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职业教育创新教育十篇职业教育创新教育十篇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12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篇1

西方各国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都贯穿着创新教育的思想,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一直以来,西方社会把创新精神、敬业精神的培训看作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的法宝。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生存于社会的精神,尤其是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美国与日本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具有完备成熟的创新教育体系,重视职业教育,注重公民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其国力强盛的重要原因之一。下面就以美国与日本为例,探讨国外职业教育中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职业学校的创新能力培养

美国的教育改革非常注重通过法律来施行,也非常注重对教育大纲的重新设定。美国学者H·a·帕索乌提出,制定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大纲应遵循以下原则:(1)发展学生的有效思维与运用这些思维的实际技能和技巧。(2)有利于学生吸收经常变化和不断发展的知识以及新的信息和情报,养成学生不断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渴望。(3)促进学生养成自由利用必要的文献资料的能力。(4)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促进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促进学生对自己与自然界、文化以及其他事物的理解。日本也很强调教育目标的确立,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按教育目标设计课程、选择教材与教法。

美日两国根据科学的教育大纲和教育目标,在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课程设置突出灵活性与应用性

美国各州和当地的中等职业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课程设置,整个课程设置的体系较灵活,力求面广点深,以博促专。学校开设不同层次的必修课供学生选择,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选择不同进度的班级学习。学校无重点、非重点之分,但每所学校均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学校除必修课外,还根据自己的优势,开设几种甚至上百种选修课或活动课供学生选择。

日本中等职业学校除了设立众多选修课外,课程设计非常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各科都有专题制作课,由学生选择一个专题在三年级时制作,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发挥其专长与创新意识,并于毕业时将其创作的作品展出,激励学生发展创新意识,提高设计能力。

两国在课程上都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组织中占有重要地位,生产实习、实验、设计等环节受到高度重视,学生有充分的接触实际、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专业确定后进行能力分析与分解,专业主干课程设置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核心,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两国职校课程都表现出对基础理论的要求不高,主要是根据专业能力形成的需要开设理论课程,非常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整合,采取的整合方式是渗透型的。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理论还不完善,许多办学者只知道办学方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应注重实践教学,但对于具体操作则缺乏了解与研究。中等职业学校往往把学术性大学的办学经验直接移植过来,使得职业教育理论过深,实用性不强,理论与实践相脱离。这种课程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课程建设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

(二)教材编写生活化

美国各职业学校的教材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校长决定,但所有教材都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学习各种知识的同时,能和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相联系,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对美国学生而言,一道题往往会有不同的解法和答案,由此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材编写生活化有助于学生直接看到知识的运用价值,促使他们去发现新的运用方向,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大有好处。

(三)相信每个学生的能力

美日两国的职业课程特别重视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探讨,以了解个人的特殊才能,使个人的特殊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学校以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为本,相信每个学生均能成功,不管对何种学生,教师都会千方百计地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和表扬。

(四)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美国和日本的中等职业学校中师生关系比较平等和融洽。美国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是启发式、谈话式、讨论式等,教师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与探索,教师极力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重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表达想法与分享信息的能力,团队协作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科技的能力等。美国和日本的职业教育从课程设置到教师指导都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极好的教育环境。学生在学校中充满自信和主体精神,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在潜移默化中进行的。

我国职业教育中创新教育思想与教学大纲不一致,不能得到强制实施。在具体教学中,由于课程设置固定单一,学生没有选课自,不能发挥自主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仍采用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学生没有主动思维的需要和动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难以得到培养。因此,应该切实借鉴美国和日本在学校内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从教育的各个环节上落实创新教育。

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学校教育的任务,更需要社会构建一个完整的创新体系,整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才会大幅度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才会沿着高质高效的道路前进。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国家都非常注重全民创新体系的建立,注重在企业中对员工进行创新能力培训。

美国非常强调企业界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与合作。美国的《学校——工作多途径法案》要求“扩大地方中小学与地方企业的合作”,使企业为其“今后的生产率和竞争能力投资”,“利用工作场所,使之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积极的学习环境。”工商企业与学校联手搞职业教育,即所谓合作职业教育,企业参与学校决策、课程编制、教学评价等教育过程,向学校提供指导人员,承担起工作场所中学生的教育任务,成为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合作职业教育可使学生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和技能,也为学校依照人才市场需求调整教育内容提供了参照系,又为企业对未来的就业者进行培训与考察提供了机会,接受合作职业教育的学生毕业后大都为有关企业聘用。此外,美国企业内部的职业教育活动也相当可观,例如著名的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极其重视公司员工的职业教育,每年用于员工技术培训的经费高达7亿美元以上。

日本也同样重视企业在职业教育创新中的作用。松下电器公司在1995年提出了组织创新阶段论:视野的创新;创新思考培养;创新知识积累。在视野的创新方面,松下电器所用的方法是派设计人员参加展览会或参观博物馆。在创新思考培养方面,松下电器公司有两种方式,一是定期或不定期地拜访一些美学大师,讨论作品产生的思考历程;二是请销售成功的其他不同品种的产品设计师讨论设计的思考历程。在创新知识积累方面,松下公司也有两种方式,第一是实行师徒制,平时为上级指导下级;第二是教师培养制,选择较有创意之人定期开课,以产品设计为主题进行讲授。松下公司除了采用以上方法进行创新教育外,对于新的设计人员还有特别的教育:(1)导入设计课程(包括电脑绘图、概念描图、模型制作);(2)基础设计课程(包括设计计划与报告、描图表现力、模型表现力、电脑自主设计);(3)开发设计课程(包括造型概念见习、造型手法与试作);(4)设计评价课程(训练高级人员对新设计产品的评估能力)。这些做法使企业与创新紧密结合,员工在一个充满创新的氛围中工作,创新意识较强,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较快。这些做法同样值得中等职业教育借鉴。

现阶段我国尚未充分调动企业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还是由某一部门独家承办,使得职业教育的办学投入不足,教学质量不高。一些企业虽然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但这些合作尚处于低层次阶段,绝大部分合作企业都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地位,仅仅为学校出资,未能积极参与到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教育过程中。从长远看,这种状况不利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创新教育与终身教育体系

