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十篇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十篇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15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篇1

医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对于医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今后医患关系的改善及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分析我国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从改变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及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措施。

【关键词】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1]虽然对人文精神的探讨是一项无休止的过程,但笔者认为其主要内涵表达完整即可,无需在字句上作过多的争论。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领域中的体现,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学科学不可或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表明医学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更要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对生命的敬重的人文精神。“医学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最具有人文意蕴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人性化的医疗。”[2]在承认医学是技术性与人文性的交叉和融合的认识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成为医学院校的重要使命。“医学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

一、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生的价值

1.促进医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一个个体,其独立健全的人格,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其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价值。医学院校是专业院校,其大量的课程、实践实验、活动都围绕增加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展开,很容易造成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4]医学作为生命科学,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是包括其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在医学院校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应重视促进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培育关爱他人、敬畏生命、仁慈博爱和公平合理的医学人文精神。

2.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恶化、医患矛盾突出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知道化解医患矛盾远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其有很深刻的体制原因、环境影响及心理因素。有人批评道“在医学的服务上不是以病人为中心,而是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5]实属当下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医患关系的基本主体是患者和医生及医疗单位,基础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患者抱怨医生对自己冷漠、不负责任、开“大处方”挣钱,医生抱怨患者不通情达理、嗦等。然而医生如果能抱着“关爱病人、敬畏生命、仁慈博爱、公平合理”地对待病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不是很困难的事。医患关系,医生处于主动、优势和关键,处理好医患关系主要在于医生。所以对医学生要加强以“爱”为核心的人文教育,这种仁爱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生命,这正是医学人文精神承载的核心内容。

3.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现有的医疗行为被称为单一的生物医学行为,其唯一目标在于解决生物意义上人的问题,被称为诊疗行为。作为病人,其伤口得到愈合、生理功能得到恢复,诊疗的目的就会实现了,而不会去顾及病人其他。但是病人在疾病或是意外中遭受的创伤却不仅仅局限于其生理意义上的。汶川地震中获得救治的伤病员,伤病虽得到了救治,但是他们却很难走出由于痛失家人的悲伤,很难面对由于家园顷刻崩塌的恐惧,在后来的救治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看来对病人的救治不仅仅是生物生理学意义上的救治,更是心理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救治。这种疾病治疗的模式被称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由美国恩格尔哈特教授于1977年首次提出。医学不再仅仅关注生理意义上的救治,而要多角度、综合性地考虑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对疾病本身及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他不良后果进行一并诊治。笔者认为,所谓的生物社会医学就充分反映了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本质,科学性解决的是生物意义上的救治,人文性解决的是心理社会意义上的救治。通过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和培训,培育现代医学生综合的医学人文观念,将极大有利于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发展。

二、当代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种种调查和研究表明,当代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这种缺失呈现出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生命的尊重不够。生命是至上和无价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救治,不管他是穷人或是富人。当前老百姓对看病是充满了畏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不是个案。医疗、教育和住房被有的社会弱势群体戏称为“新三座大山”,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前医疗领域最突出的难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待病人是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而不是营利或挣钱为第一目的。先交钱再看病,不交钱不给看,钱不够就停药体现的不是对生命的尊重,而是对金钱的尊重。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首要在于教育即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救死扶伤的信仰。没有这种教育成效,医学生培养是“跛脚的”,医学生德育是失败的。如果不从学校开始对其进行敬畏生命教育,等待其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繁重的工作和一些不良影响和诱惑,尊重生命的人文价值精神就很难培育成功。

2.对病人的关心不足。人们形容医院经常使用“冷冰冰”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其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医院里有很多离开亲人无法治愈的病人,更想表达的是医生对患者冰冷的态度。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看病是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不可能对每一个病人、每时每刻都热情洋溢、关心有加;另一方面,热情或是冷冰医生会认为不会影响到对病情的研判,疾病的治疗。殊不知,医生一个微笑、一份鼓励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和谐的态度,更是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有患者抱怨到:排队等了十小时,问了我五句话,看了我三眼,就结束了。在美国,一名医生的经历值得我们去思考,这名美国医生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心不仅仅有利于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关心病人作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医务人员把病人不仅仅作为工作对象,也是朋友和家人。关心他人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品质的形成需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长期教育和熏陶。

3.对病人的仁爱欠缺。医乃仁术,医生是最富仁慈博爱的职业。没有哪项职业能像医学职业这样具有直接意义和应当充满仁爱。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现实中有的医护人员对患者态度冷漠;在诊疗中有的医生喜欢给病人开“大处方”;在诊疗中有的医护人员对病人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视而不见,这些都表现出对患者的仁爱欠缺。仁者爱人、仁爱救人的精神要求在疾病的诊断、检查、治疗和护理中关爱病人,坚持病人利益最大化,坚持有利与无害,坚持尽量给病人带来最小的身体、心理和经济上的损害和损失。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要着眼于平时、着眼于小事。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实习见习中,要注重培养其关爱同学、帮助室友、关心患者的优良品质,使关爱成为一种习惯。

4.对资源的分配不公。我国医学科学在建国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民营医院得到了大力发展,医生的收入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医疗资源仍然是不足和稀缺的,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当前的医疗资源分配存在的问题是分配不公平,是一种平均分配和单一购买分配机制。不同的病情,所需要的医疗资源的程度是不同的,平均分配医疗资源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病人全部涌向大医院。从患者角度来看,有的病情不需要到大医院,真正需要的患者因为优质资源稀缺又难以获得;从医院角度来看,大医院门庭若市,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运转,小医院门庭冷落、无人问津。医疗资源的分配从医学的本质出发就注定了医学应以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准,医疗资源的配置公平合理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三、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有政府体制机制的原因,有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的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应当着眼于四个方面的努力。

1.在思想上重视医疗人文精神的培育。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并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主观上要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医学人文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只有主观上重视,客观上才会采取措施去加强,否则就会陷入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重视的矛盾境遇。就学校而言,应加强对人文社科科研经费投入,在学科建设课程中优先考虑人文学科和课程,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文社科教师,并加强对其培养培训,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教师而言,不能认为自己任教的学科是边缘学科、自己是“边缘人”就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注重对人文社会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研究,注重人文精神传播、关注好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就学生而言,要端正学习态度,纠正错误的学习思想认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突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巩固的“专才”和“全才”。

2.在人文课程中培养医学人文精神。要重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建设,医学院校要克服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重视医学自然类课程轻视人文课程的偏激思想,更不能认为开设人文课程就是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较重,这本身就是医学院校的一个特点,很多医学院校本着为学生“减负”的动机,人文类课程能不开的就不开,能压缩课时的就压缩课时,客观上给学生造成了人文类课程可有可无的错觉,严重影响了人文类课程的形象。重视和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和规范医学院校人文类课程建设,发挥其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构建医学院校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一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规范开设人文类必修课,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古文等。对于这些课程要保证师资力量、课时安排、教学条件等方面不受轻视和挤压。二是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好人文类选修课,如艺术类、人际沟通等。构建一个门类齐备、结构合理、科学论证、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这是首要和基础。

