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十篇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十篇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12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篇1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对象物,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的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建设的最重要的地域单元,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现代都市以其活跃的经济活动、现代的建筑风貌、优越的购物环境、先进的娱乐设施等条件,对各层次旅游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都市旅游也随之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内能够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全部要素的总称。城市旅游资源既包括传统意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也包括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影响、文化特色、环境状况、科技与信息的发达程度、娱乐设施保障等多种吸引要素。这些旅游吸引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

2.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及其实践意义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状况。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子系统)的自身状况,而且取决于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系统结构)和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输出条件(系统环境)。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和为城市旅游业发展服务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同时需要与其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协同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统计表明,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据全国旅游总量的90%以上,而且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开始摆脱了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这两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更加依赖于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环境,依赖于城市旅游整体功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认知,依赖于在多种环境条件作用下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在城市范围内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必须摆脱单一的旅游资源要素评价的弊端,深入研究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多种因素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有效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优化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城市旅游产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应该是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所作的分析过程。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部吸引要素进行详尽地分析,把握其固有特征,以揭示其个性旅游价值;其次要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深入地研究,把握其结构特征,以揭示其整体旅游价值;最后还要对影响和制约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环境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其环境特征,以揭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价值。

3.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

3.1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及其个性旅游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由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或称旅游城市的吸引要素)所构成。这些旅游吸引要素内容相当宽泛,它们在城市旅游功能的形成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子系统的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受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其环境特征的制约与支配;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旅游资源要素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不论旅游资源要素怎样组合,也不论其所处的环境和开发条件的优劣,这种独立性都不会改变。

城市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要素自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假定排除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在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个层面上去研究各项资源的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其它旅游价值。城市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要从对其资源属性、状态、形成、演化的分析入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得出各自的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是形成城市整体旅游特征的基础,多数旅游资源要素都是在自然界的长期作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下形成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深刻认识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质属性,注意挖掘和弥补其有用成分,依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并结合对开发条件的认识,按照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原则,实现旅游功能的最大化。

3.2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整体价值

城市内各项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何等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身特征和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组合后所形成的综合属性和整体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价值的评价是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质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因而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

旅游资源组合特征又可称之为旅游资源结构特征,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范围内全部旅游资源要素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等。类型组合是指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如果在一个城市内(或包含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并形成体系,资源在为旅游者服务的功能上相互补充,则可称之为城市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整体功能更强。如我国最著名的深圳华侨城旅游区,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功能互补、服务内容各异、巧妙配置组合,加上华侨城优美、舒适的周边环境,形成极佳的旅游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之相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照抄深圳人造景观的建设经验,缺乏合理规划,大兴人造景观热,相互雷同的旅游项目和设施近距离重复建设,教训则十分惨痛。

地域组合是指城市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配置关系。如各旅游资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分散性和同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表明:内容各异、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整体优势,因此组合价值更高;而内容与形式大体雷同的旅游项目(特别是各种现代人造景观)则宜在详尽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分散布局;同样条件下,靠近交通主干线或枢纽地带的各旅游资源要素具有相对空间配置优势。

级别配置关系是指城市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等级结构、资源产品的消费档次结构等关系。不同等级和消费档次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有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需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高等级、高消费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如世界遗产项目)在一个城市内的分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相关行业或部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综合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各等级旅游资源要素联结成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城市整体旅游功能的发挥自然也离不开对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的优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研究各细分市场的等级消费需要,坚持系统开发原则,挖掘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实现功能最大化。

3.3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条件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是一个与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联系的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对其开发和利用。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于系统本身的状况,也在于系统所依存的环境特征。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评价应该是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特征、旅游资源组合特征、旅游资源环境特征及其质量评价所构成的体系。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价值评价是指对存在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以外的,制约和影响对其开发利用的全部要素的分析过程。作为整体的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同其环境间有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等联系;作为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系统环境。因此,在城市旅游资源评价中不能缺少对其开发环境影响的评价。影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环境条件极其复杂,这些条件主要有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投资与施工条件、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等。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篇2

关键词:原始村落;翁丁佤族;旅游开发;旅游管理

一、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基本特征

(一)自然特征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往往地处偏远的山区,离主要中心城市和交通主干道较远,并且进入民族村寨的交通条件很差,受旅游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和交通的影响,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可进入性普遍较差。翁丁村属山地地貌,海拔1200―1800米之间,距省会昆明市790公里,远远超过了城市居民出游半径。翁丁村内部道路主要为土石路,交通主要靠人力和畜力,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通”。

(二)人文特征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大多数是单民族群居,也有少数村寨是多民族杂居,大多保存了原始的村寨、浓郁的民族风情、神秘的宗教色彩等原生态特征。因此,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往往是外国人探秘的地方,更是人类学家探索的基地。翁丁村全村共106户,506人,均为世居佤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多年前。翁丁佤族与境外的佤族同根同源,是萨尔温江以东、澜沧江以西怒山山脉南部“阿佤山区”最具典型性的佤族原始村落。

(三)经济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的原因,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经济基础非常落后,有的还保存着原始社会的痕迹,社会发展缓慢,生产力水平极低。经济的落后使得村寨自身的投资能力较弱,但却营造了淳朴的、非商业性的、亲和的旅游感应氛围。2005年,翁丁村经济总产值仅为30.97万元,人均纯收入只有612元,这些收入仅仅能维持居民的最基本生存需要。

(四)生态特征

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和开发迟缓的社会环境,使得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生态环境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保存,村寨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优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翁丁村位于南滚河自然保护区内,地处热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森林覆盖率高达95%,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品种极为丰富和典型。

二、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结构与功能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资源虽然各有千秋,但其资源结构总体上却呈现出一定的规律。

(一)旅游资源结构的和谐性

从资源类型来看,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一般以村寨布局、原始民居、民族风情、生产生活习俗等为主的人文旅游资源,与以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气候景观为背景型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高度的协调性和极强的观赏可游性,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组合形成了原生态的民族村寨景观,这凸现出云南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的多样统一的协调性特征。翁丁村地文景观以山岳型旅游景观、谷地型旅游景观和沟壑型景观为主。翁丁村的人文景观不仅保留有完好的原始佤族干栏式、落地式茅草屋顶民居建筑,寨中还保留有寨门、寨桩、火塘、人头桩、木鼓、剽牛场等原始传统建筑格局,以及反映风俗习惯、等的牛头、燕尾、木鱼等标志和象征物,还保留有佤族传统原始生活、生产方式和节庆活动等,是一个不论在外在形态上,还是在精神文化内涵上都保存完好的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是佤族原始群居生活的活化石。

(二)旅游资源结构的层次性

从微观地域分异规律来看,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一般是以村寨为核心景观圈层。围绕村寨的是田园水域景观圈层,而田园周边则主要是山野森林景观圈层。从村寨圈层过渡到森林圈层,蕴含了人―水―林的和谐关系。这充分体现了云南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在地域上的层次性特征。翁丁村的旅游资源分布呈现出三大景观圈层。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则构成了内层原始村落景观圈层;村寨周边无数条小溪流哺育着佤山梯田,共同构成了错落有致的中层田园水域景观圈层;翁丁佤族原始村落旅游区为四周群山所环抱,遍布大片茂密原始林森林,构成翁丁村的外层森林景观圈层。

(三)旅游资源结构的功能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资源结构决定了其功能和价值,使得其不仅具有人类学、原始宗教、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等的不可替代的社会科学研究价值,同时具有生态环境、民居建筑、生物多样性等的自然科学研究价值,更具有民俗体验、风情感受、影视拍摄、观光游览等特殊的旅游价值。

由此可见,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主要优势资源集中体现在保存完整的民族村落形态、独特和谐的民族、特色的地方文化、多彩的宗教文化、悠久多元的历史、非商业化的旅游氛围等等。这些资源具有较高的纯洁性和至高的人类精神体验价值。

翁丁佤族原始村落旅游区具有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村落、粗犷而野味十足的部落文化、活化石般的佤族村落建筑、具有节奏和韵律美感的佤山梯田、原始神秘的山野密林。

三、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

(一)旅游开发特征和要求

1、特征。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资源特征决定了它与其他类型景区开发的特点和要求很不相同。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的开发与经营具有“低密度、高投入、硬建设、软策划”的基本开发特征。所谓的“低密度、高投入、硬建设、软策划”,主要是指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一般对环境容量要求较高,不属于大众型景区,它属于恢复保护型项目,需要持续动态的投入。它需要一定的基础设施投入,但它又不是新建型项目。项目吸引力的核心是民族文化的挖掘包装,节事节庆的拉动,它更需要对项目的软策划和创意。

2、要求。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需要“精开发、低污染、零破环、营销好、管理好、服务好”的基本开发与经营要求。所谓的“精开发、低污染、零破环、营销好、管理好、服务好”主要是指村寨类项目几乎没有横向拓展空间的潜力,开发经营者只能纵向挖掘其发展的潜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其做深、做专、做精,并且不容任何污染和破坏,利用营销、管理和服务提高和增加其附加值,实现民族村寨的整体增值。就翁丁村而言,利用面积容量法、游道法和卡口法进行环境容量测算,翁丁村游客日容量为448人次,年容量为12万人次。整个村寨的投资上限高达8000万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和修复保护性项目。

(二)指导思想与原则

1、指导思想。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设计要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地方经济和旅游发展战略,高起点、宽视野地整合和挖掘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方位展现原生态的民族村寨形态和原生态的民族文化。在项目设计上采取理念引领项目、项目支撑理念的方式,注重理念的可行性和项目的可操作性。

2、原则。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设计主要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社区生产与旅游发展兼具、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区域相协调四大基本原则。在这四大原则中,保护是开发的前提,生产可以大大降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风险,文化是村寨旅游开发的灵魂,个性塑造村寨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三)旅游开发战略

1、参与式开发战略。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可谓是活的民族博物馆,它与自然性以及人造性景区的最大不同是村寨即为社区。社区是民族村寨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特征要求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以社区居民为主体,实施参与式发展战略。建立当地政府、社区居民、专家学者、外来投资者等共同参与开发和建设的模式,形成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关心和协作扶持的机制,使旅游开发成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帮助群众摆脱贫困、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的有效途径。

