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涉外法务就业前景十篇涉外法务就业前景十篇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2:34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篇1

关键词:涉外护理社会背景人才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224-01

1专业设置的背景和依据

1.1时代背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立、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医疗卫生服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护理人才的数量、质量和结构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286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为2.07,全国执业(助理)医师与注册护士比达到1∶1~1∶1.2。我国的医护比达到1∶1。每年需要培养各层次护士15万人。纲要还指出,要加强我国护理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护理服务理念、专业技术经验、教育和管理模式,积极争取与国际社会在护理人才培养、业务技术、管理和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014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常务会,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和措施。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五是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也曾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新一代人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

1.2行业背景

随着国际医疗市场对护理人员的需求激增,“护士荒”现象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各国医学界面前。未来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新加坡、日本及全球其他国家将急需200万护理人才。国际人力资源公司已经把目光瞄准中国。世界性的护理人才资源的短缺,给我国护理人员创造了更多迈出国门、迈向国际市场就业的机会。据业内专家介绍,护理职业一直是国际上地位较高、薪水丰厚的职业之一。如护士在美国平均年薪达5万美元,而美国缺护士30万人。在澳洲,护士最容易找工作或获得升迁,同时,只要拥有了澳洲注册护士的资格,等于拿到了通向英联邦国家工作的“绿卡”。英、法、德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护士均有许多优惠的政策。德国更是于2013年7月开放对第三世界国家护士的输入。

因此,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综合素质和流畅的国际交流语言的护士在国际上就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的医院都设有涉外门诊,而一些合资以及外资医院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扎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所以,如果护理学人才在具备护理学、护理人际沟通、护理礼仪等专业知识外,还能具备一定的外语能力,那么就业选择将更为宽广,可以从事在华的涉外医护服务、国际技术合作交流和资料传递等。

2涉外护理专业设置的人才需求分析

2.1涉外护理人才的数量需求分析

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一方面由于老龄化加速,护士需求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护士工作时间长,压力大,本国女性在就业途径拓宽的情况下不愿从事相关职业,“护士”短缺也成为近年来长期存在的“医疗难题”。为此,一些发达国家开出高薪甚至“全家移民”的优厚条件,在全球“争抢”资深护士。

根据美国劳工部的数据,2006-2016年间,美国对护士职位的需求每年以20%以上的幅度递增。目前,美国护士年缺口12万,预计到2020年缺口将达50万。除了提高薪酬水平,吸引国内年轻人加入护理队伍外,美国应对护士短缺的“杀手锏”是利用优厚的待遇和“移民绿色通道”吸引高层次护理人才。

在英国,护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有着完善的体系和很高的护理水平,其注册护士被世界广泛认可。近几年,随着英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加上年龄化原因造成的自然减员,美国从英国招聘大量注册护士等原因,英国护士正以每年11%的速度在流失。数据显示,英国医疗保健系统目前护士缺员2.5万名。

由于受到海外高薪和其它优厚待遇的吸引,离开英国前往海外工作的护理人员越来越多,2012年甚至达8000多人,创历史新高。被大量“挖墙脚”后,英国也开始从国外招募护士,亚洲和非洲成为他们的首选。据统计,近年来英国每年的新增护士,一半来自国外。

面对新兴的市场需求,目前所表现出来的却是我国国际化护理人才十分匮乏。我国涉外护理专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虽然有不少大专院校设置了相关的专业和专业方向,但相当一部分是从传统的护理专业演变而成的,其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护理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教育部的统计显示,我国目前设置涉外护理(或相关)类专业的学校数目和我国护士出国数目的比较也可以看出,我国的涉外护理教育远远不能满足国际护理人才市场的需要。

2.2涉外护理人才的质量需求分析

我国的涉外护理专业尚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真正与国际护理对接的、得到护理界公认的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国内的护理教育沿用医学的教育模式.呈现出近医学,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教育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培养,造成我国护士护理理念和人文情感上的严重欠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应当具有建立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国际意识,具有理解、包容不同文化和习俗的能力,具备国际化知识结构和提高适应国际交往和竞争需要的能力素质。根据调查,在当前情况下,医护伦理及法律法规、多元护理文化这三种知识是国际化护士最需要具备的。

(1)国际护理市场需要懂法的护理人才。

与国际护理对接,我们培养的护士医学基础知识不缺,临床技能不缺,缺的是医护伦理的深入研究和法律法规的常识。所以,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就应当接受该方面知识的灌输。