3.在医药学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全员意味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医学院校不只是人文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6]医学院校是专业院校,其课程教学、实验实践都密切围绕医学的主题和中心,因而医学生学习的课程也主要是专业课即医药类课程。但不能认为医药类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育毫无关联,医药类课程与人文类教育内容截然分开。实际上,医药学课程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如中医学中关于医家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精神内容,又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誓言。相对于人文课程有关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而言,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教育更加潜移默化,更易于为学生接受和信仰,因而效果更好。医学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对医学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承担起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授业”任务,更要完成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传道”任务。医药专业课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认真备课、勤于思考、注意挖掘、把握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完成科学知识和技能、人文知识和精神传承的双重任务。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熏陶医学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历程的“胎记”,是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一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基础逐步凝练出医学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灵魂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来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有利于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爱心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活动、义务支教活动、“三下乡”活动,使我们的医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文精神熏陶,使我们的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长。三是抓住契机,开展好节日活动。青年大学生热衷于节日活动,要善于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好节日人文精神的教育熏陶活动。引导大学生逐渐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利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对医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反对崇洋,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人文教育活动。当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严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迫在眉睫;今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任重道远。相信在政府、学校、社会和我们医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将会取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戴艳军,王卫,房宏君.时代精神的滥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0-53.

[2]孙宏亮,姜兰姝.青年医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6):797-799.

[3]严钰峰,王见之,张慧琴,等.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12)89-92.

[4]夏雨晴.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69-1071.

[5]周耀华,蒋晓俊.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J].南方医学教育,2010,(4):6-8.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篇2

2004年某大型综合性医院对300名住院患者进行了需求分析的问卷调查,主要集中了解住院患者对医院服务的需求。不但说明患者的期望和需求,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目前我国医院人文的欠缺之处,即与患者的沟通、全程的健康维护和心理照护尚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2005年开展的“中国首个大型医院品牌营销研究”,从医疗技术、医院服务、就医环境、医院位置和价格五个方面,对医院患者进行了问卷调查[1]。在患者印象最深的以上五个方面中,医疗技术占51%;医院服务占23%;就医环境占13%;医院位置和价格则分别占11%和2%。说明患者仍然最关注医疗技术。同时,对服务的关注度也在逐渐提升,即从单纯的治愈疾病、寻求技术性医疗服务为主,逐渐注重就医感受、环境和流程等人文内容。

二、患者心理需求及其特点

多年的研究证实,在综合性医院门诊患者中,略高于1/3比例的是躯体疾病;近1/3的患者是属于心理疾病范围;其余1/3的患者则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2]。而在综合性医院的住院患者中,有近1/3的患者出现焦虑或抑郁负性情绪。因此综合性医院中患者所伴发的焦虑、抑郁症状是值得重视的现象,其严重程度及普遍性会涉及临床各科室及各类疾病,尤其是慢性疾病、老年患者更应引起人们的注意[3]。当前的医学模式、医疗工作方式仍基本上属于“生物医学模式”范畴,对社会心理方面的问题未予注意。在这种建立在“有形医学”基础上的医学模式的思维指导下,一方面非精神科医务人员只注重躯体状况和有形的病理证据,而忽视精神状况[4],另一方面,忽视了社会心理因素与躯体疾病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康复,绝大多数患者得到的诊治仍然是生物医学方法,缺乏对心理、社会因素的处置方案。事实上每一位患者都具有非常鲜明的心理需求特点,需要医务人员予以高度重视[5]:

(1)求医心切:患者希望医生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医术治愈疾病。

(2)高度的自我中心:患者希望家人、同事、朋友和医务人员能关心和照顾自己,希望自己的每一个症状、每一句话都能引起旁人的注意和重视。甚至还会出现对医务人员的过分要求和过分依赖的倾向。

(3)情感和心理反应:许多患者出现身心反应,即患者在罹患躯体疾病的同时所出现的心理的负性反应,其中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占大多数。此外,在医院的诊治环境和过程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反应,如由于对疾病的担忧和环境的变化以及对诊治设备、方法等的恐惧所产生的焦虑、不安、烦躁等。因此,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其心理反应特点,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交流和沟通和避免医患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医疗技术的发展并不能阻抑人性中对关怀和尊重的需求成份。目前,由于人文服务不足所引发的医患矛盾和医疗服务投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有愈加严重的发展趋势。由此对我国医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话题正引起重视[6,7]。从临床上患者需求的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缺乏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的转变[8]。大学人文教育一般是通过开设社会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美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以人文知识的学习为基本手段;有的院校安排学生参加形势教育、红色革命基地、人文讲座等活动。但是,人文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育医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医学生在实践中逐渐体恤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所带来的身心痛苦、切身了解病患除了医疗技术之外的人文需求、体验和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我国医学生教育体系中,正是由于缺乏这种注重对病患情感体验的人文实践活动,造知识和人文精神教育的脱节,使毕业后的医务人员缺乏人文服务的真正意识和实际行为。

2.缺乏对患者躯体疾病与心理障碍共病的识别。目前综合性医院中非精神科临床医师缺乏应有的精神卫生知识以及对精神病理现象的判断和处理能力不足现象已经引起关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关现代精神卫生问题的识别和处理的课程设置不够。即使在精神医学和医学心理学的课程中也主要涉及重型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严重的心境障碍)内容,而对在综合性医院中更加多见的由于躯体疾病原因所出现的心理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躯体形式障碍等情况的识别和处理,缺乏应有的比重。

3.缺乏医患沟通技巧。从目前患者投诉的问题分析,多数患者所表达的不满是出于医务人员的服务细节,尤其是冷漠和沟通不良所带来的对患者心理上的伤害。部分医务人员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医学会谈的基本技能,使医患交往过程变得简短、肤浅和笼统,丧失了许多有用的信息。在医学人文教育中,不容忽视的是教师和学生都并未对如何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引起重视,对医学会谈的技巧培训更是寥寥无几。

四、以满足患者需求为出发点,构建医学人文教育体系

医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患者的需求包括技术性医疗服务和人文,患者的满意度则是对上述两种服务的综合体验的反映。因此,在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技术服务的基础上做到人文关怀,将大大提高患者的满意度。重视医学人文服务是医疗服务的必然要求。

1.增加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实现从人文知识到人文精神的转变。医学人文教育实践的主要目的是使医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痛苦和人文需求,以反复的体验强化医学生的人文情感,并将这种情感渗透到其临床医疗行为中。医学人文实践活动的时间安排以进入临床实习阶段较为妥当。实践内容有多种,其中参加医学义工活动是值得推荐的方式,其他如参加医患俱乐部和专项疾病健康教育活动、参加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医疗照料活动、参加针对患者需求的调查等。在实践活动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患者需求的体验,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医疗服务态度并非只是医务人员呈现出微笑,认识到人文服务首先是医务人员应该设身处地地理解患者,同情患者,由此才能在言语上、行为上表达出对患者的真正的尊重和关注。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篇3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教育德育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11-01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属于非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而非专业特色工作方式虽然带有普遍性可操作性,但与具有专业特色的工作方式相比较,缺乏因材施教,与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相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对我校来说,因该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依托,把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进平时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去,丰富思想政治的工作内涵,开展以中医药文化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工作。

