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行政单位财务审计十篇行政单位财务审计十篇

行政单位财务审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45

行政单位财务审计篇1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维护国家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机构,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改革成为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内涵及其作用的基础上,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策略,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程序,提高工作水平和效率,真正发挥财务审计监督和监管的重要作用,避免国家财产被挪用、占用和侵占。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问题;新策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各项事业的改革迅速推进,其中作为国家运行保障机构的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特别是在财务审计改革方面,进一步提高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和审计的水平,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众多、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异,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依然存在着审计力度不强、效率不足等众多问题和不足,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的规范,因此推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的创新势在必行,从而规范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财务审计的水平和效率,防止国家财产的流失和损失。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内涵及作用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内涵

行政事业单位是维护国家正常运行的重要机构,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就是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按照国家审计法的规定,依法对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和决算进行的审计核查,利用审计及时发现问题,以及监督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情况。[1]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位财务管理、财务审计、资金和预算管理以及财务人员素质等多个方面有了显著的提升,促进了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顺利开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的重要作用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在完善财务制度、保障国家资产安全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是有利于完善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管理水平。通过财务审计查找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纠正,改进财务管理薄弱环节。二是有利于确保国家资产的安全,避免国家财产损失。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不规范,致使国家大量财产贬值甚至流失,通过财务审计强化国家财产的监控,避免国家财产的流失。三是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财务审计查处财政资金的浪费以及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贪腐行为,真正让财政资金发挥作用,促进单位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现状

(一)单位财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强,审计认识不足

随着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财务工作人员结构不断优化,知识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数量众多,依然还有许多单位财务领导对财务管理不重视,没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造成财务审计不规范,进而出现了财务资金使用不当的现象。[2]财务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致使财务工作管理变得混乱,更没有认识到财务审计的重要性。在项目专项资金管理方面,虽然国家有了明确的规定和程序,但是还是存在财务使用不规范、不合理的地方,进而造成了国家资金被挪用、占用等严重后果。

(二)审计部门作用发挥不佳,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

从目前审计部门设置情况来看,我国审计部门在行政级别上与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一样,甚至还低于有些行政事业单位级别,致使在财务审计工作开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外部的干扰,审计部门不能够充分发挥作用,进而影响了财务审计的质量和效果。虽然我国正在深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改革,但是在审计部门改革方面严重落后于财政审计工作的需要,审计部门改革需要将核算和监督职能进行细化,确保审计部门职能的发挥。

(三)财务审计工作程序不健全,整体把握不够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是一个具有连续性的工作,需要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阶段的审计。然而从目前我国财务审计程序来看,对事后审计比较重视,对事前和事中缺乏有效的审计和监督,进而缺乏了财务审计的连续性,无法快速准备的把握其准确性,没有从全局出发,最终财务审计的效果不理想。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主要目的是为了规范财务行为,加强监督和监管,也是国家宏观整体把控的重要内容,所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需要从整体和全局发出。

三、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工作创新策略

(一)健全财务审计制度,完善审计部门职责

健全的财务审计制度是确保审计部门职能发挥的关键。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在财务审计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这就要求不仅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自身的财务审计制度,也要健全审计机构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遵守和落实,顺利推动从内外两个方面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审计,查漏补缺,建立起规范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工作顺利开展,防止国家财产流失。[3]

(二)提高财务工作人员素质,明确审计部门职责

在财政审计改革的新形势下,要不断提高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和财务工作人员的审计意识,增强财务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范化,真正认识到财务审计对单位发展和国家财产安全的重要意义。另外,审计部门在核算监督的基础上,还要具有监察功能。

(三)从重点事项切入,提升财务审计的效率和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作为维护国家正常秩序运行的机构,其资金或资产具有公共属性,主要目的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时,着重从重点项目或事项切入,认真审查收支情况、资产收入以及资金去向,特别是收支的明细账目,进而提升财务审计的效率和质量,保障国家财产的安全。[4]

作者:徐艳杰单位: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财务管理中心

参考文献

[1]杨志梅.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现状及创新策略探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3):119.

行政单位财务审计篇2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目前的审计体系建设、审计理论的研究等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明显落后。在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我们结合中国目前现行的审计制度,分析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形势下我国审计思路进行战略性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审计面临的两大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审计方面的相关法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对注册会计师的管理才纳入法制化轨道,并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但是从整个法律法规体系来看,这些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并不是很好,有些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没有真正理顺,独立审计的概念在这些法律法规中还没有真正明确地提出来。

2.对审计理论的研究还不够规范

我们通常认为,在审计体系中,国家审计是第一位的,是主体,内部审计是审计工作的基础,社会审计就是辅助部分了。近年来,随着注册会计师制度的不断完善及从业人数的迅速增长,在审计工作中也充当了重要作用,因此,有人说目前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我国经济监督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以上这些说法都不够详细,没有说明社会审计的重要性。此外,在审计的逻辑起点和审计模式的表述和认识上也存在着较大分歧,导致了对审计研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争论不止。

三、新时期的战略性思路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是不能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实际需求的,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深刻反思,并作出正确的选择。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进一步规范有关法律法规

建立科学、高效的审计法律体系是做好审计工作的前提,为此,我们要结合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现状,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必要的修订。在法律中体现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相互关系及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监督、协调作用,理清现行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分强调国家审计,而忽视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通过法律的调节,建立起一个职能完备的、适应实际需求的法律体系。

