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十篇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十篇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44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篇1

内容摘要:

本文论述了疑难病的概念及范畴。

论文内容:

疑难病的概念及范畴

世界中医疑难病学学会李慎言学术思想研究委员会委员廖藏典

自从李积敏(慎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后,中医学术上第一次出现了“中医疑难病学”这个学术新概念,当论及中医疑难病学科,首先应搞清几个基本概念,诸如什么是中医疑难病,中医疑难病的范畴等等。疑难病是中医学术常用的一个比较古老传统的概念,具有中医辨治两方面的特点,范围颇广,概念比较笼统,临床各科都有不少疑难病,但均是指中医范围内的疾病而言,因此,中医疑难病常可简称为疑难病,疑难病也即指中医疑难病。关于疑难病的概念,自古至今论述颇多,但一致未能取得统一认识或意见。从“疑难病”字面意义上讲,“疑”主要是指辨证方面而言,症状纷杂或罕奇,证候疑惑,病机复杂,致使辨证难明,诊断难定。“难”主要是指治疗方面而言,或诊断不明,无法治疗;或诊断已定,疗效不佳,甚至治疗无效。在古代《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众多的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一些医家困惑不解,疗效不佳,预后不良的疾病,多用“难治”、“难已”、“不可治”、“不治”、“死不治”、“逆证”、“死证”等概念来描述,这些均有“疑难病”的类似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科技的进步,中医学科自身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有关疑难病证治的临床报道及概念的理论探讨越来越多。众多中医学者从各自不同的思想、观点、认识理解及视角出发,对疑难病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李积敏(慎言)的有关中医疑难病论述。

李积敏(慎言)认为中医疑难病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临床表现繁多纷杂、罕奇。病人身患多种疾病,临床表现繁多纷杂而疑似,或症状体征奇特罕见,因而难以进行辨别,诊断与治疗。②病因病机错综复杂。病人临床常虚实互见、寒热错杂、外感内伤、表里同病、新病宿疾交织等。③证型难分难辨。患者症状纷杂,或病机复杂,或症状奇特、少见,证候疑惑,认识不清,犹豫不决,诊断上难以定论。④临床治疗效果不佳,预后不良,或无效。临床上病程漫长,邪盛正衰,久治不愈,疗效不佳;或病情复杂,治疗难收预期效果,其预后不良;或诊断易定,辨证易明,但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或方药,因而无法治疗或治疗无效。②与西医难治病范围不尽相同。疑难病除难治外,还有辨证诊断不易方面的含意;难治病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多指现代医学领域中的疾病,诊断不难,难在医学界公认没有好疗法或疗效不佳,以难治为主要特点。中医疑难病与西医难治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些疾病,中医、西医专家均认为属于疑难病或难治病;有些疾病西医认为是难治病,但对中医来说正是其专长;而有些疾病属中医的疑难病,西医却不认为难治,有的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综上所述,李积敏(慎言)给疑难病这样一个描述:“疑难病是指在医学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期内,学术界所公认的,具有诊断辨证难、临床治疗难等特点的临床各科疾病的总称。”中医疑难病的范围很广,临床各科均有不少疾病属于疑难病范畴。但对疑难病的范围,古今尚无统一认识,而且对某些疑难病的看法也不统一,因此要准确划分疑难病的范围,目前是比较困难的,有待学术界进一步探讨研究。

什么是中医疑难病学,李积敏给“中医疑难病学”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中医疑难病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疑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辩证治疗及护理,预防保健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专门学科,”中医疑难病学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其指导思想,并吸收现代医学科学对疾病的认识的先进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它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其研究范畴仅限于疑难病范围。其研究内容为:①研究疑难病的发生原因;②研究疑难病的发展状况;③研究疑难病的转归机理;④研究疑难病的临床辨证治疗;②研究疑难病的临床护理;⑤研究疑难病的预防及保健。其研究方法是应用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结合,进行理论与临床综合研究。 李积敏“创建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对干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中医在世界医学临床中的地位,推进中医学术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医药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保障人类身体健康等方面均有着重要意义和作用。李积敏也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医疑难病学科创始人及中医疑难病学理论奠基人。

开展中医疑难病学研究,可推动中医学术发展与进步.中医疑难学科理论体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还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医不贵能愈病,而贵能愈难病”的思想,深刻地说明了辨治疑难病是学术水平及技术水平的标志。纵观中医发展史,凡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不是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就是对疑难病的诊疗上有所突破,或建立新方新法,或临床疗效卓著。如果加强对中医疑难病学科研究,提高诊治疑难病的临床整体水平,使诸多疑难病迎刃而解,这将推动中医学术发展与进步,使中医学术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开展中医疑难病学研究,是临床实践的需要。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的基础,是中医治疗疑难病临床实践的总结。加强中医疑难病研究,发掘整理前人积累的防治疑难病的临床经验及诊治疑难病的理法方药,又不断创造新的理论,发明新的疗法及方药,从而建立中医疑难病学科理论体系,用这个理论体系,又去指导中医疑难病临床实践,可避免盲目实践、重复研究,节省人力物力,从而可迅速推动疑难病辨治出现新局面,使疑难病防治整体水平提高,促进中医学向前发展。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逐渐增多,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诊疗疾病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能力。本文就对高职医学生在预防医学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防治型的临床医学生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