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韩国汉城召开了第二届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审议并通过了《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21世纪展望——致联合国秘书长的建议书》(简称《建议书》),这次大会的主题就是“终身学习与培训——通向未来的桥梁”。在国际范围内,职业教育正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议书》指出:“技术与职业教育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应成为一种主流教育渠道,而不是像从前认为的那样,只是从普通教育体系中延伸出来的一个庞大的附属品。”职业技术教育不是孤立的、与其他教育无关的教育,也不是以一次性选定职业终身不变为前提的教育,而是一个由职业启蒙教育、职前教育、就业培训、职后教育等多方面有机整合在一起的统一连续的过程。同样,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起点也不是终结点,而是个人终身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支持与关注,需要形成一个良好完整的社会性创新体系。个人从最初接受教育时开始,就应接受创新教育,这一过程应持续一生,则人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想要在某一教育阶段实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突破是不现实的。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篇2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创新

目前,人类正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迫切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创造能力并全面发展的人才,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衔接;突出“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完成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人才重要历史使命的现代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教育教学创新。

一、教育技术的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教学手段已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网络教学能让学员不受国度和地域限制,建立起直接接受名师授课的平台,消除了学习的距离感,知识的获取更为容易。技术辅助学习将对终身教育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多途径、多层次的学习,满足教育与培训需要。多媒体是教师必须掌握的现代教学手段,它能妥善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内容、方法和传统教学手段等的统一和有效结合如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参与教学的模式,它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对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采用有效教育新技术,它预示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引进,必定会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代之以高效率的教学模式。伴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实践,人们对教学手段的研究已上升到教育技术学的层次,即把教育技术作为设计、实施和评价学与教的全部过程的系统方法。随着网上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重要教学手段,校园网络将使信息技术融于教育的各个环节、成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必要手段。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模式在空间的拓展,时间概念的突破,教育对象的扩大,教学方式的本质变革,教学内容的质的飞跃,教学效果及时测定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我每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打好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育方法包括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考评方式三种。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型的学习习惯,以课堂统一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教育方法的创新是多方面和多样化的,不管是教学方法上的启发式、讨论式,还是学习方法上的探讨式、互动式,以及考评方法上的多样化和多元化,总的原则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习的主动精神。世界教学方法不断发展,可以说是教法各有千秋,教有教法,教无定法。但当代各种先进的教学流派的共同特点是:以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以创造条件使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机会为主要原则,以引导学生走自学之路为主要方法,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手段,以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创造能力为教学思想为核心。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都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灵活的教学方法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善于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使每个学生教都有所收获。

三、实践教学的创新

实践教学应多样性、中心性并用,职业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工艺型的专业技术人才。它直接担负着将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设备移植到生产上并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任务。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是中、初级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他们处于行业、工种、产品的生产技术岗位、工艺操作的实践岗位。因此,职业教育所追求的不是理论水平,也不是学历文凭,而是一种能满足某一职业或工作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它是一种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重视与未来工作相衔接,特别重视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里进行实践性教学,增强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顺利地适应未来工作需要。

实践教学的任务就是通过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使学生巩固、加深、补充在理论课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从而掌握必要的职业技能。它使理论与实践、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在生产性实习中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创造了生产产值,是造就全面发展一代新型劳动者的重要途径。因此,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应围绕实践教学组织教学内容,为实践教学服务。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篇3

关键词:市场导向职业教育创新改革影响因素路径

在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作为新兴的教育类型,得到了飞跃性的发展。在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发展过程中,我国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不仅为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作出了贡献,同时也极大地支援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当前,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必须从时展趋势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努力解决自身在创新改革过程中存在的诸如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学生就业难等突出问题,才能够推进职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这也是本文进行市场导向下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一、基于市场导向的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影响因素

(一)人才培养目标方面

在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上主要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既没有突出人才培养职业教育的特色,也没有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而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因此没有足够的教育经验可以支撑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由此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等职业教育备受社会歧视的发展形态。另一方面,部分职业院校在功利性思想以及不作为态度的双重作用下,在办学过程中牺牲人才培养质量换取经济效益,或者我有什么资源就开设什么专业,并没有从市场导向出发,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出发。

(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

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分析,涉及诸如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模式、课程体系配套资源的建设等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课程设置方面进行论述。从课程设置上来说,职业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从市场需求角度来看,其表现在教学上即是学校所传授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需求的差距、实践教学环节脱离社会岗位实际的差距。另外,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的缺失,使他们难以适应社会岗位的现实需求。

(三)学生就业教育方面

当前,我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对于职业教育学生来说,就业形势不容乐观。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在教育思想以及就业观念上的不断更新,按照市场需求合理调整专业结构,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但是在具体的就业教育工作中依然存在着突出的问题,比如对于就业教育的重要性认识薄弱,这种意识不重视以及认知上的缺陷,导致了职业教育在学生就业教育上缺乏理论革新与支持,学校就业体系没有实现制度化和系统化的有效构建与运行。

二、基于市场导向的职业教育创新改革路径

(一)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特色,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突出职业教育特色,从市场需求分析入手,不断调整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一个特色鲜明、专业设置合理、目标明确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切实从照搬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依据人才市场需求,而不是随意设置专业,也不是为了在专业设置上进行攀比。从自身发展需求出发,从市场需求出发,把学生职业发展、职业知识以及技能掌握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思想。其次,以人为本,改变当前功利性办学思想,变革传统上不关注学生知识获取以及技能培养的现状,切实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关注学生智力发展,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把人才培养的过程变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的过程。

(二)合理构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是连接现实社会与职业教育的纽带,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要路径,因此有必要构建合理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在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前提下,以学生职业潜力发掘为核心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课程设置上来说,要统筹兼顾,突出一专,强调多能的课程结构,既能够满足学生继续教育的需求,同时也能够在职业岗位目标需求指导下,从人文素养、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教育教学中全面对接市场人才需求。

(三)市场导向下的就业教育思路

针对我国职业教育在学生就业上存在的问题,有必要从意识、教学规划、教育机构和体制等方面进行改进。具体来说,首先要确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社会人才需要进行专业招生和专业设置,从人才市场用人标准上进行人才培养教学任务的规划。其次,加快完善全员参与的职业教育学生就业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对于就业教育的宣传,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育工作者再到学生管理人员再到学生本身,构建一个多元一体的合力重视和建设格局,转变教育理念,以全员参与、全程指导、全方位服务为就业教育工作开展的指导方针,实施全程教育。最后,健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把就业从招生就业中解脱出来,确保就业指导的专业性,与此同时,配套构建毕业生就业服务平台,加快职业教育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建设水平,以此提高服务质量。

