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建筑技术研发十篇建筑技术研发十篇

建筑技术研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25

建筑技术研发篇1

关键词:建筑幕墙技术;问题;发展趋势;对策

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currentsituationofthedevelopmentofChina'sbuildingcurtainwall,curtainwallconstruction,thescopeofapplicationofthefocusfromthewhole,thenodedesignandtheproblemsbegantoanalyze.atthesametime,thefuturedevelopmentofbuildingcurtainwalltechnologyareexpounded.Hopecanprovidevaluablereferenceforthereader.

Keywords:buildingcurtainwalltechnology;problem;developmenttrend;countermeasure

中图分类号:tU564

1前言

自上世纪初,便已经出现了建筑幕墙技术。但是,在当时,只是将此技术应用到建筑体的局部,所以,应用规模相对较小一些。在我国,建筑幕墙工业正是获得发展是在1978年,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后,建筑幕墙技术得到迅猛发展与应用,尤其是到上世纪90年代,建筑幕墙技术发展速度最快。直到21世纪,我国是世界建筑幕墙生产与应用的大国,位居世界首位。例如: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数据统计,在2002年,国内幕墙的使用量得到了800万平方米。而当时建筑幕墙的使用量约占世界总使用量的2/3。

2建筑幕墙适用范畴

可以说,建筑幕墙应用范畴极其广泛,在各种建筑物都可以应用到。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幕墙正朝着高强度、轻质的方向快速发展,将其应用到各种建筑物当中,例如:大型写字楼、体育馆、建筑外维护结构等。另外,因建筑幕墙具有显著的时代特性,因此,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设施建设中。

3建筑幕墙技术存在的诸多问题分析

当前,在已经建成的建筑幕墙当中,建筑整体结构情况较好。然而,在市场当中,大部幕墙产品的性能都非常低,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另外,在当前技能与环保情况的影响下,我们所研究的焦点问题就是怎样为生态建筑和绿色建筑提供更为理性的建筑幕墙产品。若建筑幕墙不能在性能以及材料质量方面所有突破,那么这必然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幕墙的顺利发展。当前,建筑幕墙技术所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点:

3.1缺少准确、可靠的技术依据

随着建筑幕墙市场以及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建筑幕墙的技术标准也逐步处在完善阶段。例如:在1996年,我国颁布和实施了《建筑幕墙》与《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而到了2001年,我国又颁布和实施了《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由此看来,在1996年之前的建筑幕墙施工,都是在不具备完善的标准与规范的前提下所进行的。

3.2有些幕墙结构设计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3.2.1关于埋件可靠性的分析

在颁布与实施正式的标准与规范前,使幕墙和建筑主体结构相连接的构建为后置埋件,都是借助膨胀螺栓予以固定的,因此,不具备可靠的检测依据。另外,所使用的国内社工产的膨胀螺栓规格、型号较少,因此,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缺少可靠的施工工艺保障。

3.2.2关于结构胶问题分析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建筑幕墙施工都主要采用的是进口的结构胶。但是,对于这种进口胶的控制必须完全依靠国外的技术。另外,在市场中又存在着用质量较差的产品来冒充,因此,这必然会大大降低建筑幕墙的质量,甚至还有可能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

3.3材料质量

近年来,我国才开始应用安全玻璃,最初,玻璃幕墙所应用的都是镀膜原片玻璃。而当幕墙发生破裂时,其所带来的危险性是非常大的。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从国外引入复合铝板,而且应用也极其广泛。当国内一些企业看到生产复合铝板的效益,进而纷纷开始从事此行业生产,而不惜以低质量复合板进行冒充,因此,不具备可靠的技术依据。然而,早期安装的建筑幕墙开始老化,有些已经完全失效,常常会发生构件掉落的现象。

3.4技术指标偏低

事实上,建筑幕墙和门窗建筑是相类似的,在将幕墙安装完成之后,其气密性以及水密性问题相对严重,进而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幕墙的使用效果,同时极有可能会使建筑成本大幅度增加。

4建筑幕墙整体设计

4.1幕墙选择

建筑幕墙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设计人员既要对建筑幕墙的立面效果予以全面考虑,又要结合建筑功能要求、施工条件等对建筑幕墙的外形进行合理的设计。现如今,应用最多的是框架式幕墙。

4.2性能要求

关于建筑幕墙的性能来说,其主要取决于建筑幕墙的整体质量。因此,在确定建筑幕墙的风压变形性能以及雨水渗漏性能时,必须对建筑抗震等级予以全面考虑;而建筑幕墙保温性能指标的确定,则主要是结合本地区的气温情况来确定;另外,关于建筑幕墙的渗透性能指标确定,要根据建筑物特点、功能等来共同决定的。

5建筑幕墙节点设计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5.1建筑幕墙设计能否将建筑设计意图完全表达出

关于建筑幕墙的节点设计,相关人员应该及时检查防雷设施能否满足防雷设计要求;另外,也需要检查建筑幕墙的通风、采光设计是否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5.2建筑幕墙的设计能否更好的满足结构要求

无论是选用何种材料,其必须确保材料的选择必须要满足结构设计要求,连接件能否都是由计算书中来选取的;另外,立柱、横梁等的构造方式都必须和结构计算相互匹配。

6未来建筑幕墙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6.1建筑遮阳幕墙

此种建筑幕墙能够减少太阳热辐射,减少对室内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建筑外遮阳系统更是非常的重要。

6.2太阳能幕墙

太阳能幕墙既能满足生态环境需求,又完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特别是在建筑的门窗等处应用十分的广泛。然而,因警惕硅光伏电池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这样一来,此种幕墙没有在建筑体中被广泛的应用。但是,近年来,由于非晶硅和光伏电池生产技术逐渐趋于成熟,而且生产成本逐渐也有所降低,因此,在大型金属屋顶上便可以使用太阳能幕墙。

6.3智能化幕墙

智能化幕墙指的是集建筑、结构、热工、电子等为一体一种建筑维护结构。事实上,此类建筑幕墙是把建筑自身所处的自然环境充分予以利用,自动进行调节,从而提高房屋的舒适度。另外,又可以唤醒用户对周围环境十分的关注。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能够不断提升用户的环保意识。相信在未来几年,智能化建筑幕墙的使用量会大大增多。

7加快建筑幕墙技术发展的有效对策

7.1加快新技术的研发

整体上来说,建筑幕墙设计设计到很多学科的知识,例如:建筑、热工、机械等。因此,作为一个企业来说,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那么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技术,尤其是生产更多的符合我国市场需求的产品。然而,对于那些由国外引入的新技术,可以适当进行改造,使其能够满足我国市场发展需求。

7.2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的支持

我国政府部门要为建筑幕墙技术、材料、产品的发展与创新提供更多支持,尤其是对于那些骨干型企业来说,可适当提供给他们一定的政策支持。

7.3加强对建筑幕墙的技术的监督与检查

现如今,市场中存在着大量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幕墙技术与幕墙产品,所以,相关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建筑幕墙技术与产品的监督以及检查。特别是对于已经完成幕墙建设的工程来说,需要定期进行监测,从而更好的控制各种不安全因素。

8结束语

总体来说,近年来,由于我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时代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那么这就要求建筑设计不仅要美观,而且还必须实用,这是设计师要履行的责任。另外,建筑设计必须紧跟时展的步伐,最大限度的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需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发展脚步。

【参考文献】

[1]班广生.建筑幕墙技术发展探讨[J].新型建筑材料,2005(3).

[2]杨立军.浅谈现代建筑幕墙技术[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2).

建筑技术研发篇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能源短缺问题也日趋严重,能源的节约已经成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的全世界建筑施工消耗了近30%的能源,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的增长速度严重影响了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制约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性的因素就是能源的短缺,国家要发展经济,首先要解决能源问题。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建造消耗了更多的能源,特别是建筑工程的采暖耗能和空调耗能。为了社会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我们必须要节约能源。

2、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的有效应用

2.1建筑施工中太阳能节能技术的应用

建筑节能技术中重要措施就是合理的利用太阳能。太阳能是最洁净、最丰富的能源。在我国北方的建筑施工项目中,已经普遍的利用太阳能技术。太阳能具有环保节能,功能强大,无污染的特点,它主要是通过能量的转换来实现的,只要在建筑楼顶上安装一个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通过发电系统将太阳辐射的热能转换成电能,再经过蓄电池的将相关线路接通供电设施,从而满足建筑物楼内基本照明系统的用电量;在北方的建筑项目中可以利用太阳能技术进行采暖和供热,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供热需要;还可以利用太阳能技术,实现对建筑物采光面积和采光量的控制作用。太阳能在使用上具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其运行安全可靠,不会产生污染,不会消耗燃料并且太阳能的维修维护工作比较简单,所以,太阳能技术的应用是建筑节能发展的的重要方向。在北方城市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合理的应用太阳能技术可以增加建筑物的保温性能,从而充分的发挥出建筑的热源效率;在南方城市的建筑施工过程中,合理的利用太阳能可以显著地提高建筑物的自然通风遮阳技术,减少空调系统能源的消耗,从而达到环保节能的效果。

