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树立科学育儿观十篇树立科学育儿观十篇

树立科学育儿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30

树立科学育儿观篇1

[摘要]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举办“集体婚礼”。事实上,他们所依据的“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的理论是一个伪概念,是假借游戏之名对幼儿的“愚乐”。这起闹剧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界存在的许多深层次问题,例如,缺乏科学精神,缺少人文关怀等。学前教育界有必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弘扬人文关怀,坚持职业操守,建立专业调控机制,以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从而真正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集体婚礼”;敏感期;幼儿游戏;科学精神;学前教育庄严性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3)05-0001-06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河南郑州市一所幼儿园为100多名幼儿举办“集体婚礼”。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既暴露了个别学前教育工作者混乱的教育观念和荒唐的教育行为,更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领域中存在着的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必要作一番深入讨论。

一、“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皮亚杰说过,“当发生一个有关心理事实的问题时,我们应该向心理学的科学研究请教,而不应该试图通过自己的思辨去发明一个答案”。…据报道,这所幼儿园是在“幼儿性教育”的主题下策划和举办这场“集体婚礼”的。该园园长说,在3~6岁幼儿中,已有不少幼儿进入了“婚姻敏感期”,幼儿园组织“集体婚礼”活动是在因势利导,向幼儿灌输健康的婚姻观。“婚姻敏感期”成了该幼儿园举办“集体婚礼”的理论依据。那么,我们就先来看看儿童性别化的心理学研究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敏感期也称关键期,是奥地利习性学家洛伦兹在1935年提出的一个著名概念。在胚胎学中,关键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孕妇服用一种药物对胎儿有无破坏性后果,取决于胎儿当时处于哪一发展阶段。胎儿神经系统的发育也与时间关系密切。关键期的概念还被广泛应用于发展心理学领域。弗洛伊德及其他许多早期发展心理学家都认为,早期经验对于成人的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一说法与关键期的概念是相互支持的。所有主张发展阶段理论的学者也都认同在一个特定阶段内,儿童会对某一种经验特别敏感。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对动作的练习和探究,在出生第一年末对母语口语的运用和创造等。

到了20世纪70年代,关于关键期的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人们发现许多特定的关键期似乎只存在于一部分物种之中。例如,即使是鸟类,也有不发生印刻反应的特例。又如,一些在种系上非常接近的物种,它们的关键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此外,人们对关键期的长短是否仅仅受遗传因素制约以及经验在其中起什么作用等问题都存在很多争议。有研究发现,在关键期之后,如果将适宜的刺激呈现足够长的时间,生物有机体同样也能产生印刻现象。看来,关键期的问题比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人们开始接受一种比较有弹性的说法,即对于某些物种来说,可能有一个特殊的关键期,但特定的文化可以改变关键期的结果。尽管人们普遍承认关键期在胚胎发育和神经系统发展中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关键期在个体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中有一定的对应效应。因此,与其说关键期是表示个体接受外部刺激的时间期限,不如说是表示个体对外部刺激可接受的敏感程度,即学习水平。人类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和适应性,具有灵活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灵巧的动作功能,具有抽象的符号系统,具有交流信息和情感的语言系统,具有覆盖全部生活的社会系统,因此,人类具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高度灵活性和变通性,很少会把自己限定在固定的行为模式中。可以说,关键期,尤其是人类的关键期,目前仍是一个值得大力研究而且必须慎重使用的概念。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是把个体在某一特定发展阶段中对某一刺激特别敏感或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称为敏感期。这一说法可能比关键期的说法更符合发展的事实。

在人类的性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激素(如酮、雌激素等)对身心发展的敏感期,如出生前的8~24周、出生后的1-5个月,以及从青春期开始到整个成年期。早期的酮效应可以永久地改变脑的结构和脑所控制的行为(称为“组织效应”),如生殖器分化;青春期后则主要表现在通过改变神经环路从而对脑和行为作暂时的改变(称为“激活效应”)。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的性器官已经分化,而性腺还未成熟。从生理基础看,幼儿不可能处在“婚姻敏感期”内。

从儿童的认知发展看,3~6岁的幼儿尚未形成性别恒常性,即幼儿还没有一个稳定的性别观念,比如男孩认为“自己是男孩,而且永远是男的”,女孩认为“自己是女孩,而且永远是女的”。性别恒常性的形成是儿童性心理和性别行为发展的关键。学界普遍认为,性别恒常性包括对自己及他人的基本性别确认(性别标签)、了解性别在时间上是稳定的(性别稳定)、了解一个人的性别不随表而特征的变化而变化(性别一致)三方面的内容,而且这三方面是随着儿童的认知发展逐步递进的。从目前的心理学研究成果看,儿童的性别恒常性在什么时候会达到完全水平还没有完全得到研究确认,但肯定是与儿童认知水平的发展相适应的。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告诉我们,具体运算阶段从7岁开始,儿童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后才会逐步了解各种守恒现象。那么,儿童也应该是在这个年龄阶段才能建立性别恒常性的。对于3~6岁的幼儿来说,他们更多的是关注性别的分类,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性别角色的冲突上。也就是说,在幼儿没有建立性别恒常性之前,他们热衷于在与和自己同性别的同伴的活动中寻求和掌握同性别的角色行为,并在这样的活动中依据同伴的行为风格培养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使自己适应同伴关系,并逐步形成社会性自我。这种儿童同性别活动的现象在幼儿园里司空见惯,心理学将这种现象称为“性别隔离”。在幼儿园里,大多数男孩热衷于奔跑追逐,远离成人的监控,重视活动的主导性,而女孩更多的是倾向于互助合作,远离打闹。学者们发现,性别隔离是一种普遍的、在儿童很小时就有所表现的现象。男孩大概在36个月、女孩在27个月时就开始表现出性别隔离倾向。在幼儿期,大多数幼儿不太和异一起玩,只有约10%的幼儿会单独与异交往,约25%的幼儿会参加混合性别的群体活动。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青春期。性别隔离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不可忽略的意义,有利于儿童形成性别认同,使自己的认知风格和行为方式与同性别伙伴保持一致,从而使自己形成合乎社会期望的角色行为,也有利于儿童建立社会归属感,形成独立的社会性自我,为日后承担成人角色做好准备,等等。有学者指出,儿童一般是从10岁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异性的,不过这一年龄界限与不同性别、不同文化、不同性取向等有很大相关性,具有个体差异。由此可见,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看,幼儿在3~6岁阶段并不存在谈婚论嫁的内部需要。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生理的还是心理的发展看,说3~6岁幼儿处于“婚姻敏感期”是没有科学依据的,是不符合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婚姻敏感期”是一个伪概念。

