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十篇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十篇

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52

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篇1

论文摘要:伴随着2l世纪的到来,足球运动无论在技术还是在战术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人作为王后军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的客座教练员,通过观摩学习和理论实践,得到了很多传接球训练的方法,使我本人受益非浅。由此,本人希望通过本文得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传接球技巧训练的合理方法,以使我们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能够在先进的训练中茁壮成长。

一、前言

现代足球运动发展到现阶段,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是高强度的时空争夺。一场激烈的足球比赛在抢、逼、围的时空较量中,运动员的身体对抗日益加剧,运动员的抗干扰、抗冲撞能力成为衡量训练与比赛质量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与世界强国的训练方法有着许多差异。我国教练员在足球训练中的传统指导思想是先学技术动作,再进行对抗练习和比赛。而国外的训练方法是教了技术动作后,再在对抗的情况下练习技术动作。与国外的的青少年训练相比,我国青少年的对抗性、实战性不突出。没有身体对抗,从某种角度而言,就谈不上身体对抗训练,更谈不上培养队员对抗能力和实战能力。本文试图根据足球发展趋势,研究在对抗的条件下完成传接球技巧的训练方法,通过对对抗中传接球训练方法的研究,对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是否适用,在比赛中能否更好的完成传接球技术,是否比以前的训练方法实用、有效,通过研究寻找出更好、更适合我国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的训练方法。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上海市王后军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训练四队中的28名队员,队员以85,86年龄段为主,接受足球正规训练2--3年。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在研究过程中,本人通过查阅了《辽宁体育科技》、《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和《现代足球》等在内的大量资料。

(2)问卷调查法

对上海市王后军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四队(实验班)(对照班)全体队员进行问卷调查,实验班14份,对照班14份,问卷共发放28份,回收率100}%,无效卷0份,有效卷28份,有效率100}}o。信度检验采用再测信度检验,在首次问卷发放两周后,对其中6名调查对象进行第二次调查,两次调查结果相符。

(3)实验对照法:

①实验对象

在上海市王后军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中对训练四队实验班14人、对照班14人进行实验,共计28人。

②实验时间

2001年10月至2002年1月。

③实验内容

实验班:结合国外先进训练方法进行对抗中传接球训练。

方法有:第一个月—2打1跑动中传接球练习,3打2局部攻防传接球练习,4vs1传抢球(两脚出球),svs2传抢球(不限脚数)。

后两个月逐渐加大难度、强度—6打4半场攻防练习,3对3盯人防守练习,5对5盯人防守练习,7打7半场攻防练习,svs2传抢球(两脚出球),4}}5?传抢球(不限脚数),7打3传抢球练习。

对照班:按照以前非对抗的传接球训练方法训练。

(4)观察法

通过比赛观察,进行传接球技术统计,以便进行实验。

(5)数理统计法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对回收问卷调查表进行数据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本人从2001年10月一2002年1月在上海市王后军青少年业余足球学校带队,在训练期间通过实验得出以下结论。

1.实验结果

通过以上实验我们不难发现,实验前后对照班进步不大,传球成功率只是有实验前的47.9%变成r实验后48.6t;而实验班无论在传球次数还是在传球成功率上都取得r很大的进步,其中传球次数由实验前的305次增加到『_实验后的347次,成功率也由实验前的46.9%增加到了实验后的56.5%。由此可见,对抗中的传接球训练是实验班取得了比对照班要大的进步。

(1)以前传接球训练方法过于单调,没有对抗,与比赛要求差距较大

通过对问卷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在过去的以前传接球训练中,我们主要以原地传球和移动中传球为主,在传球训练中没有对抗。在表3和表4中以原地传接球训练为主要训练方法的占有92.9%和100%的高比例,而对抗中的传接球训练却没有。同时,有78.6%的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同学认为训练中的传接球和比赛中的传接球差距很大,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以前的传接球训练还存在着很多不实际的地方。

(2)高水平的传接球训练可以提高队员心理素质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只有21.4%实验班队员在比赛中因紧张造成的传接球失误,而对照班却有64.3%的队员因紧张造成失误,这些数据表明,通过对抗中的传接球训练,可以增强队员自信,并可以保障队员在比赛中技术运用的正常发挥。由此也证明了实验班的队员认识到了对抗中的传接球训练可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而对照班的传统训练方法却不会使队员感受到在传接球训练中对心理素质的提高有何帮助。

(3)对抗中的传接球训练使队员在比赛中有显著提高

通过对问卷的研究表明,通过三个月的实验训练,实验班队员认为在传接球方面进步很大占总人数的64.3%,而对照班的只有21.4%的队员在训练三个月后感到了显著的进步,另外还有得心应手的进行传接球,对照班有42.9%的队员认为在比赛中能够更为得心应手的传接球,这些数据表明,在训练中采取对抗性的传接球更接近于实战,所以实验班队员在传接球方面提高很快。

四、结论

1.以前非对抗的传接球训练方法单调,对抗不突出,与比赛要求不符。

2.高质量的传接球训练能够培养年轻队员的心理素质,提高年轻队员的自信心,而以前的非对抗的传接球训练恰恰缺乏这样的培养。

3.对抗中的传接球训练更为具有实战意义,更能够提高运动员的传接球技巧。

五、建议

1.打破以前非对抗训练模式,勇于创新,在各个训练环节当中加入对抗

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青少年;实战技术;能力

作者简介:唐(1970―),湖南衡山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学与运动训练学。

一、前言

我国足球训练在20世纪50年代受前苏联和匈牙利的影响较大,这对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中注重基本技术的训练思路和无对抗的训练方法,直到现在仍沿用于全国体育院校足球教材和各年龄组球员的实际训练中,从20世纪到21世纪初,我国足球的基本训练思路是“狠抓基本功”,对我国国家队的屡次失利原因总结是“技不如人”,使我国足球界的注意力仍相当程度停留在一般性的足球基本技术上。打好基本功是掌握足球技术的基础和前奏,很多教练员都认为,在青少年的训练中,一定要在牢固打好基本技术的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战术能力。这种将技战术硬性割裂开来进行练习的结果,必然造成以下结果,即尽管在我国青少年训练中基本功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其结果却不理想,导致我国尤其是青少年足球技战术训练一直处在这种思路框架下的循环中,最终导致“技术好但不会比赛”,“训练水平和比赛发挥差距大”等等现象。

二、提高青少年足球实战技术能力的途径

1确立适合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的训练理念

现代足球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足球的认识,过去单靠体能或技术称霸一方的局面一去不返。现在的训练必须紧密联系足球赛场的实际,同步综合提高球员的技术战术及身体心理各方面的能力。训练的前提是必须为提高球员的实战能力服务,训练成为比赛气氛下解决球队场上存在问题的实战演练,训练内容和方式方法必须要从足球比赛中得来,而且一定要回到比赛中检验,最终要尽可能同步提高球员和球队应具备的各方面实战能力。确立这一适合现代足球运动发展、符合实战需要的训练理念是我国足球运动发展与提高的当务之急,各级教练员对训练中长期存在的脱离实战的问题应有清醒的认识,统一认识和行动,真正做到从最低年龄段、最基础的训练抓起,使每一堂训练课的内容与方法都紧紧围绕足球比赛实战而实施。

2改变教练员对基本功训练的认识

教练员掌握各种足球技术动作,有完成各种技术动作的体会,是传授足球技术动作的基础,要通晓各种足球技术动作的要领。对初学者而言,教练员的责任首先就是要教给青少年技术动作,并能抓住动作的要点进行指导,使孩子明确什么情况下怎样运用这项技术。从观看教练员的动作示范、模拟动作练习到无对抗性地完成该技术动作,是学习掌握足球技术动作的基本方式,这一点我们与足球强国的训练方式基本一样。孩子基本掌握了足球技术动作后,在如何巩固和发展其运用该项技术的能力上,我们与足球强国的操作方式上出现了明显的差异。我国的教练员绝大多数都认同足球技术是可以靠专门的无对抗技术练习方式反复磨炼出来的,而足球强国则认为应该通过接近实战条件下的实际运用来巩固、提高和发展足球技术。如足球的传球技术,如果你见过职业足球球员训练,就会发现即使是球星也进行大量的传球练习。而中、低水平的足球运动员往往通过简单的练习演练传球:两名球员面对面地相互传球。这种形式在识别和纠正技术问题上可能有用,但不具有现实性或激励性;尤其是考虑到所有不同类型的传球,且这些传球总是要求在不同战术背景下(相对于球、队友和对手的位置)来完成时。在真实的、高质量的比赛训练中和传球练习中,我们必须模拟各种挑战。