(四)加强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直接参与者,是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学规划目标实现的关键和基础。一支具有高素养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学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和课程体系系统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当前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所谓双师型教师并不是“双证”教师,它是师资结构中特殊的组成部分。在当前重学历、重证书的人力资源管理现实状况面前,学校要明确双师型师资队伍的构建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的细心培育,同时也不能盲目地重证书、轻能力。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内涵型教育创新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以高中阶段教育为重点,初等、中等、高等相衔接,职业学校教育和各种形式的培训并举,又与普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增长期。然而,由于造成目前职业学校招生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15—17岁高中学龄段人口高峰。因此——些人认为,在高中学龄段人口高峰过后,职业教育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但是,笔者认为在人口高峰过后,职业教育将会进入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期。正像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高速增长,已完成粗放扩张阶段一样,在未来的一二十年里,中国职业教育将会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型发展,重点在于提高职业教育的品质和公众的认可度。要成功地完成这个转变,职业教育必须在学制、课程、成本分担、调节机制等方面进行教育创新。

一、学制创新:由学校本位到学校与企业的结合

学制改革的出发点在于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的再认识。因此,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必须清楚“高素质的劳动者”(中职的培养目标)的真正涵义以及它和“高技能人才”(高职的培养目标)的区别。总的人才类型有: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类,与之相对应的人才有通常所说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技术工人。前两种人才分别由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培养,后两种人才则由职业教育培养。按照这种分类,笔者认为所谓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就是技术工人,所谓的“高技能人才”就是技术员(这里的技术员是一个综合名词,不单指生产技术人员,还包括同层次的管理人员),也就是说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工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技术员。这样一个定位,不仅把中等职业教育一直模糊的培养目标理清了,而且也把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明确地区分出来,并且为在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内部的融合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学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修业年限,更重要的是指学习的形式与结构。因此,学制改革并不是简单地延伸或缩短学习年限。培养一个技术工人的修业年限并不一定比培养一个技术员的年限短。在英国传统的学徒制中,徒弟要升为工匠需要7年;在今天的加拿大培养一个熟练的汽车维修人员和培养一个本科生一样,也需要4年。这样,面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学制改革迫切需要进行学习形式的改革。由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新定位比较接近于技工学校,其他类型的中等职业学校在学制改革中首先应该学习和借鉴技工学校的成功经验,同时,技工学校也需要根据新的形势要求进行自身的进一步改革。

目前,企业愿意高薪聘请的高级技工能够在现有的学校职业教育模式中培养出来吗?虽然我们在职业学校推行资格证书制度,但一线的职教工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因此,学制改革的方向是突破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与企业密切结合。既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比如德国的“双元制”,又要认真总结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如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现在有些学校进行学分制的探索,国家也给予支持和鼓励。但支撑学分制的是优良的教学资源和优秀的学习主体。即使在普通高等学校,推行真正的学分制也遇到不少的困难,而大部分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包括师资、设备、教学场所,都离标准化的要求相差甚远,特别是学习主体的状况更是难以让人满意。因此,在许多靠施行“军事化管理”、把训练学生的纪律和行为习惯作为主要任务的学校去推行学分制是难以想像的。

在新的形势下,职业学校必须进行学制改革,否则,将无法实现新的定位,无法完成“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的任务,而职业学校内部的融合也只能是——种形式。学制改革并不存在理论的问题,而是如何创造支撑理论转变为现实的条件。在目前各方面的条件都还不甚具备的情况下,对大多数职业学校而言,根据企业和学生的需要,在修业年限上设计不同规格的学制,如一年制、二年制、三年制等,供受教育者自由选择,应该是一种现实的策略。

二、课程创新:由学科知识系统化到工作过程系统化

课程是培养人才的蓝图。与学制改革相比,课程改革是更为核心的东西。总的来说,职业学校课程建设存在的共同问题就是学科性倾向。面对就业导向,这一问题就显得更加突出。特别是对于普通中专和职业中学,改革的任务就更加艰巨,因为这两类学校原来都是按照“技术员”的培养目标去设计课程的。各类职业学校课程改革的总方向是从传统的学科知识系统化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转变。所谓学科知识系统化,就是在课程设置时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所谓工作过程系统化,就是在课程设置时,按照岗位需求和工作程序进行,强调实际的操作技术。是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设置课程,还是按照学科系统化设置课程,这要由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对理论和实践的不同要求而定。一般而言,学科系统化课程和教育层次成正相关关系,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和教育层次呈负相关关系。也就是说,教育层次越高,学科系统化课程所占比例越高;反之,教育层次越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所占比例越高。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系统化与教育层次的关系却并非如此。我国职业教育目前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两个突出问题:第一,在不同的教育层次中,学科系统化课程和工作系统化课程比例并没有实质性变化,也就是通常说的中专是专科的“压缩饼干”、专科是本科的“压缩饼干”;第二,在各个教育层次中,工作系统化课程所占的比例都极低。在高等职业教育以下层次的教育中,工作系统化课程应占绝对主体地位。因此,按照这个标准,中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必须进行革命性的变革。要完成这样一个变革,既需要观念上的突破,也需要现实条件的支撑。

