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十篇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十篇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2:35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篇1

小学低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数学离不开思维,可以说数学的所有结论都是思维的结果,而抽象、概括是思维活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知道,数学知识是从客观事物和现象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而数学思维方法又是数学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和概括。数学思维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核心,而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需要探索小学生数学思维的特征。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走向逻辑思维为主的形式过渡;由具体运算为主,逐步向形式运算为主过渡的时期。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是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的程度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因此特别是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培养思维能力比知识的教学更重要,或者说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老师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良好的数学思维的引导下获取更多的知识,促进其全面发展。

一、引导学生让抽象的事物具体化

小学生低年级学生对具体的事物感兴趣,而对抽象的事物理解困难,若能根据学生学习兴趣来创设一定的情境,它将能使学生怀着积极、乐观的态度,投入认知过程,使学生获得知识。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刚入学的小学儿童,大脑思维方式刚从具体思维进入形象思维时期,抽象思维才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要让适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学儿童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把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先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由“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规律来认识掌握数学知识,并通过多次的这种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这就是说,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教学小学数学知识,即是使学生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科学方法;也是培养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必要手段。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在数学这门学科的学习中,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因此课堂中我们尽可能地让课本枯燥的知识与现实情境结合在一起。比如,在小学一年级进行10以内加减法教学的时候,通过让学生将数字符号具体化为形同数量的小棒,以此来帮助理解消化知识,或者具体化,2+5=?或者开始有2个粘贴,后来老师又奖励5个,一共多少个?这样通过具体化的认识来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再纠正就非常困难。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和习惯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该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尤其是低年级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师的教具和学生的学具,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发挥潜力,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学具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全方位发展。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又一重要方式。例如,我们在做进位加法的时候,8+3=?先让学生摆11根小棒,把8根小棒和3根中的2根凑成10,3根小棒中又剩多少,这样学生边动手边思考,这样,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的手和脑同时动了起来。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人的思维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利用语言来进行的,小学数学要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点,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以言语训练基础的。课堂训练学生说话,不但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更有助于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培养学生的“说话”的能力。比如,在做两位数减一位数教学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说的方式,例如:58-6=52时,让孩子这样练习说:58能分成50和8,先算8-6=2,再算50+2=52,所以58-6=52。学生在进行说的同时,也明白了算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不但要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而且教师要用规范的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还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与语言的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思维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就都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反过来,语言的磨练也将促使思维更加精确、合理。俗话说,想得清的人才会说得清,说得清的人必定想得清。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

四、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篇2

一、注重激发兴趣。促进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兴趣是主动学习的动力,是思维的动力。教育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可见兴趣对智力的开发是重中之重。低年级学生刚人学,对什么都感到新鲜。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深挖教材,活用教材,积极引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促进思维的发展。

1.课堂的引入尽量创设情境激趣,发展形象思维。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故事、游戏、现实生活场景都是他们最容易接受的学习方式。通过有趣的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课题,可以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仿佛自己进入了故事情景中,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给发现的思维以强动力。

2.现实生活是孕育数学的沃土。数学教学应该联系生活、贴近生活现实,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把教学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生活化呈现,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尝试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同时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思维能力。

二、注重知情交融。促进思维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师生间情感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教学是在知识线和情感线相互作用下完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氛围、良好的心境可以使联想活跃、思维敏捷,可以激发创新意识,热情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心理动力,能充分调动和有效地组织智力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营造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用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三、注重动手操作,促进思维发展

“手是脑的老师”。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与具体实践活动分不开的。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新教材特点之一是重视直观数学,增加了学生的实践活动和动手操作内容。为此,操作活动成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教学更是如此,在操作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是每节课的核心。

如教数的组成时,我让学生先摆小棒。“8根小棒分成两堆,该怎么分呢?小组合作,看哪个小组分法多,就奖小红旗。”同学们个个兴趣盎然,动作很快。边摆边说边记,有的还在争吵,都想说服对方。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发展,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

