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十篇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十篇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29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篇1

关键词:微课;设计;反思;教学方式

微课是一种微型的课程,主要是通过微型的教学视频对学科知识点进行在线视频教学。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主体明确,资源多样化以及结构独立。而对初中科学进行微课的设计与反思,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效强化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为学生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科学的微课设计

1.微课选题

要设计科学微课,最先要做的就是进行微课选题。而微课选题要确定范围以及突出重点,且要有针对性。例如,在华师大版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生物的多样性第一节《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针对这节知识来进行微课选题,让学生通过微课课题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点以及重要知识等,以此强化教学效率。

2.微课问题设计

通过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能够通过对问题进行探究提供对学科知识的认识。由此,教师在进行科学这门学科的微课设计中,应注重进行微课问题设计,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来了解与学科相关的知识,提高对科学的认知。例如,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微课问题设计中,教师就可以根据这一节的内容,来设计问题,譬如这一节的重点是物种的多样性,难点是理解生物多样性的三种含义以及确定生物物种的三个条件,教师就可以以此来设计像“请同学们通过视频以及课本上的内容来探讨物种的多样性”等与知识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能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深化知识。

3.微课学习环境设计

微课的学习是需要一定的平台才能实现的,由此教师在进行科学的微课设计时,必须重视微课学习环境的设计。微课学习环节的设计必须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也就是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来制订。例如,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微课设计中,教师就可以针对章节内容对微课学习环境进行设计。本节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物种的多样性,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以及一些毛色不同的猫狗等观察图向学生展示,为学生创设微课的学习环境。

4.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微课设计是一种结构的构建,是将教学活动的思路、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教学组织等进行整合的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教学活动设计尤为重要。故而,教师必须认识到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在科学微课设计中是重要的一个部分。而进行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就需要教师具有构建主义的能力与剖析教材内容的能力,如此才能进行有效的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当然,教师还必须注重对教材的分析与理解,在科学微课设计活动过程中注重渗透教材与教学内容。例如,在《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微课教学活动设计中,教师首先需要将《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这一节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其次就是通过教材确定《生物物种的多样性》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含义,生物物种多样性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教学重难点: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物种多样性的三种含义和确定生物物种的三个条件;教学过程围绕什么是物种,如何确定生物物种展开。就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与构建,以此为主要内容进行科学微课教学活动过程设计,从而让学生能够更有效率地进行学习。

二、科学微课的设计反思

科学微课的设计是一种以教学资源为承载的教学方式,故而并没有强而有力的理论依据。由此,教师要设计行之有效的科学微课,要想通过微课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水平,教师就需要建立设计理论的相关原型,也就是具体的实践。因此,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统计与总结,并进行反馈,并不断进行完善,再将这些结果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以此来检验科学微课的设计是否合理。如此才能实现不断修正科学微课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高科学微课教学的质量与水平。

科学微课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微课教学进行研究,是不断提高教学过程的过程。在科学微课的设计与反思的过程中,为科学教育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有效地提高了科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当然,在科学微课的教学中,还是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更多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进行实践与探索,从而更好地进行科学微课的设计与反思。

参考文献:

[1]李建英,石秋香,包艳宇.科学素养视角下古典益智玩具网络科普平台推广探析[J].办公自动化,2015(22).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篇2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反思多年来的课程改革,既取得了成绩,令人兴奋,同时又有困惑,感到不安。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开始了冷静的思考和反思。“不断探究,稳妥推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实施课改的核心。几年来我校生物学科依据学校推行的以“探讨有效教学”为主旨的“四段教学法”,积极开展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开展有效教学教学策略研究”的研究工作。

生物新课程理念的“有效性”更强调生物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诸多方面。下面结合课题研究,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有效教学设计”谈几点思考,敬请专家斧正。

1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学生主体”理念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是系统教学设计。系统教学设计致力于设计、开发、利用及评价恰当的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为学习设计课堂!”这体现了一种“学生主体”精神。通过外部条件的作用,激发、支持和推动学习过程的有效发生和学习结果的达成。因此,教学强调挖掘学生的内部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提升。设计教学时,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更要把学习与学生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以教引领学。

1.1确定准确、真实的教学起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要关注、了解教学对象,了解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有多少学生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要充分了解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生活经验和学习习惯。教师只有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确定哪些知识应重点进行引导、哪些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从而确定准确、真实的教学起点,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影响学习新知识的重要因素,而现代学生的学习起点有时远远超出教师的想象,教师设计的教学起点就不一定是学生的起点。比如,高中生物必修3“身边的生物科学――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生物多样性的丧失”课题教学中,要解决的重点包括:①引导学生分析理解“物种频危和绝灭的主要原因”;②引导学生探究“生物多样性的意义”,这也是本课题的难点;③引导学生研究“科学合理地保护动物的方法”。教师要依据课题重难点分层次设计教学起始点引入,如引用2001年8月全球许多科学家参加的在夏威夷举办的每年一次的“生物组织保护大会”上该组织的主席讲话内容:“物种灭绝的速度在过去100年中比人类尚未出现时增加了大约1000倍,而各种迹象表明,21世纪物种灭绝的速度还会增加10倍……”这种情况表明了什么?何为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有何意义?为什么要保护频危动物?如何保护?……这样不但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所收获,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1.2利用身边的生物学设计教学情境

教学设计是为学生更有效地自主学习而设计,就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设计贴近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实际,这是有效教学设计的基础。教师在设计教学情景、引发思考、引导探究、提示方法、训练思维、调控反馈等过程时,必须考虑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尽可能与学生的实际贴近,否则会出现学生不需要努力学习就能理解的现象。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选择教法和学法,尽量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比如,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体温调节”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课前完成家庭成员一日内体温变化调查,并记录温度数值,通过分析此数据,了解人的体温在一天当中的变化规律以及男女体温的差别。这样以此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习兴趣,进而使他们在强烈的求知欲中通过互动探究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机制,在轻松愉悦中有效地获取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1.3有效教学设计应激发感染学生

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的活跃程度是课堂设计和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因此教师在课堂设计时,就必须考虑怎样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和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在设计中处理好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活跃气氛和思维训练、动与静、有声与无声、常规要求与发展性要求的关系。“活”的形式必须服从和服务于教学内容,要做到朴实自然,着力追求新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参与活动,增加体验来获得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寻求学习材料的趣味性,设计多样性的学习和探究情景,不断变化学习的节奏,尽可能地活跃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例如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免疫对人体稳态的维持”教学中,可以这样设计情景激疑:“在稳态的调节过程中,对付病原体和体内出现的异常细胞,要靠免疫调节。免疫调节是依靠免疫系统来实现的,那么,免疫系统包括哪些组成部分呢?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包围之中,但是,通常情况下,我们并未得病,即使偶尔得感冒,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也会痊愈。这依赖于人体的强大的免疫系统,人体免疫系统在发挥作用时可分为哪几种情况?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免疫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生物学名词。学生在这种非常熟悉却又无法回答清楚的问题情景中,其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顿时被激发起来。然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材内容,互动探讨疑难问题,适时利用ppt课件,巧妙点拨引导,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迅速进入有效互动探究状态。

2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突出“问题”中心

教师应带着问题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索和研究的姿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索,就会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各种办法,就会在和学生的互动中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教学有效性。如在高中生物必修3“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中,可以如此设计: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植物的向光性生长熟视无睹,殊不知正是从向光性开始,引导着人们揭示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奥秘。你知道植物生长素是怎样被发现的吗?我们能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历程中得到那些启发?你能巧妙地设计一组实验来研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吗?

