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防治病虫害措施十篇防治病虫害措施十篇

防治病虫害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14

防治病虫害措施篇1

关键词:营林措施;综合性措施;森林;病虫害;生态学基础

前言

在实践过程中,影响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正常开展的因素诸多,比如管理理念因素、预防技术因素、工作人员因素、工作设备因素等。为了解决森林病虫害问题,必须要进行森林病虫害有效营林方案的优化,保证其内部各个工作环节的协调,从而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工作的要求。

1关于森林病虫害状况的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森林资源储备问题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来说,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不容乐观,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规模不断扩张,不利于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及自然旅游业的开展。根据相关权威统计可以得知,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逐年递增,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今,森林病虫害逐年递增25%,我国每年的森林病虫害损失高达50多亿元,我国森林病虫害规模不断扩大,这大大影响我国林业工程的开展,不利于我国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目前来说,我国的森林病虫害预防体系依旧不健全,再加上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复杂性,森林病虫害问题长期不能得到有效解决。我国的森林病虫害种类较多,经常发生于我国的平原地区,比如河北、山东等地,这些病虫类型主要为松毛虫、美国白蛾、杨树蛀干害虫等,比较常见的常发性森林病虫害有森林鼠、松毛虫,这些害虫的发生面积与日俱增,整体呈现上升趋势,这些重大危险性病虫害的出现,不利于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护工作的政策开展。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理论体系依旧是不健全的,从森林病虫害理论分析角度来看,害虫种群生态变化及森林生态系统式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理论根本。生态学基础侧重于自然系统的调节及昆虫种群的控制。森林生态系统内部的不同物种,在数量上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状况,这些不同的物种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会出现昆虫泛滥成灾的状况。在我国的河北、山东等平原区域,松毛虫、天牛是其主要的病虫类型。美国白蛾这种病害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河南、吉林、辽宁等地区。白蛾病害是一种新型的病害,白蛾的繁殖能力强,适用性强,它的传播途径比较广泛,其危害范围遍及全世界。从生物控制的角度出发,我国的研究人员研究出美国白蛾的寄生性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这种蛹寄生蜂具备极高的寄生率。为了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工作的要求,必须要遵循相关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原则,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实现科学性控制方案,保证营林工作的有效开展,做好不同病虫害的防护措施,保证治理工作上的防患于未然,从而实现病虫害损害率的降低,避免其对于森林资源的损害。在森林病虫害工作中,进行科学性防控思想的遵循是必要的,从而保证森林病虫害的科学性控制及治理,这需要应用科学性治理方案的应用,保证治理过程中的严谨性、科学性,利用科学性的治理方案,进行实际病虫害问题的解决,保证病害防治措施的优化。这需要进行自然灾害本质特征的遵循,进行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应用,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防控措施的应用,针对森林病虫害的行为展开分析,做好森林的病虫害治理工作。

2病虫害防治措施的优化

为了满足现阶段森林病虫害维护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行病虫害测报制度的监理,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有效治理,进行科学性病虫害测报制度的监理,保证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检测预警体系的健全,针对有害昆虫的发生状况、发展状况及危害状况,展开实时性测控,进行森林系统健康状况信息的及时掌握,有效了解有害昆虫的危害性趋势及动态,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在森林病虫害预防过程中,进行天敌资源防止措施的应用是必要的,利用天敌资源进行预防的措施,是非常高效的生态学防治措施。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意识到生态系统自身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其不同的物种处于变化的动态平衡状态中,如果能够进行有害昆虫的天敌引进,就能够起到良好的遏制作用,有利于维护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性。在森林病虫害预防过程中,必须进行植物药剂治虫措施的开展,减少对化学药剂的使用。针对那些较为严重的病虫害状况,可以使用生物药剂,但是必须要实现这个环节的控制,要多多开展植物药剂除虫工作的开展,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避免其对于树木造成过大的损坏。通过对植物药剂的推广,可以有效遏制针叶树、原始阔叶树等病虫害的扩张态势,有利于实现对病虫害的防治及管理,实现有害昆虫生长的有效控制,避免对树木造成不良的影响。化学农药的使用,需要遵循合理性的原则。针对某些比较严重的病虫害状况,可以进行化学农药的使用,这需要做好药物的药效分析工作,确保有害昆虫的有效灭杀,实现用药剂量的有效控制,从而保证昆虫病害预防工作的开展,降低其对于树木的危害。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进行营林管理措施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这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管理环节的开展。在实践过程中,如果有害昆虫的天敌数量趋于稳定,一段时间后,却发现有些有益动物减少的状况,必须进行减少原因的分析并且及时做好补救措施,保证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的开展,实现对外来物种及森林的检查工作,做好外来树木的检疫工作,避免出现有害生物的传播及蔓延状况。在森林病虫害预防过程中,我们需要看到森林资源所扮演的角色,其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自然资源。随着我国病虫害的不断发展及蔓延,很多的树木受到影响及破坏,为了满足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的要求,必须要实现营林措施体系的健全,在遵循生态学的发展规律前提下,落实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从而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稳定性,满足我国森林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结束语

为了满足现阶段森林工作的要求,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护体系是必要的,这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深化自身的病虫害防护管理意识,进行新型森林病虫害防护方案的应用,从而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曹旭烽.浅议山区森林病虫害防治[J].安徽林业,2009(4)

[2]元小兰,谢灿武.搞好森林病虫害防治保护林业经济成果[J].中国林业,2010(5)

防治病虫害措施篇2

【关键词】棉花;病害;虫害;防治

近年来棉花种植在我区迅速地发展,种植棉花已成为职工重要的经济来源。棉花是涉及农业和纺织工业两大产业的商品,也是广大人民的生活必需品,棉纱、棉布和服装还是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棉花还可以用来制造轮胎等的帘线、火药以及医药用棉等。因此,棉花的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广大棉农的利益息息相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但是随着种植面积的迅速扩大,棉花地的生态条件发生了变化,棉花病虫害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常见的病虫害转变为主要病虫害,一些次要的病虫害也成为主要的病虫害,生产实践表明近些年来棉花病虫害的危害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限制性因子。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棉花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1.棉花常见病虫害

1.1主要病害

(1)棉花枯、黄萎病。在棉田温度较低、湿度较大时易发生枯、黄萎病。一般在6月,棉苗4、5个真叶时发病,7、8月份现蕾到花铃期加重,造成病叶大量枯落,并伴有蕾铃脱落。多雨年份,夏季湿度大,气温偏低,枯萎病发病迅速,病株成倍增长,危害严重。(2)棉花铃病。我国棉花铃病发生普遍,造成烂铃、僵瓣。多雨年份,长江及黄河流域棉区烂铃率可达10-30%,烂铃与健铃相比,籽棉重量减轻40.8%,衣分降低22.8%,皮棉减少53.5%,棉花绒长缩短23.4%,强度下降49.3%,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质量。铃期久雨高温是造成棉花铃病的主要原因。一般情况下,连续下雨3-5天或10-20毫米以上降雨3-5天,田间就会出现大量烂铃,8-9月份的雨量和雨日是决定全年铃病的关键。调查表明,烂铃率随这个时期降雨而变化,雨日多,降雨量大,烂铃严重,反之则轻。黄河流域棉区,7-8月份正值第一批棉铃成铃后40-50天,汛雨集中,温度高,湿度大,烂铃极易发生。长江流域棉区,秋季阴雨多出现在8-9月份,所以烂铃开始及盛期较北方迟,但因湿热环境持续天数较多,烂铃往往比北方严重。新疆棉区此期降雨较少,热量充足,因此正常年景不易发生烂铃灾害。(3)棉花红叶茎枯病。主要是由花期和结铃期肥水失调,营养不足,特别是缺钾肥造成的,一般在蕾期初发,花期普发,铃期盛发,吐絮期成片死株。