四、注重语言训练,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思维的结果和认识活动的成就又是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所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的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促使思维更加完善、精确。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有利于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错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可以概括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述。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如教“8加几”时,我让学生先边摆边说想法,然后,指名说出计算的过程。要求语言清晰,表达清楚。一年级学生毕竟还小,有的不知该怎么说,我就及时帮助他说完想法,并表扬他想法不错,是个很能干的好孩子,老师很喜欢你。学生尝到了成功的甜头,感到无比兴奋,更有表现的欲望,探究的动力更加强烈,思维也得到了发展。有的学生说出自己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我更是大力表扬鼓励。使学生在兴奋中、表现欲极强的情况下,自主地去追根求源,探究知识。

五、注重设计开放性题。促进思维发展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特的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教学实质上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由于小学生年龄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其思维特点正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上。但是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片面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和结论的记忆,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严重限制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对此,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实践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形象数学思维能力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一定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从学生现有认知出发。由于低年级学生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学中直观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数学放到具体事物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另外,将数学和具体事物联系到一起,还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扩展。如低年级识数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牢记数字形状,笔者编了一个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1像小棒,2像鸭子,3像耳朵,4像小旗,5像钩子,6像口哨,7像镰刀,8像葫芦,9像蝌蚪。”这样将数字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到一起,赋予数字一定形态,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还能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探究的内在动力。一个人如果对一个事物或者一个领域产生浓厚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这个事物的研究中。小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欲望,正是在这种强烈欲望的推动下,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很轻易地克服种种困难,并将这个过程当成一种享受,使学生真正主动学习。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故事游戏是他们最喜欢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数学学习融入游戏和故事中,使学生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不仅能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如教学简单加减法时,笔者设计了一个开火车的小游戏,游戏中笔者在每个纸板上写了简单的加减法,一个小组学生作为一辆火车,火车开到了就要回答问题,答对了才能开走,答错了就要停下来,修理好才能开走。这样在游戏中不仅使学生熟练掌握加减法,还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

在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使学生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教师,完全没有创新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新课程教学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过程,从而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掌握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并鼓励学生多思考,并将正确的思考付诸实践。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数学思维能力。

四、合理设置障碍和疑问,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选择合适的内容和时机,合理设置学习障碍,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最后设置一个提高能力的环节,并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但是难度要适中,学生可以通过发挥创造新思维进行对比、推导的方式,得出最终结论。如学习完5的乘法口诀后,笔者让学生自主探究以下题目:6×1,6×2,6×3,6×4,6×5,6×6。学生纷纷投入探索中,学生通过对比和推理,根据5的口诀,最终得出6的乘法口诀。这样的练习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教学条件,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火花,让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篇4

一、数学教学“艺术化”,激发创新思维热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和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力量尽可能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数学教师若能依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把握他们的情感所需,适时将艺术置身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那么数学课堂将充满无限的生机。

(1)通过“休止”组织教学。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好动的、注意力容易转移的,在数学课堂中,如果能巧用音乐,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学生的思绪已游离于课堂,一些教师很是苦恼,是打断课堂教学程序,停下来进行组织教学,还是继续进行课堂教学呢?这两种做法总觉得欠妥当。此时如果能利用音乐中的“休止符”的作用,休止几拍――学生会渐渐安静下来,心中产生疑惑:发生什么事了?怎么听不到老师讲课的声音了?不知不觉中,学生放飞的思绪被拉回,教师不费一唇一舌就进行了有效的组织教学,真正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巧用歌曲强化记忆。有的数学内容是必须要记忆的,但如果教师能巧妙地编些儿歌,将教学内容寓于儿歌之中,对学好数学是有很好帮助的。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了“大于号”“小于号”后,我自编儿歌来帮助学生辨别、理解、记忆这两个符号:大口朝前大于号,尖尖朝前小于号。大口对大数,尖尖对小数,牢牢记住莫忘掉。

熟读儿歌,既帮助学生深刻记忆了大于号、小于号,又使数学课堂充满美的气息,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调,让学生身心得到了美的熏陶。

(3)多用艺术发散学生思维。如在一年级认数(一)时,教材意图是让学生从图中找出1个男孩、2盆花、3个女孩、4只气球、5个字,来认识数字1、2、3、4、5。在教学时,我没有局限于认数上,在学生认数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启发学生:今天是教师节,你有没有什么话想对老师说呀?