2.进一步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理论的研究针对审计理论的研究,我们应该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式。重点是要运用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好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完善研究机构、提高研究人员素质,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深入地研究一些具体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随着经济与世界的接轨,我们的审计工作也要与世界大环境相适应。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审计工作做得相当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我们的研究人员,要有针对性地研究一些国家的审计制度,并将它们的先进理念融入我国的审计体系当中,通过自身研究、大胆引进、不断创新来真正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理论体系。

(3)要积极拓展研究领域。不仅要研究和完善审计的相关法律法规、审计的过程,也要把法律法规的执行问题、执法人员依法行政问题、理论研究与法律体系建设问题等作为审计研究的重点。

3.科学界定审计各分支之间的关系

在科学界定各分支关系方面,我们要做到一下几点:

(1)强调国家审计主体,缩小其审计覆盖面。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审计的覆盖面在逐步缩小,我国也应对国家审计的范围作出明确的界定。比如:在国有大型企业,采取国家审计,其他的可由社会审计来完成,企业本身可以设立相应的部门对本企业的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审计。

(2)提升社会审计的地位,扩大其审计范围。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国家审计为主体的相对单一的审计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实际需求。社会审计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其从业人员是经过严格教育培训的会计人员,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相关部门只要加强管理,规范行为,提高社会审计地位和审计范围有助于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责任的履行,可以加速审计多元化、市场化进程。

(3)完善内部审计制度,突出审计重点。为了提升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审计力度,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应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审计可分为监事审计和部门审计两部分,两者可以互相监督,为单位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内部审计的重点不能只是对经济运行结果的审计,应加强对过程和效益的审计。内部审计工作中应该注意工作人员的具体方法,这个方法包括他们的思维方法和操作形式。选择好审计项目,控制好审计成本。

4.关于审计的逻辑起点

有关审计逻辑起点的说法很多,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没有一个结果,认识很不统一。有的以哲学为研究起点,有的以审计目标为研究起点。因此经过多年的研究,这个问题依然没有定论。笔者认为,审计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审计本身,关键在于审计的本质。因此,我们对审计理论进行研究,始终不能脱离审计本身的客观性,一切研究活动都应该基于审计的本质。

行政单位财务审计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审计;问题;剖析;查证途径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254-01

我们在对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查处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时,发现一些被审计单位发生的违纪违规问题很相近或相似,存在一定的共性。下面对这些常见问题进行归纳、剖析,并提出了相应查证途径。

一、基层行政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发现的共性问题

(一)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专项资金。主要变现为: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违规将与项目无关的或不应由项目承担的事项费用等在该项目资金中支出,形成挤占项目资金;或将违规挪用于其他项目、基本建设;或用于发放奖金、津贴等福利性支出;或违规用于吃喝招待、请客送礼等。

(二)未严格执行政府采购规定。一些行政事业单位自行购置属于采购目录规定的建设工程、办公设备、货物或服务,未按规定执行政府采购;未报经审批自行变更政府采购方式,自行采用单一来源方式或者竞争性谈判方式进行采购等;或在招投标过程中,委托给无招标机构资质的公司实施邀请招标,或由评标委员来自采购单位。

(三)违规乱罚款、乱收费、使用不合规票据收费。一些具有执法权的行政事业单位利用其职权无法律依据乱罚款;或未经国家批准擅自增加收费项目,征收国家明令禁止的项目;或超标准、超范围或应征未征、随意减免非税收入;或使用自购、自制或其他票据乱收费。

(四)违反“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规定。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执收执罚收入未能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和票款分离的规定;未能及时将财政预算管理的收入全额缴入国库和财政专户,通过违规开设过渡户隐瞒拖欠、转移、坐收坐支财政收入。

(五)滞留预算资金、无预算拨款。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预算资金分配拨付不合理,未按照预算管理权限和所属单位职责任务等分配预算资金,未细化落实到具体单位和项目;或将资金安排拨付给非预算单位等不属于部门预算范围的事项;或拨付不及时影响项目进度和事业发展。

(六)违规设置“账外账”、“小金库”。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收入不入法定账内,而是将其存入私设的“小金库”或个人账户;或通过编制虚假的项目和经济事项进行虚报支出,将资金报账后存入单位其他法定外或个人账户,并在其中列支一些非正常支出。

二、问题成因及危害

产生上述问题成因和危害主要体现为:一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遵守财经法律意识较弱,存在模糊意识,认为只要不贪污,不把公款装入自己的腰包就没事;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为追求本部门或小团体的利益,不惜违反财经法规和财务制度,弄虚作假,损失肥公;有些财经法律法规相互矛盾,存在着较多的漏洞,有的已明显落后,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无章可循,这就使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和个人打着改革的幌子,实则是钻法律制度的空子,化大公为小公、化小公为私分,损害国家的利益,谋一单位(己)私利。

三、常见问题的查证途径

(一)通过对比核实查证挤占挪用项目资金、专项资金问题。查阅与行政事业单位项目资金、专项资金相关的使用范围等文件资料,审查项目(专项)支出明细账户,调查核实列支的会计记录与实际事实,追踪资金拨付流向,核实支出的真实性、合规性,判断行政事业单位是否存在挤占或挪用项目(专项)资金问题。

(二)通过比照文件资料查证违反政府采购规定问题。查阅年度政府采购目录及限额及相关规定,审查支出账户购置设备、货物等会计凭证记录事项,查阅相应的购置审批、购销合同、验收记录及付款方式等资料,累加自行购置设备支付金额,以此确定行政事业单位违规采购行为和金额。

(三)通过内查外调查证乱罚款、乱收费问题。查阅行政事业单位收费文件、收费许可证及处罚文件,抽取部分收费票据、罚没收据、收费或罚没台账,对照执行标准和范围,查有无存在多收费、乱收费、乱罚款问题;将全年应收额与实收额比较,并抽查部分缴费单位及个人缴费金额与收费标准对比,查有无应征未征或随意减免的问题;抽查相关收费票据,审查票据使用的合法性和收入的真实性。

