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十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十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10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篇1

一、油画教学中的创新性要素分析

在艺术课堂教学中,不同的艺术种类所倡导的创新理念和方法是不相同的,就油画教学过程中,其创新性要素主要是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发现、培养和引导。其实纵观国内油画教学现状,都纷纷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发散思维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思维的发散,传统的思考方式发生了反常、不拘泥现状,甚至是怪异的。然而正是这种不拘于平常的思维方式,才极大的提高了创新水平。

调整画作中的正常逻辑关系。油画艺术的创作和呈现有着非常固定的规律,这种规律是在长期的创作时间和理论创新过程中逐步积累和总结而成。这种客观性,容易促使人们形成思维定势,进而在大脑构建起因果关系,这是一种正常的逻辑关系。当人们的逆向思维或是发散思维破坏了已经形成的思维定势关系,则必然会产生陌生感和诧异感,这种陌生感和诧异感更容易让人们激发出惊人的创造力。这种创造力的本质就是对原有定势关系的破坏和重构。比如世界著名的油画《时间的永恒》中,画家将现实生活中的钟表异化为形状多样、可以随意瘫软于不同位置,产生了与常理反差很大的时间概念。教师在开展本本主题讲述是,就可以注重引导学生将常理中的正常逻辑关系与异化的逻辑关系对比,找出其相联系的途径和发挥作用的路径,教导学生在实际的油画创作中,积极改变作品中的正常逻辑关系,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启发创新意识,获得全新的教学效果。

除了调整和改变画作中的正常逻辑关系,发散性思维的创新性还表现在改变画作中的正常比例关系。比例关系包括放大缩小、拉长、压扁等种类,客观事物尤其自身的比例,但是艺术家严重,这种比例并非是固定和唯一的,因为主观艺术创作过程中,并不遵循普遍的观念甚至是标准,客观的标准只是主观创作的一个参考。因此,在油画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增添专门的改变形象的比例训练课程,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的发散思维,通过改变现实事物的比例,提高油画创作的创新水平。

二、提高油画课堂教学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一)鼓励学生进行交叉学习

油画艺术往往和多个学科的知识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的文化素质和知识全面程度直接决定了其创新能力和水平。从大量课堂教学实践来看,越是具有较高交叉学习能力的学生往往具有更好的创新能力。

因此,伴随着艺术多元化的发展,油画艺术的学习者应该突破闭门造车的闭塞思想,进一步更广范围内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当代绘画艺术形式等,集多家之长,助力西方油画技艺的学习和掌握。其实艺术都是想通的,在绘画领域,不同的流派其自身内部有着艺术的一脉相承性,比如对于传统中国画绘画技艺的学习和掌握,就很有助于学生对当代水彩画、水粉画等画种学习。

(二)创新油画创作方法

油画是一种用色和用料非常之多的艺术形式,色彩对于油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前者是后者的重要表现手段,从整个油画艺术形式的发展和演变来看,大凡是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油画作品和油画大师,无一不是非常重视并善于应用色彩的人。因此,在油画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引导,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认识和运用色彩上来,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在悉心观察的基础上,大胆的说出自身对于色彩的认识,勇敢的表达内心的想法和主观感受,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油画的创作。同时,还要积极打破心理定势,通过改变物体的比例、形状、正常的逻辑关系,实现对油画所承担的精神意义的表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篇2

关键词:物理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5-0040

当课程改革的春风大踏步地走来时,笔者有幸作为一名实验教师走上新课程改革的舞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笔者更加意识到,物理学作为义务教育一门基础自然学科,担负着的培养学生的任务更加重大了。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学习到知识,还有许多其他的任务。比如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人格,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素质;学会创造性思维,能够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才会转化为能力。

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善于创设问题情景

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对问题有一个感性认识,为探求问题做好准备。例如笔者在教学“变阻器”一节时,利用实验创设情景,使与滑动变阻器相连的两彩色灯泡,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或逐渐变亮,或逐渐变暗,使学生看到这种现象,大大激发了兴趣,接着在情景中产生各种疑问,形成了探索问题的心理愿望。

二、善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出一大批勇于创新的学生,也就是“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本身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打破旧框框,毫不墨守成规。在每一节物理课,每一个物理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科研型物理教师不满足于学生只掌握现成的死知识,而是注意怎样将它灵活运用,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例如,在让学生掌握了“液体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后,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推理:气压越低,则液体的沸点越低,那么在真空中水的沸点可以是多少呢?学生讨论结果为:真空中气压为零,水的沸点可以低到任何温度――直至宇宙中的绝对温度――273.15℃。教师继续问:“月球上没有空气,能有水吗?”又进一步问:“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能找到水吗?”通过讨论后,学生们一致认为:“凡是没有空气的星球上,就一定不可能存在着水。”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使他们为自己的探索成果而感到自豪。

三、让学生参与实验活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加强实验教学的研究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笔者认为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中去,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增加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深度,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有些现象存在时间太短的演示实验,还可以由兴趣小组在课余给大家表演,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到现象并理解说明道理,对一些带有探索性的重要的演示实验,变成探索性实验,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探索活动中,既加深了对规律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探究规律的科研素质。

