致性。杜威也从经验与过程的意义上去认识和理解知与行的关系,他认为知与行是直接统一的,从而倡导“从做中学”、“从经验中学”,强调在实践中进行学习,提出了“经验课程”。而研究性学习所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其目标是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从而获得自身的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第三,研究性学习以心理学原理为基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材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独立地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或改造认知结构的过程。”这种发现学习模式与研究性学习模式如出一辙。在此基础上,建构主义还非常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性,认为学习不是学生孤立的活动,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进行学习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互动完成,从而促进人与人间的合作与联系,这与研究性学习的“培养学生学会分享,乐于合作的精神”之课程目标惊人的相似。上述理论为我们研究本课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作业,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课程、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某些小课题进行研究,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实践活动类作业,是研究性学习成果呈现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主体性原则。在研究性学习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全面性原则:研究性学习以培养青少年具备21世纪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为课程总目标,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贯彻因人设计,因材施教原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使每位学生都有表现自我、施展才能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全体学生的能力和品质。

3.问题性原则。课题源于问题,问题源于生活。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善于从教科书、自然、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选择课题,并且围绕课题去搜集资料、调查研究,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4.科学性原则。研究性学习是教师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坚持学习是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的原则。教师应以正确的方法,对学生加以科学的指导,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会科学地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科学素养。

5.创造性原则。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研究性学习主要目标之一。因此,研究性学习作业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作业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三、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的内容和形式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去实践、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作业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习实践过程与实践体验以及学习结果呈现形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和创造需要。

在研究中,我们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精神、科学的态度和道德观、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情感体验为目标;以年度为单位,综合设计学生研究性学习主题作业;围绕“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等主题,每年向全校师生提供100多项课题供学生自由组合研究,同时还根据社会和形势发展需要适时调整和充实课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通过作业表现自己和展示自我。

在作业设计的形式上,我们紧扣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特点,创新设计了四种类型的作业:

1.搜集整理资料型作业。搜集整理资料型作业,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获得所需要的信息的作业。人们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实践中,总结形成了各种搜集资料的方法,其主要方法有问卷调查、专访、观察和查阅文献等。这类作业包括活动方案设计、电子或手抄报、展板和课件等。

2.实践操作型作业。实践操作型作业,就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体验活动,并形成可视性的物品或载体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模型、作品、成品和实地操作等。

3.情景设计型作业。情景设计型作业,就是通过创设特定情景,因“疑”生趣,因“疑”生奇,充分激发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照片、录音、录像、表演等。

4.生活体验型作业。生活体验型作业,就是记录自我成长过程和对事物认知过程的作业。这类作业主要包括成长记录、演讲、日记、研究报告等。

四、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指导的策略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具有目标的全面性与多元性、学习内容的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学习结果的多样性与学习形式的灵活性等学习特点,这些特点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设计与指导方式方法,因而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学校特点,总结提炼出下列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指导的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研究性学习重要载体,《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下转71页)(上接33页)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问题发现的前提条件。在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要努力培养民主氛围和问题意识,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问题意识和调动情感,不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

2.强化方案设计。我们认为,任何有创意的成果都出自于学习者学前精心设计的方案。因此,我们在研究性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严把三个重要关口:一是指导与选题阶段,综合考虑学生内在和外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因素,包括学习结果的呈现方式与能力等。二是实施阶段,强化学习型组织形式建设,积极推行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和个人研究与班级相结合的三种学习组织形式,让研究过程及管理逐步深入。三是总结阶段,强化成果意识,积极倡导丰富多彩的成果形式。

3.激活学习主体。研究性学习的特性是基于学生自我兴趣,自主选题学习研究,因而在研究性学习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留足充分的探究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方向、目标、内容、方法,包括指导教师;自我决定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但不排除教师的必要指导。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篇6

[关键词]高职教育职业核心能力研究性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王敏杰(1964-),女,江苏宜兴人,苏州市职业大学管理系,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文秘教学。(江苏苏州215014)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12-0123-0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特别设立的教学活动,且作为必修课列入课程计划,明确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目前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重点是工作过程课程、项目课程,对研究性课程尚不够重视。部分高职院校虽然开设研究性课程,但实施不够规范,研究性课程的选题仅是由教师单方面结合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研究进行申报,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在研究性课程教学过程中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

