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十篇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十篇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04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篇1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思维训练;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学生具有怎样的思维直接关系着他们以后的发展,由此,从这个程度上来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切实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从而促进学生今后的发展。那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简单阐述。

一、创设情景,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针对小学生习惯于形象思维这一特性,充分创设情景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然后用英语进行简单描述,这样,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促进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关教学情境,以达到上述目的。

小学英语教材中都配有插图,教师可以充分借助这些插图来创设情景,有效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这些插图,然后用英语描述插图内容,从而引发其思维的积极性。如,教学“attheweekends”的相关内容,教师就可以充分将插图作为情景创设的辅助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插图,然后根据插图内容“talkingabouttheirweekends”,之后再结合自身实际谈谈“Howdoyouspendyourweekends?”这样,通过插图的启发,相信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激活,从而必定能更加积极、精彩地谈论之后的问题。

二、激发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都是极为重要的,只要学生愿意自主进行思考、愿意自主进行学习,就能使其思维得到有效训练。而促进学生思维主动性的有效途径无疑就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唯有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及学习,最终使其主动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

如,教学“abusyday”的相关知识,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学生的主动思维:让几个学生站到教室前排,然后教师报时间(如早上七点、十点,中午十二点,下午三点、五点,晚上八点、十点等),让学生根据教师所报的时间用动作告诉大家自己所做的事情,之后让学生评选出谁的一天最繁忙。这样,学生都会兴趣大增,从而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必定是活跃的,他们尽量告诉大家自己繁忙的一天是如何度过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性思维得到了有效训练,从而为其发散性思维及创造性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借助听、说、读、写,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引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及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借助英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来充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最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实践证明,在小学英语教学中,通过听、说、读、写的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比如,学生多听、多读之后,语言掌握能力就会随之增强,其运用能力也是如此。那么在学生掌握了相应词汇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大胆开口说,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由句子到段落、由段到短文。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写,写小作文、编写小故事等,充分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四、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确保学生在达到学以致用的同时,使自身的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那么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开展多种活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通过多种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在踊跃参与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勇于创新,从而引导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进而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如,教学了“anenglishfriend”之后,鼓励学生给自己的englishfriend发一封电子邮件或者写一封信等,其内容可以是丰富多彩。这样,学生就可以自己确定如何完成这一任务,在努力地思索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总之,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至关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往后的发展。因而,教师必须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并力求通过思维训练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娟.浅谈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上,2011(5).

[2]白继梅.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主动思维训练法[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2(7).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篇2

例如:《直角坐标系的建立》一课,可这样进行提问:进入教室你们怎么找到座位的?学生回答:看同座、前座或者后座。再问:假如你是第一个到教室的呢?学生答:找第二排第二张桌。然后教师和学生共同把班级的座位用图形表示出来。请同学到黑板上圈点出自己的座位,由此进一步得到直角坐标系。

这样引课,教师首先激活了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上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建构。从此案例可以看出,通过教师创设情境,不断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活动,学生始终保持着发现、创造的兴趣,比较完整深刻的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直角坐标系”这一新知识。

2.合理强化训练执行新的课程标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通过强调问题的新颖性、综合性,开发新的题型来达到目的。

有观点认为:传统教学中的基础训练是一种浪费,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扼杀。实际上我们应该认识到题海战术,无限制强化训练是错误的,但必要的、合理的基本训练仍然是学习数学过程中所必须的。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就是在一般性的思维定式上产生的。熟能生巧,“熟”是前提,是必经阶段,学生在构建自己的实践活动进行思考,发现规律,形成概念和技能。这项训练达不到一定的量,其概念和技能的形成就不牢固,因而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换方位地思考,形成更丰富的技能,这样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新旧知识的联系,产生新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的知识升华到“理解”,并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2.1加强基础性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基础题训练,以巩固知识为主,突出与课本同步或将课本习题加以改选,这样对学生的思维拓展大有益处。例如:已知:如图梯形aBCD中,aB//CD,四边形aDBe是平行四边形,aB的延长线交eC于点F,求证:eF=FC这是一道几何证明题,解法有多种。课堂上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思维空间,探索多种引辅助线方法并给出不同的证明方法。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目的。

2.2加强图形训练。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升华,各地中考试题越来越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关于图形问题已屡见不鲜。

例如:在学完了圆后,我让学生用一个三角形、一个矩形、一个圆设计一个轴对称图形并简要说明自己的创意(见下图)

这是一道典型的图形组合设计问题。这类问题在实践中碰到很多。如:学校报刊设计中要求用某种几何图形为元素设计花边或图案。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加强图形发散思维训练,把学生的发散思维向比较高的层次引导。