足球强国对足球运动规律的认识是深刻而务实的,运用各类对抗练习来有效发展和提高足球技术,已经成为他们青少年认识和学习足球技能的基本模式。从这种模式可直接反映出足球比赛的基本特征和比赛需要的各种技巧以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如何能有效地运用这类对抗练习,加速孩子们的学习过程,主要依赖于教练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这种练习思路对教练员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练员必须根据队员的基础来设计训练和进行指导,应该以能够使想练习的内容多次重复出现,又尽可能接近足球比赛实战场景为基准来进行设计和安排,并运用到实际训练中。

3提高每堂足球训练课质量

练习与运用有效结合,同步发展实战需要的技术、意识和沟通交流能力,是球员认识和逐步真正掌握足球技术和比赛能力的最佳训练途径。一堂训练课应自始至终针对的是一个主题,在这堂课上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围绕拟解决的问题一步一步、由浅入深地通过自己设计的练习,使队员切实得到提高。训练课的主题来源于教练员对比赛的观察分析。在一堂训练课上,每个练习内容的指向、如何编排和组织训练、教练员的指导、方式等,均应明确地紧紧围绕训练课拟解决的问题进行。在内容的安排上,严格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安排练习方法;由无对抗或一般对抗逐步过渡到强对抗练习;由少数人的一般或对抗练习过渡到多数人的比赛性练习。使球员在一堂课的练习中要能够把练习内容尽快转化到类似足球比赛的对抗性活动中去,最终真正掌握足球比赛实战中需要的东西。在一支队伍中,每个球员的水平是不一致的,教练员一定要根据球员实际水平设计出适宜的练习安排,不能机械地效仿训练方法,如同一个练习,对某些队员来说处在学习阶段,对另一些队员来说已经处于提高阶段了。

4改善身体素质训练方法

身体素质是运动技术的基础,任何项目的身体素质训练必须与该项目紧密联系。在我们以往的青少年体能训练课上,一般以不用球的发展速度、耐力等练习内容为主,多采用跑圈来练体能,依靠各种徒手跑来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通过各种徒手和少量器械活动来提高灵敏度和力量素质;安排大运动量课时,也往往是靠各种无球的跑动来加大训练的强度和密度。这种方式对提高某项素质和身体承受负荷能力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一定能转化到比赛场上球员支配球的激烈活动中去。这种训练结果,造就我国球员在比赛中无球跑动上并不显示劣势,这也是不少国外教练评价我国球员身体素质不错的原因。但决定足球比赛胜负的根本是球员支配球及与支配球密切相关的活动,不紧密结合有球活动的身体练习和负荷刺激,最终将不能直接提高球员的比赛能力。

荷兰人曾经提出“身体训练=足球训练”,他们将足球运动员的身体训练水平定义为“球员对比赛结果作出积极性贡献的能力”。德国人认为:“身体素质的训练方法必须在训练的最新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同足球运动的专门要求及运动员的身体状况结合起来,身体训练不应离开足球。”因此,在实践中,教练员必须掌握提高运动员耐力、力量等素质的训练原则方面的知识,结合比赛的需求,设法创设一些训练技法,真正达到身体训练与技战术训练相结合的目的。

三、结论

技术是一切比赛的基础,足球理念是实施训练的基本思路,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要提高中国的足球水平,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国情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在足球的基础训练方面真正做到训练与比赛实战相结合,将提高我国足球水平落于实处。

参考文献:

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足球运动培养兴趣阶段训练

【中图分类号】G8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8-02

足球运动是世界上最受人们喜爱、开展最广泛、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被誉为“世界第一运动”。同样在我国也深受广大在校学生的喜爱。它能培养学生反应灵敏并提高身体素质。足球训练是学生学习足球的最基本方式,通过训练我们可以使学生更深层次的了解足球,并能教会学生以足球的方式思考足球、思考问题。在提高学生足球技能的同时,增加学生对足球的喜爱程度。因此,训练对参与足球是一个重要环节。

一、程颐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从学生的心理和特征来看,他们对游戏具有浓厚的兴趣。兴趣往往是人才成功的起点,而且是人才成功不可缺少的一个内在动力。过分紧张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对于学习和掌握技术动作也无裨益。而让他们进行“足球游戏”,诸如比谁运球好,停球好,顶球好,踢得准,控制球的时间长,谁的球艺高超,久而久之,就会练得球艺娴熟和个人的许多“绝招”。

二、利用实心球作中式足球基本技术动作中传球动作的训练,要使实心球能尽可能的传得远、传得准。这在回到使用正常足球时,会起到有实质性作用的感觉。学习用脚尖盘带实心球,要练习到脚既不痛,又能把球推送到恰当的地方,就像盘带正常足球一样为止。在武林小说中古代中描写武林中人练习轻功时,把沙袋等重物绑在身上或腿上练习奔跑,又有在水上放一些有一定浮力的物体,在上面练习行走。练习到了一定时候,抛开那些练习物品,在陆地上就可以键步如飞了。

三、下面进行足球阶段训练计划,一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身体训练,足球技术训练,足球战术训练和游戏比赛。身体训练目的是使学生热爱足球并培养学生反应灵敏和提高身体素质。足球技术训练,目的是训练学生熟悉球性和让学生准确掌握技术动作要领。足球战术训练的目的是培养接球和进攻意识。和培养阻击和防守方法。游戏比赛的目的是通过游戏,提高学生参加足球训练的兴趣并通过小型比赛,领会足球比赛方法,培养学生的对抗意识。

(一)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有:

1.做体操。2.以跑为主的身体训练。

(l)慢跑:15米×2,指导学生跑的动作。(2)快跑:10米×2、15米×2,要求跑的动作正确。(3)曲线跑:培养学生的灵敏。

(二)足球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有:

1.以带球为主,在带球中学习基本技术动作和带球方法。2.让学生初步接受和学习传球、接球方法。3.单一的射门训练和接球后的射门训练。

(三)足球战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学人一组的传接球和接球后即快速推进,接球后带球过人。2.学习基本的护球和盯人战术。3.在小型对抗中体会什么叫“二过一”,在训练中练习“二过一”的战术。

(四)游戏比赛方法有:

1.一对一、二对二的传接球比赛。2.三对三、五对五的有门踢球比赛。3.开展“五人制”训练比赛。

第二阶段进行身体训练,足球技术训练,足球战术训练和游戏比赛。身体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灵敏、速度和跑的能力和让学生学习正确的快跑动作。足球技术训练的目的是提高带球能力和运球的技术,用各种手段学习传接球技术。足球战术训练的目的是培养接球、传球的集体进攻意识,培养防守和站位,增强集体防守意识并通过练习和比赛,提高比赛的实战能力,为参加校间教学比赛做准备。游戏比赛的目的是通过游戏和小型比赛,让学生初步理解足球比赛的规则,通过游戏和小型比赛,让学生学习掷界外球的技巧,提高和加强对抗意识,让学生进一步热爱足球。

(一)身体体训练的主要内容有:

1.以跑为主的身体灵敏、速度训练,学习快速跑和正确的动作。(1)慢跑:20米×2、30米×2,要求学生跑的动作准确。(2)快跑:60米、200米。(3)曲线跑:用曲线跑绕过障碍,培养学生侧向快速运动达到灵敏和快速的目的。2.跳:学习蛙跳和单足跳。

(二)足球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以带球为主,学习带球的变向动作和过人技术。2.让学生初步学会二人一组的传接球方法和学习有障碍的传接方法,体会“二过一”传接技术。3.对守门员继续训接球手型和倒地接球的护球方法,进行接射门练习,巩固上手球和下手球的接球方法并学习踢手抛球和定位球,要求踢手抛球有指定的落点。

(三)足球战术训练的主要内容有:

1.学人一球传接球和移动传接球的方法。2.学习有障碍的接球后带球过人及射门技术。3.在训练中学习三人一组的“二过一”战术。

(四)游戏比赛方法:

1.一对一、二对二、四对二传抢球游戏比赛。2.有门的“五人制”比赛。3.本校“七人制”比赛和校间友谊比赛。

第三阶段进行身体训练,足球技术训练,足球战术训练和游戏比赛。身体训练的目的是通过节奏操训练,促进学生的四肢灵敏、协调能力,提高作的准确性和节奏感并在跑动中提高跑动作的正确性。足球技术训练的目的是通过带球和带球变化,提高带球和运球的节奏并在传接球训练中加强一脚出球、二脚出球的准确性和分量,同时培养学生在运球时开阔视野。足球战术训练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战术意识,初步掌握传接球和各项战术训练的基本技能。游戏比赛目的是通过小型对抗性游戏,增强学生参加比赛的欲望,通过自行练习比赛,认识位置职责和加强配合的重要性,提高战斗力。

(一)身体训练的主要内容:

1.练习节奏操。可根据学生实际自编节奏操内容。2.折回跑,15米×2、15米×4直线跑训练和曲线跑训。3.下肢韧带练习和训练结束后恢复身体的放松练习。

(二)足球技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练习快速带球时的球向变化和继续带球。2.对墙踢球和射门训练重点练习摆动脚的摆腿和触球的脚型及出球的力量。3.学习接自抛球的七个动作,即:脚的内侧踢球、外侧踢球、底部踢球和背球、头球、胸球、腿球。

(三)足球战术训练的主要内容:

1.学人一组和三人一组在跑动中交叉传接球战术。2.学习个人突破战术。3.练习沉底传中和包抄战术。

(四)游戏比赛方法有:

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部分运动项目;流动;竞技能力;迁移;项群特征

中图分类号:G80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2-0119-03

theStudyontheFeatureandtrendoftheeventGroupoftheathletesFlowbetweenevents

――takegymnasticsandtrampolineforexample

CHenRenwei,HUoKai

(Collegeofphysicaleducation,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Lanzhou730070,GansuChina)

abstract:theobjectofthisstudyistheeliteathletestransferringbetweenevents.itadoptsthemethodofliteraturereview,classificationandlogicreasoningtoclassifyandconcludethefeaturesoftransferandflowofathletesbetweentheeventsoftrampoline,handballandhockey.itfocusesonthecompetitiveness,techniquesandpersonalitiesandmentalityoftheathletestoanalyzethebasicreasonsofthetransfer,soastointroduceanewperspectiveofreselectingandtrainingtheathletesandtoprovideconsultanciesforimprovingand

complementingthetheoryofsportcoaching.

Keywords:sportevents;flow;competitiveness;transfer;eventgroupfeatures

众所周知,运动员为实现自身价值不断拼搏的同时,也为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现代竞技体育中,运动员转变自己所训练的运动项目,而去进行另一运动项目的训练,并且部分运动员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规律和现象[1]。运动员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表现出了怎样的项群特征和趋势?本研究将从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项目的迁移角度出发,对优秀运动员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现象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探讨,并主要从运动项目之间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机能、个性心理特点出发,揭示和探讨我国部分运动项目中的优秀运动员,向技能、技战能项群流动和迁移并取得成功的因素,为进一步促进运动员的合理流动,创新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00-2008年的奥运会、单项世界杯赛、亚洲锦标赛中,个人项目和集体项目取得前6名的蹦床、手球和曲棍球项目,并且具有运动项目迁移经历的27名优秀运动员为研究对象[2](表1)。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对2000-2008年的奥运会、单项世界杯赛、亚洲锦标赛中,蹦床、手球和曲棍球等运动项目中,个人或团体取得前6名优秀运动员的运动经历、项群归类、项目迁移等方面的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为本研究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1.2.2归类法

对收集到有运动项目迁移的优秀运动员,按照项群训练理论中对运动项目的分类标准和体系,进行了运动项目迁移前后的项群归类。

1.2.3归纳法

通过对我国部分优秀运动员运动项目迁移的分析,综合得出的结果进行提炼与加工,归纳出我国部分优秀运动员运动项目迁移的项群特征。

1.2.4逻辑推理法

依据项群训练理论和迁移理论,对运动员运动项目的迁移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和推理,揭示运动项目之间迁移的基础成因。

2我国部分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向技能、技战能项群迁移的特征分析

2.1竞技体育人才迁移的基础成因

竞技体育的人才流动作为世界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现象,具有推动竞技体育发展和进步的动力[3]。对运动员所从事运动项目的合理转变与迁移,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在运动训练中,有许多运动员是从邻项中选拔过来的,特别是当一个新兴项目开始建立时,这种现象更为突出[4]。因此,运动员在经过一定年限的原项目训练后,进而转入另一运动项目训练,并且取得了优异运动成绩。例如,体操运动员进行蹦床的训练,篮球运动员进行手球的训练,田径、足球和篮球运动员进行曲棍球的训练等,这种竞技体育人才流动及项目迁移现象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和加快了蹦床、手球、曲棍球等项目的发展,原因是项目之间有较大的相似性和相近的训练学元素,以及相同的竞技能力、机能和个性心理特点等因素,这也是现代运动训练理论创新的特点之一。

2.2项群体系的构成及运动项目的分类

依据田麦久先生的项群分类标准及其体系[5],在本研究中将体操和蹦床项目划分到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篮球、手球和曲棍球项目划分到技战能类表现同场对抗性项群,田径则归属于体能类项群。通过对我国部分运动项目中运动员向技能、技战能项群迁移的归类和归纳,我国部分运动项目中运动员流动和迁移的项群特征,主要表现在同类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下,亚类项群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和不同类项群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

2.3同类项群的亚类项群运动项目之间迁移的特征

2.3.1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体操向蹦床的迁移

从表2可以看出,体操和蹦床项目都归属于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中国蹦床运动队即国家蹦床队于2002年成立,在2004年雅典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我国的蹦床运动员都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从体操项目迁移为蹦床项目的5名运动员,他们在奥运会中的优异表现,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我国蹦床运动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了我国蹦床运动的发展规律和项群特征。因此,在选材时,可主要从体操项目入手,进行蹦床项目的科学育才。

运动技能是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员竞技能力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从体操和蹦床的发展趋势来看,其运动技术的“难、新、美、稳”仍然是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和运动训练的主要要求[6],不断追求高难度、新颖的运动技术创新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对该项群的运动项目来说,更加注重运动技术能力与艺术表现能力的有机结合。有学者指出:“创新是竞技运动的生命,尤其是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目,没有创新也就不可能发展[7]。”但是,蹦床项目发展和创新的基础是什么?是我国雄厚的体操基础,体操运动员在进行一定年限的体操专项训练后,再去从事蹦床的训练,正是由于“难、新、美、稳”的中国特色体操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结果,并将运动技术经过加工、迁移后成为了中国蹦床快速发展的主要基础和特点之一。从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分析表明,竞技体操和蹦床要求运动员具有高度相关的自控能力、表现能力和稳定的适应能力,其内涵是运动员个体的心理表现,在运动初期已经有了较好的储备,可以说体操为中国蹦床运动提供了基础,也是中国蹦床项目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3.2技战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群之间篮球向手球、篮球和足球向曲棍球的迁移1)技战能类表现同场对抗性项群篮球向手球的迁移。从表3可以看出,在获得2003年亚洲锦标赛暨奥运会预选赛女子手球冠军的中国运动员中,有7名运动员是从篮球迁移为手球的。其中,王雯篮球的训练年限达到7年,陈积篮球的训练年限是5年,吴亚楠篮球的训练年限是2年,其它4名运动员至少也进行过1年的篮球训练。

篮球和手球作为技战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目,技术能力和战术能力的合理应用,是篮球和手球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在现代的运动竞赛中,技战能类同场对抗项目极其重视身体对抗技术,尤其重视在激烈的身体对抗中合理运用其技术,更加注重身体对抗和技术发挥的有机结合。对抗性作为篮球运动的基本特点之一,在强对抗下发挥出超强的运动技术水平,是篮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同样,作为和篮球运动一样具有激烈对抗性的手球项目,在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之下,如何更好地发挥运动技术水平也是手球运动员必须要面对的。研究得出,篮球和手球有着相似的技、战术体系,对具有篮球专项基础的运动员进行手球专门训练可提高其运动成绩[8]。但是,篮球与手球之间主要是投篮与射门技术上存在一定差异,并由此产生相互干扰。但是,通过系统训练后,运动员的分析概括能力、分辨能力,并随着运动技能的巩固以及战术意识的加强,干扰会逐渐消失,随后转变为积极的迁移效果。

