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十篇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十篇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43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篇1

关键词:体育运动量;体育锻炼感觉;海南省;大学生

研究表明,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快乐的情绪是个体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体育活动后的心理感觉作为一种情绪反馈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满意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坚持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当然,作为运动中体会到的这种情绪状态,它能保持的时间长短因个体而异,因运动项目而异。运动乐趣通过使参加者更自觉、投入地坚持运动,从而使参加者得到长期的良好心理状态。本文通过对海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和运动量的调查,进一步探讨大学生参与锻炼的运动量与心理感觉的关系。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海南省五所高校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两所学校(海南师范学院、海南大学)一、二年级学生1208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22人,女586人,平均年龄为20.65±1.08。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相关的资料,综合参考多方面的研究结果,为本研究的选题和有关理论支持奠定了基础。

1.2.2 专家访谈法 在本研究中,从选题开始,到自变量表设计、统计方法的采用、统计结果的分析及讨论等,都向有关专家进行咨询请教,力求正确。

1.2.3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400份,收回1382份,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数为1208份,有效率为86.28%。其中体育锻炼感觉量表和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已在国内的核心刊物上多次用过,已证明其可靠性和有效性。

1.2.4 数理统计法 将所测试的数据用SpSSFoRwinDow11.5统计软件建立数据库。根据不同性别、来源、专业等对海南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感觉和运动量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南省大学生运动量状况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由3个条目组成,分别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3个方面来考察,调查与评定测试者参加体育锻炼的水平与等级。运动量=频率(强度(时间。其运动量的制定标准如下:小运动量≤19分;中等运动量为20~42分;大运动量≥43分。把海南省大学生运动量的平均值以及男、女大学生运动量的平均值与我国体育人口所要求的最低运动量(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a、每周身体活动频度3次以上;B、每次身体活动时间30min以上;C、每次身体活动强度中等程度以上)进行比较(表1),结果表明,海南省大学生运动量的平均值低于我国体育人口所要求的最低运动量5.33(p

对不同性别、来源、专业学生运动量比较(表2)发现,男生运动量比女生高15.38(p

针对以上结果,我们对不同性别、来源、专业学生强度、时间、频率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表3),结果表明:

1)强度:在轻微运动和小强度运动方面女生的参与程度远远高于男生,城市学生的参与程度远远高于乡村学生,文科学生的参与程度远远高于理科学生;在中等强度和大强度但不持久的运动参与方面,女生远远低于男生,城市学生低于乡村学生,文科学生低于理科学生;在大强度连续持久运动参与方面女生、文科生、城市生则分别稍高于男生、理科生和乡村生。

2)时间:持续运动时间在30min以下的活动,女生的参与程度高于男生,城市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于乡村学生,文科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于理科学生,而持续运动时间在30min以上活动方面结果则相反。

3)频率:每月1次以下、每月2~3次这两方面女生的参与程度高于男生,城市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于乡村学生,文科学生的参与程度高于理科学生;在每周1~2次,女生的参与程度高于男生,城市生的参与程度则低于乡村生,文科生的参与程度稍低于理科生;在每周3~5次方面女生的参与程度低于男生,文科生的参与程度低于理科生,而城市生在此项上则稍高于乡村生;在大约每天活动1次方面,女生、文科生、城市生的参与程度则分别低于男生、理科生和乡村生。

以上结果说明女生相对于男生、城市生相对于乡村生、文科生相对于理科生,其参与运动的特点更趋向于小强度、短时间、低频率,因而前者运动量低于后者的运动量并存在显著性差异是必然的。

2.2 海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感觉状况 体育锻炼感觉量表由12个条目组成,包括4个维度:精神振作感、疲惫感、安静感、积极参与感,主要测量体育锻炼心理效应及锻炼后的心理感觉。

体育活动后的心理感觉作为一种情绪反馈信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满意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和坚持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运动乐趣作为一种在运动中体会到的愉快,是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它本身具有直接的心理健康效应。当然,作为运动中体会到的这种情绪状态,它能保持的时间长短因个体而异,因运动项目而异。本研究表明:

男、女学生除了疲劳感(p>0.05)外(表4),在体育锻炼感觉的其它维度上男女生差异非常显著p

除了疲劳感(p>0.05)外(表5),乡村学生的精神振作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p

以体育锻炼感觉各量表得分为因变量,以文、理、体为因素变量的单因子方差分析(表6),结果表明,除了疲劳感(p>0.05)外,在体育锻炼感觉的其它维度上文、理、体学生差异显著(p

以上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来源、专业的学生体育运动后的心理感觉有较大的差异,提示我们在今后的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要注意区别对待,注重激发女生、城市生、文科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以满足不同学生的身心需求,使其获得更多的积极的运动心理感受。

2.3 海南省大学生体育锻炼感觉与体育运动量的关系

2.3.1 不同运动量的大学生体育锻炼感觉的比较 以体育锻炼感觉各量表得分为因变量,以大、中、小运动量为因素变量的单因子方差分析(表8),结果表明,除了疲劳感(p>0.05)外,在体育锻炼感觉的其它维度上大、中、小运动量学生差异显著(p

有研究表明,体育锻炼能使人产生一种欣快物质――内啡呔,该物质可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情绪高涨。同时,体育锻炼可以作为一种发泄口,将各种烦恼、焦虑、不安等情绪发泄出来,从而使心理得到平衡,增进心理健康。从本结果可看出,大运动量学生获得的积极的锻炼心理感受最多,其次是中运动量学生,小运动量学生获得的积极的锻炼心理感受最少。建议海南省大学生应多参加体育活动,已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大学生其运动量也应加大,以获得更多的积极的运动心理感受。

2.3.2 海南省大学生运动量与体育锻炼感觉的相关关系把海南省大学生的运动量与体育锻炼感觉计算pesnon相关(表10),发现除了疲劳感外,运动量与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积极参与感呈稳定的低度正相关(p

体育活动后产生的运动愉来源于生理需要或心理需要的满足,这些心理反应本身具有直接的健康效应,使参加者更易获得积极的心理健康状态,同时也影响个体坚持锻炼的程度。运动乐趣通过使参加者更自觉、投入地坚持运动,从而使参加者得到长期的良好心理状态。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海南省大学生的总体运动量与体育人口中所要求的最低运动量有显著的差异,但男生的运动量明显超过了体育人口中所要求的最低运动量,女生的运动量远远低于体育人口中所要求的最低运动量。

2)海南省大学生的运动量存在性别、来源、专业的差异,具体表现为男生的运动量大于女生的运动量,来自乡村学生的运动量大于来自城市学生的运动量,理科学生的运动量大于文科学生的运动量;女生、城市生、文科生参加运动存在小强度、短时间、低频率的特点。

