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十篇研究性学习模式十篇

研究性学习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37

研究性学习模式篇1

关键词: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实践研究

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以深入具体、不断探究的精神,运用与科学研究类似的方法来学习理论知识以及实际操作。数学研究性学习是学生众多学习方式中的一种,也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它以课本内容为基础,鼓励学生以学到的基本知识去进一步解决深层次的数学问题,以及现实生活中问题,属于主动学习。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积极探索以及相互合作的方式,拓展思维、培养创新,进行学习研究活动。

二、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两种模式

(一)课题研究模式。课题研究模式主要以课外进行为主,属于一种新型的数学学习方式。它针对的主要学生需要有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通常指初二以及初二以上的学生。它重点指课题的选择以及确定、实施课题研究、评价研究成果等内容。

选择课题时要依照目的性、科学性、创新型、综合性以及开放性等原则进行。课题的选择以及确定非常关键,它直接决定着最终学习结果的好坏。研究课题与学生以往做的"题目"不是一个概念,它通过研究的方式,更注重未来的潜在性,关注学生的价值发展方向,将学习的成果运用到更加广阔以及高层次的数学领域中去。研究课题的确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式:

(1)从问题出发。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探索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创造力。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去发现问题,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例如房子装修的造价、学生的午餐搭配、银行存款的利息等,从而分析问题的现状,影响问题产生的因素,预测可能产生的后果,最终确定课题。另外还有依据一个问题的结论展开联想,以发散思维得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及围绕此结论产生的相关问题,提升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确定课题。

(2)从教材中获取。首先,通过对教材中的某一理论、一个重要知识点,进行具体实验操作、搜索资料,理解它的根本性质。例如"勾股定理",教师就可指引学生根据其去研究历史上的著名数学家对"勾股定理"的不同证明方法,以及对学生有何启示等。其次,根据某一章内容知识的本质、规律、特征来展开研究,例如对称美、变换美等。第三,以内容结合现实生活中具体现象进行研究,例如房贷问题,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银行给住户贷款,是因为能获得什么利益,如此方法,学生便可深入实际,展开调查,主动性与积极性不断增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再如学习课本中的函数一章时,可以利用仪器、工具让学生去测量建筑物的高度,从而确定课题。

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实施更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以及对于知识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去主动体验以及实践,以亲身经历加深感悟,区别于被动学习的灌输式教育。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一般都是由小组的方式呈现,学生之间互相配合以及交流,例如去课外实践、调查问卷以及上网收集资料等,通过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共同学习的目的。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进行课题实施之前,要确定学生具备某些知识基础以及技能、设备的操作,例如会操作计算机、能使用摄像机;能够和人沟通,掌握调查的技巧等,还有能够进行实验安全操作的知识、身体素质能够适应外出等。教师还应定期对学生开展的研究活动进行总结,指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给予肯定。学生也要在研究活动中编写数据报告,总结出有价值的经验,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在定期交流中展示出来。

评价研究成果是数学课题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最后一部分。虽然教师在研究学习中,总会做好多方面的准备,但是在研究过程中,意外总是在所难免,实际情况偏离计划之外的现象时在正常不过的。因此,及时的评价研究成果就显得尤为关键,通过教师的自我反思,以便今后更加完善的开展学习活动。另外,教师还可与学生相互进行评价,谈论各自的感受,分享心得体会,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未来的展望等,从而再次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使学习成果更为深入。

(二)问题解决模式。问题解决模式是指在课堂中运用的数学研究性学习,以围绕一个问题为中心点,从而展开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循循善导,让学生找出隐藏在其中的问题,并探索解决的方法以及渠道。在这一模式中,充分利用了想象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以科学家的态度,去将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模式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比较教学法,利用此种方法时要注意具有价值意义和可比性。另有自学研讨法、智力激励法等。

首先是提出问题,此问题的创设一定要贴近生活,数学知识的学习本就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是学生认识生活的重要工具。问题的提出要具备研究性、开发性以及开放性,不但要让学生弄清楚问题的原因,还要能够探究其本质,从而不断延伸、发展,构成新一轮的知识体系。例如学习旋转运动时,教师可就首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是依靠旋转工作的?学生就会回答风车、车轮、光盘等,以此活跃课堂气氛,引出问题,轻松进入学习状态。

在课堂中,解决问题可独立完成也可团队完成。学生依靠其已有的基础知识,再独自进行观察,利用各种数学辅助工具,例如刻度尺、计算器、计算机等,对不同数学问题,如线面垂直、图形旋转等,不断深入研究。与此同时,教师也要随时观察学生的状况,解答疑惑,纠正错误,不断引导学生完成研究。团队合作的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吸收新知识的研究,以协调沟通的方式,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同步提升。它更重视团队的力量,在研究过程中,每位学生取长补短,完善各自的知识结构增长。

最后是完善总结,可专门开展班会让学生谈谈研究的收获以及体会,增强知识的进一步巩固,也是培养学生提炼知识概念以及精华的一种能力。例如以我学会了:一个定理等形式来做总结。教师也根据每位学生的总结发言,分析出学生知识掌握、思维以及能力提升方面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唐运良.中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刍议[J]

研究性学习模式篇2

一、研究性学习在动画专业教学中的作用

动画专业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接到项目时,也需要学生能够迅速的了解客户的意思,并能很快的收集整理材料,写出方案。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教学生基本的知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也不爱思考。利用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定题目进行研究。学生可以选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并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来制定计划和实施计划,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很好的锻炼。探究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正是有了这种本能我们人类才能生存与发展。探究世界的热血埋在每个人大学生的身体里,因为多年的应试教育被深深的雪藏。大学生的学习相对中学轻松,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更加有利。而且研究性学习学习的开展还需要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并且已经有了基本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顺应了应用型大学的思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二、研究性学习在动画专业中的应用模式——以湖南省大学

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微步澜心’手机app的设计与实现”为例

1.研究性项目的宣传与初级筛选

以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为例,每年我校都有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课题给学生申报的机会。我校专家委员会会根据学生前期的研究情况和研究课题的实用性,分为校级课题和省级课题。校级课题给与经费两千元的资助,省级课题给与配套经费一万六千元的资助。为了争取这次机会,我在动画专业的大三学生中,宣传了此次的课题项目。并要求学生根据学校定下的基本方向,自主选择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学生研究性学习首先是要发现问题,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根据团队的能力选择基本能够胜任的项目来进行研究。通过筛选,我选择了由三位同学共同确定的一个关于手机app项目的研究课题,因为手机app的开发是当前社会的热点。学生一开始只是暂时定了一个手机app开发的项目,但是对于具体做什么项目并没有什么概念。

