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十篇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十篇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47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篇1

为深入贯彻党的和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时代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我校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以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进课堂活动为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营造了民族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现将我校民族团结创建情况汇报如下:

一、以管理为抓手,落实工作职责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管理,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党总支书记、四位副校长为副组长,办公室主任、德育主任、教务主任、团委书记、班主任为成员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领导小组,形成校长总负责亲手抓,分管领导主要抓,德育主任、团支部书记、班主任直接抓,全体老师共同抓的良好局面。并制定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施方案,定期召开会议,研究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工作。二是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发展规划,明确了学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工作目标任务、主要内容、实施办法与途径,对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进行统一安排。

二、以强化直过民族教育为主,助推扶贫攻坚

学校面对全县农村少数民族、特困地区招生,生源主要来自全县72个特贫困村的少数民族,并保证每个傈僳族村有一个学生在我校就读。在县委政府的统筹和大力支持下,、又组建了以傈僳族学生为主体的少数民族班,截止2020年9月,已招收了五届。、极大地促进了我校民族教育的发展。县委政府还加大了对民族教育的投入,我校的少数民族学生除享受正常的义务教育阶段各项补助外,、、实现了少数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目标。

三、以根植校园核心文化为抓手,共筑民族大团结校园

我校以“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培养时代创新人才”为教育理念,以“德智与共、体美合一”为校训,以“团结、奉献、上进”校风,以“以党建带团建,共筑民族大团结校园”为办学特色。、在校园核心文化的依托下、学习氛围浓厚。、在校生在学校快乐地学习,在校学生中有彝、傈僳、壮、回、傣、白、纳西、藏、蒙古等少数民族学生。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共同奋进,共同构建民族大团结校园。

四、以宣传为手段,营造浓厚氛围

为使学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校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学校结合工作实际,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宣传工具,大力宣传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学校充分利用校园公众号、电子屏、校园广播、微信班级群、横幅、宣传标语、墙报、黑板报等宣传工具,在校园内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使广大师生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教育,营造和谐民族氛围。

五、以培训为平台,提升教师素质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篇2

校园文学是指发生在校园的文学现象的总和,包括校园文学创作活动、校园文学批评活动、校园文学鉴赏活动、校园文学社团活动等校园文学实践活动。高校校园少数民族文学,是指在高等学校里由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的校园文学实践活动,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参加的各类文学社团活动、少数民族学生用民语进行的文学创作及阅读等活动、少数民族学生或汉族学生用汉语言书写的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文学作品以及对作品的阅读鉴赏活动,这是一个多层次的动态的过程。校园文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所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将校园文学的建设纳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但可以推动和繁荣校园文化,而且可以开创校园文学的新局面,为进一步抓好高校的政治思想和育人工作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如何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是近年来许多高校一直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而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是各高校文化建设工作的首要任务之一。新疆各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占了很大的比例,有的甚至达到百分之六、七十以上,如喀什师范学院、和田师专等。发挥校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作用,可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还将大大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一、校园少数民族文学的作用(一)校园少数民族文学是政治宣传、思想教育的重要工具之一新疆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密切联系,互相学习,相互促进,增进了民族团结,建设了繁荣、富裕、和谐的新疆。但长期以来,国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妄图把新疆从祖国大家庭中分裂出去,他们除了不断地在新疆制造暴力血腥事件外,还通过各种途径,妄图占领思想文化领域。于是,他们把黑手伸向了校园,不仅在中小学,而且在大学的校园里进行反动舆论的宣传。校园少数民族文学作为少数民族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容易被民族分裂分子加以利用和歪曲篡改,或添加制造带有民族敌对或民族分裂情绪的成分,从而使校园少数民族文学沦为民族分裂分子煽动民族反动情绪的阵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的反动观点和言论,对各族学生造成了很大的毒害,这种毒害如果渗入到了他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就会使他们背离正确的人生道路,成为危害社会的隐患,严重影响到新疆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的政治稳定。因此,占领校园少数民族文学阵地,让它成为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工具,成为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和理想教育的阵地,不仅可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可以促进校园少数民族文学的健康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健康地成长,并使他们成为维护校园和谐和社会稳定的坚实力量。事实证明,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为平台抓好学生的思想和宣传教育工作,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就没有市场,校园就会成为一方净土。在校园内发展全方位的校园文学,让汉民族文学和各少数民族文学共存在校园中,充分发挥好文学的宣传和教育作用,对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二)校园少数民族文学能够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各种能力,能够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少数民族文学活动,能发挥民族学生的潜能,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各种能力,培养他们内在的人格品质,树立以科学精神、艺术精神、道德精神为要素的人文精神。如通过开展读书活动,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各类讲座,能丰富他们文学知识和文化常识,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人类文明成果;通过演讲比赛,能锻炼他们的辨别能力、表达能力和反应能力;通过文学创作,能提高他们写作水平和思想境界;通过文学作品的改编演出,能加深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对文学艺术的创造能力。此外,少数民族学生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和传承本民族优秀的文化,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评论,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与明辨是非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学审美情趣。而从文学作品中所汲取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高尚的思想情感,增强了他们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从而便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了他们健全正直的品格和美好的道德情操。二、新疆高校校园少数民族文学目前的状况目前,新疆各高校校园文学主要是汉民族语言文学,而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基本上处于边缘状态,甚至有的高校还没有校园民族语言文学,与之相对的是汉语言文学在校园文化里占据着主流地位,而这种主流地位主要是汉族学生主导的精神文化。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在语言上和文化上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再加上民族文化的差异和文化认同的差异,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对汉民族文学阅读、理解、欣赏的隔膜,并进一步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汉语言文学活动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少数民族文学和汉语言文学的交流、沟通、融合和发展。因此,创建和发展校园少数民族文学,能引导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的文化建设活动,促进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汉族语言文学的相互借鉴和交流,为开创校园文学的新局面奠定良好的基础。三、如何创建校园少数民族文学借鉴内地和新疆校园文学建设较成功的高校经验,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新疆校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建设,积极探索新疆高校少数民族校园文学的发展道路,是一个重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少数民族校园文学的建设。(一)发展校园网络文学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传媒手段,从一出现便以它得天独厚的优势迅速成长壮大。现今的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一个完全大众化的文学交流平台,自由创作、自由阅读、自由评论、内容风格呈现多元化,使得文学不再高不可攀,网络文学成为人人可参与的创造性地学习和审美活动。新疆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校园网络平台,为校园师生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选择交流对象和自由选择交流时间的平台,交流面广,方便快捷。#p#分页标题#e#而目前各高校的校园网络文学,基本上是汉语言文学占据着主导地位,民族语言网络文学发展还比较较缓慢。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对计算机和网络的运用越来越熟练,网络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战线上占领传播速度最快的网络,进一步发挥校园网络的育人作用,在新疆高校创建校园少数民族网络文学已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学的内容,增进各族学生之间的精神交流,形成一种新的校园课外活动方式,而且只要能引导校园少数民族网络文学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它还可以成为校园内一个宣传和教育的网络平台,能正确引导民族学生明辨事实真相,分清是非,自觉遵守校纪校规,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稳定。它还可以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平台。因此,创建校园民族网络文学,能使校园文化模式得到一种全新的提升。(二)举办校园文学沙龙文学沙龙是指一种组织形式灵活的小范围文学活动形式。在高校的校园里,文学沙龙有它独特的自身优势:文学沙龙的组织方式简单易行,它无需耗时、耗力,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在校园或校外的任何一个地方举行,如教室、宿舍、校园、广场、茶屋、餐馆等等。它可以在一个系的范围内,也可在一个班级的范围,还可以是文学趣味相同的不同系别,甚至不同学校的师生参加的文学活动;文学沙龙的活动形式多样,如可以组织几人到十几人的文学创作交流、书评会、朗诵、讨论、辩论、采风、生活体验活动等。在民族学生中举行这样的文学沙龙活动,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从而能提高学养,弘扬正气、抵制邪恶。各高校要要充分发挥民族教师对少数民族学生文学沙龙活动的组织和正确引导作用,积极鼓励民族教师参与学生的文学沙龙活动,并重点培养既有文学爱好,又有组织能力,并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少数民族学生来组织文学沙龙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让校园少数民族的文学沙龙活动健康地向前发展。举办校园各民族语言文学沙龙,不仅有利于提高各族学生的文学素养,而且还有利于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学习风气,对维护校园的团结和稳定也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三)成立民族文学社团校园文学社团是团结同学,形成合力,交流经验,创新艺术的载体。在校园内成立民族文学社团,让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到文学社团的活动中来,使每一个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学养和各种能力。在校园民族文学社团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活动,如读书活动、文学讲座、文学作品的创作和鉴赏活动,诗歌朗诵会等,不但有助于学生积极进取、主动参与、大胆竞争等自我表现能力的培养,也大大增加了他们与老师、与汉族同学交往的机会,提高了他们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合作意识。学校团委、学生会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少数民族文学社团,激发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文学社团的热情,帮助他们营造自己的文学园地,以展现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和民风民俗,弘扬少数民族文学的优良传统,为校园少数民族文学活动开辟一个窗口,这样无疑更有利于各民族青少年增进交流,加深友谊,促进校园和谐和社会和谐。(四)丰富校园的板报栏,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的作用校园的板报栏在汉语言占主导地位的同时,还要适当地加入民族语言和民族书画艺术的形式,要充分发挥板报栏对各族学生的宣传和教育作用。还要让少数民族学生在校园广播站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鼓励民族学生投稿,宣传国家的大事、政策和法规,把校园内的好人好事、不良风气用生动的民族语言写出来,通过校园广播站传向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校园里的每一位民族学生都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这样才能鼓励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上来。从而促进校园各民族文学的共同向前发展,为维护校园的稳定做出积极的贡献。总之,新疆是一个特殊的地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创建和发展新疆高校校园少数民族文学,在当今和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有利于提高民族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民族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它还有利于促进高等学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校园和谐和稳定,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力于社会安定和团结,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贯彻民族平等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篇3