2.2建筑施工中门窗节能技术的应用

建筑物的门窗能够起到良好的采光、通风和围护的作用,对建筑艺术的处理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建筑施工中,门窗的设计和使用是最容易导致能量损失的环节。在建筑物中门窗的面积越大,其采光通风的面积就会越大,有的建筑物更是全玻璃的幕墙,从而就增加了外维护结构的难度,对门窗的节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目前来看,建筑物门窗的节能处理,主要表现在提高门窗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改善门窗结构的密闭性能。在门窗材料方面,近些年出现了很多的具有高科技技术含量的门窗节能产品,它大致包括有:断热型铝合金、塑木复合型材和UpVC塑料型材等。而在建筑施工中,使用比较广泛的是UpVC塑料型材,其组成的原料是高分子材料硬质聚氯乙烯。UpVC塑料型材在生产过程中具有能源消耗少,不会产生污染,导热系数小,密封性好的特点,所以其保温隔热性能也是非常好的。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塑料门窗的用量显著的提高,并逐渐代替钢、铝合金等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大面积的玻璃可能会造成能量损失过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运用了智能玻璃,这是种高新技术,它能够随着外界光的变化而变化,它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光致变色玻璃,当阳光照射的时候,智能玻璃就会感光变暗,让光线不容易透过玻璃;当阳光停止照射的时候,智能玻璃就会复明,光线就可以透过玻璃。还有一类是电致变色玻璃,这种玻璃就是在其表面镀有导电膜和一种变色物质,利用电压的调节,让变色物质进行变色,从而达到调整射太阳光射入情况,但是这种玻璃的生产成本很高,所以,目前没能广泛应用。

2.3在建筑施工中优化建筑施工方案,改进施工工艺

科学的节能理念要能真正地发挥出它的作用,就只有不断的深入到建筑施工过程的各个方面。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其工作过程具有连续性,它涉及到建筑施工的组织设计,建筑中各项资源合理有效的应用。我们可以通过优化建筑施工方案,合理的对建筑施工过程中人力和物力进行安排,并实施有效的监控,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浪费现象发生,及时调整人力安排,有效地解决因机器空转和窝工带来的能源浪费。同时,还需要对建筑施工制定相应的的施工计划,合理的使用机械设备,提高建筑施工材料的再生利用率,最大程度上对各项建筑资源进行改善,充分可利用可以循环使用建筑资源,从而减少建筑能源的消耗。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施工的各种工艺和技术也随之在不断的进行改进,并且这些新工艺和新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提高了建筑施工工作质量。建筑施工工艺和技术的不断改进,有效地节约了建筑资源,推动了建筑行业的发展。在传统的建筑施工中,钢筋连接采用的方式是搭接形式,这浪费了大量的钢筋的资源,而现在所用的钢筋螺纹连接方式可以极大的减少钢筋资源的浪费,从而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所以,构建节能建筑的有效措施就是建筑施工技术和工艺的改进。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尽量将先进的施工工艺与建筑节能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建筑施工的整体质量。

3、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措施

(1)建立“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有效结合”的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新机制。节能技术的

推广必须坚持政府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发展思路。政府要将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为重点扶持项目,在资金投入、政策等方面给予保障与激励;通过改革,消除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体系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为节能技术推广工作打造良好的政策平台;发挥政府推广体系主渠道的作用,借用政府力量,加强对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工作的组织协调,调动各方力量促进产学研的紧密结合与节能技术成果的有效转化。

(2)推进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科研推广体制改革。我国虽然科技推广体系涉及部门多,但却存在重复浪费、效率低小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行强制性的制度创新,积极推进以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为主旨的体制改革,建立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科研、推广一体化的组织机构。

(3)促进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主体的多元化,优化推广模式。多元化是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根据我国的国情,在推广模式的选择上,要因地制宜,调动各方积极性,进行多种形式的技术推广工作。节能建筑施工技术的推广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推广模式:“技术科研机构+推广对象”的推广模式;以建筑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建筑节能技术协会推广模式;展会模式等。

(4)建立和健全节能建筑施工技术信息服务网络和信息反馈机制。建立节能建筑施工技术供应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和信息反馈机制,以信息网络为纽带,为市场科学技术需求主体和供应方提供交流平台,提供包括国外最新研究技术成果和产品的知识与技术供应。建立信息咨询网络的同时,要加强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这将大大提高建筑节能技术推广的效果,促进推广对象和推广专家、科技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激发推广对象参与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的意愿,这是节能建筑施工技术推广的重要部分和保障。

4、结语

总之,依照当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步伐日趋加快,未来建筑施工技术会朝着智能化和节能化的方向迅猛发展,随着人类思想层次水平的不断深化,人们对房屋建筑的质量和舒适程度的要求逐渐提升,如何建造出既能满足人们生活生产的高需求,又能实现建造的可持续发展,是每一名建筑技术人员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阮传瑞,汪威.浅谈建筑节能技术措施及节能[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2]陈妍.“十二五”期间推动建筑节能的政策选择[a].中国经济分析与展望(2010-2011)[C].2011

建筑技术研发篇3

关键词: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发展

abstract:intoday'svolatileeconomy,eachindustryshowstheexuberant"vitality".asChina'seconomicdevelopmentoftheimportantpillarindustry,theprogress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isveryoutstanding.withtheconstantlywithadvancedforeigncountriesofthetechnicalexchanges,andnowwehavenotonlyfocusonbuildingtheappearanceandstructure,buildinginteriorconstructionsuchas:theelevator,lighting,theconstructionoftheairconditioningisourfocus.Buildingelectricaltechnologyadvances,forthefurtherdevelopment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tolayasolidfoundation.

Keywords:modernarchitectureelectricaltechnology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再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拿建筑行业来说,人们对于建筑物不再仅仅满足于它的使用功能,更希望能得到所需要的服务。建筑内部安装的照明、空调、电梯等就是用来满足人们需求的。现代建筑的电气技术发展,可以为人们的需求提供更多的服务。

一、传统的建筑电气技术

从我国使用建筑电气系统的历史来看,对于电气技术在建筑中的使用已经非常广泛,并且产品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单就个体产品来说,其自身的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对总体而言,传统的电气技术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的电气技术间缺少联系,都是相互独立工作的,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电气技术显然有着明显的不足,其表现为:

(1)不能满足节约能源的要求;

(2)对于电器的使用缺少有效地管理;

(3)电器的使用不方便,且使用的安全性低。

二、现代的建筑电气技术的特点和内涵

建筑电气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不段的发展和完善后已经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内涵。它的技术应用中包含了电子、电工、信息、控制的多方面的技术,它在建筑内部的使用其实是这些技术的综合应用的完美体现。

我们就拿为建筑物供电来说,我们为了测控供电回路的状态,在变电站的高压和低压开关柜中的智能断路器中安置了微型处理器,与此同时,用计算机把整个供电系统中的断路器和测控电路构成一个网络,形成了一个数字化的能源控制系统,利用这个系统,我们可以对整个的供电系统进行监控、负荷调节等综合管理。

现代的建筑电气技术就是综合的运用了不同的技术、设备,来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物的使用要求,学科间的相互交叉、技术间的相互融合是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主要特点和内涵。

三、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产业形成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近几年来的经济增长中,有1-2个百分点是由建筑行业的发展促进的。我国工业建设中对于电气行业的投资已经从80年代的6-7%,增长到现在的10-18%,仍呈上升的趋势。随着2008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更加促进了建筑电气行业的发展。现在市场中的各类电气产品种类繁多如:控制设备、火灾自动报警设备、照明设备等,一些我国自主研发的设备与国外的先进设备的差距越来越小,建筑电气设备企业呈稳定的发展趋势。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建筑电气行业已经形成了一条稳定的产业链。

如图所示,建筑行业的产业链主要由:建筑物投资建设方、建筑电气工程设计单位电气工程施工安装单位、电气设备制造商、教育与科研单位、建筑物物业管理单位、建筑用户七个部分组成。

(1)作为建筑物投资建设方,要及时了解建筑电气设备的制造水平,向工程设计单位下达设计任务时要考虑实际,从实际出发,同时还要听取用户的意见和科研单位与设计单位的咨询意见,还可以向建筑电气教育单位提出人才需求。

(2)作为建筑电气的工程设计单位,要根据建设方的要求,结合建筑电气设备的制造水平来完成设计,指导施工安装单位进行设备的安装,同时对设备的制造商提出技术上的要求,对于人才的需求可以向建筑电气教育机构提出。

(3)作为电气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施工过程当中一定要按照设计单位编写的技术规定进行施工,相建筑电气设备制造商提出订货要求,并指导物业管理单位对于电气设备系统的操作和运行,对于缺少的相关人才,可以向建筑电气教育单位提出对于人才的需求。

(4)作为向各方提品及设备信息的供货商,要及时听取各方对于建筑电气设备的使用要求和对产生问题的改进意见,同时可以向建筑电气的教育单位提出对于人才的需求。

(5)作为教育与科研单位,它的主要任务是为各个建筑电气行业提供人才资源,所以,要求它要充分的了解各方对于建筑电气工程人才的需求信息,以及及时了解建筑电气设备产品的技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筑电器行业提供合适的人才,保证建筑电气行业的稳步、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建筑电气行业的产业来链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各个行业间已经有了广泛地合作,这些都使得建筑电器行业处在了一个和谐、稳步、有效的发展阶段。

