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十篇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十篇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33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篇1

关键词: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必要性;提升途径

一、什么是人文素养

中华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人文思想,诸如儒家的仁爱、节俭、谦让,墨家的重实践、任人唯贤等,得以绵延至今。我们如今所说的人文素养,即是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悠久历史的深厚积淀的结果。就其现实基础来说,人文素养是由历史文化和传统精神熏陶而成的修养和气质,是融进了自己理解和悟性的认知结构,是对人格心理及人生定位有着巨大影响的“遗传基因”。从人文素养的核心价值体系和现实基础来看,人文素养只有经过全方面的发展,历经现实的锤炼才能形成。

教师的人文素B就是教师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及在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性格、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基本构架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方法。它表现为在教师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作为一名高职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个又一个“社会人”的重任,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教师作为当今社会的“文化人”、“文明人”,更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才能作好学生的榜样;才能在教学工作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才能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观念,在教育与管理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当作有情感的、鲜活的、思想性格各异的、独立的人。

三、如何提高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首先就是要教会学生懂得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及审美情趣融于一身,使人类一切美好的情感在自己身上具体化,以特有的个性魅力吸引学生、影响学生。因此,要适应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的人文素养也得不断的提高。

第一,通过读书,增加教师的人文知识。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才可能从教书匠成长为优秀教师。而要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教师就必需善于读书,学会学习,与时俱进,要养成勤耕不辍、终身学习的习惯。俗话说“欲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并且这一桶水必须是活水,是充满生机、富有活力,长流不竭的活水。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知识和智慧的“池塘”挖深挖宽。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我们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学习是现代人的第一需要,是每位教师的人生必修课。从某种角度说,学会读书和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基础。只有学会读书和学习,我们才能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没有学习,就没有教师的成长,教师在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就无法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把握有度。因此教师要学会学习和读书,在博览群书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拓宽文化的视野,提高思想的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文化素养,尤其要提高人文素养,这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形成、发展的基础,也是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作为一个优秀的教师,让教育更成功、更有智慧,更加人性化,使自己在教学中能依靠自己的专业知识、品德修养、人文底蕴、审美情趣和教育技巧来赢得学生的认同和模仿,使学生主动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接受人文教育。

第二,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包括两部分,一个是人文知识,另一个是人文精神。人文当然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但是,应该知道,人文教育并不等于只向学生传授某些人文知识。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还必须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自身内在的人文精神。潘懋元先生认为:“人文学科知识必须内化为人文精神,并外表为行为习惯,才能构成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所以,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内化’,即将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养。”鉴于此,教师要重视引导,重视经历,重视唤醒,重视感染,重视熏陶,并以此来强化学生重视感受,重视体验,重视创造,从而引领学生加强‘内化’,自我提升,自我塑造。同时教师要反省自己的人文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第三,提升人格、健康心理。教育的真谛是育人,育人的核心是塑造人格、养成道德、培养人文精神.人格、道德、人文精神的获得更多地通过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因此教师必须道德高尚、人格完整,这也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而且这种道德人格必须是建立在上述知识、观念、意识的综合融通的基础上的,这样的道德人格才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个性.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立足社会、生存发展的一项基本素质,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满足于平衡心理、愉悦生活的层次上,更要以健全的心理素质去操纵课堂教学和课外教育活动,以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理智去准确生动地感染学生,以自然真实的情感表达与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以形式多样的心理技巧增进教育教学的成效。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篇2

一、职业院校教师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性

(一)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

专业老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往往课堂显得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的激情,这是由专业知识的直观性和逻辑性来决定的。但是,如果由一个人文素养较高的专业老师来上同一门课,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一个人文素养高的教师,在表达上声情并茂,在行为上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在传授枯燥的专业知识的同时,把自己的文学素养也体现在教学活动中。例如,学生在烦躁不安的时候,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或者一个笑话,或者一个几分钟的演讲,来激励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让同学们对老师刮目相看,对老师充满了崇拜,这样对同学们来说就是一种享受,这样的老师会适当调节课堂的气氛,用自己的人格的魅力影响着学生。同学们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即学习了专业知识,又滋润了自己的心灵,这样的老师,哪一个学生会不喜欢呢?学生的行为也反过来影响着老师,双方互相理解,互相鼓励,把枯燥的教和学的过程,转换为愉快的合作。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没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是很难实现的。

(二)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生源的影响,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这就需要加强管理的力度。一般的高职院校,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个班主任,班主任的人文素养就决定了班级管理的好坏。现在的学生都有很强的个性和自我意识,如果用老师的威严来强制他们,效果不理想,反而会激起一些同学的逆反心理,加大了管理的难度。依笔者的观察,那些人文素养高的班主任,管理有方,他们能充分地理解学生,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能和学生做朋友,学生愿意和老师交流,愿意和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也愿意把自己的困惑或者无助告诉老师,学生也愿意邀请老师参加他们组织的文体活动或者其他一些增进理解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老师充满了崇拜,充满了信任,班级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团队合作能力也会提升。要实现这一点,同样离不开的老师的人文素养。

(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学校的内涵。当前,各个学校都意识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投入,建好学生文体中心、图书馆、科技中心、网络中心等,为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地和条件。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橱窗、艺术展览展示空间等的一体化建设,发挥宣传舆论阵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更大作用。硬件建立起来之后,就需要教师人文素养这个软件发挥作用,根据学校教师人文素养的优势,开设绘画、书法、陶艺、歌舞等名师工作室,成立各种社团,丰富同学们的精神生活,同学们在良好的校园文化中陶冶自己的情操,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品位,完善自己的人格,把自己培养成充满活力的、具有创造性和主动性的人才。没有教师的人文素养做基础,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也无从说起。

二、如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人文素养

(一)广泛涉猎各种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阅读是提高教师人文素养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在阅读学习中思考、积累,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提高思想高度,加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专业老师,除了多看各种专业书籍之外,还应该广泛阅读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阅读各种历史、哲学、美学、宗教等著作,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丰富自己的才能,加深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一个有较高人文素养的老师,无不是爱读书的人。他们从阅读中获得的这种内在的美,不但丰富美化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人生,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是不可或缺。