二、“集体婚礼”不是幼儿游戏

有人为幼儿“集体婚礼”辩解,说这只是一场游戏,是扩大化了的“过家家”。这就涉及到对幼儿游戏的认识了。

“游戏是儿童早期主导性的社会活动,它能持续地在儿童的成熟过程中,为非正式的社会交往提供一些条件。因此,引导儿童社会发展的成人需要知道游戏的性质和功能。”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无论人们怎么定义游戏,游戏的特性是不会改变的,即游戏必须是愉悦的,游戏必须是受内部动机驱使的,游戏必须是自愿参与的,游戏必须是自由选择的,游戏必须是没有外部目的的,游戏必须是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游戏的方式是与认知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等等。幼儿之间的“过家家”,确实具备以上所有的游戏特性。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过家家”是一种幼儿十分喜欢的角色游戏。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既是编剧和导演,又是演技精湛的演员。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最反感的事是将现实掺和到游戏之中。在角色游戏中,确实有幼儿喜欢扮演“爸爸”“妈妈”,也有幼儿明确表示“我爱你”,还有幼儿喜欢玩“结婚”“生孩子”等与性有关的游戏,不过所有这类角色游戏都只是情境性的、想象的,是一种表现生活经验的娱乐活动。一旦游戏结束了,角色和关系也就消失了,角色之间没有什么“要开始对对方负责任”“对家庭负责”“要学会成熟、忍耐”之说。没有一个身心健康的幼儿会在角色游戏结束后依然“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然而,郑州这所幼儿园的100多名据说是经“自由恋爱”参加“集体婚礼”的幼儿却是“在幼儿园一楼大会议室里”“依次走上台”“会议室里响彻《婚礼进行曲》”“老师与家长代表担任主婚人”“按照大人结婚的程序”“在众人的祝福声中或者紧紧拥抱。表达爱意:更亲密的,还当众吻一个”“对于这场婚礼,家长们也很期待”“早早在台下等候”。甚至有个别人吹嘘说:“举行过婚礼的孩子,责任感更强,关系更融洽,更加自信和阳光了”。这哪里是幼儿的“过家家”?有学者严正指出,“这不是幼儿游戏,而是游戏幼儿”“这不是儿童的游戏,而是成人的游戏”。不知道幼儿“集体婚礼”的策划者、主婚人以及众多兴高采烈的家长是否想到过这“游戏”并不好玩,也不可能实现教育的初衷?当幼儿还没有形成社会性自我、还不能内化社会规范时,他们是不可能也没必要承担对所谓婚姻的责任的。幼儿“集体婚礼”完全不是娱乐或教育,而是不折不扣的“愚乐”——愚弄幼儿取乐!如果说举办幼儿“集体婚礼”的初衷是为了对幼儿进行性教育,那么,这个被“放大了的‘过家家”’实质上是一场成人编导、幼儿表演的儿童剧。

说到对幼儿的性教育,我认为不能停留在生理水平上,热衷于欲说还休的性器官介绍,而是应该包括生理水平、心理水平、道德水平和生命水平四个方面。仅就性心理而言,心理水平的性教育应该包括使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认同和性别角色行为,使他们成长为心理健康,包括性心理健康的新一代。用取闹的方式开展性教育,效果会适得其反。

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提醒我们要特别注意正确对待幼儿的性游戏。幼儿的性游戏不仅表现为“过家家”中的不同角色游戏扮演,也表现为对自身和对异性性器官的兴趣和玩弄。因为,正如弗洛伊德所说,幼儿是一个“对性好奇的个体”。幼儿的性心理发展主要受制于激素的调控,但也会受到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和榜样原型的刺激。在外部环境因素的诱发下,激素有可能会过度分泌,导致幼儿性早熟。幼儿“集体婚礼”逾越了性别隔离的界限,很可能刺激幼儿性心理的内部张力,引发更多的性游戏。这是需要家长和教师加以控制和引导的。此外,这个由园方主办、家长证婚的“婚礼”很有可能扰乱了幼儿的社会性自我,割裂了幼儿与同伴,尤其是同性同伴之间的正常交往,以致为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果“集体婚礼”后,真的如宣传的那样,“新郎”“新娘”之间的关系变得“专一”“负责”,那就意味着幼儿间的同伴交往偏离了正常的轨道,幼儿的社会化发展进入了死胡同。这值得欣喜吗?但愿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评价幼儿的游戏是否具有发展价值,并不依据成人的愿望和臆断,而是取决于游戏是否为幼儿喜闻乐见,是否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否有利于幼儿身心的进一步发展。虽然游戏的发展价值与成人无关,但游戏的品质却往往与成人有关。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成人对幼儿游戏的过多干预、限制甚至剥夺,造成了幼儿游戏的匮乏、无趣甚至丧失。幼儿“集体婚礼”的编导者们注意到“有的男孩会对女孩说‘我喜欢你’,有的女孩会给自己喜欢的男孩送糖果,有的甚至说要和对方‘结婚…,并据此认为这是对幼儿“灌输健康婚姻观的好机会”。这是典型的成人中心主义,是将成人的欲望、念头、心机无端地强加在幼儿身上。有什么根据把幼儿之间的正常往来看作是“爱情”“婚恋”?有什么证据证明健康婚姻观可以在幼儿园里“灌输”?有什么证据认为幼儿期是灌输婚姻观的“好时机”?没有任何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可以证明。可见,所谓幼儿“集体婚礼”完全是一批成年人对幼儿的戏耍,是对幼儿心理的无知,是对幼儿游戏的曲解,是对幼儿教育的亵渎。