(四)通过审查资金往来账户查证违反“收支两条线”、“收缴分离”规定问题。审查行政事业单位收入过渡户开设的审批依据,将过渡户资金解缴与规定按时间比较,查是否存在拖欠;查阅收费票据月报表和票据领销登记簿,对比报表收费金额与暂存款账户、收入过渡户收入金额是否相等,判断收费与入账金额的一致性;审查暂存款账户核算的支出,查阅支出会计凭证,判别其是款项解缴还是直接列支费用;审查暂存款账户年(月)末余额,对长期挂账的资金进行询问了解相关人员,判别行政事业单位是否违反收支两条线规定或截留财政收入。

(五)通过关注资金拨付流程查证滞留预算资金、无预算拨款问题。审查行政事业单位与下级单位往来、银行存款等账户,查阅资金拨付、入账时间,对照项目完成计划和实施进度资料,确定资金拨付金额与项目完成量是否一致;审查项目性质、资金额度的分配与所属部门单位的职责相关联程度,确定分配是否合理;审查拨出经费账户记录,检查拨给单位是否属于本部门所属预算单位;审查单位设立的批复文件等资料,确定是否属于向非预算单位拨款。

(六)通过审查跟踪资金流向查证“账外账”、“小金库”问题。审查盘点行政事业单位现库存金,检查该单位现金库存是否与其现金账一致,特别是大额的“白条”抵库应逐项查明资金来源、去向等;要跟踪资金流向,查询开户情况,银行存款账要逐笔核对,对超过一定额度的资金去向一定要追查到底;检查费用支出账目,查有无通过报销虚假发票,套出资金账外核算;审查单位相关资产,查看有无出租、出借资产,收入不入账形成的“小金库”资金等问题。

行政单位财务审计篇4

关键词:财务工作;财政财务审计;管理分析

伴随着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财政财务审计工作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重要。而现在财政财务审计工作所针对的不再是某一个单一部门,而是逐渐的应用到了不同阶层的财务工作当中。但目前我国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仍有许多问题及不足之处,审计制度体系的不完善,专业人才的匮乏,都极大程度的影响了财政财务工作的顺利展开。本文就财政财务审计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供大家探讨。

一、财政财务审计的工作内容及作用

1.财政审计。财政审计工作主要由: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财政决算审计’财政收支审计三个方面组成。财预算审计是根据企业单位未来的发展方向方针对其财务工作做出科学合理的分配,审计部门对企业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分配和管理等活动行为进行监督审查。财政决算审计是审计部门对企业单位的收支决算进行详细彻底的监督审查,杜绝造假和谎报的情况发生。财政收支审计是对审计的企业单位的财政收支等一切相关活动和账目来往行为及经济信息进行监督审查。2.财务审计。财务审计也称为会计报表审计是对企业单位的资产、负债、盈亏等方面的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审查。通过以报表的形式来展现企业单位的财务经营状况以及资金的流动等情况。3.促使财务工作良性运转。在企业单位的运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财务和会计制度不够科学及完善的情况,导致了财务工作人员在职业素养及业务能力上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难以做到很好的执行财务监管部门的具体要求,当处理不妥时就会出现无故消耗的情况发生,进而导致资金财产的损失,给财务审计工作带了负面的影响作用。

二、财务财政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专业人才缺乏。现如今,无论是民间审计或政府审计重点都在于,对财政财务收支的审查其是否具有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以此来避免职务犯罪情况的发生。但在实际过程中,由于专业的审计人员的不足,导致了审计工作人员的整体职业能力降低,从而导致影响了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工作效率,尤其针对于财务工作中,新问题、突发状况的不断出现,更显示了专业审计人员缺乏对审计工作带来的影响。伴随着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加快,财政财务审计工作中对于审计评价标准的科学化的要求要不断提高,同时应该着眼于对于审计信息化的发展,但由于目前现代化审计人才的缺乏,以上的提议无法得到很好贯彻落实。所以建立优秀专业的审计人员团队,是审计工作接下来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2.审计人员意识不强。当前我国很多财政财务审计人员的对于工作的思想意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阶段。所以在实际工作当中,对于所遇到的问题没有明确化,也很少有忧患意识,有的工作人员甚至认为财务财政审计工作会造成同事之间相互猜忌不和谐的情况,当怀有这种思想意识的审计工作人员在审计过程中,会导致审计环节的疏漏和监督执行了的下降,甚至导致所接手的财务工作触犯法律法规,对企业单位和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3.制度体系不完善。在目前很多企业单位中对于财政财务审计并没有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使得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财政财务审计工作达不到预期的设想,同时也会导致审计行为无审计结果的情况发生,致使监管会计信息能力下降,一旦出现问题,会给企业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由于体制的不完善,也会给财政审计工作中审查范围与审查领域带来一定影响,达不到全面审查的目的,会导致出现财政资金或财政经费去向不明的情况发生,致使审查人员忽略疏漏而不对其进行审计。相较于受到重视的预算审计,许多部门对于财政收支审计以及中央转移支付的资金审计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够。所以完善财政财务审计的制度体系是未来,财务财政审计工作的一项重点。