四、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建筑技术的不断被发展,以及人们对于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附带的服务标准也要逐步提升,再加上政府为加快我国社会工业化的进程和提高城市整体化的建设水平,而制定推出的节水、节材、节能、节地的“四节”标准,这些都使得作为现代建设技术核心的电气技术更趋向于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方向。

1、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智能化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智能建筑就已经出现在我国的历史上,尤其在经历了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后,人们对于智能化建筑的认识逐渐清晰。它主要包括:安全防范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备自动监控系统等等,智能技术就是指通过对建筑智能功能的配备,代替人工工作,在以实现人们需求的前提下,实现能源的节约,提高建筑使用功能,保护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根据我国建筑住房环境和条件的特点,给智能化小区的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再加之网络的进入小区,又对智能小区的数字化提出了要求,这都是影响现代建筑电气智能化的重要因素。

我国在加入wto组织以后,通过与国外先进技术的不断学习后得出,把智能化走向集约化的道路势在必行,集约化可以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为我国的智能建筑发展开拓出更广阔的前景。

2、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绿色化发展

随着人们对于生活环境的日益关注,尤其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来,“绿色建筑”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它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建筑,它是一个大系统、多目标、多技术的大型综合建筑。它的建成和使用必须要用到大量的智能系统,它集合了管理、控制、信息等多方面的技术。在绿色建筑中,材料和设备的选择要面临更多的问题,例如:采用损耗较低的铁磁材料来制造电机和变压器;使用低烟的绝缘材料;高效节能的光源材料等。再加上电气工程的设计比较复杂,不但要满足建筑物对能源流和信息流的控制与分配,还要利用智能化与数字化技术来实现各种优化管理和节能控制,进一步为整个区域的建筑电气设备提供管理技术的保障。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深入、技术的不断革新,建筑电气技术要向数字化、智能化、节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现代建筑电气技术涵盖了电子、控制、电工等技术,它为现代化的电气技术提供了可靠地实际依据,现代建筑电气技术的逐步成熟,可以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把我国的建筑行业推向一个新的起点。

参考文献:

[1]邢江勇.建筑电气技术[J].科学出版社.2005

[2]黄民德,范文,王瀛.建筑电气技术基础[J].天津大学.2006年9月

建筑技术研发篇4

【关键词】建筑节能;可再生能源;被动式建筑;

近零能耗建筑节能技术在国内推广了几十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已由上世纪80年代仅仅注重建筑物围护结构,发展到注重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能耗。从初期的侧重节能各项参数发展到低能耗建筑技术的应用。并最终建造近零能耗的建筑。维持良好的室内环境是建筑物的一种基本功能,我国地域多种气候环境,为了人们的生存、健康和生活舒适,建筑围护结构应做好保温隔热,提高室内环境质量,提高各种功能设施能效,使节能建筑达到近零能耗建筑目标。

1建筑节能指标

上世纪提出的建筑节能,是为减少建筑物的热能的散失,被称为“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率”,在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条件下节省能耗。进入新世纪的建筑节能概念,涵盖了建筑材料生产、建筑物建造和运营过程中,满足需要或达到相同条件下,在建筑物全寿命周期尽可能减少能耗。我国建筑节能是以1980-1981年的居住建筑能耗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提高能效30%,通常说的第一步节能30%标准;第二步节能是在第一步节能的基础上再节约30%,即节能50%标准;第三步节能是在第二步节能的基础上再节约30%,即节能65%标准。目前,我国住宅和公共建筑已强制执行节能50%的标准,一些大中城市开始执行节能65%的标准,北京、天津等城市在居住建筑方面已经开始执行节能75%的标准。建筑节能基本上是50%、65%、75%都在实施,一般情况是发达的省市节能率标准较高。针对建筑节能达到75%的指标以后,建筑节能如何实施和要求,是否再进一步制定百分比的节能目标,对此有不同的意见,有的提出再以75%为起点,再制定两个百分比形成对应30%、50%、65%指标后的第二个深入三步节能。而在国际上,建筑节能先进国家已提出近零能耗建筑的概念和技术,并开始实施。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及目标是建筑近零能耗甚至是零能耗。住建部制定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试行)(居住建筑)》标准实施,将对于建筑节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2016年7月,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会主编的国家标准《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开始编制。在评价指标上,现在全国普遍执行的是65%节能标准,该标准与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差距很大,如要达到近零能耗标准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降低85%~95%,这是一个跨越式发展。近零能耗建筑的要求,并不单一强调追求某一项技术参数,而是全面的采用节能技术,使其运营的能耗指标降低到规定的范围。立足我国国情,特别是考虑气候特征的因素。因地制宜建立我国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的近零能耗建筑的耗能量。

2建筑节能措施

我国建筑节能自上个世纪80年初开始,从政策到技术都在不断推进和发展,在建筑节能三步指标中,都具体的对应着不同的技术要求和各项技术参数的规定,并对应着具体的检验标准。从政策、技术和管理等都有一整套的制度、措施和方法。目前,建筑物的节能减排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在世界上取得了公认的成果。

2.1标准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建筑节能政策。目前,我国具有了设计、施工、验收、运行、材料设备,评价管理等一系列较完善的建筑节能标准体系,支撑和保证了各个阶段节能工作的顺利推进。我国于1986年8月1日起实施第一阶段节能30%的JGJ26-86《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开始了我国建筑节能走向标准化。之后又了多种标准支撑着建筑节能工作,目前,设计标准有:JGJ26-2010《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12《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测试验收规范有:JGJ132-2009《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JGJ/t177-2009《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GB50411-2007《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评价规范有:GB/t50668-2011《节能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1165-2016《绿色饭店建筑评价标准》。还有JGJ/t391-2016《绿色建筑运行维护技术规范》及各项节能技术、材料、设备等众多标准。

2.2节能措施

2.2.1建筑规划与设计

建筑规划应合理利用地形和周围环境,利用自然环境创造良好的建筑室内微气候,以尽量减少依赖建筑设备。建筑的总体规划和总平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冬季日照。建筑的主朝向宜选择本地区最佳朝向或适宜朝向,宜避开冬季主导风向。建筑设计应遵循被动节能措施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自然通风,结合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建筑的节能设计应考虑日照、主导风向、自然通风、朝向、体形系数、墙窗比、遮阳等因素。

2.2.2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效果

规定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限值,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减少室内外热量传入,改善了建筑热环境,从而减少建筑物冷、热能量消耗。改善门窗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和提高门窗的密闭性能,保温地面减少地面热损失。屋顶的保温,在屋顶防水层下设置导热系数小的轻质材料或在屋面防水层以上设置聚苯乙烯泡沫等保温材料,屋顶采用绿化等技术。

2.2.3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

提倡热源宜采用废热或工业余热,规定锅炉运行效率,集中供暖系统耗电输热比、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室外管网的输送效率,热力管网安装平衡阀保障系统水力平衡率达到要求。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应选用高能效水源热泵机组,并宜采取降低循环水泵输送能耗等节能措施,提高地源热泵系统的能效。采用余热回收技术,通常情况下,建筑物的新风负荷占总负荷的35%左右,采用热回收效率达75%的装置,极大地减少新风负荷。在供暖系统采用分户计量技术,在用户散热器上安设温控阀,用户可根据个性需要调控室内温度,以达到既舒适又节能的效果。

2.2.4能源系统自动监控技术

采用能源管理和自动监测控制系统,监控室内的舒适度、空气品质和能量消耗情况。对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应进行监测与控制。供暖空调系统设置室温调控装置;供暖系统安装自动温度控制阀。利用平衡阀及其专用智能仪表对供热管网的流量进行合理分配,既保证供暖质量,又可以节约能耗。

2.3利用新能源

通过对建筑工程当地环境资源条件和技术经济的分析,结合国家相关政策,优先应用可再生能源。建筑设计宜充分利用太阳能,采用光热或光伏技术的应用及与建筑一体化系统。大力推广热泵技术,将低温能源提升为可供建筑物应用的能源,推广应用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对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出了资助的经济鼓励政策。地源热泵的推广应用,为建筑物减少常规能源使用寻求出一个重要的途径,并已作为一种成熟技术广泛的应用于各类建筑中。空气能采用热泵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并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近几年一些地方已将空气能列入可再生能源。空气源热泵供应热水提高了居住环境质量,空气源热泵供暖不仅在北方村镇的供暖中得到了大力推广和“煤改电”的工程中发挥了主要技术作用,并且在集中供暖中已在几十万m2居住小区成功应用。

3零能耗节能建筑

近零能耗建筑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建筑节能发展的最新趋势,我国建筑节能工作通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需要树立一个新的目标,国内节能减排的发展形势要求建筑节能做出更大贡献。近零能耗建筑发展方向是我国建筑节能工作的大势所趋,也是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目标。

3.1零能耗的概念

1992年,德国的Voss.K提出零能源建筑,是不消耗常规能源建筑,完全依靠太阳能或者其它可再生能源。由于实现零能耗建筑较为困难且成本较高,目前,欧洲公认的可实施的为“近零能耗建筑”。对于“近零能耗建筑”,各国定义不同,如德国的“被动房”也为零能耗建筑,指在满足规范要求的舒适度和健康标准的前提下,全年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能耗在0~15kw•h/(m2.a)的范围内,建筑物总能耗低于120kw•h/(m2•a)的建筑。