四、加强学生学习物理方法的指导

为了让学生在离开学习后能继续独立地学习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术、适应社会发展,就要使他们在有限的学校学习年限内“学会学习”,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

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措施,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需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促使学生“想学”;二是要帮助学生“会学”,即指导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技能、技巧、善于自学。

向学生传授一些学习方法,使之得到启发:1.归纳记忆法:学习了物态变化一章,就可以作以下归纳:物质存在三种状态,当温度发生改变时,将可能进行六种变化,同时伴随吸热或放热;2.推理格式化记法:通过已学且较简单的课迁移到新课,获取新知识,并能记住。

五、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绝大多数同龄学生智力水平差别较小,学生学习成绩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智力因素导致的。因此,必须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1.寓情感于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

快乐情绪使人对事物产生亲近感,有欣赏和接近的倾向,这种状态使人易于对事物产生兴趣。教学过程既是师生间信息的交流过程,也是师生间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真诚的热爱学生,关心、理解、体贴、尊重学生,将自己置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时时处处给学生以亲近感。教师和蔼的表情,亲切的动作,温和的语调,激情的言语,赏识学生的点滴进步,寄托着恳切希望的每一个眼神,必然能造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寓德育于教学中,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活动。初中生的意志品质有向良好发展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遇到难度较大问题时,易表现出气馁和畏惧。加之物理学科思维性强,相对其它学科学习难度大,且受高年级学生影响,有部分学生未学物理时就有恐惧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要帮助学生、尤其是差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感。对学习不踏实,贪玩的学生,辅以一定制度加以约束,严格要求,多督促他们学习。要坚持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用“显微镜”捕捉差生的“闪光点”,培养其自尊心、上进心。在教学时介绍科学家们矢志不渝,坚忍不拔,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介绍富有启发性的物理学史,从而教育学生不畏艰难,有毅力。总之,在教学中,注重智力因素的开发。也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篇3

关键词: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6―0032―02

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引起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等词语已然成为教育生活中的时髦话题和研究热点。新一轮高考改革是迎合21世纪时代的发展要求而提出的,对我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文理不分科这个大背景不仅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同时对高校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选拔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新高考改革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创造性在教育教学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创造性思维是适应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而对当代学生提出的新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时代要求,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下一代要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否则,就不能适应21世纪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当今高考改革文理不分科背景下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转变教育观念,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条件就是要求广大教师和各级教育工作者转变头脑中固有的思维观念。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要求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地按照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法,逐步建立一种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观的运行机制。高考改革取消文理分科要求教师必须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在学生的学习和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各领域人才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能力之一。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要落实到办学制度的改革中,必须将以往的片面追求高分的教学目标向高分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并重转变;其次,要求教师适当地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使其教学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后,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地接受创造性思维而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并且尝试运用创新思维来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最终使课程学习与思维的培养同步提高。[1]

2.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环境

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环境是一项复杂而又艰巨的任务,不仅需要时间的积淀,同时也需要教育部门各领域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首先,要摒弃旧有的只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选拔评价体系,将创造性思维的评价制度引入到评价体系中,以此为各类创新型学生提供发展的平台和机遇,鼓励学生使用创造性思维。由于创新型人才也是各类企业所追求的一类人才,所以企事业单位也应主动承担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责任,加强与学校间的协作,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的实践机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其次,为了适应当今高考改革的要求,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但要接纳有独特个和想法的学生,而且还要适当地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教师不能把自己的主观臆断强加给学生,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空间来表达他们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这样学生才能充分地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以此来增强自信心和勇气。只有在良好的、自由的和民主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才能得以培养,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充分地解放。

3.完善创新型教师队伍

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石,教师只有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快地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传统的教育教学实践经常指向教师使用一些“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知识和方法灌输给学生,而如何启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却往往被忽视了。例如,一些教师在课堂上总是保持绝对的权威,他们只认为教科书和标准答案才是正确的,这一做法对学生创新求异和大胆质疑能力的发展有着极大的阻碍。所以,面对新一轮的高考改革,面对文理不分科的现实背景,教师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质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高中学校应当尽快地建设和完善创新型教师队伍。完善创新型教师队伍不但要求教师队伍自身创新素质的提升,而且还要求教师掌握科学的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合格的创新型教师首先要具有反思和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是一种理性智慧,通过反思能力,教师能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特点的教育观念。[2]其次,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是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前提。雄厚的知识储备是确保教师资格的重要基础,教师只有拥有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这两方面的储备才能有效地教学。最后,教育实践是培养创新型教师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创新型教师要求教师学会将自己在课堂和工作中形成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的理解和体验,最终形成教育经验。这些经验都是从教育生活中获得的,因此可以通过实践的形式来将这些教育经验提升为成熟的教育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