2.确定研究课题的项目

随着智能手机和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人们逐渐习惯了使用应用客户端上网的方式,而目前国内各大电商,均拥有了自己的应用客户端,这标志着,应用客户端的商业使用,已经开始初露锋芒。“市场上出现的一些为大学生服务的app,功能较为单一,很多只涉及到社交、学习等单一方面,功能的局限性也让大学生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app软件开发的应用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生活中,游戏、购物、社交、资讯、理财等等app吸引着着现代社会的人们,让手机成为人们出门的必备物品。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人们每月使用移动应用的时间已逾30个小时。大学生作为90后代表,是智能手机使用的典型代表,对手机app需求大,并逐渐在使用频率、使用时长和使用范围占据重要地位。由老师定了大方向以后,几位同学决定设计一个手机app。但是此时出现了三个问题,一是做一个什么内容的app,二是要做些什么功能,三是怎么实现。带着这些问题,老师带领学生查找了资料,对市场上的收集app进行了调研,再结合他们目前所学的课程进行了初步的拟定。小组经过多方面调研,决定让这款软件的应用范围延伸到了大学生生活各方面,打造专属于大学生的生活圈。最后确定为一个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项目,既弥补了市场的空缺,又能够结合学生正在学习的3DmaX课程。学生自己经过讨论决定首先设计制作一个关于学校图书馆的手机app,利用3DmaX建模,并设定一些类似于校园导航和借书等功能,取名为“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微步澜心’手机app的设计与实现”。开发手机app需要的不仅仅是设计,还需要开发程序。因此,学生们找来了在过去有过项目合作经验的信息学院软件工程系的同学来帮忙协助完成项目。最后该研究性课题由三位动画系女生和一位软件工程系男生组成,人员配比上是男女搭配,跨系合作并各取所长。

3.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前期研究

首先要求学生对项目研究和实验的目的、内容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学生对目前市场上的手机app及其分类进行了研究,拟定了这款app的定位和功能。确定了此次研究性学习主要要解决的问题。①对目前市场上针对于大学生的手机app应用做更加广泛和深入的调研;②用调查问卷和访谈等形式,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③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前期的调研撰写调查报告、可行性报告和项目策划书;④编机app脚本;⑤进入实际项目分工和制作阶段,包括动画场景和人物的设计及其制作;⑥软件编程;⑦“微步澜心”手机app的测试;

4.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

本项目应用当前前沿的知识---虚拟现实技术,对现实中的建筑进行仿真,做成具有人机交互性、真实建筑空间感的虚拟场景。在城市漫游动画应用中,人们能够在一个虚拟的三维环境中,用动态交互的方式对未来的建筑或城区进行身临其境的全方位的审视:可以从任意角度、距离和精细程度观察场景;可以选择并自由切换多种运动模式。在开题开展的过程中,学生主要的技术路线是,初步考虑以平面二维软件(如adobephotoshop、adobeFlash、adobeillustrator)为主,结合手绘、鼠绘等,通过Unity3D引擎和橙光文字游戏制作工具来实现项目的设计和开发。学生首先去图书馆实地调研,拍摄照片,获取一手资料。由两位同学利用3Dmax建立图书馆的模型,一位同学进行人物设定,同时根据想要实现的功能开始编写脚本。以上所有的内容的完成,学生都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需要查找大量的资料,并不断尝试和修改。在这个过程中课题的经费主要用来给学生购买各种学习用品和学习资料。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亲自去做,在体验中去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师要给与学生跟多的自由,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监督学生学习进度,并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形式,多手段结合。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可以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也可以采用网络交流和书面交流等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还可以要求学生在网络论坛上晾晒自己的作品,得到更多专业人士和社会团体的指导。

5.研究性学习的评价

研究性学习模式篇3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

数学研究性学习方式是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及要求的学习方式,应该将其有机地融合于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研究能力以及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探究性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最终促进教学相长。那么,当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模式更好地融合于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之中。本文主要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旨在为高中数学学习提供一种创新性的模式。

一、重视定理证明及公式形成的研究

在高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数学公式及数学定理,这也是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因此,重视对高中数学公式及数学定理的研究,是学好高中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及方法。在高中数学中,等差数列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同时也是学习的难点。如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m=n,an=m,那么am+n=0的证明之中,对于这个问题,很多教师会直接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性质,很简便地将结果证明出来,那么这就失去了公式形成过程的优美之处。实际过程中,在处理上述公式时,往往会遇到如下的这些例子:在等差数列{an}中,已知a3=9,a9=3,求a12。知道了上述结果之后,如果是一道填空题或是选择题,则可以直接填写结果为0。在很多时候,数学教师对这样的小题重视度不够,认为这样的题目过于简单化,根本不存在研究的必要性。实际上,如果教师能够在数学课堂上对学生加以引导,给学生一个探索和想象的空间,那么就会有很多全新的发现。下面是几个学生解此题的途径:生1:由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可以得知,a9=a3+6d,所以可以得出:6d+9=3,那么d=-1。因此,a12=a9+3d=3+3×(-1)=0.由此得证。生2:由已知条件可得,a1+2d=9,a1+8d=3,那么可以计算得出a1=11,d=-1。因此,根据等差数列通项公式可以得知:a12=11+11×(-1)=0。生3:此题可以与直线方程的相关知识进行结合求解,由已知a(3,9),B(9,3),C(12,a12),a、B、C三点共线,即斜率相等,因此,kaB=kBC,(3-9)/(9-3)=(a12-3)/(12-9),由此可以求解得出a12=0。上面是三个学生分别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求解,由此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还是比较灵活多样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思维的灵活多变性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一个探索性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多元化思维进行启发或启迪。

二、在数学问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之中,应该积极地形成以“问题”为中心的课堂,并将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搬进课堂内加以研究,使得课堂成为问题展示的平台与阵地,不断地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这就需要数学教师不断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性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数学知识,那么他们的头脑就会处于一个积极的探索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会非常地深刻和扎实。高中数学教师应该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与方法积极地体现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紧密地结合数学教材中所涉及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的问题渗透至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之中。具体而言,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加以实施:

