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抛绣球体育运动的技巧十篇抛绣球体育运动的技巧十篇

抛绣球体育运动的技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58

抛绣球体育运动的技巧篇1

关键词:中越边境绣球全民健身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84-03

前言

自古以来,中越边境地区一直是壮族及其先民骆越人生存繁衍的地区,兼有回族、苗族、瑶族和水族等少数民族,而绣球则是壮民族文化特有的人文景观,是壮族重要的传统民俗活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积淀了深厚的壮民族文化底蕴。绣球作为拥有悠久传统的体育文化资源,理应发挥其在全民健身事业当有的作用。基于此,在全民健身的大背景下,研究中越边境具有先天优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绣球以及绣球本身蕴含的绣球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于中越边境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弘扬优秀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继承具有积极而显著的意义。

1绣球体育文化的历史演进

1,1基于“狩猎说”、“军事说”的绣球文化起源

中越边境绣球运动最早是以狩猎形式出现的,即用绳、藤、草等索状物的一端将石头、青铜器、铁器等硬物系住,另一端用手拿住甩投出,用以击打猎物。据文献史料记载,绣球最早出现在大约2000多年前,绘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宁明县(左江)的花山壁画上的“飞砣”,(壮语叫“飞砣”)这种“飞砣”就是现在绣球的雏形。而后由于其实用性出现在部落纷争与军事作战中。绣球运动的起源与“体育正是源于人类的战争和生产劳动”这一共识性结论是相吻合的。

1,2唐代以后绣球文化与稻作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中越边境属亚热带半湿润季风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常青,适合水稻等农作物的生长与种植,壮族先民在2000多年前就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并将野生稻成功驯化,成为我国最早创造稻作文化的民族之一。到了唐代,壮族稻作农业发展到一定高度,也带动了棉、麻纺织业等手工业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在生产之余也对娱乐休闲有了更高的要求。壮族先民将谷之类的粮食置于绵、麻布和丝绸之中,模仿“飞砣”形状,并手工刺绣上一些吉祥喜庆的图案,称之为“布刺”,这便很接近于现代的绣球了。在壮族传统的节日如“歌圩节”上,部族人们聚集在一起,欢歌狂舞之后,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布刺”,抛向自己心爱的男子,男子抓住朝自己飘来的“布刺”,又送回给对方的姑娘。可以说绣球是壮族青年定情的信物,体现了古代农业和谐发展、欣欣向荣的景象,对于壮族的人口繁衍有着重大的意义。到了宋代,壮族绣球的民俗功能得以强化,绣球活动与宗教活动联系在一起,壮族先民在重要的节日如“花婆节”等宗教活动中,都要举行绣球活动,“布刺”也发展成为了五色球,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为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驼。”翻直至近代,绣球活动及绣球活动所蕴含的文化在壮族民间继续得以发展与传承,其附属的民俗功能也继续得以强化与发扬,所不同的是绣球也在一轮又一轮的传承与发展中做得更加美丽与精致。对此种情形,清代的《庆远府志・诸蛮》中有写照:“溪炯……当春日戴阳,男女互歌谓之浪花歌,又谓之跳月,男吹芦笙,女抛绣笼。绣笼者,彩球也。回旋舞蹈,歌意相洽,即投之报之,反而约聘……”。

1,3现代竞技绣球的产生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广西体育工作者在中越边境地区挖掘整理出了“绣球”项目,并制定出相关的比赛规则,在1982年南宁举行的广西第一届的少数民族运动会上,绣球就作为表演项目为大众所熟知;1984年,河池举办地广西第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首次将高杆绣球设立为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在广西南宁举行的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上,绣球作为表演项目得以亮相,使得壮族绣球在全国范围得以迅速推广;2002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届民运会中,组委会在原来高杆绣球的基础上,增设了背篓绣球项目,并增补相关的裁判规则。绣球运动发展至今在广西境内已成为拥有正式的比赛规则、专业的裁判队伍、常设的各级比赛、稳定的参赛队伍和广泛的受众人群的竞技体育项目,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民族性以及趣味性。

2绣球体育文化特征与全民健身的契合

2,1绣球的健身价值适合全民健身

绣球是一种简便易行的锻炼项目,经常参加锻炼可提高耐力、力量、灵敏性、柔韧性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又能使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及相关的内脏器官功能得到积极改善,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来讲,绣球均可以满足其不同的生理需要。少年儿童处于身体成长的关键时期,绣球可以培养正确的走、跑、投等基本活动能力,有利于孩子空间感的形成,有利于机体的生长发育;中年时期往往工作紧张,家庭负担较大,是人一生中的“负重期”,机体平衡逐步向分化代谢多于合成代谢的方向发展,有研究表明,在紧张情况下,适当做双臂的绕环有利于缓解疲劳,提高记忆力,增强学习和工作效率,绣球运动正好符合这样的特征。因此,中年人参加绣球活动,运动量、时间都可以自由掌控,可以达到身心“减负”的功效,经常参加绣球活动,有利于机体新陈代谢平衡,防止疾病的发生。对于老年人,绣球不会对运动者造成伤害,可消除参与者对绣球的恐惧心理,经常参与可保持头脑清醒敏锐和手脚灵活,从而调节精神、活动筋骨,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效果。因此,绣球的健身功能对于推动全民健身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2绣球场地器材、比赛规则适合全民健身

高杆竞技绣球的比赛场地为长26m、宽14m,在中线的中点竖一根高9m的杆,杆顶安一个直径1m的投球圈。在中线两侧7m的地方,各有一条与中线平行,与两条边线相接的投球控制线,投球控制线到端线之间的地区为投球区。参与者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将绸布或花布内装细沙石制成的重150g,直径5―6cm,球心系着一条长90cm绳子的绣球在投球区内抛场地中央的投球圈就可得分,投完一次之后参与者捡起自己专用的球到对面投球区继续投圈,中圈一次得1分,以累计投中的次数决定比赛成绩。背篓绣球的比赛场地为长15m、宽2m的平地,相隔15m的两端分别为抛球限制线和接球限制线,限制线外分别设长3m、宽2m的抛球区和接球区,运动员在规定时间内将绣球从抛球区跑向接球区本队队员背上的口径为35em,深60em的竹制或塑料背篓内,数量多为胜。绣球运动的活动方式简单,适合作为全民健身活动开展。

2,3绣球有利于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进一步丰富全民健身内容

中越边境绣球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受壮族人民喜爱,形式多样、简单易行、参与人数众多,在活动中参与者能够充分体验和享受人与人之间,人与团体之间的互相协调、互相关爱、友好交往的人文快乐,增进了参与者之间的亲情与友情。中越边境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通过举行和参加绣球等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及表演活动,对于丰富全民健身活动内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拓宽社会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满足壮族人民对健身的社会需求,提高民族精神面貌,构建和谐边境有着重要意义。

3全民健身对绣球文化传承的推动作用

3,1全民健身促使政府部门加大对绣球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

国家2011-2015全民健身计划工作措施第三点中明确提出:加快发展农村体育。将“统筹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促进城乡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均衡配置,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农村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能力”作为工作重心,工作措施第四点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以民族优秀体育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竞赛和活动。显然,政府从政策上肯定了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农村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也应当成为全民健身计划中的重要内容。绣球作为中越边境土生土长,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理所当然地应当成为当地政府部门的重点扶持对象。当地政府部门政府应该以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契机,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加强对绣球运动运动形式和文化内涵的宣传。在具体的工作当中,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在各种节庆日组织各种绣球活动或比赛,通过绣球竞赛或表演来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使绣球运动真正成为中越边境人们茶余饭后的娱乐休闲活动。

3,2全民健身促进了学校体育对绣球文化的接纳

国家《2011-2015全民健身计划工作措施》第四点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少数民族体育。在学校体育课和课外活动中设置与优秀民族体育项目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在第十点中也明确提到: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活动。对此,可以理解为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为更多地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各级学校体育教学成为可能。在全民健身热潮的推动下,处于民族地区的中越边境各学校应当根据当地丰富的民族体育资源及深厚的群众基础等优势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娱乐活动,绣球运动也应当凭借其简便易行、群众喜闻乐见等自身优势逐渐进入中越边境的各中小学校以及各大高校。这样,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开展绣球运动,在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培养了民族传统体育人才,达到锻炼学生身体和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3,3全民健身促进绣球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学术研究

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推动下,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应用研究得到进一步强化。早在2000年,绣球运动被纳入广西中小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大纲,广西民族学院体育系编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一书,并开设了民族体育课程,在民族体育课程中将绣球运动作为其中一章节,在大学课堂上向大学生传授绣球运动的技能、技巧和文化知识,在学生学习绣球的过程中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开启了对绣球运动的研究大门,随后,韦晓康、韦丽春、何卫东、张明远、吕萍等学者分别从绣球历史渊源、绣球文化与价值、绣球竞技的发展、绣球的传统工艺发展、绣球的文化品牌、绣球的体育产业、绣球的体育文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不同层次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可以预见,在全民健身热潮下的推动下,有关绣球等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课题和研究成果将会越来越多,进一步共同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发展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抛绣球体育运动的技巧篇2

关键词:文化产业;传统工艺;绣球;传承;变迁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

绣球,是壮族人民世代相传极具广泛性和普遍性的民间手工艺品。位于中越边境以壮族文化著称的靖西县旧州镇,历史上曾是州城所在地。村中不仅能工巧匠辈出,而且制作绣球历史悠久,因此享有“中国绣球之乡”的美誉。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旧州逐渐形成“绣球一条街”。随着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靖西县政府将绣球作为地方文化形象进行打造,旧州的绣球已从原先壮家青年男女的定情信物变为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一项产业。于是,绣球也在文化产业的进程中实现着与传统不同的功能,书写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变迁,为民族学与文化人类学一直关注的课题。可以说,人类学自诞生以来各个学派都在讲社会文化变迁。传统的人类学往往以简单的社会或文化决定论为指导,对文化变迁的动态现象解释力相对较弱。而布迪厄(Bourdieu)则倡导从多元关系的角度来进行社会现实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重要的概念“场域”(field)。[注:参见[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在他看来,在场域中不同位置关系的人们可以在“实践”中生产和再生产出体现他们的意愿、符合实际需要的社会和文化。由此来看,从场域理论来分析文化传承与变迁,无疑是个重要的视角。