教师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自己动手实验来搜集证据、验证假设、交流结果。在学生初步得出结论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从植物顶端优势现象探究生长素的两重性,使学生对植物生长素的实质和特性有深入的理解。再以“生长素在低浓度范围内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范围内抑制植物生长”为例,引出矛盾冲突,使问题在不知不觉中进一步升华,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精心预设并促发“动态”生成

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要精彩,取决于教师的素质与能力、教师的经验和智慧。课堂上的每一件非常事件,都实实在在地考验着教师的应变能力和教学艺术。课堂以动态存在,并不断变化,教师和学生的心态在变,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在变……即使教师准备再充分,也难以预想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形形的事件,所以教师时刻面临着挑战。但教师的弹性设计(即一个教学方案中的每个教学环节上有多个答案)可以为一些“可能”和“不确定性”留下足够的空间,可以让教师充分应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沉着、冷静地解决这些“可能”和“不确定性”,有条不紊地创造出精彩的教学情景。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3“人体的稳态――血糖调节”教学中,可以如此进行情景激疑:马拉松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血糖不断被消耗,但它的含量仍然稳定;饭后大量葡萄糖被吸收到体内,但是正常人的血糖含量只会短暂地升高,很快就恢复正常。那么人体内血糖来源和去向是怎样维持在3.9~6.1mmol/L的浓度范围之内的呢?这是一种怎样的调节机制呢?

教师应从血糖的来源去路、血糖的调节机制、胰岛素及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等激素的生理作用、糖尿病的病因等知识层面设计教学,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动态生成。

4有效课堂教学设计必须突出“学习方式”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仅要重视学生有效地获得知识与技能,还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能力以及是否构建起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

生物学教学在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比其他学科更具优势。如,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把课堂设计为自主探究式、分组实验式、演示实验引领式、ppt课件模拟式等各式各样的教学设计形式,让学生掌握和了解更多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的乐趣和全面和谐的发展;同时,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学习品质。

教师要以有效课堂教学设计为突破口,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努力实现课堂教学过程更优化,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汪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7.

[2]吴举宏.像科学家那样探索――一节研究课点评[J].中学生物教学,2010(3):12-15.

[3]吴举宏.对“细胞的分化”一节研究课的评述[J].中学生物教学,2009(12):27-30.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篇3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

在生物实验设计中,一般要遵循十项基本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即明确生物实验目的、使用正确的实验原理,选择科学的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实验方案要能够符合生物学科的基本原则与原理。第二,可行性原则,即生物实验设计方案要具有可操作性。第三,严谨性原则,即生物实验设计方案内容无漏洞。第四,简便性原则,即生物实验设计所需要的材料、器材要尽可能易获取,实验操作要尽可能简单,实验时间要尽可能短。第五,可重复性原则,即生物实验要能够准备多次,这样才能够确保实验结论的正确性。第六,随机性原则,即生物实验对象的样本是随机抽取的,这样才能够减少系统误差,才能够减少实验结果的偏差。第七,实验条件一致性原则,指在生物实验过程中,除了需要改变的因素外,其余实验条件都必须保持一致性,不能任意改变实验条件,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干扰因素。第八,单一变量原则。在实验中变量可以分为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实验变量是实验操作中的自变量,反应变量是因变量。这就需要在生物实验中,一方面,做到一个实验比那里对应一个反应变量;另一方面,要能够确保单一变量的操作规范性,尽量避免无关因素的干扰,即控制无关变量不变,只改变实验变量。第九,控制与平衡控制的原则。在生物实验中,除了要改变实验变量来观察反应变量外,还要能够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一般来说,生物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是无法避免的,这就需要通过平衡控制来抵消影响,通常采用增设对照组的方法来抵消无关变量的影响。第十,设立对照原则。生物实验中增设对照实验,不仅能够消除无关变量的影响,还能够提高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在对照实验中,通常设置实验组与对照组,一般有以下几种对照方法:空白对照、条件对照、自身对照、相互对照、标准对照及阳性对照。

二、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改进方法

生物实验设计是探索性教学活动,探索始于问题,教师要能够认识到发现问题的重要性。因此,确定需要通过实验来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实验假设,是进行生物实验的基础,这也是生物实验设计的难点。教师要能够让学生学会提问题,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教师要能够巧妙地将生物实验内容转化为问题,以问题的方式来诱导学生提出解决对策,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能够鼓励学生提问题,提有新意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自我提问、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师生之间相互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出疑惑。教师要能够及时收集汇总学生的问题信息,再指导学生利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会学会以科学的思维来解决问题,能够提出具有新意的问题。例如,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这一生物实验中,学生在思考后能提出许多问题:用什么试剂能够研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温度高低对酶活性的影响作用关系如何?温度达到多少会使酶失去活性?温度达到多少能够使酶的活性达到最高,等等。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时,不再是局限于书本知识,提出的问题具有探究价值。这种提出问题的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够让生物实验设计更具研究价值。

教师在生物实验设计中,要能够不断优化实验设计。生物实验设计是解决实验问题、得出实验结果的重要途径,因此,设计科学可行的实验方案非常重要。设计生物实验方案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解决实验问题的过程。实验设计的重点是指导学生、根据学生的想法来设计实验方案,而不是替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训练学生以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来进行实验设计。首先,教师要能够明确实验目的、说明实验需要解决的问题,指出实验设计的关键点。教师要能够说明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之间的关系,指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教会学生正确观察实验结果与实验变量的方法,详细列出实验所需的器材、材料及步骤,指导学生写下实验预测结果,详细记录实验数据,等等。其次,教师要能够找出实验设计的重点,要能够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设计生物实验方案时,教师要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来确定实验的变量,例如求同法、求异法,等等。教师要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要能够训练学生使用对比的方法来设置对照实验;要能够指导学生设计生物实验步骤,进行共性处理、变量处理之后,再记录下差异性结果;教师在生物实验设计中,要能够训练学生以发展的思维来不断调整原有的生物实验方案;教师要能够训练学生的辩证性思维,指出实验设计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够优化高中生物实验设计,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才能够保证高中生物实验设计的科学性。