高职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防治型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需求越来越多,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医生涉及到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多,这就对医生要求越来越高,而要做好一名合格的医生,就应具备五各方面的能力,卫生保健提供者,即能根据病人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总体需要提供卫生服务;医疗决策者,即能从伦理、费用与病人等方面综合考虑和合理选择各种诊疗新技术;健康教育者,即能承担健康教育的任务、有效地促进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社区卫生领导者,即能根据个人、社区和社会对卫生保健的需求作出合适的反应及参与卫生决策;服务管理者,即能协同卫生部门及其他社会机构开展卫生服务管理。

1.明确预防医学的地位,提高高职医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2015年,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1]指出,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经建立了由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等组成的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底,我国有医疗卫生机构9744万个,其中医院247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54万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12万个;但是,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与布局不合理、服务体系碎片化、部分公立医院单体规模不合理扩张等问题依然突出。其中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利用效率不高。对于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临床专科生而言,绝大部分工作岗位在基层医疗机构。在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供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服务以及部分疾病的康复、护理服务,向医院转诊超出自身服务能力的常见病、多发病及危急和疑难重症病人。而预防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构成了现代医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健康与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及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探讨改善和利用环境因素、改变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合理利用卫生资源的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防止伤残和延长寿命的目的。

2.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出防治结合型的高职医学生

2.1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

现代医学模式的确立,人们的健康观发生了变化,对健康的需求逐渐增多。健康的范围由个体向群体扩大;健康的内涵由生物向社会扩大;但轻预防重临床的思想还依然存在,而高职医学生是我国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成员,承担着预防、保健、治疗和康复的职责,要贯彻国家卫生工作方针,参与防病治病的各种活动,树立预防为主的思想非常必要,对培养大卫生观和防制疾病很有利。

2.2培养群体观念

临床医学侧重于个体病人的诊疗,预防医学侧重于群体健康的影响因素。现在的疾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联合作用导致的多种结果,一个人可能接触了多种致病因素,经历的时间也可能很长,才造成现在疾病的发生,出现相似临床表现的病人,可能具有共同的致病因素,如能控制,则这部分人的疾病得到诊疗或者健康得到了保护,这就需要我们临床医生具有群体观念,主动服务病人,不要局限于来一个治一个的被动服务。

2.3培养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近10年来[2],世界各地不断出现各种传染病,如:2013年H7ng型禽流感、2011年大肠杆菌0104:H4出血性肠炎、2009年甲型Hini流感、2005年猪链球菌人间感染、2004年高致病性HSni禽流感、2003年SaRs等,艾滋病、结核病、乙型肝炎等传染病依然存在;三聚氰胺、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食品安全问题;各种职业中毒、放射事故、化学事故的发生。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而临床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与疾病斗争的第一线医务人员,一旦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其应对能力是关键性的一步,把临床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防治结合型3[]的人才非常必要。

2.4提高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任何疾病的发生都离不开宿主、致病因子、环境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要不满足某一条件,疾病的发生就终止,而疾病具有发生、发展、转归的过程,我们称之为疾病的自然史,而疾病在人群、空间、时间上的分布,我们称为疾病的分布,在诊断疾病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漏诊或误诊,临床医生可以根据疾病的情况提高灵敏度或者特异度。这些知识有助于临床医生找到更有效地方法和技术治疗病人,为病人提供更好的保健措施[4]。

2.5培养概率思想,突破个人经验,循求最佳证据

临床医学生毕业后从事医疗工作,所面对的还是医学的随机事件,而概率就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而概率病因观认为,那些能使疾病发生的概率增加的因子,这些因子就为病因。那么在诊断和治疗疾病时,就要有概率的思想,做出的诊断或采取的治疗都有一个可能性的问题,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找到更好的新的治疗方法,循求最佳证据,做出科学的医疗决策。

2.6培养健康教育的能力

医院是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医务人员不仅要治疗病人,还要对病人或者家属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健康所需的知识、技术与服务,掌握健康教育的方法,对提高人群的自我保健、家庭保健非常有利。

参考文献:

[1]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一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20153

[2]万成松.对我国公共卫生教育的思考,现代预防医学,2014(6):1035一1037

[3]张军,李艳,刘建涛等.高等医学职业教育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卫生职业教育,2015(16):51一52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篇3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随机选取医学院校3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一年级(第二学期末)学生80名(均为女生),平均年龄20岁。

2.调查方法:设计并印发统一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问卷。通过不记名答卷的形式当场填涂并回收问卷,回收80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答卷77份,取消3份填涂不合格问卷。

二、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学生仅对六步洗手法、医院感染概念较为清楚,认知率分别为92.2%、1%;而对标准预防的概念、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医疗废物的处理方法、生物安全防护概念等认知率较低,结果见表1。

讨论医疗工作中的主要生物安全危害因子是病原性微生物,如病毒、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真菌等,这些病原微生物是造成医务工作者职业感染的主要因素。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频繁接触到患者体液与排泄物中各种危险生物因子,所以必须强化她们的生物安全防护意识与操作,以防止生物安全事故发生。医学院校作为培养临床、护理、检验等专业医疗工作者的教育机构,应加强对医学生生物安全防护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强化学生生物安全意识,以使医学生能更好的应对医疗工作中生物安全问题。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篇4

医学遗传学教学效果教师素质

医学遗传学是医学与遗传学相结合的一门边缘学科,它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中的应用,它主要研究遗传病的形成机理、传递方式、诊断、治疗、预后、复发风险,尤其是预防措施,以降低人群中遗传病发生率,提高人类健康素质。如今,遗传病日益被人们关注,医学遗传学已成为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医学遗传学内容相对抽象、深奥、知识零散,难以记忆,常常学生感到棘手,加之中专高职护理专业课时较少,该课程在学校又属于考查课,常不为学生所重视,为了培养学生在今后临床工作中对遗传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提供手段,在护理专业中进行医学遗传学教学方法的探索很有必要,以下是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教学计划的制定