4.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检验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试金石,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和家长都片面地追求高分,教师只重视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却忽略了知识表象下的实际运用,造成高分低能的畸形发展。因此,面对21世纪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学生必须要根据环境和社会需要的变化,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来适应社会发展和变革。实践活动既是检验学习成果的过程,也是强化知识和发现真理的过程。通过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利用学科知识来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实践活动成为学生丰富想象力、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活动场所。为了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一些不足,要求教师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在第二课堂中能学以致用、各展所长,这不仅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个性潜能,而且有助于塑造出有智慧、有才干、有个性的人才。所以,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好的实践条件和更有效的实践引导。[3]

二、结论

近年来,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诸如学生知识面狭窄、缺乏创新能力等困境和问题。究其原因,既受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的制约,也受基础教育评价标准的影响。[4]为了矫正这些弊端,必须改革不合理的人才选拔标准和培养模式。取消高考文理分科,不仅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新一轮高考改革不但能够提升高校生源的综合文化素质,而且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必要基础。因此,基于新一轮高考改革和文理不分科的现实要求所提出的新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模式,既能迎合当下21世纪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又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当今知识经济和高科技变革的时代,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已被认定为当代素质教育发展的灵魂,其目标和宗旨是培养大量具有知识再生能力和创造性的高层次人才。事实上,不论从国家战略需求,还是以学校发展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广军.高中教育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4(01).

[2]喻荣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地理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3]郭文玲.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索[J].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03).

[4]张亚群.不分文理科:亮出通才教育风向标[n].中国教育报,2014-02-11.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篇4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物理;创造性思维

引言: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型人才成为社会主导,综合能力的衡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具有创造性思维。在教育体制改革和新课改全面普及的形势下,高中物理的课程改革面临着更大的难题。当下,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高中物理教师必须顺应时代潮流,认真贯彻新课改的各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物理课程的改革落到实处。

一、利用物理模型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识

在物理教学和物理研究中常用建立物理模型的方式解决物理难题,学生也会用这种方式解决物理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物理学习中很多模型尽管形异,但其本质却是一样的。在学期末的物理复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在各种形态各异的物理模型中找到共性,寻根究底,学会举一反三。如,在复习“匀速圆周运动”这一章节时,教师可让学生将“带电粒子在匀速磁场中做匀速运动”的模型、“人造地球卫星”的模型、“圆锥白”的模型、“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的模型等进行归类,在这些表面特征明显不同的模型上,找到其遵循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所以,这一类模型可统称为“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1]

二、加强物理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基础

高中物理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有全面掌握所学的知识,学会将知识进行整合分类,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所以,高中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对典型学习方法的接受,,从那些典型的物理学习方法中提高自己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时,要尽可能的使学生清晰的了解教学中运用的典型方法,在教学环节中紧抓等效方法、微元法、理想化方法、对称方法等一般方法,不断灌输这些方法的作用,强化学生记忆,使学生建构起物理学习方法的基础框架。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解玻意耳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楞次定律的规律时,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发现其规律,促使学生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必须引导学生用科学方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

三、通过启发式教学,诱导学生创造性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应注重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在不断的分析研究中才能将知识和能力紧密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步骤在于,给学生提出问题或者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笔者在讲解色散这一章节时,事先已告知学生同一种介质对不同颜色的光线有不同的折射率,而且将七种色光对冕牌玻璃的折射率也指出了,之后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包含七种色光的白光照射到棱镜的一个侧面,会发生怎样的折射现象?在启发学生思考的教学环节中,要强化已知知识的重要性,加强已知知识与物理知识以及各科知识的联系,挖掘其他知识对现有知识的助推作用,尽可能将知识整理、融合,实现共通,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数学中所学的正弦、余弦定律就可以用到物理机械波与交流电的教学环节中。除此之外,教师应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运用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3]

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一切发明创造、一切知识掌握,都离不开观察这一先决条件。科学家对事物怀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能准确把握事物内在的、规律性的东西,因而产生大量的创造发明。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学科,其基础是实验,学生活跃的思维能力和优秀的动手能力都可以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得到开发,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知识储备,所以教师应采取项目式和分组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1)观察前目标明确;(2)观察计划的制定要详尽完整;(3)观察过程中要细致全面;(4)观察和思维是观察过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如,在讲解《电磁感应》时,让学生分组实验,每组配备一套器材,要学生探求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引导学生自己制定实验步骤和方法,最后得出结论:穿过闭合电路磁通量的变化是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五、通过鼓励学生表现个性的思想,保护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有限,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对于学生的错误要积极引导,不要一味的打击、责骂,更不可强行要学生接受自己的观点,对于学生的异议,要发现其闪光点,同时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发现、自我改正。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克服学生的畏惧情绪,使学生敢于表现自己不一样的见解,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一片繁衍的沃土。[4]

六、总结:《新课改》的实践和完善需要物理老师不断学习、不断转变思路和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认真贯彻《新课改》的若干要求,不断强化素质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新时代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从良;新课标环境下高中物理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J]2012(10)

[2]张纳;高中物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研究[J]2012(0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篇5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自信心

传统的教育中,由于师道尊严,紧张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想、不敢说,这种现象显然极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发扬。因此,现代老师要改变现状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心理学告诉我们,自由能使人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教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由地学习、思考、质疑、提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在课堂上敢说敢想、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树立自信。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超凡的自信心,正是在这种自信心的驱动下,他们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成功的。