因此,在篮球运动员进行一定年限的训练后,再进行手球的训练,已经为手球运动员更好地掌握手球技术,发挥和表现出高超的竞技状态奠定了成功基础,并融入了新的技、战术训练元素,并且为运动员的个性心理特征及集体意识创造了条件,也为篮球运动员向手球项目迁移提供了必然性,具备篮球技术的运动员迁移为手球项目,是一种比较有效、合理和自然的迁移。

2)技战能类表现同场对抗性项群足球和篮球向曲棍球项目的迁移。由表4可以看出,在获得2002年澳门世界杯赛女子曲棍球冠军的中国运动员中,从足球迁移为曲棍球的有3名运动员,她们进行足球训练的平均年限是2.7年。有5名运动员是从篮球迁移为曲棍球,平均篮球训练年限为4.3年,都取得了优异的运动成绩,原因是这三个项目的竞技能力主导因素都是技能、战术能力、体能及对抗能力,其次是智能、心理能力等。具体分析来看,主要是因为曲棍球和足球都是集体对抗性项目,对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要求很高,比赛都具有攻守转换速度快、对抗激烈,以及在激烈的对抗下发挥出较高的技战术水平,它们都具有相似的技战术要求。同时,篮球和足球都属于具有激烈对抗性的同场对抗类项群,此项群极其重视身体对抗下技战术的运用和发挥。从迁移的程度来看,足球运动员向曲棍球迁移所取得的效果要比篮球迁移为曲棍球的好。因此,“对抗性”是技战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目足球、篮球和曲棍球的共同特点,在对抗激烈的前提下,对抗的全面性、综合性、集群性、随机性,身体素质和身体能力是运动员在比赛中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特征[9]。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在突出技术、战术特征的前提下,力求使体能为技战术的发挥提供良好的竞技基础,是技战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目取得更大突破和优异运动成绩的主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篮球和足球运动员在经过一定年限的训练后再去进行曲棍球的训练,由于篮球和足球的体能、技战术能力以及对抗能力、智能、心理能力等,都已具备向曲棍球项目迁移的竞技能力、机能和心理的要求,是一种必然趋势,也是足球和篮球运动员向曲棍球、手球项目迁移所取得成功的基础条件。

2.4不同类项群运动项目之间迁移的特征

由表5可以看出,田径归属于体能类表现速度性项群,曲棍球则归属于技战能类表现同场对抗性项群。在获得2002年澳门世界杯赛女子曲棍球冠军队的7名运动员中,她们都是从田径迁移为曲棍球,进行田径训练的平均年限是3.3年。因为,田径作为体能类项目,它的速度、力量等运动能力是曲棍球运动员必须要具备的竞技能力,而体能在技战能类同场对抗性项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在专项运动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进而促进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提高。所以,体能类田径项目的运动员,在进行一定年限的田径训练后进行曲棍球的训练,田径训练为曲棍球运动员的训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体能基础,再经过专项技、战术训练后,其良好、充沛的体能保证了其专项技战术水平的稳定发挥。

2.5运动项目之间迁移的项群特征分析

综合分析表1~5可以看出,以上具有运动项目迁移经历的运动员,都进行了一定年限的原项目训练,并且呈现出了5名在奥运会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蹦床运动员都具有从事一定年限体操训练的经历;获得2002年澳门世界杯赛女子曲棍球冠军的运动员中,都是从田径、篮球和足球项目中迁移过来的;获得2003年亚洲锦标赛暨奥运会预选赛女子手球冠军的中国运动员中,有7名运动员是从篮球迁移为手球。通过上述的分析说明,这些运动员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国蹦床、手球和曲棍球等项目的人才再次选拔和科学育才问题;另一方面,这些运动员以前进行了一定年限的原项目训练,为其转入蹦床、手球和曲棍球的训练,奠定了相似或一致的竞技能力、机能和个性心理特征,这也是我国蹦床、手球和曲棍球项目快速发展并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

3结论

1)通过对我国部分运动项目中体操迁移为蹦床、篮球迁移为手球、篮球、足球迁移为曲棍球、田径迁移为曲棍球的分析和归纳得出:运动员的流动和运动项目迁移的项群特征,主要表现在同类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下亚类项群之间运动项目的迁移和不同类项群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

(1)同类竞技能力主导因素下,亚类项群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主要表现在技能类表现难美性项群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技战能类表现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

(2)不同类项群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主要表现在体能类速度性项群运动项目,向技战能类表现同场对抗性项群运动项目之间的迁移。

2)运动员运动项目之间迁移的项群特征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加快了我国蹦床、曲棍球和手球等新兴运动项目的快速发展,是新兴运动项目再次选材和科学育才的有效途径之一。

3)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机能及个性心理特征的相似性和一致性,是我国部分优秀运动员运动项目之间迁移的基础成因,并为运动队(员)的再次成才和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提供了可能。但是,影响迁移的因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在后续的研究中有待于进行全面而深层次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陈仁伟,霍凯.优秀运动员竞技运动项目迁移的项群训练理论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9,26(4):55-56.

[2]运动员资料./.2008-11-152008-11-25.

[3]宋全征.中国竞技体育人才开发[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126-127.

[4]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68-469.

[5]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63-464.

[6]刘建和.关于表现难美类项群运动技术发展的某些共性特征的初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6(32):62-67.

[7]姚侠文,陆保钟,郑吾真,等.技能类难美项群几个技术创新问题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3(6):74-77.

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篇5

论文摘要:该文运用文献资料和综述等方法对足球运动的供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足球运动员体能水平构成因素分析,探讨符合足球运动的体能训练方法。

对足球运动员训练包括技术、战术、体能、心理等方面的训练。其中,体能训练是技术、战术训练的基础。要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首先要了解项目的特点和运动特征。足球比赛具有对抗激烈,攻守转换快速,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而足球运动员的运动可分为走动、慢跑、中速跑、冲刺跑、带球跑、后退跑等6种基本形式。而这6种运动形式的交替出现则产生了不同强度的运动时间和间歇时间的出现,而且还要在不同的运动距离上完成各种足球技术动作。

1.足球运动的供能特点

据统计,一场高水平足球比赛中运动员在场上活动的总距离为8706—14274m,快速冲刺跑200次左右,同时还要完成大量爆发性动作,其中走步占26.3%,慢跑占44.6%,快速冲刺跑占18.9%“能量的直接来源是三磷酸腺苷(atp),肌肉活动能量的最终来源是物质(糖、脂肪)的有氧氧化”atp分别由三种不同的能源供给,首先起动的是磷酸原供能系统(atp—Cp),其次起动乳酸原供能系统和有氧氧化功能系统“因此足球运动对三大供能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它是以无氧代谢和有氧代谢混合供能的运动”足球运动的能量大部分是由atp—Cp系统提供的,但无氧能量的产生也非常重要,这是高强度运动的需要,在比赛中一流球员大约要进行200多次3s以内的冲刺,这就是由无氧系统提供的能量“在足球运动中,乳酸的浓度和部分田径项目有所不同,糖酵解供能强度是较低的,比较集中于有氧供能和非乳酸无氧供能”因此,足球比赛时能量供应较集中于有氧和非乳酸无氧供能,无氧糖酵解能力则相对较低,运动员无需很强的耐乳酸能力。

2.当前足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方法

运动员的体能训练要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在平时训练中,并不需要一味地去强调体能测试要求,而要合理有效地安排运动员的训练,解决好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与专项身体训练、身体训练与技战术训练以及身体训练与比赛等关系,一般把身体素质训练作为准备期,恢复和促进运动员身体状态的手段或为比赛需要,来保持运动员身体处于最佳生理状态而采取的一种练习手段,并要求运动员自觉的、长期的、不间断地进行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不是将一般身体素质训练作为课的主要内容来进行训练,而是在技战术训练课中,将体能训练的要求贯穿于整个训练过程,“这样可使运动员不会感到训练的枯燥与乏味,且能达到进行体能训练的目的”,具体做法是:在安排技术训练的过程中,采用循环练习法手段,在单位时间内,强调运动员练习的数量及质量,减少练习组与组之间的休息时间,采取不等时的间歇方法或在模拟比赛对抗的情况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技战术组织配合“采用非同等情况下的对抗(以多打少,以少打多)等方法“延长练习的时间,控制练习质量,因此,在技、战术训练的过程中,同样达到了体能训练的目的,最终达到训练为比赛服务的目的”。