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医学遗传学教学是安排在医学生物学中讲授的,大约占总课时的一半,这种时间紧,内容多的教学压力易使学生听课处于被动,大大降低了学生对医学遗传学的兴趣,所以,必须制定严谨的教学计划,对有限的课时进行合理的分配,务必要把重点内容讲的透彻明了。我们用30课时进行理论教学,用其他课时观看电教,进行试验操作,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对医学遗传学有了宏观的认识,增强学生对遗传病知识的了解及临床应用。

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随着各个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医学遗传学迅速发展,知识更是日新月异,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学科特点制定,但要紧跟学科发展的步伐,仅仅局限于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尤其是一些非医学专业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更新知识,不断学习提高,如通过查看文献,了解学科的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通过医院遗传病科进一步了解遗传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了解在临床中对遗传病最先进的检查手段以及开展情况等;除此之外,还应完善自身内、外、妇、儿临床知识及分子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知识,不断改造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灵活运用到教学之中,这样才能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原理、公式和定律与临床相结合,讲得新颖、形象、绘声绘色和深入浅出,才能胸有成竹回答学生的各种提问,赢得学生的信赖。

三、医德医风在教学中的灌输

“无德不从医,从医必先修德!”医学生除了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活跃的临床思维,还必需有高尚的医德医风,才能担负起救死扶伤、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重大责任。在教学中灌输医德医风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生对病人和社会的责任感。相信多数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当学生第一次通过教学录像观察遗传病病人时,一些学生所表现的或是恐惧,或是嘻笑,或是满不在乎,更甚者是厌恶等。此时,教师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生硬的斥责学生的表现,而应耐心告诉学生如何尊重这些病人,如何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另外,在各地的儿童福利院中,有不少遗传病患者。比如,白化病、遗传因素造成的智力低下等,有条件可用带学生去福利院参观慰问,鼓励学生与这些儿童接触,让他们感受到这些因为患遗传病遭父母抛弃的孩子也是一样的天真可爱,更需要社会的关心与爱护,在提高学生对遗传病人的爱心及同情心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身体的健康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及避免与减少遗传病发生的重要性,从而激起学生学习医学遗传学的热情。

四、教学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

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初中起点,她们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掌握较少,知识面较窄,而医学遗传学中科学概念多,实践性强。

1.确定课程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遗传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常见遗传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病机制、传递方式和特点;了解该领域研究新进展,具备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并能初步解决医学实践中的遗传问题。

2.选择适当的记忆方法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学科中涉及的概念多,理解概念和概念间的关系是学习医学遗传学的基础,概念记忆的方法有很多种,如图画、理解记忆法、相互比较法、识图法等。如在减数分裂这节教学中,出现同源染色体、联、二阶体、姐妹染色单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等概念,我们可以用画图和识图法,让学生看图记忆,并理解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有兴趣在轻松、愉快的情趣中掌握概念。

3.注重理论联系临床实际

医学遗传学实质上是遗传学知识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所以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临床实际,不仅体现了本门学科的特点,而且趣味浓郁,引人入胜。举例大家熟悉的先天愚型(Down综合征),其病因是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故也称为21三体综合征。又如,在讲述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时,首先以同学们所熟悉的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为例,让学生举出这些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及体征,说出这些病人的治疗方法及在日常生活中所注意的细节等,帮助学生归纳出这些疾病有家族聚集倾向及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方法的手段来改善病情的结论,引出“既受遗传因素控制,又受环境因素影响是多基因遗传病的特点”的观点,由于讲授贴近临床,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倍感兴趣,注意力集中,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开展现代化教学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篇5

1.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体系。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公共卫生的概念和内涵已由过去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拓展为现在的社会卫生,课程结构也在传统的课程基础上出现了大量跨学科、范围广泛的社会医学课程[2]。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内容的完善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我们在充分考虑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对预防医学课程涵盖的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教学内容进行提炼,去除与实际工作脱节的内容,并增加和充实与临床实践工作有关的预防研究新进展。针对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的实际,单独开设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必修课程,使必修课程达171学时,高于国内同类医学院校的平均学时数[3]。为临床医学生开设公共卫生类选修课程7门,如健康教育、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等。在基础和临床课程教学过程中强化预防医学意识,使公共卫生教育贯穿临床医学生培养过程的始终。

2.构建公共卫生实践平台。制定公共卫生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按照规划的要求和目标,新增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覆盖卫生防疫、疾病防控、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的9个公共卫生实践基地。以培养学生的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为导向,编写社区卫生服务实践指导,在第四学年临床见习阶段安排为期2周的社区医疗实践必修环节,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亲身到实践中进行体验,融“教学”于“实践”,促进了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的融合。这种以现场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地理解预防医学的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增强了其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性,为毕业后实施临床预防和社区卫生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合理配置师资队伍。为提高教学效果,在选拔公共卫生师资的过程中,走出校门,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行业接近,既有一定的理论和研究能力,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公共卫生教学工作。目前,我校聘请的校外教师涵盖卫生管理、卫生防疫、疾病控制、律师、医疗保险等多个部门,参与卫生经济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预防医学、流行病学、卫生法学、社会医学等课程的带教。外聘教师接受我校组织的岗前培训,参加教研室集体备课,试讲通过后,方能正式授课。这样即丰富了课堂讲授内容,拓宽了学生的社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改革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中心,打破过去传统的封闭式、“填鸭式”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供网络教学平台,积极推进pBL教学,将典型公共卫生问题,如社区慢病管理、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理等,以案例的形式提出,供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自学和讨论。通过教学互动,师生讨论,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交流沟通能力与公共卫生思维能力。

