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案十篇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案十篇

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59

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案篇1

据报道:“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仅以江苏为例,10至13岁年龄段的低龄犯罪占到70%。”由于他们都不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往往对法律肆无忌惮。《扬子晚报》一则消息说:一少年惯偷受审语时出惊人:“到16岁就不再作案了”。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有人建议采取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做法,还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

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对策

一、我国青少年犯罪情况概要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多岔路口,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利益多元化、人的社会角色多样化等问题,使人们(尤其是成人)深刻感觉到了:社会不稳定了、社会规则和人的行为规范不断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因此也导致了人们行为的“失范”,即违规、越轨。从法治建设的角度讲,违规、越轨除了违反道德就是违法。违法的种类对普通公民而言,主要有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三种;与这三种违法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就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成年人而言正确认识和承担法律责任尚有相当的难度,何况青少年,他们连什么是“行为规范”都未必清楚;对于用“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方式,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看法,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不能以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解决青少年的犯罪问题。因为这实质涉及的是关于法治建设中对人的态度问题。青少年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积极地分析问题,帮助青少年走出误区,而不是将其推向我们的对立面。本人认为,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具有违法犯罪行为人和受害人的双重身份和法律地位;因此,本文从这两方面分析“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的相关问题。

二、青少年的表现和特点

随着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增加见识的同时,因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青少年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1、青少年犯罪动机具有贪利性特点,这实质是人类弱点的一种表现。就市场经济的共性而言,其消极因素对不知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的艰辛的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看到了成人对利益的追求的无节制,一些人为了获得利润,甚至不惜违法犯罪。青少年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影响,绝大多数为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犯罪。这“贪利性”的犯罪动机,可以说是教育不到位的直接结果。

2、青少年犯罪行为的表现方式具有犯罪行严重,大要案多的特点。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又受到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不良影响,并且年少气盛,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不仅不计后果,且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具体表现为:(1)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有的青少年谋财害命、焚尸灭迹;有的报复杀人,如北京一菜市中两户来京商户发生争执,大人被警察带走后,自认为无过错方的十三岁女孩将对方的两岁幼儿杀死;有的因早恋矛盾杀(害)死对方;有的因邻里矛盾打架斗殴,严重伤害他人;甚至家庭矛盾上升为暴力犯罪,如轰动一时的一高中生杀母案、一大学一年级学生杀父及杀祖母案;(2)暴力抢劫。近年来,青少年抢劫犯罪已由原来的随意性向特定性方向发展,犯罪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凭借拳脚施暴、口头危胁转向使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抢支等作案,如中学生枪小学生的案件时有报道;(3)暴力。这部分犯罪分子手段恶劣。如近年经常见瞩报端的中学生结伙拦截妇女的案件等。

3、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形式具有团伙性特点。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青少年的一种心理需求是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青少年往往在到了心理断乳期,就容易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而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想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群体。青少年违法犯罪也便多以团伙形式出现,这些犯罪团伙大小不一,少则三五人,多则上百人。由于青少年经验少,能力差,他们结伙作案,可以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和孤独感。特别是一些未成年犯罪人员往往是在校的双差生、辍学生、流失生。这些人往往是学校的落后群体或者是由于邻里关系,或者是结识于游戏机、录放厅等低游戏场所共同的失落感、消极心理和志趣,使他们聚合在一起。因此,团伙犯罪则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其社会危害性极大。据有关部门调查,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约有60-70%属于团伙犯罪。如西安警方破获的一个以绑架、抢劫、伤害为手段连续作案的青少年黑社会团伙“山合社”;湖北恩施市公安局红土乡派出所捣毁的乡某民族中学具有黑恶性质的学生组织“太阳帮”,这个帮已成立一年多,其成员均是该校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有77人;据黑龙江省公安厅研究室对哈尔滨少管所700名在押犯调查,团伙犯罪占88.23%。其中杀人团伙占17.1%,抢劫团伙占43.75%,盗窃团伙占27.38%,团伙占7.25%。在青少年团伙犯罪中,有些属于一般性结伙犯罪,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并且有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已经成为完整上意义的犯罪集团。从近几年青少年团伙犯罪发展趋势看,团伙作案惯做大案要案,一旦团伙中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一种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当前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名称、有头目,而且有纪律,实施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大部分青少年犯罪团伙属于同性组成的团伙,但也有不少是男女青少年组成的混合型团伙。有的犯罪团伙实施特定的单一类型的犯罪,但也有不少犯罪团伙实施多种类型的犯罪。犯罪团伙的精神纽带主要是“哥们义气”和性格志趣的一致性及犯罪意识、犯罪利益的相联性。他们凭借人多势众,称霸一方,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一般地说,大案要案均为青少年犯罪团伙所为。

4、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看,具有反复性特点。青少年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例如,有的青少年犯过去只是“一面手”,从劳改、劳教农场出来后,则变成了“多面手”。根据研究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间,我国青少年重新犯罪率很低,一般不到5%;到了八十年代,重新犯罪率上升到100%左右。近些年来,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不断增加,有些地方达到15%以上,甚至在20%左右。个别地区超过了30%以上。据调查,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犯罪的要严重得多,当前我国许多大案要案和恶性案件,多系重新犯罪分子所为。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累犯、教唆犯及犯罪团伙头子,他们虽然经过多次处理和教育挽救,但是,由于他们多次作案强化了犯罪动机,已由初犯的恐惧,转为熟练,当他们的犯罪行为受到制裁或不切实际的需求受阻后,非但不思悔改,不予收敛,反而疯狂地报复社会,成为对社会治安极具危险的分子。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应采取的原则及对策

(一)青少年承担刑事责任的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刑法的上述规定告诉我们,犯罪时年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只有触犯了刑法规定的8种法定罪名的,才承担刑事责任,被称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时不满十四周岁的少年,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精神,为“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段。

刑法的上述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从追究刑事责任角度看,这个规定足以使未成年人在触犯法律后受到惩戒、教育了。因此家庭和学校必须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指责“法律的不完备”、“孩子不听话”。

(二)预防青少年青少年犯罪的原则及对策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具体应采取以下原则及对策:

1、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为了保护,保护必须进行教育,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特点的科学原则,它的确立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及时防治原则

及时防治原则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二是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矫治。及时防治原则的积极意义在于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着眼点放在消除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方面,放在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方面,从而使刑罚的目的由事后的消极惩罚转向事前的积极预防。这种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原因的立法思想,有利于把未成年人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3)依法综合治理原则

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的发生和变化,犯罪的原因和危害后果,均具有社会性、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不良影响、恶劣环境等在未成年人身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犯罪实际上是社会消极面的“综合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原因看,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就客观方面原因而言,有的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如父母离异,教育、监护不力,父母、监护人有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如不良书刊或含有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内容的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的不良影响;有的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如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对“双差生”进行冷落或歧视等。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4)科学性原则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上,要求家长、学校了解掌握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不能采取“不打不成材”的粗暴式教育方法,也不能溺爱成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4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这表现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理上,要求必须与成年人区别开来,在侦查、、审判以及施行强制措施、教育改造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条规定,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第46条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2、预防青少年犯罪应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清除不良影响,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尤其家长要首先守法。

(2)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宣传教育,使青少年遵纪守法

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利用各种传媒的方式,使宣传教育不再枯燥,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方式,包括使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青少年遵纪守法。

(3)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教师首先树立与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政治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法律素质,在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中以身作则,与学生平等相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应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教育和挽救犯罪的青少年

司法机关要广泛宣传: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的精神,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犯罪的青少年在侦查、、审判、改造等环节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着眼于教育和挽救,以达到既治病又救人的目的。

