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的建议十篇科技创新的建议十篇

科技创新的建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00

科技创新的建议篇1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创新人才;人才培养

党的十针对我国目前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提出实施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部署,十会议中强调了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战略[1]。基层农业科技人才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直接从事农业的实干型人才,建设一支具有高度创新意识与踏实钻研精神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仅影响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十会议中提出的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开展。

1农业科技人才在创新驱动农业发展中的新状况

我国具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农耕文明在农业生产中长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农业开始逐渐转型,由原来的粗放式农耕逐步走入机械化、产业化的科技农业道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我国农业已初成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方面也形成了依托于高等院校、专科学院为主导,相关政策、文件为保障的有利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形成的基本条件。近些年,相关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组成也建设成了从专家教授到农民的多元人才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人员素质较之前有显著提高。在“十二五”初期,我国农业科研人才总数已远远超过25万人,在这之中拥有高级职称的人数占1/5,硕士以上学历也超过1/6。人口的整体年龄也逐渐趋向年轻化,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更替问题,为农业科技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但宏观来讲,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比重偏少,从事基层农业的激情不高,基层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工作环境、生活环境较差等问题尚未得到重视,也没有得到解决。而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不仅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检验农业科技成果的一线人员,直接关系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转化率等。

2当前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挑战

2.1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尚未

形成关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其主体多样,可以是具备高技术素养直接从事农业工作的农民,或者是高校中专门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团队等。在这之中由于我国科技人才资源、设备设施为不同科研单位所有,受行政区划、行业领域等制约,条块分割,共享不充分[2];以课题组制的科研组织模式相对封闭、分散,低水平重复,而且产学研结合不紧密,科研与生产脱节,“两张皮”问题依然存在,不能很好地实现各个不同主体间的充分协调合作,没有建成具有体系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趋势要求。

2.2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环境较差

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无论是从事直接生产的还是专门搞研究的,其所在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在不同程度上尚未形成有利于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环境。例如,由于对科技人才创新导向与生产和市场需求结合不紧密,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在科研实践中重科研、轻应用,重论文、轻转化,重数量、轻质量,多侧重于跟踪式、模仿式研究,虽然研究成果多,但低水平重复,能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成果少,缺乏基础性、原创性成果[3]。基层农业从业人员在生活环境方面一般都较为简陋,正是因为如此而导致人才逐渐流失,评价体系直接导致更多的人将注意力不是放在农业科技的实际创新应用上。

2.3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体系不规范

从事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人才一般没有较为系统的管理机构,这种零散的分布状况不仅不利于农业科技创新的数量,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质量。缺乏相关的政策或者管理规范给予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再加上部分人员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不仅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广泛推广,更容易造成相关核心技术外流被国外申请为专利。在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权益保障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农业科技创新人才投入力度是有的,但针对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实际倾向并不明显,缺乏财政的有效支持,直接导致地区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运行经费、相关人员的工资等方面的不足。同时,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不利于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打消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3加强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新路径

3.1牢固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强队伍建设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更新人才观念,牢固树立“人才是最宝贵、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的思想和“抓人才就是抓发展,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发展的资本”的理念[4],把人才作为单位的一项无形资产和发展的资本,把管理的视角由工作转向人与工作并重。依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建设适合当地的农业科技创新合作社,将合作社与当地的农业院校联系到一起,实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的主体多样性、创新科学化、技术应用化等,农业院校定期对站点的人员开展专业知识讲解交流,农业合作社成为高效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检验的第一站,将合作社人才的引进与高效毕业生的实习相结合,新毕业大学生一律安排专人指导培养,通过“传、帮、带”和“压担子”锻炼,加快了年轻科技人员成长的速度。不仅如此,还可以建立跨县、跨省、跨地区的基层农业科技总站,将不同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汇总后,相互交流学习,定期开展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头脑风暴,搭建各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学习锻炼的平台。

3.2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环境

一方面,构建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工作环境。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只有当最底层的需求得到满足时,需求才会上升,最后达到自我实现。完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基本工作设备,淘汰陈旧的设备的同时,要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将农业科技创新人员实际工作设备进行更新换代;工作场所方面,实际考察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场所,依据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工作场所建造一些平时的健身设备等,充分贯彻以人为本。另一方面,构建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文化和生活环境。通过创新文化建设、科技论坛、大力宣传报道创新业绩、学术研讨等形式,激发创新思维,活跃学术气氛,倡导拼搏进取、自觉奉献的敬业精神,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团结协作、淡泊名利的团队精神,形成宽松和谐、健康向上的创新文化氛围,定期举办各类竞赛,开展与其他单位的联谊活动,逐渐消除农业科技人才的封闭趋势,促进人才健康成长。改善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有利于激发基层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归属感和工作热情,这直接影响到基层农业科技创新的可持续性。

3.3创新激励机制,激发创造活力

坚持竞聘上岗,提升工作效能。牢固树立“知人善任、人岗相适、量才使用”的用人观念,全面推行科技人员全员聘任制度,实现双向选择和优化组合,使个人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工作效能得到大幅提升,做到用当其时、各展所长。坚持岗位管理,优化人才配置。按照事业单位事制度改革的有关规定,完成科学设岗定责,实行岗位管理,进一步优化对人才资源的配置。坚持目标管理,挖掘创造潜能。根据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工勤管理岗位分类,确定年度工作任务,签订目标责任书,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严格量化考核考评制度。同时,为创新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各级财政科技投入中的比重。

作者:谢彦彦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树海,焦惠生.适应21世纪农业发展培养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农业科技管理,1999(10):39-41.

[2]薛金锋,李国杰,丹,等.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素质结构与培育.高等农业教育,2013(12):117-120.