2.1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与促进,将传统的教学理论脱离实际情况的现象加以改革。促使学生能够将自己学习到的数学知识能够熟练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之中,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利用数列知识对购房与购车分期付款等方面的问题加以解决,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对实际生活中的最佳方案加以解决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的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生活阅历。

2.2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数学开放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数学研究的具体思想方法以及思维方式,实际的解答过程其实是一个探究性的过程,能够体现数学问题的一个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当前时期下新课程进行了较为深化的改革,各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及理念也随之而产生。对于高中数学而言,其作为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对学生今后的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成为了高中数学学习的一个创新性的模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以及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加以重视,并提倡研究性的高中数学学习。

参考文献:

[1]周冠华.浅谈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J].跨世纪,2008,16(12)

研究性学习模式篇4

生物学科的“社团―研究―校本”研究性学习模式,它通过自主研究,强化了对学生三维立体思维的培养,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多年来,在教学中我一直采用这种学习模式,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该模式为三环节阶段模式。

第一环节:以兴趣、自愿、自主为原则,成立相应的具有生物学科特色的社团,利用社团轻松自主的氛围,让学生在放松状态下参与交流。因此也可称这个环节为“前研究性学习”。

第二环节:以积极、自主为原则,进行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或可以查阅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小课题,用以积累知识,体验过程和成就感。同时重视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将现有的新问题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和生活中去拓展、放大。

第三环节:以合作、自主为原则,组织编辑学科性研究性学习成果集,或者编辑专题式研究性学习网页供上网交流,并为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提供教学参考资料,传承相关知识,使后来的同学能够方便地站在自己学兄学姐的肩上开始“研究”。

例如,“细胞结构”一课是学生接触生物学科从直观进入微观世界的重要一课,我们的教师与学生一起,按照“社团―研究―校本”研究性学习模式,通过课堂与课外活动的结合,较好地完成了知识的学习。

一、关于社团讨论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了关于细胞的知识,向学生解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是有一些本质区别的,告诉学生他们将亲手制作“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教师把学生分成学习社团,由社团自己研究模型的制作。教师为每个社团分发了塑料袋、塑料透明盒子、各种水果、凝胶等材料。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了解到:塑料袋代表细胞膜,塑料盒子代表细胞壁。由于植物细胞有坚韧的细胞壁,所以衬有塑料袋的盒子代表植物细胞,而放在桌上的塑料袋代表动物细胞。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学生们又在两个塑料袋中加入等量的液体凝胶,然后把水果放入其中。有的社团用绿色的葡萄代表叶绿体,柑橘代表线粒体,李子代表细胞核。有的社团用辣椒粉代表核糖体,用小气袋代表液泡,纱布代表内质网。经过冷冻之后,由社团讨论制作的动植物细胞的模型就完成了。

二、关于自主研究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自主学习:(1)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2)对照制作的细胞模型,了解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3)植物细胞的细胞壁为什么这么坚韧?它对植物细胞有什么作用?细胞壁的成分是什么?(4)为什么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有什么作用?

在讨论之后,进入第三环节,以合作、自主为原则,组织编辑学科性研究性学习成果集。教师让每个社团做一份表格:比较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不同点。然后把各社团的植物细胞累叠起来,向学生解释这样就组成了植物组织。让学生把3D植物细胞模型与显微镜下看到的植物细胞进行了比较,并在课后向学生布置一个作业:创办一份关于报道细胞的杂志,把学生分为编辑、作家、发行者、艺术编辑等,报道当今细胞和显微生物学的信息。完成后的杂志可以在学生中传看,或在网上发行。

研究性学习模式篇5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5-0000-02

1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或途径,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确定研究专题,独立自主地展开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其特点:

一是研究性学习注重过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水平的提高,并不过分追求结果。

二是研究性学习注重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亲身参加实践活动,形成指导自己个性创造的观念。

三是研究性学习注重应用。通过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得到结论,学以致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是研究性学习注重全员参与。每个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都会依照自身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是学习形式的灵活性。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自主决定学习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自我价值,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探索精神。

2研究性学习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作用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学科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计算机是一门迅速发展的学科。知识更新快导致学习者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因此,需要学习者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此外,计算机学科课程是操作性很强的课程,要求学习者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目前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是理论加上机,理论课多是“课件+多媒体”,即“讲解+演示”,理论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很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消化课堂上讲的内容,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消化吸收,不然,学习者就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如果在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完全可以由自己掌控每一步操纵,在每一步的操作过程中,都需要学习者动脑去探索,去思考,可以充分发挥学习者特长,让学习者有更大的学习选择空间,可以快速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者创新思维能力。计算机课程的使用的主要工具是计算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工具必须有计算机网络和计算机。由于计算机学科课程涉及较多的学科,如数学和电子,因此,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电子图书资料和电子期刊等数据库,方便搜索、收集、整理所需的学习资料。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科研能力都有很大帮助。采用研究性学习模式对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必要性。

3研究性学习模式特点

研究性学习模式是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实现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个性化学习,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异步性、交互性、信息量大等优势,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欲望。促进学生发展的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要具有其特点:

一是要培养学习者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归纳分析问题有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高效地获取信息,进行学习。

二是要提高学习者信息识别、判断能力,积极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资源,提高学习者对信息的甄别能力,要正确引导学生能够从所研究的主题出发,对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有其取舍,要学会批判性和创造性地运用信息。

三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由于计算机学科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有较强的要求,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库、信息处理平台、交流平台、存储空间、成果平台等多种角色,进行自主探究与协作解决问题。

4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计算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在开放性学习环境中,获取信息、收集整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主动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归纳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效获得系统的学科知识。由于教师与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完全分离,通过云计算服务,构建课堂教学资源网,为计算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提供强大支持,同时有效解决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与学习时间的有限性的矛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他们对学习的主体意识和能力。教师作为学习的指引者,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使学生认识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挑战和要求。教师要为学生自主性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等提供发展的平台。

4.1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问题是这种学习方式的核心,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架构研究性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改变学生原有立足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形成一种积极探求理论知识,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学习方式。把研究性学习与日常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教学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提出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主要对象,通过计划、调查、观察、反思的研究循环过程,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之间以及学生自身对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反思。