3)海南省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感觉存在性别、来源、专业的显著差异,除了疲劳感外,在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积极参与感方面,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乡村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体育生的得分显著高于文、理科学生。

4)大运动量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积极参与感的得分高于中、小运动量学生,中运动量学生得分高于小运动量学生;学生的运动量与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积极参与感存在稳定的低度正相关关系。

3.2 建议 1)针对海南高校女生、城市生、文科生参加运动存在小强度、短时间、低频率的特点,建议要增加运动量,要从其参加运动的强度、时间和频率来考虑,但具体的强度、时间、频率却因人而异。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篇2

【关键词】体育教学;感受;快乐;能力;培养

DiscussiononSportspleasure

ZHULiu-ping

(physicaleducationCollegeofChinawestnormal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637002,China)

【abstract】theconceptofmoderneducationthought,theimportanttaskofschooleducationistocultivatethestudents'abilityofperceptionofbeautifulthings.Fosteringtheperceptionofsportsstudentshappysportsteaching.weshouldfullyunderstandthesportsbringhappypeople,studentsonthesportsabilityfeelhappy,tohelpstudentsbettertodeveloplifelongsporthabit.

【Keywords】Sportsteaching;Feel;pleasure;ability;Culture

0前言

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后期,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就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第一,打破了全国统一的体育课教学大纲,教育部只颁发要求更加宽松、灵活的教学指导纲要,对教材的内容、考试的内容和标准没有具体的规定。这为各地区和行业系统的学校体育课改革搭建了宽阔的平台,各地各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教学内容和考试标准。第二,到了90年代初,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培养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成为了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在体育课上由运动技术教学的模式向培养学生运动兴趣的模式转变,使得学校体育课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由此又衍生出了第三方面的变化:由于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感受,强调培养学生的兴趣,体育教学内容中出现了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和球类游戏类运动项目,并在教学中占较大的比重。一些传统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田径中的投掷、跳跃、集体项目;体操、游泳等则渐渐淡出了体育的课堂。另外,在教学方式和方法上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比如,选项上课的形式、俱乐部的形式、放羊与重点指导的形式等等。我们应该承认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和教学内容、方法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从一定意义上也推动了体育教育的向现代教育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问题和整体线路认识不清晰,使得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比如:前不久国家公布了我国青少年身体机能测试数据,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得令人担忧,尽管这几年有关部门采取了许多措施,但仍然没能阻止下滑的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反思近些年的体育教育改革,我们发现在教学过程中,片面强调学生暂时性的兴趣,过分强调脱离体育运动基本特征的快乐,忽视了教师应该利用体育运动的特点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和体育观念;只注重学生随意性的娱乐体验,忽视了正确引导学生去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引导去参与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忘记了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培育的责任和要求。正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调学生参加运动的自主性和随意性,追求体育教学的娱乐化效果,就必然会弱化学校体育的教育、健身功能,导致体育教学整体质量的下降。在教书育人的大前提下,如何全面发挥体育教学的教育、健身与娱乐功能;如何处理好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就成了学校体育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为了处理好这些关系,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体育教育的本质,客观认识体育教育的价值与特点,梳理清楚体育教育与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体育教育改革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本文试图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理解、分析,从认识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快乐入手,全面深刻地理解体育教育过程中快乐的特征与价值。为正确把握当前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提供新的思路。

1体育的快乐

快乐是哲学、心理学的概念,也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最多、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事的一切活动其目的都是为了求得自身的快乐。但是,何谓快乐呢?由于每个个体的生存状态、认知水平和社会的背景不同;就使得他们对快乐内涵的理解不一样;为自身所设立的快乐标准也大相径庭。比如,深夜看世界杯足球比赛,有人就觉得是件快乐的事,有人则不以为然。因此,我们在讨论体育的快乐之前,很有必要对快乐及与之相关联的内容作出理论的界定。

1.1快乐的定义

心理学认为快乐是一种情绪状态,它是指人们在感受外部事物带来的内心愉悦和满足的心理状态。当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心灵上就会产生愉悦的感受,这种心理的状态就是快乐。从这定义可以看出,人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是快乐情绪产生的基本原因。按马斯洛的人的需要理论观点,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又有精神方面的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是人生存的两个条件,它们同时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缺一不可。但是,由于人的生存状态不同;认知水平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不同,在生活中所追求的需要和所获得的满足感就不一样;在感受外部事物时的心理状态也就不同。比如:有人为获得一袋粮食而卑躬屈膝;有人则为坚持自己的信仰而绝食抗争。有人因品尝了美食而欣喜;有人则为征服了高高的山峰而狂欢。按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教育的过程就是逐渐培养和启发人们的心智、提高人们的认知水平的过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多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的同时,培养他们精神需求得到满足的感受能力,这既是社会文明进步对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所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快乐的产生机制,认识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和启迪学生精神需求有着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

1.2体育运动快乐的特征

各种事物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的规律,正是由于它们的这些特色,人们在感受、感知这些事物时也就呈现出了不同的心理状态。体育运动也是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当它带给人们的快乐时也会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

第一,体育运动是一项文化活动,它是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而产生的,当人们在体育运动过程中各种需求得到了满足便会产生的愉悦的心理状态。人们主要从两个方面来感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首先,当人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之中,就能获得运动时身体的曲线、节奏、形态以及身体运动的力量、速度、协调、平衡、灵活所带来的美的、愉悦的感受。也能获得齐心协力、精妙配合、坚持不懈、勇敢拼搏等人类优良品质所带来的美好而又快乐的体验;还能体会到拼搏后的胜利喜悦,以及身体的生理能量释放后轻松、平静的。其次,作为体育运动的观赏者,除了能够欣赏到人体运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美妙景象之外,体育运动的真实性、新奇性、娱乐性都会给他们带来十分愉悦的心理感受。由此看来,参与运动,享受运动的美感是体育运动快乐的特征之一。

第二,尽管体育运动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都进入到了较为忙碌、紧张的工作状态,因而,需要克服由于运动所造成的身体不适的生理反应,要克服一些非生理因素带来的各种困难。同时人们还需要用毅力、坚韧、勇敢、机智去应对、处理运动过程中各种突发的复杂局面,最终完成运动。正是由于人们全身心经历了这样的活动过程,运动的、安全感、被认同、被赞许荣誉感以及克服困难、战胜对手、超越自我等一列丰富的心理感受荡漾在人们的情感世界之中,让他们的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快乐体验达到了最佳的状态。所以说,当今世界的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了人们精神文化享受的最佳项目之一。伴随着挑战和吃苦的快乐是体育运动的最大魅力,也是体育的快乐又一个重要特征。