2、原生态开发战略。原生态是民族村寨形成旅游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实施原生态开发是保持民族村寨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要求。在充分尊重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以牺牲原生态的文化为代价,而是以促进原始生态社区的良性发展为目标,将其建设成具有深厚文化沉积和浓郁文化特色的文化保护展示区。

3、精品建设战略。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具有较高的环境容量要求,不属于大众型旅游景区,这要求我们必须实施极品化建设战略,塑造高品位的村寨品牌,打造精品景区,采用“高门槛,低密度、高价格、低消耗”式的精品理念。

就翁丁原始村落而言,其开发时必须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全方位展现古老、神秘、生态、和谐的部落历史、部落空间、部落生活、部落文化,和以佤山、佤水、佤寨、佤人等为符号特征的原生态佤文化,使游客游览翁丁村就能探访到原始村落的部落之源、文化之根。深度挖掘和整合人文、自然资源和其它各种资源,实行产业间联合和区域联动。科学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实施保护性的控制开发,避免因开发而导致保护失效。

四、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开发后管理

云南原生态少数民族村寨由于自身的经济落后,居民缺乏市场开发意识,又缺乏行政组织资源,它的建设与管理在宏观上应该要纳入到更上一级的行政管理机构之中,获得更高的开发和运作平台。在微观上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实行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明、管理科学的现代管理制度的原则,采用股份制形式组建现代化企业实体,实体中兼顾上级管理机构、村寨居民、外部投资者三方的利益平衡,建立利益共享机制。

翁丁村按照实行“以市为主,市县共管”的管理体制,组建翁丁村旅游股份公司,主要股东成员为翁丁村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翁丁村、外部投资者,股权结构为1:1:1,其中国有和集体股权占80%,而个人或民营股权占20%,目的是使该旅游区的建设和保护权能够在政府的控制范围内,同时又能积极调动和吸纳外部资本。

1、翁丁村顾问委员会。为旅游区的咨询顾问、政策支持、配套支持和上层协调的机构,主要由沧源县相关主管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2、沧源县旅游局。是翁丁村管委会的上级行政机构,为旅游区的行政主管机构,主要协调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市场营销。

3、翁丁村管委会。是旅游局的下属机构,主要以土地和部分资金入股,同时具体实施对旅游区的保护、建设、组织、管理和营销等。因此,它既是旅游区建设的发动者,又是旅游区日常事务的管理者,还是旅游股份公司的股东之一。

4、村民委员会。主要以村寨入股,承担民居和村寨维护、家庭旅游接待、民俗活动展演等为主的旅游资源建设保护和旅游活动的开展,是旅游区旅游活动开展的主角。其管理主要由村民委员会承担,村民委员会由村民选举产生,负责村里有关旅游的一切事务,分工负责每一项具体工作。资金管理、收费、分配、施工、制订发展计划等重大事项,均须集体讨论,最后由村民大会通过。分配方案由村委员会讨论拿出,交村民大会讨论通过。原则是通过集体对资源的管理,实现大多数村民的利益,体现多劳多得,为进一步开发建设打下基础。

5、外部投资者。主要以资金入股,其对象可以包括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公司、民营企业等,主要负责旅游者的招徕、旅游住宿设施的兴建等。

参考文献:

1、田里.翁丁佤族原始群居村落旅游区总体规划[m].云南大学出版社,沧源县政府,云南大学旅游研究所,2006.

2、赵富荣.中国佤族文化[m].民族出版社,2005.

3、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篇3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

    

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部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年国内游客为万人次,旅游收入.亿元,国际游客人,旅游外汇收入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篇4

[摘要]社会旅游资源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类型,但对其定义和范畴一直争议颇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相关理论发展。本文提出以“产生时间的当代性”和“旅游功能的非主体性”作为辨析社会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通过与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的比较分析,归纳了社会旅游资源具有状态的变动性、表现的隐蔽性、范畴的广泛性和载体的人类性四大基本特征,并以设施、事件、人物、活动、环境等指标构建其内容体系。本文认为,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的社会性资源范畴的拓展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高度契合,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类型。

[关键词]旅游资源范畴;社会旅游资源;分类指标体系

一、引言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1]。旅游资源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而变化、发展。受传统的旅游产业化思潮的影响,人们往往将工业产品的开发方式用于旅游产品,将旅游资源专门化、物化、景观化。其实,当代大量的社会事象(事物和现象)、社会活动都是可以利用的旅游资源,但因为其较为隐性、多变和缺乏预见而常常被忽视。www.lw881.com而这部分资源恰恰是与人类社会和人的旅游需求同步发展的,是旅游资源中最具活力和开发潜力的部分。为此,有必要对其内涵、特征、范畴和内容进行进一步探讨。

自王立纲(1983)在我国最早使用了社会旅游资源概念以来,这一概念便被广泛使用于国内的相关研究。对社会旅游资源的认识主要围绕着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对其内涵和特征的把握;二是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关系,主要有从属、并列和两者交融为人文社会旅游资源[2]三种观点。

研究方法主要还是通过社会现象的枚举去解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和活动”这一相当宽泛的内涵。对于什么是社会旅游资源这个核心问题,缺乏明确的概念与范畴的界定。由此造成在学术研究上,相关的旅游资源类型和概念混用、社会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不清;在指导实践上,泛化了人文旅游资源,弱化甚至忽视了对大量社会旅游资源的及时挖掘和充分利用。

二、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及特征

1.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社会”、“旅游”、“旅游资源”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文”、“人文资源”在社会学和旅游学领域中都是范畴广、争议大的一组概念。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社会旅游资源进行了概念界定。

彭一万(1991)提出“社会旅游资源是指与人类社会生活有紧密联系的事物和活动”[3];王克起(1998)强调社会旅游资源是“特定区域的人群”[4];郑小琦(2000)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社会创造的”[5]。丁季华(1999)认为“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会议、商务和城市景观”[6];其他的还有,马晓冬等(2004)认为“社会旅游资源是以抽象人文吸引物为主体[7];王文才等(1994)认为“与社会旅游资源相比,人文旅游资源是人类创造的具有长效性、永续性价值的各种建筑物”[8],等等。

作者认为:(1)社会旅游资源的内涵“与人类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物和活动”过于宽泛,必须用明确的外延加以界定。(2)根据资源属性进行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不能并列。(3)旅游资源的范畴是变化、发展的,用枚举法去定义难免“刻舟求剑”、“以偏概全”。(4)将“有旅游吸引力的人群”归入社会旅游资源,契合了“社会”的人类特征,但“人类”必须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5)用时间尺度去界定具有很大的创新,但“现代社会创造的”范围还是过大。且缺乏分类原因的说明,分类意义不够明显。

对于社会旅游资源概念的界定应从其人文属性、功能体现和时间尺度三个方面深化分析:首先,从人文属性的视角。社会资源一般包括人口和劳动力的状况和分布以及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设施等。人文资源就是人工的制品,包括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社会资源侧重于人和与人相关的事象及活动,人文资源侧重于人的创造物,他们都具有人文属性。但无论何种资源,只有能够成为旅游吸引物(或因子),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从概念上分析,社会资源的人类本身不能成为旅游资源,人类只有与一定的空间、事象和活动相结合才可能成为旅游资源。同时,与人相关的自然资源一旦被人类所作用也就具有了人文属性。所以,从旅游资源属性上分类,非自然的就是人文的,社会旅游资源应该从属于人文旅游资源。其次,从时间尺度的视角。社会资源具有地域性、种群性和历史性。认识社会资源,必须赋予其一定的时间尺度。许多西方学者是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研究社会资源的,1980年法国皮埃尔·布迪诺(p·bourdieu)认为社会资本是一种现在的和潜在资源的集合体[9]。可见,历史的社会旅游资源已经可以归入人文旅游资源,把握社会旅游资源的时间尺度应该是当代的。最后,从功能体现的视角。社会旅游资源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主体功能是什么?”。社会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主体社会功能,比如:现代工程、现代建筑、会展活动、赛事活动等,只是因其同时具有了体验性和景观性而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主体功能就是满足人的旅游需求的旅游功能。

作者认为社会旅游资源与人的社会性、资源范畴的拓展性、旅游需求的多样性高度契合,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类型。它是指以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为载体、具有旅游吸引力的当代人类,及由当代人类所创造的、不以旅游为主体功能的,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现象和活动。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人文旅游资源共同组成人文旅游资源。

社会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分类体系中的地位归纳如下(见下图):

2.社会旅游资源的特征。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时间当代性将其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主体功能的社会性将其与主体功能为旅游的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相区分(表1)。

在此基础上,社会旅游资源还表现出以下主要特征:

(1)状态的变动性。随着旅游需求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大量具有体验性和景观性的事物、现象和活动等社会旅游资源不断涌现。但其状态往往是变动的,存在挖掘、消亡和转化三种情况。比如:南京长江大桥,最初只是一个交通设施,但由于它的独特性、景观性等特征,使它具有了旅游吸引性并为旅游业所利用,在交通功能之外延伸出旅游功能,成了社会旅游资源(这是挖掘);随着条件和人们旅游观的改变,原有的特性被覆盖、取代,它的旅游吸引性下降,逐渐退出了旅游资源范畴(这是消亡);假如,一段时间之后,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的变化,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交通设施的主体功能退化或者不存在了,但它还具有特殊的旅游价值,可以服务于旅游业,这时就可以将其主体功能转化为旅游,成为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此外,还有一种转化可能,即由于它在特定时期的特殊作用和地位,可以转化成未来的遗存类人文旅游资源(这是转化)。

(2)表现的隐蔽性。一方面,社会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是在主体功能之外延伸出来的,表现为相对隐性、间接。许多当代的建筑、设施,往往在建成之后和使用过程中,其旅游价值才被认识。另一方面,许多属于社会旅游资源的人物、事件和活动都具有短暂性和时效性,需要有敏锐的眼光、周密的策划和巧妙的运作才能被挖掘利用。最后,社会旅游资源是外延不断扩展的概念,它与人的需求和人类社会同步发展,人类多样、多元的旅游需求和人类社会大量的复杂事象都具有一定的内在性、复杂性和发展性,表现较为隐蔽。