(二)向名师学习,向他人学习

名师是标杆,起着表率的作用,多阅读名师的著作,听名师的报告,在理念上就会得到大幅度提升。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作为一个教师,还应该学习想自己的同行和同事学习,甚至要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三)经常自我反省

教师要善于自省。自省是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过去的经验反馈,又是做出新计划和行动的依据。教师要反省自己的人文修养、敬业精神和职业习惯,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和标准,反省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

(四)高校将人文素养的内容纳入继续教育范畴

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人文素养的相关内容,纳入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并有部署、有组织进行学习和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即继续教育不合格,依据相关规定承担其后果。这样做,就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对于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小结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篇3

小学生语文素养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它是指要求学生要以汉语拼音、词汇、句法、修辞、篇章等知识的掌握为语文的知识基础,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以及学生品德、个性、审美、人格等方面的养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内涵,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五个部分: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方法与习惯以及语文情意。同时,由于小学语文的重要性以及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生语文素养还具有基础性、整体性和发展性的特征。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的保证。它形成的过程是各构成要素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不断前进和发展的。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策略

结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内涵、构成、特征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特点,在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教育策略。

第一,注重培育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语文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热爱祖国语文是热爱民族和民族文化的具体体现。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注重培育小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第二,促进小学生对艺术美感与审美愉悦的获得

教学是一门艺术,在众多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美感的艺术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使小学生沉浸于文学作品之中,领略语言之美和意境之美,促进他们对艺术美感和审美愉悦的获得。

第三,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加强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

知识与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两个重要因素,而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知识的灌输,而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当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语文能力也能得到提高,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例如,在学习《落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加深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来理解课文,丰富学生情感的体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够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有效地促进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形成。

第四,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

对学生来说,语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在知识的积累中促进他们语感的形成,从而有利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三、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几点建议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对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对小学语文教师们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教师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自身的修养。

第一,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小学生的文化修养,若想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小学语文教师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注重文化底蕴的积淀。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多读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的书籍,尤其是要广泛阅读儿童文学方面的作品;二要多记诵,教师可以记诵一些优秀的古代诗词来丰富自己文化积淀;三要多写,教师应养成写作的好习惯,丰富自己教学经验的积累,有利于自身文化底蕴的积淀。

第二,丰富自身的情感素养

语文是充满情感的,它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注重自身情感素养的培养。因为,只有教师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具有丰富的情感素养,才有可能培养好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中,教师应细细体味文章中的情感,将文字转化成饱含着感情的语言,并对文中的思想感情进行感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体会其中的思想情感。

第三,自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教师注重对小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这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只有当教师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时,才有可能培养好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才可能和学生们一起去感受美和鉴赏美。教师可以从语言上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努力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和优美,也可以从衣着上体现自身的形象美,还可以以自己的心灵美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第四,不断对教学进行反思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篇4

关键词:教师人文素养、人文精神、人文素质、化学教学

一、对人文精神的认识

所谓人文精神,是以对人自身的关注为内在规定,以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人类有史以来不断形成、积淀、丰富的精神文化的总和。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素质、人文素养显现出来,而人文素质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滋润着人文精神的完善。随着内在气质、性格、价值观念、个性的积淀和形成,人文素质、人文素养逐渐升华为人文精神。

(一)培养人文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传统的化学教学局限于学科知识的讲授,注重教学目的的实现,偏重单纯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和人文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人文素质是学生发展的一项新的要求,这既符合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又是时代的需求,但是长期的应试教育思想,妨碍或阻碍着新课程理念的实施和落实。树立起人文精神的新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制度的创新、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的转变,顺应新课程标准和新时期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教师更好地认识、理解、接受、落实新课程,把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

(二)培养人文精神是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和谐地发展,人文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应试教育过于注重“双基”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应试,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忽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缺乏关注人类命运的情怀。面对教学主体的失落,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可以说,人文精神的培养已经成为当代教育的迫切需求。

(三)教师的人文素养对学生的影响

教师的人文素养影响着学生的人格、影响着学生人生取向。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重任。有着丰厚的人文素养的教师,心理健康,乐观向上。他们很少为自己的权、名、发愁和忧虑,安分地坚守着自己平凡的工作,陶然于自己清清淡淡的生活。这种平和而又乐观的人生态度会在教学中体现,自然也会感染学生。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

(一)创新教学理念,落实人文教育

化学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营造人文精神的氛围,实现课堂教学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相互支持,肯定比语文教师困难些。但如果改革教学模式,从受教育者出发,切实处理好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建立生本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功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和体会化学与技术、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并非不能实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应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开展师生互动,进行双向交流。老师可以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把教师善“导”和学生善“主”协调起来,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去发现、理解、分析、评判身边或历史上的人文现象,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质。比如在学习钢铁的电化腐蚀时,让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调查身边的钢铁腐蚀情况;金属电化腐蚀的危害;对环境有哪些不利影响;提出如何防止金属的电化腐蚀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当社会的主人,要有信心、恒心、责任心,并且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二)把握教材载体,挖掘人文思想

教材是学科内容的体现,我们应有效地把握教材,以教材为载体,以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丰富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思维。在新课程标准下的化学教材中,有很多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如侯德榜和侯式制碱法。通过学习和引申,既提高了学生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又深化和提高了对学科内知识的理解,同时使课堂教学浸没在人文氛围之中,一举多得。又如学习氨气时,可以介绍氨气的用途和发现史、哈伯与氨气的工业生产、哈伯的功与过,设问如果自己是哈伯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通过讨论与辩论升华自己的情感。通过学习,学生既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又促进了三维目标的实现,使学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体验,比纯粹的说教要好得多。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篇5

摘要: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食粮,声乐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表演形式,以其独特的魅力经久不衰的活跃在社会文化表演的大舞台上。作为一名声乐专业的学习者,要想学好声乐,首先需要对其有浓厚的兴趣并且还要具备良好的乐感和唱功,要想在声乐上走的更远,还得在平时学习声乐的同时加深自己的音乐修养。学习者要不仅刻苦训练以提高自己的唱功,还得注意提高平时自身综合素质,增加音乐修养、文化素质。本文就学生的素质培养、理论修养以及自身的实践能力这几方面来浅谈如何培养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修养。

