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运动损伤防治要点十篇运动损伤防治要点十篇

运动损伤防治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0:29

运动损伤防治要点篇1

现代篮球运动的特点逐渐发展到高度与速度齐全;身体与技术相结合;进攻、防守、篮板球三者并重;智力、意志与技术相统一的高强度现代运动,运动员很容易受伤。不论是高水平的国家队、甲级队,还是各体校、大学生业余篮球队,都难免受伤病的困扰。据调查运动员中踝关节的损伤占有很大的比重。它不仅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训练,而且妨碍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甚至缩短运动寿命。该文对篮球运动员的踝关节损伤特点进行探讨,阐述损伤的解剖学结构基础,研究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和护理方法,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和训练提供有益的帮助。避免或降低踝关节损伤的发病率,确保学生、运动员身体健康。

二、文献综述(要归纳总结,把看的文章相同的观点,不同的观点归纳总结出来,下面1-5是我能想到的大点,如果你还有其他的可以进行补充或者删减)

1.损伤的解剖学结构基础(研究目的里面既然写了要阐述结构基础,下面的行文就必须要体现)补充内容

2.损伤频率较高部位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在踝关节损伤部位调查中发现:外踝韧带损伤者占54.2%;其中踝关节软骨病者占27.7%;其它损伤者占8.4%;内踝韧带损伤者占6.0%;胫腓骨伤撕脱骨折者仅占3.6%”。补充内容,如某某认为损伤的高发部位是什么.(一个大点下面要有3个以上作者的分析)

3.损伤程度的研究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轻度损伤较为多见,占68.7%,中度损伤占22.9%,重度损伤较为少见,仅占8.4%”。

4.运动损伤发生原因的研究

5.篮球运动员踝关节运动损伤预防的研究

在《运动损伤康复学》中,张笃超和李湘奇指出:“在我国,篮球运动是一项开展较为普遍的体育项目。比赛中双方争夺激烈,局面瞬息万变,要求运动员发展全面,训练有素。互相冲撞,技术动作不当可能造成损伤。最常见的创伤是由于跌倒、跳起抢球落地不正确,如踩在别人脚上或脚被别人踩伤,运动中的急转、急停和冲撞、场地不平或过滑均可引起的急性损伤,如果处理不当可演变成慢性疾患,经常疼痛而妨碍运动。”

孙涛和胡师在《论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治疗与预防》中指出:“由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是滑步,防守进攻、急停、踏跳和上篮等,要求关节处于半蹲位时微屈伸和扭转运作,其负担量较大;踝关节是人体最远端的大关节,几乎支持着人体全部重量,其外踝比内踝长,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强,内翻比外翻容易,而且活动幅度大。距骨体前宽和后窄,当足跖屈时,踝关节较不稳定,在场地不平及起跳与落地身体失去平衡时,易使踝关节损伤”。在《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及处理》中,张云霞指出“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大多为急性损伤,受伤程度以中度损伤的最多,篮球运动损伤大部分是由于急性损伤所致,当首次没有治疗彻底很可能转为慢性。篮球队员和篮球爱好者由于没有经过专业训练,其技术和身体素质都存在不足,在一定强度和激烈的训练比赛及活动中受伤情况很可能发生,可以用一些积极措施避免轻伤,而一旦受伤很大程度上就是中度和重度了。”

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中,牛振华分析:“在踝关节损伤部位调查中发现:外踝韧带损伤者占54.2%;其中踝关节软骨病者占27.7%;其它损伤者占8.4%;内踝韧带损伤者占6.0%;胫腓骨伤撕脱骨折者仅占3.6%”。而踝关节损伤程度的调查结果:轻度损伤较为多见,占68.7%,中度损伤占22.9%,重度损伤较为少见,仅占8.4%”。

针对引起踝关节损伤的主要因素,王寿秋,郑蕊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成因及预防》中指出“未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学生的生理状态不良,动作粗野或犯规行为,训练水平不够”。李翔,画伟在《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的预防》中指出“踝关节损伤的预防措施:正确的技术和科学的用力顺序,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落地缓冲的自我保护动作,做好专项准备活动为了有效地预防这类扭伤的发生,加强踝部肌肉韧带的力量与伸展性,注意疲劳后的训练过度”。曲绵域和于长隆在《实用运动医学》中分析了踝关节损失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临床表现:踝关节前外侧和前内侧疼痛肿胀,踝关节背伸活动受限,并伴有疼痛。每于活动较多和剧烈运动后症状明显加重,休息后又能部分缓解。治疗:多为保守治疗和关节镜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包括物理治疗,制动休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可的松类药物封闭治疗以及踝关节康复训练。如果是保守治疗3—6各月无明显效果,则应关节镜手术治疗(最终的、有效的治疗手段)。主要进行关节清理术,切除增生滑膜和受撞击的软组织团块。”

我认为:学生的运动损伤发生率高却令人担忧.运动损伤轻者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重者有损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探索篮球运动损伤的规律,分析其发生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伤的发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研究的内容、方法及进度

3.1研究对象

3.2研究方法

3.1研究内容

踝关节的解剖结构,篮球运动中造成踝关节损伤原因的分析,踝关节损伤性质、症状及类型分析,踝关节损伤的预防措施,踝关节损伤伤后应急处理及治疗方法(不要)。

3.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在图书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库上查找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且将这些文献资料中的观点和自己研究中所得出的结论进行比较,进一步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从而(?)

3.3进度计划

20XX年11月—12月:相关资料的收集;

20XX年12月—20XX年1月:撰写开题报告;

20XX年2月—20XX年3月:正式写论文并完成初稿;20XX年4月—20XX年5月:完成论文的修改并定稿;这个论文必须要有调查问卷,设计一份调查问卷。

四、参考文献

[1]孙涛,胡师,论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治疗与预防,科技导向,2010,(33)[2]张云霞,篮球运动员踝关节损伤及处理,中国学校体育,2

008.12(S1)[3]方勇,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原因分析及预防的方法,黑龙江科技信息,20XX(13)[4]王寿秋,郑蕊,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成因及预防,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5]周秉政,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原因及预防,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

005.1021(5)[6]朱亚男,葛超,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研究,湖北体育科技,2

001.30,(2),

[7]李翔,画伟,篮球运动踝关节损伤的预防,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

010.8,22(4)[8]牛振华,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发生与预防内江科技体育科技,20XX,(10),

[9]刘传海,浅谈大学生篮球运动中常见运动损伤的成因与预防,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

010.9,27(5)

[10]刘颖,李洪涛,篮球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辽宁体育科技,20XX(2)

[11]朱国权,篮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

[12]蒋桂凤,张平,黄祁平,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好发部位的特点及预防,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5)

[13]蒋桂凤,篮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预防,南华大学学报(理工版),2

003.6,17(2)[14]彭律成,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原因及预防,健康与生物医药中国科技信息,2009(24)

[15]罗陵,现代篮球体能训练指导,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

运动损伤防治要点篇2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长沙市的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师范学院的三所师范学校的150名在校体育专业大学生为研究对象,每所大学随机调查50人,女生一共50人,男生一共100人。

⒉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和阅读了大量与体育教学环境相关的文献资料,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和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初步设计了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运动损伤防治的认知的调查问卷。本文问卷以作者杨永刚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的问卷为基准。计划在长沙市的湖南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长沙师范学院这三所学院中随机调查体育专业大学生,一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了150份,回收率达到100%。有效问卷150份,有效率达到100%。

所得部分数据用统计学方法做出分析。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运动损伤现状

⒈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基本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体育专业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次数的比例为2~4次的最高,占总人数的46%。其次是受伤4次以上的占27.3%,1次受伤的占18.7%,0次受伤的占8%。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受伤次数较多,因此学生应学习提高运动损伤防治的认识。

⒉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分析

其他部位包括:大腿、胸部、肩部、手指、腹部、膝部、脚趾

由表可以看出运动损伤发生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踝部和肘部。踝部损伤发生率占比最高,达到了23.9%,由于踝部活动范围较大,肌肉在受负荷时容易发生扭伤,其次是有21.3%的大学生受过肘部的伤害,有11.1%的大学生受过腰背部位的伤害。

⒊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类型分析

由表3可知在体育专项运动中一共发生不同类型的损伤共计328例,可以看出肌肉拉伤、劳损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达到了25.3%,其次是软组织挫伤,其损伤的比例也达到了22.6%,然后是皮肤擦伤的损伤比例为20.1%,这三项占据了运动损伤类型中比较大的一部分,为体育专业大学生运动中最常见的损伤类型,平均受伤次数达到了2次以上。