行政单位财务审计篇5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内部审计构成了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三大主体。随着行政事业单位职能的明确与转变,管理职责日益清晰,内部审计必然成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免疫系统”,根本目的是提高组织自身的“免疫力”,促进其发展。内部审计能更真实地摸清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规模、来源渠道和使用方向,发现并揭露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内部审计对财务数据异常的反映更加灵敏、快捷,能及时发现并尽早控制各种舞弊行为并揭露,等问题,严肃财经法纪,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但在审计实践中,内部审计在行政和事业单位中尚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工作显得相对滞后,亟待我们寻找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的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对实施内部审计的认识存有偏差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对开展内部审计工作产生了偏差,认为财政部门实施了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资金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物资的购买实行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不需要再开展内部审计,于是将内部审计等同于纪检监察,对内审的职能和作用认识发生了错位。

2.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到位

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状况是:少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设置了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大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也设置内部审计机构,但基本上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部分行政主管部门虽然配备了审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独立审计机构,如有些单位将所属内审机构置于监察室或纪委之下,根本谈不上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事业单位基本上没有设置独立的审计机构,只有极少数较大的隶属省级以上的事业单位才有一个不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

3.内部审计领导层次不清,权威性、独立性和有效性受限

内部审计是部门单位实施内部监督,依法检查会计账目及其相关资产,监督财政收支和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活动。如果是分管财务的负责人分管审计,显然内部审计监督基本难以真正发挥其作用;如果是分管纪检监察的领导分管审计,由于分管纪检监察的领导一般不过问财务、物资财产管理,一般情况下难以完成内部审计的主要任务;如果是财务负责人兼管内部审计工作,那么实施内部审计就难以达到独立审计的要求,这样的监督只能是流于形式。

4.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目标不能做到与时俱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应紧紧围绕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中心,应在服从、服务于本部门、本单位总体目标的前提下适时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而实际工作中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往往不能根据本部门、本单位总体工作目标的变化适时调整其工作目标,致使审计工作目标脱离本部门、本单位的总体目标,因而削弱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果。

5.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内部审计的要求

目前,从数量上看,内审人员还不能适应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需要;从结构上来看,一方面,内审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多是年龄较大财务人员;另一方面,内审人员大部分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或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这些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财会知识及经验或纪检监察工作阅历,但对审计工作还不胜任,而且这支队伍也不稳定。从审计人员自身来说,有的是安于现状,有的是对内部审计工作岗位不满意,因而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充实审计知识。严重降低了内审工作的质量,也削弱了内审工作的力度。

6.内部审计工作内容过于单一,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目前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仅限于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纪违规事项,实施审计的事后监督作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中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财会人员素质的提高,账务处理上的差错将会越来越少,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单一财务收支审计已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必须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内容才能适应现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7.制度不完善、工作不规范,导致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难以执行

现有的内部审计依据主要包括《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及《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和大量具体准则,其法律级别明显偏低,亟待建立一套比较完备、健全的内部审计法律规范体系。就具体行政事业单位个体来说,根据已有内部审计法规并结合自身特点所制定的内部审计规范非常少,导致在具体内部审计工作中,常常遇到依据不明确,无法定性的问题,无形中给内部审计工作带来了许多障碍。

二当前内部审计工作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行政单位财务审计篇6

行政审计的重要性不可忽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第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对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和下级政府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但在现实工作中却因为审计管理体制的限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限制,对行政事业领域的审计仍存在一些工作盲区,很多的行政事业单位都只是单单为了配合纪检监察部门调查取证时才做专项审计,或者在领导人事关系变动时才进行离任审计,这些都是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经济管理需要的,所以当前的行政审计还是存在着各种问题。

其一,行政事业单位对于实施内部审计的认识依旧存在偏差。在之前,行政事业单位认为不具有生产作用,没有成本计算,财务只是对本部门或本单位内部的一些收支行为进行记账活动就足够了,没有必要开展内部审计;而近年,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给这种认识带来了改变,但却产生了另一种新的偏差,认为财政部门实施了预算外资金和罚没收入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编制了部门预算、资金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物资的购买实行政府采购,行政事业单位就无需再开展内部审计。

其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不到位。有些单位将所属内审机构置于监察室或纪委之下,根本谈不上呢不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事业单位几乎没有设立独立的审计机构,只是很少数较大的隶属省级以上的行政事业单位才有一个不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没有独立的内审机构,内审工作是很难开展的。目前的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设置状况是虽然都有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但却只是个空壳,并没有配备相应的审计人员,而是和财务部门混为一期,而有配备审计人员的事业单位却没有相应的独立审计机构。

其三,内部审计的领导层次混乱。目前我国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的领导层次很混乱,有很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是由单位分管财务的负责人分管的,少数的是由纪检书记分管,甚至有上文所说的很财务部混为一起,由财务部的负责人兼管。由分管财务负责人分管审计,内部审计监督室很难发挥真正作用。而由纪检书记分管,纪检书记一般都不会过问财务、物资财产管理,那么如何正确完善的完成内部审计的任务?而如果是财务部负责人兼管审计工作,那么就没有了独立审计的性质了。

其四,内部审计工作定位不准确。有些行政事业单位都会制定一些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这对于审计工作的贯彻实行是有帮助的。但是这些事业单位在执行工作的时候,却忽视了内部审计管理和操作中的责、权、利相互统一的原则,没有对审计工作目标进行严谨的分解,甚至有些行政事业单位只是处于例行公事的应付局面之中,这样就影响了实现审计目标的进度。

其五,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适应不了内审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自身素质是决定审计风险大小的主要因素,包括从事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政策法律水平、专业知识、经验、业务技能、审计职业道德等。审计经验是审计人员阴沟的一种重要专业技能,需要实践的积累。以目前看,大部分的内审人员是由长期担任财会工作或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转任或兼任,他们虽然对财会知识有所了解,也有经验和工作阅历,但他们并非都是有一定审计经验的人员,所以并不很符合内审要求。