3.2零能耗节能技术

零能耗建筑进行设计,通过被动式技术使建筑物能耗达到最小,主动式技术实现设备的高效率运行,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满足建筑物对能源的需求,达到建筑物零能耗运行的节能效果。我国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同时也要发展绿色建筑材料来实现符合中国特色的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绿色建筑材料和高效能设备是发展中国被动式建筑重要的基础,被动式建筑需高效的保温材料,高性能的围护结构,高效能的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及热回收的新风系统。3.2.1建筑规划与设计绿色节能技术是通过科学的整体没计,充分利用自然风、光、水、热资源,集成绿色配置、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新能源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术。建筑选址规划应合理、资源利用具有高效、综合节能措施有效、建筑环境舒适健康、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六大特点。不仅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资源的消耗更为经济合理。绿建规划设计,考虑日照、通风,为合理利用太阳能和光电、光热创造有利条件。3.2.2围护结构利用新型绿色建筑材料,尽可能的减少建筑物能量消耗,优化外墙保温技术,对地面、屋面加强保温处理。墙体可采用储能材料,利用建筑结构自身的热容特性,在保证建筑结构温度的基础上储存能源。提高外窗的气密性,减小传热系数,能够达到德国被动式建筑对门窗的要求,除采用中空玻璃的low-e窗外,还应内充惰性气体,采用夏季可有效遮挡太阳辐射,冬季可利用阳光获取热能进行保温的热发射镀膜玻璃等新型玻璃。3.2.3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提高冷热源设备能效,降低系统自身的耗能,提高系统输送效率。照明系统采用新型节能装置以获得室内节能与照明的最佳效果。此外,在屋顶安装可调节的采光系统,将阳光通过反射的“管道”送往室内。墙体、屋顶设计时,应考虑门窗、遮阳、热量采集、自然通风和太阳能发电、热水等的功能和需求,为建筑物提供需求以节省能源。采用通风换气的热回收技术,减少冬季人为开窗换气产生的热损失。3.2.4可再生能源利用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利用光热对建筑物供暖和热水供应,利用光电技术供室内照明和其他电器的需要。采用多种热泵技术对建筑进行供暖或制冷的技术。地源热泵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电能,可实现能量从低温热源向高温热源的转移,在冬季向室内供热,夏季则对室内制冷,实现对建筑物的空气调节。我国地域广阔,各地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可再生能源差异大,可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可再生能源。3.2.5智能化运行管理零能耗建筑运行不仅需要足够的可再生能源,同时,还需要通过主动节能的各种措施,合理调节设备用能需求,降低建筑物的总能耗。暖通空调系统消耗的能量在建筑物内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通过对供暖空调设备的节能控制,可以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供暖空调系统运行能耗。照明用电在建筑中占有一定的能耗比重,照明控制得好对照明能耗影响较大,用电方面采用由各种控制技术组成的合理调节设备用能的控制系统。能耗分配控制策略,建立初始能耗指标体系,以能耗监测系统为基础,采用了—种建筑能耗指标预测和基于光伏发电的能源分配控制策略的方法来保证零能耗建筑一年用能的平衡。以能耗指标为依据,建立能耗预警机制,最终构建均衡的能源分配控制系统,实现建筑的“零能耗”。

3.3成功案例

2014年5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司组织开展,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具体组织落实的“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项目”。共收到全国上报项目12个,其中住宅项目3个,公共建筑项目9个。分布在严寒地区,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4个气候区。截止2015年7月全国共有28个项目,总建筑40万m2被动房项目列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项目计划。(1)哈尔滨溪树庭院就是较成功的被动式居住型建筑项目。通过建筑护结构优化系统,采取高效的墙体外保温、设置增厚的保温层,严密的中空Low-e玻璃外窗,内充氩气,夏季可有效遮挡太阳辐射,冬季则可利用阳光获取热能进行保温。并采用了可调式外遮阳等设施,使住宅能耗大大低于普通住宅。采用土壤源热泵技术从土壤获取能量,用以制冷或供热,比传统的空调系统节能40%~50%。天棚柔和式微辐射系统,通过天棚盘管中的供回水温差,进行智能化调控,取消了传统的供暖管网和供暖方式。无论外面天寒地冻还是酷热难耐,室内总能保持冬季20℃、夏季26℃的舒适区间。建筑物采用全置换式新风系统。将室外空气经过滤、加热、加湿等多级处理后,经由设置在卧室、客厅地面上的新风口,将清新洁清的空气送入室内。室内污浊空气再由卫生间排风口排出。新风连续,形成下送上回置换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湿度在30%~60%的范围之间,解决了哈尔滨冬季室内高温低湿现象。并采用热回收的新风技术降低了冬季加热新风的能耗。项目实现了建造目标,认证为三星级绿色建筑,并获创新奖。被认为:项目代表了未来建筑节能的发展方向,推动严寒地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科学快速发展,促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2)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近零能耗示范楼,采取高性能保温隔热材料,采用非化石能源减少甚至取消因供暖、空调而耗费的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要能源系统形式,采用地源热泵、太阳能,以节能设计、节能工艺、对建筑智能化、精细化的科学运行管理。空调供暖方面,空调采用太阳能吸收式制冷与地源热泵相结合的方式;供暖所需热量则由地源热泵系统、水蓄热系统以及屋顶的真空玻璃管中温集热太阳能空调系统来提供。该示范建筑在冬季不使用常规能源,夏季供冷系统较常规系统节省50%,年平均能耗仅为25kw•h/m2。照明方面,采用多种光源和灯具形式,包括国际先进LeD照明灯具和智能照明系统,可满足室内照度500lx以上,照明功率密度5.5w/m2的要求。这幢楼通过屋顶的光导管,将室外自然光引入室内。光导管的反射率高达99.7%,且不受黄昏、黎明甚至阴天的影响。在公共区域照明方面,通过与南立面结合的光伏太阳能薄膜电池来实现。除了上述技术手段,对建筑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和控制,也是该示范建筑实现节能效果的重点。基于2015年实际运行监测数据,全年冬季供暖65%负荷由地源热泵系统提供,35%负荷由太阳能系统提供;全年夏季供冷80%负荷由地源热泵系统提供,20%负荷由太阳能空调系统提供。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环能院近零能耗示范楼通过高性能的建筑围护结构、高效的建筑能源系统和优质的运行管理,以实际运行数据与同类建筑能耗相比,实现了节能80%以上的目标,成为中国建筑节能的领跑者。示范楼是中美清洁能源合作研究框架下,首个建成并良好运行的建筑,是中国建筑节能的里程碑。

4结语

我国建筑节能75%的指标实施后,建筑节建筑应以近零能耗建筑为节能目标,并制订我国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指导建筑节能的深入实施。制定近零能耗的实施规划,大力利用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地制定不同气候区和不同功能建筑的近零能耗指标。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是有效近零能耗的节能技术,既对资源高度节约,而又满足了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在世界已被广泛认可。因此,在我国应积极推动被动式超级能耗建筑的发展,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领域能源消耗,是我国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韩爱兴.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技术[J].建设科技,2015,(23):13-14.

[2]张时聪,陈曦,徐伟.近零能耗建筑的研究与实践[J].建设科技,2014,(22):27-29.

[3]张小玲.我国被动式房屋的发展现状[J].建设科技,2015,(15):16-23.

建筑技术研发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展望

当今社会,科技越来越日新月异,经济也迅猛发展,新材料、新结构不断更新,建筑工程结构的规模不断的扩大,技术也越发的复杂化,以此对应的施工技术的发展规模也在扩大。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高峰期,有数量众多,规模较大的工程建设,这对于我国的施工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一、建筑工程的概念及领域

建筑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包含内容广泛,即包括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包括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例如房屋、道路、铁路、运输管道、隧道、桥梁、运河、堤坝、港口、电站、飞机场、海洋平台、给水和排水以及防护工程等。其主要学科分类有: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结构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等。

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研究

2.1软土地基施工与石方爆破施工

软土地基施工往往不能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的要求,施工时如果采取措施不当,往往会发生路基或建筑物地基失稳或严重下沉,造成建筑物破坏或不能正常使用,需要进行加固,加固方法:换土垫层法、强夯法、振冲法、砂桩挤密法、深层搅拌法、堆载预压法、化学法等;土石方爆破施工:适用环境:开挖时遇到岩石,施工现场地下障碍物的清除、旧建筑物和构筑物的拆除,施工的工序:打孔放药、引爆、排渣;特点:施工费用低、效率高、有震动和粉尘危害,对旧建筑物、构筑物的拆除,还可以采用静力破碎等配合施工工艺,是拆除在低震动、低粉尘、无公害的情况下进行。

2.2灌注桩施工与墩式基础施工

⑴灌注桩施工是在施工现场的桩位处用机械或人工成孔,然后在孔内放入钢筋笼、浇筑混凝土(或者直接浇筑混凝土)而成的一种施工方法。成孔工艺:干作业成孔、泥浆护壁成孔、套管成孔、人工成孔、爆扩成孔等。其特点:能适应地层的变化、施工时振动小、噪声低、工艺要求较高、施工后混凝土需要养护且不能立即承受荷载;