(一)领导有力,专人负责

研究发现,武陵山区的许多中职学校纷纷成立了以校长或书记为组长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不但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经费纳入学校的专项财政预算,而且还从学校原本紧张的人员安排中挤出专人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工作。

(二)全面开花,全员参与

在各校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学校的党、政、工团上下一心,充分发挥职代会、教代会、共青团的作用,积极动员包括党员、团员在内的广大师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以制度建设为保证,以经济建设为后盾,以模范建设为动力,以班级建设为突破口,有力地调动了广大师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全面开花、全员参与建设的喜人局面,使校园文化建设意识逐渐深入人心,进而成为广大中职学校师生的自觉行动。

(三)层次分明,主体明确

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层次分明,主体明确。在宏观上以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为核心,负责协调、统筹全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中观上以处室、班级为单位,具体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在微观上以工作室、寝室为单位,将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为了保证该项工作的有效性,许多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了处室、班级为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具体承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计划、实施、检查等工作。

(四)形式多样,主题突出

在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许多职业学校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注重体现形式的丰富多样性,校园文化建设主题鲜明突出。不仅如此,一些职业学校除了关注常见的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建设之外,还十分注重开拓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培训文化的建设工作,许多中职学校形成了处处有文化、样样是文化、时时见文化的良好建设氛围。另外,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职业学校也特别注重突出一个主题:爱国爱家、尊师重教。如贵州省玉屏县职校的萧笛课程等体现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二、武陵山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研究者还发现,该区域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也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脱离企业,民族特色不足

综观该区域内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不难发现,在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个突出的问题,即企业文化地位缺失。该区域内各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进程中,不仅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本地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的研究着力点,而且还刻意回避了对本民族文化深度与广度有机融合的建设探究点,结果导致一些职业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没能充分体现该民族的文化特色。以中职学校的课程文化建设为例,研究表明,该区许多中职学校缺乏企业实训基地,与企业结合不紧密,课程文化建设中明显缺少企业气息。另外,素有“戏剧活化石”之称的贵州“铜仁傩戏”及闻名全国的贵州“松桃四面鼓”等一批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在课程建设中的地位也明显缺失。

(二)个性不足,缺乏中职特色

研究发现,武陵山区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薄弱环节就是个性不突出,许多中职学校仿效普通高中的做法,缺乏具备中职特色与个性鲜明的校园文化建设样本。以制度文化建设为例,如在制定教师进修制度时,许多职业学校总是仿效普通高中的做法,以普通话等级、学历层次高低作为评定教师是否合格的标准,而对“双师型”“双证型”这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制度文化建设标准却考虑得不够,结果导致这些活动没能有效彰显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个性与特色。

(三)思维定式,市场气息不浓

研究表明,武陵山区的一些中职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思维定式等现象,没能及时跟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市场气息不浓。如在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些职业学校惯用传统文化如“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天道酬勤”“宁静致远”等来统领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而对知识经济时代“时间就是金钱,质量就是生命”“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等极具企业特色和行业特征的校企合作型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却缺乏探寻动力,结果导致一些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缺乏明显的市场气息。

(四)规划失调,文化结构失衡

通过研究者的现场查看发现,武陵山区的一些中职学校十分注重校园的硬件文化建设工作。突出表现在一些职业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总是一味地求大、求多、求全,不但缺乏科学有效而又长远的发展规划,而且还鲜有对本地区潜在生源、区域经济特点及自身发展潜能的科学严谨而又适切的论证,盲目地认为学校的办学规模越大、办学设备越齐,就会吸引越多的学生来校学习。结果在这一理念的领引下,许多中职学校有意无意地忽视规划工作的重要性,将关注点落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物质文化建设工作上,把着力点放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硬件上,致使一些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结构明显失衡。

(五)管理缺位,文化功能紊乱

研究者在仔细整理访谈记录后发现,武陵山区一些中职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没有做到位,致使许多学校的校园文化功能紊乱。如有些学校的绿化面积较少,卫生状况和校容校貌较差,环境文化建设力度不大;有些学校的食堂、宿舍管理不够规范,安全意识较薄弱,制度文化建设明显不到位;还有个别学校连最起码的学生宿舍、学生课外活动场地、学生实训基地等都没有充分配备,物质文化建设功能明显紊乱与缺失。

三、武陵山区中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面对问题,各中职学校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应突出时代主旋律,创建以开放性、市场性、职业性、企业性、民族性、革命性等为鲜明特色的中职学校校园文化。

(一)扩大“开放性”,构建协调发展的校园文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的融合,作为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保持高度的开放性。首先,要求各中职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充分认识到各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加大物质文化建设的同时注重包括制度文化在内的其他文化类别的建设工作,进而使得各种类别文化建设工作得到科学而协调的发展;其次,要求各中职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与区外、省外、国外各中职学校的优质校园文化实现资源共享、互利互惠;最后,要求各中职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与域外、省外、境外先进的企业文化、市场文化、职业文化、民族文化等进行有效沟通,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进而实现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校园文化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最终使得各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永葆生机与活力。

(二)突出“职业性”,构建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中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中职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应围绕这个特征来开展,其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自然也不例外。无论是物质文化建设,还是精神文化建设,都应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职业性的特点。对各中职学校来说,不但应加大包括实训场地、实训设备等在内的物质文化建设工作的力度,而且还应加强包括专业操作规范等在内的制度文化建设的程度,增强涵盖校外实训基地课程文化建设的效度,甚至还应拓宽包括校企联欢、技能竞赛等形式在内的活动文化建设的幅度,通过力度、程度、效度和幅度的不断加强,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成功对接,从而使各中职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工作弥漫着企业的气息,借以增强中职学校师生对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最终构建起具有中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三)围绕“市场性”,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的校园文化

中职学校无论是课程开发、专业设置,还是基地建设、创业就业,都要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规律来调节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进而不断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为此,各中职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要勇于打破思维定式的框架,认真处理好传统与创新、改革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断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加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文化、环境文化等的建设力度,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精神的、能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的校园文化,进而为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构建浓厚的文化氛围和切实的精神动力。