4.2研究性学习中的学习者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成了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成为信息知识的主动收集者、分析者、协作者和评价者等多种角色。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满足,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的获得,学习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情感体验、意识态度、意志品质的培养。充分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查获所需信息,独立研究问题,自主探究与协作解决问题。做到会利用网络平台,师生之间,学习伙伴之间进行“多元”交流,通过交流了解学习伙伴和其他协作者的观点,从而形成对问题更加丰富的理解,有利于将潜在的发展转化为现实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

4.3构建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模式

基于研究性学习的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特长,尊重学生人格。因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宽松的学习情境。教师要设计宽松的学习情境,学生才会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勇于发现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创新更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因材施教。在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结合学科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习项目,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得出结论,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要通过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的改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建立相关的课程信息资源库,实现资源信息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在学习交流中,可以运用BBS课程论坛、e-mail、iCQ实时答疑等手段,引导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相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通过分析综合归纳,从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在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发生了变化,从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监督者。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交流,激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4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体系

实施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创新的精神和实践的能力,因此,对计算机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即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掌握,又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研究的过程;评价要贯穿于研究性学习的始终。评价即要重视对学生理论理性的评价,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实践理性的评价,评价必须遵循主体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评价要坚持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要把理论学习和动手能力结合起来综合性的评价。要把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习环境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和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运用等作为评价的重点;对学习者的评价,应重点放在对学习者的自主参与学习、科研的程度的评价,考查学习者面对问题时,灵活运用所学的各科知识,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判断问题的能力、归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搜集与问题相关的资料的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能力等。在最后的评价结果上,要把“定性描述”和“定量统计”相结合。

计算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在当今的素质教育,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可以贯穿于教育的各个阶段和各个学科领域。开展研究性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有利于学校开展教学的改革,研究性学习模式下,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是学习的辅导者,监督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题,在教与学中的教学活动中,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教学媒体。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监督者。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计算机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实施,给教师和同学们都带来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及时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对跨学科的知有所了解,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也是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过程中是关键的一环。

参考文献:

[1]黄淑芹.研究性学习在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0:7997-7998

研究性学习模式篇6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发展探究思维为目标,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内容,以再发现为学习方法。它强调学生是发现者,激发学生对学科本身的兴趣,在教师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一样,通过学生自己探索和学习,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规律,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学结构序列上,主要体现在: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然后在教师指导下将启发、阅读、探究、点评、总结有机结合,从而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经历一个提出问题(研究专题)──探索研讨──总结提高过程。

1.创设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环境

(1)重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自主学习氛围。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尤其要以一颗真挚的爱心,去接近那些后进生。请不要忘记,爱因斯坦、牛顿曾是笨孩子,后来却成了伟大的科学家!更要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学生在与人的交往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亲情与友爱,同时受到激励、鼓舞、感化、召唤和指导,就能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充分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

(2)创设最佳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动力系统。教学的每一个策略,首先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因势利导,最优化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学生身心发展。①创设客观探究情境,包括各种实验情境、直观情境、自然情境和社会情境等。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学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从而使智能得到发展。②创设智力情境,包括各种问题情境等。教师要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找到新旧知识的最佳结合点,确定学生的最佳发展高度,设置问题情境,促进新知识迅速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中。

(3)创设充分参与的情境,实现有意义的自主学习。我们要让学生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①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探索、去思考、去交流。②还给学生质疑的权利。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欢迎学生争辩,欢迎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③指导学生探索方法。

2.实施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要素

(1)提出问题。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目标,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出特定的情境,向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领域,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例如,治理河水污染,可以设计以下问题:河水污染的原因是什么?每个区域污染的程度是否相同?主要污染物有哪些?沿岸的居民、工厂、单位持什么态度?本地的气候条件对水污染有何影响,水体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2)探索研讨。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计划。计划的内容包括:采用何种探究方式(亲身实践调研)、何种组织方式(小组或个人)、何时完成等。按照计划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将收集、整理得到的有关资料,结合亲身实践对得到的实验现象、数据,进行分析、推理、判断,从而得出初步的结论。

(3)总结提高。教师引导学生对初步结论开展相互交流、补充和完善,从而总结出较为严谨、正确的专题报告。例如,通过研究性学习,学生知道水污染处理可以采用化学处理、物理处理、生物处理,还有节约用水减少排污量、调整工业布局、改革产品结构、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法。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环保事业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3.研究性学习教学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实施应当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以及能力、知识诸方面的学习与发展创造条件,研究性学习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①要有敏锐的观察与思考能力;②要有搜集与积累资料的能力;③要有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研究性学习教学中,学生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研究性学习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研究性学习模式篇7

关键词: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能力提升

研究性学习主要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化,学生必须开动脑筋,结合各种知识大胆创新,直接、亲身地去体验和研究,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而是主动地探究性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研究性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众所周知,历史是一门以识记历史事件和人物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价值观为宗旨的课程。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往往成为“主角”,学生成为知识接收的“容器”课堂教学毫无生机与活力。新课程理念明确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倡导他们自我发现与探索知识。因此,研究性学习模式就成为当前历史课堂“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教师只有给学生更多“探索”与“发现”的机会,他们才能真正调动学习热情,不断提升问题意识与实践能力。

一、树立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讨论热情

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心理障碍是自卑心理和紧张心理。培养方法是:当学生问“问题”时不能轻视,不能嘲笑,要满腔热情地接受和喜爱学生提出的问题,凡是能提出问题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进行合理地表扬,凡是问题中的合理成份,要充分肯定,对不合理的成份要用积极的态度进行指正。对问题指正时要尽量让学生相互讨论。

其次要给学生有足够的问“问题”的空间,不能对问题草草了场就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间充分争论,尽量让学生有讨论问题的体验,使他们在讨论中不断修正对问题的看法,形成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事实上在争论中又有新的问题产生,因此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关键是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

二、收集分析信息,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学生在确定了研究课题后,便进入了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制定研究计划、搜集史实资料、提出观点和总结整理。

课题确定后,研究小组就应着手制定具体的、可行的、有效的研究计划。同时在小组内实行具体分工,这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分工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题分工,即每个小组成员都要主动承担一部分相对独立的课题工作;二是角色分工,即每个组员都要承担一个角色,如负责查找资料、执笔等,大家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研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新课标强调“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交流思想、合作学习”,倡导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单一个体的学习方式。人类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与人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合作、交流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分工之下,可以积极参与到集体讨论的活动之中,同时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学会听取他人意见,学会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

