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十篇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十篇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13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篇1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教学人文素质

一、大学音乐教学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社会对各种人才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一特殊专业知识的要求,人才发展的全面性在社会的竞争中越来越重要,对学习音乐专业的学生要求更是如此。大学音乐教师在做好本职工作,即在培养学生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应有全面考虑对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科学的培养,这从当前举办的一些音乐大赛以及各种人才招聘中对人才的需要中窥见一斑。同时,在现实生活中,使我们更为震惊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不仅仅体现在自身发展上,同时也在社会上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影响。这主要表现在有些大学生一味沉溺于自我发展与个人追求,忽视集体与他人,忽视了做人处事能力的培养,忽视自身心理品质与精神内涵的养育,折射出当今大学生心灵的脆弱、人文的浅薄、个性的单向和社会承受能力的低下,有的甚至让社会为之震惊,不断给人以警醒。

通俗的讲,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人文素质就要求他们首先要努力学习好人文科学的各类知识,这其中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科学技术史及伦理学等在内的人文科学知识,这些基础知识是形素质的必备基础。同时,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遵循教学的客观规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教育与培养的过程。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他们采取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教学方法。

二、注重对音乐教材的选择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前提

众所周知,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独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这时的音乐专业的学生在经过了若干年音乐知识学习以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逻辑的抽象思维,他们不再简单的满足一些习惯性的知识的传授与灌输,不再满足某一单调的情感体验,而是开始努力探寻隐藏在音乐作品背后的情感动力、价值选择,他们乐于吸取新鲜的事物来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因此,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就要善于抓住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对音乐作品的选择要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1.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选择一些思想性较强的作品。比如外国作品中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圣桑的《动物狂欢节》、里姆斯基•科萨可夫的《野蜂飞舞》;中国作品中的古筝曲《寒鸦戏水》、唤呐曲《百鸟朝凤》以及合奏曲《金蛇狂舞》等。这些曲目主体鲜明,以形象思维为主,而且结构简单,旋律优美,最能吸引学生的。

2.重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情的乐曲。尤其是在针对一些具有少数名族学生的课程时,对这些作品的选择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对自己民族的热爱之情,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综合的人文素质。如温婉秀丽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凄美哀怨的陕北民歌《走西口》、活泼有趣的彝族民歌《猜调》、高亢舒缓的蒙古长调《牧歌》,无一不展现出民族音乐的无穷魅力。

3.对作品的选择要适应学生此时的心理特征,激发他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通过欣赏维瓦尔弟的《四季》、施特劳斯的《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斯美塔那的《伏尔塔瓦河》等作品,可以让学生感悟作品中的旖旎风光,分享各国的自然美景。同时,现阶段学生的情感目益丰富和成熟,对了解各类表现感情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象表现美好爱情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表现悲伤的二胡独奏曲《病中吟》、表现喜悦笛子曲《喜相逢》以及贝多芬的交响曲《英雄》、马斯涅的《沉思》等,都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共鸣。

三、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关键

1.注重教学内容的人文因素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教化、审美等功能,这是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的过程。学生是文化的接受者、传承者,更是文化的创造者。音乐欣赏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的极好的教材。学生在美好音乐的高峰体验中可以迅速直观地把握人生的价值、自我实现的幸福与世界的本质,这就是音乐欣赏教化功能的内隐性。它既满足了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又使学生个性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的过程中获得前进的动力。而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与品格产生广泛的潜在的影响与作用,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和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转化与改变,促使学生个性和谐发展。

2.以学生为主体上好音乐欣赏课。在音乐欣赏的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进入物我两忘的欣赏情境,培养学生形成欣赏习惯的良好开端,使负荷整体文化的音乐欣赏逐步逼近并进入学生的心灵,引发学生的共鸣,促使学生个性发展。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音乐是第一位的,学生是音乐的主体,有着自己的主观色彩。运用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由美而求真向善,运用音乐欣赏的文化功能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运用音乐欣赏的教化和心理功能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懂得创造,因为艺术就是创造,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新颖,不可重复。通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可随机应变,思维开阔,不局限于某种形式,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以新的角度看问题,这样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现代音乐教育,应该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思想观念,积极探索有效的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投入到创新中去,大胆实践和探索,去寻求一种全新的适合自身及学生特点的教学之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作为艺术审美活动的音乐欣赏的教学目的,这样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与创造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尹新荣.“对话式”音乐欣赏教学中国音乐教育[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1).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篇2

关键词:大学生素质教育信息素养培养方法

信息素养依据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学生发现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创造信息的能力培养,信息意识与信息思维的培养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当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存在信息意识不足,信息知识匮乏,信息技能不强,信息道德较弱等问题[2],部分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一直处于瓶颈没有新突破。在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形势下,加强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既是时代对高校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又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发展战略[3]。本文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总体要求,对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途径进行探讨,以期使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培养有所裨益。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及问题

(一)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重视度不高,缺乏系统、科学的信息素养课程链。

从师资配置上看,没有专门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师,信息素养教育主要由图书馆老师和计算机专业教师担任,对图书馆老师而言,其培养重点在于图书馆资源的使用和文献检索;对于计算机专业教师来说,其花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时间与精力远大于信息素养课程,往往会以专业课程的授课思路与方式进行教学。从课程设置上看,信息素养课程的不明确,只要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都可纳入信息素养教育范畴,缺乏系统、科学的信息素养课程链[4]。而且仅限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容易使学生误以为信息素养课程是“快餐式”课程,不及专业课重要,因此对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不高。但事实上,信息素养的培养不仅对大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影响,更重要的是对日后的专业学习、生产科研、工作发展等有极大潜在作用。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重操作、轻思维。

信息素养教育,可定义为是一项以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型信息人才为目的的素质教育。可是在过去的信息素养教育中,教师过于侧重操作技能的传授,忽视信息意识和信息思维的培养[5],将信息技能等同于信息素养,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或技能测试成绩衡量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信息思维、创新思维缺失,导致学生缺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专业学习、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的能力,使得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剩余价值”未能进一步体现。

(三)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缺乏的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