本文试图借鉴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综合各项与绣球工艺发展相关的文化因素来分析绣球这一艺术样式在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传承与变迁的主要原因,进而对绣球工艺如何在当下的发展提出积极的思考。

一、传统壮族绣球的历史回顾

壮族制作绣球的历史悠久。在旧州,传统的绣球分为两类,一类是民俗活动中的运动绣球,另一类则是作为信物的刺绣绣球。

1、民俗活动中的绣球

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载:“上已日(三月三),男女聚会,各位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F。男女目成,则女受F而男婚已定”。[注:参见[宋]周去非著《岭外代答(卷十)》,上海: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第117页。]这段记载反映了春节或三月三时,壮族青年男女到野外进行抛绣球活动,以绣球为媒择偶而婚的情形。

壮族是传统的稻作民族,正月初一有祭拜土地神的传统习俗,而传统的抛绣球活动设在正月,就是希望年内“五谷丰登”。每逢正月初一之前,壮族青年姑娘会准备好绣球、布鞋、竹竿。民俗活动中的运动绣球为了利于抛接,常用布包上沙子组成花状的圆球,外面不作任何绣制。竹竿一般为十多米高,竹节要为单数,代表单身之含义。竹竿顶端有块中央镂空的木板,镂空部分的大小只能由一个绣球通过,意味着不能同时接受两个绣球。在立杆之前,姑娘们要用两层红纸把镂空部分封好,然后请村里的风水先生选好良辰吉时,在正月初一天刚亮之时,将竹竿竖起。在这整个准备的过程中,男孩是不可以靠近的,而小伙子们需要做的就是带好头巾、红纸以及彩礼。

祭拜完土地神之后,男女青年分成两队开始对歌。随着对歌的深入,姑娘将手中的绣球抛向自己中意的小伙子。小伙子接住绣球,又向姑娘抛回去。经过数次往返抛接,如果姑娘中意这小伙子,会将自己的定情绣球以及布鞋送给对方。而小伙子看上这位姑娘,则会将头巾作为回赠。这时,两人或继续对歌,加深情感,或相约到僻静处去幽会。

民俗活动中的绣球为壮族青年男女搭筑起一座传情之桥。

2、作为定情信物的绣球

据新编《靖西县志》记载,清代靖西县乡村男女青年在山野间对歌、谈情说爱时随手摘下山间花草,用藤扎成花球,抛给意中人,而后演变成用绣有莲花、鸳鸯等爱情吉祥物的绸巾包上重物连上丝绳而成。[注:参见《新编靖西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页。]由此可见,信物绣球也是由运动绣球演化而来。信物绣球内包豆栗壳、棉花籽或谷物等农作物种子,外面绣制图案,有“爱之花,情之果”的含义,并喻示着“生育兴旺”。据世居旧州街的老人们认为,绣球由早期的布囊包变为球状并绣有图案,是因为旧州原是州城所在地,受汉族的先进工艺文化影响较大。“宋朝末年张天宗随文天祥起兵抗元失败以后,率众进入旧州街,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汉族刺绣工艺也随之传入,之后壮汉工艺合流,并逐渐形成旧州壮族刺绣工艺的特点,大约到明代已具有现代绣球的雏形。[注:参见袁少芬、李红著《民族文化与经济互动》,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211页。]

壮族的祖先相信万物有灵,因而壮族有花婆信仰。绣球外形成花状圆型,一方面是受大自然鸟语花香的陶冶,另一方面与花婆崇拜不无关系。壮族绣球多以红、黄、绿等暖色调做底及面料,先用布制成花瓣状,并在每瓣上用色线或加上色布绣成壮族人民所熟悉和喜爱的各种花鸟虫鱼图案,如龙凤、鸳鸯、梅兰竹菊等,然后按6、8、或12瓣等合成花球状,在下端系一条五彩的丝坠或重穗子。作为信物的绣球,是隐私性很强的物品,绣制也是在壮家姑娘的闺房里完成,从未以之示人。实际上做到送人绣球,已有定情的意味。

绣球是壮族人民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表意形式,其中渗透着壮族人民的乐观精神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无论是运动绣球还是刺绣绣球都是作为壮族男女之间传情、定情的信物而实现着自身的文化功能,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为壮族的标志物的。

二、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壮族绣球

众所周知,绣球作为爱情信物,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被认定为“资本主义尾巴”几乎绝迹。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电影《刘三姐》的重演,绣球才重新作为壮族的标志物被社会认同。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发展经济的圭臬,各地方政府开始想方设法寻找具有历史影响与地域声名的文化事项。由于绣球的发展历程记录了壮族的历史与文化特征,它作为民族手工艺品,不仅易于开发利用,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也比较明显;另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抛绣球被认定为民族体育运动的比赛项目,都扩大了绣球的需求。因而靖西县政府将旧州绣球当成一项旅游工艺品产业进行打造。

在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中,虽然处处传来人亡艺绝,传承中断的消息,但产业化进程中的旧州绣球却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民间许多绣工纷纷参与绣球生产。旧州街300多户人家,有500多人从事绣球制作。旧州街的女性,从六岁的小女孩到八十岁的老太太都会绣制绣球。壮族绣球工艺在文化产业的再生产中得以实现传承。

随着绣球产业化的发展,旧州壮族绣球这个从历史中流传下来的民族工艺品,被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了崭新的文化面貌,其功能也被赋予了新的内容,式样、工艺也发生了变化。

一方面,作为定情信物的绣球,其原形是由不同深浅暖色布块组成,填充物是栗豆、棉籽、棉花、碎纸、绿豆。绣球成为现代商品后,被确定为十二瓣,四瓣为一种底色,即红、绿、粉红,其填充物也随之变化了,有的加上中药、樟脑,用得更多的是樟木屑。绣球的衬底由易旧的粉红色,换成了光鲜的黄色,黄色把绣球表面的其他颜色衬托得更抢眼,甚至红色、蓝色、紫色及黑色作为了绣球的主色。应市场的需求,商品化的绣球图案已吸收其他民族工艺文化特色,图案已趋向多样化发展。绣球叶瓣不仅绣上了一些花鸟和祝词,甚至还包括外国人喜爱的圣诞树、圣诞老人等图案。自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以后,绣球成为赠送外宾的礼品,因而在绣球图案设计中也出现了东盟十国的国旗、国徽等纹样。

另外,产业化的发展给古老的绣球添加上现代艺术魅力,使其符号意义也发生了转变。绣球原本只象征对爱情的纯洁、守信,经过挖掘、发挥,现已被赋予了友谊、吉祥、美丽、文化等更多内涵。它由男女之间的信物交换变成了城市之间、国家之间的礼物交换。由于销量好,越来越多的男性已加入到绣制的行列中。绣球本来只是女性在闺房中绣制,而现在绣制绣球甚至成为一种旅游观赏景观,成为再现壮族文化的标志。就绣球的文化功能而言,传统起到增加审美趣味性、沟通情感作用的绣球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成为一种能换取经济利益的现代商品,成为地方政府谋求经济发展的文化象征资源。

“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艺术遗产正成为一种人文资源,……同时也被活用成当地的文化和经济的新的建构方式。它们不仅重新模塑了当地文化,同时也成为了当地新的经济的增长点。”[注:参见方李莉《从艺术人类学视角看西部人文资源与西部民间文化》一文,《民族艺术》,2006年第1期。]当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作为“引诱资本之物”(LuresforCapital)[注:参见[英]迈克・费瑟斯通著《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156页。]被引向市场后,必然对文化本身的发展变化产生深远影响。

文化产业语境下的壮族绣球,其传承与变迁的主体不仅仅是所谓工艺的风格、图案特点,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社群活动的文化内涵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三、影响绣球传承与变迁的主要因素

如何看待文化产业开发所带来的绣球文化变迁?壮族绣球又如何以及为何得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传承?研究文化变迁,离不开对文化与个人之间关系的探讨,如果我们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分析文化产业进程中的绣球文化变迁现象,可以得到许多启发。

布迪厄把“场域”概述为“由不同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构成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造。”[注:参见[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42页。]社会文化领域可以区分出不同的场,每个场都具有半自主性,有自己的行动主体、行为逻辑等,但各个场之间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正是在内部作用、外部关系中,社会文化不断发展变化。布迪厄以“场”作为一个基点,分析社会文化动态变迁。[注:参见宗晓莲《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对文化变迁研究的意义――以旅游开发背景下的民族文化变迁为例》一文,《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与“场域”相关的两个重要概念是资本(capital)和惯习(habitus)。布迪厄使用的“资本”概念,接近于依赖掌握某种资源而拥有的权力。他把资本分为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而“惯习”则被布迪厄定义为“被构造的和进行构造的意愿所构成的系统――惯习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并且总是取向于实践功能”。[注:pierreBourdieu.outlineofatheoryofpractice[m].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7.]资本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转化,形成了“场”内的运动,而由惯习我们可以理解社会、文化的变化。

场域理论使我们更深入地了解文化变迁的实质。即文化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是一个处于不断再生产的过程。而且对于文化变迁,我们要关注的是,各种“权威”、“权力”或简称“力”是如何在传统文化变迁和重组中得以体现的。

布迪厄对“场”的分析可以用于文化产业进程中壮族绣球的变迁研究。布迪厄指出,从场的角度所做的分析,必须考虑三个有内在联系的要素:(一)这个场与权力场(政治场)的关系,因为权力场总是能强有力的延伸到其他场中,并对其产生影响。(二)场内各种力量间的关系,他们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场的变化发展情况。(三)行动者的惯习,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在场内外的行动,把握场的发展轨迹。[注:参见[法]皮埃尔・布迪厄著,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0页。]

我们可以把文化产业开发背景下的绣球文化变迁看成一个场。那么,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它的发展变化情况,我们就应关注它与权利场(国家政治)的相互关系,还要详细分析它自身内部各种力量(当地政府、市场、民众)间的相互关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所形成的合力方向就是绣球文化发展变化的走向,如果我们透彻的分析它们在绣球文化变迁中的各自作用,就会发现其中的缘由,从中可以更清楚地认识绣球文化变化的现状以及未来的方向。