一、医药卫生教育渗透学校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1.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德育的关系

德育作为一个大概念涉及范围很广,可以指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心理健康等教育,其内容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行为规范、伦理道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内容,方式多种多样。而中医药文化教育根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中国哲学内容只涉及人道主义仁爱精神公益思想博容理念,因此从范围上来讲,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较德育要狭窄的多,德育和中医药文化教育是包容与被包容的关系,中医药文化较教育是中医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中医药文化教育和职业道德的关系

职业教育是我们从事的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是我们职业成功的保证,职业道德就是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每一个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作为现代医护人员,其职业道德就是救死扶伤、热爱专业、廉洁奉公、关心病人、工作严谨、精益求精。而这一切和我们丰富多彩的中医药文化一脉相承。中医药文化强调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致中仁和,大医精诚等等,都和现代职业医护人员的道德相吻合。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其实质就是古代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医药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的价值观具有一致性,中医药文化教育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具有现代意义。

从中医药文化教育和学校德育关系和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关系的分析中我们看出中医药教育是德育的组成部分,其实质就是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因此,中医药文化教育具有德育功能。中医药文化教育可以作为有特色的教育方式,渗透进学校的德育中去。克服传统德育工作中死搬硬套灌输说教等方式,化被动为主动,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渗透教育的内容

1.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中医药文化渗透教育的核心。主要包括中医文化源流,中医药学的观念系统如世界观、生命观、疾病观、养生观、治疗观,中医药学的思维方式,中医药学的方法论,中医道德精神等。

2.规制文化:规制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健康运行的制约导向因素。包括中医法律法规、中医药规章制度、中医伦理、中医药学运行的社会机制等。

3.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中医药文化在个体上的折射,是中医药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包括中医传统行为习惯、名老中医医德医风,始祖祭典、拜师带徒等中药传统礼仪,中医药行业各个领域不同职业序列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职业礼仪及形象等。

4.物质文化:作为中医药文化载体的中药资源、器具设施、文化典籍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医药文化信息,是中医药文化教育的中医内容和重要载体。这些物质既有自然之物也有人造之物,人们在发现、营造这些物质的过程中,给其加载了许多中医药文化的主观信息。

中医药文化几千年来沉淀积累下来的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都是渗透教育的内容,都能在德育过程中把这些内容有机的融入并在整个德育教育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发展作用。

三、渗透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发挥主渠道作用,进行中医药精神文化的渗透。

所谓主渠道就是中医药学课程教育。我们要求中医药老师在提升专业素质的同时,优化课程结构,突出中医药伦理教育,进行中医药精神文化的渗透。要求老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结合中医药的起源、学术流派观点、医药名家救死扶伤的名人轶事进行伦理道德。例如“孙思邈大医精诚”、“范彬救人”、“何澄医德高尚”、“张仲景望诊侍中”。中医药文化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程中,使教育更生动直观,取得良好的效果。

2.以医药企业文化贯穿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医药职业规则文化教育。

实践教学也是进行医药职业道德教育的关键,每一项实践内容都包含着医药职业岗位职责与规范。加强校内实践环节的医药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实训老师在备课时必须结合企业的岗位的职责、专业特点,结合中医药的法律法规、中医伦理、中医药规章制度渗透中医药规则文化教育。如在我校中药房实习点,在实习中指导老师不仅要介绍药品的性状、产地、功效等知识,还要给学生增加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规则文化。中医药规则教育使学生养成了严谨、规范、尽责、求真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3.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渗透中医药行为文化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易于广大同学接受。我校用校园文化活动这一特性,在活动中渗透了中医药文化教育,强化了医药行为文化。如我校每年开展的医药科技节,在科技节中,不仅有各种操作技能大赛,还请老中医到校进行医德医风、中医药传统礼仪的宣讲,反映了中医传统习惯。这些活动的开展规范了学生的行为规范,充实了中医药的行为文化,使学生养成文明礼貌、谦逊和蔼、待人热情等职业礼仪形象。

4.以中医药文化为背景,实施校园文化工程,强化物质文化渗透。

校园物质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的校园文化不仅丰富了环境,更重要的在这种物质文化的熏陶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道德规范,把中医药文化渗透进校园文化中,更具有感召力,能使医药学生形成共鸣。我校在这方面进行了有效地尝试,在教学楼、教师、宿舍统一悬挂中医药名人画像,名言谨句。几栋教学楼也以时珍、仲景、思邈古代名医大家等名字来冠名。学校在绿化过程中,也增加了一块药用植物园,种植了桔梗、桑树、决明子、无花果、万年青等药用植物。并且标以品名、产地、功效。这些物质文化渗透绿化、美化、亮化、药化了环境,学生在这环境中处处体会到了中医药风格。学生耳闻目染起到了影响熏陶作用。

总之,在医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目的依托中医药学校的优秀资源,开展以中医药精神物质行为规则文化为特色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更有效更有针对性,更丰富具体易于接受。这有利于中医药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大医精诚恻隐之心,符合现代职业的道德观。不为良相,便作良医,形成爱国主义、理想主义的精神境界,也有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情趣,提升修养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篇4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笔者根据研究内容和目的,设计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医学人文素质认知、人文课程设置、医学人文培育方式等。笔者选取了广东5所医学院校的四年级护理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有效人数共680人,其中男生180人,女生500人。

 

二、研究结果

 

就医学人文精神认知而言,98.2%以上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非常必要,是护理专业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护患沟通能力的有效渠道。56.1%学生认为自己人文素质底蕴不丰厚,必须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护理人文关怀、交流沟通能力、护理技术水平、护理研究等护士的职业综合能力对护理质量的影响程度调查中,67.3%的人认为护理技术水平最重要,48.7%的人认为护理人文关怀最重要,39.9%的人认为交流沟通能力最重要。

 

就医学人文课程设置而言,58.9%的学生不了解学校医学教育内容。60.1%的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效果不满意,同时分别有43.6%、55.7%、64.6%学生对学校医学人文课程设置、教材、授课方式不满意。在出勤医学人文精神课堂调查中,只有39.7%的生认真听课,还有40.1%的学生选择性听课。

 

就医学人文培育方式而言,57.8%的学生认为医学人文精神培育主要来自教师,51.2%认为来自自身道德修养,46.1%认为主要受家庭影响,而33.5%则认为主要受社会环境影响。80.7%的受访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只有40.1%学生认为课堂教育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要途径。

 

三、提高护理学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策略

 

以上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培育在提高临床护理质量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很多学生的人文素质底蕴不够丰厚,且对学校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不够满意,该结果提示在医学院校加强护理本科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

 

育非常必要,可从以下儿点做起:

 

(一)确定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培育的核心内涵

 

医学人文精神是医学科学本质特征和医疗职业的理性知觉,是医学科学和医疗服务价值目标的理性提升。关爱病人、敬畏生命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医学人文精神应包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道主义精神,良好的沟通技能和职业精神,深厚的大爱精神和敬畏生命精神。