(四)夯实“企业性”,构建具有浓厚企业气息的校园文化

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决定着其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必须紧密联系企业。中职学校的毕业生能否在短时间内融入企业环境,适应企业文化,成为受企业欢迎的员工,不但是各职业学校教学工作需要密切关注的问题,而且更是当前各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因此,各职业学校在进行制度文化建设时,要认真落实教育部有关教师定期下企业挂职锻炼的要求,不断增强教职员工的企业意识;在进行精神文化建设时,要积极邀请行业企业界知名人士和职业院校优秀毕业生来校进行就业、创业思想教育,广泛宣传、介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企业管理理念等;在进行物质文化建设时,要加强企业实训基地建设,积极争取企业的资金和设备;在进行课程文化建设时,要通过“订单”等多种培养模式,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去顶岗实习,使学生切身感受企业文化;在进行活动文化建设时,要以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载体,对先进的企业文化进行广泛宣传,最终使企业文化真正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五)注重“民族性”,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教育教学作为保存、传递以及创造、更新文化的实践活动,必然会打上民族传统文化的烙印,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武陵山区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中职学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很高,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深挖民族文化的魅力,突出民族特色。比如,在专业文化建设中可以开设一些诸如贵州省玉屏县侗族的萧笛和德江县苗家的傩戏等特色专业,在课程文化方面可以开设一些像重庆市酉阳县土家族的摆手舞、湖南省湘西州苗族的面鼓之类的民族文化课程,从而结合民族文化的实际不断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最终使各职业学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以“质”生存、以“特”取胜。

(六)传承“革命性”,构建具有红色特征的校园文化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民族特色;职业院校;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活动空间,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是全国各大高校教书育人和环境育人的集中体现,校园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对学生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由于民族院校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而各民族学生又个体得差异性,这就使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跟一般院校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增进民族学生团结、协调民族学生的差异、建设融洽和谐的民族校园有着积极的意义。

1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主要由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部分构成,精神文化是核心,精神、制度、环境彼此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对学生产生影响。民族院校各民族学生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文化、、宗教等相互交融,为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民族特色奠定了基础,但其特殊性不容忽视。

(一)校园物质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它包括校园建筑、人文景观等等。民族院校的校园布局和校园建筑一般都会突出民族色彩,职业院校这种民族化的校园环境能让少数民族学生有一种家的感觉,自然能激发学生的归属感、民族自豪感和进取精神。

(二)校园精神文化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学生有着不同思想文化背景,这对学生的生活、习惯、文化、宗教、价值观、思维方法等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在校园文化格局中我们就能感受到这些不同民族文化的影响,而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形态。这种多元文化形态的存在,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提高各民族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是民族校园精神文化的特殊性【1】。

(三)校园活动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活动中积极昂扬的人文氛围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多民族活动文化聚在一起,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校园文化现象。汉族文化背景与少数民族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

2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之民族特色的构建策略

基于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特殊性,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般规律,笔者认为校园文化的民族特色构建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构建少数民族建筑文化

学校校园是全校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场所,校园中有特色的人性化的建筑环境,会对师生的理想情操人生境界等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会说话”说的就是建筑文化对校园人群的积极暗示。

构建少数民族建筑文化,应该根据民族院校的独特个性,建立一个符合民族多元文化的生态环境,努力关注到校园民族建筑的各个细节,建立符合多民族学生的文化特点的校园建筑文化。只有将民族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策划好运用好,才能创造宜人的建筑环境,才能使校园处处发挥出育人的功能并且散发强盛的生命力。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同时也能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跨文化适应能力【2】。

湖南民族业学院在构建民族校园建筑文化策略上,主要是深入挖掘学校的文化内涵,精心提炼出学院的办学特色,从而形成独特的系列静态教育资源。在学院第一次飞跃时期的两个较富民族特色的建筑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即以蒙古包为主席台的学院田径运动场和藏族特色的学生宿舍,这两大建筑的建立在于它抓住了学院的根本特色,并且将民族教育资源进行相应的对应和整合,让学生有一种家的回归之感。

(二)构建少数民族社团文化

学校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的育人渠道,也是职业院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特征。

1、丰富社团文化的内涵

丰富社团文化的内涵就是在学院民族特色的基础上,遵循社团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大胆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到社团之中。例如,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对学校的传统优势―――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实行从专业设置延伸至社团组建,具有开拓性和特色性。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社团,应该说是起步较晚的社团,但是由于它很好地应和了学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求,社团规模发展较快。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武术队、篮球队、排球队等若干训练队的社团。各社团积极组织队员参加各级各类运动会和省市级民族运动的比赛,学院武术队曾在2014和2015年连续取得了省级一等奖的好成绩,其他各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省内外也产生较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民族院校在校园民族特色文化内涵的创新上是大有可为之处的。还可以在民族音乐、民族乐器、民族舞蹈、民族绘画等方面探寻社团的组建和发展。

2、促进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学生社团应该发挥参与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职业院校,制定校园社团文化应该让学生参与进来,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社团文化建设内容的认同性。

另外,职业院校社团文化的建设,还应该注重实施的同步性。要把校园社团文化建设的任务跟目标管理结合起来,与教学科研工作同时部署,一起落实,才能确保校园社团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开展。

(三)构建少数民族活动文化

校园活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血液,是校园文化动态的外在表现。它包括诸于社团活动、学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等等富于活动育人和文化内涵的校园活动。民族院校除了开展这些非民族院校都类似的文化活动外,还应该经常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如藏历新年节、维吾尔族古尔邦节、“三月三”苗族、壮族对歌节、傣族“泼水节”等节庆文化活动,特别是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

校园活动文化能够使学生通过参与而发现自身的潜能,并且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这就能促进学生自身更好地发展。对此,笔者认为,民族院校校园活动文化的建设,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对美的感受力和鉴赏力有着其他表现形式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还能增强各民族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意识,消除各民族学生因民族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误解和冲突。

总之,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上,只有将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营造出既体现时代精神又极具民族特色的独特校园文化,才能够做到育人的合理性和针对性,并且助益于培育不辱时代和民族使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王保生,田晓红,路奕.试论我国民族院校组织文化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6)

[2]孙沛华.民族师范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及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9)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篇5

――四家子蒙古族学校发展的思考

一、学校现状分析

四家子蒙古族乡位于法库县西北约20公里处,属山区,人口16496人,有汉、蒙、满、锡等7个民族,其中蒙古族人口占47.4%。

四家子蒙古族学校是沈阳市唯一一所蒙古族学校,是法库县唯一一所民族学校,学校现有在职教师114人,蒙古族教师58人,占教师总数的50.9%。学校现有33个教学班,其中七、八、九年级各有3个教学班。小学部学生756人,初中部学生489人,蒙古族学生数670人,占学生总数的53.8%。

二、指导思想

以现代化教育理论为指导,以民族特色教育为主线,深刻领悟现代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树立现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根据法库县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奏响“民族特色教育求发展,环境求优化,机制求创新,队伍求提高”的主旋律,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方针,牢固确立“为每一名学生的一生幸福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让每一名学生都充分发展;确立让每一位教师都施展才华,让每一位家长都收获希望”的办学理念,精心打造人文校园,书香校园,活泼校园,走“出名师、育名生、塑名校”的可持续发展品牌战略,不断增强竞争力,为实现“沈阳市一流特色校”的办学目标而奋斗。

三、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充分利用民族政策,广聚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彰显民族办学特色,以形成民族特色为突破,以全面发展做示范,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论和视角理性地审视学校,设计学校,以一流的管理提高教育质量,一流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一流的师资实惠学校的发展,把学校打造成学生自我教育,教师主动发展,教育质量优良,管理富有特色,文化氛围浓厚的沈阳市民族特色校,使四家子蒙古族学校真正置身于时代前进的舞台,引领区域教育的发展。

近期目标:学校传承并弘扬地方传统民俗,民间文化,构建“马头琴乐队”、“民族舞蹈队”、“民族体育项目”等,推近多元艺术教育特色建设,形成板块品牌;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良好意识和行为,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科研意识和工作习惯;现代化教育逐步实施,创建“文明学校”、“课改先进单位”、“花园化校园”、“创平安校园”等,我们定将为之努力。   后期目标:在上级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外出学习的机会,汲取优质的管理和教学经验,形成“科学性、主体性、民主性、发展性”相结合的教学格局。充分利用互联网,计算机,与外界学校建立远程视频教育系统。教学秩序规范,学生行为习惯良好,校园环境决定人文气息,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软件上选派大量教师到名校学习,有计划地同城区学校开展学生互动;硬件上以围绕教育建设为主体,打造一个教育质量优良,管理富有特色,文化氛围浓厚,教师队伍团结的现代化示范名校。

突出“四性”、“两化”