1.2主要虫害

目前,一代棉铃虫在棉田偏轻发生,截至7月中旬发生面积仅170万亩次,当前本地区正值一代成虫羽化高峰期至二代卵孵化期,而本地区北部为二代卵孵化高峰期至二代幼虫危害期,在南部部分地区棉田外的小麦、玉米、加工番茄和蔬菜田二代棉铃虫落卵量较去年同期偏高;棉蚜在本地区棉田中呈中度发生状态,造成部分棉田棉苗卷叶、流油,危害程度较去年同期偏重;棉叶螨发生面积达到186万亩次,也处在中度发生状态,目前各地处于多点、多片发生阶段,虫口密度较去年同期略有偏高。

2.棉花常见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2.1气候条件变化

若春夏季气温偏高、降水偏少有利于棉铃虫、棉蚜发生;若7-8月出现阶段性高温、干旱天气将有利于棉叶螨发生,同时也利于烟粉虱繁殖危害;若春季气温低,回寒天气多,利于棉花苗期病害发生。

2.2病棉清理不彻底

对田内的病组织未能及时清理或清理得不够彻底,使这些病枯枝、病棉留在田内,成为次年的侵染来源,导致病害的发生流行。

2.3不太重视病虫防治和植物检疫

滴灌技术的推广使冬灌面积不断减少,有利于棉铃虫安全越冬;加工番茄、复播玉米种植面积扩大,为棉铃虫转主危害和种群数量增加提供了有利条件;设施农业快速发展,为棉蚜、烟粉虱等害虫提供了有利的越冬场所;田埂地头杂草防除不彻底,有利于棉叶螨发生;饲草面积增加,有利于棉盲蝽发生;连作时间长、田间菌量大、种植品种(系)多杂、抗性退化有利于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拌种措施不到位有利于棉蓟马的发生。大面积种植抗虫棉,不利于棉铃虫的发生,但导致棉蓟马、棉盲蝽等其它害虫发生呈危害加重趋势;果棉、瓜棉套种为害虫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果树害虫药剂防治的同时杀伤大量天敌,导致棉田害虫自然控制能力降低。

3.棉花常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为了抓好棉花的病虫害防治,必须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则,清除病源为主,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治理技术措施,把病虫害消灭在初始阶段,把由病虫害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3.1把好种苗关

苗床应选择病土在避风向阳处,可以直接用多菌灵对苗床喷雾杀菌,以利棉苗生长短减轻枯黄萎病的发生以及延缓枯黄萎病的蔓延速度。棉种带菌是苗病发生的主要菌源之一,因此,杀灭种子所带的病菌是防治棉花苗病的一条重要措施。可以播前晒种2-3日,或选用种衣剂包衣的精加工棉种,或用多菌灵拌种,或甲基立枯磷浸种5~6小时。齐苗后,最早发生的是立枯病和炭疽病,结合苗床浇水用多菌灵、或多锰锌、或甲基立枯磷泼浇。叶部病害选用多菌灵、甲基立枯磷喷蓖。整个苗床期防治2~3次。

3.2增施氮、磷、钙等肥料

据本地区对山地土壤元素的测定,除普遍缺氮外,土中含有效磷0.03%-0.05%,pH值4.5-5,土壤含磷低,酸度高。每年667m2林地,除施既1500-2000kg外,还需施磷酸钾或钙150-200kg,石灰100kg,以改善林地理化性质,特别是中和土壤酸性,以增强棉花地鞭根吸收能力,提高抗旱、抗寒能力,增强对病虫害的抵抗力。

3.3实行病虫诱杀

用新鲜人尿50公斤加入可湿性敌百虫0.05-0.1公斤配制成药剂,再用稻草浸泡24小时,晴天在棉花地逆风地中放数堆诱杀。同时施放白僵菌,使初生的跳蝻感染白僵菌而死亡。对于幼虫发生为害严重地段也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1000倍液,另加25%灭幼脲3号1500倍液混合后进行防治。对于低龄幼虫,使用1.2%烟参碱乳油1000-2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对4龄前幼虫喷施Bt乳剂,可施用含量为16000iU/mg的Bt可湿性粉1ooo倍液。

3.4药物和人工防治

对于棉铃虫的防治,一定要根据选定的药剂,选择用药时机。如果说选用的是有机磷、菊酯类的农药,就必须是虫子还比较小的时候开始用;如果选的是生物类农药,最好是发现蛾子的时候就开始用药:如果针对一些大虫子,就要选用一些毒性比较高一点的有机磷农药,像氯胺磷、乙酰甲胺磷,或者钾威盐等等,防治效果才会更好。成虫期利用频振式杀虫灯、啤酒瓶灯、杨树枝把、性诱剂等诱杀成虫,叶面喷洒2%过磷酸钙液,驱避成虫在棉田产卵,卵和幼虫盛期选用Bt乳剂,35%甲辛氟氯氰乳油,25%棉神一号,辉丰一号,久效磷、灭铃灵、灭多威等兼治红铃虫、金钢钻、玉米螟。防治蚜虫可选用氧化乐果、敌敌畏、1605等。防治红蜘蛛可选用三氯杀螨醇、水胺硫磷、功夫等。大力推广棉田撒施麦糠。棉田撒麦糠,具有调节地温、保墒防旱、防涝、灭草和培肥地力,促进棉苗早结桃、多结桃,一般增产10%左右。

总之,单一的治理手段取得的效果是有限的,棉花的病虫害冶理强调各种技术的综合运用。

【参考文献】

[1]陈荻戈.发挥优势,再造优势,促进我县茶秆竹的发展[J].竹子研究汇刊,1997,16(2):74-77.

[2]萧刚柔.中国森林昆虫(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2:1063-1069.

[3]张平安,孙国山,米新强.桐柏山区棉花地主要病虫害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7):214-215.

[4]黄翠琴.棉花虫害防治技术研究[J].湖南林业科技,2005,32(1):44-46.