生1:我想为老师唱1首歌。

生2:我和小成2人为老师朗读一首诗。

生3:我和小钱、田田3个人为老师跳一支舞。

生4:我们给每个老师做个贺卡。

……

师:那好,我请小朋友们来表演表演。

于是,这堂课将音乐、舞蹈、美术、认数融合在一起,课堂气氛浓烈,既让学生在数学课中得到很好的艺术熏陶,又培养了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同时在活动过程中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数学教学“生活化”,拓展创新思维时空

“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就是说数学是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思维训练“生活化”,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

如在学习“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中,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去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也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三、数学教学“具象化”,提供创新思维路径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21世纪的人才标准呼唤今天的教育必须将艺术教育引入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过程,而是培养学生创新性、艺术性、自主性的学习活动。《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更多地开设综合课程,打破学科林立的状况。小学低年级数学新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数学实践活动课,可以放手让学生运用数学学具大胆操作,通过折、剪、画、摆、移、拼等操作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低年级数感;思维天赋;有效性培养

面对一个一年级小学生,我问:“你喜欢数学吗?”孩子稚嫩的童音回答我:“喜欢,因为学数学能让我变得更聪明.”可见,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本身,都对数学学科寄予了厚望,把思维练的任务集中在数学课、数学教师的身上.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就要研究和实践如何在数学课堂中进行思维训练,训练什么,在什么时间训练.

有眼就要看;有耳就要听;意志不能阻挡;身体去感应万物.

沃兹沃斯的这几句诗特别适合形容学生热衷于探究周围新鲜事物的好奇心,而好奇心也正是帮助学生扩展经验的基本要素,是进行思维训练的天赋资源.

例如,在“认识10以内的数”练习课上,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基数的意义,并把数的多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起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感,我设计了如下的环节:

【一段课堂实录】

师:今天早上我在早市买了一些橘子,装在了两个袋子里,你们看,我用的这两个袋子一样吗?你们猜猜,哪个袋子里装的橘子多?为什么?

生:(绝大多数猜得对)

1.因为袋子鼓;

2.老师的手低,好像很沉.

师:你们猜得对不对呢?

生:拿出来数数(几乎异口同声).

师:(带着学生数少的那一袋)――1、2、3、4、5、6个.

师:另外的一袋你们猜比这一袋要多,是吗?那你们猜猜,另一袋中会有几个?

生:10个、8个、20个……

师:你们怎么不往少了猜?

生:因为比6多,所以要猜比6大的数.

师:谁猜得对呢?

生:数一数.

师:(带着学生数)1、2、3、4、5、6、7、8,8个.

师:(评价)确实是这袋多,谁猜对了?你们真会观察,能根据袋子鼓不鼓来判断,还有的学生注意到多的一袋重一些,老师提着的时候手要低,你们真是厉害,了不起.

师:有可能是20个吗?想一想,如果是20个会怎样?

生:袋子就满了,装不下了.

一、以猜橘子多少为思考内容引发学生去探寻

在教学设计上,意图一,用两个相同的袋子给学生一个在比较时的标准,避免学生感到“不能两全”;意图二,猜一猜的方式适应了学生认知心理,小学生对猜一猜这类问题比较感兴趣;意图三,用两个袋子分别装了6个和8个橘子,不会因为数大造成障碍,又有着相差不远的数距,让学生猜起来也不是轻而易举.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数感.从学生思维规律上分析,是建立在了学生的好奇心上.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去猜多少,可以说不需要什么理智的思考,这就像儿童通过触摸、乱敲乱打、窥视等方式去琢磨事情一样,即使教师不问,也可能会有相当一部分的孩子面对两袋橘子会想一想哪袋多.而教师的发问只不过是让他们更快地进入思考,指向更明确而已.但学生这一近乎本能的思考,却是进一步寻求结果的前提.这时,教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这就迫使学生把刚才自己脑海中的闪念重新思考,进行语言的组织并表达出来,这就比学生看见了,想了想,就去扒着袋子看要有价值.