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我国高校已经开始关注信息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但是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差距甚远,主要是缺乏一个高屋建瓴、统领全局,符合本国实际的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指导。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家很早就提出较完善的信息素养培养标准[6]。而在我国第一个比较完整、系统的信息素养能力评价体系是《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但是不足在于该指标体系仅针对北京市高校学生提出,其适用性和代表性有限[7]。虽然不少专家学者对我国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标准进行了研究,但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规范、全面的评价标准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这是制约我国高校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及建议

(一)一个标准。

构建一个权威的、规范的、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本国国情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标准,用于指导和规范全国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伟大工程中,尤其是把信息素养能力评价纳入高校大学生能力测评指标中[2],进一步体现了信息素养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高校对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

(二)两个方面。

信息素养培养应该是实践与理论,技能与思维的综合,其培养思路应该注重“道”与“术”相结合。信息素养之“术”,指信息技术与操作技能,是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手段。对“术”进行研究,可以提高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的总体效率,是信息科技发展的基础。信息素养之“道”,指信息教育中信息意识、信息思维、信息策略、信息道德的培养,是信息科技发展的顶层设计。当代信息人才应该是“道”与“术”兼备,这也应该成为信息素养培养的一项重要目标与标准。

(三)三个结合。

1.信息素养与课程设置相结合。信息素养是一个系统工程[4],应该融入各学科教育中,并贯穿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建设具有针对性、贯穿大学四年的、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链,从课程类型上可采用“必修课+选修课+定期讲座”的形式,进一步丰富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类型;从授课形式上可以采用传统讲授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例如慕课、微课或翻转课堂等形式[8],弥补传统授课“纸上谈兵”的不足,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信息素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科学与技术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两大重要因素,而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先进技术的掌握,很大程度上要以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础。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创业实践,可以引起学生对信息资源、科学技术的关注,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思维及创新精神。

3.信息素养与社团活动相结合。社团组织作为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学生参与度高,活动影响力大。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学生社团活动中,使其成为信息素养培养的又一有效平台。利用学术科技竞赛、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活动载体,使大学生的信息资源敏感性、信息资源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信息素养同步增强。

三、结语

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其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也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对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进行探索,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且关系到实现社会信息化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战略。笔者认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一是要统一评价标准,在素质教育模式下进一步完善信息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二是要明确培养目标,优化培养体系,进一步扎实做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三是让各项教育资源形成合力,进一步丰富探索信息素养培养途径,使其成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一股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汤佳乐,等.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01):第88-89+135.

[2]郭太敏,等.大学生信息素养一体化教育体系及其构建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02):102-104+119.

[3]杨峻,王根顺.试论素质教育与大学生素质结构和培养[J].兰州大学学报,1997(02):46-5.

[4]冯英华,刘晓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探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2015(05):75-79.

[5]李智晔.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模式的转换与创新[J].情报科学,2007.25(7):998-1001.

[6]娜日,吴晓伟,吕继红.国内外信息素养标准研究现状与展望[J].图书情报工作,2010(03):32-35.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篇3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意义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36-01

1.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意义

作为大学生培养中的重要素质,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为了转变传统的专项化的培养方式,最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1.1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教育目标上的要求

人文课程的设立并不只是为了实现学生知识面上的拓展,同时与高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关联。人文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需要渗透出一种教育上的理念,其与高校在教育目标和高校的学校特色相契合,让学生能够在人文课程的学习中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人文素养的培养更加注重思想文化等素质的提高,通过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配合来实现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总的来说,高校人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精神的,同时还能够明确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通过宽容与合作精神的形成,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1.2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对于其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促使学生认知情感以及意志等方卖弄能够和谐而健康的发展,同时还能够实现其自我感悟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的提高。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利于其精神境界上的生活,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同时,还使得人性上受到了束缚,并且道德精神方面也存在负面消极的影响。高校在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培养的同时,只是凭借专业性的课程却很难实现,还需要通过与人文课程的配合,在知识结构完善的同时,实现事业的开拓,最终培养起坚强的意志品质、高度的责任感以及强大的人际协调能力。

2.现今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人文学术上的危机影响了学生的政治意识

人文学术上的危机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念上的危机,从深层意义上看,其是人文精神上的失落。从我国现代的历程发展来看,其从精神上的满足到现今的实用性的满足的转变,在认知上存在着非常大的冲突。改革开放是我国的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就使得高等教育上出现了经济上的规律与教育上的规律混为一谈的现象,这就导致教育的过程中传达了一种功利主义的意识,很多的大学生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主要是通过经济效益来进行衡量,与政治没有关系,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的注重经济、法律等社会性学科的学习,而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却很少问津,这就使得其缺乏坚定的政治方向,进而导致缺乏积极的人生观念。

2.2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与择业观

受到传统的选择式的教育观念的影响,使得高校在进行人才的选择过程中,更加爱注重一定的社会阶级、一定的社会行业中所需要的专业性人才。大部分的高校在非常长的时间之内,都施行该种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这种功利式的教育使得教育中更加的注重其专业性的教育,进而对于其人文素质培养方面有所疏忽,导致很多学生缺乏理想和信念,只是进行单方面的索取但是却从来不讲求风险,盲目的进行金钱以及物质上的享受。同时还导致了毕业生产生眼高手低的现象,工作中缺乏责任心,工作责任心不强,怕苦怕累。

3.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对策分析

3.1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在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过程中,需要充分的认识到其具有的重要战略地位,能够更加积极的面对来自现实和历史上的挑战,相关的教育工作人员能够理性的认识到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紧迫性以及重要性,进而实现其教育观念上的转变。教育工作人员需要有勇气提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观点,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来实现人才在综合素质上的全面性提高。教育工作人员需要结合过去的教育经验,在兼顾自然科学教育的同时,实现人文科学与管理科学的协调发展,同时还需要充分的考虑到各个学科之间存在的交叉与渗透,结合社会的发展来实现现实问题的解决,最终实现责任感和意志力的培养,培养更加符合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3.2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培养目标的调整

