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十篇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十篇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9:29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篇1

关键词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策略

学校体育工作是整个学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随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和有效教学运动的广泛掀起,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重视,产生了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许多策略和方法。体育教学管理所涉及的不只是体育教学的某些局部的问题和某个侧面,而是整个体育工作的最优化问题,它需要我们教师具有组织才能和教育机智,那么,怎样来组织教学管理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特点

(一)管理内容的综合性。体育教学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管理工作。其管理的内容有:人(教师、学生)、物(场地、设施、器材)、财(经费)、资料(教学文件、图书等)、时间(教学进度、课程表、考试等)等,内容中如有一项关系失调,都会影响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此外,体育教学管理的综合性还表现在既要管教、又要管学,既要完成管理任务,又要承担思想教育工作,做到“管理育人”,而且还要协调同学校和其他教学管理部门的工作关系,及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保障,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二)管理过程的连续性。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管理要连续进行,不能中断和脱节。从时间上看,虽然可分为不同环节和阶段,但是如果放松管理,就不能形成和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学活动也就不能有计划、顺利地进行。管理人员应根据不同环节和阶段,提出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方法,保证整个教学管理过程的连续性。

(三)管理反馈的及时性。体育教学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动态系统,在其运转过程中,要求根据反馈原理不断获取各个方面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各个方面的关系,使整个系统正常地运转,以提高人力、物力、财力以及场地、器材等的利用率和效能。

二、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

(一)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根本依据,它决定着教学内容总的方向和总的结构,也体现学校培养人才的模式和质量要求。学校依此对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生产劳动和课外活动等进行全面安排,并具体规定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各种活动,是组织教学过程,实现教学任务,检验教学质量的基本依据。教学计划既要符合教学本身的规律,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要适时进行调整。教学计划的管理,包括学习和研究学校教学计划的有关文件,制定和调整(修订)教学大纲,对体育教学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同时,也要有利于各教研室统筹安排教学工作,有利于体育课程内容的建设和师资队伍的规划与建设。

(二)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管理是教学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环节,通过对教学条件、状态、效果改革等方面的准确、科学、规范的管理,使教师的教学状态得到不断调整,是以保证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达到各项教学质量要求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搞好教学质量管理的目的是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体育教学工作是学校体育的中心工作,体育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高校体育总目标和总任务的完成。体育教学质量管理,就是通过对教学的条件、教学的状态、教学的效果以及改革的现状进行准确的、全面的、科学的、规范的管理,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三)教学秩序管理。稳定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树立良好的教风、学风,强化教书育人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秩序管理是一种法规管理,进行科学管理就必须制定可行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教学秩序管理正是着重抓好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依靠规章制度进行工作运作的一种约束机制。体育教学秩序管理主要体现在课内、课外等各项工作上,要做到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责任清楚、赏罚分明。使体育教学管理沿着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运转,保证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教学档案管理。教学档案是衡量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教学档案管理就是教学信息管理,是体育教学工作的起初反映,为体育教学改革、体育科研提供科学依据,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体育教学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把各种与教学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计划、教学过程、总结报告、教学检查结果、反馈信息等及时归类入档,保证教学材料的完整性,并逐步使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化、规范化。

三、提高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建立合理的体育课堂规范体育课堂教学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要以恰当的体育课堂规范为基础,有了体育课堂规范,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如有的学生精神不振,开小差,有的学生上课玩游戏、发短信,有的学生做怪相、哗众取宠等,教师就给予先行的提示,对学生的违纪行为能起到预防的作用,使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学习的体育课堂气氛。有了体育课堂常规,教师和学生达成默契,才能真正享受体育课堂带来的乐趣。

(二)明确体育课学习的目的要求体育教师在开始上体育课时,要讲解本课内容的学习意义与目的。进行体育学习目的教育是组织教学管理的积极手段,因为只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使学生产生达到目的的需求,而满足需要的渴望能使学生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责任感,从而形成体育学习的推动力

(三)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体育课堂教学管理1、创造积极的体育课堂学习气氛制定了基本的教室常规以保证正常的体育课堂教学秩序,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步骤得以实施,是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优异的成绩呢?答案是显然的。因为上述因素仅仅是相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的外因。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

总之,体育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对象与体育课堂环境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运用并加以创新。只有这样,才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逐步培养良好的师生情谊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体育课堂管理的目的。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篇2

安全监控系统、教室录播系统、学生智能卡片、电子白板、交互式一体机等信息技术设备的运用,让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板书和交互行为,都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和保存。智能手机在高等教育阶段已经普及,部分中学也允许学生将手机带入课堂,通过智能手机参与课堂活动、访问学习资源,这就形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数据。

传统教学方式支撑的学习活动、学生参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情况,是通过教师人为评判的得分、级别等进行度量的。在“互联网+”时代,在线学习平台或者课程管理系统支持的学习活动,已经可以借助学习活动指数(oLai)这样自动生成的包括质量、数量和速度三个维度的指标,做出更精识及时的判断,并为个性化教学策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过程性评价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评价方法是通过定性分析和调查问卷分析,其缺陷是不精准、不及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人脸识别、视频分析、情感计算等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那么,我们借助这些技术分析课堂录制的学生视频和教师视频,就可以直接获取其面部表情等数据,通过表情变化数据来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精确的过程性评价。

在学校层面,数字化校园或者智慧校园等系统平台可以对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家校沟通进行有力支撑。平台运行积累的数据,可以实现对教师的评价,对学生成绩的横断面分析和时序变化分析、对学生完成各种学习活动的分析和对学生的精准反馈。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篇3

关键词课堂管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真正有效的课堂管理与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教师立足于长远的行为目标,让学生在不同的课堂情境中,对不同的教师,都能持续地表现出他们的适当行为,把适当行为内化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动,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和自我管理。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和学习动力