(3)范畴的广泛性。社会旅游资源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同步发展。主观上,旅游需求的发展要求我们扩大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客观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进步能提供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社会旅游资源既有具体的又有抽象的,既有静态的又有动态的,既有单一的又有综合的。此外,社会旅游资源还包括大量的旅游吸引因子。这些吸引因子既可以转化为独立吸引物,也可以整合成综合吸引物,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社会旅游资源的范畴。同时,大量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旅游的人本化、个性化彰显,新的旅游需求、旅游方式不断涌现,旅游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增强,旅游的影响已经并不断超越经济范畴而走向更深远的社会层面[10-11]。这一时期,旅游社会属性的基础地位和引领趋势明显上升,当代大量的科技、体育、文化等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设施不断地被开发出旅游功能,越来越多的社会旅游资源被用于满足旅游的社会功能[12]。

(4)载体的人类性。社会和人文既是现象也是过程。从现象的视角看,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们的总和。“是一种大型的、长存的、自足的自我持续的群体,它由相互作用的人们组成,而这些人分享和共通一定的价值与信念[13]。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一个由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其他人类能力与习惯组成的综合系统[14]。所以,可以这样理解,社会是这样的人类:他们共享着文化,创造着人文。社会旅游资源的载体既包括人类(个人或者人群),也包括人的活动和与其相关的要素(环境、设施等)。而当代人文旅游资源的载体主要是人类的各种创造。社会旅游资源的核心是当代的人类,与一定地域空间结合的人类,他们的创造、他们的活动都可以形成独特的旅游资源。

三、社会旅游资源的内容体系

基于以上对社会旅游资源概念和特征的认识,以郭来喜先生等(2000)对旅游资源分类为参考(将人文旅游资源分为历史遗产、现代人文、抽象人文和其他四类[15]),将其“现代人文”中旅游功能非主体性部分和“抽象人文”中现代部分抽取,并从以人为本和与当代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将其外延扩大,社会旅游资源可分为设施、事件、人物、活动、环境和其他六类(见表2)。

四、结语

旅游资源的属性分类问题是旅游学的基础问题,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社会旅游资源属于人文旅游资源,时间的当代性、旅游功能的非主体性是界定其概念的关键,也是它与遗存的人文旅游资源、当代的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所在。廓清社会旅游资源的概念和特征,可以进一步梳理旅游资源的分类依据和类别关系。同时,能够引导人们更多的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旅游社会功能的视角以及社会和谐的视角去深刻认识社会旅游资源,丰富和拓展旅游资源观。重视社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并推进社会资源旅游化,是促进旅游与社会、经济、文化共同繁荣和协调发展的有效举措。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2]郭为.景点景区规划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j].旅游学刊,2001,(4).

[3]彭一万.重视社会旅游资源是现代旅游的发展方向[n].中国旅游报,1991-03-07.

[4]王克起.浅论社会旅游资源[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版),1998,(4).

[5]郑小琦.为开发旅游资源觅良策[j].瞭望新闻周刊,2000,(29).

[6]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7]马晓冬,翟仁祥.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为例[j].人文地理,2001,(6).

[8]王文才.成都旅游资源的特征与分类[j].四川地质学报,1994,(2).

[9]ericl.lesser.knowledgeandsocialcapital[c].boston:butter-worthheinemann,2000,322

[10]r.w.butler.thesocialimplicationsoftouristdevelopments[j].annalsoftourismresearch,1974,2(2):100-111.

[11]michaelromeril.tourismandtheenvironment-ac-cordordiscord[j].tourismmanagement,1989,3(10):204-208.

[12]petere.murphy.tourismasacommunityindustry:anecologicalmodeloftourismdevelopment[j].tourismman-agement,1983,3(4):180-193.

[13]徐友渔.民间社会与文化问题[j].上海文学,1996,(10).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篇5

关键词: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3

苏州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及世界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截至2013年底,全市共有6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景区6处11个景点;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11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30家;部级旅游度假区1家。苏州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水平居全国前列,旅游目的地规模和高等级景区数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但旅游资源分布不均,旅游空间结构模糊不清,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不够。因此,对现有区域内旅游资源进行排摸、梳理及优化开发能更好的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需求,为开发更高层次的旅游产品奠定基础;同时从空间视角分析旅游资源的分布情况对现有结构的调整及开发模式的优化更有一定的帮助。

一、研究方法及数理统计

对离散的地理对象或事件(点)如旅游资源点的空间分布模式的研究对于城市规划、服务设施布局及商业开发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点模式的研究是用点的密度或频率分布的各种特征研究点的分布情况,并从空间离散的旅游资源点中有效提取其分布格局,从而揭示旅游旅游空间分布的重要方法。在研究中通常用点过程密度λ(S)描述空间分布情况,即在点S处单位面积内资源点的品均数目。用数学极限公式可定义为,其中ds指在点S周围一个足够小的区域;e表示数学期望;Y(ds)是ds内资源点的数目。在此基础上,现行的基本方法有样方计数法和核密度方法两种。核密度估计法(kerneldensityestimation,KDe)认为地理事件可以发生在空间的任何位置上,但是在不同的位置上事件发生的概率有所不同。因此,核密度估计法主要用于交通事故预防等通过已知事件推测未知事件的研究。而样方分析法(Quadratanalysis,Qa)则是基于点的密度分析空间上的聚集程度的方法,通过研究景区的密度、频率来解释其空间存在的模式。分析时将研究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子区域(样方),统计落在样方中的资源点的数量,再对包含不同景区数量的样方的频率分布进行归纳,最终判断景区聚集程度。从忆波等(2013)利用样方分析法对旅游景区的分布及可达性等分别进行了研究。综上所述,本文将通过样方分析法对现有问题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可供研究的基础规律。根据Greig-Smith于1962年的试验以及tylor和Griggith、amrhein的研究,最优化的样方尺寸是根据区域的面积和分布于其中的点的数量来确定的,即矩阵样方边长为。其中a为研究区域的面积,n是区域中的资源点数量。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及资源点分布情况

(一)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2007年江苏省旅游局指派相关专家对苏州进行了旅游资源进行了基础的排摸及梳理,并形成了以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以下简称国标)为基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报告显示苏州市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基本类型数量及比重”为1:269,远高于全国平均值的1:118。由此可知,苏州市不但旅游资源丰富,拥有率极高且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旅游资源为辅的旅游型城市。在此基础上,结合苏州所辖六区四市今年来的发展规划及统计资料,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筛选与整理:一是删除了如杨公祠、金门、中和桥等已经不存在的资源点;二是删除了不具备文化旅游特征的资源点,如胥江路汽配街,太浦河泵站等;三是对相对较大成片的景区或特色街巷进行细分,将每个资源点具体落实;四是添加了近年来新出现的文化旅游资源,如科文会展类、新建的火车北站等。

经过重新梳理的苏州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比国标总数少6个,拥有率为96.1%。其中,水域风光类是自然资源的主题,占总数的35.2%,天象与气候类最少,占自然资源的3.6%。人文旅游资源方面,建筑与设施类占全部资源总数的63.3%,是苏州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类型区分

将利用GpS设备采集的全市991个资源点的物理地址按照不同的等级分批导入arcGiS软件,并按照计算栅格的边长为4公里,即将苏州全市划分成以4公里为边长的正方形网状样方栅格以判断不同区域内不同等级资源点的密度情况。即,苏州各区市均为由若干个16平方公里大小的样方栅格组成(表1)。而GpS采集来的资源点则散布在全市范围内,且每个栅格中所拥有的资源点数量各不相同。根据不同区市中每个栅格内资源点数量的多少、类型及等级将有助于找出苏州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的特征,本文中所涉及到的计算与判断也均基于此。

表1:苏州市分地区土地面积及栅格数量统计(不含水域面积)

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高新区工业园区吴江区常熟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太仓市

土地面积(km2)511254.3300.8205.7107.7760.11094864.9772620

栅格数量3.1978.3918.8012.866.7347.5168.3854.0648.2538.75

从整体的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情况来看,苏州市的旅游资源分布具有显著的不均衡性。全市3级及以上的优良级旅游资源点主要集中在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占总量的19.8%及21.8%。新建城区中相城区、高新区及工业园区资源点偏少且优良级比率更小,资源点分布呈现块状及线状集中分布的特性。吴中区旅游资源点整体上分布较为分散,但局部集中于东西山及木渎、直古镇中。吴江、常熟、昆山、张家港及太仓的旅游资源点则相对集中于区域内的古镇及历史文化积淀较深的地区。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差异特征与结构比较

(一)旅游资源总数及资源密度差异

从行政区域来看,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对应全市旅游业发展水平,从资源点数量角度来看旅游资源点在空间分布上呈现较大差异性(图1)。姑苏区、吴中区、昆山市、太仓市及常熟市的资源点分布较多,单体数量均超过了100,占总数量的74.8%,旅游资源极度丰富。吴江区及张家港市的单体总量超过50,占17.1%为旅游资源较丰富地区。其余三区的旅游资源分布较少,资源点分布也较为分散。从资源量的占比方面来看,除姑苏区外其他区市的资源密度均不超过0.5个/平方公里,这与行政面积较大有直接关系。其中,相城区与张家港市由于资源点数量少,资源密度小于0.1个/平方公里,为旅游资源稀疏地区(图2)。

图1:苏州分地区资源点数量及资源量占比

图2苏州分地区土地面积及资源密度情况

从地缘角度来看,区域间的资源点分布情况也各不相同。纵观苏州全市有两处明显的旅游资源真空区。一处在相城区中心城区以北至常熟市区以南,东至阳澄湖东岸、西至望亭通安一线的广袤地带。另一处位于同里周庄资源密集区以南至G318以北,东至淀山湖西至S227的地区。大范围区域的资源真空对连接将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点的主城区以及旅游资源丰富但游客相对稀少的太仓、张家港及吴江区东南部地区起到了负面作用。如何打通这其中的障碍及瓶颈,协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减少游客在前往旅游景点道路上所花费的时间并提高过夜旅游者尤其是境外旅游者,以达到全市旅游事业携手共进的目的将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二)苏州市旅游资源点分级密度评估

