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胃炎萎缩治疗方案十篇慢性胃炎萎缩治疗方案十篇

慢性胃炎萎缩治疗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3:20

慢性胃炎萎缩治疗方案篇1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规范方案;临床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20-02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是由于胃粘膜发生萎缩性改变而产生的慢性胃炎。CaG的临床治疗关键是抗幽门螺杆菌治疗[1],只要根除幽门螺杆菌就可以可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本次研究选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的3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贝拉唑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CaG,并排除肝、肾功能损害及合并其他消化道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26~68岁之间,平均年龄(33.9±8.7)岁;其中轻度萎缩12例,中度萎缩15例,重度萎缩3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在25~68岁之间,平均年龄(36.7±9.5)岁;其中轻度萎缩13例,中度萎缩14例,重度萎缩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患病类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首先实施常规治疗:阿莫西林1.0g,2次/d;克拉霉素0.5g,2次/d;维生素C1.0g,2次/d。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贝拉唑治疗:雷贝拉唑(国药准字H20110076,珠海润都制药股份有限公司)10mg,2次/d;阿莫西林1.0g,2次/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治疗:奥美拉唑(国药准字H20063609,郑州永和制药有限公司)20mg,2次/d。以上药物均采用饭后口服,疗程7d,在治疗时期禁止喝酒、禁止吸烟,禁止辛辣饮食,饮食以清淡为主,同时保证合理的作息时间。

1.3疗效评定

①显效:急性炎症胃镜复查提示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有所改善,2-3项主要症状消失,患者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增加,慢性炎症消失。②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减轻,胃镜检查病变范围变小,患者饮食有所好转,慢性萎缩性炎症减轻,不典型增生和肠化生有所减轻,腺体萎缩。③失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病情未有好转,胃镜检查、腺体、异型增生均无改善,炎症未见消失。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是由浅表性胃炎而引发的,临床的主要表现为腹胀、上腹部胀痛、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暗淡、精神萎靡劳累等[2]。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常规治疗中,用药通常选用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联合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rotonpumpinhibitors,ppi)是目前治疗消化性溃疡最常用的一类药物,它通过高效快速的抑制胃酸分泌和清除幽门螺旋杆菌达到治愈溃疡的效果[3]。本次研究中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雷贝拉唑治疗慢性萎缩胃炎,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虽然本次研究中采用常规治疗加用雷贝拉唑治疗CaG的临床效果显著,但是临床治疗CaG还是要依据患者自身的病情及临床症状的表现,同时结合以往的临床治疗经验来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参考资料:

[1]马永英.川芎嗪、果胶铋、抗生素联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体会[J].青海医药杂志,2011,41(9):78.

慢性胃炎萎缩治疗方案篇2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三联用药;消化内科;疗效;复发率

在消化内科各类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较为常见的一种,本病多为胃黏膜出现萎缩性病理变化所造成,患者临床多以上腹部不适、腹胀、早饱感、上腹痛为主要表现,部分病情严重患者可伴有恶心嗳气、贫血、消化不良以及疲乏等症状,其生活质量严重下降[1]。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治备受医学界关注,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临床多以联合用药方案为主,但不同方案疗效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就此观察并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内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一定指导和帮助。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1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6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入组患者病情均经由病理学检查以及胃镜探查确诊。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41.4±11.7)岁;其中32例为轻度萎缩,28例为中度萎缩,8例为重度萎缩;排除消化道合并症以及肝肾功能受损者。按照Revman5.0软件生成的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两组年龄、性别、萎缩程度等基线资料相近而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治疗用药期间两组患者禁油腻、辛辣以及烟酒,保持清淡饮食并规律作息。对照组在此基础上服用养胃冲剂,1包/次,每天3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克拉霉素给药量为1100mg/d,枸橼酸铋钾给药量为450mg/d,阿莫西林给药量为1800mg/d,其中饭前服用枸橼酸铋钾,饭后服用阿莫西林以及克拉霉素。两组治疗时间均为2周,治疗结束后接受胃镜检查,评估治疗效果。用药期间两组患者均停用抑酸药物以及抗幽门螺杆菌药物。

1.3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2~3]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后3月时行胃镜复查,统计复发率;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标准》评估两组治疗效果:(1)显效;2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腹痛、呕吐、腹胀等)彻底消失,镜检结果提示胃黏膜颗粒状现象基本消失,胃黏膜幽门腺、泌酸腺数量升高,同时黏膜增生强度逐步减退,最后消失,患者身体机能复常;(2)有效:2个疗程后患者临床症状(腹痛、呕吐、腹胀等)有所好转,镜检结果提示胃黏膜颗粒状现象有所改善,胃黏膜幽门腺、泌酸腺数量有所升高,同时黏膜增生强度开始减退,黏膜化生程度有一定缓解,患者身体机能逐步好转;(3)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者。治疗总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治疗后3月时两组病情复发率对比见表2。

表2治疗后3月时两组病情复发率对比(n,%)

2.3两组不良反应情况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药物相关不良反应。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类消化内科临床疾病,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数目减少,黏膜基层增厚以及胃黏膜变薄为主要表现,其对于患者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危害。本病多由浅表性胃炎诱发胃黏膜萎缩而发病,或固有腺体消失或大量减少所致[4]。患者往往存在胃功能失调的问题,导致其机体吸收与存储食物的功能难以正常发挥,患者由此以上腹部不适、腹胀、早饱感、上腹痛为主要表现,且精神萎靡劳累,观其面色可见暗淡、萎黄,病情严重者表现出恶心嗳气、失眠多梦、贫血、消化不良、身形消瘦以及疲乏等症状。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长的病程,所以患者对于自身病情不够重视,而往往导致治疗时机被延误,病情也随之加重,给后续治疗带来较大困难[5]。

临床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多以联合用药为主,本次研究在养胃冲剂基础上采用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三联用药方案,结果表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3月胃镜复查提示复发率更低,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养胃冲剂属于中药制剂,其中的有效成分可缓解胃胀胃痛,具有养胃健脾、理气和中的效果,且不会产生较大刺激。克拉霉素可有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进而清除Hp;阿莫西林则可发挥强力杀菌效果,同时在酸性环境里具有较高的胃肠道吸收率,从而可将幽门螺杆菌有消灭除;胃液酸性环境下,枸橼酸铋钾可于溃疡表层形成胶体沉淀,从而隔绝胃酸、食物以及酶的侵蚀,对溃疡部位的黏膜具有良好的保护效果同时也可杀灭幽门螺杆菌这一胃病发作根源[6]。值得注意的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程相对较长,临床在开展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引导患者做好自我调节工作,在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痛苦的基础上进一步根除Hp,避免再次复发。本次研究期间观察组禁油腻、辛辣以及烟酒,保持清淡饮食并规律作息,为治疗与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在中药养胃冲剂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克拉霉素+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效果满意,治后不易复发,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予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婷婷,张月苗,张学智等.荆花胃康胶丸联合ppi三联疗法对幽门螺杆菌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效果: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44):3491-3495.