只有正确认识自我,才能正确评价自我。中小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往往表现出比较大的片面性,即不能全面地以发展的观点认识自己。他们有时夸大自己的成绩,过于自信地拒绝别人善意的帮助;有时又过于自卑,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缺乏上进的信心和学习动力。中小学教师应该通过各种方法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评价自我,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决心,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在促进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中,教师要经常帮助学生总结自己的行动和体验,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质,从而使自我认识的水平得到提高。教师应教育学生认清缺点,努力改正。二是教育学生把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结合起来。他人的态度,他人的评价是自我评价中一项重要的参照因素,从而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二、创新班级管理机制,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班级管理机制是指班级管理的方法和模式。创新班级管理机制,就是要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班级管理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针对目前中小学班级管理中教师对学生的约束多、限制严,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教育的现状,我们应有针对性地改变班级管理模式。比如,实行班长轮任制,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激发学生爱班的热情,增强班级凝聚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班级管理创新,为每位学生创造参与组织管理和实践的机会。通过担任多种班级管理角色,提高每一位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让更多的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承担责任,服务于集体。这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和班级凝聚力,而且能使学生获得班级管理主人的积极体验。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得到激发的同时,从管理者的角色中也能学会管理他人,实现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三、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环境,寓教于“不教"之中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反映。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友好、融洽、和谐的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少课堂问题行为,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和良好性格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出一代具有创造性的、人格健全的学生。有助于学生接纳教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同时,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自我教育、相互激励的场所。要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就必须让学生参与到管理中来,就必须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比如,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制定课堂规则的内容以及违规的处理方法,让学生自觉思考之所以需要这些规则的原因以及产生不良行为的后果并使学生自愿遵守,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增加“规则”的约束力。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可以在引导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四、教会学生自我控制的策略

自我控制是人自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与个人的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自我调节是在没有外部指导或监控的情况下,个体维持其行为历程以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过程。一般来说,自我控制偏向于行为的限制,而自我调节则包括行为的促进。自我管理是一个人运用有关原则,修改个人学习行为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其内涵比自我控制更丰富。最有效的管理是学生在课堂中的自我管理。正如高尔顿所认为的,“唯一有效的管理方法,是学生个人发自内心的自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帮助学生发展这套自制工夫,使他能够凭靠自己去做适当的决定,去约束自己的行为”。教会学生自我控制,可以使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用于教学而将更少的时问用于管理学生的课堂问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我成功体验。学生形成自我控制能力,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教师给予具体的指导。

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实现自觉、自强、自理。在认知方面,提高学生自觉性;在情感方面,引导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在意志品质方面,引导学生自我监督、自我控制;在行为习惯方面,引导学生自我计划、自我训练、自我检查、自我总结和自我调节,实现自律,最终达到有效管理课堂,并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邱连煌:《班级经营:学生管教模式、策略与方法》,文景书局,2008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篇4

一、抓住学生的心理,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印象心理学认为第一印象效应是指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第一印象效应。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而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他个性特征。所以,初中班主任在接手新班级之初,一定要注意“第一印象”,如第一次班级见面、第一次上课、第一次班会等教学活动的准备;也要注意班主任个人的穿着打扮、言行举止,努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

二、运用团体辅导技能,提高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积极性,达到教学目的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往、相互作用,使成员能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的过程,尝试改变行为,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心理困扰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很突出且普遍存在的问题,也包含了初中生的学业发展、异常行为、情绪障碍、人际关系、竞争问题,所以,初中生对团体心理辅导的需要日渐增多。初中班主任工作繁琐,但是学习运用心理团体辅导的思维,利用小游戏寓教于乐,有一定的效果。当看到学生萎靡不振、昏昏欲睡的时候,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的间隙,组织学生做“大风吹,小风吹”“老师说”“乌鸦与乌龟”“左手跑,右手抓”等心理活动游戏提高学生的兴奋点,为后面的课程热场。但是做这些心理团体辅导的游戏一定要提前准备,形式多样。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同时也要控制时间,达到效果迅速停止,期间还要有控制场面的能力。

三、利用班会、团队会开展团体辅导活动,潜移默化地实现教育目的

组织学生做“钻呼啦圈”心理团体辅导活动,刚开始可能不易成功,但是随着配合默契度提升,增加练习次数,若成功一次,学生会兴奋不已,这让学生在活动中切身感受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力;组织学生进行“画一棵树”等检测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做初步估测和分类,便于对症下药和分类管理;组织学生开展“好文诵读”、文学知识竞赛等活动,既能陶冶学生情操,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欣赏能力,还能在班级中形成一种“学习光荣,知识光荣”的班集体氛围;在活动中让学生组成小团队或者互助小组,在交往、交流中完成活动和任务,能消除隔阂,互相熟悉,提高效率,体现互帮互助作用;在日常班级管理中采取aB组班委轮流值周,每周相互总结,严肃认真地互挑毛病,批评与自我批评,表扬与自我表扬相结合,这样可以发现班集体存在的问题,也能锻炼培养班干部,也可以提升班集体的凝聚力,形成“人人想干事,事事有人干”的班级工作局面。

四、抓住活动契机,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首先,注重学生考试前的心理干预,教给学生缓解考试情绪紧张的方法,如“深呼吸调整法”“自我暗示法”“理智力控制法”“合理宣泄法”等,可以有效缓解紧张情绪;在考试总结中给孩子们讲龟兔赛跑的故事和木桶原理分析,让学生明白一次考试不能决定终身,一定要不放弃,不抛弃,共同进步。其次,在各种比赛、活动、团体竞赛后的总结,若成绩好,既要毫不吝啬地表扬、赞美,还要适当地指出不足。若成绩不好,更要表扬和赞美,指出做得好的方面,对做得好的人大力表扬,提出期望,鼓舞士气,消除矛盾。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09)-08-0088-02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已转化为“培养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各种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即意味着现代的高职学生应具有以下特点:是属于职业型、岗位型,而不是学科型的;是技艺型,而不是理论型的;是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的。基于这种特点,作为高等职业学院的教师,应以班级管理为基本形式,加强学生自主性的培养,根据市场经济理念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业观的教育,充分挖掘个人潜能,培养个性发展,造就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实用型的高级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以迎接社会的挑战。