四性:

1、超前性:教育观念意识超前,各项规划及配套设施具超前性。

2、开放性:借助信息高速公路,学校融入整个信息熔炉之中,广泛与兄弟学校、社会交流沟通,不断调整办学举措、教育方法及课程设置等。

3、示范性:办学方向、科学管理、教育科研、教学质量等各方面具有较强的作用。

4、实验性:以“科研工作常规化、常规工作科研化”为基本思路,兴科研,提质量,做到“人人有课题,课课在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课题研究能力。

两化:

1、特色化:我们是法库县唯一一所民族学校,为了传承民族文化,我们力争使学校教育走民族特色化。

2、常规化:学校工作要讲创新,但在发展创新的同时,我们坚持做好常规化管理,只有平时的基础打好了,才可能去搞更多的发展。

四、具体思路:

(一)行政管理

1、实行分层管理和目标管理。

(1)建立分层管理体系。在德育方面,理顺班主任、年级组、德育处、校长室关系,强化学校德育领导小组的作用,发挥年级组承上启下的作用,建立后进生帮教网络,形成德育合力;在教学方面,理顺任课教师备课组、教研组、教导处、校长室的关系,发挥备课组、教研组的教学研究功能,形成教学、教研正常运行机制;在教科研方面,理顺教师、教研组、课题组关系,促使科研工作正常开展;在后勤工作方面,协调好各有关部门工作,加强管理,提供优质服务。

(2)注重目标管理,规范流程管理。各部门要层层分解学校各项工作,在各自职权范围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制定部门工作目标。采用实施目标的过程和结果考核并重的的做法,做到职责明确,政令畅通,实现学校工作的良性循环。

2、认真学习和坚决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以实现依法治校,规范治教的目标。加强师德教育,实现以德治校的目标。

(二)德育工作

1、继续重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教育学生自觉养成讲普通话,不讲脏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关心国家的良好情感;开展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增强广大青少年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全校教职工,尤其是班主任要做好示范和组织工作,把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空间列入工作范围,精心设计,合理安排,做好德育工作。

3、办好家长学校,使学校、家长和社会齐抓共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4、实施德育系统建设工程,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德育系统。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宣传媒体,社会实践,心理健康教育等,力争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提高。

6、强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宣传、教育、训练和检查评估,促使学生成为观念正确,行为规范,学有特长,身心健康,具有一定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合格人才。

7、加强班主任工作,建立《班级工作的考评制度》和《班主任工作的评优、奖惩制度》。

8、建立《分时放学制度》,增强班主任工作责任心,安全地将学生送上校车。

9、建立《周流动红旗评比制度》,严格评比制度的真实性。

10、分管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任要及时将近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上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育教学工作

1、集中精力抓好教学质量监控评估人员、教研组长、中青年骨干教师三支队伍。

(1)成立专门小组,负责教学质量的监控和管理,建立完整的质量监控管理体系,使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得到组织上的落实。

(2)加强教研组建设,切实保证教研组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3)内外结合,继续派部分骨干教师到市内窗口学校进行教学业务挂职学习,使他们在名校名师的良好环境里茁壮成长。

2、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先进单位的经验,树立素质教育理念,以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指导教育教学工作。

3、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上下功夫,教师要充分借鉴“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大胆创新,确立“教会学习,培养能力”的功能目标,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实现主体,优化教学,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4、以学生发展为本,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和方法,加强对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树立符合现代要求的明确的学习目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努力提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力。

5、加强第二课堂和学科竞赛辅导,争取多出人才,多出成果。

6、领导深入课堂,多听、多导、多链接。

(四)特色建设  

我校是沈阳市唯一一所蒙古族学校,把传承四家子蒙古族乡地方传统文化紧紧地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

1、教学特色

加强蒙古语文的教学。

2、体育特色

蒙古民族的特色体育项目。

(1)组建蒙古摔跤队。

(2)蒙古民族的特色体育项目。

3、艺术特色

成立舞蹈、民乐、书法、美术、蒙古族象棋、七巧板等特色班,构建学校特色。2012年3月我们选派出两名优秀的专业大学生去阜新学习蒙古族舞蹈和马头琴,“蒙古族舞蹈队”和“马头琴队”在2012年10月将会初步成型并能登台演出。

2013年加大外联的力度,争取大量资金及设备,组建民族乐队。

4、举办校园民俗节,把民俗文艺引进课堂、引进学生活动,做到人人有绝活,组建师生民俗文化艺术节。使学校多元教育“环境化、德育化”得以充分体现。

(五)办学条件

我们将大力增添教育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充分保证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办公无纸化、备课电子化、教学网络化、家校联系一体化,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创造良好教学环境,使我校整体办学条件居全县乃至全市一流水准。

1、2012年建一所1500平方米的幼儿园,提高本地区办园水平。

2、2012年建塑胶操场,提高学校的硬件设施。

3、2012年由可口可乐公司赞助建塑胶篮球场,让学生得到安全、健康的活动空间。

4、实验室、语音室、微机室、电教室设备及艺术、图书阅览设备均按一流标准配备,确保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5、以校园网配套为重点实现校园联网(办公室、教室),建成学校信息资源中心。搞好信息媒体设备,每个班级和功能教室均装备彩电、DVD播放机、微机、投影设备,力争教师每人一台微机,使每一个教室都能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学。所有教师和学生都能随时随地借助网络自由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实现计算机网络辅助教学。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篇6

关键词:民族宗教工作;新形势;高校

一、当前高校民族宗教工作面临的挑战

1.少数民族学生人数显著增加

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的显著提高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走进高校学习,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学生总数中所占比率不断上升,他们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也在增强,这强化了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关系的敏感性,使得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愈显重要。同时,这些少数民族学生一般又都有自己的,从而造成有的学生与没有的学生,以及不同民族、不同的学生之间由于文化特征、风俗禁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而产生各种冲突和矛盾,成为造成校园安全稳定隐患的重要因素。

2.宗教对大学校园的影响和渗透有所抬头

根据国内各大高校有关大学生的调查显示,我国大学生的信教人数明显增多,很多大学生对宗教的本质认识不清。一些封建迷信、等组织利用大学生思想单纯、涉世不深等特点,对大学校园的传播和渗透也有所抬头。因此,高校在科学无神论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宗教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地区发展不平衡增加工作难度

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原因,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不但与东部发达省份存在差距,而且在同一地区与汉族群众也存在差距,这种差距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因素还可能不断拉大,这也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矛盾的重要因素,从而影响到少数民族学生对国家民族宗教政策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而且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生活水平的差异,也会带来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隔阂,这无疑加大了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难度。

4.大学生获取有关民族宗教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和通畅

伴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便捷。再加上政府对新兴媒体监管的力不从心,来自不同方式、站在不同角度、真实程度不一的民族宗教信息涌到大学生面前,而学生缺乏相关民族宗教知识,又受到民族感情的影响,极易对民族宗教信息产生误判,从而酿成严重后果,这就亟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二、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主要内容

1.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宣传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首先,要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前提。高校应专门制定符合国家政策、具有学校特色、适合本校发展的规章制度,并将民族宗教工作纳入高校统战工作的日常工作之中,使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度可依,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避免高校民族宗教工作的随意性。其次,必须让高校师生学习和理解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了解各少数民族的民情风俗,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有所遵循。

2.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夯实高校民族宗教工作基础

第一,要把民族团结教育放在首位,注重常规教育与特殊教育相结合。在常规教育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积极开展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讲团结进步,引导少数民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在特殊教育中,一方面要针对特殊时期、特殊事件对少数民族师生进行政治理论和民族、宗教方面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认清形势、明辨是非;另一方面可聘请有关民族宗教界权威人士担任学校客座教授来学校作报告,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爱国爱教的热情,引导培养他们树立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定信念。

第二,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成就教育。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和国家始终把加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国家帮助、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的进步,民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倍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成就,珍惜民族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从而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第三,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历史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从民族历史发展的角度使学生深刻理解我国56个民族同宗同源的史实以及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相濡以沫的历史进程,深刻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相互融合、相互借鉴,共同创造的结果,深刻理解各民族的语言文字、著名人物、历史贡献和现实成就,从而消除民族间的隔阂,增进民族间的理解。并通过具体事件(拉萨“3•1”、乌鲁木齐“7•5事件”)教育学生深刻认识到依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从而引导他们知法守法,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权威。