[2]芦永福.序贯治疗与标准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的随机对照研究[J].重庆医学,2014,(8):897-899.

[3]郑君,林晓春,陈育尧等.甘草总黄酮抑制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胃黏膜腺体萎缩及机制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14,30(1):113-117.

[4]曹志群,张晓彤,赵庆华等.兰索拉唑联合中药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药物警戒,2014,(12):721-724.

慢性胃炎萎缩治疗方案篇3

【关键词】加味半夏泻心汤;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5.072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icgastritis)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胃炎疾病[1-3]。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欠佳[4,5]。基于此,临床积极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防治方案,其意义重大[6]。此次实验以本院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加味半夏泻心汤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方式,将此次收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常规组,各39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4例,女15例,年龄27~66岁,平均年龄(50.45±6.32)岁,病程1~24年,平均病程(7.6±5.5)年,病情程度:重9例,中度14例,轻度16例。常规组患者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26~69岁,平均年龄(51.22±6.41)岁,病程2~24年,平均病程(7.5±5.6)年,病情程度:重度11例,中度15例,轻度13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西药治疗,甲硝唑:200mg/片,2片/次,2次/d,饭后30min内口服,持续用药治疗14d。阿莫西林胶囊:250mg/粒,4粒/次,2次/d,饭后30min内口服,持续用药治疗14d。泮托拉唑:20mg/片,2片/次,2次/d,饭后30min内口服,持续用药治疗14d。

研究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之上,予以加味半夏泻心汤进行治疗,中药方组:党参20g、蒲公英15g、半夏15g、白花蛇舌草15g、煅乌贼骨15g、枳实9g、黄芩6g、干姜6g、甘草5g、黄连5g。随证加减:若患者上腹部存在疼痛感,则冲服4g三七粉;若存在泛酸症状,则加10g白芨、30g瓦楞子。若患者存在腹胀,则加6g砂仁(后下)、10g佛手、10g延胡索;若患者便溏,则加30g薏苡仁。1剂/d,用温水煎服,400ml/d,分早晚服用。

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禁止刺激性较大且坚硬、辛辣、油腻以及生冷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幽门螺杆菌转阴情况。治疗效果分为痊愈、好转、无效三个等级,其中痊愈为:治疗后患者临床体征与症状均完全消失,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组织一切恢复正常,出血、水肿以及糜烂等状况均完全消除;好转:治疗后患者临床体征与症状显著改善,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溃疡、充血等状况均有所好转;无效:患者临床体征与症状未发生任何变化,更甚至有加重趋势,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状况并未有好转。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1.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比较研究组治疗后转阴率为87.10%,常规组治疗后转移率为50.00%,研究组转阴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从中医立场而言,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痞证、胃痛”范畴,表现为纳化无权、脾胃虚弱,其病理为胃寒肠热、脾胃失和、升降失调、夹杂虚实[7-12]。据相关实验发现[13],采用中医疗法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治疗,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次实验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44%,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1.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可使患者胃动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对胃、脑内自主神经分泌进行合理调节,进而消除胃溃疡,保护胃黏膜,使一氧化碳含量降低,减低炎症,抗氧化伤害,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促进幽门螺杆菌转阴率提升[17]。本研究结果发现研究组治疗后转阴率为87.10%,常规组治疗后转移率为50.00%,研究组转阴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且可有效抑制幽门螺杆菌,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季梅,杨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湖南中医杂志,2015,31(4):176-179.

[2]李涛.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中医临床研究,2014(12):91-92.

[3]徐斌,黄玉凯,周进.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中华全科医学,2014,12(9):1388-1390.

[4]邹水平,连建共.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5例.当代医学,2013(14):155-156.

[5]王光铭.加减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6]杨晋翔,安静,彭继升,等.半夏泻心汤加减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的系统评价.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8(1):46-52.

[7]应瑛.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新中医,2015(5):76-77.

[8]李菊芳,董筠.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河南中医,2014,34(2):368-370.

[9]谢伟昌,黄彬,李健,等.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4):130-132.

[10]杨维维,周晓虹.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4(10):2166-2169.

[11]杨印智,王^栓,王晓琴,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与中医药治疗.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24):2686-2687.

[12]贺大强,孙喜灵,王斌胜,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复杂证候群及其分布规律.辽宁中医杂志,2014(2):205-207.

[13]朱晓杰.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122.

[14]刘庆男.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32):6713.

[15]戴文义.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临床研究.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78):123-124.