三、成本分担模式创新:由政府投资为主到政府、企业、个人共同负担

以上所提到的现实条件是改革所进行的物质基础。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社会抱怨职业教育的质量,职业教育界则抱怨社会的态度。这里面隐藏的深刻原因就是职业教育物质投入的严重不足。职业教育一线工作者对此有深刻的体会,特别是县以下的职业学校,基本上是“吃饭”财政,正常的教学都处在“维持”状态,无暇顾及改革。改革需要优秀的教师、优良的教学设备和先进的教育观念,而“购买”这些东西都需要经费的支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需要更大的投入,但事实情况却正相反,普通中学在政府支持、自筹经费的灵活性上都远比职业学校优越得多。因此,要解决职业教育的发展问题,要解决职业教育的改革问题,首先必须解决一个根本的问题:谁应该为职业教育买单?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作这样一个假定:谁受益,谁买单。这个假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符合社会改革的方向,因此,容易被公众接受。谁在享受着职业教育的好处呢?首先是国家。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振兴经济;其次是企业。企业录用经过职业教育的人员作为员工,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益;最后是个人,个人通过职业教育可以增加就业机会,获得生活来源。这样,根据以上假定,职业教育的成本应该由三方分摊。但三方应如何分摊呢?由于我们无法去具体量化谁从职业教育中究竟获得了多少好处,只能再假定三方获得的好处是均等的,也就是说,职业教育的成本应该由三方均摊。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职业教育的成本主要由国家承担,其次是个人,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受益者负担的却很少。一般职业学校的经费来源模式基本-卜是:地产、设备、人员工资由政府投入,日常经费靠学费收入,来自企业的支持几乎没有。现在,面临的现实是无论提高哪一方的成本分担额度都很困难:第一,国家财力有限;第二,家庭,尤其是农村家庭,一方面收入不高,另一方面,对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回报和经济回报评价不高;第三,企业,一方面由于没有必要的法律约束,自然愿意享受免费的午餐,另一方面,并不能从职业教育中得到想得到的人才。要走出这个困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行政的力量是无效的。笔者认为,应该依靠市场的力量,通过创建一个科学的机制去解决。具体思路是:按照职业教育成本应该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均摊的假定,在各地创建一批由政府、企业、个人均摊成本的“三三制”示范学校。“。三三制”学校,采用最先进的办学理念、最优秀的师资队伍、最优良的教学设备、最科学的培养模式,同时,确保能为企业提供满意的员工,为个人提供满意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回报。教育是…—种投资,这种理念已经逐渐为公众所接受。职业教育属非义务教育,是和个人利益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只要家庭能从对职业教育的投人中得到预期的合理回报,适当地提高学费收入,应该能够被接受。企业也一样,只要真正能从职业教育中获益,必定能提高它投资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这样,“三三制”示范学校,作为星星之火,最终能成燎原之势,因而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的瓶颈问题。

四、调节机制创新:由行政政策到劳动力市场

中等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20余年的办学历程中,不断重复着“繁荣”与“滑坡”的循环。主要的原因在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是基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而是基于一系列行政政策的推动。如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中等职业教育第一次“大繁荣”并不是市场产生的有效需求推动的,而是一系列文件和行政手段推动的。1980-1985年,国家先后了《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等对职业教育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文件。仅针对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文件就了8个。同时,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被写入《宪法》。这些文件和法律又迅速转换成各级政府的决策和行政措施,于是催生了一批又一批职业学校,职业教育呈现空前的“繁荣”局面。仅河南一个县,就先后办起了275所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同样,从上个世纪末开始出现的中等职业教育的负增长,即所谓的新一轮的滑坡,也主要不是由于劳动力市场对中等技术人员的有效需求减少所推动的,而同样主要是由于政策的结果。造成这次“滑坡”有两个明显的政策因素:第一,1997年的招生与就业制度的并轨,毕业生包分配制度的取消。毕业生包分配制度的取消直接影响了以获得“铁饭碗”为目的的求学者的入学积极性,也就直接影响了以前那些能够为学生提供“铁饭碗”的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第二,自1999开始的高校大扩招诱发的“普高热”。应该说,这两个政策因素的叠加,是造成中等职业教育持续滑坡的主要原因。再看农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从潜在需求看,农村职业教育的市场是巨大的,但从有效需求看,确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因为:第一,目前农村生产存在低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情况,决定了农民不可能对其进行大的投入,包括科技和劳动能力再提高的投入,这就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农村对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依赖于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而农业的产业化和现代化从根本上依赖于整个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农村对职业教育的大量需求应该是20年以后的事。第二,假若农村的过剩劳动力必须具有中等职业教育毕业资格才可能实现向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转移,这也会刺激当地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可是,事实是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目前需要的是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这些劳动力并不一定都要求必须经过完整的中等职业教育,有的只需经过简单的职前培训就可以胜任工作。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企业和个人双方都不愿因教育而增加成本。鉴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目前农村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有效需求必定是有限的。而国家有关部门仅依据潜在需求就制定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政策,当地政府不顾有效需求的客观情况盲目扩大职业教育的规模,造成的“繁荣”注定是一时的,“滑坡”倒是必然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的“繁荣”只是一种“虚增”,“滑坡”也是一种“虚减”。因为这种“繁荣”和“滑坡”并非山劳动力市场创造的有效需求调节的,而是各种政策和行政手段作用的结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等职业教育的“滑坡”是一件好事,这说明它的发展正在逐渐挣脱“计划”的束缚,也说明劳动力市场将要对它起主要的调节作用,因此,这种“滑坡”也可以口叫“还原”。

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靠行政政策去启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正确的抉择。但是,当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已经初步形成、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差不多可以和普通高,卜平分江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臻成熟、wto规则开始运行的今天,再靠行政政策去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显然难以适应形势的需要。职业教育是和经济有着天然联系的教育,它的发展直接受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应该保持多大的规模、应该和普通高中保持什么样的比例结构、应该和高等职业教育保持什么样的比例结构,不应由政策说了算,而应由市场说了算。当然,我们提倡市场机制,并不是要否定政府作用,而是要转变政府职能。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制定规则、宏观监管。中等职业教育只有实行在政府宏观监控下,主要由劳动力市场调节的机制,才能走出“繁荣”与“滑坡”的怪圈,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虽然在目前职业学校招生人数增长中高中阶段学龄人口高峰起了重要作用,但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是一个基本的因素。职业学校应抓住目前的关键发展期,及早进行教育创新和战略调整,为即将到来的转折期做好准备,才是明智和应有之举。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人口转变与教育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创业;教学改革;思考;研究

一、高职院校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现状

为了满足社会以及个人需要,许多高职院校纷纷设置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在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面对高职院校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现状,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1、内容陈旧落后高职院校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陈旧,并且缺乏针对性。高职院校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课本主要是由西方的著作翻译过来或本科院校的课本中借鉴过来,并且时间相当久远,没有办法得到及时的更新。即使在有的学校选择的教学课本是由中国专业人士编制而成,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根本满足不了时展的要求。除此之外,在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式,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授为主,且讲授主要依靠教材,对课本知识进行传授,而没有结合当代的就业创业现状,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的陈旧和落后,教学手段以讲授法为主,缺乏多种教学手段多样并行。2、方法单一枯燥在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课堂上,单一的教学方式根本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在不少高职院校就业创业的教学课堂上,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在课堂上扮演一个主角,滔滔不绝地讲解着,而学生静静地坐在座位上。这种教学方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反感,教学效果也会大大折扣。教师没有采取一些教学讨论,或者是让学生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学生在整节课上都固定在座位上,学生容易疲惫,这种教学方式十分无趣。3、理论脱离实际在高职院校中的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理论脱离实际这是一大诟病。在高职院校中,有两种极端情况,在许多高职院校中,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往往集中在大三下半年,这个时间十分匆忙,又是忙于找工作又是忙于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教学内容出现理论和实际完全脱离的情况。在课堂上,教师十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没有任何的社会实践与理论进行匹配。再或者,在有的高职院校中,他们认为理论知识没有意义,实践才是最有效果的,所以重实践轻理论。