2.3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训练是指人们在思维中产生不同寻常的“奇思妙想”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突破常规知识和经验的束缚,才能获得创造性思维效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工作。2.3.1精心编制开放试题和探索题。

例如已知:如图,在三角形aBC中,点D和e分别在aB、aC上,给出5个论断:a:CDaB,b:BeaCc:ae=aC

d:∠aBe=30度,e:CD=Be

(1)如果论断a、b、c、d都成立,那么论断e一定成立吗?答:

(2)从论断a、b、c、d中选取三个作为条件,将论断e作为结论,组成一个真命题,那么你选的3个论断是

(3)用(2)中你选的3个论断作为条件,论断e作为结论,组成一个证明题,画出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

这是一道再现研究性学习方式,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好题,它从等边三角形及其两条高中写出5个论断,然后加以组合来研究新命题,研究的难度并不大,但我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去编拟几何题,从解题到命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有独特的作用。2.3.2精心编制新颖创造例题。课堂上给出的一些新颖的创造型问题,学生会感到新奇,进而思考和研究,这样能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框框,有效地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篇3

【关键词】创新思维;问题情境;心理障碍;素材;精讲精练

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够促进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因此,把创新思维寓于数学的教学之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思维动机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思维起源于问题,老师最大艺术在于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思维兴趣,不停地让学生进行思维,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地通过思维活动获得知识、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很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不能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兴趣是思维的源泉,如何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最方便的钥匙是有趣教学,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使学生在情境中激发兴奋点,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就其内容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等等。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孙悟空分月饼”的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里利用学生们喜爱的西游记故事,很自然地从整数除法向认识分数过渡,利用旧知做铺垫,过渡到新知。真正做到了“启”而能“发”,激起了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再如,我在教学“加减混合”时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创设如下问题情境:

(1)从这个情境图中,你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学生活动后讲述)

(2)你能用学具来摆一摆刚才乘车的情况吗?(学生摆完后上台演示)

(3)你能用一个算式来表示图的意思吗?(学生思考后列式)

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而且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是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

2.寻找素材,抓住时机训练创新思维

2.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一题,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个问题。

2.2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有时正面去解决问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2.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思维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地联想,去寻找答案。在教学中,老师应该抓住有利训练联想、思维的好时机,强化训练。

2.4抓住猜想时间,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3.通过精讲精练,训练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讲与练”的对立统一关系,知识讲得准确学生才能练得正确,反之,练又能促使知识巩固并能使其化为技艺。有些教师总担心学生听不懂,总想多讲一点,面面俱到。看上去课堂密度大,容量大,实则是满堂灌,教师的讲挤掉学生的练,学生练的时间不足,课堂上学生信息反馈中断了,不利于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必须体现有练有讲,精讲精练,边讲边练,以练为主的原则。讲重点、难点,讲方法,讲审题。练的内容要“全”,练习题要“精”,练的时间要足,练的方法要“活”。通过精讲精练,达到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

4.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创新思维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篇4

【关键词】空间想象空间观念能力培养

数学不仅研究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还研究客观世界的空间形式.研究空间几何体的大小、形状、结构、以及相互位置关系的抽象的特征,因此,研究空间形式,必需研究图形的性质,必须具有空间想象能力.

一、空间想象能力的基本内涵

中学数学中的空间想象能力主要是指,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空间形式进行观察、分析、抽象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它是新课标赋予立体几何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教学上,力求做到使学生能将空间物体形态抽象为空间几何图形,能从给定的立体图形想象出实体形状以及几何元素在空间的实际位置关系,并能用语言符号或式子表达出来且能正确解题.空间想象能力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基本几何图形(平面或空间),并能找出其概念原型,能正确的画出实物、语言或数学符号表述的几何图形;

(2)能分析图形中的基本元素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度量关系,明确几何图形与实物空间形式的区别与联系;

(3)能借助于图形来反映并思考客观事物或用数学语言表达的空间形状和位置关系;

(4)能对画出的图形或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分析、组合、从而产生新的空间形象并能判断其性质。

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方法与途径

1.加强几何教学与实际的联系,以培养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的基础是空间观念,而空间观念是基于我们现实世界的直接感知与认识,因此,应加强几何教学同实际的联系,帮助学生将具体的现实空间同抽象的几何概念统一起来,以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运用生活实例或实际问题引入几何概念、探讨几何图形的性质.同时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的机会,以发展空间观念.