1、国家政治对绣球文化发展变化的规定制约

毋庸置疑,绣球工艺的发展变化与国内政治气候有关联。国家往往通过种种意识形态、政策法规实现对文化的控制。文化的发展几乎没有脱离过政府设定的轨道。期间,唱山歌、制绣球的人被认为是“风流头子”,壮族民众不能绣制绣球。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工作重点,一方面由于大办乡镇企业,另一方面由于允许农民自主生产,旧州绣球很快兴盛起来,也正是在此背景下形成“旧州绣球生产一条街”。进入21世纪后,由于国内外都提出保护文化的多样性,特别是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此背景下,绣球被融入壮锦中一同进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打造形成产业化发展的规模,成为弘扬地方传统文化、展示本土形象的文化资源。由此来看,政治气候对绣球工艺的发展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2、地方政府对绣球文化传承和变迁的引导

我们观察到旧州绣球在产业化发展中发生的传承与变迁,政府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绣球正是在政府的倡导和政府文化机构的辅导中实现了传承并产生了种种的变异。

20世纪70年代全国性工农兵学画画的热潮中,靖西县文化馆就在旧州镇专门开设绘画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基本功扎实的农民画家,为刺绣打下绘画基础;20世纪80年代,靖西县民委在旧州镇开办制作绣球培训班,由资深艺人讲授刺绣技艺,设计图案,县民委统一绣球颜色、面料、规格、球瓣数。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对绣球的一次“革命”,改变了传统式样,亦即现在旧州流行的绣球样式。凡参加培训人员由县民委报销车费,还发给伙食费、误工费,承诺所有产品包销。于是,制作绣球逐渐发展起来了。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政府主导绣球的发展,是为了继承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含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文化意义,到20世纪90年代政府扶持绣球艺术的发展,则又有了新的发展地方经济的含义。自绣球被选定为各级政府部门对外赠送礼品以来,为旧州绣球打开了销路。并且,靖西县各行业在外参加商贸洽谈会、展览会都以绣球为标志物,兼推销绣球,即扩大了影响,又开拓了市场。政府还给予旧州街发展绣球手工业不少优惠政策,从未收取旧州绣球任何税费。近年来县旅游局在向外推销绣球的同时,投入5万元对绣球进行改进,购进灵香草批量试产香味绣球。发展绣球产业成了当地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一种方式。

笔者在调查期间还看到,靖西县人民政府在旧州镇的小学里开设了“女童班”,进行刺绣技艺传承,并且在“绣球王”朱祖线家里开设了“农家学堂”,招收学做绣球的学徒,不收取任何费用。政府还为学堂办学赠送了电视机、电脑、DVD等教学用具,使得附近村屯的许多村民都赶来学做绣球,甚至一名江西赣州的农民也慕名而来拜师学艺。

绣球正是在政府有意识的组织下进行着工艺的传承并发生变化。

3、市场经济牵引着绣球的文化传承与变迁

在文化产业开发这个场内部,市场的力量显然是极为强大的。走向市场的传统文化必然要遵循市场的逻辑。博兰尼(Karlpolanyi)曾指出,从传统经济(或非市场经济)转入市场经济,所带来的社会变迁是巨大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国家和民众的社会角色都有了意义深远的变化。[注:polanyiKarl.theGreattransformation:thepoliticalandeconomicoriginsofourtime[m].newYork:Beaconpress,1944,p73.]

绣球在产业化过程中,都纯属为旅游工艺品或礼品之用,与原来的壮族的生活脉络沾不上边。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现行的绣球制作常常为订货商提供款式、颜色刺绣图案的设计图以及制作材料,由村民门负责绣制。2000年美国商人开始向“中华巧女”黄肖琴定制绣球,要求绣制的图案是圣诞题材,颜色搭配和图案均要符合现代的审美情趣。于是西方的文化融入了传统的壮族绣球,促成了现代商品化的绣球与传统绣球的差异。“绣球王”朱祖线也根据市场的要求对传统的图案进行了更新。靖西县一家酒楼为招揽顾客,常在顾客消费完后赠与绣球。因此,向他订制的绣球常为比较现代的色调,并无图案,仅绣上酒楼的名字,与此作为本酒店的宣传。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后,绣球成了博览会的礼品。于是,符合博览会主题的图案即东盟十国的国徽、国旗又再次出现在绣球中、

在这里,商品化的绣球并不提供给当地民众,而是根据国外的来样订货制作。绣球产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村里的副业生产结构,同时也让村里人跟世界拉近了距离。这里的销售链带是漫长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并不直接见面,但在生产的过程中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也在影响着生产者的审美观,激发出他们新的想象力。

绣球作为被再生产出来的一种可供消费的文化商品后,富有个性,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逐渐成为一种同质化的大众文化。但与此同时,市场为绣球工艺的传承、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撑。正是在产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使得近乎消失的传统绣球又被发掘、开发了出来,显示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4、绣球工艺精英带动绣球的传承与发展

绣球在产业化的发展中,涌现出一批工艺精湛,有商品意识、思想超前,接受新生事物快的能人,他们在绣球的发展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手工艺精英,他们对本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眷恋,同时受外文化的儒化也很深,是本民族与外界沟通者。他们往往在本民族文化的开发中充当了设计者的角色。

“中华巧女”黄肖琴,从小自学刺绣,20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在靖西县文化馆进行过绘画的培训,她能画善绣,制作绣球已近20年。1995年参加全国妇女工艺比赛,被全国妇联授予“中华巧女”称号,近年来在参赛中,又获“中华技艺传承人”的荣誉。她平时组织本村手艺较好的姑娘在家传艺,自发形成黄肖琴绣球协会,她任负责人,有不少订单。2000年美国商人向她定制10万个圣诞题材的绣球,配色、图案均由她设计。她跑遍附近十几个村屯教村里的姑娘制作绣球,还自行设计制作了30瓣的绣球,对绣球进行了改革创新。

而“绣球王”朱祖线,最早在旧州成立刺绣协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负责接订单,带动村里妇女制作绣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订单越来越多,他召集村民帮忙,并进行技术指导。他善于吸收外界文化,创新出各种具有吉祥寓意的祝词,并将自己的技术传授给会员。

这些绣球工艺精英的出现,使原有的学艺方式也渐渐有了改变,从传统向母亲或祖母学艺的传承方式,逐步走向参加协会、培训班或向师父学艺的方式。

绣球工艺精英们掌握着丰富的地方性知识,在村落生活世界中传承着地方民俗文化,他们作为绣球工艺传承的生力军,为延展壮族绣球文化而进行着积极探索。

四、结语

通过对绣球的相关考察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绣球工艺仍以文化再生产的形式进行着自我调整、自我运作、自我创造的方式传承与发展着。文化产业开发所带来的文化变迁,使绣球工艺获得了在当下语境中生存。

传统的壮族绣球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面对着一个场域。在这个场域中,国家与地方政府拥有政治资本,市场与商人拥有经济资本,作为活动主体方的旧州精英与民众们拥有文化资本,而“文化的商品化”则是他们在场域中共同遵守的核心惯习,他们在各自的角色位置上发挥着自身的作用,促成了传承与变迁这个主题。如果用布迪厄的术语来解释,文化产业进程中壮族绣球的传承与变迁其实就是一种由国家元场域激发、推动的“文化再生产”:通过这种再生产,绣球文化资本在壮族民众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并促使后者的文化资本以前者为参照,进行置换、创新或重组。

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在不同国家、地区之间满足地方经济增长的发展方式。绣球文化原本出自于壮族社会的发展与人们的需求,它在一段时间的弱化与消失后,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又获得了恢复和发扬的契机。然而,商品化的绣球分离了民族工艺品与民俗生活的密切关系,民族工艺中所承载的丰厚民俗文化被忽略了。这些艺术形式背后与民众们的宇宙观、生命观乃至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传统文化,似乎被碎片化甚至空间化。

民族工艺品的意义与价值在于传达本民族的文化与情感。壮族绣球是否能为了迎合产业化发展的市场需求而成为可任意改变的现代商品?文化产业进程中的绣球将来的命运如何?旧州壮族绣球的考察反映了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然而,“在当代社会这一不可更改的大背景下,乡民艺术往往有两个走向:一、衰亡消失,二、以改装甚至伪化求取生存。我们要找寻乡民艺术的真正振兴之路,或许应该在深思中真正揭发其中符合人的本性与本质的内在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民艺术获得一种来自本源的力量,并进而谋取在现代社会中的立身之本。”[注:参见张士闪著《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也正如高宣扬所说的:相对于自然生命,文化生命的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它的自我创造性。……(它)决定了文化一旦生产出来,就不可能只满足于自我维持,或不可能只满足于不断的重复原有的形态。……也就是说,文化的本质决定了文化不可能以“复制”的模式来发展;文化势必也只能采取文化再生产的模式来维持和更新。[注:参见高宣扬著《布尔迪厄》,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55-56页。]

抛绣球体育运动的技巧篇3

创设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都离不开好的课堂环境,对于内容比较抽象、枯燥的物理课来说,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显重要。课堂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师,一堂课上得好与坏,这跟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步骤、方法以及创设的课堂情境有很大的联系。我们的课堂要让学生的心情激荡,使他们感到物理学知识神圣,有魅力和诗意,才能在愉快的氛围和环境中,迸发激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意愿。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往往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例如,在讲到圆周运动的线速度方向时,我利用电影《刘三姐》里“抛绣球”的故事,并准备好“绣球”进行实验。抛“绣球”时,只有当“绣球”和接球人的连线是“绣球”在该时刻的切线方向时,才能够接到“绣球”,这个方向就是“绣球”在该时刻的线速度方向。实验后,学生很快就理解和掌握了,且记得牢。

教师还可以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使教学生动风趣。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带着愉悦的心情上课,选择适当的时机,巧妙地应用风趣语言开导学生,让其产生共鸣,从而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学生,赢得学生的喜爱、信赖和敬佩,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例如,有一次我在讲到绝对温度的单位是“开尔文”时,故意说成“就是那个发明进化论的开尔文”,学生先是一愣,然后异口同声地回答“那个是达尔文”,整个课堂气氛也都活跃起来了。

教师要用丰富的情感,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气氛。富有情感色彩的课堂教学,能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增强他们的理智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更好地感受和理解教材。教师授课时,若能将准确的措词、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描绘、柔和的声调、有趣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融为一体,一定能使学生在一堂课上不仅学到物理知识,还能体验到一种美的享受。在对物理概念、现象和规律进行叙述时,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精心设计,注意语言抑扬顿挫、声音高低、感情运用等技巧,以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为思维启动打下良好的铺垫。

