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慢性病的调理十篇慢性病的调理十篇

慢性病的调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53

慢性病的调理篇1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自愿的原则,选取2009年l1月-2009年l2月在本市两家三级甲等医院门诊及住院处就诊的慢性病患者为调查对象。

1.2调查工具通过参阅文献、专家指导,自行设计了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需求调查表,由患者的一般情况、医疗资源、家庭护理需求、家庭护理服务意愿4个维度组戏。评估表经3位专家评定和预调查,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调查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调查员为大专以上学历、具有2年以上临床作经验的临床护士或教师,[i{调查员与被调查对象一对一进行,本次完成有效调查问卷576份。

2结果

2.1慢性病患者一般情况及医疗资源

2.2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需求(1)患者对本次调查所列出的33项护理服务均何不同程度的需求,需求最多的前5项护理依次为:健康咨询、用药指导、照顾者指导、血L压监测和静脉输液。总体上需求多,覆盖面广(合计5233人项)。

(2)所有患者对家庭护理均有不同程度的需求,各种疾病对常规护理及相应专科护理普遍需求,具有明显的专科特点,各系统疾病对家庭护理需求最多的前5项护理见表3.

2.3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服务意愿慢性痫患者根据家庭护理项目的不同,愿意接受的服务方式不同,包括咨询服务、上门服务、上门指导及自理或由照顾者完成,具体见表4.

3讨论

3.1建立完善的家庭护理服务体系,保证慢性病家庭护理的顺利开展本调查显示,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需求量大、涵盖面广,目前无统一的管理系统及收费标准,医保患者家庭护理费用未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另外,爿研究表明,家庭护理服务具有一定风险,风险来e{患者。家属和护士。因此,为满足慢性病患者家庭护理的需求,保证患者、照顾者及护士的合法权益,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尽快建立和完善以社区护理为主体的家庭护理服务体系,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制定家庭护理服务内容,规范家庭护理服务流程和收费标准,才能保证慢性病家庭护理顺利和有效的开展。

3.2提高家庭护理的整体水平,满足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护理需求本调查显示,家庭护理不是简单的医院护理向家庭的转移,在服务理念、服务范围及服务方式上有本质的不同。慢性病患者对家庭护理需求火、涉及面广‘,老午和不能自理患者所占比例大、患者问的文化程度存在差异。

因此,家庭护理从业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专业技能。

社区护理是家庭护理的主体,但我国牡区护理服务的内容和模式不健全,护理人员=譬业知识缺乏,社区护理服务利用率低恻。因此,要大力宣传和发展社区护理。首先要尽快提高从业人员的家庭护理水平,可以通过开设护理专家培训、成人教育、医院进修等形式对现有的社区护士进行再教育;第二,在护理教育中开没社区护理、家庭护理课程,系统教授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知识,把家庭护理作为一一个独立专业进行发展,为社区护理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医学教育|网整理搜集。第三,为了解决目前社区护短缺的问题,政府部门可以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医院高年资的护士到社服务,高年资护士在护理管理、护理科研和护理教育方面均有较强的指导能力,可以带动社区护理的伞面发展。

医院护理是家庭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现有条件下,充分发挥医院护理优势,调动医院护理人城的积极性,对弥补社区护理发展落后的不足,促进家庭护理的有效开展非常重要。首先,医院要建立家庭护理服务体系,加强家庭护理管理,保证护士和患者的利益和安全。如,恢复或建立家庭病床科,通过上门服务、上门指导,专题讲座和培训、专家咨询、电话随访、发放科普读物等方式将医院护理延伸到社区和家庭,提供连续不间断、更具针对性和有效的护理,实现真正“无缝隙”护理。

慢性病的调理篇2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721(2015)09(b)-0183-03

investigationandstudyofnursingvolunteers′satisfactionandcompliancebyelderlypatientswithchronicdiseasesincommunity

ZoUFangSHiCui-fenZHaoJian-ling

Departmentofnursing,theaffiliatedHospitalofJiangx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nanchang330006,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zethesatisfactiononnursingvolunteersbyelderlypatientswithchronicdiseasesincommunity.methodsFrommarch2014tomay2015,200elderlypatientswithchronicdiseasesinsquarenorthroadcommunitywereselectedasinvestigatedobjects.accordingtodifferentages,theyweredividedintogroupa(n=121,agedfrom60to70yearsold)andgroupB(n=79,agedfromover70yearsold).thesatisfactionandcomplianceinthetwogroupswerecompared.ResultsQuestionnairesin5patientsingroupaand6patientsingroupBwerelessconsistentandwereexcluded.thesatisfactiononserviceitemingroupawaslowerthanthatingroupB.thesatisfactiononservicetimeingroupBwaslowerthanthatingroupa(p

[Keywords]elderly;Chronicdisease;nursingvolunteer;Satisfaction;investigation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器官及组织细胞呈退行性改变,机体功能及抵抗力每况愈下,罹患各种慢性病的危险性随之增加。相关报道指出,慢性病患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我国50.5%~78.1%的老年人正深受慢性病困扰[1-2]。其中,41.5%~43.0%患者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3]。然而,社区护理力量相对薄弱,远远无法满足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康复需求。护理志愿者是突破护理发展瓶颈的新力量,对满足患者生理、心理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笔者从南昌市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角度进行护理志愿者满意度调查,旨在考查护理志愿者服务质量,了解老年患者服务需求,为社区护理质量的提升提供可靠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南昌市广场北路社区2014年3月~2015年5月20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入选及排除标准。入选标准:①年龄60岁及以上;②常驻南昌市广场北路;③经2级以上医院确诊为慢性病[4];④病程1年及以上;⑤智力正常,神志清楚;⑥具备一定的说、写、听、读能力;⑦自愿参加,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系统疾病者;②智力受损者;③不愿参加研究者。在200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中,男96例,女104例;年龄60~91岁,平均(71.53±9.75)岁;文化程度:小学28例,初中67例,高中63例,大专及以上42例;婚姻状况:141例已婚且配偶健在,42例配偶已故,17例离异或者未婚;居住情况:43例与子女一同居住,135例与配偶一同居住,15例与其他照顾者一同居住,7例独居;慢性病情况:45例罹患3种及以上慢性病,106例罹患2种慢性病,49例罹患1种慢性病;本组慢性病主要为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心病、慢性支气管炎等。按照年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即a组(60~70岁)121例及B组(70岁以上)79例,两组均接受护理满意度调查及依从性调查。两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调查方法

1.2.1成立调查小组及培训

成立调查小组:调查小组由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社区的3名护理志愿者组成。3名护理志愿者均满足以下条件,大专及以上学历;担任社区护理志愿者1年及以上。

调查小组培训:1次/周,60min/次,共进行4次。培训内容为:医学数据库的检索、问卷调查方法及注意事项、问卷回收及检查等。

完成培训后,应进行统一考核,包括情景模拟及笔试两部分内容,满分均为100分,单项得分大于85分,方可进入下一阶段研究。本研究中,3名护理志愿者笔试得分87~97分,平均(92.0±5.0)分;情景模拟得分86~94分,平均(90.0±4.0)分。