防治病虫害措施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树种合作;宏观模式;特点

病虫害防治一直是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病虫害防治要以系统工程和可持续控制为指导,以保护森林资源和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为目标,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除治与预防并重,防治与营林相结合的原则,加强依法防治,强化政府行为,倡导群防群治,依靠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实行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达到有效遏制其扩散蔓延的目的。

1.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要性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

1.1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m3,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2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1.3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

(1)在造林地确定后,即调查造林地周围原有林木的病虫害种类、危害程度及数量,同时调查天敌发生情况,发生严重的要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清除无培育价值的病虫木和交叉感染的树木。如清除造林地上无价值的桑科植物,以避免造林所用的毛白杨、苹果等受桑天牛的侵害,并建立起病虫档案。

(2)在适地适树的原则下,选用优良苗木。苗木检疫是预防苗木免受某些危险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对种子、苗木、其他繁殖材料及木材的调运加强管理,采取严格的检疫措施,确保营造健康森林,减少病虫害发生。同时,用科学的方法,侦察病虫发生、发展动态,并根据侦察的材料结合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状况,正确推断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并及时通报。快速掌握病虫发生情况,避免错过防治的有利时机[2]。苗木栽定植前要予以检疫,清除苗木上可能携带的危险性害虫,剔除病、弱苗,喷涂保护剂,以确保定植后苗木能正常生长。

(3)建立监测标准地。在新造林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建立永久性监测标准地,在标准地再确定20~30株标准树,整个生长季节对标准树定期进行观测,记载病虫害发生情况和为害程度。同时,在林地中进行踏查,必要时设立临时标准地,用于补充标准地观察的不足,以便了解整个林地的病虫情况并加以记载存档。

(4)建立起永久性病虫害档案。每年发生期结束后,加以汇报和分析,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以便及早采取措施。

(5)在林地周围避免栽植能交叉感染病虫的其他林木,如在距毛白杨、苹果树1km的距离内避免栽植桑科植物,并且将原有无利用价值的桑科植物予以铲除,以避免桑天牛为害。

(6)在病虫害少量发生,特别是蛀干害虫点状发生时,要立即查明发生情况,及时进行防治,避免全林受害,以确保全林受害株率在1%以下。

(7)在生长季节,尽力避免树冠喷洒化学药剂,以保护自然界的天敌种群,特别要注意保护鸟类。有条件的地区可在人工林中悬挂人工鸟巢,招引鸟类,以控制虫害的发生。

(8)及时修枝,调整林分的郁闭度。某些病虫种类喜在郁闭度较高的林分中发生,另一些病虫种类喜欢在郁闭度较低的林分发生。因此,适时调节林分的郁闭度即可以抑制某些病虫种类的发生,并可保证林木的旺盛生长。在林木郁蔽前,有条件的地方应间作农作物,间作农作物同样要避免病虫害的交叉感染。如在枣园中不栽植芝麻类植物,避免招引菱纹叶蝉类害虫,造成枣疯病的传播。

3.树种合作防御病虫害危害的宏观模式主要技术特点

(1)宏观生态监测。在“模式”区内、外要进行宏观范围的生态调查,如在666hm2控制范围内,查清主、次要害虫的虫源地及发生动向。首先控制主要害虫危害,同时也要防治次要害虫严重发生。如光肩星天牛是某地的主要害虫,选择抗虫树种控制主要害虫的同时,也不要给次要害虫(如桑天牛)的发生创造条件。反之,以桑天牛为主要害虫地区亦然。但不管确定哪种为主要病虫,均需要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进行长期调查、监测而定。

(2)选育多组合、多功能抗性树种。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只选单一抗虫品种不行,需要选育出抗主要害虫的树种组合,抗次要害虫的树种组合,兼抗主、次要害虫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等,并定植在病虫害灾区,长期进行抗性鉴定,根据国家林木良种选育标准,筛选出一批多组合、多功能的抗虫耐害良种,为建设防御模式提供优良种源。短期内良种不配套的,可选用部分具有相对抗性的树种代替,以后更换。

(3)采用开发与防御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的把防止病虫害与选种、育苗、造林、水土保持、净化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选用多组抗虫耐害树种,建造树种合作防御模式,首先选择主要害虫抗性树种,改造虫源地,建造核心区,然后为阻止次要害虫入侵,在核心区再建造防御区,种植主、次要害虫双抗树种和抗虫耐害树种。利用核心区与防御区树种合作的联合防御功能,对主、次要害虫进行高效持久的区域控制。

4.结束语

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是重治不重防。事实上,在森林培育过程中,如何在营林的各个环节如选种、育苗、选地、造林、经营、抚育及采伐中,注意保障树木的健康生长,减少病虫来源,协调各生物间关系,提高树木抗性,是实施森林病虫害由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崔向臣.浅谈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和预防措施[J].价值工程,2010,29(3):71-72.

防治病虫害措施篇4

一、农业防治

1、商品蔬菜及蔬菜种子检疫对引进和输出的商品蔬菜、蔬菜种子和种苗进行检疫,防止国家检疫对象的病虫害传入或输出到蔬菜基地流行危害。

2、选择良种并进行种子处理:选择优质、丰产性高、抗病虫性强、耐贮运、适合本地栽培的品种,并对种子进行晒、选、消毒、药剂拌种包衣等技术处理。“晒”即在阳光下曝晒2~3天;“选”即选子粒饱满无病虫害,发芽率在95%以上;“消毒”即用55~60℃的温水浸种15分钟,除去种子病菌;“拌种包衣”即用高效、低毒农药(如辛硫磷颗粒剂等)拌种包衣,消灭杀死病虫和地下害虫,以降低虫卵病菌基数,减少用药次数,为蔬菜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3、实行倒茬轮作:同一种蔬菜在同一块地上不应连茬,换茬时,不要再种植同科蔬菜,最好是与葱、蒜等作物轮作。

4、耕作技术与合理施肥:耕作技术:采用深翻土地、精耕细作,一般深耕30~35cm,打破犁底层,不断增加熟土层厚度。

合理施肥技术:采用重施腐熟无公害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种植豆类绿肥或与豆科作物轮作等措施改良土壤,增强植株抗性。推广采用测土配方平衡施肥技术,促进生态保护,尽量少施和不施用化肥。

5、推广运用蔬菜的垄作、高畦、地膜覆盖、合理灌溉(旱能浇,渍能排)、增强光照等栽培技术与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根据植株表现、生育阶段和天气情况,对不同蔬菜科学管水,满足生长需要。在保护地栽培采用膜下浇水,推广微灌、滴灌;在露地栽培推广喷灌、管灌等技术,禁止大水漫灌和不旱不浇水等,以利于减少病虫害发生和水资源的节约。掌握不同季节等条件,尽量延长见光时间,保证后期绿叶数,如采取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减少病虫害发生。

二、生态防治

主要通过对温、湿度等环境条件及栽培措施等生态因素的调控,使病虫害得到有效地控制,以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消除污染残留。

1、光照的调控。冬季雾天多、光照弱,加之棚膜对光照的反射,膜上水滴灰尘的影响,造成棚内光照不足。因此,除了棚面采用无滴膜外,还可在棚内北墙张挂镀铝反光幕。

2、水分的调控。可采用膜下暗灌、膜下滴灌等技术,降低棚内湿度,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3、气体的调控。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过低,影响蔬菜光合作用,造成植株生长势弱,抗病能力差。因此要增施二氧化碳气肥,以增强植株的长势和抗病性。

4、温度的调控。冬季温室内较科学的温度变化为:日出后1小时气温上升至16℃-18℃;至10时棚内温度达到23℃-25℃;10时到13时气温到28℃以上,超过30℃要通风降温;14时后温度逐渐下降,盖草帘时气温降至18℃;上半夜16℃左右,下半夜至日出前10℃以上。