一、什么是自主管理能力

顾名思义,“自主管理”是一种以学生为自我导向的管理模式,亦即学生知道需要学习什么、何处去寻找学习材料、如何运用恰当的管理方法、怎样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一种管理方式。相对于“被动管理”、“机械管理”和“他人管理”而言,“自主管理”是指较少依赖别人的帮助而自己可以进行有效的管理,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这种学生的自主管理分为三层含义:一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干;二是社会和他人的事情主动帮助去干;三是自己成为主人。

目前高职院校的构成较为复杂,大多数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组建而成,也有从成人教育中剥离出来的,相对而言,从创办之初就直接投身高职教育的院校所占比例较小。同时,学生年龄跨度较大,学生层次也较为复杂,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管理模式上还处于一个封闭式管理和开放式管理的磨合期。然而,在现代职业学校教育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又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这就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充分了解自主管理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目前高职教育中学生自主管理的现状

(一)学生的自主意识淡薄

高职院校学生自主意识的淡薄与传统教育的弊端是分不开的。在传统教育中,学生从小到大,不论情愿还是不情愿,都要被家长管,老师管;不论有兴趣还是没兴趣,都要被家长灌,老师灌。于是学生便会产生这样的意识:我永远是被动接收者。他们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效果怎样不管,只要能交差就行。久而久之,学生的依赖性不断增加,内动力不断消退,独立思想逐渐丧失,成为平日里讲的拨一拨动一动的木偶型学生。而当学生经过高考的历练迈进大学校门以后,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管理和他人管理的意识无法转变,因此面对全新的大学教育和独立生活无所适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消极被动,以致对未来产生迷茫的情绪。

(二)传统的评价观束缚了学生的自我发展要求

当我们看到“学业成绩”这四个字,想到的就是考试分数。也就是说,传统教育下的考试分数就是成绩,就是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标准,也是衡量学生能力的标志。这种评价观逐渐让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意识:考试分数高的同学就是能力强的学生,考试分数高就会有好前途和更多的发展机会。在这种评价观的影响下,学生会变得急功近利,心气浮躁,自然对自主管理过程中得以培养的隐性的综合能力不屑一顾。

(三)在高职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教师没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在高职教育中,有部分教师对学生重使用轻培养,认为学生要进行自主管理,老师就应该不予干预,应该听之任之,不给任何指导和激励。而另一部分老师从对学生负责的角度出发,事必躬亲直至身心疲惫不堪。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会学生管理,学生才会自主管理,拥有自主型人格。教师也才能摆脱事务束缚,实现自我超越。

三、在高职教育中加强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培养的合理化建议

(一)引导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要求每个学生做班级的主人,积极主动有效地参与学校管理和班级管理,提出“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校内与校外一个样”的目标。改变长期存在学生头脑中的“管班级、管学生”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无关的传统思想。实现学生自主管理,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与鼓励。在很多时候,虽然教师已经决定让学生去处理班级中的某些事情,但是在实际的行动过程中,大部分教师仍然会“不放心”地加以“指点”,将事情的关键所在“指”给学生,这样根本没有真正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应当充分地相信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与鼓励,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从一些小事做起,独立地完成。

(二)加强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自律性

学生只有对某项事物具有内在的探求动力、进行充分的感情投入、参与积极的情境体验,才有可能真正理解与掌握该项事物的规律,也就是说,学生需要自主地确定自身的学习目标、自主地选择合适的材料、自主地进行过程评价、自主地进行观察、思考、想像、创造等一系列活动,才有可能驾驭学习过程,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

高职教育的受教育者主要是17-20岁左右的年轻人,其主体意识和自律意识相对少年儿童而言表现得更加强烈。在教育活动中,应充分认识和适应受教育者的这种特性,促进其对社会、家庭、个人等责任感的提升,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增加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家所熟知的“韩寒现象”就是这种主体性和自律性的良好说明。该特性也对高职教育的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由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助学者”、“导学者”,以及“共同学习者”。教师在与学生的相互交互中,自身也获得了一定的提高。

(三)精心构建班集体自主管理机构

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应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层层推进,层层落实。而精心构建班集体自主管理机构首先要在学生干部产生上改变学生干部“终身制”为“轮换制”,在班级管理上依靠全员自主参与,人人选择责任岗位,实行岗位自主承诺。其次,应做到有的放矢地给予学生做决定的权利。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习得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形成能力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班集体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教师通过暂时的“隐退”而张扬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应成为班级工作的设计者和指导者,班级干部甚至每一个成员应成为班级工作的组织者、执行者、评估者和教育者。

(四)教师应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自主管理不是完全不受干扰、自我封闭、自发的管理过程,而是和其他各种管理方式一样,时刻与周围的环境发生着联系,这些环境包括师长、同伴、家人、亲朋、学习环境等,整个管理过程在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过程中发生着不断地变化和调整。作为高职学校与教师而言,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对环境的依赖性和与环境的互动性,才有可能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干预,促使其最终具有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学生也根据环境要求和环境所提供的条件进行自我调控。

因此,在高职教育学生自主管理中,教师的角色应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生生交往、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研究、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可见,在学生形成自主管理的过程中,既要充分激发其自身的内在动力,又要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内外动因相互结合,才能促进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提升。

(五)完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

诺贝尔奖获得者德国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高效评价应当是指被教育者内化了哪些东西,对于现代高职教育学生的评价内容应包含: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包括实验技能、学习方法、探究能力等)、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合作和交流等方面。高职学生评价的着眼点是基本技能。

目前中国的高职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这也造成了现阶段高职办学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从属地位。参加高职教育的受教育者多是那些无缘本科教育的学生,其选择高职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生存的技能,而非理论研究。其次,学生的个人背景与学习目的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就是说学生是为了掌握知识和技能,还是为了蒙混文凭,或者仅仅因为家人的逼迫等等,这种学习目标的明确与否就决定了其学习积极性大小、学习主动性强弱,以及最终的学习效果好坏。