(2)国际护理市场需要熟悉心理及精神护理的护理人才。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以及全球性的老龄化趋势,今天护士的功能已不再单纯是医生的助手,工作对象也不光是疾病与病人,更多的是在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方面的工作。因此,心理及精神护理的知识是一个国际化的护理人才所必备的

(3)国际护理市场需要精通多元护理文化的护理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世界人口流动频繁,跨国界的科学文化交流越来越广泛。这些现象意味着跨世纪的文化必然是多元文化,跨世纪护理人才必需掌握多元文化护理,即面向社会、面向世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病人的需求,按照不同特点提供高水平、全方位的护理。

因此,我们应当改变护理教育理念,不仅仅着眼于国内市场,同时兼顾国外市场,形成特有的护理教育理念和护理教育模式以及相关的护理教育方式方法,将有利于打造护理特色专业品牌;架起与国际护理市场对接的直通车。让护理教育真正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让护理人才真正地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篇2

(1)历史发展原因。造成目前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我国从事律师行业年头较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也就30多年的历史,而且事务所从事的业务都是国内传统业务;而世界上许多国家,律师业发展有着上百年历史,专业化程度发达。1979年12月,司法部宣布恢复律师制度,近三十年的律师发展主要是以国有集体、企业的法律需求为主导,加之普通百姓和民营企业等不断增长的法律需求,共同体支撑了中国律师业的发展;但法律市场对国际化需求缺乏了解,大部分律师都没有国际化的背景和基础,对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律师业发展机遇仅仅少数律师可以享受到。(2)我国法律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涉外律师人员学习培训机会有限。涉外人才的短缺需要有大量的人才输出。在涉外法律人才队伍建设上,我国法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大学阶段的法学教育,而目前法学教育开展的课程都是传统的法律课程,在我国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院校才有涉外法律课程开设,到目前为止,我国高校法律英语教学还处在探索阶段,高校传统的法律英语教学法也正面临挑战,需要借鉴国外的法律人才培训机制。而且,法学毕业生没有系统的法律英语训练,从业后也很难再有机会再进一步学习。对于从业律师来说,我国还没有一本权威的律师职业英语书籍供律师在涉外实务中进行参考和操作。已出版的法律英语书籍中,要不就是用大量篇幅阐释了各种法律概念原理,选材宏观理论性强,内容繁杂,词汇量大,没有很高的英语语言基础是很难读懂。要不就是有的法律英语书籍阐释的是外国的法律,没有一本合适的中国法律实务英语应用书籍作为律师工作指导。律师仅有的涉外实务能力只能在工作中积累摸索。涉外律师人员迫切渴望掌握法律英语的应用技能,而只能进行网络培训机构法律英语实务课程培训。但部分网络培训机构培训几个项目费用就高达四五千,多者上万,价格不菲。这从另一方面也可反映出涉外律师职业培训的市场需求。但目前由于法律英语的专业性,社会上相关培训机构数量很少,根本没办法满足渴求涉外法律英语学习的人士需求。没有专业的课程学习,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学习,而是在工作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操作问题进行进一步培训,这对于想提高涉外法律英语的律师来说非常困惑。法律涉外知识缺乏成了律师人员永远的空白。(3)国际间参观交流机会缺乏。从事涉外法律工作,不但要了解中国文化,还要了解国外文化,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只有交流,才能丰富知识,了解国际发展变化,更新思想观念,对法律工作者更是如此,闭关锁国、闭门造车,脱离文化背景,对涉外案件处理很难准确把握。(4)人才吸纳途径局限。我国律师队伍结构无论从事国内法律事务的还是涉外事务的,大都是来自国内法律高校的毕业生,而很少有到国外高校招录的人才。而国外的许多事务所做法不同我国。缺乏国际化的眼光和视角,在法律全球化的背景下,律师事务很难进行进一步向国际发展。(5)政府缺乏政策资金支持。政府关心民情,对基础教育、国际民生等方面的投入等非常重视;但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问题已经从温饱问题转向经济发展问题。国际化需求程度较高的人才培养项目,国际化需要的跨国金融师、国际大律师,而国家对此项事业的发展投入相对较少,满足不了时展进步的迫切需求。(6)缺乏涉外人员考评认证机制,涉外律师人员没有有效的培训激励机制。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律师英语培训测评的有效机制。由于几千年来我国闭关锁国,很少涉及到国外案件,所以各地律师协会对从事涉外律师工作人员学习涉外英语并没有作硬性规定。国内律师有全国司法考试,而对涉外法律工作者没有考评机制,从业者很难有继续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所掌握的涉外英语知识在从业几年后由于缺乏应用,有的甚至出现遗忘和倒退,涉外法律事务开展进程缓慢。