从单体样方角度分析,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即总资源密度大的区域其优良级密度也相对较大。其中资源点分布密度最大的区域为姑苏区,原因是在51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上拥有188个资源点且其中有81个为优良级(三级以上)。另外,该区域的不同等级的资源点分布趋势及其密度差异不大。这也显示了苏州古城区的深厚文化积淀,文化传承及保护工作相对到位。而相对应的,五级资源点的分布也与整个资源密度呈正比例关系。其中,姑苏区与吴中区分别有18个和10个五级资源点,并呈以核心区域为中心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点(图3)。其他区域的五级资源点相对较少,相城、张家港和太仓则没有五级资源点。随着等级的逐步降低,资源点数量也上升明显但总体趋势不变,且分布较为分散。

图3:苏州下辖10区市资源密度及高等级资源密度及数量比较

(三)苏州市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特征

苏州旅游资源丰富,但不同类型及拥有量却有很大的不同。建筑与设施类是全市分布最广泛的资源类型,全市十区市均有分布。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在吴江、常熟及太仓占总资源比均为63%。而遗址遗迹、旅游商品及人文活动三类的分布也比较广泛。根据不同类型旅游资源总量及类型双排序,姑苏区尽管缺少了天象与气候景观类及生物景观类但仍然是全区市中资源总量及质量最高的区域,因为其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及对现有资源的保护及开发也相对得当所以排名第一。吴中区除缺乏气候景观类之外其余类型的旅游资源均非常丰富,旅游资源总量培训的第二位序。国标中的主类中天象与气候景观是全市最缺乏的一类旅游资源,全市仅常熟与太仓市共计五处。而这两市也是拥有资源类型最全的区域,但每一类的单体数量均不多高等级的资源点也不多,因此两市位于第三位序。高新区及工业园区尽管旅游资源单体总量不大但高等级资源尤其是拥有现代城市气息的旅游资源点对丰富苏州的旅游类型起到了极其重要作用因此两区位于第三位序。昆山、吴江、张家港的特点是旅游资源总量不多,类型分布上有一定的非均匀性,三区市的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及景观建筑与设施类是其资源的重点类型为第四位序。相城区拥有的类型则最少,均只有三类旅游资源且无优良级资源为第五位序。

从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来看,经过整理及重新筛选的苏州市旅游资源点明显呈现出人文旅游资源远高于自然旅游资源的情况,(图4)这与之前江苏省旅游局的旅游资源调查报告所统计的结果吻合。

图4:分区旅游资源类型分类

从地缘角度分析,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区域,且其在类型分布上差异也比较明显。(1)中心地带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在拙政园、平江、阊门历史街区,桃花坞片区、山塘-虎丘、运河、环城河带以及观前街商贸区周边,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2)环太湖区域的旅游资源点则主要分布于东西山、木渎古镇、城西丘陵地区及西部生态城周边,其资源类型兼顾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3)中部湖荡地区以金鸡湖、阳澄湖为中心,以全国商务旅游示范区为龙头,整合相城区、工业园区、昆山等地的旅游资源,以新建景区景观以及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及旅游商品类。(4)沿江地区则在以大江风貌、江海风情等自然旅游资源的基础上,依托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大量景观建筑类人文旅游资源。(5)全市的古镇除木渎外均集中于中部湖荡周边及东太湖附近。其资源类型以人文旅游资源中的景观建筑与设施为主,兼顾人文活动类、旅游商品类。综之,苏州市旅游资源类型的空间分布差异是自然资源类型分布不均,人文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较小。

(四)苏州市优质旅游资源分类情况

苏州下辖十区市的优质旅游资源数量分布差异明显。在全市991个旅游资源点当中,优质资源共有385个(其中五级33个),占全部的38.5%、五级资源点占全部的3.3%。优良级旅游资源单体共分七个主类,按照单体数量从多到少进行排序依次是景观建筑与设施类、人文活动类、地文景观类、旅游商品类、水域风光类、生物景观类及遗址遗迹类。五级资源点与总优良级比较缺少了遗址遗迹类及建筑与设施类两类,具体分别是建筑与设施类20个、地文景观类5个、水域风光类4个、人文活动类3个及旅游商品类1个。五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及变化趋势与总优良级基本相同(图5),低等级资源点的分类情况亦同。可见优质旅游资源,尤其是五级资源点的出现与同类型的旅游资源的总量及整体质量有极大的关联。

图5:高等级旅游资源点的分类情况

四、总结与不足

基于本次调查研究,对苏州市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作如下总结:(1)苏州市人文旅游资源远多于自然旅游资源,在分布方面自然旅游资源多为湖泊、丘陵地区,多集中在苏州西南部及沿江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则分布较为分散,并呈现围绕中心城区簇状或团状分布的特征;(2)苏州市的总资源密度与优良级密度呈正比。(3)旅游资源从数量和等级综合考量,姑苏区位于第一位序,相城区位于第四位序。(4)相城区资源点少且均为低等级资源点,需寻找适合自己发展并有鲜明特色的旅游资源作为开发的支撑点。工业园区则是量少质优的特点,在高端商务旅游及城市休闲游方面可以多做文章。高新区的优良级偏少,应在现有资源点中提炼出有潜力可挖并符合现有消费习惯的旅游资源点,并加以重点培养。县级市在旅游开发中应尽量避免资源真空区的出现。

样方计数法只能获得点在样方内的静态信息,不能获得关于样方内点与点之间的动态信息。其结果是样方分析不能用来充分了解旅游中的可达性,即旅游者到达这些资源点所需花费的时间及效率。经后可考虑用GiS软件辅助判断,以期更加深彻了解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程玉珍,等.苏州统计年鉴2013[m].苏州: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25-76.

[2]苏州市旅游局.苏州旅游总体规划(2008-2020)[R].苏州:苏州市旅游局,2008:34-35.

[3]从忆波.中国a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与可达性测度[D].兰州:兰州大学,2013:19-22.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篇6

关键词:产业集群;体育旅游

前言

旅游是指“个人前往异地寻求审美和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产业集群主要指在某一特定区域,在地理上是集中的关系,同时也具有合作和竞争且有着交互联系性质的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他相关及相类似的产业中的企业等组成的群体。依据波特的”钻石理论”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主要取决于四个因素,即生产要素,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知识资源等;需求条件,主要是本国市场需求;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的表现。根据相关理论,一个地区的旅游发展及整个区域旅游产业可以通过构建及发展产业集聚来促进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促进区域发展.产业集聚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一种正和博弈。旅游业作为21世纪发展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其综合性和关联性强的特点使得旅游产业逐渐形成了一种产业集群的现象,即旅游产业集群。体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分支或作为一种专业旅游,是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以体育健身、娱乐、观赏各种竞赛和尝试体育刺激与挑战等为目的的体育旅游活动在世界各地不断发展,成为旅游行业的新亮点。当旅游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势必会影响着作为旅游分支的休闲体育旅游的发展,本文就是通过深入的剖析旅游产业集群这一现象,从而对休闲体育旅游在这一现象的影响下的一个发展前景概况。

研究与分析

1.国内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认识

1.1国外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认识

目前,国外对旅游产业集群主要围绕产业集群的地理特征和产业特征两大方面展开。Gollub等人认为价值链是旅游集群的核心,区域旅游集群的发展扩大过程可通过价值链来反映。他们认为旅游产业集群主要由3个集聚层次的价值链构成。即产出层;供给层,;投入层。Huyber等对旅游企业集群的定义是:围绕特定的自然或人工吸引物而集中分布的企业集群。由于旅游业的综合性,只有在旅游目的地周围集中分布一些相关产业,才能构成完整的旅游产业。Sara认为旅游集群体系中除传统的分布于城市与目的地的娱乐、餐饮和宾馆等企业集群外,还存在另一种形式的集群即各种主题集群,如各种遗产旅游、特种旅游、探险与运动旅游等。Donald等人根据波特的产业集群理论从产业链和提高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界定旅游产业集群。提出了“旅游竞争集群”的概念。

在Jackson对澳大利亚区域旅游集群的研究表明,产业集群的理论非常适用于旅游业,尤其是区域旅游的发展,产业集群可以将旅游资源丰富地区的比较优势转换为竞争优势。可见,国外学者普遍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旅游业的发展。

1.2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认识

国内有关旅游产业集群的研究以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的理论体系为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旅游业是否存在产业集群的探讨。尹贻梅等专门撰文探讨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空间聚集与产业联系是旅游集群存在的判据,针对一些人认为旅游业缺乏创新性而对旅游产业集群的质疑,指出旅游业的创新具有特殊性,主要包括:旅游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另外,作者还对国外旅游产业集群的案例进行研究,发现区域旅游业是一个空间聚集的、不断演化的、动态的创新系统,即旅游业确实存在集群现象;第二,旅游产业集群的概念。鲁明勇等在讨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旅游产业的特征之后,提出旅游产业集群是围绕一定地域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一切行为主体相互结网和互动,组成的一个以企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协同工作,创新旅游服务,提高目的地竞争力。张建春认为对旅游产业集群概念的认识可以从四维的角度(功能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和战略理念维度)进行分析作者将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由旅游吸引物、相关要素和市场通过网络、产品链或战略规划连接起来的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的趋向和过程;第三,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鲁明勇等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的特点有: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边界不明晰的价值链集群。旅游产业集群的资源依赖性。张建春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具有地理上的集聚特征、专业化分工与合作特征、关联性特征、经济外部性特征、动态特征;第四,旅游产业集群的分类。