 

(二)构建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只有通过与专业课程的合理组织与整合,才能够培养出符合时代特色并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构建护理本科生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时,应结合护理学生的专业特点,通过将护理专业课程与对医学人文课程整合和分类,加强医学人文课程与护理学课程之间的融汇贯通,构建出新的适合护理学本科生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框架。

 

(三)采取灵活生动的体验式教学模式

 

在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过程中可采取学生小讲课、论文答辩、问题答辩等形式,充分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学生对感兴趣的专题,通过查阅书籍、社会实践等方式,撰写调研报告或论文,在与老师的答辩中阐释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四)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对于护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临床实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学生可以通过临床实习巩固理论知识、练习技能操作,同时也为他们近距离接触患者、与患者沟通、感受患者疾苦提供了平台。根据医事法律专业的特点,还应建立与该专业相一致的实习评估方式,应该将医学人文精神作为临床实习的一项重要的评价标准,更多地考查学生在临床工作中的参与意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社会综合能力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估,同时也可以采取带教老师评价和同学互评的方式,得到更为真实有效的结果。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从观念上改变了对护理的认识。为正确理解护理的职责和任务,从1994年开始,在责任制护理的基础上,经过国内外护理学专家的共同努力,提出了整体护理的工作模式。目前,以病人为中心,以护理程序为基础的整体护理正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这是临床护理领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笔者对1994年至2000年刊登在各种杂志上的整体护理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旨在了解开展整体护理工作的情况。

 

1资料与方法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篇5

[关键词]三导向;精神医学专业;职业情感;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9-0202-01

随着时代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医学教育方面,尤其是在精神医学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发展也在不断地深入,再加上精神医学专业属于实践性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其具有服务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等优点,对精神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对基础理论知识具有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和熟练掌握,而且需要拥有更强的实践业务能力。而以精神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精神医学生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三导向”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以医学生职业情感为导向

以职业情感为导向指的是要以医学生在职业上的认知、情感和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为基础,在加强基础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大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使精神医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效的结合,并且还能够与日常生活、职业道德等进行有机结合。从具体上来说,可以对精神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入手,加强法律法规意识的培养,加强精神医学生在职业素养、职业道德、职业情感和对职业的规划等方面的能力,使医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之间得到有机融合,促使精神医学生的个性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二)以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是为了能够使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之间得到有效的融合,使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进行有效结合,在具有较高素质专业的教师队伍教育培养下,对基础医学、科学方法、自然科学、实践技能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使精神医学生能够将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效的整合,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关的科研活动,使精神医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三)以医学生社会适应为导向

以社会适应为导向指的是精神医学生要满足当前社会对精神医生的需求,需要具备健康的身体,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生命具有充分的尊重态度。因此,需要对精神医学生的体育、心理学、生命和安全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丰富,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与心理健康有关系的活动、讲座和辅导等,使精神医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养。

二、应用“三导向”培养模式的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对精神医学专业教育来说,其在教育过程中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等两种教学内容,而这两种教学内容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联系。精神医学专业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要让精神医学生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充分地运用到实践中,使精神医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够在实践中得以运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理念中,大部分仍然是保留着为了教学而进行教学的传统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为主,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理论无法与实践得到合理有效的结合。因此,需要学校与教师在进行精神医学专业教育培养的时候,要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要对精神医学专业在现今社会上的市场所需具有充分的认识,不断创新和改善相关的教学体制与内容,以此来使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得到有效结合。

(二)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于精神医学专业来说,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教授,虽然在教学内容上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充实,但是也使得学生在学业上的负担在渐渐地加重,过于重视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精神医学生在今后工作上业务能力的发展,无法尽快地适应社会。因此,需要学校与教师要重视学生在精神医学专业学习上所具有的个性化特点,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对相关的典型精神疾病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对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及时解决,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充分地发挥其积极性,使学生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

(三)提高沟通能力的重视

对医疗行业来说,沟通交往能力是相关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一项能力素质,再加上医疗行业是属于服务性的行业,尤其是对于精神医学专业来说,对从业人员的沟通交往能力的要求就更高。因此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务必要提高对学生沟通能力培养的关注,要将相关的心理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具体和全面的讲解,让相关的从业人员对病患者的心理、生理等都具有全面的了解,从而为今后精神医学生与患者、患者家属之间的沟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发展,我国精神卫生事业的发展步伐也在不断地加快,对精神医学方面的重视也在逐渐地提高,而在精神医学教育上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通过在精神医学教育上应用以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所培养出来的精神医学生在工作态度、知识水平、职业情感、执业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能够适应当前社会对医疗精神医学人才所提出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刘吉成,张晓杰,云长海,罗庆东,白丽.以医学生未来发展为目标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04).

[2]周馨竹,赵阿勐.精神医学专业学生专业实践技能提升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11).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篇6

【摘要】医学职业精神源于中医“医乃仁术”、“大医精诚”与西医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与道德观念,具有很强的时代性特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高新技术的应用,当代医学职业精神的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出现了严重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缺失,如何走出这一泥潭,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新时期医学职业精神,扎实做好传承与创新工作,形成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医学职业精神。

【关键词】医学职业精神;缺失;传承与创新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经济挑战,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不仅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冲击,而且受到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想的挑战。医学职业精神的缺失已是饱受社会诟病的一大话题,如何传承医学职业精神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2005年,我国政府签署了《新世纪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明确了患者利益为第一的原则[1]。

1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

关于医学职业精神,中国传统医学最经典的表述是“医乃仁术”、“大医精诚”,这源于孔孟“仁”、“诚”伦理观念,它首先表现在将医学定位于“治病救人”的基准之上,《灵枢.师传》“上以汉民,下以治身……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很好地诠释了医师的性质;其次明确了“医乃仁术”的原则,唐代孙思邈“人命至重”、《黄帝内经》“莫贵于人”都强调了尊重生命、尊重病人的观念;三是集中体现了重义轻利、医者爱人的行为特点[2]。西方学者更关注“尊重生命”的人文思想和道德理念,DavidBlumenthal《职业精神与弱势病人》一文中归纳了“职业精神”的4个基本特征:拥有并保持一种特殊的技能;团体成员自律;有特定道德与伦理标准;维护医疗所需要的责任[3]。

为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医学职业精神融合了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是职业道德的最高境界,受制于医生的自律与社会的调控和他律,表现为利他精神、人道主义精神、献身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团队合作精神。钟南山院士在《简论医德内涵》文中,提到“爱心、良心、责任心[4]”,并被社会视为践行医学职业精神的典范。

2当代环境下医学职业精神的缺失

职业精神具有鲜明的职业特征,医学职业精神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然而我们不无痛苦地发现,近二三十年来,医学职业精神遇到了严重的挑战,特别是在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今天,医学职业精神的缺失表现得尤为明显。