2.处理好实物或模型与几何图形的关系。在几何学习、特别是立体几何学习中,学生所获得的空间信息主要是来源于实物(模型)、几何图形、语言描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换.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几何教学中必须处理好实物(模型)、图形、语言之间的关系。(1)恰当的运用实物模型进行直观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如能恰当的运用实物、模型,可使抽象的事物获得生动的形象,使平面上的图形有了立体感.比如老师对金字塔的语言描述唤起了学生头脑中相应的表象,再通过观察棱锥的直观模型,学生便获得了对棱锥几何体的整体形象认识,在这基础上画出直观图就成为棱锥概念的形象表示,以后一提及棱锥,大脑便出现相应的图形,可见在几何概念形成的过程中,直观模型起了重要的作用。(2)进行画图训练,实现由“模型”到“图形”的过渡,要使学生摆脱对直观图形的依赖,必须进行画图训练.当然,画图训练应有层次性.首先训练会画平面图形,空间几何体的的直观图,画好后引导学生将直观图与实物模型作对比,再根据直观图想象其实际形状.这样做对提高空间想象能力,逐步丢掉“模型”是有显著的作用的.然后让学生根据语言描述画出相应的图形.如讲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时,教师说明其关系有三种:在面内,相交、平行,再让学生用适当的图形将这些位置关系表示出来.在训练画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会画,而且要求画出很强的立体感.比如让学生画出表示两条异面直线的图形,然后要求学生判断哪些最具有立体感,在此过程中空间想象能力自然增强了.

3.增强对图形的加工、变换能力。按照英国心理学家查得?斯根普的观点,几何图形是一种视觉符号,与表象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图形以及图形的加工、变换能力在培养与发展空间想象能力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图形的变换一般有三种类型:(1)图形的运动与变式。当学生已逐步摆脱掉直观模型的束缚,转而对图形进行认识时,应适当增加图形的运动变化的训练,力求在图形的变式与运动过程中从根本上认识图形的本质特征,克服一些由图形带来的思维障碍。(2)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在几何问题中给出的几何图形,常由表达基本概念、定理的基本图形经过组合、分解、交错,叠加形成,这样的图形容易干扰对几何对象的感知,也影响了对基本图形之间关系的发现.要克服诸如此类的障碍,教学中常见的方法是运用彩色粉笔从背景图形中勾画出几何对象.如果从培养空间想象能力角度思考,比较积极的办法是让学生进行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的练习.在平几或立体几何中,图形的分解与组合的练习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经过平移旋转、对称变换等运动,简单的图形演变为复杂图形.将平面图形折叠成空间几何体、或将空间几何体的表面展开,或将空间几何体进行割补,或在复杂图形中寻找基本元素的关系等等,这些都是极好的训练素材。(3)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对比、类比与转换。一维、二维图形与实物形状以及人的视觉形象基本一致,因此平面图形能真实地反映了基本元素间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学生只需通过观察图形即可获得有关的信息.然而在三维空间中,基本元素间的关系要复杂的多,况且,三维空间形体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是用二维平面上的直观图来表示的,由于实物、人的视觉形象与图形不完全一致,给准确的捕捉直观图所带来的信息带来的困难.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学习障碍,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平面几何概念与空间概念、平面图形与空间图形的对比与类比,使学生通过二维到三维的托展,三维到二维的投影等练习,掌握空间基本图形的性质与演变,从而能进行理性思考,有效地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篇5

该课程作为园林专业必修专业基础课程,通过课程培养学生设计交流与表达,方案草图设计与绘制,设计方案表达展示、推敲深化,整体方案设计把控能力,效果图快速表现技能。设计表达和交流的语言是图纸,传递着设计者的设计思想和情感,设计的创新需要形象思维方式、发散性思维及空间塑造创新能力。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依据实际工作项目效果图绘制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

1.分析―准备―草图-调整-成果。

(二)设计思路,选择典型项目,实施情境教学。

1.培养学生造型塑造能力、空间组合能力、色彩配置能力、构图布局能力。

2.教学主要内容,由园林设计要素表现、透视原理、效果图设计等构成。

3.教学过程实施5大步骤,任务导入-资料准备-绘制图纸-效果调整-最终成果。

(三)教学单元设计,由简到难,循序渐进。

1.基础训练单元

线条、园林植物、山石、水景、园林建筑、小品及其配景技法训练。

2.空间训练单元

空间表现重在透视的准确,“透视,其含义就是透过透明平面观察、研究透视图形的发生原理、变化规律和图形画法。”[1]空间透视是影响形体结构的关键点。透视空间训练篇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难点和重点,可以制作动态ppt课件,案例分析和实践训练,加深学生对透视原理的掌握运用,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3.着色训练单元

色彩理论知识,指导学生选取稿子上色颜色,导入马克笔、彩铅技法知识,强调用笔技法和步骤。反复训练一稿多色调多风格训练,课堂耐心指导演示答疑。

4.设计思维训练单元

“平面的表达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述三维空间的立体或某种角度的图形”[2]。园林空间是三维的空间,从二维向三维空间转换,是教学难点和重点。常规绘图模式为通过平面图绘制立面图和效果图。根据多向思维和反向思维,效果图绘制平面图和立面图,效果图透视类型和角度变化绘制等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发散的多向思维模式,提高空间想象塑造能力。