从目前高校的教育来看,其主要实行的是专业性的教育,但是由于在进行专业的教育过程中,出现专业面狭窄的现象,这就使得整个教育呈现出了一种功利化与职业化,这样就使得学生在认知上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也就是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才能够有出路,这就对于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存在着厌学和敷衍的现象,这就使得人文学科的课程教学效果十分的不理想。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目标的培养来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步入二十一世纪之后,中国的教育经历了巨大的改革与发展,这就需要把握专业性教育与大学生人物素质培养之间的重要作用以及辩证关系,进而实现其教育价值观和教育功能、内容等的高度统一,保证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能够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内涵和人文修养,最终实现社会适应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篇4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87-02

人文素质是建立在对一定人文知识拥有和内化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学识和修养,反映一个人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它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人文素质的内涵包括人文知识、人文精神、人文行为三个方面。其内容包括哲学素质、文学素质、史学素质、艺术素质等方面。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作用的品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因此,在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作用

人文素质在一个人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精神、激扬人的意志、规范人的行为,以及维护人的健康、控制社会稳定,协调人际关系等。首先,人文知识的传授利于大学生成人。人文知识教育是一个民族弘扬精神文化传统、铸造人文精神的基本途径。所谓人文知识教育,就是文学、史学、哲学以及美学、伦理学等知识的教育,它能够引导和帮助人们懂得什么是人,懂得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其次,人生哲学的教育利于大学生成人。现代中国人生哲学要将国家、集体、个人的权利与义务进行恰当定位,唤醒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权利与义务的意识,履行义务,享受权利,最终实现人生幸福。再次,荣辱情操的提高利于大学生成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我们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繁荣昌盛的精神支柱,是塑造社会主义公民的精神指导,能够帮助我们在当前形势下明是非、辨善恶、分美丑,利于大学生顺利成人。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知识、能力和修养三个层面。在知识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在能力层面上,有些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里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等较差,在综合素质上不太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在修养层面上,由于人文素质不高,有些大学生抵御各种错误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的能力较差。人文素质教育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的熏陶、自身的实践来转化、推动。

三、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近年来,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薄弱的问题已经引起普遍的关注和重视,主要是通过加强大学生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探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途径,探索教育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现“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和格调,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的目标。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开始被重视。笔者认为,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积极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发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学风,加强学生的审美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当前,改变过去只强调专业技术教育的模式,积极转变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要求我们在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时刻以创新为核心使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给学生提供创新能力的机会,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创新思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中,及时确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并严加考核,并做到规范化、制度化 ; 加大对学生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的培养力度,使大学生在思想上提高自身的政治修养,早日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人才。

(二)树立现代人才观念,加强人文学科建设

树立与现代教育特点相符合的、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确立以育人为中心,把重点落实到培养学生形成完满美好的个性、健康完整的人格、自由开放的精神、创新开拓的意识上来。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纠正以往唯技术、唯知识、唯分数的倾向,培养出既有较宽的知识面,又在某一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既有高度的科学素养,又有厚实的人文素养的人才。因此要重视人文学科的发展,在课程设置、资源配置、经费投入、师资培训等方面保证人文学科的教学需要,在高校开设人文社科类必修课、选修课,尤其是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大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

( 三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渗透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是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形式,在课程的研究、设计和开发主要致力于 21 纪的学科建设,充分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学科和课程的指导作用,将人文素质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和其他以拓宽知识面为主的课程中。当前,除了在通识教育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外,还应该在课程计划中加大选修课的比例, 增加文理交叉型、应用型、艺术型等能够培养大学生素质的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根据自己的实际爱好加强自身修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在课程体系中既要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有灵活选择的余地,培养自己的个性,又要科学合理地开发新课程,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提高教师队伍的人文素质

教师必须转变人文素质教育是社科教师的职责的观念,加强自身的人文素质,在教好专业课的同时,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如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敬业精神等,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打铁还要自身硬,教师人文素质的高低,对教师本人的道德修养,对教师本人各方面的发展起到一种促进或限制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应重视教师队伍人文素质的提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他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风范,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从这一层面意义来说,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五)注重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养成。实践证明,承载大学人文精神的不只是大学中分门别类的专业教学,在办学中形成的校园环境作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注重校园环境、制度文化的建设,通过具体形式作为载体来突出人文教育功能,这包括对学校的优良传统、办学思想、校风校纪、人文景观建设、模范人物、校园文娱、体育和典型的社会生活事例的宣传和建设等。我国一些著名大学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校园文化,并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被广大师生共同接受,成为他们探求理想、规范行为的无形力量、比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京大学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浙江大学的“求是育英”等。此外,人文氛围的营造还应该以校园为起点,充分挖掘利用社会所提供的进行人文教育的载体,如博物馆、纪念馆等人文景观,塑造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比如:要继续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人文专题讲座、沙龙、文化艺术节(音乐会、晚会、演唱会、诗歌朗诵会等)、辩论赛等,以启迪学生思维、加强修养、开阔视野,提高文化品位。还要大力提倡科技创新活动等名牌项目,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培养大学生求真的科学主体精神和以个体完善与发展为主的创新主体精神。

参考文献:

[1]王勇.浅谈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及途径[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2]王丽敏.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意义和途径[J].高等教育,2010,(02).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篇5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9-0105-02

一、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现状分析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概括为大学生在德育、智育、身心和发展四大方面的基本要素及其品质的综合,其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能力素质、艺术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几个方面。目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总体来说是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多数大学生能关心国内外大事,正确定位个人的人生目标,做到刻苦学习、积极进取。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确实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问题

在市场经济崇尚经济效益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价值观问题上的矛盾和困惑已明显增多。第一,在道德价值取向上,大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走向淡薄,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日渐明显。第二,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个人的品行修养。由于受到市场经济重利原则的影响,我国诸多的传统美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大学生开始对物质利益产生狂热的追求,而对提倡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粒粮嗤之以“小农意识”,对吃苦耐劳和艰苦朴素的做法认为是“不懂生活质量”的表现。第三,诚信观念严重缺失。在大学校园里,上课迟到、旷课和考试作弊等现象屡禁不止;不少高校毕业生在自我推荐表上涂改成绩、虚构经历,诚信的优良品质遭到了严重歪曲。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素质对于人的思想道德、智力开发、身体发育和个人发展是一种基础性的因素。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正处青春期的大学生,由于人际交往不适产生的困惑心理,就业压力造成过分担心的焦虑心理,缺乏自信的紧张心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恋爱、情感问题引发的不健康心理等诸多事实充分表明,大学生已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从而增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艺术素质发展不平衡问题