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发展,足球运动员一般和专项耐力的强度控制主要有四种方法,分为持续法、间歇法、重复法、比赛法(重复法主要用于速度训练)。现代足球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特征是糖与脂肪交替供能,快肌、慢肌纤维交替活动,研究证明,目前足球运动员体能的决定性限制因素并非球员的心肺功能,而是球员的肌肉耐力水平,特别是肌肉无氧耐力水平“所以重点发展足球运动员肌肉无氧耐力水平对提高运动员的体能是特别重要的。

2.1有氧耐力训练

在有氧耐力训练中应注意适宜的强度,目前运动生化学以无氧阈为标准,即由有氧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供能的临界点为强度指标,这种有氧与无氧的混合代谢区域是指把有氧代谢和无氧代谢结合起来进行训练的有效区分“每分钟心率以不低于150次作为基本强度标准”,这种训练手段对提高耐力项目的最大有氧能力非常有效。

(1)持续负荷法:“持续负荷法是发展有氧耐力的主要方法,没有间歇”每次负荷时间不应少于30min“对有一定训练水平的运动员负荷时间可达到60—100min”。

(2)重复训练法:“它是在发展有氧耐力的同时,还能发展专项或比赛能力,负荷强度比较大,每次练习应得到完全恢复以后,在重复进行”。

(3)高原训练:“高原训练就是在缺氧条件下进行训练,由于身体在缺氧条件下的应激作用,能促进红血球和血红素的提高,血乳酸可达到平原训练达不到的水平从而提高了机体无氧糖酵解和抵抗酸性物质的能力”。

(4)交替跑训练:“由三组运动员在同样的距离内进行往返交替跑,如a、B两组在一边,C组在另一边,练习由a组运动员开始跑向C组一边,当a组跑至C组一边时,C组跑向B组所在的一边,然后,当C组达到时,B组在迅速跑向a组的一边,依次往返进行交替跑,距离可定在30—60m之间;练习时间可控制在20—30min,通过交替跑的练习可以提高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

2.2无氧耐力训练

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由于攻防战术的需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里进行反复冲刺跑,对无氧耐力水平的要求较高,无氧耐力训练也需注意以下几点:

(1)无氧耐力训练必须保证运动员机体在活动中有高的乳酸值产生。为此,大强度和必需的持续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一般而言,每次活动的持续时间应在10s以上、1min以下,如果时间过短,主要发展的是磷酸原供能系统时间过长,则因强度降低而形成有氧耐力训练。

(2)间歇训练法是当今足坛普遍用以发展无氧耐力的有效方法。在运用这一方法时,掌握合理的间歇时间,是训练效益的决定因素。当间歇时间过长时,血乳酸值会随休息时间长而减少,形成主要发展速度素质。因此,根据运动员训练水平状况安排适当的间歇,保证机体始终处于高乳酸值状态,是无氧耐力训练目的实现的根本保证。

(3)随运动员无氧耐力素质的改善,为不断提高训练水平,教练员应及时地调整训练方法,如不变间歇时间、加长练习时间、或不变练习时间、缩短间歇时间等。

(4)无氧耐力训练是一种大强度活动,运动员需要在练习前做好准备活动,在间歇期应采用积极性休息方式,以免因突然停止大强度活动后造成血液回流困难,头脑发生昏厥现象。间歇训练法用于无氧耐力训练,是以产生乳酸值为基本准则的,任何一种间歇训练方式,只要能满足这一基本准则的要求,都可在实践中采用。

参考文献:

[1]秦志辉.足球运动员耐力训练若干问题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1):136-138

[2]耿建华.现阶段我国足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结构的分析与训练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5):111-113

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中学生;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现状;建议

随着篮球比赛速度日益加快,对抗争夺日益激烈,身体的对抗性也逐渐增强,很多情况都是在快速中、高空中、身体接触中完成动作的,这不仅要求有全面的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持续的良好的身体机能和耐力,从而在整体比赛中争取时间与空间的主动,在对抗身体接触中控制好身体平衡,稳定地发挥技术水平。可见,篮球运动对于体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能耐力是技术运用的保证,是一切技战术的基础,一场比赛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有充足的体力来完成赛前所布置的技战术要求,只有体力跟上比赛的节奏,在比赛中才有可能取得主动。因此,没有了良好的体能作保证,无论你个人的技术再好、布置的战术再精密、配合再默契,到最后只能是“开花不结果”的结局。

经观察几所中学篮球队训练及比赛,通过和篮球对教练员之间的沟通发现,目前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个人技术及战术的运用能力都比较好,但在体能训练方面,体能训练往往是与技战术动作是区分开来单独训练的,队员对于这种艰苦、枯燥的体能训练总是很害怕,经常会在训练中找借口偷懒,使得训练效果达不到好的效果。部分教练员甚至盲目、无计划地进行超强度的体能训练。通过比赛的观察发现,运动员在比赛的前两节打的都比较好,回防速度快、投篮命中率较高、快攻次数多。但后两节体能明显跟不上,回防速度和前两节相比明显慢了很多,动作变形,投篮命中率也明显下降,而且战术打的也很乱。甚至前两节领先很多分,但后来输掉了比赛。其主要原因就是平时的体能训练没有注意实战化这一点,一旦比赛起来,就会使场上的队员技术水平大大降低,大失水准。

通过观察,东海县中学生篮球运动员在体能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也可以看出体能在比赛中的重要性,篮球运动对抗激烈、运动量大、强度高、持续时间长。在紧张激烈的一场篮球比赛中,运动员要在篮球场上至少往返奔跑180至200次、约5400m~6000m。还必须在激烈的攻守对抗中,持续、快速地完成跳跃、急停、启动、投球、突破、防守等技术动作。因此,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体能,才能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发挥最好水平。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生长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且伴有阶段性的特点。连续性表现在即使不进行体能训练,他们的体能水平也会随年龄的增长而自然提高;阶段性表现在中学生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各个方面的自然增长并非完全是线型增长,有时是也会呈现出快慢的特点,因此,在组织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时一定要紧密围绕这一规律,不能盲目、无计划地进行超强度的体能训练,想一跃而蹴,这样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员来说是一种伤害,拔苗助长。我们应该根据中学生的生长发育特点,通过训练,使运动员的体能水平自然增长和训练增长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体能水平增长最大化的目的。中学生的骨骼、关节、肌肉的发育不平衡,各系统的机能发育不完善,因此,安排体能训练是应该力求全面,同时还必须注意选择合理的负荷。另外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不稳定,注意力容易分散,不能保持长时间的集中,兴趣容易发生转移,而体能训练内容一般比较枯燥,且中学生对于体能训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往往不重视,教练员应该采用一些多样化且趣味性强的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中学生篮球运动员的训练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通过训练慢慢地认识和理解体能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大家都知道,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常常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随着比赛激烈程度的不断加强,防守的激烈程度也随之加强,运动员想在静止或无防守的状态下完成技术动作就越困难,如果在平时的训练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一旦比赛起来,就会使场上的队员技术水平大大降低,大失水准。因此,中学时期的体能训练应该采用一些与比赛时出现的身体动作高度相似的身体动作来进行练习,并且要保持在训练时运动员机体的供能方式要与比赛时是保持高度的相似。无论采取什么训练方法,训练时要模仿比赛时可能出现的身体动作与供能方式来训练中学生运动员的体能,这样才能将训练和比赛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训练时的体能水平与比赛时能水平的一致性,这也就是体能训练所采用的身体动作与供能方式要实战化。

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篇7

论文摘要:对中国足球学校足球专业的180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损伤主要发生在比赛中和专项训练中,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踝关节、膝关节、腰部,腿部,损伤性质多为扭伤、擦伤、挫伤,造成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准备活动不充分、局部负荷过大、身体疲劳。