高职院校设置独立的研究性课程,能创造让全体学生整体和谐发展以及每个学生个性独特发展的条件,能让学生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从而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创新精神,提高探究能力。本文将结合苏州市职业大学省级特色专业文秘专业开展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实践,探讨高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法。

一、研究性课程是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载体

高职教育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2006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具有独立形态的研究性课程是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建立学习小组,自主选择学习项目,围绕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进行自主性学习和探究。研究性课程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它让每个学生自信和成功地展示自己,在研究性课程学习过程中培养包括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自我管理、信息处理、创新创业等职业核心能力。

以苏州职大文秘专业为例,在特色品牌专业建设过程中,既重视开发工作过程课程和项目课程,又注重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品质,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研究性课程能培养学生的信息搜集和处理能力。学生围绕课题研究需要有目的地系统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信息,在信息搜集过程中必须进行价值判断,并对信息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运用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如“苏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研究性学习课程组,从图书馆、因特网、访问专家学者等多种渠道,获得了大量有关苏州文化遗产的资料,并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对苏州文化遗产如何进行保护和利用提出自己的见解。信息搜集处理能力的提高也是培养创造能力的关键。

研究性课程能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研究性课程是以项目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性学习,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课程学习任务。课程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一起商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交课程学习成果。如“苏州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秘书职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调查研究”课程组,小组成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共同商讨调研问卷,分工深入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与企业秘书进行座谈交流,相互提供信息,完成调研报告,并汇报课题成果。课题研究使学生和企业、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沟通能力。

高职院校开设研究性课程,能为学生创设融亲身实践、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为一体的学习平台,学生以具体的研究性课题为载体,自主决定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从而激发学生个体的兴趣和创新活力,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

在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研究性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现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亲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获得科学研究的初步体验,加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思考,激发起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

高职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增强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关注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性课程既需要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题,也需要从就业面向的行业企业、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选择课题。通过研究性课程学习,学生既要学会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环境的认识、人类社会的进步等问题进行观察思考,又要学会对行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既培养学生为人类、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使命感,又要增强学生对行业企业发展、团队发展和自身发展的责任感。

高职研究性课程首先要倡导学生自主选题,选题过程就是对学生自主能力的训练,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专业、职业岗位申报选题,教师和学生共同根据教学目标对选题进行分析,整合出研究性课程项目,组成研究性课程学习小组。高职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所学专业,作为专业课程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就业面向和就业形势,有利于学生了解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需求,有利于学生了解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区别在于实践性强,注重调查研究,注重探究性学习。例如苏州职大文秘专业开设了“苏州地区外资企业秘书职业岗位素养和能力要求调研”“苏州地区中小型民营企业秘书职业岗位用人标准的调查研究”等课程项目。学生通过研究性课程学习,加深了对秘书职业岗位的认识,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是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进行研究性学习。高职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课题的选定基于学生感兴趣的学习项目,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喜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学生,选择“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研究”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阅读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对民生的关爱,树立高职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既是知识与素养的积累,又是生命的修行。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弥补部分高职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研究性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情感、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去尝试,充分发挥个体创造的潜能。

三是依托地域文化进行研究性学习。地域文化为研究性课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对本地区地域文化全面的普查和整理,指导学生实地调研考察,了解区域内的历史名胜、地方风物、重大事件的相关遗址、重大人物的生平与活动场所等,从而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苏州职大文秘专业依托苏州古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研究性课程,如开发“苏州文化遗产之古典宅园研究”“苏州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苏州文化遗产之楹联调查与鉴赏”“苏州古城墙调查研究”“吴地学者顾野王及其遗址修复问题的探究”等课程。通过研究性课程学习,学生进一步了解苏州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优秀的地域文化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品德、行为规范和进取动力。