接下来,根据计划的规定,小组成员各司其职,通过图书馆查询、上网查找、参观访问等多种途径和渠道广泛搜集所需史实资料。并及时做好对研究情况和体验的活动记录,这也是以后进行研究成果总结的素材和评价的依据。完成这些步骤之后,学生开始整理、分析所搜集到的历史资料,提出自己对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综述资料,提出自己的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去主动搜集资料、查阅史料,并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这一过程本身也就是研究的过程。提出观点和假设后,就要选择论据,论证观点或证明假设。选择的论据在质量上必须可靠、具体和严密。

三、形成表达成果,提升交流总结能力

围绕提出的问题或课题,通过同学们自主地研究与学习,把所得出的结论,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展示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动力,推动研究性学习的经常性开展,从而达到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目的。研究性学习成果可以通过调查报告、多媒体展示、报告会、辩论会、演讲赛、宣传栏等形式展示和交流。最后教师还要认真地进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以励再战。

四、培养社会责任,增强社会使命感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注重学习的过程及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它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情感活动的过程。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让学生在“研”中学,从“做”中学;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探究。通过实践活动观察体验社会生活,并为将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解决社会问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研究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地启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以及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不断的尝试中可以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如开题、论证、讨论、采访、提问、咨询、信息搜索、写作、论文陈述等知识和能力,学会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的研究的过程,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的能力和热情。

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改革就面临着挑战,我们应积极应对这一挑战,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也意味着生机和希望,高中历史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初步实践证明,教学改革能够发现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我们努力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其实就是在创造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王会芹如何构建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目标《西部大开发》2012年第9期

研究性学习模式篇8

自2001年美国mit开展以开放、共享为理念的“开放教育资源”(openeducationalresource)运动以来,mit就在网上放置了大量供人们免费学习的课程。2012年,在“开放教育资源”这一领域再次掀起新的高潮,由udacity、coursera、edx相继为学习者提供的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课程(massiveonlineopencourse,简称mooc)和在线支持服务受到学习者的欢迎,给远程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希望,2012年也因此被成为mooc元年[1]。

mooc的出现顺应了教育全球化和信息化大趋势,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选择自己所需信息资源。如何更好地利用该平台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内容并达到学习目标,是mooc平台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而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建构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

1mooc起源及含义

1.1mooc起源

mooc这个概念由大卫•科米尔(davecormier)和布赖•恩亚历山大(bryanalexander)于2008年首次提出。后来乔治•西门思(georgesiemens)和斯蒂芬•道恩斯(stephendownes)为25名付费学生获取学分而开设了一门在线课程,此时,来自世界各地的2300名学生免费注册并参与了该课程。该课程以每周不同主题的方式进行,同时网站提供相应的学习材料。学习者随意选择自己喜爱的工具围绕学习主题进行交流,同时共享自己的学习资源。

2011年底,达芙•科勒(daphnekoller)和吴恩达共同协作合办了coursera[2]。coursera的宗旨是与顶尖大学共同合作来为世界各地学习者提供免费的网络公开课程。后来,特龙与另外两名同事又共同创办了目前对大家影响也很大的另外一个网络公开课程平台udacity。2012年6月,edx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联手创办,在不断发展中也有许多著名的高校陆续加入进来。自此,mooc以一种持续迅猛的势头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开来,并已在世界各地的学校、教师和学习者中掀起了一场学习mooc的热潮[3]。

1.2mooc含义

目前,关于mooc的定义并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维基百科上对mooc的定义是:一种针对于大众人群的在线课堂,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来学习在线课堂。mooc是在开放教育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发展。虽然其课堂参与类似于学院和大学课堂,但mooc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会对在校学生提出学分要求。尽管如此,为了相关认证,它可能通过提供证书来证明[4]。

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一些著名大学为了给学生提供协作学习的可能,设立网络学习平台,在网上提供免费课程。它强调的是规模的宏大和资源的开放性,也即规模越大越有利于运行效果。同时,它通过基于主题的讨论形式把世界各地的学习者和教师连接在一起,共同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学习资源[5]。

这些定义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却有一定的共性。基于笔者对mooc的起源的理解,以及不同机构对它不同定义的总结,本文采用它最为原始的英文释义,即大规模开放在线教育课程(massiveonlineopencourse,简称mooc)。

1.3mooc研究进展及项目分析

随着mooc热潮的到来,世界各国高校陆续参与到mooc项目中。但是总的来说,mooc还处于初步探索时期,而这一阶段mooc的主力军还是国外的一些著名项目。笔者基于权威性报告对mooc项目的介绍,在与团队商议的基础上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3个mooc项目作为分析对象。

1.3.1udacity

udacity是2012年2月由前斯坦福大学教授、googlex实验室研究人员塞巴斯蒂•特龙创办的一所盈利性机构。udacity当前已经了24门课程,主要覆盖商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物理和心理学学科,并分初、中、高3个等级。udacity的课程模块包括课程通知、课程进度、视频、作业、测试、讨论组等[6]。当前,udacity已经和圣何塞州立大学合作,为完成课程的学习者提供学分,而且这些学分可以在加州州立大学系统内和大多数美国高校进行学分兑换。

1.3.2coursera

coursera是2012年4月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安德鲁•恩格和达芙妮•科勒共同创办的一所盈利性机构。coursera除首次合作的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宾西法尼亚四大名校外,已经有60多所高校陆续

加入进来,其中香港中文大学和清华大学也加入了它的浪潮中。它主要涵盖了科学、数学、商务、人文科学等20多门科目在内的300多门课程。其课程模块包括:课程安排、阅读、作业、考试、讨论组、线下见面会等,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目前,coursera的部分课程已经得到了美国教育委员会的官方认可,学生注册完成这些学习课程,并通过线上考试就会获得相应的学分。

1.3.3edx

edx是2012年5月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共同创建的一所非盈利性机构。edx目前有来自于世界各地的12所高校加入,提供15个学科的32门课程,主要涵盖了电子、计算机科学以及人文部分学科等。课程形式主要包括:课程通知、大纲、视频、作业、论坛、wiki。其特征是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定步调,平台可以根据学习者的进度给予及时评价。edx能够为通过课程学习的学生颁发“xuniversity”证书[7]。