慢性胃炎萎缩治疗方案篇4

[关键词]益胃生津汤;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7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8(b)-0129-03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effectofYiweiShengjindecoctioncombinedwithconventionalwesternmedicineintreatmentofchronicatrophicgastritis.methods86casesofpatientswithchronicatrophicgastritisadmittedinourdepartmentfromapril2012toDecember2013wererandomlydividedintocontrolgroupandstudygroup,eachof43cases,patientsincontrolgroupweregivenwithtraditionalwesternmedicine;onthebasisoftraditionalwesternmedicine,patientsinthestudygroupweregivenwithYiweiShengjindecoctiontherapy,thedecoctionwasaddedandsubtractedwiththedisease.after4monthstreatment,therapeuticeffectand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ymptomscoreinbothgroupswereevaluated.Resultsaftertreatment,thetotaleffectiverateofstudygroupwas93.0%,higherthan76.7%ofthecontrolgroup,thedifferencewassignificant(p

[Keywords]YiweiShengjindecoction;Chronicatrophicgastritis;Clinicaleffect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局限性或广泛性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缓慢,病程迁延,临床治疗比较困难,伴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癌变可能性大[1]。目前临床西医治疗多采用止痛、保护胃黏膜、增强胃动力等方案,效果不甚满意。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脘部痞满疼痛多见,中医将其归入“胃脘痛”“胃痞”的范畴。本文选择本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益胃生津汤辅助治疗,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86例,西医诊断均符合2002年《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2],中医诊断依据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委员会制订的诊断标准[3],判定为脾胃虚弱型或脾胃虚弱合并血瘀热毒。排除胃黏膜异形增生、病理诊断为恶性病变者,胃十二指肠溃疡者,合并心、肝、肾、脑、血液系统严重病变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近1个月内服用抗生素、胃酸抑制剂等药物者。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研究组男25例,女18例,年龄21~59岁,平均(45.8±5.2)岁,病程(4.6±1.0)年,伴腺体不典型增生7例,幽门螺杆菌阳性32例;对照组男28例,女15例,年龄19~63岁,平均(47.0±3.8)岁,病程(5.2±1.3)年,伴腺体不典型增生6例,幽门螺杆菌阳性3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戒烟酒、保证饮食规律、避免热辣咸食物等,同时给予多潘立酮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口服增强胃动力,20mg/次,3次/d;给予维酶素片(北海阳光药业有限公司)口服增强黏膜营养,1.0g/次,3次/d;给予法莫替丁(湖南迪诺制药有限公司)抑制胃酸,20mg/次,2次/d。

1.2.2研究组研究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胃生津汤治疗,方剂组成:丹参30g,黄芪30g,蒲公英30g,白芍20g,莱菔子20g,白术15g,麦冬15g,当归15g,乌梅10g,枳壳10g,半夏10g,黄连6g,炙甘草5g,吴茱萸2g;1剂/d,早晚各1次水煎服。痞满腹胀者给予木香、延胡索、川楝子随症加减以理气止痛;反酸者给予乌贼骨、益智仁随症加减以温中制酸,血瘀热毒者给予藿香、竹茹随症加减以清热降胃逆。

1.3观察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采用《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治疗效果[4]。治愈: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缓解,胃镜及病理检查显示胃黏膜炎症消失,未见腺体萎缩或非典型增生;显效:患者症状、体征完全缓解,胃镜及病理检查显示胃黏膜炎症基本消失,腺体萎缩或非典型增生缓解2度以上;有效:患者症状体征减轻,黏膜炎症好转,腺体萎缩或非典型增生减轻1度;无效:患者症状体征及腺体萎缩情况无明显好转或恶化。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治疗前后采用2002年《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中的标准评价纳差、嗳气、痞满等中医症状评分变化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7%,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治疗前后纳差、嗳气、痞满等中医症状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各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纳差、嗳气、痞满等中医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各症状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进展形成,主要表现为胃黏膜腺体萎缩。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比较复杂,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其具体发病机制,研究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密切关系,另外,遗传、环境、免疫等因素也可能是其致病因素[6-7]。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工作生活压力的增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并且其中部分会出现癌变情况,文献报道显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癌变率达10%~15%[8]。世界卫生组织将慢性萎缩性胃炎列为胃癌前状态,尤其是出现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癌变可能性更高,因此有效控制患者症状,延缓或阻断病理进展过程对减少癌变、改善患者预后有积极意义[9]。

目前,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多采用止痛、保护胃黏膜、增强胃动力等传统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症状,但多数无法逆转腺体萎缩情况,导致病程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总体治疗效果不甚理想[10]。中医中并无萎缩性胃炎的概念,由于患者多以胃脘部痞满疼痛为主,中医将其归入“胃脘痛”“胃痞”的范畴,认为其主要是由于饮食、劳累、七情失和损伤脾胃所致,病机主要为长期脾胃虚弱、痰湿内蕴、气机失畅,久而久之导致气血运受阻,胃失荣养,黏膜萎缩[11-12]。因此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位在胃,病机在脾胃气虚,治疗应从健脾益气方面治本,从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面治标[13]。

本文研究组患者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益胃生津汤治疗,方中黄芪、白术可健脾益气,当归、丹参可化瘀通络,枳壳理气止痛,麦冬、乌梅、莱菔子可益胃生津、消胀除气,半夏可和胃降逆,吴茱萸、黄连可辛开苦降;诸药合用可健脾益气、化瘀通络。但是具体到每位患者时要注意辨证施治,随症加减。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西医治疗的对照组,并且纳差、嗳气、痞满等中医症状评分也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益胃生津汤辅助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可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减轻炎症程度,缓解腺体萎缩情况。治疗过程中并未见明显中药相关并发症,说明其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益胃生津汤辅助西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可能对其病理过程有抑制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高,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周慧芬,徐安妗,徐首航.温阳健脾化湿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评价[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2584-2585.

[2]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02,20(3):199-200.

[3]张万代,陈治水,危北海,等.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31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31-132

[5]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71-73.

[6]陆斌.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因分析及治疗策略[J].吉林医学,2013,34(2):308.

[7]汤唯艳,秦化珍.近年来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病因病机及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中医,2000,13(2):43-45.

[8]王贺军,韩艳梅,史海霞,等.胃康宁颗粒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1(18):1570-1572.

[9]赵雷,陆为民.中医辨证结合胃镜检查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癌前病变的探讨[J].中医药信息,2011,28(1):39-41.

[10]白兆芝,张彦敏,张润顺,等.胃安泰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2):16-17.

[11]潘华峰,刘友章,王超,等.慢性萎缩性胃炎虚瘀毒病机及健脾化瘀解毒干预的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5):1236-1238.

[12]林一帆,宋福林,邹蕾,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环氧合酶-2蛋白表达及胃黏膜病理改变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8,16(5):289-291.