总之,在高中生物实验设计中,教师要遵循相关原则,以确保实验设计的科学合理性。教师要转变教学模式,学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改进高中生物实验设计。

参考文献:

[1]郭江暖.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困难与对策.中国校外教育,2013,(05).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篇4

关键词:高中物理;作业设计;个性化;个体差异性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关注学生个性化成长是素质教育改革下核心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在物理教学活动中,作业设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作业在巩固课堂教学知识、深化学生思维、检测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的工作却做的不甚理想,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导致作业功能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一、常见的作业设计误区

1.“题海战术”普遍存在

物理学科作为一门理科学科,足够的习题量是保证知识熟练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条件,但凡事过犹不及,一些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常常采用“题海战术”,片面追求作业量,而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完成意愿,导致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了单纯的重复、强化训练过程,而缺少了必要的思考和交流。有些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往往刚讲完概念就急忙引入大量的习题,甚至是一些高考模拟题,不顾学生的实际感受,在这样的“题海战术”思维下,物理教学活动就在不断地在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评讲题目中度过。这样不仅影响学生其他能力素质的培养,同时,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沉重的负担,逐渐消磨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从根本上影响了物理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2.作业设计缺乏层次性

如今,大多数的班级教学都属于大班教学,在人数众多的班级中,学生之间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性。然而,很多高中物理教师在设计物理作业的时候却没有考虑这一客观现象,设计作业缺乏层次性,采用“一刀切”式的统一作业方案,一个班级甚至是一个年级做同一套练习的现象十分普遍。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教师缺少对各种练习册的甄选,直接拿来给学生用,导致很多的作业与学生的实际不符,这也是物理学科作业完成质量较差、作业抄袭现象严重的一个根源。

3.作业形式和内容单一、封闭

在如今的高中物理学科中,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形式单一、内容封闭也是一个较为典型的问题。在形式上,物理作业多以常规的选择、填空、计算等为主;而在习题类型上,也是一味地偏重算练类题目,而忽视思维探究类问题;在内容上,作业练习一般很少突破教材、教参和考纲,使得作业内容缺乏新鲜感和实践性。

4.作业评价机制僵化

作业评价也是作业设计的重要环节,采取何种方式进行有效的评价对作业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然而,一些教师在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却惜字如金,简单地用“√”或者“×”来评价学生的作业。这种武断且片面的评价方式严重忽略了过程性评价,难以保障评价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有效作业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

1.作业设计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

在物理学习中,虽然一定的作业量是必须的,但大量的实践也证明,一味的重量而不重质并非好的作业设计策略。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一定要遵循少而精的原则,作业练习要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杜绝不必要的重复性练习,而是把练习的重点放在一些具有示范性和典型性的习题上。这样不但可以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使得学生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提高作业的质量,同时,学生还能在举一反三的解题过程中活跃解题思维,拓展思维方式。

2.作业设计要遵循个性化原则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由于知识结构、思维能力、学习环境等多方面存在客观的差异性而导致每个班级中都有所谓的“好学生”与“学困生”。虽然单纯地用“好”与“坏”来衡量学生并不恰当,但学生之间存在差异却是不争的事实。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如果教师忽视这种差异性,必然会让很多学生难以适从。因此,设计作业时尊重学生差异,突出个性化的设计。例如,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把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分成低、中、高三个层次,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a、B、C三个层次的作业:a层作业针对的是班级中学习较困难的基础层学生,作业内容着重难度较小的基础训练题,目的是在不给学生造成太大压力的前提下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点;B层作业针对的是数量最多的中间层学生,作业内容在基础练习题的基础上配上少量的提高类练习,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对尚有余力的中间层学生进行适当的思维拔高训练;C层作业针对的是班级中学习能力较为突出的优等生,作业内容是少量的基础练习加上大量的灵活性的、强调综合应用类的题目,这样的设计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优等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一旦学生拥有了自主选择作业内容的机会,不但能够让作业更加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帮助知识和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更好的发挥潜能,同时,对于自己选择的作业,学生在完成积极性方面也会显著提升。

3.作业内容要重视探究性原则

深入理解和掌握物理现象、物理规律,并能够把所学理论灵活运用于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我们设计作业的初衷,基于这一初衷,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探究性的原则,要注意从不同角度进行变式设计,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围绕着带电粒子在有界磁场中的运动问题,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就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变式进行灵活的、多角度的作业设计,一方面可以对有界磁场进行变式,从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矩形这样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对粒子进行变式,把它分成单个带正电粒子、大量带正电粒子、单个带电负粒子、大量带负电粒子等多种情况,通过这样的变式,问题的角度瞬间变得开放起来,以不同的角度对同一类问题进行深入而多角度的探究,可以有效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

4.作业设计要遵循开放性原则

物理学科是一门开放性学科,与此相对应的物理作业当然也要遵循开放性的原则。教师在设计物理作业的时候,在以书本为基础的同时,还要敢于打破书本内容的限制,把作业设计素材伸向课堂以外。物理学科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生活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设计作业的时候可以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贴近学生生活的事物和现象作为作业设计的素材,如,家庭中各种各样的生活电器、公共交通工具以及交通设施、一些通讯工具,甚至是学生用于休闲玩乐的各式玩具等,其中所蕴含的物理现象、物理原理等都可以作为教师设计作业的素材。这样不仅大大丰富了物理作业的内容,提升了作业的吸引力,同时,通过大量实践性、生活性的作业练习,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5.作业评价要遵循多元化原则

作业评价的多元化是改善僵化的作业评价模式的唯一选择,作业评价的多元化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教师在评价批改作业的时候,要重结果更重过程,在评价的过程中,要尽量给学生一些有针对性的评语,把评价的重点放在整个作业完成的过程上,包括解题的思路、作业完成的态度等等都是教师在评价作业的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努力改变单一的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吸收到评价主体中来。在作业评价过程中,要把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这样以学生的角度和自己的角度对作业进行评价,不但可以创新评价的思维和角度,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人翁意识。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和模式早已不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了,对作业设计进行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作为高中物理教师,我们要正视当前物理作业设计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不足,从理念创新入手,坚持以学生为本,遵循个性化作业设计的原则,努力提升作业设计环节的质量,以高质量的物理作业促进物理学科整体教学质量的