2mooc与个性化学习的关系辨析

2.1mooc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平台

个性化学习这个理念由来已久,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应该算是它的源头。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当前mooc热潮的到来,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和学习需求来获得丰富的资源。同时,学习者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自由选择学习所在地等,能够得到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来达到学习个性化的状态。可以说,mooc的到来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和土壤。

2.2个性化学习是mooc的根本诉求

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变革,必然会对教育理念和模式产生极大的冲击,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必然会改观,从而建立新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这是对以前传统封闭、被动方式的挑战,它提出了一种个性张扬、自由平等,学习者充分享有话语权的新主张。mooc就是这种时代下的产物,倡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个性需求主动地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并控制自己的学习过程。

3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内涵分析

3.1个性化学习概念及特征

个性化学习是指根据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和个性特点,采取适合的方法和手段来满足学习者需求的学习。个性化学习强调因人而异,突显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独特性、主动性和进取性,是以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和学习兴趣为中心的学习方式[8]。

个性化学习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学习的自主性和多元化。学习的自主性是指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自己设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制定学习进度来满足自我学习需求。学习的多元化指在个性化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满足学习者的单一需求,而是满足其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另外,个性化学习的特点还包括学习需求的个性化、学习内容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的个性化以及学习评价的个性化。

3.2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内涵

我国传统的“因材施教”与其说是个性化学习,不如说是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化指导。而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是指学习者依靠mooc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在任意开放的课程资源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时间、学习伙伴以及学习方式都是由学习者自己决定的。

3.3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特征

自主性和多样化是个性化学习的主要特征,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的特征除了具备这两个特征外,还具备技术性和开放性特征。

技术性是指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是在网络环境中实现和完成,这必然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所以它具有很明显的技术特征。另外,要通过mooc去实现个性化学习就需要充分利用已经具备的网络课程资源,与世界各地的学习者成为学习伙伴开展协作学习,而且mooc平台的交互也需要通过网络去实现。

开放性是指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同时,学习者的协作伙伴不一定在同一地区,只要是达成协作意愿的,都可以通过mooc平台来实现[9]。

4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构建

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还处在探索阶段,许多问题仍然有待解决。在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研究中,目前最重要的是构建一个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该模式并不是强调个性化学习模式的统一,而是为了在学习过程中为进一步探索、完善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提供指导。

图1基于mooc的个性化学习模式

个性化学习符合web2.0时代以

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理念,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对学习活动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控制能力。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内容、控制学习过程,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和方式。

(1)课程注册。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风格或兴趣选择课程,这些课程不像传统的网络课程,单单是教师提供给学习者的“均码式”课程。教师一般会提前以邮件或是布告的形式告诉学习者学习信息,整个学习过程也不同于传统网络课程的单一模式,mooc更多地强调学习过程的互动性,通过评价、讨论把学习者和教师真正连接起来。

(2)视频学习。视频是mooc信息传递的核心形式,一般长度不超过20分钟。设计者把课程内容和练习题目无缝地衔接起来,学习者观看完一段视频后要完成相应的练习,然后再继续观看。对于学习者没有掌握的内容可以反复、多次观看。

(3)完成作业。该环节充分要求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小知识点练习和视频是无缝衔接,学习者在观看完视频之后直接进行练习强化,然后开始下一个知识点的讲解,而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学完后会有相应的单元家庭作业。

(4)在线交流。在线交流是mooc的又一个核心环节,mooc的主要教学方式就是每次给学习者一个主题,然后大家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在线讨论、学习,因此,在线交流在整个教学活动的作用至关重要[10]。另外,因为注册课程的学习者来自世界各地,因此,协作学习也需要基于在线交流的方式来开展。

(5)个性化评价。学习评价一直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个性化评价同样也是mooc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难题。一是学习者数量众多,二是学习者来自于世界各地,不同的文化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学习方式,对这些学习者进行个性化评价将会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程。而mooc通过对学习过程监控和评价的创新,提出了用计算机评价客观题测试并及时反馈给学习者,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互评解决主观题的评价问题。

(6)参加测试。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视频中的作业进行一项简单的自我测试;另一方面,整个课程结束后,如果学习者达到参加结业考试的标准,则可以参加该课程考试。考试题目多是应用型的灵活题型,学习者通过考试后学校会给学习者提供一份电子认证书[11]。

5结语

mooc如火如荼的开展给我国开放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带来了希望和机遇,但是如何满足web2.0时代学习者对学习的个性化需求仍是需要解决的难题。本文基于mooc提出了关于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模式,希望能够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模式上的支持,也希望该模式能够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得到实践检验,然后进一步完善与成熟,最终实现学习者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最大满足。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吴明华.“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兴起[j].世界知识,2013(14):6061.

[2]蔡文璇,汪琼.2012:mooc元年[j].中国教育网络,2013(4):1618.

[3]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6775.

[4]wiki.mooc[eb/ol].en.wikipedia.org/wiki/mooc.

[5]百度百科.mooc[eb/ol].baike.baidu.com/link?url=cfettq97ba03_87t6lyhqo8sbfqoegwfv2_r1lejjsoirxqvgz9be8iq_ofhpdqgccfsud1w5yrsjau9bm0n8tjyp4bri6xh2uum6d02th06w5oxankibdvorkimm69.

[6]约翰•丹尼尔,王志军.让moocs更有意义:在谎言、悖论和可能性的迷宫中沉思[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312,27.

[7]王萍.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新发展与应用:从cmooc到xmooc[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3):1319.

[8]黄悦.终身学习与个性化学习[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7):1112.

[9]蒋志辉.网络环境下个性化学习的模式建构与策略优化[j].中国远程教育,2013(2):4851,95.