其六,内审工作内容不全面。因为行政单位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有偏差,导致了不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只是开展财务收支审计,纠正违纪违规事项,实施审计的时候监督,这样单一的财务收支审计时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新形势的要求,内部审计工作只有不断拓宽自身的工作内容才能跟上现代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步伐。

2.行政事业审计的发展探讨

行政事业审计工作最主要的目标是深化预算执行审计。因此,行政事业审计必须以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为契机,不断加大对预算执行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检查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预算执行审计时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责,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都应集中体现在预算执行审计上,要准备掌握财政支出体制的管理模式、运动规律和发展方向。通过审计,以改革财政自身运行机制为突破口,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在审计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财政支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完善的地方,从制度上,机制上提出建设性建议,以财政支出真实性审计和合法性审计为基础,延伸审计财政资金拨付程序和内部管理制度,推动财政资金的良性运行。只有这样,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实行审计工作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开创新的工作局面。要开创新的局面,当然要配合创新的管理。

行政单位财务审计篇7

[关键词]执法依据;职责调整;新增权限

[中图分类号]F2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024(2007)04-0187-03

[作者简介]马同保,安阳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与审计。(河南安阳455000)

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对《审计法》的修订,并于2006年6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我国国家审计事业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国家审计法制建设又向前跨出了一步,它必将对我国国家审计事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把握和理解修订后的《审计法》(简称新《法》)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我们每个审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此,笔者就如何正确理解新《法》中有关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职责调整和新增权限等问题,谈一谈个人的学习心得。

一、正确理解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

与修订前的《审计法》(简称旧《法》)相比,新《法》在第三条中增加了一款,即“审计机关依据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进行审计评价,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这从法律高度进一步明确了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和审计机关的执法主体资格,并强调了审计机关的法定职权范围。

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进行审计评价、作出审计决定必须有明确的法律依据,这是依法审计的必然要求。我国关于调整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关系的法律规范是分散在财政、税务、海关、金融、投资、物价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规定之中的,这些法律规范分别规定了一些不同的违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比如《预算法》、《税收征管法》、《会计法》、《证券法》、《保险法》、《公司法》、《商业银行法》等等。这些法律规范对被审计单位均有效力,均应成为审计机关在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时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督检查所依据的法律规范。《审计法》及其法规规定是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其他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也是审计机关的执法依据。

审计机关作为专司综合性经济监督职能的专门监督机关,不但要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还要监督对这些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负有专业性监督职能的主管部门,对主管部门所管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活动承担着再监督的职责。为此审计机关与有关主管部门都应当成为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的执法主体。然而在我国许多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法律规范中,往往没有将审计机关明确为共同的执法主体。对此新《法》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规定明确指出了,凡是属于审计机关法定职权范围内的事项,也就是违反国家有关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审计机关都有权依据相关法律规范作出处理处罚的审计决定。

作为拥有执法主体资格的审计机关,在作出审计处理处罚决定时,不能超出自身的“法定职权范围”。第一,审计机关只能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作出审计决定,不能对不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进行处理处罚,否则就超出了审计机关的职权范围。比如审计机关在实施审计时,有权就审计事项的有关问题向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取证,但却不能对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不属于其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作出审计决定。第二,审计机关只能对违反国家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规定的行为作出审计决定,不能对不直接涉及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的行为作出审计决定。比如: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会计法》上规定的“未按照规定立建并实施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任用会计人员不符合本法规定”等问题,审计机关就不能直接作出处理处罚,而应移送财政部门来处理。第三,审计机关作出审计处理、处罚的种类和幅度,应当符合《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的审计机关有权作出的处理、处罚的种类和幅度。新《法》规定,审计机关可采取的处理措施包括有:责令限期缴纳应当上缴的款项、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责令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和其他处理措施;《审计法实施条例》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规定,审计机关有权作出的处罚种类包括警告、通报批评、罚款和没收违法所得。因此,如果审计机关作出了吊销被审计单位营业执照之类的审计决定,就超出了审计机关的法定职权范围。

二、正确理解审计机关职责的调整

新《法》对审计机关职责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纳入了审计监督范围,确立了审计机关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拓宽了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单位范围,确立了审计机关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的法律地位。

将“国家的事业组织”调整为“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拓宽了事业组织审计监督的范围。审计机关对事业组织的审计主要是为了监督其能否通过合理有效使用财政资金,完成好所承担的事业任务,创造出应有的社会效益。因此,不能再以国家投资多少为标准来确定是否需要审计监督,而应将国家的事业组织和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一并纳入审计监督范围。

同样是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客观形势需要,新《法》将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纳入了审计监督范围。与纯粹国有的金融机构、纯粹政府投资的建设项目一样,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也接受、占用了国家财政资金,或者说使用了纳税人的钱。如果不将其纳入审计监督范围,大量的国有资产将得不到有效的审计监督。所谓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是指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或者国有资本占资本总额的百分之五十(含)以下,但国有资本投资者实质上拥有控制权的金融机构。所谓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是指财政预算投资资金、政府专项建设资金(基金)、政府债务资金以及其他财政资金占概算总投资的比例超过百分之五十,或者占概算总投资的百分之五十(含)以下,但政府实质上拥有项目建设或者运营控制权的建设项目。

新《法》规定:“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其内部审计工作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这里的“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将使用财政资金的其他事业组织、国有资本占控股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等也都纳入了应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单位范围,从而拓宽了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的单位范围。