5.完善评价体系。公共卫生教学评价体系中,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估。在必修课的考核中,加大实验(践)成绩比例,其中理论成绩占60%,实践成绩占40%。在学生社区卫生服务实践中,实践总成绩由学生社区卫生服务实践鉴定(60%)及学生调研报告评价(40%)两部分组成,鉴定由基地带教教师根据学生实习情况作出,调研报告评价由预防医学教研室教师完成。

二、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举措评价

我们于2011年和2012年分别在未实行改革举措的2006级和已实行改革的2007级随机各选取3个班共198名学生在毕业前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我校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效果。结果表明,实施公共卫生教育改革的2007级学生在对公共卫生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公共卫生课程的必要性、公共卫生课程和师资配置的合理性、了解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程度、具备公共卫生服务的基本技能、掌握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和流行病学基本调查方法等方面与未实行改革的2006级学生之间有显著差别(见附表)。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篇6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育;必要性;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4-0508-02

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实施预防对策,是医学教育里重要的举措,由于目前我国的临床专业领域的的预防医学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医学专业的学生对预防医学的意识不强,在分辨疾病的知识上、突发性疾病的应急处理方面的能力都还不够,随着经济的了快速发展,医学事业的不断进步与完善,许多疾病已经从根本上得到控制,但传染病仍然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为了预防和控制这些传染病的蔓延,必须加强预防医学教育。

1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1、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加强预防医学教育: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同时,全球环境污染、各种传染疾病的蔓延等各种问题相继而来,为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存环境带来了很大的考验,人们对自身的健康以及生存环境的改善从心理上重视起来,对于自身的健康需要社会和全球共同努力,对传染病进行预防,并且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对全球性的污染进行预防,这些已经成为了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和选择。在全球环境污染的基础上,人口数量的剧增、全球化温室效应的加剧、生态环境严重被破坏等问题也相继出现,人类面临着严重的卫生方面的挑战,对于广大的医学专业人员,尤其是从非预防专业学院毕业的医生及其他医护人员成为接受卫生挑战的主力军。在生活实践中,许多医疗工作人员卫生观念缺乏,加上预防意识太过淡薄,对如今的形式已逐渐无法适应,因此,对非预防专业的学生的预防医学观念要进行提升,使其对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2、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为人民健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卫生队伍的需要: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是具有公益性质的医疗活动,服务对象是全部社会人员。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对医疗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疗服务从根本上发生了转变,这些转变要求卫生技术人员不仅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职业精神与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具有掌握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社区保健调查研究的方法和疾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措施等预防医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做到不仅会治病,更要会防病。因此为了适应卫生服务模式变化的需要,对于预防医学继续医学教育我们一定要大力开展,将卫生队伍的专业知识结构逐步调整,提高卫生技术人员的预防保健能力。

3、控制和消灭流行病的需要:对于流行病的控制和消灭来说,切实可行的预防和心理社会干预措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球化加速的今天,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政府加速建设现代化的公共卫生系统,尽快建立应对可能突发的有潜在危险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信息沟通、预防治疗与全球协作的机制,更要求必须充分调动全社会每一个社会组织、每一个公民和国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而且已从医学预防将现代预防医学的范围发展到社会预防,为此就一定要做好社会宣传动员与流行病防治知识的传播,加强普及预防医学知识的教育。

2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相关对策

1、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意识,转变思想:实施教学改革,加强预防医学教育,首先需要占主导地位的管理层、教师层更新观念,特别是决策层的观念转变是关键。按传统观念,临床医学专业是培养“会看病,会治病”的医生,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预防医学并非主干课程,这就导致了某些决策者忽视了预防医学教育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削弱了预防医学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投人、学科建设等方面过于倾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等主干学科。因此,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健康”概念更新、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首要的是转变观念,特别是决策层的观念转变了,才能使预防医学教育的地位得到真正重视。

2、改革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引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目前,要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根据我国的医学教育现状,一定要从教育目标确定,组织教学过程等方面全方位进行改进。首先,确定预防医学教育的目标,在我国医学教育改革领域,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目标的研究仍是薄弱环节,因此,引人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实施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关键是:首先要制订临床医学生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基本要求,强化预防为主观念、群体医学观念、社会医学观念,加强“三级预防”概念的教育,使培养的医学生不仅能从生物、心理、社会、行为因素等方面来预防、控制和治疗疾病,而且能指导和帮助人们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其次,进行改革预防医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和改革课程体系是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主体内容。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于医生,不是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不能简单地照搬或浓缩预防医学专业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就是要打破“预防医学专业压缩版”的教学模式,既要顺应医学模式转变,体现预防医学教育目标,也要适应临床医学专业特点。应开设适量的课程,“以便理解健康问题的起因、分布和后果以及社会经济、人口、文化等决定因素。要形成在课程设置上有机的整体,必修课、文化素质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课外教学、实践教学环节等要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注重调整、充实、精减的有机统一,应结合临床医学专业特点,促进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探索以医院或以社区为中心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3、加强非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教育:(目前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已并入综合性大学,综合性大学为医学生掌握较宽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融合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培养创新能力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医学院在综合性大学中尚未发挥应有的素质教育的作用。建议应尽快对具备有医学院的综合类大学由医学院开设适合非医学专业学生选修的预防医学方面课程,为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提供全球卫生战略、现代医学模式、流行病学、健康危险因素、心理学、营养学等方面的知识及课程。同时针对不同时期传染病的流行情况,可有针对性地开设流行病学的讲座,使学生掌握流行病的传播规律、途径以及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培养学生面对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爆发时正确应对和采取科学预防措施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预防医学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教学是预防医学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从时间上首先要予以保证,预防医学实践周数和实验课程学时数要科学设置。其次要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学生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现场调查与实验室测定、人群流行病学调查、人群健康评价等方面的实践技能训练。第三是要加大投人,大力改善目前预防医学教学实验室设施落后、环境条件差的现状,特别是要积极探索与实践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上海、广东等地的医学院校在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多的成功经验。预防医学教学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积极探索和实践如何构筑稳定的基地管理机制、基地师资建设、硬件环境建设等,把基地建设为预防医学实践教学的主要阵地,通过现场实践,让医学生充分了解我国社区居民的卫生现状,把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结合起来,树立群体卫生观念,了解社区卫生服务和健康促进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束语