执法机关要建立追踪回访考察制度,建立帮教体系,对判处刑罚的青少年采取确定专人帮教,定期考察,会同工、青、妇等单位与所在学校或村(居)委会、家庭密切配合共同帮教,同时对后进青年、轻微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做好教育挽救工作。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青少年在法律责任上还无能力承担起刑事责任的压力;我们在研究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同时,必须从爱护“花朵”的角度出发,而不能像掐掉一朵被病、虫侵害了的花朵一样,抛弃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仅仅是追究犯罪的平等,受害人的保护也是平等的;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具有违法犯罪行为人和受害人的双重身份和法律地位,因此必然平等地受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1、孙寿忠:《关于农村青少年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与建议》,《济南共青团》2004年第8期。

2、林明生--浅谈青少年的心理教育《团情快报》2004年第13期

3、(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调研报告论文集》2002-2004年)《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特点和预防措施》

4、袁敏殊《市场经济条件下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的思考》

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案篇2

xx局法宣工作谋新路

多种模式“擦亮”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品牌

为深入落实“七五”普法规划精神,积极推进xxx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和依法治校、依法治教工作,xxxxxx局运用“123”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立体新模式,全面谋划法治宣传新路径,大力度推进青少年普法宣传教育工作,多种模式齐发力,推动学校法治建设与青少年普法教育向纵深发展。

一、立足课堂,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普法宣传中的主导作用

xxx局紧抓青少年学法的“兴趣点”,结合在校中小学生年龄、心理现状等特点,于9月开学季在中学、一校、二校、蒙校开展了系列“开学第一堂法治课”活动。精心选派工作人员通过真实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为同学们着重讲解了《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内容,并在现场设置案例分析环节,让同学们亲历诉说对犯罪的认识,深化青少年学生对违法犯罪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二、以竞赛促宣传,积极组织开展“学宪法、讲宪法”朗读比赛

今年5月份,xxxxxx局和教育局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小学生法治诗歌朗读比赛圆满落下帷幕,比赛中,参赛选手们紧紧围绕“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的核心主题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此次活动切实使中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法治教育,将法治的理念带进校园,成功迈出了增强青少年知法、学法、守法、用法能力和培养法律思维的关键一步。

三、从“讲台”走向“阵地”,推行青少年“参与式学法”新模式

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案篇3

关爱明天履行职责

-----__县综治办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几点做法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他们营造宽松、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__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职能,通过资源整合、社会参与、部门联动、结对帮扶、安置回访等措施,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法制环境,有效预防和减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诱因,使青少年违法犯罪率由20__年的13.79下降到6.88,降低了6.99个百分点,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获得了全市“青少年维权岗”殊荣。

强化法制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近年来,__县综治办始终坚持把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作为预青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常抓不懈。一是不断加大“两法一纲要”宣传普及力度。结合“四五”普法规划,县综治办先后组织司法、宣传、教育、公安等综治委成员单位通过法制教育图片展览、巡回演讲、辅导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从而增强了社会认同感,为青少年维权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二是注重青少年法制教育。县综治办依照《甘肃省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积极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全县248所学校,先后配备法制副校长248名,适时指导各法制副校长通过以案释法、重点帮教、举办模拟法庭、组织学生参观法制教育基地、开展拒毒防邪有奖征文(演讲)等活动,使广大学生对如何预防犯罪、抵御不法侵害等常识和违法犯罪的危害性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自我防范意识。今年,针对个别学校部分学生的思想实际和不良行为,县综治办及时组织政法部门在该校成功举办了模拟法庭活动,通过学生亲自审理虚拟案件,现场举证答辩,使他们亲身感受了法律的严肃性和约束力。在组织学生参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看守所活动中,通过干警的讲解和罪犯的亲身忏悔,使学生充分认识违法犯罪对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的严重危害,从而反省自我,寻找差距,及时改正,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未雨绸缪的目的。三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县综治办组织文明办、团县委等部门,广泛开展了“倡导文明新风、从自身做起”等演讲、辩论活动。通过学生谈理想、谈体会、谈认识,净化了思想,陶冶了情操,有力地促进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整治校园周边净化成长环境

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学校及周边地区治安综合治理,不断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环境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也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行各业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县综治办较好地发挥了组织协调作用:一是协调乡镇和部门建立了各级预青工作机构,完善档案资料,落实帮教措施。二是组织有关职能部门,集中时间和人力对学校200米以内无证经营的个体摊点、书屋、音箱制品店、网吧等场所进行集中整治,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查处和取缔各种含有色情、暴力、、封建迷信等内容的文化经营活动和非法出版物。共收缴非法出版物135册,盗版制品221张,非法印制教材、教育辅导读物384册,取缔非法经营户19户。组织公安、工商、文体、

电信等部门,配合团县委深入开展了“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创建活动,加大了对《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宣传贯彻力度,引导青少年健康、文明上网。取缔无证经营的“黑”网吧1家,停业整顿1家,处罚3家。三是进一步推行“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的实施工作。先后在县城东、西大街居委会实施“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试点工作,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组织和阵地网络。在工作实施中,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未成年人、闲散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罪错青少年的道德和法制教育工作上。同时把把这三项工作纳入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考评体系,做到了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并实行“一票否决”和领导责任查究制。四是以“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强了警校联防共建活动。结合实施《企事业单位内部安全保卫条例》,县综治办配合县保安服务公司先后为县一中等19所重点中学建立了保安室,协调落实保安员23名,督促公安机关加强了对朱家湾大桥、中学路等重点路段和学生往返学校的重要时段的治安巡逻,有效防止了打架斗殴、敲诈勒索、拦路抢劫等不安全事件的发生,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创造了安全放心的环境。累计建成“安全文明校园”213个,占学校总数的86.1。

履行职责打防并举

针对我县近年来部分中小学校频频发生刑事、治安案件;有的学生结伙盗窃他人财物;教师打学生,学生打老师;有的学生聚众斗殴,酿成伤害案件等情况,县综治办适时组织公安机关开展了“冬季攻势”行动、反盗窃、打拐和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专项斗争,继续保持了对各种严重刑事犯罪的高压态势,有力地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近年来,全县侦破查处未成人单独或参与团伙性违法犯罪案件19起

17人,处理侵害未成人合法权益案件28起32人,先后组织开展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城乡环境、文化集贸市场、交通秩序等专项整治活动,共破获各类涉及未成人刑事案件38起,查处治安案件17起,打击处理违法人员21名,帮助解决各类热点、难点和重点治安问题16件,整顿交通乱点3处,纠正违章185车次,使这些治安乱点的面貌有了明显改观。深入开展了巩固“全省一级无毒县”创建成果活动,继续推行了“单位包职工、学校包学生、乡村包村民、家庭包成员”的“四包”责任制。“626”世界禁毒日前后,在县城、什字、独店等重点学校召开禁毒宣传大会3次,开展以“不让黄赌毒邪进我家”为主题的集中宣传活动14场次,展出图片108幅,播放录音、录像带9盒,散发宣传品7500份,使90的学生受到了教育。

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案篇4

据报道:“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初始犯罪年龄越来越低。仅以江苏为例,10至13岁年龄段的低龄犯罪占到70%。”由于他们都不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往往对法律肆无忌惮。《扬子晚报》一则消息说:一少年惯偷受审语时出惊人:“到16岁就不再作案了”。为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有人建议采取降低刑事责任年龄的做法,还有人认为关键在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需要降低刑事责任年龄。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在整个青少年犯罪中,18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达80%以上。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当前刑事犯罪活动中的热点问题。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特点,寻觅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情。