2.旅游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对体育旅游发展的影响

产业竞争力是产品的服务能力、供给能力、价格能力、投资盈利能力、国际间同类产业的生产能力、创新能力及竞争能力等能力的一种综合。依据波特的说法,产业内部因素是产业竞争的关键,而竞争优势是产业竞争的核心。针对旅游而言,旅游产品是一个地区吸引游客的主要竞争吸引物,也是保持地区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而与旅游吸引物相关的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出层位旅游产业竞争力不可或缺的条件。旅游产业集群就是旅游产业竞争力提高的一个必然结果。作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旅游,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多种竞争优势下的发展必将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2.1旅游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可以通过一些合作来实现集群内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利用,有助于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进而提高了集群企业的竞争能力。作为旅游的子项目,有关体育旅游的企业也可以通过更为密切的合作来形成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地理空间上的体育产业集聚将有利于产业内的企业比较容易地获得供应链上的资源使用及相关的服务,更利于降低企业间的交易成本,形成成本竞争优势。体育旅游可以在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的集聚或者合作中得到更为重要的信息资源的共享,同时也可以促进利于体育旅游企业与企业间的彼此合作信任的形成,这样就相应地节约了信息的搜索成本及时间成本。在旅游产业集群影响下下,相关体育旅游中的一些企业在空间上的密集分布,可以充分地使用基础设施等公共物品,从而实现外部经济性,降低企业间交易成本费用,增强区域竞争力,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

2.2旅游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对体育旅游发展的影响

旅游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发挥创新优势将会极大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所以,创新是所有旅游企业都要努力遵循的一个理念,而体育旅游企业在创新方面更是首当其冲,是由于体育旅游具有“旅游”的一些本质特征:审美性、异地性、流动性。同时育旅游还具有重复性、参与性、专业性、挑战性、健身性等特征,这些独有的特征则需要更具创新的理念来指导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企业的集群也会促进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及竞争能力。旅游产业集群对企业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良好的创新氛围的形成将会极大地提高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而这需要旅游产业通过集群发挥作用,创造所要的氛围;在已经形成的这种创新的氛围中,作为子项目的体育旅游的相关企业也会受到这种大氛围的影响,从而潜移默化的提高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来提高生产效率和体育旅游企业的竞争能力;第二,集群有利于促进各种观念、知识和技术的转移扩散,集群下,体育旅游各个企业的一些成功模型,资源信息可以相互共享,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第三,集群可以降低企业创新的成本。

2.3旅游产业集群产业资本的吸引力优势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旅游产业集群中良好的创新氛围、外部经济性、低成本优势、集中的市场需求及完善的配套系统,势必会吸引地区以外的企业的投资。区外企业的投资及大量资本的进入将会极大地提升产业的竞争力。旅游产业集群随着资本流入不断发展,有助于吸引旅游者,进而不断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企业集群不仅可以吸引消费者,而且无形中也吸引了旅游资本的增加。有研究表明:旅游、娱乐、体育健身和文化传播是休闲经济的四个主要方面。从心理学角度讲,人们从事旅游活动是为了追求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经历”,传统的观光旅游等虽然还颇受人们欢迎,但随着人们旅游次数的增加,人们更加向往新奇、刺激的旅游活动。体育旅游资源既有自然旅游资源,又有人文旅游资源;体育旅游既有观赏项目,又有参与项目;体育旅游既有空中、地上活动,还有水中活动;体育旅游能增加知识阅历,又可以健身。体育旅游的多元性可以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旅游需要,可以拓展旅游业的旅游产品形式。体育旅游在集群作用下,吸引更多的产业资本的投资,体育企业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

2.4旅游产业集群的商业吸引力优势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商业吸引力主要包括旅游消费者的吸引力、旅游开发商的吸引力、旅游供应商及旅游专门人才等的吸引,商业吸引力优势的形成与构建有助于旅游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提高竞争能力,反之,企业集群也会有助于提升旅游地区的商业吸引力优势。体育旅游在产业集群的作用下,会出现以下的一些现象。首先,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活动,空间上有间隔性,时间上具有连续性的特征,并且体育旅游产业中的企业布局一般是根据旅游吸引物的地理分布及消费者可能游览路线进行的设计。其次,旅游产业中的企业集聚是建立在当地及社区的层面基础上。在此基础上,相关组织机构,例如社会、家庭单位、种族、学校等都有助于构建包括信任、沟通对话、正式或非正式的联系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的产生将对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及潜在的投资者等带来有益的影响,同时也将会为地区发展贡献财富。再次,体育旅游产业中的企业产品及服务的开发及生产通常需要借助一定的工具来实现,而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这就需要企业与企业间的合作及集聚作用,才能在如此大的市场上寻找企业自身的发展契机,最终体育旅游才能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形成影响下让有利于相关的体育旅游企业及体育旅游所需设施的发展。

2.5旅游产业的集群下区域旅游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区域营销优势的形成对体育旅游的影响

公共产品的一般特征,旅游产品也会具有。如果某个旅游企业进行市场营销时,其他某些企业会存在搭便车的情况。在发达国家,发展旅游业的比较成功且可以借鉴的经验是对旅游形象进行整体的塑造或者打造。塑造旅游整体形象,整合区域营销优势的关键是对旅游企业实施集群战略。企业可以依靠集群效应及区域优势,逐渐提升影响力,打造地区品牌,体育旅游是一种专项旅游。由于我国发展体育旅游较晚,体育旅游还没有深入人心,对这一产品比较陌生。因此,旅游界必须加强宣传,通过舆论导向来促使人们逐步认识这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将人们对体育旅游产品的消费从目前潜意识状态的自发行为转变为有意识的自觉行为,使其将体育旅游作为一种独立的旅游产品来对待。并且还需要将这一产品品牌化,使其得到公众的支持和信任。在集群的影响下,体育旅游产品的发展需要在旅游产业的集群下区域旅游产品品牌的树立和区域营销优势下得到更为实际的发展。

3.结论

体育旅游作为旅游市场的一种新产品,以其旺盛的市场需求,快速的增长速度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21世纪旅游发展的潮流。但体育旅游始终还是一个新兴的旅游分支产业,在对其发展道路我们还需不断地探索。本文主要在新兴的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体育旅游在旅游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作用下,所受到的一些正面的影响,以及在这些影响下体育旅游还需做的一些努力,例如,积极地向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趋势发展,使体育旅游产业集群从旅游产业集群这一理论分离出来,形成一个子项的旅游产业集群即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并且在自己的领域中努力实现集群内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利用,以及企业的成本优势和外部经济优势,进而提高了集群企业的竞争能力。还需努力发挥体育旅游创新优势来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同时旅游产业集群产业资本的吸引力的优势和商业吸引力的优势也是体育旅游产业要充分利用此优势来发展自己;树立体育旅游产业产品的品牌,和区域的营销模式也是同于旅游产业产品发展的一个方向。(作者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28-29

[2]袁书琪等.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涵义和分类[J].体育学刊,2003(3):33~35.

[3]ClusterConsortium.thestrategyinaction[eB/oL].http://.za/research/fridge/satourrep/chapt5.pdf.

[4]GollubJames,amyHosier,Gracewoo.UsingCluster-BasedeconomicStrategytominimizetourismLeakages[Z].ReseachReportSubmittedtoGlobaleconomicDevelopmentpractice(GeDp),SanFrancisco,California,2002:1-59.

[5]Huybert,BennettJ.inter-firmCooperationatnature-basedtourismdestinations[J].JournalofSocio-economics,2003,(32):571-587.

[6]Saranordin.tourismClustering&innovation-pathtoeconomicGrowth&Development[Z].europeantourismResearchinstitute.mid-SwedenUniversity,2003,(14):1-85.

[7]DonaldFHawkins.aprotectedareasecotourismCompetitiveClusterapprochtoCatalyseBiodiversityConservationandeconomicGrowthinBulgaria[J].JournalofSustainabletourism,2004,12(3):219-244

[8]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22(6):98-102.

[9]鲁明勇,王兆峰.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基本问题的思考[J].载:中国产业集群(第四辑)[a].顾强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5-101.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篇7

【摘要】笔者在实际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系统的理论进行分析,采用aHp法选取了14个评价因子建立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用Delphi法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新乡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利用该模型针对新乡市主要的9个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了评价,找出了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方向,为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判断矩阵;aHp;Delphi;

新乡地处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面积8049.45km2,总人口557.2万人。新乡地质旅游资源丰富,有着25亿年的地质演变史的太行山在新乡市域范围内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地质旅游资源优势十分突出,现已开发出关山国家地质公园、跑马岭省级地质公园和凤凰山省级矿山公园等地质旅游景区,是新乡市旅游业发展的主打品牌。

高品位、内涵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为新乡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长期以来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产业优势,地质旅游经济规模不大,地文景观资源开发相对落后于周边地市。本文在对新乡市现有地质旅游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旅游学、旅游地理学、计量地理学、系统论、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Delphi)的相关理论,探讨减少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结果中主观色彩的综合评价方法,选取14个对旅游资源开发有较大影响的因素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新乡市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新乡市主要的9个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了评价,为新乡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参考。

1、新乡地质旅游资源赋存状况

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山区。具体到各景区和景点,地质旅游资源赋存如下表1-1所示:

2、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相关理论

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涉及到旅游资源本身,还涉及到资源环境和开发条件等因素[4]。旅游资源的价值决定了旅游开发的功能,关系到该旅游资源的地位、意义、开发规模等级和市场走向,进而影响到开发和保护的前景;资源环境关系到旅游地的接待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条件直接对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构成影响。

目前各国采用的评价模型来看大体有两类[5]:一类为主观评价,是基于评价者(旅游者或专家)对于旅游资源的质量个人综合体验而进行的;另一类为综合型定量评价模型,是在考虑众多因子的基础上,通过对旅游者或专家广泛征求意见,并用数理方法确定各个方面的权重值,建立较为客观的评价模式。如我国北京大学陈传康、中山大学黄进等对丹霞地貌的旅游评价;中山大学保继刚提出的总目标评价模型;南京大学楚义芳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观赏型旅游地建设的不同旅游资源评价系统。

本文应用系统的理论,采用aHp和Delphi法建立模型来对新乡九个主要的地质旅游资源富集区进行评价。其主要步骤是:

(1)确定评价目标和评价因子,建立层次模型,构造多目标决策树

首先确定评价目标,采用系统的观念分析影响评价目标的主要和次要因素,确定出不同层次不同组织水平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总目标层之下,划分评价项目层和评价因子层,

不同层次间的各因素构成多目标决策树。

采用特尔菲法对所构造的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并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直至所有评价者对多目标决策树(层次模型)都满意为止,确定层次模型的最终因子。