关键词:声乐专业学生;文化素养;心理素养;实践能力

引言:作为表演艺术的一种形式,声乐在实际的表演过程中,需要表演者通过扎实的演唱功底和丰富的变现方式。作为声乐专业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唱功和表演技巧,还要注意提升自身的文化素质和音乐修养,努力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从而来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加深自己对声乐相关作品的了解。下面就如何来增强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来展开叙述。

1.声乐学生的素质文化培养

2.1培养声乐学生的人文素质,加强其文化底蕴

①提高音乐修养关键在于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课下时间里可以专门去翻阅一些关于声乐的历史发展、相关文献和不同作家的各自曲风等方面的资料,通过深入了解声乐作品的相关创造背景和风格性质,有助于平时的声乐学习;此外还应注意要有规划的去学习诸如曲式、和声等音乐理论知识和歌唱表演艺术的相关学问知识,只有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表演相结合,才能跟好的掌握演唱技巧;与此同时,经常倾听优秀的声乐作品,在倾听各种优秀作品的同时自己去比较各类特点,以便于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持之以恒的学习是提高自己声乐水平的最重要的一点。

②提高全面的文化素养水平。增强自身人文素质、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是众多声乐学习及专业人士所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高低对其对相关作品的领悟及理解能力有一定影响,文化底蕴的欠缺对其对声乐作品的乐感、表达都有影响。下面简述在平时授课的过程中关于人文精神讲解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首先,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掌握能力,只有精通的掌握语言的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去深入了解作品所要传达出的情感及思想内容;其次,还要增强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只有正确的把握住作品的创作风格,才能在演唱方式、情感表露上选择最佳的方式来演绎出作品的精华;另外,注重自身的相关文学底蕴的积累对于更好的学习声乐也有较大的帮助。

2.2培养声乐学生的心理素质。

对于声乐专业人士来说,要更好地展现自己的声乐方面的才华不仅需要良好的表达方法和扎实的功底,还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由于自身情绪的影响以及舞台、考官等一系列外界影响,表演者在表演时往往会出现“怯场”的问题。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讲,要想客服“怯场”心理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演唱实力就必须在平时学习过程中主要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下面简要叙述加强心理素质的实际办法:①学生在表演前要做好充足准备,对于自己将要表演的作品要合理的安排时间去排练,只有平时练好才能在真正表演时有足够的自信;②合理的设定目标,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表演时的自身状态来选择合适的曲目,不能盲目追求超过自身能力的作品,既要选择能表现自己唱功能力的作品,同时又要给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③在平时声乐学习过程中要多加练习并争取更多的实践表演机会,只有通过平日刻苦的练习以及积累更多的实际表演经历,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和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声乐演唱者的发挥,相反如若心理素质不过硬则对表演者在演唱时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声乐专业知识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2.提高声乐学生的理论修养

在进行声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理论修养的培养,通过开设一些理论课程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其其专业知识的了解及巩固理论基础。具体来讲就是要开设有关声乐实际学习的课程和一些增加学生知识面的例如音乐欣赏、音乐发展史等理论课程。

2.1与音乐实践相关的理论课程

此类课程涉及到乐理、和声学、视唱练耳等相关知识。对于声乐初学者来说,乐理课程教学是其最先要接触到的,作为大学音乐相关专业所设的必修课,乐理是所有音乐专业学生所必须要学习及掌握的基础性知识。学习乐理中的音乐节拍、节奏以及各类特殊符号是学生深入学习音乐作品的前提,只有真正掌握了乐理基本知识,才能进一步去深入学习声乐课程其他知识。此外,同样作为音乐专业必修课的“和声学”也是声乐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的学习课程。作为音乐构造方面的一个重要分支,和声学主要是研究和弦的构造以及弦间规律性连接理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往往需要为一些旋律搭配上比较贴切的多声部伴唱,因此“和声学”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也是必不可缺的理论课程。

2.2拓展知识面的音乐文化课程

了解音乐方面的发展史、美学、欣赏和概论等一些文化课程有助于加深声学专业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同时对于加深自身的音乐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的帮助。音乐史这门课程主要是总结音乐发展的历程,它是音乐文化千百年来积累的结晶,了解音乐史会使学生对于声学作品的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艺术概论这门课程主要是通过分析研究艺术活动,来得出艺术发展的规律,继而来引导学生使其在学习的过程中能遵循艺术的发展规律来进行声学方面的创作;音乐鉴赏这门课程主要建立在对音乐的感知、理解等情感体验方面,通过开设这门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悟,为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有很大的帮助。

总体而言,只有整体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全面提升音乐修养,声乐专业学生在注重学习相关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自身文化素养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3.提高声乐教师的文化修养

在进行声乐教学的过程中,作为声乐老师也要有足够的文化底蕴与音乐修养。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的言行不仅体现了其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对学生的声乐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在声乐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身的文化魅力和音乐素养来感化学生,使学生对声乐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获得有关音乐的美的感受。达到这种效果需要经历很长的、过程,只有增加教师的文化素养,并通过教师教学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使其有厚实的文化素养。

4.结论:

声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且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也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只有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化学反应,并通过课上声学知识的学习和课下音乐文学的积累,才能培养出实践能力与文化素养兼备的声乐专业人才。(作者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雪燕.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以“音乐鉴赏”课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10(09)

[2]龚佩玲.以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为教育目标的音乐鉴赏教学尝试[J].经营管理者.2009(15)

[3]高艳红.论声乐技能训练与素质培养[J].华章2011年01期

[4]肖剑.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27)

[5]张洪波.丰富声乐学生的音乐内涵[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6]刘畅.高师声乐教育应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篇6

关键词: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高校图书馆;教学过程;隐性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059-02

杰出的美国教育家罗伯特?哈钦斯于1968年首次提出了他的关于学习化社会的理念。此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的里程碑的著名报告《学会生存》中,特别强调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两个概念,并把学习型社会作为未来社会形态的构想和我们要追求的目标。