3.利用高校教育优势,注重培养少数民族人才

民族宗教工作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又离不开教育。鉴于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教育优势,高度重视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注重培养高层次、高学历的少数民族人才,二是要注重做好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的民族宗教工作。

三、积极探索高校民族宗教工作新途径

1.健全和完善民族宗教工作机制、体制

高校应建立和完善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机构,制定总体规划,对全校民族宗教工作做出全面部署和安排,机构下设若干小组,明确分工,全面推进,并对全校党政干部和辅导员进行民族宗教理论的培训。同时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作为成员,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团结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民族宗教工作评估考核机制,将评估考核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针对学生,主要包括民族团结理论知识、实践的考核;第二层次针对学校基层组织,主要包括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计划、实施成果考核;第三层次针对学校自身,包括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总体计划和落实情况考核等。通过评估考核,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学校在民族宗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2.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推动民族团结教育

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功能,建设体现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和互助关系。高校可在追求校园活动内容、形式不断创新的同时,着力构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工程,并积极融入民族宗教元素。诸如举办大学生民族文化节、民族团结月、民族宗教知识系列讲座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鼓舞和激励了全校广大师生积极向上的热情,而且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

3.注重消除不同民族间的隔阂,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篇7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新疆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扬校园主流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渗透,高校校园文化是以在校师生为参与主体、以校园环境为地理空间、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特征的群体文化,是高校培育人才的重要途径。科学健康、与时俱进的优秀校园文化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成才追求、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加强新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加快新疆高校的稳定发展、促进新疆高校校园和谐发展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打造校园文化平台,促进高校校园和谐

高校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对于规范大学生思想情感、言行举止,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起到“润物细无声”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融入到高校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打造校园物质文化平台。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优美的校园环境和物质文化氛围就像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无不给人以巨大的精神力量,有利于陶冶各族师生的情操,美化师生的心灵。新疆高校的校园建设要注入各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各民族优美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着力营造净化、绿化、美化的人文环境,如绿草成片、树木成荫、喷泉、雕塑、雕像等各民族人文景观,保持校园环境的整洁美观,能弘扬人文精神传统,提升师生的人文品质;要充分发挥宣传栏、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电视台、各种宣传标语、广告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新疆的大学校园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的民族节日丰富多彩,如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可以以民族节日为载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教育;要充分的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社团刊物,用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人写的身边的事,用身边的各族大学生的先进典型来引导各族大学生用正确的视角和观点来看待新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让各族大学生在良好的舆论宣传的氛围中感受到新疆各民族大学生的团结、和谐的气氛,有利于保持新疆高校的和谐与稳定,有利于抵制腐朽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对高校的渗透。

(二)打造校园精神文化平台。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传统和独特的精神,这些传统和独特的精神是长时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往往蕴涵着深刻的价值观念,是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要坚持和发扬具有新疆高校特色的优良传统,积极培育自己的校园精神文化。要充分利用高校充足的思想文化资源、丰富的思想文化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使之互相促进,相得益彰。近几年,新疆高校结合新疆特有的文化环境打造出许多特有的校园精神文化品牌,例如:新疆大学推动校园文化两级组织模式,形成“大型活动届次化、精品化;日常活动规模化、特色化;小型活动大众化、社团化”的校园文化格局。新疆医科大学围绕构建和谐校园、书香校园、绿色校园和文化校园的校园文化总体思路,形成非常有凝聚力的校园文化核心,“大学生人人参与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德育节”等贯穿大学生整个生活。新疆师范大学建设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特征和师大特色的校园文化,推进“校园文明修身计划”、“校园创业创新计划”、“校园青春计划”、“校园健身计划”、“周末校园文化广场”等。这些新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品牌对高校传播主流文化和价值,增强学生们的认同感、归属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新疆民族文化中蕴藏着丰富、厚重的人生智慧与伦理道德,重家庭和睦、长幼辈分、传统、尊重感情、重个体、坚持朴素的社会公平和公正观念等,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社会整合功能,对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分配、重构价值体系、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现代民族地区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原动力。新疆高校应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通过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认同教育的鲜明民族特色。

我们可以抓住大学生新生教育的有利时机,举办富有针对性的新生节,通过了解校史、解读校训、听取新生入学系列辅导报告等形式,引导他们了解校史、校情,增强其爱校意识,明确学习方法与目标,尽快适应并投入到火热的大学生活。我们可以抓住毕业生离校的有利时机,进行毕业生就业教育和举行隆重的毕业典礼,开展“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我为母校增光添彩”等大讨论,使各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增强责任意识,了解国情、区情,充分认识当前新疆的就业形势,引导各族大学生到更能体现知识的价值,更有发展创造的空间,更能实现人生的价值的地方就业。

新疆高校可以把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重要节日、重大事件以及在新疆开展的“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等宣传党的基本方针、政策以及各民族团结的活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再利用新疆高校特有的学术、艺术、文化、体育、娱乐等校园精神文化产品作为载体,形成一条“抓好两头,(即抓好针对新生、毕业生的校园特色文化)贯穿中间(即贯穿到整个大学生活的校园精品文化)”的新疆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主线。

(三)打造校园制度文化平台。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学校的校纪校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校园管理、宿舍管理、奖罚等各种规章制度。校园制度文化隐藏在学校的日常活动、人际关系、教育观念、课程与知识、教学方法和技术、学校管理结构、发展规划、教育组织形式、传统习俗,乃至师生的心理氛围中,健全完善科学合理规范的校园制度文化,对提高教学质量、严肃纪律、约束与规范大学生行为有重要的作用。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评选星级达标寝室制度、“文明班级”评选制度以及优秀社会团评选制度等,将这些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激发起爱校、爱国之情;通过勤工俭学制度强化大学生的劳动观和按劳分配的价值观,使其在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建立道德约束机制,解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方面知行不一的矛盾。使制度管理既能体现约束与公正,又能体现激励功能,引导学生明辨是非、荣辱,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践行,最终达到自我管理的境界。

二、打造校园网络教育的平台,发挥网络教育的优势

互联网具有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实效性强、大学生普遍喜爱的特点,又具有便于管理、易于建设的优势,应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载体充分利用。新疆高校应把网络建设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规划,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好一批有基础、有特点、有吸引力、有影响力的网站,使之成为坚强的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等网站,建立起以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为主题的影视作品宣传网站,建立网上论坛;要充分考虑新疆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利用多种渠道和途径,把校园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科学态度、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用网络的形式传播、辐射到各民族师生中去。把校园网站建设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五观”、“三史”、“四个认同”和宣传新疆大跨越、大发展的重要阵地。同时,由于互联网在传播信息中的种种优势,境内外“”也利用网络蛊惑和煽动民族分裂、极端宗教的思想,妄图在意识形态领域占领高校的思想阵地,要利用技术手段对网络文化进行监控,防止“”分裂思想的渗透,要在高校网络论坛上建立网上评论队伍,及时的引导各族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各族大学生正确的认识新疆各种社会思潮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引导各族大学生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方面发挥表率作用,要教育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习惯。

三、结语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党的十报告又更加明确的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要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我们党适应思想文化领域新变化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高校承担着思想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大学生作为特定的青年群体,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这是党中央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大发展大繁荣,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向全党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统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面光辉的旗帜。新疆高校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肩负着教书育人和维护高校稳定的艰巨任务。要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旗帜,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新疆跨越式发展和维护社会长治久安实际,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努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和形式多样的教育方式,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为新疆的大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民族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篇8

一个和谐的民族关系往往是从相互之间的信任交往开始建立的。信任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和谐是信任的结果和反映。民族间相互信任,则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反之,民族间互相猜忌,不信任,则容易造成民族之间的隔阂、纷争与分裂。民族关系对高校,尤其是民族高校的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在各民族大学生共同学习生活的民族高校,即使原本为同学之间的普通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往往演化成民族关系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民族高校的稳定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民族高校必须站在政治的高度,高度重视学校的稳定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民族间信任和谐的关系。各族学生互相包容、互相尊重、互相关爱,建立起信任与和谐的高校民族关系,是从根本上寻求民族高校稳定的长久之计。只有各族学生之间相互信任,关系融洽了,才能营造有利于广大民族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才能实现民族团结和校园稳定,学校才能聚精会神搞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所以,营造民族高校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当前民族高校稳定工作面临的挑战