涉外律师行业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在国际间的影响力也日益扩大,我国在国外大型建设、贸易往来日益增多。我们法律工作者应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和其它各国间的法律事务,应该既懂国内法又懂国际法;既擅长国内案件的操作,也要熟悉国外法律实务的操作。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尽快缩短国内法律事务所和国外法律事务所的差距。(1)开设法律英语课程,进行涉外律师课程培训,提升涉外律师素质。开设法律英语课程,在我国我国很多高校一直在呼吁,现在虽有些高校开设了这门课程,但也处在探索阶段。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应用方面都需向国际院校学习。我们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增加高校涉外法律课程的开设学习,全面提升法律毕业生的素质,拓宽法律学生的就业的渠道,并且为国家储备高端法律人才;在对涉外法律从业人员培训方面,对已从事涉外工作的律师人员进行涉外英语培训,使其掌握法律英语关键词汇的使用技巧;明白法律英语语法、句式特点和常用合同条款撰写及翻译技巧;还要懂得法律文件翻译惯例与标准以及法律英语学习的背景知识等,熟练掌握国际投融资合同英语、涉外知识产权合同英语、国际贸易合同英语的应用技能等内容,对更好开展法律业务,缩短与国际间律师界的差距,与国际接轨方面都大有裨益。(2)政府重视,资金扶持,加快涉外律师职业的建设。政府要设立基金,对涉外法律人员进行培训和财力支持。法律培训提高,不是一促而就的,也不是个人力量可以完成的,需要政府从政策导向、观念转变、教材的编写、教师的培训等方面给予财力物力支持。(3)从英语专业人员中招收法律实践型人才。具备英语知识的专业人才,在报考法律专业时给予政策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这样既懂法律又懂英语的人才才能更好适应国际化背景下法律需求。(4)进行国际交流。我们的律师很少公派出国,许多律师埋头国内案件,不了解国外的经济发展和法律体制。涉外律师只有多到国外参观学习,更好的理解当地文化习俗和法律机制,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5)涉外律师资格认证。toLeS(testoflegalenglishskills)是国际上一个国际法律英语水平测试”系统,它是全球领先的法律英语证书考试认证系统。旨在为律师、法学院学生提供权威、科学的法律英语认证工具。通过这个系统测试的法律人员可以从事涉外法律实务。我国在高端律师资格取得和薪酬方面给予挂钩,对有资格的律师提供走向世界的良好锻炼机会,使我国律师业蓬勃发展。(6)到国际人才市场上招收法律人才。国际市场上,每年都举行法学院毕业生招聘会,这给受过良好法学教育的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许多欧美国家、亚洲国家的律师事务所到时都会参加这样的招聘会,为自己事务所招纳国际优秀法律人才。而我国每年参加国际招聘的事务所寥寥无几。中国律师业要走向国际,需要高端的法律精英,需要有国际化的视野和战略,要有到国际市场上招纳优秀的法学毕业人才的思想。用世界的眼光看待法律事务,组织法律精英团队也是大势所趋。

结语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篇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前景广阔。另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入境旅游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国,届时将会需要更多更专业的旅游管理和旅游接待人员。然而,与蓬勃发展的旅游行业趋势相比。高素质的旅游人才明显不足,特别是涉外旅游人才更显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要想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我们迫切需要一大批既具备扎实的旅游专业知识功底,又熟练掌握英语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尤其是“通英语、专旅游、懂管理、精技能”的高技能型旅游英语专门人才,所以我们很有必要通过教学改革来提高教学质量,不断向社会提供高技能的旅游英语人才,让学生熟练掌握英语,较系统地掌握中国地理和历史文化,能在各大涉外宾馆、旅行社从事翻译、导游,胜任涉外业务与管理工作的应用性人才,以迎合我国旅游业发展需要。这是旅游行业,尤其是涉外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