幼儿园中的游戏,以及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都应该顾及仪式层面、生活层面和生命层面等三个层面的意义和逻辑。在仪式层面,要保证游戏是幼儿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在生活层面,要尽量贴近幼儿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生活经验;在生命层面,要体现尊重幼儿、保护幼儿、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理念。贯穿这三个层面的主轴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只有这样,游戏,以及其他教育活动和常规管理,才是有效的和有益的。反之,就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

三、树立科学精神,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

这起幼儿“集体婚礼”的闹剧虽说只是一个个案,但反映的问题却是深层次的、普遍的。作为学前教育领域的专业工作者,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

首先,学前教育界要有科学精神。幼儿“集体婚礼”事件暴露出幼教队伍中科学精神的匮乏。科学精神主要表现在有条理的怀疑、有逻辑的批判、有规则的实证和有自律的谦虚四个方面,其核心是有规则的实证。实证研究是指运用观察、调查、实验等方法收集事实根据和数据。其中,科学实验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重视实证研究,反映的是一种崇尚实践、尊重事实的精神和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杜绝玄学、空谈、弄虚作假和欺骗。多年前,我曾感叹过,“在心理学领域中不乏‘热心的外行’他们几乎不从事实证研究却善于去思辨心理规律,其后果往往是误人子弟”。时至今日,这些“热情的外行”不仅存在于心理学界,而且充斥在教育界,尤其是学前教育界,导致乱象丛生:“教育口号”漫天飞舞,“教育成果”遍地开花,“成功的教育家”层出不穷,科学的教育理论却捉襟见肘!学前教育,作为一门专业学科,作为一份教育职业。被弄得丢失了应有的尊严和庄重。有学者指出,面对纷纷扰扰的学前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地站出来维护学前教育理论的严肃性”。这个呼吁是很有见地的,也是很适时的。维护学前教育的严肃性,最根本的是弘扬科学精神,与违反科学精神的迷信、武断、伪概念、伪命题以及一切有害于幼儿发展的言行作坚决的斗争。

说到科学精神,我感到有必要谈一下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科学理论的问题。科学不同于常识的地方,在于科学认为理论比事实更重要。因为任何事实都是具体的、个别的、局部的,而理论能用来解释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事实之间的相互联系。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日常的大量工作是对事件的控制,并不经常去解释和预测现象。但事实上,每个人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奉行着某种理论。这种理论成为个体观察和处理一切人和事的出发点和归宿。所谓的“婚姻敏感期”就是一种理论,只不过是一种没有根据的、臆造的理论而已。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小的、感性的、发展中的个体,但学前教育的性质应该是成熟的、理性的、理论化的。人为地割裂实践与理论的关系或歧视理论价值的观点都是错误的。长期以来,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表面上风起云涌,如火如荼,但实际上却收效不大,问题很多,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理论指导和理论总结,没有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理论。因此,要提高我国学前教育的质量,必须鼓励幼儿园教师善于将理论知识与教育实践相结合,实现教育实践与专业理论之间的平衡。

其次,学前教育界要大力弘扬人文关怀。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幼儿园教育的性质有明文界定:“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奠基,为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应该是所有幼儿园的办园宗旨,完全体现了对学前儿童的人文关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学前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有所欠缺。且不说那些层出不穷的虐童案,光是那条莫须有的“起跑线”,就累伤了孩子,累坏了家长,累垮了教师。游戏和闲暇成了中国儿童的稀缺资源,儿童成了学习机器,学业越来越重,体质越来越差。教育如果忽视了幼儿,那么也就忽视了生命的自主性,扼杀了幼儿潜在的创造力。这种不良的教育,包括所谓的幼儿“集体婚礼”(连谈婚论嫁都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从本质上讲,就是对幼儿的“心罚”。心罚和体罚,都是对幼儿的摧残。

在学前教育中弘扬人文关怀,说到底,就是要把幼儿当作人来对待。幼儿有尊严,幼儿有权益,幼儿有独立的人格。人所具有的,幼儿都有。尊重幼儿,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尊重幼儿,就是尊重人类本身。

再次,学前教育界要坚持职业操守。学前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一言一行都直接关乎幼儿,而幼儿是一类特殊的教育对象,他们既不同于小学生,更不同于大学生。他们幼小稚嫩,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又蕴含着无与伦比的学习潜力和发展动力;他们肩负着家庭、社会、民族的希望。因此,学前教育工作者尤其需要坚持职业操守,操守的核心就是热爱幼儿,严谨地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把学前教育当作一项庄严的事业来完成。从事学前教育工作,没有爱心和责任心是坚持不下来的。幼儿需要游戏,但任何时候都不能游戏幼儿。有学者将这一点提升到敬畏生命的高度来认识,无疑是正确的。

就全国范围来说,目前普遍缺乏幼教师资,需要加速培养既有教育理论素养又懂得婴幼儿保教的合格师资。教育部已经将学前教育专业正式列入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目录,这对加快培养幼教师资是有作用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幼教师资,必须调整办学指导思想和办学方针,重视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师资培养,提高专业课程的有效性,寻求师范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平衡点,避免沿用工学结合的办学方针,以免将学前教育的职前培养技能化、简单化。

最后,学前教育界要建立专业调控机制。据媒体称,郑州这所幼儿园“举办幼儿‘集体婚礼’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只不过这次规模最大”。可见,学前教育界缺乏专业调控机制,致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了。因此,在教育行政部门加强管理的同时,有必要加大教育学会、学前教育研究会等学术团体对各级各类幼儿园的专业指导和培训,组织和推动公办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之间的业务交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推进科学教育观念的普及。与此同时,各级各类的职后培训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受训教师的理论自觉。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在学前教育的当下,虽然时有幼儿“集体婚礼”之类的荒唐个案出现,但是只要我们大力宣传和牢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维护学前教育的庄严性,必将迎来学前教育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左任侠,李其维,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文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59.

(2]w·达蒙,儿童心理学手册(第六版):第三卷(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959.

[3Jm·J·克斯特尔尼克,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指南:理论到实践[m]邹晓燕,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7.