慢性胃炎萎缩治疗方案篇5

笔者采用参术养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30例,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诊断试行标准[1]确诊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18~65岁,平均44岁;病程8~41年,平均29年;轻度14例,中度38例,重度8例。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参术养胃汤治疗,药物组成:党参20g,白术20g,黄芪30g,陈皮15g,枳实10g,茯苓10g,薏苡仁25g,白芍30g,乌梅15g,木香10g,焦山楂15g,甘草15g。伴Hp感染时,加用蒲公英、连翘、半枝莲、黄连;胃黏膜充血水肿,有瘀血时加川芎、延胡索、三七,有出血时加仙鹤草、阿胶;胃酸缺乏者加乌梅、木瓜、白芍、甘草;伴肠上皮化生者加薏苡仁、白花蛇舌草、败酱草;伴不典型增生者加莪术、仙鹤草、山慈姑、半枝莲、灵芝、薏苡仁。每日1剂,水煎日2次服。对照组采用胃乐新颗粒(吉林大学第一临床医院药厂生产)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

3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评定标准[1]。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消失;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3.2结果治疗组治愈13例,显效10例,有效4例,无效3例,愈显率76.67%,总有效率90.00%;对照组治愈5例,显效9例,有效6例,无效10例,愈显率46.67%,总有效率66.67%。两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均为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呕吐之范畴,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以胃脘痞满、胀闷不舒、食欲不振、呃逆嗳气、消瘦疲乏为主要症状。其主要特征为局限性或广泛性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数量减少,伴有不同程度的胃分泌功能低下,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者的癌变率约为5.4%[2]。中医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是脾胃虚弱为本,邪气干胃为标[3]。脾胃虚弱多为脾胃气虚,部分可伴阴血不足;邪气包括六淫、肝胆气火、不节饮食、痰浊、瘀血等。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胃痛》指出:“胃痛,邪干胃脘病也,胃禀冲和之气,多气多血,壮者邪不能干,虚则着而为病。”强调在脾胃虚弱基础上邪气干胃才发病出现胃痛。参术养胃汤重在健运脾气,可以使气血生化有源,脾气旺盛,才能推动血液运行。此外,治疗还需注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如肠上皮化生之有无,不典型增生之轻重、是否有幽门螺杆菌(Hp)的感染等,然后辨证用药,以提高治疗效果。本病属慢性病,病程缠绵,治疗当守方守法服用,药既中病,不可因短期疗效不显而改弦易辙。还要注意劳逸结合,调畅情志,节制饮食,生活有度,定期胃镜复查。

参考文献转贴于

[1]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经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2):172175.

慢性胃炎萎缩治疗方案篇6

目的观察中药疏肝健脾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8例应用疏肝健脾和胃汤治疗,并设32例应用三九胃泰胶囊治疗作为对照组,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8%,疗效优于对照组的75%。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的缓解,改善胃粘膜慢性炎症、腺体萎缩、肠化生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疏肝健脾和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显著,远期疗效较好,且无不良反应。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疏肝健脾和胃汤;中医药疗法

从2002-02~2007-02,我们对有消化道症状、经纤维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8例患者,采用疏肝健脾和胃汤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人均为门诊病人,临床诊断标准参照2002-09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脾胃病第十四次学术交流会制定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制定。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消化系统或其他脏器严重疾病者除外。按随机选择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58例中,男23例,女35例;年龄18岁~65岁,平均39.8岁;病程3个月~12年,平均4.6年。对照组32例中,男12例,女20例;年龄20岁~64岁,平均41.2岁;病程4个月~11年,平均4.5年。伴肠上皮化生29例,伴异型增生24例,伴幽门螺杆菌阳性28例、十二指肠溃疡6例。主要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疼痛,痞闷或胀满不适,进食后加重,病情反复且以情绪变化有关,常伴有嗳气,纳呆,嘈杂,恶心欲吐,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苔薄白或黄腻,脉弦细等。

2治疗方法

2.1治疗组采用自拟疏肝健脾和胃汤治疗。基本方以四逆散、四君子汤、四磨汤加减而成。药用柴胡、乌药各10g,枳壳、炒白术、槟榔、丹参各12g,白芍、太子参、茯苓各15g,蒲公英20g,木香、甘草6g。气滞甚者加佛手、香橼皮、绿萼梅;血瘀痛重者加玄胡、五灵脂;肝胃郁热泛酸、嘈杂者加左金丸、乌贼骨、浙贝母;湿浊中阻者加厚朴、藿香、砂仁;胃气上逆嗳气较甚者加旋覆花、法夏;胃阴不足者加乌梅、麦冬。1剂/d,入水煎2次,混匀后分3次于饭前30min温服,150ml/次。

2.2对照组服用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九胃泰胶囊,2粒/次,3次/d口服。

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以上两组病例经1个疗程治疗后,停止服药,并评定疗效及胃镜下粘膜改善情况。治疗期间所有病人均停用其他中、西药,并忌进食对胃粘膜有剌激的食物、饮料等。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参照《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的标准[1]及《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判定疗效。治疗后症状消失,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萎缩病变基本消失或仅有浅表性胃炎为痊愈;症状基本消失和大部分消失,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萎缩病变范围缩小或改善为显效;症状改善或明显改善,纤维胃镜及病理检查萎缩病变有所改善或无变化为有效;症状及纤维胃镜检查均无改善,甚至加重为无效。

3.2治疗结果两组临床疗效统计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38%,疗效优于对照组的75.00%。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中药疗效明显优于西药。结果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

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改善胃粘膜慢性炎症、腺体萎缩、肠化生方面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表2两组胃镜下粘膜改善情况表(略)

与对照组比较,*p

4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指胃黏膜发生萎缩性病变为基础的慢性炎症过程,常伴有不典型增生及肠化生,与胃癌关系密切,是消化系统常见病。近年来,随着胃镜的普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检出率在不断地提高,但临床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根据笔者临床体会,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改变绝大多数以肝气郁滞,脾虚失运、胃气壅滞为主。《临证指南医案》云:“治肝可以安胃”。因此治胃毋忘调肝,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多以虚为主,故在调肝的同时又毋忘健脾和胃,二者相顾,相得益彰。经多年临床运用,笔者选用四逆散疏肝理脾,透邪解郁,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四君子汤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加强胃粘膜屏障的作用;四磨汤行气降逆,宽胸除满,具有增强胃动力,促进胃排空的作用;丹参活血化瘀,可改善胃粘膜的血液循环,促进胃粘膜的修复;蒲公英入脾胃二经,清热解毒,健脾益胃,消除胀满而散结,且有抑菌消炎的作用。综观诸药配伍,具有行气而不伤阴,益气而不温燥,清热而不伤正,活血而不碍胃,标本兼治;共奏疏肝解郁,益气健脾,行气除满,镇痛消炎之功效。药切病机,故疗效满意。