(二)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运动损伤认知的现状分析

⒈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运动损伤定义的了解

由表4可以看出,在对被调查的15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运动损伤定义的调查中,非常了解的有33人,占总人数的22%,一般了解的有41人,占总人数的27.3%,不了解的有76人,占总人数的50.7%。这一情况说明:体育专业的大学生对运动损伤有一定简单的知识。但对运动损伤的深入认知上还是有模糊的。

⒉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了解预防运动损伤认知的调查

由表5可以看出,在对被调查的150名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调查中,准备活动非常充分的有31人,占总人数的20%,比较充分的有45人,占总人数的30%,不充分的有75人,占总人数的50%。这一情况说明:体育专业大学生有一半的人没有意识到准备活动的重要性,老师应该加强对运动前准备活动的指导。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才能对自己专项训练有更好的发挥。

由表6可以看出,被调查的150名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中,选择了“非常重要”的共有39人,占总人数的26%,其次选择“比较重要”的共有45人,占总人数的30%。而选择“不重要”的共有66人,占总数的44%。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对运动损伤认知的重要性不够,应加强对运动损伤知识的学习,做好预防工作,从而保障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的正常进行。

⒊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对了解治疗运动损伤认知的调查

从表7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选择了冷敷的处理办法,占总比例的28.4%,其次是加压包扎,占总比例的20.3%。但不难看出也有部分人选择了不正确的推拿按摩来进行处理、治疗,占了总比例的17.3%。可见体育专业大学生对损伤应急处置能力的掌握还不是很全面,并且对不同损伤类型采取的办法也不是非常清楚。

⒋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获得运动损伤防治认知的途径调查

由表8可以看出,在对150名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调查中获得运动损伤认知的途径主要有:运动经验占总比例的34.8%,与教练员或别人交流占19%,通过书本、报刊杂志占总比例的18.6%。这三大途径是师范类体育专业学生获得运动损伤防治认知的途径。

(三)影响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运动损伤防治认知的因素分析

自身因素:由表9可知,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在自身因素中大部选择了“满足于现有的运动损伤知识”,占总人数的57.3%。说明大部分大学生仅满足于现有的运动损伤知识,但仅靠自己现有的认知是不够的。其次是选择“对运动损伤知识没有兴趣”,占总人数的24.7%。这一部分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的兴趣不高,认为枯燥无味。这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运动损伤的重要性不大,没有一定的运动损伤的知识。

环境因素:由表9可知,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在环境因素中大部分选择了“获得运动损伤知识的途径少”,占总人数的64.7%。这说明学生在校内很少接触到关于运动损伤方面的相关知识,往往只能靠自己的经验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获得途径。其次是选择“没有专门的医护监督”,占总人数的22%。这一部分的大学生希望能够在运动训练或比赛时有定期的医护监督来降低和减少损伤的发生。一部分大学生选择“校内没有这方面的知识课程”,占总人数的13.3%。这一部分说明在校内应开设相关的课程知识,加强对运动损伤的认知。

三、分析讨论

现代“认知心理学之父”亲瑟认为,认知是指感觉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认知通常被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查阅大量文献书籍,大部分的材料是关于运动损伤的防治的研究,但在对运动损伤防治的认知度上的研究却比较少,加强在认知度上的认识在对运动损伤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调查问卷中结果显示,近一年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次数的比例为2~4次的最高,其次是受伤4次以上的大学生,这说明师范类的大学生近一年受伤次数还是比较高的。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调查统计中,以踝部与肘部受伤部位的比例较高,大部分的被调查者的专业是羽毛球、网球。而在杨永刚研究的一文中显示受伤部位占比例较高的是踝部、小腿和下肢。他的研究对象是以篮球、足球、排球为专项的体育专业大学生。

在对早期急性运动损伤的处理、治疗康复方法调查结果中显示:以冷敷、加压包扎和推拿按摩的比例较高。同样在杨永刚研究的文章中以冷敷、抬高患肢、推拿按摩的占较多数。在对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运动损伤了解认知的重要性调查统计中认为“不重要”的占了大部分比例,说明要加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知。在大部分文献中提到对运动损伤防治的认知方面比较少。在对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获得运动损伤防治认知的途径调查中得知:主要还是通过自己的运动经验和与教练员或别人交流两大途径获得。在这一获得运动损伤防治的认知程度上还是比较欠缺。应该加强其他途径来获得对运动损伤防治的知识。大部分大学生都满足于现有的运动损伤知识,要学习更多地防治知识,仅靠自己现有的知识是不够的,应该不断加强自己对运动损伤防治的认知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对于师范类的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说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运动损伤时有发生。然而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和损伤后的治疗对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在预防方面:加强思想教育,平时应通过多方面的途径了解运动损伤方面的知识;应在每次技术课前或比赛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并在课的结束部分进行放松练习;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在治疗方面:在运动训练中受伤后应停止训练。根据不同的受伤部位进行不同的处理。在急性损伤发生后可以用冷敷、加压包扎等方法来缓解损伤带来的疼痛;损伤严重者应及时送入医院检查。

四、结论与建议

⒈结论

经过调查分析其原因得出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运动损伤防治的认知度的多个方面的结论。如:绝大多数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知和分类了解程度不够深刻,对了解运动损伤的重要性缺乏认知的意识,没有引起重视;在运动过程中运动损伤发生的次数较多,准备活动不充分。运动损伤发生主要集中的部位在踝部、肘部、腰背;在处理早期的运动性急性损伤的方法和康复方法选择推拿按摩和热敷,这两种方法不但不会对治疗康复上有益反而会增加损伤的严重性;长沙市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现有的运动损伤知识的不足是制约运动损伤防治水平的主要因素。在校内获得运动损伤的认知途径少,只能根据自身的运动经验和教师的交流来获得关于运动损伤的知识。

⒉建议

(1)学校、老师应加强师范类体育专业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的思想教育工作,传授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的防治知识。利用电视及网络媒体手段使其对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有较全面的认知。

(2)各专项运动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根据不同的运动项目应采用由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减少自身运动损伤的发生。在运动损伤发生后选择正确的治疗、处理康复的方法,并让专业教师应做好相关指导。

(3)在校内进行专门的医务监督工作,做好对运动损伤防治的主要工作。

运动损伤防治要点篇3

[关键词]体育舞蹈运动损伤原因防治

1.研究目的

体育舞蹈通常称国际舞蹈或国际标准交谊舞,简称国际舞。是一项新兴的融体育、艺术于一体的体育运动项目。体育舞蹈是融舞蹈艺术于体育健身为一体的高雅文体活动,要达到美感呈现、情感表达以及内心世界的体现,就要求体育舞蹈选手必须通过长期不懈的磨练与雕琢,才能达到技艺超群、形神兼备的审美意境。由体育舞蹈本身固有的特殊性引发的运动损伤常常与体育舞蹈选手相伴而行,是困扰体育舞蹈选手的难题。

2.研究方法

对体育舞蹈选手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用问卷法、文献资料法、统计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讨论,找到体育舞蹈选手运动损伤产生的机制与防治措施,

3.资料统计、分析

本校参加体育舞蹈训练的54名本科在校生,参加体育舞蹈训练的时间1―3年。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有47人次,占总人数的87%,受伤次数累计达119人次,平均每人患病2.5次。常见损伤部位见表1。损伤性质;急性损伤6%,慢性损伤94%。损伤组织;多表现为软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关节韧带、肌肉、肌腱、滑膜囊的损伤,软组织损伤占90%以上。损伤程度;多为轻、中度损伤,重度损伤少见。

从统计资料分析看,体育舞蹈选手用于支撑、平衡、稳定的部位损伤发生的机率较高,尤以足、踝部关节韧带,膝关节,腰背部肌肉等处明显,三处损伤占总次数的87%,其中急性损伤仅占总人次的6%,绝大多数损伤都是慢性、积累性损伤,这与体育舞蹈专业旋转、跳跃、复杂多变的舞姿造型多集中体现在腰胯、下肢,且在长期磨练与雕琢中为掌握和巩固动作必须不懈的训练有关。

4.讨论

4.1体育舞蹈选手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

4.1.1思想上重视不够。学生对预防损伤的意义认识不足或麻痹大意,平时不注意预防,缺乏运动保健常识,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致使伤害事故不断发生。

4.1.2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是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减少肌肉的粘滞性,使人体从相对的静止状态过渡到紧张的活动状态。

4.1.3训练负荷过大。在安排训练时没有考虑到训练者的生理特点,训练负荷超过训练者可以承受的生理负荷量;或训练方法单一,造成局部负荷过大,引起局部肌肉、肌腱微细损伤的积累,发生慢性损伤。

4.1.4身体功能状况和心理状况不良。在睡眠或休息不好、患病受伤或伤病初愈阶段以及疲劳时,肌肉的力量性、柔韧性、关节的灵活性、动作的准确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显著下降,警觉性和注意力减退,反映较迟钝,此时参加训练或练习较难动作时就可能发生损伤。