科技创新的建议篇2

关键词自主创新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1农业科研综合实力薄弱,整合能力差

主要表现在:一是学科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机构重复交叉。山东省农业科技机构虽然经过几次积极调整,科技体系有了一定改善,但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仍然存在设置不合理、机构重复交叉等问题,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种植业学科多、其他学科少,传统学科多,新兴学科少,产中领域研究学科多、产前、产后领域的学科少。二是农业科研机构和队伍大而不强,农业科研方向、任务的调整还不能适应新阶段农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强。如农业科技成果产出量每年上百项,但成果转化率不足40%,除开发、推广存在缺腿外,科技成果的应用性较差也造成了转化难度的提高。三是农业科技项目中还普遍存在着常规技术研究得多,对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研究少,技术引进多,吸收消化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少的问题。四是农业科技整合能力差。主要表现为农业科技团队精神不强,特别是立题研究分散、低水平重复较多,缺乏一支结构合理、高效精干的科研队伍。五是农业科技产业创新能力低。农业科技产业发展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管理不规范,农业科技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带动能力比较薄弱。

1.2农业科技创新资金不足,手段落后

资金不足是所有技术创新不力的普遍原因,而在农业技术创新中尤为突出。首先是农业科研资金不足。与发达国家相比,山东农业研究投资占农业总产值的比值约2‰,为发达国家的1/10。其次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经费缺乏,经费来源渠道单一,来源不稳,使推广工作受到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财政支出不但水平低,而且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人均技术总经费和人均推广经费不断下降。三是农业科技单位负担过重,主要是离退休人员多,负担重;单位投入成本过高,资源利用效率低,造成很多不必要的人力、物力负担,加上还承担了许多社会义务,导致了科技经费被转移及挪用。四是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目前多数农业科研单位设备落后,大多数还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设备陈旧、图书资料少、现代信息手段缺乏,大面积综合试验基地少。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手段落后,大部分科研院所仅具有应用常规技术的能力,缺乏使用高新技术的设备和能力。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农业科技创新。

1.3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活,体制不完善

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目前仍未建立和健全起来,集中表现如下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力量部门所有制突出,导致各农业科研机构研究效率低、浪费大。二是在农业系统内,农业产学研脱节,教学、科研、推广之间不协调,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不畅。农业科研单位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许多成果却没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来说,农业新技术的供给与需求脱节严重。三是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分配不当,农业科研项目的确定、农业技术推广和扩散,仍然是由政府集中决策和行政推动的做法,农业科研院所和农业高等院校大部分课题结题后,其成果束之高阁或采用率不高。四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五是农业科技单位中公益性研究和经营性开发交织在一起,不便于分类管理,又影响农业科技创新实力的提高。

1.4农业科技创新人力资源短缺,人才队伍不稳定

主要是农业研发机构中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还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强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农业人才进入全球市场流动的大循环,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山东省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单位的机制陈旧,激励机制不够,缺乏活力,平均主义、大锅饭现象严重,农业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困难,加剧了人才流失。近年来,非农业部门争夺农业科技尖端力量,也形成了多部门对优秀农业科研人才的竞争。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带头人相继离开农业科技系统,造成人才外流,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很不稳定。

1.5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

科技资源主要包括人、财、物三种资源。山东省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从地方财政用于农林水等部门的科技三项费用支出的情况看,还普遍存在着支持力度不够、年度间波动大的问题。从全省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结构上来看,各地区的农业科技人力资源分布和财政资源在地区间配置一样,不合理现象仍十分突出,集中体现东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集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不但偏少,质量也比较低,东西部地区农业科技人力资源相差悬殊,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

1.6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大

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山东农业科技创新差距较大。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自主创新方面的差距。如生物育种,发达国家已育出转基因植物200余种,并在大田推广应用,我国只有很少几个作物品种实现转基因育种。工厂化设施农业,在以色列、荷兰、法国、日本、南韩等国家,其设计、建造、运营已形成标准化、系列化、专业化、自动化生产阶段,工厂化设施农业的效益,荷兰亩产值一般在几万至几十万美元,山东为0.5~2.5万元人民币;与工厂化设施农业相配套的高新技术农业机械水平,山东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世界先进水平,落后近20年。农业资源利用,以色列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0%以上,山东仅为35%~40%;每立方米水生产粮食以色列为2.32Kg,我国为0.87Kg,山东为1.15Kg。从总体来看,山东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份额与发达国家占有70%~80%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科技成果转化率40%左右,推广度不足30%。

2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2.1思路和目标

总的思路是:按照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农业科技发展特点,以调整优化农业科技体系的结构、合理配置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服务“三农”和促进“五个统筹”为中心,进一步转换机制,建立层次分明、结构合理、资源优化配置、高效精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实现“四个结合”:即自主研究和技术引进相结合,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相结合,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资源高效利用与保护相结合;形成四大体系,即科研创新体系,科技人才培养创新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从而为山东农业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保证。

2.2建设重点

按照上述思路和目标,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应确定以下建设重点:

2.2.1农业科研创新体系

农业科学研究创新体系是实现自主研发创新的平台,要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调控,调整现有农业科研机构,形成以省和市两级为重点的全省性农业科研体系。省级层次科研机构要重点支持以省农业科学院为主体的农业科研机构群体;地方层次应根据农业发展需要,以及自然、经济区划,以市级农业科学研究所为重点,给以重点扶持,逐步发展成具有地方特色和区位优势的区域性农业研究中心。同时,允许和支持民营等其他形式的农业科研机构存在,逐步形成省、地方、企业、民营多形式、多类型农业科研机构,形成纵向有层次、横向有分工的农业科研体系。要通过建设新型机构,通过分流重组,形成重点研究所、区域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技术工程中心、农作物改良中心、农业研究开发基地、农业科技决策咨询中心,建立起以重大应用研究、基础性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为主要任务,层次分明、结构优化、精干高效、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农业科学研究体系。

在农业科研创新的领域方面,应重点突出以下领域: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节水灌溉、动植物品种选育、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现代集约化种养技术、农业生物灾害防治、农产品储运加工、可持续发展、管理决策等。

2.2.2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

技术创新平台要以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群为突破口,以科技成果产业化带动农业科研、推动农技推广为重点。要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加工技术以及其他诸多领域逐步实现技术成果产业化,以企业为龙头,以技术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手段,以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以带动整个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升级。要集中力量,办好一批农业高科技企业和农业高科技园区,使之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孵化器”。在涉及到农业发展方向和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科技领域,要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高强度投入,推动农业高新技术发展。

2.2.3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体系

以现有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为主体,推进与农业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与地方农业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构建新型、高效、畅通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建设和调整,充分发挥三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主渠道作用,创建机制灵活、形式多样、适合市场经济条件和符合省情、并能保证农业知识传播顺利实现的我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2.4农业科技人才创新体系(平台)

以稳定、培养和支持人才干事创业为重点,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形成新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使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竞争机制、人才绩效与收入挂钩机制。通过人才创新平台的建立,为我山东农业科研创新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平台提供人才保障。

上述四个创新体系,是一个以农业科研创新为基础,以农业推广创新为纽带,以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为特征,以人才使用创新为核心的总体创新体系。这四个创新体系,在农业科技创新中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互为影响、互为关联,缺一不可。