第三,对体育运动快乐的感受能力需要通过学习和培养。体育运动是文化活动,特别是现代体育运动,不但是运动技能需要学习,该项运动规则和战术配合也需要学习和培养。这样才能使运动的参与者更好的利用规则和运动项目特点让自己达到最佳的运动状态。只有这样参与体育运动的人们才能享受到它带来最大的快乐。所以,感受体育运动快乐的能力需要通过学习和培养逐步提高,体育运动的精神享受层次也需要通过学习和培养的到逐步提升。需要学习和提升的快乐是体育运动快乐的又一特征。

从以上的这些特征我们可以看出:体育运动这一人类独特的精神文化活动,是我们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精神家园。只有通过参与这一文化活动人类才能使自身健康、快乐的生存。学校的体育教育就是要运用体育运动的魅力来培养学生对运动快乐的感受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高尚的体育运动,让他们自身的需要在体育运动中得到充分的满足,以获得无穷的快乐。

2感受快乐能力的培养

感受快乐的能力是学生具备生活能力的重要方面,一个具备较强感受快乐能力的人,他一定会快乐、幸福地生活。学校教育所设定的德、智、体、美诸多课程,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和快乐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情操高尚、爱好广泛、精神生活丰富的快乐的人。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感受体育运动快乐的能力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是否能够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效果,其责任在教师。因为教师主导着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职业技能和事业心的同时,还应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用现代教育中人的全面发展观为理论依据,把每次的教学活动都当成育人的过程,当成对学生思想和精神层面的树造过程,使学生获的全面、健康地发展。我们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让他们终身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让他们终身获得较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说到底教育就是让学生成为更加文明的社会成员。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有较深刻的快乐体验,运动的习惯就容易养成,体育教育效果就会显现。我们知道,感受快乐的能力与人的认知水平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文明程度,帮助学生去认识体育运动的特点和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系统的伦理和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体育观念也就能够建立,他们就能正确的看待和克服体育运动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圆满的完成每一次快乐的心理体验。

第二,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体育教学中,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学生体验运动的快乐有积极的作用。教学的环境主要包括运动的场地、运动的器械设备以及教师为教学营造的课堂氛围。在体育课教学中首先应该有一个安全的环境,场地器械的安全、器材设备的安全以及学生服装的安全,都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一个不安全的环境中或发生了安全事故的情况下,学生不容易获得较好的快乐感受。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材的特点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对于学生感受体育运动的快乐非常有帮助。比如,体操类运动时的音乐效果;教学比赛时,学生之间的互相鼓励、加油;运动技能练习过程中的相互帮助和学习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教师认真准备每一堂体育课的教学工作,让教学的活动达到预期的效果。

第三,教师注重引导的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除了符合一般的教学常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之外,还要考虑如何能够帮助学生去感受运动快乐,体验运动的乐趣。通过清晰的技术讲解,激情的场景述说、仔细而具有逻辑的战术战例分析以及优美的动作示范,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帮助学生认识、了解所学体育运动项目的特点,协助建立良好的运动感觉,引导他们体验体育运动中的情绪感受,掌握体育运动中的情绪控制方法。在学生参加运动的过程中积极鼓励他们克服困难,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同时教授他们克服困难的技能方法。和他们一起分享运动后的喜悦心情。总之,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和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就能让学生有效地体会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提高他们的感受快乐的能力。为养成终身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3结语

在校学生身体素质的下降,根本的问题在于体育教育缺失,在于学校体育课教学活动的质量低下。重新重视每一堂课的体育教学质量,重视整个学校的育人质量,让具有魅力的体育运动成为学生感受美好事物的重要途径;成为他们高层次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只有这样,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素质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他们才会成为具有高尚人格、全面发展的人,他们也才有可能成为我们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崔录,李玢.现代教育思想精粹[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2]黄济.教育哲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篇3

论文摘要: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对学生实施全面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终身体育”理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学校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体育中渗透着大量美育因素,学生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过程中可以从多方面感受和意识到美的现象:从身体角度出发,可以意识到身体的线条美、匀称美、姿势美、健康美、肤色美等;从运动角度出发,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形态美、跃动美、韵律美、和谐美、敏捷美、柔韧美、力量美等;从行为角度出发,可以感受和意识到协作美、结构美、道德美、忍耐美、机智美等。更重要的是,运动者在运动中可以在身体和精神上得到满足和充实,感受到享受美。学校体育对美的教育是有意识的、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师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所获的美的感受和对美的判断、评价能力,通过学校体育教学,以言传身教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优美的语言、高雅的举止、朴实的生活、整洁的衣着、优良的作风、轻松优美的示范动作给学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使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同时,教师结合体育教学内容给学生讲授一些相关的美学知识,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鼓励学生在运动中尝试美的内在体验和自觉的审美意识,并将内心体验的美和外形观察的美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目前,世界各国的学校教育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纷纷从这一观念出发,从不同角度将美育列入到学校体育的目的和任务中。芬兰学者明确指出,体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可能性;新西兰学者提出,学校体育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能轻快、优美地进行运动”;前苏联学者明确提出,学校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外表整洁、举止端庄”,并强调“不懂得协调发展的肌体和健康,就不能理解人的内在美”,充分强调身体发展在美学方面的重要性;英国学校体育的目标中也列有“美的理解”的相关内容。 

总之,越来越多的国家愈来愈重视利用体育中的美育因素来培养学生理解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二、学校体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体育是一种行为教育,通过体育教育能卓有成效的教育人,这是已被实践多次证明了的事实。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有着独特的学科优势,是其他学科所无法企及的。教师通过体育教学中的各种行为表现来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品质。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强度的运动训练鼓励学生克服困难、拼搏进取,这对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十分有益。在训练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实际表现,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迅速加以改正,其教学效果比其他学科更为直接,更容易表现出来。另外,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也是其他学科和活动所无法代替的。学生在从事体育活动尤其是参加运动竞赛时,情绪往往容易兴奋,其潜在的不良品质和思想作风最易真实地表现出来。裁判员可以利用竞赛规则有效地教育学生改变不良行为,由于这种教育过程是在极为自然、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进行的,所以一般都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运动场上激烈的竞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遵守纪律、服从裁判、礼貌待人、顾全大局等良好作风,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许多国家在制订学校体育目标时,都强调要重视和发挥学校体育的教育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 

三、学校体育能够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体育运动属于高尚的文化活动之一,对体育有没有兴趣和爱好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程度高下的重要标志之一。养成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对人的身心健康甚有裨益。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基础,学生在学校受到的体育教育将会延续到社会。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和体育健身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已成为多数人休闲娱乐的首选。这一转变对学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在学校体育课上教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还要要求学生更好地掌握锻炼身体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具有参加终身体育运动的能力和正确的态度。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制订学校体育目标时都对学校体育提出这样的要求。前苏联学者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技能和习惯”;英国学者提出,“养成用积极、快乐的态度度过余暇”;日本学者提出,“培养和树立学生一生能够继续参加运动时间的能力和态度”。我国在制订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时也提出了终身受益的问题。这就给我们的学校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就是要强调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树立终身锻炼身体的理念。 