二、教学内容

(一)课程内容的选取原则

1.完整性、实用性、适时性,涵盖园林美术的基础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园林设计师的工作过程表达的基础技能和设计表现发展变化。筛选总结设计表现基本规律,由简而繁的内容编排,难易递进的情景教学设计,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课堂内容。

(二)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根据我校园林美术课程32学时,设计安排理论课时10学时,实训课时22课时。教学课时分配如下:

教学情景1,教学内容(线条、工具使用、单体训练),理论课时2,实训课时6。教学情景2,教学内容(一点透视及空间训练),理论课时2,实训课时4。

教学情景3,教学内容(两点透视及空间训练),理论课时2,实训课时4。

教学情景4,教学内容(着色渲染),理论课时2,实训课时4。

教学情景5,教学内容(设计思维训练),理论课时1,实训课时5.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提高,手绘方案表达、彩铅和马克笔实用技能、空间效果图设计。教学难点,模拟工作流程设计教学情景,作图步骤、效果深化、表现风格。

解决方法,绘制素材资料,收集名人名家作品,形成充足的图集资料库,例如企业优秀案例分析,国内外设计大师作品,社会上优秀培训机构手绘培训视频教程。结合教师课堂手绘理论讲解和过程演示,课堂集中指导与课后个别指导。

(四)教材的选用和补充材料

专业教材,多种参考教材,制作ppt课件,素材资料库,视频课件。

三、教学方法手段

(一)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如图1.)

(图1.课程教学整体设计,自绘)

(二)演示教学:项目导入-学生跟临-专项训练-集中评图-集体整改-图纸验收。

(三)课程教学方法

1.教学特色――按照实际操作程序分步骤演示手绘表现的工作过程;选取典型案例进行分解操作;默写案例。

2.课程教法手段:利用多媒体;现场演示;网络网站等多种手段。

3.学情分析和教学手段的实施

(1)如何营造学习氛围?一是情境模拟教学法,创造环境氛围;二是引趣激趣教学法,通过介绍名人学习经历、作品和播放名家教学视频,激引学生。

(2)如何开展课堂集中与个别指导?共性问题课堂示范,个性问题总结反馈。

(3)实训课如何扩充专业知识?分析名师名家优秀设计作品案例,通过文字、图片临摹,了解设计作品。

(4)实训课如何提高学习效率?提供详细的示范作品步骤图例,教师自制动态课件或视频课件,建立网络课程,提供专业学习信息网址。

四建立以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

(一)课程评价体系

在实施“能力”为中心的职业教育中,建立新的、系统、动态的考核体系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保证[4]。根据课程的特点,注重阶段能力测试,制定如下考核方式:(1)平时考核(占总成绩20%)。根据学生考勤、平时学习态度进行考核。(2)实训成绩(占总成绩40%)。根据每一单元实训情况,分阶段综合考核。(3)期末考试(占总成绩40%)。通过期末考试检测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水平。

(二)课程建设成效

优秀学生作品,师生教学心得体会。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篇6

一直以来,中国设计基础教育中最缺乏的是对学生创造力和审美趣味的培养,对生活好奇心的培养,对事物的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培养。面对这样的教学现状,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思考如何通过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发掘,引导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等设计思维能力的形成。

设计思维是本能的思考

勒内・笛卡尔(ReneDescartes,1596-1650)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我思,故我在”,其基础是怀疑一切。对于笛卡尔来说怀疑只是一种手段,是一种确定思维的工具。对于设计师,也应当如此。养成善于质疑、思考的习惯,对于设计师是必要的。僵化的思维模式只能提供僵化的设计形式,这对于设计创新毫无意义。对于设计类学生来说,应该先注重强调智能训练,而非重技能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将他们“95后”所特定的文化倾向和情趣的特征表达出来。

思维拓展的逻辑推理训练

设计改变世界,让世界更美好。那种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改善人们生活的感觉实在是太好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设计的概念也在“成长”。设计思维已经变成了一种策略工具,可以用来理解对象、用户需求等等。

1.思维训练形式的解析

艺术设计课程中我们常常使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都给学生较深地印象。但在训练思维中逻辑推理训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艺术思维课题的训练,可以尝试选定有两面性的选题,组成题库,全班通过抽签的形式完成组队,小组合作组成正方和反方,选拔辩手,通过辩论赛的形式完成对设计思维的拓展训练。团队组织教学现场的讨论,以这样的方式来实现教学基本构想,使得教学思路更加清晰,方案更加周全。辩证与思考是一个奇妙的过程,思维在脑海里流窜,横冲直撞又反复纠缠,虽然有可能扭成一团麻,但通过设计基础课程,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课程训练,可以让学生学会逆向、发散、组合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学会质疑与推敲,具备对设计命题理性推理的能力。