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实施预防对策,才能适应医学模式转变、社会发展需要和人们健康服务的需求,从思想上对预防医学重视起来,在各个环节加大力度,通过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最终使预防医学深入人心,从而减少传染病的不断蔓延滋生,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勤,管远志.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01:93-96.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篇7

[关键词]高职医学教育;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

高职医学教育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的重要途径,以培养面向基层医疗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保健机构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医疗服务、疾病预防、保健、疾病康复、计划生育及健康教育等方面工作。随着医学模式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加之各种公共卫生事件频发,以及越来越多慢性病对人民健康的严重威胁,我国的卫生服务更加注重预防的重要性,对基层医务人员在疾病防控、人员管理、技术指导、康复复诊、健康管理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1]。因此,新形势下高等职业医学教育必须认真审视和深刻反思,加大公共卫生与防疫医学等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适应新形势下的基层医疗机构对卫生人才需求的挑战,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

一、明确预防医学在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地位,引起学生的重视

预防医学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互渗透,与临床医学相比较,预防医学具有更加直接和现实的意义。作为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教育的重点是培养面向农村、面向社区的助理全科医生[2]。因此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临床专业知识,还要知晓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等理论和技能,达到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目的。由于医学模式和疾病谱的变化,各种慢性疾病对我们健康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且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我国的卫生服务工作越来越注重预防的重要性,强调临床与预防的结合,因此,基层卫生机构对“六位一体”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3]。目前,大多数临床工作者对预防意识表现淡薄,给高职医学教育提出思考课题。而且,在传统上,对临床专业学生的培养更多的是强调临床专业技能,反而忽视对预防技能的培养。作为基层医疗机构的后备军,高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必须接受足够的预防医学教育,掌握必要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和预防为主的观念,真正做到防治结合。在课程教学的不同阶段,加强思想政治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将思政教育、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帮助学生树立宏观的预防理念,提高预防医学知识在今后职业生涯中的重要价值。因此,要帮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明确学好预防医学的重要战略意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对基层医学人才的挑战。

二、加大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整合,培养新型基层医学人才

为了培养预防与诊疗、保健与康复等综合服务能力为一体的新型“防治结合型”基层医学人才,在“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思想指导下[4],结合预防医学课程在临床专业的特点,加大临床与预防医学课程整合。针对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的心脑血管疾病、营养与代谢性疾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脏病以及心理与精神障碍性疾病等,开设基于案例的临床与预防医学交叉整合课程。根据我国基层卫生机构对人员岗位能力的要求,适量增减、整合教学内容,更好地体现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适当增加利用社会医学的手段进行初级卫生保健,实施个人和群体的防病、保健等内容;增加有关基层卫生服务、健康宣教、健康促进的内容;增加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策略,以及各种新发传染病的防治。课程内容涵盖各种慢性病的流行病学概况、病因及危险因素、社会危害与经济负担、早期诊断、多学科防治的融合,通过对诊疗技术、预防保健技术、保健康复技术和心理干预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整合,达到综合干预措施的目的。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的课程整合更好地在课程教学中体现以“健康为中心、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医生不仅要医病,还要医人,更要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疾病”的观念[5]。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针对基层工作主要特点,教学应以基层卫生服务、新发传染病控制、各种慢性疾病预防以及食品安全等为主,形成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更加符合“培养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的宗旨。

三、强化实践教学,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临床医学专业中有关预防医学的内容体现在多个方面,很多内容较抽象,对高职学生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可以针对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选取典型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讲授事件相关基本理论,教学过程中引入标准化病人(Sp),鼓励学生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典型事件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教学[6]。对于抽象的理论知识,如卫生统计学,可以利用在线上直接教学,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发挥更多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快速掌握抽象的理论知识和方法,课后利用多种渠道及时布置练习以巩固课堂知识,达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针对基层常见疾病健康教育和慢性疾病的管理,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结合临床知识对疾病进行健康教育和预防,对糖尿病患者给予饮食指导、高血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的评估及健康指导,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可充分利用学院自身的实习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半理论半实践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进入社区,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开展社区实践活动,开展健康教育、营养指导、慢病管理等社区活动。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自行设计方案,教师进行适当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团队协作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社区工作奠定基础。除此之外,带领学生积极开展涉及家庭成员健康的临床服务,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在临床职业规划中的重要性[7],依托临床知识对社区开展预防医学教育,更加深入地对临床医学生进行预防医学的理念教育,让学生认识到预防医学对家庭乃至社会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利用课堂所学知识,依托学院大学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开展学生的科研创新力培养,鼓励学生结合临床知识、综合预防知识及所学多学科的知识方法,自己参与选题,尝试社会性比较强的健康管理和促进内容,再将课堂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依靠省级或校级的科研项目资助,开展设计性、综合性调查研究和实验,并协助指导学生撰写相关综述或调研性论文。鼓励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参与专业教师的课题和项目,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转化,让学生体会和理解疾病预防的理念。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篇8