此外,在营造课堂轻松和谐的氛围时,我们还须正确处理好恬静与活跃、热烈与凝重、宽松与严谨的关系,使课堂气氛的动与静、热与冷、宽与严和谐统一起来,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

激发情感,建立民生平等的师生关系

爱是教育的基础,情是心灵的钥匙,师生间的情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教师必须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热爱一个学生,则可塑造一个学生;厌恶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弃一个学生。公正无私的教育之爱,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更为重要,爱可使他们抬起头走路,将感激之情迁移到学习中,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潜力,使他们不至于因成绩不好而沉沦下去。我们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使学生变“要找学”为“我要学”。因此,教师是否对学生充满高层次的教育之爱,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

(二)尊重学生,人格平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个性,同样学生的人格也不容侮辱和侵犯。如果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体罚的话,就会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产生屈辱感和逆反心理。学生只有亲其师,才会信其道,否则将逆其师而背其道。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有生命和感情的学生,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必须改变“训斥”“强制”等做法,让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滋养学生健康成长的一块绿洲。

(三)以情动人,促进师生情感交流

情感变化具有复杂性,教学中不仅要把握多数学生的情感变化,更应注意个别学生的情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情感又具有感染性,即以“情”动情,要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听讲,教师应像春风细雨一样,和蔼而严肃、平静而安详,即使有突发事件发生,教师也不要轻易批评学生,以防打乱学生正常的听课情绪,影响师生课堂情感交流。

(四)疏通渠道,增进师生友谊

当一些学生学习中不能将教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教师不要一味责备他们不努力、不认真学,而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清除盲目的“唯我独尊”心理,主动积极地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五)加强师生合作,共同树立信心

要学生学好物理,重要的是树立起学生的学习信心,而首要条件则是教师本人要有信心。我每带新班都向学生保证:一定使物理这门课成为各人的优势学科,并根据过去的成绩适当做自我介绍,使学生对教师既了解又敬佩,使每一个学生都在物理课上跃跃欲试。另外,平时教学中要多倾听学生的想法,帮助他们排疑解难,增强师生情感交流,使他们在情感上热爱物理。同时,还应对学生在各种物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热情和良好的思维,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巧妙激疑,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起

古人云:“学启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诱发出来时,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质疑求索,答疑提高。教学中,我们采取多种做法以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精心“设疑”

教师要精心设计疑问,巧妙提出疑问,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激励诱导学生,尔后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教学实践中,能否成功运用“设疑法”进行教学,关键在于教师设疑的艺术,所设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符合学生实际,这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讨论的基础。例如,为什么人触电会有生命危险,而鸟落在高压线上却安然无恙?为什么苗田灌水能防霜冻?类似这样的问题一提出,就会深深吸引学生探索。但是,“设疑”一定要注意教学的目的性和学生的接受性、兴趣,应力求创设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解答的情境,以保证学生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

(二)“正反”对比

学生尽管掌握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对概念也有一定的理解,但由于受种种思维障碍的影响,再加上没有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在解题过程中常会出现错误,对于他们在知识上暴露出的缺陷,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分析其错误的原因,并做出正确的解答。这样通过正反对比的思考和分析,可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三)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现有的知识范围内,着意提出一些要求有创造性或独特见解解答的问题,就好像摘桃子需要跳一跳才能摘到那样。这跳一跳引起的思考和探究,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鼓励学生提问题

让学生向教师质疑,让课堂充满问题,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以此激发学生的批判性、发散性思维。我主张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而是学生创新学习的设计师和引路人,学生疑难问题的解答人;教师也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唯一权威,而是课堂讨论的平等参与者,启发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倡导者。

(五)运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的方法,克服题海战术,培养探索精神

通过一题多解帮助学生加深对各种解法的认识,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对学生好的解法应及时给予表扬推广,鼓励把知识学活,从而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六)发挥实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抛绣球体育运动的技巧篇4

关键词:珍珠球起源历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5(c)-0000-00

一、珍珠在满族生活中的地位

满族的珍珠,又叫北珠或东珠,从古至今就是东北满族地区最有特色的特产之一。北珠为淡水珠,主要产于我国东北部的吉林省、黑龙江省境内的淡水流域。在清朝之前,北珠向来都是历代中原王朝的专享贡品。北珠以松花江、嫩江以及瑷珲河一带所产的质量最佳,其次为牡丹江一带。牡丹江由于产珠多,品质好,历来有“珍珠河”的美喻。

自古以来,珍珠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一直是华贵与财富的象征,金(女真)、元(蒙古)、明三朝,对东珠的欲求日盛一日,而有关女真人采珠、献珠的记载则更是不绝于史册。金末,为与蒙古议和,金帝将其所藏之稀世东珠尽数献予成吉思汗;明末,清太祖努尔哈赤为麻痹明廷而进献东珠,大获恩赏。

大清帝国建立以后,产于"龙兴之地"的东珠,此时地位变得更为突出。清代的满族人将东珠视为国宝,因清人认为"岭南、北海产珠,皆不知东珠之色若淡金者贵",故清廷将东珠作为皇室、王公、勋贵的专用饰品,"以多少分等秩"。《打牲乌拉志典全书》载:“东珠,又名北珠,为吉林、黑龙江界内之松花江、嫩江、爱辉各江河产者俱佳。清代用以为皇室、官吏之制珠冠,嵌玉器之用。以颗大光晕,匀圆莹白为尚品。

二、满族采珍珠活动的历史发展

据考证,东珠的采珠史可追溯至后汉,几乎和《后汉书》上所载的“合浦珠”同一时间。早在三国时期,人们即知“美珠”多出于夫余国。而夫余国于公元前200多年即建于东北的松花江畔的吉林市龙潭山下。此后的渤海国,也曾以珍珠向唐朝朝贡。到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朝贵已重尚之,谓之北珠(即东珠)”。辽时小国铁离也曾用东珠、貂皮等物品和辽国易货贸易。

松花江东珠的采撷史到清朝时达到鼎盛。清廷特别设置了归属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管辖的专门机构――“珠轩”,以便对在以松花江为主的采集珍珠活动进行管理。为了满足皇室对东珠的需求,清王朝不断增添捕蚌采珠牲丁。牲丁,即吉林打牲乌拉总管衙门招募的专门从事捕鱼、采珠、狩猎、驯鹰、挖参等专业的役丁。《打牲乌拉志典全书》仅乾隆朝某年即有如下采珠记载:“三旗历年捕珠,应用艉(原指满人用独木舟,后泛指舟船)二百三十六只,每只艉派人三名。

在松花江中采蚌,需要一定的技巧。采蚌的“珠丁”必须善于游泳和在激流中潜水。一般情况下,可以直接潜入水中在江底泥沙中搜捕河蚌。若在水深处,捕蚌珠丁则要用大杆插入水底,然后抱杆而下,取蚌出水后,在采珠官的监督下,当面剥开贝壳,验看有否珍珠。但珠丁往往剖百蚌而不能获一珠。

三、珍珠球的起源及发展

珍珠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古女真时代。女真族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古代女真人在渔猎过程中学会了捕捉河中的蛤蚌采集珍珠。采珠时,人们潜入水中捞取生活在河底的蛤蚌,将捞起的蛤蚌抛向河中的渔船。渔船上的采珠人使用一个抄网接住水中抛来的蛤蚌,用以取出蛤蚌中的珍珠。在抛接蛤蚌的过程中,往往一人抛出数船皆来争抢,场面热闹非凡。采珠人在采集珍珠的劳动中享受到了极大的快乐。

“采珍珠”游戏的具体发明时间已不可考。但早在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时期,“采珍珠”游戏就已在松花江、鸭绿江和渤海沿海一带的少年儿童中普遍开展,其场地中设有水区、蛤蚌区和威呼(其满语为“船”之意)区,采珍珠人在水区设法摆脱蛤蚌区的防守,用布包、绣球等以传、投等动作投到威呼区同伴手中,投中多的一方为胜者。努尔哈赤死后,其子皇太极登基称帝,建立了清政权,并将生活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改名为满族。1644年满清入关并攻入北京城,在北京建立了大清王朝,逐步确立了对整个中国的统治。这期间大批原居东北的满族人也陆续进入关内。清政府的满州八旗兵被派往全国各地重镇驻防,满族人大量分散到全国各地。

四、近现代珍珠球的历史及发展情况

近代的中国饱受内忧外患的冲击,人民生活困苦,流离失所,早已无瑕顾及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传承及发展。二十世纪初期,由于清政府的懦弱无能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人民大众对于清政府以及满州贵族均怀有极大的仇视心理。随着大清帝国的灭亡,渐渐无人再开展满族特有的“采珍珠”游戏。古代“采珍珠”游戏于中华民国时期失传。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民族传统体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许多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经过挖掘与整理显现出新的活力。1983年北京市民委组织在京的民族传统体育专家、学者,对“采珍珠”游戏进行挖掘、整理、改进,同时参照篮球、手球规则编写出“采珍珠”游戏规则,并正式更名为珍珠球。1986年8月10日至17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北京代表团首次按照新的规则表演了这一项目,受到大家的好评,从而为珍珠球走向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竞赛项目奠定了基础。1990年在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委会上,珍珠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1年11月在广西南宁市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首次作为正式比赛项目顺利亮相,有来自全国的10支代表队参加了比赛。此后,珍珠球运动在全国迅速开展起来。

2001年6月,在辽宁沈阳举办了珍珠球邀请赛。2005年8月,全国珍珠球、射弩邀请赛在广州举办,来自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福建、河南、广东等地的参赛队伍在赛场上进行了激烈的角逐。2009年7月全国珍珠球邀请赛在沈阳师范大学拉开序幕。来自全国8个省市自治区的近200名运动员在赛场上进行了珍珠球的比赛。在即将举办的2015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运动将第七次作为全国民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开赛。

珍珠球运动流传至今已超过400年,传承和延续这项运动的原汁原味,就等于继承满族先民在久远的历史岁月中同大自然搏斗的那种勇敢勤劳的精神。

参考文献:

[1]胡良玉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的传承与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4(5)