    对中国足球学校足球专业的180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运动损伤进行调查与研究,了解目前青少年少足球运动员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总结特点及其规律。现代足球运动的特点是对抗激烈,运动量大、强度高,持续时间长,能量消耗大,技战术水平发展迅速,且要求能攻善守,由于主观因素或客观因素容易引起运动损伤的发生,是创伤发生率最高的运动项目之一。有些损伤往往影响青少年运动员的身体健康,缩短他们的专业运动生涯,所以如何在训练中预防伤病将是我们值得探讨的课题。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l研究对象

    中国足球学校的180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子156名,女子24名。年龄从10岁一17岁,专业年限4年至12年。

    1.2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

    1.2.2问卷调查法与专家访谈法。

    1.2.3数据统计法对调查所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对上述学校的青少年运动员发放运动损伤调查表,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为95%。调查表的主要内容填写运动员损伤的环境、损伤的部位、原因、损伤性质等情况。最后对回收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1损伤环境

    调查显示,在专项训练及比赛中的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在297受伤人次中分别占了44.78%和35.20%主要是因为在专项练习中,青少年运动员身体发育还在进行中,肌肉和骨骼发育还尚未完善,对抗性、速度和爆发力相对较差,对技术动作要领的掌握也要慢一些,当运动量相对很大,时间较长之后,相应的体能也跟不上,长此以往只能让身体处于超负荷的状态,从而加大了受伤的机率;在比赛中由于在有限的时间内运动强度很大,竞争性,对抗性及心理压力增大,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可能会出现偏差,双方的身体接触也会变得非常频繁从而造成损伤的发生

    2.2损伤原因

    调查显示:训练因素( 45.45 % ),心理因素(12.79%),身体因素( 27.95% )-方面引起的损伤占前三位,其中造成青少年运动员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准备活动不理想,身体疲劳、局部负荷大、身体素质差,动作粗野等。

    2.2.1准备活动不理想

    足球是一项以脚法为主的运动项目,百分之九十的动作都是由f肢完成的,被世人称为足的艺术。所以准备活动是否理想,对技术动作的完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准备活动不充分,肌肉温度还未达到应有的水平,肌肉韧带的力量、和弹性和仲展性都不够,在这种状态下开始训练很容易发生肌肉拉伤及关节扭伤,此外准备活动内容和专项训练内容结合不好,对于训练负担较大的部位又缺乏针对性的专项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的距离正式训练或训练中间的休息时间过长,再次训练时准备活动的作用已经消失或做准备活动时,由运动量过大、过猛、速度过快、失去了准备活动的意义,都容易发生损伤,尤其是有一部分青少年运动员急于要掌握新的技术动作从而忽视准备活动的重要性,造成准备活动做的不理想。

    2.2.2局部负荷大

    由于足球是一项对抗性强,身体接触频繁,强度大,运动范围广,时间长的运动训练。身体会出现神经系统的过度强度、兴奋性和均衡性都会减弱在自我保护方面也会出现疲劳性的反应迟钝,局部负荷较大容易使技术动作变形从而使受伤儿率增加。

   2.2.3其他原因

    心理调节在任何比赛和训练中都至关重要的,在足球比赛中尤其重要,紧张由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负担重往往会造成技术动作的变形,对抗中的发挥也会受影响,造成损伤的产生。另外场地不良等原因也是造成一定的损伤。

    2.3损伤部位的构成

    调查显示,运动员损伤部位较多,躁关节关节损伤占首位,共56人次,占损伤率的18.86%;其次为膝关节关节损伤,共41人次,损伤率为巧.巧%;依次损伤部位为大腿部,臀散部及小腿部,损伤率分别为13.80% ,13.47c1c ,9.43%。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跟足球这项体育运动特点有关系,损伤多见于下肢。躁关节是由胫骨、排骨下端和距骨上面的鞍形关节面前宽后窄、躁关节面进人宽大的关节窝内,因距鞍形窄,所以跺关节松动易拉伤,由于运动中要用足外侧中接触球,很容易损伤距膝前韧带,这是最常见的蹂关节损伤。

    2.4运动损伤的性质

    从运动损伤的性质看,由于足球运动是强对抗性的力量和速度的运动项目,在下肢奔跑行进的过程中要完成技术动作,所以关节扭伤的占首位,损伤14}人次,占35.20%,其中原因是膝关节和踩关节的动作失调,较强的对抗性和人体解剖弱点与足球运动的技术要求矛盾对所造成的;其次为肌肉拉伤,共损伤63人次,损伤率为21.21%,主要发生在腰部和下肢肌肉,肌肉拉伤是指在完成动作过程中肌肉的主动的猛烈的收缩超过了肌肉本身的负担能力;或突然的被动拉长,超过了它的伸展性,引起损伤,尤其是在一次有力的“屈膝后摆腿正脚背”踢球,山于球的反作用,突然使股四头肌的猛烈收缩,常常发生股四头肌、股直肌腹或键膜的撕裂。居第三位的是皮肤擦伤,共损伤科例,损伤率为14.81 %,主要发生在四肢和臀髓部。另外还包括劳损伤为28人次占9.43%,常见于胫骨结节骨筋炎,疲劳性骨膜炎,躁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病等,骨折(12人次,占4.04%)多见于胫、排骨、锁骨、眉骨、肋骨等部位的骨折,和挫伤(26例,占8.75%)常见守门员拇指、足趾骨的挫伤和其他的软组织挫伤。

   3结论与建议

    3.1加强思想教育

    在整个教学训练过程中,要加强青少年运动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培养良好的运动作风,在教练的正确指导下进行训练,让青少年运动员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运动损伤的意义和不良后果,使其懂得控制力度,注意防护,避免危险动作,以防出现损伤事故。

    3.2做好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与运动量应按训练内容,年龄层次,个体差异及气候条件,先做好准备活动,在专项准备活动,最后内容应和即将进行的训练紧密的联系,易受伤或己受伤的部位在内容上要针对性。在训练结束后要及时的进行整理活动,促进疲劳的恢复。

    3.3科学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

    合理安排运动量,注意年龄、性别、训练水平和身体素质等特点,合理安排训练的运动量和恢复时间,注意赛前运动量的调整、避免疲劳和机能尚未回复的情况下参赛。

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篇8

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协调性、灵敏性素质较好。身体各器官机能、系统尚未发育成熟。因此要针对小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征及生理、心理特征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逐步提高训练水平。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培养团结奋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学习和掌握篮球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战术;加强身体训练。小学生喜欢内容新颖,生动活泼训练方法,对于艰苦、枯燥的训练总是很害怕,独生子女缺乏吃苦耐劳,怕累、怕苦、怕脏。在训练中总是想偷懒。因此在训练中要根据这些特点,采用生动、直观的训练方法。抓住篮球训练内在的特点、规律、要点、难点,解决主要矛盾,进行反复练习。

二、基本技术的训练

1.对运球的训练

在训练中我首先对运球的手法进行教学,我发现学生容易错误的使用手腕用力,而没有用小臂按拍球,运球时喜欢眼睛看球,球感差,因而在训练中我安排了大量的运球练习,包括体侧运球、运球急起急停、体前换手变向运球、“之”字型以及绕“8”字型运球,这些动作在比赛中都是比较经常使用到的技术动作。把运球练习结合到比赛中去,例如对队员的运球时间进行比赛,最慢的队员罚做俯卧撑或是做一个小“惩罚”,或是运球追逐跑。既提高了队员的训练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在练习中逐步提高球性,达到训练的目的,一举两得。

2.对传、接球的训练

在训练中我要求队员在传、接球时要避免丢球,重点要求他们注意球的飞行路线、落点和接球的手法。传球的手法主要有双手和单手胸前传球、单手肩上传球。每节训练课都要进行十五分钟的传、接球练习,主要是行进间的传、接球上篮,还有原地的双人双球练习。易犯错误是:全手掌触球,手心没有空出,手指僵硬,两拇指距离过大或过小,造成接不到球或是球打到自己的身上,为以后的比赛埋下隐患。因此在训练中我经常提醒队员要时时注意自己的手型。传、接球的训练步骤应建立在正确的动作概念上,从原地传、接球开始,再进行移动传、接球的练习。使传球、接球与脚步动作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对抗强度,提高传、接球的运用能力。