4.2体育舞蹈选手运动损伤的治疗

祖国医学的推拿手法对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疗效显著,是治疗软组织运动损伤的重要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4.2.1推拿手法的选用原则。对急性损伤有出血肿胀者,应立即冷敷、包扎固定、制动、休息,宜在伤后24―48小时后再进行推拿手法。选择手法宜轻,不宜重,或采用轻-重-轻的原则;对慢性损伤手法宜重,不宜轻,较重的手法可以起到松解粘连、解除痉挛,软坚散结的作用,常用推、按、滚、板、弹、拔等手法治疗。

4.2.2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急性严重损伤或全身反应严重的患者,在推拿手法治疗的同时,可内服消炎止痛、活血化瘀等药物治疗;并结合制动患肢、卧床休息等措施,以改善局部功能状况,促进损伤部位的早日康复。

4.3体育舞蹈选手运动损伤的预防

4.3.1遵守科学的训练原则。在训练中要根据技术水平制定训练计划;训练内容要广泛易行,不仅要包括各项专项训练,同时还要重视全面的身体训练,防止身体局部出现过度疲劳和劳损。

4.3.2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肌有粘滞性的特点,粘滞性对肌肉的工作产生阻力,影响肌肉力量、伸展性的发挥。充分的准备活动可以减少肌肉的粘滞性,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减少肌肉运动损伤的发生。

4.3.3严格控制运动量极限。人的运动量有一定的极限,每一个人的运动量极限都不相同,且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运动量也不相同,因此在训练中要有科学的态度,要根据个人的情况注意大、中、小运动量的有机结合、循序渐进、分别对待。训练中根据其表现和心理状态及时调整训练量,切忌急于求成、贪多求全,避免体育舞蹈选手运动损伤的发生。

4.3.4加强易损伤部位的训练。有针对性的加强易损伤部位或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提高其功能是预防体育舞蹈选手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

4.3.5训练后要做整理运动。大运动量训练后肌肉、关节、韧带等软组织会出现疲劳及收缩反射,长时间的收缩反射会造成肌肉、关节、韧带的挛缩。为避免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的挛缩,保持关节灵活和肌肉柔韧性,运动后要做整理活动――拉伸脊柱和下肢,即静力牵张(拉伸)练习。静力牵张(拉伸)练习对消除大负荷运动训练后肌肉疲劳及收缩反射有非常好的效果,同时还可起到发展肌肉柔韧性,预防体育舞蹈选手运动损伤发生的作用。

5.结论

5.1体育舞蹈选手用于支撑、平衡、稳定的部位损伤发生的机率较高,尤以足、踝部关节韧带,膝关节,腰背部肌肉等处明显。

5.2为减少体育舞蹈选手运动损伤的发生,要加强思想、安全教育;遵守科学的训练原则;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严格控制运动量极限;加强易损伤部位的训练;并在训练后加做整理运动。

5.3体育舞蹈选手运动损伤的治疗,可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中医是治疗运动损伤的重要方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曲绵域.实用运动医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2]郑怀贤.运动创伤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3]王维刚.舞蹈保健手册[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4]秦晓松.国际体育舞蹈选手过度疲劳的预防与恢复[J].体育与科学,1999.6.30..

[5]范炳华.运动损伤与运动推拿的临床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1999.2.38.

[6]司徒炳坤.论体育舞蹈的价值[J].体育学刊,1997.2.89.

运动损伤防治要点篇4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不断发展,运动创伤也在以一定的速度正在逐年上升,并且随着现代体育运动不断向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方向发展,并且越来越越追求极限运动的环境下,运动损伤也就变成了长期困扰运动员的难题,同时也是影响体育运动训练与体育运动技术发挥的主要顽疾,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踝部关节的损伤。如果踝部关节损伤后处理不当不仅仅会影响运动者的心情,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身体健康,因此我们必须了解踝关节的构造及其损伤的原因,以预防为本,对症治疗,本文对踝关节损伤的原因,预防与治疗进行了探讨,以供体育运动爱好者参考。

【关键词】:体育运动踝关节损伤预防治疗

因为适当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因此越来越多的人群加入到体育运动的大军当中,当然在运动中,不管是专业运动员的训练,还是平常人员的活动,都不免会出现一些受伤的现象,其中踝关节损伤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如果踝关节损伤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仅会影响活动、训练或者比赛的正常进行,缩短运动的寿命,还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运动者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体育运动中必须要了解踝关节损伤的原因,然后及时的进行对症治疗,最后在以后的体育运动中加强预防,尽量避免踝关节的损伤。

一、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原因

1、解剖生理因素

踝关节的解剖学结构比较复杂,它的两侧都有韧带加强,内侧是一块比较强的三角韧带,外侧是比较薄弱一点的距膝前韧带与跟腓韧带,于是当踝关节跖屈时,较窄的距骨体后部进入踝穴位,进而使踝关节的内翻运动与侧向运动的幅度增大,并且这时是踝关节最不稳定的角度,还有由于踝关节内侧韧带比外韧带强,于是当足离地时就会自动处于跖屈内翻位,这也就造成了当运动员活动时踩到别人脚上或者踩到不平的地面时就会使身体失去平衡,进而导致踝关节的损伤。

2、思想上不重视,准备活动不充分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许多运动员常常缺乏预防意识,缺乏体育锻炼的保健理论知识,思想上麻痹大意,有时又急于求成,没有遵循循序渐进与量力而行的原则,并且在进行运动时技术上发生错误,运动负荷的量过大,身体功能的心理状态不良,或者组织方法不当,动作过分粗野或者违反规则,这些都会极易引起损伤。此外还有很多运动员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运动前准备活动不充分,然后就在在神经系统与运动系统相适应的状态就进行剧烈运动,结果身体协调性差,踝关节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较差,进而就容易导致踝关节的损伤。

二、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治疗

1、现场急救处理

在体育运动中如果发生踝关节的损伤,运动员必须立即用拇指压迫痛点止血,冷敷,加压包扎并抬高伤肢,并且让同伴帮忙,让同伴的一只手握住自己足跟,另一手握住足的远端,在足的内旋与内翻拔伸牵拉,然后在用拇指顶于在外踝窝部按压外踝窝,同时另外一只手做足的外翻背伸运动加以整复,24小时以后必须要根据运动员的伤情可用新药外敷、理疗及支持带固定等治疗,同时必须要练习踝关节功能。

2、踝关节损伤的中期治疗

2.1踝关节韧带损伤的治疗

对于严重韧带损伤,可以采用2%利多卡因针1.5ml,醋酸强的松龙0.5ml,混合均匀将病点封闭,然后踝关节置于轻度外翻位,如果有距腓韧带损伤再稍微背伸,粘膏从足内侧起经足底、外踝,绕至小腿前外侧中段,叠瓦状固定3~4条,再用绷带缠绕加强固定,一般固定4周就可以了,可选取足三里、绝骨、太冲等穴位,进行按、揉或者针刺(最好能够留针10~20min),每天1次,借此疏通经络之气。2.2、踝关节脱臼及骨折的治疗方法

对于踝关节的内踝骨折一般都是采用螺钉固定,但是必须注意的是胫骨纵轴与螺钉呈45°的角度拧入,如果踝关节骨折比较小时就可以用克氏针或者张力带钢丝固定。对于骨折线低于胫腓联合水平的踝关节外踝骨折,可以用1枚松质骨拉力螺丝钉,并且使之与腓骨纵轴线成15°~20°角斜向内侧,然后从下胫腓联合水平以上穿出,最后用张力带钢丝固定。对于那些踝关节粉碎性骨折并且伴有骨缺损时,首先必须用异体骨将缺损间隙填补,然后用松质骨拉力螺钉加以固定,以便恢复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完整性,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手术后期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率。

3、踝关节损伤的后期护理

踝关节损伤治疗之后不要过早下地或者持重,尽量避免妨碍其功能的康复,在一般情况下要等8-12天踝关节损伤基本好转之后,才可以逐渐开始步行,并且在行走时必须要注意路面的平整度,如果光线不是很好时要更加的小心,防止脚的跖屈角度过大,造成意外损伤。

三、体育运动中踝关节损伤的预防

1、加强防范意识,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运动人员必须要提高自身的防范意识,最大程度上增加自己体育锻炼的保健理论知识,同时必须意识到好的运动鞋的重要性,认识到一双好的运动鞋将可以帮助保持踝关节的稳定性、提供足够的缓冲环境,还要根据训练原则,合理安排运动量,循序渐进,科学安排练习时间,同时还要严格记着在自己身体不适时千万不要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培养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此外还要遵循人体运动的规律,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好的充分的热身活动让身体做好运动之前的准备是必要的,这样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动各器官系统的动力,同时准备活动的内容必须要根据体育运动的内容而定,保证做到既有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同时有包含有专项准备活动,以便从生理上和心理上逐步适应运动的强度,预防踝关节损伤的发生。