【参考文献】

慢性胃炎萎缩治疗方案篇7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益胃煎;中医药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613-01

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是消化内科常见病,与胃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胃窦萎缩性胃炎与肠型胃癌关系较为肯定,因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目前西医无特效药物治疗,采用中医药治疗本病是祖国医学的优势所在,笔者自2006-2010年采用益胃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并与单纯用西药维酶素治疗90例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依据1982年10月重庆全国胃炎诊治座谈会制定的《慢性胃炎分类、纤维胃镜诊断标准及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标准(试行办法)》。

1.2一般资料186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均符合以上诊断标准,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96例,门诊75例,住院21例;男75例,女21例;年龄最小28岁,最大65岁,平均43.2岁;病程最长13.5年,最短1年,平均10.1年。对照组90例,门诊66例,住院24例;男63例,女27例;年龄最小25岁,最大63岁,平均41.8岁;病程最长14年,最短1.5年,平均10.2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3临床表现将胃脘痞满、胃痛、嗳气、纳呆、嘈杂、泛酸、乏力、便溏、消瘦、贫血等主要临床表现分为无、轻、中、重4级,分别记为0、1、2、3分,治疗前后每例累计进行积分统计。治疗组96例治前平均积分为(16.8±5.2)分;对照组90例为(17.5±5.1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4纤维胃镜检查纤维胃镜检查治疗组萎缩部位在胃体27例,胃窦60例,胃体胃窦9例。病变黏膜呈灰白或苍白96例,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网显露72例,黏膜表面粗糙,有散在不规则的颗粒24例。伴粘膜散在斑点状糜烂24例,胆汁反流15例。对照组萎缩部位在胃体24例,胃窦51例,胃体胃窦15例。病变黏膜呈灰白或苍白90例,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网显露69例,黏膜表面粗糙不平,有散在不规则的颗粒21例。伴黏膜散在斑点糜烂18例,胆汁反流12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5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益胃煎治疗,基本方为:太子参18g,生黄芪30g,白术10g,山药9g,白芍15g,乌梅15g,沙参15g,土茯苓30g,当归尾9g,薏苡仁30g,百合15g,三七粉6g(冲服),日一剂,每剂加水500ml,煎后取法300ml分3次饭前服用。随症加减:黏膜表面粗糙不平或呈颗粒状者加白花蛇舌草30g,土鳖虫9g;胃黏膜兼有糜烂者加白及15g,煅乌贼骨12g;胆汁反流者加旋覆花12g,制半夏9g,紫苏梗10g。对照组服用维酶素(湖北鄂州市生物化学制药厂)每次1g,每日3次。两组均以4个月为一疗程,服药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定。

1.6疗效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拟定。以治疗前及停止治疗后半个月以内的检查结果为准。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纤维胃镜复查胃黏膜灰白或苍白区消失或基本消失,血管显露不清;黏膜斑点状糜烂消失或基本消失,黏膜粗糙不平、颗粒状基本消失,胆汁反流明显改善。有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纤维胃镜复查胃黏膜灰白或苍白区范围缩小1/2以上,血管网缩小在1/2以上,黏膜粗糙、颗粒状减轻,斑点状糜烂基本消失,胆汁反流改善。无效:临床症状、体征、纤维胃镜检查均无明显改变或反见加重。

2结果

2.1临床表现改善情况治疗组治疗前临床表现积分为(16.8±

5.2)分,治疗后为(4.8±2.3)分;对照组治疗前为(17.5±5.1)分,治疗后为(9.6±3.5)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2.2两组胃镜疗效比较见表1

慢性胃炎萎缩治疗方案篇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固有腺体破坏、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以食欲减退、脘腹胀满、呃逆、胃脘隐痛等症为主。笔者应用四君子汤加减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6例,取得较好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70例患者均为我院内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龄38-82岁,平均年龄59.6岁,病程5-30年。对照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37-83岁,平均年龄58.1岁,病程5.5-31年。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选择

1.2.1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1],70例患者均属属脾胃虚弱型。同时7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经胃镜检查、病例组织学检查、临床症状得以确诊。

1.2.2排除方法疑诊癌变及外科情况;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妊娠或预备妊娠及哺乳期妇女;不能按时服药和复诊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

1.3治疗方法两组均用奥美拉唑30mg、日1次口服,果胶铋120mg、日3次口服,腹胀或反流患者加用多潘立酮10mg,日3次餐前口服;幽门螺旋阳性患者家中阿莫西林500mg,日3次口服;替硝唑1.0g,日3次口服。其中治疗组配用四君子汤加减,方药组成:党参20g,茯苓20g,白术15g,枳实15g,丹参10g,赤芍10g克,柴胡5g,甘草5g。常规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两次餐前30分钟服用。治疗期间,两组均停用其他药物,并禁食刺激胃粘膜食物,3周为1疗程,1疗程后停药5天,评定疗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X2检验。

2结果

2.1疗效标准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2]。以治疗前及停止治疗后5天检查结果为准。显效:临床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好转,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恢复正常或减轻2个级度。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黏膜病变范围缩小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以上,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有效标准或恶化者。

2.2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其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可能与生物因素,免疫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有关。西医治疗原则为: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治疗,去除病因,控制饮食,以及对症治疗等。慢性萎缩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胃痞”范畴,多由饮食不当、情志不遂、素体脾胃虚弱而引发。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个重要原则,当为疏肝健脾、益气活血。本方以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佐以枳实,丹参,赤芍,柴胡,疏肝理气,活血养血。本组君、臣、佐、使分明,配伍合理,药精力专,共奏益气健脾、疏肝理气,活血养血。中西药合用,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慢性胃炎萎缩治疗方案篇9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治疗思路