2.3几点建议

2.3.1制定农业科技产业发展政策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科技产业政策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从山东省农业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迫切需要制订具有强大政策导向作用和长远意义的农业产业发展技术政策。政策应以产品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为中心,对那些技术含量多、市场潜力大、产品附加值高的农业产业予以重点产业扶持,加速其产业化。政策应充分体现对产业鼓励政策、优惠政策、风险分担政策、经费支持政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促进农业产业发展。从而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3.2加强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建设

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就必需在农业科技运行机制和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要打破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的状况,要按照科技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对科技布局及机构设置优化配置,并建立新的运行机制,改变农业科技管理模式和内容。要推进灵活、公平竞争、蓬勃向上的运行机制建设,实行公开招标、竞争立项,人员自主结合、竞争上岗的办法,发挥每个农业科技岗位的作用。

2.3.3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农业科技队伍建设。重点是发挥高等农业教育系统培养人才的主力军作用,提高培养造就人才的质量;通过科研工作,在科技实践中培养造就高水平的学术人才;建立起人力资本合理使用和人才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克服人才不足与人才闲置同时存在的不正常状况,要调动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氛围,建立激励机制,发挥人力资本充足的优势。

2.3.4增加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的建议篇3

一、我市落实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

__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市科技创新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我市高新区纳税人享受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执行情况。截止20__年底__高新区共有198户企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涉及国税部门征管企业所得税88户,共减免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17238万元。

2、“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落实情况。20__年(20__年汇算清缴未结束,数据暂无),属于__高新区国税辖管的有技术开发费立项的企业共18户,但申报20__年度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的企业只有9户,其中,外资企业3户,20__年度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20__万元,加计扣除额1000万元;内资企业6户,20__年度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1075万元,加计扣除额537.5万元。其他企业都因本年度未发生或某些原因未申报加计扣除。

3、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执行情况。20__年,共有88户企业享受了软件产品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合计销售收入66057.18万元,即征即退增值税2880.68万元。

二、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收优惠税种单一。税收优惠以所得税为主。由于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被采用,高新技术产品成本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间接费用的比例大大增加,大量的研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等无形资产往往大于有形资产的投入,并且新产品上市需要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而这些都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因此导致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增值税税负较高,抑制了企业应用新技术,从事技术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在我市多数企业目前处于微利或亏损情况下,这种优惠措施基本上起不到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作用。

2、某些具体规定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纳税人的经营情况比较复杂,而现行相关的税收政策比较单一,具体规定不甚明确,导致优惠政策落实难度较大。如“科技人员工资扣除情况”,大多数企业往往不存在专门的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和人员,企业为了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资源,往往会让技术开发人员和其他部门人员一起办公,甚至技术开发人员还同时履行与企业开发产品有关的其他职责,如市场开发调查、产品售后服务、产品质量测试等职能。

3、优惠环节设置不合理。目前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对已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的引进以及已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施优惠,侧重于研发创新成功企业的终端环节。而对正在进行科技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研究与开发、设备更新、风险投资等重点环节,税收支持力度不够大。这样,企业就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上,而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明显不足,从而造成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

4、优惠条件过于严格。从现有政策规定来看,部分优惠政策条件设置过高,使一部分企业无法享受税收优惠。如高新技术企业相关规定,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二、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三、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六、企业的其他指标,如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必须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

5、征纳双方主动意识不够强。目前申报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比例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太了解。二是部分企业害怕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不好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三是税务部门政策宣传和鼓励不够,部分税务人员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对审核、落实政策规定有畏难情绪。

三、对完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几点建议

1、明确细化政策规定。一是明确和细化现有相关规定。对于“科技人员工资扣除情况”,一方面企业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相关税收政策规定,严格核算内部科技人员按项目发生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税务部门要积极辅导并督促企业做好财务管理,保证核算的规范性;二是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快出台相应税收政策。如对于动漫企业的相关政策,建议上级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并划分动漫产品及衍生产品的政策界限,出台一些更优惠、更宽松的减免税优惠政策。

2、合理设置优惠环节。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重点应从对企业科技成果的优惠转向对科技研究、“中试”和转化过程的支持,提高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的实效。从税收优惠的形式上,应扩大税基式优惠的范围和幅度,特别要对“中试”阶段(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由于投入多、风险大,往往是企业不愿涉足的区域,更需要加大税收政策的扶持力度。

3、逐步放宽优惠限制。要改变我国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研质量不够高,优秀人才比较匮乏的现状,使我国的产品结构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化,逐步降低当前部分税收优惠政策设置的条件。如“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应适当放宽,并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幅度,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科技创新的建议篇4

关键词: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机制;建议

高等院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在201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中,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等科技奖励174项,占通用项目总数的74.7%。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机制是系统内各子系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制约的形式和运动原理,以及内在的本质的工作方式[1]。科技创新机制是维持高等院校科技创新实践的重要基础。为贯彻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重大政策,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效提升高等院校自主创新能力,现就进一步加强高等院校科技创新机制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政策

(一)大力提升科技人才建设整体水平。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保证,必须努力建立一套更加科学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一是研究建立能上能下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坚持以职称为牵引,科学设置考评周期,通过考核传导压力,充分调动人才队伍特别是青年骨干人才的积极性。二是研究建立有利于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人才培养体系,把优秀青年人才放在关键岗位和重大任务中磨练,持续开展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三是研究建立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体系,重点突出业绩效益和作用贡献导向,抓紧研究科研绩效评价实施方案,调控晋职调级、薪酬奖金向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作用贡献大的拔尖人才倾斜。

(二)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工作水平。科技创新的活力来源于科学管理和运行机制,要让制度规定切实成为保障和服务于科技创新的利器。一是要推进科学管理,牢固树立服务保障意识,优化流程,确保科研人员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创新中去。二是要推进精细管理,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实施分类管理,根据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规律,加强分类指导,对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的科研产出提出不同要求,实施分类管理和评价。三是要推进高效管理,积极探索建立规范有序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配套办法,有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2]。

(三)不断提升科研经费保障效益。要着力改革和创新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模式,真正做到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一是要为科研人员提供更多的经费使用自,紧密结合国家关于科研经费使用方式的政策调整,研究出台项目结余经费的转接使用办法[3],适当提高人员费所占比例。二是要进一步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切实让科研经费在制度体系中为科技创新活动保驾护航,尽可能地为科研人员减轻科研经费过程中不必要的负担。