所以,在高职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都应有所不同。以考试为例,传统的考试以笔试、闭卷为主,而对于高职学生而言,理论的掌握只是基础,更重要的在于将理论转化为实际的能力,也就是未来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因此,在开展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能力的评价,不应照搬普通高校中对青年学生的考核标准,而应该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包括将总结性评价(期中与期末考试)与过程评价(平时考查、作业、提问等)结合起来,将开卷与闭卷结合起来,将客观性考题与主观性描述结合起来等等,才能检验出其整体水平与素质。

综上所述,在高职办学环境下,对学生自主管理能力的培养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即一方面为学生的自主管理建造良好的支持服务系统,另一方面也是更主要的是培养其自身的信息素养,使其对待学习能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完善。总而言之,学生自主管理模式是高职院校进行教育的手段和途径,培养学生自主意识是高职院校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金相玉.谈如何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的机制[J];.中国期刊网,2008.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篇6

体育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但不能作为体育教学的唯一任务,否则就背离了体育教育的实质。尤其高职学院的体育教学要发展与职业相关的观察能力和心理承受等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等。

【关键词】

高职学院;体育教学;任务

高职体育教学、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体育教学、中等教育中的体育教学与健康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高职体育教学根据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高职学院学生的自身特点应该有自己的教学任务。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只是肌体健康而心理、意志品质有问题,那就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人。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身体得到发展的同时,他们的大脑思维、情感意识及意志品质等,也都应有各种体会和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高职体育教学,随着素质教育的深人开展和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高职体育教学必须由“技术教学”转变为“多种能力的教学”,在发展身体运动、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应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特点注意加强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判断能力

观察判断能力是一种有目的、有准备、主动的感知能力和反应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任何一种动作,都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引导、启迪等方式,先让学生建立动作的视觉表象,然后达到动力定型,最后做出符合要求的动作。体育教学本身具有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容易学习和掌握的特点,有些动作一看就会。这时,教师就可以讲解这些简单动作产生的原因,拆分动作的结构,分析成套动作的组合顺序等,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我们常常看到在排球比赛中,当一个队员跳起扣球时,突然发现对方跳起拦网,他就会在一瞬间迅速观察和判断场上形势而改变手腕动作,将球扣或吊到无人防守的区域;又如足球运动员的临门一脚,也是经过仔细地观察和迅速地判断在瞬间形成连续动作的高度发挥。这种在选择对象上的敏感性,在复杂的背景中相对区分出对象的主体行动,皆是建立在精细地观察和敏锐地判断之上的。而精细的观察和敏锐的判断力是通过比较、对比、想象、推理等多种方式,并在千差万别、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练就的,这也是其它学科与体育学科不可比拟的独到之处,而体育教学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一良好的环境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体育教师则应该很好地利用这一环境和条件,主动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这对于高职学院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是很重要的,有利于培养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从事工作的能力,了解毕业后所处的工作环境,了解所在单位同事的心理、生理等特点,处理好各种关系,以便在最短时间内进人工作状态,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

2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即心理素质。从狭义上讲,是指在紧张、激烈、危险、困难和压力等逆境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行为能力。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学生面临的择业、就业等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很大,竞争是残酷的,对于高职学院学生来说,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都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仅应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而且必须具有健全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较强的适应能力、耐挫能力、自控能力和社交能力,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宽宏大量、团结容人的品质。只有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道德情操才能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快速改革。反之,将会出现种种心理失衡和人际冲突,经受不住挫折和困难的考验,甚至连最起码的生存能力都可能会丧失。而这些素质都会在学校体育课中得到锻炼。这也正是当前激烈的竞争赋予体育教学的新任务。在体育教学中,每当教师教授新的动作之后,学生在练习时往往会产生恐惧心理,害怕受伤,自信心不足。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造成学生越害怕动作越变形,动作越变形越容易受伤,越受伤也就越恐惧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及时发现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进行耐心细致地讲解、帮助和教育,使学生能够在严密的保护和帮助下反复进行练习,消除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提高心理素质。在练习和比赛中,磕磕碰碰是在所难免的,学生一面要以顽强的意志品质忍受伤病的痛苦,一面要以稳定的情绪和宽宏大量、团结容人的品质继续练习和比赛;一边要享受胜利的喜悦,一边要承受失败的压力。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又增强了其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教师在此过程中要不断调节学生的心态,教育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困难面前不低头、压力面前不退缩。久而久之,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在潜移默化中自然就提高了。

3注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篇7

近年来高校继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向继续教育专业化迈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是影响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高标准的继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也要依赖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因此,提升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成为高校发展继续教育事业,提高继续教育质量和树立学校继续教育品牌的关键。

一、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内涵

专业化是指某一职业经过长期的培养,达到一定的专业标准、取得了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就是继续教育管理者为了能更好地完成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应该具备的具有继续教育特色的专业知识、素质和能力。高校继续教育事业持续的专业化发展要求继续教育管理必须专业化和科学化,继续教育管理者也要专业化和职业化。美国著名学者李?S?舒尔曼先生认为,当代专业教育的属性特点包括:一是理想的职业道德,要有为大众提供服务的倾向和自我约束的行为规范。二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具有一套完整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能体系。三是专业培养,就是需要经过长期的培训。四是学习发展,即需要不断读书学习、思考完善和实践分析。五是专业判断,学会适应变化、融汇贯通。六是专业团队,能共享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发展水平。当前的我国高校继续教育工作并不是完全的专业化职业,所以,研究和探讨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专业化问题能加快继续教育专业化发展速度,提升管理者专业水平。

二、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的发展现状

(一)学历较低、缺乏工作经验

学历较低是从事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人员的一个普遍现象。因为高校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人员来源比较复杂,学校也未明确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学历要求,所以大家的文化程度都不尽相同,大学专科学历和专升本占很大比例,几乎少有研究生学历。同时从事继续教育管里工作人员大多数没有继续教育的工作经验,一部分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刚走向工作岗位,另一部分是其他专业领域工作人员的工作调入。以上这些情况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理论知识薄弱,管理能力偏低的原因之一。