学习型社会需要学习型人才,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人才是当今人们的追求,是人们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更是一种生存的需要。

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是高校的使命。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创造者和建设者,努力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学习型人才是高校的责任。

一、对信息素养教育与学习型人才的基本认知

2000年1月,由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审议并通过的《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中将信息素养解释为是“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并提出了学生具备信息素养的5项标准、22项表现指标和85项具体表现成果。这不仅丰富和深化了信息素养的内涵,也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的评价及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

目前,对信息素养,人们的基本共识是,信息素养主要应表现为一个人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能力被认为是信息时代劳动者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就是大学为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教育活动。

学习型人才首先要求学习者要有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型人才是信息社会所要求的新型人才。学习型人才的成长要求学习者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学习,要求学习者对新事物要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对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和使用等方面的能力。学习型人才还要求学习者要有较高的敏感度以随时捕捉和设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还要求学习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在学习型人才所必具备的诸多素质中,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是其中最基本的部分。

二、信息素养对学习型人才的重要作用

1.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基础

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的教育后,自主学习成为他们主要的学习方式。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源来进行学习的,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他们学习效果的好坏。

学习能力是大学生所有能力的基础。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是要通过信息素养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整理、鉴别、加工和利用信息,从而形成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大学生使之由学会知识变为会学知识。只有具备了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大学生才能设法主动地去获取各种知识和信息,才能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地来进行自主学习。

2.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的源泉

目前,我国青少年在接受大学教育之前基本上接受的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阶段的激烈的竞争极大地妨碍了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要求学生要有广博的知识和立体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能对各种知识和信息进行了解和把握,从而逐渐形成产生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来源于学生对知识、信息的积累和对相关领域前沿动态的掌握。创新要求学生除掌握并运用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对相关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及新兴学科的知识或动态有所了解。通过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对信息的高度敏感能力,使之具有获取自己所需知识和信息的能力,从而才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探索,从而才能获得自己的独创性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2-06-26

基金项目:牡丹江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项目(RY201128)

作者简介:白玉芬(1976-)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图书馆馆员,从事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与图书馆管理研究。

eDUCationeXpLoRation

3.信息素养是大学生提升自己竞争能力的必备条件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的法则。大学生是即将步入社会的群体,面对来自毕业论文撰写、考研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大学生有强烈的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和参与竞争的愿望。竞争能力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的体现,它表现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实践能力、决策能力等。良好的信息素养是促进这些能力形成与提高的必备条件,而对这些能力的整合与运用则有助于大学生竞争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如此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为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思考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晚。就目前情况而言,目前我国高校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全国性的信息素养教育的标准体系。笔者认为,在我国高校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应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的一项重要职责。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的五项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

高校图书馆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良好的学习环境、专业的从事信息服务的馆员队伍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学习中心和人文素养教育中心,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样,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己在人员方面的优势以为大学生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的必修课,以使大学生通过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学习能充分地了解和利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认识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掌握利用先进技术快速地获去自己所需信息的技能。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也要重视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对读者进行服务过程的始终。高校图书馆应秉持以用户为中心的宗旨,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服务内容,拓宽自己的服务方式,尽力为读者提供周到的服务,以使图书馆的设施设备和信息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高校图书馆还应培养读者掌握、占有信息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高校图书馆应畅通与读者沟通的渠道,应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与读者建立起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召开读者座谈会、调查问卷、e-mail、博客、QQ、msn、BBS在线互动平台等途径来了解学生的需求,以使图书馆的服务工作能有的放矢;还可以通过举办读者节、读书心得报告会、读者沙龙和图书馆知识竞赛等活动来激发读者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

2.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过程。在信息化的社会中,随着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的目标也逐渐由使学生“学会”转变为“会学”,由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相应地,教学方法也突破了传统的讲授式的方法,讨论式、探究式、实践式、师生互动式的教学方法被越来越多地引入教学过程。教师在知识上的权威地位被削弱,教师在许多情况下成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辅导者,教学过程变成为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这样,对学生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就要与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紧密结合,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获取信息的方法和信息责任等教给学生,即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也将信息素养的教育嵌入其中。将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整合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之中,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对学生进行的专业课的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会促进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并且也有利于使学生逐步具备研究的能力,会大大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达上述目的,一方面,教师要重视自己信息素养的提高,要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要学会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以便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对教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也为对学生进行的信息素养的教育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充分认识到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要为教师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提供帮助。比方说,可将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与对教师进行的培训结合起来,使教师转变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提高获取、鉴别和合理使用信息的能力。

3.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中,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

隐性课程是高校课程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隐性课程又被称为是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或未预期的课程,它是以间接的或内隐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一种课程,也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来自于环境氛围的能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效果的课程。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渗透性、多样性和无意识性等特点,所以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所以高校对隐性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对大学生进行的信息素养的教育中,隐性课程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方式、校园文化、学风、教风、日常生活和网上交流等方面。在这些方面,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和非特定的方式给大学生以教育和影响,并且这种教育和影响往往是非常深刻的。

在对大学生进行的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高校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工具性价值,要在教学和管理中广泛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以营造一种运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氛围。学校要建设良好的信息化的校园环境,要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教学、对学生、对行政事务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如实现校园网络化、进行网络课程的开发和应用、实现资源共享、鼓励师生间通过博客进行交流、实现校园一卡通、施行可视化校园的建设等,借此增加学生与信息技术接触的机会。这有利于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在使用信息方面的道德水平,有利于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另一方面,应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将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活动的目标之一,以让活动的参与者能在一种轻松、愉快和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徐艳芳.强化信息素养教育,加速创新型人才培养[J].现代情报,2006(7).

[2]叶小艳,侯广坤.信息素养教育与自主学习[J].情报探索,2011(6).