1.2.2拟定问卷

1.2.2.1满意度问卷小组成员以“社区慢性病”“护理志愿者”“满意度调查”等为关键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nCBi资源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根据相关文献,制订满意度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得分愈高,代表患者满意度愈高。满意度调查问卷共包括20个条目:服务内容是否满意(6个条目)、服务态度是否满意(6个条目)、服务时间是否满意(4个条目)、服务人员是否满意(4个条目),每个条目均采用5级评分,1分:非常不满意;2分:不满意;3分:较满意;4分:满意;5分:非常满意。为减少被调查者随意回答对调查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制订了2份内容相似的调查问卷,分别于不同时段对同一患者进行2次调查。调查后,小组成员评价同一患者2份问卷的一致性(2份问卷评分相差20分即视为一致性较差),并据此判断问卷有效性。

1.2.2.2依从性调查问卷小组成员以“慢性病”“依从性”等为关键词,检索相关数据库,制订依从性调查问卷。依从性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完全依从:80~100分;部分依从:60~79分;不依从:不足60分。依从性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用药依从性(30分)、规律生活依从性(30分)、复诊依从性(20分)、运动依从性(20分)四大方面。依从性=(完全依从人数+部分依从人数)/总人数×100.00%。

1.2.3问卷调查阶段

应用横断面问卷调查法,调查时间为2014年3月~2015年5月。调查前,小组成员应采用简要的语言介绍问卷调查的意义、内容、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求患者独立完成问卷,当场回收,当场检查。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满意度情况及依从性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结果

2.1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满意度分析

a组5例患者、B组6例患者问卷一致性较差,予以剔除;余者计算2份问卷平均分数作为个体满意度最终得分。两组服务态度、服务人员满意度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服务内容满意度低于B组,B组服务时间满意度低于a组(p

表1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满意度分析(分,x±s)

2.2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依从性分析

a组依从性为75.86%,明显高于B组(60.27%)(p

表2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依从性分析[n(%)]

3讨论

联合国《全球人口展望》指出,人类已经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5]。目前,全球老年人口已逾8.41亿,预计2100年老年人口可达30亿[6-7]。据2000年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达1.3亿,约占人口总数的10.9%,人口老龄化进程愈演愈烈[8-9]。老年人健康是社会及家庭关注的核心问题。然而,现阶段我国社区护理尚未形成规模,远远无法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护理志愿者是社区护理的主力军,是突破护理发展瓶颈的新力量,对构建和谐医患、护患关系,提升社区人文服务氛围,满足老年人护理需求均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病的调理篇3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生活方式;分层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进而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性问题。慢性疾病是对老年人健康造成威胁的最主要疾病。大量研究表明,生活方式与慢性病的发生有紧密联系。本次调查社区老年人生活方式以及慢性病发病率,进而分析探讨二者关系,构想相应护理模式,为老年人的保健工作提供借鉴。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0年4~6月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本院附近的居民区若干个,对所选中的小区抽样选取年龄60~90岁,常住老年人500名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

调查员采取集中与入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填写调查表。填表的内容包括:①人口学资料、生活方式等;②躯体疾病(调查前经过医院确诊);③日常生活能力等。本次调研重点,为躯体疾病及生活方式的内容。

1.3定义及判断标准

患病率,是指慢性病患病例数占所调查人群的比例。吸烟定义为吸烟≥1支/天,且连续吸1年以上。饮酒定义为饮酒≥1次/周[1]。吸烟是指符合上述吸烟定义且在调查前30天内吸过烟。饮酒是指符合上述饮酒定义在调查前30天内饮过酒。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500份,回收率为100%。接受调查的老年人年龄60~90岁,平均(68.9±6.8)岁,年龄为60~69岁者297例(59.4%);健康状况良好者313例(62.6%);婚姻状况为已婚者400例(80%);文化程度为小学者188例(37.6%);职业为工人者304例(60.8%);无者468例(93.6%)。

2.2调查对象的生活方式与慢性病患病率关系

患慢性病者332例患病率为66.4%患病率较高6种疾病分别为偏头痛(15.8%)、高血压(43.0%)、心脏病(23.6%)、高胆固醇血症(16.8%)、慢性支气管炎(14.8%)、糖尿病(12.8%),慢性病患病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X2=194.612,p=0.000)。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为162人(32.4%),患有2种以上慢性病为185人(37%)。

2.3慢性病患病与生活方式关系

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饮酒、不吃大蒜、不常下棋、不爱看电视、不常锻炼身体等。吸烟是高血压、心脏病和慢性支气管炎的高危致病因素,饮酒可导致慢性支气管炎以及糖尿病,食用大蒜与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有关,经常下棋与高血压患病率有关,经常锻炼与偏头痛患病率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慢性病患病情况

本次调查患病率与前几年相比有上升趋势。高血压患病率居首位,心脏病患病率居第二位,慢性支气管炎、偏头痛患病率均高于其他城区。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低于其他城区。同时患2种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较多,由此可见,慢性病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生活质量。

3.2生活方式对慢性病患病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吸烟是慢性病的高危因素[2],还可增加心血管疾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的危险。研究发现大蒜有降脂作用,食盐口味淡者血压高、心脏病的患病率高,可能是老年人被确诊后减轻了食盐口味,进而说明高盐是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危险因素。爱看电视和经常下棋者心脏病、高血压患病率低,说明兴趣爱好可以促使老年人保持平和情绪,陶冶情操。经常参加锻炼,不仅能延缓机体的衰老,还能加快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使老年人精力充沛、身体健壮,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为了减缓慢性病的发生和进展,我们应该鼓励老年人建立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于存在吸烟、饮酒以及其他不良生活方式的老人,家属应纠正其行为,督促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

3.2.1综合健康教育层

发挥社区健康教育作用,进而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根据其生活特点和文化程度,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倡导老年人形成戒烟限酒、情绪乐观、定期体检、合理膳食的健康生活习惯,以降低慢性病患病率,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

3.2.2规范治疗护理层

综合上述调查情况,我们积极倡导在社区开设家庭访视、家庭病床等服务项目,设置紧急救护设备以及24h电话咨询服务。加大社区服务的宣传力度,增强老年人社区护理服务的知名度。在老年保健医疗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分层护理模式有待医学工作者研究论证,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慢性病的调理篇4

关键词:社区卫生事业管理;实证研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303-02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伴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不断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城市和农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达85.3%和79.5%[1]。由于慢性病往往需要终身治疗,并且可能产生一系列并发症,给个人、家庭和国家都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我国慢性病的医疗费用增幅已大大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与1993年相比,2005年我国的医疗费用中:脑卒中增加19倍;糖尿病增加24倍;癌症增加15倍;心脏病增加11倍。2005年我国由慢性病所致的经济负担为15345亿元,相当于当年GDp的8.4%[2]。课题组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江宁区居民的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需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江宁区卫生行政部门在社区健康管理中科学合理的实施慢性病干预措施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资料和方法

1.1对象与方法本文主要运用实证分析方法来探讨影响江宁区社区居民健康状况与卫生服务需要的因素和被调查者人口学特征。被调查对象以户为单位,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确定监测对象,第一阶段抽样按照城区和农村分类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江宁区随机抽取城区和农村各两个街道(农村a、B;城区C、D);第二阶段抽样采用完全随机的抽样方法从上述样本街道中各抽取2个居委会/行政村;第三阶段从每个居委会/行政村中随机抽取30户家庭,该家庭户中符合调查要求的全部常住人口均作为调查对象,预计调查户数240户。