民族高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而建立起来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是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是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基地,是展示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窗口。民族高校的稳定工作,直接关系到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民族人才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关系到国家统一、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当前,我国共有民族高校15所,在校大学生10万人。各民族高校高度重视稳定工作,努力做好民族团结教育,保持了和谐稳定的趋势,民族关系总体上是好的、和谐的。民族高校各族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一样,接受的基本上是同质的高校文化与教育塑造,“同龄人”、“交流”、“青春”、“个性独立”等话语占据学生日常用语的主导,在内地大学,各民族同学之间没有特别的民族分界意识。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创造和繁荣着校园文化生活,多数学生之间的同辈个体认同和学生身份认同超越民族认同。但是,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国内经济增长的加速,以及学生特点的突出化,民族高校稳定工作和民族关系面临许多新挑战。

1.从国际环境来说,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更为复杂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的加速,国家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全球化进程,不仅在经济上面临严峻挑战,西方国家的政治观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影响和渗透也将更加广泛与直接。跨境民族地区民族关系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某些大国或民族凭借自身优势,出于维护本国或本民族利益的需要,挑拨我国民族关系,支持中国“”、“”、“”等分裂分子,试图肢解、分裂中国。不仅如此,西方某些国家还采取各种手段企图引诱、煽动在校大学生信仰宗教和参加宗教活动,向他们灌输民族分裂意识,培植民族分裂主义骨干,扰乱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干扰学校对学生进行正常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教育。

2.从国内局势来说,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

当前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困难表现在: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这些突出问题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体中间广泛存在,特别是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及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的严重矛盾焦点,社会层面的深层次矛盾具体到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心中,有可能会部分转化为对汉族学生的偏见和不满,影响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

3.从民族高校大学生来说,具有比较鲜明的特点

民族高校大学生除了与一般大学生一样具有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对国内外形势比较关心、反应敏锐、信息灵通、见闻广博、具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和强烈的爱国热忱外,还具有他们极易受到来自经济与政治、历史与现实、民族与宗教、城市与农牧区、国内与国际各种因素交织的影响的自身特点。他们以本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为主要内容的民族意识在增强,更加注重本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对比,更加关注民族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更加关心民族形象的维护,更加关注政治上的参与等。这种民族意识的增强,强化了不同民族大学生之间关系的敏感性。而国际国内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也极易对民族高校大学生造成影响。

三、构建民族高校中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议

在2008年拉萨“3•14”事件和2009年乌鲁木齐“7•5”事件发生后,极少数民族大学生表现出不理智或不成熟的言行,虽然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教育引导而未发展蔓延,但这对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严峻而紧迫的课题,即如何加大力度,采取措施,构建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为维护民族团结和校园稳定,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应有贡献。构建民族高校中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坚持平等、尊重差异是建立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前提

从目前民族高校整体情况来看,一方面,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和谐的,也是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偏见,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草场、水系的过度开发,造成了对少数民族聚居区生活方式的破坏,少数民族学生对这些社会现象的不满转移到对汉族学生的偏见,继而影响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学生之间的关系。另外,在少数民族学生内部存在因民族或地区形成的民族小团体,其团结度和集体认知程度更高。这种民族小团体由于缺少与外界交流,或者是过分集中地在团体内部交流,有时容易在本民族和小团体内部与外界造成隔离,一旦受到外界影响容易引发矛盾,影响着民族之间的关系。针对民族高校学生的特殊性,在构建信任和谐的校园民族关系时,应该从民族平等、共同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则出发,从尊重各民族差异的基本前提出发。首先,民族高校要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宣传教育,加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我国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在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民族特点,为协调民族关系和调控民族发展而制定的,其中,民族平等政策是总政策之一。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作为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相互之间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和正面的作用。今后在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育力度的基础上,还要注意加强教育的其他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修养,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只有全面认识,高度重视,才能正确解读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客观看待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才能真正形成信任和谐的民族关系。其次,始终坚持各民族学生平等,各民族学生适用同一套法律和纪律。不论是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的违纪行为,都同样适用和适用同样的校纪校规处理;不论是汉族学生还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贡献,都同样适用和适用同样的奖励措施奖励。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生心中真正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进而对其他民族产生信任心理,促进民族关系的和谐。第三,要尊重各民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和,尊重民族心理感情。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大家庭,各民族的语言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宝贵财富。各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部分民族还信仰同一种或不同宗教。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就是尊重各个民族,尊重民族平等,尊重民族感情,这也是产生信任心理的前提条件。在民族高校中,由于对其他民族风俗习惯的漠视和侵犯,往往更容易引起影响民族关系和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件,危害校园安全稳定。因此,尊重各民族的差异,是建立信任和谐民族关系必须遵循的前提。

2.加强沟通,化解矛盾是建立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关键

当前民族高校民族关系的主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之间是彼此尊重和信任的。由于各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文化多样性及信仰多样性的存在,矛盾的产生难以避免,如果不及时妥善处理,将不利于民族关系,影响校园稳定。因此,要注意加强平时各民族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化解出现的各种矛盾,做好民族团结教育,这是建立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维护校园稳定的关键。首先,要努力创造各民族沟通交流的平台,倡导友好相处的和谐气氛。在相互交流与沟通的基础上,各民族能增进对彼此文化的尊重、理解、包容和认可,民族小团体能敞开心扉,改变相对隔离、封闭、甚至对立的状态。交流多了,误会就少了;不仅矛盾化解了,还可能发展新的友谊。交流与沟通的增加能带来民族之间的信任与和谐。其次,通过化解矛盾来促进团结。当前,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复杂多变,加上各民族之间差异的存在,必然产生一些民族成员个体之间或者小团体之间的民族矛盾和纠纷,影响民族团结,这是现阶段民族高校中民族关系不和谐的主要表现。因此,尽快、妥善地处理好此类矛盾纠纷是民族关系调控的关键。多年的实践证明,产生矛盾纠纷并不可怕,化解矛盾的过程反而可以成为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改善民族关系的有利时机。在处理矛盾的时候,要严格区分民族高校中各种性质不同的问题与事件之间的界限,根据不同性质,区别对待;要始终坚持公平正义,各民族学生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缓和矛盾、缩小影响、平息事态、避免矛盾激化。通过化解矛盾,在学生心中树立民族平等的观念,增进民族间的信任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和谐相处和校园稳定发展。第三,必须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学校的民族团结教育,引导各族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的思想,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牢牢把握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和“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帮助各族学生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民族、民族与文化的关系,增进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信任与和谐,增强各民族学生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成推动校园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发挥传统课堂教学优势的同时,还要注意运用多种教育环节和形式,如作为课堂教育延伸的各类学术讲座、专题辅导报告等,也在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加强文化引领,促进文化交流和理解是建立信任和谐民族关系的根本保障

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文化间的凝聚力能形成不同主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并以强烈的向心力建立彼此的信任和谐关系。民族高校具有浓郁的多民族文化特色。这种多元文化体验塑造了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形成了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因此可以说,加强文化引领、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和理解是民族高校改善民族关系的根本保障。首先,要加强文化引领,必须培育大学精神。多元文化和谐共存是现代文明的趋向,也是处理好民族关系的重要途径。在民族高校中,通过各民族个体之间的真切交往,通过对民族节日和风俗习惯的具体体现,通过民族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多元文化知识。无论是汉族文化还是各少数民族文化,都在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中得到展示。从陌生到熟悉,从狭隘到宽广,从自卑到自豪,从抵触到信任,从信任到和谐,多元文化教会学生互相尊重、信任与关爱,建立真正和谐的高校民族关系。民族高校应结合自身历史、传统、风格、特色和水准,认真总结、精心培育,积极宣传并身体力行大学精神,尊重和弘扬多元的民族文化,形成包容、宽厚、博大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校向心力、凝聚力和竞争力,促进民族团结,维护校园稳定发展。其次,通过丰富的文化活动载体来促进文化交流。只有在民族高校,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才如此集中、如此丰富地表现出来,这是民族高校较之普通高校特有的优势。另一方面,民族高校学生渴望在异民族环境中得到更多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渴望参与文化活动并展示自我。因此,组织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类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交流活动,为其提供展示自身民族文化和自我才华的舞台,对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进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深入了解,加深同学感情和促进民族信任和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文化交流应以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励志教育、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作为主题,紧密结合时事政治,以参观、展览、讨论、座谈会、比赛、演出、社会实践、报告会、讲座等多种形式开展。第三,在民族文化交流过程中,涉及到不同民族文化碰撞和影响的问题。既要反对民族间的强制同化和摒弃“”、“劣等文化”的错误看法,也要反对民族文化的极端复古主义和保守主义,避免民族文化的冲突现象制约民族关系、影响民族发展。