二、稳步推进科研绩效分类评价

(四)准确把握评价原则。评价工作应当遵循“贡献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4]的总体要求,坚持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真正做到有利于鼓励科技创新,鼓励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鼓励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做出特色、追求卓越。

(五)科学建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要按照各类科研活动的特点规律建立相应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科研人员发展阶段区分评价重点,彰显论文、专利、项目、获奖、贡献等不同形式的业绩亮点,适当引入校外同行评价,鼓励科技人员在不同岗位追求卓越,形成合力。

(六)注重发挥职称晋升的牵引作用。要把职称作为反映专业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标志性作用突出出来。一方面“晋职先评”,以广大老师最为关注的高职晋升为重点,突出科研业绩考核环节,对拟晋升人员进行分领域业绩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评审的重要参考。另一方面“按职设岗”,结合科研岗位津贴和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将职称作为申报相应岗位的基本条件,按照岗位确定绩效工资和岗位津贴基数,以绩效考核结果作为调节系数,形成有效激励机制。

三、大力培育科技创新文化

(七)强化勇攀高峰精神。高等院校作为我军国防建设和科技创新事业的生力军,就是要始终保持想第一、干第一、拿第一的雄心壮志和气概勇气,要保持敏锐的眼光、宽广的视野和超前的判断,勇于创造引领世界科技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

(八)加强学科交叉融合。要切实树立学科交叉融合意识,打破门户之见、学科壁垒,寻找共同研究的兴奋点、切入点,实施跨学院交叉融合;要注重基础、发挥学科特色,夯实学科交叉融合的基础,以优势学科为轴心凝练学科方向培育新兴学科增长点;要搭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术交流平台、基础支撑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建立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管理体制、绩效评价和协调联动机制。

(九)营造良好学术环境。要大力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鼓励科研人员自由研究探索,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5]。要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把培育优良校风抓实抓紧,始终坚持对学术腐败的“零容忍”,将科研学术成果数据真实性检验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抓手,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和求真务实的学术氛围。

参考文献

[1]张浩,崔丽,侯汉坡.基于协同学的企业战略协同机制的理论内涵[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9-75.

[2]李维超.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问题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11.

[3]邹群.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成因和对策[J].管理观察,2012(36):161-163.

科技创新的建议篇5

[关键词]区域化党建;科技创新中心;发挥优势;路径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28X(2015)08-0031-02

目前,上海诸多区县在以区域化党建服务科技创新机制建构、促进科技创新资源有效整合、搭建科技创新人才柔性使用平台、拓宽科技管理干部来源渠道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形成了不少成果和经验。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面向“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照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目标、形势和任务,如何进一步发挥区域化党建优势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仍是一项值得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重大课题。

做好区域化党建服务科技创新工作的前提是,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都要形成思想共识和价值认同。目前,区域化党建的参与单位党组织和有关负责人对区域化党建在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促进党建科学化水平、提高联系服务群众与社会治理能力、加强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普遍具有较高的认识,但对区域化党建在促进科技创新工作中的重要性和作用的思想认识参差不齐,有的认识还存在模糊甚至偏差。

加大思想动员和舆论宣传,是提升思想认同、政治认同和价值认同的重要基础。一是通过党内政治生活统一思想认识。要在区域化党建联席会议和议事会议中统一思想认识,同时要构建区域化党建组织生活制度,就区域性、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进行传达,并通过学习研讨、深度交流形成共识。二是通过公共媒体进行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三是在科技系统进行专题讨论和专报宣传,确保科技系统思想认识到位、价值引领到位、实践推动到位、考核评估到位。特别要重视对辖区内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经济社会组织的宣传和动员,让“众创”及科技创新成为被广泛接受和认同的重要价值观。要重视从源头抓起、从娃娃抓起,重视在基础教育中加强创新教育和创新素质开发。要将创新教育有机嵌入和融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中,加强创新成功人士和先进典型的树立和展示,以榜样引导人,以先进示范人,以典型感染人;要将创新精神融合到城市精神和城市文明建设的内涵之中,切实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科技创新、人人有责的文化氛围。

深刻把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支柱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要从市委、区(县)委的层面加以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进一步加强对区域化党建的组织领导、顶层设计和动员推进。进一步深化区域化党建服务科创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设,要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从“块”上进行深化,一方面从“系统”和“条”上进行深化。一是从“块”上进行深化。要强化党建责任制,探索实行社区(街镇)党组织领导班子及兼职委员任期制,加强对其履职和任期目标的考核,将领导、参与和服务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区域化党建责任制和党建工作考核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指标。坚持和完善社区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扩大联系驻区单位的范围,规范议事协商功能。建立社区(街镇)党员代表会议制度,实行社区(街镇)党组织定期向党员代表会议或党建联席会议报告工作并接受评议制度。完善科技创新年度工作报告、履职履责评议、干部任免会签等制度,落实对政府职能部门有关派出机构及其负责人双重管理制度。二是从系统角度构建“功能性”区域化党建工作。从科技系统和科技管理部门党组织和党建的视角,切实加强和推进功能性区域化党建工作。这个“功能性”就是科技系统党建服务科技创新的动员功能、组织功能、引领功能、服务功能和政治保证功能;这里的“区域化”主要是指联接和组织具有科技创新资源,比如人才、科技项目、科技服务与建设基地等资源的单位,使得这些具有科创功能单位的党建在特定区域内或跨越地理区域形成党建共同体。

要充分发挥区域化党建优势,服务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必须充分发挥驻区单位党组织、党员在科技创新议事中的积极作用,挖找和整合科技创新智力资源,建立科创智库,构建共商共议、共建共享平台。推进区域化党建服务科技创新的决策议事会、工作协调会、政策评议会等制度。通过完善区域化党建服务科技创新工作的共商共议共享机制,“制度化”激发驻区单位参与区域化党建共建的“内动力”,提高驻区单位参与区域化党建共建与服务科技创新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要通过共商共议共享机制强化社区共同体和党建共同体理念,夯实科技创新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功能。二是通过“契约化共建、项目化推进”促进区域性科技创新工作实效。要从驻区单位的需求和优势出发,寻找彼此合作共建的切入点,以双方的平等意志为基础,签订合作共建协议,制定完成共建目标的计划和时间表。要将服务科技创新的契约化共建的内容细化为可操作、可评估的具体项目,并明确项目的负责人及参与人、项目的目标和推进步骤、项目经费的来源及用途、结项和评估的标准等内容。区域化党建党组织要通过发放征询表、召开协调会等形式,排摸成员单位的需求和可提供的服务,促成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加强对共建合作项目的组织协调。对关乎国家、上海和各区县发展战略的重点科创工作,可通过开展科创主题实践活动、建立重点项目推进机制等途径,最大限度地发动、整合各成员单位的资源和力量,为实现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凝心聚力、集结智慧。