四是校企合作开发研究性课程学习内容。基于校企合作开发研究性课程,把现代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作为研究性课程教学内容。例如苏州职大文秘专业和校企合作单位共同开发“企业文化的功能与建设途径”“苏州工业园区新型社区管理模式研究”等课程,课程小组聘请企业专家共同担任课程指导教师,课程组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获取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写作调研报告,培养了学生的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性课程实施方法

高职院校开设的研究性课程,作为选修课构成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学习研究性课程可以得到相应的学分,教师指导研究性课程可以获得相应的工作量。系部成立研究性课程指导小组,对研究性课程从以下三个阶段进行全程管理,指导研究性课程有效实施。

一是研究性课程教学准备阶段。指导教师根据研究性课程的选题要求,指导学生选题,建立研究小组,诱发探究动机,也可聘请校外的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研究活动,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帮助。指导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的方法。学生在自我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的具体课题,确立课题研究目标,制订课题研究计划。

二是研究性课程教学实施阶段。在明确了研究课题、确立了研究目标之后,课程学习小组便进入调查研究和搜集资料阶段。学生要通过个人研究、小组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主动地在实践中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去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和督促学生按计划开展研究性课程学习,完成课程学习目标。

研究性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要有记录,详细记录学习过程,包括课程组成员分工情况、小组研讨情况、调查情况等,并递交学习成果。如“苏州文化遗产之古典宅园研究”课程组,既有一份完整的教学实施过程记录,又有每个小组成员撰写的古典宅园研究的论文。

三是研究性课程教学项目总结阶段。研究性课程学习小组经实践、体验,完成研究性课程教学任务后,系部组织研究性课程学习评审会,指导教师组织学生展示课程学习成果,将课程研究取得的收获进行整理,形成书面材料,包括撰写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同时在评审会上进行汇报。通过展示和交流活动,课程小组总结研究性课程学习的过程,评价学习效果,重点突出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情况。系部研究性课程指导小组对研究性课程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学习成果进行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自评、团队成员互评等,评定学生的研究性课程学习成绩。

学生在研究性课程学习中,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根据探究的问题,参与实地调查和社会实践,掌握丰富的资料,展开专题讨论。在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研究性课程小组每个成员要明确各个学习环节需要解决的问题,保持与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通过问题探究获取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学会与他人彼此合作和分享成功,以切实培养职业核心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宜康.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新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傅小芳.高职院校研究性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6).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篇7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互动教学

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互动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当前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中过多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了课堂互动,主要表现为:

1.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客体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一旦学生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一些课题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而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在一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敲定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凑完成“论文”,交差了事。

2.忽视群体参与

小组合作实验是学生经常采用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有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与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的研究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无可置疑,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堂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就会游离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各种兴趣,能力也很难有所提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1.积极参与,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相反,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树立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教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性学习一个重要特征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事物,这一要求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索其课堂教学模式为:通读课文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论课后延伸。

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新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同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而应引导进一步讨论研究,让他们继续打“笔墨仗”。这样,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在其中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题研究,教师应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班而论,因人而异。对于始起年级或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应从小处着手。课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一定基础后再定得大一点,深一点。一般情况下,小的专题一学期完成,大的专题或综合性专题一学年完成。在选题上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以致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确定专题的时候,应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只起指导参谋作用,不能越俎代庖。有的同学喜欢小说,可围绕古今中外的小说确定研究专题,“孙悟空人物形象研究”,“《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比较研究”等;有的同学喜欢将诗词作为研究专题,诸如“杜甫与李白诗歌之比较”,“诗词的艺术魅力”等;有的同学喜欢散文,凡是与散文有关的都可以作为研究专题,例如,“杨朔散文研究”等等,诸如此类,只要是学生有兴趣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专题。只不过当学生提出研究专题后,教师应给学生当好“参谋”,帮助学生恰当地拟定专题研究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等。

3.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推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锻炼,而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充分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重视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交往与合作的情况等。