在此过程中完成思维的辩证论证,对选题有进一步的分析、联想、想象,分析事物的过程,也是分析自我的过程,从分析中确定自己发展的方向,再提炼主题,拓展出优等系列方案,设计的结果将是多样的,通过各类的横向对比,最后形成完整的设计。

2.草图绘制训练的必要性

草图构思是一个脑、眼、手全程参与的连续过程。图像令各种信息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去,是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需要选择重点进行变动,删除不必要的多余信息,大脑通过联想、推理等为草图添加新的必要的信息,并将图形进行延展和变化,将想法进一步完善。

学会用草图表达思想过程,思维应当形象化的成为图像,纸面上的语言。通勾勒出的对象来记录自己的思考。草图的方式的记录有文本和图形两种,训练要求图文结合的方式。因为文本是概念的、抽象的,反映理性思维的演进,而图形则是形象思维的展现,二者结合,可全面展现思维过程。

3.思维导图强化逻辑推理

逻辑好的同学,往往善于归纳总结,把复杂包裹起来,把整理后的闪光点暴露出来,就像集线器,把各种线索都收纳到盒子里,把重要的插头暴露出来。

我们的训练无非是将逻辑推理能更好的整理出来,思维导图训练则是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是最简单又最有效的思维整理方式,也是应用最广的思维工具。维导导图能将推理中的逻辑关系整理得非常的清晰,包括前后的顺序,从属关系、包含关系等,思路也将在绘制中一步步明朗出来。

4.设计思维与创意提升

“设计思维”滥觞于诺贝尔奖得主司马贺(HerbertSimon)1969年的经典著作《人工科学》。这本书更多地将设计定义为一种思维方式,而非现实过程。对设计师来说最重要的是“思考”,从不同角度思考的能力,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多思考“如果这样”会产生什么效果。如果建立在开放式基础上的设计思维和创意对设计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为对任何设计来说,它的每一步骤、每一环节,都需要思维、需要创意。“设计内容”的形成始于思维,把思维系统化、逻辑化后就晋升为创意,进而才会有设计的产生。

综合能力的培养

教育过程中培养的目标要求学生必须要对现实对象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独特的理解能力,具备视觉审美的表现能力,所有的训练形式都是为了“脑洞大开”,学生也要多看多想,疯狂吸纳,充分理解设计理念和创作思维,把看到的优秀作品整理,分类,贮存。同时训练的过程中还需要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乐于探究的质疑精神,以及搜集信息与整理信息的能力。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篇7

《机械制图》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识读机械图样的能力、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以及绘图的基本技能。空间想象和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机械制图》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可以发现,空间想象能力强的学生,对知识接受快,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学习兴趣越来越高;而空间想象能力弱的学生,对知识接受压力大,思维灵活性差,缺乏学习动力。从两者强烈的反差中可能看到: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是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的重中之重。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思维能力。

1通过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我们所教的中专学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社会经验和实践经历,普遍缺乏对制图形体的感性认识。因此,在制图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电教录相、挂图、模型、实物等教学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到现实中去观察体验,多接触形体,扩大学生的感性认识,并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培养观察力,这是提高学生空间想象思维能力的基础。

如投影基础这部分教学是整个课程的基础,初学者必须在头脑中建立起空间投影体系,勾画出点、线、面、体等各种基本几何元素在空间的形状和位置。初闪接触这部分内容学生会感到抽象,初学者能否理解空间物体与平面图形的转换,即将想象出的空间位置,经过变换后再在几个平面上同时得到投影图形。这对以后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讲授时一定要采用三面投影体系模型,演示物体旋转其中的投影过程,认识物体分别在V、H、w面的投影效果和所得的视图,让学生直接感受三维立体向二维平面转化的过程。最直观的方法可以利用教科书垂直打开与讲台桌面建立起空间投影体系,粉笔盒、三角板、铅笔等作为各类几何元素,并教会学生如何在这样的空间投影体系中,模拟摆出各种不同几何元素的位置,再观察假设投影后的效果,在头脑中做默图训练。还可以鼓励学生交流各自默图结果,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主动性。这种形象且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感知力和空间想象力,增强学习效果。

2通过记图训练,培养空间想象力

记图就是在感知且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基本体的图样特征以及它的立体空间形状,记住图与物之间的特征及其联系。正如学英语背单词一样,词汇量越大,其英语的口语和听力就越强。