二、数学方法的渗透建立在学生渴望的验证上

“你们猜得对不对呢?”当教师的问题话音未落,学生就大声地回应道:“数数.”可见,学生对点数后的结论是信服的,这当中就渗透着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我觉得不必把现象后面的道理给学生挑明,随着他们解决问题数量的增加、类型的丰富,他们自然会感受到用数据表示结果的优势.

三、在学生生活经历的参与中强化了他们对数的感觉

当教师从袋中一个一个把橘子拿出,学生一起点数出6个后,教师又把这6个橘子装回了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6个橘子装在袋里会有多少.于是教师又问:“你们说另一袋橘子要比这袋多,那猜一猜,会有多少?”学生已知少的一袋是6个,这为猜多的一袋有几个奠定了一个量的基础,学生再猜数时不应该再是盲目的,应该有个范围了.随后教师帮助纠正为什么不是20,追问学生如果是20会怎样?是利用了学生的知识和经验,又一次在猜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尤其强烈,但很大程度上他们只是表现为提出问题,而不注意问题的解答.一个问题接着另一个问题的迅速变换,并没有发展成为连续的思维,好奇心仅表现为随问随答.此时教师最为紧要的问题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得理智的发展.一般说来,教师必须搞清楚好奇心是什么,而不是盲目地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对人的思维方式及一般规律的了解,联系自己平日教学情境的创设,我觉得学生的好奇心很难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被激发甚至增加.教师的任务是提供材料和条件,使生理的好奇心被引导到有目的、能产生结果的、增长知识的探究中来,转化为向别人求教、向书本求教的能力.只要帮助孩子树立一个稍远一些的目标,并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找出和插入一些行动、观念,就能实现理智的发展.一个长远的目标主导着一系列连续的探究和观察,这个过程达到何种程度,好奇心表现的理智特点也就达到何种程度.

没有促使其自身发展的潜在的可能性,任何东西也不能生长发展,就像没有幼芽,肥沃的土壤中不能长出庄稼一样,思维也是如此.所以教师必须了解最初的资源的性质,使我们训练思维的工作不再在黑暗中摸索,不再浪费时间和精力.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篇6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儿童语言的发展,将促进其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发展。因此,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是培养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环节。尤其是一年级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语言训练,引导说好,培养会说、鼓励学生敢说。

1.运用直观教具训练数学语言

一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逻辑思维过渡。通过直观教学,加之教师语言的形象性和学具与教具,教学方法运用的得当,可以帮助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形成学生正确的鲜明的表象,可以引起儿童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然后逐步形成抽象的数学概念。一年级学生对色彩鲜明的教具极感兴趣,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教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诱发他们自我的精心思维,许多抽象的道理在教师巧妙地运用直观手段条件下,会变得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学校里养了12只白兔,7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首先让学生读例题,说出题意,再引导学生细读例题,为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动手摆教具。指一名学生在粘贴板上摆,先粘出12只白兔,再粘出7只黑兔,粘时与前面12只白兔对齐摆,摆完7只黑兔为止。然后学生看图,从图中找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余的部分。这时学生看图说出列式方法:12-7,教师讲解,从12只白兔中去掉与7只黑兔同样多的部分,剩下就是多的部分。(教师把相等部分的白兔拿去)再让学生看图叙述之后,列出算式:12-7。

数学语言的训练,直观教具是有力的帮手。学具与教具有助于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很快的使学生理解题意。学生会愉快的接收新知识。不仅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尝试练习语言

数学知识有严密的系统性,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组成。让学生运用已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不断变化的新问题,从而获取新知识,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新知识的来龙去脉;既引导思维,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如:学习退位减法时,先复习口算:32-8,学生序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32-8。列出竖式,运用口算方法,让学生说出竖式计算方法,从个位减起,2减8不够减,聪个十里拿出一个十,再加上个位上的2减去8,等于4。从十位拿出这1个十,也就是退位,为了能记住从十位中退去1个十,就在十位的数上点上一个"、"做记号,这个点在十位上是借给个位的标志。当从十位上向个位退1时,个位上应该怎样计算呢?个位上的数应是多少?由于前面已经学习过口算的退位减法,在这个基础上学生会很快地说出得数。