2、加强踝关节韧性的训练及保护

平时要注意加强踝关节的训练,特别是注意加强踝关节的力量练习,最大程度上发展踝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以及韧带的韧性,提高踝关节的稳定性,例如运动员可以进行负重提踵、足尖走等活动来发展踝关节的力量。平时运动员还要加强平衡能力的训练,这样能够够帮助人体本体感觉器的训练,进而可以让我们自己知道自己的肢体的位置在什么地方。最后就是学会使用护具,护具可以提供对薄弱的踝关节和受伤的踝关节的额外支持和稳定性,进而防止踝关节的损伤。

四、结束语

由于踝关节稳定性比较差,易发生扭伤,因此应该加强运动员自我保护知识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减少踝关节损伤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凤妹.体育运动中踝关节骨折的预防与治疗[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8.5

[2]苟三怀.踝关节开放性骨折脱位内固定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1993

[3]王晓.对跆拳道运动员踝关节损伤调查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03

运动损伤防治要点篇5

关键词:足球;U-15男子足球队员;运动损伤;预防;治疗

中国u-15男子足球运动队代表着中国足球未来的希望,虽然运动员年龄小,但是近几年运动水平提高很快,曾经在世界比赛中取得过较好的成就。不过青少年的运动损伤发生率一直偏高,加上没有很好的队医进行医务监督,所以因损伤引起的运动员“早衰”现象非常多。足球运动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它必然会导致运动损伤的发生。由于U-15男子足球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而引起运动损伤,影响运动员正常的训练和比赛。本文通过对中国U-15男子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种类、环境、客观因素、主观因素、损伤程度、治疗方法及恢复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一般的发生规律和特征,为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治对策,旨在保证这一年龄阶段足球运动员身体的健康发展。为提高我国U-15男子足球运动水平做出贡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调查U-15男子足球运动员326名,其中有效问卷302份,占92.63%,无效问卷24份。专家访谈25人。U-15男子足球运动员326名。年龄均为1991或1992年出生;身高为155~185kg,平均身高167.51±4.81cm;体重为52~80kg,平均体重54.97±5.50kg;训练年限为2~6a,平均训练年限(3.63±1.95)a。各队均按冬训办公室要求自行安排专项、技术等训练。

1.2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中国U-15的长春亚泰、重庆力帆、浙江绿城、大连实德、青岛海力丰等17个足球队,在广西梧州冬训运动训练基地进行问卷调查。

1.3 运动损伤诊断标准 由研究人员按运动损伤的部位、分类和程度制定统一的表格,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运动损伤的标准。并参照曲绵域主编《实用运动医学》(1996年第一版,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

2 结果与分析

2.1 运动损伤发生率 U-15男子足球运动员326名中发生运动损伤277人,发生率为84.97%。无损伤49人,无损伤率为15.03%。U-15男子足球运动员277人中发生运动损伤394例次,发生率为142.24%。重复损伤117例次,发生率为42.24%。结果表明:与2001年调查结果的发生率175.40%相比,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下降了33.16%。其原因主要是教练和运动员提高了对防治运动损伤意识。

2.2 运动损伤主要种类 其中开放性软组织挫伤发生84例次,占21.2%;踝关节内外侧副韧带损伤60例次,占15.1%;腰部的损伤52例次,占15.1;韧带拉伤52例次,占13.1%;手腕部损伤42例次,占11%;大腿部损伤36例次,占9%;膝关节的损伤32例次,占8.1%;肌肉拉伤24例次,占6.1%;跟腱损伤12例次,占3.3%。(表1)结果表明:开放性软组织挫伤、下肢踝、膝关节、腰部以及手腕部损伤是U―15男子足球运动员特征之一。与2001年调查结果的急性损伤的发生率31.80%相比,明显上升了11.38%。显示出现在的训练强度和比赛的激烈程度明显增加。

2.3 运动损伤场地 运动损伤的场地依次为草地106人,占38.2%,土地106人占38.2%,人工草地24人占8.8%,水泥地20人占7.21%,其它20人占7.21%。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运动训练和比赛的场地主要是天然草地和土场地。

2.4 运动损伤原因 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依次为训练缺乏科学性186例数,占18.66%;客观因素279例数,占27.98%;训练水平问题297例数,占29.79%及主观因素235例数,占23.57%(表2)。

2.4.1 训练缺乏科学性(297例数,占29.79%) 其中准备活动不足132例数,占13.24%,踝关节损伤最为突出;训练安排问题61例数,占6.12%;带伤病训练52例数,占5.22%;身体素质差52例数,占5.22%。

2.4.2 客观因素(279例数占27.98%) 其中缺乏保护84例数,占8.43%,踝关节损伤最为突出;场地问题57例数,占5.72%;身体疲劳52例数,占5.22%;天气问题49例数,占4.91%;旧伤复发37例数,占3.71%。

2.4.3 训练水平问题(235例数,占23.57%) 专项力量差78例数,占7.82%,膝关节损伤最为突出;运动量过大74例数,占7.42%;其它45例数,占4.51%;技术动作差38例数,占3.81%。

2.4.4 主观因素(186例数,占18.66%) 心理因素56例数,占5.62%,踝关节损伤最为突出;不可避免伤害37例数,占3.71%;违反规则32例数,占3.21%;合理冲撞31例数,占3.11%;注意力不集中30例数,占3.01%。

结果表明:引起U―15男子足球运动员损伤的原因依次为:准备活动不足、缺乏保护、专项力量差、运动量过大、训练安排不当及心理因素等”。

2.5 运动损伤的症状和程度

2.5.2 运动损伤表现症状 运动损伤的一般症状发红、肿胀、发热、痛疼及压痛336例次,占65.93%;功能障碍235例次,占28.91%,其中Ⅰo108例次,占38.99%,Ⅱo64例次,占23.10%,Ⅲo63例次,占22.74%;其它42例次,占5.17%。

2.5.3 运动损伤的程度 其中能够照常参加训练70例,占25.27%;完全休息57例,占20.58%;部分停训55例,占19.86%;减量活动54例,占19.49%;间断休息41例,占14.80%;结果表明:U―15男子足球运动员一旦发生运动损伤,结果均比较严重,只能被迫采用休息和停训及治疗的手段进行康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训练和比赛。

2.6 运动损伤治疗情况

2.6.1 运动损伤治疗方法 损伤后立即治疗53例,占33.4%;过一段时间治疗60例,占40.9%;延误治疗45例,占25.7%。处理方法正确232例,占83.75%;处理方法不正确45例,占16.25%。

2.6.2 运动损伤的治疗手段 西医疗法使用320例次,占43.78%。其中理疗125例次,占17.10%;电针73例次,占

9.99%;药物59例次,占8.07%;非手术46例次,占6.29%;手术17例次,占2.33%。

中医治疗使用411例次,占56.22%。其中按摩128例次,占17.51%;针灸115例次,占15.73%;冷敷82例次,占11.22%;药物58例次,占7.93%;热敷28例次,占3.83%。

2.6.3 运动损伤恢复时间 恢复时间较快61例,占22.02%;中等115例,占41.52%;较慢101例,占36.46%(快指1周内恢复,中等指4周内恢复,慢指超过4周未恢复)。

2.6.4 运动损伤恢复程度 痊愈86例,占31.05%;部分恢复135例,占48.74%;未恢复56例,占20.22%。结果表明:损伤后治疗的方法以中医疗法和常规疗法为主,损伤的康复手段较差。完全康复率为31.05%,治疗效果不很满意。

3 分析与讨论

3.1 环境因素 我国的气候因素,青少年足球训练的经费问题导致了天然草皮的不够平整,还有一些俱乐部对后备梯队投入过少,训练场地多为土场硬度大易受伤,在比赛和正式训练中主要是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因此我国U-15男足运动员运动损伤多发生在天然草皮上和土地上。这种不平整的草皮和土地上容易使运动员运动时膝关节、踝关节的受力不均衡,导致扭伤膝、踝关节的损伤发生。

3.2 损伤的部位 通过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U-15男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部位主要是膝关节内侧副韧带的损伤、十字韧带损伤等。主要是因为技术动作的要求如“对脚”、向内侧扣球过人、脚弓推球等。而且一般膝内侧副韧带的损伤都伴随有膝内侧半月板的损伤。十字韧带损伤主要是大力射门踢空引起的。由于U-15男足运动员的膝关节肌肉力量较成年男子足球运动员差的多。在做相同动作时受伤的可能性更大。另外手腕部的脱位发生率较高,分析以后发现这于U-15的运动员自我保护能力差有很大关系。