就目前来看,旅管专业学生的英语整体水平偏低。学生的五种英语技能(听、说、读、写、译)能力僵化,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专业词汇(旅游英语、酒店英语、会展英语等)也比较薄弱。所以,我们的学生往往面临的是一方面需要大量的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基本技能和能工作中处理涉外工作事务的导游、翻译、领队、旅行社管理及涉外管理人员的旅游行业就业形势,一方面却是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方面是专家分析的旅游管理专业的美好就业前景,一边却是该专业毕业生求职发展中遭遇的各种尴尬和无奈。为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提高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校方、教师和学生三方应该共同努力。

一、校方宏观调控

(一)制定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联盟

旅游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造就一大批服务于国际商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面向社会,面向人才市场,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强化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突出技术应用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突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开展以“职业性”和“应用性”为特色的课程建设与改革

旅游管理专业英语不同于大学英语,大学英语课程比较注重的是词汇、语法和分析篇章结构,课堂的大部分时间也是以讲授为主。而旅游管理专业英语的的突出特色就是“职业性、应用性”,尤其是“应用性”。这就要求我们课堂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尝试一种“任务导向+项目驱动+情景模拟”的新型教学模式,采用现场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案例分析分

转贴于论文联盟

析等多种教学方法。

(三)深化校企结合教学模式

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充分听取专业指导委员会及校内外专业人士的意见,特别是向用人单位了解,调查各种职业岗位对知识结构的实际要求,明确各方面知识所占的比例,形成能反映专业特色并符合实际要求的课程,并以此来构建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同时,在保证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加大实践性教学内容的分量,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应用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依托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使学生能够深入企业结合实际,真刀真枪的进行顶岗实习。

(四)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

为进一步加强旅游英语专业师资团队建设,可结合课程建设需要和教师本人专长及其薄弱环节,制定旅游英语专业师资建设规划;有计划、有针对性选派专业教师外出学习,下企业锻炼实践;建立固定校外专家资源库。打造一支知识复合、视野开阔、研究能力强的师资团队,以确保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顺利实现专业培养目标。

二、教师与时俱进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篇4

一、当前存在问题

(一)事权分散。旅游业综合性、关联性的产业,各旅游要素的管理事权分散到各行业主管部门,文化旅游资源掌握在文化部门,寺庙、道观旅游资源掌握在宗教部门,水库湖泊河流旅游资源掌握在水务部门、森林旅游资源掌握在林业部门,餐饮服务掌握在食品药监部门,旅游纪念品掌握在商务部门等等,旅游主管部门本身却没有掌握旅游资源。

(二)权责模糊。由于事权的分散,造成了责任和权力上的模糊。一是旅游业发展必然遇到旅游服务质量和游客投诉的问题,投诉该由谁受理二是游客安全问题、景区内违规建设和环境卫生、景区内旅游高峰交通疏导等问题,谁查处,谁负责按现行的管理体制,上述管理职责在各地做法各不相同,无明确可供借鉴经验,存在相互推诿的问题。

(三)支撑体系弱化。一是管理机构体系混乱,当前从国家到地方都设有相应的旅游管理部门,但其名称、级别和职责各地不尽一致,基层旅游管理主管部门缺少来自上级的政策、资金、规章、行业标准支持,各自为战,人员和编制量不足,内设机构不合理等等。二是缺少法律体系支撑,对比农、林、水、交通、卫计等其他部门动辄十几部法律规章,旅游立法较少。2013年4月25日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旅游法是迄今的第一部旅游方面专项法律,除旅游法外,缺少实施细则、规章等方面的法律支撑。三是在管理机制上,横向纵向一盘散沙。纵向上,旅游部门是属地管理,上级主管部门指导能力和支持能力很弱,而旅游产业偏偏是最没有地域界限,最不能受行政区域束缚,最追求跨区域、跨界发展的产业。横向上,县际之间配合、县内涉旅部门和各景区管委会之间配合松散,各自为政,旅游主管部门难以协调和组织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不能有效规范旅游市场,不能形成旅游开发、管理的合力。

二、对策研究

(一)对策思路。

经调研各景区、景区乡镇、涉旅部门,广泛征求意见后汇总以下思路。

1.注重综合协调,旅游业作为一个关联性极强的产业,涉及旅游景区、旅行社、宾馆、饭店、交通、娱乐、购物等许多企业和相对独立的行业,旅游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旅游业管理体制有别于其他行业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必须注重综合协调力。

2.明确责权划分,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产业,涉及旅游、工商质监、卫生、公安、消防、税务、交通等相关职能部门,必须解决好这些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问题,明确划分管理责权,不留职能空白和职责交叉重叠。