学习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课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即在一课学习结束时进行测试,不侧重给学生划分数、定等级,而是让学生找出不足和差距,并找出矫正补偿的处方。这样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而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能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发掘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进步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对进一步学习起到促进、激励作用。教师可以从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到教学的效果,并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到自己教学中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才能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和改进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评价的重心不以获取多少知识为水准,而在于是否学会了研究,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只要围绕课题,占有了较为丰富的材料,而这些材料又能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专题,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了科研特点,教师就应该予以较高评价。即使研究结果不太理想,但只要体现了围绕课题收集材料,并运用材料说明课题的过程,教师就应该予以充分肯定。一句话,我们重视的是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过程而不注重结果。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综合性活动,在课堂教学初期,可能有些学生感到不适应,但通过课堂互动,教师加以引导,并提供问题,慢慢地培养学生研究的兴趣,提高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篇8

   “名正”才能“言顺”:研究性学习的重心在“学习”

   我国“研究性学习”概念,“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1]。这里有三个基本内涵:一是以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为主要手段;二是以实现课程目标(加强科学研究方法教育和提高实践能力)为主要价值取向;三是定位于认知领域,属于一种学习方式,重心在“学习”。我们发现,由于对基本内涵的理解不同,研究性学习在当前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矛盾的做法。

   1.过于强调“研究性”导致学习程序、培养目标等脱离中学生实际。如很多研究性学习案例与《历史教学问题》杂志上的“研究生课程讲坛”,从研究对象到研究程序都很相似[2]。这反映了我们的一些研究性学习,过于强调“研究性”,基本照搬历史专业研究生的学习程序,把中学生当成历史专业的研究生来培养。我认为,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也有层次性,中学生使用的研究性学习,首先,研究的任务要简单并与教材联系密切;其次,研究的对象要多样而浅易,有文字、图片资料,也应有学习过程、历史场景等;最后研究的程序应简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周期较短等。

   2.把成果展示和交流过程等同于研究过程。一般而言,研究过程应包括提出和分析问题,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反思研究过程等环节。如“掸去‘土布’上的尘埃”[3]的案例基本包含了研究性学习的上述环节。但有的案例就把研究成果展示与交流等同于研究过程,如把双方辩论过程作为研究过程等。我们认为,辩论属于交流学习成果范畴,辩论过程虽然能获取和应用知识,但是否“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值得推敲,同时,对实现学习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的目标,效果不很明显,这也就没有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功能。

   3.把明显带有体验式学习特征的学习活动归纳到研究性学习范畴。一般认为,体验式学习是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情感、态度等感受、理解、感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学习对象的过程和方式。它与研究性学习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式,都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但两者的最大区别是,研究性学习突出“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而体验式学习不能归属于研究性学习范畴,它与探究式学习[4]、有意义接受式学习一起构成当前中学历史学习的三大主要学习方式。

   4.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达成。笔者认为,有利于达成历史课程目标,是任何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存在的前提条件;强调任何一种特性,都不能以牺牲全面达成课程目标为代价。当前很多研究性学习,缺乏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目标的过程,没有学习过程的反思,与主要历史基础知识间的联系不密切等,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根深”才会“叶茂”:研究性学习的主阵地在“课堂”

   由于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研究性学习能够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历史课程目标的达成率。所以,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价值功能的前提,是以历史课堂为主阵地。主要理由如下。

   1.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能够充分体现历史学习的基本特征。学生的历史学习具有以历史课程标准为基本目标、以教材为主要学习对象、以课堂为主要学习场所等基本特征。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不可能事事从直接经验开始”,“间接经验的学习形式是主要的”[5]。

   2.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生在校时间长,学习任务重,中学历史课程又不是核心课程。在此背景下,要求学生利用大量的课外时间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解决历史问题是不现实的。

   3.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育目标。课堂使学生处于一个有利的学习环境中,能够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自主与合作,收集和使用历史材料分析和解决问题,更能提高课程目标的达成率。

   4.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长时间多渠道地收集历史材料,解决一个或两个历史问题,对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生而言,是不现实的。在课堂上,以学生应该掌握的历史知识为载体,运用收集和使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一举两得,事半功倍。脱离教材而让学生课外收集历史材料,既没有方法保证,也缺乏过程监控。

   研究性学习强调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并不否定适当开展历史实践研究活动。但课外的研究活动只能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拓展。