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atrophyGastritis,CaG)是以胃粘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消化系统的常见病,是慢性胃炎的一个类型,属中医学胃脘痛、胃痞、痞胀等范围。上世纪五十年代纤维胃镜问世后,CaG的诊断和病理组织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英国召开会议,将CaG列为胃癌的癌前状态,在其基础上伴发的中、重度肠上皮化生(im)和异型增生(atp)及幽门螺杆菌(Hp)生长则被视为癌前病变。由于胃癌病死率在我国位居各类肿瘤死亡率之首,因此积极治疗CaG,阻断胃癌前病变就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

不可否认,西医学的检查手段对疾病的确诊有重要作用,可以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生命,而且西医对改善CaG的一些症状确有疗效,但对于逆转萎缩性胃炎特别是伴有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病理变化却缺乏有效的方法。然而中医在治疗CaG上有其独特的优势,如能衷中参西,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参考胃镜的病理特征指导组方用药;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转归的重要作用;重视整体治疗、侧重健脾扶正的思想。将中西医的各自优势相互结合,发挥中医药的治疗特色,可以提高CaG的治疗效果,对临床有积极的意义。

衷中参西

1、衷中参西认识病机所谓衷中参西,即以国医为体,西医为用,尝试沟通中、西医学,把两者相结合运用于临床,以冀优势互补,达到更理想的治疗效果。近几年有些学者根据胃镜及胃粘膜的病理变化与中医的辨证相对照,借以探讨中医各证型的实质,使中医辨证客观化,从而更好地指导治疗,这是衷中参西的具体体现。如胃镜下见胃粘膜苍白、灰白或红白相兼以白为主者,可视为气血亏虚不能荣养胃粘膜而致胃腺体萎缩的表现;胃粘膜有渗出糜烂充血者,可视作脾失健运,湿浊不化而内蕴脾胃;伴胆汁反流者,又当属肝胆气机郁结,横逆犯胃,胃气上逆而致;病理报告见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者,考虑其病理性块状物为瘀血所致。有学者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瘀血的关系进行了临床观察研究,结果发现:胃粘膜苍白无光泽、血管网络显现、颗粒状增生隆起、糜烂、出血等,多为瘀血所致。正如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胃院痛》中所言:“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凡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循行之脉络自痹。”“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胃镜下所见胃粘膜的病理变化与多数学者对CaG病机的认识不谋而合。例如张占海[1]认为CaG病机关键是虚中挟实、脾肾两虚为本,气血郁滞为标。张源芳[2]认为多由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倦太过等因素,导致中气亏虚,脾胃升降失调,肝气疏泄失职,以致脾胃内伤,胃络瘀阻有关。姚保泰[3]认为该病多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或肝气郁结,横逆犯胃,使胃失和降而上逆,则胆汁反流入胃,水湿停滞,生痰蕴热,痰热交阻,灼伤胃脘粘膜,又气机阻滞,血运不畅,胃失濡养。张文尧[4]认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分为肝郁脾虚,脾胃阳虚,脾胃阴虚,脾胃湿热四个方面。蔡粉妹[5]认为脾胃虚寒,脾虚失运,六淫七情乘虚侵犯中焦,其病机关键是虚中挟实,脾虚为本,湿热气滞,血瘀痰壅为标。唐旭东[6]认为CaG病机特点为虚实夹杂与气血失调两方面:虚,重在脾气(阳)虚弱和胃阴不足;实,主要指湿浊、郁热瘀血阻滞。气血失调,表现为气滞和血瘀,气滞为肝胃气滞,血瘀为胃脘气滞血瘀。单兆伟认为本病脾虚为本,胃热血瘀为标。邓铁涛[7]认为本病为“脾胃气虚,气滞血瘀”的本虚标实之虚损病。本虚主要为脾胃亏虚,脾亏虚于阳气,胃亏虚于阴液,此为发病的前提和本质;标实多为虚损之后所继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脾气亏虚,血失鼓动,郁滞成痰而阻络;②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停聚;③痰阻湿郁,加之阴液亏损,则易引起虚火妄动。其中脾胃亏损是本病较为突出的病理表现,胃阴亏损加胃络痰阻,胃失于滋润儒养,是导致胃腺体萎缩的重要病机。

2、衷中参西辨证治疗由于本病多和其他脏腑病变症情交错,且相互影响,因此在临证时仅从舌、脉及主诉收集资料,有时疗效并不明显,特别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与胃镜病理变化往往不一致,有人自觉病情较重而胃镜报告并未如病者感觉的那么严重,而部分萎缩性胃炎已发展至胃癌前病变,患者的自觉症状却一般,甚至无任何胃病的症状。这给中医临床辨证带来了一定困难。近年来把胃镜的病理特征作为辨证的依据治疗CaG的报道逐渐增多,弥补了中医宏观辨证的不足,有助于提高辨证用药的疗效。如李怀珍[8]用辨证结合胃镜下粘膜改变,将本病分为脾胃虚寒挟瘀型和胃阴亏虚挟瘀型,前者胃镜下可见胃粘膜灰白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粘膜变薄,粘膜下血管显露,呈树枝状或结节状改变,用温中健脾,祛瘀生新法,方用黄芪建中汤为主;后者见粘膜红白相间,以红为主,并有血管结节状改变,拟滋养胃阴,祛瘀生新法,方用叶氏养胃汤为主。同时与口服维酶素、胃复安、庆大霉素组对照。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78%。王文仲等[9]根据胃粘膜微观改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相结合,以温养散结汤为基础方(苏梗、木香、三棱、莪术、太子参、九香虫、香椿花、生麦芽、鸡内金)加减用药,观察168例,显效65例,有效56例,总有效率72.02%,并观察到部分萎缩伴肠化或不典型增生病例经治疗后病理改变不同程度地减轻或消失。李军祥[10]在本病的辨证用药时,用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根据胃镜下胃粘膜的表现,将本病分为5个证型辨证施治。朱生梁等[11]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胃粘膜的表现与病理变化,运用药理作用针对胃粘膜萎缩增生、胃粘膜局灶病变的中药治疗本病157例,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96.8%,胃镜与病理疗效总有效率80.9%。