[3]施凤芹,郄君.隐性课程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的研究[J].品牌理论月刊,2011(7).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篇7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学生提升途径

一、学生职业素养的定义及作用

职业素养是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能。它包含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等多个方面。职业素养可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其中,专业知识、职业技能、职业习惯属于显性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或通过专业考试来验证。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则属于隐性素养,它们不能直接用各种证书来证明,却能在更深层次上影响一个人的职业竞争力。一个人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职业素养的高低。从高职学生的角度来看,职业素养是实现就业并胜任工作岗位的基本前提;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职业素养是选聘人才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高职学生应从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着手,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

二、为什么要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在我们国家发展的历史还不长。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上世纪9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由原来的普通中专合并升格或高专、职业大学等改名而成的。可以说在这么短短的二十几年时间里,高职院校在数量上和规模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定位是培养“高级应用型技能人才”。在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出台之前,许多高职院校重点放在规模扩张上,此时为了突出专业技能,往往牺牲了文化基础课和一些人文素养课程,这样虽然可以增开一些专业课时,但是从长远来看,对学生后续发展(特别是转岗等)不利。

目前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如何?近几年由于高考报考人数的急骤减少,高职院校生源竞争日趋激烈,高职批的投档分数也已经低到200分以下了。由于学生的文化知识比较薄弱,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导致学习兴趣不浓。为了改革这种状况,各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改革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调整。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加强了校企合作、工学耦合,以学生的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增强特色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深入融合,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得到了加强,弥补了学生文化知识的不足,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快地投入到新的岗位中去,实现了“零距离”上岗。但是,由于这期间过分强调了学生的技能培养,忽视了学生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使得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和以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少问题:一是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二是许多高职学生团队意识差,不能很好地与人合作;三是许多高职学生工作主动性差,责任意识不强;四是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恒心、毅力,自律意识差;五是许多高职学生后续发展潜力不大,转岗后适应性差等,以上这些都是我们高职学生亟待解决和要加强的。

下面这一段话就是2011年教育部职成教育司在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全国高职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高职院校与当地著名企业家,就高职教育的现实困惑、未来寻求突破方向所发表的见解。

董刚(天津职业大学校长:“我们曾经邀请部分在津的世界500强企业,让他们把有关学生就业的10个问题做个排行,结果显示,学生的外语、技能分别排在第四、第六位,前三位分别是团队精神、工作态度、沟通能力。现在高职的高等教育特性有些缺失,高职是工具导向还是人文导向,这是关键。高职不应狭隘于技术,也不应是技术的狭隘。校企应把‘邻居’变成‘亲戚’关系,在单一的人才培养以外,还要做人才、科研、研发,找到新的平衡点,建立校企利益共同体。”

徐伟强(中国皇冠投资集团董事长):“企业首先考虑和最关心的是如何面对竞争,之后才是利益,最主要的是忠诚比能力更重要。现在企业用人的困惑是,高职学生可以很快适应技能岗位,但是缺乏团队合作精神。此外,现在的毕业生沟通能力、心理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转移能力较弱。职业院校应依据企业、行业竞争趋势来规划培养人才。企业对于人才选取的界定是理想主义者、现实主义者不用,用的是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更欢迎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这一点对高职院校学生应有所启发。”

从董刚校长和徐伟强董事长的发言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企业对我国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是比较认可的,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更看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团队精神、工作态度、沟通能力、对企业的忠诚度、心理抗压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能力等。这一点对高职院校学生应有所启发。

三、如何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1.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专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求职者的职业方向,专业的好坏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因此大学生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学习和积累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有:

(1)培养和增强对专业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并从中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且自觉自愿的正面情绪。兴趣能使人思想活跃、观察敏锐、注意力持久恒定,从而促进灵感的出现和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2)重视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一种高效率获取知识的学习途径。老师一节课所讲的内容,可能是一个科学家一生研究的成果,且课堂学习是一种集体学习,在师生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产生智慧的碰撞和火花,这样的效果是个体学习难以达到的。

(3)不断拓展和优化知识结构

大学生应根据不断变化的客观形势和实际需要,自觉地补充、更新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不断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随时积累大容量的新知识储备。

(4)考取相关职业的从业资格证书

从业资格证书是一块敲门砖,大学生在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打牢基础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考证来充实自己,获取迅速进入相关行业专业领域的资格。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专业知识只有通过实践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出来才能发挥作用。如果让自己的头脑成为一个单纯的书库,而不注意在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自觉锻炼、发展实践能力,那么知识的学习也会变得没有意义。尤其在目前的就业市场中,激烈的求职竞争其实就是知识、能力的竞争,从业者不仅要拥有用人单位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能力的主要途径有:做好专业实验,提高操作技能;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各种实习机会,选择与职业目标相对应的行业及岗位实习;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参与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参加社区服务工作;参加校内外兼职或者勤工助学活动。

2.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通用技能

大学生要想在未来的社会中很好地生存和发展,只凭一技之长是行不通的,还必须同时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等通用技能,一定要进一步完善自我,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学会关心集体,乐于奉献,增强团队合作意识;要踏实肯干,诚实守信,增强艰苦创业的意识;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社会阅历,多方面培养、发展、提高自己的通用技能。具体来说,大学生培养和提高通用技能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安排学习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的课堂资源,积极参与课程学习,不断积累系统、全面的专业技能和相关知识,构建自己最优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结构。

(2)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健康的文化活动。

(3)广泛参与社会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合理的知识技能结构不仅是理论知识的有效积累,而且是实践经验的结晶。

(4)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媒体

不同媒体有不同的时效性,将它们科学地结合起来,就能传递与获取丰富的知识技能和最新的信息资料。

(5)参加课外业余培训

利用业余时间去参加社会上一些技能培训,从而获得自己迫切需要的职业技能。

3.加强大学生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提升个人素质

大学生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外,良好的个人素质也不可或缺。一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常因个人素质的问题而与大好机会失之交臂。因此,大学生要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提升个人素质,进而增强择业、就业能力,使自己在求职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的主要途径有:

(1)在日常生活中培养

当今社会,要干好某一职业,必须经过专门的职业训练,这个训练过程也就是个人素质的培养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尤其是个人思想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良好生活习惯和精神品质。

(2)在专业学习中训练

专业学习是获得专业理论理论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了解专业、了解职业及其相关职业岗位规范,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主要途径。因此,在专业学习中,要教育学生重视技能训练,刻苦钻研,提高本领,不断提升个人素质。

(3)在社会实践中体验

个人素质的培养和良好素质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个人素质培育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大学生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培养职业情感。