四、学校体育能够树立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的教学方式和活动方式必然是集体参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体育课,还是课外体育活动,多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或者比赛的方法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这种活动方式无疑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直接接触和交流。他们在体育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之间具有依赖性、牵制性和影响性。学校体育的诸多方面蕴含着竞争因素,体育课中的教学比赛和对抗练习,课余时间班级和校级之间各种形式的对抗赛、邀请赛、达标赛、选拔赛、全校性的运动会等,都为学生投入竞争提供了机会。一方面,体育比赛反映了青少年学生乐于参与竞争的心理要求,是他们参与体育活动最喜闻乐见、最易于接受的一种形式;另一方面,体育比赛的效应在于以运动竞争为媒介,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而且,必将在学生中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发他们对所代表的群体的集体感,从而起到体育比赛部分学生直接参加,多数或全体学生间接参与,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的作用。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学校体育凭借它独特的学科特点和学科优势,在教书育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学校体育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充分挖掘学校体育的学科优势,积极优化教学环境、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使学校体育在未来育人教育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茅鹏.体育与人类的素质教育[j].体育科学,1999.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篇4

关键词:心理学个性倾向性体育兴趣终身体育意识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已经成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对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体育人口有很大帮助。我国教育部2001年制订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里指出[1]: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坚持形成终身体育。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如何针对学生的需要选择合理教学方法和内容,才能达到激发和保持学生对运动的兴趣,是目前为止教学改革中争论最大的方面。我们不妨从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去分析学生在接受体育这一事物时对体育的认知过程和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兴趣等方面的心理因素,从而对症下药,合理安排教学总体方针,使教学过程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作用。

1.学生接受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在接受新事物时,其心理活动都会有着极其复杂的变化过程。从领域上可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在一起,并在一个人的生活中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2]。在教学中,部分个性倾向于爱好运动的学生很容易培养终身体育意识,部分不爱好体育运动的学生人群则是我们需要分析的重点。成功地将这类人群培养成体育人口,大致可分为三个表象阶段:首先,是从不愿参加运动到尝试参加运动阶段;第二,是学生由愿意尝试参与体育锻炼到自觉参与体育锻炼阶段;第三,是学生由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到形成稳定的运动兴趣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阶段。

1.1学生从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心理活动分析

原本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的学生,大致为以下几种情况:第一,个性心理特征不倾向于体育运动。也就是说有部分学生本身的性格内向、胆小,或者在体育方面先天能力不强,因此不愿参与体育运动;第二,学校体育课内容和形式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缺乏体育动机。第三,没有良好的体育氛围,去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愿望;第四,周围人群对体育的不良认识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些因素都导致学生在认识体育过程中,对体育运动产生不良的感觉和知觉。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参与体育运动,更得不到快乐的体验,同样也给学生认识体育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使学生表现为不爱上体育课,课外从不参加体育锻炼。在这种心理状态下学习体育运动,效果不言而喻。

1.2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不良的心理活动分析

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过程中,由于学生本身对体育的认识不深刻,教学形式的呆板无趣,教材内容的不合理,教师教法的不恰当等都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心理影响。使得学生在尝试参与体育锻炼的阶段对体育运动产生不良的感觉和体验,导致不正确的认识,更谈不上参与体育运动的意志过程。体育运动在学生接触体育的初期就被一票否决为不感兴趣,终身体育意识更是无从谈起。

1.3学生不能坚持体育锻炼的心理活动分析

学生在校期间能经常参与体育锻炼,进入社会后却停止体育锻炼的现象较为普遍。这种现象主要不是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是因为自身没有形成稳定的终身体育意识。当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等心理过程发展到高水平阶段时,形成意识。反之,当学生的心理过程没有发展到较稳定体育兴趣阶段时,其没有形成稳定的个性倾向性,也就没有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难以坚持终身体育锻炼。

2.合理运用学生学习的心理过程阶段,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终身体育意识是指树立终身坚持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意识。学生接受体育的过程中,有一个由浅入深的心理过程阶段,我们可以针对这些心理过程阶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欲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必要的理论学习应先行,应通过课堂和其他形式的学习,提高大学生对体育在学校教育、个人成长、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传授基本体育知识的同时,进行体育文化的系统教育,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3]

2.1知识诱导,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其主要原因是对体育的认识不深,不能了解体育的作用,没有体验到体育带给自己的快乐。加之学校体育课内容的不适合,学生对体育运动有一种排斥心理。对于这部分学生,应先通过体育健身知识的介绍,使其对体育运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正确的认识。运用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手段,教会其欣赏体育运动之美,感染运动激情,触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参与体育锻炼动机的确立,才能使原本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有参与锻炼的冲动,这是学生接受体育运动的第一步。

2.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

学生在尝试参与体育锻炼阶段,实际上是一个认识或重新认识体育运动的过程。在这个阶段,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感受到运动带来的的乐趣和体验到成功的自我满足感。充分利用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相互作用,为意志过程确立方向。[4]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对待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内心的情绪;运用反馈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开展“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性;通过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进,精心设计教学计划,发展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学生对体育有了浓厚的兴趣,并经常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才能形成较稳定的体育兴趣倾向性,发展在体育方面的个性倾向性,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2.3发展学生对体育的个性倾向性,培养终身终身体育意识。

学生由自觉参与体育锻炼到形成稳定的运动兴趣和养成体育锻炼习惯阶段,由于学生对体育运动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确立了相对固定的体育动机,且有较高的体育兴趣,在此阶段,应继续发展学生的体育兴趣,使其形成较稳定的个性趋向性。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较感兴趣的1―2项身体锻炼技能,并巩固其对体育的认识,明确体育锻炼对自身的意义,坚定其意志过程中的目标指向。当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个性倾向性等复杂的心理活动良性地发展到最高水平时,便发展成为终身体育意识。

3.结语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教学则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主要途径,体育教学环节的细节将决定学生能否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及接受终身体育。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心理活动过程,教师对症下药,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形成热爱体育的个性倾向性,最终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接受终身体育。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状态的分析,将指导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为教与学的互动提供理论依据和目标指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6.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篇5