3.3 损伤的病程和程度 调查的结果不难发现U-15男足膝关节的损伤病程主要以急性为主占84%,说明由于受伤是一次性的较多,如铲球、冲撞、“对脚”等。反复多次的刺激受伤部位的情况较少,因此劳损的发病率较低。由于青少年足球的激烈程度和比赛训练强度与男子足球差别很大,导致了U-15男足的运动损伤程度以轻伤和中等伤较为常见占75%。而真正引起停训的重伤只占25%。关键导致重伤原因是U-15的医务监督机制不足,很多俱乐部为了节约开支一个队连一个队医也不配,直接导致轻中伤因处理不及时发展成为重伤。在这次调查中发现17个队中只有4个队里配有专门的队医。

3.4损伤的原因

3.4.1 身体力量不足 肌肉力量差但肌肉柔韧性较好的U-15男足运动员,运动时关节、肌肉受伤的机会很大。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强弱决定运动损伤发生率,象膝关节功能的好坏与股四头肌与膝屈肌的力量密不可分。很多学者都强调在膝关节损伤后,如果把肌肉练的有力,常能把某些因韧带损伤(如前十字韧带)而带来的功能障碍遮盖过去。相反如过膝关节损伤后,股四头肌的萎缩尚未复原,则在运动时有:“脱膝感”或“不稳感”。以股二头肌为代表的膝外侧肌主要有伸屈、固定半月板及稳定膝关节作用而以缝匠肌为代表的膝内侧肌主要起掌管小腿内旋和防止膝外旋不稳的作用。因此可以看出加强U-15男足肌肉力量练习的重要性。

3.4.2 训练缺乏科学性 训练量过大,过于集中。有的教练员训练没有计划,凭一时的热情,想到了就猛练,导致运动员身体疲劳或训练量过于集中在身体某一部位引起局部损伤。另外U-15男足的队医医务监督工作不够细致也易造成特定身体部位的运动损伤发生。

3.4.3 客观因素 主要和天气、场地、服装、训练时队员之间的对抗、比赛时队员之间的对抗有关。

3.5 损伤的治疗和恢复

3.5.1 治疗措施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论是中医疗法还是西医疗法在对U-15男足运动损伤治疗时多采用保守疗法。其中以理疗、按摩、针灸最为常见分别占治疗手段的17%、17%、15%。主要是这几种方法针对局部损伤是比较有效另外从经费上考虑这几种方法使用的医疗器械便于普及。在治疗措施上做的不足方面主要是治疗开始的时间不够早,有延误治疗的情况,在对损伤后期的康复训练认识不够。其实局部损伤的康复训练按实际情况越早开始越好。调查中发现运动损伤治愈后,往往运动员状态不如受伤前,出现控球能力下降,关节松弛无力。这主要由于关节肌肉力量不足所致,所以对于局部的损伤一定要重视损伤后的康复练习。

3.5.2 恢复情况 通过调查发现U-15足球运动员损伤后的恢复时间较短,并且恢复程度也基本令人满意其中部分恢复和未恢复的占到30.2%。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1)U-15足球运动员的年龄阶段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所以身体血液循环系统速度快,组织再生能力强。2)在经过这么多年的运动医学知识普及工作基础上,大部分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有一定的预防运动损伤的防治措施。但是我们仍然要看到有些损伤属于复杂联合损伤,给治疗及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在临床工作中,往往因为诊断和治疗不当带来严重后果。所以给运动队配备专业队医是非常必要的。

4 结论与建议

1)进一步提高教练和运动员对运动损伤以预防为主的意识,了解U-15男子足球运动员损伤的规律和特征,学习运动保健的知识,避免人为因素致伤。

2)建议为U-15男足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根据调查结果U-15男足在训练时的场地可采用人造草皮,人造草皮的优点是平整,有弹性,不受自然气候的影响。

3)制定教练、医生和运动员的医务监督计划及运动员个人档案。提高队医的医疗水平,配备有临床经验队医,加强运动损伤防治的投资力度。建议采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运动员损伤,重视运动损伤治疗期间的运动康复训练。

4)建议对于容易损伤的关节用支持带加以保护,不论有无损伤,在训练和比赛中坚持使用支持带都是必要的。

运动损伤防治要点篇6

摘要在排球运动中运动损伤是较为常见的,损伤主要原因主要跟专位排球特点密切相关,通过对导致损伤不同因素进行分析,并阐明预防损伤在训练中的应用。

关键词排球专选学生运动损伤

由于排球项目竞技性较强、运动强度、训练强度大致使在排球运动中学生较容易发生运动损伤,由于运动损伤的出现严重影响着成绩的提高,所以降低伤病发生率是比较严峻的问题,本文以菏泽学院排球专选班学生为对象,调查他们的运动损伤状况,找出损伤因素,并针对其原因提出科学合理的康复和预防措施,为以后的教学和训练做好预防和治疗的防备工作同时促进运动成绩的提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对菏泽学院体育系排球专选学生13级、14级、15级共45名队员进行调查研究,把队员运动损伤的具体原因和预防治疗措施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及文献资料法,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二、结果分析

(一)学生的损伤状况

通过调查男队员一共32名,女队员13名,平均年龄在21.69岁,男队员的年平均受伤为3.5次,女队员年平均受伤次数是2.8次。在损伤者中患病率在92.8%,人均受伤次数在3.15次。患病率较高。

(二)学生损伤部位状况

从问卷和访谈中统计出运动员损伤的较常见的部位依次是膝关节、腰部、肩关节、踝关节,从损伤的主要部位不难发现损伤的部位与排球运动的特点紧密相关,或者说损伤是由排球运动本身具有的特点引起的[1]。排球运动有特定的规律,为发挥每位运动员的特长都会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所以每个固定位置的队员都有其自身的技术风格,那么每个运动员受伤状况也不同,调查发现在受伤部位膝关节、腰部、肩关节、踝关节中主攻队员肩关节和膝关节受伤率占到了60.1%,副攻手肩关节和踝关节的损伤率较高在56.6%。

二传手在训练和比赛中由于参与扣球和拦网的机会较少损伤明显低于主攻手和副攻手。

(三)学生损伤的类型

统计发现在排球运动过程中运动损伤部位的类型大都是拉伤、扭伤、挫伤、擦伤、脱位最严重的就是骨折[3],在这些损伤中挫伤、拉伤、脱位所占的比列较大,而骨折的发生率最小,其中女队员在训练中的受伤率最高是90.3%,男队员受伤率是73%。

(四)学生损伤的治疗与恢复

通过调查发现队员在训练初期损伤后的治疗较为简单不重视随着时间延长,伤病越来越多到了大三、大四开始注意伤病的恢复治疗,总体来看大三、大四阶段运动损伤的治疗手段较为合理,恢复较为乐观,而大一、大二训练初期由于训练刻苦有些伤病能忍则忍,往往这些队员后期损伤的较为严重,所以在队员训练初期教练员要注意伤病队员的恢复治疗。

(五)学生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从损伤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发现损伤的原因是很复杂的[2],从问卷和访谈内容的结果可以看出,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是训练的负荷大、疲劳、不重视准备活动、技术动作不正确是引起损伤的主要症结。

在受伤后队员对于伤病的治疗大多采用喷雾剂进行简单的处理这种简易的治疗手段是运动损伤得不到有效治疗的最常见原因[4],另外在训练过程中技术动作掌握错误、动作不熟盲目发力,急于求成功也是造成损伤的直接原因。在训练过程中有时候教练员急于求成绩就加大训练量造成队员身体局部的负荷量过大,慢慢形成过度疲劳,在疲劳状态下训练也是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

另外队员的心理状态也不同程度的影响着训练的效果,训练过程中由于情绪状态不佳、身体疲劳这时自身的注意力不集中,训练自我保护能力差、专心度不够、动作不规范、发力不准确更容易造成运动损伤。在场地方面要加强对场地的维修,及时修正有安全隐患的场地减少意外的发生。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排球运动中损伤率较高,其中急性损伤以扭伤和拉伤为主,男生主要是慢性损伤,女生主要是急性损伤,肩关节以肩袖损伤较多,膝关节主要存在慢性损伤,腰部以腰肌劳损较为常见,踝关节以挫伤为主。

2.排球队员运动损伤的专位特点突出,主攻队员的伤病较多,且排球队员的专位分工与受伤部位密切相关,主攻手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肩关节和腰部,副攻手主要是膝关节和踝关节,二传手受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膝关节和足部。引起排球运动损伤主要有训练的负荷量大、运动疲劳、不重视准备活动、技术动作不正确、心理状态不稳定及运动训练科学性不足。

(二)建议

1.在训练前教练员应注重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的实施状况,保证每位队员都能达到充分的预热和运动后的放松,最大的减少损伤的发生率,教练员应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量,采取科学的教学手段和训练方法,合理的控制负荷与强度的大小加强队员身体素质,提高肌肉力量的前提下再加大负荷的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训练与恢复的重要性,提高员的自我保护和医疗保健知识,合理膳食,从根本上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2.身体素质是影响运动损伤的始末,加强运动员初期的体能训练,增强肌群的平衡性,要定期进行队员防伤测试,加强易伤部位的力量训练,定期做身体检查,完善医务监督制度化,为全面了解队员的运动损伤的特性,建议运用专业仪器做更进一步的专业分析。

参考文献:

[1]宋为平,李芳祥,等.国家男排队员的伤病分析与康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1.