新《法》增加一条规定:“审计机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其他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对本地区、本部门或者本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以及有关经济活动应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这一规定意义重大,它确立了审计机关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法律地位。几年的审计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审计机关的主要工作之一。为了推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促进领导干部认真履行职责,本次修改就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规定,以适应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要求。在具体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时,除了执行《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作出的一般性规定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这里的主要负责人具体包括有省部级(含)以下的行政机关、国家的事业单位、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以及地方党委、法院、检察院等机关、团体的主要负责人;而且是指由组织、人事等部门管理的国家工作人员,不涉及国有及国有资本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中的外籍负责人等非国家工作人员。

新《法》将旧《法》的“对依法独立进行社会审计的机构的指导、监督、管理,依照有关法律和国务院的规定执行”修改为“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单位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审计机关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有权对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进行核查。”这一修改意义重大,它标志着审计机关核查社会审计机构出具的相关审计报告的法律地位的确立。今后,作为社会中介机构的社会审计机构,其工作质量的保证,不仅需要业内自律,而且还需要业外的国家机关即审计机关的监督。值得注意的是:审计机关负责核查的审计报告,仅限于社会审计机构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的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如果是社会审计机构对依法属于审计机关审计监督对象以外的单位出具的审计报告,审计机关不应对其进行核查。并且审计机关在确定要核查的审计报告的具体对象及审计方法时,应按照国务院的规定来操作。

三、正确理解审计机关的新增权限

新《法》在审计机关权限方面增加了许多。主要体现为“查电子权”、“查账户权”、“封存权”和“提请协助权”等四个方面。

新《法》规定,审计机关有权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运用电子计算机储存、处理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和必要的电子计算机技术文档”,有权检查被审计单位的“运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这就是所谓的“查电子权”。这一权限的理解,第一,审计机关可以在实施审计时要求被审计单位提供电子数据和计算机技术文档等资料,也可以在非审计时要求被审计单位定期提供。第二,审计机关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电子数据管理系统并不仅仅局限于财务会计核算系统,所有可能影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电子数据的系统都有权检查。第三,审计机关在检查电子数据管理系统时,要确保该系统的安全,一般不要在实时运行的系统上进行检查,而应该建立起备份系统或者测试系统进行检查。

新《法》规定:“审计机关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审计机关有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的,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有权查询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存款。”这就是所谓的“查账户权”。首先,它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进行有效监督、发现挪用公款等严重违法犯罪问题、很好履行审计职责的必然要求。其次,审计机关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不仅包括正在使用的账户,还包括审计期间内曾用过的账户;不仅包括交易频繁的账户,还包括长期不发生交易的账户;不仅包括银行账户,还包括在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开立的账户;并且做到账户余额、开户日期、开户经办人、预留印鉴、销户日期、交易记录、交易对方账号、交易对方账户名称等信息内容的全面审查。第三,审计机关查询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在金融机构的存款,必须事先有证据证明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以防滥用查询权侵犯公民隐私。比如发现被审计单位存在将单位公款转入个人存款账户,从个人存款账户中频繁支付应由单位公款支付的款项,或者将个人存折存放在单位财务部门保险柜内等情形且无合法理由。第四,审计机关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和公款私存的账户时,应该执行严格的程序。查询被审计单位账户,必须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负责人(正职或副职)签发的查询通知书;查询被审计单位以个人名义存储公款的账户,必须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正职)签发的查询通知书,此外,审计人员查询金融账户还应持工作证件和审计通知书,应当提供金融机构名称、账户名称及账号。第五,审计机关在查询时,可以抄录、复印或者拍照,但不得将原件借走。最后,审计机关查询被审计单位在金融机构的账户和公款私存的账户,负有保密义务。

行政单位财务审计篇8

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进和特征

(一)在体系上进行独立

事业单位与传统的行政单位不同,与市场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市场经济的特征。传统的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是与行政单位的会计制度合并在一起的,这势必会影响到事业单位改革的进行。因此,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革要在体系上进行独立,实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独立性,改变传统的预算会计制度,实现与企业会计制度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二)会计记账方法的变革

传统的事业单位会计记账主要通过收付的方法来进行的,这种方法是在严格的制度要求下进行的,没有明确财务的责任和义务,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会计制度改革的要求相违背。因此,要采用权责发生制,通过财务账目、记账规则的制定,与发展的市场经济相适应。

(三)统一会计科目

传统的事业单位的会计科目分为自收自支、全额、差额等三套会计科目,这三套科目,有自身的独立性,也有一定的相融性。会影响到会计工作的效率。因此,新的会计制度摒弃了这三套会计科目,建立了一套会计科目,极大增强了会计科目的准确性,促进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发展。[2]

二、新事业单位审计工作的重点

(一)注重把握行政性收费、资金缴拨等环节

在新事业单位的财务审计工作中行政性收费、罚没权限、资金缴拨等工作是财务审计工作中的重点,所以应该从这些环节中的收费票据的领取、使用、保管为突破口,对财务进行审查,抽查事业单位的资产和负债情况,避免出现个别人员扣留企业资金的问题。

(二)做好财务审查、内控测试、风险评估的环节

事业单位与行政机构不同,各个单位具有不同的功能,工作人员的组成情况也不尽相同,编制情况也比较复杂。这个给事业单位的财务审查、内控测试、风险评估的环节带来巨大压力,也是事业单位财务改革的关键。因此事业单位的财务审核人员要充分了解事业单位的职能和人员编制情况,建立有效的资金管理、收支管理的制度,并做好风险评估,减少财务管理的风险。