2.1市场经济环境下形成的利益冲突

1985年医疗改革,政府削减了医疗卫生投资力度,一度出台了“以药补医”的政策,后来逐渐演变为“以药养医”,医疗服务等同于商业交易。在利益驱动和规避风险的心理作用下,过度检查、开大处方、卖贵药也就司空见惯了。专注于病人住院率、周转率、使用率,而忽视确诊率、治疗率、病死率[5],这种市场经济模式下的医疗改革造成了医学职业精神的缺失,产生了利益冲突,天价药、看病贵也就应运而生了。

2.2医患失信,恶化了医患关系

中国医疗改革是最受社会诟病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公费医疗被取消、合作医疗被解散,新的医保体系又不能形成全覆盖,患者及家属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一肚子的怨气就发泄到医务工作人员身上,医患矛盾日趋尖锐。2011年1月6日《医师报》盘点2010年十大医疗事件中,位居榜首的就是医务人员受伤事件[6]。医疗风险永远存在,然而医生担心的不是客观存在的医疗风险,而是医疗纠纷和医疗诉讼。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每位医师都在苦心经营自我保护政策,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与尴尬,由此导致医生“防御性医疗”现象,甚至出现了知名教授教导自己的学生学会保护自己,2009年网络论坛“医生自我保护必读31条真经”更是将这种黑色幽默发挥到了极致[7],由此产生了“过度医疗”,背离了医学职业精神,恶化了医患关系,阻碍了现代医学的发展。

2.3回扣之风侵蚀了医学职业精神底限

医疗回扣丑闻已经不是新闻了,各家医院堂而皇之地把拒绝回扣当作制度更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极大讽刺。中央到地方卫生机构杜绝回扣三令五申更是折射出医学职业精神缺失的普遍性。然而我们在拷问医学职业道德缺失的同时,是否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医疗改革政策。在医疗市场经济的掌控中,政府作用何在?药品生产商、器材经销商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打造一个利润链条,无时无记刻地拷问着医生的良知和道德。

2.4学术造假不利于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

医生在完成医疗工作的前提下,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一些科研工作,这本是一个总结经验、提升水平的极佳途径,然而现行的医师评聘制度实际效果,背离了这一宗旨,学术造假之风盛行。

我国现行的医师评聘制度,规定医生每年必须提交多少论文、发表在何种级别的刊物上,并且将这作为晋升、评比、申请科研基金、申报科研成果的重要依据。医生只好“上有所好,下必焉”,粗制滥造、抄袭剽窃成风,产生了大量低水平重复的信息垃圾,而有些刊物更是明码实价,不管文章质量服务,交钱就行。就是一些医科大学教学医院也是每每以发表了多少论文自夸。这种大的环境之下的学术不端之风,从另一个层面揭露了医学职业道德的缺失[8]。

3医学职业精神的构建与传承

目前医学职业精神缺失现象严重,这有卫生体制方面、思想观念方面、管理方面以及教育方面等多方面的原因,需要重新构建医学职业精神并加以传承。重视医学职业精神的导向与塑造作用,把医学职业精神与医务人员的职业理想有机融合在一起;强化医学职业精神的教育与规范作用,尤其是规范医学教育、终生教育的内容;弘扬医学职业精神的实践与创新作用,关注人的视角,尊重生命的价值[9]。

3.1转变观念和更新医学教育内容

医学职业道德是在医学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是通过内在活动与外在教育形成的。要求我们的医务人员做好自学与自律,坚持和实践医学职业精神。钟南山院士在抗击非典中用行动践行了医学职业精神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同时也要更新教育内容,把医学职业精神纳入了医学教学内容中,积极组织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医学职业道德水平。

3.2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监管机制

《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明确将人道主义作为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和信仰,这从制度上规范了医学职业精神[10],指明了医学职业精神的发展方向。在大力加强医疗立法管理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对医疗活动的监管,通过各种有效形式营造和谐的医患之间关系。

3.3营造医学环境,传承医学职业精神

遵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人人享有健康权利”的医疗理念,坚持人人健康、公平公正、经济效益适应、全民共同负责的医学伦理原则,加大农村、社区公共卫生事业的投入,夯实医保、医疗、医药改革基础,在建立健全社会医疗保障立法的同时,重视社会环境的整治。医务人员职业精神的形成是与社会环境有极大关联的。加大“八荣八耻”教育力度,惩治医学腐败,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4结论

总之,医学职业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是卫生系统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尊重生命、维护生命、提高生命质量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核心就是人的生命,从医学的视角来关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是医学职业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11]。我们只有真正把握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正视当代医学职业精神缺失现象,探讨其深层次的原因,才能更好的传承中医传统的“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理念和西医尊重生命的优良传统,发扬和创新新时期的医学职业精神,扎实推进我国医疗卫生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孙福川.医学职业潜规则的颠覆与“伦理生态”的营造-医学职业精神重构的第一要务[J]医学与哲学,2007,28(3):14-17

[2]张云飞,李红文.从传统医德到现代医学职业精神-中国传统医德的现代转化[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6):11-14

[3]DavidBlumenthal李红文(译).职业精神与弱势病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3):6-9

[4]钟南山.简论医德的内涵[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3):3-4

[5]许志伟.中国当代的医疗危机与医务人员的专业责任和使命[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9):1-1

[6]医生自我保护必读31条真话[eB/oL].(2009-02-28)

[7]医师报.2010医师报年终盘点-医疗十大事件评选[eB/oL].2012-04-12),省略/zt/2010/pandian/

[8]孙福川.伦理精神:医学职业精神解读及其再建的核心话语[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6):14-14

[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eB/oL].(2009-04-06),省略,

[10]杜治政.关于医学专业精神的几个问题[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3):2-3

[11]董玉整,董莉.医学实践中人道主义职业信仰建设系列研究理念与实践[J]理念月刊,2002,(4):21-24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篇7

关键词: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意义

中图分类号:R19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20(c)-0020-01

一、医院精神文明的内涵及其作用

(一)医院文精神文明的含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大概念,不但包括教育、科学、文化,而且包括思想理想、信念、立场、原则等等,行业文明是一个社会精神文明最直观的尺度。医疗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个行业的文明建设,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医院的“窗口”,医务人员行业作风、服务质量的好坏,不但与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密切相关,也与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威望密切相关,因此,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

在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中,可通过以病人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调动广大医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由治表到治本,由务虚到求实,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良性轨道,推动医院的全面发展。(二)医院精神文明的作用:1、医院精神文明以正面灌输、教育、引导为其主要手段,重视榜样示范、目标激励、环境熏陶、以情感人、寓教于乐,使具有时代特征的先进思想“内化”为广大员工的道德意志,并转化为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持久的工作热情,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使广大医务人员逐步确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并变成自己的信念,良心、业务和荣誉感,形成高度的觉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服务水平。3、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只有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才能不断推进医院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

二、我国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一)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党中央对搞好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态度坚决,措施得力。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确定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二)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对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认知程度仍然不够,很多医院的精神文明建设缺乏系统性和实践上的可操作性,对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界定不清,在精神文明建设还停留在空泛的原则性地概括和描述阶段;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缺乏通盘考虑和系统规划。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医院在社会的形象不太好,医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导致了医疗投诉、医疗纠纷泛滥。据不完全统计,医疗投诉、纠纷中绝大部分是服务态度、服务质量方面问题,而技术差错占极小一部分。因此,精神文明建设的不足制约了医院的发展。这充分证明,加强医院精神文明建设,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三、医院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明确指导思想,制定切实的计划与目标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篇8