关键词体质健康政策自我决定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基础。近年来从国家到各部委都出台了一系列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例如,2006年12月教育部、团中央、国家体育总局启动了“阳光体育运动”,2007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11年7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可以说,这些政策是新时期提高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但最新公布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显示,青少年体质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我国青少年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近视率居高不下,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养成率和巩固率依旧很低。如何有效提升这些体育政策的实施效果,切实改善青少年体质健康,是广大体育工作者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自我决定理论为研究基础,尝试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实施进行相关探析。

一、“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有效实施的影响因素分析

“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是否有效实施关键看它的“实效性”。所谓“实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我们知道,内因是青少年养成锻炼习惯的决定性因素,阳光体育政策对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而言是外因。因此,关键是要养成青少年自觉锻炼的意识,让其主动认识到参与体育运动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对健康生活的促进,否则即使外界政策再完备,也很难达到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的。

在人们的任何一种社会行为中,只要存在着需求,就会存在着为此而产生的付出,也就必然存在着付出与获得之间的对应关系,存在着对满足需求的程度和状态的追问,存在着效果分析和价值诉求。因此,衡量“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效性应该坚持社会维度与个体维度两个要素的价值取向相统一。其中第一个要素――“社会维度”是指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对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客观需求,即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落实与促进;另一个则是个体维度的取向,即关注受教育者身心成长的主观需求。

因此,“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施,还应关注青少年对阳光体育的态度、需求和感受,即关注受教育者身心成长的主观需求。“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作为一种外部因素,主要是通过活动的开展让青少年对锻炼及健康生活方式产生积极的价值认同,并最终内化成为自己的健康生活方式。

二、“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有效实施的动力机制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国内外的体育研究者已愈来愈注意到依靠外部因素向青少年灌输体育知识、技能,或通过特定的方式组织一起锻炼,效果极其有限,只有内部需要通过兴趣及需要“内化”成为青少年的自觉行为,才能实现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期望的目标。

因此在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政策过程中也要关注学生的内化,形成学生主体的自觉。

1.“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价值观内化的发生条件

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德西(e.Deci)和瑞恩(R.Ryan)等人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依据自我决定理论我们可以知道,锻炼习惯的养成就是一种关于体育经历的选择,在充分结合自身体育兴趣和外部环境引导的基础上,青少年对各种体育健身方式的产生作评判并进行认同性选择。这种自我决定可以引导青少年从事感兴趣的、有益于自身发展的锻炼行为,并激发青少年锻炼的内部动机。其中,提供合理理由、承认参与者的感受、自主支持是促进“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价值观内化的三个重要条件。

根据现有的锻炼动机研究成果我们知道,让青少年体育锻炼的理由与促进自主支持条件紧密相联时能促进青少年从事“阳光体育运动”等活动的自我决定和参与过程。同时,现有研究也发现,要想帮助青少年把外部提供的健身意义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认同,还需要存在自主决定形成的促进条件,这样对缺乏内在锻炼动机的学生就形成了一个有可能吸引他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有意义理由。第二个条件是承认参与者的感受。也就是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和青少年参与活动的倾向性之间可能存在不相吻合及可能的冲突给予承认,这种承认传达了活动组织者对青少年选择权的尊重。它能缓和与活动价值感认同的冲突,同时允许参加运动的同学去理解被要求的行为,认识到这种行为能够与他们自身的兴趣爱好相融合。第三个条件是自我决定理论的自主支持,通过多样化的选择能够促进内化方式的整合。调查发现,如果对青少年参加“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在表达上使用命令的语言,如“必须”“一定”“务必”等字样,他们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其对活动本身价值的内化和整合都将被削弱。然而,如果允许学生对活动自由选择,而不是给予压力,那么学生就可能自主表达对活动的支持,这样就能促进青少年对体质健康政策的认同,实现体质健康价值观的内化和整合。

2.“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价值观内化的发生因素

青少年接受“阳光体育运动”的过程是一个价值内化、行为养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实施的实效性会受到政府、学校、家庭、朋友和大众传媒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内化成青少年的自觉也体现了对社会化r值认同的过程。广大青少年在阳光体育大背景下,受周围重要他人的影响,逐渐产生价值认同,这时他的参与态度可能会逐步由消及转化为主动并最终形成个体的自觉。青少年这种受重要他人影响产生的主动内化有助于使自身由他律运动走向自律运动。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内化的过程中教师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相比其他人,教师的言传身教会更多地影响青少年,教师的体育价值观有更多的机会传递给学生。通过对学生参与运动进行鼓励、认可,能很好地激发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动机力量,从而提高体育锻炼的自主性。其次,父母对他们从事体育活动的信任、支持和关心所产生的归属感能够让青少年更愿意进行体育活动的尝试和坚持。最后,同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也对青少年体育兴趣养成与促进有较大影响。

三、“阳光体育运动”政策有效实施的策略

体育政策有效实施的重点是提升青少年的锻炼动机需求,它具有始发、指向、选择及强化的作用,能有效地唤醒并维持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

1.价值取向策略

当学生锻炼身体的目的明确后,就会自觉树立目标,身体力行,坚持参加身体锻炼,其行为越发自觉和积极。认识―情趣―行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占据中间环节的情感与兴趣,自然随之同步而高升。因此,要加强宣传和通过营造“阳光体育运动”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意义的理解,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2]。

2.自我感受策略

“阳光体育运动”推广必须重视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爱好。兴趣激发是“阳光体育运动”理念内化、提高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动机的前提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兴趣是健康美好的情感。夸美纽斯曾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培养青少年的体育兴趣目的在于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在各项体育政策实施中要充分尊重青少年的兴趣爱好,了解青少年的基本体育兴趣或特长,在这个基础上来制定符合他们生理、心理需求的实施计划。

3.任务性驱动策略

“阳光体育运动”政策取得实效性的关键是要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并养成一种自觉行为。如何养成自觉呢?现有研究表明,合适的任照莆漳茏畲笙薅鹊靥岣哐生的参与度并提升内部动机。依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校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目标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适宜的任务驱动获取最好的效果[3]。由于学生的运动能力、运动水平存在客观的差异,制定阳光体育运动项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活动的开展要因人而异,可以用“跳一跳,摘桃子”的经验来设置教学任务,既要让学生感受参与运动成功的喜悦,又不会过于轻松,失去锻炼的价值。因此,适宜的任务驱动是阳光体育有效开展的组织策略。在实施的初始阶段,要围绕活动目标,依据学生的年龄、性别和运动能力水平进行确定,从而组织相应的学习任务。在实施的促进阶段,则分解活动任务,促进学生持续有序地参与活动;在提升阶段,需要探索活动的内容与形式的更好统一,将任务驱动提升为学生主动的锻炼习惯。