   “张弛”也要“有度”:研究性学习倡导“标准”下的“多元”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多元化,研究性学习也强调多元,而研究性学习又属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必须完成课程目标。因此,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倡导的“多元”是有“标准”的多元。而目前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则存在着一些多元与标准的“过”与“不及”。

   1.在评价历史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强调评价方法而忽视评价标准。学法在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课程标准专门有“过程与方法”维度的学习目标。但对于评价历史事物来说,没有评价标准的评价方法,是无用的方法。如果我们只引导学生掌握“要拿证据说话”和“把历史人物放在当地、当时的特定环境中去考察,进行‘换位思考’”[6]等评价方法,而不涉及依据什么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可能得出事与愿违的结论。是否能够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否维护和扩大民族利益等应是评价任何事物的标准,没有这把“标尺”,就没有客观、公正的评价。

   2.有的研究性学习只强调学习过程而忽视学习结果。如用课堂辩论的方式实施的研究性学习,如果教师不及时而有力地进行引导,就有可能出现辩论过程轰轰烈烈,辩论结果与课程目标相差很远的现象。比如在“强调‘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恰当吗”[7]的案例中,首先正、反方辩论的观点与辩题不符,因为辩论的内容是洋务运动是否失败,而辩题是“强调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富强起来”,强调“不可能使中国富强”并不说明洋务运动没有对中国发展有贡献;其次,辩论的结果不是“真理越辩越明”,而是越辩越糊涂,因为辩论双方站的角度不同,评价标准不同,也就不可能出现谁说服谁的结果。辩论不是目的,也不是课堂的全部,正如专家点评的那样,教师应该在评价标准、评价角度、评价过程等方面及时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全面达成历史学习的三维目标。

   3.任由学生的理解误区的发展。由于学生掌握历史事实的广度和深度有限,学生在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暴露出许多理解的误区。学生暴露误区是好事,但如果教师不及时纠正将遗患无穷。如当学生提出“没有封建残余的明治维新能成功吗”这一问题时,就暴露出他们对日本明治维新是否成功存在着理解误区;当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用到“明治维新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程度”、“倒幕运动掌权者是否是工商业资产阶级”、“纯粹的资产阶级政府”、“中下级武士的主力军作用”[8]等知识时,就暴露出学生在理解上的误区。可惜的是案例中的教师并没有对此加以澄清,这不但影响了学生解决“明治维新带有封建残余具有必然性”问题,而且必将影响以后学生对其他相关历史事物的理解。

   4.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有余而多元不足。如很多案例基本采用课外收集有关材料,课堂展示学习结果的程序开展研究性学习;而研究结果的展示基本套用历史专业研究生的讨论方法等。我们认为,掌握学习过程的一般规律,是所有学生的共同学习目标之一。但给予每个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程序和展示学习成果方式的权利同样重要。因为学生选择与自己特长相匹配的学习程序和方法更能提高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可见,研究过程具有多元化特性,如研究过程可以穿插体验式学习或有意义接受式学习等学习环节;又如展示与交流学习成果的方式,除在一问一答中解决问题、双方辩论等方式外,还应包括撰写与交流论文、编制板报、编演课本剧、再现历史场景、模拟新闻会等方式。

   “画龙”必须“点睛”: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是“问题”

   研究性学习开始于问题的形成,结束于问题的解决和解决过程的反思。问题是引导研究性学习展开和步步深入的航标,问题的解决和反思又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结果之一。就目前的实践来看,研究性学习在问题的形成、问题的引导、问题的解决等方面存在一些误区。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篇9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区别于传统学习的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互动中,难免出现一些失误和不足。当前研究性学习与课堂互动教学中过多强调研究性学习而忽视了课堂互动,主要表现为:

1.忽视过程的控制

与传统的学习活动相比,研究性学习更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客体确立、方案设计到实施,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一旦学生失去了“自主”,研究性学习便成为一句空话。许多老师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在一些课题指导过程中,害怕穿新鞋走老路而重蹈传统教学的覆辙,不愿过多地介入学生的自主研究。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尚能和学生在一起,帮助学生选择课题、设计实施方案,一旦方案敲定便认为自己的辅导任务结束了,于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研究过程一概不问,致使整个研究呈“放羊式”的无序状态。最终结果不是流产,就是学生东拼西凑完成“论文”,交差了事。