(4)在自我修养中提高

自我修养是提高个人素质必不可少的手段,是形成个人素质的内因。自我修养的关键在于“自我努力”。

(5)利用校园文化陶冶

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活动,使自己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获得新知识,增长才干,培养情操,博怀,增强团队意识,使自己的个性和社会相协调,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参考文献:

[1]湖南省大中专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m].长沙:湖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李军雄.地方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大中专学生就业创业研究专项课题“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方法与途径研究”的研究成果。

(上接第116页)优秀传统文化,介绍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思想,引导学生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由于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学时有限,采用有目的地开设人文选修课程,鼓励和引导学生选修,就显得十分必要了。但开设人文课程不应过多过滥,而要少而精,管用,要将知识性与思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寓素质教育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如适当开设像“美学艺术”“公共关系学”“心理健康”“中国历史”等,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学会与人相处、调整自己的心态、维护心理健康、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大有益处。

3.通过课程渗透,将人文教育贯穿于专业教育始终

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要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将专业学习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学生把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这对人文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为专业技术课本身承载着丰厚的人文底蕴,以人文的精神传递专业技术,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专业教师在讲授专业知识和操作程序时,可以通过对专业技术发展历史的追溯及前景的展望来关注历史、社会、文化与人类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反思技术的应用对自然、社会及人类带来的危害,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正确的价值观;介绍学科发展中优秀科学家献身真理的感人事迹,以激发学生产生崇高的正义感与社会责任感。

4.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养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结合日趋紧密,学科综合性越来越强,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常言道:“以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这不仅要求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具备对知识进行融合的能力,而且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建立适应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维模式,以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既会思考“事实存在”(科学的思维方式),也会思考“人的存在”(人文的思维方式)。为此,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加强师资培训,加快教师知识更新速度,建立起新的有利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的思维方式,从源头上促进二者的融合。

5.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强化第二课堂功能

由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文化背景,校园文化作为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对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良好的文化、艺术、科技、学术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成长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因此,要创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功能,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高校的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不是分别地针对文科学生和理科学生而言的。在理科学生中,不仅要加强人文教育,也要加强科学教育。今天的学科分科非常快,非常细,我们传统的教育,注重专业,不注重对科学一般的理解,所以理科学生也有一个科学教育问题。类似的,人文学科也不是专为理科学生设的,文科学生也有人文素养问题。一所大学,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杨叔子)。

因此,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季羡林.季羡林先生在“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上的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2002,(06):13.

[2]李政道.李政道先生致“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高级研讨会”的贺信[J].中国高教研究,2002,(06):13.

[3]杨叔子.科学人文和而不同[J].中国高教研究,2002,(07).

[4]怀特黑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5]斯宾塞著.胡毅,上承绪译.教育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

[6]徐淑华,王南山.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03,(02).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篇8

公主岭市第八中学校  梁柏

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教师应向学生全面展现自己的博爱。教师应从自身人文素养开始,展现师爱,把爱洒向不同类型的学生,使其保持良好的生命状态。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有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要把欣赏的目光投向每一名学生,用自己博爱的一面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在每一名学生心中,对“好教师”的定义可能有很多。而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为教师如果不能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热情,和学生平等相处,以诚相待,那么在学生眼中你就不是一名“好老师”,而你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展现自己爱的一面就是一句空话。教师展现师爱应首先从自身素质的提高开始

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文知识是教师之所以为师的基础。教师在掌握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涉猎文、史、哲等诸多方面的人文知识。教师的人文素养、人文知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积累而获得的。而现在有的教师认为:只要我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知识就够了。不用学习其它的也能教学生。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知识是一样的知识,但学生是不一样的学生。时代在进步,学生的思想观念地在不断进步。他们的眼界更加宽阔,见识更加广博,这就要求教师不断革新自己,提高自己的才能应对现代化教学的需要。总之,那种“一次充电,终身放电”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学习型衣会,不学则退。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优秀教师都有读书的兴趣,且能够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优化自己的知识系统,形成对所得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因此,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有丰富的人文知识。

而人文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读书,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霞姆林基说过: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习惯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而现在的我们不喜欢阅读或者阅读完全是以应付教学需要为主要目的。照搬照抄,照本宣科。教师为什么会拒绝读书呢?大批教师从踏入学校走上工作岗位开始,就越来越不喜欢阅读。这或许对教师的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

教师需要通过读书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人文素养,并最终转化为人文行为,使其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将自己博爱的一面展示给学生,促使教师自身精神与学生精神完美的结合。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篇9

【关键词】经典诵读;高职师生;人文素养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何为经典诵读?“读经”(又称“经典诵读”、“中西文化导读”或“古诗文诵读”)是积极从事传统文化教学实践的台中师范大学王财贵教授于1994年在台湾发起的教育运动,旨在倡导利用13岁以前的人生的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中国文化乃至世界一切文化的经典,以夯实文化修养基础,健全儿童的人格、道德和智慧,为中国文化之发扬光大,为建构“人文和科技交汇的未来世界”做出贡献。

一、经典诵读与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

《大学》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人的基本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谓的“人文素质”,在范志华教授认为,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它是人类文化的灵魂,是人类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人类的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作用。赵悦林教授认为,人文素质。其涵义分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讲,是指一个人成其为合格社会公民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从大的方面看,蕴含了民族精神之中的爱国思想,表现为人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的一种气节。经典诵读与人文素质的相辅相成,没有经典诵读的铺垫,人文素质的发展也将是一句空头炮,经典诵读属于人文素质的发展的下的基本方式,校园文化建设等发展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促进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发展。

二、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

现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校园场所中出现公共场所吸烟、谈恋爱、喝酒等各式各样的不文明现象,从这些不文明的现象,我们可以窥探出培养高职院校的学生,除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相应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需要具备了3个基本的表现:

1、人文知识。经典诵读的目的,是在为丰富大学生的人文知识,除具备专业知识外,还需要通过更多的方式来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把我们民族的特色、个性色彩一些基本的文本理论通过如经典诵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本身,通过辅导员老师,或者人文素质教师传达给学生。特别由于现目前高职院校过分重视技能教育,轻视人文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对人文素质的作用和价值认识不清,认为学习这些传统文化知识浪费自己的时间,只重视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训练。这样的结果导致部分学生缺乏对人生目标的追求,对于形成健康的人格造成非常大的影响。