1.2调查内容本次调查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人口学基本信息、健康行为测量和社区居民健康影响因素等。

1.3质量控制主要涉及问卷设计质量控制、调查员质量控制、调查实施阶段质量控制和资料整理阶段质量控制。本次调查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所有调查员由医学院校研究生组成,经统一培训与考核后全程参与调查;规范调查员的提问方式,对问卷每一选项都制定出判断标准;调查员在调查当日审核所有调查问卷,及时发现问题并纠正后交由质控员审核;质控员对当天所有问卷进行核查,将结果记录在质量控制检查结果记录表上并签字;调查数据运用epidata2.0建立数据库,每份问卷双份录入,经过严密考核,剔除缺失值。

1.4统计分析调查数据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方差分析,显著性水准α=0.05。

2分析结果

2.1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共涉及240户,回收967份有效问卷,其中男性512人,占52.9%,女性455人,占47.1%,性别比例为112.31。慢性病患病率为101.34‰。抽样的四个街道慢性病患病率情况分析见表1。

2.2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主要因素

2.2.1城乡差别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由表1可以看出,样本中农村街道B的慢性病患病率为117.37‰;样本中城区街道D的慢性病患病率为77.84‰,反映出江宁区农村街道和城区街道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有显著性,也表明在江宁区农村街道更需要加强对慢性病治疗、康复和保健干预。

2.2.2性别差异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江宁区城乡地区不同性别慢性病患病率情况见表2,其中男性合计患病率占87.72‰,女性合计患病率占113.07‰。城乡区分性别慢性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性别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因素之一。

2.2.3年龄组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江宁区城乡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慢性病患病率情况见表3。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呈现递增趋势,不同年龄组之间的慢性病患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年龄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因素之一。

2.2.4文化程度对慢性病患病率的影响江宁区城乡不同文化程度的慢性病患病率情况见表4。江宁区慢性病患病率随文化程度的提升呈递减趋势,处于农村的街道社区居民患病率较城区街道社区居民为高,且文化程度之间的慢性病患病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以认定文化程度也是影响慢性病患病率的因素之一。

3结论与展望

3.1江宁区慢性病卫生服务需要城乡差异明显本次调查发现南京市江宁区慢性病患病率受城乡差别、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因素影响明显。农村街道社区居民总体慢性病患病率高于城区街道,新医改施行以来江宁区政府向辖区内的农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入重点倾斜,基层医疗机构慢性病防控能力和效果已经得到质的提升,本次调查数据显示江宁区整体慢性病患病率为101.34‰,其中男性合计患病率87.72‰,女性合计患病率113.07‰,均低于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200‰的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按病例数计算)[3]。从城乡街道横向比较来看,农村街道社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较城区街道为高,表明农村社区居民存在较高的慢性病预防、治疗和康复的需要,更深层次的说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格局影响依然存在,江宁区农村街道慢性病防控压力依然存在,在下阶段医疗资源布局时要特别注重加强对农村街道基层倾斜。

3.2江宁区居民慢性病患病情况与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等社会学指标因素有关本次调查发现江宁区居民中女性慢性病患病率高于男性,高年龄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低年龄组,低文化程度组慢性病患病率高于高文化程度组。表明在今后慢性病社区干预方面要特别重视对女性人群、高年龄人群和低文化程度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要在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方面明显标注危险人群范围,指导社区全科医生有效开展工作。

3.3江宁区居民的健康状况逐步得到改善,社区健康管理重点面临新的变化从本次调查得到的数据来看,江宁区城乡社区居民健康状况稳步得到改善,慢性病患病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社区居民参保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但是由于慢性病患者病程较长、终生治疗和预后恢复生命质量不高的客观现实,都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显现而给新医改带来新的困难和挑战。因此,在今后的慢性病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借鉴“健康管理”经验,分别对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疾病人群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检测、分析、评估、预测、预防和维护[4],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咨询、健康体检、健康治疗和健康数据库管理等环节;另外,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应该融入祖国中医学“治未病”的丰富思想,力求用中医药调养来减少慢性病的发生,创新具有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健康管理新模式,为我国经济社会事业平稳、有序、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慢性病报告[R].2006.05.

[2]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改框架下的慢性病预防与控制面临的新挑战.[eR/oL](2009-07-30)[2011-01-24]..

慢性病的调理篇5

1.1资料来源

北京天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陶然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北京房山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共466份,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体检结果352份,社区内小型事业单位体检结果114份,对以上档案进行分析。

1.2调查方式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以上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北京友谊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北京佑安医院慢性乙肝、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就医费用,了解这些患者及医务工作者对于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认识及与三级医院之间合作转诊的态度及影响因素。

1.3分析方法

根据调查结果初步估算出慢性乙肝及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看病负担及对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意愿和认识。结合慢性脂肪性肝病在社区中的发病情况,就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2结果

2.1脂肪肝患病率

结果显示,352例60岁以上老年人脂肪肝的患病率为33.7%36.9%,且93.5%的患者血脂升高。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121例,45.1%的患者合并脂肪肝。这些脂肪肝患者中,91.9%的患者患有高血压,29.7%合并糖尿病,62.2%合并血脂异常。在小型事业单位中,脂肪肝的患病率为13.5%,这些患者中,24.5%的患者合并高血压,91.2%患者合并血脂异常。

2.2问卷调查结果

共完成调查问卷970份,其中慢性肝病患者800份,社区医师170份。慢性肝病患者有效回答问卷480份,其中慢性乙肝患者318份(男︰女=210︰108),脂肪性肝病162份(男︰女=97︰65)。

2.3治疗及花费情况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月均花费为994.2元。其中,85%以上的患者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脂肪性肝病患者月均药费花费为279.3元。其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药费为165.4元,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月均药费681.2元。

2.4患者接受社区管理意愿

调查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中,57.2%的患者愿意接受社区管理,16.4%不同意接受社区管理,26.4%的患者没有明确回答。在脂肪性肝病患者中,这三种患者的比率分别为80.9%、14.2%和4.9%。在这些患者中,有大约85.6%的患者希望通过社区医师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转诊至三级医院,98.2%的患者希望由三级医院安排患者回到指定社区医院就诊,并与社区医院医生共同管理患者,尽可能于社区完成治疗,必要时再回三级医院看病。

2.5社区医师参与管理意愿

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医师中,91.4%的城区社区医师和96.0%的郊区社区医师表示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且脂肪性肝病和慢性乙型肝炎正式他们在平时工作中最常遇到的肝病。