5、合理搭配蔬菜种类。除了搞好轮作避免重茬外,温室和附近地块避免黄瓜、茄子、菜豆等混种,减少病虫害的交互传播。

三、生物防治

1、保护利用天敌,如瓢虫、蜘蛛、草蛉、寄生蜂、青蛙等。

2、以菌治虫。如用苏云金杆菌(Bt)防治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

3、应用抗生素治病。如应用农抗120防治黄瓜、西瓜枯萎病、白粉病、炭疽病等;用农用链霉素防治黄瓜、甜椒、番茄细菌性病害等。

4、应用抗生素治虫。如应用浏阳霉素防治叶螨;用阿维菌素防治小菜蛾、甜菜夜蛾、根结线虫等。

5、采用蜜蜂授粉技术。蜜蜂授粉可减少激素使用而造成的三致现象(致癌、致畸、致突变)。

四、物理防治

1、采用遮阳网覆盖技术。应用遮阳网覆盖技术可缓解夏季高温、强光、暴雨、病虫害等的危害,创造适宜蔬菜生长的环境条件。

2、采用套袋技术。甜瓜、西瓜套袋后,阻挡了害虫病菌侵入的机会。可有效防止害虫及多种病害的侵染和危害,提高瓜面的光洁度。另外,套袋后避免了农药与瓜面的直接接触,可大大减少果实上的农药残留。

3、应用防虫网防虫。应用防虫网后,多种害虫特别是鳞翘目、鞘翅目等害虫(成虫)进不去,切断了潜入途径,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同时,防虫网能缓解暴雨的冲刷和冰雹危害。

4、应用频振灯杀虫。应用频振灯后害虫基数明显降低,为害减少,农药用量大大减少。同时,减少了对天敌的杀伤,这不仅有利于生态平衡,优化了环境条件,而且由于用药量的减少,使蔬菜的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5、应用诱虫板诱虫。大棚内使用诱虫板,对白粉虱的防治效果达25%以上。

五、化学防治

1、在确保蔬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的标准下,在病虫害流行且数量大时,应选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广谱性的农药。严禁在生产中使用国家已公布禁用的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农药及其混配剂(包括拌种及杀灭地下害虫等)。

2、根据地方上的病虫害预测预报,掌握当地蔬菜生产病虫害发生发展规律,及时、准确掌握危害症状、特点,选准防治最佳时间及观察害虫对药物反应;并了解病虫害天敌生长规律、习性,天敌的作用效果和保护。

3、正确用药,做到对症下药。一是合理混用农药,可扩大防治对象,降低成本,但不能盲目混用;二是正确掌握用药量,生产中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说明书,不得随意增减,配药时要使用计量器具;三是交替使用多种农药,避免长时间使用一种农药,以免产生抗性。

4、根据天气情况,科学用药。一般农药的使用都受天气影响,比如阴天、大风、下雨等都会影响农药的施用效果。因此,应注意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观察掌握天气变化情况,选择无风、无雨等晴好天气,一般在上午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用药。

防治病虫害措施篇5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3)10-0053-01

一、前言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根基。但水稻种植病虫害发生率高、发生面积广,对粮食稳产、增产影响很大。因此,采取科学防治措施,提高水稻的病虫害防治效果是保障粮食连续增产的重要课题。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采取科学自然的方法,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等方法进行综合防治。

二、海口镇水稻种植现状及几种主要的水稻病虫害

海口镇位于德兴市的东北部,耕地面积共13379亩,山林面积128520亩,全镇有水库35座,水电站3座,生态环境优美,十分利于水稻种植。海口镇农技推广综合站对水稻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了多年跟踪调查研究,归纳出水稻病虫害主要有纹枯病、白叶枯病、条纹叶枯病、稻瘟病和螟虫等,这些水稻病虫害影响了粮食稳产、增产,提高了种植成本,降低了农民收入。

三、水稻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措施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中占据很重要地位,但是很多农民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没有充分认识或者防治效果不明显,导致水稻受病虫害的影响,产量不稳,甚至下降,所以要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重视防治工作,采取科学防治措施,确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提高农民收益。

1.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认识

目前水稻病虫害的数量和种类都有大幅度增加,但是农民对水稻病虫害的认识比较缺乏,导致水稻生长情况不佳,农民也无法做到及时地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科学预防和治理。所以要提高农民对水稻病虫害的认识,例如建立水稻种植技术指导的网站,为农民提供水稻种植方法、水稻病虫害预防和治理措施,这样能够尽量降低水稻病虫害对水稻生长带来的危害,降低对农民经济收入的影响。只有让农民自身对水稻病虫害的危害有充分认识,对防治措施有所了解,才能及时正确地对水稻采取科学种植与病虫害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

2.加强水稻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水稻病虫害对水稻种植和生长的影响非常大,不仅如此,水稻病虫害还会降低水稻产量,给农民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农业生产损失也会提高。目前水稻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加强或重视水稻病虫害的预防工作,这就直接导致水稻病虫害发生,进而造成农业和农民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农民一定要做好水稻病虫害预防工作,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水稻病虫害导致的损失。

首先,水稻种植人员要有很强的水稻病虫害预防意识,建立较强的水稻病虫害的预防意识,能够一定程度降低水稻病虫害带来的危害和损失,还能够及时发现病害,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水稻病虫害的进一步发生和蔓延,最终保证水稻产量和质量。水稻种植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细心,在容易发生水稻病虫害的时期做好预防工作,尽量避免带来较大影响。其次,农民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预防措施要有一定了解,农民作为水稻种植的管理者,应该采取相应措施保证水稻健康生长,病害高发期要适当采取措施,例如在水稻螟虫容易出现之前,对水稻进行灌水或翻耕以消灭水稻螟虫的有利生长条件,降低水稻螟虫生存率。第三,可以对水稻病虫害采取适当的农药治理,防止水稻病虫害大发生,为水稻生长提供更好的生长环境。

3.做好水稻病虫害的治理工作

防治水稻病虫害是种植水稻的关键,由于我国农业生产环境在不断变化,水稻害虫的数量和种类都有所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防治水稻病虫害的难度。做好水稻病虫害的治理工作,水稻种植人员应该不断学习先进的防治手段和治理技术。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和正常产出的情况下治理病虫害,不要大量使用农药,不同种类的病害和害虫都有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加以治理,对于目前害虫种类的增加可相应的增加治理手段,有些害虫是不需要药物治理的,简单的生物和物理方法即可,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成本也减少了农药的危害。大多数的病害和害虫使用生物和物理的方法是治理不了的,必须采取农药防治的手段,但要严格控制农药使用的时间与用量,保障粮食质量。

4.加强对农民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的指导

水稻种植过程中农技人员需要不断地对种植人员进行技术指导,把科学的理念和技术传授给农民,帮助农民提高对水稻病虫害有效的控制和治理,确保水稻不受病虫的危害。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对病虫害进行控制,一是遇到问题及时请教农技人员,二是建立镇、村两级水稻病虫害防治知识传播机制,由农技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发放病虫害防治明白纸,加强和提高农民对水稻病虫害的识别能力和防治能力。

四、结语

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作用,田间生产实践证明,对农民进行一定的技术培训和知识推广,让农民对常见的水稻病虫害有所了解,掌握水稻病虫害基本预防和治理措施,能极大地降低水稻病虫害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保证粮食稳产、增产,提高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林树山.岳广志.白杨.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中国科技财富2008.