4.选择性渠道策略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假定自主需要、归属需要和能力需要代表三个固有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三个需要的满足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按照这个理论,当所有需要没有满足特殊的环境,个体会产生缺乏动机,许多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缺乏动机是因为缺少自主需要,缺少个人选择和活动选择[4]。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开展还是以组织者设定的项目为主,没有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缺少自主感。学生感到他们是被动地参与,有被控制感。这就要求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组织者提供更多项目供选择,特别是一些参与性强、竞争性相对较弱的运动项目(有氧操、健美操、体育舞蹈等),这将有效地提高那些不喜欢较强竞技类项目同学的选择和动机。因此,组织者对阳光体育的开展不仅要宏观管理也要微观指导,通过广泛性和专业性的活动渠道,让广大青少年在自我动机的调动下,由被动参与到主动选择,从而扩大阳光体育的受益面。

5.归属感认同策略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们有内化自己社会群体的价值和调节的本能倾向,这种倾向受到归属群体感的促进,也受到能力感的促进,而获得归属感和能力感的支持会促进内化,并足以产生摄入价值或鉴别价值[5]。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若能感受到教师或同学在活动中对自己的尊重,将激发出强烈的运动动机并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否则学生将会有挫败感,就无法很好地融入群体性的运动项目中去。因此,教师在体育运动的组织实施中应将情感贯穿始终,比如,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需求,充分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交流在运动中的情感体验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爱和尊重。

6.自我实现策略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等级的需求。在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实施过程中,组织者应给青少年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不应刻板地按照统一模式去组织。体育运动项目的多样性能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自主空间,组织者主要是引导学生自主练习,通过俱乐部模式、菜单式模式等方式让青少年从事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从而激发他们对更高体育运动技能的追求,也有利于提高活动组织与教学的有效性,满足青少年自我实现的需求。“阳光体育运动”政策主要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锻炼习惯的养成。采取学生自主练习、自主安排、教师引导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他们从事体育运动的积极性,让广大学生在运动中感受快乐、感受成功。

参考文献

[1]暴占光,张向葵.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2]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n].中国教育报,2007-4-26.

[3]王晓敏.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武汉市中学生体育学习动机的研究[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4]苏煜,郑厚成.自我决定理论与体育学习缺乏动机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1(2).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篇6

体育教学培养体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054-02

1对终身体育意识的认识及范围

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体育教育的总和。终身体育是指人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各种教育的总和。终身体育教育是贯彻人的一生的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部分,它是自发自主的教育,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没有教师、没有体育课作业的条件下进行的,人们根据各自的主观条件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终身体育的主要范围包括:①锻炼者能积极地、长期不懈地坚持体育锻炼。②体育兴趣浓厚并稳固持久。表现出对一个以上体育项目感兴趣,并长期坚持锻炼。③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④参加体育活动时总体感觉好,并伴随快乐的情感体验。⑤把体育活动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将体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高中学校体育中学生处在16~20岁年龄段,是学生进人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也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体育意识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身体生长发育得如何,直接影响着人的一生。如果少年时期身体发育得不好,如脊柱侧弯、驼背、呼吸机能差等等,到了成年以后往往无法弥补,而成为终身的缺陷。所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体育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体育基础的关键时期。

2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策略

2.1教师素质的自我提高。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无论其身体素质怎么好,技术有多么全面。他都不可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必然有其自己的专长。但是面对无数的学生,每个学生各有各的兴趣和爱好。学生不懂体育方面的知识自然而然地找体育老师来帮助。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我的知识面,才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教学过程也得心应手,也赢得学生们的信任、欢迎。体育教师还要跟随时代的不断发展,随着多媒体、网络信息化进入课堂,体育教师应不断地自我进修,开拓信息方面的知识,才能不落后于时代。在体育教学中应表现出创造的天赋和好奇心,使体育教学常教常新,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能把最新的体育信息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体育的氛围、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样,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将起到潜移默化地作用。

2.2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高中体育教学中应加强体育理论教育,提高学生对终身体育的认知,身体锻炼应遵循人体自身运动规律进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尤为重要,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理论教育,理论教育能使学生明确终身体育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真正认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从而指导终身体育锻炼,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理论课学时、量是完成教材的重要保证,力争把教材的内容讲深、讲透、讲具体,才能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拓宽体育知识面,从而终身受益。

2.3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

营造积极向上的体育氛围,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目的。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手段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开放型教学要求以高中生为主体,以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保障,以教会高中生学习、帮助高中生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提高主体接受、改进、加工、转换信息的能力为根本任务。因此,实施开放型教学,就是让高中生参与教与学的过程,让高中生参与到目标的制定中。例如,排球双手下手垫球练习,每个高中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向体育教师汇报并商榷自己制定的目标个数。在组织形式上,以往的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整齐划一、步调一致,限制了高中生个性、特长的发挥。而开放型教学的着重点则是取消和放宽某些限制,能放则放。这样既考虑到高中生的主体意愿,使高中生感受到肩负的责任,又考虑到高中生个体的差异,激发了高中生的学习动机,使高中生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身心愉悦地学习,有利于高中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2.4激发学生对运动参与的欲望和满足感。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比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从中得到乐趣,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2.5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篇7

【关键词】高中体育培养体育锻炼意识

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根本宗旨的今天,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成为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

一、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加体育活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场所,成为他们运动的乐园。体育教师应该多设一些体育比赛项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应该考虑如何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得到乐趣,使学生在文化课所受到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滋物细无声”的诗句,最能说明这种效果。只要教师的设计合理,项目有效,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学生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意识,不知不觉地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因此,学生们就能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二、合理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习惯和能力。

1、加强思想教育,明确锻炼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教育和培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功能,体验到体育的魅力,意识到终身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

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培养学生持续性的体育自学能力。

2、密切师生感情,确立教师的偶像地位。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密切师生感情,多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当学生在学习、生活和锻炼中出现困难时,要多关心他们,鼓励他们,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为人师表,处处表现出一位人民教师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让自己的言行举止在不经意中感染学生,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视教师如朋友,为偶像,教师的一言一行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南,教学思想就会被学生自觉地接受,学生也就会在课内课外强化练习,自觉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3、重视信息反馈,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锻炼情况,对学生的锻炼态度、锻炼成绩做出正确的评价。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进一步坚持目标的欲望和继续锻炼的热情。

三、转变观念,树立终身运动观念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篇8

摘要本论文主要通过访谈、文献资料和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以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现状进行研究,意在了解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的认知情况、动机、次数和投入时间、内容和方式、场地和时间以及影响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因素等。

关键词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健美操

一、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对参与健美操运动的认知情况较好,对健美操运动了解的人数占60%,不太了解的占有30.6%,不了解及根本不了解的占9.4%。这表明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大部分女大学生对健美操的有所了解,但要使健美操运动在红河学院更好的开展还不够,健美操运动理论知识的教学、运动功能推广及运动效果的宣传等方面还需加强。