3讨论

3.1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必要性

调查结果显示,脂肪性肝病在社区人群中患病率很高,特别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35%左右,且90%以上合并高脂血症;脂肪性肝病患者且常合并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根据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社区管理工作的结果[9],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社区管理是很有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慢性乙肝和脂肪性肝病患者月均药费分别为994.2元和279.3元。以此计算,慢性乙肝患者的年平均费用约11940.4元。而据之前的统计,慢性乙肝患者每年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为20477元,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36323元,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36757元,肝细胞癌患者为38267元,其中失代偿性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是其年人均收入的3~4倍[10]。显然,这些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的药品消费明显低于之前的统计数字。这是因为,接受正规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通过抑制病毒复制,减缓病程进展,防治或延缓肝硬化、肝癌和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这样,不仅改善患者预后,还可能减少今后的医疗费用。以此对慢性乙肝患者进行长期慢病管理,监督指导其用药与治疗十分必要。目前,对于脂肪性肝病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11],其治疗方法主要为戒酒、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减轻体重。绝大多数患者服药后并未获得治愈,部分患者的肝功能实验室指标稍有好转,但停药后,实验室指标依旧如前。而对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如果不能控制饮酒,则所有治疗均无效。可见,如果对于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进行有效的戒酒督导,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疗效,还可减免药费负担。所以,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的治疗,重在管理,而非用药。这需要社区医师的长期管理和宣教。综上所述,对于慢性乙肝患者,社区管理可帮助患者获得正确治疗,从而减慢病情进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持和改善患者的生产生活的能力和治疗,从长远角度看,可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对于脂肪性肝病患者,特别是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社区管理可以督促患者改善生活方式,进而真正控制疾病的进展,同时大大减少现有的不必要的花费。

3.2慢性肝病社区管理的可行性

3.2.1大部分患者希望在社区接受管理和治疗,并在病情需要时再转至三级医院就诊根据我们的调查,一半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及80%的脂肪肝患者愿意接受社区医生的管理。可见,大多数患者有接受慢性肝病的社区管理意愿。同时,85.6%~98.2%的患者希望建立社区医院与三级医院的密切联系和转诊制度,并在随访治疗过程中由医生判断并协助转诊。这样不仅有利于患者管理,还可以有效缓解“看病难”的问题。社区卫生服务定位在“小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的医疗,对没有能力诊治的疾病及时转到大医院就诊。医院收治的有关病人在康复期也应根据情况转回社区护理。这种双向转诊的制度,既可以有效利用医疗资源,减轻大医院门诊压力,又可以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真正让老百姓受益[12]。这样看来,大多数慢性肝病患者主观上希望通过社区卫生服务解决看病及病情监测,这种要求与医改方向完全符合。因此,无论从患者本身还是从医改大环境看,实行慢性肝病的社区管理都具有主观上的可行性。

3.2.2社区医院具有完成慢性肝病管理的基本条件从医院设备上看,各级社区医院正在加强硬件设施建设。目前,各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建立患者的电子健康档案,这就为慢性肝病社区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此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完成血液生化、常规、甲胎蛋白、心电图、B超等检查。以上检查基本可以满足社区管理的需要。因此,从硬件条件来看,可以在社区完成慢性肝病的管理且不需要购买额外的仪器设备。从人员情况看,绝大多数社区医生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在接受调查的社区医师中,91.4%的城区社区医师和96.0%的郊区社区医师表示愿意参与慢性肝病的管理。且脂肪性肝病和慢性乙型肝炎也是他们在平时工作中最常遇到的肝病。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我国、欧洲和美国肝病学会都为患者制订了详细的随访计划和时间,对于病情稳定的患者完全可以在一段时间内于社区进行随访,定期与肝病专科医生进行沟通。社区医师欠缺的是专业知识,因此需对他们进行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其能够满足相应卫生服务的要求,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落到实处。本次研究中,在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对部分医师的相关培训,使社区医生对于以上两种慢性肝病有了基本的认识,为完成对慢性肝病患者的管理进行了准备。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会继续协助这些医生管理患者,并完善现有的转诊制度。同时,我们与社区医生共同制定的以上两种慢性肝病监测和转诊的规范,可以有针对性的指导社区医生的工作。综上所述,从患者角度看,大部分慢性肝病患者希望获得社区医师的管理指导;从社区医院的角度看,社区医院基本具备了完成常见慢性肝病管理的物质条件,社区医生在愿意参与这些患者管理的同时还接受了专业知识的培训,这使得社区医院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初步具备了完成慢性肝病管理能力。可见,对这两种常见慢性肝病进行社区管理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3.3慢性肝病社区管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虽然慢性肝病社区管理具备了必要性和一定的可行性,但同时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和困难。

3.3.1社区居民健康档案还不够完善和健全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为社区医疗单位与各层次医疗机构及医疗保险机构进行网络连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为患者健康信息共享提供了系统资料[13]。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料为了解人群健康、发病趋势奠定了可靠的基础,对预防疾病、提高人群健康素质提供了依据。慢性肝病社区管理是以居民的健康档案为基础,对于有相关疾病的患者进行管理。目前,各个社区开始建立居民的电子健康档案,但各个地方起步时间和完成水平有很大差异。即使是一般的体检资料也不够全面。这就为慢性肝病社区管理带来了不便。因此,应加快居民健康档案的建设,特别是脂肪性肝病,可以借鉴“四大慢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社区管理的经验,由于许多脂肪肝患者合并“四大慢病”,因此可以通过对这些病例的筛查,掌握部分脂肪肝患者的情况。

3.3.2社区医生对于常见慢性肝病的认识尚有不足,应完善专业知识的培训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部分社区医生还不了解常见慢性肝病的诊断、治疗和药物副作用等问题。这会直接影响管理的质量和患者的预后,是决定管理是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应该下大力气做好医师的培训工作。此外,对超声医师也要进行培训。

3.3.3关于患者的隐私问题应给与充分重视在管理慢性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时,可能会发生妨碍患者隐私的情况,特别是前者。由于国人对于乙型肝炎的不正确认识而导致歧视患者的情况应特别注意。我们考虑,部分不愿意参加社区管理的慢性乙肝患者正是出于对隐私泄露的担心。对于这类患者不能采取简单的工作方式,应在取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建立患者的健康档案再对患者进行主动访视。在访视过程中对患者病情进行严格保密。这同样是影响管理结果和成本效益的关键,需要对社区医生严格要求。

3.3.4完善社区基本药物的配置目前,所有抗乙肝病毒的药物均未在社区医疗机构中使用,影响患者在社区医院就医。实际上,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同样是医疗改革的重点,应使有效的抗病毒药物进入基本药物目录,不仅可以解决“看病难”,还可以缓解“看病贵”。不愿意参加社区管理的慢性乙肝患者多于脂肪性肝病患者,部分原因就在于社区目前没有治疗慢性乙肝的药物。

慢性病的调理篇6

关键词:慢性病;传染病;防治知识

【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078-01

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为进一步了解双塔区城乡人群传染病、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为今后有针对性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以及为制定健康教育干预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了了解某社区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现状,对该社区2014年度慢性病防控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进行评价,给今后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选取本社区500名普通居民,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本次接受调查的居民中,男性共300人,女性共200人,年龄为18一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30.0±5.0)岁。

1.2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结核病防治知识结构性问卷,由调查研究人员对随机抽取的流动人口人群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调查对象自行填答。调查人员收集的调查问卷由疾控中心统一阅卷,进行统计,由疾控中心保存资料并做出分析。计算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对我县慢性病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1.3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以传染病嘴核病、艾滋病、乙肝、流行性出血热)、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得相关防治知识为主,现场30min独立完成。知晓率以答对题数占总题数的百分比值计算。