2.巧妙设计疑问,激发学生好奇

老师所提的问题要与学生的兴趣紧密相连,投其所好,巧妙设计疑问,让他们的好奇心成为语文课堂上事倍功半的催化剂。有位老师教学《詹天佑》时,以“我的偶像”引入,接着把詹天佑的图像挂出来,让学生们猜猜他是谁,讲述一下他的故事,学生情绪高涨,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纷纷在书上找答案,较短时间里找到文章中心句,了解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的工程师,顺理成章地为老师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做好铺垫。又如:《落花生》一课中,有位老帅在揭示课题之后提问:“你们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生:许地山)教师有问:“你们知道许地山的笔名叫什么?”(生:不知道)教师继续说:“许地山的笔名叫落花生。知道作者为什么用自己的笔名来做文章的题目吗?”简短几个问题,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好奇欲望激发出来,从而引导其自觉读书,了解课文内容。另外,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途径还有创设情景,给低年级《皮球掉进池塘了》编故事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茂盛的大树、碧绿的草地、清澈的山水、活泼可爱的小猴……生动的画面配上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快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去这个美丽的树林吗?愿意成为小动物们的朋友吗?”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指导学生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整体了解,进而启发:“这节课我们要开动脑筋,帮助小猴想出更多办法,比一比,看谁的办法多,谁的办法好?学生们在情景的创设下饶有兴趣地展开丰富想象,想出了很多好办法,促使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有效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3.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进取

竞争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而且由竞争而产生的奋发进取、敢于创新的精神和适应竞争环境的心理能力都是二十一世纪不可缺少的现代人素质。我们教师必须结合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方法创设竞争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在竞争中一展所长,不断进取。如:学习完阅读课文《将相和》后,老师要求各小组学生把最精彩的部分演出来,看准演得好?同学们都开动脑筋,积极商量,终于在表演时,每组同学都在前一组同学表演的基础上吸取优点,改进不足。第一组演完后,第二组加入了简易道具,到第四组时不仅加入道具,而且演技都提高了,甚至能脱稿表演……可见是用了一番心思的,到后来为止第一组要求再表演一次,声称能比前面的一组演得更好……是什么原因让学生们进步的呢?是创新,是进取心为内驱力萌发的创新灵感,因此进取心是创新人才所必备的个性品质,也是让现在学生成为未来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语文课上进行朗读训练时,一位老师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们找自己的榜样,敢于向榜样挑战。在教学《匆匆》朗读时,有的同学向班上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挑战;有的学生向老师挑战;还有的甚至向朗读磁带的播音员挑战,就在学生多次的失败与成功地朗读中,不仅提高了他们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很好地体会课义感情,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个性品质。

4.开展良性竞争,鼓励学生进取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篇6

关键词:中职语文;创造性思维;教育观念

随着我国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中职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以实施创业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优先发展、促进公平、改革创新、育人为本、提高质量”的教学方针,由此向中职教育指明了未来改革的方向。根据我国中职语文教育的现状,笔者认为必须尽快实现教学观念的转变,同时实现教学目标、教育模式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及社会实践的加强,此乃提高中职学生语文创新思维能力的必然要求。

一、转变中职语文教学观念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组织者、帮助者、指导者、评价者的角色,因此,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尽快转向采取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及主动质疑,由此获取新的知识,进而实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本文主要浅析如何从转变教育观念角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从阅读教学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锐性

敏锐力是指学生对问题的敏感度或对事物的觉察力,此乃判定学生发现需求、缺漏、异常的能力。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找出文章或段落的关键句或中心句,由此培养学生对所遇问题的敏感度,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锐性。例如,在讲授《我很重要》时,教师可以事先给足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的时间,同时引导学生找出“我很重要”的原因,此时多数学生能够找出某些比较关键的句子。如此反复练习,便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敏锐性。

2.从阅读教学方面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是指思维反应的速度或灵敏度,抑或短时间内找出若干问题的解决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某些能够激发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以便引导学生学会从多方面或多角度认识及分析问题,同时把思维的触觉发散到不同方向,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例如,在讲授《登高》时,教师可以立足“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悲”字,引导学生独立思想此“悲”源自何处,此时学生完全可以联想到作者的方方面面,从而给出不同的答案。如此训练,便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