关键词: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医学人文素养

近年来,医疗纠纷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医疗秩序及医患关系。口腔科治疗涉及的疾病大多无生命危险,一般不会侵犯到患者的生命权,而主要涉及其健康权与知情权。很多医疗纠纷的发生乃至恶化,主要原因在于医患之间沟通不足,误会愈演愈烈,如果医生能更加充满同情地去理解患者的苦楚,更加耐心地为患者讲明各种利害取舍,设身处地的为患者选择和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很多纠纷都能迎刃而解。因此,通过进一步强化口腔医学本科生人文课程设置,提高其爱岗敬业精神、语言沟通能力、矛盾解决技巧等综合人文素养,可成为降低口腔科医疗纠纷发生率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各高等口腔医学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口腔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然而,仍存在“重专业、轻人文”、人文课程与口腔医学专业课程脱钩的现象,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实践活动缺乏等问题也依然存在。我们在数年的本科生实习带教中发现,教会学生临床操作并不难,但教会学生如何和谐的与患者沟通却非易事。本文就目前口腔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缺乏的原因以及我院(四医大口腔医院)提高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举措进行讨论。

1医学人文素养与精神的内涵

人文,顾名思义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它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人文医学是专门研究医学的人文属性学科,是以人文学科的观点去理解健康、疾病和医学的学科。我国最早对医学人文素养与精神进行界定的是贺达仁教授,他认为医学实践活动中的人文精神表现为医学的人道精神、人文的批判精神与独善(独立、完整、完善、完美)的人格精神。目前,对医学人文精神涵义的普遍理解为“关爱生命”、“以人为本”。从个体上来说,它所强调的不仅是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还密切关心、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健康、情感、人格、命运,维护患者的尊严,提供全方位的人文的、精神的、情感的服务,使患者感到就医方便,技术精湛,关怀到位,经济实惠,服务满意;从人类的角度上来说,它所强调的是对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生命的走向和存在意义的关怀,是对医学知识和完美道德、高尚人格的追求。

2口腔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缺乏的原因分析

2.1人文精神在社会中的缺失

当前,伴随我国市场经济日趋完善、网络资源突飞猛进发展的同时,社会价值取向也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倾向接踵而至,导致了人们精神迷茫、道德缺失、行为失范及人文关怀冷漠。

2.2口腔医学课程设置对医学人文课程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医学教学体系所形成的思维定式,使得我国口腔医学教育过于重视医学理论与技能的传授和学习,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文关怀情感和人文关怀技巧的培养[2]。尽管目前我国各高等口腔医学院校均开设了医学人文教育课程,但仍存在以下问题:①各医学院校开设的课程多不相同,课程设置常具有很大随意性,缺乏学科整体规划;②人文课程多为选修课,课时偏低、课程要求欠明确,部分课程实用性较差,多以理论灌输为主;③部分人文课程教材无法与我国医疗体制变化和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相适宜,观念陈旧、新知识少,造成学生学完感觉无用,更缺乏对医学生人文精神培养和技能训练的实践课程。上述问题导致了很多学生轻视医学人文课程,学习效果不佳。王舒妍等在对进入临床实习的口腔医学生进行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记不清是否上过医学人文课程,部分学生只记得上过医学论理学,但内容已记不清了[8]。

2.3口腔医学专业课教学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脱节

在设置口腔专业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时,我国部分院校,很少甚至未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纳入到培养要求及考核指标中,导致医学人文素养教育在学生进入专业课学习期间被中断,这样无疑强化了学生“重专业、轻人文”的错误理念[8]。此外,部分口腔医学院在临床教学活动中,未将医学人文关怀情感和技能的培养纳入到日常教学内容中,教员对学生的要求仅仅限于医德医风、劳动纪律、服务态度等空洞的口号和说教,对学生的要求也只限于遵纪守法、不收红包等医生最起码的道德底线,这样的低标准要求使我们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处于空白状态[8]。

2.4教师本身医学人文素质有待提高

临床带教老师是一个启蒙者,带给学生的影响将是终生的。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知识传承相对单一化,使得教师配置方式不能够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2]。在一些带教医生心目中,“患者”一词被片面地分解为病因、病原、症状、体征等单个元素,人性淡漠,缺乏对患者的同情心和责任心。有部分教师把医学人文素质简单理解医德、医风,在教学中缺乏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在医疗活动中重金钱,重技术,轻人文,这样无形中会给予学生一种错误的导向和标准,更加强化了已经印在他们脑海中的错误观念。

3提高口腔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措施的思考

wHo对未来医学人才提出了五星级医生的要求:①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卫生服务;②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的情况综合考虑种种治疗技术的合理选择;③能主动、有效地增加个体和群体的健康保护意识,医生不只是诊疗疾病,更应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④能参与社区保健决策,平衡与协调个人、社区和社会的卫生保健需求;⑤能在卫生部门内部以及其他社会机构进行有效的协同工作[7,9]。针对目前我国口腔医学生并不乐观的医学人文素养现状,我们认为可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3.1规范人文医学课程设置,着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精神

为培养口腔医学生人文精神,我院在国内率先创新性地开设了《口腔医学导论》及《口腔医学史》课程,授课对象为大学一、二年级口腔医学生。《口腔医学导论》课程分16章,分别由我院在国内外享誉盛名的15位金牌教授授课;《口腔医学史》共分九章,包括总论、中国古代口齿科、中国近代牙医学、中国现代口腔医学、英国牙医学史、世界古代牙科、世界近代牙医学、世界现代牙医学与口腔医学、口腔医学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两门课程均以培养学生认识口腔、热爱口腔的爱岗敬业精神为教学目标,并将这一教学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课程不仅向学生介绍口腔医学的发展史以及各学科的特点,口腔医学工作者几千年来同口腔疾病斗争中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更强调让学生感受口腔医学家的学术思想和道德修养,体会他们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医者风范,引导学生“溯古思源,古为今用”,潜移默化的提升个人的医学人文修养[4]。两门课程分别以口腔医院博物馆及口腔医院院史馆作为教学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多次实地参观和学习,通过教员的讲解与引导,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的智慧,使他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深入体会医者悬壶济世的人格修养、敢为人先的担当精神和勇于创新的医疗作风[10]。课程的考核也不拘泥于传统的闭卷答题,而是积极启发学员结合多次参观口腔医院院史馆、口腔医学博物馆的经历,围绕口腔医学发展、医学人文素养以及医者使命等主题进行主题演讲。学生基于课堂所学,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以“口腔医学之我见”、“口腔医学的昨天、今天、明天”、“我国古代口腔四大发明的启示”、“我国口腔军医的职责与使命”等题目进行演讲,通过讨论及提问环节,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口腔医学的热爱,对医学人文素养的认知,使他们能够在潜移默化之中逐渐形成高尚的医疗道德及慎独的行医准则。