3、人文方法。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对于人文素质教育只是做表面功夫,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只是通过简单的人文教师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而对于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基本实践缺乏,部分学生由于人文方法的缺失,自己在处理人际关系,交际能力上面存在非常大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推行经典诵读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

人文素质教育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提高。因此,四川现代职业学院在推行经典诵读这一环节,起到了好的带头作用。我们学校大多设计的专业为技能型,技术型,在文科类设计上面较弱。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高职学生的人文素质的缺失较为严重,而我院从院领导到辅导员老师至学生个人都比较强调学生明德修身,提高自身专业素质,个人素质。采用了推行经典诵读这一方式。通过经典诵读对高职学生进行中华经典文化的熏陶和引导,促进学院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养成,这也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乃至终身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每天早自习,由学生处牵头,提供相关的经典诵读的参考文本,各个班级根据自己本专业特色自己挑选经典文本,学生在早上记忆力最好的时候进行经典诵读。朗朗书声,让整个校园弥漫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文化冲刺整个院校。

四、以经典诵读为载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路径

1、提高自身品读经典的能力

汉代扬雄在《答桓谭论赋书》中说:“能读千赋,则能为之”。唐代诗人杜甫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千古名言。清代唐彪则在《读书作文谱》中对语文能力的形成规律作了具体的总结:“阅者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诵读经典,可以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把别人的好作品融会贯通后,变成自己的东西,逐渐形成自己的能力。诵读经典,不失为我们老师的一个管理学生的好途径。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在管理学生中以经典美文诵读作为研究的突破口,破解了当今学生“读书苦,苦读书”的现状,走出了一条快乐阅读之路。让学生也感受到了高职大学生对于文化的渴望,认为文化、素质与自己的专业是息息相关的,不是完全无关。辅导员老师自己先理解到经典文献的意义后,通过经典诵读,可以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情操的培养,端正部分学生的品行,达到更好的优化管理班级的目的。

2、通过现代教育方式丰富学生的人文教育资源

利用整合学校的图书馆资源、网络教育等,结合自己学院的特色来办理和提升人文素质能够得到好的成效。比如,我院各位专业老师都要推荐专门的书籍给学生,让学生进入图书馆学习看书,各个系部、专业进行专门的活动,如朗诵比赛、主题班会活动,促成经典诵读的进一步发展,当然学院能够开设专门的讲座,也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经典诵读的发展。

3、通过学生管理,培养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院系开展经典诵读的宣传工作,加深学生对于经典诵读的理解。班级可以专门开展相关的主题班会,如:诗歌朗诵比赛,经典诵读晚会,世界读书日等,通过这些方式让经典诵读不是一个摆设,营造良好的的文化氛围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节,社团艺术节,举办经典文化创作并将学生的文章进行院系专栏发表,开展寒暑假经典诵读社会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对于经典诵读的兴趣,“普通人只用了自己实际记忆能力的10%,其余的90%都被浪费了,其原因在于他违反了记忆的自然法则。”(心理学家卡尔・希修教授语)也就是说记忆的方法好坏直接影响学生记忆的效果。因此,在培养学生经典诵读中,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诵读,从而提高诵读效率。把人文素质教育深入高职院校的灵魂之中。

【参考文献】

[1]范志华.人文素养在当代大学生的缺失与重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2]何叶娟.经典诵读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的实践[J].文教资料,2012(6).

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篇10

一、思想理论素养的基本特征

思想理论素养就是经过不断的学习,在思想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达到一定的水平或较高境界,它不仅包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包括对实际工作的指导运用。具体而言,包含如下基本特征:

系统性。思想理论素养既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又是知与行的统一。思想理论知识是基础,既包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又包括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的掌握。离开了思想理论知识,思想理论素养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离开了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想理论素养就得不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

实践性。实践性应该是思想理论素养最重要的特征,如果仅有理论知识,缺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那么思想理论素养就失去了价值指向,因为思想理论素养在本质上是一项实践活动。

动态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并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国情的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而且理论素养指导的社会实践亦具有与时俱进性。这就体现了思想理论素养的动态性。

发展性。理论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并准确地把握、深刻地理解、融会贯通,用以指导实际工作。一般情况下,思想理论素养的提升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有时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但只要坚持正确的价值理念,采取持之以恒的理论知识学习态度,拥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品格,理论素养就会得到不断的提升。

差异性。不同的领导群体,由于教育背景、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等不同,其思想理论素养也不同。既使是同一个体,由于自身不断增强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思想理论素养也会呈现出阶段性和差异性。

二、江苏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基本特点

领导干部普遍认识到思想理论素养的重要性,认可思想理论素养是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素质的灵魂。大家认为,提高理论素养的主要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增长知识,也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人格、增强魅力,而是为了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

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基本成熟,并且对自我修养认知度比较高,认为自我修养是提高人格修养的主要途径。领导干部的德才兼备原则中,98.2%的人选择以德为先,说明在领导干部中,大家已经意识到自己品行的重要性。93.9%的领导干部认同职业道德素养是一种自律行为,同时,都能对影响自身人格修养的主要因素进行客观分析。88.9%的领导干部选择生活经历,87.7%的选择社会意识和家庭教育(见图1)。

图1:认为影响自己人格素养的主要因素

尽管如此,调查发现,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改进。

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掌握弱于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通过干部向群众传达、宣传并带领群众去贯彻执行,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也需要通过干部向上反映。因此,干部应该具有用马列主义理论分析党的路线、政策并向群众解释的能力,同时,也需要具有将实际工作经验总结概括为理论的能力。但是,调查显示,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部分平均回答正确率为74.7%(见图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部分平均回答正确率为87.2%。表明一方面要提高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由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都是用欧洲文字发表的,翻译后的文字又比较晦涩,而领导干部能读懂原著的并不多,所以影响到领导干部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理解。60.7%的领导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基本内容还不是很熟悉,而对马克思主义三大基本内容的把握是领导干部最基本的理论素养。