[2]赵克锋与王新年.高校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调查及主要损伤部位的原因分析[J].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2):166-168.

运动损伤防治要点篇7

日常训练中各类受伤的表现

适量的运动有益于健康,循序渐进的增量运动也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部队训练的课目尤其是涉及到体能的训练课目比较多。在进行高强度训练时,当训练的量和强度达到了机体承受能力的高点,稍不注意就会发生损伤。如:进行各类登高训练时,易发生皮肤擦伤和肌肉、韧带挫伤或撕裂伤;进行长跑或5公里越野训练时,最容易发生踝关节扭伤,尤其是膝关节、髋关节和下腰部损伤;进行翻越障碍物训练时,除了可能发生上述损伤外,还可能发生骨折和关节脱臼;当进行剧烈运动、急速跑、弯腰、下蹲训练时,还可能发生臀部肌肉、韧带损伤;当训练量累积起来、超出了机体耐受范围时,则会发生过劳性损伤,如骨折、膑下脂肪垫损伤、膝关节韧带损伤、膝关节滑膜炎、胫前肌疲劳症、疲劳性骨膜炎等。

分析训练中受伤的情形

4类人员伤情突出。一是体质差的战友。一些战友入伍前锻炼较少,体能素质差;入伍后由于训练强度大、节奏快,难以完成全部课目,勉强而为之,训练强度超过承受能力,加上耐受力差,容易形成累积性疲劳而受伤。二是感觉不协调的战友。这些战友往往因自我保护意识和个体动作悟性不同,训练中的动作协调性不够,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而造成受伤。三是心理素质差的战友。这类战友对耐力、爆发力、反应能力要求很高的、高强度的体能训练课目,尤其是消防部队最常见的高空作业往往会产生恐惧、紧张等心理障碍,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训练水平,容易受伤。四是性格内向的战友。这些战友在受伤后往往不好意思表现出来,而是强忍着,结果经常耽误治疗,小伤引发大伤。

训练伤最常见的处置方式

在训练场上万一不慎发生了损伤,应及时科学处理,常用的处理措施如下:

首先,要及时让受伤官兵休息,停止患部活动。通过休息减轻疼痛,防止损伤加重;如果有了渗出和肿胀,应进行局部冷敷,损伤24小时内不能热敷或按摩、揉搓及涂擦药酒,因为这些方式会加重组织渗出和肿胀。可用弹力绷带或普通绷带对伤处进行压迫包扎,防止皮下小血管破裂、发生皮下血肿。

其次,抬高受伤的肢体,以利于肢体远端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对于皮肤的破损,则可用碘酒和酒精局部消毒,以防止感染。当急性期过后,要抓紧时机,及早治疗,早日康复。治疗时要根据损伤的状况,选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方法有:

局部手法治疗。运用点、按、揉、推拿等手法,可达到正骨理筋、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痉止痛、防止粘连的目的。

各种外伤药膏的贴敷。这种方法简便、易行,且有明显的止痛、消肿功效。

牵引治疗。对颈椎损伤、腰椎间盘突出症,可采取牵引法,以缓解症状。

局部封闭疗法。这种方法可以消肿、止痛,促进痊愈。

专科治疗。严重的要及时到专科门诊让专业人员治疗,主要方法有针刺治疗、电频电疗、激光治疗、针刀疗法等。

常用的预防招法

减少训练伤,重点在预防。事实证明,科学的预防措施,能大大减少训练伤,常用的方法有:

动员教育。训练前,做好思想动员教育,让每一位参训官兵消除顾虑和心理压力,树立信心,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热身运动。每次训练开始时,组训人员要带领和督促战友们进行热身运动,让全身肌肉、关节活动开,提高机体的应急性和适应性;尤其在高强度体能训练的开始阶段,一定要循序渐进。

劳逸结合。训练过程中,要有节奏,有张有弛,尽量避免过度疲劳训练,防止某一训练课目训练过多、过频,避免肌肉、韧带的损伤。

运动损伤防治要点篇8

摘要:随着乒乓球竞技水平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训练中对体能、技战术不断有着更高的要求,再加上运动员在思想上不重视,技术动作不正确或运动方法不当等原因,许多运动性损伤和疾病经常发生。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各种乒乓球训练中常见运动伤病致因进行了阐述,并根据致病原因进行制定了相应的预防手段,从而为乒乓球训练者预防运动伤病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乒乓球;运动损伤;运动疾病;预防

1.引言

乒乓球素来被誉为我国的“国球”,我国乒乓球的竞技水平和运动成绩一直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随着世界乒乓球整体水平不断的发展和乒乓球竞赛规则的不断变化,为了巩固我国乒乓球在国际性体育赛事中的强国地位,使得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训练中对体能、技战术有了更高的要求。乒乓球运动在训练时运动强度剧烈,负荷量较大,对于各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同时,由于不断追求击球“快、准、狠、变、快”的制胜要素,使得乒乓球运动员在训练中的训练强度和训练量一直走高,不断枯燥的通过大量步伐移动和挥拍次数来体会和完善各个技术动作,再加上有时运动员在运动和锻炼时思想上不重视,技术动作不正确或运动方法不当,这些都有可能会给身体造成一些运动性的损伤或疾病。本文通过从运动性损伤和疾病的产生原因分析,旨在通过有效的预防手段,最大限度的避免乒乓球运动员运动伤病的发生,保证训练进程和运动水平的理想发挥。

2.乒乓球运动训练者运动性损伤和疾病的致因分析

乒乓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持拍隔网对抗项目,在运动时虽然没有剧烈的身体对抗,但快速的击球动作和瞬间肌肉发力都对身体的关节有着巨大的冲击。乒乓球运动在训练中常见的运动损伤绝大部分属于软组织损伤,主要涉及肌肉与韧带及相关组织等的拉伤与扭伤,有时在剧烈的比赛中也会发生擦伤、骨折等意外伤害。常见的运动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负荷超过了运动员所能承受的生理或心理限度,引起机能混乱和病理变化而导致的各种疾病,如:运动性痉挛、运动性中暑。在乒乓球训练中造成运动性损伤与疾病的主要诱因来自内外六个方面。

2.1人体自身生理特点的限制

人体在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一段时间后,由于体内能量大量消耗、代谢产物过度堆积、电解质大量流失等,必然会使人体全身各器官机能水平下降,从而导致疲劳的产生。身体疲劳以后继续从事高强度训练极易发生急性的拉伤和扭伤,同时如果在训练时产生的疲劳得不到有效的恢复,疲劳累积也会造成过度训练和慢性劳损的产生,这样不仅不会提高运动成绩,甚至会降低运动员的运动寿命。人体的关节结构在运动时体现出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也是相辅相成的,关节头与关节窝之间的面积差愈大,运动幅度就越大,其灵活性也越高,反之面积差愈小,则关节的稳定性越强。乒乓球训练时最常使用的腕关节、肘关节、肩关节、踝关节等都是人体中非常灵活的关节,它们的稳定性也是所有人体关节中最差的关节,在训练中对于击球“快、准、狠、变、快”的极致要求会对这些关节造成较大负荷,容易发生关节扭伤和韧带拉伤。因此,关节的不稳定性也是人体自身生理特点的限制之一。