研究性学习模式篇9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模式;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人才的培养,所以高中肩负着艰巨的任务,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培养更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物理作为高中阶段十分重要的学科,由于物理知识具有抽象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因而必须创新教学方法。当前探究性教学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将其应用于物理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习的探索能力。因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将加大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力度。

一、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内涵

所谓探究性教学模式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采用科学探究方法,积极的获取知识,并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高中物理新课标明确指出:“运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高中阶段,应当将探究性学习模式应用在物理教学中。在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作用下,学生可以从生活和社会中选择和确定专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探究现象,并解决疑难问题,师生通过相互讨论,能够对在协作中去讨论和思考,所以探究性学习模式对教学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优势

1.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采用探究性学习模式,能够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物理教学的目标不局限在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而是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作为重点。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让学生探索物理客观规律,并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从而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有利依据[1]。

2.教学形式多样性

探究性学习模式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教学形式具有多样性,探究性学习模式既可以被应用于单元教学内容教学中,又能够运用于物理教学的某一环节。同时,通过类比式和演绎式、归纳式的思维过程,使得学生对物理知识有深入的理解,因而探究性学习模式对提升高中物理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三、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通过物理实验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

某高中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加大了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力度,并通过物理实验提升学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只是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其教学效果并不好,然而,如果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能够有助于对物理知识和现象的深入理解,并不断提升其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加大物理实验教学力度,从而培养学生探索能力。例如,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过程中,教师向是利用一部分时间向学生本节课的理论知识和相关定理,让学生对相关物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在物理学中,物体的质量m和速度v的乘积就叫做动量,p=mv。而动量守恒定律指的是相互作用的物体,如果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它们的总动量保持不变,即作用前的总动量与作用后的总动量相。然后,教师与学生做实验,对动量守恒定律进行探究。教师准备气垫导轨、大质量和小质量滑块、秒表等你实验器材,教师让学生在气垫导轨上用小质量滑块碰撞大质量滑块,两物体发生碰撞后,学生通过测量和分析数据,然后学生用大质量滑块碰撞小质量滑块,并记录数据[2]。

2.设立合理的情境

教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将探究性学习模式应用在教学时,需要设立合理的情境,从而让学生对物理现象有深刻的理解,通过观察物理现象可以提升其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在“力的合成与分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准备教具,包含弹簧和橡皮绳,学生用手指套在橡皮圈上,另外一名学生用弹簧拉橡皮绳,进而感受在不同力的作用下,橡皮条发生的变化[3]。如果弹簧拉伸的力不变,两手指张开后再闭合,学生在根据实际操作画出示意图,如图1所示。教师在利用探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际操作,进而对物理中力学知识有进一步了解,并在情境环境下,将抽象的物理知识用图形表示出来,从而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高中物理教学必须优化教学途径,进而使得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能够掌握最佳的方法,并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由于探究性学习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将其应用在物理教学中,能够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予以积极探索,从而确保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引导下完善知识系统,进而为其日后的发展提供有利保障。

参考文献:

[1]米达越.刍议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14(70):140-140.

研究性学习模式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弹性教学模式学习兴趣

课题:本文系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立项课题(编号:2014B427)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

高职院校的学生从某种角度来讲,是中国高考制度的“弃儿”,在某些人眼里就是“差等生”。戴着这顶帽子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许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迟到、旷课的比例较高,真正能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不多,上课不专心、学习成绩低下成为高职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理实一体化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新兴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学生的学习成绩仍然不够理想。

高职的授课内容以及大部分高职教材都比普通本科要简单,其中一个出发点就是以够用为主,另一个出发点在于高职学生的基础相较于普通本科学生要差。但是,简单的教学内容并没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僵硬的传统教学模式,“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限制了学生的求知欲。

每个人的人格特点都是不同的,学生的智能发展水平有高有低,能力有强有弱。教学本质应回归教育对生命的“弹性诉求”,即教育对个体的人文关怀和对个体的人格尊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成功的需求,而弹性教学能够满足不同人格特点的学生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教师的教为主,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传统的刚性评价也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激励。而弹性教学模式是以学生的学为主,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去领悟、去感受、去体验,以此来获得新的知识,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在这种背景下,笔者学校在高职课堂中引入了弹性教学模式。为了进行对比研究,笔者选择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在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这门课上,分别用传统教学模式和弹性教学模式授课。

二、在高职课堂运用弹性教学模式

1.弹性教学模式简介

弹性教学模式以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区别地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并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合作精神、交流沟通,策动自我内部激励机制。

弹性教学的“弹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弹性授课方式:体现教学的灵活性、多维互动性,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性,让学生在感悟、领悟、体验中获取新的知识。课堂教学的进度与知识的难易程度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情况而采取灵活的方式。

(2)弹性作业:体现对学生个体人格的尊重、对差异的宽容、对智能差异的承认。重视学生的自主选择和内心的真实感受,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教师布置的作业,以适应每个个体的认知水平。

(3)弹性考评:体现多角度、多途径、多层次的认知与非认知方面的评价,尊重智能差异的存在,充分发挥教学考评的激励功能。在认知方面实行弹性考试,关注学生学业水平的进步与发展;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2.弹性教学模式在高职课堂的运用――以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课程为例

笔者以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课程为例,介绍弹性教学模式的教学组织。

(1)班级组织。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为指导原则,让学生自己选择课程设计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考核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组。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弹性教学模式的实施如下。

在内容设计上,不再局限于以往统一安排的减速器的设计,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知识的结构和实践经验,让学生自己设计、构思机械作品,任课教师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例如,参加机械创新大赛的学生就在课堂上进行了产品的设计;平时喜欢搞发明创造的学生正好在课堂上把想象的机械作品予以实现。另外一些没有作品的学生跟任课教师一起进行减速器的设计。

在考核目标上,将学生的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任课教师详细讲解每一个等级的设计内容和考核指标,并在课程设计之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目标成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为3~5人,每个小组里成员的目标成绩组合方式呈多样性。

在教学实践中,一般在一个教学班中有3个小组自主设计作品,有1/2的学生选择为及格,1/20左右的学生选择为优秀,1/4的学生选择为中等,剩下的学生选择为良。

(2)教学组织。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课程设计的任务分刹糠郑阂徊糠质巧杓萍扑悖另一部分是图样绘制。在设计计算的过程中,要对齿轮、传动轴、箱体进行设计,对轴承、连接件、其他辅件进行选用计算。其中,齿轮、传动轴的设计为单项零部件设计,学生只要掌握单个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就可以完成。而箱体设计和轴承、连接件、其他辅件等零部件的选用计算则要求学生具备更多的机构设计的综合知识。因此,根据需要掌握知识的综合程度和学生自主选择的目标成绩,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设计计算的内容。图样绘制则根据设计计算的内容来进行。