提升。

参考文献: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篇5

问题串;化学概念;思维;建构

“问题串”是指在一定学习范围和主题内,围绕一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教师根据预设的三维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成一个个看似独立,却彼此联系的问题,每个小的知识点下的多个问题成一组,整节课的几个知识点之间的问题就形成了“问题串”。在“问题串”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也能够清晰地把握住整节课的主线与思路,再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可以实现对化学知识的理层理解,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近年来,国内的学者和一线教师们对“问题串”教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本文以苏教版必修2《从物质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为例,从实践层面对基于“问题串”设计的化学概念教学进行研究,以期对中学化学概念教学实践有所帮助。

一、背景分析

《从微观结构看物质多样性》第一课时主要围绕“同素异形”现象与“同分异构”现象来解释物质多样性的原因。引起这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微观粒子在微粒种类、原子间连接方式等方面的多样性。渗透微粒观比简单的让学生懂得何为“同素异形”现象与“同分异构”现象更为重要。而微观粒子是学生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因此渗透微粒观需要的就是教师的引导。通过“问题串”的设计,让学生实现从宏观到微观、微观到宏观的思维转换,体会微观粒子成键方式的不同,从而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从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以及C4H10、C2H6o等同分异构体为例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以及定义。认识微观结构不同引起的物质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图片展示、问题串的设计以及学生的讨论和动手实践等方法认识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微观角度探究物质世界的本质,认识物质的多样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2.教学重点

以金刚石、石墨、足球烯等碳的同素异形体以及C4H10、C2H6o等同分异构体为例认识由于微观结构不同而导致的同素异形现象和同分异构现象。

3.教学难点

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三个概念的辨析。

三、教学过程设计

1.第一个问题串的设计:新课引入

【问题1】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

【学生】原子、离子、分子。

【问题2】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是什么?

【学生】原子。

【问题3】为什么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原子、离子、分子,而化学变化的最小微粒却只有原子呢?

【学生】因为原子可以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也可以相互结合或直接形成分子。

【问题4】原子转化成离子或者分子,又可以形成什么样的物质呢?

【学生】原子若变化成离子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原子也可以形成共价化合物和单质。

【问题5】通过分析我们知道了: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结合而成的。物质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那你们知道目前存在的化合物大概有多少种?

【学生活动】讨论可能的答案。

【补充资料】美国《化学文摘》统计数据

【学生活动】猜测与推断:微观粒子与物质多样性有着怎样的联系?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组问题串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宏观物质出发,进入微观世界,挖掘潜在意识中的微粒观,为后续课程做好铺垫。

2.第二个问题串的设计:同位素

【问题1】元素周期表中现有的元素种类是多少呢?

【学生】113种。

【问题2】元素的种类会无限多吗?

【学生活动】讨论可能的答案。

【补充资料】现在已经发现了113种元素了,其中天然元素94种,人造元素19种,在人类现有的条件下应该还能发现几种,然后就差不多达到极限了。因为当核子数增大时,原子核会越来越不稳定,当核子数达到一定数目时,它们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集团”,就不能构成一个原子,也就不能有无限种元素。

【问题3】目前发现的原子种类有多少种呢?

【补充资料】目前发现的原子种类大约有3500多种,但是有一大部分仅仅短暂存在于实验室。

【问题4】元素种类只有113种,即使再发现几种也与原子的种类数差距很大,为什么二者的数目不相等呢?

【学生活动】讨论相关问题,给出可能适合的答案

【问题5】原子是如何构成的?

【学生】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问题6】原子核内又有什么微粒?一定有?还是可能有?

【学生】原子核内一定有质子,可能有中子。

【问题7】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是什么?决定原子种类的微粒又是什么?

【学生】决定元素种类的微粒是质子,决定原子种类的微粒是质子和中子。

【问题8】如果原子中出现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这些原子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是同种元素的不同的原子。

【小结】我们把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或质量数)不同的这些原子互称为同位素。这一现象导致了原子的多样性。也是物质出现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第二个问题串的设计,从元素种类与原子种类数量的巨大差异,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再从原子与元素的决定因素分析,得出元素存在同位素现象,理解物质世界多样性原因之一――原子的多样性。3.第三个问题串的设计:同素异形现象和同素异形体

【问题1】单质分子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可由单个原子直接形成单原子分子,也可以多个原子形成多原子分子。

【问题2】同种元素的一种原子可否形成原子个数不同的单质呢?举出身边的例子予以说明。

【学生】可以,比如氧元素可以形成双原子分子o2,也可形成三原子分子o3。

【问题3】除了氧元素之外,还有其他生活中的例子吗?

【学生】还有金刚石和石墨,红磷和白磷等。

【问题4】这些物质相互之间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活动】讨论相关问题,给出可能适合的答案。

【小结】同素异形现象:同种元素形成几种不同单质的现象。

同素异形体:同一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的互称。

【问题5】同素异形体间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是否存在差异呢?

【补充资料】分别给出碳、氧、硫、磷几种元素存在的同素异形体的结构与性质对比。

【小结】可以看出,同素异形体之间的结构是不同的,物理性质也存在较大差异。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的存在造成了单质分子的多样性,也是物质世界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设计意图:通过第三个问题串的设计,从单质与原子个数的关系出发,引导学生理解同素异形现象与同素异形体。分析对比同素异形体之间性质的差异,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多样性原因之一――单质分子的多样性。

4.第四个问题串的设计: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问题1】通过前面的资料我们知道,已发现的化合物中绝大多数都是有机物,请问构成有机物的核心元素是什么?

【学生】碳元素。

【问题2】碳原子能形成几个共价键呢?

【学生】四个。

【问题3】如果将两个碳原子链接在一起形成化合物,可以有几种连接方式?

【学生】可以是碳碳单键、碳碳双键和碳碳三键。

【问题4】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学生】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不同。

【问题5】如果将四个碳原子用单键连接,又有几种方式呢?