3.引导学生学说数学语言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篇7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必要性

所谓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反映,而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学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形式。数学知识内容的学习离不开数学思维,由于小学学习的数学知识相对浅薄,学生对于知识的分析也做不到十分透彻,仅处于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研究阶段,并且根据具体的教学可以发现,小学、初中、高中的数学知识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要想让学生更好地为其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则不能强硬给学生灌输枯燥的具体内容。所以,要在实践中让学生真正提起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日后的学习中切实把握住数学学习的一般性规律,其主要应该学习的与被培养的是数学思维。关于数学思维培养的必要性,下面将主要从学生所处年纪阶段与学习数学的兴趣方面来论述。

1.针对低年级(主要为一二年级)而言,数学是一门较为有趣又有些许困难的学科。低年级学生的主要特点是活泼好动,对事物保持着一定时间的新鲜感,但不长久,所以小学一二年级的数学课本中以图形和图片为主,将具体的知识形象化,可以激起小朋友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只有在讲授新课时,学生会保持兴趣,在复习或练习习题时,学生会明显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以传授知识为主,更重要的是在学生失去对学习一门课程兴趣前能够采取必要的方式带动学生的思维,带领学生进行学习,这就要求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培养。对于低年级学生,可以以实物教学的方式来进行培养,实物教学可以让活泼好动的学生们在游戏过程中产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与思考。

2.针对中高年级学生(三至六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面临着相对较多的课业负担,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学生面临着小升初的各项考试,十分容易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数学作为各个学校必须检测且着重检测的课程科目给学生带来较大的困难,并且此阶段遇到的数学题型等十分多样。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尤为重要,而此阶段的数学思维,应该简要概括为数学方法,并非笔者认为的数学思维等同于数学方法,而是在这个固定阶段中,数学思维大致可以以数学方法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实际教学之中,由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点较为分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许多不便,所以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选择将知识体系化、系统化,将同类知识点归纳到一起,集中授课,给学生建立起一个数学知识之网。同时也应要求学生自己做一个系统化的归纳,将知识点相似的或相同的内容总结到一起,这样在集中解决数学问题时就有了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在寻找方式解决时就不需要将零碎的知识点拼凑到一起。这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的效果与目的,让学生在处理数学问题时得心应手。

二、关于采取的可行性方式

1.对于低年级学生,培养兴趣是该阶段的重要任务,所以在教学中应以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数学兴趣为主,以教学内容为辅。在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上,更多以一些实物教学、设计游戏的方式来进行,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而言,这类方式对于孩子们兴趣与从游戏、实践中获得知识的培养是较有效果的。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在教学目的中讲到了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体现了解决问题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到了新课程,无论是教材呈现的特点,还是前后知识的联系以及运用知识和技能方面,更强调了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低年级是学习生活的起点,我认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就要从小做起。我对此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重视审题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是一切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起点。学生通过审题可以了解到题目所给出的条件以及要我们解决的一些问题,这决定了学生能否解决这个实际问题。我在教学中发现,如果叫学生再仔细地读做错的题两遍,就能够解答出来。所以审题的过程,不仅是对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进行了解的过程,还是一个学生分析}意的过程。

有时候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强调检查多于仔细审题,我认为对于一些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检查出错误是很不容易的。当然检查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步骤,但在低年级学生解决问题时,还是要多注重读题。那如何来培养其仔细审题的习惯呢,我在平时教学中也做了一些尝试。

1课堂上学生自主阅读

在平时的教学练习时,不能为了赶时间,让教师来代替学生阅读,这样会导致学生不会读题,或者是习惯于听老师读题。在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自主读题或者是集体读题,现在的解决问题往往是以情境的方式来呈现的,也可以尝试分角色阅读。而且其条件和问题往往是分开呈现的,那么在阅读之后,可以让学生分别说说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再把条件和问题综合起来,有条理地说一说。这样都可以加深学生对题意的理解,而且也是一个对条件和问题的收集过程。