(2)构造判断矩阵

对于某一评价目标建立的层次模型,采用Delphi法向被调查人发出征询问卷,应用1~9标度[6](见表1)作为量化标准,对同一层次上的各因子对于上一层某项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构造判断矩阵。

a==

式中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显然判断矩阵有如下性质:

对于,有aij>0,aij=1/aji,因此此判断矩阵为正负反矩阵。

对于,有,aij=ajk=aik,则称a为完全一致性矩阵。

2、4、6、8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倒数前者(fi)与后者(fj)重要性之比为aij,后者(fj)与前者(fi)重要性之比aji为aij的倒数

(3)判断矩阵的计算及层次模型各因子相对权重值的确定

对于判断矩阵进行计算,求取特征向量和最大特征根λmax。

由于评价者是凭借自己的判断来进行评价,评价过程中难免存在主观性和误差,因此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正。对判断矩阵修正的依据是随机一致性比率,即利用判断矩阵的完全一致性特征进行一致性检验,求得一致性指标,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对于不具有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对其进行修正,直至满足一致性指标[6]。一致性检验计算公式为:

一致性指标

随机一致性比率

R.i.为同阶平均一致性指标(见表3),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C.R.≥0.10时,即认为判断矩阵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要对该判断矩阵进行修正,直至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具有满意一致性的判断矩阵,其特征向量即可作为该层评价因子相对于上一层目标的相对权重值。

(4)选取一定的指标对各评价因子进行赋分评价,并乘上该因子的权重值,从而得到最终定量评价结果。

3、新乡市主要地质旅游区资源评价因子的选择及模型的建立

本文根据新乡市旅游市场实际,应用系统和层次分析法(aHp)的理论,采用特尔菲法(Delphi)向被评价者(地理学教授、高校旅游学专业教师和学生、政府机关领导、旅行社负责人和其他旅游从业人员)发出征询问卷,并不断根据回收有效问卷进行归纳总结并修改,最终确定了影响该市旅游资源开发的14个因素,建立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的层次模型[7](见图1)。该层次模型共有三层:总目标层(o)体现该评价体系的目标;综合评价层(a)为评价目标层的具体化,以资源价值、社会影响、景点规模和旅游开发条件四个要素具体描述评价目标;评价项目层(B)是综合评价层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综合评价层各因子的量化指标。

针对上述模型,建立如下5个矩阵,并计算如下表4-8:

经过数据整理,得出该评价模型同一层次相应因子对于上一层某因子的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值如下表9所示。

从各评价因子的相对权重值来看,资源价值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最大,而这当中旅游资源的观赏价值起着主要作用,历史文化价值次之;社会影响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仅次于地质旅游资源本身,其中知名度起着主要的作用;旅游开发条件对旅游资源开发的影响次于以上二者,区位条件、餐饮服务条件和交通通讯起着主导作用;景点规模对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4、新乡市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依据评价模型设计了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调查表,各评价因子取自前文建立的模型,各因子总分均以100分计。为减少主观性,参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价标准》,制定了综合评价的赋分标准(表10),向评价者发出征询问卷,对全市9个主要的旅游区进行评价。

综合评价利用前文建立的评价模型各因子权重值和各因子相对得分,得出各景区定量评价结果如下表11所示:

5、结论

通过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模型的建立,结合定量评价的结果,得出如下结论:

(1)从旅游资源价值来看,新乡市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或科普教育价值的地质旅游资源较多,部分旅游资源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2)从旅游资源的社会影响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社会影响与周边地市景区相比普遍不高,这说明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宣传程度不够。

(3)从景点规模来看,新乡市的旅游资源的形态结构保持较完整,集合型旅游资源单体结构和谐,独立型旅游资源单体规模较大,疏密度一般。

(4)从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来看,主要旅游客源地集中在省内,区内旅游资源与邻近地市有很大的连续性;餐饮住宿条件一般;交通通讯条件一般;反映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因此新乡市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最大限制因素主要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资金及其人才短缺。

(5)从旅游开发的方向来看,区内以万仙山、关山为龙头的地质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广阔,这正好与国际旅游发展的潮流――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相合拍。

(6)从旅游开发的前景来看,一方面区内高价值、高品位的旅游资源有待于转化成高质量的旅游产品,转化成高效益的旅游经济;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这些潜在的旅游资源、重新认定的旅游资源与目前普查认定的旅游资源一起,构筑了新乡市旅游发展的美好明天。

参考文献:

[1]冯祖杰、朱世刚、符光宏等,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人民政府,2007,67

[2]杨涛、赵东力、宋红伟等,河南跑马岭地质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卫辉市人民政府,2007,44

[3]张建斌、张修田、兰自亭等,新乡市凤凰山矿山公园综合考察报告[R],新乡市凤泉区人民政府,2007,49

[4]陶梨主编,《旅游地理学》(m),云南大学出版社,云南,1994.12,p47―68

[5]吕燕,《关于层次分析法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硕士论文[D],2003,p7―11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篇8

关键词:少小边民族地区资源保护旅游开发奇乾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074-02

1引言

我国旅游产业正从传统的大众观光旅游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旅游和深度旅游转变,旅游目的也从简单的“到此一游”逐步向寻找文化认知和心灵体验转变。名山大川、风景名胜依然备受关注,但有历史、有文化、有特色的“少”、“小”、“边”民族地区也逐步开始受到深度游人群的青睐。由于地处偏远,这些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可达性和资源利用效率明显不高。如何在合理保护当地文化资源、民族特色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和利用这些地区旅游资源,打造适合区域文化发展的高端深度体验游,成为我国当下旅游行业需要关注的重点之一。

2少小边民族地区特征及面临问题

2.1现状特征

所谓“少”、“小”、“边”地区是指我国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小城镇(乡或村庄),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和西南等边疆区域。这些地区人口数量少,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大部分地区处于尚未开发的原生态状态。多元的文化特征、历史遗存和原始风貌,成为吸引人们关注的核心资源。但受自然条件和交通的限制,这些地区旅游发展相对滞后,市场规模较小,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旅游开发和资源利用仍面临着诸多问题。

2.2面临问题

2.2.1对自然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不够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少小边民族地区远离城市,经济落后,往往仍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人们对于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明显不足;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区域开放度增大,保护意识逐步提高,但受经济条件制约,无力进行全方位的保护;三是区域开放度进一步扩大,对外联系和交流增加,受经济利益驱动促使资源过渡开发或粗放式利用,使现状历史遥存及原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2.2.2原生态生存环境与现代化生活需求矛盾突出

人烟稀少、地处偏远是少小边民族地区得以完整保存原生态自然环境和延续民族生活习俗的重要因素,但这些特征也必然导致基础设施薄弱、生活设施陈旧、内外交通联系不便等现实问题。原生态生存环境与人们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2.2.3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少小边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风俗和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代表,具有典型性和多样性特征。如古村落布局、建筑形式、生活习俗和民族特征等。这些特色文化是吸引人们观光游览的重要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旅游开发,可以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但外来游客的大量涌入,势必造成对原有生活方式的干扰,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的平衡很难把握。

2.2.4民族文化及传统生活习俗面临同化危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各区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已经不能因地域偏远而被阻隔。少小边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在此背景下,必然受到主流文化的冲击。外来文化和汉文化不断浸染包围,使这些地区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和传统生活习俗正面临被同化的危机。另外,旅游业发展初期往往是粗放式和掠夺式的开发模式,过渡商业化所形成的假景观、假民俗、伪文化现象严重影响着地域文化的传承和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策略

根据少小边民族地区现状特征和面临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对自然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是同等重要的环节。发展旅游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经济水平提高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能够更好地加大资源保护力度,资源的有效保护也为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者相互促进,相互依存。但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却需要在开发之初即制定有效地规划和实施策略。

3.1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完善的资源评估和保护体系

少小边民族地区的地域文化资源是丰富多样的,但往往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或经济发展条件限制,缺少对这些资源的系统整理和评估,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价值和意义。因此要传承和利用这些地域文化资源,就要建立完善的资源评估体系,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通过资源评估,不仅要对自然文化资源、历史遗存进行分类评估和保护,还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挖掘,保护少小边民族地区独特的历史记忆、宗族传衍、方言、乡约乡规、生产方式等独特的文化内涵,保护历史民俗文化、产业文化,发挥历史文化优势,尊重历史原真性、完整性。

3.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区域可达性

要使少小边民族地区在保持原有特色文化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要前提是满足原住民对现代生活品质的追求。单纯的保护文化特色而不顾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就会导致居民逐步外迁。居民流失,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就无法保持。因此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是发展少小边民族地区的前提。一是要加大交通设施建设,提高区域可达性,这是促进经济增长,发展旅游产业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二是要加大市政设施建设,提高生活便利性。原有的生活方式和习俗,虽然是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但必须要与现代生活需求相结合。―方面要保护原有生活方式的原真性,另一方面要在不破坏原有景观风貌、村落布局和建筑形式的前提下,通过水、暖、电等现代市政设施的科学引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3.3科学规划发展布局,划定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范围

要建立完善的规划体系,根据各地区现状特征及资源分布,合理选择发展方向和城镇、村庄布局。科学划定资源保护区范围和旅游开发范围,合理控制旅游开发总量,使保护与开发有机结合。对区域内古村落或遗存进行有效保护和利用,保护现状建筑以及街巷、院落空间尺度与景观特征,并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和活力。

3.4拓展文化传承途径,促进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

针对地域文化面临同化危机的问题,应注重拓展文化传承的途径。文化传承方式同样具有多样性。保持原生态模式,全面继承少小边民族地区文化,当然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这种保护方式有些时候也具有局限性的。至少与原住民对现代生活品质的追求是有矛盾的。因此要创新发展模式,在保护的大前提下谋发展,促进旅游经济的提高。例如可以将少小边民族地区的生活与旅游观光融合性开发,把民风民俗、土特产品、传统艺术表演等重新演绎,开发出具有独特风情的与民俗体验相结合的特色旅游项目。处理好景区发展与原驻民生产生活的关系,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提高居民的素质,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在严格保护现状资源的前提下发展旅游,构筑环境景观产业链条,推动服务业和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使旅游产业与生态恢复、生态保育、历史遗存和传统文化保护等系统工程相结合,从而实现依托地域文化发展旅游、以旅游经济促进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