【学生活动】画出不同的连接方式,比较差异性。

【小结】因为没有限定氢原子的个数,仅仅是四个碳原子以单键连接的话,可以是链状连接,分子式为C4H10,也可以是环状连接,分子式为C4H8。每种连接方式下又有两种不同的结构。它们分子式相同,但是结构不同。

【问题6】若给我们确定的分子式还会出现上述情况吗?请以C2H6o为例说明。

【学生活动】利用桌面所给的实物搭建球棍模型得出结论。

【问题7】对比几种情况,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不同,可以以单键、双键和三键连接,也可以以链状连接,还可以以环状连接。

【小结】我们利用小球和短棍可以得到CH3oCH3和CH3CH2oH两种结构,分别称为二甲醚和乙醇。同样,分子式为C4H10的两种结构分别称为正丁烷和异丁烷。它们分子式相同,但是碳原子的连接方式是不同的。

同分异构现象:有机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式的现象。

同分异构体: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有机化合物。

【问题8】同分异构体之间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补充资料】同分异构的两种类型:立体异构与顺反异构的图片及性质对比。

【小结】比较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的性质,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物质的结构决定其性质。结构不同的物质,性质必定存在差异。有机物中原子的连接方式和成键方式的不同,造成了同分异构现象的出现。而同分异构现象的出现又导致了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设计意图:通过第四个问题串的设计,从碳原子的共价键数与成键方式的关系出发,分析C4H10与C2H6o的同分异构体,在学生亲手实践的过程中理解同分异构现象与同分异构体,分析同分异构体的性质差异,结合同素异形体的性质差异,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化学观。让学生理解物质世界多样性原因之一――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

5.第五个问题串的设计:课堂小结

【问题1】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我们不妨思考:一种原子可以形成多种离子吗?

【学生】可以,比如Fe2+、Fe3+。

【问题2】相同的原子能形成不同的离子团吗?

【学生】So42-,So32-。

【问题3】大家给出的氧原子和硫原子能形成不同的化合物吗?

【学生】So2,So3。

【问题4】大家说的这些都是导致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原因。回顾这节课,我们发现导致物质世界多样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和同分异构体,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学生活动】自我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第五个问题串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物质多样性还有其他原因。适当的将三个概念进行小结和对比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收获与感悟

物质世界丰富多彩的原因:

(1)原子的多样性――同位素;

(2)单质分子的多样性――同素异形现象;

(3)有机化合物的多样性――同分异构现象;

(4)离子的多样性――同种元素形成多种离子;

(5)………

………――物质世界的多样性

还有更多的原因期待着我们共同努力去发现!

设计意图:最后的“收获与感悟”对整节课进行升华。

四、反思与收获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教学改革

一、引言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只有定性的结论已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实现生物科学结论定量化是人们长期追求探索的目标;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定量化的重要分析理论与方法,生物统计学是生物学科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素质,与生命活动有关的各种现象中普遍存在着随机现象,大到森林陆地生态系统,小至分子水平,均受到许多随机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各种各样的随机现象,而生物统计学正是从数量方面揭示大量随机现象中存在的必然规律的学科。因此,生物统计学是一门在实践中应用十分广泛的工具学科,它是生命科学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对后续生命科学课程学习和生物科研有重要作用。

同时,生物统计作为数理统计在生物学领域的应用,是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针对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因材施教,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实践训练,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大胆探索。

二、二十一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的重新定位

(一)新世纪对生物统计学课程提出的新要求。

二十世纪上半叶农业和遗传统计学首先获得了发展,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物统计学、统计流行病学、随机化临床试验学已经成为攻克人类疾病的一个里程碑。这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显著提高了人类的期望寿命。

21世纪人类基因组,基因芯片等实验科学产生出的巨量数据,需要新工具来组织和提取重要信息。

将数据转化为信息需要统计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洞察力、技术和训练。

未来的生物统计学将会与信息技术密切结合,较少侧重传统数理统计,而会更多注意数据分析,尤其是大型数据库的处理。生物统计学越来越不同于其它数学领域,计算机和信息科学工具至少和概率论一样重要。

(二)生物统计学对大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生物统计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通过样本来推断和估计总体,这样得到的结论有很大的可靠性但有一定的错误率,这是统计分析的基本特点,因此在生物统计课程的学习中培养了一种新的思维方法———从不肯定性或概率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分析科学试验的结果。

生物统计学是通过个别的试验研究得出其一般性结论,属于归纳推理的范畴。但其有别于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是一种或然性归纳推理或者概率归纳推理。在生命科学的研究中绝大多数涉及到的是随机事件,因此,生物统计学不仅是试验设计与统计方法的教学,更重要的还是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很有必要。

生物统计学包括试验设计和统计方法两个有机联系的组成部分。通过试验设计的教学可提高大学生设计研究课题试验方案的能力,使之明确课题的研究目的、试验因素与水平以及试验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统计方法的教学除让学生弄清各种统计方法的内涵外,还需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地选择最适合的统计方法,以揭示资料潜在的信息,达到研究的最终目的,从而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一)加强电子课件及网络平台建设。

生物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原理研究生物界数量变化的学科,而概率统计的理论和思维方法对本科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加之课程学时的减少(由原来的60-70学时,降到现在的40学时左右),如何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入门,并使学生在了解概率统计思想的基础上,掌握常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及使用条件是课程的教学难点。为此,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与教材配套的课件,通过在课堂上把抽象内容形象化与直观化,收到了良好教学效果。建设了一个生物统计学教学网络支撑平台,现有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师资力量、授课教案、电子版《生物统计学》教材、课程录像、实习指导、在线测试题、参考文献、其它教学资源等栏目,免费向全校师生开放。

(二)将多媒体教学优势与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机结合,用较少的学时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具有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

但是如果不能很好地将多媒体这些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就可能会带来一些弊端诸如:(1)内容多,幻灯片变换快,由照本宣科变为照屏宣科,为新的“满堂灌”;(2)课件图片多,内容以展示为主,缺乏启发性;(3)教学内容常用满屏的方式显示(即所谓“死屏”),老师照着屏幕上的内容给学生讲解,失去了传统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边板书能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印象的特点,缺乏吸引力。

而多媒体在教学中只能充当工具的角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将多媒体信息量大、形象化、直观化的特点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制作课件时,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精炼教学内容,模仿传统教学书写板书的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采用逐字、逐句、逐段显示教学内容的动画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仍然保持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姿教态,在授课的过程中与学生保持互动,根据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屏幕上显示内容的速度,必要时辅以板书进行讲解。这样做既发挥了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又充分照顾到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没有缩减,学时减少近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仍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长期坚持教育教学方法及教学规律的研究。

生物统计学的理论基础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从这个层面上讲,它有非常浓的数学味道,但是它又有别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生物统计学更主要强调的是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解决生命科学中一些具体问题的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存在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如果将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原理讲得太多,一是学时不允许,二是学生难以消化,得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注重方法的讲解,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就会误入乱套公式的歧途。经过将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重点掌握统计方法的功能与用途,方法与步骤,防止各类方法的误用,淡化定理的证明与公式的推导。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采用“保干削枝”,即在学时减少很多的情况下,将一些次要的统计方法去掉,也要保证有足够的学时讲授理论分布与抽样分布、统计假设测验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生物统计学中所蕴含的概率论及数理统计的思想精髓,从而避免学生乱套统计公式。