【关键词】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随着人口老龄化,人类不良生活习惯以及环境污染而呈上升趋势,目前恶性肿瘤死亡率已位居疾病死因的第一位[1],其发病与不良生活习惯、环境污染等密切相关。我国随着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加快,增加了环境污染等相关危险因素,肿瘤的发生将会以年均3%~5%的速度递增,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维持此趋势,严重威胁着人们身心健康[2],而不良习惯及环境污染等部分非生物因素诱因有可能通过人们的行为干预而消除。因此恶性肿瘤的防治将成为新世纪医学科学及我国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和重要的任务,其中预防和卫生宣教更显得举足轻重。因此,在承载着疾病预防和健康宣教功能的预防医学专业开设临床肿瘤学课程势在必行。为顺应疾病谱的变化和人们对恶性肿瘤早期防治及健康宣教的需求,同时结合国际预防医学教育的整体趋势和社会发展对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要求,我们拟开发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探索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预防医学专业特点,建立实用性强并具有预防医学专业特色的临床肿瘤学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1制订预防医学专业专属的临床肿瘤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

课程的设置是教学的前提,而制订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则是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继2009~2010年我校在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肿瘤影像学》、《肿瘤检验学》等一系列肿瘤相关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后,我校于2011年又率先在预防医学专业增设了《临床肿瘤学》、《全科医学》、《临床医学概论》等相关课程。目前国外尚没有在公共卫生专业开设临床肿瘤学课程的先河,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尚未出台统一供预防医学医学生使用的临床肿瘤学教学大纲。个别高等医学院校,包括我校,虽然开设了肿瘤学课程,并制订了相应的教学大纲,但主要是针对临床医学专业,没有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教学专用课程,不能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很难与后期所学预防医学专业知识进行有效地衔接和弥合,导致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差,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差,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预防医学人才。因此制订体现预防医学专业特色的教材和大纲势在必行。肿瘤学是一门涉及流行病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影像医学和内、外、妇、儿等多种学科的综合学科[3],同时又是一门专业性极强、涉及面极广的独立学科。根据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以及社会发展对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要求,我们开发并优化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课程,拟以肿瘤相关各临床亚学科为课程设置单位(肿瘤流行病学、临床肿瘤学、肿瘤早期辅助诊断学、肿瘤心理学及人文关怀等),既涵盖肿瘤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又要凸显预防医学专业特点,帮助学生树立并强化大卫生观念,培养其预防、早期干预以及卫生健康宣教能力。

2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特点,将三级预防观念渗透到临床肿瘤教学各个环节

疾病的预防分为三级,肿瘤也不例外。肿瘤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旨在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肿瘤的发生,是重要的“防患于未然”时期。二级预防亦称“三早”预防,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防止或减缓肿瘤发展而采取的措施。三级预防指的是尽量提高癌症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降低致残致畸率,注重康复、姑息和止痛治疗,减轻痛苦、延长生命[3]。针对三级预防原则,课程内容应重点突出肿瘤的流行病学特点、与肿瘤相关的可控危险因素;肿瘤的早期临床表现、肿瘤早期的病理改变、早期影像学征象和相关血液检验的早期表现以及肿瘤的早期干预治疗(二级预防)。不容忽视的是,罹患肿瘤对个体来讲,无疑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重大危机事件。患者往往出现情绪低落、紧张、焦虑、烦躁、恐惧、绝望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反应,如果不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肿瘤即使消除,患者也可能因为心理障碍而自杀身亡[4]。因此,对肿瘤患者的心理疏导及人文关怀干预至关重要,这也是肿瘤的三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之一[5]。肿瘤的三级预防是临床医师和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共同承载的任务,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也要熟悉心理学知识,在卫生宣教过程中让人们认识到心理因素和精神因素对肿瘤的发生发展、甚至转归的影响,以便积极的心态应对肿瘤的发生。因此,课程内容侧重点的转移,可以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肿瘤学方面的健康宣教及三级预防能力,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是具有战略意义的教学重点的转移。

3优化实习课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实习课内容设置要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特点,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利用医院资源优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预留部分实习课用于学生进行相关肿瘤的流行病学及现况调查,强化学生的预防观念,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部分实习课用于临床实践,重点放在常见肿瘤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心理干预和人文关怀方面,多以临床实际案例的形式出现,使学生在临床实战中掌握知识内容。

4加强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改的关键是提升教师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临床肿瘤学师资均为临床一线医师,他们的思维观念更偏重于临床。授课教师在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教学过程中,未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没有有侧重地把预防医学观念渗透到临床肿瘤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课堂中仍按照临床医学专业授课思路,以肿瘤的诊断和治疗为重点,对肿瘤的流行病学、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等“三早”预防内容一带而过,导致授课重点偏移,对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来讲,所讲授的内容实用性及实战性差,不利于预防专业人才的培养。为全面实现预防医学专业培养目标,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师资能力建设活动,反复强化预防医学专业特点及其承载的卫生任务,通过讲座培训、集体备课等形式,使每位教师把握教学内容侧重点的转移,时刻做到“防”字当头,授课内容真正突出预防医学专业特色。总之,我校开发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开创了国内预防医学专业肿瘤学教学先河。在预防医学专业临床肿瘤学教学过程中,针对预防医学专业的特点,有侧重地把预防医学三级预防观念渗透到临床肿瘤学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同时将打破临床专业常规实习课流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针对相关课程内容自主进行现况调查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使其所学知识更具有实用性,富有预防医学专业特色。因此,本次开发的教学体系,应该是一种高效、实用、具有预防医学专业特色的新型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张红红,胡亚卓.我国癌症死亡已居死因第一位[J].保健医苑,2007(9):54.