上海及各区县要切实通过思维升级、制度升级、技术升级、行动升级等途径,在区域化党建服务科创中心建设方面加强能力建设,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在科技创新方面的优势,将这些优势资源转化为科技创新生产力,将科技创新资源的创新潜能大大激发出来,是区域化党建和科技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是区域化党建党组织要建立深入驻区单位和有关科技机构调研和动员机制。在继续转变领导与工作作风中,强化科创服务意识,通过深入调研了解科技创新工作、促进破解工作难题、组织进行现场动员,从而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步伐。

二是建立驻区单位和有关科技机构科技创新社会责任评价机制。区域化党建要将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组织的科技创新工作作为一种重要机构职责和社会责任加以引导,同时建立评价机制,通过社会公开等形式进行宣传和督促。

三是积极创设区域化党建服务科创中心建设的“大数据”平台。整合和集成辖区内各单位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信息、重大科研项目信息、后备人才信息以及全球科创前沿信息,将科技创新人才、重大项目、科技孵化基地、创新类社会组织、科创前沿信息纳入“智慧城市”和党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信息集成、信息共享、信息服务“一体化”运作模式,完善服务人才、科技项目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创新团队培育、产学研合作等的一系列功能。

四是建立驻区单位和有关科技机构科技创新表彰激励机制。要通过评选表彰、宣传展示等手段激发驻区高校、科研院所及创新组织的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荣誉感,大力提升创新生产力。

科技创新的建议篇6

代表,表示衷心的感谢!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这次会议作一个简要回顾和总结。

一、会议的主要成效

本次会议传达贯彻了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和全国地方科技厅长会议精神,学习落实省政府工作报告,总结2008年全省科技工作,全面部署2009年全省科技工作任务。也是全省科技战线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工作会议,会议明确了下一步全省科技工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对于进一步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抓住机遇,加快科技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次会议成效有四点:

一是会议明确了2009年科技工作的主题。就是要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今天上午,孙尧副省长的重要讲话,在充分肯定2008年全省科技工作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形势,从支持重点领域项目研发;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以及深入实施科技人才强省战略等四个方面,对全省科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明确了今年科技工作的方向,对2009年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全省科技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是会议明确了2009年科技工作的重点。就是要紧紧围绕全省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提供科技支撑。赵敏厅长代表省科技厅作的工作报告,总结了2008年全省科技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安排部署了2009年的科技工作。明确了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科技工作,强力贯彻落实《科技26条》,以建设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和实施科教人才富省强省工程为主要工作任务,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体要突出抓好八方面重点工作,即:强化资源整合工作、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重大项目启动、努力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建立省市共商机制、联手推动科技园区建设;加强科学管理,营造科技创新创业环境;强化科技资源共享和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不断优化科技服务职能;强化对外开放,创造浓厚学术氛围;继续争取各方支持,加大科技工作力度;加强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形成科学有效的管理模式。我们要进一步把握方向,抓住机遇,认真组织实施好各项重点工作,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推动全省科技工作跃上新的台阶。四是进一步坚定了做好科技工作的信心和决心。本次会议认真分析了金融危机给科技工作带来的影响,全面总结回顾了2008年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于科技工作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取得了共识。我们相信,有前一阶段工作奠定的良好基础,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各地、各部门的重视和支持,科技工作一定能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和产业升级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二、迎难而上,推动全省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全省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下,科技工作取得新成效,自主创新对经济社会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2009年,全省科技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科技工作全局,认真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推动全省科技工作再上新台阶,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对于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作好全年科技工作,提三点要求和希望。

第一,要在贯彻会议精神、推动工作落实上取得新突破。各地市、各有关单位,要认真传达学习孙尧副省长重要讲话和赵敏厅长的工作报告以及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明确目标任务,尽快研究和提出贯彻落实大会精神的具体安排,把会议精神尽快传达到基层,结合实际,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同时,对于各位代表在分组讨论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省科技厅也会认真归纳整理并把好的意见建议落实到今年的工作中去。

第二,要在形成合力、实现全年既定目标上取得新突破。要充分借鉴部省会商的机制和经验,实施好科技工作的省市共商机制,真正把科技创新工作从科技厅的部门职能提升为各级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形成推进科技工

作的合力,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加快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建设、推进对外科技合作,不断提升全省科技工作水平,为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力争实现26%增长速度提供保障,全面完成2009年全省科技工作和经济建设的各项重点工作。

第三,要在推动科学发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取得突破。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省科技工作,切实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谋划工作的指导思想、推进工作的强大动力;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谋划科技工作,要紧紧抓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集中优势力量实施一批重大攻关项目,实现重点突破,攻克一批具有全局性、带动性的关键共性技术,

科技创新的建议篇7

贵州发展的一大盛事

正如书记所说,这次会议,是我省科技事业的一大盛事,也是贵州发展的一件大事。

会上,贵州省政府分别与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签署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贵州省首批23个院士工作站获正式授牌;张勇民获2011年贵州省科学技术合作奖;刘丛强、宋宝安获黔灵科技贡献奖,两人各获得100万元重奖。

签署科技合作协议,对贵州来说,是利用“科技外脑”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农业部副部长、中国农科院院长李家洋和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表示,中国工程院、中国农科院将以合作协议签署为契机,深入推进与贵州的全面合作,积极参与贵州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共同探索新形势下科技服务经济、农科教结合的新机制,为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促进贵州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首批院士工作站的建立,为产学研有机结合、高层次人才培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及产业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贵州科学技术合作奖得主、法籍华人科学家张勇民认为,建立院士工作站是贵州培养科技人才的新方式,“建立院士工作站后,我在回贵州工作、交流的同时,还可借助我在法国的影响力,吸引法国高层次人才包括一些院士,来贵州合作、交流、访问,共同推动贵州科技的发展。”

而以百万元重奖科技工作者,在贵州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依靠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心;同时,还可发挥导向作用,激发更多优秀科技人才投身科技创新,吸引更多优秀科技人员到贵州创新创业。黔灵科技贡献奖、贵州大学副校长宋宝安获奖后,将10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贵大,成立了“贵州大学卓越基金”。“基金的成立在贵州大学具有里程碑意义,它将增强师生开展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使我省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贵州大学党委书记姚小泉教授说。