二、彰显师生思维活动的全过程

创造性思维是指某些新的或从未有过的思维成果,其大多源自创造性思维过程的传递或显示,而非知识信息的记忆或显现。中职语文教学过程,师生思维的全过程往往要求教师采取讲述的方法来实现,此时讲述的内容便成为问题的关键。传统教学中,中职语文教师往往仅讲述知识信息,即解题或解法过程,抑或以讲授的方法把前人的思维成果灌注到学生的大脑。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创新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重点讲述自己的想法或思考方法,即讲述思维的方法与思维的过程。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多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进行,此时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皆不会影响到该环节对所有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激励启发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往往与学生的智力、知识及个性品质有关,即勤奋、勇敢、韧性、谦虚等品质均会对学生的创造性发展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韧性,韧性作为创新的重要保证,对任何进取创造均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职语文教学方面不乏培养学生韧性的素材,例如,布鲁诺的锲而不舍、文天祥的矢志不渝等。教师教授上述范例,除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外,有必要引导学生学习这些人物的韧性,以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所面临的生存环境越来越复杂,而如何培养出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直接关乎中职教育的发展前途,因此,完全可把培养复合型的创新型人才看作中职学生未来的培养方向。近年来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教事业,期间中等职业教育逐渐被社会所认识,此事实给中职教育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创造出无限的发展机遇。面对此新形势,中职语文课程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必须尽快实现改革,以此培养职业技术人员的人文素养,以便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转变语文教学观念及彰显师生思维活动的两方面浅析了如何有效培养中职语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本文认为教师非常有必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要素。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精神;创新人格

语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积淀的精华,它包罗万象,绚丽多姿,可谓熔百科为一炉,雅俗并赏。同时语文又是一个浩渺无边的海洋,使人深陷其中,并体会到无穷的乐趣。语文既然具有这么多的优点,我们就要根据语文的特点,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笔者认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格,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巧用文本,激励学生博览群书

我们说起语文教学创新,常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上,这固然重要,但我们不能仅仅搞一些形式上的创新,而不计教学效果,我们的长远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人们常说教师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不能只靠语文课本上的那些为数不多的作品,我们必须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文学的海洋中去,综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受力、理解力和好奇心。

我们要从文本出发,培养学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执着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持久的创新毅力,勇敢地创新行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巧用文本,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最重要的途径。我们要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让学生去探求,去讨论,去发现和解决问题。面对教材,一定要挖掘出其精神实质来,给学生最好的美学享受和思想熏陶,但要真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仅靠课本是绝对不够的,课本能够提供主要的营养却不能够提供丰富的营养。许多优秀作品,几乎都是历史的一面明亮的镜子、生活中的多彩画卷,体现着作者对人生、对世界宇宙的形象化的思考,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个性和人格。有的作品,甚至可以影响一代有一代人。所以我们要将学生的视野由课内引向更为广阔的课外,最大限度地阅读古今中外有价值的优秀作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学生的兴趣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判断是非的能力、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我们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鼓励他们走出教室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堂把课本学到的理论和社会现实结合起来,不断地培养自己丰富的创新能力。很多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充分地体验和感悟,从而创作出一篇篇具有时代气息和富有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二、培养创新学生,必有创新教师

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得思想观念必须转变,很难想象一个固步自封死搬教条的教师会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的学生。实证明,如果在教学中,总是采取那些死板教条的方法,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了。所以,教学工作不对于科研工作,它需要我们积极的去研究如何将我们的知识更快更好的传授给学生,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自主的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出创新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的培养自己更加完美的创新人格,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所以,我们要摈除那些扼杀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满堂灌,题海战,积极探索更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民主讨论式、在活动中学习等。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质疑设问,不断满足学生创新的愿望,使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潜力,表现自己的创造才能。也只有做到如此,教师才真正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也才是适应新型社会的教师。

我们知道,语文教学并无定法,怎样教是教师个性和才智的表现,关键是要找到教师和学生的最佳契合点,不断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如何将语文教学从以前的四平八稳、毫无新意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摆脱那种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做法,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让学生真正在学习语文中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我们真正潜心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研究之路,不断摸索、大胆创新逐渐走出固有的模式,树立新的学生观,创造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改变那种“耗时多、收效少”的面面俱到的课堂授课状态,改变那种“重复建设”的题海战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智力为核心,并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为核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发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的身心真正浸润在文学的优雅之中。

创新教育时代,语文更要注重其开放性,它包括空间上的灵活性、时间上的自由性、学习内容的丰富性、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从而让语文教学创新离我们越来越近。教师是教育的灵魂,课堂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把学生“沉睡的富矿”开发出来,使语文教学成为“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新之时,人人是创新之人”。

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

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仅仅具有创新精神是不够的,试想,人生总是多磨难,假若我们的学生经不起一点微不足道的挫折,经不起一点小小的打击,这样的学生创新精神再强又有什么用?这样的人才还算人才吗?所以,只有健全人格观念基础之上的创新人格,才是社会和时代所需。我们的学生应从人文教育中完善自我人格,从科学精神中体悟创新人格的真正内涵。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人格呢?

1、营造创新氛围

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拓展学生的视野,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吹毛求疵”,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在成绩评价上,采用多种方式,不惟分数论;在课外实践中,鼓励学生个性化,创新化的设计与发展;在活动组织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形成以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为核心的学生自治自学系统。

2、培养创新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大胆强化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在课堂和课余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发现”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按兴趣自主创立兴趣社团。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指导学生要发现问题的学,即时刻给自己要学习的提醒,时刻给自己学习后的自省;以应指导学生智慧的学,不仅善于创新,而且知道何时应该创新,何时应该借鉴。我们要努力使学生创意的获得,如无心插柳,醉心山水般的愉悦。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篇8