我国社会正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多岔路口,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利益多元化、人的社会角色多样化等问题,使人们(尤其是成人)深刻感觉到了:社会不稳定了、社会规则和人的行为规范不断地受到挑战和冲击;因此也导致了人们行为的“失范”,即违规、越轨。从法治建设的角度讲,违规、越轨除了违反道德就是违法。违法的种类对普通公民而言,主要有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三种;与这三种违法相对应的法律责任就是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对成年人而言正确认识和承担法律责任尚有相当的难度,何况青少年(未成年人),他们连什么是“行为规范”都未必清楚;对于用“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方式,以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看法,本文的基本观点是:

不能以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解决青少年(未成年人)的犯罪问题。因为这实质涉及的是关于法治建设中对人的态度问题。青少年(未成年人)是我们事业的接班人,我们必须积极地分析问题,帮助青少年(未成年人)走出误区,而不是将其推向我们的对立面。本人认为,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具有违法犯罪行为人和受害人的双重身份和法律地位;因此,本文从这两方面分析“刑事责任中的青少年(未成年人)”的相关问题。

二、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害同时存在

(一)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的表现和特点

随着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未成年人)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增加见识的同时,因其生理、心理的不成熟,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从犯罪动机、犯罪形式、犯罪的手段等等方面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1、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动机具有贪利性特点,这实质是人类弱点的一种表现。就市场经济的共性而言,其消极因素对不知劳动创造财富、劳动的艰辛的青少年(未成年人)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看到了成人对利益的追求的无节制,一些人为了获得利润,甚至不惜违法犯罪。青少年(未成年人)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影响,绝大多数为满足物质欲望的贪利性犯罪。这“贪利性”的犯罪动机,可以说是教育不到位的直接结果。

2、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表现方式具有犯罪行严重,大要案多的特点。青少年时期正处于人生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时期。由于某些青少年在社会化进程中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格,又受到一些不健康的影视作品的不良影响,并且年少气盛,在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中,不仅不计后果,且带有很大程度的疯狂性;具体表现为:(1)行凶杀人、严重伤害。有的青少年谋财害命、焚尸灭迹;有的报复杀人,如北京一菜市中两户来京商户发生争执,大人被警察带走后,自认为无过错方的十三岁女孩将对方的两岁幼儿杀死;有的因早恋矛盾杀(害)死对方;有的因邻里矛盾打架斗殴,严重伤害他人;甚至家庭矛盾上升为暴力犯罪,如轰动一时的一高中生杀母案、一大学一年级学生杀父及杀祖母案;(2)暴力抢劫。近年来,青少年抢劫犯罪已由原来的随意性向特定性方向发展,犯罪手段由原来的仅仅凭借拳脚施暴、口头危胁转向使用武器,如手持匕首、棍棒、屠刀、抢支等作案,如中学生枪小学生的案件时有报道;(3)暴力。这部分犯罪分子手段恶劣。如近年经常见瞩报端的中学生结伙拦截妇女的案件等。3、青少年犯罪的组织形式具有团伙性特点。渴望友情、乐于合群,是青少年的一种心理需求是独立意识的外在表现。青少年往往在到了心理断乳期,就容易在父母面前封闭自我,而更爱与年龄相仿、趣味想投的伙伴在一起,形成一群体。青少年违法犯罪也便多以团伙形式出现,这些犯罪团伙大小不一,少则三五人,多则上百人。由于青少年经验少,能力差,他们结伙作案,可以相互鼓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恐惧感和孤独感。特别是一些未成年犯罪人员往往是在校的双差生、辍学生、流失生。这些人往往是学校的落后群体或者是由于邻里关系,或者是结识于游戏机、录放厅等低游戏场所共同的失落感、消极心理和志趣,使他们聚合在一起。因此,团伙犯罪则成为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形态,其社会危害性极大。据有关部门调查,在青少年犯罪案件中,约有60-70%属于团伙犯罪。如西安警方破获的一个以绑架、抢劫、伤害为手段连续作案的青少年黑社会团伙“山合社”;湖北恩施市公安局红土乡派出所捣毁的乡某民族中学具有黑恶性质的学生组织“太阳帮”,这个帮已成立一年多,其成员均是该校初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有77人;据黑龙江省公安厅研究室对哈尔滨少管所700名在押犯调查,团伙犯罪占88.23%。其中杀人团伙占17.1%,抢劫团伙占43.75%,盗窃团伙占27.38%,团伙占7.25%。在青少年团伙犯罪中,有些属于一般性结伙犯罪,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犯罪团伙向犯罪集团发展,并且有的青少年犯罪团伙已经成为完整上意义的犯罪集团。从近几年青少年团伙犯罪发展趋势看,团伙作案惯做大案要案,一旦团伙中加入了“两劳人员”或“惯犯”、累犯等成员时,团伙便很快从一般性结伙犯罪发展成为有组织的犯罪团伙,甚至成为一种带有黑社会色彩的有组织犯罪集团。当前许多青少年犯罪团伙不仅有名称、有头目,而且有纪律,实施犯罪时有计划、有分工,大部分青少年犯罪团伙属于同性组成的团伙,但也有不少是男女青少年组成的混合型团伙。有的犯罪团伙实施特定的单一类型的犯罪,但也有不少犯罪团伙实施多种类型的犯罪。犯罪团伙的精神纽带主要是“哥们义气”和性格志趣的一致性及犯罪意识、犯罪利益的相联性。他们凭借人多势众,称霸一方,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一般地说,大案要案均为青少年犯罪团伙所为。

4、从青少年犯罪的教育改造情况看,具有反复性特点。青少年思想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极易受客观外界条件的影响,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易于接受教育改造。但另一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反复性。例如,有的青少年犯过去只是“一面手”,从劳改、劳教农场出来后,则变成了“多面手”。根据研究资料,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多年间,我国青少年重新犯罪率很低,一般不到5%;到了八十年代,重新犯罪率上升到100%左右。近些年来,青少年重新犯罪率不断增加,有些地方达到15%以上,甚至在20%左右。个别地区超过了30%以上。据调查,青少年重新犯罪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所犯新罪往往比以前犯罪的要严重得多,当前我国许多大案要案和恶性案件,多系重新犯罪分子所为。特别是一些青少年累犯、教唆犯及犯罪团伙头子,他们虽然经过多次处理和教育挽救,但是,由于他们多次作案强化了犯罪动机,已由初犯的恐惧,转为熟练,当他们的犯罪行为受到制裁或不切实际的需求受阻后,非但不思悔改,不予收敛,反而疯狂地报复社会,成为对社会治安极具危险的分子。

(二)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害同时存在的表现

1、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害同时存在的辨证关系

因为违法犯罪是一把双刃剑,违法犯罪行为对社会危害有多大,行为人自己承担的刑事责任就应当有多重。之所以说“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和受害同时存在”,就是从上述对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的分析中可见,青少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节有多重,其受害的程度就有多深。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至今是,一方面对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无论是从国际上还是从国内来看,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作为这种研究成果的结晶——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理论(犯罪学其中的一个分支)作为一门学科已建立起来并有了较大的发展;而另一方面,青少年(未成年人)作为被害人的研究虽然在国际上已有较长的时间,但作为一门学科体系的建立则是最近的事;从国内来看,对被害人的研究则处于起步阶段,对青少年(未成年人)作为被害人的研究不仅还未有成果,而且还有人主张“降低刑事责任年龄”追究青少年(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这就出现了对同一问题两个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一轻一重的现状,这一状况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影响了国际预防犯罪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也影响了学科体系的发展;更不利于对我们的后代——接班人的培养教育,不利于打击、惩罚真正的犯罪分子和帮助青少年(未成年人)保护自己的目的。从责任的承担角度看,对青少年(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追究之前,在青少年(未成年人)初次(期)犯错误时,应当通过其法定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或一定的行政责任方式,敦促或促进家长、学校和社会共同注重对未成年人“问题”前的教育,而不能靠“杀鸡给猴看”的惩戒方式,甚至“降低少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方式”把社会问题压到孩子肩上。因为孩子的世界观还未形成,孩子的话还很幼稚(即使其出言不逊);成人只有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引导、帮助的义务,而无用未成年人的无知、幼稚来惩戒未成年人的权利(权力)。靠刑罚、甚至靠降低少年人的刑事责任年龄的方式“有效遏制未成年人犯罪”,是成人世界的幼稚、无知、愚蠢、无能!从这个角度说,成人未尽相应的义务,青少年(未成年人)就已经成了受害人;进一步讲,青少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无论客观的主观的,最终还是追到了成人的身上。