⑵墩式基础是在人工或机械成孔的大直径孔中浇筑混凝土(或者放钢筋笼、浇筑混凝土)而成的大直径基础。目前,我国多用人工挖孔,故又称为大直径人工挖孔桩。墩式基础特点:端部直接支撑在岩石或坚硬土层上,桩的强度和刚度都很大,有较大的承载能力。

2.3沉井基础施工

沉井是由刃脚、井筒、内隔墙等组成的呈圆形或矩形的筒状钢筋混凝土结构,多用于重型设备基础、桥墩、水泵站、取水结构、超高层建筑物的基础等,施工过程:施工时首先制作井筒,然后在井筒内挖土,使井筒靠其自重沉入土中。井筒的最下端为刃脚,形状如刀刃,在沉井下沉过程中使沉井切入土中。沉井的外壁为井筒,在下沉过程中起挡土作用,同时靠其自重可以克服筒壁与土之间的摩阻力和刃脚底部的土阻力,使沉井能在自重作用下逐步下沉。

2.4预应力混凝土工程施工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截面小、刚度大、抗裂性和耐久性好,能充分发挥钢材和混凝土各自的性能,在建筑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施工具体方法主要分为以下三种:⑴先张法施工:先张拉预应力钢筋,然后再浇筑混凝土构件的一种施工方法主要施工过程是在浇筑混凝土构件之前,张拉预应力钢筋并将其临时锚固在台座或钢模上,然后浇筑混凝土构件,待混凝土到达一定强度、混凝土与钢筋之间有足够的粘结力后,放松预应力钢筋,借助混凝土与预应力钢筋之间的粘结,使混凝土产生预压应力;⑵后张法施工:是先制作混凝土构件后张拉预应力钢筋的一种施工方法,要施工过程:先制作混凝土构件并预留孔道,待混凝土达到一定强度后,将预应力钢筋传入孔道,利用张拉机具张拉预应力钢筋,然后用锚具将预应力钢筋锚固在构件端部,最后进行孔道灌浆;⑶粘结预应力施工:是在后张法基础上发展起来,要施工过程:采用表面有涂料、外面包有塑料套管的预应力筋,铺设在模板内,然后浇筑混凝土,待混凝土到达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再进行预应力筋的张拉、锚固。

三、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3.1进行广泛深入的教育、宣传,加强培训

目前,人们对绿色建筑的认识仍然不足,在项目建设的全过程中,对施工阶段的可持续发展更加缺乏重视,而对绿色施工意识的加强,离不开生态环保意识的加强。在基础教育中,应进一步提高公众的绿色环保意识;在继续教育中使工程建设各方正确全面理解绿色施工,充分认识绿色施工的重要性;强化建筑工人教育,提高建筑企业职工素质,承包商进行有利于可持续的行为方面的教育,并使其从中受益。

3.2发展高新技术,应用结构健康监测,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筑工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或性能退化,这将影响起承载能力和耐久性,甚至引发严重的工程事故,带来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产生严重的社会影响。因此,从建筑建成的一刻起,就要做好健康监测、修复和加固的准备。随着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与通讯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技术及结构动力分析理论的迅速发展,人们提出了结构健康监测的概念,给建筑工程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四、技术未来展望

施工技术无论是在设计阶段还是在施工阶段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者意图的实现往往取决于施工技术。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施工技术的先进与否直接影响到设计者的意图能否实现。就施工本身而言,任何一个工程项目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施工过程受到地质条件、材料性能、气候条件、荷载条件、现场条件、资源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存在着理想状态与实际状态的差异。因此,施工控制就是要进行实时识别、调整、预测,最终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实现设计最佳目标。施工控制就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施工过程,求解其内力和位移,对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若两者误差较大则进行调整,直到满足设计要求。施工控制是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实施难度较大,涉及到不同材料、不同体系、理论分析、测试手段和现场组织等多个方面,实施中需要多方配合,协同工作。施工控制是施工阶段宏观质量和施工状态宏观安全的保证。

五、结语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在近几十年虽然有了飞速发展,但是建筑工程施工至今仍以手工操作、半机械作业为主,劳动效率大大低于其他产业部门,还属于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除了要有满足当前建筑工程建设需要而与之配套的施工技术,还要向高效率、无公害、高质量、机械化、智能化、高技术含量、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尚亚伟,应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发展与展望田[J].建筑建筑学术文库,2011.

建筑技术研发篇6

关键字:建筑;节能;现状;应用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cityconstruction,China's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increasesyearbyyear,hugebuildingenergyconsumption,hasbecomeahugeburdenofthenationaleconomy.Comprehensiveenergy-savingoftheconstructionindustrybeimperative,thispapermainlyanalysesthebuildingenergysavingandtheapplicationofconstructiontechnologyandputsforwardsomesuggestions,forreference.

Keywords:building;energysaving;presentsituation;application

中图分类号:tU201.5

一、我国建筑节能现状

目前,建筑业与交通业、工业业并称为我国三大“耗能产业”。尤其是建筑业,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刺激了国内建筑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能耗也随着建筑总量的上升而激增。目前,我国约有建筑面积441亿㎡,每年新增住房面积18亿㎡,比所有发达国家一年建成的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还要多。到目前为止,400多亿㎡城乡建筑中仅有1%为节能建筑,其余无论从建筑围护结构还是采暖空调系统来衡量,均属于高耗能建筑。新建的房屋建筑也只有很少一部分按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造,九成以上还是高耗能建筑。单位面积采暖所耗能源相当于纬度相近的发达国家的2~3倍。

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推行于20世纪9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近十几年,我国加大了对建筑节能方面的投入和支持,开展了相当规模的建筑节能工作,北京、天津全面执行节能65%的设计标准。很多地区编制颁发了建筑节能施工技术验收标准和检验检测标准,加强了节能措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督和工程竣工节能专项验收或备案。绿色建筑等一批节能建筑也得到飞速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建筑节能起步比较晚,建筑能耗也比发达国家高很多。目前为止,建筑节能仍然在试点、示范层面上,还有一段很长的道路要走。

二、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

2.1屋面节能工程施工技术。(1)保温隔热屋面。屋面保温隔热层应当按照具体的施工方案施工,应符合以下要求:①现场采用浇、喷、抹等工艺施工的保温层,其配合比应当计量准确,保持表面平整、搅拌均匀;②板材应平整,粘贴牢靠,使缝隙严密;③松散材料应按要求压实、分层敷设,保持表面平整、确保坡向正确。为了保证建筑物的保温效果,应在保温隔热层施工完成之后尽快地进行防水层施工。(2)对于整体现浇保温层施工,应注意:①应采用人工搅拌的方式;②控制水灰比在2.5左右;③用木条分格,控制每仓宽度在800mm左右;④保温隔热层抹平压实之后,应及时的采取措施对保温隔热层进行保护。(3)架空隔热屋面。架空隔热层施工应注意:①架空隔热屋面适用于通风较好的平屋面建筑。对于寒冷地区的建筑及通风差的建筑,应当采取其他的隔热措施;②架空的高度一般视屋面的坡度和高度而定,约为200mm左右;③铺设架空板之前,需清扫屋面上的杂物和尘土等,目的是保证隔热层的气流通畅;④架空屋面的出风口应当设在负压区,进风口应当设在正压区;⑤架空板的铺设应牢固、平整,缝隙处采用水泥混合砂浆或是水泥砂浆填充;⑥为了避免损坏已完成的防水层,架空板支座底面的柔性防水层上应当采取必要的加强措施,如增设柔软材料或卷材等。施工完毕后,应检查架空层内气流的通畅情况以及架空层的完整性,查看架空层内是否有破损、断裂的情况,以及是否残留杂物。同时,还应采取有效的防潮措施,对保温材料进行保护。

2.2墙体节能工程施工技术。(1)墙体施工。墙体节能工程在施工前应按照施工方案及设计要求对基层进行处理.并且处理后的基层应当符合施工方案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当采取适当的防水、防潮等措施,以保证保温材料的节能保温性能。(2)外墙部位的施工。寒冷地区外墙热桥部位的施工,应当按照设计要求采取保温节能等隔热断桥措施。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脚手眼、穿墙套管等墙体缺陷,应当及时的采取措施解决,不得影响墙体的热工性能。当需要在墙体内设置隔汽层时,隔汽层使用的材料、位置、构造做法等应符合相关的标准和设计要求,并且隔汽层应严密、完整,排水构造应符合设计要求。(3)墙体饰面层的施工。墙体节能工程各类饰面层及其基底的施工,应符合《建筑装饰装修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S0210)及设计要求,并且满足:①饰面层施工的基底应清洁、平整,无空鼓、脱层和裂缝现象,且含水率符合要求;②外墙外保温工程尽量不采用粘贴饰面砖;③采取必要的防水措施,保证外墙外保温工程的饰面层不发生渗漏;④保证外墙外保温饰面层与其他部位交接收口处的严格密封。

2.3地面节能工程施工技术。(1)地面节能保温施工。地面节能工程施工前,为了使基底满足施工方案和设计要求,保证工程质量,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基层处理。(2)保护层与防潮层施工。保温层的表面保护层和防潮层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目的是为了防止保温层受到外力的破坏和保温层材料吸潮后含水率增大,提高其表面的抗冲击能力。在施工过程中,地面防潮可采取的措施有:①室内地表面应当采用蓄热系数小的材料,以减少空气温度与地表温度的差值;②避免湿空气与地面发生接触,控制室内空气湿度和地表面温度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③地表采用带有微孔的面层材料。