艺术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现在的大学生比较重视智力的开发,智育被强化了,知识文化素质提高了,但艺术素质的培养情况不容乐观。目前,大部分高校通过开设选修课或讲座等形式让学生获得艺术知识,希望以此来提高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然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课程和学时的安排上都难以使大学生得到较为系统的艺术熏陶,因而,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并没有得到普遍提高。

4.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有一定储备但能力素质低下问题

教学双方过分关注考试成绩,忽视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了“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出现。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专业知识快速更新,那种“上一次大学,管用一辈子”的作法已经过时。在这样的势态下,大学生若不注重发展自己的能力而只关心那些即将过时的专业知识,必将被激烈的竞争淘汰掉。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策略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与现代经济建设联系得最为紧密,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的发展远远没有专业教育成熟。如何培养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高质量、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是目前高校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根据大学生综合素质中普遍存在的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宜从以下四个方面共同努力。

1.要大力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培养,想方设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志有为、德才兼备的优秀公民。为此,高校要注意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打造德才兼备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主管部门要经常关注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把德才兼备作为评估教师的第一条件。高校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教师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注重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和怎样做人,要把教导学生“学会做人”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身体力行地教导学生关心家庭、孝敬长辈、理解和尊重他人、热心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学、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劳动和实践活动,对贫困山区要热情地伸出援助之手,勇于向社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让大学生在实践和奉献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美好和成功的喜悦。

第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价值观。面对新的形势与社会需求,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紧密结合各门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让大学生从进入校门开始就能接受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实践的感染,引导他们树立辩证唯物观,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爱生活的优秀公民,进而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营造和谐的校园德育环境。校园文化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的养成、健康审美情趣的提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多样化日益明显。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地增长,因此,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重视道德素质教育的校园人文环境,大力建设体现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音乐欣赏,文学赏析,体育活动,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位,致力于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促进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要大力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他素质的作用和深化有着明显的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要靠学校的教育。这要求高校要注重把心理教育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大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和规范心理咨询活动,致力于培养大学生高度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力、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乐观的态度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使他们能热爱生活、振奋精神、缓解压力、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掌握,系统地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大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要引导大学生把产生消极情绪的事情说出来,通过倾诉、交流、甚至在适当场合的大声呼喊等方式,把消极情绪及时清理出去,解除心理压抑和不快,逐步使情绪平稳下来。心理素质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因此,心理素质教育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3.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

对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针对目前校选艺术课程有限的情况,高校可以通过丰富、创新院校文艺活动来弥补其不足。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院校文化艺术活动,可充实他们的课余生活,提升他们的综合审美情操,激发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促进大学生艺术素质的全面提高。目前,许多院校活跃着大学生的文化艺术社团、“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等等,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此外,要注重激发大学生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创造热情。艺术教育包括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雕塑、建筑、陶艺等艺术学科,各艺术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师应采取多样方式启发学生注意自己熟悉和喜欢的事物。

4.要大力加强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单纯“知识型”大学生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实际需要,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已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变,需要同时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要促使大学生掌握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的牢靠与否,不仅决定着大学生未来工作能力的高低,也制约着他们的长远发展。

二是要调整优化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优化的目标是要把专业课程设置的纵向深入与横向拓广结合起来,把理工科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结合起来,促进学科知识渗透,创设学科综合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社会和学习者之间的协调和整合;增加独立设计性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获得知识和驾驭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中动脑、动口、动手的能力。

三是要建设良好的实践环境。高校要进一步重视建设专业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以便给大学生更多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使他们成长为“上手快、适应性强”的高级技术人才。

四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精神动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对大学生进行发展性、开拓性的能力教育。教师要注重提高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含金量”,做到“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学校要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实践教学平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大学教学的核心内容。

参考文献:

[1]诸峰,陈,李忠祥.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与测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6):32-34.

[2]刘彦.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J].药学教育,2007,23(1):45-48.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篇6

1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信息素质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综合。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与国际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这是不得不承认的客观事实。我国不少大学生大学期间极少利用图书馆,甚至不办借书证;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不懂得信息的概念和含义,还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不知道本专业的主要信息源;大学生收集、获取、利用信息的能力普遍偏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滞后、不到位和不连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缺乏中学教育的相关基础国际上比较先进的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模式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连续不间断的教育。1985年,美国政府在《2061计划》中,规定中小学生应获得的12大类基本科学知识中就涉及到了信息教育的内容,1994年制定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要求学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及信息检索、收集、组织、处理都要达到相当的水准。法国于1985年就在高中一、二年级开设管理和信息课程。日本在初中开设情报基础必修课,高中设置必修课“情报”。而在我国,中小学生信息素质教育几乎是空白,接受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不足20%。中小学阶段信息素质教育的空白使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基础就与发达国家拉开了差距,也可以说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存在着严重的先天不足。

1.2利用图书馆教育不到位利用图书馆教育是大学生人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进行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关键性人门课程。但由于人学教育安排的时间有限,绝大多数高校只能进行1到2学时的“怎样利用图书馆”的讲座。在讲座中,无法就利用图书馆的必要性、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重要性展开讲,只能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主要介绍本馆的馆藏情况、目录体系、目录查阅方法和图书借阅规则。而且只有这一次利用图书馆的讲座,无相关的后续讲座,对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不大。

1.3文献检索课教学效果不理想原国家教委1984年下发文件,要求高校开设文献检索课。目前,高校已普遍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但课程地位较低,多数是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有的还是讲座,很少列为必修课,学时也比较少。如遇到精简课程和压缩学时,文献检索课常常首当其冲。文献检索课教学内容比较落后,目前有的高校还不能安排计算机检索内容和上机实习,仍以手工检索工具为主。文献检索课的开课时间也不尽合理,有的在基础课阶段开设,学生没有专业信息方面的需要,达不到教学效果。这样的课程地位和教学内容,无法使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得到真正的提高。

1.4专业课授课时缺乏信息素质的相关引导和渗透绝大多数高校专业课教师在授课时只讲授专业知识,而不介绍本学科相关信息的来源以及获取途径。这样的专业教学使大学生无法形成通过相关信息途径获取专业信息的意识,阻碍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