基于以上的设置,在组织教学时,统筹安排,详细、重点讲解单个零部件的设计计算和图样绘制,讲解全部的设计过程,但不是“一刀切”地要求所有学生都掌握所有的设计方法,同时,注重个别、有针对性的辅导。这种教学组织在教学中既保证了机构设计固定、严谨的一面,又有灵活、弹性的一面,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掌握机构设计的知识、获取成就感的需求。

(3)弹性考核。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课程设计的考核内容也分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设计计算,占考核成绩的60%;另一部分是图样绘制,占考核成绩的40%。最终的总成绩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过程考核,占总成绩的60%;另一部分是结果考核,占总成绩的40%。以往的考核方法是制定统一的标准,对每位学生按照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进行打分。在弹性教学课堂上,考核标准不再“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学生自主选择的目标成绩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而且学生在完成对应的考核内容后,也可以自主选择更高的目标成绩,这种选择完全是自主和自由的。例如,当目标成绩是及格的学生在完成对应的考核内容后,或者在完成的过程中,觉得自己可以完成更高的设计任务,可以再次选择中、良或者优秀等级的目标成绩,最后,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实际完成的任务内容和质量进行评定。考核的目的不是简单地评个分,而是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什么、能够学到什么、还有哪些不足。这种模式的考核具有灵活性,有弹性,能够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

(4)教学效果。在课程实施的最后阶段,选择及格的学生想更进一步做到中等,选择中等的学生想更进一步做到良好,选择良好的学生想更进一步做到优秀。结果,优秀的学生比例增加了,不及格的情况很少见了。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结果显示,接受弹性教学模式的学生得分要比以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得分高,可见在弹性教学模式下,学生对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这门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了。

三、研究结果分析

1.学习兴趣量表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研究结果分析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机构设计学习兴趣水平量表》对研究进行分析,量表共60道是非题,其中,50道题的得分总和反映了被试的兴趣水平,满分为50分;另10道题为完美性检验题目,用来检验被试回答问题的真实性和认真程度,满分为10分,得分大于或等于5分被认为无效问卷。

笔者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2013级和2014级两个教学班共进行了4次问卷调查,在剔除无效问卷后,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分析,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α均接近或大于0.7,说明量表具备可靠的信度。

将4次调查结果进行区分度分析,对得分前27%和后27%两组进行t检验,4次的sig值均远低于0.05,说明该问卷具备较高的区分度。

该问卷经过多位机械类专业具备高级职称的教学一线教师的评审,被认为具备可靠的效度。

2.学习兴趣得分比较结果分析

同一门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课,用传统教学模式对2013级学生实施教学,用弹性教学模式对2014级学生实施教学,并且用同一份学习兴趣量表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2013级学生分别在2014年11月(课程的上学期)和2015年4月(课程的下学期)进行问卷调查,2014级学生分别在2015年11月(课程上w期)和2016年6月(课程下学期)进行问卷调查。在剔除了无效问卷之后,对每个教学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分进行的统计,见表1。

2013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平均分在2014年11月和2015年4月几乎没有变化,而2014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平均分在2015年11月和2016年6月有显著变化,而且得分高于2013级学生。

很明显,在弹性教学模式下,2014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分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2013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分,而且2014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呈提高的趋势,而2013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没有提高。

3.学习成绩比较分析

两个年级的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课程设计的学习成绩比较(见表2)。要将两个年级的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课程的学习成绩进行比较,最好是用课程设计的成绩进行对比,因为课程设计考查的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013级成绩为优秀的学生数为零,2014级学生的优秀率达到了9.09%;2013级学生的不及格率为5.80%,2014级学生的不及格人数为零。在良好、中等、及格的人数方面,2014级明显高于2013级。根据统计数据的对比,可以看到弹性教学模式下,2014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2013级学生。

四、研究结论

从以上的研究结果来看,在高职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这门课程实施弹性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均得到了提高,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1.弹性教学模式适合高职理实一体化教学

高职课程改革正是沿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向进行的,原先统一的、“齐步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高职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希望教师教给他们的理论知识是灵活的、自主的,能在实践中去应用。在本次研究过程中,笔者看到了弹性教学模式的优势,学习小组成员的弹性组合、分层次的弹性任务内容、弹性的任务考核方式等都是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自己去学习,去领悟和体验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因此,对于能够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课程都可以用弹性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2.弹性教学模式适合高职应用技术型的工科专业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从研究结果来看,在这个专业实施弹性教学模式取得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本次研究没有同时在不同专业进行弹性教学模式的试点,不能用统计数据来论证这一模式在其他专业是否也具有同样的教学效果。然而,类似的应用技术型的工科专业可以尝试和探讨运用弹性教学模式实施教学。

3.弹性教学模式可以在适当的范围内推广

本次研究是在高职工科专业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课堂上进行的。这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在高职工科专业中具有代表性。因此,从本次在高职课堂上进行的弹性教学模式研究的结果来看,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推广弹性教学模式。

4.本次研究的数据以及结论具有实际意义

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是高职院校工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尽管在弹性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上,无法实现通过同一门课程、同一个班级、同一位教师的讲授来进行,而是在同一位教师、同一门课程、同一个专业、不同的年级进行的,但是从教育学研究的角度来讲,本次研究所得出的数据以及结论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五、建议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每种教学模式都有其局限性。本次研究仅仅针对一个专业、一个年级、一门课的弹性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的数据和结论只能证明弹性教学模式在高职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这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是可行的,教学效果是显著的。因此,在高职课堂上推广弹性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对于一些通识课程以及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建议运用弹性教学模式。

本次研究在进行问卷调查时,是采取匿名的方式进行的,因此,在统计分析时,没有对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的相关性进行研究,而是借用其他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证明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具有正相关。但是,不能得出所有课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都与学习成绩呈正相关,因此,建议在推广弹性教学模式之前,最好通过研究来证明该课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具有正相关。

本次研究针对机构设计与零部件应用课程,在进行弹性教学模式之前,就一直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因此,建议在高职课堂上运用弹性教学模式的时候,能结合其他的教学模式进行,这样取得的效果更明显。

参考文献:

[1]谭志中.物理教学中建构弹性教学模式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

[2]谭志中.发展学生健全个性的弹性教学模式[J].教学研究,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