二、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动机

动机是引起我们行为的一种刺激,而最基本的动机是满足我们对衣、食、住、行等基本行为的需要。健美操运动之所以能够吸引女大学生,除了其自身对参与健美操运动感兴趣外,主要是因为它能够使人在音乐伴奏下产生兴奋感,愉悦身心的功能。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感兴趣的人数较多。占调查总人数的73.8%,兴趣一般的人数占15.6%,其人数也不少,如果加以引导,也会积极的加入到健美操运动的行列中来。从上述两种情况分析可知,健美操这项运动受到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的青睐,并且也能够认识到健美操的健身价值,这有益于健美操运动在红河学院的发展。通过访谈得知,大部分学生对健美操非常感兴趣,由于没有课外俱乐部,只能通过选课的形式进行参与,但课程资源不足,一般到大二、大三才可以选课,故不能满足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愿望。

三、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喜欢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内容及形式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在参与健美操运动时有53.9%的学生还是喜欢以传统的大众规定、拉丁、健身操类为主要内容;而深受女大学生喜爱的流行操,即有氧舞蹈、踏板操、街舞健身操、形体操等选择为锻炼内容却所占比例较少,仅为22.7%。对其分析得知,规定套路与拉丁健美操相比,选择拉丁健美操的人较多,其原因为拉丁健美操属舞蹈和操化相结合动作,节奏比规定套路稍慢且音乐和谐入耳。就其受女生喜爱的流行操来讲,选择锻炼内容较少原因可能是自身对其了解不够,而且可能由于操化动作繁琐,舞蹈性动作较多,自身舞蹈乐感、协调性较差,还缺少一定的技术指导,故选择的人少。对于搏击操、踏板操、形体操远远不及街舞健身操,是因为爵士舞、街舞是目前流行舞蹈,街舞健身操里边注入了流行元素。

四、影响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因素

影响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因素有很多,从调查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认为缺乏技术指导会影响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的比例最多,占35%;而运动场地不足与组织工作薄弱,也占有很大成分。分析上述情况可知,从客观因素来说,这主要与学校开展有关健美操运动的内容较少以及学校对健美操这项运动的重视程度有关,同时也与学校体育环境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关系;另外,从主观因素来说,与女大学生心理、个性特征及思想观念之间的差异有关。首先,通过对一些女大学生访问得知,大部分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很感兴趣,但是,业余时间一提到去参与健美操锻炼,其自身的惰性致使又不想运动;其次,学生只有在上课时才能接受专业的健美操教师指导,而在业余时间里很少有机会能够接受指导,致使学生对健美操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上都不能全面深入的了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参与的兴趣;最后,与大学生的性格及思想观念也有很大关系,有的学生性格较内向,参与健美操运动会产生害羞感,而且有的学生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自己跳的不好就不好意思参与,殊不知达到身心健康才是最终的目的,这些都会影响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对健美操运动认知明确,且比较青睐健美操这项运动,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动机多项不单一。2.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每次参与健美操运动的时间较长,参与频次较少,达不到体育人口的标准。在内容的选择上,大众健美操占主导地位。3.参与形式单一,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大多选择室内场馆参与健美操运动,场地器材不够完善且利用率不高,而且课外健美操运动的组织比较薄弱。4.红河学院非体育专业女大学生参与健美操运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组织开展有关健美操活动较少,对其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专业的指导人员。

(二)建议

1.加强全民健身工作的宣传力度,多开展一些体育健康讲座,多宣传有关健身的常识,使学生了解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不断加强健美操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健美操专业素质和能力,积极推广新的健美操套路动作,以适应学生对健美操内容多样化的需求。3.加大场地、设施的投入,创造条件建立校内健美操俱乐部,使课内课外相结合,无偿和低偿服务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郭德敬.健美操选项课教学内容浅析[J].滁州学院学报.2007.9(3):112-113.

[2]郑淑红.试论健美擦的功能[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29-31.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篇9

关键词唐山市社区体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812.4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在全民健身大潮汹涌的今天,社区体育是有效地促进社会每一个公民身心健康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社会体育的主流。城市社区体育开展状况及其持续发展的潜力如何,将直接影响城市公民的身心健康及其文化氛围。

1结果与分析

1.1唐山市社区居民活动特征调查

活动目的调查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唐山市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强身健体、健美形体,有74.3%的参加者认为在社区中参与体育活动主要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通过体育锻炼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36.8%的参与者认为在社区参与体育活动有助于他们消除生活中的紧张情绪,排除生活工作中的疲劳感,使身心都达到放松的目的;20.3%的参与者认为体育运动是他们兴趣爱好的一部分,参与体育活动己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他们社区生活的一个成分;22.4%的居民把社会交往也作为社区体育活动的一个主要目的,而通过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由于社区是一个集群的组织,在社区里存在着多种人际关系,居民可以交流情感,互通有无,老年人则可以在健身的同时摆脱孤寂感;体育活动可以治疗疾病和学习体育技能,同时共同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56.6%的居民认为通过参与社区老年人对于在社区参与活动能够学习到科学的体育健身技能并且能够做到防病、治病是十分渴求的,由于生活条件较之过去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进而出现了一些富贵病,如高血压等,他们都希望能通过体育锻炼而使得自身疾病得到控制。因此,我们在进行社区体育服务工作时,要针对不同需求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

1.2唐山市社区居民活动内容

从居民参与体育活动内容来看,散步、慢跑这种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深受大众喜爱,78.4%的社区居民选择这一运动项目。社区居民从社区选择花园或空地,自己或家人在余暇时间一起散步,或是伴随着欢快的音乐,组织小群体在一起活动,不仅愉悦身心,还促进了社区居民的感情;随着唐山市对全民健身工程的普及和实施,健身路径在各个社区己经成为社区体育服务的一部分,而60.2%的活动者更是选择健身路径进行锻炼,由于器材的辅助以及运动强度不大,深受广大社区居民喜爱;45.8%居民愿意选择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目如太极拳、武术等项目,进行这一类项目活动的多为老年人,由于老年人自身特点,他们喜欢运动强度不大但对身心健康都有帮助的运动项目,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刚好能满足他们的运动需求;34.2%的居民选择舞蹈类项目,扭秧歌、健身操、交谊舞等也是深受社区居民喜爱的运动项目,这些项目多是居民“集群”活动,他们能自发的组织学习和指导,吸引更多的居民进行锻炼;由于受场地器材的原因,居民进行球类活动的比例偏小,其中,大球类如排球、足球需要到专门性的运动场地活动,而只有少数社区能提供针对性的大球场地,因此,进行大球类运动项目活动的人群偏少;随着唐山市加强对全民健身工程的实施,社区体育设施逐渐丰富,小球类运动项目逐渐成为人们喜爱的运动项目,从调查中可以看出,26.5%的居民喜欢进行小球类运动项目。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区居民大多喜欢群体性、对场地设施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进行活动,我们在进行社区体育组织及比赛安排时,在普及各种运动项目的同时,多注重群体性的运动项目安排。