3.2加强自主沟通实践,提高学生语言沟通与矛

盾解决能力大力倡导开展本科生第二课堂,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临床见习及调查、课外科研、科普讲座等形式,全方位提高口腔医学生人文素养水平[4]。我院于2006年成立了口腔健康知识进校园(社区)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学生经过专业知识培训后,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走进西安地区的大学、社区、乡村、公园等地开展口腔健康咨询与宣教、口腔检查、口腔疾病诊断、口腔卫生指导、口腔科普讲座等活动,从询问主诉、病史到给出简单的诊断及治疗建议,全方位地锻炼语言表达及解决矛盾能力等人文素质。在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一大批积极性高、人文素质强的杰出志愿者,他们在院组织的“飞利浦杯”现场汇报活动中,生动地讲述了在活动中与百姓沟通和互动的点点滴滴,深刻剖析了该活动对他们人文素养提高的重要意义,通过示范作用进一步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与提升。学生们均表示实践活动既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又促进他们对口腔医学的热爱,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与患者沟通的能力及矛盾解决能力[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安排大二及大三的口腔医学生提前进入医院见习,让人文素养高,与患者沟通艺术强的教授进行示范,使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患者的苦楚,体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及临床操作的耐心细致,增加学生与社会和病人的接触,培养情感、训练技能,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使他们在学习专业课以前就有作为病人的体验和对病人的了解。此外,我院积极开展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科研实践,教员在课外科研活动中着力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学生在课外科研中通过相互讨论设计课题、与导师讨论、向专家请教、与试剂公司人员及实验辅助人员沟通等环节,人文素养得到充分锻炼。

3.3贯穿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于口腔专业教学全程

尽管很多口腔医学高等院校在口腔专业课开始前的阶段,均或多或少的安排了训练学生人文素养的课程,但进入专业课学习和临床实习后,难免又陷入“重专业、轻人文”的情况,医学人文教育未贯穿口腔医学本科教育的始终[2,8]。因此有必要在进行专业知识培养时,及时加入人文情感及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与教学要求。我院在修订口腔专业各学科教学标准及要求时,强调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训内容及考量标准,同时积极促进各教研室开展以临床病例及(或)临床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新模式,并在其中更多的引入一些当前医患矛盾相关的问题,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解决矛盾,并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医学人文素养的提高是解决医患纠纷的有效手段,从而在课上及课后自觉提升个人医学人文素养。此外,在临床实习阶段,院强调带教老师必须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将人文关怀技能作为必要的医学技能进行培训,把人生观教育、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服务意识教育、与人文关怀情感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爱牙日”义务宣教及各种医学人文素养讲座、进入幼儿园及社区为小朋友们涂氟等志愿活动,来培养学生关爱病人的情感;通过医患交流、病例示教、模拟就医等方法训练学生的关怀技能,教会他们怎样有效交流,怎样表达和给予关怀,从而使人文素养的培训贯穿口腔医学本科教育始终。

3.4加强教师医学人文素质修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进行人文教育的渗透。因此,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只有具有高人文素养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学生,教师必须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吸取丰富的人文知识,培养高尚的人文情操,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育学生。我院以板报、宣传栏、网络、专题讲座等为手段,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人文关怀素质教育活动,突出营造“厚德敬业,止于至善”的院风,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效果;其次结合军队院校特点,坚持一流的技术为兵而医,一流的成果为兵而研,始终把为兵服务作为医院的第一要务,在院内多次组织“军营海疆行”、“下连队当兵”“连队代职”等主题汇报会,通过各位医生的切身经历,培养、体现、弘扬人文关怀精神,切实促进本院医生理解和把握人文关怀精神的内涵,引发其对人生的理性思考,并树立为医学奋斗终身的价值取向。总之,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体。当代口腔医学教育不仅仅要把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更要把医学人文素养的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须加强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知识的教育、人文环境的熏陶及社会实践的锻炼。医学人文素养教育不可能在本科教育后划上句号,而是延续到毕业后,甚至是从医者一生进行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

作者:曾光柴治国倪峰牛丽娜焦凯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口腔科军事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323医院口腔科

参考文献:

[1]王广秀,王吉荣.口腔科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与防范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4):38-39.

[2]雷雅燕,朱红,彭艺,等.口腔医学生人文关怀意识教育的思考[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7,28(3):396-398.

[3]赵春庆.口腔科医患系统化沟通对改善医患关系的作用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2014,18(34):4729-4730.

[4]李刚,郭静,王艳.口腔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创新与社会实践[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5):63-64.

[5]陈汉想.医学的人文属性与医学生素质教育[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892-1893.

[6]马存根.北美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社会医学教学的现状与启示[J].国外医学教育,2003,24(8):54-56.

[7]贺达仁.技术医学时代与高扬科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1996,17(11):566-569.

[8]王舒妍,李刚,张思佳,等.口腔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5,36(1):80-83.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篇9

关键词: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精神倡导对人的关怀,主张以人为本的价值观[1]。医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的一个特殊层次,由于学业繁重,学习年限较长,加之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单科设置,文体活动普遍不如综合性院校、理工科院校活跃,所以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较多,心理素质较差。在医学生的素质教育中,心理素质处于基础地位。必须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教育作用。

一、怎样理解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就是用人的方式去对待人、理解人、关怀人,重视人的精神生活,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一定的教育,使人思想行为得到改善,精神境界得到提高,形成符合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人的精神世界失去了真切的关怀,思想教育就成为空洞的说教。心理疏导,要从医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从医学角度,就是人们的心理认知、情绪、行为和意志被心理学的知识改变,症状得到消除,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得到治疗的一种方法。二是从思想政治工作角度,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如解释、说明、同情、支持和理解等方式对对方的心理状态进行影响,心理问题人群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得到改善或改变,心理状态得到调整和思想障碍得到清除。

二、为什么要加强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由于新疆所处的外部环境的复杂,内部民族构成特殊,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民族成分多样,文化背景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即汉文化和具有伊斯兰教影响的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具有这两种不同文化背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语言、风俗习惯;思维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文化传统等各个方面,其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教育对象远远没有这样的差异。而医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是直接与各族人民的生命健康相联系,所以做好他们的思想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关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改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思维模式必须要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思想素质、政治觉悟或道德品质问题的思维倾向,是以往思想政治工作的定式思维,而容易造成错误地选择切入点,不仅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容易给人带来某种新的心理伤害,导致思想政治工作失效。而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新要求被落到实处,问题的性质利于被分清,切入点容易找到,实效性也就提高了。

三、如何加强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笔者认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项工程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统一性和民族性相结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一棵树的生长,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还要有阳光和雨露,缺一不可,学生亦是如此。新疆医学院校一方面必须在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目标等方面,与全国高校保持一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民族性特点也必须要考虑,在某些教育的内容、教学用语、教育形式等方面尽可能地贴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用民族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结合新疆社会的实际、现实的生活,各民族的大学生也容易接受便于理解的民族内容、亲切熟知的民族语言的教育。