1.4数据处理

统计分析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样本率进行X2检验。传染病、慢病知识1张卷,各10题,分别统计知晓率。知晓率=(回答正确题数÷急人题数)X100%。

2结果

城乡居民知晓率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92份。有效回收率98.4%。传染病和慢性病相关防治知识知晓率分别为73.5%和6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4,p>0.01)。

2.1知晓率与地域

传染病知晓率城市和农村分别为74.3%和7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5,p>0.05);慢性病知晓率城市和农村分别为63.8%和6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3,p>0.05)。

2.2知晓率与性别

男性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66.32%,女性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67.44%,女性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高于男性居民知晓率,但无明显的差别。

2.3知晓率与年龄

知晓率最低的为15岁一25岁人群,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45.6%;45岁55岁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最高,为72.70%.达到慢性病防控示范区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的人群为35岁一65岁年龄段人群。

3讨论

调查结果表明,城乡居民的传染病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住院患者及家属的传染病知识知晓率也明显高于慢性病知识知晓率。住院患者及家属传染病和慢性病相关防治知识知晓率均明显高于城乡居民。

3.1不同因素使知晓率偏低的原因

农村基础医疗条件差,面对面地讲解健康教育知识对医务人员要求较高,专业人员相对不足。居民文化水平较低对自身健康认识不足,防控工作与居民贯彻配合做得不够;患者

不同的文化程度及经济收入使其对慢性病知晓率不同。住院患者及家属对传染病和慢性病相关防治知识知晓率比城乡居民要高,这与医院的特殊环境、接受信息的频度及患者的主动认知态度与医务人员的宣传、环境的感受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特别是医院这个特殊领域在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比其他行业更具有力条件,是传播健康知识的一个重要场所。15岁一25岁人群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较低的原因为:一是这部分人群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主要精力放在了学习、工作方面;二是这部分人群精力旺盛,往往不注重自身的健康。

3.2提高传染病和慢性病知晓率的方法

目前媒体的宣传尚薄弱,建议加强广播、电视、报纸等社会媒体的宣传,由政府和行政机构加强协调沟通,建立长效机制。此外健康教育宣传品具有专业、准确、系统的优势,调查中有居民认为健康教育宣传品是一种较好的获得卫生知识的途径,它的针对性比较强,因此在今后的传染病与流行病防治工作中应充分发挥宣传品的作用,使之与电视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形成有益的补充。

重视特殊群体传染病与流行病知识宣传,例如学生、流动人口和劳教人员等,应根据群体特征因材施教才更有效果。学校教育可以青少年认知水平调研为基础,有针对性地编写一套由浅入深,从中小学至大学,融知识性、科学性、可读性和地方性为一体的健康教育教材,并配备疫情信息的教参,并培训师资。流动人口聚集的地方可根据他们的作息时间、娱乐爱好有针对性的在户外电影放映前播放健康教育宣传片,或者进行一些融宣传教育和娱乐为一体的文艺会演等方式,增强宣传效果。

无论是城乡居民还是住院患者及家属其传染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均高于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提示在今后工作中要特别加强对慢性病知识的宣传力度。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在对居民进行健康档案建档以及对慢性病患者的随访管理过程中,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热情服务,耐心全面地宣教,把大量的慢性病相关医学知识、健康理念传授给服务对象,让群众掌握一定的慢性病防治知识,自觉地采纳有益于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相关知识,对人们自觉防治慢性病有重要意义。各个部门配合医疗机构,积极进行传染病与流行病的健康教育宣传工作1;l。公众整体健康知识的提高对于预防结核病有积极的作用,因传染病与流行病的流行控制较为困难,因此各级部门应积极配合医疗单位的相关宣传与教育工作,使传染病与流行病防治讲座普及到乡镇,提高农村人口的传染病与流行病知晓率。

健康知识知晓率是“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效果指标之一,只有将教育与环境支持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应重视环境对个体掌握知识和形成健康行为的影响,合理分配卫生资源。构建有视听、咨询、触摸自动查询的“望、闻、问、切”等形式多样的宣传阵地。

4结语

总之,提高城乡居民的卫生知识和整体素质,从而增强自我防护意识,防止传染病或慢性病传播,把传染病传播的风险降到最低是当前刻不容缓的工作。对城乡居民卫生知识宣传教育的干预工作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慢性病的调理篇7

[关键词]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危险因素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4)22-0015-03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prevalencerateandriskfactorsofthecommunityelderlypatientswithchronicdiseasesinZhongshantorchDevelopmentZone.methodseighthundredoldpeopleovertheageof60yearswererandomlyselectedtoreceivemedicalexaminationinthephysicalexaminationcentersoftheDevelopmentZonehospitalsfromaugusttooctober2013.meanwhile,questionnairesurveyonthehealthstatus,andriskfactorsofchronicdiseaseswereanalyzed.Resultsthecommunitypopulationovertheageof60yearswhohadchronicdiseasesaccountedfor56.6%.amongthem,peoplewhodidnottakeexercise,whosedailysaltintakewas>6g,andwhowereoverweightandobeseaccountedfor30.4%,45.8%and49.9%;patientswhosmokedfrequentlyaccountedfor13.6%andpeoplewhodrankfrequentlyaccountedfor33.0%.ConclusionFrequentsmoking,drinking,excessivesaltintake,littleexercise,overweightorobesityarerelevantriskfactorsoftheelderlypeoplewithchronicdiseasesofourcommunity.

[Keywords]elderly;Chronicdiseases;prevalence;Riskfactors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1],而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最新数据,未来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以平均每年1000万的数量快速增长,到2050年左右将达到全国人口的1/3。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另据卫生部统计,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近半数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病,严重威胁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做好以高血压、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规范化控制管理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重要课题[2]。国内对慢性病患病情况与不良生活方式相关性研究多有报道[3]。本研究通过对中山火炬开发区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本地区老年人血脂异常、高血压、高尿酸、糖尿病、冠心病等5种慢性疾病的患病情况和相关危险因素,以期为本地区老年人健康管理的开展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8~10月共有8562例60岁以上老年人参加了开发区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组织的健康体检,我们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从中抽取800例老人,年龄60~95岁,平均73.28岁,其中男382例,女418例,医药费来源:居民医保683例,占85.37%;自费117例,占14.63%。

1.2方法

由经过培训并有3年以上社区工作经验的社区医生入户调查,以面对面询问的方式,对每一位老人进行详细记录,并登记至中山市统一的社区家庭健康档案表格中。

1.3研究内容

①一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及婚姻状况;②居住与生活情况:包括家庭结构、住房条件、行为因素(吸烟、饮酒、锻炼)等;③慢性病患病情况:包括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糖尿病、冠心病等5种疾病患病情况,并记录2013年体检结果中相关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臀围、腰围、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水平、心电图检查结果等。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运用SpSS19.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中山火炬开发区老年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共调查60岁以上老年人800例,其中男382例(47.7%),女418例(52.3%),均参加了2013年开发区医院健康体检中心的体检,完成各项检查,并且个人资料齐全。