会议还出台了“十二五”期间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决定》,并提出“十二五”我省科技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10年的0.65%上升到2%,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从2010年的37%提高到47%,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0年的39.83%上升到45%,专利授权量从2010年的3086件增加到13900件,全省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从2010年的1.54%上升到3%。

会议期间,举办了贵州省“十一五”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交易会,共签约项目2464项,交易金额275亿元。交易会上,与会嘉宾见证了20个重点项目的签约仪式,交易金额109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4.5亿元,项目实施将创造新的效益227亿元,预计新增就业岗位1.08万个。

重点推进工程六大计划

会议提出,围绕“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我省将重点推进科技工程,实施六大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确保在科技创新方面每年都有新进展,五年实现大突破。

高新技术、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工程。到2015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以上,特色优势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有较大提升。

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工程。到2015年,特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6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0%。

社会发展科技保障工程。到2015年,常见疾病的诊断治疗技术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基础研究能力提升工程。到2015年,新建2到3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野外观测台站,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项目的总量明显增长,在全国的位次有所提升。

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到2015年,新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190个,引进建设30个高端创新平台。

创新人才团队聚集工程。到2015年,重点建设30家院士工作站,建立30家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成100个省级人才基地,培养优秀青年科技人才1000名,形成200个有实力的科技创新人才及团队。

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到2015年,在重点优势产业形成150项重大关键技术专利或专利群,培育形成一批驰名商标和贵州省著名商标。

科技创业基地培育工程。到2015年,建设大学科技园3-5家,累计孵化培育企业3000家。

黔灵杰出人才培养引进行动计划。到2015年,引进和培养重点产业学科带头人和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100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0名以上。

产业技术创新行动计划。到2015年,建立省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0家,突破230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

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到2015年,引进和转化重大科技成果300项

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到2015年,部级创新型企业达到20家,省级创新型企业达到100家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

民营科技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到2015年,新培育万户民营科技企业。

科技金融结合行动计划。到2015年,初步构建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资金与社会资金、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有机结合的科技投融资体系,科技投融资年服务能力从2010年的10亿元增加到100亿元。

支持科技大发展

“贵州要下更大决心,用更大精力、更多财力来支持科技发展。”这,是大会代表们的共识,更是全体贵州人的共识。

贵州经济社会欠发达,“十二五”期间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重点实施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战略,面临这既要“赶”又要“转”的双重任务,不仅发展压力很大,而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压力也很大。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共性技术,调高调优调强产业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科技创新的建议篇8

2016年12月,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成为当前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本文介绍了该方案的制定过程及其重要意义,对方案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析,并提出了近期应围绕创新示范区建设开展的几项重点工作。文章认为,建立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是中国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解决国内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的迫切需要,是回应国际社会期待的客观要求。文章提出,在建设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时关键要把握好四个原则:①勇于突破GDp导向的传统发展思维,真正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地方发展;②从制约地方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通过制度、科技等各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形成成熟有效的系统性解决方案;③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各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机制;④主动分享系统性解决方案和实践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文章最后提出,面向未来,建设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要做好四个衔接:①加强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衔接,形成互为支撑的布局体系;②加强与“绿色技术银行”工作的衔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落地生根;③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④加强与各领域改革工作的衔接,形成综合创新示范的局面。

关键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可持续发展目标;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中图分类号F00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7)04-0001-05doi:10.12062/cpre.20170312

2016年12月,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国发[2016]69号)(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1],中国将以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为基础,建设一批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方案》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网等权威媒体进行了集中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包括联合国在内的许多国内外机构迅速向科技部了解有关情况并希望开展合作,许多地方政府踊跃申报。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已成为当前中国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一个焦点性行动。笔者全程参与了《方案》起草工作,在此分享一些认识和体会,以期能为国内外相关学者及各地的创建工作提供参考。

1《方案》的制定过程

2015年9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转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下简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该议程的核心是设定了未来15年全球在减贫、健康、教育、环保等17大领域共169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SDGs)[2],这是联合国继制定《21世纪议程》、千年发展目标之后在发展领域确定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行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许多国际组织、国家、非政府组织等纷纷围绕《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行动计划,如二十国集团在2016年杭州峰会上通过了“落实2030年可持m发展议程行动计划”等。

中国非常重视《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后,外交部牵头,组织多部门和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落实举措。在此过程中,科技部提出了以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为基础,遴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地方率先开展落实工作,以积累经验,并建议将这些地区命名为“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这一提议得到了外交部的认可并纳入了报请中央批准的一揽子落实举措中,这一揽子举措也即后来的《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3]。

2016年3月,中国召开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部际联席会,明确由科技部牵头研究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方案。科技部非常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由部领导牵头的专门团队,笔者参与了这一团队并担任具体的执笔人。团队先后赴浙江、江苏、湖南等十余个省(市、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召开了十多次实验区片区会和专家研讨会,征求了外交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个部门的意见。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形成了《方案》。《方案》的制定历时8个月,累计修改50多稿,充分考虑了各部门、各地区的主要建议和诉求。

2出台《方案》的重要意义

在向外交部建议设立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时,最初的设想是在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直接遴选,在我国《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时公布创新示范区名单。但是,随着《方案》起草工作的深入,整个团队日渐感觉到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是一项高难度的工作,对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具有全局性重要影响。《方案》最终以国务院名义,有其客观必然性。从笔者理解来讲,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1是顺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多年来,国际社会从加强全球金融治理、贸易治理、资金筹措、技术转移、伙伴关系等多个角度为可持续发展开出了药方。但实践证明,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创新。近年来,世界上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大国均围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加强创新布局,并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把加强科学、技术和创新作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执行手段,并围绕实现SDGs着手建立全球技术促进机制。2016年联合国召开首届科学、技术与创新促进可持续发展多利益攸关方论坛,与会各国一致认同应将科学、技术和创新贯穿到所有的SDGs。会议还提出,科学、技术和创新应使所有人受益,应在国家和全球一级制定科学、技术和创新行动计划和技术路线图,以支持实现各项SDGs[4]。

2.2是解决国内可持续发展主要问题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围绕可持续发展大力加强创新布局,在农业增产、工业转型、资源综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疾病防治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在许多涉及基本民生的领域推进了一系列制度改革与创新措施,有力支撑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在总体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尤其是在减贫方面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5]。但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并不平衡,例如,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唯一没有实现的千年发展目标,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贫富两级分化风险加剧等。创新对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能力不足已经成为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短板。与全国总体情况相比,在三大支柱的协调发展方面,以技术推广应用和制度改革创新为抓手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则明显较好。在多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创新示范区,有助于找到破解当前可持续发展主要矛盾的答案,从而为中国整体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3是回应国际社会期待的客观要求