(三)重视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鉴证和审计意识的提高

目前,很多事业单位内部领导人员并不能认识单位财务审核工作的重要意义,事业单位内部的控制鉴证和审计意识的不高,认为这二项工作并没有进行的必要,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使事业单位的很多部门并不是十分配合日常的审核工作。为了促进二者的实施,需要对财务审核工作的重要性进行积极的宣传,提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控制鉴证和审计意识。[3]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财务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应该更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财务审计理念、改进审计手段和方法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事业单位的设计理念和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应该不断更新事业单位制度下财务审计理念,结合时代的变化对事业单位的财务设计工作进行全新的认识,将财务审计工作与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相结合,结合财务审计的特点,不断改进财务审计的手段和方法,将效益审计与项目审计有效联系在一起,对事业单位进行的工作项目进行风险评估。并根据审计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新的审计模式。

(二)建立财务审计的保障制度,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

对新事业单位进行财务审计是财务审计机构最主要的工作职责,事业单位审计机关的财务审计质量对于接下的设计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为了提高财务审计的质量需要建立财务审计保障制度,严格按照财务审计标准进行工作,促进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加强对财务审计人员的培训,提高财务审计人员的素质

财务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提高财务审计的工作效率和审计质量的关键,要根据相关政策定期对财务审计人员进行培训,使财务审计人员做到与时俱进,了解新的财务审计发展趋势。并为工作人员创造学习机会,保证财务审计的质量和效率。[4]

行政单位财务审计篇9

关键词:农业事业财务工作问题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是行使国家赋予的一定权力、具有一定的政府职能、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组织机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反映和监督财政性资金和事业单位业务资金活动情况。相对企业单位会计工作而言,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一般比较简单,不进行盈亏核算,着重财政预、决算及核算资金的收支结余。但行政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拟就当前农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成因,以及应当采取的措施进行粗浅探讨。

一、农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是易产生政策违规。《会计法》、《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会计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会计档案管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一系列政策法规对会计管理诸多方面作出了严格的规定,现行的财政制度也加大了对部门预算收支全过程的财政监管。另一方面,单位具体业务工作的开展,需要财务管理工作要具有弹性,才能发挥必要的资金调控作用。财经制度的日益严密规范同实际工作的灵活要求不相一致,易造成财务活动出现政策违规。

二是易出现支付违规。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及其他必要支出出现资金缺口时且追加资金不能及时到位的情况下,采取挤占专项经费,弥补资金缺口,财务部门也因此容易出现违规支付。

三是易出现核算过程违规。会计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不断更新与完善,财务人员受自身素质及培训条件的限制,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及时准确的运用新的会计政策,处理问题上容易出现偏差,从而引起会计核算质量的下降,因核算错误造成违规受罚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上述问题的成因

一是思想认识的片面性。特别是一些农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同志,对财务工作在推进部门各项工作中的保驾护航作用认识不足,使财务工作不能提高质量。

二是财务管理体制的责权结构不合理。在目前的财务管理体制下,财务人员首先作为单位的工作人员,处于从属地位,对单位领导在工作上存在利益依赖关系,这使得财务人员在面对单位领导不合理的行为和要求时,履行监督职能时无法有效地依法坚持财务原则,为财务问题的发生提供可乘之机。

三是会计基础工作亟待规范。当前财务工作中,由于会计基础工作不够规范会带来大的隐患。

四是财务人员整体素质相对滞后。多年来,大多数单位对财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造成不少财务人员业务知识老化,专业技能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影响和制约了财务人员素质的进步。

三、问题的防范与化解

1、强化财务内部控制

加强农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运用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管理,注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防范和化解农业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易出现问题的关键所在。

2、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财务监督职能

建立内部审计制度的目的在于加强管理,提高效益、建立良好的财务工作秩序。

一是加强内部审计。通过审计,对本单位的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财务收支以及对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进行监督,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揭示、查处、建议、促使各部门加强管理,堵塞漏洞,真正使内部审计起到一查二帮三促进的作用。

二是发挥参谋与协调作用。通过对领导关注的热点问题、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和部门开展审计调查,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利用内部审计接触面广的特点,发挥协调作用,及时把有关部门遇到的困难、问题和意见,客观、公正地反馈给领导,使领导及时处理问题,防患于未然。

三是正确评价,促进学习。开展管理、绩效审计,为单位制订分配制度提供依据;对内控制度进行审计,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在审计过程中,财务工作人员要相互学习,部门之间要相互借鉴。

3、严格执行三级审核制度

所谓“三级审核”是指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中,对每一笔经济事项均实行部门审核、财务复核、领导审批的三级审核制度。这样可以减少财务管理中的漏洞,确保单位财产物资的安全与完整,确保单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主要做法是:

一是财产购进、领用、报废、处理的三级审核。避免管理粗放,造成财产物资的短缺与流失,以及不良资产的产生,对盘活单位存量资产也有一定作用。

二是资金支付中的三级审核。避免审批权限不明确,造成多头审批的混乱现象。审批过程中要严加调控,坚持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力争把有限的资金用足、用好、用活。

三是现金管理中的三级审核。避免财务人员的职务犯罪,保证单位财产的安全与完整,增加现金管理中的透明度。第一级审查,由出纳员自己进行现金盘点,做到日清月结;第二级审查是由财务负责人进行不定期监盘;第三级审查是由单位主管领导组织有关人员进行不定期监盘,监盘程序与第二级审查相同。这样确保了领导、群众对现金管理的安心与放心。

四是记账凭证中的三级审核。避免记账凭证输入错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第一级审核是记账凭证录入人员的自我审核。一般是在记账凭证未打印出来之前进行,审核的项目有原始单据的正确、合法、完整、记账凭证编制的正确性。第二级审核是财务主管会计进行详细审核,主要包括审查记账凭证摘要是否准确、会计科目的运用是否正确、记账金额是否正确、原始单据是否有错漏等。第三级审核是财务部门负责人进行重点审核。(下转第51页)