1.5缺乏课外活动的支持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课外活动以文艺、体育活动为主,科技创新、社会实践和调查活动普遍开展较少。大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几乎得不到收集、获取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锻炼和熏陶,也就难以形成信息素质。

客观地分析,目前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还单纯依靠一门文献检索课,缺乏连续性和完整性,而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效果又不理想,这使得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问题越来越突出。产生以上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1)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没有得到社会和高校的足够重视。当前社会对大学生能力和素质评价的指标主要体现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组织能力及特长等方面,很少有用人单位把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作为一项评价指标。在这种社会评价指标的作用下,高校把主要精力用在加强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外语、计算机能力培养上,是合情合理的,也是适应社会就业形势需要的。(2)对信息素质和信息技术的概念理解上有严重偏差。在教育界普遍存在一种认识,认为信息素质教育就是有关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育,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就等于进行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实际上,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的主要内容,是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必要的技术手段,是信息素质的一部分,而远不是全部。信息素质包括对信息的敏感性和信息的收集、获取、鉴别、处理、应用等多方面的能力,绝不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可以替代的。(3)高校教师的信息素质较弱。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多数高校教师自身的信息素质就比较弱,缺乏主动关注和收集、获取专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甚至不了解本学科的主要信息来源,在专业课教学中无法进行信息素质方面的引导和渗透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连续性措施

鉴于我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存在的问题,只有建立连续的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体系,通过由浅入深的教育、引导和渗透,才能使学生在毕业时形成稳定而内在的信息素质,令其终身受益。

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任务责无旁贷地应由主要高校图书馆来承担。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图书馆五项任务之一就是“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连续性措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2.1加大“利用图书馆”教育的力度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利用图书馆”教育。在入学教育中,要突出利用图书馆的必要性、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重要性,通过大量的利用图书馆文献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生、教师和知名专家、学者的事例,以及不利用图书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反面事例,激发学生利用图书馆的积极性。并进而阐述利用图书馆与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提高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自觉性。在基础课阶段,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图书馆分类目录、书名目录、著者目录检索方法的讲座,并向学生介绍基础课阶段的推荐书目,引导学生阅读。在专业课阶段,要向学生介绍主要的专业信息源、专业文献检索工具和专业课推荐书目,引导学生阅读专业书籍和利用专业检索工具,提高学习文献检索课的兴趣。

2.2改进文献检索课教学文献检索课要力争在学生专业课阶段或临近实习阶段开设并保证必要的学时数。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内容必须根据社会需要及时更新,在检索工具使用方法上,以计算机检索内容为主,手工检索内容为辅,保证学生有一定的上机检索实习时间,同时增加信息鉴别、信息调研与分析、信息利用、信息道德、信息安全等内容。特别要讲好第一堂课,通过利用信息取得成功和忽视信息或信息失误导致损失的生动事例,阐述信息对社会和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全面推进文献检索课的多媒体教学,增加授课信息量,提高教学效果。在文献检索课实习中,要安排专业综述写作,并要求参考文献数量。还可以引人团队合作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作业。使学生在写综述的过程中,体验掌握信息获取和利用技能的重要意义,同时锻炼了合作能力。

2.3加强专业课的信息引导和渗透要作为一种教学规范,要求专业课教师在讲授专业课时,必须向学生比较详细地介绍本专业权威著作、核心期刊、主要数据库和网站等信息源以及权威专家、学者,国内外主要研究基地,本专业前沿课题、发展趋势等内容,增进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引导学生利用本专业的高质量信息。为此,还要加强对高校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以适应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需要。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篇7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措施(一)前言本文所说的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具体是指有关多重法律知识以及思想的综合素质,不仅需要仔细的认识法律本身,还需要有正确的法律态度,能够合理的运用相关法律解决实际问题,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逐渐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形态,才能够在日常的实际的生活事件中很好的应用法律的相关知识,必须大力加强各种法律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大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行为习惯。

(二)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的意义提高现在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须要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律和权利义务的观念,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社会观世界观,并且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人生目标,利用法律约束行为,在社会中做合格的守法公民,在日常的行为中,需要诚实守信,用法律的知识武装自己,无论遇见什么问题,都需要首先想到法律的问题,不能完全的靠意气用事,在学校的大学生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各种综合素质,才能在现在不断发展的社会中顺应时代的潮流,因此大学生需要在学校也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从一点一滴做起,才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法律素质。随着现在社会和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现在的大学生和以前的大学生观念极为不同,因此也有非常不同的价值观,所以现在也出现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的现象,所以非常需要提升大学生的素质和法律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努力提高现在的大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是法治社会的需要,因为大学生是国家的中坚力量,将来要肩负建设国家的重任,因此必须将大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肩负重大责任的有担当的人才,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骤,只有大学生具有了非常高的法律意识,才能在以后的社会竞争中处于一个有利的地位,因为现在的大学生也肩负着为以后的人做榜样的责任,因此只有这样才能大力的推进现在的社会主义的法律素质的建设。

(三)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在状况现在我国的大学生普遍来说都是缺少足够的法律知识和相关意识,对我国的宪法的相关条款和知识都了解的不多,并且密友进行过认真的系统的学习,但是宪法和日常生活的相关联系非常大,所以大学生也需要了解相关的知识,当大学生自己的权利受到危害时就可以利用法律的知识来替自己维护权利,可以并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现在大学生普遍对法律的了解少,因此会造成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淡薄,而且不能够很好的了解法律的边界,在什么是违法和遵纪守法,因此通常在触犯了法律的时候也不能很好的分清楚到底触犯了法律的哪些部分,不能很好的进行维护权利和义务,也有部分大学生甚至怀疑相关的法律条文。有非常大一部分学生的权利遭受到伤害时不会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问题。