四、结语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民族地区中职学校民族文化文化传承调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B-0009-03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在繁衍生息中延续本民族的历史,并在历史延续的过程中形成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维护和发展文化多样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有利于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但在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下,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衰退、变异,甚至消亡的严峻考验。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2009年,国务院召开全国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会议,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为有效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注入了新活力;各级政府也积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上倾注了很多精力;而在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途径中,学校教育历来都在起着主渠道作用,在这场守护精神家园的战争中,学校这个主阵地应该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

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创建于1978年,是桂西唯一一所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百色市西与云南相接,北与贵州毗邻,是滇、黔、桂三省区中心城市,是中国大西南通往太平洋地区出海通道的“黄金走廊”。近年来,依托百色市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办学社会效益不断提高,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的生源分布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即由原来的绝大多数生源来自本市,变成了现在的本市生源稳定,两翼(云南、贵州)生源数量不断增多、比例不断加大的局面,目前云南、贵州两省户籍的学生已超过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众所周知,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共有26个世居民族,被誉为少数民族之乡,26个世居民族相对聚居又交错杂居,创造了云南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文化大省。贵州是民族文化积淀浓厚的地区,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37.8%,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乡土风俗、节日庆典和文艺活动方式,这些独具特色的宝贵资源,成就了贵州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而广西则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世居有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个主要民族,另外有25个其他少数民族成分,广西各族人民既有着相似的生活热情和命运轨迹,也有着基于不同生存环境、不同繁衍过程、不同族群基因而各自形成的独特文化,它们和谐共存却又不丢失自己的斑斓个性,让美丽的民族文化之花绽放在八桂大地上。可以说,滇、黔、桂三省区的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又融会贯通,共同铸造了西南地区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大景观。而生源主要来自这三个地区的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其实就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一个小缩影,以此作为对象进行民族文化传承调查,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本文以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相关理论基础上开展具体的教育实践研究。本次问卷调查以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一、二年级学生为对象,共发放问卷3580份,收回问卷3580份,回收率100%。下面将调查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梳理和分析,希望能对问题的解决提供帮助,并以此为经验在同类学校中推广。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共有3580名全日制普通中专在校生接受问卷调查,其中男生462名,占12.9%;女生3118名,占87.1%。被调查者来自广西、云南、贵州3个省区的不同民族,其中汉族学生783名,占21.9%;壮族学生2340名,占65.4%;瑶族学生114名,占3.2%;布依族学生198名,占5.5%;苗族学生104名,占2.9%;其他少数民族学生39名,占1.1%。

二、调查问卷具体情况

(一)被调查者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了解情况。被调查的3580名学生中,有218名学生表示很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占总数的6.1%;有2068名学生表示比较了解,占总数的57.8%;有36.1%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总共是1294名学生。

被调查学生的家乡节庆日主要有什么活动这方面,有749名学生回答以祭祀为主,占20.9%;有819名学生回答以戏剧表演为主,占22.9%;还有1774名学生回答以邀请亲朋到家作客为主,占49.6%。

(二)被调查者对民族文化意义的认识。为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意义的认识态度,本次调查问卷设置了两个涉及以上内容的问题。

对“民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本地区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积累多年的文化,你怎么看待民族传统文化呢”这一问题,有3370名学生认为有其积极意义,大多都值得学习,占总数的94.1%;有61名学生认为大多都不值得学习,占总数的1.7%;还有149名学生表示不知道,占总数的4.2%。

对“你认为传统民族文化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有影响吗”,有1212名学生认为很重要,占33.9%;有1713名学生认为有些规范作用,占47.8%;有273名学生认为有消极作用,占7.6%,有358名学生认为可有可无,占10%;还有0.7%的学生认为完全过时,这部分学生共24名。

(三)被调查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喜好。为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不同认识,问卷里特别设置了“你更喜欢过民间节日还是现代节日”这一问题,试图从这一方面了解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态度差异。

共有2047名学生选择更喜欢过传统节日,占总数的57.2%;1533名学生选择更喜欢过现代节日,占总数的42.8%。

(四)被调查者对我国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的态度。传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需要社会各界力量共同配合。而学校教育一直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学生则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体,学生的认识和态度对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次问卷调查有两个问题主要针对上以内容而设置。

在回答“你认为当前民族文化有必要被保护吗”这一问题时,有1452名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占40.6%;有2053名学生认为有必要,占57.4%;有75名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占2.1%。

在对传统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前景问题上,有908人认为很乐观,占25.4%;有1589人认为比较乐观,占44.4%;有302人认为不乐观,占8.4%;有86人认为很悲观,占2.4%,还有615人认为很难说,占17.2%。

(五)被调查者掌握民族传统文化技能和本民族语言的情况。来自各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她们是民族传统文化技能和民族语言的直接接触者,那么,在现代文化猛烈冲击的今天,她们是否还掌握本民族的一些传统文化技能、是否想学习这方面的技能、是否会听会说本民族的语言呢,这也是这次问卷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回答“你有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特长吗”这一问题时,有2520名学生表示没有,但很想学,占总数的70.4%;有665名学生表示没有,暂时还不想学,占总数的18.6%;回答有民族文化特长的学生共395名,占总数的11%。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般以本民族的地方方言为沟通用语,但在广播电视事业迅速发展、各地大力推广普通话以及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务工人员子女跟随父母到外地入学等情况的影响下,学生对本民族语言的掌握情况是否会受到影响,本次调查问卷特地设置了“你会讲会听本民族的语言吗”这一问题,有2673人表示会讲会听,占74.7%;有522人表示只会听不会讲,占14.6%;还有385人表示不会讲也不会听,占10.8%。

三、分析

(一)学生对传承民族文化的认识主流是正确的。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动,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一些民歌、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习俗被废弃,甚至人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态度也变得漠然。以上这些状况,致使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濒临灭亡,如何对其实施保护,这是我国迫在眉睫的文化发展大事。

令人欣慰的是,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广大学生在传承民族文化一事的认识上主流是好的,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民族传统文化有积极意义,对当下社会有重要影响,这一点为我们做好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比较强。因为西南地区各省份的经济相对中东部省份落后,来自这些地区的广大同学,她们所处的生产生活条件相对来说还比较落后,这让她们当中的大部分人还有条件直接或是近距离接触到最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正因为这样,她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有着良好的根基和土壤,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性也比较强,比如在回答“你认为当前民族文化有必要被保护吗”这一问题时,有98%的学生选择“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选项。

(三)部分学生认同现代文化的同时削弱了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尤其是各种现代快餐文化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有一些青年学生更乐于选择现代文化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比如在回答“你更喜欢过民间节日还是现代节日”这一问题时,有1533名学生选择更喜欢过现代节日,占总数的42.8%,这个比例跟回答“更喜欢传统节日”的比例很相近,可见在现代文化面前,相当一部分同学对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被削弱了。

(四)学生对传承民族文化存在困惑,不知道从何做起。近年来,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族文化事业的氛围也正在形成,但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尽个人之力,在这一方面有很多学生也显示出困惑,比如有2520名同学不掌握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的技艺,很想学,占总数的70.4%。

四、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强大凝聚力。早在1951年,国家就明确指出,民族教育应当采取适合于发展和进步的民族形式;1981年又重申了民族教育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政策,并于1984年将这一方针政策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近年来,乘着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事业和基层卫生事业的东风,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新成绩,目前共有全日制普通中专在校生6000多人,是全市规模最大的中等职业学校。另外,由于办学社会效益显著,吸引了云南、贵州两省份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前来就读,多个民族的少数民族学生聚集在一起,组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家庭。学校领导者应该抓住这一显著特点,提高对民族文化传承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把传承民族文化提高到“提升学校品质”的高度来认识,在着重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使之与其他的人文教育融合在一起;要解决切实解决学校在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教育活动中(下转第21页)(上接第10页)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着力培育全校自觉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任务的良好校园氛围。