中国一直致力于做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早在1996年就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通过实施中国21世纪议程优先项目计划等措施,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被誉为推动《21世纪议程》实施的旗舰[6]。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在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同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不断加大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在全球赢得了广泛赞誉。国际社会在高度评价过去20多年来中国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的贡献的同时,也对中国引领全球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寄予了很高期望。主动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中国经验、贡献中国方案已经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方案》的主要内容解析

3.1关于基本原则

《方案》提出了“创新理念、问题导向、多元参与、开放共享”四个基本原则。对于创新理念,是要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所在地政府要勇于突破GDp导向的传统发展思维,真正以可持续的理念推动地方发展,把创新作为驱动发展的第一动力。虽然中国已经将可持续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整整20年,在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但地方与中央的步调并不一致。多年来,GDp导向是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而对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则重视不够,这也是中国未能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老路、社会矛盾日渐凸显等问题的根源。

对于问题导向,是要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从制约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入手开展创新示范,选择的问题应对于中国整体可持续发展来讲具有普遍性。对于瓶颈问题,通过制度改革、科技创新等各方面的措施,找到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而为中国在总体上解决这些问题积累经验和提供示范。《方案》中在这一段落使用了“有针对性地提出先进适用技术路线,形成系统解决方案”。这里所提到的“技术路线”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包括科技解决路线,也包括政策、管理等改革与创新路线。

对于多元参与,是要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性,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资源、各利益攸关方共同参与的机制。政府要通过建立健全政策制度等措施,发挥好指挥棒和引路人的角色,促进政府公共资源、社会资源以及各种创新要素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聚焦,如社会事业、环境治理等领域,实现三大支柱的平衡和协调。另外,国际发展实践表明,在弥合贫富差距、帮扶弱势群体等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领域,政府和市场存在失灵现象,公益慈善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把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做为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_放共享,是要以全球视野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对外开放和合作,吸引和汇聚国内外优势资源,助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通过对外开放和合作,向国际社会分享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实践经验,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做出中国贡献。开放共享原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一个特色,也是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其他部级实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区别所在。

3.2关于主要目标

《方案》提出“‘十三五’期间创建10个左右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使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程度明显提升”。对于数量的问题,是本着宁缺毋滥、探索中前行的原则确定的,目的是确保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地方真正具有良好的基础和代表性。同时,考虑到这项工作涉及内政外交多个方面,不宜一哄而上。从笔者个人认识来看,创建工作会先慢后快,最终数量应控制在20―30个左右,使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工作能覆盖中国主要发展类型地区、主要可持续发展问题。

另外,《方案》之所以突出强调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是基于科技创新对社会事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已经成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的短板这一基本判断。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不重视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事实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互为支撑,社会事业中孕育着新的经济增长点。《方案》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激发社会发展领域创新活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反过来促进经济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7]。各地发展阶段不同、面临的问题迥异,在具体工作中应立足区情进行科学谋划和布局,使创新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两个领域协同发力。

3.3关于主要任务

《方案》确立了四项主要建设任务。

第一个是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方案》提出参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重点领域,结合当地现实需求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并加强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地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效衔接,形成同一蓝图、同一目标。对于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制定,有两个问题需要正确认识。首先是如何参照《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问题。《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是从全球角度设定的议程,许多SDGs对中国来讲并不适用且可操作性不强[8]。在规划制定时,要更多地借鉴承载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发展理念而不是死搬硬套给出的目标,要把当地的发展实际作为制定规划的首要考虑。另一个是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问题。可持续发展规划涉及经济、社会、环境等发展的方方面面,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非常类似。在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写时,应根据《方案》的要求突出宏观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制定本地区面向2030年的发展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是五年期规划,主要解决近期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制定时应参照可持续发展规划所设定的发展定位,并把可持续发展规划中相应的内容作为重要任务。

第二个是破解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方案》列出了重大疾病与传染病防治、健康养老、精准扶贫、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多个问题,提出围绕这些问题加强技术筛选,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在产业链高端打造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成熟有效的系统解决方案。这一建设任务的核心是要找准问题,通过对瓶颈问题的突破带动全局的发展。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本《方案》所列的问题中没有提及发展不平衡、不公平等问题,这些问题实质上也是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更多地需要体制机制的改革与创新,而不是科技的应用与创新,且中国在这些方面已有相应的改革方案,故在《方案》拟定过程中没有列出这些问题,这并不等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不重视这些问题。

第三个是关于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融合发展新机制。《方案》提出围绕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撑力度,建设惠民科技孵化中心与技术转移中心等。对于这一建设任务,笔者认为核心目的是使创新驱动发展的布局体系更为完善,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由“双轮驱动”完善为“双轮动、双高地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了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9],并提出了加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等创新示范引领高地建设。但是,这些创新引领高地的共同特点是依靠创新促进经济发展,但在促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则存在缺陷。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就是要弥补这一缺陷,通过探索科技创新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机制,激发和促进健康、环保等领域创新活力及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创新驱动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示范引领高地,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协同发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全面实施。

第四个是分享科技创新服务可持续发展经验。《方案》提出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取得成效基础上,积极向国内同类地区推广实践经验和系统解决方案,通过搭建以科技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交流合作平台,向世界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方案。这一建设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搭建交流合作平台。笔者认为可考虑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创新(国际)论坛”。该论坛要高起点、全球视野,本着先举办全国性论坛,条件成熟后升级为国际性论坛的原则筹办,争取建成中国参与乃至影响全球可持续发展创新治理的重要平台。可借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库布其沙漠国际论坛等经验选择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永久会址,论坛通过汇聚国际组织、政府、商界、学界、媒体、民间等各利益相关者,共商创新驱动可持续发展大计,共享可持续发展最佳实践,共促可持续发展领域先进适用技术转移转化,为全球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做出中国贡献。

4未来展望

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意义重大,难度也很大,需要中央与地方、政府与社会等各利益攸关方的积极参与和密切配合,良性互动。从未来看,应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加强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衔接,形成互为支撑的布局体系。在稳步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现有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工作的改进和提升。回顾30年的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回避,亟需在顶层设计、能力建设等方面加强改革和创新,使其焕发新的活力。同时,也要加强对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的指导,促进省级实验区在探索地方可持续发展模式中的排头兵作用,并为部级实验区发展提供后备资源。努力形成国家与地方互动、示范与实验相互促进的布局体系。