抛绣球体育运动的技巧篇5

时计领域的跨界案例亦是层出不穷。

从最容易想到的汽车品牌,到足球、飞行员、潜水爱好者、

珠宝巨匠、时装设计师、建筑、电影明星,

总有一个领域是你感兴趣的。

两者都是男人至爱的玩具,由此汽车品牌与腕表时计的合作渊源已久。taGHeuer豪雅与mercedes-Benz奔驰、Breitling百年灵与Bentley宾利、panerai沛纳海和Ferrari法拉利、wyler和Zagato阿斯顿・马丁等经典合作可谓数不胜数。“时计与汽车”这款长期拍档,堪称跨界合作的经典。

爱彼Ft.迈克尔・舒马赫

皇家橡树离岸型计时码表

与传奇赛车手舒马赫的跨界之作象征着赛车与制表工艺的融合,舒马赫真正参与到腕表的创作之中吊足胃口。限量版表款保留了皇家橡树系列的经典造型,又在细节之处体现着无处不在的赛车精神。

“赛车与制表的共通之处在于必须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对待每个细节,因为每个细节都是关联的,一发千钧。”

―舒马赫

表盘黑灰色表盘保留了经典的megatapisserie格纹装饰,测速计外圈的12点钟和1点钟位置加入两颗蓝星和五颗红星,象征舒马赫的七场锦标赛冠军,包括1994年和1995年为班尼顿车队,以及2000年至2004年为法拉利车队取得的战绩。

刻度分钟刻度缀以朴实的黑色和白色图案,象征赛道格子的旗织,经电镀处理的定时器搭配立体外框,比喻高性能赛车的仪表盘。

指针时针和分针以刻面金属制成,表面涂上白色荧光物料,其灵感来自赛车的单体式线条。与时、分针相配的红色漆面计时指针,其顶部采用黑色设计,以便集中观看指示。

指针时针和分针以刻面金属制成,表面涂上白色荧光物料,其灵感来自赛车的单体式线条。与时、分针相配的红色漆面计时指针,其顶部采用黑色设计,以便集中观看指示。

表带及表冠由微型精抛光和缎面磨砂钛合金螺柱连接的橡胶表带,在设计上模仿赛车的冷冻进气口。微型精抛光表冠则以机械方式制作成近似齿轮的形状,装饰上红色阳极氧化铝夹板。

帝舵Ft.杜卡迪

Fastrider腕表红色纪念款

纪念版腕表是Fastrider系列的改款。外圈计速刻度、磨砂防水表壳、三道赛车风格的织纹表带具有很强的运动感。织纹表带是帝舵表的特色,计时按钮与表壳连接处的黑色pVD涂层套筒,让人想起引擎活塞。杜卡迪的红色设计应用于表面及表带的垂直条纹上,与黑色织纹和小计时盘配搭。

瑞宝Ft.奥迪

tachoscope百年纪念腕表

2009年奥迪为了纪念建厂百年,与瑞宝合作了100只的限量版腕表。这款限量天文台的设计融入1930年的Grandprix赛车typeC的经典元素,银白色珐琅盘源自audi跑autoUnion的仪表盘。众所周知,三针一线是瑞宝的经典标志,为了体现瑞宝工艺,制表师罕见地结合三针一线表盘、单把计时功能和测速显示在同一款时计上,尤其珍贵。

积家Ft.瓦伦迪诺・罗西

“46”计时大师系列腕表

年仅28岁就荣获七次摩托车赛冠军锦标赛的摩托车王子瓦伦迪诺・罗西,与数字46有不解之缘。46是其父亲Graziano担任赛车手时的背号,也是他本人赛车生涯一直使用的号码。与积家合作的“46”最大的特点就是配备了测速功能,透过黄色计时指针,即可读出行经一段距离的时速。

宝格丽Ft.玛莎拉蒂

octomaserati特别系列

跨界款外观设计未来感十足,不同的显示区域呈现出构造精美的整体视觉感受,与蜗形花纹、缎面处理的蓝色面融为一体。透明底盖上刻有玛莎拉蒂三叉乾标志,保留了玛莎拉蒂银色和蓝色交替的经典风格。表圈上标有转速刻度圈,寓意着豪华跑车的运动精神和前卫造型。牛皮表带则象征汽车内饰的舒适感,遵循了汽车坐垫上的装饰物设计原则。

斯沃琪Ft.Umawang

Umawang将时装元素植入腕表设计,同样呈现了一贯擅长的东方风情。悠远而艳丽的色彩混合,加上Umawang大胆的印刷手法,三款作品都带着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其中一款的表盘设计借鉴了传统的云南绣花圈,强调手工工艺的技巧和传承。随着机器绣花的普及,传统工艺逐渐濒临消失,Umawang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强调也寓意时间才是最昂贵的奢侈品。

黑玫瑰之舞纯黑表盘搭配纤细指针,柔软的皮革表带犹如花瓣围绕表盘,外观设计创意非凡,更带着稍稍神秘感。

纯粹・织物一根黑色的带状设计穿过塑胶表盘,指针呈别针状,设计师Umawang的名字贯穿在针织表带上,是比较俏皮的设计。

美丽的波西米亚女郎一幅与多彩的民族风印花穿过塑料表盘和绣有图案的针织表带。整只腕表设计错综复杂,色彩斑斓绚丽。

“腕表能够体现佩戴者的个性,让充满个性的腕表到达每一个适合它的人手中,同时不乏艺术性、趣味性和魅力。”

――Umawang

宝珀Ft.金泽郁乃

Villeret超薄腕表特别限量版

最古老的瑞士时计,碰撞当今最顶级的珠宝设计大师,这样的跨界盛事无法不让人兴奋,并且合作的作品只有一枚。腕表爱好者都不会对Villeret陌生:细腻的表盘、光滑的轮廓,以及为纪念怀表特制的大尺寸表壳都是经典。该款超薄表的表盘里,嵌置着细腻的贵重宝石制作的瓢虫图案。

艾美Ft.塞巴斯蒂恩・穆拉特

奔涛S型潜水腕表

瑞士顶尖自由潜水员塞巴斯蒂恩・穆拉特以空肺潜水技巧,在今年6月创造了703英尺的潜水神话,8分钟的无氧状态让自由深海潜水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合作款奔涛S外观设计汲取了诸多运动元素。线条结实紧绷。易于操作的表冠和两个提花按钮,便于使用计时功能。

浪琴Ft.查尔斯・连拔

连拔飞越大西洋腕表

1933年,美国飞行家查尔斯・连拔驾驶“圣路易斯之神”飞机完成了不停站飞越北大西洋的技术奇迹。当时连拔所带的设备里就有一枚浪琴专门设计的有计时秒表功能的腕表。现在重新发行的特别款与原版一样,直径47.5毫米,9点时小秒盘,30分钟累计表盘,蓝色精钢指针,还有一个测量可达500公里/小时速度的转速计,布局与原版一模一样。

罗杰杜彼Ft.杰拉德・巴特勒

excalibur双陀飞轮镂空腕表

罗杰杜彼在日内瓦制表企业中是不折不扣的年轻一辈,从1995年诞生至今只有17年历史。前卫创新的表款设计使其快速成长,今年与“斯巴达之王”杰拉德的合作在娱乐圈掀起了一阵议论。旗舰系列excalibur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双陀飞轮技术,一块腕表采用两个陀飞轮装置是excalibur最引以为傲的突破。

“制表正如电影,将一套精准的机械藏于其中,以创造出情绪上的共鸣。”

――杰拉德・巴特勒

万国Ft.德国足球协会

大型飞行员系列德国足球协会限量版

今年4月的欧洲杯足球赛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但其实这已经是万国表与德国足球协会的第三次合作了,2008年欧洲杯和2010年南非世界杯已经有过合作渊源。即便仅从外观审视一番,就能发现这款腕表与德国足球的各种关联。表盘中融入黑、红、黄这三种德国国家队的标志色:时标为黑色,小秒针以及动力储备为红色,动力储备显示框中黄色的“1”则提醒要尽快给腕表添加能量,十分独具匠心。火流星般的外观设计搭载高效的比勒顿棘爪式上链系统,淡雅的镀铑太阳纹抛光表盘给人耳目一新的轻盈感。

芝柏Ft.LeCorbusier

LeCorbusier系列三重奏

小镇LaChaux-de-Fonds位于瑞士侏罗山区,几个世纪以来孕育了不少天才,当中就包括现代建筑设计殿堂人物LeCorbusier。芝柏表与其跨界合作的LeCorbusiertrilogy系列,以LaChaux-de-Fonds小镇、巴黎及马赛三个城市为主题。跨界系列以著名的Vintage1945系列为蓝本,巧合地LeCorbusier也是在1945年发表了他最有代表性的著作,以及以人体黄金比例为基础的modulor建筑比例概念。

Vintage1945LeCorbusier―LaChaux-de-Fonds

LaChaux-de-Fonds小镇不但是蓬勃的制表工业中心,也是新派艺术发展重镇,同时诞生了一种独有的StyleSapin艺术风格。当地的建筑优雅端庄,充满浓厚文化气息,芝柏表以珍珠贝母表盘演绎了LeCorbusier的现代建筑理念。

Vintage1945LeCorbusier巴黎腕表

第二款限量设计,向LeCorbusier以突出物料质感的装饰艺术理念致敬:钢表壳配上牛皮表带令人联想起他的经典躺椅设计、人手雕刻的表盘展现其modular建筑比例概念,以及他对光线元素的重视。

抛绣球体育运动的技巧篇6

1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现状概述

1.1资源丰富、开发不足

广西壮族自治区现居住有11个少数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广泛分布于全区。广西民族体育有芦笙踩堂、多耶、抛绣球、打铜鼓、跳竹杠、舞狮子、板鞋舞等145个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各民族的健身娱乐方式、、舞蹈艺术、神话传说和民族传统等,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各民族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宗教、风俗、生产、生活和审美特征,几乎覆盖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直接表现生产、生活的,有反映军事武技的,有纪念祖先或英雄人物的,有表现庆贺丰收和胜利的,有满足群众文化娱乐需要的,也有反映宗教祭祀甚至是迷信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常与音乐、舞蹈相交融,深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有的项目属于一个民族,后由于民族间的交流而为多民族所共同继承和发展,如抢花炮、抛绣球、跳芦笙等。广西目前已开发的主要民族体育旅游项目详见表1,开设形式以表演和观赏为主,少数游客代表参与,个别项目集体参与。