在我国经济改革的背景下,推进创新创业改革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国务院和教育部多次下达指令,要求高校重视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全方位优能人才,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觉性。在坚持创业的基础上,以创业开设新型企业和产业链条带动就业岗位的增加,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改革与发展的一大特点。高校将如何开展创新创理念的推广是助推人才培养的第一步更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步骤。

一、创新创业理念的内涵

2014年9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创新创业理念要推广发展到各个领域,教育领域作为为国家输送人才的重要支柱,必须将创新创业理念惠及广大工作者和学习者。创新创业将于将在专业教育基础上,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精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创新课堂教?w体系为基础。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教学过程,提升学生质量,改变高等教育人才培育形势。这种目标性的教学培养计划的根本内涵是,构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体系,将教育体系整体提升步入现代化教学,各高等院校在此过程中不断升华理念,深入教育改革,成功脱离传统教学的桎梏,向学生传授更加重视个人能力和素养的观念,不断强化学生对创新创业知识和意识的培养,真正提高人才培养的能力和质量,这是创新创业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创新创业理念助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理念

高校推行素质教育,以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实际需求为基础的教育体系,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基于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高校在建设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学生的创新创业理念推广。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推广必须建立在新的人才培养计划和人才培养观上,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已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社会现行需要的是拥有自主创新意识的国际化人才,不但要有属于学生自己独特的意识,而且富有创新精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就必须拥有先进的理念。

(一)尊重个性化思维

培养高等院校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是教学的关键,个性化教育是各阶段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尊重学生个性化差异和个性发展是新型教育理念的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创新创业教育也要在基于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进行,鼓励和支持学生发展个性,是高校现阶段能做到的最基本的外部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氛围对于学生发展创新创业理念和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只有在长期的个性发展中才能塑造一个人的个性发展,形成一定的差异性,个人意志和外部环境双重影响下发展的高校学生是打破传统教学理念的教育成果。

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首要条件是“因材施教”,在尊重个性化教育的过程中,将样板式教育彻底废除,尊重每名学生的个人意志和发展需求,尤其在其兴趣选择上要予以支持。当代高等院校学生的创新创意灵感真正来源于其对感兴趣事物的衍生,这种兴趣带动了其发展创新创业的内在动力,是其对事务深入探求研究的诱因。个性化强调不同的方案差异和个体差异,提倡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发展,倡导学生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想和创新作品,这种个性教育理念对于高校人才培养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之一。

(二)尊重创新性思维

对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革,提倡创新创业思想和理念是当今教育部部门的重中之重,时代的进步性对未来人才提出更高要求和水准,促使高校培养人才的方案不断改进,人才素质不断提升。如何做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当前教育研究的关键,创新创业的关键是人才,人才培养的重点则是个性化发展。在尊重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发展创新才是最切实的方式。

创新性是发展于个性化之上的,培养高效学生个性化发展实则就是培养其对个人兴趣的发展,一切科学研究的成功都是基于兴趣,再加上研究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善于发现的探索性思维,在这些条件具备后进行反复总结审视才能得出新的创新。当前高等院校对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生敏锐观察力和探索性思维上,对于兴趣的培养不是朝夕就能形成的,这要看学生如何发展和规划自我。所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需要高校在开设教学课程和教育过程中,鼓励学生对事物的多角度全方思索,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这是培养学生应用实践的基础,当一个人拥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之后,需要多方面的对自己进行锤炼,不断进行实验和实践,在此过程中进行自我反思和审视,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储备能力。这不仅是培养创新性发展的方式,更是提升学生自我能力的过程。

(三)尊重开阔性思维

对于如今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国际发展趋势来讲,有必要尊重和培养学生开阔性思维能力。我国在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同时必须开阔其视野,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知识体系。真正的人才培养必须是适应实际环境的培养方式,创新创业要紧随国际潮流,人才思路和素养要与国际一流水平接轨。

在开阔的视野中进行人才培养就要了解国际形势,站在国际水平思考问题,提升文化的交流和借鉴,培养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站在全面角度去进行。人才作为我国创新创业发展的主体,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必须具有个人独到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性,结合国外先进思维理念,创造出更多属于国家自己的创新性成果。不断更新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观念,使之向世界先进水平发展。

三、改革与发展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培养发展较快,但基于其起步较晚的劣势,国家教育部与各部门组织给予了高度重视。促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措施有以下几点:

渗透创新创业理念观念。从学生角度出发,以促进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为理念的出发点,贯彻学生个性化、创新性、开阔性的意识和理念。从教育工作者角度出发,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固化思想。

培育高校创新创业文化。高校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有拥有独特的思路和视野,主动承担责任,积极应对,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将创新创业作为学校的一项传统教育来进行发展。

3、优化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多种渠道的资金支出,但如何评判保证创新创业资金实用到位是现在需要商榷的热点问题,因此优化大学创新创业支持体系就十分必要了。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篇9

[关键词]科研实践;科技创新;大学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7)06-0139-03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以创新人才为特征的时代。构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素质,对学生传播科技知识、科技方法,培育科技精神,并提高学生科技实践能力是高校培养学生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层面。开展科研实践活动,丰富活动内容,搭建科研实践平台,拓宽学生视野,是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新能力,提高科技创新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国内外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现状