(二)续教育管理者知识和素质的不足

当前,我国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在从事继续教育管理之前,大都没有参加继续教育的相关培训,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很多管理者不掌握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专业特点、学员的学习需求,对继续教育质量管理、项目研发、市场开拓和后勤服务保障等方面知识不够熟悉。继续教育的管理模式还是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同时续教育管理者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偏低,没有明确的工作职责和强烈的事业心,没有热爱本职工作,任劳任怨和乐于奉献的精神。这些都阻碍了高校继续教育专业化的发展。

(三)地位较低

高校继续教育虽然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但是继续教育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学校普遍不够重视,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地位较低。人们大都认为继续教育是学校的“副业”,对继续教育管理者要求低,大部分从业者都是高校校外编制或者是学校引进人才的家属。因为以上原因,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已经成为高校中被遗忘的角落,工作人员的晋升没有通道,评优也没有名额,这些必然造成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情绪低落,工作积极性不强。

三、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标准与内容

(一)对继续教育事业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国家人才观念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的使命和继续教育办学者的职能与作用,继续教育办学者应该具有合适的价值观与理念。继续教育不应该是高校提高财力、改善教职工福利待遇的工具,而应该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平台,继续教育也是推动社会向终身学习型社会迈进的有力催化剂。大力提升继续教育事业和管理者的专业化水平,就能保证继续教育质量、树立继续教育品牌。只有对继续教育有深刻的理解和坚定的信念才能让从业者热爱继续教育工作,为学校继续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二)继续教育管理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应该具有:一是市场开拓能力,包括获取和挖掘培训资源的“营销”能力。二是课程研发能力,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结合继续教育的实际需求,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三是项目管理能力,就是从项目立项到开班审批到教学过程,还有后勤服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和服务。四是组织协调能力,就是能组织好学校的各方面的资源,协调好学校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利益。五是行政管理能力,就是能处理好人员管理和经费管理等。六是语言能力,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公关能力。

四、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和策略

(一)加强立法,确保高校继续教育具有专业地位

国家对高校在继续教育中的角色进行了定位,规定了高等院校是实施高校教育培训的主要机构,规定继续教育是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之一。大学继续教育的目的和定位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者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是国家法律法规的保障,继续教育在高校中应该拥有合法地位,继续教育在高校获得专业地位是高校继续教育管理队伍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二)创新高校继续教育管理体制和机制

高校应当把继续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整体发展进程之中,形成管理与办学的清晰格局,进一步理顺继续教育的体制和机制,实行管办分离的管理模式,依法进行规范管理和教学。需要有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才能有一个高校继续教育办学者专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需要有严格规范的制度约束才能引导继续教育办学者向专业要求发展。

(三)建立继续教育办学者证照资质

建立继续教育办学者准入制度,建立科学的考核制度和继续教育办学者奖励与淘汰机制。作为一个继续教育管理者应该具备与继续教育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经验。为此国家和学校应该出台政策和法规,明确继续教育管理者的入职资格、专业课程和考试制度等。同时建立考评体系,对继续教育管理者进行奖惩,从而保证继续教育工作顺利发展。

(四)支持高校继续教育管理者开展理论研究

高校应该利用其科研优势,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和继续教育工作者,探索继续教育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规律,提升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水平。学校应加大继续教育课题研究的经费投入,开展校内的课题研究,鼓励申报部级、省部级研究项目,开探讨会,组织专家评审,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等,引领继续教育的理论研究,提高学校继续教育的影响力。

五、加强对继续教育办学者的学历培养和专业培训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篇8

关键词:新时期;初中;教育管理质量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而要想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学校就需要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基于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初中学校应该提高对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视,合理使用教育内部各种有利条件,有效达到教育管理目标。

一、初中教育管理现状

为了找出更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笔者首先分析了初中教育管理现状。一方面,大部分初中学校教育管理人员在开展管理工作时,尚未建立起更有效的教育管理制度,导致管理人员无法参照相同的标准进行管理,最终管理水平之间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教育管理人员在实施管理过程中,缺少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1]。虽然管理者可以更有效地分配教师,但是忽视教师后期学习的重要性,不仅无法有效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同時还影响了班主任与科任教师之间的配合,对整体初中教育管理工作产生不良影响。

二、新时期下提升初中教育管理质量的措施

1.分析教育管理不足,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在新时期背景下,对初中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使初中教育管理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初中校长以及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现阶段教育管理工作不足的分析,并在了解其中管理不足的基础上,完善教育管理制度。

首先,管理人员需要明确教育管理标准,并制定出适合本学校达到的教育管理目标,让每一位管理人员在后期开展管理工作时,都能够以完成学校教育管理目标为目的,以积极的工作态度,完成自身管理工作;其次,学校应该制定出责任到人制度,保证每一位教育管理人员都能够更加明确自身的工作内容,在提高工作内容划分细致性的基础上,提高每一个教育管理任务完成的准确性与效率;最后,在初中学校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的同时,相关教育人员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积极补充教育管理制度,保证该制度可以为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2.掌握教师教学现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初中阶段开展教育管理时,相关人员需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只有加强初中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够使教师拥有更高的教学水平,进而开展更有效的教学工作,使学生可以在初中阶段学习到更多知识[2]。基于此,初中教育管理人员就需要合理进行教师规划,制订恰当的培训计划与管理计划,一方面,通过有效的培训,使初中教师能够掌握更加专业、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营造更良好的校园氛围;另一方面,教育管理人员要积极开展校园内部培训、座谈交流会,使初中教师可以深化对教育管理工作的认识,进而更加配合教育管理人员的工作,教师与教育管理人员能够共同努力,打造出更好的初中校园。

3.引入先进教学设备,强化教学设备管理

虽然在新时期下更加重视教师教学能力,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当前已经研制出更多先进的教学设备,为了使初中教育管理工作质量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学校就需要积极研究不同教学设备的使用优势,进而引入先进、高效的教学设备,使教师教学工作能够得到教学设备的支持,切实提高教育人力、物力、财力的使用效果。但同时为了保证初中学校教学资金能够得到有效利用,教育管理人员还需要强化对教学设备的管理,通过加强日常检查与维护,及时发现先进教学设备存在的使用风险,并进行快速、有效的处理,使教学设备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使用价值。