二、高职院校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开设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这是具有极其深远意义的举措。在我国,开设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是一种具有前瞻性的行为,我们必须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它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可以调动我们进行研究的积极性。1、落实培养目标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符合要求,自从2007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开设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要求,把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列入公共必修课之一。因此,高职院校开设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这是对我国人才培养目标的贯彻和落实,这有着于人才的培养,这有助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从而拉动就业。2、满足社会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社会的不断转型,对人才的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职院校中的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这有助于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就业信息,树立正确的择业以及就业观念。学生在学校接受了就业创业的教育,这有助于学生对当前国内外就业的形势有所把握,同时把自己塑造成社会所缺少的一种人才,以此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一个人的存在无法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满足了社会的价值也就体现出自身的价值。3、促进个体发展在高职院校中的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它对于学生个体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它不仅仅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同时也就学生个人的发展,也就是说,这种教育是沟通社会与个人之间的桥梁。它把人的价值的体现也放在一个突出的地位,它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以及就业观念,摒除眼高手低的尴尬境地,从而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促进个体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三、对高职院校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如何更好地推进高职院校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也是基于高职院校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它的发展状况这种现实条件决定的,这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有益探讨。下面是笔者对高职院校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1、丰富教学内容不断丰富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内容,这是首要一步。只有多样性的内容才可以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否则,这门课程可能就如同虚设。丰富教学内容这需要教师做出更大的努力。首先,在课本的选定上,学校应该选择一些年份较近的课本,这样比较有时代的气息,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在课堂之上,要不断突破课本的局限,要引进一些先进的就业理念,打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隔阂,特别是西方一些先进的择业或者是就业观念。这样一方面扩展了学生的就业视野,另一方面,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2、打造优秀的师资队伍只有优秀的教师才可能培养出杰出的学生。在许多高职院校的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中,一些任课老师并不是具备有这个专业素养,他们可能是其它专业的,只是负责对学生进行讲授,可想而知,一个不是专业的老师怎么可以把就业创业这门课程教好呢?术业有专攻,没有优秀的老师,这是无法满足学生关于就业创业方面的需求。第一,学校应该打造一批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在教师的选聘中,学校可以提高门槛,招收一些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另外,学校还应该对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任课的老师进行适当培训,了解真正的就业形势。3、注重因材施教在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这门课程中,面对的是形形的学生,他们的兴趣以及个性完全不同,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突破传统的教育模式,要注重因材施教,而不能搞“一刀切”。在大学阶段,学生基本已经是成年人,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历或者是成长背景,他们的个性或者是心理已经基本定型,因此,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心理以及生理差异,根据他们自身的优势进行施教。在课堂上,教师首先要创建一种民主的氛围,这样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想法,从而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其次,教师要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个体需要进行教学。4、理论联系实际理论离不开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说明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样,对于高职院校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一样,就业理论知识需要实践作为支撑。首先,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课程安排,突破传统以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把理论课程的安排和实践课程进行紧密结合,防止任何的一种单一倾向。其次,我们应该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不能仅仅依靠大三,这种时间太仓促,我们应该从大一或者是大二就开始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这种长战线可以为实践和理论的结合提供充足的实践。最后,学校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就业实践活动,利用暑假或者寒假,完成就业实习报告。

四、结论

在当前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或者是创业十分艰巨,这不仅仅是学生自身的利益,同时也是社会与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学生成功就业才能满足市场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才能全面的拉动社会以及国家的发展。学校肩负着艰巨的培养任务,应该在学生的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中体现出扎扎实实的精神,真正为解决就业困难问题作出贡献。同时,作为教育人员,应该对就业和创新创业教育不断进行探索,从而为实际的就业问题给予指导与借鉴。

参考文献

[1]常大治.从就业看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华章.2010(04).

[2]邓清华,郑平燕.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析[J].高教高职研究.2011(47).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篇6

论文摘要: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要重视素质教育的实施,确立职业素质培养的科学理念,创新素质教育形式,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对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较高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术和技能,更应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以适应时代面临的各种挑战和机遇。因此,职业教育在培养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提高学生适应时展需要的综合素质,这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具有深远的意义。

1确立职业素质培养的科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在理念上,必须准确把握以人为本的宗旨和职业教育的本质,树立科学的职业素质培养理念。

职业教育的本质首先是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载体,塑造人格,培养人才的过程。职业教育既指向职业性就业,又指向教育性发展;既要实现社会需求的功利性目标,又要实现个性需求的人本性目标。反思我国职业教育,我们必须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全面认识职业学生所需要的职业素质内涵和构成要素,加强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职业身心素质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专业教学不仅要围绕培养目标,也需要有素质拓展,以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洞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摒弃实用主义价值观,转变单纯的“技术教育”的片面认识和做法,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防止和纠正培养“工具人”的目标取向,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全面发展后劲的人。适应国际竞争条件下人才素质新要求。

2成立专门的素质教育机构

为了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应设立专门的职业素质教育部门,下设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中心,负责全校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包括,统筹安排学校的素质教育教学工作,收集职业院校的素质教育信息,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提供各方面信息参考;开展调研工作,了解校内各专业课程的设置情况及学生对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需求情况,为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开设提供依据;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制订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管理的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探讨各门职业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特色,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职业素质课程体系,开发具有实效性和针对性的课程;负责组织召开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研讨会,交流职业素质教育课的教学经验、教学方法,探讨推进职业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鹏程.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研究[J].职教新观察,2009,3.