2.忽视群体参与

小组合作实验是学生经常采用的的组织形式。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有所长,协作互补。但是,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能力的强弱,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个体参与的情况差别较大。一般说,兴趣、爱好广泛,活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对课题研究较为热心,他们积极查找资料,深入研究,广泛与课题组成员进行讨论,在个人钻研与讨论中,不断接受新知识,发现新问题,他们承担了课题研究的绝大部分任务甚至包揽了全部的研究任务,自然而然成为课题组的顶梁柱。无可置疑,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在课题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提高。而一部分性格内向、学习基础比较差、自信心不足的学生,他们对课堂研究大多兴趣不浓,参与不够。如果教师不能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做好协调、指导、激励等工作,他们往往就会游离课题研究之外,成为整个课题研究的配角或“旁观者”,他们自然很少享受到研究性学习中各种兴趣,能力也很难有所提高。

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呢?

1.积极参与,全面关注

研究性学习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但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指导,相反,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确立研究课题,还要指导学生有效地收集相关信息,分类处理,提炼观点,和学生磋商成果。教师的指导应贯穿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全过程,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的研究性活动,把握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及时发现并指导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要体现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论水平,树立研究思路,指引研究方向,推荐研究方法,避免误区,尤其在学生研究浮于表面,不能深入的时候,教师画龙点睛式的点拨,往往会使学生茅塞顿开。

教师的指导应点到为止,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想象的空间。教师指导学生探究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扬团结精神,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2.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

研究性学习一个重要特征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事物,这一要求也应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探索其课堂教学模式为:通读课文确立课题研究学习成果展示总结评论课后延伸。

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另辟蹊径,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发表新看法。对讨论中意见不同或与教参意见不相符的观点,教师不应武断地对学生的意见作出评价,而应引导进一步讨论研究,让他们继续打“笔墨仗”。这样,课堂成为学生讨论的场所,畅所欲言的论坛,学生的个性特长、创新能力在其中会不断得到培养和锻炼。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课题研究,教师应根据所在班级的具体情况,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因班而论,因人而异。对于起始年级或基础不是很好的班级,应从小处着手。课题定得小一点,浅一点,待有一定基础后再定得大一点,深一点。一般情况下,小的专题一学期完成,大的专题或综合性专题一学年完成。在选题上切忌贪大求全,好高骛远,以致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确定专题的时候,应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只起指导参谋作用,不能越俎代庖。有的同学喜欢小说,可围绕古今中外的小说确定研究专题,“孙悟空人物形象研究”,“《孔乙己》与《范进中举》的比较研究”等;有的同学喜欢将诗词作为研究专题,诸如“杜甫与李白诗歌之比较”,“诗词的艺术魅力”等;有的同学喜欢散文,凡是与散文有关的都可以作为研究专题,例如,“杨朔散文研究”等等,诸如此类,只要是学生有兴趣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专题。只不过当学生提出研究专题后,教师应给学生当好“参谋”,帮助学生恰当地拟定专题研究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研究方法等。

3.不断完善评价标准

推行研究性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某一方面素质的锻炼,而是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不仅要充分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所用的方法和所获得的体验,重视研究中所获得的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要充分关注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小组成员之间交往与合作的情况等。

学习评价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课为单位的形成性评价方式,即在一课学习结束时进行测试,不侧重给学生划分数、定等级,而是让学生找出不足和差距,并找出矫正补偿的处方。这样就能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得到进步,充分体验到成功的愉快,而暂时后进的学生也能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发掘潜力,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习进步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从而对进一步学习起到促进、激励作用。教师可以从评价的结果中,了解到教学的效果,并能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教师只有准确地了解到自己教学中的成效及存在的不足,才能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调整教学计划,完善和改进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的进一步优化。