虽然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可进入性较差,人们对民族体育旅游认识和重视不够等原因而限制了它的开发与发展,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应,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1.2缺少规划、缺少品牌

广西民族体育旅游整体协调性较差,缺少统一规划。许多景区、景点相距并不太远,但没能相互协调,资源共享,而是各自为政,开发形式及其相似,造成许多重复建设。如青秀山、伊岭岩是南宁旅游的必游景区,两景区都开展具壮族特色的板鞋竞技、跳竹竿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其开展形式均以表演娱乐为主。由于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规模小,产品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自身特色和内涵的挖掘,没能形成品牌和规模效应。

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大多是在部分民族节庆期间和民族风情专项旅游活动中进行,普及程度并不高,缺乏专门从事民族体育旅游的人员。民族旅游地区没有形成稳定的民族体育表演队伍,一些民族体育项目的表演都是在民族节庆期间临时招募本地的一些群众组成的队伍来进行演出,导致参演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演出效果不好,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够。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力度还远远不够,缺少品牌意识和营销理念。

1.3机遇空前、前景广阔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需求也开始发生变化,从静态的观光旅游向动态的参与性、娱乐性、休闲性、探险性旅游发展,这也为民族体育与旅游的结合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0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表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培养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大力推进旅游与体育的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体育旅游,以大型展会重要文化活动和体育赛事为平台,扩大旅游消费。民族体育旅游作为新的消费热点,改变了传统的旅游方式,一定会受到广大游客的青睐。

2011年是西部大开发的加速发展阶段,在前段基础设施改善、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制度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增长的跃进。民族体育旅游作为特色旅游产业一项重要而活跃的项目必将成为西部旅游市场中的知名品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为广西发展民族体育旅游提供了重要的东盟客源,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为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带来无限商机,有利于广西建立商业化、市场化的区域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模式,有利于广西民族体育旅游效应的优化。

2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综合效应分析

2.1经济效应

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一般多在偏远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随着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大量旅游者的到访和消费,会提高民族地区的吸引力。客源的增加会促进当地经济收入的增加,而经济收入的增加又会促进旅游产品的生产以及旅游服务和场地设施的改善,从而进一步地吸引更多的客源。发展民族体育旅游,可以改善广西民族地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状况,可以把城市、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引向旅游产业链条中的经营管理、人才培训、表演服务等环节中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拓宽农副土特产品的销售渠道,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体现出民族体育旅游的扶贫效应。如武鸣县和宾阳县依托“三月三”、“炮龙节”节庆活动优势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吸引外商,为武鸣和宾阳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收入,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下面以宾阳县炮龙节为例来说明民族体育旅游的经济效应。从2007年起宾阳县连续举办了5届炮龙节,到访游客增长迅速,收入情况呈逐年增加态势(见表2)。从这些数据可知,依托炮龙节发展起来的民族体育旅游已成为宾阳县的特色产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除了产生可观的直接经济收入外,民族体育旅游还可以产生巨大的间接经济效应。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会关联到当地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与体育产业的众多部门,可以很好地把人才、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城市交通、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卫生等服务设施进行优化配置。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娱乐业、零售业等的发展,会影响与旅游联系不十分密切的农业、工业、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并带动广西经济的整体发展。

2.2社会效应

2.2.1娱乐健身,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民族体育运动是各民族人民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促进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智慧结晶。它对改善民族体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起着积极的作用。由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独特、优美、粗犷和艺术性高等特点,且融技巧性、娱乐性及艺术观赏价值为一体,是许多现代竞技体育所无法比拟的,加之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魅力,使游人耳目一新。抛绣球、挑桌、挑花灯、爬竿、打扁担、三人板鞋、舞龙等这些传统的壮族项目都具有深远的文化内涵以及健身价值。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以身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它要求旅游者直接参与运动,在运动中娱悦身心,达到锻炼身体、消除疲劳、增进健康的目的。

2.2.2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提升地区形象

全球化的浪潮使许多民族文化濒临消亡,特别是地处边境地区的民族文化,许多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就已有渐近消失的迹象。当前,政府、民间团体及学术界在保护民族体育文化实践活动过程中,提出或采取了大量的得力措施,如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工作。利用广西富含文化底蕴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发展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是弘扬、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与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结合点。南宁市每年都举行国际龙舟赛,深受当地百姓和国内外游客的喜爱。南宁市壮族的三人板鞋、抛绣球、侗族抢花炮已被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指定比赛项目。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发展机遇和区位优势,大力开发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使这些民俗文化为世人所了解,有利于弘扬广西民族体育旅游文化,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广西”建设的内容,突显“文化广西”建设的独特魅力。为树立地区形象、创建旅游品牌、推介广西乃至对增强广西综合竞争力都具有积极效应。

2.2.3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

通过民族体育旅游活动的开展,可在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形成和谐相处的气氛,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合作。各民族借体育盛会和节庆活动欢聚一堂,在享受民族体育旅游的乐趣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这为民族凝聚力的提高提供了独特的平台。通过对外开放,吸引海外旅游者游览观光,使他们了解、欣赏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可加速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民族群众科技水平和知识层次的提高,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3环境效应

从影响的内容和对象上来看,环境效应主要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客体上。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坚持总体规划的原则,会使各类体育旅游资源与其被开发出的各种功能相互协调一致,发挥其整体优势。总体规划都会涉及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特点、空间布局、项目的选取、目标消费者等各个方面,同时又与交通运输、信息产业、风景园林、农林业、生态环保、文化文物和商贸等部门和行业相协调、衔接,从长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确保了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利用。例如,民族体育旅游类主题公园内设置人工处理各类污物的设施,并制定相关防范保护措施,以免破坏主题公园依托地的资源和环境,会有利于促进当地生态环境保护。选择各种能够促进景区景点中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形式,可以使民族体育旅游的内容与周边文化环境氛围相统一,营造出更加和谐、更具魅力的人文环境。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与发展对广西经济、文化和环境的积极效应是多方面的。其中,经济效应非常明显,如地方收入和就业率的增长;对各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和谐相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落后地区改善当地基础设施,促进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和人文环境的建设也具有促进作用。但其产生的消极效应也是多方面的,其负面效应也不应被忽视。如旅游目的地的物价上涨给当地居民带来较高的生活费用,甚至导致通货膨胀,影响经济的发展。过多旅游者涌入目的地增加了人们生活的密集度,也增加了旅游者与当地人共用设施的拥挤度。资源开发对地方资源和设施会形成压力,输入外来劳动力对地方也会造成压力。当地语言、文化和生活方式也会随着旅游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在当地居民与来自更富裕的国家和地区的游客之间的文化差异明显时,当地文化和风俗就可能会用来满足游客需要,甚至是以牺牲当地的自豪和尊严为代价。虽然通过良好的管理和规划,旅游可以促进当地民族文化的保护,但往往也会使当地的生活方式逐渐退化并变得商业化。旅游对贫困地区的“示范效应”表现在当地人会更加努力工作或争取更好的教育,以期效仿旅游者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他们也可能产生一种失落感和挫折感,从而会表现出对旅游者的敌意。目前,由于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些消极的负效应还不太明显。利用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后发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的积极效应,弱化其消极、负面效应,是现阶段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重点研究的课题。

3广西民族体育旅游效应优化策略

3.1产品品牌化

品牌是实力的象征、质量的标志,而质量则是品牌的生命。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科学的工作,它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不仅要注重品牌打造,更应重视品牌管理。武鸣县因壮乡“三月三”名声鹊起,宾阳县以炮龙节而日趋火热,南宁市国际龙舟赛也小有名气,都具有很好的民族体育旅游品牌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国家旅游局将今年确定为“2011中华文化游”主题旅游年,是为了推进民族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旅游消费需求。继续深入挖掘、整理、推广和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广西体育旅游品牌项目,进一步促进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和推广。

3.2形式多样化

3.2.1民族体育项目与观光旅游组合

依托现有风景名胜区部署开发一些地区性、民族性突出的体育旅游活动,形成突出的优势和较大的吸引力。设计行程合理、特色鲜明的民族体育旅游线路,如结合桂林———河池———百色观光旅游热线推出瑶族、侗族—苗族、水族—壮族、仡佬族体育旅游专线,结合南宁—防城港—北海旅游热线推出壮族、京族体育旅游线路等。通过开发丰富而独特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从内容、形式等方面来进行资源整合,将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等资源的共性和个性结合在一起,坚持生态体育发展观,规划和设计各类民族体育旅游主题公园,吸引更多旅游者前来参观、参与和消费。在人力资源、市场推广及管理经验上,民族体育旅游的开发与相邻各旅游景点、景区可广泛合作,相互学习与交流;在旅游活动项目设计上,可以相互沟通,避免重复建设。

3.2.2民族体育旅游与节庆活动结合

广西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少数民族节日一年四季都有,而且各个民族的节日活动各具特点,在节庆期间少数民族歌舞和民族传统体育是两项重要的庆祝活动内容,少数民族体育竞技比赛和表演更是节日中的重头戏。如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南宁、柳州、百色地区壮族歌节,主要有抛绣球、舞狮、打扁担、打鼓榔、师公舞;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融水苗族自治县苗族芦竹节,主要有拉鼓、爬坡杆、跳芦笙、苗族武术;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三江侗族县福禄乡侗族花炮节,主要有芦笙踩堂、抢花炮、打鼓仗;每年农历十月十六金秀瑶族自治县瑶族盘王节,主要有长鼓舞、跳盘王、穿火圈、上刀山、过火链;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都安、马山、南丹等县的瑶族达努节,主要有打铜鼓、催工舞、舞春牛、推竹杠、射弩、拉排带;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龙胜各族自治县的瑶族红衣节,主要有打长鼓、打红竹杠、跳竹杠、推竹杠、旗舞,等等。这些民族节日上都各具特色、丰富多彩,对中外游客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充分发挥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优势,将民族体育旅游与民族节庆、“国际民歌节”、“南博会”等活动结合起来,会提升民族体育旅游对广西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效应。

3.3投资多元化

政府部门要有针对性的出台一系列利于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来鼓励社会力量进行投资。鼓励社会和个人以投资、捐赠和赞助等多种形式支持发展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积极引导体育消费,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健康投资意识,营造有利于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社会氛围。要动员社会各界,整合社会资源,吸纳社会资金,积极鼓励合资型投资方式,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特别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国际商务区的建立,为广西引进外资提供了便利。