治胃先治心

祖国医学历来重视精神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胃肠部疾患的影响。因此在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中,心理因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早在二千余年前的《黄帝内经》里就提出“七情致病”的整体观念。《名医类案》卷六载有近30例胃脘痛病案,其中半数以上因情志剧烈波动而引发或复发,许多患者性情急躁、易怒、多思虑。突然、强烈、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人体本身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伤及脏腑,耗伤精血,进而生痰成瘀,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甚至影响神志,出现各种情志病变。张景岳指出:“气血虚寒,不能营养心脾者,最多心腹痛症,然必积劳损及忧思不遂者,乃有此痛”(《景岳全书·心腹痛》)。

《内经》把“治神”置于防治疾病的首位,载“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灵枢·师传篇》很精炼地阐述了心理治疗的原理:“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苦”。这是心理治疗经典性的引征,说明在治疗此类疾病时,从心理问题着手是根本之法。《青囊秘录》载:“善医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此亦充分说明心理治疗在古代的医疗实践中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认为脾胃与神有着密切的关系。心健则脾胃乃荣,脾胃与心系在生理上相辅相成,病理上又互为牵累。“胃不和则卧不安”(《素问·逆调论》),反过来心体失养,心神不宁,导致血脉不和,脾胃失濡。据此,我们在临床上治疗胃脘病时如果能够以调心(神)以治胃,佐以疏肝健脾并配合畅情、释疑等方法综合运用,即主要通过调整人体的心神进而发挥其治疗作用,其效果往往优于单纯运用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可选用百合地黄汤、天王补心丹、甘麦大枣汤等养心神,配以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白术等健脾之药,临床效果较佳。特别是CaG的病程较长,病人又往往对于疾病的发展趋向深为担忧,有“恐癌”心理,长期的紧张、焦虑、抑郁、恼怒等情绪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导致患者精神压抑、忧心忡忡。因此在治疗CaG时,“治胃先治心”,心理问题的解决就显得举足轻重。如陈永灿等[12]自拟安神和胃汤(炙甘草、浮小麦、大枣、生龙骨、生牡蛎、合欢皮、苏梗、枳壳、蒲公英、黄连、石菖蒲、薏苡仁)从心论治胃脘痛57例3个月为1个疗程,显效19例,好转2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2.4%,其中显效者均是女性。现代医学临床实践亦证实,对CaG病人采用心身结合的多科性综合防治措施,可获得较好的疗效。如王宏地[13]等应用抗焦虑药多虑平结合中药胃脘舒冲剂(党参、甘草、白芍、延胡索等)治疗65例,对照组用胃脘舒冲剂,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8.46%。

新的医学模式提示我们,胃脘病患者在发病过程中的心理刺激和情绪变化是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影响的结果,并影响着病情的发展和康复,[14]因而心理因素在病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15]。在治疗过程中,针对病人的个性特征、不良的心理社会刺激因素实施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帮助改善病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使病人保持乐观、健康的积极情绪,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有着明显意义。因此,在这一领域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完善中医药治疗胃脘病的治疗体系,进一步体现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重视整体调理,侧重健脾扶正

中医学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病变部位虽在胃,但涉及脾、肝、胆、肾等脏腑,而且其他脏腑的病变亦可影响脾胃的功能而产生疾病。因此可以CaG是全身的失调在局部的突出表现,辨证应着眼于整体而兼顾局部的病理改变,并将治脾胃融入整体调理之中,以调其不调为根本大法,通过整体调理使全身的状况得以明显改善,同时局部的病理改变得到有效控制或康复。诚如《景岳全书·论治脾胃》中所云:“脾为土脏,灌溉四旁,是以五脏之中皆有脾气,而脾胃之中亦有五脏之气,此其互为相使……。”周信有[16]认为CaG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表现为胃脘痞满不适。对本病的治疗提出了通补兼施、标本兼顾、整体调节的原则,强调遣方用药既要重点突出,又要兼顾全面。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腺化生、不典型增生时,病变已久,所谓久病属虚,因此脾胃虚弱乃整体辨证之根本。如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云:“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胃虚则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由此可见脾虚为CaG的最基本病机。李乾构[17]对96篇有关CaG的论文中报道的7496例CaG辨证的证型进行归纳,共有证型23个,其中脾胃虚弱占首位。

叶天士强调“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临证指南医案·脾胃》)。因此紧扣病机,遣方投药予以健脾扶正为法,兼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泄热化湿、活血化瘀等。如宫业松等[18]认为CaG虽然证型有所不同,但有共同的病机,即脾胃虚弱,热郁血瘀。以《脾胃论》中黄芪人参汤(黄芪、升麻、炒党参、陈皮、麦冬、苍术、白术、黄柏、焦六曲、当归、炙甘草、五味子)治疗61例CaG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3.4%;胃镜、病理总有效率80.3%。综上所述,脾胃虚弱、局部标实是CaG病机的根本特点,临床治疗当重视整体调理,侧重健脾扶正,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结语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顽固难治的消化道疾病,其一旦发生病变,常呈进行性,且有一定的恶变倾向,故应早期治疗,且应坚持长期服药[19、20]。一般临床治疗常以3个月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3个疗程后,再复查胃镜和病理活检,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多数学者认为只要CaG患者坚持治疗,其病理改变,如急性活动性炎症、萎缩性退化、肠腺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可得到减轻和消退,CaG是完全可以逆转的,加之中药的副作用少,可长期服药,具有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以及全身调整的作用,所以中医药治疗CaG具有很好的前景。

中医药治疗CaG在临床上确有较好的疗效,运用中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治疗,尤其是中医宏观辨证与胃镜下的微观辨证有机结合,对指导临床用药、提高疗效,无论近期还是远期均具有积极意义,在此领域显示了较广阔的前景。但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也发现存在不少的问题,如辨证分型过杂,治疗标准不统一,缺乏大宗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对于本病的研究往往以临床研究为主,实验研究较少,药物剂型以传统汤药为主,服用较为麻烦等等。今后可以加强以上方面的研究,从微观上阐述中医药治疗CaG的疗效机制,并研制出针对性强,服用方便,便于携带的药物新剂型,以满足患者的需要。[21、22]

参考文献

1张占海,杨彩丽,危北海.国药胃安胶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虚痞)6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1998,38(9):539~541.