2.2思想上缺乏重视

由于乒乓球运动属于技能主导类持拍隔网对抗类运动项目,在训练和比赛中没有直接的身体对抗碰撞,所以训练时出现运动损伤的几率并不算太高,这就使得运动员在运动时思想上缺乏重视。在训练和比赛开始阶段如果忽略准备活动甚至直接进行大强度训练会大大增加运动性损伤发生几率。准备活动是为了让人体的神经中枢尽快从安静状态进入兴奋状态,调动身体各个系统器官进入运动状态,如果不做或者没有充分的准备活动都极有可能诱发运动损伤,同时也应重视准备活动的内容、强度,以及与正式训练之间的时间衔接,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准备活动的效果。在训练和比赛进行阶段如果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注意力不集中,高度紧张或过度懒散,甚至情绪激动愤怒也会增加运动性损伤与疾病发生的几率与加重损伤的程度。在训练和比赛阶段如果陈旧损伤未能完全康复,往往会出现同一部位运动损伤反复发作,这是由于在对待运动性伤病上思想缺乏重视,在症状不明显但未完全复原的情况下强行继续训练和比赛。它是造成运动员二次损伤最危险的诱因,也是造成慢性劳损最主要诱因之一。在训练和比赛的最后阶段如果忽略放松活动甚至直接结束训练内容会大大增加运动性损伤发生几率。放松活动是为了放松局部肌肉,减轻身体负担,消除机体疲劳,使身体各个系统器官慢慢从紧张状态恢复到相对静止状态,充分的放松活动也是有效预防乒乓球运动员伤病的一个重要手段。

2.3忽视专项身体素质

由于乒乓球属于技能主导类运动项目,在比赛中技术的好坏往往直接决定着运动成绩,这就使得在训练对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缺乏认识,常常通过常规身体素质训练代替乒乓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重视主要运动肌群的力量训练忽视各项身体素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是决定运动技术得以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的基础,是系统科学训练的根本保证,是预防运动性损伤和疾病的核心手段。身体素质和技术难度之间不匹配,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之间发展失衡等都是由于忽视专项身体素质而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2.4技术动作不规范

乒乓球需要通过蹬地、转腰、挥臂等发力顺序把力量通过球拍集中传递给乒乓球,如果在乒乓球训练和比赛中技术动作不正确,违背人体生物力学原理和生理特点,就极易造成运动损伤。因此,技术动作不规范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2.5运动负荷过量

乒乓球训练在运动负荷制定与安排时应该充分考虑因人而异原则,根据运动员的生理特点,科学搭配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负荷,防止运动量过大造成过度疲劳或局部负担过重产生劳损。在训练中如果运动负荷超过了运动员身体承受的生理负荷量,尤其是局部肌肉组织的负荷过大(如持拍手臂的相关肌肉组织),会引起细微的运动性损伤但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积累也会诱发慢性运动劳损,这也是造成运动性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训练还要注意系统性与周期性,整个训练过程循序渐进,最大限度的减少对运动员产生损伤与疾病。对于有损伤的运动员要注意做好康复训练,并根据伤病情况区分对待,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强度。

2.6运动场地和器材不合理

乒乓球运动对于乒乓球的器械与场地的要求相对较高,在炎热且通风较差的地方训练往往会引起运动性疾病的发生。如果在有刺眼光线、有侧风、有障碍物限制等环境下从事乒乓球运动就会难以把握合适的击球位置,造成技术动作变形,增加受伤的几率。球拍要根据自身条件合理选择胶皮、海绵、底板,不适合的球拍都会对运动员的击球动作造成负担,增加运动损伤的几率和加重损伤程度。同时,乒乓球台面和场地的质量、服装与球鞋的舒适度、辅助器材是否安全、灯光照明能否达标等都与运动性损伤和疾病产生有着一定的关联。

3.乒乓球运动中对于运行性损伤与疾病的防治

运动员在出现运动性损伤与疾病时往往都需要停止正常训练,放松休息也是治疗损伤与疾病主要手段,但是这往往会严重影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因此,通过预防来降低乒乓球运动中运行性损伤与疾病发生的几率,可以看作是最好的治疗手段。因此,只要在乒乓球训练和比赛中重视预防措施,通过加强自我保护防范意识,重视全面发展,合理制定训练计划等手段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运动性损伤与疾病,或其发生几率减小到最低限度。

3.1加强运动思想上的重视

要从思想上重视起运动前充分的准备活动和运动后积极的放松部分。充分科学的准备活动能够使人体的肌肉、内脏、神经系统逐渐进入运动状态,降低人体肌肉的粘滞性,增强肌肉的伸展性,并恢复技术动作的条件反射联系,为正式训练或比赛做好充分准备。准备活动一般要求运动员身体感到发热,微微出汗为好,不能活动过量使正式运动时的机能水平不在最佳状态,并针对旧伤和易伤部位加强适当的力量与拉伸练习,对预防运动性损伤与疾病的发生有明显效果,同时注意和正式运动之间的衔接时间防治准备活动所产生的生理作用减弱。运动后积极的放松部分可以缓解运动后的疲劳,加快带走运动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以有效减少再次运动时由于肌肉没有恢复而产生的伤害。一般的整理放松部分主要包括慢跑及牵拉放松活动。

要在思想上加强对运动性损伤和疾病的认识,尊重队医的建议与安排。在平时的运动和训练中要加对强预防运动性损伤和疾病的认识,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如果有运动性损伤和疾病的发生,要尊重队医的建议和安排,积极配合治疗,重视恢复性训练,避免慢性劳损和再次损伤的出现。

3.2充分认识体能训练

充分认识体能训练,全面发展各项身体素质,积极提高专项素质。身体素质是运动员进行一切身体活动的基础,良好全面的身体素质,可以提高运动员的生理机能和承受运动负荷的能力,并能够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提高各项身体素质是预防运动性损伤和疾病的一种积极手段。适当加强旧伤和易伤部位的力量素质和柔韧素质练习,对于常见运动损伤有很好的防范效果。同时乒乓球高难度的技术动作也要求运动员有着相应的身体素质,它对乒乓球在比赛中技战术合理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科学安排运动负荷

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每个运动员都存在其特异性,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所安排的训练内容和负荷应因人而异。例如,在不同年龄段身体素质发育速度不同,对于青年运动员因根据年龄特点合理安培训练内容;训练负荷要注意大密度与小密度训练交替进行,防止负担过重疲劳不能及时恢复。因此,在教学训练中,应采取循序渐进和区别对待的训练原则,根据运动员的性别、年龄、训练水平等因素全面考虑,科学合理的安排训练内容和运动负荷。

3.4正确掌握技术动作

正确掌握并能熟练运用羽毛球的技术动作能够使身体在运动中更加舒展、省力、美观,不但符合运动的生理特点,而且避免体能的浪费,是避免运动损伤出现的主要手段之一。

3.5认真做好医务监督工作

对于运动员而言,经常需要通过提高技术难度或增加运动强度来突破自我,获得更高的运动成绩,这就使得运动伤病成为运动队中不得不反复发生的状况。因此,对于运动员均应每天做好医务监督,对于自身机能变化及时进行科学诊断,用客观身体数据变化来评价运动员身体状况,预防运动性疲劳和过度训练的发生。同时,医务监督在运动伤病的恢复期的保护和治疗,及何时能够开始适度的恢复性训练的判断,对于预防伤病复发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3.6全面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乒乓球的器材场地要符合训练和运动员自身条件的需要。训练场地和器材维护不良甚至年久失修,致使球台和场地太硬或太滑,甚至不平整;球拍、胶皮、海绵等不适合运动员的年龄、性别等自身实际情况;球鞋、球袜的舒适性、摩擦性不满足运动员的训练要求;服装、毛巾未达到运动卫生标准等都可能会诱发运动性损伤与疾病的发生。在训练和比赛后,全面的营养保证和不同运动强度下的特殊营养要求,也是保证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有效发挥和避免运动伤病的有效手段。

3.7及时做好突发运行性损伤与疾病的处理与治疗

当在乒乓球训练和比赛中突发运动性损伤和疾病时,初步处理与紧急救治是非常必要和关键的,正确的处理救治可以缓解运动员的疼痛与不适,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减少以后出现并发症的几率,加快损伤疾病的好转和愈合,能够较快使运动员恢复健康,延长运动寿命。不及时、不正确的处理急救,会使运动员的伤情进一步加重、产生并发症、延长治愈时间,甚至结束运动员的运动生涯。因此,合理及时处理好乒乓球运动中常见运行性损伤与疾病对于运动员伤病的恢复是非常必要的。

4.小结

根据乒乓球运动的特点,乒乓球训练和比赛的规律,以及每个运动员身体的特异性,全面分析运动性损伤和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对症下药,开展有效的预防手段,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的有效避免乒乓球运动员运动伤病的发生,保证训练进程和运动水平的理想发挥。(作者单位:西安市青少年宫)

参考文献:

[1]姚鸿恩等.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赵斌.运动损伤与预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4]陈欣.乒乓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原因探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0,6:59-60.