(四)造成大学生法律素质不高的一些主要的原因

1.社会因素大学生法律素质不高的现状的深刻的社会因素是因为我国毕竟是有非常长时间的封建社会的历程,因此一些陈旧的封建思想难免会影响着现在的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虽然封建社会已经被更替了很多年了,但是还是有一些恶习存在现在这个社会中,因此许多的大学生缺乏对法律意识和知识的相关的信仰,在出现问题时,不能够利用法律手段来解决,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因此社会的法制程度比较低,再出现社会问题时不能按照法律的相关要求来进行裁决,因此在社会中法律的地位不高,在一些发达国家,往往法律的地位非常高,一旦出现什么问题需要解决,都会首先想到找相关的律师来咨询,但是我国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因此许多问题的解决不是靠法律手段来解决的,这些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提高。

2.学校因素大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还是学校,相对而言活动范围比较狭小,但是由于学校是一个主要以传授学生知识和技能为主的地方,因此对学生的法律素养的培养就稍微显得不足,许多学校对学生的法律教育都不够,因此这也是对大学生法律素质不高的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大学,许多课程的设置都是为了以后的社会工作能够更好地进行,因此目的性比较强,所以往往在大学,除了专业的法律专业的学生以外,其他专业的法律课程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并且这些都不是单单靠一两门课程就能完成的,所以学校也是一个大原因。

(五)提升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一些办法

1.在大学课程的设置中高度重视法律素质教育现在我国法制教育的一个大目标就是大力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使公民成为知法守法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法律素养较低的现象,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因此在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建设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应该大力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教育工作,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法,学生也要转变学习的方法,全民都需要提高重视,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2.在大学的校园内创造和谐的校园环境如果想大力的提升我国的大学生的相关的法律素质,就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再好的环境中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必须加大对违法现象的打击强度,学校必须要结合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条款,充分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学生才敢于和不良现象作斗争,除此之外,学校必须加强校规教育,增强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才能逐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5.3促进大学生法律教学改革第一,必须要转变教学思想,将法律课程提升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从思想上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才能主动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才能更加的了解法律,第二,必须要改革法律课程,需要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点,改变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虚席积极性。6结束语关于如何改善大学生的法律素养的方法还需要以后的继续研究和探讨,只有不断地改变创新,才能改变学生的法律素养的现状。

参考文献:

[1]张斌.我国大学生法律素质提升的研究与探讨[J].咸宁学院学报,2011(3).

[2]张迎,孙茉,王宇.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 综合素质 培养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近年来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竞争日益加剧,决定毕业生求职成功的因素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笔者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暴露出来的不足,对强化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了思考。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时暴露出综合素质的不足

1.理想信念不坚定。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的存在,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择业观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毕业生在职业选择时,只看重个人兴趣,个人发展前途,而对理想信念、社会责任考虑甚少,没有正确处理好个人特长、兴趣爱好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在岗位选择上,注重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向往大城市和物质生活,不愿意到艰苦地区工作。

2.个人参与职业竞争不足。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毕业后从过去的包分配转变为现在的“双向选择”,为毕业生择业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和环境。然而,由于就业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竞争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大学毕业生愿意竞争又对竞争存在扫忧、顾虑甚至恐惧,不少毕业生不知如何向用人单住推销自己才能取得成功,造成既盼职业选择中竞争上岗,又不愿意承受风险,渴求找到一个旱涝保收的单位。

3.心理素质不好,难于适应社会。有的大学毕业生一次不成功就产生自卑、压抑、绝望等心理,不善于从求职经历中吸取教训;还有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较高,有明显的虚荣、攀比心理,他们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社会知名度高、经济实惠的就业岗位上,不是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不考虑自己的竞争力甚至不考虑自己的专长爱好,他们在选择职业岗位时是为了让别人羡慕。做给别人看,与别人攀比,而不是为适合自己,能施展自己的才华。

除了上述不足外,还有缺乏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较差,劳动观念淡泊,专业知识薄弱,创新实践力不强,视野不开阔,功利性强等问题,所有这些都使大学毕业生在求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以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重视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我们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

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目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毕业生时已不再满足学生的成绩好,而更多地关注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中一个显著特点。招聘单位看重的是人品,在同等学历的毕业生中,如外语六级以上、或计算机:级以上、或写作表达能力强、或公关能力强等,都会引起招聘单位的特殊兴趣。可以说,拥有社会所需要的专门知识,又具有较高素质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永远是抢手的。就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而言,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创新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等几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必须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积极投身到国家经济建设中,真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真诚、勤奋,能吃苦,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规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有正确的择业观、责任感,能把个人前途同国家命运联系起来,做到个人适应社。会。服从社会。

2.人文科学素质。大学生除了应该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广博的知识面,良好的知识结构,还应该熟悉国情并具有世界经济、地理、文化背景等知识。比如文科生要有自燃科学的基本知识,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理,工农医科学生要有经济、管理、人文社会科争知识,有较高的艺术鉴赏力等。

3.身体心理素质。大学生应该具有自信、豁达、乐观的思想品德,坚强、果断、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和人格魅力,有自我调节心理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社会。同时要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适应艰苦环境,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和热情投入到工作中去。

4.创新素质。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即要有不断探索创新的兴趣和欲望,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勇于突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在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或较深的造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及时汲取新知识;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信息加工能力、研究能力和操作能力;具有敢于怀疑、敢于批判、敢于冒险的科学精神,有较强的独立性。

5.人际交往素质。人际关系将影响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学业完成和事业拓展。大学生在枝期间主要的任务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是核园,交往的对象是教师和同学,交往的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讨人生、抚慰鼓励。当离开校园,踏上社会后。因工作任务、生活环境、交往对象等发生改变,人际交往变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大学生不断地加以学习和磨练。

三、高校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1.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倡导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战场。应该充分利用“两课”、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避免在择业问题上片面追求自我和就业意识上过重的功刺化倾向,具有良_好的个人品德和修养。大学生作为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应树立新形势下的道德观念,如信誉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创新观念,时间观念、效率观念等。