国外大学生培养模式大多是密切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始终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辩证统一,并将其严格贯穿到教育的全过程。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已成为国外大学的普遍做法,并成为大学制度化理念的一部分,代表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美国培养模式主要特点是“产―学”模式,大学与企业合作紧密,创新活动内容广泛,并且高校与政府均为学生提供了良好条件。大学生不仅能接触到生产领域的各类问题,而且其创新更具针对性和应用性。日本培养模式与美国类似,它强调政府行为,高校、产业界双方承担教育责任,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高校科技创新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德国培养模式是培养理论型、应用型人才双管齐下,在服务社会的同时,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德国创新平台面向产业集群,围绕产业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1]

国内高校大多采用双轨制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培养学生。所谓“双轨制”,是在本科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之内的一些实践教学活动(如: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基础上,不断扩展第二课堂(本科导师制、科研训练计划、学科竞赛等)。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利用多样化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2]国内绝大部分重点大学如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均采用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然而,国内产学研平台的发展水平与国外优秀大学产学研平台差距甚大,比如国内企业忽视合作平台,不承担任何教育责任,易敷衍了事;高校亦对产学研认识不足,单纯将其看作解决学生实习问题的途径。

近年来,很多高校或学生自发组织形成了一些科技创新团队,这些团队是为了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习和科研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创新团队能够以多方位、多层次的培养方式来培养学生,对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协作精神进行系统培养,这种模式也成为近年来培养模式研究的热点。

二、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的培养模式,结合国内高校的实际情况,2011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FoCUS团队(以下简称“FoCUS团队”)提出“通过科研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通过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最后走进企业实践检验学生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系统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三年来,FoCUS团队在这种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上不断探索,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科研项目:提升学生科研素质与能力

“通过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能力”是FoCUS团队学生培养的特色之一。一提到科研,多数人想到的是教授、研究生,很少人会想到本科生。然而FoCUS团队却是一个以本科生为主的人才培养平台――以本科生为主体,本科生自主选题,自主立项,自主实施,由研究生给予指导,以项目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是团队的核心。

与竞赛不同,科研项目有它的特点,那就是必须要有严谨的科研素质和思维。项目周期长,对细节要求高,任何部分都要求做到精益求精。项目实施的每个过程都有严格的规范,大到项目立项、计划实施,小到零件命名、制图等。以团队中桥梁检测项目为例,队员们会为一个零件是设计成L型还是H型而持续讨论、论证。如此严格是因为团队要求任何一处设计都要求有根据,任何一个部件的选型都要有理由。队员们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慢慢地、自然而然地就培养了一种严谨的工程习惯和思维,思考问题更加全面。

(二)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发散思维

大学生科技竞赛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开展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科技竞赛对于高等院校提高办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创造市场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3]

FoCUS团队提出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并将此作为团队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团队通过鼓励和指导队员参与竞赛,通过竞赛锻炼队员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队员运用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队员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并在竞赛实践中练就队员们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和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竞赛是团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街一。

以团队队员曾参加过的挑战杯为例。在参加挑战杯前,队员们调研发现现有的桥梁裂缝检测多采用车载式桥梁裂缝检测车载人进行检查,这种检测方式设备笨重、成本大、时间长、安全性差。队员们提出利用小型机器人替代大型桥梁检测车,利用机器视觉替代肉眼检测实现桥梁裂缝精确定位。然而,这其中有许多问题,如机器人如何吸附在桥面上、机器人吸附之后如何移动、如何跨越桥面上的障碍物、如何实现视觉检测、如何传输数据、如何减轻机器人的重量、如何避免误判等。队员们发散思维,去发现、分析和解决作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办法,最终成功地研发出一台吸附攀爬式桥梁裂缝检测机器人,开发了与之配套的软件系统,并凭借该作品夺得了湖北省挑战杯一等奖、美新杯华中赛区一等奖、东莞工研杯特等奖等奖项。

(三)企业实践:检验学生实践能力与科研能力

现代高等教育强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服务社会的重点之一就是服务企业。中小企业目前大多处于转型升级阶段,但是目前大多中小型企业由于缺乏相应的科研技术支持,与经济转型的要求形成强烈矛盾和差距。对于中小企业科研技术不足的问题,高校科研院所拥有最为丰富的科研资源。对于高校方面,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科研技术能力,有实力的高校的科研团队众多,但高校学生和科研团队缺少一个平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普遍存在大学生素质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鉴于上述背景,FoCUS团队在2012年至2014年连续三年赴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截至目前,团队赴中小型企业暑期实践队进行了社会实践活动3次,服务企业10家,累计共有56人次参与,帮助企业完成近30项课题。

该实践活动具体形式是由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本科生组成的小分队赴中小企业生产一线做研发,吃住在企业,在车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企业实际项目、实际问题为导向开展活动,有别于传统的“大集体参观大企业”的实习模式。