[2]康华峰,包兴,代志军,等.医学教育中加强肿瘤学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3,15(7):718-721.

[3]曾木圣.肿瘤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挑战[J].科学观察,2015(3):58-62.

[4]唐媛媛.治未病与肿瘤三级预防[J].南方医学教育,2014(1)43-44,14.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篇9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育订单医学生乡镇社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价值观正在发生变化,对健康日益重视,医生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合格的医生不仅要有诊断、治疗生理疾病的知识和技能,还要预防疾病,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订单定向基层医学生作为未来基层医疗的主力军,必须加强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教育,实现能治能防、防治结合的实用型基层医学人才培养目标[1]。

1.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1.1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趋势。

2001年11月,iime正式出台《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包括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2002年国家出台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明确要求课程计划中必须安排公共卫生课程,培养学生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使其掌握群体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是古代医家对预防的重要性和意义的高度概括和总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防治并举、重在预防是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也是历史的选择。

1.2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物产的日益丰富,人们在追求物质的同时,对自己的健康越来越重视,意识也越来越强。以前由于受条件所限,生病后一般不去看医生,小病拖一拖,大病忍一忍,凭借自身免疫对抗疾病,实在没办法才去医院。而现在,人们只要身体稍有不适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医生,想立即消除疾病引起的痛苦。国家对人们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我们在新中国成立前之所以被称为“东亚病夫”,就是国民身体素质太差,为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医疗保险、商业保险、医疗合作等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不起病等问题,减少了“因病致贫”等社会问题,有效地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但现代人更注重拥有不生病的身体,更想预防疾病。因此在临床医生的培养过程中,除了要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如何准确快速地解除疾病的方法和技能外,还必须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注意培养学生三级预防观念及预防战略。

1.3加强预防医学教育是保护医护人员的需要。

不管是个人还是国家都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只有当被查出“严重脂肪肝、肝硬化”时,才想到如何预防;只有当发生重大疫情时,才想到预防的重要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好了伤疤忘了痛”,对预防又不重视,至少不够重视。目前医疗大环境中,普遍存在“重临床、轻预防”的实际,医生对自己的专业非常重视,也努力提高,但对于预防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就相对放松和薄弱。2003年的SaRS(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s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由于发病较急、认识有限,医生缺乏相应的预防知识和技能,在这场抗击SaRS的斗争中,医务人员付出了惨重代价。根据卫生部的SaRS疫情信息,截至2003年5月24日,全国共报告5316临床诊断病例,医护人员感染的比例为18.13%[2]。只有加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和预防医学知识的学习,确保自身安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1.4乡镇及社区订单医学生培养必须加强预防医学教育。

在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医学背景下,2010年国家相继出台政策扶持农村医疗卫生政策,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环境,为农村订单定向培养本科医学人才,充实医疗人员,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根据国家政策,订单定向培养的乡镇及社区本科医学生,将来就业的地点是农村,所服务的对象是广大农村人口,而农村存在地域广阔、生活条件艰苦、人员素质相对差等实际情况[3]。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医疗单位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构建了集社区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六位一体”的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主要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及急危症前期处理,进行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农村人员卫生习惯、预防和传染病意识较差,乡镇及社区订单医学生在加强临床医学知识培养的同时更应加强预防保健知识教育,肩负起改善农村健康状况的重担。

2.预防医学教育的现状与不足

2.1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现状。

医学教育一般由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三部分组成,而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公共卫生学科,预防医学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4]。目前国内对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开设了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统计学等课程,占总学时的5%左右,但对预防医学教育不够重视,教学投入较少,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机会很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乡镇及社区订单本科医学生培养对预防医学教育的重视有所加强,在课程上增加了健康教育、初级卫生保健及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卫生毒理学、环境卫生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儿少卫生学、妇幼保健学等课程,约占总课时的10%,实践教学也有所加强。

2.2预防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和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教育的认识,2012年对在校的2010级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定向和非定向学生及赣南18县市的乡镇卫生院领导、医务人员进行了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是否有必要开展预防医学教育,如何开展;预防医学对提高本专业水平及医生威望是否有帮助;你认为学校开展的预防医学教育是否能够满足未来工作需要;对预防医学学习是否有兴趣,如何才能够提高学习预防知识的兴趣;学校是否组织学生进行预防教育实践;基层医疗实践过程中是否会用到预防相关知识,比重如何。

通过对调查资料统计分析,大部分学生认为:①自己修读的是临床医学专业,将来从事治疗疾病,至于预防应由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处理,对预防医学缺乏学习积极性;②课程设置不合理,统计学比重偏大;③理论和实践割裂,除统计实践外,只有一些案例分析,缺乏实际的体验感受。乡镇卫生院领导及医务人员认为:①现在的毕业生预防观念不强,特别是面对公共卫生时,无从下手;②要突出学生公共卫生观念及健康教育理念培养;③临床医学知识的掌握水平有待提高,技术高明的医生更有利于开展预防健康教育。