3探索和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教学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包括丰富系统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实现素质教育与课程的整合。

3.1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力举措。一方面,应在遵从直观的传统教学和课堂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推行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导向法,特别要注重对本土案例的开发。同时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创新不同的教学模式。比如“礼仪与口才”课程的情境教学,因学生的直接参与面广、针对性强、基本素质训练效果好、课堂气氛活跃适合情景教学模式而获得省级重点课程。从素质要素着手,成立素质训练中心,从品格、心理、技能、礼仪等方面分项目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素质训练,包括学生品格拓展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职业技能培训中心、职业礼仪训练中心等。构建素质拓展方案,让学生根据个人爱好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各种素质拓展活动,进行相关的拓展训练。在具体教法上要以案例、情境模仿和讨论为主,以确保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教学效果。在考评方面,也要突破传统的笔试模式,以能力考核为主。主要方式有任务式、案例式、项目式等。

3.2创新评价体系,突出教学实效

在素质教育考评中,把课程分为考试课程和考查课程,把学生出勤情况,课堂活动表现及社会活动情况等因素纳入成绩评定范围,对学生的组织纪律、学习成绩、平时活动参与和表现、与人的交往合作、品德修养等进行综合评价,学生素质教育课成绩计入学籍档案,以备用人单位参考。把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评价作为重点,是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特色,使考核内容更加充实,考核方式更加规范。素质教育重在养成,素质的提高不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从日常的生活学习中也有所体现。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提高认识,积极行动,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篇7

关键词:中职教育体育教育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3(b)-0225-02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职学校在教学质量上也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中职体育作为中职学校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学科,其教学创新对中职体育教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在以职业教育为先导的教学原则下,必须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模式,为学生以后步入社会进行实践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该文主要就中职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中职体育教育创新途径进行深入分析。

1中职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1.1体育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学校重视文化课程多过于其他课程,导致很多中职院校的体育教育落后,对于体育教学简单的认为是锻炼身体,学校并没有做完整的体育教学计划,也没有相关的硬软件支撑,导致体育教学不到位,体育课时没有保障,甚至有些学校连体育师资队伍都不健全,更不用提提升学生的体育素质了。

1.2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因为中职院校对体育教育的不重视,导致体育课程没有做完整的规划与设计,教学实效性不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对体育课程的安排比较随意,没有执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要求,课程的安排没有考虑到是否为学生真正需求的;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缺乏特色,很多院校的体育课程都是模仿其他高等院校的课程,而是否符合自己学校,是否符合中职院校的诉求并没有做考虑。

1.3体育教学手段落后

部分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于体育教学只是简单的锻炼层次,比如就做操、跑步等体育运动,而其他的户外拓展运动项目并没有做计划和安排,这就导致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单一,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而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单一也是其中一个问题,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教师单一的讲解体育理论知识,在户外,教师带领学生锻炼身体,最终导致学生不愿意上体育课,从而影响体育教学效率。

2中职体育教育创新途径

2.1改革课程资源,完善教学模式

中职院校要对体育教学重视起来,要改革课程资源,并且号召全体师生重视课程改革。比如,体育教师在平时体育教学的时候要多加观察,并且不断改进,开发出适合学生主动参与的课程内容,同时,要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情况与体能素质、兴趣爱好,再结合学校的课程安排,开发出既适合学生学习需求,又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课程。此外,还可以收集学生的意见,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可以结合他们的学习需求,构建一套新型的课程,以完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体育各方面的素质,让教学更具有生命力。

2.2加强创新能力,构建新型结构

创新才能够进步,才能够推动社会发展,才能够促使我国兴旺发达,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应该承担起创新责任,主要体现在,要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创新体制与管理,要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的创新能力。中职体育教学的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运用情景教学方法,通过设定一些有特色主题的情境氛围,通过情景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知识和运动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足球运动可以模拟世界杯,篮球运动可以模拟nBa,这些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东西,通过评价分析世界级的比赛现象,并且融入一些w育基础知识,这样不进提升学生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锻炼身体。第二,运用游戏教学法,通过游戏的形式来进行体育教学,让体育课程变得更加生动有趣,用游戏结合体育知识、体育拓展等相关的课程,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更高的参与意愿,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的实用性。特别是对女学生而言,她们对体育运动的热衷程度不及男学生,而且体能素质相对男学生更弱,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设计更多的教学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让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学习到体育知识,并且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让他们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培养成适合社会发展、适合国家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2.3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健康品质

一直以来,大多数的学校非常重视文化课程,注重课堂教学,希望学生中规中矩的听课,对学生的情绪方面的关心没有表现出来。因此,中职体育教学要注重发挥课堂外的优势,给学生更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比如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来引导学生释放压力,发现自身优点,提高自信心,同时通过团体活动能够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在进行体育活动教学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坚强的品质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比如可以借鉴户外拓展训练方式,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体育比赛,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胜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坚忍不拔的良好品质,这样当他们进入社会后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遇到问题有更健康的心理品质来解决,迎接更多的挑战。

2.4重视个性发展,建立新型关系

我国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实施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就是将知识一股脑的灌输给学生,没有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发现,如果在学生时代参加体育团体活动,在参加工作以后会更加机敏、勇敢等,所以中职教育要更加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学校要给予学生个性展示平台,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充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等特征,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给予他们展示个性的平台。比如可以根据学生对体育爱好的不同,建立各种体育兴趣小组,根据学生个人体育技能掌握情况,自制和制定各类竞赛活动,发挥学生个性特征,让体育教学边等更加生动;另一方面,要倡导民主精神,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扭转传统教师的形象,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创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平时多关心爱护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来自老师给他们的温暖和鼓励,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传统的师生之间不可逾越的关系,构建更加平等、和谐、民主的的师生关系。

3结语

以职业教育为导向,实现中职体育教育的创新是我国中职学校重要的发展目标。因此,中职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实际,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开展多种教学形式,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并且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国家培育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瑚.中职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6(5):67.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篇8

在2010年江苏省职业学校创新大赛中,常熟市取得了1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的好成绩;在2011年江苏省职业学校创新大赛中,常熟市又取得了丰硕成果:一等奖4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4个。

为推进常熟市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引导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充分认识学校创新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扎实有序地开展创新工作,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专门召开了职业教育创新教育工作会议,专门组织创新教育团队,鼓励职业学校广大师生积极创新、勇于创新,争取在省、市创新大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明确一个目标

目标是行动的导航灯。没有目标,我们也许不知道为什么要努力,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所以,教育局给全市各职业学校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学校再把这个目标层层分解,使创新团队和成员充分了解自己努力的方向,以便合理高效地安排时间展开创新活动;同时目标的具体设定又能使创新人员清晰地评估每一个行为的进展,甚至在没有得到结果之前,就能“看”到结果,从而产生持续的信心、热情与动力。