2、加强青少年犯罪和作为被害人研究的意义

加强青少年犯罪的被害人研究,是制定科学的刑事政策的需要;有助于揭示和预见犯罪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以便加强对犯罪的预测和预防;可以防止恶逆变的发生,从而加速社会的净化;是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和司法实践中揭露犯罪的需要。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另立项目研究;因为这个问题涉及了刑法学、犯罪学、犯罪心理学、司法救助等等理论,本文不足以包括。

三、青少年(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及社会帮助

(一)青少年(未成年人)承担刑事责任的有关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现行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刑法的上述规定告诉我们,犯罪时年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未成年人),进入“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时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青少年(未成年人),只有触犯了刑法规定的8种法定罪名的,才承担刑事责任,被称为“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段;犯罪时不满十四周岁的少年(未成年人),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精神,为“完全无刑事责任”年龄段。

刑法的上述规定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从追究刑事责任角度看,这个规定足以使未成年人在触犯法律后受到惩戒、教育了。因此家庭和学校必须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要等出了问题再指责“法律的不完备”、“孩子不听话”。

(二)预防青少年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帮助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青少年(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具体采取以下对策:

1、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和保护是相辅相成的,教育是为了保护,保护必须进行教育,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目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与保护相结合,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具体体现,也是一项符合未成年人成长特点的科学原则,它的确立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2)及时防治原则

及时防治原则可分为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采取积极预防的措施,整顿包围未成年人的不良社会环境,消除产生犯罪的原因和条件;二是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及时进行矫治。及时防治原则的积极意义在于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着眼点放在消除犯罪的原因和条件方面,放在预防和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方面,从而使刑罚的目的由事后的消极惩罚转向事前的积极预防。这种抓早、抓小、抓苗头、抓原因的立法思想,有利于把未成年人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3)依法综合治理原则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的发生和变化,犯罪的原因和危害后果,均具有社会性、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不良影响、恶劣环境等在未成年人身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犯罪实际上是社会消极面的“综合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原因看,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就客观方面原因而言,有的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如父母离异,教育、监护不力,父母、监护人有不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如不良书刊或含有渲染暴力、色情、、恐怖活动内容的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的不良影响;有的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如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片面追求升学率,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对“双差生”进行冷落或歧视等。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因此必须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4)科学性原则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上,要求家长、学校了解掌握未成年人生理和心理变化的规律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既不能采取“不打不成材”的粗暴式教育方法,也不能溺爱成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24条规定,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应当举办各种形式的讲座、座谈、培训等活动,针对未成年人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点,介绍良好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教师、未成年人的父母和其他监护人有效地防止、矫治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这表现在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处理上,要求必须与成年人区别开来,在侦查、、审判以及施行强制措施、教育改造等各个环节上都要充分体现“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贯彻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44条规定,司法机关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应当根据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教育;第46条规定,对被拘留、逮捕和执行刑罚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应当分别关押、分别管理、分别教育。

2、社会帮助的具体措施

(1)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净化社会及学校周边环境,清除不良影响,使青少年有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尤其家长要首先守法。

(2)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宣传教育,使青少年遵纪守法

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可利用各种传媒的方式,使宣传教育不再枯燥,更符合青少年的接受方式,包括使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青少年遵纪守法。

(3)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

学校教育要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教师首先树立与我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政治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法律素质,在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中以身作则,与学生平等相待,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4)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应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建立相应的制度教育和挽救犯罪的青少年

司法机关要广泛宣传: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的精神,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寓教于审、惩教结合、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犯罪的青少年在侦查、、审判、改造等环节采取有别于成年人的方法,着眼于教育和挽救,以达到既治病又救人的目的。

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案篇5

中图分类号:B822.9、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2-00867-03

随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的提高,各地中小学纷纷成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来访者的隐私被泄露、心理咨询的结果被滥用等。如何保护来访者的权利,是摆在每一个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从业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论述了美国心理健康工作中对青少年权利的保护方法,期望为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提供借鉴。

1青少年心理健康从业者的道德及法律准则

美国心理学会的《心理学的职业准则》[1]、美国心理咨询学会的《道德准则和实践标准》、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的《伦理手则》、美国学校心理学者协会[2]和一些州的法律规定要求,青少年健康工作的从业者(包括心理咨询师、学生的管理老师等)必须有道德义务和法律义务去为青少年的权利服务。

1.1从业者的职业道德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从业者所遵循的道德准则包括了职业责任、职业能力、职业训练以及管理与青少年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则,例如对人类生活的尊重、对真理的尊重、对隐私权的尊重、对自由和自主的尊重、对诺言的尊重、对弱者的关心、对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关心、对人类尊严和平等的关心等[3]。虽然这些道德准则并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但它们能通过专业小组和会员的行为去帮助青少年来访者。

1.2从业者的法律准则

在美国的很多州,法律规定心理健康工作的从业者在确信来访者对自己和他人有明显的、即将发生的危险时,有责任违反保密原则,并且尽到法律上警告和保护的义务,使用合理的方式去保护受害者免遭危险。因此,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从业者如果发现青少年对本人或其他人造成潜在危险或具体威胁时,必须认真考虑,充分商讨,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防范事态的恶化。这些必要的措施包括警告青少年的家长其有自杀的企图或威胁他人的计划、警告受害者、通知警方等,并在必要的情况下安排青少年住院治疗其心理疾病。

2心理健康工作中青少年的权利及保护方法

美国中小学要求,在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之前,从业者一定要充分理解青少年拥有哪些权利,而且应该向青少年(包括他们的家庭)解释清楚这些权利。同时,从业者也必须熟知对青少年权利的保护方法。

2.1是否同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的权利

从美国法律来说,“同意”意味着在拥有充分信息来源基础上所做出的明智和自愿的接受决定[4]。因此,在美国,如果想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心理咨询师就必须对心理咨询或治疗的过程、产生的利益和风险、来访者的自力以及咨询或治疗的局限性等向青少年做出真实、准确、能被充分理解的说明,让其做出是否同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的决定。

在青少年是否拥有“同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的能力上,美国各州之间对法定年龄的规定存在较大差异,但各州基本认定,对那些没有达到法定年龄的青少年,一般由家长或法定监护人替其做出决定,如果政府认为家长或法定监护人没能体现其最大利益,政府有权为其做出与家长或法定监护人意愿相反的决定。另外,美国法律还规定了不需要父母意见而由青少年自己选择是否“同意”接受心理咨询或治疗的例外情况,例如被法庭所要求进行的心理咨询或治疗,或是在怀孕、受虐待等某些紧急和特殊情况下[5,6]。

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该项权利,在开始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之前,美国的心理咨询师需要和其签署一个书面同意条款。如果青少年尚未达到法定年龄,从业者还必须要取得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的书面同意。