2.进一步加强大学生人文科学教育,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人文科学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我国的历史、国情,懂得世界的历史。为此。高校应把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作为2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增设不同的课程,当然有些基本理论和知识所有学生都必须读,有些东西要求学生应知应会,比如,唐诗宋词应该会读,交响乐、钢琴协奏曲和有些著名的书法美术作品会欣赏。另外,可以列出一批必读书目,选出一些要求学生应知应会的知识,引导学生、要求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科学素质时还应注意多在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味、格调、情感和价值观取向等方面下功夫,在教学计划中应开设人文类选修课,文科生也要设自然科学方面的选修课。此外,通过课外活动,讲座报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3.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要突出创新教育,第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办学模式,因材施教,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唤起学生的创新冲动,鼓励学生的创造尝试,探索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首先,培养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和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进行科研实践,增强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其次,营造民主宽松的学术环境和氛围,积极为学生参与国内外交流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科技大舞台上去开阔视野,把发展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置于教学活动中心,鼓励学生勇于冲破传统观念和科学权威的理论体系,大胆提出新思想、新问题和新方法。第二,要从创造型人才素质结构出发,优化课程结构体系,加厚加宽基础课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突出课堂教学在创新精神培养中的主阵地作用,大力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自主性、参与性。教师在传授知识当中,要注意揭示知识背后所凝结的历史、观念、方法,精神等,特别是其中人文内容和创造精神,使课堂教学成为“多维营养”的源泉,以指导学生尽快完成从知识的继承者到知识的创造者的转变。其次,在毕业班中大力开展创业教育活动,培养具备良好的创业素质的大学毕业生。

4.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适应社会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竞争所造成的压力,使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因此,要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培养乐观自信的思想品德;培养广泛的情趣爱好,进行友好的人际交往,使自己的精神、生活充实健康,自我个性意识稳定发展。增强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能经受各种挫折和压力,以适应采来的社会竞争。此外,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工作心境。当代大学生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肩自的历史重任,深刻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扬长避短。积极进取,完善自己,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即有目标,有信心,有毅力;“三会”,即会做人,会做事,会创造;。“三不怕”,即不怕苦,不怕难,不怕失败),使自己在求职择业中处于主动地位,在未来工作中干出一番事业。

参考文献:

1.胡解旺,欧清华,论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思想特点及教育原则[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2)

2.夏金元,胡小平,试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与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6(14)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篇9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新的管理理念、工作方式和人才选拔机制为支撑的新型企事业单位对高校文科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由于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学生的就业心态不够理性以及专业技术的切入点较低等原因导致文科大学生就业面相对理工科大学生较窄,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结合文科大学生在综合素质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应该如何加大对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对培养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合格大学生提高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率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中存在的问题

所谓综合素质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多个方面。文科大学生的教育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各个高校针对专业特点、学科设置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有的放矢地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全过程地对文科类大学生加以教育与引导。从目前各个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文科类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看出文科类的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值得大家共同关注与思考如何切实有效地去解决。

1、某些文科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由于长期处于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应试教育背景下缺乏文科生理应具有的较高的人文素养,其道德水平不高缺乏基本的礼貌和感恩之心。有些学生甚至将自己和学校的关系视为简单的“买卖关系”。对于学校的教育存在抵触心理,很多问题的理解未能从全局、大局考虑而是从利己、狭隘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很多的学生在优越的物质环境和肤浅的流行文化抚育下成长,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由于文科生长期受到感性教育居多,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对于一些事情比较敏感。在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上,通常是消极的态度去面对,缺乏必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对于教师的言语行为喜欢从细节上去揣摩,很多教师“不以为然”的话语可能对文科生的负面影响较大。高等教育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问题上应该如何去面对,有哪些处理压力的技巧可供参考。要特别关注专业满意度低、家庭成员关系异常、性格抑郁内向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成长。

3、对于课程的学习,由于受到外部就业形势的影响往往偏好于与“考证考级”相关科目的学习。有的文科生对于中外名著知之甚少、对于中华文化的鉴赏品味低、对于优美的古汉语诗词的学习更是提不起精神认为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这些现象的出现令人担忧也促使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优化教育方式方法,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接受专业教育。

4、很多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不高,对于诸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普通物理”等理工科课程的学习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由于文科学生的理工科学习基础较弱加上自身的学习热情不高,这对高校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文理交融的复合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工作其技术切入点较高、技术壁垒较厚,加上理科生在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很多理科生在毕业后从事文科类的工作反而更有优势。但很少有文科生具备以后从事理工类工作的能力,这也使得很多文科类工作被理科生“侵占”更增加了文科生的就业压力。由于文科生很多从事记者、教师、行政机关等工作,所以具备较高科学素养的文科生对于普及科学技术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有着深远的重要意义。

二、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路探寻

文科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他们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与价值、塑造时代精神、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转提供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他们的素质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希望,其作用不容忽视。所以教育工作者如何以研究的态度去拓宽思路换位思考帮助我们的文科大学生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以笔者之见,认为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

1、在理工类高校中文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往往与学校的主流发展方向融合的并不是十分紧密,这也造成文科专业在这类学校的发展空间狭窄,学院间学术水平、综合实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到这类学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培养。教育公平这一基本教育原则要求我们要防止出现专业教育上的马太效应,要做到专业发展的均衡协调发展使各个专业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一流的教育资源。

结合各高校的发展特色尤其是行业特色高校,要将其他非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主动融入到特色专业的发展中。要将包括文科专业的建设采用一种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思路真正贯彻下去,在特色专业和非特色专业中找到结合点使得学科间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促进学生“t型”综合能力体系的培育,增强文科生综合素质使得其在与特色专业相关的行业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扩大就业渠道。

2、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的多元化也引起了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取向和标准上呈现出多样化,部分带有消极的堕落思潮。处于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一线的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开拓有效途径,做好大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于文科学生以女生居多,其面对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对于外界支持的依赖性也较大。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互尊互信的师生关系能够良性循环下去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促进学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是十分有利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是极其重要的,所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业务水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和人格魅力对于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人文情感的渗透。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要与时俱进,应该改变昔日的教条式说教和空洞式灌输,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发展、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注入教师新鲜的情感血液。

3、提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迫在眉睫。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的一项必备的素养,但作为国家发展中坚力量的文科生的科学素养状况经相关的调查发现是不容乐观的。这其中有学生个体的原因当然也有我国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这里就不在赘述。高校对文科生进行科学教育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一件大事也是增加文科生就业“砝码”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学体系和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体系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社会热点问题调研、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让文科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训练文科生的科研能力使之自发地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有助于文科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融会贯通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终生受用。另外在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一种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这对于文科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尤为重要。高校要注重建设适合文科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应用性,能够激发文科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与所从事的工作零距离对接。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智力支持,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

4、加强文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真、善、美各个方面的追求起到精神上的助推作用。人文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要将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精神面貌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人文教育要将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实践的锻炼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与做事的创新源泉,要做到知、情、意并重。高校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人文知识的传播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整体性地考虑和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提供条件。作为人文教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有益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行各类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公关能力等。在群体活动中学会做人与做事。

5、我国的文科大学生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在对待文科生综合素质提高这个问题上,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仍然要以研究的态度去对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系统地制定出更加有利于文科生成长的教育模式。当然育人的过程是一项综合的复杂系统工程,也呼吁我们的社会对于我们的文科生要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文科生在迅猛发展的社会大舞台上找到自己应有的角色。

参考文献:

[1]丁琴海.大学人文教育期待理论与实践突破.中国高等教育.2008(3,4).