2.坚持硬件和软件相结合,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构建大学生和谐校园文化,必须抓住这个根本,才能使学生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增强凝聚力;才能使他们树立和谐理念[2]。和谐校园文化的构建,不仅要做好先进的校园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等这些硬件建设,更要做好构建、传承和弘扬大学的精神家园。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是经过大学师生员工长期努力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和最高表现[3]。大学校训,它是一所大学对教育目的和人才观的集中认识,是大学精神的标志。医学院校大学生更是如此,如有“红色医生摇篮”之称的中国医科大学,秉承“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校训,学生努力学习,掌握良好的医学技能,走上医学工作岗位后,兢兢业业,救死扶伤,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疆医科大学“厚德、博学、笃志、力行”的校训和山西医科大学“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精神等就是明证。

3.坚持方法和方式相结合,建构和谐的学生管理模式。做好新疆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方式,讲究和谐管理。将教育、管理、服务三者融为一体并贯穿于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增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服务意识[4]。注重医学生的心理疏导,建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缓释机制。以此培育医学生的心理放松与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树立自信、自尊、自强的心态,珍视生命的品质,并能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5]。在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我们必须提高对心理疏导工作的认识,注重工作方法和方式。

4.加大心理卫生硬件的投入,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落到实处。加大心理卫生硬件的投入,健全心理咨询机构和网络,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贯穿于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舆论引导、志愿服务、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各个方面。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要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机构,配备专业的工作人员,编辑和出版心理健康知识宣传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在各种组织内部得到建立健全,组织与成员、成员与成员之间的交流沟通得到加强,医学生思想情绪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四、结束语

培育“四有”新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抓、如何做、从哪里切入更有效,这是摆在新疆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件大事。只要我们在工作中充分贯穿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教育的目的出发,就能不断提高新疆医学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晓建.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关怀[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90-392.

[2]林崇德.“心理和谐”是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催化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11):1-5.

[3]杨宝清.弘扬大学精神,构建和谐校园[J].中国教育报,2007-11-19(5).

医学人文精神的内容篇10

【关键词】医院文化内涵根本性整体性层次性

医院文化是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医院全体职工所共同遵循的目标和行为规范及思维方式有机结合的总称,医院文化是医院的底蕴和灵魂,是一种价值观,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事实上是一种人化的产物和结果。就文化本质而言,医院文化同样具有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大众性等基本属性,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院文化内涵具有根本性、整体性和阶段性的三个特征。

1医院文化具有根本性

文化代表着基本的价值观念,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在医院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只有那些具有服膺万众的医院文化的医院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凸显出医院文化具有根本性。

随着wto的加入,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全球化和信息化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医疗市场的竞争正面临着全面的开放式的高强度竞争,而医院间竞争最终是文化的竞争。

优秀的医院文化是比设备、资产更重要的医院财富,是医院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医院文化决定了医院与病人、医院与社会、医院与环境、医院内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调。医院文化的根本性表达在医院内部形成的基本价值观上,而这基本价值观的确立应具有独创性和不可模仿性。正如老子所言“万物生于有,又生于无”。因为,只有独特的医院文化才是最不容易被克隆,最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的。

2医院文化具有层次性

作为医院无形资产的医院文化必须通过有形载体来表达和实现。杨曾宪等国内大多数学者根据文化的不同性质,将医院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因此,医院文化具有层次性。医院文化建设应在三个不同、依次递进又相互重叠的层次上展开。

2.1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医院文化中最为表浅的第一个层次,物质文化是医院文化最直观的载体,是医院文化的表象,如医院的院徽、院容院貌、院歌等能在外部直接表达的医院特征,是医院外在形象。

医院环境和建筑是医院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能较好地体现出医院文化特征。如协和医院的琉璃瓦建筑结构所透出的那份凝重与协和医院一向稳重严谨的风格十分吻合,体现出了协和医院文化的积淀和历史的绵长。良好的医院表象文化可以起到展示医院个性、熏陶和培育职工精神文化的作用。

2.2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医院文化的第二个层次,制度文化是医院文化建设的重点和基础。制度文化是医院精神文化的体现和外化。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医疗活动的流程程序、各种操作规范、医院管理和运作制度等均是医院制度文化。医院员工的核心价值观要通过制度文化来表述,通过制度文化来培养,医院运作的高效、有序与成功的医院制度文化建设有着紧密的关系。

2.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医院文化的第三个层次,也是医院文化的最高层次,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最高境界。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两个有形文化的升华。精神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形成医院的核心价值观和医院精神。核心价值观以员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是医院主导思想。在多元化日趋明显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凝炼医院精神,培育共同价值观对医院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培育员工的服务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就是“以病人为中心”的医院精神文化的一个重要内涵。医院精神文化是不能直接触摸到的,但可以在每时每刻、在每件事、每个角落中和每个职工身上感受和体验到。转医院文化的层次性对实施医院文化建设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医院文化的层次性决定了医院文化建设的阶段性。表象文化作为一个低层次文化较容易达到,但是制度文化是需要长期和艰苦的坚持和不断地完善来实现的,而高层的医院精神文化则是长期传统的传承和经久的文化积淀的结果。通常来讲,医院文化需要分阶段实施,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作用和相互依存的,三个层次和三个阶段事实上是不能绝然分开的,是互为交叉、互为重叠和相互支撑和影响的。因此,医院文化建设中必须统筹兼顾,既分步实施,又主题明确,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统一,使精神文化最终成为医院的灵魂。

3医院文化具有整体性

医院文化是通过医院员工这个载体来发挥作用的,而绝大多数的医疗服务活动是一个整体的团队活动。因此,医院文化具有整体性。医院文化的整体性是由三个方面所决定的。

医院文化的整体性由文化的载体特征所决定。任何一种文化都需要有形的特定载体来传承和实施,医院文化是医院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其融合在医疗活动和医院管理的每个细节中,医院经营管理要受到医院文化的指导和制约,医院文化也必须服从和服务医院的经营管理,否则,皮之不存,毛之所存焉?

医院文化的整体性由文化的导向作用所决定。文化代表着基本的价值观,医院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是在医院员工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为医院发展铺垫思想基础。文化对人们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导向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通过文化的训导和教化,使医院员工形成和固化医院核心价值观,培养和引导全体员工达成清楚和明了的共同价值观为核心,形成共同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增强医院内部凝聚力和使员工认知共同的行为规范。

医院文化的整体性由文化的流行特征所决定。从众心理是人类的一个心理活动的本能。文化的流行特征是十分明显的,特别是表象文化和制度文化更趋流行性。医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最为紧密的学科,只有医院文化与环境、社会和主流文化实现了融合,医院文化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所以,医院文化建设中必须整体考量社会、环境和文化多元性等要素。

医院文化是医院的灵魂,创建成熟的具有独特品质魅力的医院文化已是医院成长进步、永续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建设先进的医院文化中,必须认真考虑医院文化的根本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以医院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来培育具有鲜明特色和经久不衰的医院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二),1987,824.

[2]吕进.巅峰管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