4.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全面发挥教师作用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篇9

关键词:中学;人文;教育管理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教育管理则是教师教育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人文教育管理是中学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贯彻在教育管理的各个方面,对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良好的教育管理体系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正确把握中学教育管理,践行人文教育管理,是新时代赋予教育管理者的责任。下面,笔者将就人文教育管理的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教育中的一些看法。

一、在中学教育管理中贯彻人文教育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所谓教育教学,不仅仅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单调过程,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教育教学,对学生的人格塑造、性格培养产生巨大的积极影响。教师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肩负着培养下一代,为社会输送建设者、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转变旧有的教育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文教育管理制度。

在中学阶段,人文教育管理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督促学生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进行大量的知识储备。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学习,人文教育管理就要督促学生在青年时期进行足够的知识储备,着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水平,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成为可用之才。

2.帮助学生培养、提高各项能力,尤其是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中学学生正处在独立思维等能力的深化阶段。作为教育管理人员,要给与学生足够的建议及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发散思维、扩展思维,提高逻辑思维水平和自我分析思索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够学会学习,能够独立学习、探索事物,走上社会后也能够对事物进行自我分析判断。

3.引导学生进一步养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科学的价值观,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人文教育管理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如何科学合理地在教育中践行人文教育管理

(一)突破旧有教育管理模式的桎梏

在传统教学管理模式中,教师的“威严”占主要地位。似乎只有在学生心中塑造一个威严的教育管理者形象,学生才会产生畏惧感,才能“震”住学生,才能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管理。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旧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下,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少得可怜,实际上非常不利于学生真正从教师身上学到东西。践行人文教育管理制度,要突破旧有教育管理模式的桎梏,打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坚冰,让学生与教师进行充分的互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充分发挥“为人师表”的作用,才能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管理。

(二)在教育教学中践行民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民主教学、民主管理,是践行人文教育管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一位人文教育管理者,教师应当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人公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来,进而构建一个和谐民主有人文气息的教育管理环境。只有打破以往教师高高在上的形象,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才能领略到教师的人格魅力。“亲其师,信其道”。在领略到教师的人格魅力后,有助于增加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积极性,进而促进学生的人格养成和全面发展。

(三)积极开展学生活动,锻炼学生的自主能力

课堂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主要途径,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展学生活动,比如丰富多彩的社团组织,就十分有利于积极推动校园的文化建设。例如,“数学建模小组”的建立,有助于吸收大量对数学建模有兴趣的同学,而学生在一起自主交流研究,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开展学生活动是贯彻人文教育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社团组织蓬勃发展,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培养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在社团、小组中学习,还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民主意识,而这是当今社会求职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作为教育管理者,应当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高雅健康而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锻炼自主能力。

(四)改进课程教学设置,丰富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通过教育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践行人文教学管理模式,就要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改进课程教学设置。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新自我陈旧教学观念,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改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实现教学相长,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主性、探索性为目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传授知识、提高课堂质量,使教育工作顺利展开。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篇10

【关键词】信息化领导力;iCt与教育融合:学校信息化主管;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18—06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科技水平的发展,信息化进程不断深入,教育信息化也进入关键阶段,在2010年7月教育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其中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难题,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的重大战略抉择。”并且明确提出:“推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职能部门。在各级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主管,在高校和具备一定规模的其他各类学校设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机构。全面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职责,理顺关系。”

在这之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已历经二十多年,其间国家也启动多项旨在推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重大工程,如《2003—2007年教育振兴计划》、“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等,这些工程的实施,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在硬件设施、资源开发、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虽然在软硬件资源建设、师资培训、课程体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绩,但是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仍然是步履缓慢,特别是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未能够达到预期目标,原因存在于多方面,很多专家指出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力。学校的信息化领导力又主要体现于学校领导层日常处理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教学、学习、管理过程之中,教育信息化需要学校领导层能够从学校实际情境出发对教育信息化相关事务进行专业化、专门化的管理。因此,有必要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选择那些熟悉教育信息化内涵、方针、规划愿景、实施战略,能够指导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并且具有教育信息化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才或团队来担任学校信息化主管(educationalChiefinformationofficer,eCio)。本文拟从教育信息化视角探讨学校信息化主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以及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实践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模式。

一学校信息化主管(eCio)的角色

1学校信息化主管概念

信息主管(Chiefinformationofficer,Cio),也称首席信息官,总信息师或信息总监等。作为概念最早出现于信息资源管理理论中,作为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政府中,后广泛应用于企业信息资源管理,是一个组织的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必然产物。政府和企业在信息化浪潮中,把握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脉搏,通过设置信息主管的职位并赋予相应的权利和目标,适时推动企业信息化、政务信息化,成功地实现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转变,为提高政府效率,转变企业的经营方式拓展了新的空间。关于信息主管的定义较多,如:

(1)美国企业管理协会的定义:负责一个公司或组织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她的使命是为组织贡献技术远见和领导能力,主动开发和实施it(informationtechnology)应用,在持续变化和激烈的市场中创建并保持企业的领导地位。

(2)美国Cio杂志的定义是:Cio是负责一个公司信息技术和系统所有领域的高级官员。他们通过指导对信息技术的利用来支持公司的目标。他们具备技术和业务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具有多功能的概念,常常是将组织的技术调配战略与业务战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最佳人选。

(3)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编的《Cio教程》的定义是:Cio是一个高级管理人员,他负责一个组织的信息资源和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stechnologies,信息和通信技术)基础设施……此外,Cio还负责整个组织的信息体系结构的演变和发展。换句话说,Cio要负责利用信息管理/信息技术(informationmanagement/informationtechnology,imHt)资源来支持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样,Cio通常还负责建立关于信息和通信及相关服务的绩效和评估指标。