2练习时学生有重点地阅读

我在平时教学中,往往要求学生在自己做题的时候要把题目读两遍,第一遍是完整地阅读,第二遍是有重点地阅读。在第二遍时,我要求学生把题目中一些你认为重点的词语或短语圈一圈、画一画。虽然有的同学可能会找不到关键点,但是圈一圈、画一画其实也是一个思考过程,是学生对题意的一个理解的过程,也取得了一些效果。

二,重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果说培养审题能力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起点的话,那么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关键。如果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来分析题意的话,即使审题再清楚,也不能够解决出一些实际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来分析题意、分析数量关系。

1.补问题、补条件

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解决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根据问题的信息来提问题。比如:我出示条件,小明家养了18只公鸡,9只母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提出问题。有的学生会想:“公鸡18只是一部分数,母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以提问一共有多少只。”这时教师再问:“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可能会想:“公鸡的只数和母鸡的只数相比,公鸡的只数比较多,可补出相差的问题。”如:公鸡比母鸡多多少只或者母鸡比公鸡少多少只的问题。还有的想:“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可补求倍数的问题。”如:公鸡的只数是母鸡的几倍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

另一种情况是,补充条件回答问题。这样的题目在低年级的练习中呈现得比较少,教师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题目。例如:同学们采集标本。捕到27只蝴蝶,一捕到的知了比蜻蜓少18只。捕到了多少只知了?(先补充条件,再解答)要知道捕到多少只知了,首先要知道什么的只数?(蜻蜓)那么我们补充条件的时候应该补充关于什么的条件?这类问题一般都是根据问题的要求,来补充所需要的条件。已知蝴蝶有27只,那么只要给出一个蜻蜓与蝴蝶的数量关系的条件就可以了。

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解决问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2.让学生来说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说明思维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反过来语言又促进思维的发展,使思维更加有条理。在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题意、说思路、说策略,有利于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和条理性。

例如:果园里有苹果树50棵,梨树比苹果树少25棵,梨树和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先引导学生说清题意:题中告诉的一个条件是苹果树50棵,另一个条件是梨树比苹果树少25棵,问题是求梨树与苹果树一共有多少棵?

再引导学生说思路:要求苹果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必须知道梨树的棵数和苹果树的棵数,苹果树的棵数是已知的,应先求出梨树的棵数。这样的思路就明确了。

三、重视问题的反馈

在解决问题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馈。反馈是一个反思的过程,也是一个总结归纳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在知识基础、理解水平和接受能力上都有差异,所以教师就要及时做好反馈的工作,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归纳。

例如:在“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中。有一个例题是这样的:大猴采了3筐,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1)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2)大猴比小猴多采多少个?

在解决完这个问题后,教师可以题问: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时候,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目的是要让学生明确,它们不同是因为数量关系不同,再从不同找出相同,发现在解决这一类问题的时候,首先要根据题目的信息找出解决问题的中间问题。这样帮助了学生对“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解题方法进行思考和归纳,使学生掌握这一类问题的一般策略,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

四、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

在平时教学中要抓好学生的作业规范,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和答题习惯。低年级正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良好的作业习惯以及书写习惯等都会使学生终身受益。在平时教学中我也发现,一些聪明的学生,在做练习时往往不能够全对,但是在回答问题时却个个都能答到点子上。再看他们的作业,就是典型的书写不规范,答题的时候会漏了答语、单位名称,或者字迹不清等。这样的话就会失去一些不必要的分数。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篇9

关键词:低年级;数学学习;数学习惯;创新思维;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212-02

数学是人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它是一门古老而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数学作为我们学习数学的开始,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很多人认为,小学数学就是简单地识数和计算问题,没什么好学的,现在不会,长大了就都会。这种意识导致家长、学生对小学数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学习不重视,从而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效率不高等问题。

小学数学学习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品质的一般发展和形成基本的数学素养,培养数学思维,发展数学能力,认知数学价值及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小学数学的学习,有3个特点:一是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他们生活常识的系统化;二是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学习的活动过程;三是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一、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是建立数学学习初步印象的重要期