2.4门窗节能工程施工技术。(1)外门窗框安装。外门窗框与洞口之间的间隙应使用密封胶密封.并用弹性闭孔材料填充饱满。副框与外门窗框之间的缝隙采用密封胶密封。(2)门窗玻璃安装。①玻璃安装前应满刮2m厚的底油灰,铺平铺严,认真操作;②玻璃安装工程的施工不得偷工减料,必须按照施工工艺流程进行;③玻璃安装时,应使玻璃在框内1:ZX1准确就位.保持内外侧间隙相等,一般在4mm左右;④玻璃安装后用手轻轻敲打,根据响声判断是否安装严实。(3)门窗保温密封条施工。①密封条的规格、品种的选择,应当与门窗的缝隙宽窄、类型等相匹配;②贴密封条之前,应先将门窗缝隙处的污物、灰尘等清理干净;③贴密封条的位置,应做到完全密封接缝。避免门窗关的过松或过紧,并且对于自粘性密封条,一定要黏结牢靠。

2.5采暖节能工程施工技术。(1)防潮层和保温层的施工。①防潮层不得有气泡、裂缝、褶皱等缺陷,应密封良好;②保温层材料的厚度、规格应当满足设计要求;③保温管壳应做到铺设平整、粘贴牢靠,避免发生松弛、滑动或断裂的情况;④松散的保温材料在进行包扎时,应保证搭接处不留缝隙。(2)散热器的安装。①散热器在安装时,应严格控制墙面与散热器中心之间的距离;②管道与散热器的连接方式应当采用便于拆装的连接件;③散热器支托架应尽可能对称分布,排列紧密、整齐。并且不允许发生接触。(3)热水采暖系统安装。①选用的采暖系统应符合设计要求;②不得随意更换或是增减仪器仪表的数量及安装要求;③计量装置、温度调控装置、压力平衡装置等,应安装在便于操作、观察和调试的方向和位置。

三、对建筑节能的几点建议

3.1建立健全建筑节能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法律法规是推动建筑节能发展最明显最直接的的动力,政府机关和相应的职能部门应该不断完善和补充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对建筑节能管理、财税政策、奖励惩罚等做出明确规定。并建立起施工监督管理和竣工节能验收制度、对于不符合节能标准的住宅建筑给予罚款、公开曝光、不予核准售房等各种处罚,推动建筑节能快速的发展。

3.2加强宣传力度,唤起大众节能意识。要推广节能建筑,不仅需要政府的大力宣传,还要提高全民素质,增强节能意识。加强报纸、电视等媒体对节能知识的宣传教育,从小教育,从学校抓起,树立大众的节能观念,养成节能的好习惯。

3.3示范工程带动节能建筑发展。全国各地已建成的建筑节能示范工程发挥了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作用。大中城市开始既有建筑节能示范改造,要大力宣传改造取得的节能和提高热舒适效果,通过示范工程推动节能工作的实施。

3.4推动建筑节能技术进步。建筑节能技术的进步能大大的降低建筑能耗,在节能工作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引进国外优秀的建筑节能技术,推广当地适用的建筑节能配套技术。重视建筑节能技术的基础研究,加大对建筑节能技术研究的基地建设和财政支持,培养相关的高科技人才,推动节能技术的发展。

建筑技术研发篇7

【关键词】建筑设计;数字化;信息

0.引言

随着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深入发展,建筑业在设计方法、工作手段、创作思维等方面都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技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形式及空间结构和人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的改变。本文旨在从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研究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解决建筑设计问题,优化建筑设计的方案,对建筑设计有着深远意义。

1.建筑数字技术的发展

数字技术是指通过电子计算机、光缆、通信卫星等设备来表达、传输和处理所有信息的技术。一般包括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传输与数字调制解调等技术。从1950年已经开始出现了用于图形为目的的计算机附件;1963年实现了将电脑绘图能力运用到建筑设计,尽管由于技术、软硬件的价格等各方面问题,当时无法投入实际应用,但计算机的强大数字处理能力所创造的计算机视觉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建筑师对建筑形式美的认知。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数字化技术开始走向成熟,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工业的发展促进了电脑数字影像处理与合成技术,电脑的仿真模拟和动画技术得到长足发展。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计算机大规模的应用于建筑学领域,包括从建筑策划到设计、建造,使用的整个过程,大大提高了建筑师的工作效率。近年来,随着计算辅助设计(CaD)和计算机辅助建造(Cam)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为生产建造非常复杂的构造开启了新的机遇。新的数字技术正越发强烈的改变建筑的设计思维及方式。

2.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影响

2.1数字技术丰富了建筑形式

数字化模型具有的多变性和开放性,使得千变万化的设计目标汇集到建筑设计之中,让建筑显示出复杂多变的形态。数字化的应用,可使以建筑师从容地将思维模型转化为数字模型,从多角度观察建筑外观及空间构造,最大程度地实现设计理念。

2.2计算机对建筑设计的技术控制分析

计算机能够完成对工程结构技术参数的计算和图纸绘制,使用有限元分析法处理这些数字化的设计数据,可以直接分析复杂建筑结构要素的受力状态和构件属性。通过应用模拟软件温度、湿度、通风及能源消耗等各种技术指标均能实现数字化的模拟和定量分析。以此确保建筑空气通风系统设计,设备运转系统设计和声光电等技术设计具有相对精确的科学性。此外,在建筑师与客户关于设计构思交流的过程中,图纸的绘制与表现作为信息传达的中介,相较于耗费了建筑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的二维绘图,CaD绘图可以精确高速地进行面积、光照等复杂计算,能够表现逼真的三维效果。

2.3数字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延伸

数字技术不仅可以让建筑多元化,更可实现统计功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细化、量化建筑,将建筑的所有细节展现出来,建筑的空间、分隔状态、门窗等等。在建筑设计中会更加注重智能化,数字技术研发人员将设计的建筑功能、指标及思路用数字技术设定为多种模式,建筑师则将某种建筑对文化、环境及应用的需求按照参数模式输入计算机后,即可产生建筑造型,也许产生的造型正是建筑师所需要的感觉,触发其设计灵感,通过对参数的修正,可以产生多种不同的建筑造型便于选择。

3.数字建筑设计的发展趋势

3.1科技推动数字建筑发展

数字建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科学观念及程度的影响。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将推动数字技术中包括硬件和软件的发展,从而能够更加方便细致地进行建筑的建构,也能够运算更为复杂的数据,创作出更加人性化的数字建筑。其次,科技的发展同样也对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非线性研究是当代科学发展的新趋势,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进行的研究。而当前的建筑师已开始在科技领域的大背景下探索新的设计方法。创作出非线性建筑,打破了建筑原有的面貌定式,产生了分形、折叠、拓扑等形态的实体。因此,科技的发展对数字建筑有提示和促进作用,同时也给数字建筑提出要求,赋予了不断发展的科学观和认识观,给数字建筑的设计不断地指引新的方向。

3.2数字建筑的虚拟实境化

虚拟实境化的是数字建筑的发展趋势,是未来建筑师设计构思和建筑设计结束后的项目分析及评价的重要手段。在虚拟技术的三维空间中,建筑师可以全方位去观察和体验,根据建筑的功能和视觉效果做出调整和修改,使设计方案优化。此外,传统的建筑设计只能依靠固定的角度展现设计方案,具有局限性。而虚拟实境化能则够任意的变换各种角度,甚至可以查看建筑的每一个细节。这种人际交互式的方式能够让设计者和用户在三维场景中获得最直观的体验,便于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建筑方案。建筑师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真实的反馈信息,并用这些反馈信息对建筑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能对动力学、运动学等方面进行仿真,模拟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物件的碰撞,发现因构件形变而导致结构破坏的问题等。模拟结果可以提高施工计划和技术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施工过程中发生问题。

3.3网络远程协作

网络远程协作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整合资源,互相协作。能够对多个设计机构各自负责的设计部分进行共享,进行全方位的整合。在此过程中,通过网络的交流,可以远程控制进行合作,完成最终的设计。

4.结语

数字化建筑设计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使建筑创作思维由原本线性思维逐渐转向了更为自由化的思维模式,同时能够更好地满足建筑本身、环境、安全、经济等各方面的要求。数字技术使得建筑设计朝着科学化、数字化、多元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必将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建筑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谭峥.数字化设计与造型的认知学反思[J].建筑学报,2009.

[2]徐卫国.关于非线性建筑参数化设计的访谈[J].世界建筑,2011.