学校信息化主管属于信息主管概念在学校里的延伸。熊才平等提出要设立学校信息化主管(informationDirector),并认为:学校信息化主管应做好教育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教育信息化在教学、科研、管理行为中的渗透,学校教育信息化氛围的形成四个层面的工作。囿于当时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应用的浅层次,所界定的信息主管主要是从事资源建设,信息技术在学校领域中的普及以及营造应用氛围的工作。但并没有就学校信息化主管的角色、任务、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工作绩效评价以及其引领学校信息化教育创新机制等作更加深入的阐述。

如何界定学校信息化主管(educationalCio):学校信息化主管是为了实现信息化教育,促进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全面深度融合,而设置的学校中层管理人员。在校长领导下,从技术层面、战术层面和战略层面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信息技术融合教育策略和发展愿景进行规划,并付诸实施、监督、指导和管理,学校信息化主管可以是由一个人或一个团队担任。从宏观上看,学校信息化主管主要是协助校长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政策和规划的制定、执行、监督和管理;从中观上看,学校信息化主管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环境构建,信息化教育资源建设,促进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从微观层次上看,学校信息化主管主要推动和指导学校的教学信息化、学习信息化和管理信息化的技术应用。那么,学校信息化主管的主要职责有哪些方面?

(1)协助校长积极执行国家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标准,把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问题和诉求上达于校长及上级管理部门;

(2)根据学校实际制定教育信息化激励政策、规章制度,做到有的放矢,有章可循;

(3)根据学校内外环境的需要,制定和落实学校信息化项目规划:

(4)监控学校信息化项目的实施,监控和保障学校信息化教育系统的有序良好运行;

(5)有意识地培育良好的学校信息技术文化氛围,以激励师生利用信息技术教与学;

(6)提升学校整体以及师生员工的信息素养、信息化能力和水平;

(7)为学校师生提供关于信息技术方面的设计、开发、应用和管理上的咨询和服务;

(8)与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或全体教师一起,推动学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共享、交流,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9)通过学校网站平台开发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以帮助发展社区教育,为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提供载体。

二我国学校信息化主管(eCio)之演进

虽然在我国原来并没有“学校信息化主管”之称谓,但是从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担当“学校信息化主管”职责的管理者是存在的,并随着时代变迁,所担负的职责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根据教育技术媒体融入教育的时间和深度,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

1技术人员阶段(上世纪初至上世纪40年代末)

在该阶段中,学校使用的媒体主要是传统电化教育媒体,如投影、幻灯机、收音机、录音机、CD唱机、电视机等媒体,但是并未普及应用,只有少数精英学校拥有这些电教设备,如当时的北京师范大学创立了电化教育馆并开设“电化教育”选修课,随后辅仁大学教育系、燕京大学教育系也相继开始电教课和视听教育课。此阶段中,负责这些媒体的开发、使用和管理的是专门技术人员,他们并没有进入到学校相关决策圈子,也没有对学校的日常教学产生不可或缺的影响。

2电教人员阶段(上世纪50年代至上世纪90年代初)

1950年到1965年,是我国电化教育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但在1966年到1976年“”期间,电化教育的发展处于停滞乃至倒退时期,1978年至1990年代初,是我国电化教育大发展时期,我国建立了各级各类电教机构,电化教育手段在各级各类教育或培训中应用非常广泛,需要大量精通和维护电教器材、拍摄和编制电教教材的人员,即所谓的“拍片子、录带子、修机子”。而且他们也积极地参与到学校的电化教育设备购置、使用,以及电化教育教材的摄、录、编各个环节。这个阶段中,电化教育人员一方面仍承担技术人员的角色,另一方面也一定程度地参与到教育教学环节。

3现代教育技术人员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这一阶段中,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深刻地影响到教育和培训领域。现代教育技术工作者开始从后台走向前台,从教育的边缘地带渐渐接近教育的核心领域。他们拥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使得他们能够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一部分人员成为学校或培训机构领导者的重要助手,在学校信息化决策过程中向学校领导提供专业知识和专业智慧,这便是学校信息化主管的雏形。这个阶段中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学校信息化教学、信息化管理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首先,承担了学校信息技术或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为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做出重要贡献,其次,为帮助学科教师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发挥自己的重要作用,再次,在学校领导作出与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决策、部署、管理等方面事务的时候提供专业性的咨询和意见。

尽管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为学校领导提供专业知识和个人智慧,但是他们的角色和地位是比较尴尬的,更多时候只是临时充当校长的业务顾问角色,他们不能参与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决策,不能直接参与和监控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和应用,不能引领其他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不能直接促使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式的形成,难以在学校营造良好的信息文化氛围。

三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之必要性

目前,除了极少数学校外,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正式设立学校信息化主管。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网络化和信息化发展,社会分工愈加细致,学校与社会在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也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复杂。“和20年前相比,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到,学校和其他组织一样,是个复杂、令人迷惑的地方,甚至充满了矛盾、犹豫不定、模棱两可和不确定性。”这说明了信息时代学校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以及学校面临的任务和目标复杂多变。因此,要推进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就应该在各级各类学校中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educationalCio)以负责一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全方位工作。第一,现在学校教学、学习、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离不开信息技术,而学校校长只能以宏观的视野去管理学校全面工作。据笔者了解,中小学校长中鲜有教育技术或信息技术教育的专业背景,所以迫切要求具有专业知识和背景的管理者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相关的具体事务。第二,设置信息主管将有利于学校信息化发展的不均衡性调整,由于学科不同、教师年龄段不同、学校的地理位置不同都将导致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不均衡发展,学校信息化主管在人员培训、设备、资源支持等方面能够平衡不均衡性;第三,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面向科技前沿,不断引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设置更为专业的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够通过其卓有成效的规划、示范、沟通、协调和管理等工作将有利于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提升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立教育行政部门、专业机构和学校管理者的定期培训制度,开展管理人员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提升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逐步建立工作规范和评价标准,将管理者的信息化领导力列入考核内容。到2020年,各级各类管理人员达到教育技术能力相应标准。”第四,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事物,在教育信息化的后期阶段,可能学校信息化主管的使命已经完成,其职能和角色将自行融入到学校各级领导工作之中。而在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初期阶段,学校的信息化程度低,学校管理层的信息化领导力相对缺失或薄弱,学校信息化主管的设置是一种弥补性的方法,当教育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时,信息技术从显性状态转至隐性状态,信息化领导力成为透明状态并融入至学校各级领导层的领导力中,并将形成分布式信息化领导力。