2.2调查对象生活方式

由表1可见,60岁以上人群患慢性病的比例占56.6%。其中经常吸烟者占13.6%,特别是患慢性病者占比达91.7%。下一步应加强吸烟对健康危害的宣传,降低吸烟率,保障居民身体健康。偶尔及经常饮酒占50.1%,其中经常饮酒的患慢性病者比例高达91.7%。适当饮酒是可以的,但如果酗酒,过度饮酒将危害健康。适量运动对老年人身体是有益的,从表1可以看出,偶尔及不参加运动占70.5%,其中不参加运动慢性病患者比例高达70.0%。说明以后应提供更多机会和场地让老年人积极参加锻炼,增强体质。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一般人群每日食盐量为6~8g,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提倡每人每日食盐量应少于6g。每日食盐量>6g占45.8%,患慢性病患者高达70.0%。超重和肥胖老年人占49.9%。

通过对中山火炬开发区老年人慢性病(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糖尿病、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超过60岁、偶尔及经常吸烟、偶尔及经常饮酒、偶尔及不参加运动、每日食盐量>6g和Bmi超重以及肥胖的人群更有可能导致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增加(p均

2.3调查对象5种慢性病患病情况

针对中山火炬开发区老年人慢性病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因本文将年龄赋值1)。其中已戒酒和偶尔参加体育运动为其保护因素(oR值均

3讨论

疾病是困扰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最常见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的退化,功能性和器质性疾病的发生率大大增加,决定了老年人是各种慢性疾病的高患病群体[4]。据统计,目前我国已有2.6亿经医生明确诊断的慢性病患者[5]。本次研究显示本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42.6%患有高脂血症、38.5%患有高血压、31.2%尿酸高,表明本区老年人患病率比较高,情况比较普遍,与全国基本情况较为一致。由于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已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目前我国老年人的保健工作重点是慢性病的防治,尤其是对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及脑血管病的防治[6]。

毫无疑问,疾病与个人特质关系密切。年龄是慢性病的一个重要独立影响因素。由于慢性病的发生往往是很多因素综合作用并且持续作用达到一定时间才引起的,所以老年群体的慢性病患病率一般远高于其他群体[7]。本调查也发现,同为老年人,60岁以上人群比60岁以下人群的慢性病患病率高近一成。所以,尽管医疗水平的日益提升可以让人延年益寿,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其患病几率,特别是慢性病的患病率还是会不断上升。

与个人特质一样能够影响身体健康的因素就是个人行为习惯了。吸烟与饮酒是目前全世界流行的不良生活习惯,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8]。吸烟和饮酒是影响人类健康重要的自身行为,本文大量调查发现社区居民吸烟、饮酒等情况普遍存在,而这些是导致慢性病的主要因素[9]。香烟中的尼古丁能刺激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且原发性高血压病患病率随每日吸烟量以及吸烟年数的增加而增加[10],同时吸烟可使血浆三酰甘油水平升高从而引起血脂异常。美国、挪威和中国的许多学者就吸烟与慢性病的联系分别做过报道,可以证实吸烟可增加冠心病、脑血管病等慢性疾病患病的危险性[11]。酒精是导致肝硬化的主要原因,包括酒精性脂肪肝、急性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酗酒老年人易患肝炎、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12]。本调查也显示,经常抽烟、喝酒,尤其是酗酒的老年人患慢性病的几率较其他老年人要严重得多。此外,与盛梅等的研究一样[13],本调查也发现,老年人因对合理饮食的具体内容了解不够,高盐、少运动的生活也促使了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

高脂血症、高血压、高尿酸、糖尿病、冠心病是老年人中常见病和多发病,老年人慢性病防治宣教理应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加之研究表明,1/3的慢性病通过预防保健可以避免,1/3通过早期发现可得到有效控制,1/3通过早期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4],因此,通过有效的防治手段保护老年人免受、少受慢性病的困扰也是社区医疗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建议社区卫生服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减少老年人各种慢性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一方面,要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培养老年人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就本文调查结果来说,要深入到广大老年人中间,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和综合干预,特别是针对老年人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提出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对策。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医学科普宣传,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讲解疾病与心理、社会、环境因素的密切关系,加强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运动锻炼,革除陋习,改变生活方式,提倡低盐、低糖、低脂肪、清淡饮食,降低老年人慢性病的发病率。

另一方面,积极发展社区医疗及护理,实现老年人慢性病的社区健康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呈现高发、多发态势,同时老年人分布又相对集中,故开展社区医疗服务是非常必要的。要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展针对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康复等服务。中山火炬开发区为辖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每年组织老年人进行体格检查就是朝这个方向迈进。

当然,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要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的目的,还要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与老年人良好的医患关系,这对增强老年人安心在社区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依从性和主动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这一点上,社区医务工作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2年社会经济发展公报[eB/oL].http://.2003-03-28.

[2]陈继彬,刘磊,车宜平,等.北京市某社区老年人6种慢性病发病状况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7,6(8):267-268.

[3]陈蕾,李维,白联缔,等.社区老年人慢性病患病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796-798.

[4]王敏,潘健源,昝培霞,等.安徽省农村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09,16(1):268.

[5]陈华,李素云,邹咏伟,等.上海周桥社区老年人患病率调查及分析[J].老年医学与保健,2013,19(3):186-188.

[6]宋晓飞,徐凌忠,王兴洲,等.山东省威海市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8,28(8):795.

[7]范涛,曹乾,蒋露露,等.老年人慢性病影响因素的健康生态学模型解释[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a):36.

[8]李建霞,画妍,化前珍,等.西安市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护理研究,2012,26(3):805.

[9]Schillingerm,Uschwendtnerm,ReimersB,etal.Doescarotidstmtcelldesignmatter[J].Stroke,2008,39(3):905.

[10]罗琪芬.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与社区预防[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0,13(8):515-518.

[11]潭壮生.吸烟和饮酒现状及其危害和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6,9(13):1082-1084.

[12]刘勤,周少波,齐玉龙.老年人慢性病378例调查及老年健康管理模式探讨[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4):2230.

慢性病的调理篇8

为进一步提高医疗保险待遇水平,减轻参保人员医疗费用负担,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有关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59号)和中共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发〔〕9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制度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扩大门诊特殊病慢性病范围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可列入统筹基金支付的门诊特殊病慢性病病种为:1、糖尿病;2、高血压Ш期;3、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4、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肾透析;5、器官移植术出院后使用抗排斥免疫调节剂;6、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7、慢性肺原性心脏病;8、慢性风湿性心脏病;9、冠心病;10、慢性乙型肝炎;11、肝硬化;12、系统性红斑狼疮;13、类风湿性关节炎;14、慢性肾炎;15、中风后遗症;16、重性精神病;17、再生障碍性贫血;18、帕金森病;19、丙型肝炎。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可列入统筹基金支付的门诊特殊病慢性病病种为:1、糖尿病;2、高血压Ш期;3、恶性肿瘤放化疗;4、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肾透析;5、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6、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7、慢性肺原性心脏病;8、慢性风湿性心脏病;9、冠心病;10、慢性乙型肝炎;11、系统性红斑狼疮;12、类风湿性关节炎;13、慢性肾炎;14、中风后遗症;15、重性精神病;16、慢性胰腺炎;17、慢性宫颈炎;18、耐药性结核病;19、慢性胃炎;20、消化性溃疡;21、盆腔炎;22、慢性胆囊炎;23、痛风;24、癫痫;25、血友病。