3.4指导专业化

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保护、开发、利用一体化的科学措施来保护广西特有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因地制宜,有主题地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建设体育旅游设施,开发设计体育旅游项目,既保持其原来的特点,又形成自己的特色。各级旅游局、体委等相关部门要做好统一开发规划,并加强管理、继承、保护和发展民族体育文化,在尊重民族意愿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在开发中注重引导,通过促进民族经济发展,让人们自觉加入开发行列,并努力突出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建立民族体育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及中介组织,并大力加强体育法制、法规建设,为民族传统体育的正常运行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和帮助民族体育与学校体育链接,与企业合作,创造互利的领域,建立多元化的、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政府在投资策略中应抓住能带动全局性发展的关键环节加以引导,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为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创建必要的硬件与软件环境。

引进和培养一批合格的专业经营管理队伍,为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的运行提供人力资源的支持。民族体育旅游的导游员要求具有一定的民族体育专业知识,如龙舟、板鞋、芦笙、舞龙、舞狮、高脚马等项目就需要导游员给予技术和安全上的指导。民族体育旅游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民族体育本身不会因民间艺人年龄老化而后继无人,有利于民族体育文化的系统挖掘和整理,为持续开发民族体育旅游产业提供人才保障。

4结语

抛绣球体育运动的技巧篇7

作者简介:张静华,女,中学高级教师,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三中学,邮编:510040。

教学内容分析

玉雕是广州传统工艺“三雕一彩一绣”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但由于材料贵重、工艺复杂,不便于学生创作实践。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工艺(选修)》第五课《石膏造型工艺制作》的教学中,我发现,单纯的石膏造型虽美,但在特色和趣味性方面多少有些欠缺;而石膏具有可仿金属、木料等多种材质的特点,那么,能不能用它仿玉呢?经过反复试验,证明石膏能够仿出多种不透明的玉石色泽和质感,尤以青绿色效果最佳。而且,玉佩是生活中常见的配饰,它综合了多种中国传统文化,既贴近学生生活,又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玉佩造型小巧,而玉佩透雕工艺,既是广东玉雕的特色工艺,又需要运用多种技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认真细致的品质;从教学内容上来看,它上承初中浮雕的半平面造型工艺,下启高中的立体雕刻工艺。于是,本课便应运而生了。

教学策略

本课面向高中一、二年级学生,既可以结合工艺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教学,电可以作为校本课程单独讲授。教学方法采用“以玉雕引导石膏仿玉雕”的平行对比式教学法,从纵横两方面进行对比。每个环节先介绍玉雕的制作方法,再结合石膏的材料特性,借玉雕的方法讲解仿玉佩的工艺,让学生能同时了解玉雕和石膏两种不同工艺。

教学流程

本课主要包括石膏的倒模工艺、玉佩文化和工艺、仿玉佩的透雕设计制作三部分内容,其中玉佩文化与地方工艺作为人文背景穿插在各教学环节中。

1.引入

华林寺玉器街是广州著名的玉器市场,教师通过视频欣赏的方式引领学生“逛逛”“市场”,赏赏透雕玉佩,自然地让学生回顾一些鉴赏模块的知识。接着,教师出示自己制作的石膏透雕玉佩(图1)。因为石膏玉佩体型硕大,碧中透翠,精致剔透,柔润而有光泽,几可乱真,学生看到后会充满好奇,并会提出“很值钱吧?”“真的假的?”等问题;当教师告诉他们这不是真的玉制品后,他们又会猜想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这时,教师顺势引出课题:《石膏工艺与透雕—一l隹妙惟肖的玉佩》。

2.石膏倒模工艺

在玉雕中,第一步称“相玉”或“审料”,即选材。换而言之,石膏则是通过选择模具一调和与制作肌理一脱模这一系列工艺制作原料。

石膏倒模成型的步骤本身就很有趣。课本上介绍的是白色石膏形体的制作方法,如果我们在调浆这一步骤时加入水粉颜料,便可制成有色的石膏块。模具可以选择身边易得的软性的、内壁光滑的材料,如塑料瓶、纸杯、饮料盒等,既环保又方便(图2)。脱模时,可将石膏块直接脱出或剪开模具取出,省去了涂隔离剂、密封边等繁复的工艺(图3、图4)。学生们还能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模具,制出各种形状、色泽、肌理的仿天然玉石坯料(图5)。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把握好石膏的初凝、终凝和脱模的时间(约15分钟)。提醒每位学生多做几块石膏坯料以备用。

3玉佩的设计与雕琢工艺

此环节承载本课的重难点,由设计和雕琢两个部分构成。每部分均以欣赏为引导,细化分析欣赏中的典型作品,然后对照真实的玉雕制作时所遵循的步骤(表1)指导设计制作,认识两种不同材料的工艺和工具。

(1)设计

玉佩的设计称为“勾样、画样”。传统玉佩题材以吉祥寓意为主,需要综合多种因素、多种方式进行设计。教学中,一味想让学生像玉雕师一样进行设计难度很大,几乎不可能。教师不妨根据学生水平分层考虑: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自行搜集传统图案纹样,并根据石膏块的形状来构思;其余学生可以用临摹加改造的方式来设计。

【教学要点】由于石膏质地较脆,不适宜过于精细的雕琢,教师应指导学生简化素材进行设计,并用黑、白、灰明确图中各个部分,便于下一步的雕琢。(图6、图7)

(2)雕琢

本课的重点是“透雕”,在知识层面要求学生要认识透雕的形式和方法,在技能方面要求掌握单层透雕的技法。

首先,在初识透雕的基础上欣赏本地大师作品和著名的透雕玉球.感受南北玉雕的显著区别,认识单层和多层透雕形式。接着,通过教师示范,学习透雕、浮雕和线刻等技法和基本刀法(图8至图11)。单层透雕其实就是部分镂空作品,虽看似不易,实则没有太高的难度,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学生基本都能做好。

【教学要点】本环节要反复提醒学生注意雕琢顺序,遵循从粗到细的规律,按照“雕刻大形一透雕一浮雕一线刻一修整”的步骤依次进行(图12、图13)。学生刻断、刻坏石膏是正常现象,教师应多予以鼓励。

4打磨与抛光

抛光也叫“出水”,是最后一道工序,包括打磨、抛光、上蜡等过程。玉雕中有一种“封蜡”的方式,是将玉器加热后扫上蜡粉,让蜡融化渗入到各缝隙中。这里借鉴此法,将石膏玉佩用细砂纸打磨平整后,用吹风机加热,并趁热将家用照明蜡烛在其上摩擦,让融化的蜡油渗入石膏内。打蜡后石膏质感变得润泽,韧性增强,适宜长期保存。(图14至图17)

【教学要点】石膏吸收性强,蜡的分量要足够多,才能得到类似玉石“油脂光”的效果。打蜡后的石膏颜色会变得稍深,肌理更清晰;若要追求更逼真的效果,还可以再涂一层光油。打蜡后的石膏质感变得润泽,柔韧性增强,能长期保存。

教学反思

本课基本需要3课时完成,整体效果符合预期设想,但学生仍觉得意犹未尽。总结起来,本课有以下几点优势:

1.发挥工具材料特性,激发学生兴趣

课程对工具材料和场地的要求不高,以学生身边的日常工具材料为主,如:倒模工具中的塑料瓶、纸杯;制作工具中的木刻刀、水粉颜料、吹风机、蜡烛等。学生还会自主拓展工具的范围,把生活中的小锉刀、小螺丝刀,甚至毛线钩针,都拿来作为雕刻时使用的工具。课程的可操作性强了,学生自然参与度更高。玉佩的选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奇,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出现许多令人惊喜的效果,如石膏仿玉石的肌理、打蜡后质感的奇妙变化等,利于保持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2.运用透雕主题,丰富教学内涵

透雕工艺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以透雕为主题贯穿始终,从欣赏到实践,带领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透雕工艺。并且,透雕是广东玉雕的特色,地方资源、传统工艺的融入,使本课不但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且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本地文化的认识,提升他们的自豪感。

此外,本课涉及多个模块的知识点,如欣赏过程中的鉴赏模块的知识,设计制作步骤则是对绘画、设计和工

艺模块的综合运用,雕刻基础知识,等等。在教学中,巧用了平行对比教学法,将这些看似无关的知识点有效整合,在重视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引导他们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使他们学得充实,有收获。

抛绣球体育运动的技巧篇8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素质教育终身体育

目前,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仍是以西方体育为主,与国人身体素质、心理感受、民族情感相吻合的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没有得到很好地普及。因此,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不仅可以充实学校体育的教育体系,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还能弘扬民族文化,从小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概念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是指在中华历史上一个或多个民族内流传或继承的体育活动的总称。主要是指我国各民族传统的祛病、健身、习武和娱乐活动项目。民族传统体育顾名思义,它包含三层意思:一是体育的,二是民族的,三是传统的。(1)所谓体育的,是指这类活动项目或运动项目都具有体育的特性,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一定的规则锻炼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的身体各个部分得到平衡协调的发展。(2)所谓民族的,就是这类体育活动或体育运动具有民族性。这种民族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民族文化底蕴上。这种民族文化底蕴主要反映在:它的活动或运动项目来自特定的民族,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为该民族广大民众所喜好,在该民族地域有着深厚的民族群众基础。(3)所谓传统的,就是这类体育项目具有历史继承性,是代代相传的。这类体育项目中,任何一个都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下,在一定历史阶段产生的,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淘汰其糟粕,保留其精华,而逐步发展成熟起来的,并具有该民族的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它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了:武术、摔跤、射箭、射弩、秋千、赛马、赛龙舟、打木球、抢花炮、贵摔跤、珍珠球、放风筝、打磨秋、赛骆驼、跳板、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东巴跳、跳竹、抛绣球、踢毽子、斗牛、抖空竹等等。学校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三、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1.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2.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3.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四、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开展

1.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树立民族传统体育意识,是学校全面深入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前提。通过民族体育意识的建立,引导人们逐渐将眼光投向全球体育文化,建立宏观的体育意识。有了正确、积极的体育意识,在学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就成为一种应尽的义务,成为人们必须履行的职责。

2.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教师应好收集、挖掘、整理工作,民族传统体育大都源自民间,体育教师在把某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有所了解,真正要引进体育课堂,以繁荣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转贴于

3.统一完备的民族传统体育的教材、教学评价体系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学校这一基地开展的民族文化教育,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体系是保证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要培养一些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人才,这是有效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最活跃的力量,他将以辐射的方式传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民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必须建立多元化的民族传统体育课程体系,这些课程尽可能地借鉴其他学科成熟的理论与原则,形成有独立性的有体育文化特色的课程框架。

其次,素质教育与终身体育有机衔接。学校的素质教育与人的终身体育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只要能通过教技术、养习惯、重行为等方式有效的培养素质教育中的三个体育素质,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习惯,将体育纳入到生活方式之中,就能与终身体育有机地衔接起来。

4.项目的选择应结合当地实际

体育教师除认真上好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各地实际,把自己通过努力收集到的内容,在本校传授之后,同其他学校教师进行交流,以便使内容更具科学性、实效性、可行性。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的规模及各年级学生理、心理特点的实际需要,对民族体育器材进行就地取材,自己制作,一材多用、灵活搬运的原则进行必要适当改制,对许多呆板、单调划一的动作在保留实质的基础上改进为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

5.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使体育教师提高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国文化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

总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深入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切实有效的运用到现代体育教学中来,从而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传播到社会中去,练就健壮的体魄,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高晓峰.浅谈中学民族传统体育教学[m].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2]刘胜利.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10).