4额尔古纳奇乾乡旅游规划策略

额尔古纳旅游资源以“大”为形,以“雄浑壮阔”为美,以“原生态”为突出优势,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差异性。奇乾乡作为蒙古族的发祥地,历史文化资源世所罕见,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4.1奇乾乡旅游发展概况

奇乾乡地处额尔古纳市北部,大兴安岭西北麓,隔额尔古纳河与俄罗斯相望,距国家4a级景区白鹿岛50公里。乡域森林、草原、湿地广布,是青山依靠、碧水环绕的户外氧吧和世外桃源。奇乾乡旅游资源丰富,村庄自然生态原始,处于旅游业起步阶段,是额尔古纳地区承接南北的重要旅游节点。

4.2奇乾乡旅游资源分析

奇乾乡具有发展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丰富资源及内在潜质。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层次多样,具有较高观赏游憩价值和文化价值。

奇乾乡有着全生态、原生态的自然环境,丰美的天然草场、肥沃的黑土地,有激流河、乌玛河、阿巴河等主要河流,清泉、溪流密布。奇乾村坐北朝南棋盘式布局,村内现存三十余栋连片分布的传统俄罗斯木刻楞民居,均为原木垛起,房顶及室内均为天然木板装饰。房屋造型、修缮工艺和院落布局都保持着历史风貌。奇乾村附近有三处蒙古先人穴居遗址、皇火地古墓等古人类遗迹,是蒙古族发祥文化的代表。

4.3奇乾乡旅游规划布局

奇乾乡在空间上主要沿额尔古纳界河形成界河观光带;三面环山形成山体森林带;由乡道串联南北各村,形成古村落旅游带;按点一轴理论优化乡域内村庄体系布局,乡直、村庄规划在交通便利、具有资源优势的重要节点上,沿乡道线型分布。奇乾村作为重要旅游服务基地,根据主导风向和自然地形形成三带一中心的布局结构。

4.4奇乾乡基础设施建设

奇乾乡的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科学确定水、暖、电等设施的配置标准,构建完善的支撑体系。充分考虑水网、山体、草原与现状道路的关系,在延续村庄肌理的前提下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区域内所有接待服务设施实现节能减排,充分利用清洁能源,建造绿色节能建筑,构建低碳型景区。

4.5奇乾乡旅游开发规划

在综合分析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特征的基础上,开发以草原、界河、森林、历史文化保护为主的生态文化旅游特色游线。通过文化生态旅游的策划,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活化,为奇乾旅游创造出极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通过保留和传承蒙古族发祥文化、华俄后裔文化特色,将世界文化遗产作为未来经营发展的目标。

规划通过生态资源的利用,历史文化的传承,传统民居的保护,旅游产业的活化,旅游产品的策划等几个方面的深化和创新,为奇乾乡发展深度游提供新思路。

4.5.1生态资源的利用

深入分析奇乾乡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保护原则及改善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可持续利用的模式,达成生态与利用的平衡。尊重自然环境,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策略,保护奇乾乡现有的森林、草甸、水系等自然生态资源,推广低成本、低维护、低影响规划理念,实现低冲击开发。

4.5.2历史文化的传承

充分考虑奇乾所具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环境等自然人文资源。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及传统风俗,传承传统节庆、习俗等文化形式,体现华俄后裔文化、蒙兀圣地文化、俄式淘金文化,塑造奇乾乡魅力文化景观。

4.5.3传统民居的保护

根据历史、文化、科学和艺术价值以及现状建筑的完好程度、外部空间类型、周边环境特征等情况,奇乾乡民居建筑采取分层次、分级别、分类型、分区域的保护策略,根据建筑的不同分类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整治措施。

4.5.4旅游产业的活化

奇乾乡要打造区域特色旅游名乡,需不断完善旅游功能,发展主题休闲度假、特色餐饮、特色商贸、创意文化等产业,形成产业优势,奇乾乡村民的生活要与旅游观光融合性开发,把俄式风俗、蒙兀文化、土特产品、传统艺术表演等重新演绎出来,开发出具有地域风情与民俗体验相结合的特色旅游项目。

4.5.5旅游产品策划

依托奇乾乡原始生态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两大核心资源,以现有的观光游憩类产品为基础,进一步挖掘完善文化型特色旅游产品,增加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强化大众休闲服务产品,积极向深度体验旅游产品转化。策划以原始森林观光游、华俄后裔民俗游、额尔古纳界河游为核心的旅游产品。并辅以汽车自驾游、历史文化考察游、考古寻宝游、摄影采风游、户外拓展游等旅游系列产品。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篇9

2.1阻力面理论的基本含义

景观生态学家俞孔坚博士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物物种迁移过程中的阻力面概念,并建立了判别模型,俞孔坚博士用阻力面理论来识别景观生态平安格局的状态。在阻力面理论中物种对景观的利用被看作是对空间的竞争性控制和覆盖过程,而控制和覆盖必须通过克服阻力来实现,即阻力面反映了物种的空间运动趋向[1。

2.2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分析

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引入的阻力面概念,则应当是反映具有相当价值的旅游资源点、资源区克服阻力实现开发建设规划,不断扩大规模,参和旅游市场竞争的能力在空间的运动趋向。因而,建立这样的阻力面的旅游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tmCR)的因素则应从资源点、资源扩展阻力及其影响因子等几方面考虑。旅游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公式如下摘要:

附图

式中摘要:tmCR——某个地区内所有资源点扩散到空间某一点的最小累积阻力;

f——某个待定的正函数;

D[(K),ij——以资源点i为圆心,以其中心开发建设的景区j向外辐射的半径;

R[,i——以资源点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景区j在开发建设中的阻力,由当地的基面特性和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决定;

n、m——分别是资源点和景区类型的数目。

K[,i——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的路径数目。

其中需要指出的是确定模型中的R[,i值时,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的情况,一是当地基面特性,二是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其包括的具体影响因子可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影响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因子分析

Fig.1theanalysisofthefactorsthatinfluencethecapabilitycompletion

2.3理论探究和实践指导意义分析

在旅游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影响阻力面的各个构建各因子D[(k),ij、R[,i、及n、m、K[,j等的分析确定,利用旅游资源点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tmCR)来确定阻力特征,再用相等的阻力特征值绘制旅游地等阻力线图(图2),旅游地等阻力线图可以很好的表明旅游资源点、资源区在扩大规模和参和旅游市场竞争能力中其空间阻力的分布状态,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开发建设中通过对旅游地等阻力线图的分析可以找出旅游资源点或资源区的运动趋向。从旅游地阻力线图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摘要:资源点或资源区的扩散阻力在源区呈区域性下陷(图中的大面积黑色区域,已经将源包含在其中);在空间扩散最难的区域,其阻力最强,等阻力线分布类似于地形图中的山脊区域,区域阻力线分布集中且呈蜂状突起;在两下陷区域之间有低阻力分布区域,类似于地形图中的山谷区域,等阻力线分布稀疏或没有分布,可用谷地线相连,即旅游地阻力线图中的源间通道;两峰之间可用代表高阻力面的脊线相连[2。

在指导实践上方面,可以根据阻力面进行空间分析,以判别资源点和资源区的在空间运动过程中的区间连接线、辐射道和战略点[3;根据旅游地阻力线图进行空间分析,可建立一组和景观生态平安格局相对应的旅游地规划要素,即摘要:

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而进行景区规划,可以达到地方旅游地科学合理开发的目的,其中,旅游地阻力面理论的实践意义可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摘要:①旅游区的功能分区规划;②旅游线路的设计;③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④旅游产品的建设布局;⑤旅游区的范围界线。

3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本文采用我们参和完成的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项目“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地质遗迹部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探究为基础,对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加以点滴应用,以阐明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3.1指导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功能

按照旅游者的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有效地组织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旅游线路,是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过程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新问题之一,而阻力面理论的构建正是基于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阻力的空间分析。在旅游地阻力线图中,其点、线、面三类空间要素均可成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选择基点,为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提供分析依据。

附图

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风景区)面积为1,060km[2,按其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来看,可分为7个景区[4。其中,药泉湖景区、药泉山景区、老黑山景区和火烧山景区之间相距较近,是整个风景区的核心景区,目前的开发层次较高,也是旅游者必然游览之景区。而旅游资源品质相当的南北格拉球山景区、龙门山景区、笔架山景区和两个以火山堰塞湖为基础的水域景区等,或由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或由于距核心景区较远等因素,而旅游客流很少,在浪费了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价值的同时,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南北格拉球山景区的旅游资源在火山地质景观中实数罕见的景观类型,对五大连池这一以火山地质景观资源为旅游资源基础的风景区,其“火山地质博物馆”的美誉就是产生于火山地质景观的典型性、系列性和完整性,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严重影响了风景区的景观形象,减少了风景区的旅游容量,降低了游客的滞留时间,影响了风景区的开发效益。如何降低景区开发劣势,科学合理的开发这一景区,旅游地阻力面分析可为其提供联系中心景区的最小阻力线和最佳战略点提供依据(图3)。在战略点设置具有吸引旅游者游览参和的景观,以有利于旅游活动的空间扩散,如可设置火山活动模拟演示馆。战略点的景观建设,在空间上将南北格拉球山景区和核心旅游区连接了起来。

3.2优化旅游路线,提高旅游产品丰度

旅游产品是地区旅游规划的核心所在,其独特性和丰富程度是吸引客源和发展地区旅游产业的关键。阻力面理论通过对各影响因子定量分析而确定的区域旅游发展阻力线图,可为旅游资源实现产品开发提供指导。就线状空间的利用而言,有两种重要的线状空间区域有待发现和利用,其一,旅游区域内景点和景点之间、景区和景区之间所形成的最小阻力线作为设计旅游线路的选址依据;其二,源间通道的选定为考察地文景观资源提供了最好的路线,以便于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旅游产品设计新的内容,例如,源间通道的地文为森林景观则可设计为林间浴场或狩猎观鸟道;再如源间通道为是河流等水域景观的则可设计漂流项目;假如地文景观为陡峻的山体则可将其设计为探险攀登旅游产品。这两种旅游空间区域的发现,为旅游路线的设计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使旅游路线设计即达到了连接景点和景点、景区和景区的功能,同时又丰富了该旅游路线上的旅游产品,提高了景区整体旅游产品的丰度。