防治病虫害措施篇6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7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5-0076-01

对森林的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治理是一个病虫控制的系统工程,也就是贯穿森林生产的整个过程,即生产、栽植、养护等,都要运用生态学的理论来调节生态环境,以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在进行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要加强对环境的保护等。

一、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原则

内蒙古地区是我国森林工程建设的重要地区,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森林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当前内蒙古地区常见的森林病虫害有舞毒蛾、落叶松早期落叶病、落叶松癌肿病、鼠害等,这些病虫害对内蒙古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严重的影响,为此在造林以及护林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过程,在各种病虫害的预防和治理过程中应该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其中加强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结合,是森林病虫害防止过程中的基本原则。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病虫害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又要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该要加强预防为主、治理结合的理念,尽量将病虫害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减少损失。在实际的防护过程中,也要考虑到安全的问题。在进行森林的病虫害防治时,由于对象不同,防治治理过程也要考虑当前与以后的双重影响,需要灵活地运用一种或者集中适合森林实际情况的方法。比如保护利用病虫的天敌、运用物理机械和非化学药剂方法进行防治治理等。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病虫灾害,要采取不同的对策,用不同措施的长短相补,并且注意实施方法的时间,将进行病虫害防治时尽量做到无公害防治,以保证安全性。

二、防治森林病虫害的措施

1.加强宣传工作,营造良好的病虫害防治的氛围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其社会性质比较强,防治森林病虫害不仅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也是社会每个人的职责,在实际的工作中,应该要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宣传,争取各级领导对森林病虫害的重视,同时加强社会的认同。各级森防站应该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报刊、广播等载体,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点进行宣传。比如针对内蒙古地区常见的森林病虫害,可以加强病虫害的种类、特点、预防措施等方面的介绍,加强民众对当地的病虫害常见类型的了解。内蒙古地区常见的森林病虫害中有一种是落叶松早期落叶病,这种病害是北方地区落叶松人工林普遍发生的叶部病害。无论是幼苗、幼林还是老龄落叶松都有可能会出现这种病害,这种病害一般以5至20年生的森林的发病率最高,因此在宣传过程中应该要对这种病害的发病危害、特征等进行讲解,让森防工作人员能够针对一些森林出现的病害特征进行判断,从而进行及早发现及早预防,以防在病害严重时再进行预防则为期已晚。

2.加强常见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技术的推广

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等均不相同,因此出现的病虫害也不尽相同,在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应该要因地制宜,与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才能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比如针对常见的落叶松鞘蛾,应该要对这种虫害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进行了解,从而便于森防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了解具体的病虫害。比如落叶松鞘蛾的成虫体长约3毫米,暗灰色,有绢丝光泽和长绿毛,一般是生活在东北地区,一年发生一代。幼虫于9月下旬开始以针叶做成筒状鞘,过冬之后的幼虫危害最严重,一般说来6月上旬是产卵最丰盛的时期,当落叶松受到这种虫害影响比较严重时会导致针叶变成黄褐色,好像被火烧过一样。加强这种虫害的防治,应该可以采用相应的非化学药剂,例如:苦参烟碱、阿维菌素等药剂;同时采用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保持合理的郁闭度,可以有效地防治落叶松鞘蛾。

3.加强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

药物防治是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的一种常见方法,常用的药物防治手段都是采用1.2%苦参碱烟碱杀虫烟剂进行了防治松毛虫、舞毒蛾。该药具有速效性好,对环境影响不明显,施药成本低。该烟剂一拉即可以自动燃烧,燃烧过程无明火,燃烧后无余火,比较安全,适合林区应用。而且对低龄幼虫效果更好,烟点距离5米,6天对2-3龄幼虫防效达96%。还可以在树干上涂刷药物,以提高树木对相应病虫害的预防能力。除了采用药物防治手段进行病虫害预防,还应该要加强生态防治,比如利用黑光灯、性引诱剂等诱杀松毛虫、鞘蛾以及舞毒蛾成虫等害虫;根据生态系统中的法则,利用悬挂鸟巢箱的方法来招引燕雀、啄木鸟等食虫益鸟捕食落叶松鞘蛾幼虫、蛀干害虫、松毛虫幼虫等,还要加强对益鸟的保护,从而加强对虫害的防治。

4.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机制的改革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应该要加强防治机制的改革,传统的病虫害防治理念已经不再适用,在当前的森防工作中,基本的原则是“谁受益、谁防治”,应该要逐步建立森林防治的防治体系,公益林病虫害以及一些重大的危险性病虫害应该由国家进行预防和治理,由于森林防治工作中的经费有限,因此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投入机制的完善,积极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从而调动相关部门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最终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

结语

针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应该要加强预防为主、治理结合的方针的建立,对传统的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行改革。由于不同地区的病虫害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在未来的森防过程中应该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取最合适的防治措施对森林病虫害进行预防,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各种病虫害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损失。

参考文献

[1]唐伦忠.生物农药防治落叶松毛虫效果分析[J].河北林业科技,2012(06)

防治病虫害措施篇7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防治措施

1.林业病虫害的诊断方法

1.1症状观察

林木得病后的不正常表现称为症状。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在寄主患病部位表面有明显的粉状物、霉状物或子实体,由细菌、病毒、线虫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病害在寄主上亦有斑点、丛枝、流胶、腐烂、枯萎等症状。由土壤缺乏某种元素、气候环境条件不适合等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生物性病害不出现上述症状,受害林分中的林木往往表现均匀一致的叶片边色矮小等症状。由昆虫为害的树木,其叶片上有明显的缺损,枝干有坑道、蛀孔或蛀屑,即使蚜虫、介壳虫、螨类等刺吸性口器造成的褪色、卷叶,也可籍助于手持扩大镜在树上找到虫体。

1.2林间分布判断

林间病株的分布暗示着相应的各种病因可为诊断提供分析的线索。由生物引起的传染性病害发病初期为点片状,零星分布,健康树和病树混杂存在。由环境条件不适引起的生理性病害在某种树上表现的症状相同,病株在林间成片发生,树木受害均匀一致。如林缘发病严重,表明邻近有病害的侵染源或虫源,因此要调查邻近的作物、树木上的病虫害。此外,必须了解林木的种源、栽培管理过程中的技术环节气候是否反常等情况,以有助于病虫害的诊断。当然,确切的诊断还必须采集标本进行室内分析,通过显微镜或解剖镜仔细观察,进行病原或病害名称鉴定,病原物还有进行分离培养和人工接种试验等,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

2.营林技术措施

从保护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对森林发生的重大或常发性病虫害,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控制灾情并减少灾害引起的损失,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条件。其中营林技术措施是一种即实用又环保高效的预防和治理林业有害生物灾害的重要措施。

2.1选育抗病品种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植物病害最经济、最有效的途径。人类利用抗病品种控制大范围流行的毁灭性病害。许多难以适用农业措施和农药防治的病害,特别是土壤病害、病毒病害以及林木病害,选育抗病品种几乎上唯一可行的防治途径。抗病育种可以与常规育种结合进行,一般不需要额外的投入。抗病品种的防病效能很高,一旦推广使用了抗病品种,就可以代替或减少杀菌剂的使用,大量节省田间防治费用。因此,使用抗病品种不仅有较高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避免或减轻因使用农药而造成的残毒和环境污染问题