[2]徐立敏,程慧芳.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科技资讯.2006(32).

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篇10

【关键词】信息时代;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素质成为信息社会文明人应该具有的一种基本素养,大学生的信息素质的高低,将取决于能否以最快的速度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是否具备驾驭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信息时代呼唤信息素质

十七大报告把“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扩展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增加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世界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人类已经步入社会信息化、信息社会化的信息时代,置身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突飞猛进的背景下,以网络和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教育信息化可以说使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

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人,是那些具有良好信息素质的人。因为只有他们才知道如何去寻找、如何去组织、如何去利用信息并知道如何寻找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在信息社会中,大学生为了以后的生存、发展和适应社会,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在社会信息化进程越来越快的今天,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建设者,是否具备相当的信息素养和掌握足够的信息技能已经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是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信息素质以及信息素质教育的内涵

信息素质的概念首先是从图书馆检索技能发展和演变过来的,“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paulZurkowski)在1974年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信息素质是人们在工作中运用信息、学习信息技术、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1989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认为:信息素质是一系列有关个人能意识到信息需要并能找到、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

在我国,信息素质通常被定义为:从各种信息源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是信息社会劳动者必须掌握的终身技能。信息素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涵: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就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的自觉程度。良好的信息意识是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的基础与保障。人们的信息意识还对自身有导向功能,同时,直接影响其自身的信息需求程度;2.信息能力。信息能力实质上就是人们收集有效信息、运用信息知识和操作信息活动的能力;3.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规范社会个体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活动的准绳。包括尊重知识产权、遵守信息法律、保守信息秘密和尊重个人信息隐私等内容。

信息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学习者在学习中利用信息的意识和信息能力所进行的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具有继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结构的教育活动。其内容主要由信息意识教育、信息道德教育、信息能力教育等组成。

三、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根本保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我国教育中长期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才能使我国的教师从传统那种围绕大纲、吃透课本的“填鸭式”教学和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模式中解脱出来,才能使学生从满堂灌的课堂、频繁的考试、繁多的竞赛中解脱出来,才能把课堂变成一个师生共同学习的、探讨知识的活跃场所,才能使学生们愉快地获取知识信息,主动地思考问题。教师们在教学中应多布置一些大学生们感兴趣的有能力完成的超教材的课外作业,如调研报告、专题论文、读后感,鼓励大学生们多参加各类的学术讲座、课外信息交流活动和信息实践活动。通过这些超教材的课外作业和活动,促使学生们离开课本走上社会,激发大学生提高信息素质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走出课堂,去从各种信息源中广泛地获取信息,在不断的寻求、分析、判断和组织信息中进一步地巩固和学习知识,开拓视野,在实践中提高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为信息素质教育循序渐进地开展提供良好校园氛围

信息时代中人类知识的总量急剧增大,知识更新的速度日益加快,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不断提高,要适应未来社会的急剧变化。对个人来讲,具有专门的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信息社会变化速度快,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量将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信息社会的现代学习观应该是终身的学习,循序渐进的学习,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内容,才能不落伍于时代。可以说,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在这个时代生存发展所必备的基本能力。为了使我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大大提高,高校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的终身学习的观念,教育学生把学习贯穿于自己的一生当中去,为学生的信息(下转第84页)(上接第82页)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终身学习环境。

(三)加强信息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提供先决条件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师资队伍的教育要先行一步,教师不仅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优质的服务,而且还应具备深厚的与信息有关的广博知识。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获取该学科发展研究的新信息,缺乏自身信息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信心素质教育,就不可能培养出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学生。可见,拥有一支好的信息素质教员队伍是培养素质人才的先决条件。

我国的教师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都比较强,但存在信息意识、信息能力等方面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途径应该是抓好教师的信息素质的继续教育,使他们通过系统的信息素质课程教育,获取有关提高信息素质的知识,掌握计算机网络操作技巧,强化信息意识、达到提高信息能力的目的。另外,教师们在教学之余,要十分关注和主动追踪信息领域的前沿动态,惟有与时俱进方能成为因特网使用的行家里手,才能为传授给学生最先进的检索技术手段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做好先决条件。

(四)加强图书馆建设,为搞好信息素质教育提供硬件保证

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的信息资源,是学生的第二课堂,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图书馆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如果没有一个方便学生查阅和利用的信息量丰富的现代化网络化的图书馆,那么学生们遇到难题就很难获取问题相关的信息,这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学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将只是纸上谈兵。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图书馆的投入,提高藏书数量质量和员工素质、完善管理机制和自动化、网络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素质培训的硬件环境。

(五)规范信息道德,为创建健康的信息环境提供精神保障

校园的信息道德教育在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环境的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高校应开设伦理学课程,通过课堂灌输信息道德观念,提高大学生在信息道德与观念、信息文明、信息选择习惯和自律精神等方面的素质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通过多途径、多渠道来进行信息道德教育。可以利用课堂、讲座、教材、报纸、广播、电视、墙报、板报、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在校园内开展普法教育,向学生展示正确运用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途径,培养他们在信息活动中坚持公平、公正、平等、真实的原则,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提高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他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的意识,为创建健康的校园信息环境提供精神保障。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爱武,柳晓春.国内外信息素质教育[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2,(4).

[3]黄晓斌.美国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及其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4).

[4]杨自娟.我国研究生信息素质教育初探[J].甘肃科技,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