2.2拥有隐私的权利

美国是隐私权概念和理论的发源地。现行法律通常认为隐私权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7]。隐私权与保密是有所区别的,这个区别在于隐私权包括了个体保留信息的权利。美国的青少年心理健康从业者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保护青少年的隐私权免受侵犯:⑴不迫使青少年说出他们不想泄露的信息*;⑵让青少年知道,如果他们不愿意,就不需要将心理咨询或治疗过程的信息告诉家长或法定监护人。

2.3要求从业者保密的权利

众所周知,保密可以帮助从业者与青少年建立信任的关系。但是,当法庭、家长或法定监护人等第三方需要获得青少年的心理信息时,从业者将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由于美国各州之间的法律规定对此存在较大分歧,从业者在向第三方披露青少年心理信息时一般参照本州的法规条例。美国法律保护青少年,要求心理健康从业者保守其心理信息秘密的权利,但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从业者可以违反该项保密权利,例如当从业者认定某青少年需要入院治疗其心理或精神失调时,或当从业者认定某青少年有犯罪意图或对自身有危害时。

2.4获得反馈的权利

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将青少年视为积极的参与者[9],因此,青少年有权利获得其心理健康的反馈信息,知道他们问题的严重程度。同时,在不侵犯青少年隐私权的前提下,家长也有权知道孩子的心理健康进展状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从业者普遍认为,向家长和青少年提供反馈结果将有利于加强和睦气氛和形成良好的信任关系。

3对青少年权利造成威胁的潜在因素及对策

3.1心理档案摆放在学校和心理咨询机构中的心理档案对青少年的隐私权来说是个威胁。因此,美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从业者有一系列的指导规定来认真对待这些心理档案[10]。首先,在记录档案时,心理咨询师、教师等就对哪些内容可以写进档案抱有慎重的态度。他们明白记录的宗旨是为了促进青少年的进步和发展,而那些纯粹的负面评价不仅很少能够帮助青少年,而且有时会导致不良后果[11]。其次,在保存档案时,一些机密的信息被保存入了限制级别的单独卷宗中,以防被无关人员看到。而且,由于长时间保存档案增加了泄秘的危险,因此过了一段合理期限后,心理档案会被予以正确地销毁。

3.2音视频资料

心理咨询或治疗中所录的音视频资料是另外一个威胁青少年隐私权的潜在因素。对心理咨询或治疗过程进行录音录相一般出于两个目的,一是从业者还处在受训阶段,二是该音视频资料将被用于教学或研究。不管基于什么目的,美国的心理咨询师在开始咨询或治疗之前都必须取得青少年对心理咨询或治疗进行录音录相的同意。而且法律和行规都对从业者、指导老师或其他第三方对录音录相带的应用进行了严格的限制[12]。

3.3计算机数据库中的信息

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给心理健康工作带有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大量保存于计算机数据库中的与心理健康有关的信息增加了对青少年权利的威胁,如对某一青少年所做的关于网络成瘾的治疗信息可能会对其未来的就业产生不良影响。

政府和许多与心理健康问题有关的机构(例如保险公司),一般都有取得青少年心理信息资料的需求。根据统计[13],美国法庭在判决时基本都支持这些机构取得心理信息资料,所以从业者必须要告诉学生,保存在计算机数据库中的心理信息资料有朝一日可能会被其他机构所稽核。

4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启示

经过多年的实践摸索,美国已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建立了较为成体系的行业内规范和法律规定。在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正值起步阶段,对在心理健康工作中如何保护青少年的权利更是甚少涉及。因此,充分学习和吸收国外心理健康工作中对青少年权利保护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规范和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具有重大意义。

4.1应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对青少年权利保护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是以一种俯视的姿态,将青少年视为被教育、被管理的对象,压根就没考虑过青少年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另一大主体,其自身所拥有的权利。要改变这一现象,首先要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青少年作为积极参与者的权利及保护这些权利的重要性,并充分体现在从宏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定到微观基层具体工作的每个层面上。

4.2应加快心理健康教育中青少年权利保护的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仅仅依靠职业道德的规定,很难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青少年的权利。要想充分保护青少年的权利,就必须要有行业规范和相应的法律法规等硬性的约束。因此,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在中国心理学会等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尽快拿出适宜的行业规范。而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也应携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包括青少年的权利保护)的制定。

4.3应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从业者的队伍建设。心理咨询师、班主任等专兼职心理健康从业者是直接面对青少年的一线人员,对青少年的权利保护要靠他们来实施。本来这种人员上的立体网络体系是国外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国国情的有益结合,有利从全方位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和防护。但由于历史条件的制约,很多班主任、甚至有部分心理咨询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学习和培训,仓促上阵,因此,这种优势非但没有体现,反而成了拖后腿的因素。反观美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从业者,受过正规化的从业培训,在实践上又有严格的行业和法律规范来约束。所以,要有效地保护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权利,当务之急是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从业者的选拔和培训,建立起一支合格的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队伍。

4.4应规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管理。首先要规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管理,例如对学生进行心理测验时,所选测验要符合测验的目的,适合受测者的年龄,对测验结果的解释要科学、恰当,对测验的结果应严格保密。其次,要规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档案管理,心理档案的内容要全面和富于建设性,对纸制档案应采用一人一袋的方法,妥善保管,不能让他人随意翻阅和借用。对于获得青少年许可而录制的用于教学或研究用途的心理咨询音视频材料,也应严格遵守其使用的规定,不得用于无关用途。

参考文献

1ethicalprinciplesofpsychologistsandcodeofconduct..

2ahromorltzea.Schoolpsychology:ahistoricalperspective.SchpsycholRev,1981,10(2):121-126.

3BlocherDH.theprofessionalcounselor.newYork:macmillan.1987.

4Grissot,VierlingL.minors'consenttotreatment:adevelopmentalperspective.profpsychol,1978,9(3):412-427.

5SwensonLC.psychologyandlawforthehelpingprofessions.pacificGrove,Ca:Brooks/Cole.1993.

6Johnsonp,YokenC,VossR.Familyfostercareplacement:thechild'sperspective.Childwelfare,1995,74(5):959-974.

7郭明瑞.著.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赖茨曼,LS.著.吴宗宪,林遐,译.司法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9HallaS,LinmJ.theoryandpracticeofchildren'srights:implicationsformentalhealthcounselors.JmentHealthCouns,1995,17(1):63-80.

10pardeckJt.Children'sRights:policyandpractice.newYork:theHaworthSocialworkpracticepress,2002.

11FlanaganR,millerJa,JacobS.the2002revisionoftheamericanpsychologicalassociation'sethicscode:implicationsforschoolpsychologists.psycholSch,2005,42(4):433-445.

12王宏方.国际学校心理学会道德准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3):28-30.