2.2育苗技术措施

在选择苗圃进行育苗措施时,要进行病虫害动物危害调查,应避免选用有病虫害和鸟兽危害严重的土地。为了防止猝倒病,不要选曾发生过猝倒病的土地作苗圃,常年中马铃薯、茄科和十字花科蔬菜的土地,易患猝倒病,也不宜选作苗圃地。苗圃附近不要有传染病菌的树木,或是病虫害的中间寄主的树木,或能招来病虫害的树木,如松树、山杨、银白杨和桦木等。通过土壤不同的耕作方式,农药化肥的合理使用进行病虫害防治

2.3营林抚育技术措施

在进行森林经营的同时,根据森林不同生长时期,进行不同的抚育管理,苗木生长的初期,应进行足够的水养供给,保证苗木的健康成长,防治苗木猝倒病的发生。及时进行灌溉和施肥除草。及时对森林进行抚育间伐通过改变林分内的郁闭度,调整林内的光照,减少病虫的生长,传播。成熟林、过熟林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发现病害树木及时进行砍除销毁。

3.生物防治

3.1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利用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类害虫,利用茧蜂防治松毛虫、舞毒蛾等害虫,利用啮小蜂防治舟蛾、白蛾等都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常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如瓢虫、螳螂、草蛉、w蝽等。近年来利用瓢虫防治蚜虫、蚧壳虫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还可以利用微生物治虫,微生物治虫包括利用细菌、真菌、病毒、线虫、原生动物、立克次体等防治害虫。例如:苏云金杆菌作为一种微生物杀虫剂,与化学农药相比,其突出优点就是对人畜无害,不污染环境。

3.2鸟类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以鸟治虫”是一种传统方法,对控制害虫有一定的作用,且具有经济、环保、持效性的特点,因此仍是森林害虫生物防治措施中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常见的有杜鹃、大山雀、啄木鸟等20多种。它们大多数捕食害虫,对降低害虫虫口密度、维护森林生态平衡具有一定的益处。

4、化学防治

4.1低容量喷雾技术

低容量喷雾技术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3.33-13.33L(约3.33-13.33kg)的喷雾施药新技术。由于喷药液量大幅度减少,不但省水省力还提供了工效近10倍,节省农药用量20%―30%。由于施药效率高,更易做到适时用药充分保证药效。

4.2超低容量喷雾技术

超低容量喷雾技术是指喷药液量在每亩0.33L(约0.33kg)以下的喷雾新技术。

4.3静电喷雾技术

静电喷雾技术是使药液在喷洒过程中形成带电雾粒的喷雾新技术,此项技术是超低容量喷雾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它的突出特点是: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粒径比较小且分布比较均匀,一般粒径为20~50μm;静电喷雾形成的雾滴带有相同负电荷,在空间运动中相互排斥不发生凝聚,有利于对作物的全面覆盖。

4.4静电喷粉技术

粉剂的粉粒细度愈细愈有利于药效的发挥。但是粉粒越细漂移越严重,药剂的利用率降低,造成环境污染。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人工造林面积的逐年增加,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也日益繁重。因此,我们必须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防治病虫害措施篇8

[关键词]安全优质蔬菜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650(2014)05-0050-02

良好的栽培管理技术是农作物丰产的基础条件,及时防治病虫害是促进农作物健康生长发育的保障,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是生产安全、优质蔬菜的重要内容。在生产中不使用化学合成物质,利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来消灭蔬菜中的病虫害。确保人体健康,保护资源和环境。

一、农业防治

有目的的定向改变某种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和有益生物的生存繁衍,而不利于害虫发生的环境条件,从而直接或间接消灭或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达到作物丰产的目的。

1.选择抗病品种,不同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差异很大,根据本地气候和病虫害发生特点,引进良种,是防治病虫害经济有效的方法。

2.合理布局,实行轮作倒茬、间作套种是防治土传病的重要措施。还可提高地力,给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条件,有利于调节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协调利用土壤养分和水分。

3.改善土壤结构,深翻土地,改变土壤性状,促进微生物的活动,有利于根系的发育。可加速有机物分解,使病残体尽快腐烂,对土中越冬病虫有防治效果。

4.调整播种期,避开病虫害高峰期。一般适当早播或晚播,避开高温和高湿季节,可有效地减少病虫害发生。

5.许多病虫害是通过种子传播,建立无病虫留种田,培育无病虫壮苗,可保证种子和菜苗不带病虫。

6.地膜覆盖,可以提高地温,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降低环境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7.采用高畦深沟栽培,降低田间湿度,提高地温,减少土壤病菌的侵染和蔓延,促进根系发育,增加抗病能力。

8.加强肥水管理,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喷施叶面肥,施入充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可增强植株抗性,防止植株早衰;适时适量浇水,不但使作物生长良好,提高抗病能力,还可驱除地下害虫。

9.合理密植,植株个体生长健壮,抗病力、耐寒力增加,病虫减少。及时整枝打杈,摘除下部老叶,增强通透性,降低湿度,增强光照,改善小环境,防止病菌滋生。

10.清洁田园,加强中耕除草,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焚毁。采收完毕后,将地面的残枝、落叶落果、根茎、塑料膜收拾干净,集中处理。植株病残体带有多种病虫,若不清除会造成病虫积累。

11.适时采收,安全贮运,不仅与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有关,而且还影响贮运过程中造成伤口的多少、贮运方式及贮运的温湿度条件等,进而影响采后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程度。

二、物理机械防治措施

是利用电力、热力、辐射、气体、机械外力等物理因素和简单器械来防治植物病虫害的一种方法,此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效果好、没有污染、不破坏生态平衡,是生产优质农产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1.播前选种,将种子中的病粒、菌核、菟丝子种子、草籽等用手选、筛选、水选去除。通过温度、射线等技术手段,杀死种子病原菌。例如温汤浸种、热力消毒。育苗作物定植前对病弱苗进行汰选。

2.土壤深翻晾晒,用太阳紫外线对土壤消毒,杀死病菌。棚室中在夏季作物收获后,深翻、开沟起垄、浇足水、扣上塑料薄膜,密闭棚室10―15天,可防治菌核病、线虫病、枯萎病、和黄萎病,也可杀死土中的害虫和虫卵。

3.诱杀害虫是利用害虫的趋性,配合一定的物理装置、化学毒剂或人工处理来防治害虫的措施,常用方法有黑光灯诱杀、食饵诱杀、潜所诱杀、性诱杀、黄板诱蚜、频振式杀虫灯诱杀等。

4.驱避措施是利用一些害虫对一定波长光线的负趋性,驱避害虫,以达到避免害虫危害的目的。例如:利用银灰色薄膜驱避蚜虫等。

5.防虫网防虫:夏秋季是菜青虫、小菜蛾、斜纹夜蛾、甘蓝夜蛾、甜菜夜蛾、蚜虫等多种害虫的多发期,覆盖防虫网后,形成一个人工隔离屏障,可以有效地阻止害虫侵入,切断了病毒的传播途径。还可抗暴雨、冰雹,增湿降温。

6.人工捕杀,当害虫个头较大,群体较小,发生面积不大时,进行人工捕杀效果好。随时摘除病虫叶、虫果、害虫集中起来,带出田处理。

7.农业工程改土,当土壤污染严重时,快根据土壤的性质、污染程度、污染特点,通过农业工程改土克服连作障碍,进而达到防病的目的

三、生物防治是直接利用有益生物或生物产物控制病虫害的一种方法,该法不污染环境,基本无农药残留,不破坏生态环境,具有无公害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1.天敌生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可以在田间间作一些有益植物,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为天敌提供转换寄主、繁殖和越冬的场所及增添食料;在害虫药剂防治时,尽量选用专化性药剂,避免使用广谱性农药,以保护天敌。天敌生物的人工培养繁殖与应用释放,可通过人工饲养扩繁,然后再释放到农田中去。以补充和恢复天敌种群,甚至在害虫发生初期直接使用人工饲养的天敌。