在五大连池风景区,岩浆流动形成的五个火山堰塞湖,湖面清亮、两岸风景秀丽,有温泊和灰鹤湿地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又和火山景观形成完好的景区空间结构,然而由于水域景观长期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使相当的水域已遭到周边农业污染和沿湖水土流失的破坏。运用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来分析,可将五个湖泊作为五个旅游资源点——源,源之间有天然流水通道,将各源之间的流水施以少量工程便可开发出一条以船为交通工具的优质旅游路线,将旅游接待区、水域观光娱乐景区、老黑山景区、南北格拉球山景区有机的连接成一体,沿源间通道可建设的旅游景点、景区主要有摘要:温泊云雾奇观、垂钓乐园、连池矿泉水上餐厅、湖滨浴场、灰鹤湿地以及野外度假区等,在湖的两岸还可以开发大量的湖滨园林或其它人造景观,这不但丰富了旅游产品,增加了旅游路线,同时开辟了其它旅游产品的新的观赏角度,有力地提升该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品位。

3.3建立风景区间的联系形成旅游网络体系

按照等级一尺度理论,地方旅游区仅是更大时空尺度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在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的探究和管理中,不仅要注重风景区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空间特性探究,而更应注重某风景区和相邻地域其它风景区或旅游影响要素间的关系探究,以及旅游区和旅游区之间的关系探究。在更为广泛的时空尺度上进行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并将不同层次的旅游区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旅游空间网络体系。

阻力面理论可将不同等级和不同空间规模的风景区或旅游区确定为不同的因子层次,确定其模型分析中的因子等级尺度,并根据实际探究区域范围的大小进行分析,设计出更大空间的旅游区域网络体系,并用以指导具体风景区的旅游规划和建设。在小尺度上探究景区内各资源点,例如,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的一个泉眼、一个火山口、一片石海等的空间阻力特征;在中尺度上则可将风景区内不同的景区作为点要素来考虑,例如,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的10个景区,以景区和景区所形成的空间阻力面特征分析来实现整个风景区的各景区之间的空间结构优化组合关系,制定出整个风景区旅游业发展建设的理论依据;在大尺度上着眼于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其它风景区间的主力特征分析,建立以风景区为区域单位的旅游源之间的点状要素,其阻力面特征分析则是用来探究更大空间范围区域或国家之间旅游空间结构特征。这样不同尺度旅游空间阻力面分析一方面为确定空间范围内旅游发展的构建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各确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分析提供建设依据,同时有利于建设更大空间的旅游网络体系,该探究策略的应用对以省或国家为区域单位的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旅游资源的主要特征篇10

[关键词]旅游资源“我的长征”开发

2005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国家旅游局将该年旅游的发展重点定在红色旅游。桂林作为风景游览胜地和历史文化名城已经闻名中外。“我的长征”广西段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为一个崭新的品牌,将继续有机的融合到大桂林的旅游圈中,为桂林的旅游发展乃至经济的腾飞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开发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理优势

“我的长征”广西段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以1934年11月中央红军长征途经广西的线路为基础,沿途除了爬山涉水等与大自然的抗争,还要躲避几十万重兵的前堵后追,在桂林北部的兴安、全州、灌阳一带军构成的“铁三角”防务区经历了惨烈的湘江战役,红军以伤亡五万之众的代价强渡湘江成功而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悲壮的一页。红军当年如何行军、打仗以胜利地越过了生死存亡的封锁线的历史,一直以来吸引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并且这种追溯革命历史的热情在逐渐升温。

红军长征途经的兴安县距今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之后,桂林便成为“南连海域,北达中原”的重镇。兴安因灵渠的修建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的十大名镇之一,目前已经形成了较完善的旅游市场,旅游产业发展迅速。

二、开发现状与市场供求关系

红色旅游是一门新兴的旅游产业,发展迅速,并为我国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据统计,2004年全国20个红色旅游景区旅游总收入达20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26%,同年广西百色的旅游人数为251万人次,旅游收入9亿元。可见红色旅游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而桂林北部以红军长征为历史为背景的旅游资源一直没有得到系统开发。

1.市场的需求分析

旅游作为一门产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市场的供求关系。没有需求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的经营毫无意义。近年来在追溯红军这段历史背景下的旅游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已经蓬勃开展,主要集中在兴安县境内的一些红军长征的历史旧址、遗留物、纪念碑与纪念馆等,民间近年来已经举行了多次自发性的重游长征路的纪念或旅游活动,包括国内和海外的旅游爱好者和学者。目前桂林还没有对该线路进行系统旅游开发,但巨大的市场需求早已经形成。

2.市场的开发投入探讨

既然巨大的市场的需求已经形成,我们的市场供应(旅游资源的开发)要依据目前的市场需求有序地展开。要对该项目进行投资,完成系统旅游设施的建设需要一个过程,首先把“我的长征”的品牌打出来,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自我挑战性的广告词;充分利用线路上已有的旅游资源,按照投资的情况在线路上逐渐增加设施,在其它形式的旅游经过该地区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宣传,加上电视节目的宣传扩大影响,带动更多的客源;在“我的长征”初期开发就形成了强大的广告效应,而且每次“重游”时都因增加的设施而具有新鲜感。到设施建设基本完成后,再把整条线路上的旅游项目进行整合共同建设旅游市场。这样可以形成稳定、递增的市场需求,从现在开始就能分步奏地进行该项目的市场运作。

三、开发的价值与预期经济效益展望

投资是为了产出,产出最终是为了实现价值和霍等预期的经济效益。可以说这一新兴项目有着巨大的社会文化历史价值和不可估量的经济效益。

1.开发的社会历史文化价值

通过“我的长征”来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个人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据采访参加“我的长征”活动的二十多位志愿者,通过亲身经历,谈到有何感想时,大多数人认为一两句话难以概括,达成的共识是思想得到了升华,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此外,“我的长征”还弘扬了红军长征精神,广泛地进行了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这必定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发挥持久的、意义深远的作用。

2.开发的预期经济效益展望与分析

作为旅游产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最主要因素就是要有庞大的、稳定的游客资源。根据沿线设施的功能不同,提供的旅游日程不同,可以吸引不同的游客来消费。例如广大的学生群体可以参加周末的乘车游,主要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虽然经济效益不是主要的,但社会文化价值是巨大的;可以把“我的长征”沿线办成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形成一个永不枯竭的游客资源;具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和时间充裕的年轻群体,适合野外拓展、体育旅游、徒步游和民族风情游等;面向全国甚至海外,组建旅游团或横向联系其他的旅游团,在其它形式旅游的同时可以选择性的参与部分或全部的线路旅游,一举两得,这是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渠道。

四、开发项目的建设与现有旅游资源的整合

首先经过考证,得出确切的当年红军长征线路。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旅游线路畅通;将所经地区的长征遗址、博物馆等和民族风情游、漂流、温泉和旅游扶贫等项目有机地融合到“我的长征”中。整合的方式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探讨。

开发项目的设置我们应该大胆创新,除了旅游必备的服务设施外,在此引进了体育旅游中的拓展项目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使“我的长征”真正具有挑战性,满足游客的新鲜感和自我挑战的需求。也就是模仿当年红军长征经过的情况、根据地理位置和自然景物的不同,分别设置拓展项目,让游客在亲身的经历中体验当年长征时的艰难困苦和险象环生。根据年龄、支付能力、旅游时间的长短不同设置合理的项目,满足不同的消费群体。

五、开发的战略部署

1.开发前的广告与宣传

2006年4月,经过严格的选拔,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活动“我的长征”出现在新闻联播,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一年来已经家喻户晓,这是一个很好的可利用的广告资源。我区共有三位参加“我的长征”活动的志愿者,可以邀请他们到各学校、单位、社区进行讲座,在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获得巨大的广告效应。在线路沿途利用当年红军长征的历史照片和“我的长征”活动志愿者的照片、影像资料等加强广告效应。这也是一个吸引投资的重要手段。与各个旅行社特别是在线路上有业务的加强联系与合作,做辅助的宣传。

2.开发项目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

在项目的设置与建设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新颖性、实用性和可持续发展,征求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议,建设与环保相结合,不能只要旅游不要“红色”。山西省左权县政府为了商业目的,不顾村民反对,强行租用良田开建“八路军总部广场”,使62户村民不得不离开时代耕种的土地。我们不能再重蹈覆辙,因此项目的建设要考虑到生态环保问题,否则“红色旅游”将逐渐退色而失去其存在的社会价值。

3.开发的招商引资、经营与管理模式探讨

通过广告宣传吸引投资,首先是政府或是旅游部门投资、然后积极地吸收社会各界的投资,合作的方式可以是入股或投标的方式,要多渠道地开发,在操作中进一步完善。这是一项长期的项目,资金越充足,经济效益就越明显,发展就越快。

加强宏观管理,整体规划合理布局,资源共享。设施建设投入使用后,管理权可以交给当地政府或旅游部门,既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又可以吸引当地的投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利润按照投资或入股的比例进行合理分配。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加强“我的长征”的导游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建设,学习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知识和搜集当年红军长征途经当地的故事,特别是鲜为人知故事,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六、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不仅是一种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文化活动。文化的差异是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其实质是感受、体验一种有别于自己母文化的文化,这样就体现了两种文化或亚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长征线路旅游资源的开发要加强周边省区的联系,因为长征历时两年多,经过数个省区,开发的最后结果是每个长征途经的省区都拥有自己的“长征”品牌,然后将途经的所有“长征”旅游资源整合,形成合作经营,共同盈利,环环相扣的“一条龙”服务形式。为各个省区的乃至全国的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廖国一:广西红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5,(9)

[2]李广宏:桂林特色旅游产品开发的探讨[J].特区经济.2006,(11)

[3]覃蔚峰:八桂红潮涌动[m].广西党史

[4]谢涛:“红色旅游”不能只要旅游不要“红色”[n].山西商报.2005,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