如正投影法和三视图教学,采用模型教学,让学生对照图样找出模型,由模型画出三视图,使用模型提供感性依据,指导学生反复感知,反复观察,总结出三视图间的投影关系规律为“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把由感知所得的表象,在头脑中进行形体分析、综合、概括、思维和识记。

又如,结合模型讲解了正平面的定义及三视图后,引导学生摆出水平面、侧平面的位置,并分别表述出它们的定义和作出它们的三视图。在此基础上启发他们分析、归纳出平行面和垂直面的投影特征分别为“一面两线”和“一线两面”。

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抽象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的理解,把所学的知识真正弄通弄懂,而且通过动脑、动手等,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变通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分析形体的能力,让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得以延伸。

3通过读图训练,发展空间想象力

读图是一种思维训练,它把直觉的感知和理性的思维结合起来,即把简单的映像与逻辑思维结合起来,促使学生利用分析、综合等方法推理、判断,从而想象出形体。形体思维是《机械制图》教学必须的基础思维,它是建立在丰富的感知基础上和对视图的科学分析及对表象的正确综合。

如,组合体视图的识读,采用形体分析法读图,把组合体的视图按线框划分成几个部分,想象出各部分的形状,最后综合起来想象出整体形状。这就是化繁为简,把解决复杂的组合体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基本问题。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篇8

一、课程教学定位的思考

本校环境设计专业并不偏重建筑方向,而是以室内设计为主、景观设计为辅的人才培养思路,但是在刚接触专业设计课程的开始给学生开设本课程,意义亦很重要。如同学习服装设计的同学需要了解人体结构一样,学习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同学一样要了解室内外空间的依存的基础--建筑。同时建筑的风格、流派演变往往也是室内外空间设计潮流发展的领头兵,了解建筑是从事室内外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也是设计师的基本素养之一。但是在环境设计专业开始本课程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有较多的不同,它更侧重于对建筑基本知识的理论学习、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不强调对建筑表现的过多训练。更由于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强调在学生学习设计之始,就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树立对环境设计行业正确的价值认同,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设计方法的掌握和设计思维的训练之外,更加强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关注设计、关注生活。

二、课程框架设计的研究

由于本专业学习重点为室内设计方向,且在学时整体压缩的情况下,本课程仅有32课时,要在这短短32课时中,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设计的大门,引导学生前进并激发学生兴趣,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从培养的目标、能力入手,在参考国内多所院校的课程教学基础之上,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框架。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现状,将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五个模块化,每个模块解决一个问题,并且模块呈现逐层进阶,符合认知学习规律。

1.建筑基础知识

在本章节中了解建筑的发展、特征,与社会、民族、地区等关系,理解建筑基本构成要素,理解中西方古代建筑基本特征及不同,了解现代建筑基本类型风格。本模块重点是理论学习,拓展专业知识,为后期的学习做丰富的积累,打下创意基础。

2.建筑表现技法

主要介绍建筑制图基本知识,建筑测量和绘制技法,为后期方案表现打下基础。本章节在传统建筑设计初步中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建筑绘制技法。但在本课程中其重要性有较大下降,一是因为非建筑类专业,对建筑表现技法训练过多会有偏颇,二是后续有《表现技法》课程。同时因为本门课程同时并行上《CaD与室内设计制图》,故本章节的建筑制图基本知识就侧重于较为简单的建筑识图与制图,与室内设计制图进行区分和衔接。

3.名家建筑分析

本模块通过对名家建筑的深入分析,加强学生对建筑空间、形式与材料等的深入了解,学习优秀,吸取经验,并培养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开展设计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大师的作品的学习会有效提高学生对设计的认识,故在学习基本理论和初步掌握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开展对名家、大师作品的分析将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初步开展设计学习时,都感觉非常困难,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设计学习来说也是一个必经的途径。但是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分析,如何有效的从大师的作品中学习到经验,提取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设计元素,这却是很多学生困惑的地方。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先介绍一下设计基本原理,再举例讲解一下设计大师的作品,如年代、风格,观看一下图片就完了,学生真正动手做设计的时候还是糊涂,如何把大师的作品转化为自己设计的养分?在本章节中除了以名家建筑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作品分析,并对学生开展训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通过名家建筑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当下设计的发展,了解并分析中国社会中城市、建筑、设计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思潮,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4.立体空间升起

本章节重点是通过实体模型的制作训练,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塑造能力。作为学习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同学,对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的转变,甚至是四维空间的感受都对今后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故对立体空间形态塑造的训练是本门课程的重点篇章,也是难点之一。在本章中先从平面图形的塑造开始训练,到立体空间形态的训练,从外在形态到内部空间,从实-虚空间的塑造转化到内部流线的设计,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掌握和运用。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空间的感受和空间塑造的把握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5.小建筑设计