(上接第27页)当记账凭证打印后,财务负责人作最后的审核。这次审核主要是对那些容易发生错误的会计业务进行重点审核。

4、加强现金管理,合理使用资金

大多数的农业事业单位的事业经费都比较紧张,如何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加强现金的管理显得犹为重要。财务管理人员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财务的预测、计划功能,准确地预计现金的收、支、余。准确的预测会给单位带来利用各种机会的额外收益。

行政单位财务审计篇10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1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对财务内控制度执行的重视程度不够。一项制度能否得到全面执行,社会氛围、领导重视至关重要。行政事业单位承担的社会管理、社会事务等方面的任务都比较重,工作要求也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单位只重视了中心工作的开展,对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投入力量不足。特别是部分单位的领导干部,还没有对规范执行财务内控制度引起高度重视,也没有投入更多精力去研究部署,甚至在个别单位还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现象。一些单位落实财务内控制度仅停留在财务工作人员层面,缺乏系统性的刚性约束机制,或有制度但在执行中打了折扣。

(二)一些单位经费支出审核不规范。行政事业单位每年都有大量的经费支出,涉及的支出金额比较大,个别单位对经费支出缺乏有效的监控措施。有的财务制度执行不严格,虽然经费支出的审批程序有明确的制度规定,但在实际运行中,主要靠财务人员去掌握,分管领导、其他工作人员由于受专业能力、业务联系等因素的影响,监管不力或不到位,对经费支出审批把关不严。如一般公务经费报销程序是经办人填写报销单,分管领导审核、财务审核,最后财务负责人签字报销,看似非常严谨的三级审核报销程序,但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单位就是一个人审核(财务审核),其他审核人不做过多的追问就签字确认,表面上的严格内控实际上是落实很不到位;对单位的一些重要经济活动只有个别领导和项目负责人知道,应该公示的财务支出没有严格落实公示相关制度,财务支出的真实性在个别单位也受到质疑。

(三)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责任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内控制度在理解上存在误区,认为只是一种工作程序,是财务部门的事,将财务内控制度汇编成册挂在墙上,摆在桌上。纪检、财政、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时出现的问题,单位所有人(包括领导)都会说财务人员业务太差、不会变通,财务人员不会给检查部门解释。财务内控要单位一把手来抓,可有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不理解内部控制的意义所在,认为内控制是自己给自己设置障碍,自己把自己捆起来,没有认识到完善、积极、健康、有序的执行内控制度,有宜于一个单位的长足发展。一些单位的财务人员由非专业人员担任,对财经纪律、财务风险等认识不足,对财务工作自己有时稀里糊涂;个别财务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履行职责不到位,财经纪律执行不严格,明知违反财经纪律却也不管不问,等等。

二、对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财务内控意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财务内控意识,这是全面落实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关键所在。规范的财务内控制度建立后,最重要的是要抓好落实,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要进一步强化“第一责任人”意识,加强对财务内控制度及有关规定的学习,从思想上认清利害关系,提高加强财务内控工作的责任意识。要把财务内控制度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学习的重要内容,及时组织学习,对标工作实际分析存在的问题。要积极搭建干部职工交流学习的平台,定期组织交流讨论在推进财务内控制度落实中的工作体悟,共同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人人都有责任,人人都是主人。

二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财务内控体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是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健康开展的基础保障。要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的制度体系,进一步规范财务工作的运行程序、人员职责等,做到一切工作有据可循、照章办事。要结合单位的工作特点和实际,合理设计工作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根据职责确定工作人员,绘制更加清晰的财务内控流程,加强对每个环节工作的有效监管,督促正确行使权力,严格遵守规章制度。要加强对财务工作人员的教育管理,督促其对有关数据、报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专业化、科学化分析、研究和总结,确保财务工作规范运行。同时,要建立健全财务内控的考核考评体系,强化责任追究,对导致内控失效的责任人要严肃追责问责,使相关人员真正把内控工作抓在手上,责任扛在肩上。

三要加强内外部审计和监督。加强内外部审计,是确保财务内控制度不流于形式的重要措施。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作为单位的独立部门,配备业务熟悉的工作人员,不定期开展审计工作;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内部审计相对于外部审计,具有对单位财务控制比较熟悉了解的特殊优势,因此可以准确把握实际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容易造成损失的失控点,通过经常性、有针对性的审计监督,对确保财务内控制度的规范运行能起到积极作用。同时,外部审计更具权威性,要重视外部审计工作,定期邀请独立的审计机关对本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审计,对发现的问题要引起高度重视,专门研究制定整改措施,争取把问题尽早尽快解决。

四要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当前,财务知识更新较快,作为落实财务内控制度主体的财务人员,如果不去学习新的财务制度、财务知识,就无法适应新的工作需要。在鼓励财务人员加强自学的基础上,要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外出参加培训,不断更新、补充和拓展知识层面和工作技能,更好地适应财务工作的现实需要,真正担负起严格落实财务内控制度的重任。要加强对内审人员的培训,由审计机关对其进行专门的审计业务培训,保证能够熟悉审计工作重点、流程等,持证上岗、严格履职。要加强对财务人员、内审人员工作开展情况的监督,对不合适或达不到工作要求的及时调整交流使用。

三、结语

总之,建立并严格执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对于加强财务管理、防止资金风险、强化单位内部管理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要敢于正视,对症下药,结合工作实际努力加以解决,确保这项制度能在推动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化建设上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熊妍芯.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4):196-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