2张源芳.平攻萎展缩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77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6,4(4):235.

3姚保泰,王磊,王洪京.萎缩康冲剂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临床与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9,40(11):673.

4张文尧,徐辉,顾鹤定.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粘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及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1998,39(8):481.

5蔡粉妹.健脾和胃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0,14(1):27.

6唐旭东.慢性萎缩性胃炎血瘀病机与治疗方法探讨[J].中医杂志,1998,39(11):786.

7邓中光.邓铁涛教授临证中脾胃学说的应用(一)[J].新中医,2000,32(2):14.

8李怀珍,徐文,刘荣汉.中医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53例报告[J].甘肃中医,1993,6(5):15.

9王文仲,赵俊宏,周正华.温养散结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68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3,13(12):72.

10李军祥.浅谈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辨证用药[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54.

11朱生梁,梁成,王家渊等.中医辨证结合胃镜下胃粘膜辨病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57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3,(5):6.

12陈永灿,赵志刚.从心论治胃脘痛57例临床体会[J].吉林中医药,1998,6:16.

13王宏地,,蔡维国.胃脘舒冲剂加多虑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14(4):32.

14林维秀.情绪与心脑血管疾病[J].实用新医学,2000,2(4):384.

15林维秀.生活文化因素与心理健康[J].海南医药,2001,12(12):48.

16何建成.周信有教授治疗萎缩性胃炎的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1(6):42.

17李乾构.萎缩性胃炎辨证的证型探讨[J].北京中医杂志,1992(3):9.

18宫业松,李红梅.黄芪人参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61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4,12(9):45.

19郝俊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2002,19(6):29.

20周正华,方桢.中西医结合治疗反流性食管炎63例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2002,19(3):37.

慢性胃炎萎缩治疗方案篇10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辩证治疗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据报道:在我国,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率占受检人群的13.8%。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胃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属于中医学胄脘痛、胃痞、痞胀等范围[1],虽经长期的研究,本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仍末完全阐明。选自2011年~2012年入我院治疗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根据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自2011年~2012年入我院治疗的5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患者均经胃镜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CaG,排除肝、肾功能损害及合并其他消化道病变的患者。其中男23例(46%),女27例(54%),随机分成观察组合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年龄在17~65岁,平均年龄(41.2±2.5)岁。病程1个月~23年,平均(12.5±3.2)年。50例患者中,轻度萎缩26例,中度萎缩20例,重度萎缩4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25例患者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增强胃动力、保护胃黏膜治疗。泛酸者采用奥美拉唑20mg/d,晚饭后服用;嗳气、腹胀者采用多潘立酮20mg口服,3次/d;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情况加用不同计量的奥美拉唑/果胶铋、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等三联抗菌治疗。

1.2.2观察组25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施药,组方:柴胡20g、白芍12g、丹参20g、赤芍12g、南沙参15g、北沙参15g、茯苓20g、炒白术14g、半枝莲14g、白蔻仁12g、泽泻14g、檀香6g、黄连6g、法半夏9g、炙甘草6g。组方功效:疏肝健脾、活血祛瘀、清热利湿。中医辨证论治随症加减:①脾胃虚弱者,加黄芪、升麻;②胃寒较重者,加干姜、附子;③胃阴不足者,加麦冬、百合;④阴虚肝郁者,加柴胡,当归;⑤反酸严重者,加龙胆草;⑥胃脘痞满者,加佩兰、砂仁;气阴两虚者,加生黄芪、生白树。1剂/d,采用水煎取汁,早晚服用。

同时,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戒烟忌酒,禁止油腻、辛辣食品,饮食以清淡为主,保证合理的作息时间。

1.3疗效判定

1.3.1症状等级①一级:临床症状完全改善或者完全消除[2];②二级:临床症状基本改善,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没有影响;③三级:临床症状轻微改善,对日常生活和工作有影响;四级:临床症状无改善,日常生活和工作仍需要药物维持。

13.2疗效评估①显效:急性炎症胃镜复查提示显著改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者有所改善,2~3项主要症状消失,患者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增加,慢性炎症消失;②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减轻,胃镜检查病变范围变小,患者饮食有所好转,慢性萎缩性炎症减轻,不典型增生和肠化生有所减轻,腺体萎缩;③失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病情未有好转,胃镜检查、腺体、异型增生均无改善,炎症未见消失。

1.4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1.0,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p

2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9例、有效5例,其总有效率为9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4例、8例及88%,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归属于中医学中的"痞满"、"胃脘痛"、"嘈杂"等范畴,其发病原因很多,从中医角度分析,感受寒湿之邪、七情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或气血亏虚、气虚血瘀、病久生虚所致的脾气亏虚、胃阴不足、胃络淤血等都是诱发因素[3~6]。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不论其病因如何,均应戒烟忌酒,避免使用损害胃粘膜的药物,特别是nSaiD,如阿斯匹林,饮食宜规律,避免过热、过咸和辛辣食物,积极治疗慢性口、鼻、咽部感染病灶,保持良好的心情状态。避免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食物、酒、糖类、巧克力,会使括约肌放松,造成回流[7~8]。如果有胃灼热的症状,一定要避免这些食物。同时细嚼慢咽助消化,用餐时避免有压力,可以使消化作用有一个好的开始。饮食有规律,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尤其应避免暴饮暴食。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院将50例CaG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中,显效19例、有效5例,其总有效率为96%,显著优于对照组的14例、8例及88%,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胃炎,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资料:

[1]石国喜.益胃通络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5例[J].中医研究,2009,22(9):30-31.

[2]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319.

[3]程红杰,牛少强.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29(11):851-853.

[4]王东生.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39例体会[J].中医临床研究,2010,2(11):40-42.

[5]陈志伟.益气活血通络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60例临床研究[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10):559.

[6]程红杰,牛少强,张乃卫,等.中医药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0,11(20):3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