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案篇6

广泛深入持久地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增强青少年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促进广大青少年健康成长,为防控艾滋病的蔓延,服务发展、稳定大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

二、活动主题 珍爱生命远离艾滋消除歧视共享健康

三、活动内容

通过招募青年志愿者,培训青年骨干,建立乡(街道)、村(居委会)两级防治艾滋病青年志愿者宣传教育小分队队伍,深入社区、农村,每年开展一至两次青少年防治艾滋病“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  1、团县委成立青少年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总队。从各乡镇(街道)分别招募5名青年志愿者,组成乡镇(街道)级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分队,由乡镇(街道)团委负责同志担任队长。通过为期一天的培训,使他们掌握必要的防治艾滋病知识和宣传讲解技能。 2、由乡镇(街道)团委从各村(居委会)分别招募5名青年志愿者组成村(居委会)级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小分队,村(居委会)团支部负责同志任队长,由乡镇(街道)级青年志愿者分队队员担任讲师,为他们讲解防治艾滋病的知识。

3、在乡镇(街道)青年志愿者分队的指导下,各个村(居委会)级小分队深入到社区、村庄,每年开展一至两次防治艾滋病“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 四、活动步骤

1、2004年8月31日以前,团县委成立青少年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总队,从各乡镇(街道)分别招募青年志愿者,组成乡镇(街道)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分队,完成对青年志愿者的培训。 2、2004年9月31日以前,由乡镇(街道)团委从各村(居委会)分别招募青年志愿者组成村(居委会)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小分队,完成对青年志愿者的培训。

3、2004年8月和12月,各村(居委会)级小分队深入到社区、村庄,分别开展一次防治艾滋病“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 4、2005年以后,各村(居委会)级小分队在本社区、村庄每年开展一至两次防治艾滋病“面对面”宣传教育活动。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乡镇,战线团组织要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明确督导责任,建立督导制度。

2、立足基层,积极推进。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社区和村庄,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抓紧做好乡镇(街道)、村庄(居委会)两级青年志愿者小分队的建设和培训工作。

3、创新方法,务求实效。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科学有效的宣传教育方法,重点加强对青年志愿者的培训;要按照项目化运作的模式,落实资金、场地、人员,做到工作有部署、有行动、有检查。

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案篇7

关键词:青少年法律权威教育

青少年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所在。“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富则中国富,少年强则中国强”。但是让人不得不重视的是近几年青少年法律权威意识淡薄,违法犯罪情况有上升趋势,如众人皆知的马加爵事件、刘海洋事件、药家鑫事件,等等。我们在对这些事件感到痛惜和惊叹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的欠缺,进而引发我们对青少年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律权威教育的反思。当前在青少年中强化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成为学校和理论界高度重视的研究课题。

一、青少年加强自身法律修养的积极态度

(一)拥护宪法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我国绝大多数青少年有良好的法治道德观念,这与我国持续性开展的普法教育,国家不断加强和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体系,强化青少年知法守法教育是分不开的。青少年应拥护宪法这一我国根本大法,领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精神,社会主义公民能够自觉遵纪守法,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是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的长远目标。

(二)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当前,法律对青少年已具有权威性,也就是青少年已成为独立的行使法律权力,遵守法律义务的主体。每个青少年都要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不得做出逾越法律规定的行为。大多数青少年已树立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做事情讲法律讲证据,知法守法,在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也懂得运用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令其在行使权利时能够“三思而后行”,不会做出损害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的行为。

二、青少年法律权威意识缺失的现状

(一)法律知识匮乏

法律意识的养成离不开丰富的法律知识,这也是判断法律意识水平的一个重要准则。我国青少年已学过相关法律知识,但还尚未系统全面的把握法律知识。比如,在2002年发生了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向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泼洒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致使多只狗熊受伤一事,该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在对青少年就大学生刘海洋硫酸泼熊事件的看法的问卷调查中,认为他是缺少道德修养的占27.3%;虐待动物的心理疾病的占24.3%;青少年好奇心的占2.6%;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和行为的占45.8%。刘海洋在被拘留后曾表示自己学习过法律知识,也知道民法、刑法等,但他却不认为伤害狗熊是犯罪行为。在经过批评教育后,他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由此可见,刘海洋虽然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但未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对于规范自身法律行为也就无从谈起了,因为他缺乏的是对自身行为的法律判断能力。

(二)法律意识淡薄

2011年6月,曾经的北京大学学生连勇杀人的消息震惊了社会。人们纷纷质疑,北大学生怎么会杀人?其杀人动机原因更是令人费解。被害人乐乐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在玩耍中不小心撞到了连勇,没能及时道歉,让连勇产生了“什么人都能欺负我,连小孩子都欺负到我头上”的变态心理,最终残忍的杀害了乐乐。相类似的案件,让我们不由得联想到西安音乐学院大学生药家鑫杀人案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案件……这样的案件接连出现,正反映出青年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无知和漠视,肆意践踏法律,终究酿成了不可弥补的悲剧。当调查问到“如果遇到侵害或敲诈,你会怎么做”时,只有不到一半的青少年选择了报警,约为总人数的46.2%,由此可见,大部分青少年都没有通过法律途径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意识,青少年法律意识淡薄的现状不容忽视。

(三)法制观念知行不统一

从调查结果看,当代青少年已普遍认识到了“守法”的重要性,但是由于认知程度参差不齐,部分青少年不具有“护法”“用法”“知行统一”的良好品质。调查问到“当你在商场购物,突然有两个保安上前跟你说:怀疑你偷东西了,并且要对你进行搜身”时,仅有54%的被调查者选择“诉诸法律,维护人格尊严”。青少年的法律知识已在不断提升,但时常知行不统一,理论与实际脱节,还没有形成自觉守法、自觉维护法律尊严的意识。当青少年的个人意愿与法律和制度的要求相矛盾抵触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直至破坏社会公德和法律规范进而走向犯罪。

三、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对策

加强青少年法律权威教育,不仅对青少年培养良好的法律的意识观念有重大意义,而且能更加有效地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保障社会主义社会的祥和稳定。

(一)国家的角度

1.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有法可依。当前,覆盖社会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已基本完备,法律体系在整体层面上实现了科学统一。针对青少年犯罪行为的特点,及其可能发生的违法事件的立法是我国法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强化公民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的基础。只有构建全社会健全的法律体系,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提升立法水平,才能形成促进青少年健康向上、成长成才的社会外部环境。

2.树立法律权威,增强普法教育实效。加大力度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方面的宣传教育。对于流动人口中的青少年,应定期开展法律知识的教育宣传活动,强化其法律教育。主动对行为欠缺的青少年以及解除劳教的青少年开展法制方面的教育宣传,使他们在思想观念上得到根本转变,使其走上正轨,做守法公民,以防止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发生,提高公民普法教育的实效性。

3.营造全社会人人维护法律权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国家和政府需要在整个社会范围之中营造健康的法制氛围,强化法制方面的教育,以及加强政法队伍建设。以社区为例,社区应该建立对青少年进行普法教育的相关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自我保护能力,探索构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社区教育机制。社区、学校、家庭三方面联手,达到教育青少年的目的,给青少年成长成才提供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学校的角度

1.培养青少年法律权威意识是学校教育当务之急。对青少年进行法律权威教育,对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制化社会,提升全民素质有重要作用。对此项工作学校更要引起重视,切实抓实。

2.高度重视法制教师队伍建设。学校要强化法律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探索构建人民警察和教师共同执教的教育机制,在校教师首先自觉做到维护法律权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护法,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道德修养形象。学校要有一支法律知识丰富的专业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普法知识教育。

3.法制教育教学内容应有针对性。学校应该重视法律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使教学内容更贴近青少年实际,贴近现实社会,更加具有针对性,更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4.法制教育教学方法多样化。学校在重视法制教育教学内容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组织青少年观看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和专题广播,组织案例教学,组织法律知识竞赛,开展有奖征文,开展模拟法庭,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宣传书、开设法律咨询活动点、参观监狱,旁听有关刑事、民事、经济、行政案件的审判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树立起法律观念。

(三)家庭的角度

1.父母长辈带头自觉遵纪守法。家长要注意自身的行为规范,争取在学法、守法上做好带头作用。父母是家庭生活的主体,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若能规范自身行为,树立良好的榜样,提高自身道德文化的素养,孩子就会受到良好成长氛围的熏陶,为其讲文明道德,遵纪守法打好基础。

2.注重提升家庭成员法律文化素养。要重视提升家长的法律文化修养,学校应定期和家长沟通联系,定期开展对青少年的法律教育交流座谈会等,也可采用法官上课,少年犯现身说法,观看教育影片等多种方式,让家长增强责任感。通过众多案例表明,很多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与单亲家庭和父母有暴力倾向及过度溺爱、庇护,亲人法盲、法律意识淡薄,教育方法不当等错误行为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家庭在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四)个人的角度