三、防守是比赛中重要的环节

在训练中我强调的是联防式盯人、半场人盯人防守,注意协防和站位。多数情况下无球队员的移动是构成进攻配合的主要威胁,在训练中我先教队员防守无球队员,重点是防守中位置的选择和移动。通过讲解、示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防守概念。防守练习可以先在消极对抗情况下练习,再进行积极对抗情况下练习。加强防守步法的训练,及时纠正错误的动作。我要求队员提高防守的主动性和攻击性,有效地制止对手进攻的威胁。在训练中我通常采用的是二防三、一防二、二攻一、三攻二的攻防练习,要求防守队员积极跑动近球紧,远球松,人、球兼顾,控制对手接球。提醒队员随时都要保持正确的防守位置,自己的防守对象要负责防好。对于攻防练习中经常出现的侵人犯规、带球走和非法运球违例随时强化,使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技、战术,保证训练和比赛的质量。

四、进行体能强化训练,增加体能储备

同其他学校相比,我校学生体质较差,在训练中尤其让人担忧,无法完成训练计划,而篮球比赛是一项身体对抗性强、运动强度极大的项目,它需要运动员在比赛中有充足的体力来完成教练在赛前布置的技、战术任务。现在篮球的发展方向是“高、快、准、女篮男性化”。小学生也不例外,只有体力跟上比赛的要求,在比赛中我们才有可能取得主动。在训练中我严格要求队员克服体力上的极限,每次训练课后,还要进行无球往返跑、带球往返跑等练习,进行体能储备;提高速度、耐力、灵敏等素质,锻炼他们顽强的比赛作风。通过练习使队员们的比赛作风、精神面貌、比赛意识在比赛中得到体现。

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篇9

关键词:篮球运动员;力量;理论基础;生理基础

前言:现代篮球运动的发展日趋朝着高强度、强对抗、全方位、高空间、高超技能方向发展,攻守对抗的凶悍拼斗性日趋激烈,运动员要完成这样激烈的比赛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而且需要良好的体能,力量训练是篮球技术、基础,防止意外损伤,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拼搏精神的保证,作为技术和体能基础的力量素质对取得良好的比赛成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是提高技战术水平,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

1、篮球运动项目的时间、空间特征

1.1篮球竞赛的时间特征

篮球竞赛规则虽然不断地作了增改,但始终如一的提倡攻防快速。篮球规则中的5s、10s、30s规则的制订其目的是为了加快比赛的速度。

目前世界篮球运动又向着高速度,高超技巧和激烈争夺发展。快速能有效地抢占有利的时间和空间,抓住有利的战机,争取主动和优势,实现战术灵活多变。

篮球竞赛中都以快(时间)为主,以快制高,速战速决、攻守转换快、战术变化快、配合转移快、捕捉战机快、进攻快、技术动作节奏快、分秒必争,使整个比赛在高速度中进行。

1.2篮球运动竞赛的空间特征

篮球竞赛是运动员在特定的条件下(28×15m的场地和3.05m高的篮圈下),在规则的制约下展开的空间和地面的争夺。这种争夺表现在于速度(时间)和高度(空间)上的争夺。在篮球比赛中为了抢篮板球、补篮、扣篮、投篮、盖帽等技术都需要空间的优势。尤其是三秒限制区空间争夺更激烈。为了取得空间优势,世界各国队员的身材高度普遍提高,身体素质(特别是弹跳力)和技术同时在飞速发展。

2、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在比赛中的作用

篮球运动理论上是一项不允许运动员之间身体,互相接触的项目,但从发展趋势看,大多数篮球运动员都愿自己变得更强壮,因为现在的篮球比赛中攻守对抗越来越激烈,身体接触频繁,打法也越来越凶悍。在高水平的比赛中,尤其是防守,体现出主动性、凶悍性、力量性和破坏性。一个球员若没有良好的力量素质作保障,在激烈地对抗中就不可能有效地完成攻守技术动作,获取优势。当今世界篮球最高水平nBa,除了精湛的球艺外,还有他们那充沛的体能,强壮而发达的肌肉同样给人们深刻的印象。据资料报道,诸如卡尔·马龙、莫宁等优秀选手,能在对抗最为激烈的篮下占有一席之地,无不得益于力量训练。罗德曼为什么能抢到更多的篮板球?除了他胜人一筹的篮板球意识和技术外,每天训练后两小时的力量训练更是他的秘诀。凯文·约翰逊曾这样说道:“是力量训练给我的无穷的力量和耐力,才促使我在场上不停地来回穿梭,立足于巨人之林。”从这些优秀选手的经验体会中,我们可以看出,力量训练在篮球运动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力量素质是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中的重中之重。

2.1维系进攻和防守的基础动力。

篮球是“巨人的运动”,当今篮球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是:高、快、准、全、变和女篮男篮化,进攻是呈立体化的,对抗异常激烈。进攻和防守是矛和盾的较量,力量是关系着这一场胜负的重要因素。

2.2进攻技术中的力量素质

进攻技术可归纳为移动、传接球、运球、投篮、抢篮板以及身体对抗。比赛中,在对手的严密防守、冲撞之下,要完成一个有效的进攻动作,首先要具备良好的腿部爆发力,具备能够使肌肉纤维从初级运动水平状态突升到快速收缩状态的能力,产生强大的力量流,使身体移动快速连贯、动作有效;其次,上肢力量特别是前臂、手腕手指的力量决定传球和投篮的质量,尤其是长距离的传球和投篮;还有,强健有力的腰腹力量是衔接上下肢的中枢力量,关系到身体的协调性、灵活性和柔韧性,在身体对抗、跳起投篮、闪躲对手时的作用体现得很明显。此外足弓的弹性力量和踝关节的韧带力量是立体进攻的重要支点,立体化进攻是依靠出色的弹跳力来维持的。

2.3防守技术中的力量素质

防守技术可归纳为移动、抢断、封盖、抢篮板以及身体对抗。相对进攻的积极主动而言,防守显得相对的被动。要判断进攻方的意图和跟随对方的动作,防守方的身体要比对方紧张,腿部和腰腹力量消耗会更多,体力下降也快。“行百里则半九十”这句话可以来形容比赛进入最后几分钟的体力与力量消耗的状况,在体力消耗巨大的比赛最后阶段,力量就是决定对抗胜负的关键。

2.4力量素质对运动伤病的影响

高水平、快节奏的竞技篮球在长期的竞争对抗中带给运动员许多伤病。伤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身体对抗频繁、肌肉紧张疲劳等因素,以至形成运动员受伤、恢复、再受伤的恶性循环。而伤病的结果往往会使运动员有运动心理障碍、状态低迷或不得不暂离赛场,甚至迫使运动员提前退役。许多业内人士对专业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做了跟踪调查、分析。运动员的关节、肌肉损伤大概有两种原因:一是体重带来的负担;二是外界施加的冲击;体重的增加主要是肌肉的增长,运动员在完成一个快速起动或高高跳起的动作,单位肌肉收缩产生了力量,踝关节和膝关节承受了身体重量的压力。如果减少单位肌肉的重量,也能产生同样大小的力量,也就是说肌肉提高了工作效率,那么,踝关节和膝关节承受身体重量的额外负担就减小。简单说,体重减轻,肌肉的爆发力增强,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负担减轻,对关节能产生良好的自我保护效果,这对长期从事竞技篮球的运动员来说,无疑是值得特别注意的;外界施加的冲击主要是不合理的身体冲撞等因素,这些因素在运动员体力下降、自信心不足、关节韧带力量不足的情况下最容易造成运动损伤。肌肉力量的增长能够在外界的冲击下有效地保持身体的受力平衡,迁移外力,减少受伤的可能。

3、篮球运动力量素质训练的理论基础

力量素质是指人体或身体某部分肌肉在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分为最大力量、相对力量、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力量素质是其他各种素质的基础,也是篮球比赛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要想在比赛和训练中争取主动,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尤其是力量素质

运动员肌力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五个方面因素:(1)单个肌纤维的收缩力;(2)肌肉中纤维的数量;(3)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4)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5)肌肉对骨骼发生作用的机械条件。

3.1最大力量

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最大力量的负荷强度的确定应以有利于改善运动员肌肉收缩时内协调的能力,即提高神经系统的指挥能力,有利于增大运动员肌肉的体积。