建筑技术研发篇8

关键词: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特点;发展对策

引言:随建筑业施工工艺的不断改进和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以及建筑标准的多样化和服务功能的持续扩大与增加,让建筑安装施工技术变得愈来愈复杂和高深。在建筑工程的整个施工过程中,建筑安装施工技术不但针对建设的每个环节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对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质量、安全性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1建筑安装施工技术概述

建筑安装施工技术作为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机械电气安装技术、管道安装技术、钢结构安装技术等。机械电气安装的范围比较广,机械电气安装主要包括线路的铺设、建筑内的通风制冷设备的安装,比如空调、其他和电气有关的仪表、压缩机等设备的安装等等。管道安装是建筑施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管道安装指为了供暖,供气,供水,排水等在建筑中铺设管道。钢结构的安装,钢结构是近些年新兴的技术,钢结构目前广泛应用于新建的大跨度的建筑中。针对现阶段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形势,建筑安装施工技术正在朝着专业方向发展和转变。建筑安装施工技术和机电工程以及数字化技术等新领域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因此建筑安装施工技术水平的好坏直接影响了项目的成败。建筑安装施工技术在实际施工中应用时需要详细的信息支持,并且要结合建筑本身的特点和结构需求,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方法,进而保证整个建筑安装施工过程的顺利。

2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特点和要求

2.1噪声控制要求

噪声是建筑施工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工程问题,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也不例外,设备运行的过程中的噪声超标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虽然现有的风机盘管产品的噪声由于技术改革和创新己经控制在了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范围内,但是,很多空调机组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很严重的噪声,给用户的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尤其是许多国内制造商制造的空调机组问题尤为严重。噪声问题是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现阶段的解决方法大致有四种:第一种是选择具有良好噪声参数标准的先进的设备;第二种是使用一些隔音措施对安装时的噪音进行隔离;第三种是通过物理学原理解决,比如通过运用声学原理,在房间内采用凹凸型的吸声板墙壁和天花板,这样不仅仅可以吸收噪声还可以减少房间内的门窗数量;第四种是用隔声窗或者具有吸音效果的百叶窗也可以降低噪音。这四种方法中常用的还是后三种,第一种的造价成本较高,往往会使整个工程的预算增加。

2.2城市建设立体化要求

为适应当前城镇化趋势,建筑安装施工还应该满足城市建设的立体化要求,随着城市建设理念的不断创新,城市发展正向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对建筑安装施工提出了更加具体和严格的技术要求,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安装施工技术,也需要充分在施工中引入现代计算机仿真技术进行设计,另外,还需要不断满足城市发展中交通运输的需求,随着高速铁路、海底隧道等的出现,建筑安装行业需要不断推出技术含量更高的安装技术。

2.3其他大型施工的要求

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型项目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比如核电站、大型水利发电站等都对建筑安装施工过程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耐高温性要好、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强、对于辐射和其他泄露能有效的预防。

2.4防雷技术要求

在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为了防止特殊天气对工程施工的影响,需要注意防雷问题,一般而言,施工中的防雷工作特点是要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防雷技术设计标准,确保支持卡固定且间隔均匀,及时设置补偿器,也可以使用接地线弯成圆弧代替补偿器,严格落实好防静电措施、焊接面的质量要求、焊缝的搭接、镀锌层防腐等技术要求,确保防雷措施安全可靠,可以正常运行。

2.5各类管道安装特点

在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对于管道安装的特点是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不同类型的管道需要采取不同方法进行处理,比如冷冻水和冷却水管为了达到减振的效果要用弹簧减振吊架且应尽量固定在梁上;在风管的适当位置处设置消声器,尽可能使用橡胶减振垫,在风管弯头的位置处设置消声弯头,尽量采用优质保温材料和吸声材料等。

2.6电气设备施工特点

建筑安装施工过程中所需的各类电气设备在实际施工操作中往往表现出很多问题,尤其是配电箱的问题,配电箱往往不能满足安装过程的要求,一些参数设计不合理,漏电保护控制电路没有充分发挥出作用,漏电保护开关或熔断器等零部件在安装完成后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检查措施就直接使用,一些安全隐患无法排除,针对这些出现的问题,建筑安装施工过程对电气设备的使用具有一定的使用要求,主要表现在:统筹考虑布图布线,要充分考虑线路数量,线路分布几何形状等方面,及时加装漏电保护装置,在安装配电箱时要防止导线之间的接触不良的现象发生,及时测量线路之间的绝缘电阻并进行记录。

3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的发展对策研究

3.1建筑安装施工技术逐渐向集成化方向发展。

现在我国的建筑安装施工技术研发部门已经开发与应用了新型附着升降脚手架和大模板一体化成套技术。这种建筑安装施工技术可以满足我国建立超高层建筑的施工模板安装、拆除、清理、调节等工作。极大程度的解决了超高层建筑的安装工程量过大,难度过高的问题。这种技术就是应用了技术集成化的发展,将与建筑安装施工有关的吊装技术、升降技术等进行深入的研究。

3.2建筑安装施工技术向数字化和信息化方向发展

当前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在建筑安装工程中利用计算机模拟安装过程,可以确保安装工程的施工质量,同时还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比如可以使用相关模拟软件对整个建筑安装过程进行动态模拟,能够及时发现和找到各类设备和材料以及整个项目工程在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隐患,因此,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现施工安装,将促进建筑安装技术向信息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3.3建筑安装施工技术逐渐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由于现代的建筑趋向于复杂结构与大跨度的方向发展,所以对建筑安装技术的精细化要求非常高。比如对钢结构安装工程的吊装技术、焊接技术要求高。其中焊接技术逐渐形成了集材料控制、焊接水平控制、射线检测焊缝等多功能为一体的wmS焊接管理技术,从而加强对钢结构安装工程质量的监控。

3.4建筑安装施工技术人才将向复合型人才转变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建筑行业从业人员的行业标准和施工技术要求不断提高,建筑安装施工技术人员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不仅要掌握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拓展在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外语等方面的知识,来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优势,总之建筑安装施工技术人员由专业型向复合型转变是该领域发展的一个趋势。

4结束语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建设的同时,也推动了建筑业的发展,建筑安装施工技术也要不断利用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来自我完善,从而使整个施工过程真正的做到更快、更安全、质量更好、更加可持续发展,为我国的建筑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程鑫.建筑安装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21(10).

建筑技术研发篇9

【关键词】建筑机械;自动化;研究和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产品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差异化、而且对于制造成本的要求越来越低,同时如今各行业在追求质量的同时对于短制造周期的要求更加紧迫,FmS的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科技的发展计算机技术、通迅信息技术以及机械与控制也得到了飞速的进步。各行各业对于科学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因此在建筑施工其发展方向也开始趋向于高效、优质等方向进行发展,虽然传统建筑机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是其操作大多是进行手工操纵,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工、而且也无法实现生产率的提高,对于施工质量以及施工安全也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建筑业则是属于脏且危险的行业,其事故也是比较频发。因此,当前形势下对于建筑行业实现自动化的要求更加紧迫。

1当前建筑机械自动化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在如今的建筑机械自动化技术的一些方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对于建筑机械自动化的应用和开发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除此之外还面临着相当大的推广难度。这些可以在以下方面进行体现:建筑行业的施工有其自身的特点,施工环境恶劣,而且所使用的自动化元件具有非常差的抗污染、抗干扰能力,这就使得建筑机械得不到有效的使用;建筑行业在很多方面与其他行业存在差异,无法进行有效的经验借鉴,因此也就无法实现自动化建筑机械的通用性;建筑行业的施工具有繁杂的工序,无法进行有效的分解,使其成为流程化的工作模式。

第一种建筑机械自动化主要技术则是对单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主要的技术包含:变频技术以及移动机能一液压传动用的液压比例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机械设备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设备的自动化水平、能够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产质量;具有精度高、操作速度快的特点。第二种自动化建筑机械主要是对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其中主要有:遥控控制技术;Gps定位系统;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下面主要以推土机、挖掘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进行实例分析,从而对建筑机械自动化的应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说明。

1.1压路机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在水库大坝等大型工程的浇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主要的施工设备就是压路机,压路机自动化的实现主要是对依靠数据处理装置、检测装置以及中央控制系统等模块的合理利用,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施工过程中根据预先设定的基准点为坐标,通过采用机载自动跟踪仪以及光波距离测算仪来对相关的作业位置进行精确的测定,并且能够将位置数据信息有效的传输机械设备的中央控制系统,然后再将转换后的设备指令通过无线电波的形式输出,并且能够及时的对位置信息进行调整和效验,最终能够实现压实作业的精准性。

1.2自动化技术在挖掘机、推土机中的应用

对挖掘机、推土机等建筑施工设备进行自动化应用和改造能够有效的提高施工效率,保证施工质量。早期挖掘机铲斗以及推土机铲刀上所应用的是1976年研制开发出来的反馈控制系统,主要是将开关系统作为实现自动化的基准,这一系统中主要包含由控制系统、投光器以及感光器,这一系统使得设备存在严重的响应滞后问题,因此最终无法实现其广泛应用;后来日本的学者北郁夫经过探索和研究最终设计出了KomatSULaserlevelingsustem,这一系统的应用使得推入机在5Km/h的速度下,能够保证施工误差不超过3cm,最终这一系统得到了比较广泛的应用。

2实现建筑机械自动化控制的主要技术

2.1施工对象的识别和评价技术的应用

建筑机械实现自动化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对施工对象机械有效的识别,并且能够对其作业效果进行评价,这个系统如果得不到应用也就很难实现对机械施工的决策,施工对象识别和评价计术主要核心元件就是平面超声波信号感知器,这一元件能够保证设备能够实时的对施工对象的信息进行反馈,并且实现对施工对象的评价和认识