当前,我国各级学校校长均不是职业管理者,更不是具有教育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专家,他们大都是从某一学科领域教学或管理中长期锻炼、培养和选而走上领导岗位,总体上缺乏信息化领导力,因此,通过设置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够有力地加强学校信息化领导力。

四学校信息化主管(eCio)的素质结构

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学校管理和工作中,必然要求具各一定的素质结构,也即是相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对于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要求。根据孙祯祥(2010)提出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工作构成,并结合左美云(2004)提出的首席信息官Cio培养知识体系,本文提出学校信息化主管对应于信息化领导力工作需求在知识结构上应该具备知识结构体系,见图1。

图1中学校信息主管的知识结构体系可以分为三大模块——初级模块、中级模块和高级模块。图中初级模块对应于教育信息化的初始阶段,学校主要是对计算机教室、intemet的连接,基本系统安装与维护等;中级模块对应于教育信息化的中期阶段,学校对于信息技术融入与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非常普及,进而要求信息技术能全面融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中;而高级模块对应于教育信息化的后期阶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学校组织信息文化及氛围。高级模块涵盖初级和中级知识模块,中级模块涵盖初级知识模块。当然这样的划分也并不是绝对的,也可以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推进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信息主管的知识模块,可以动态地调整——增加或删减知识模块,以适应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际需要。

初级模块对应于学校信息化主管的技术层面,主要解决学校在使用iCt中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解决的是学校教育中iCt的有无问题;中级模块对应于学校信息化主管的战术层面,主要解决学校在教学中iCt的教育中全面融合的问题,解决的是iCt与教育融合的广度问题;高级模块对应于学校信息化主管的战略层面,主要解决学校组织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变革,学校iCt的战略规划,学校的信息文化建设等宏观层面事务,解决的是iCt与教育融合的深度问题。信息主管(eCio)知识结构只是担当学校信息化主管的必要条件之一,作为信息主管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处理学校教育信息化事务的能力素质。如:决策能力、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理性认知能力、知识编辑能力、知识收集和传播能力,知识保护能力等。目前关于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力构成,相关论述不多,但是很多学者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阐述和研究较为翔实,且核心内容大同小异。本文认为作为学校信息化主管所承担的责任和工作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看成从校长领导力中分解出来的信息化领导力所承担的那部分内涵。孙祯祥(2010)提出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工作构成,也可以看成是信息主管能力结构模块,见下表1。

五学校信息化主管在我国中小学的实践模式

学校信息化主管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展现的是其应具有的一种静态能力,而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作为学校信息化主管能力的发挥取决于其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如何实现学校信息化教育这一目标。在这过程中,通过学校信息化主管的领导实践,是形成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途径。

图2表示的是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任务和业务流程。(图上实线表示教学或管理上的联系,虚线表示教育信息化业务上的联系,虚线框表示信息化领导力执行主体学校信息化主管应该属于副校长一级的领导,向校长负责整个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事务。)但是关键性的决策、制度、重大项目必须由校长(校长委员会)决定;虚线条表示学校信息化主管的业务联系,与之水平方向(副校长)的关系是平等、协商,主要就学校相关业务部门的信息化战略进行沟通和交流;与其下方(各职能部门如:教务、后勤、实验室等,各学科教研组,师生等)是在具体项目执行和业务过程中的交流、指导、评价、监督的关系;虚线框内是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执行主体,网络中心、信息技术教研组及其信息技术教师是协助学校信息化主管发挥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支撑力量。鉴于教育信息化的任务繁重,涉及学校教学、管理各方面,所以学校信息化主管的重要性应与副校长同级水平。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校信息化领导力:

首先,在宏观上,学校信息化主管在学校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执行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方面的问题和需求能够准确地上达于上级主管部门。发挥其专业优势和智慧协助校长来制定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的愿景和规划、目标和计划,在与其他学校领导交流、协商、合作、讨论等过程中,通过其信息化的视野、专业化的工作将有力地促进学校信息化领导力的形成,引领学校信息生态健康发展;其次,在中观上,学校信息化主管,直接参与领导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各项事务,如学校信息化环境、各类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等,这是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方案的实施阶段,由学校信息化主管直接指挥或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去完成,如后勤、教务、财务等。再次,在微观上,学校信息化主管可以直接引领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同时也可以直接从教师、员工或学生那里获取一线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问题和需求信息,把收集到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需求信息直接汇报给校长,为之提供决策依据,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的专业性、可靠性和可行性。学校信息化主管可以直接对信息技术教研组和网络中心(包括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进行领导,特别是在实施教育信息化项目时,将能极大地发挥学校教育技术人员或相关人员的专业特长,并在建设和使用中锻炼和培养了队伍信息化能力。

学校信息化主管在信息化事务上具有发言权、建议权以及否决权,否决权可由校长进行进一步确认。在专业上学校信息化主管应接受上一级主管单位对应的信息化部门领导、管理和培训,以确保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的贯彻和落实。学校信息化主管的设置并非是其他学校领导者就高枕无忧,信息化事务一概不沾,而是通过学校信息化主管的协调、沟通、合作等形式的工作,从而渐进式地提升学校领导整体的信息化领导力。

学校信息化主管人才的来源可以从我国计算机教育应用、信息资源管理、教育技术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毕业生中遴选。特别是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人才,他们在学习期间比较系统地接受了教育技术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学习和锻炼,前面所提及的学校信息化主管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相对比较完备。另外,在培养上可以在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与其知识结构相关的课程,如信息资源管理、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或者把这些基础理论集中于《教育技术管理》课程进行学习,增加课时量,以满足要求,而且学校信息化主管必须满足教育部颁布的《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管理者)》,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开设《教育技术管理》课程的教育技术专业并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