小学是学生接受正规课业的开始,更是儿童入门学习的开始。尽管在此之前,在幼儿园、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受了数学的学习,但是整个的数学学习是零散的。没有规律、没有构建,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结构,在知识的应用方面更是无力。很多时候,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学习。小学,它作为实施教育的机构,有它的系统与计划,并在计划与现实的实践中不断地改革、改进。让适龄儿童接受系统的、正规的科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我国小学数学教材在低年级(第一学段)安排了四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数与代数”的主要内容有:数的认识、数的表示、数的大小、数的运算、数量的估计。“图形与几何”的主要内容有:空间和平面基本图形的认识,图形的性质、分类和度量;图形的平移、旋转、轴对称;运用坐标描述图形的位置和运动。“统计与概率”的主要内容有: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包括简单抽样、整理调查数据表,处理数据等;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进行简单地推断。“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将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

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儿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工具,在小学之初便开始学习。心理学中,印象的初始信息原理告诉我们,一个好的印象对事物接下来顺利发展是多么重要。在小学数学学习之初,如果我们留给学生数学的印象是枯燥的、乏味的、复杂的,将会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排斥与厌恶,上面所述的目标是难以达到的。仔细观察,数学它具有简单性、统一性、和谐性、对称性、奇异性等。在最初的数学学习中,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高度地、深刻地反映出数学美的特征,很自然地给人以美的享受,并能使人们在学习、研究中潜移默化地遵循数学的审美准则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对数学的美好印象,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与热情,这样以美好的心情学习数学,是数学学习的目标更好的实现。

二、小学低年级数学是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关键期

习惯,是人在一定情境下自动化地去进行某种动作的需要或倾向。习惯是指长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方式。习惯形成是学习的结果,是条件反射的建立,巩固并臻至自动化的结果。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根据儿童的身心和年龄特点,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也是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数学认知的初始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对于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就需要在数学学习之初开始关注。如果小学生在最初没有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其思维创造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下降,这样就可能对以后的学习及其他学科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最初的数学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学会预习、学会听课、学会复习,有利于学生之后对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在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己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这些是宏观上的学习习惯,还有微观的数学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儿童初步学习数与图形,并进行基础计算的学习,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审题习惯、良好的估算习惯、良好的检验习惯、良好的查错习惯、良好的疑难质问习惯等。除此之外,在数学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准确书写数的习惯、认真计算的习惯、严谨作答的习惯、精确作图的习惯、应用数学的习惯、认真听讲的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培养将会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在生活中产生极大影响。

只有抓住习惯培养的关键期,这些习惯才能良好保持。关键期就是儿童最初接触数学学习之时。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通过习惯的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和修养。良好习惯的培养是多渠道的,但是一定要把握时机,贵在坚持。

三、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有效期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0~2岁是感知运算阶段,2~7岁是前运算阶段,7~12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到15岁是形式运算阶段。小学生一般是6~12岁,低年级的学生就是6~8岁的样子,他们的认知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阶段,符号或语言的机能形成于第二阶段,这就使儿童能通过符号或分化了的记号的媒介来引起当时感知的对象和事物,从而使他们再现出来,象征性的游戏是这个过程的一个例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属性。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存在一个转折期,一般出现在四年级。

《教育心理学教程》中许多研究表明,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是持续发展趋势,但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波浪式前进。小学生创造力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小学一至三年级呈直线上升状态,小学四年级下降,小学五年级又恢复上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再次下降,以后直至成人基本保持上升趋势。

小学开始,儿童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发展到抽象思维,思维的发展处于特殊阶段。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与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知识是具有严密逻辑的一种知识,数学知识本身的特性有利于训练儿童的思维,发展儿童的智力。