(四)密切跟踪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动向,探索生物统计学解决前沿问题的理论与方法。

统计学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已有长远的历史,许多统计的理论与方法也是自生物上的应用发展而来,而且生物统计是一个极重要的跨生命科学各研究领域的平台。现在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蓬勃发展,使得生物统计在这些突破性生物科技领域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课程建设中,随时注意纳入生物统计学在前沿领域研究应用的内容,增强课程的活力,提高教师和学生面向生物产业主战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生物统计学要不要开实验课,怎样开实验课,一直存在争议,在此认为生物统计学不仅应该开设实验课,而且还要将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统计软件的应用上,让学生不仅掌握统计方法,而且加深对原理的认识,获得就业或升学的必备计算机统计技能,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一)开展统计软件的实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20世纪20年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在课程体系改革中,各课程的教学时数与达到培养目标所需完成的教学内容相比还是不足的。为此,可以通过标准的统计软件的教学实习来达到以点带面,扩大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

为此我们建立了一个专用于实习教学的生物统计电脑实验室。现共有50余台电脑,并连接到校园网。实验室配备有指导教师,负责对上机的学生答疑。除按教学计划进行的正常实习教学外,实验室还对优秀学生免费开放,鼓励他们结合教师的科研活动,应用所学生物统计学知识,学习新的生物统计学知识,掌握应用计算机解决生物统计学问题的技能。

(二)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必须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延伸到课堂教学外,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原绵阳农专期间,主要在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动物营养等课程实验与实习中,根据相关内容加入了试验设计方法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的相关内容。

组建了西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以后,由原来的单一农科专业变成了理、工、农三大学科均有专业的格局。虽然专业的学科归属不同,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其内涵均属于生命科学的范畴。以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划分,均属于实验科学。

掌握正确的实验设计方法,从不确定性数据中挖掘事物的客观规律,是实验科学工作者必备的技能。因此,我们将原来只是在农科专业上延伸实践教学的作法推广到全院的所有专业,结合实验课教学的改革,对发酵工艺学实验、植物细胞工程实验、食用菌实验、微生物学实验等课程的内容全部或部分改为用生物统计学指导学生自主进行实验设计,把过去单一的实验流程、样品观察或检测实验改变为试验条件的优化试验,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对样品测定的比较试验设计、单因素试验设计、多因素试验设计、正交试验设计、均匀试验设计,对试验结果要求学生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最佳试验条件。

这样的实验教学改革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从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角度看,改验证性实验为设计型、综合性实验,增强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从生物统计学角度看,将课程的教学实践延伸到课程外,弥补了学时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将自己学到的统计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知识得到很好的内化。

此外,在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中指导学生选用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数据的统计分析方法,提升科技作品的档次;在毕业论文(设计)中要求学生采用恰当的生物统计学方法进行设计与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设计)。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训练了学生的统计思维能力,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生物统计学这一工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了学生学好用好这门工具的信心,提高了学生从复杂的生命现象中挖掘事物客观发展规律的能力。

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与之相比,我们在生物统计学精品课程的建设上,才刚刚起步,今后还要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将生物统计学建设成体现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和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

参考文献:

[1]何风华,李明辉。生物统计学多媒体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4,25(6):25~27

[2]洪伟,吴承祯,陈辉,等。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学科、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4,6:50~51.

[3]崔相学。提高学生统计分析素质的实践与探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6(2):67~68.

[4]邓华玲,傅丽芳,孟军,等。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4,20(1):34~37.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提高效果

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必须摒弃以往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思想,而注重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行为上体现新课改的精神,才能保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本文试对中学物理有效教学设计进行新探索与研究。

一、强化基础学情分析找准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学情分析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教学设计的其他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是教学目标设定的基础,是教学内容分析的依据,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落脚点,是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

(一)学生的知识储备。

《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物理和理解物理。”学生在学习新知时,一般会受到旧知的影响,在旧知的基础上认识新知,重构知识网络。物理教师在教学设计前,要加强对学生知识背景进行有效分析,包括对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的分析,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的分析。因此物理教师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来设计富有情趣和针对性的物理教学活动。

(二)学生的思维能力。

埃德.拉宾诺威克兹在《思维•学习•教学》一书中说:“作为教师,就要了解学生怎样思维,学生怎样学习。”许多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关注的是“怎样教”,而忽视学生“怎样学”。《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注重启迪和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物理思维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因此,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关注、分析学生已具有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使教学设计与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对接。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三)学生的物理素养。

为学生物理素养的判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及基本思路,准确地判断学生的起始物理素养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前提。学生的综合素养不仅仅在于掌握多少物理知识,也不在于能解决多少道物理难题,而是关注他们能否运用物理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进一步学习研究的能力。因此,教师要根据各个学生的能力差异,设计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设计不能过高,也不能降低教学要求,要做到因材施教,使设计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培养学习物理的能力,加强学法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批准教学设计的基本点

优化教学内容,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整合、开发、创新处理,以分散教材的难度,减缓知识的坡度,使教学内容更趋于合理,让教材的教育教学功能得到充分体现,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一)处理好三维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结合物理学的特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三维目标。体现了物理教学不只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获得基本的物理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体会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深对物理的了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但是三维目标只是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总体目标,不是每节课设计的具体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要进行分解、细化,生成具有导向性的具体目标。

(二)设计好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既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方向。物理教学目标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还包括物理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物理的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在进行物理教学设计时,要紧紧围绕三维目标来设计教学内容。在设计中要做到重知识,也要重技能;重过程也要重方法;还要重情感、态度、价值”,注意三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组织好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一种依据,是学生从事物理活动、实现学习目标的重要资源。教材内容是一个静止的知识库,与学生接受知识的动态过程不可能完全吻合。有效地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设计前教者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知识的呈现顺序,即先出现什么,再出现什么。要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相应的练习时,要加强练习题的针对性、有层次性,真正达到知识的形成、巩固与应用的目的。所以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取舍教材内容,可打破章节顺序,进行有选择的、科学的再创造、再加工,合理优化教材结构。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找准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教师要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方法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究”,逐步改变教师讲、学生听、不停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一)动手实践。

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物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之一,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用外显的动作来驱动内在的思维活动,从中感悟、理解知识的形成,体会数学学习的方法与过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征,恰当地运用直观操作,师生互动,让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二)自主探究。

探索是物理的生命线,探究性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重点。对于教材中那些后继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就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学生学习物理知识,本来就应是主动地构建知识的过程。创设有效的探索场,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索的前提和保证,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开发,要勇于创新,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的情况下,不断创设行之有效的探索场。当然,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在不同教学阶段创设不同的探索场,给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证明,经常创设不同的探索场,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合作交流。