1.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信仰。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让其主动参与到法律知识学习中,有效培养守法精神,强化法律意识,丰富法律知识,树立法律信仰。严格遵循法制规定和约束,维护法律尊严。在调查中,85.7%青少年非常希望提升自身法律意识。让青少年主动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明确社会责任感,从而正确指导个体行为。

2.培养权利意识和守法习惯。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者,我们需要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将其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工作有效施行。在普法规划中,青少年应作为重点教育对象,对其加强法制教育,强化其法制观念,培养权利意识,守法习惯,以及爱国意识,能够自觉守法,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行事,这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建设的基本标准,是对每位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基本要求。

3.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个别青少年之所以没有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主要还是对相关法制内容不理解,青少年之所以不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是因为对法律相关规定知之甚少。正所谓“不懂法就是法盲”。假使学校内法盲众多,所占比重较大,学校又没有引起重视,没有加强管理,由此不断发生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会危及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青少年正是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影响,是非辨别能力相对较低,尚未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此时,我们需要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升青少年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意识,自觉抵御不良行为的影响,降低青少年犯罪率。

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法制宣传教育,能够使其知晓法律内容,并深入了解其意义,进而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权威。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假使缺失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就会将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发展。要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教育,并对其展开深层次研究,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律权威意识,使其综合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将会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访全国普法办主任、司法部部长张福森[n].法制日报,2010-12-03(1).

[2]罗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切实加强政治队伍思想政治建设[n].法制日报,2011-04-14(1).

[3]李伯黍.品德心理学[m].上海: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2010(3):281-292.

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案篇8

专项集中行动总结会议上的讲话

市政府副市长××*

(200*年4月15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

我市“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是3月18日正式启动的。这一工程是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落实中央综治委《关于深化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有效遏制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保障。

“为了明天工程”是由市委、市政府决定,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委牵头,市综治办和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文体局、市司法局、市综合执法局等综治成员单位共同实施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在深入分析研究当前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主要围绕加强广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做好重点群体的管理、帮教工作;净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营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良好氛围等四个方面的工作内容。我们扎实开展了中小学校法制校长工作,有效组织了“为了明天工程”专项集中行动,积极推动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

开展专项集中行动的一个月以来,各职能部门紧紧围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进一步发挥职能作用,一手抓党的先进性建设,一手抓稳定发展和市场监管,做到了先进性教育和本职工作“两不误、两促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市综治委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成立了“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领导小组,组织召开了“为了明天工程”动员大会,举办了法制校长集中培训,下发了市综治委《关于开展为了明天工程专项集中行动的方案》,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有关单位部门“一把手”工程,进一步加大了领导力度。

二是切实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利用各种形式,搞好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广大青少年法制意识。第一,听在押犯现身说法。3月25日,市综治办和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市公安局等单位组织全市1000多名中、小学生到市看守所和州劳教所听在押犯现身说法,接受法制教育,提高了青少年学生明辨是非能力,增强了遵纪守法的观念。第二,开设少年法庭。今天,全市中小学校师生现场旁听了市法院、市检察院公开审理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件,集中开展了一次法制教育,真正使师生从自已身边的案例中吸取深刻的教训,自觉把认真学习法律知识、遵纪守法与好好学习、报效祖国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三,举办法律知识竞赛。4月13日,市委政法委、市教育局主办了一场法律知识竞赛,使全市中小校广大师生和家长普遍受到了一次法律知识的洗礼,竞赛中也涌现了一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一步增强了青少年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第四,律师进学校。市委政法委从市属5家律师事务所,为全市45所中小学校聘请了30名职业律师,担任学校的法律顾问。各中小学校形成了法制校长、法制辅导员、律师“三位一体”的法制保障模式。

三是深入开展专项集中整治行动。针对当前网吧、游戏厅等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全市上下在大力倡导青少年文明上网,开展创建“青少年安全放心网吧”活动的同时,各职能部门还进一步发挥市场监管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对学校及周边治安秩序进行综合治理,对学校周边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等经营场所进行专项治理。3月23日上午,市综治办组织协调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综合执法局等综治成员单位,对学校周边非法经营流动商贩和超范围经营的食品商店进行了专项治理,暂扣2家超范围经营的食品商店卫生许可证,暂扣6台人力三轮车,没收了盒饭等违规经营的食品。3月23日下午,市综治办组织协调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文体局等综治成员单位,对市区内网吧、电子游戏厅进行了突击性检查,对涉足网吧、游戏厅的中小学生进行了批评教育,对违规经营、接纳未成年人的网吧、游戏厅进行了处罚。3月25日、4月1日、4月8日,市文体局成立了以党员为骨干的文化市场稽查小组,对全市图书、音像制品等批发单位和电子出版物市场进行了专项整治,没收非法音像制品3096余张(盘)、非法图书120余册。同时,市综合执法局6个中队分37个责任区,对城区各中小学校及周边环境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这次专项集中行动,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全市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

四是广泛开展爱心捐助活动。4月6日,市综治办、市教育局组织城区27所中小学校2万多名师生,开展了以“捐出一天零用钱,献上一份关爱心”为主题的“为了明天工程”爱心捐助活动。城区各中小学校将募捐的9万余元人民币,全部用于资助各中小学校无亲、单亲、低保、弱势群体、农民工家庭学生等贫困家庭学生。

借此机会,我再强调四个方面的意见:

各单位、各部门,各位老师、同学们,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觉性,切实把“为了明天工程”做大、做强,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履行职能和所承担的责任。

一、统一认识,切实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抓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把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活动减少到最低限度,必然会大大地促进社会治安形势的好转,给千家万户带来幸福与安宁,这是新时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意义十分重大。各单位、各部门要自觉地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责任人,落实责任制,把“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坚持不懈。

二、充分发挥社区功能,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教育管理活动

社区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基地。据统计,在校学生每年有170多天闲暇时间要在社区度过,开展素质教育,学生减负后,在社区度过的闲暇时间会更多。另外,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闲散青少年的生活更是离不开社区。而社区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上有情况明、反应快、针对性强等独特优势,因此,充分发挥社区功能,对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尤为重要。广大街道、居委会干部和基层派出所民警要从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出发,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认真办好家长学校。如“监护人学校”、“单亲家长学校”、“残疾儿童家长学校”、“爷爷奶奶学校”和“孩子父母学校”等,通过讲授教育子女的方法,提高家长教育子女的水平,使家庭、学校、社区三股力量形成合力,更有效地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

三、动员和依靠各方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完成的事。我们要坚持发挥综合治理的优势,动员和依靠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形成齐抓共管的格局。

(一)政府职能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

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上,政府职能部门责无旁贷。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责任,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青保部门要及时发现青少年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提出对策措施,供党政领导部门决策;教委、公安、工商、信息、文广影视和新闻出版部门要经常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坚决取缔有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各类文化市场;综治、劳动、共青团等部门和街道、镇要加强对本地区闲散青少年的教育管理、法制宣传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闲散青少年顺利渡过就业之前的过渡期;综治、公安、民政等部门要做好对流浪少年儿童的教育、救助和保护工作,帮助他们纠正不良行为。

(二)社团组织要积极参与

社团组织具有联系面广、工作关系多的特点,因此充分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是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有效措施。团市委要积极开展“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十八岁成人仪式”、再就业培训和职业介绍等活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要积极动员离退休老同志为青少年国主义和传统教育报告,进行扶贫助学活动;慈善基金会要广泛开展爱心助学活动。这些社团组织的活动对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都将起到有益的推动作用。