第二,加强与“绿色技术银行”工作的衔接,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落地生根。“绿色技术银行”是在外交部制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举措时,科技部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并行提出的另一个建议。建设绿色技术银行的设想是借鉴银行运作理念,以国家科技成果库中现有的成熟技术为支撑,重点围绕实现SDGs对技术的需求,专门构建起一个集技术信息收集、技术转化服务和科技金融融合为一体的新机制。绿色技术银行的建设有两个目的:一是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二是探索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的途径。目前,科技部已与上海市共同启动了绿色技术银行的试点建设工作。接下来,应尽快探讨二者的工作对接机制,使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成为绿色技术转化应用、绿色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主要基地,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第三,加强与国家科技计划的衔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应考虑在新五类科技计划中的“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中设立相应的子基金,专门支持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促进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等优先面向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布局。梳理制约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典型问题,争取列入相应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探索建立由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科技计划承担者等组成的科技特派团制度,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并形成长效机制。

第四,加强与各领域改革工作衔接,形成多元推进局面。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由科技部主导推动,但绝不能仅仅看成是科技工作,否则将注定无法取得预定效果。目前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已经成立了包括科技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0个部门组成的部际联席机制,各部门应紧密合作,共同在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开展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示范,调动相应的资源支持创新示范区建设。同时,加强与联合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全球行动相衔接,如联合国正在建立的全球技术促进机制等。应考虑与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其他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相关工作建立合作机制,形成向世界分享中国可持续发展经验、提供中国方案的“三驾马车”。另外,研究建立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政策措施,构建起多元参与的机制。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国务院.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R].2016.[theStateCouncil.thedevelopmentplanofChina’sinnovationDemonstrationZone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2030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R].2016.]

[2]theGeneralassembly.transformingourworld:the2030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R].2015.

[3]China’snationalplanonimplementationofthe2030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R].2016.

[4]economicandSocialCouncilofUnitednation.multistakeholderForumonScience,technologyandinnovationfo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summarybytheCoChairs[R].2016.

[5]ministryofForeignaffairsofp.R.China,UnitednationsSysteminChina.ReportonChina’simplementationofthemilleniumDevelopmentGoals[R].2015.

[6]郭日生.全球施《21世纪议程》的主要进展与趋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10):21-26.[GUoRisheng.themainprogressandtrendofagenda21intheworld[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1,21(10):21-26.]

[7]徐南平.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方案解读[eB/oL].http:///zhuanti01/kjcxbrt/2016-12/22/content_492265.shtml.[XUnanping.interpretationonthedevelopmentplanofChina’sinnovationDemonstrationZone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2030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eB/oL].http:///zhuanti01/kjcxbrt/2016-12/22/content_492265.shtml.]

[8]孙新章.中国参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战略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26(1):1-7.[SUnXinzhang.China’sstrategytoparticipatinginthe2030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J].China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16,26(1):1-7.]

[9]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R].2016.[theCpCCentralCommittee,theStateCouncil.nationalinnovationdrivendevelopmentstrategyoutline[R].2016.]

StrategicthinkingontheestablishmentoftheChina’sinnovationDemonstrationZonefortheimplementationofthe2030agenda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

SUnXinzhang

(theadministrativeCentreforChina’sagenda21,Beijing100038,China)

科技创新的建议篇9

有去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针对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困难,学术交流渠道窄,不利于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创建的科技站。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传统出版物的概念,免去传统的评审、修改、编辑,印刷等程序,给科研人员提供一个方便、快捷的交流平台,提供及时发表成果和新观点的有效渠道,从而使新成果得到及时推广,科研创新思想得到及时交流。

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为学术范围内的讨论,有一定学术水平,且符合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基本投稿要求,可在一周内发表。专业领域按自然科学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分为39类。

论文仅仅代表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的观点。中国科技论文在线所的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可为在本网站的作者提供该时间的证明,并允许作者同时向其它专业学术刊物投稿,以使科研人员新颖的学术观点、创新思想和技术成果能够尽快对外,并保护原创作者的知识产权。

了解会议动态不难――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是经教育部批准,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面向广大科技人员的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信息服务平台。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本着优化科研创新环境、优化创新人才培养环境的宗旨,针对当前我国学术会议资源分散、信息封闭,交流面窄的现状,通过实现学术会议资源的网络共享,为高校广大师生创造良好的学术交流环境,以利于开阔视野,拓宽学术交流渠道,促进跨学科融合,为国家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专业学术人才,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做出积极贡献。

科技创新的建议篇10

4月7日,以“改革创新求发展,铸造品牌再辉煌”为主题的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北大博雅国际酒店召开。会议依照法定程序,听取和审议了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监事会工作报告,修改《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章程》的报告,并选举产生了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监事会成员,选举产生了常务理事会、长、监事长、秘书长。

姜鹏明会长代表第七届理事会做大会报告,包括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总结和对第八届理事会工作的建议。在第七届理事会履职的四年间,中国经济经历了从高速向中高速的转变,进入发展新常态。中关村的民营科技企业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勇敢前行、不懈拼搏,贡献着一份责任和力量。这四年间,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紧紧围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为中关村科技企业家创新创业发展服务的宗旨,在社团组织体制大调整的改革中,取得了新的成绩。创新工作模式,深化会员服务;培育创新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探索非公党建,加强团队建设。在社会组织市场化、专业化、系统化服务体系的搭建方面,主动突破,锐意进取,得到会员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肯定。

在第八届理事会履职期间,将面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关键时期。今后几年协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贯彻国家和北京市“把中关村建设成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结合打造“中关村升级版”的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在发展中,找到新定位、寻求新机遇、打造新品牌、获得新发展。未来几年的主要工作包括:创新服务能力;创新平台集群;创新团队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品牌建设。要坚持在现代社会组织的定位、运营模式、管理手段等方面创新实践,探索出社会组织市场化运营和公益有机结合的良性模式,成为新常态下现代社会组织发展的先行者,推动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进入发展新阶段。

会上,姜鹏明当选为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会长,罗群当选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监事长,鲁瑞清出任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秘书长。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会员单位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还邀请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关村民营科技企业家协会名誉会长、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为参加会议的会员企业解读“两会”精神,全方位诠释“双创”背景下的中关村精神以及中关村文化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