树立科学育儿观篇2

一、幼儿教师权威的科学内涵

遵守幼儿教育的科学理念,履行幼儿教师的职责,科学合理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育教学的目的,这就是教师的权威。

幼儿教师权威的科学内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一是社会和国家所赋予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各界对于幼儿教师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二是从幼儿的角度看,幼儿教师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三是从幼儿教师本身的角度看,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系统的幼儿教育的知识储备、高尚的职业修养等。

二、幼儿教师权威的作用

(一)传统教育文化理念的继承

树立教师权威不仅有利于教师个体的发展,对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此外,树立教师权威不仅是对传统教育文化理念的继承,同时也能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理解和接受。

(二)幼儿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

教师是教育过程中的管理者,大到整个教室的布置,小到幼儿的盥洗如厕都是教师需要进行管理的。但这种管理不是靠强制保证实施的,教师与幼儿一起合作制定的规则只是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另一部分是教师个人的影响力。幼儿的主动自觉性是幼儿教师权威的重要体现,树立幼儿教师权威,对于保障教育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具有积极的保障作用。

(三)幼儿成人成才的有力保证

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各方面的能力还处在比较低下的阶段,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幼儿教师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发挥着领导、组织、教育、养护等作用。

(四)师幼沟通的有效途径

幼儿教师权威有利于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幼儿教师应该转变师幼之间的关系,让两者处于平等的对话沟通地位,既要做幼儿共同学习的“伙伴”,又要做幼儿的“导师”。因此,让幼儿喜爱老师,愿意和老师交流,沟通,这才是“权威”树立的真正目的。

(五)幼儿教师职业发展的必要保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幼儿教师行业的职业竞争压力逐渐加大,树立和保持幼儿教师权威,才能获得幼儿、家长和同行的尊重和认可,这对于幼儿教师个体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三、树立幼儿教师权威的困惑和偏差

(一)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

由于受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幼儿教师常习惯性地以自我的意愿为主导,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自我的想法为基础,不尊重幼儿个体的特性和发展的要求。这种角色定位的偏差直接影响到教师权威的树立,使幼憾越淌Σ生畏惧心理,进而产生抵制和叛逆的情绪。

(二)师幼关系不对等

师幼关系不对等是树立幼儿教师权威存在的一个误区。幼儿教师高高在上,无视幼儿的合理要求,一味地压制幼儿,幼儿完全失去话语权,长此以往,师幼之间关系严重不对等,造成幼儿教师的误解,以为是自己的权威发挥了作用,其实,幼儿只是在幼儿教师管教的“高压”之下隐蔽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做法,在幼儿内心深处并不认同幼儿教师,更加不可能喜欢上幼儿教师了。

(三)传统教育方法取舍不恰当

现代社会强调以人为本,教师的绝对权威(即权威主义)早已过时。有些教师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束缚,在教育教学过程固守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不注重创新。因此,固执呆板,灵活性不强,这些教师不被幼儿喜欢,当然更谈不上教师权威了。

四、科学树立幼儿教师权威的建议

(一)树立现代儿童观,科学定位教师角色

幼儿教师要首先树立现代儿童观。幼儿教师要了解幼儿教育教学主要对象,即3-6岁的幼儿。这一阶段儿童特点十分显著,主要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幼儿处于思维意识的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另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行为意识,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好动性、好奇性,模仿性,对于各种事物具有比较强烈的兴趣,但控制能力不足,对于自我行为可能产生的各种严重后果认识不足。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学前儿童的适应性仍然是相对薄弱的,但具有较强的可塑性。

对于聪明伶俐、接受能力快的幼儿,在肯定与表扬的同时,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发展一般、注意力不强的幼儿,要多鼓励,多激励;对于“问题”多、发展慢的孩子,要尽量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为他们提供自我展现的舞台,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树立幼儿教师权威

现代教育以人为本,追求和注重人性化教育。师幼之间必须建立平等关系。

一是形成“伙伴朋友”的新型师幼关系。教师要主动接近幼儿的内心。每个幼儿家庭的情况都不相同,教师要主动与家长多沟通,多交流,努力走进这些幼儿的内心,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幼儿和家长的信任,有利于幼儿教师权威的树立。

二是保持童心,畅通与幼儿信息交流的渠道建设。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很愿意向具有童心的教师靠近。如幼儿喜欢小动物,看到蚂蚁搬家就会用手去摸蚂蚁,有童心的教师不但不会阻止,还会和幼儿一起去观察,倾听幼儿的看法和想法,这样的教师更容易受到幼儿的尊重。

(三)强化学习,不断提升自我内涵素养

树立科学育儿观篇3

幼儿教育身心发展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其目的是使幼儿得到完整的发展,在体力、认知、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幼儿教育要把培育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育重点,要从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高度审视幼儿教育的目标,树立新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幼儿教育应是创造型的而不是传递型的,幼儿教育不应只限于向儿童提供社会已形成的观念、知识、技能,同时还应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探索机会的环境,引导他们去思考、去尝试、去发展,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儿童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学习的意义,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激发起求知欲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教学游戏化,就是一种创造型的教学模式,谋求的是幼儿园的教学具有游戏般的形式与趣味,追求游戏的境界。适合儿童的游戏多种多样,如体现集体主义精神的活动,如拔河、接力、集体表演、跳绳等,孩子通过活动,能感到自己是集体当中的一个成员,自己落后,就会影响整个团队。这种游戏利于培养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开展表现孩子个体能力的活动,如起床叠被、刷牙、洗脸、背歌谣、抢答问题、画画比赛等,不仅能培养孩子掌握生活技能,更能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精神。幼儿园开展的各种表演会、演讲会、故事会、儿歌大赛,都会激励孩子争强上进。

多让孩子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受教育,应成为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共识。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厚爱与殷切期望,远远高于孩子所能承受的程度。因此,相当多的儿童虽然知识技能掌握较好,但学习能力差,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责任感;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管理自己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应该是帮助学习者会学习,学会生活,具备不断学习的态度和能力,积极适应社会生活的态度和能力,这是当今幼儿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二、可持续性发展素质的教育