(二)达成共识,加强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民族文化素养。民族文化的传承应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外活动为辅,广大教师则是传承工作的引导者。为此,应该先在教师队伍中达成思想共识,让教育者们明确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进行相对应的统一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民族文化素养,以帮助广大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够主动、自如地开展民族文化传承方面的渗透。

(三)真抓实干,精心组织,将传承民族文化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和深化民族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机制,将其渗透在各种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把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民族文化艺术思想深邃、源远流长的特点以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多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并突出活动的参与性、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师生们在活动中感受快乐,并切实培养和形成传承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要安排工作人员组建一支相对稳定的队伍,定期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策略、计划,并负责活动的具体实施。只要这样真抓实干,精心组织,这一工作一定会取得实效。

(四)以点带面,全面铺开,确保民族文化传承工作深入人心。卫生职业学校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因师资力量不足等客观原因而变得很大,所以,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不可能经常大规模性地开展集体活动,只能以点带面,以少带多。可以先在每个班级选拔出一名民族文化宣传员,进行集中的规范培训,然后由这些民族文化宣传员负责带动和指导班里开展相关的学习和活动;还要确保“民族文化进课堂”这一载体真正得到落实,每周安排1~2节课组织各班同学学习民族文化知识,通过这些有力措施,促进整个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全面开展。

(五)善于总结,积极推广,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在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善于总结,发现好的做法要及时收集,及时汇总和完善,并在校内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也可以带着这些好做法到同类学校开展交流活动,形成各学校之间互动和学习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和当地负责民族文化传承工作的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工作部门多沟通、常联系,让学校民族文化传承工作与社会接轨,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

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影响

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①这充分体现了文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的灵魂与传承,反映了一所学校的综合实力,体现了一所大学的精神文明,它为学校师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影响着师生的价值观,激励师生进步和再创造。但不同地区的校园文化又各有其独特的风格,深受本地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坐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本地少数民族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颇深。本文以延边大学为例,就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本课题以延边大学为例,通过调查法,对延边大学的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对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分析,了解现今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现状。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因为地理位置的因素,本身就具备很浓郁的民族气息。如延边大学坐落在有“教育之乡”美誉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首府延吉市,始建于1949年,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的高校之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占58%,加之地域的原因使得这里的朝鲜族文化格外浓郁,它与新中国共同走过了66载的风雨历程,并始终得到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不仅使学校的教育得到发展和壮大,更使延边大学的校园文化将朝鲜族文化和汉族等其他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合和渗透,形成了独具个性的校园文化。

从基本民族文化来看,不论是敏感性强的学生,还是敏感性差的学生,都会感受到这种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传播。少数民族文化在校园文化的体现方式上可谓林林总总,不论是社团组织,还是饮食,都有很强的民俗特点。从整个校园现状和调查结果来看,学校的环境、文艺、体育等都受到朝鲜族文化的影响。每一个延边大学的学生都不会不知道金达莱花、更不会不知道阿里郎的曲调。所以,从最表面化的文化角度讲,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的每一处都伴随着少数民族文化。

在校风校训等校园文化理念方面,少数民族高校也有其不同寻常的特点。延边大学的校风是“自强、和合、日新”。“自强”指“边缘觉醒,发愤图强”,“和合”乃“贵和尚中,融合共兴”。“日新”即“天天更新,努力向上”。这一校训不仅是对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的指向,更是对校园文化的强烈表达。这一校风充分体现了朝鲜族人民精诚团结、自强不息的民族情怀。“求真、至善、融合”是延边大学的校训,“求真”即指“崇尚学术,追求真理”;“至善”寓意“完善人格,造福人类”;“融合”则为“多元共存,融汇创新”。这六字校训又表达了一种文化融合的思想,即大家对真理的渴望,对爱国情怀的崇敬及对民族团结的追求。对于在这样一种文化熏陶下生活的学生来讲,大家的文化素养日趋多元化。

虽然少数民族文化对校园文化有诸多积极与和谐的影响,但在和谐中仍然有不良发展因素,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的高校文化还存在一些发展中的障碍,即语言障碍。如延边大学,这里的汉族学生多数不懂朝鲜语,所以在沟通上就出现了不利的一面。语言带来的不利条件使很多学生难以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校园文化的和谐发展。

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影响分析

对于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学习的大学生来讲,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可以使他们的文化认同感加强,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化包容性。就我们的调查情况来看,许多汉族学生都觉得朝鲜族文化对他们的学习、生活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这其中大部分是积极的影响,大家都觉得多元校园文化可以促进校园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可以使高校校园文化变得多元化,这些影响带来的积极一面不仅局限于非朝鲜族的学生,还使许多朝鲜族学生从中受益。这种和谐、多元的文化可以使朝鲜族的学生消除民族障碍,能够与其他民族学生一起交往、一起共事、一起相处。在和其他民族学生一起相处的时候,他们的认知观念、思想理念和基本素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在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朝鲜族学生的普通话水平都是在大学时期受到校园文化的影响而得以提升的。不仅如此,从下面的统计图表也可以看出,超过90%的朝鲜族学生都是极想融入以汉族为主要群体的大集体中的,从长远来看,这对他们的人生发展起到相当积极的作用。

关于延边大学朝鲜族学生是否想融入汉族集体的图表

此外,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观念深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而能够在高校传承的文化必定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所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就是民族文化的精华和现代社会优秀文明的有机结合体,它突出时代特征,促进各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观,使大学生更切合时展,为他们成为品德优良的社会栋梁人才奠定了基础。

但是,不容否认的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影响同样存在不足。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中有极大一部分来自当地的少数民族文化,这种浓重的民族色彩有时会带给一些学生心理反差,造成他们的不适应。所以,各民族文化在民族性高校校园文化大环境下出现不良消化,使一些学生难以适应。

本民族学生的生长背景和文化熏陶与其他民族的学生有很大不同,而校园环境中浓郁的民族文化使他们较少产生对外界的交往欲望,这种因素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值得关注。

三、结论与建议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大概了解到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双面的,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其存在的弊端。所以,我们仍然需要做一定的改进才能优化少数民族高校文化氛围,使学校稳步向前发展。

首先,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延边大学的许多学生都感觉到少数民族文化可以使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人文气息更浓厚,也可以使学生有更多样化的文化素养。从此现象即可发现,要加强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民族文化建设并无太多困难,只需在适当时刻加些火候,使更多不同民族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交往,慢慢融入大集体中,这样既能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氛围,更能使校园文化和谐发展。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应该善于把握课堂,将思想政治理论课视为重点突破口,在课堂上对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民族思想观念及民族和谐等理论进行适当有效的讲解,使同学在课堂上感觉少数民族高校特有的文化特色的同时,对同学正确对待少数民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现象有进一步的认识。

第三,我们可以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特性相结合。在两者结合过程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理念,将高校文化的共性和特性有机结合。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统领中国各民族和社会主义各领域的标杆,所以,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校园文化改良建设应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念,在民族文化的基础上,适当融入高校校园文化的共性,以使校园文化在保证其独到元素的基础上走在正常化轨道上。

第四,民族高校应加强专业学科、特色课程建设,使民族文化变成教学资源,更能使校园文化变得更加具体化、亲切化。学校还可以大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以促进语言推广。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如果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和交流。语言既是民族文化传播的工具,更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以,通过语言教育可以提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使各民族学生的交流更加便利。

实施上述措施可以将民族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得更好,促进学生多元化素养进一步提升,令更多师生从中受益。

四、结语

延边大学正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力求在发展民族特色的同时与时俱进,开辟一条让学校、教师和学生都能良好发展的建设道路。目前,很多少数民族院校都在文化建设上积极探索,力争将本校建设成特点鲜明且能够良性发展的高校。我们殷切希望各民族高校能够加强交流,获取经验,为学校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注释:

①中国文化报.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摘登).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14-7-10:2.

参考文献:

[1]郭佩惠.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J].凯里学院学报,2013(4):131-134.

[2]李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以北方民族大学为例[J].职业教育,2014(29):192-194.

[3]李亚,朱静虹,代青.少数民族大学生学校文化认同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4(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