本章是本课程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也是最终教学成果的体现。通过前面理论的学习、制图训练、案例分析以及空间造型训练,最终达到设计前期基础的夯实,为完成最后一个设计目标而服务。通过讲解建筑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平面组合设计、空间组合方式、造型艺术处理手法等让学生掌握相关设计流程、设计思路及方法。如同学会了如何驾驶车辆的理论却依然不会开车一样,“从无到有”“灵感一现”的设计过程在尚未入门的初学者面前显得是那么玄妙和不可琢磨。故本章节也以教师现场直接以自己的设计案例进行讲解演示来展现设计的流程、设计构思的发展、以及设计表现的方法,以此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真切的认知,把整个过程剖析、展示一遍,学生方能真正了解“设计是这样做的啊!”才能开展模仿性设计,并通过一个小建筑设计的综合训练,实践课程全部学习成果,完成设计方案并将作品进行展示。

6.模型制作

实践周的课程设置即是希望在学期末对学生本学期所学习的重要课程进行一个回顾、提高和深化,结合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前期建筑方案设计基础上,对图纸进行深入设计,并小组合作完成模型制作。时隔半学期后,再次审视方案,学生可以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方案中的优缺点,并在小组内部进行激烈的研讨,对其进行修改,通过各种材质及工具的使用,完成建筑模型及周边环境的搭建。这种模型制作的过程也对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好的训练。

三、总结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篇9

关键词:思维能力;训练;机械识图

一、采用联系、对比的方式记忆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机械识图课程中的国标定义很多,学员必须熟悉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而不能去死记硬背,导致产生思维的局限性。如,学断面图时,要善于比较两种断面图,即重合断面和移出断面的区别及联系,同时还要弄清为什么需要断面图而不采用剖视图代替。采用这种联系、对比的方式使学员能很清楚地分清这些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极大地帮助学员进行记忆。

二、细心观察,掌握本质

由于学员的基础较差,空间思维较弱,大多数的学员只能以具体的物体作为思维对象,而《机械识图》要求的是对空间与平面之间的联系思维。要训练学员在平面与三维空间之间的快速转换能力,就必须要使学员学会观察。如,学员学习三视图的形成,其展开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最终绘制在图纸上的却是平面图样,学员常常在这个过程中感到很困难,很难完全理解为什么会有“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九字口诀,此时,教员需要引导学员使用硬纸板或塑料片自己动手制作三投影体系,让学员实际感受其展开的动态过程,在观察中,不仅用眼、用脑还要用手感受物与图、图与物的转换,抓紧本质,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三、强化模仿训练

很多人认为,模仿就是照抄照搬,但是实际教学经验表明,经常进行模仿训练的学员其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比少进行或是不进行模仿训练的学员要好得多。模仿实际上是思维的提高,是思维的升华。学习《机械识图》的初级阶段,学员离不开对教员的模仿,对图例的模仿。其中包含有作图方法的模仿,也有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的模仿。因此,教员在授课中,一定要注意为学员提供正确而思路清晰的范例。如,在学习绘制组合体三视图时,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讲解主视图方位的选择及绘制的顺序,为了避免学员之间的相互抄袭,有条件的可以采用让每个学员绘制不同的木制模型,而教员讲解一个较为复杂的模型作为标准范例,学员模仿教员的步骤及绘图方式,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为学员的思维模仿创造条件。

四、充分体现语言艺术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我们进行交流的工具。如果我们只对一名学员进行哑巴式的作图训练,是难以使他形成真正的思维能力的,也很难使他适应工作的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员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思维的分析,而且经常要他们对学到的只是进行复述,其复述的过程当然没有必要要求学员一字不差,而是要学员对内容进行理解之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学员思维形成的过程。同时,教员在课堂上还要创造给学员进行语言表达的良好机会,既进行课堂互动,被提问的学员只有经过认真的思考才能顺利地回答出问题,同时不断培养和要求学员使用识图中的规范语句。在学员绘制图样的过程中,也都尽可能地要求学员描述其绘图的步骤及思维的过程,经过这样的训练,学员不仅能绘制出图样,还能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思维过程,提高看图作图的速度。

五、求异思维训练

《机械识图》习题册中出现的题多数为求同式问题。它表现为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要形成求同思维,必须按照逻辑规律,先正确掌握概念及足够的基本知识,如,读图中的两个基本方法:形体分析法和线面分析法,学员必须深刻了解两种不同方法的内涵,然后才能对所看到的图样根据特点运用求同的方法手段进行类比归纳,得出正确结构。而求异思维则是可以同时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多方位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思维活动。如,给出一个主视图,让学员进行发散性思维,给出可能存在的所有的俯视图和侧视图。在得出具体的三视图后,对同一个模型进行细部的演变,较多地采用视图补线、补图等手段。诸如此类,对学员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通过这样的求异思维训练,给学员思维发散的机会,引导学员思维的路径,进一步开拓思维。