3.加强乡镇及社区本科医学生预防医学教育

3.1加强预防教育宣传,统一思想和认识。

疾病的控制重在预防,通过加强预防教育宣传,统一学生认识和思想。首先加强预防医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宣传,可以通过图片展及录像等形式,介绍一些经典公共卫生案例,如SaRS、禽流感等传染性公共卫生的危害。其次组织一些专题讲座,邀请一些专家学者讲学,使学生对预防医学有更深层的了解和体会。最后开展农村医务人员责任和奉献精神教育。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需要一批临床医学知识丰富又较好掌握预防保健知识的医生的引导,使农民摆脱旧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高健康水平。

3.2合理安排课程,提高理论教学水平。

在大学学习教育中,要优化课程,始终将预防战略贯穿医学教育的整个过程。在进行临床医学导论教学前就使学生对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培养学生对预防医学学习的兴趣和好感,端正学习态度。在基础医学阶段教育学生早发现、早诊断对于挽救生命及预防公共卫生的重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要告知学生无菌的重要性,如何避免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当感染出现时如何应对,时时绷紧预防这根弦,既有利于患者,又有利于自身健康。

3.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师资是培养合格学生的基石,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强非预防医学课程教师的预防观念,在不同的课程中都体现预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学生养成预防的好观念和习惯。其次要加强预防医学课程教师预防观念,教师不但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积极掌握最新预防知识和动态,而且要深化教学改革,教学过程中体现预防医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5],使知识变得明了通俗,容易掌握且牢固。教学过程中可采用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及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授课质量。

3.4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医学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科学,预防医学也是一样,因此预防教育的成败关键是实践教学。首先要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与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建立良好稳定的业务关系,为公共卫生的教学提供稳定的实践基地。其次积极开展预防医学实践,除预防医学课程开设的实验课、实习课外,充分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基层卫生监督部门、防保所、防疫站等单位进行社会实践,加深学生对预防医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预防观念。最后合理安排毕业实习时间,乡镇及社区本科医学生实习时间较长,有一年半的时间,可以安排两个月时间在基层进行公共卫生实习,掌握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了解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学习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以及开展健康宣传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小全,季晓辉.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体系下我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改革初探[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2):337-342.

[2]陈胤忠,唐才昌.医护人员SaRS感染率高原因与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对策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1):1047-1049.

[3]刘振优,徐凭.定向培养农村卫生院医学人才方案的思考[J].科教文汇,2011(27):150-151.

[4]王成岗.非预防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118-1120.

临床预防医学的概念篇10

在医疗保健实践中,nCD的管理框架主要由5大要素构成,围绕3个中心,依照保健对象的健康评估结果将nCD进行分级管理。

1.1五大要素

1.1.1医疗保健系统组织机构组织机构是医疗保健工作安全、高效运转的基石,一个准备充分的组织机构能针对整个系统提出有效的策略,保障管理体系的正常、稳定、连续的运作,促进组织内部与外界的协调统一。

1.1.2符合疾病管理要求的医疗保健团队医疗保健团队的主体是处于联系医疗资源和保健对象中枢位置的保健医师,要求其必须有较高的医学专业素质、良好的管理沟通协调能力,必须能识别并准确评价危险因子,制定与实施筛检计划,研究与选择最佳的康复治疗方案,评价保健管理工作的实施和结果。合格的保健管理者能保证有效且高效的临床保健和自我管理支持的延续和传播;能及时明确团队成员的职责并分派任务;运用有计划的互动支持循证保健;针对病情复杂的患者提供临床个案管理服务;确保保健团队的定期随访;给保健对象提供易于理解的并符合他们受教育文化背景的医疗保健服务。

1.1.3临床信息系统支持真实、全面、有效、及时的临床信息收集、整理、归类是nCD管理的基石,能促进建立及时的个性化保健计划;识别需要主动保健的分级;与保健对象分享信息协调保健;反馈医疗团队和保健系统的表现。临床信息系统必须依托循证医学和循证公共卫生的标准以及学术界已经公认的防治指南、规范,只有建立在扎实专业的临床信息系统之上的nCD管理才能系统化、标准化和有效化。

1.1.4保健对象的自我管理在nCD管理的实际运行中必须强调保健对象的核心地位,必须授权给保健对象以准备管理他们自己的健康,有效地自我管理策略包括真实的自我评估、现实的目标制定、可坚持的行动计划、问题的解决和随访,在这个过程中医疗保健人员、家庭成员将提供持续的支持。自我管理可以以个体为单位,也可以按照同1种慢性病为单位划分为小组模式管理。在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管理实践中,小组管理支持模式要优于个体化常规管理[5]。

1.1.5大社区资源支持大社区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居住社区概念,也包含医疗社区概念如社区医疗中心和三级或专科医院。在nCD管理中必然会调动大社区资源来满足保健对象的需求,特别是病情复杂的保健对象的临床管理;要鼓励保健对象参与到有效的社区支持项目中;社区组织也要积极参与到疾病的干预中来;提倡以大环境政策来改善患者保健。

2三个中心

2.1以保健对象为健康管理中心

nCD管理必须始终为保健对象的健康服务,以疾病的预防、控制、治疗、康复为主线目标,无论是个体计划还是社区团体计划都是在为这个中心而制定运作;健康管理的实施也需要保健对象的积极配合、主动参与,保健对象与其他要素的共振互动才会产生良性发展的动力。

2.2以“家庭—工作场所”为社区支持中心

保健对象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家庭和工作场所是影响他生活工作习惯、健康理念、保健行为的最重要环境,nCD管理离不开也绕不过“家庭—工作场所”这个圈子,而“家庭—工作场所”则可以为保健对象的nCD管理提供强大的支持。

2.3以社区医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