通过该实践活动将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成员通过实践活动能明确自己目标和肩负的责任,对企业运作、产品需求、沟通交流等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培养企业追求的高可靠性、低成本性的收敛思维,检验大学所学理论知识,检验通过竞赛和科研项目培养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获得高效的能力提升。真正实现将大学生成长与小企业发展相结合、大学生创新与小企业需求相结合、大学生资源与小企业转型相结合。

(四)规范化、常态化、多样化管理体制,营造创新环境

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在FoCUS团队中得到发展,并不断完善和延续,其生命力背后是一整套规范化、常态化、多样化的管理体制作为支撑。团队项目严格按照项目立项、市场调查、方案设计、加工制造、项目验收的规范进行,相比较以比赛为导向,队员更能够了解一个项目的具体流程,养成良好的科研习惯。团队坚持日报、周报和月报制度,项目组每周进行组内例会,例会中检查工作、交流问题、提出方案、总结经验,例会后进行总结,制成日报,记录项目进行的过程;每周所有项目组集中汇报,并由团队指导委员会现场指导;月末会将团队本月所有项目组工作汇总,制作团队月刊。此外,团队还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招新制度、预备队员、正式队员和骨干队员的三级队员梯度制度、队员培训制度等,这些制度保证了团队人事安排、队员梯队、老队员带新队员等,保证了团队发展的均衡性和持续性。

四、总结与展望

在科研―竞赛―企业实践“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中,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大学生培B和形成了严谨的工程习惯和思维,提升了科研能力。通过竞赛,大学生促进了自身专业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运用专业知识和自身素质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了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并在大赛的实践中练就了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组织能力和竞争实力等综合素质。最后通过企业实践,大学生可以实现自身素质与企业需求的匹配,明确自己目标和肩负的责任,对企业运作、产品需求、沟通交流等方面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培养企业追求的高可靠性、低成本性的收敛思维,从而进一步检验通过竞赛和科研项目培养出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综上所述,这一模式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晓华,王德润.德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特点与启示[J].安徽科技,2014(4):54-56.

[2]金翠云,汪晓男,李大字.多模式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106-107.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21世纪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将越来越高,人的创新能力成为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初中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担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之重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该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教师要树立创新意识,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

学生是创新的主体,在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下,学生的创新潜能就会被激活,从而释放出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首先树立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确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在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坚定的意志和品质、如何拓宽学习的空间,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个人差异、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等情况,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自由、充满活力的民主氛围,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敢说、敢想、敢提问、敢质疑、敢争辩,使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处于互动状态,互相讨论、互相交流。在互动环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出现了失误不要忙于批评,而要帮助他们弄清原因,找准差距,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潜能。

二、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活跃状态,能够最佳地接收信息,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中。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内在动力。如:在教学几何课时,可采用直观演示法、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自己摆一摆,画一画,在实际操作中验证结论,启迪他们的创造意识。还可以采取一些如数学操作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故事演说等等,鼓励学生联系实际,找准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培养创新的兴趣。又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中,可以让学生思考,为迎接校庆活动,学校准备购买一批运动服,应怎样合理地购买各种型号?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生就要对学校每一个同学穿衣的尺寸进行调查,然后整理成数据,根据数据做出购买数量和分配数据。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就会加深对统计与概率基本知识的了解和掌握。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和原理去观察身边的现象,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数学理论与应用运用到生活中,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维持他们的长久的创新兴趣。

三、培养“问题”意识,重视学生的创新行为

在数学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就必须要重视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重视学生的创新行为。首先,要培养学生敢于“问”的意识。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教育学生提高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消除学生不问“问题”、怕问“问题”的情绪,激发和锻炼学生敢问“问题”的勇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善于引导,推动学生不断地发现和提出新问题。其次,要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一般来讲,学生问“问题”是从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注重示范,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要告诉学生问“问题”的方法,站在学生角度去问“问题”。比如,在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中,要引导学生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角度提出问题。又如,在讲完角的基本知识后,可以给学生设计以下问题:平角与周角应如何表述?直线是平角吗?射线是周角吗?直线和平角,射线和周角关系应如何叙述?等等。第三,要正确解答学生的“问题”。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教师要给予准确及时地解答。当然,解答不仅仅是以给出正确答案为目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参考书、查阅工具书或动手做实验,亦或互相讨论完成。善于提问有利于学生学会讨论,加强交流,有利于培养

自己的创新意识,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其主体参与性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优秀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在数学教学中,要主动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的积极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条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进行学习。很显然,新课标已经否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霸权地位,赋予了学生更多的自和参与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要设计好每一节课,注重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并作好分析评价。同时,教师应当给学生科学设置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比如,在教授“旋转图形”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不会画,甚至产生厌学情绪。仔细分析一下,问题出在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缺乏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师没有很好地把握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办法:先让学生拿两个形状大小一样的三角板绕一个顶点旋转,然后让学生画一个三角形练习旋转,再变换不同的旋转中心、不同的旋转角度和不同的图形,如四边形、圆等进行练习,通过这种练习,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尽可能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一点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多一些创造,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会有创新能力,才能成为二十一世纪所需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金芝.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教育创新,2008,(6).

[2]张秀云.浅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问•科教探索,2008,(10).

[3]程丰连.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