如何进行思维导图训练篇10

关键词:设计素描创新思维教学改革

一、创新思维方法与设计素描课程定位之间的联系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鲜明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新思维的方法多样,包括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诸多方法。其中,形态分析法、解构重构法、5w1H法、头脑风暴法、联想法、灵感启示法、逆向思维法、形象思维法、大胆设想法(打破常规)等,是在艺术设计专业开展设计实践时的常用方法。在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以创新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设计素描或以其他名称开设的艺术设计类专业素描课程,是多数高校设计专业新生入学后接触到的首门专业课。在其高考前的美术基础学习阶段,素描基础注重的是造型、空间表现和对美的感知与表达能力。大学阶段,设计素描是从专业基础课程向专业方向课程学习转进的起点,这就使这门课程在设计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中具有敲门砖的作用。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基于创新型思维训练的创新能力培养在设计素描课程中如何开展,自然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点。

二、科学设置设计素描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

要安排好创新思维训练的任务,在课程能力目标上做出科学的设计,既要考虑教育对象的能力现状,让学生接受起来不困难,又要达到衔接专业课程的目的,使教学有效果。

1.造型能力

具备基础的造型能力无论对于何种艺术类专业都是必备的能力要求,设计素描同样承载了这样的能力培养责任。

2.发现美继而表现美的能力

审美能力是艺术设计创意表达的前提,设计创新的达成首先应该建构在对于美的感受、认知、把握、表达基础之上。

3.认识和分析对象的能力

在设计素描中,画面表达需从具象造型表现转变为理性的分析和基于专业目的性的表现,强调主观性与目的性。

4.创新思维应用能力

在设计素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在教学的各个阶段引导学生从个性表达的自发,向创新思维训练和养成自觉转变,通过设置教学内容,让其实践各种创意表达形式,体会创新从思维到表达的过程。

三、能力培养目标达成与创新思维训练的结合方式

1.造型与构图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此阶段的教学重在衔接高中阶段的美术学习,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构图意识、画面表现力,课时量可根据学生的专业基础水平合理调整。贯穿的创新思维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打破常规法、灵感启示法等。教学方式主要为教师案例分析各种类型的构图形式和表现技法,由学生自己选择表现内容,尝试不同的构图形式,小画幅多构图练习。教学中对学生的作业采取教师讲评和学生自评、互评结合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意识。

2.形态结构分析

此阶段的教学,重在引导学生从全因素的素描表现,转变为具有侧重点的素描表达,形式有结构素描、简化概括、点线面归纳、黑白灰概括等。贯穿的创新思维方法包括形态分析法、头脑风暴法、解构法、逆向思维法等。教学内容安排学生选择自然物或人造物,对其造型、局部、表层肌理、内部结构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可对对象进行诸如切、割、烫、烧、压、揉、撕、浸等的形态改造,记录、分析改造后的对象特征,为后期创意表现与设计表达阶段教学服务。

3.创意表现

此阶段的教学要求学生借助形态结构分析阶段获取的形态内容,自主选择并结合构图与形式美法则进行创意画面表现。贯穿的创新思维方法包括联想法、重构法、灵感启示法、形象思维法等。由教师讲解创意表达的方法,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对形态结构分析获取的形态内容和记录,运用创意思维方法进行再现。在此过程中贯穿造型、构图、审美、形态等设计素描要素,以获得具有个性化的画面内容,达到初步的创新意识引导和创意思维训练目的。

4.结合专业方向的基础设计表达练习

当素描作为具体设计的创意思维过程和前期设计表达形式时,即为人们常说的设计草图。此阶段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合理选择基础的设计内容让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创意练习,如平面类专业选择海报设计、环境设计专业选择景观小品设计等。贯穿的创意思维方法包括5w1H法、分析综合法、联想法、大胆设想法等。通过前述三个阶段的练习,结合学生在造型、构图、审美、形态分析、创意表现过程中实践的方式和画面呈现的内容,引导学生将前期学习和练习的方法,通过素描语言,结合设计要求,应用于设计实践,运用创新思维形成创造性设计草图,完成设计素描服务于设计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和对课程节奏与内容的把握非常关键。教师应明晰各个阶段的能力培养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对应的创新思维方法,科学设置环节,合理分配授课、练习和讲评的时间。特别是在讲评过程中,需要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讲评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问题的发起者和解决者,教师转变为引导者和咨客,而非裁量者,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发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