2.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它具有应用范围广、毒力持久和使用方便的特点。一般有病原真菌(白僵菌、绿僵菌和虫霉)、苏云金杆菌(Bt杀虫剂、复方莱虫菌)、昆虫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病毒,这两类病毒可防治菜青虫、斜纹夜蛾、烟青虫和棉铃虫的作用)、昆虫病原红虫。

3.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性信息激素,利用昆虫生长调节剂号称第四代农药,例如来幼脲是一种几丁质合成酶的抑制剂,可阻断害虫的正常蜕皮而杀虫,对菜青虫、黏虫等害虫都有很好的效果。昆虫性信息激素,它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分泌有一定的时间性,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和找出诱蛾的高峰期,在生产实践中可用来直接杀死成虫,还可用于预测预报。

4.利用植物疫苗或植物诱导剂防治植物病毒,就是利用弱毒病毒诱导植物产生抗病毒能力,减轻病毒病的危害。例如在分苗期用100倍液弱毒病毒疫苗n14沾30分钟,可预防番茄病毒病。

5.利用农用抗生素是由微生物发酵产生的具有农药功能的次代谢物质,是生活源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防治真菌病害的灭瘟素、春雷霉素、多抗霉素、灭粉霉素、井岗霉素等;用于防治细菌病害的链霉素和土霉素;用于防治螨类的浏阳霉素和华光霉素等。近年来新开发的高效广谱抗生素阿维菌素防治昆虫、螨类效果较好。

四、其它防虫新技术

草木灰杀虫法:草木灰是重要的农家肥,含有丰富的钾等矿物质,有极好的防虫效果,可防治葱蝇、根蚜、蚜虫、金龟子等,方法有三种:土壤施用、直接撒施、喷洒灰液。

烟草杀虫法:此法安全、无公害、原料广泛、成本低廉、杀虫力强,主要用于防治蚜虫、椿象、蝇蛆等。

防治病虫害措施篇9

【关键词】病虫害;感染原因;防治

0.引言

目前,我国树种病虫害问题十分严峻,但是相关部门并未对此提起足够的重视,导致幼林保存率十分低下,给我国林木业带来了大量的经济损失。面对当前的病虫害形势,运用先进的经验和技术,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尤为重要。

1.树木感染病虫害的原因

导致树木发生病虫害的原因有多种。首先,我国林木结构分布十分不合理。树种单一,林木抵抗能力低下,导致病虫害盛行。经济贸易的全球化发展,导致新型病虫入侵和繁殖,而大多林农对病虫知识知之甚少,不能及时对林木进行检疫,也是病虫害发生的一大原因。而且由于全球变暖,气候异常,使病虫有了更高的生存能力,严重制约着林业的发展。

2.常见病虫害的发病规律及防治

病虫害的种类多种多样,对树木造成的伤害也不见相同。下面分析了常见树种的易发生的病虫害及其表现症状。

2.1根腐病

根腐病多从植物根尖或者伤口处被感染。积水过多,生长地过于潮湿、贫瘠,或移栽时根部掩埋太深都是导致树木易发生根腐病的原因。根腐病多发生在树木的新生根部。发病初期会出现浅褐色,随着进一步的发展颜色会逐渐加深。树木的皮层组织也会逐渐出现坏死的症状。这类病害初期并没有很明显的患病症状,严重会导致树叶的脱落和树木的死亡。比较大的树木患上此类病害后,患病部位依然直挺,树干底部以上会流出一些树脂类的物质。小树患病后,皮层组织会慢慢变软,然后腐烂,树木还可能出现枯萎现象。对于根腐病的预防一般采用改善移栽技术水平的方法。发病后也及时对植物根部浇灌瑞毒霉之类的治病药物。

2.2蚜虫

蚜虫病一般多发生春季,最初的发生期在三月中旬,最严重的时期是四、五月份。蚜虫多发生二十代左右,蚜虫多把卵留在树木的稍部、新芽处,发生后会导致树木枯黄,虽然不会危及树木的生命,但是会严重影响树木的生命。对于蚜虫的预防一般采取在冬季把带卵的纸条剪掉的方法,还可以适量喷施一定量的吡虫啉类的药剂,尽量在产卵之前或者是在卵的孵化期进行防治。

2.3叶斑病

叶斑病,顾名思义,可知其经常发生在树木的叶片部位。叶斑病的病菌一般会在寄主身上过东,易在气温较高的环境下发病,在多雨的季节病情则会加重。发病初始会有褐色斑点,逐渐扩展成红褐色外圈灰白色内圆的圆形癍,植物色斑周围会逐渐褪去绿色,发病严重后会导致植物身上产生黑色颗粒状的物质,植物逐渐枯萎。对于叶斑病的防治,应当采取积极去除带病的植株或纸条的方式,并要定期喷洒防治此类病害的杀菌剂。

2.4介壳虫

介壳虫每年大概发生两三代左右,最常发生在通风和透光度都比较差的条件下。此类病害一般发生在树木的枝叶上,发生后会导致树木生长状态严重不良,长势逐渐减弱,严重后,树木可能会发生死亡。对于介壳虫的防治,平时应当主意对树木进行修剪,提高通风状况,改善透光程度的方法来进行预防。在树木发病后可以采取人工清除的方式,也可以在病虫害初期使用相关的药物来进行喷洒防治。

2.5叶枯病

叶枯病也是一类已发生在树木叶片的病害,此类病菌躲在土壤或寄主身上过冬,通过风或者雨来传播给树木的苍老的叶子或者颓弱的树枝。发病初始,叶面会产生黄绿色的小斑点,发病严重后,斑点逐渐增大,连成一片,斑点的边缘多呈紫色状,继续发展会出现一些黑色的小点,患病叶片的边缘部分看上去类似火烧过的样貌,危害树木的生长。对叶枯病的防治,首先要从树种的选择开始,选择抗病性强的树种,科学栽培,在发病前喷施杀菌药剂来进行一系列预防,刚刚发病后要及时喷药防治叶枯病的进一步的发展,严重后要尽早剪掉带病叶片。

3.其他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多种多样,涉及树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下面提出了关于病虫害防治的其他几个方面:

3.1预先调查

对于树木常见的病虫害防治要尽量采取预防为主,及时防治的原则。在树木种植之前应当首先对种植地区的环境进行一番调查,看看种植地区周围是否存在此类病虫害,病虫害程度严重情况及发生频率。调查结果出来后,要及时根据客观状况作出决定。比如:提前做好防治病虫害的预防计划,在植株发病前提前采取隔离措施,防治树木被感染。

3.2树苗选择

为保证树木的健康成长,提高树木的成活率。在树木的在之前应当对树苗进行严格的检测,去除带病、抗病能力差的树苗。选取健康、抗病虫害能力较强的植株,加强对树种、树苗的保存和运输,避免植株在种植前被感染。树木栽植后,要提前喷洒一定的药剂进行预防。