2结论

唐山市参与社区体育活动人员中女性多于男性且以退休的老年人为主要活动群体。健身群体学历层次偏低。唐山市社区居民多以强身健体、健美形体为主要活动目的,多以活动方便、简易的体育活动为主,喜欢群体性体育活动。社区规章制度不完善,缺乏体育经费和体育场馆设施。

3建议

要加强社区体育的科普宣传,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体育意识,促进社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形成居民自觉、积极踊跃参加社区体育活动的局面;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体育健康知识讲座,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受教育水平的社区居民进行指导,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适合不同层次社区居民参加的体育知识、技能讲座;根据社区居民特点选择不同时间、不同运动项目的活动与比赛,吸引社区居民充分利用余暇时间进行社区体育活动,培养社区居民终身体育的理念。

参考文献

[1]汪彬.安徽“省会经济圈”城市居民群众体育现状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10.

参加体育运动的感受篇10

关键词: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体育媒体

1、体育新闻报道的特征

1.1、报道内容的竞技性。各类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凡是体育新闻的报道,都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要。竞技运动最大的魅力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结果的不确定性,比赛结果随时随地都会出乎观众的意料而使结果始终充满悬念;竞技运动具有丰富的新闻源头,其丰富的源头渠道之一就是来自于竞赛项目十分丰富,源头之二是竞技体育比赛频繁的赛事活动。

1.2、传播的国际性。体育新闻传播的国际性体现在竞技运动的文化差异上。想要深刻理解竞技运动的文化差异因素,就需要认识到,当代竞技运动竞赛的国际性特征,由于竞赛组织国际化、竞赛运动员的国际化,所以就不难理解体育新闻的竞技运动国际化和跨文化特征。体育新闻的报道就是这些跨文化的特征、跨文化的运动情景、跨文化的竞赛过程。

1.3、鲜明的娱乐休闲性。体育传媒的商业化发展进程在加快,报道的娱乐化色彩也日渐浓厚,体育娱乐新闻逐渐进入我国大众传媒领域,与此同时也就吸引了更多的普通受众群体。观看体育新闻娱乐报道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大众群体关注体育事件的另一观看视角。体育新闻以其无可取代的娱乐性,与娱乐化的浪潮融为一体,吸引了众多原本对体育不感兴趣的群体。体育新闻越来越吸引广大受众,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内容。

1.4、丰富的情感特性。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高情感的运动。对于以这种形式进行报道的体育新闻而言,自然也就充溢着情感色彩,尤其是,当受众带有明显地域性、倾向性观看体育新闻报道时,比赛的胜负,受众喜、怒、哀、乐的情绪就更加鲜明的体现。在节目中,运动员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尊重,通过对运动员教练及其家人以及朋友采访,来获悉奥运选手背后的故事,展现他们鲜为人知的奥运情缘。

2、体育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2.1对报道对象的人文关怀

2.1.1充分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人们基本的权利,指的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利。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民法》、《刑法》等法律对隐私权的范畴以及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都做出了相关规定。

时代不停步发展,观念时时更新,体育明星与其他社会名人一样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部分媒体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吸引受众眼球,对体育明星进行恶意炒作等不良行为,个别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更是热衷于搜集名人婚变、艳遇等消息,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置于脑后。例如:中国男足的奢侈生活、罗纳尔多另寻新欢等诸如此类的报道不胜枚举,很大程度上侵犯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体育新闻媒体人要充分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关注他们的价值与尊严,所以说在报道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是极其重要的。

2.1.2淡化“唯冠军论”的报道方式。许久以来都是“以胜败论英雄”,各大媒体也都是以胜利者和成功者为焦点,各个媒体都是优先报道在比赛中胜利的消息,集中报道胜利者的心情、感言、未来打算等。运动员获胜的过程以及观众为此欢呼雀跃的场景,通常不断循坏回放播放,摄像机也都是聚焦在体育明星和比赛中的获胜者身上,到处宣扬一种表彰胜利、崇尚奖牌的情绪。在庆祝获胜者的时刻,其他运动员已被遗忘在媒体和观众的视线之外。2010年11月24日广州亚运会上,110米栏赛场,各大媒体无一例外都聚集于刘翔身上,从赛前准备活动一直追踪到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刹那,从解说员、观众到记者,全场都为之沸腾,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在第一时间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然而,与刘翔一同参赛的另一位优秀运动员史冬鹏却成了刘翔的陪衬,他与刘翔一同绕场一周,却始终处在镜头的边缘。赛后,纵观各大网站对此事件的报道,只有新华网在《110米栏刘翔破纪录豪取三连冠书写亚运会新历史》的报道中提到史冬鹏。竞技体育好比是座金字塔,位于塔尖的运动员也是凤毛麟角,而当今媒体这种“唯冠军论”的报道显然忽略了更多优秀的运动健儿,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违背了人文关怀的宗旨。所以媒体在今后体育新闻报道时,要适度淡化“唯冠军论”的报道方式。

2.2对体育受众的人文关怀。体育受众具有满足欲望的权利,同时还享有一定的知情权,这就是法律赋予受众的重要权利。满足体育受众的知情权是对其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对赛事结果的知晓和对比赛过程的欣赏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赛事内部运作、体育相关部门的管理方案等情况。媒体应适当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这也不仅是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深切希望,也是现代体育媒体吸引受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之道。

3、谈谈对体育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认识和提议

3.1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人文素养。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所有体育运动参与者的关注,不仅仅是比赛中的获胜者;二是重视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自身价值,关注精神需求及个人身心的发展;三是要突出受众本位的想法,加强对受众的重视。体育新闻工作者要强化自身对受众意识的敏感性,关注普通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感受。

3.2新闻媒体要把好关,避免低俗化报道内容。媒体品质高低的重要保证就是把关人的行为。个别媒体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思潮,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出现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媒体人要意识到危害性,不能缺失报道的原则性与使命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担负起“把关人”的职责,向受众展现积极向上的作品,避免低俗化倾向,同时,媒体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对于那些无原则、臆造低俗新闻的工作者要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以保证体育报道的整洁队伍。

3.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育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这是体育新闻报道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体育新闻报道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育新闻工作者要客观公正、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加强自律。国家立法机关要完善体育新闻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体育新闻传播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体育传媒在人文关怀的征途上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坚信体育传媒在人文关怀的征途上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