当今时代物理学科研究的主要方式是团队研究,合作有序地研究并最终达到研究目的。合作学习体现了教学活动中各动态因素的多边互动,尤其是生生互动,对于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理教学设计中要合理设计合作交流活动,当学生自己独立解决某个问题遇到困难,需要他人帮助时,主要在物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处,在物理知识易混淆处,在物理概念、公式、规律的探索与归纳的过程中,而且要对合作交流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加以预测与估计,为它们预设好通道,预留足时间,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北京:出版社,2003.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篇8

1.作业内容要具有差异性

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不是某一个学生,而是一个群体。这个群体里的每位成员都是不一样的,他们成长环境不同,学习能力不一,所掌握的知识水平也是有差异的。所以在设计生物课后作业时,我们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作业内容。具体来说,大致可以将课后作业设计成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练习题是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有难度和深度的题目,这一层的习题主要针对那些生物成绩比较好,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对生物学习有着浓厚兴趣的学生而言,主要是为了锻炼和提高这类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第二层次的练习题是一些较为灵活,有一定难度的题目,主要为变式训练而设计,这一层次的练习题是针对那些成绩较好,对学科知识掌握得比较好的学生而言;第三层次的练习题是最基本的练习,主要内容是一些基础题型,针对的是那些生物成绩不理想,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分层练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这份适合自己的课后作业,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2.课后作业评价标准要有层次性

作业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继续,做好作业评价对于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水平非常重要。但是目前还有很多教师并没有认识到课后作业评价的重要性,往往是过于重视课堂上的教学,却忽视了对课后作业的评价。针对班上不同层次的学生,我们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他们。比如说,对于一个生物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我们用对待水平高、能力强的学生的标准去要求他们,那样的话,就很容易扼杀他们的学习热情,甚至会使他们产生厌学心理;反之,如果我们用低标准去要求那些成绩好的学生,又会使他们感到毫无挑战性,没有学习的乐趣,大大降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每位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比如说,对同一问题的一般性解答,对于优等生,我们应该给予点拨,让他们充分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尽量做到答题的准确和完整;而对于学困生,我们要引导他们来进行探索,争取找到答案,与此同时,一定要记得及时鼓励他们,当他们得到了一点进步时,要表扬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后作业内容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教育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能够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并学以致用。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体现这一点,在设计课后作业时,更是要充分联系实际。生物本身就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里面的很多内容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要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作业内容。学生通过“做作业”,可以充分感受到生物就在我们的身边,体验到生物的重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时刻注意到生物知识的存在,从生活中收获知识、巩固知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了“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设计自主加酶洗衣粉的广告,但是要求既体现该洗衣粉的优点和好处,又要做到广告用语的科学性和语言的优美性。这样的题目体现了紧密联系生活。洗衣粉是我们日常生活的必备品,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要求根据实际生活来设计生物作业,比如说,学生可以提出“植物的根为什么会出现向地生长的现象”“为什么伤口较深时要打破伤风疫苗”等问题,这些问题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

三、课后作业设计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篇9

关键词:教室设计专业特色

教室设计包括建筑设计与技术设计,它既要满足学生群体对环境的要求,又要尽量提高教学效果满足教学工作的技术要求。其中建筑设计主要是确定教室的样式、结构类型、各部位尺寸及材料性能等,技术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及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等的设计。这里主要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普通教室的功能关系与室内设计。

1.教室与实训室可以兼用

出于校园内各种建筑结构整齐划一考虑,一般做法都是把教学楼与实训楼分开、把教室与实训室分开,教学楼内有的把多媒体室与普通教室分开,有的多媒体教室单用白板或黑板,或白板与黑板相结合。总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谓想尽了千方百计,但总还不如意。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训室通常有解剖生理实训室、药理实训室、家畜病理、动物微生物与传染病、动物寄生虫、兽医临床综合、畜牧基础、畜禽生产、显微镜室、内科与诊断、生物生化、外科与产科、宠物训养与美容、中兽医等实训室,另外还有中草药园、牧草栽培园、各种小型动物养殖场等校内实训基地。其中有些实训室仪器小而多,有些则仪器大而贵,有些则化学药品多且有毒,有些则经久耐用且无毒副作用或对人体无不良影响。

由于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活的动物,接触的是鲜活的个体,学习的是实用技术,其实践操作性非常强,实训所需仪器设备多且不方便挪动;学生人数一般不太多,多为小班授课,其专业课教学不需要大型阶梯教室。根据这些特点,本人觉得其教室设计可考虑与实训室兼用。这样可增强直观性,方便老师进行演示试验,方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相结合,还能提高教室利用率。但教室作为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场所,是除寝室以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如果与实训室兼用,则要求室内没有对人体有害的药品或其他物质,室内仪器较耐用、不易损坏且较廉价,当然还需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教室可与畜禽生产实训室结合,教室外可以与中草药园、植物园、牧草栽培基地相邻;或者教室内贮放一些小型仪器设备,或教室与存放小型仪器设备的小间相连,改变以往教室只有课桌与讲台的现象。如果从整栋建筑来看就是教室设在实训楼,教室与实训室有机结合。不过对桌椅也要精心设计,既要讲究使用的舒适性又要充分利用空间,尽量减少空间浪费,必要时可考虑在教室中间的桌椅上安装滑轮,根据课程需要进行自由组合,靠墙安装柜子存放什物或做成桌子与柜子两用式。

2.教室内布置设计突出专业特色

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室内布置完全可以与教学结合,增加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机会与频率,强化与巩固其专业知识。如室内摆设动物的整体骨架、动物的体表各部位名称图、各种组织器官的结构挂图、各种牧草图片、各种穴位图、药物配伍禁忌图等等,还可张贴各种专业报刊杂志的内容,窗台上可以种植各种真实的牧草或中草药植物,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天长日久的接触中熟悉、学会专业知识。教室内的多媒体经常播放一些专业视频,也方便学习,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此外考虑到专业课教学中小组讨论的需要,也可对室内布局进行合理设计,打破那种桌椅整齐排列的方式,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形成学生之间能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室布置设计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发动师生提出设计方案。

3.教室护结构的设计突出专业特色

护结构的设计首先是满足保温防寒、隔热防暑、采光照明、通风换气的要求,合理设计其墙壁、天花板与地面结构、材料及门、窗、通风口的数量、尺寸和安装位置等。如电热器、散热板、红外线灯、热风炉、暖风机等防寒采暖设备的选择与安装,喷雾、喷淋、蒸发垫或湿帘降温、冷风机降温等降温设备的选择与安装等,都可以让学生参与,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结合。不过这样可能增加费用,但有些仪器可以考虑有偿使用的方式,让学生在享受中学会使用仪器。

4.与个性化设计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上各种突显专业特色的个性化教室设计都会增加管理难度。那么管理方面如何应对呢?