(三)学校和家庭要密切配合

学校在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要系统编写法制教案,开设法制课,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家庭教育,提高家长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教育水平,加强法制意识,规范家长自身的教育行为。建立学校与家庭联系制度,学校每学期要召开家长会,老师在中小学新生入学和寒暑假期间必须进行家访,使学校和家庭及时了解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中的表现,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

四、抓住工作重点,提高工作成效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内容很多,我们在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时,突出重点,正确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校内与校外的关系。课堂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场所,但光重视课堂教育是不够的,对青少年的教育必须贯彻他们生活的始终,不留“盲区”。围绕“减负不减质、减负不减压、减负要增效”的目标,既重视课堂教育,努力提高科学文化知识和素质教育的水平,同时又采取有力措施开展课外教育活动,努力做到六个确保,即:确保课外教育活动场所;确保课外教育活动师资和辅导员队伍;确保课外教育活动时间;确保课外教育活动经费投入;确保课外活动基地和中介机构的规范运作;确保课外教育活动安全。

二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在全面加强青少年教育管理的同时,对那些容易产生过失行为的青少年,如闲散青少年、辍学未成年人、“双差生”、单亲家庭子女和有过失行为青少年等,作为特殊群体更多地予以关注。对闲散青少年和辍学未成年人,市和街道、镇要专门成立以他们为主要工作对象的“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各方对闲散青少年重点开展法制教育和职前技能培训;对“双差生”学校不能歧视、不能任意开除,如要开除必须报市教育局,观察半年以后再作决定;对“单亲家庭”子女要落实监护人,教师和社区干部不定期地上门家访,对其中有生活困难的,学校和社区定期给予补助;对有过失行为的青少年,立档建卡,建立街道、居委会、社区民警和家庭“四位一体”的帮教小组,认真把好思想关、交友关、收支关,防止重犯。

三是惩处与保护的关系。对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特别是未成年人,我们在严格依法办案的同时,贯彻“重教育、重挽救、给出路”的政策,对那些恶习不深,犯罪情节较轻,本人愿意悔改,社会、家庭有帮教能力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尽量少捕、少判,适当多判一些缓刑、管制和免刑,让一部分现实表现好、家庭管教能力强,有一定就业就学能力的少年犯、少年劳教人员提前回到社会。从而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

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案篇9

一、全力推进法律进校园工作,营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政法单位联动机制

周口市川汇区司法局在“五五”普法规划实施之初就面向未来,坚持以提高学校法制化管理水平为目标,以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为重点,启动了法律进校园系统工程。先是协同区政法委从区直政法单位精选89名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热心法制教育的公、检、法、司干警,担任全区104所中小学校兼职法制副校长。然后组织全区百名兼职法制副校长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进一步提高了兼职法制副校长的法律水平,使全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做到了有的放矢。为了使学校法制教育紧贴法制教育纲要。组织法制副校长针对目前校园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误区进行调研,然后认真编写法制讲稿。依法治区办公室统一对法理逻辑严紧、生动活泼、以案说法的讲稿收集整理,然后打印成册,分发给法制副校长讲课使用,做到了法制教学的规范性、针对性。法制校长根据法制教育纲要要求,结合全区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活动,适时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法制教育,使广大师生掌握并了解开展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斗争的重要意义,积极检举揭发犯罪线索。为了给学校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法制副校长在进行法制教育的同时,每月到学校了解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处理,有效预防和遏制不法事件的发生,教育师生树立依法维权意识,推进了学校依法治理工作的开展。

据统计,一年来,全区政法干警在中小学作法制报告258场次,受教育师生达13余万人次。为学校解决周边治安问题拆除黑网吧6处,捣毁黄色录像厅2处,治安处罚破坏学校教学秩序4例,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6例,有效保护了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政法联动教育机制。

二、切实加强社区“五个一”工程,推行青少年法制教育的社区与学校互动机制

社区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加强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阵地建设尤为重要。为此,川汇区司法局以服务社区建设,规范社区管理,参与社区服务,保障社区稳定为目的,以提高街道社区居民法律素质为核心,以社区青少年法制教育为重点,全力构建社区法制教育“五个一”工程。一是在每个社区街头显著位置设置一个法制宣传栏,将与居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定期载入专栏,结合具体事例以案说法,让社区居民、放学回家的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明法知理。二是在每个社区建立一个法律图书室,配置一定法律书籍,免费向居民和青少年学生开放,使社区居民养成遇事问法。解决问题靠法的习惯。三是在每个社区公示一部法律服务联系电话,为社区居民提供预约法律服务,社区居民一旦发生涉法涉诉问题,由街道法律服务工作者及时登门解决。四是建立一套学法制度。定期上法制课。在每个社区中开办社区居民法制学校,或在社区学校开办家长法制学校,开设家长法制教育课堂。由兼职法制副校长利用学校假日定期组织学生家长或社区居民上法制课或由家长学校组织学生家长共同探讨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方法,促进社区、学校、家长互动,共同致力于青少年法制教育。目前永光社区在周口七中开办的家长学校已取得积极的效果,深受社区居民好评。五是在每个社区建立一支法制教育志愿者队伍,以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社区普法网络,通过发放法制宣传页、法律服务卡、公布法律服务电话、服务联系方式等方法途径,向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民间纠纷调解等便捷及时的法律服务,并在寒暑假期间组织青少年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通过“五个一”工程的构建,建立起川汇区“社区、学校、家长”互动的青少年法制教育机制。

青少年法治教育方案篇10

一、抓认识,建机制,落实维权措施

该院从组织干警重点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入手,不断深化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完善了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长效工作机制。一是领导议事机制。将维权工作列入了党组重要议事日程,于1996年成立了维权工作办公室,对如何全方位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工作定期召开会议进行研究。二是目标考核机制。他们把未成年人犯罪检察工作和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工作纳入目标岗位责任制,明确各业务部门开展这项工作的目标和责任,对完成任务情况,进行半年初评,年终总评。并建立了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三是案件审查机制。由批捕、、监所抽调政治业务素质好,有丰富办案经验的干警组成未成年犯罪检察室,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认真审查,专题研究办理,把教育转化工作融入到案件审理的全过程。四是监督制约机制。建立错案和执法过错追究制,对于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若出现错捕或质量不高案件,从重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各项工作机制的建立保障了各项维权措施的落实,有力地推动了维权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抓制度,促提高,规范维权行为

为进一步深化维权工作,规范维权行为,该院先后制定了十项制度、五个规定和一个实施意见,并总结推行了维权工作“九法”。“十项制度”分别是:《维权办公室职责》、《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工作方针》、《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须知》、《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重点》、《侵害青少年犯罪案件登记表》、《审查批捕青少年犯罪案件登记表》、《审查不批捕青少年犯罪案件登记表》、《犯罪青少年跟踪教育卡》、《预防青少年犯罪活动卡》十项制度。“五个规定和一个实施意见”分别是:《审查逮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暂行规定(试行)》、《审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工作暂行规定(试行)》、《关于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常见十种罪名的证据规格和受案标准的暂行规定(试行)》、《关于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批捕条件和质量标准暂行规定(试行)》、《关于实行“两个延伸”、“两个文书”、“两个跟踪”的规定(试行)》和《关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案件审查方式、审讯方法的实施意见(试行)》。维权工作“九法”:即健全机制法、规范制度法、特殊审查法、讯教结合法、强化监督法、重点帮教法、共建创安法、联动预防法、热线扶助法。维权工作“九法”已于2000年被省院在全省推广。十项制度、五个规定和一个实施意见及维权工作“九法”的有效执行,使审查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更具操作性,维权工作更加有章可循,从而使我院的维权工作纳入了长效化、规范化轨道。

三、抓教育,促延伸,维权工作全面上水平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