图2:经典马克思主义知识回答正确率

对思想的掌握度较高,对邓小平理论掌握不均衡。“科学发展观是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回答正确率为96.9%;“思想的精髓”回答正确率为95%;“思想是否是本人的思想”回答正确率为91.9%;“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回答正确率为90.2%。这几题考察的都是思想部分,说明领导干部对思想的掌握程度较高。而“什么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谁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两题的正确率比较低,分别是51.5%、78.1%,说明领导干部对邓小平理论掌握不均衡,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理论的宣传教育。回答“什么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选择答案为思想的占21%,选择答案为“三个代表”思想的占14.2%,错误率达到35.2%(见图3)。说明领导干部对于将邓小平理论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尚不能理解。邓小平理论、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当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图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大成果”解题情况

部分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尚有提升空间。一方面,79.3%的领导干部认为自身在提高思想理论素养方面做得一般,甚至还不够。少数领导干部对社会主义存在悲观情绪。如“您对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有12.8%的领导干部持悲观的态度,8.5%的领导干部持无所谓的态度;“您觉得马克思主义是否是真正的科学世界观”,有3.7%的领导干部否认,4.3%无所谓。另一方面,领导干部亟需提高传统文化知识。虽然98.2%的领导干部认为掌握一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对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非常重要,但是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调查正确率仅为62.2%,错误率为28%。

三、影响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的因素

领导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可以增强政治敏锐性,更好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提高领导水平,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但是,有很多主客观原因会导致领导干部对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养并非不为,而是不能。

领导干部进行理论学习时间较少。32.9%的领导干部经常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65.9%的领导干部偶尔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明领导干部对理论学习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党的十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任务。之所以把学习型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建设学习型执政党是建设服务型、创新型执政党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领导干部担负着党和人民交付的职责,就要不断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兢兢业业做好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质量。从这个角度讲,领导干部学习不学习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本领大小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事情。”领导干部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才能克服本领恐慌的状况,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领导干部学习方式以被动为主。21.3%的领导干部通过上网学习,36.6%的领导干部通过党校学习,30.5%的领导干部选择通过单位组织学习。由此看出,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主要途径首先是党校,其次是单位组织,再其次上网学习。无论是党校学习还是单位组织学习都是一种被动学习,领导干部应该更多地通过现代化的媒体手段,加强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图4:领导干部思想理论教育应该包括以下

哪些内容答题情况

部分领导干部对思想理论教育内容把握不清。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个人自我修养,等等。但92.6%的领导干部将法律知识教育纳入思想理论教育,72.4%将心理健康教育也归为思想理论教育(见图4)。法律知识水平只能表明领导干部法律素养的高低,并不代表思想理论素养状况。同样,心理健康教育也不是思想理论教育的内容。

年龄、学历与思想理论素养呈正相关。江苏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从调查反映的情况看相关度最高的因子是年龄,其次是学历。年龄的增长与正确率呈正相关的关系,年龄越大,正确率越高;文化程度的高低与选择的正确率呈正相关关系,即文化程度越高,选择的正确率越高。领导干部文化程度越高,用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文化程度低,用于学习的时间相对就少。这也从侧面说明,领导干部的文化程度与选择正确率呈正相关的原因。

四、提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的主要路径

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应有之义。当前,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仍是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领导干部是我国一个非常特殊和重要的群体,提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要从他们的实际状况出发,遵循一定的规律。

发挥党校的理论教育功能。党校是对领导干部进行思想理论培训的重要基地。根据本次调研结果分析,到党校参加学习亦是领导干部提高自身思想理论素养的最佳途径。发挥党校的理论教育功能,当前,要不断地加强党校的师资力量,授课形式多样化,授课方式体现生动性。党校的授课内容应既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还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有裨益。当然,还应包括经济、政治、历史、文化、社会、科技、军事、外交等知识。党校的授课形式要因材施教,根据受教育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坚持缺什么教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针对性地传授领导工作、履行岗位职责所必备的各种知识。

加强自我修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党校学习毕竟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更多情况下,领导干部要加强学习理论的自觉性。一名合格的党员不仅承认党纲、、交纳党费,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做到在思想上入党,不断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理论素养水平,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主动学习马列主义,最重要的是学习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在学习理论上,既反对轻视理论的经验主义,又反对把理论僵化的教条主义,并在实践中认真检查自己处事、处人、处己是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自我反省、自我提高。在学习方法上,一是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领导干部提高理论修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二是要把理论学习同思想意识的修养结合起来。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改造自己、锻炼自己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否则,想真正掌握马列主义理论及其方法是不可能的。同时,加强理论学习反过来可以坚定自己的立场,纯洁自己的思想意识,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

形成必备的学习制度与考核制度。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理论素养,必须用制度约束和促进。建立刚性的学习培训机制和严格的理论素质考评制度,把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评价与干部提职、晋级和评先评优结合起来。

一方面,不断完善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管理制度,明确规定干部全年脱产培训的时间;创新培训方式,建立网上培训,确保学习落到实处。日前,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切实改进干部教育培训学风。《规定》强调,无论什么级别的干部参加学习培训都是普通学员,必须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员意识,严格遵守学习培训和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把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认真完成培训任务。

另一方面,建立考试制度。凡是符合干部任职条件的,可申报参加理论素养测试。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党建基础知识等,测试卷难易程度有等级之分,测试合格后,方有资格参加干部上岗、提职、晋级,否则,一律不用,或暂缓使用。测试的形式也可以是撰写小论文,谈谈对某一个事项的看法。

从调研情况看,有相当多的领导干部也提出了“提高领导干部思想理论素养”的建议。如:“党的领导干部首先要提高思想理论素养,并在实践中践行,做好榜样作用”;“知行合一,说了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除经常性理论教育学习外,制度性规定、社会评价与监督、考核都应跟上。此外,还应树立社会风气,社风影响党风、政风,党风、政风带动社风,将领导干部思想理论建设纳入社会文化建设范畴”;“用制度规范行为,以行为促进素养”;“结合实践学习理论,用实践支撑,提高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性”等有参考性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