高一研究性学习成果篇10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堂;研究性学习

新世纪的高中地理教育不仅要求学生了解人类的生存环境,掌握人地协调发展的一些地理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学生地理能力得到发展。目前,在国内外中学地理教学方式上,提倡采取各种不同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已成为地理学科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高中地理学科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价值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研究性课题的实践,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和理解地理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其终身发展,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发展。同时,研究性学习还有利于学生加强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把地理知识与环境科学、化学知识、美术知识、生物知识和语文知识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运用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能力。

二、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学习予以指导,将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指导学生有目的收集相关资料,深化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多种渠道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学会分析、加工、提炼并从中能发现、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并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课前引导学生依据所学内容有目的的收集资料,让学生自己举例来解释课本结论、活动题、思考题和补充拓展学习内容,如上饶城市交通为什么会越来越拥挤,农民工进城对城市产生哪些好处和坏处,信江河水质变化鱼类减少情况等等,为完成好这些相关任务,学生必须主动查找资料,千方百计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在信息化的今天,学生多种渠道查找相关信息已经不是难事,而且这样得来的例证,即能丰富课本内容,又可引起学生共鸣,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热情高涨。只要教师引导得法,还有利于学生初步学会质疑、探究地理问题的学习方法。同时研究性学习虽然注重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但不是忽视教师的作用,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受条件限制,自己难以解决,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特别是来自农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帮助,使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地进行,反之,学生遇到的困难解决不了,就会使研究难以继续,久而久之则影响学生的兴趣,使研究性学习举步维艰!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团结协作、学会与同学共同完成课题研究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有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三种,但是从具体的实践情况来看,学生更多的是采用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三至四人一个小组,组内成员对所选研究性学习内容分工协作,小组间常以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其协作完成课题的进度情况。如研究课题的选取、资料的收集、结论的验证乃至小论文或探究成果的展示都是小组同学在合作中齐心协力完成的,在这种形式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可以相互启发,同龄人之间可以更多地交流思维经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这种学习氛围下学生的表现欲望、探索精神、群体意识得以发展,同时也容易使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自由,这样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激活,从而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会竞争与合作,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

1.引“导”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勇气

科学研究的过程,常常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尽管学生的课题研究,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但既然是进行研究,就要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如果没有这种勇气,那么一切研究都是徒劳的。把创造还给学生,让学生在创造性学习中提高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唯一选择,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时代要求,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2.引“导”学生亲自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

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走上解决问题的正确之路,而决不是在他们辛苦研究而得不到答案时最后由你告诉他们结果。问题的结论你可以不知晓,最后学生也可能得不到完满的答案,这并不重要。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一定要得到圆满的结果,而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与态度。我们的高中生在这一点上恰恰是非常薄弱的,大多数的高中生都不曾有这样的经历:为了一个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而付出努力,找资料,做实验,想尽办法将它解决。就是说,大多数的高中生毫无科学研究的体验。他们有很强的依赖性,希望你告诉他们该怎么做,然后只要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就是了。遇到一个课题,当无法从指导老师这儿得到确切指示时,他们会觉得无从下手。有些则是凭着一股子热情,在毫不知晓和准备不充分,也不考虑任何后果的情况下直接蛮干。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不断的错误当中总结经验,寻找正确的方法,使他们体会到真正的科学工作者一般是如何工作的。

3.引“导”实事求是的精神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要进行课题研究,必须要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做到以事实为依据,用事实来说话。不能为了某种需要,而添改数据或无视事实。同时要养成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态度。进行课题研究,免不了要使用别人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有些第二手资料,这就要加以说明,否则,就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有意或无意的侵犯。

五、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评价

高中地理教师在评价的时候要注意全面、客观,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方面的看待与评价。要认识到学生得来的过程是不易的,他们去观测、去调查、去访问、去寻找、去总结,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才干。所以,研究性学习的评估不仅是对最终结果进行评价,还要对其全过程进行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继续探求未知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质量。

总之,地理研究性学习确实是具有丰富而独有的许多素质教育价值,也是培养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媒介,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方式,真正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使学生的学习具有了发散性、启发性、方向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训练,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多方面的素养得到综合的发展,响应国家提出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针,但是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实践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摸索、不断探讨、不断创新,让研究性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