抛绣球体育运动的技巧篇9

一、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特点

1.简便易教。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绝大部分内容都具备这样的特点,朴素的品质造就了这些项目的教学应朴实无华,教学过程要讲究实效,避免华而不实的的形式,教师要全面准确掌握项目的比赛规则,并运用到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在规则要求范围内的技术和战术是教学的灵魂。

2.简单易学。民族传统体育绝大部分项目都简单易学,由于民族传统体育长期的教学是口传身教,缺乏经过文字的整理或通过研究得出的技术参数,对教师来说,缺乏教学参考,只有依靠教师自身不断实践后归纳出技术要领和动作组合及技巧。对学生来说,不断摸索通过练习改进动作从而提高技术进而创新和发展。

3.简捷易赛。民族传统体育的比赛经过长期的演变,操作起来比较简捷,很多项目初步掌握了基本技术和战术就可进行对抗,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

二、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民族传统体育

对于不同年龄的学生,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在民族体育形式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让民族体育之花绽放得更加娇艳。

1、项目的选择应结合当地实际。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十分丰富,一般来说主要包括了:武术、摔跤、射箭、射弩、秋千、赛马、赛龙舟、打木球、抢花炮、贵摔跤、珍珠球、放风筝、打磨秋、赛骆驼、跳板、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东巴跳、跳竹、抛绣球、踢毽子、斗牛、抖空竹等等。体育教师在把某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课堂之前,应根据当地实际深入民间生活进行调查考证,对项目名称、发展及技术要求有所了解,积极做好器材的改制和活动形式的改进工作。对一些适合学校教育,竞赛活动的内容可以直接引入运用。如:踢毽子、秧歌舞、竹竿舞等等。对一些基本适合的内容进行改编后再运用。例如:民间武术改编为简单的健身拳,蒙古族的摔交改编为集体角力等等。

2、整合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要求。

(1)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不论是现代体育教学项目还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目的和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引进民族传统体育,应有意识地考虑学生的情趣特点,制定和设计适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灵活多样、欢快轻松的运动项目。寓教于“玩”中,使活动变得生动、轻松,具有吸引力。

(2)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应有适当运动量和身体素质要求。

体育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兴趣,增强学生体质。在活动中应保证有一定量的锻炼而又不能强度太大,让学生拥有自信,提高兴趣,而又能收到锻炼效果。在此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技术技能,形成一定的专长。避免出现过高过低要求抑制活动欲望。

(3)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应面向大多数学生。

在整合的过程要避免出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大多数学生当观众的现象。项目设立应向大多数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学生去展示自我,激发锻炼的潜在意识,培养自尊自信。形成比赛不再只是个别尖子生的对抗,而是班级整体实力的较量。

(4)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整合应考虑活动方法简便易行。

活动内容的设置应具有普及性、娱乐性,项目的实施和操作方法应简单方便,使学生在练习和比赛时,易于组织和掌握,如果方法和过程过于复杂,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学、比赛时也不容易评价。

三、加大对体育教师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培训力度

民族传统体育引进学校教学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为了让民族传统体育能够不断延续下去,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教师不了解民族传统体育的基本技能、方法,就不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更谈不上是学生的领路人。因此,要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培训方式,使体育教师提高认识,普及民族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真正作到把我国文化瑰宝――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继承并发扬下去。

根植于民族地区的民族体育运动不仅是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也蕴含着该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有别于其他民族的习俗。把民族传统体育引进现代体育教学中,让学生从事独特的民族体育活动,不仅是增强体质,也是重新体味远祖精神的过程。

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让民族传统体育这一特殊形式的文化遗产,经过提炼与发展为学生所掌握与运用,让学生的体育素质不断得到提高,既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也保护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使之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抛绣球体育运动的技巧篇10

关键词:起源与发展运动形式运动特点社会价值

在我国960万平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8.04%。他们人口虽少,但分布较广,并且多居高山、丛林,地理环境恶劣,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造就了少数民族体育的多样性。他们世代相传的体育活动,渗透着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学艺术,反映出各具特色的经济生活和风俗习惯,是祖国文化宝库中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三人板鞋就是一项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一、三人板鞋的起源及发展

三人穿板鞋接力是广西河池地区壮族民间的传统竞技类体育项目,源于明代。据传,明代时倭寇侵扰我国沿海,广西土官瓦氏夫人奉旨率“狼兵”(壮族勇士)赴江浙抗倭。瓦夫人为让“狼兵”步伐整齐、步调一致,令每三人同穿一双木板鞋“齐步”跑。经过长期训练,“狼兵”素质大大提高,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所向披靡,屡败倭寇。后来,河池地区南丹县那地土州壮族民间效仿瓦氏夫人的“同步”练兵法,在田头地角、房前屋后开展三人穿板鞋竞速运动。当地人民开展以三人板鞋为主的竞技活动自娱自乐,相袭成俗,流传至今。专家们认为,该项目思想内容健康,同时具有浓厚的民族性、传统性、竞技性、开放性、普及性,是全民健身运动的理想项目。

二、三人板鞋的运动形式

1.民间板鞋竞技的形式。有穿板鞋抢粽子、板鞋秧歌舞、板鞋戏水、板鞋采香包(壮族一种吉祥物)、板鞋抛绣球、板鞋扇舞、板鞋拳术、板鞋踩气球等,形式多种多样。在广西右江花山壁画中,古代壮族士兵穿着板鞋练兵,一个个身强体壮,精神饱满,真实地记载了三人板鞋竞技在壮族军事、体育中的作用。

2.现代板鞋竞技的形式。男子60米、100米,女子60米、100米,以及2×100米混合接力等。

3.板鞋竞技的表演形式。“板鞋舞”是生长于壮族民间艺术沃土上的一朵瑰丽奇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力丰富,它借助道具敲打和音乐伴奏,跳出协调一致的优美舞姿。一般由九位壮族男女青年三人一组,穿着三双近两米长的板鞋,伴着优美的旋律舞动,姑娘小伙们饶有风趣,随着乐曲转换,姑娘小伙们还能穿着长板鞋欢快地跳起现代三步舞。还可以手上可持扇子、绸带等装饰物,边走边舞,队形有直线形、曲线形、圆形,可向前走、侧走、转弯或后退,配合各种花样的舞步动作,把舞台艺术与体育动作融为一体,呈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

三、板鞋竞技的运动特点

三人板鞋竞速在标准的田径场地上进行,场地线宽为5厘米,跑道分道宽2.44至2.50米。比赛板鞋以长度为100厘米、宽度为9厘米、厚度为3厘米的木料制成(以三人板鞋为例)。每只板鞋配有三块宽度为5厘米护足面皮,分别固定在板鞋规定的距离上,第一块护皮前沿距板鞋前端7厘米,第二块护皮在第一块护皮与第三块护皮的中间,第三块护皮后沿距板鞋末端15厘米。三人穿板鞋竞速采用田径比赛规则,行进中跌倒或脚脱出板鞋,必须在原地穿好板鞋后才能继续前进。板鞋竞速时,可允许队员攀肩、扶腰前跑。比赛分道进行,绕过指定点才能往回跑,以速度、时间快者或取得的物品多者为胜。趣味性、竞技性和民族性等特点是三人板鞋技巧、协作、和谐的主要体现。

四、板鞋竞技的社会价值

板鞋竞技的发展与壮族人民生活的自然环境、生产特点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它既是壮族人民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智慧结晶,又是壮族人民强筋健骨、锻炼身体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

1.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五项素质。三人板鞋竞速不但要求要有很好的爆发力、臂力、腰腹力、腿部力量等全身的力量协调配合,还要有很好的耐力。竞速本身就是比谁跑得快,这就要求速度要快。不论是竞速还是对抗,首先要做到三人步调一致,要能做出三人板鞋竞速表演的各种动作,尤其是高难动作,没有良好的柔韧性素质是不能完成的。因此,优秀的三人板鞋竞速选手,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性、柔韧性等素质是全面发展的。

2.培养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三人板鞋竞速与幼儿学步一样,不是一学即会,总是经过从不会到逐步学会走步,身体容易受到损伤,练习比较艰苦,这就要求练习者既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还要有勇敢顽强的拼搏精神。所以三人板鞋竞速能培养练习者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作风。

3.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团结协作是指一种团结一致、互帮互助,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坚持奋斗到底的精神。目前,在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中都存在着一意孤行、缺乏团队精神的现象。什么体育项目是最需要默契的项目?在民族运动会的板鞋竞速的赛场,我们真正明白了什么项目需要最高程度的默契――在这里,稍有不协调,便会人仰板翻。

五、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着少数民族悠远历史的遗存,同时,少数民族体育又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宝贵财富。因此,研究三人板鞋竞速运动是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龙佩林.大学体育与健康教育[m].民族出版社,2001.

[2]白晋湘,刘少英,龙佩林,宋加华.民族传统体育教程[m].中国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