3.2最大负荷

最大负荷的负荷强度一般可控制在75%左右,练习的重复次数与负荷有很大的关系,通常以50%的负荷强度做20次为宜,每减少5%的强度,重复次数可增加两次;每增加5%的强度,重复次数可减少两次。

3.3快速力量

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和速度的有机结合。快速力量的负荷强度的变化区间很大,从30%—10%都可以。方法可以采用各种跳跃等练习。

3.4力量耐力

力量耐力是指肌肉长时间克服阻力的能力。发展肌肉的力量耐力,一般采用25%—40%的负荷强的度,发展肌肉的力量耐力一般要求多次重复,重复组数要根据运动员体能而定。组间间歇时间在30—90秒或更多这主要取决于练习持续的时间和参加肌肉工作的多少及负荷强度情况。

4、篮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的生理基础

篮球运动的肌肉收缩是靠中枢神经系统来调节控制的,而这种调节对发挥肌肉的最大收缩力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专项力量的训练,可以不断提高和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机能,增大肌肉的生理横断面积,从而增强肌肉的收缩力量。

发展肌肉的最大力量取决于三种因素:

a、与动作有关的肌肉群的收缩合力,这主要取决于支配肌肉活动的神经中枢的机能状态,以及参与运动的主动肌的最大收缩力,可以通过逐步增强阻力的训练提高主动肌的收缩力。

b、主动肌、对抗肌的协调能力,这主要取决于协调肌的快速收缩和对抗肌的及时放松的协调能力,它可以通过速度性力量和爆发力的专门练习得到改善。

c、参加动作肌肉所附着的骨杠杆的机械率,主要取决于肌肉群的协调能力,如果角度改变,机械率也会随着改变,合理的机械率由各处肌肉协调用力和正确的技术动作来体现。

5、小结

在对待篮球运动员的力量训练工作时,要制定长期的科学力量训练计划,注重发展肌肉的耐力水平,使之成为体能上的一份储备。肌肉对运动训练有一定的记忆,越长时间的训练越能够在肌肉里面产生“训练痕迹”,产生越长久的记忆。所以,采用各种力量训练的方式,加强对深层肌肉的刺激,使更多的肌肉有参与训练的痕迹,它会在某一时刻,在中枢发出了强而集中的神经冲动的调动下,迅速被动员起来,投入到工作中。合理的力量训练对运动员的身体能产生良好的系统保护效果,它能使运动员即使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时候,能够很快解除中枢神经系统的某种抑制,激活体内的力量。综上,力量训练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严谨的、细致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它因人而异、因材而施,是任何一项运动的基础,在长期的比赛中能够检验出它的重要性,所以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篮球运动对科学的力量训练方法的要求已经十分明显,加强对力量训练的重视,也是对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重视。

[参考文献]

[1]王家林,陈佩华.浅谈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对抗训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l,(5).

[2]刘四.影响篮球运动员力量训练效果因素综述[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3]刘喜友.篮球运动员力量素质研究及其训练[J].中国体育科技,1999.

[4]孙民治.现代篮球教学与训练[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足球身体对抗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篮球;投篮技术;教学;探讨

G841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们利用各类动作和技术,将篮球投进对方的球篮,这种方法就称之为投篮。篮球比赛中实施的各项技术、战略,其目的就是获得更多的投篮机会,以投中球篮得分。篮球运动在不断发展,其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和发展。由此可见,在对学生进行篮球技术教学和训练时,应当让学生掌握更好地投篮技术,不断提升其命中率,@对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十分必要。

一、篮球投篮技术简析

篮球投篮就是将篮球在出手前至于身体的某个部位,之后在移动的过程中完成投球入蓝的方法。手型的要求是手心不能接触到篮球,手掌应当呈现自然张开的状态,利用伸臂倒腕的方式,最终将篮球抛出并呈现旋球状态。投篮的方式及技术动作方法分为很多种,最主要的是提高投篮的命中率,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技术结构,才能掌握投篮技术。

二、篮球投篮技术动作技术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1.篮球技术动作不够规范

投篮是一项系列身体动作组合而成的运动,在不断发展的篮球投篮技术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地投篮技术标准。如果没有规范的动作,势必会影响比赛中的命中率。因此,教练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规范运动员的投篮动作,为今后提升个人技能奠定基础。

2.没有跟生理素质训练有机结合

投篮的命中率不仅与技术有直接关系,还跟运动员自身的生理素质有直接关系。在训练中,教练往往将技能训练作为第一位,并未对体能训练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进行训练时,无论运动员的生理素质如何,都是按照统一的训练模式进行,这便忽视了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使训练缺乏针对性。

3.没有与心理素质训练有机结合

除了规范的动作和过硬的生理素质外,心理素质也是影响篮球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有的运动员在平时训练时非常刻苦,并且投篮技术过硬,但到赛场上会出现发挥失常的情况,有时甚至无法与篮球团队相互配合,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由于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心理、意志力、对待比赛的态度等心理素质的训练,在投篮技术中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教练应当重视运动员的不良情绪,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抗挫能力,从而提高投篮命中率的稳定性和投篮技术动作的规范性。

三、篮球投篮技术动作训练中的有效方法及对策

1.提高投篮技术动作训练的准确性

投篮技术的准确性是篮球比赛中得分的关键,因此也是在开展篮球教学时重点训练的内容,教练应当培养学生合理利用投篮技术,将动作技术的运用效果在训练中得以提升,提高命中率。众所周知,投篮命中率的稳定性直接由投篮技术动作的准确性决定。因此在训练时,教练要着重加强指导,从正确的投篮姿势开始培养,包括出手弧度等细节,这是培养运动员稳定性的基础。此外,还可以在运动员中开展小组对抗赛,让他们通过训练相互纠错,强化运动员适应复杂环境下的投篮动作,这是保证准确性的有效措施,对提高命中率十分有益。

2.重视投篮技术动作训练的速度性

篮球比赛通常较为激烈,很多时候投篮机会非常短暂,比赛的节奏也非常快速。教练应当结合现代篮球比赛的快节奏,不断强化训练对技术动作的要求,将准确性、规范性作为掌握篮球动作的基础,让运动员在较快的节奏中适应投篮动作,并且不断提高投篮的命中率和速度。让运动员能够将运球与助攻等进行稽核,将起跳及出手的速度提高,并且加强对对方的干扰和放手,给投篮更多机会,保证投篮的稳定性。

3.重视投篮技术动作训练的对抗性

对抗条件是篮球比赛的真实环境,教练应当加强对运动员对抗性训练,无论是投篮还是防投篮,对抗性无疑都是焦点。特别是现代化的篮球比赛,技战术的不断增多,对于对抗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运动员不仅要保证自身的身体素质,更要掌握必要的投篮技术动作。教练可以多组织运动员结成小组,进行对抗练习。让运动员在对抗中寻找自身的不足,并及时改进,同时提高观察力和判断力,学会如何在复杂的比赛中,快速选择合适的投篮时机。

4.选择多样化的训练方法

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也使篮球投篮技术的训练多元化,训练手段及方法也随之增多。教练可以在平时将多媒体技术引入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来,将运动员在训练中的动作拍摄成视频,并通过多媒体平台播放出来,让运动员在观看视频时寻找投篮技术存在的缺陷。也可通过表象训练的方法作为辅助教学手段,让运动员将投篮技能及动作掌握好。将运动员从思维到具体动作相吻合。此外,教练还可以进行游戏式训练方法,或组织以赛代练等多种形式,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运动员的新鲜感和积极性,避免枯燥的训练丧失兴趣。让运动员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学会更多投篮技术动作。

四、结语

篮球运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教练对运动员的训练也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当根据比赛形式的变化,不断创新投篮技术,并对篮球投篮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想培养出更优秀的篮球运动员,除了过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外,还应当掌握一定的技能,投篮技术是篮球运动最重要的环节,特别是在篮球比赛中,得分是区分胜负的唯一标准,而投篮是得分的唯一手段。因此,教练应当在投篮技术动作训练中,不断强化技能水平,保证技术动作训练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有效提高运动员投篮命中率。

参考文献:

[1]王克海.渐增篮高对篮球投篮技术教学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2.

[2]郭海龙.抛锚式教学模式在篮球投篮技术教学中的初步研究[D].西安体育学院,2014.

[3]罗莉.研究“目标教学模式”在篮球专业跳投技术教学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