二、调整门诊特殊病慢性病支付政策

(一)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1、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各统筹地区可根据本地区实际,合理设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病慢性病起付标准和报销比例。

2、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门诊特殊病慢性病待遇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调整为每人每年不低于3000元,享受两种以上特殊病慢性病待遇的再增加2000元。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调整为每人每年不低于1万元;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透析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调整为每人每年不低于3万元;器官移植术出院后使用抗排斥免疫调节剂治疗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调整为每人每年不低于4万元。丙型肝炎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调整为每人每年不低于2万元。

(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

1、起付标准。各统筹地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特殊病慢性病起付标准每人每年为200元。

2、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门诊特殊病慢性病待遇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调整为每人每年1000元。癌症病人的放化疗、尿毒症血液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斥药物治疗等特殊病慢性病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调整为每人每年3000元。同时患有多种特殊病种人员,按最高病种限额标准执行。

3、报销比例。起付标准以上符合政策范围内的医疗费用支付比例,三级定点医疗机构40%,二级以下医疗机构60%。

三、凡患有特殊病慢性病的参保人员,设立个人账户的在个人账户资金用完后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超出起付标准的,可在统筹基金中按规定支付。

四、各统筹地区在确定门诊特殊病慢性病定点医疗机构时,要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引导群众到基层就医。要根据门诊保障需要,建立健全适合门诊特点的医疗服务管理和考核体系,加强对门诊就诊率、转诊率、次均费用、费用结构指标的考核,规范基层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行为。

五、各统筹地区要结合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水平的提高,在门诊特殊病慢性病的医疗费用支出过程中,探索实行按病种付费等方式改革。要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形成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展相适应,激励与约束并重的支付制度。同时,积极开展门诊特殊病慢性病医疗费用的即时结算工作,解决参保人员的“垫支”和“跑腿”问题。

慢性病的调理篇9

关键词:办公室;社区;慢病防治;作用

【中图分类号】R197.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9-0397-02从办公室所处的位置来看,它是一个组织的中心枢纽站,其工作内容涉及了组织运转的各个方面,有着发挥协调作用的空间,以及调动和协调各方面积极因素的潜力,同时还具有预测和发现失调现象的基本功能,能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准确判断失调原因,并寻求协调有效的协调途径。

1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现状及目标

很多社区对慢病的管理仅限于常见病,其实慢病的种类有很多,新农合提出了25种慢病:慢性心功能衰竭、高血压三级高危及高危以上、脑血管病后遗症(有严重功能障碍)、慢性中及重度病毒性肝炎、尿毒症肾透析、糖尿病(合并严重并发症)等[1]。随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成立,以及群众对慢病防治需求的不断增加,慢病防治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然而,因对慢病的认识及投入力度过小,到目前为止,慢病防治组织管理体系、工作机制及队伍、以及与之配套的信息系统还未完善,防治模式也在探索之中。基于此,近年来慢病防治的首要目标是要逐步建立起“以慢病领导小组为领导,立足社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重要载体,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技术指导部门,由医生来负责群众中的慢病防治工作”的总体防治模式。

办公室是慢病防治及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构建社区慢病管理的信息中心,认真收集、整理和分析有关慢病的数据信息,并将该类信息及时反馈给卫生行政管理及政府有关部门,为其决策制定提供有效参考和依据;构建社区人群防治基地,搜集并总结疾病防治经验,积极推广和宣传当地慢病防治工作;深入展开科学研究,分析慢性疾病发病原因,并制订防病规划,努力做好领导参谋;协同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病规划,并认真实施各项防病措施;积极展开科普宣传,逐步提升全民卫生保健知识水平;努力协调其他部门工作,进一步提升科学管理水平。

2办公室在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办公室的工作主要是办事、办文和办会,随着慢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办公室也主动融入,在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2.1协调作用:协调是办公室的一项特殊职责和基本任务。医务人员培训的主要目的应该是提升医务人员的从业素养,认识是医务人员提升自己的一个方面,与各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认识的提高依托于认识的提升,对慢病的协调作用是以认识提高为基础的[2]。我们可从下列几个方面予以说明:从我国现有的卫生体制来看,在慢性疾病防治方面,是以卫生防病部门为主,以各医疗卫生及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协调配合为辅,在社区开设预防保健科,能将卫生保健服务带及慢病的防治工作带到社区和每个患者家庭中去,全心全意为社区群众健康服务。慢病的防治,需建立起一套由上而下的防治网络,而办公室在该网络中,发挥着重要的协调作用。网络工作关系与人员配置上都需经历一个磨合期,也需要办公室积极开展各项宣传工作,从而让群众了解慢病防治网的性质、特点及作用,使其能认真配合社区防治工作的开展。同时,办公室的协调作用还体现在加强社区与外部相关机构的联系上,办公室是组织收集、处理和反馈信息的重要窗口,也是社区联系各级、各部门的纽带;其次是内部组织上,即协调和组织内部联系,实时处传达领导意图等方面,或将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相关政策及计划,传达给社区群众等。再者,医患协调上,办公室能在实际的协调事物中(如护士和患者之间发生纠纷或争议时),发挥其中间协调作用,并从而维护社区医疗秩序。

2.2保障作用:后勤保障是办公室的一项重要职能。办公室是与群众面对面的服务窗口,办公室的硬件设施都要靠其来增添。在社区慢性疾病防治工作中,办公室还起着场地布置与安排、材料收发、整理与归档的作用,为社区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坚强的后盾。同时,办公室还承担着对疾病防治工作进度、进度及整个流程的监督作用。办公室是社区慢性疾病知识宣传与普及的重要窗口,居民能否了解社区的防治工作动态信息及相关政策,这些都与办公室的宣传工作直接挂钩。最后,迎送和签章等工作,也属于办公室的服务范畴。

2.3支持作用:办公室认真贯彻了疾病防治工作以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积极向社区群众宣传了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各种疾病的流行规律及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在社区多年来的疾病控制工作中,办公室对于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等都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从一定程度上看,办公室的支持和参谋作用,也能体现出政府的行政效果,即行政领导对群众疾病防治工作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关心;办公室在慢病防治工作中积极准备材料及其他相关资料,也能够为相关人员解决之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质量也不断改善,,社会老龄化问题已向社区防病工作者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逐步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一大卫生问题。在该种挑战下,办公室理应作出积极的反应,成为和慢性疾病作斗争的前沿阵地。

2.4完善自身建设:在支持和协助社区慢病防治工作的过程中,办公室也能逐步得到自我提高。中心自2005年起先后与华东医院、仁济医院、中山医院共同开展科研工作。2009年,上海中山医院与荷兰鹿特丹大学以本中心辖区为基地联合开展的国家“十一五”支撑项目和上海市卫生局公共卫生建设重点项目――“中山-上海长风研究”课题。通过与三级医院长期合作,中心逐渐组建了一支科研团队。期间中心开展的各项科研课题办公室都积极参与对办公室各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及晋升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办公室牢固树立加强服务意识的理念,养成在工作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的好习惯,医务人员既要学习专业知识、业务能力,更要注重自身服务意识的提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3]。这也符合新时期对办公室职能转型的基本要求。