小学低年级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的数学学习将会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关键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动机是学习行为动力系统中的重要因素,它对于学习过程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导向和维持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他会不会学习,这主要涉及学习策略与方法的问题;二是他愿不愿意学习,这就是关于学习动机的问题。学习动力一旦形成,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如以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去学习,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上课集中注意力去汲取知识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学习过程中的注意状态、兴趣水平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对于一个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一开始数学学习的动机主要来源于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进而慢慢发展为数学知识需求的学习内部的学习动机。在数学学习的开始,我们专注孩子的数学学习兴趣,就可以更好地促进孩子数学的学习。数学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游戏是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某种程度上,儿童就是在游戏中成长起来的。因为小学生注意的发展轨迹是从无意注意占优势,逐渐发展到有意注意占主导地位,而且注意具有明显的情绪色彩,那些具体生动、直观形象的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游戏进行数学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游戏教学正是利用了游戏富有魅力的活动方式,发展学生能力,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可以说,正是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使学生可以在交流合作中学习,理解数学知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观察、思考、猜测、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数学学科的特点,更容易结合生活、结合游戏展开教学,这样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吸引有着很大的优势,抓住这个机遇,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对数学最初的学习兴趣最终将会演变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爱与积极的探究。

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对当前和以后的学习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认识小学低年级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将会改变我们对于数学学习的态度与认识,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小学低年级数学的学习,更好地学好数学、认识数学,让数学更好地为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2011.

[2]皮亚杰.儿童心理学[m].商务印书馆,1980.

[3]李越,霍涌泉.教育心理学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林良富.追寻儿童之真:小学数学教学创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5]{中.小学教育实践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低年级数学思维的培养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品质

小学教育是为学生打好良好教育背景的基础阶段。在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不是分数和成绩,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今,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开始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性。特别是数学思维,应该从小培养,但由于过去应试教育的阴影影响,一些教师并没有转变教学方式。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方法提几点建议,以帮助小学数学教师转变教学思维,为国家锻造栋梁之才。

一、重视说理训练,培养思维的自觉性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教学中让其从直观的、最熟悉的事物,最简单的变化开始,在观察、操作的基础上,引导进行思考。如:我在一年级教学“圆柱、球的认识”时,首先,拿一个木柱让学生观察,让其说说像什么,上、下底面是什么图形,上、下底面形状大小是否一样。再拿一个皮球,让学生摸一摸,通过触觉先感知其面,再从不同角度,用视觉观察其形状。通过一系列观察提问、回答,引导学生逐步得到完整、正确的圆柱和球的概念。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又使学生学会了怎样思考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应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材料,让学生在大量的直观和操作中,动脑动手,感知事物的特征,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培养学生表述思维过程的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通过学生看图说话,表述图意,编应用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简单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学生学好较复杂的应用题打好基础。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二、重视双基训练,唤起思维的敏捷性

低年级学生由于受生理、心理、家庭、教育等诸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在思维敏捷性方面有所差异。因此,学生就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找到思维的起点和途径,也就谈不上思维的敏捷性。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首先,应让学生全面、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确保不同学生对所学知识能够过关。其次,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分类严格要求,在限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定量的练习内容。通过分类推进,严格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在练习过程中,应先让学生说算理,按照一般方法计算到适当时间,简缩思维过程,提高计算速度。

三、利用习题训练,启发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式练习等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在巩固、应用新知识的练习中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1、注重综合性练习

如:在小学生数学课本《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未知条件,并与前面的复习题进行对比,然后计算。这样,学生在思考中产生多个思维指向,沟通知识的联系。加深、拓宽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2、注意变式练习

如:在小学数学课本《认识图形》一节课的教学中,讲了圆柱的特征后,出示一些位置、形状大小不同的圆柱体让学生去判断,使学生通过变式、比较练习,认识圆柱的本质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所学知识,为学生灵活运用新知识打好基础。

3、注意一题多解。

如:小学数学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

3×()=()×()()×()=()×()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新学的乘法口诀中寻找,鼓励学生积极思维,不死记硬套,诱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和数量关系,从而产生新的构思,提出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得到多个答案。

4、注重顺逆思维的转化

在低年级数学教材中,多数题目是按照已知条件,通过顺向思维解题的。逆向思维是从反向(或结果)出发而进行逆向推理的一种思维方式。低年级学生由于比较习惯顺向思维,在解需要逆向思维的题时,常常感到很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要适当设计一些逆向思维题进行练习,在顺逆思维相互转化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一年级学生学习20以内减法后,可设计“()-()=7”之类题让学生去练习,或在学生中掀起学习国际数棋热。这样,有利于学生明确数量关系间的内联系,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进一步提高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5、注意总结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