每当一个目标实现后,我们大力宣传,并以此为契机着力推进常熟市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011年,我们的目标就是力争在苏州市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常熟市的参赛作品在参赛作品数量和获奖作品数量上名列苏州市第一;在江苏省职业教育创新大赛中,常熟市的获奖作品数量名列江苏省前五名。

确立两个理念

有人说,改革发展,理念先行。是的,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突破的就是人的理念,如果理念不新,改革发展就如同脚上绕了层裹脚布,举步维坚。在创新教育工作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就确立了两个理念,一是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无人不能;二是围绕兴趣搞创新,贴近专业搞创新,对接企业搞创新。

创新并不是科学家或专业人士的专利,其实人人都可以成为创新高手,只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善于观察、思考,勇于尝试、革新,就一定能做出创新的成绩。我们就是要帮助学生激发自身潜能,引导他们善于发现、敢于创新、勤于行动,培养他们具有创新成就未来、创新增彩人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当然,创新不是闭门造车,创新应该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兴趣,更来源于尝试。我们就是要通过广泛宣传,作品展示,平台搭建,让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师生愿意尝试、敢于动手,同时,在材料、资金等方面给予他们方便,避免出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在这样有利的条件下,广大师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结合自身在生活中、教学中的体验,结合各自的专业特长,创造性地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改造产品,开发新品。尤其是那些下企业实习的师生,更是利用这个机会,开发金点子,请教企业技术骨干,与他们共同研制,开发出了很多创新作品。

形成三个共识

目标的确立、实施,理念的更新、发展,其实都离不开对创新教育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把握。在常熟市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全市上下已初步形成三大共识,那就是:

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推动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学生的创新需要遵循“三自”和“三性”的原则,即参赛的作品选题均由学生自己提出和发现;设计中的创造性部分由学生本人构思、设计和研究完成的;作品全都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作品要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当人人认同,人人愿意参与后,何愁创新带不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和人才质量的提高?

创新教育有利于推进课程改革,推进技能教学,推动校企合作和工学交替。职业学校通过开展创新教育活动,积极介入企业的生产研发,切实提升了职业学校的发展内涵和办学实力,也提升了职业学校服务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能力。

创新教育有利于发展学生能力,彰显职教特色,扩大职业教育的社会影响。中职学生虽然文化课成绩不一定很好,但他们的动手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就是基于中职学生特点和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来考虑和设计的,意在激发中职学校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活力,就是要倡导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方式,扬其长避其短,探索中职学生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

做好四项工作

各学校在创新教育工作中,也在不断探索,尤其是如何做好学校层面的职能工作,服务于师生创新的活动。

1.领导重视,政策引导

常熟市各职业学校高度重视学校的创新教育,把创新教育作为校长一把手工程,成立了创新教育领导小组,把创新教育作为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学校制定了相关政策,坚持“两手抓”,注重物质激励,更注重精神鼓励,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向创新教育倾斜,让更多的师生积极参与其中。

2.组建创新队伍,营造创新氛围

常熟市各职业学校在成立创新教育领导小组后,又分专业成立创新工作小组,有重点地安排师生进行创新作品的研究和设计。各工作小组负责组建创新队伍,认真制定创新教育工作计划,保证每个阶段有一定的创新作品出炉。

学校还充分运用各种宣传媒体,借助网页、橱窗、黑板报等载体做好创新教育的宣传发动工作;积极开展创新教育研讨活动,开设创新课程和创新技法讲座,外聘专家来校进行创新知识讲座,提升师生创新能力;组建学生创新社团,开办创新沙龙,特别是各职业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创新作品的展示和评比,保证了各校高质量地参加苏州市、江苏省的创新作品展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训实习活动中也相机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将创新活动贯穿学校工作的各个过程,在全校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

3.加强校企合作,发挥企业作用

常熟市各职业学校重视学生的创新教育过程中积极借助企业的作用,特别是企业技术骨干在组织学生创新过程中的作用。比如,聘请企业骨干担任学生创新教育的辅导员,指导学生的创新;加强常熟市职业学校与常熟大学科技园研发机构的对接,积极推动专业教师企业实践锻炼,真正使师生开发的创新作品源于生产实践并为企业生产服务。

4.家校联动,发挥合力作用

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使家长充分了解学校的创新教育,支持和配合学校共同开发学生潜力,做好创新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学校通过召开家长会、发放宣传单等形式,同时借助于家校路路通的平台,发动家长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创新教育工作中。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篇9

就现阶段而言,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存在着目标定位不明确、教育理念模糊、教学模式落后和与职业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而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是因为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沿用了本科院校的教育模式。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体育教育片面进行考试成绩的追求,却忽视了学校进行职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所以,高职院校需要基于职业导向进行体育教育的创新,从而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而从职业导向的角度进行体育教育的创新,不仅能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还能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一方面,现有的体育教育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体育教育的发展需要[1]。而以就业为导向进行体育教育模式的创新,显然能够使学生的个人体育价值取向与社会的体育价值取向相协调,从而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进行体育教育的创新,可以使学生的职业体能和技能教育得到强化,从而使体育教育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进而满足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需求。

二、基于职业导向创新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思路

(一)教育理念的创新。

为了进行体育教育的创新,学校首先要进行体育教育理念的创新。就现阶段而言,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需求。所以,高职院校应该使体育教育与学生将要从事的职业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学校及体育教育者要转变以往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具体来说,就是认识到体育教育除了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还能进行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的思想品德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所以,学校要以体育教育理论为指导,更加全面的展开体育教学,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认识到体育教育环境已经发生了转变。具体来说,就是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多重体育教育环境,从而体现体育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和职业性。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走出校园的机会,从而使体育教育得到延伸。

(二)教学目标及目标体系的创新。

想要进行体育教育的创新,各大高职院校还要进行教学目标及目标体系的创新。一方面,高职院校要重新进行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职业能力为体育教学的目标。而学校在进行这一目标确立之后,就可以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体育教学内容、方法的创新。另一方面,学校需要从职业导向角度进行教学目标体系的创新[2]。具体来说,就是全面进行职业人才培养的技术性、实用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性的分析,从而进行教学课程内容的开发。此外,学校还需要分析学生的职业特性对学生的身体形态素养和素质、身体操作技能等方面的需求,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开展体育教学。