3有效发挥办公室协调职能

3.1树立正确的协调服务理念,做好上下级之间的协调:协调是单位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一项综合管理工作,通常,它体现在对单位上下级、内外部及各部门间的配合上,消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与不和谐因素,确保各部门能顺利开展工作。

首先,作为领导的参谋机构与助手,办公室应逐步增强“学习”意识,主动了解和熟悉单位各部门的整体运行情况,要对领导关注的重点展开深入调研,并将了解到的信息及时反馈给领导,便于其制定科学的决策。

其次,要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在单位或社区发生矛盾时,办公室应认真看待和处理上下级、护患之间的矛盾,努力维护领导与单位利益、社区与群众间的相互利益。要认真了解疾病防治工作中的遇到的困难及问题,并将其反应给领导,协同其予以解决,要发挥自己信息渠道广,领导意图了解全面等优势,为社区疾病防治和服务部门多点子和对策。

最后,办公室在处理实际事情时,应分清主次,做到胸有成竹。办公室的事务较为琐碎,这就要求办公室工作人员必须大局与中心事情出发,分清事情的主次与轻重缓急,在实际工作中,应多请示领导,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努力营造出一种相处融洽、互相支持和信任的和谐氛围。

3.2准确平衡各部门的利益,做好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从单位整体来看,办公室是其他各部门的总指挥与总规划。在实际工作中,各个部门因处在不同的位置上,在出现利益冲突时,通常会站在自身部门的角度上,而不考虑其他部门利益及需求,从而引起冲突与矛盾。此时,办公室应鼎力相助,通过沟通、协商及调解等方式,帮助各部门消除分歧与矛盾,理顺各部门间的关系,恢复正常工作秩序。

其次,办公室应站在全局立场上,综合平衡和把握各个各项工作的要点。在大事上,应做到多方征求意见、公平处理处理,逐步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与矛盾。在其日常的事务处理中,应做到公正平和、求同存异,努力构建各种协调机制,让协调工作有序可依,使社区疾病防治工作走向规范化、程序化发展方向。

最后,办公室还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因其工作本身较为繁杂,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应纲举目张,要善于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做到大小事兼顾,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结论

随着常见慢性疾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办公室也开始转变为慢病防治及宣传工作的重要载体。慢病往往属于终身性疾病,且伴有多功能障碍,需要进行持续、方便的医疗照顾与服务,随着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社区慢性疾病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办公室在该项工作中也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祥炬,李俊荣.当前我国慢病防治问题的探讨[J].中国自然医学杂志,2013(05).

慢性病的调理篇10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心理调查;症状;自评量表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危害着人民的身体健康。我院传染科门诊大部分就诊者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且大多数就诊者患病时间长,担心将来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或者担心传染别人,因而思想负担重,这些直接影响着病人的情绪和治疗,进而影响着疾病的转归。本文通过应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1]对136名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做心理调查分析,旨在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收集在我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共136例为研究组,所有患者均经实验室检查确定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排除乙肝肝硬化、肝癌和急性乙型肝炎,也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肝功能异常者。所有患者神志清晰。男109例,女27例,年龄18~70岁,平均(32.58±12.03)岁。

1.2调查方法136例均为我院门诊就诊愿意接受调查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试,对于文化程度较低或答题困难者,则用scl90表上的内容由施测者以中性的、不带任何偏向和暗示的方式逐个项目读给病人听,由病人作出回答。scl90的每个项目均采用5级(0~4分)评分制:①无(0分):自觉无该项症状或问题;②轻度(1分):自觉有该项症状,但对被调查者并无实际影响或影响甚微;③中度(2分):自觉有该项症状,对被调查者有一定影响;④相当重(3分):自觉常有该项症状,对被调查者有相当程度的影响;⑤严重(4分):自觉该项症状的频率和强度都十分严重,对被调查者有影响或影响严重。总分>160分或各因子分>2分为阳性,提示有心理问题,得分越高越严重。将测试得到的结果统一输入计算机,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0.0版本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定结果以均值±标准差(±s)表示,与国内常模[2]进行比较,结果分析用t检验进行,p<0.05为有统计意义。

2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scl90评分总分为157.28±50.16,总均分为1.76±0.46,阳性项目数为43.21±14.00。与常模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scl90与常模因子分值对照分析中,研究组在躯体化、焦虑、恐怖、精神病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尽管目前干扰素和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在乙型肝炎的治疗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着用药时间长、经济负担重、病毒变异、部分病人治疗效果差等问题。做好各方面的养护,达到长期无症状对整体疾病的防治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心理状态对疾病的影响逐步受到重视,有研究报道[3],慢性肝炎患者常伴随着比较严重的心理疾患,尤其是抑郁和焦虑情绪,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阻碍病情的好转。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由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9项因子组成。本文研究中,136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均显著高于我国常模,研究组躯体化、焦虑、恐怖和精神病等因子分显著高于我国常模,提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引起情绪障碍,导致生理功能的紊乱。由于该疾病属于传染性疾病,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和感受到各种压力,又因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够,导致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生活中畏惧与人交往,丧失自信心。本组病例中有1例典型患者因害怕单位同事知道其患有乙肝,在发生肝功能明显损伤的情况下仍然在白天坚持上班,夜间到医院输液治疗,经治疗病情稳定后,又由于害怕肝炎复发到处乱用所谓的秘方,最后导致重型肝炎死亡。有研究还显示患者的强迫、抑郁、敌对、人际关系几个因子均高于常模,可能是因为本研究病例数量相对较少,使得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158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scl-90分值

当今医学模式正在由单一的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心理因素在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转归中的作用。有研究显示慢性肝炎患者在应用干扰素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引起患者的认知能力障碍[4],日常工作中也曾遇见患者在接受干扰素治疗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pojoga等[5]的研究也报道,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乙肝患者,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均较差,和我们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故在临床护理和治疗过程中穿插心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慢性乙型肝炎有一定的传染性,根治困难,容易出现反复的肝功能异常,最后导致肝硬化、肝癌等直接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尽管近年来在乙肝抗病毒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每种药物都有其适应证和禁忌症,加上用药时间长、花费多,存在着病毒变异等问题,要彻底治愈乙肝还任重而道远。

感染乙肝作为一种强烈的应激源,伴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各种压力的接踵而至,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除直接引起患者躯体痛苦之外,还可以危害患者心理健康,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所以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防治工作中,不但要医治患者生理上的痛苦,还要重视必要的心理治疗及心理干预。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和交流,通过多种渠道引导患者缓冲和应对这一刺激因素。做好卫生宣教,帮助疏导患者的负性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朱志先,梁虹.现代身心疾病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78-380.

[2]金华,吴文源,张明园.中国正常人scl-90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12(50):260-262.

[3]atescifc,cetinbc,oguzhanoglunk,etal.psychiatricdisordersandfunctioninginhepatitisbviruscarriers[j].psychosomatics.2005,46(2):14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