2.2设备位置识别技术

所谓的建筑机械位置识别技术主要是指对设备的位置进行自动识别,如今所采用的主要识别方式包含外部和内部位置识别方式。设备的外部识别则是通过识别施工场地预定位置的,利用电磁波或者超声波来对设备的位置进行判断;设备的内部位置识别则是通过对回转式角传感器以及速度传感器的综合应用,对设备的数据进行精确的测定,并将数据及时的输送会控制中心,最终确定设备的位置数据;

2.3位置诱导机能

所谓的位置诱导机能主要是指以预定的施工路径为依据引导机械设备进行施工作业,并且通过对机身位置的识别来对机身位置进行反馈,控制中心根据实时数据及时的对设备进行调整,设备施工过程中一旦偏离施工路径,就会启动自动复位功能,从而恢复到既定路径,这一系统地应用能够对设备的位置、方向以及速度进行及时的修正。

2.4机群协作控制技术

施工现场如果需要大量的设备进行联合施工,要向实现设备的自动化,则需要一套技术对各设备的数据进行有效的监测,并且将数据输送到控制中心,通过控制中心对数据进行计算然后确定最优的设备分配方式,最后将相应的指令发送到各设备,设备受到指令指令就能够进行精确的施工。

3建筑机械自动化发展趋势

3.1建筑机械自动化面向施工规模巨型化

当前众多建筑物的施工规模越来越趋向于大型化、高级化以及施工高速化。建筑工程的大型化、高级化以及施工高速化的发展势必要求实现建筑机械的综合集成的自动化发展。如今的水利工程、高速路等都呈现出这一发展趋势。

3.2建筑机械自动化开始趋于安全和绿色化

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行业和建筑机械无法跟上其步伐,这就在很大成度上使得城市建设无法满足社会和人民的要求,而且当前的施工工艺对于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且安全事故频发。如今社会各界对于环保意识有了深入的认识,所以在实现建筑机械自动化的进程中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对人机工程学进行有效的应用,从而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3.3建筑设备自动化开始向施工领域进行扩展

高空、地下以及海洋建筑作业的发展成为当前建筑施工的重要方面,从而保持地面生态环境的良好发展,如今的管线铺设以及多数的交通设施开始向地下发展,通过海底隧道实现了隔海相望的两块大陆之间的连通,这一发展趋势要求开发和应用更多的地下施工设备。

总而言之,各个国家都开展了许多的研究开发工作来实现建筑机械的自动化,并且也获得了一些成果,如今信息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这也有效的推动了建筑机械自动化的发展进程。目前我国的机械自动化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设备加工的利用率太低。无法实现编程控制器的有效使用。在我国自动化技术在机床、计算机等领域的应用处于刚性自动化发展阶段。根据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来看层次依然很低,而且机械制造业发展明显失衡,大多数的企业根本无法触及现代化生产的标准,企业仍然采取手工劳作。由此可见,我国的企业缺乏设备自动化发展的意识,所以,必须要加大关键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树忠,李艳梅.工程机械自动化的发展技术浅析[J].民营科技,2010,4.

建筑技术研发篇10

关键词: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职业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崔丽萍(1967-),女,内蒙古锡林浩特人,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副处长,教授。(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5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7-0079-02

建筑装饰行业已经成为建筑业中的三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一个劳动密集行业。近些年来,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以及相关行业的蓬勃发展,建筑装饰行业愈加显示出了其巨大的发展潜力。

根据国家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装饰业产值已达147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2009年建筑装饰业总产值18500亿元,同比增长15%左右;2010年我国建筑装饰行业工业总产值达2.1万亿元。“十一五”期间,行业的组织化和集中化程度有所提高,装饰企业数量已由19万家减少至15万家左右。2011年,全国建筑装饰行业完成工程总产值达到2.35万亿元规模,实现了12%左右的增长速度,再创历史新高,带来了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人员人才的大量需求。如何使我国高职院校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方面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必须深思的问题。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以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1.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内容

教学质量是影响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适应高职教育发展需要,必须积极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适应专业发展。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包括构建基于建筑装饰方案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满足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双师”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集专业教学、社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校内综合性实训基地等内容。

2.职业岗位能力分析是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基础

为了更好地把握专业课程的教学环节,适应社会需求,实现该专业能力的目标,主要从理论知识够用、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理念入手,进一步对专业课程进行了教改和实践,分析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主要有:方案功能设计能力;方案构思与空间造型设计能力;根据方案合理应用装饰材料的能力;较强的方案表现能力;熟练准确进行建筑装饰施工图设计的能力;方案投标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3.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根据建筑装饰行业发展和职业岗位需求的变化,以及多年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学生参与建筑装饰工程项目的实践等情况,结合建筑装饰设计与施工符合生产实际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管理、环境检测等能力的综合训练,创新“项目带动、综合训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计算机应用、建筑识图、艺术表现等职业素质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根据室内设计员、施工员等岗位标准进行能力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基于建筑装饰设计和建筑装饰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内容包括:构建完整的教学体系从而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据职业岗位需求,进行典型工作分析,明确能力关键点,确定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实施行动导向教学方法,使知识服务工作。

二、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

根据市场调研及毕业生从事工作岗位情况,分析得出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的职业岗位有设计员、施工员、质检员、材料员、资料员、预算员等。针对专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如首先确定“建筑装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筑装饰施工”、“建筑装饰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与装饰构造”等课程为该专业优质核心课程。然后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培养学生具有中小型建筑装饰设计方案、建筑装饰施工图绘制、建筑装饰设计投标及建筑装饰设计与管理能力要求出发,对各门课程准确定位,进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逐步将其建成院级、自治区和部级精品课。由此引发我们对高职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的思考。

1.依据职业岗位需要,确定职业技能需要课程内容

在课程建设上,坚持“瞄准岗位设课程”,构建了“证书引领、项目带动”的课程体系。课程教学结合实践项目,以训练学生绘制装饰构造各细部节点做法为切入点,以实际训练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基于工作过程课程开发与设计,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课程内容选取原则:一是针对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技能对知识要求调整重点,选择了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对学生装饰设计实用与实践能力培养有关系的内容。二是依据实际工程中现行做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删除工程中淘汰或限制使用的内容,同时增加工程中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方法对应的教学内容。

2.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本着课程建设始终以“职业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将学生品格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与培养学生设计方案能力和施工管理能力等专业能力结合到一起的模式,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性人才。以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按照突出应用型、实践性、职业技能性原则确定课程项目,以任务驱动为核心,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

3.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

在精品课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在课程开发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当地建筑装饰行业协会及企业合作,通过剖析建筑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筑与装饰设计企业的岗位要求,开发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教材及实训指导书指导教学。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能及时了解行业动向,及时把握新材料、新工艺的使用,开发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获得和掌握最新知识。教学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完成一个个典型工作任务,经历完整的职业过程,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

4.按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组织教学

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也是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进行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在设计方向需要具备施工图绘制能力和细部节点大样图绘制能力,施工方向需要具备施工技术能力和施工组织能力。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通过完成某一功能空间装饰构造方案,掌握墙面装饰构造、地面装饰构造、吊顶棚装饰构造、门窗装饰构造几个任务,按构造理论讲述与现场教学、学生绘图练习过程相结合的组织方式,强化学生对各部分细部构造的学习,强化技能训练,为后续装饰施工、工艺、装饰施工图绘制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具体实施步骤为:选择载体—项目设计—项目教学过程(构造层次、所用材料及细部构造做法)—实训场所—绘图与识图—质量检查—评价。

5.构建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课程组剖析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过程及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构建了学习领域,确立行动导向的课程教学新模式,按照工程性质确定教学项目,按照工程施工及设计过程设计了学习任务。在课程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明确目标”、“任务实施,技能训练”、“能力提升,能力拓展”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带着实际工作任务去完成项目训练,实现了按照工作过程设计学习过程,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工作过程中的知识,通过工作实现能力的提升,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三、课程的系统开发和设计取得成效

1.进行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设计

如建筑与装饰构造课程,教学设计形成“一条主线、二个结合、三个阶段、四个衔接”的指导思想:一条主线就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两个结合就是指课程结构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培养做到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相结合。三个阶段就是课程教学按照人的职业能力发展规律安排学习。第一阶段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堂,完成单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第二阶段为分项技能训练,将单点知识和技能按照岗位工作程序进行串接;第三阶段为综合技能实训,使学生具备岗位工作能力。四个衔接就是课程内容与前、后续课程相衔接,与职业标准相衔接,与新知识、新技术相衔接,与人文教育相衔接。

2.丰富教学资源,建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深化实训基地建设

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内容得以组织实施的有力保障,在选用教材、实训项目选择、学习指导、实训环境等方面均体现课程的针对性、职业性和开放性。利用课件、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标准图集及满足工学结合需要的实训室,如建筑装饰材料和装饰构造实训室,把学习地点由教室移到建筑装饰工程施工现场或实训室进行,边学边做,“教、学、做”合一,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教学,为教学提供情境式学习环境。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综合能力,是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特色。目前又建成了该专业的设计工作室和模型制作室等实训场所,深化实践性教学。

3.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深研教学大纲,制作课件、编写习题集、实训指导任务书和教材;通过主持和参与教学科研项目等工作,使各教学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改革有了深刻认识,转变思路;通过教学组织实施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打造出一支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合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区内同类课程中实力很强的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