3.3严格监测

加强对树木的病虫害的监测。定期、随机的对树木进行病害监测,密切关注树木生长地区的环境气候变化情况,积极采取预防措施。对于感染病虫害的植株要及时进行防治,必要要及时进行隔离或清除,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及时跟踪树木患病情况,及时查明患病原因,抓住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期,积极进行防治,控制病虫害的进一步扩展。

3.4建立档案

建立病虫害档案有利于掌握树木生长地区的病虫害状况。在病虫害发生时可以把这些档案作为经验和参考资料,便于调查病虫害发生的原因以及病虫的进化和繁殖状况,和制定相关病虫害防治计划和改善对树木的管理措施。而且有利于对第二年的病虫害状况进行预测,积极引入病虫天敌,研发新型药物,使病虫害及时控制。

3.5改善管理技术

由于单一树种的抗病能力很差,可以丰富种植地区树木的种类,来提高树木的抗病虫害能力。注意栽植间距的控制,了解植物相互搭配带来的影响,在保证树木正常成长的条件下,多种树木种植互相组合,同时互相抵抗病虫害。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尽早防治,改善树木的生长状况。

4.总结

树木病虫害的防治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并且涉及树木生命周期中种植、生长、开花、结果的各个时期。加强病虫害的防治,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树木的生长状况,还是响应科学发展的重要一步。我们应当把树种的病虫害防治列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来对待。采取积极的防护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损失。

【参考文献】

[1]罗亮宏,罗双辉,廖庆华.浅谈油茶在梅州的发展及其栽培管理技术[J].广东农业大学,2010.

[2]吴小伟,周宏平等.无人机喷洒技术的研究[J].农机化研究,2010.

[3]刘丰玲,马东辉,刘天宏,喷施沼液对小麦产量、品质和病虫害防治的影响[J].中国沼气,2009.

[4]钟荣辉,徐晔春,邹春萍.盆栽一品红优质栽培技术[J].广东农业大学,2009.

防治病虫害措施篇10

【关键词】植树造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改善生态环境

在国家的减灾工程项目中,森林病虫害防治也是其主要内容之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采取化学防治法产生的抗药性、误杀天敌生物以及污染环境等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点

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居高不下,总体呈上升趋势;偶发性森林病虫害大面积暴发,损失严重;危险性病虫害扩散蔓延迅速,对我国森林资源、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构成巨大威胁;多种次要害虫在一些地方上升为主要害虫,致使造成重大危害的病虫种类不断增多;经济林病虫危害日趋严重,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的发展和林农脱贫致富进程。

2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原则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基本原则。“预防为主”就是要从维护森林生态环境的观点出发,从造林规划设计开始,在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上采取预防措施,实行科学管理。切实做到良种壮苗,适地适树,大力营造混交林和封山育林。要注意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护好森林的生态平衡,充分发挥生物的调控作用,提高森林自身抵御病虫害的能力,以达到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的目的。“综合治理”就是充分利用病虫和森林生态环境的辩证关系,以预防为主,以林业防治技术措施为基础,以森林植物检疫为重要手段,发展森林生物群落中不利于病虫而有利于林木健康成长因素,因地制宜、经济的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相辅相成的系统防治措施,把病虫控制在不成灾的水平,以达到保护环境和促进林木速生丰产的目的。

3植树造林中造成病虫的危害的原因

目前,人工林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是我国人工林经营中的突出问题,也是影响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根本原因,集中体现为生产力低下,地力衰退,抵御异常气候和病虫害能力薄弱。由于我国的人工林基本上为同龄单层纯林,生态条件恶化,抗虫害能力不强,致使虫害发生的面积居高不下,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制约了我国人工林持续、健康地发展,并成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分析其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方面。树种单一,结构简单,为害虫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环境。由单一树种或品系营造的纯林,树木的生长状况及生理指标基本一致。这不但为害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会使害虫很快适应这种环境,有利于害虫种群在短期内积聚,导致虫口密度快速上升,造成危害。生物多样性降低,景观结构简单,栖息环境对天敌不利。集中连片的人工林下基本没有灌木,地被草本植物盖度也非常小。由于环境不适宜一些天敌栖息,致使林木—害虫—天敌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被打破或减弱,天敌无法发挥对害虫的自然控制作用。适地适树原则落实不到位,经营管理手段落后,林分的抗虫性减弱。由于在造林时忽略了树木健康生长的生理条件,生态环境难以满足林木对温度、湿度、光照以及土壤等条件的需求,外加后期抚育管理跟不上,林分密度过大,生长质量差,致使林木因生态不适应而生长缓慢,树势衰弱,易导致小虫、天牛等次期性害虫的大量侵入。气候异常为一些害虫的发生创造了条件。近几年,我国局部地区春季持续高温、干旱,并出现暖冬、倒春寒等异常气候,导致树木的长势衰弱,害虫越冬的基数增大,次年就易暴发成灾,尤其会造成一些偶发性的食叶害虫如杨扇舟蛾、天幕毛虫等在局部地区的大面积暴发。防治技术和手段落后,害虫防治滞后于虫害的发生。目前,在实际生产中的防治措施仍然是通过化学药剂来压低虫口密度,而在抗虫育种、森林保健、天敌的自然控制等方面则较薄弱。外加预测预报水平仍比较低,检疫工作跟不上,导致害虫防治工作经常处于被动局面。

4植树造林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技术

4.1加强森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测预报工作是实现生态治理的关键。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森林保护领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森林害虫的预测预报水平。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受制感监测系统(RS)构成的“3S”技术的集成应用,以及与决策支持结合,构成了一体化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决策系统,使得害虫预测预报由时间尺度上升空间尺度,由定性分析上升到定量分析,并使虫害监测与防治工作趋向现代化,达到地面、航空、卫星的有机结合。

4.2抗虫育种将在害虫防治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抗虫品种将成为人工林害虫防治中的有效措施。农业方面,从基因合成、载体构建、转基因方法、优良品系选育到应用都建立了完善的体系。林业方面,已经对杨树、火炬松、落叶松、花旗松等20多个树种进行了基因转化研究,一些转基因植株已经进入田间实验阶段。

4.3林业经营技术是控制人工林害虫的根本措施。要从根本上控制虫害的发生。必须强化管理措施,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的抗虫性,创造不利于害虫暴发的生态结构。这就要求在人工林经营的过程中,提高从选种、育苗、造林、经营、抚育到采伐各个环节的管理技术水平,改变当前树种、林种配置及机构不合理的状态以及经营管理与害虫防治脱节的被动局面,加强对树种、林种配置模式、林分经营模式以及害虫管理模式的深入研究,并通过改善人工林周围环境、林分组成、控制林分密度,发展林地植被,建造近于天然林状态的、稳定的混交林分,实现以生态学为基础,以营林技术为手段的人工林害虫的生态控制。

4.4生物防治是调节害虫种群的重要手段。生物防治作为害虫综合治理(ipm)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利用病原微生物,寄生性和捕食性天敌以及益螨、原生动物等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随着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所产生的“3R”问题的日益突出,人们开始重视生物防治在害虫治理中的地位。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是基于生态平衡的原理,利用自然界中生物种群间的相互制约作用,调节有害生物种群密度,使其长期稳定地控制在经济值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