幼儿的可持续性发展素质教育问题,其实质是教育者如何保证自己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身体、心理的教育、影响过程,是幼儿身心发展进步的过程,不断提高的过程。当前存在的一种十分可怕的幼儿教育现象是:不顾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不顾幼儿的个性倾向性及其特征,不讲究方式方法,一味地追求幼儿能弹琴、会绘画、能背诗、会唱歌、能说英语、会操作电脑……致使幼儿对学习生厌,对社会生厌。这是教育者错误的幼儿教育观的具体表现。幼儿是一个整体,而不是成人的分支,形象地说,幼儿是棵小树,不是大树的枝叶、分体,幼儿是主体,是一个具有巨大潜能发展的个体,幼儿园要把幼儿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培养,使其身心各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主体实践中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结合幼儿的特点,幼儿的主体性在其认识、实践活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好奇心、主动性与自信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幼儿园教育首先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科学始于好奇”,幼儿天生的好奇是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因此要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在日常生活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在活动中多给幼儿一点时间让他们互动、协调、相互磨合去探索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当幼儿带着问题去问老师时,教师不应该简单地将结论告诉幼儿。告诉幼儿问题的答案,远不如让幼儿自己思考“为什么”来得重要。例如,当幼儿问“鸟儿晚上睡在哪里”时,教师不必直接回答,可以与幼儿一起探索鸟儿晚上的可能去处;当幼儿问“黄色和蓝色颜料混合后会变成什么颜色”,教师不要简单地告知“会变成绿色”,可以说:“是啊,那究竟会变成什么颜色呢?”以此来引导幼儿去试验、去思考,让幼儿自己去得出结论。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开放式的问题,激发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由灌输变成启发、引导,让幼儿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逐步构建自我,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而自信心反过来又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的生活,满足成功体验的需要,超越自我,在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过程中,使幼儿获得持续全面的发展。

三、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身成长的规律,只有尊重这一规律,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才能调动孩子内在的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更好地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爱问爱说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就是在不断地问、不断地说的过程中逐渐了解世界。作为幼教人员,要耐心倾听并解答孩子喋喋不休的问题,那是孩子思想火花在闪烁,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让孩子尽情探索,自主选择,自由创造,才能增强孩子探索的乐趣。幼儿教育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开放的幼儿教育必然是儿童主动参与的教育过程,儿童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各种经验学会如何表现自己,如何与别人交流,如何探索世界,而且学会如何继续不断地完善自己。

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

树立科学育儿观篇4

家庭教育观是家长基于对子女及其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的对子女教育的看法和理解,是社会历史文化的产物。它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育观等方面的内容。

二、简述各阶段的家庭教育观念

作为一种观念,家庭教育观念的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各个历史阶段政治、经济、文化传统的影响和制约,而且在各自内容上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趋于科学。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教育形式,但由于其诞生于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所以人们权衡教育质量时便带有浓郁的封建色彩。例如“三纲”“五常”教育思想在很多时候成为对个性的束缚和人性的摧残。但仍有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借鉴。例如“慈幼”思想,以及重视子女“独立、惜时”教育等,在如今独生子女日益增多的现在,其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到了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在批判封建礼教束缚个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理解、发展儿童个性的主张,很多观念已成为指导家庭教育较为科学的理论基础。近几十年来,沧海桑田,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家庭教育观念有了新的变化:1由成才教育观念转变成人教育观念;2由学龄教育观念转变为终身教育观念;3由灌输、体罚转变为兴趣引导的教育方式;4由学历教育观念转变为素质教育观念;家庭教育的质量因家长的教育观念的不同也是良莠不齐。从以上对现代家庭教育观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积极的方面是主要的,但也有局限性。1缺乏正确的儿童观,使孩子成为了家长意愿的替代品和牺牲品;2家长的教育观还存在轻视劳动的旧思想意识;3家长对教育目标、方法、内容等问题的重要性问题认识不够;4未能对孩子形成全面的认识,没有尊重儿童发展的差异性。

三、未来家庭教育观念的发展趋向

首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的观念是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以及潜能的开发为目标。在家庭教育中即强调家长要尊重儿童、关心、理解儿童、关注儿童的主体性和自由。其次,应树立竞争观念。“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要求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摒弃“与世无争”的思想。但这种竞争并非“弱肉强食、尔虞我诈”,而是公平公正科学合理的,所以家庭教育要培养下一代正确的竞争意识,同时树立竟争的公平性和公正性的观念,提高竞争的自觉意识等。第三,树立开放的观念。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型经济体制,而我国也实行了对外开放的政策。所以家庭教育也应树立开放的观念。对子女的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适应世界潮流。

四、综述及意见

树立科学育儿观篇5

一、为幼儿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良好环境

在幼儿教育的教学实践,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要比对其他年级学生的影响大的多,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并不集中,容易被视界外的事物所影响,针对这样的幼儿教育实际,可以相应地为幼儿教育布置一个更加有利于幼儿学习的教学环境。

(一)物质环境

作为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地,教室的布置至关重要,在教室布置过程中教师要与幼儿一起布置,充分考虑幼儿的布置意见遵循幼儿教育理念,可以布置公鸡长鸣图(中国地图)让幼儿时常能看到中国地图,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提高和爱国情感的培养,可以布置可爱的卢龙让幼儿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常怀孝敬感恩的心。

在教室布置中还可以设置自然角,养一些植物和金鱼、乌龟、蝌蚪等小动物,给学生们带来情趣的同时,激发幼儿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将幼儿散漫的注意力集中到对幼儿有帮助的领域上去。

(二)社会环境

幼儿成长的环境除了物质环境之外更重要的是社会环境,因为幼儿教育时期的幼儿在心理上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幼儿更多的是对教师和其它成人的行为进行模仿,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师的每一个决定都要经过深思熟虑,本着对幼儿德育教育负责的态度,在教学活动中尤其是教学评价过程中教师更是要把握住德育教育的主线,在教学活动中对幼儿不正确的行为坚决否定,对幼儿高尚的行为进行积极的褒扬宣传,让幼儿在潜意识中提高自我道德约束。

二、在各项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

幼儿教育之所以没有纳入到义务教育的范围中来,就是因为幼儿教育有区别于义务教育的独特性,幼儿由于本身年纪较小,注意集中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所以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因素都要融入到幼儿喜欢的游戏中去,在幼儿德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传教士似的说教,而是要将德育教育的因素渗透到幼儿教学过程中去。