运动损伤防治要点篇9

关键词:排球课肩关节损伤

排球是一项具有增强体质、发展心理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多功能作用的运动项目,长期以来都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教学内容进入体育课堂。今天它仍然还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教材内容[1]。在排球教学中,扣球带有激烈的对抗色彩,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与运动兴趣,但学生在扣球运动中损伤的发生率很高,探索其运动损伤的规律,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价值。笔者通过对学习排球课学生的调查统计,对扣球教学中损伤发生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针对性分析,并初步研究了相关的处理措施及防治方法,为以后排球课教学提供指导依据,以尽量减少意外事件发生,使学生能够正常地参加学习和训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淮阴工学院、江苏淮阴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淮阴食品职业技术学院排球课学生共计738名,平均年龄20岁,平均身高170厘米,平均体重60公斤。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

对三所学校学习排球课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38份,回收738份,剔除无效问卷42份,总有效率为94.3%。

1.2.2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运动医学、排球理论、运动损伤、医疗保健文献作为研究依据。

1.2.3专家访谈法

对运动医学及相关专家进行访谈。

1.2.4数据统计法

对有效数据在SpSS.9.0上进行统计处理,并作出归纳总结。

2.研究结果

2.1学习排球课学生易损伤的部位

从被调查学生的损伤结果表明,肩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损伤最多,占被调查人数的74.4%,这是与排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和人体解剖结构特征密切联系的。

2.2肩关节损伤原因分析

2.2.1肩关节生理解剖特点

肩关节是全身活动范围最大、结构最复杂的关节。肩带主要是由盂肱关节、肩锁关节、胸锁关节和肩胛胸壁间关节四个关节组成,肩部运动是各关节的协调运动。肩袖肌群是由冈上肌(外展上臂)、肩胛下肌(内旋上臂)、冈下肌和小圆肌(外旋上臂)四个肌肉组成,肌腱止于肱骨的大小结节和部分外侧颈部,为联合腱,似袖口,故称肩袖。其有悬吊肱骨,稳定肱骨头,协助三角肌外展上臂的作用。由于盂肱关节盂小肱骨头大,虽然活动范围大增,但是同样也是造成肩关节不稳定的重要因素。肩袖是肩关节活动中的解剖弱点,特别在负重转肩时,它不仅要保护肩关节的稳定,而且同时要完成运动的重任,并且它与肩峰紧贴易摩擦,所以容易受伤[2]。

2.2.2排球技术特点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肩关节损伤多发生在扣球技术中的挥臂击球上,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鞭打动作。鞭打动作指在克服阻力或身移的过程中上肢诸关节依次加速和制动,使末端环节发生极大速度的动作形式。扣球技术由于挥臂动作幅度大,击球时需要克服较大阻力向前下方做鞭打动作,上肢诸关节依次加速和制动,使末端环节产生较大速度,而扣出有力量的球。人体正常肩关节的活动度屈度为160―180度,而扣球击球点一般在160度左右,(击球臂与躯干的夹角)击球前向后引臂的角度还要大。由于肩关节反复旋转和经常超范围的急剧转动,即不断地挥臂扣球导致肩袖与肱骨大小结节之间反复挤压、研磨,久而久之造成劳损[5]。

2.3引发肩关节运动损伤的原因

2.3.1思想因素

肩关节损伤的发生多数与体育教师和运动学生对损伤不重视有关。有些人认为运动损伤是医务人员的事,与己无关;排球运动一般不存在身体接触,有些人认为不会受伤,思想上麻痹大意,不注意科学的锻炼方法,忽视循序渐进和量力而行的原则,急于求成,不顾主客观条件,盲目或冒失地进行锻炼;在练习中对难度较大或不熟悉的动作产生畏难的害怕心理,动作犹豫,过分紧张而造成损伤或动作太随便也易发生损伤。

2.3.2准备活动不当

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不充分,在神经系统和其他器官系统的功能尚未充分动员起来的情况下就进行练习或比赛,此时因身体存在惰性,缺乏必要的协调性,肌肉温度没有提高,力量、弹性和伸展性不够,容易发生肌肉或韧带损伤。缺乏专项准备活动使承但运动负荷较重的部位功能没有得到改善,或准备活动的量过大,在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功能已经下降或疲劳,这些情况下运动也易引起损伤。

2.3.3身体素质差

由于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素质差,致使肌肉力量和弹性差,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不够,这都可能造成肩关节损伤。

2.3.4运动技术水平差

技术动作违反了人体结构与功能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就容易受伤,这是刚参加系统练习或学习新动作技术时肩关节损伤的主要原因。

3.预防和治疗

肩关节损伤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练习的效果,影响了技战术水平的提高,另外肩关节损伤已慢性为主,一般不痛,只在做某个动作时才痛,如臂上举做反弓时或突然外展时才痛,肩关节活动基本不受限,但大运动量或比赛时会反复发作。因此,采取相应的预防治疗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3.1预防

加强教师与学生自我防范的意识。教师上课要带领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并针对练习重点加强专项准备活动,要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量与运动强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与教法,掌握练习的重点难点,在全面发展身体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基本功和易损伤部位量,协调性练习,及时纠正动作技术,结合排球项目的运动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练习内容、运动量与运动强度,遵循因人而易,因材施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4]。

3.2治疗

教师应教会学生对肩关节推拿治疗的方法。康复早期以点按、揉、拔等手法为主,每天1―2次,先点按揉风池、肩、肩外俞、肩井等穴,使肩部有酸、胀、热微痛的感觉,再用左手拇指和其余四指对捏斜方肌、三角肌,并垂直于肌纤维走向弹拔以上肌肉和冈上肌,必要时再按拔喙肱韧带,之后,拔胸大肌肌腱,并要求伤者进行积极的主动运动。康复后期逐步加大治疗手法力度,并加上牵引和摇肩,注意幅度,不可操之过急,避免肩部二次损伤[3]。必要时应根据医嘱进行治疗。

4.结论与建议

肩关节损伤在排球课中经常发生。造成肩关节损伤主要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当,练习者的身体素质差,及技术动作不准确。教师要加强扣球动作技术教学的规范化,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应坚持在教学中利用准备活动与结束部分进行专门性素质练习,使发力部位的力量和柔韧性得到锻炼和加强;并应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教会学生保健康复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广东省教学教材研究室.体育与健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2]扬晓冰.肩袖损伤后的康复对策[J].体育科研,1999,(4).

[3]万豫尧等.推拿手法对肩部损伤后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J].按摩与导引,1996,(1).

运动损伤防治要点篇10

【中图分类号】c478.2R161.5R873

【文章编号】1000-9817(2006)09-0822-01

【关键词】运动损伤;田径运动;学生

大学生在田径训练过程中经常发生运动损伤,一旦发生运动损伤将严重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了解大学生田径训练中运动损伤发生的原因和规律,消除致伤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每一位带训教师应思考的问题。笔者多年带队训练参加云南省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对训练过程中发生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大学生田径训练中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为预防运动损伤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大理学院和原大理师专参加云南省第2~4届大学生运动会田径比赛及云南省首届中长跑竞走运动会的115名大学生,其中男生61名,女生54名,平均年龄21.3岁。

1.2方法采用运动损伤情况调查表,对其训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情况进行调查,并对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运动损伤的性质、时间和场合115名学生共发生285次运动伤害,损伤发生率为100%,人均2.48次,其中急性损伤占37.5%,慢性损伤占62.5%。从损伤时间看,开始训练期占19.6%,课余训练期占14.0%,假期集训期占60.7%,比赛期占5.6%。训练中发生的损伤占91.6%,训练外损伤占8.4%。

2.2运动损伤的部位、种类及项目。

2.3运动损伤的原因运动损伤的原因主要是运动量过大(28.2%)、准备活动不正确(20.2%)、身体机能状况不良(16.9%)、场地设备不良(11.3%)、心理状态不良(9.9%)、技术动作的缺点和错误(7.8%)、身体素质差(4.5%)、其他(1.0%):

2.4伤后对运动能力的影响285次损伤中有102次(35.8%)伤后可照常参加运动,有136次(47.7%)需减少患部的活动,有33次(11.6%)需停止患部的活动,有14次(4.9%)不能活动。

3讨论

大学生田径训练中发生的损伤以慢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较多(62.5%),急性损伤(37.5%)、开放性损伤(2.5%)较少,无骨折、关节脱位等损伤,与专业运动员的损伤特点类似;损伤发生时间以假期集中训练阶段为多(60.7%),其次是开始组队训练初期(19.60%),这可能与运动负荷较大、对其不适应有很大的关系;多数损伤发生在训练当中(91.6%),但正常训练以外引起的损伤不容忽视(8.4%)。建议将损伤的防治重点放在慢性损伤的防治上,开始组队训练初期及假期集中训练阶段应合理安排运动量。

大学生田径训练中运动损伤的发生与各田径运动项目本身的技术特点有很大的关系,具有明显的“运动技术病”特征。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田径训练中运动损伤发生最多的是胫腓骨疲劳性骨膜炎,其次是踝关节扭伤、腰部损伤、大腿肌肉拉伤。建议根据各田径运动项目的损伤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