(三)教学内容的创新。

在完成体育教学目标的创新之后,各大高职院校还要从职业导向角度进行教学内容的创新。一方面,由于体育教学的内容设计要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能够符合行业发展需求。所以,体育教育人员进行职业发展的需求分析,并进行不同职业对工作者身体需求的论证,从而合理的进行体育教学内容的设计。比如,在进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时,为了保证学生即使长期面对电脑也具有良好的状态,学校就应该在体育训练中着重训练学生的背部肌肉和颈部肌肉。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具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学校还要根据学生的职业需求进行心理教育内容的设计,从而为社会提供身心健康的专业人才。

(四)教育模式的创新。

想要促进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还要从职业导向角度进行体育教育模式的创新。一方面,学校应鼓励学生了解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职业需求,并为学生提供体育选修课程,从而使学生进行体育知识和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得以充分发挥。而为了达成这一目的,学校则要采取专家讲座和资讯平台等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从而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发展与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3]。另一方面,学校需要一改以往由准备、基本和结束部分构成的传统体育课程结构模式,不断引进包含娱乐、休闲等因素的课程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参与到体育教学中。此外,在学生参与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关注学生的体育情况。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可以在学生实习期间为学生提供指导,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体育知识转化为实践内容。

职业教育创新教育篇10

关键词:中职创业教育创新分析

在中职生中,存在着一种“眼高手低”的现象,即他们在找工作时往往眼角瞄得比较高,看中的是高职位、待遇好的工作岗位,低职位的工作岗位不愿做。但实际上,受自身能力、素质的限制,高层次的工作他们又做不了。因此,很多学生宁可宅在家里依赖父母,也不愿到社会从底层的工作做起。对他们进行创业教育,可以转变他们的择业、就业观念,增强他们的自主创业意识,使他们明确创业就是就业,从而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

一、创业教育内涵

创业从字面上来看就是创办自己的事业。创业教育是指充分挖掘学生潜能,以开发学生创业基本素质、培养学生创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育。

二、开展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对学生来说,开展创业教育是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促进全面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1.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帮助中职生转变陈旧的择业、就业观念,树立创业就是就业的意识。

2.创业教育为学生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

(二)对中职学校来说,开展创业教育是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中职学校相对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而言,其毕业生不管是学历还是技能方面,都存在着劣势,要想把毕业生推进市场、推向社会,使他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立足,开展创业教育,激发他们的创业欲望,培养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品质,开发他们的创业潜能,使学生从被动就业转化为主动创业,无疑是一种拓宽就业渠道的新途径。

(三)对社会来说,开展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如果在中职学生当中开展创业教育,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有关创业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最终达到自主创业的目的,除了能让他们自身拥有一份工作外,还能为他人提供就业岗位,从而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而社会也由于他们的创业成功而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整个社会向前发展。

(四)对国家来说,开展创业教育是科教兴国的需要,有资料显示,我国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处境非常令人尴尬:2009年全球创新及竞争力评估报告排名,在40个国家和地区中,中国分别排在第36名和33名。由此可见,我们要实现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要走创新之路。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我国劳动者素质,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是我国科教兴国的客观要求。

三、实施创业教育的有效途径

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会创业,这对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树立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他们的创业素质和能力。

(一)改革课程结构,突出创业教育特色

1.对课程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开设与创业教育相关的课程,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要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科学的创业基础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中职学校可以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以创业教育为主线开设创业指导课。把创业意识,创业计划书,创业心理素质和技能,经济法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增加进去,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创业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使学生了解当地“中职生创业扶持政策”,例如创业资源,创业基金的申请、补助等,使学生自主创业前有所准备,又无后顾之忧。

2.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

创业意识是创业成功的前提,是创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只有拥有强烈的创业欲望和创业意识,才能勇往直前,勇于克服创业路上的种种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中职生没有升学压力的优势,在班会课、活动课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如举办历届优秀毕业生创业经验介绍会,请当地创业名人到校召开专题讲座等,用他们的典型事迹激起学生的创业欲望,培养他们的创业品质;组织以“创业”为主题的创业计划书比赛、“创业之星”比赛,以激发学生创业热情;在全校开展相关的以创业为主题的班会观摩课,如“创业,我能行”“创业的利与弊辨论赛”,等等,让学生加深对创业教育的认识,提升自信心。

(二)以德育课为主线,

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品质,在传统的德育课程中,教师采取的往往是以知识为本位、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理论灌输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理论性强、枯燥是德育课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因此,表现在课堂上,学生并不能踊跃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要改变这种局面,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学习作为他们自身一种强烈的愿望,教师必须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为学生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采用活动课教学模式、案例教学法和情境教学法等,把网络技术和多媒体课件引入课堂,精讲多练,教与学互动,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中进行自主活动、主动探索,教师从旁引导和协助,以促进他们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他们养成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的习惯,从而不断产生新思路、新方法、新体验,把知识真正地转化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当然,我们说以德育课为主课堂,并不就意味着其它课堂就不用进行创业教育,在其它课上也应当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来对学生渗透创业教育,以达到我们实施创业教育的目的。

(三)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进行创业体验,培养创业能力

创业的过程是一个亲身历练的实践过程,它不是想象出来的。只有亲身体验了,才能有更深刻的了解和感悟。创业成功,能给人带来自信,从中体验到快乐和喜悦。即使一时失败,也会使人懂得很多的道理,从而为将来的进一步发展积累经验,奠定基础。中职生进行创业体验,培养创业能力,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1.通过顶岗实习活动,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和管理,提高创业素质。

2005年8月,周济部长在全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顶岗实习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11月,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可以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随后,教育部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明确指出要加强产教结合,校企合作,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些都为全国各地的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指出了明确的方向。所以现在的中等职业学校,都在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路子,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和掌握相关的经营管理知识,提高创业综合素质。

2.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创业体验,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实践、组织管理等创业能力。

学生主要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创业体验:一是利用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条件,在学校、家长和教师的支持、指导下,进行小规模的创业尝试。如每月可在校园举行一次校园集市,在集市里让学生创办小礼品店、小小维修店、小书摊等;二是采取在网上设立网络商店的创业模式。这是一种较新的创业模式,以其成本少、风险小、方式灵活、形式多样等优点受到很多第一次涉足商海的创业者青睐。如果学生选择在网上进行创业的话,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考淘宝、拍拍网、易趣等这些知名的网站,学习它们的经营和管理,包括开店、发货、服务、支付形式、建立客户群等等,从而避免走更多的弯路。以上这两种方式都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整个企业运作的流程,培养自己的实践、营销策划、组织管理等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