(一)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因素

幼儿教育的教学活动是琐碎的,很多人质疑幼儿教育,为什么简单的教学要进行如此之久,主要就是因为幼儿的注意力集中能力差、自律能力差,导致幼儿教育活动多是琐碎的、反复的,而幼儿教育就是在这样的琐碎和反复过程中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不可逆的重要影响,因此幼儿教师要结合幼儿的特点,将德育教育融入到幼儿教育的琐碎和反复中去,在一点一滴中影响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例如,在幼儿园午餐时间,教师除了要安排幼儿安全有序的用餐,还要利用餐后的时间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食堂的叔叔阿姨的辛苦劳动进行参观,让幼儿对劳动有一定的认识,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在餐后带领幼儿参观餐具的收理和消毒清洗,厨余垃圾的收拾和处理,相信这样的活动对学生的教育要比简单的尊重他人珍惜劳动成果的说教更有效果。

(二)利用节日活动,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我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其中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传统节日,如三八妇女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幼儿园在欢度这些节日的时候要不遗余力地利用节日的文化价值进行德育教育,在三八节的时候对幼儿进行孝心教育,安排幼儿为妈妈洗脚等力所能及又极富教育意义的活动;在五一劳动节进行相应的劳动教育,让幼儿亲身参与到劳动活动中去感受劳动的辛苦和劳动后的成就感,让幼儿从小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正确意识;在十一国庆节培养幼儿的爱国意识,可以举行幼儿爱国绘画展、爱国故事演讲比赛等,让幼儿开始对国家存在形式和祖国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在幼儿心中树立牢固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结合德育教育,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节日庆祝形式也加深了幼儿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以这样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思想道德水平,为培养思想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

(三)围绕主题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因为教授的课程多数较为琐碎,所以进行主题活动将琐碎的教育元素链接起来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开展做个爱劳动的好孩子专题活动时,教育过程中教师结合平时的教学活动,带领幼儿参观成人劳动、学习歌颂劳动的儿歌、看赞美劳动者的视频,让幼儿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开展主题活动我爱妈妈活动时,让幼儿自己回忆自己的生活中妈妈的奉献,让幼儿在活动中进行详细的叙述,幼儿质朴的不经修饰的语言往往最具感染力,通过幼儿之间的交流,让幼儿意识到妈妈在自己生活中的付出,从小就树立牢固的孝敬感恩意识。

(四)搞好各科教学,相机进行德育渗透

幼儿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寓教于乐,要在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将教师的教、幼儿的学和课堂的乐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才可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引入有利于幼儿道德素质培养的游戏模式,在玩中学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形式,所以我们就要选择那些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道德品质树立的游戏模式,在游戏中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树立科学育儿观篇6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纲要》,贯彻《纲要》为核心,围绕大兴区教委幼儿教育工作要点,进一步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依法治园,强化管理。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教育活动,大力推动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探索幼儿教育新路子。狠抓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业务素质,促进本园保教质量上一新台阶,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具体措施

(一)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1、加强政治学习。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时期形势下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师德建设的有关文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觉悟与职业道德水平。要求教师以良好的师德形象显示自身的素质,提高服务质量,遵守规章制度,树立表率作用。

2、继续组织教师深入学习新《纲要》,将新《纲要》上的先进理念运用到实践,并认真撰写反思笔记。

3、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本科的学历进修,加强技能技巧的训练,重视教学基本功的练习,不断丰富教师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业务水平。

4、继续做好师徒带结对工作,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鼓励青年教师虚心好学,勇于尝试,尽快成长。

三、工作目标

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狠下功夫。狠抓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自身的修养、树立良好的师德,建立高素质的保教队伍。注重养成教育和情感教育,将其渗透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教育科研上狠下功夫,加强园本教研建设,做好《幼儿园家长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题的结题工作。加强保育和保健工作,做好各种疾病的预防工作和幼儿的护理工作。加强幼儿园的家长工作,注意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力争家长的合作、理解和支持。进一步提高保教质量。打造科大三幼的品牌,以优质服务,赢得家长的信任和幼儿的欢喜。

四、工作重点

(一)、抓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建立高素质的保教队伍。

狠抓保教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和职业道德教育,“以德治教、以德修身、以德育人”。提倡敬业爱岗,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心。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狠抓保教队伍的业务学习和培训。狠抓《纲要》的学习,在转变教育观念上狠下工夫。坚持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法,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研水平;加强保教人员的英语学习;积累《科学汉字教育》的经验;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全面提高保教人员的业务能力。

(二)、狠抓教育科研,以优质的服务求发展

为使广大教师尽快地从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教师过渡,要加大教育科研的力度,鼓励教师大胆进行幼教课题研究,并请专家来园指导。真正将教育科研落实到工作实践中,收到好的效果。

在认真做好教育科研和教学工作基础上,继续抓好我园的艺术、英语、《科学汉字教育》等特色教育。要认真细致地做好保育保健工作。以优质的服务求生存、求发展。

(三)、注重幼儿的养成教育和情感教育,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让幼儿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全体保教人员要注重对幼儿的养成教育和情感教育,为幼儿成功一生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四)、抓好保育和保健工作,做好各种疾病的预防工作

园领导要重视保育、保健工作,要落实好各岗位的卫生保健职责。保育工作要做细、做扎实,注意幼儿的身心健康。保健工作要做好流行疾病的预防工作,搞好幼儿伙食,严格落实九项制度。使全体幼儿健康成长。

每月工作重点:

九月份:

1、召开班级家长会。

2、开展以“师德”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3、开学常规工作检查。(分巾分杯等)

4、开园仪式活动。

5、教师“爱岗敬业”演讲比赛。

十月份:

1、组织幼儿体育活动比赛。

2、督促、检查各课题完成情况。

3、开展保育员岗位练兵。(套被、铺床、叠被子)

4、幼儿生活常规检查、评优。

5、组织教师到其他园所参观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6、全园秋季运动会。

十一月份:

1、教师教案评比。

2、请托幼科和进校老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3、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开阔视野,更新教育理念。

4、半日开放活动(中大班家长、小

班教师)。

5、全园活动区评比。

6、检查各办师生环境互动情况。

十二月份:

1、年度工作总结与工作人员考核及工作总结。

2、迎新年活动准备。

3、备课本、教养笔记,学习笔记,自制玩教具等评优。

4、幼儿园一级二类审核。

5、发放家长调查表。

6、教师教学观摩活动。

7、幼儿体能发展情况调查。

06年元月份:

1、班级工作小结。

2、幼儿质量评估。

3、特色班汇报。

树立科学育儿观篇7

本文中所说的反思型幼儿教师是指在学习先进教育理论及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能够以独立或合作的方式,采用多种策略和方法积极主动地对教育教学观念及实践活动进行持续的、批判的观察、解释、研究和改进,以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的教师。从这里可以看出反思型幼儿教师具有较强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经常对自我进行反思,又要对教学的各方面进行深思熟虑,进而促进其专业自主发展。他们思想活跃开明,愿意接受和挑战各种教育教学实践带来的新问题;他们敢于承担责任,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态度真诚,具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教育科学探索的精神和能力。建构反思型幼儿教师队伍的意义在于:第一,有助于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第二,反思性教学方法和思想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反思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第三,有助于丰富反思型幼儿教师的课题研究成果,拓展新时代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的途径和方法;第四,有利于促进我国当代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改革。

二、构建反思型幼儿教师队伍的策略

目前,人们越来越认为反思是合格优秀教师的标志,是幼儿教师专业化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科学探究能力。那么如何构建反思型幼儿教师队伍呢?笔者结合幼儿教育规章制度、已有的课题研究成果及教育经验提出几点建议或策略。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对当今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尤其是对教师教学管理理念提出了当务之急,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或管理理念是提升幼儿园教学和管理质量的基石。因此,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对幼儿园教育工作进行本质了解的基础上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就不能有效地教育幼儿和指导教育实践,更不可能产生恰当的教育行为。笔者认为正确的教育理念应该是这样的:“以人为本”,树立新的儿童观——儿童是一个主动的完整的有机体,因此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发展儿童的独立个性;全面兼顾,树立和谐的发展观;适当放权,树立新的教学管理观——支持教师进行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为教师提供适当的自主空间发挥每一位教师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优化硬件,树立整体环境观——创设宽松舒适和谐平等的心理氛围以外更要优化物质环境。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应该转变管理观念,重新定位管理者的角色、实施新型幼儿园管理,例如在幼儿园管理和教育工作中,与教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主动聆听一线教师的意见,成为教师工作的伙伴;在教研活动中,成为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用好的思维方式去启发他们,使教师在不断反思中获得成长和发展。这样才能提高幼儿园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使幼儿园得到整体有效发展,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二)营造反思性人文环境,强化团队凝聚力

每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要成为一名反思型幼儿教师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也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幼儿园是否具有科学合理和谐的反思性人文环境是构建反思型幼儿教师队伍的关键因素。因此,幼儿园领导应该为教师队伍营造一个科学民主、和谐平等的人文环境。为此,幼儿园领导采取了以下措施:第一,尊重每一位教师个性的基础上,营造注重学习、注重交流与合作的氛围,为构建反思型幼儿教师队伍奠定基础。例如,要求每一位年轻教师“反思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教师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要求中青年教师,“反思自己是否能把握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正确判断儿童的发展水平,确定合适的指导策略,逐渐发展为稳定的成熟型教师”;对成熟教师,适时地鼓励他们“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不断向成的研究型教师努力;第二,为教师团队创造和谐宽松、并具有自主空间的教育教学环境,为构建反思型幼儿教师队伍提供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独立反思的空间,多年来我园实行了“三个专项活动”即读写活动、合作活动和互助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第三,实行了人本化的反思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保证了构建反思型幼儿教师队伍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可行性。通过营造反思性人文环境,教师们的反思意识、反思能力得到了发展,增强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幼儿园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

(三)提供多种形式的反思性培训,提高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

树立科学育儿观篇8

其次,作为一名年轻的园长,对于当什么样的园长,办什么样的幼儿园正是我所面临的问题,讲座中很明确的给我们提出了现代园长应具备的观点和要求以及现代化的幼儿园应该达到的要求,明确了我们园长的角色和幼儿园的发展方向,在此次学习中,让我们明确幼儿园的管理不容忽视,从师资、设备、环境、孩子、家长等各个方面做了全方位的分析,幼儿园必须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再次,陈畅老师的讲座,改变了我们的育儿观念,让我们学到了很多科学的育儿方法,学会从幼儿的心理去分析幼儿的行为并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以更科学的开展幼儿园的相关教育,他的这一讲座激起了在场园长们的共鸣和强烈的兴趣,使我们收益匪浅。使我们意识到幼儿园的发展与幼儿、教师的密切关系,就如何提高幼儿园的发展效率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明确的方法。

在培训会上,多数专家对幼儿的管理和发展作了明确界定与深刻解读。作为一名管理者,应首先领会幼儿园科学发展的内涵,切实转变教育管理理念,努力营造科学发展的氛围,为幼儿园走上科学发展之路积极创造条件。在教育理念方面,要进一步系统学习《纲要》精神,树立全新的幼儿素质观念,在管理方面,要摈弃传统的监督、检查者的观念,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为教师服务的观念,甘心情愿当好家长平等的合作伙伴,当好教职工开展幼

教工作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助手,放下架子,深入教职工中,深入家长中,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同心同德促进幼儿教育科学发展。

一、敬业、乐业——筑牢幼儿教育科学发展的思想阵地

搞好幼教工作的根本在于全体教职工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认同感,能够凝心聚力、教书育人,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当前我们推进幼儿教育科学发展,更迫切需要强化教师对幼教事业的认同感、归属感。首先要强化教职工对幼教工作的敬业意识与奉献精神,切实把幼教工作当成一种事业、一门艺术、一门科学,求真奉献。其次,要引导教职工强化对从事幼教工作的幸福感,在充实而繁忙有序的工作中寻找乐趣、体验幸福。全体教职工对幼教工作树立了敬业的精神、乐业的心态,就为实现幼儿教育科学发展提供了思想原动力。