4.1领导更新观念,放宽政策

目前教室一般是制式的,国家有统一的标准,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即使曾经有过某些人性化设计也难于变成现实。在这方面,各级领导者首先应该放宽政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4.2实行承包责任制:硬件的购买与安装由学校出资完成,管理由承包者负责。承包方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是学生或老师个人。如同学生公寓楼的管理一样,学校给定出经费限额、电的基本限度、水的基本限度等各种基本指标以及各种基本制度,承包方节约的就奖励,超支的就处罚。

4.3定期收集信息,多部门配合:畜牧兽医专业的个性化教室要想更好完成它的功能,就必须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每年进行一次用户调查和可用性评估,收集师生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教室和室内设施的使用与管理的合理化建议。这种专业教室在设计时应该倾听各课程教师的意见,吸收他们参与设计,这样也可减少以后管理的难度。在教室醒目位置张贴求救电话,保证师生使用教室遇到维修问题或需要支持时有畅通的信息渠道,这样可减少对设施的盲目破坏性,增加师生的满意度,利于管理。

参考资料:

1.数控专业工作过程导向一体化教室设计探讨,江洁、詹华西、李艳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教室设计专业特色

教室设计包括建筑设计与技术设计,它既要满足学生群体对环境的要求,又要尽量提高教学效果满足教学工作的技术要求。其中建筑设计主要是确定教室的样式、结构类型、各部位尺寸及材料性能等,技术设计包括结构设计及给排水、采暖、通风、电气等的设计。这里主要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普通教室的功能关系与室内设计。

一、教室与实训室可以兼用

出于校园内各种建筑结构整齐划一考虑,一般做法都是把教学楼与实训楼分开、把教室与实训室分开,教学楼内有的把多媒体室与普通教室分开,有的多媒体教室单用白板或黑板,或白板与黑板相结合。总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可谓想尽了千方百计,但总还不如意。畜牧兽医专业的实训室通常有解剖生理实训室、药理实训室、家畜病理、动物微生物与传染病、动物寄生虫、兽医临床综合、畜牧基础、畜禽生产、显微镜室、内科与诊断、生物生化、外科与产科、宠物训养与美容、中兽医等实训室,另外还有中草药园、牧草栽培园、各种小型动物养殖场等校内实训基地。其中有些实训室仪器小而多,有些则仪器大而贵,有些则化学药品多且有毒,有些则经久耐用且无毒副作用或对人体无不良影响。

由于畜牧兽医专业学生毕业后面对的是活的动物,接触的是鲜活的个体,学习的是实用技术,其实践操作性非常强,实训所需仪器设备多且不方便挪动;学生人数一般不太多,多为小班授课,其专业课教学不需要大型阶梯教室。根据这些特点,本人觉得其教室设计可考虑与实训室兼用。这样可增强直观性,方便老师进行演示试验,方便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训操作相结合,还能提高教室利用率。但教室作为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场所,是除寝室以外学生接触最多的地方,如果与实训室兼用,则要求室内没有对人体有害的药品或其他物质,室内仪器较耐用、不易损坏且较廉价,当然还需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如教室可与畜禽生产实训室结合,教室外可以与中草药园、植物园、牧草栽培基地相邻;或者教室内贮放一些小型仪器设备,或教室与存放小型仪器设备的小间相连,改变以往教室只有课桌与讲台的现象。如果从整栋建筑来看就是教室设在实训楼,教室与实训室有机结合。不过对桌椅也要精心设计,既要讲究使用的舒适性又要充分利用空间,尽量减少空间浪费,必要时可考虑在教室中间的桌椅上安装滑轮,根据课程需要进行自由组合,靠墙安装柜子存放什物或做成桌子与柜子两用式。

二、教室内布置设计突出专业特色

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室内布置完全可以与教学结合,增加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机会与频率,强化与巩固其专业知识。如室内摆设动物的整体骨架、动物的体表各部位名称图、各种组织器官的结构挂图、各种牧草图片、各种穴位图、药物配伍禁忌图等等,还可张贴各种专业报刊杂志的内容,窗台上可以种植各种真实的牧草或中草药植物,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天长日久的接触中熟悉、学会专业知识。教室内的多媒体经常播放一些专业视频,也方便学习,增强实践教学效果。此外考虑到专业课教学中小组讨论的需要,也可对室内布局进行合理设计,打破那种桌椅整齐排列的方式,采用分散布置的方式,形成学生之间能交流互动的学习环境。这种教室布置设计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他们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发动师生提出设计方案。

三、教室护结构的设计突出专业特色

护结构的设计首先是满足保温防寒、隔热防暑、采光照明、通风换气的要求,合理设计其墙壁、天花板与地面结构、材料及门、窗、通风口的数量、尺寸和安装位置等。如电热器、散热板、红外线灯、热风炉、暖风机等防寒采暖设备的选择与安装,喷雾、喷淋、蒸发垫或湿帘降温、冷风机降温等降温设备的选择与安装等,都可以让学生参与,也可以是多种方式结合。不过这样可能增加费用,但有些仪器可以考虑有偿使用的方式,让学生在享受中学会使用仪器。

四、与个性化设计相应的管理制度

以上各种突显专业特色的个性化教室设计都会增加管理难度。那么管理方面如何应对呢?

1.领导更新观念,放宽政策

目前教室一般是制式的,国家有统一的标准,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即使曾经有过某些人性化设计也难于变成现实。在这方面,各级领导者首先应该放宽政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2.实行承包责任制:硬件的购买与安装由学校出资完成,管理由承包者负责。承包方可以是以班级为单位,也可以是学生或老师个人。如同学生公寓楼的管理一样,学校给定出经费限额、电的基本限度、水的基本限度等各种基本指标以及各种基本制度,承包方节约的就奖励,超支的就处罚。

3.定期收集信息,多部门配合:畜牧兽医专业的个性化教室要想更好完成它的功能,就必须成立一个管理委员会,每年进行一次用户调查和可用性评估,收集师生与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教室和室内设施的使用与管理的合理化建议。这种专业教室在设计时应该倾听各课程教师的意见,吸收他们参与设计,这样也可减少以后管理的难度。在教室醒目位置张贴求救电话,保证师生使用教室遇到维修问题或需要支持时有畅通的信息渠道,这样可减少对设施的盲目破坏性,增加师生的满意度,利于管理。

参考文献:

[1]江洁,詹华西,李艳华.数控专业工作过程导向一体化教室设计探讨[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