树立科学育儿观篇9

业务水平方面

1、经常阅读有关教育的报刊杂志,学习最新的幼儿教育基本理论、幼教科研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游戏观。加强个人的再学习,勤读书,勤思考,勤总结。了解教育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及课改方向,用最新的理念来指导平时的教学工作,提高自己专业知识水平。

2、深入学习贯彻《托管班教育纲要》精神,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不断探索新的教法,在教学中有创新,活动中注重幼儿创新意识和动手兴趣的培养。认真学习《托管班工作规范》,规范自己的日常用语和行为举止,进一步树立教育的良好形象。

3、积极参加课题研究、撰写论文或教育教学经验文章、教案设计等,进一步巩固专业思想,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幼儿教育教学的能力。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更新知识,掌握必备的教育技能。

4、积极参加公开课活动以及寒假托管班培训活动,虚心向有经验、有特长的教师学习,汲取新思想、新做法。

5、认真进行反思教学,做到边学习、边实践、边交流、边总结,认真写好反思记录,加强教师的研究性学习。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认识,努力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工作和发展上,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6、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服务育人的观念,关心爱护幼儿,尊重幼儿,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家园关系,并努力做到幼儿在园开心,家长放心。

思想素质方面

1、思想素质: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

2、政治素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依法办事,严谨治学、廉洁从教。克服骄傲自满情绪和工作漂浮现象,增强责任心,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职业道德:

(1)对待教育事业:要把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进一步巩固教师职业道德,在教育教学岗位上自觉加强师德修养,认真学习《教师职业道德》一书,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

(2)对待学生:热爱学生是教师必备的职业品德。

(3)对待教师集体:要热爱集体,团结协作、相互尊重和支持、顾全大局。

(4)对待自己:要学而不厌,勤于进取;为人师表,严于律已,严谨治学。

树立科学育儿观篇10

关键词:幼儿;活动;生态教育

生态环境不仅事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更关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在体会科技魔力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物种灭绝、资源短缺、环境恶化。所以,我们要调整与周围环境的的关系,树立一种科学的生态观,“生态”一词诠释的就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我们要用一种长远的、现代的生态观去认识世界、对待世界,去调整我们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要从人的世界观、生存观最初萌芽时做起,即从儿童做起。幼儿阶段作为人的初级阶段,不仅是是非观念等道德意识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幼儿道德行为养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园教育是儿童生态观最初萌芽的优质“土壤”。幼儿园教育担负着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的重要职责,不仅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知识的教育,同时也包含生态环境的教育。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内容,通过活动中的细节可让生态观念在其幼小的心灵萌芽、扎根。

一、加强活动中有关动植物的生态关系探寻

在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动植物的相关知识占据了相当比重。传统的教育活动侧重于对动植物的形态特征、食性及活动方式等知识的了解,而对物种间乃至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较少探索。

1、引导幼儿探究动植物的形态与生存关系。在以往的此类教育活动中,幼儿工作者往往更侧重于对动植物外在形态观察,对动植物“是个什么样”的了解。对动植物的比较也只是进行外在的区分,而缺乏对其形成原因的探究。实际上,通过对外形的比较再加上对其原因的分析,会更容易的让幼儿理解动植物为了生存、适应周围环境而选择的自我保护形态。如,生活在寒冷地区的北极熊的面部比较小,包括眼睛、鼻子、耳朵等都较小,主要就是为了减少散热,再结合体内厚厚的脂肪层,起到保温的作用,适应寒冷的环境。生活在沙漠地区的骆驼有两个高高的驼峰,主要是为了贮存着脂肪,在骆驼得不到食物的时候,能够分解成骆驼身体所需要的养分,供骆驼生存需要。另外,骆驼的胃里还有许多瓶子形状的小泡泡,那是骆驼贮存水的地方,这些“瓶子”里的水使骆驼即使几天不喝水,也不会有生命危险。仙人掌与其他植物的根、茎、叶等植物组织构造不同,其根本原因也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进化的。

2、引导幼儿发现动、植物之间以及动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依据进化论法则,世界万物均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传统的教学中,幼儿教师更多灌输方法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老虎狮子狼形容为十恶不赦的大坏蛋,而羊牛等食草动物则是人类的朋友,这种简单的区分,就在幼儿心目中形成了一种意识,老虎狮子等就要消灭,牛羊等就要保护。其实,应当给幼儿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在教育活动中,让幼儿认识到生物间的“食物链”的关系,即弱肉强食、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认识某种动植物时,首先应先了解它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以何种生物为食,天敌是什么。其次,了解它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让儿童明白,如果食物链中任何一环:生物或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都将影响到生态平衡。比如以故事的形式讲解:在草原生态系统中,野兔吃草,狼吃野兔。尽管狼是凶残的、十恶不赦的。但狼的存在限制了野兔的数量,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草场。如果因为狼的可恶而灭绝它,就可能导致野兔数量大增破坏草场,最终使环境恶化。也就是说,教师在进行动植物知识介绍时,不能忽视对动植物所处的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的讲解,要将动植物所处的生态系统中的各种关系、动植物生存的背景,准确地告诉幼儿。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可让幼儿在游戏中通过角色的扮演在假想的世界中了解生态系统中各环节的相互制约性。

3、引导幼儿感受生物与其生存条件的生态关系。生物的生存需要光、空气、水、土壤等物质条件,而这些都是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经过长期观察总结不难发现,儿童对光、空气、水、土壤等有着与生俱来的依恋感。尤其是玩水、玩土,几乎每一个幼儿都乐此不疲。在这类活动中,除了使幼儿了解光、空气、水、土壤等的简单物理属性外,还要使幼儿知道这些都是生物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了解它们与生物生存的关系。如对水的知识的学习中。不仅让幼儿了解水的无色、无味等物理属性,同时,也可以通过设置系列活动。例如,“有用的水”,向幼儿介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从而了解人类对水的依赖性,要节约用水。“水的污染”,可以告诉幼儿那将是怎样一种灾难,从小树立保护生存条件的生态观。教师还可以通过玩水的活动设计,使幼儿在游戏中充分体验人离不开水的感受及享受生存条件的。

二、注重活动中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观的渗透

“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是生态观的一个具体体现。人类在利用资源上要考虑自然的承受力,要有偿索取,最大限度减小人类发展对自然及子孙后代造成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