3.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旅游是市场消费行为,除政府管理的行政行为外,还应充分发挥旅游企业、行业协会的自律和规范标准作用,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

4.完善旅游管理机构设置,结合洪雅地方实际,旅游管理部门必须履行综合协调、旅游执法等职能,定性为综合协调部门,应作为行政机构进入政府组成部门,其内设机构和下属机构工作重点应侧重于协调和执法,另外还应设置相应事业单位作为补充,承担服务性的辅助工作。

(二)具体方案。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旅游业和机构编制相关政策,按上述思路,提出4种管理体制方案,并相应提出机构编制设置方案。

1.综合协调体制

(1)概述。将旅游管理分为旅游宏观管理和具体事务管理两个层次,分别由不同层级管理机构负责。旅游宏观管理层次确立一个常设议事协调机构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核心,统管和协调涉及旅游的部门。具体事务管理层级包括景区规划、建设、旅游从业市场规范、旅游业监控统计分析等职责,继续分别由原职能部门承担,但服从于旅游产业发展领导核心统一管理。

(2)机构设置。设立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为常设议事协调机构,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涉旅相关部门、单位为成员单位,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设在旅游主管部门,由旅游主管部门承办具体工作,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和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的机构组织形式等同于机构编制委员会和编委办。其它职能部门和旅游风景(度假)区机构按各自职责和辖区,在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3)职能设置。

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具有旅游资源管理权、旅游总规审定权、旅游资金使用管理权、旅游系统人事建议权、旅游绩效考核权,通过集中事权、财权、人权三个必须权限,确立县旅发委的领导核心地位。

旅游主管部门作为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的办事机构,除承担自身具有的法定职责外,还承担综合协调涉旅部门、单位的职责,负责县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会议议题的收集汇总、会议筹备承办、重要文件起草送审、会议决定事项的分解落实、跟踪督查、绩效评估建议等具体落实职责。

各个旅游风景区管委会负责景区建成后日常事务管理,包括景(度假)区安全、环境卫生、市场秩序、旅游动态日常监控等职责,不再承担景区规划建设、项目招商引资等职责。

景区乡镇负责景区建设所需征地拆迁及景区与景区群众矛盾纠纷调出职责,不再负责景区日常事务管理。

(4)执法管理。采用综合执法形式。旅游主管部门设旅游执法大队,旅游、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管、公安、县交通运输、海事、运管、环境卫生整治、住房建设规划等涉及常用执法部门,每部门抽调2-3名执法人员充实到旅游执法大队,受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直接管理,每景区常驻3-5名执法队员,抽调执法人员受本部门和执法队双重管理。需抽调的执法队员由旅游主管部门商各涉旅部门提出名单,报旅游产业发展委员会审定,并报县委目标办、县委编委办、县财政局备案后,其工作安排、工作经费、差旅费、目标下达、绩效考核奖励以执法队为主,编制工资关系和具体执法工作由部门管理,对外执法以县级部门名义作出。

2.大旅游体制。

(1)概述。进一步加大部门制整合力度,扩大旅游概念范围,组建大旅游局,形成旅游资源要素更丰富、监管范围更广泛、执法项目更具体的大旅游监管机制。

(2)职能设置。

将旅游市场的主要监管执法内容,具体包括食品药品监管职责、工商质量监管职责、三产服务业监管职责、物价监管职责整合,形成统一的大市场监管机制。

将旅游业监管职责、民族宗教监管职责、物价监管职责、文化文物监管职责、生态文明建设职责、地方文化县志发掘保护职责、城乡环境保护整治职责、会节策划筹办职责、外事旅游接待职责整合。整合后的旅游事务包括旅游资源管理保护、旅游景区规划建设、旅游资金使用、旅游从业市场规范、旅游数据监控统计分析、旅游绩效考核评估等。整合后的旅游执法包括旅游资源保护执法、导游旅行社执法、环境卫生执法等。

(3)机构调整。

将工商质监局、食品药品监管局、商务局和县发展改革局内设中层机构价格管理股整合,组建洪雅县市场经济管理局,相关下属事业单位整体划转,并按相近职责进行整合,原工商质监局派驻乡镇的工商质监所统一更名为市场经济管理所。

将旅游局、民族宗教局、地方志办、生态办、城乡环境整治办、接待办调整为政府机构,与县文广新局整合,组建旅游文化生态和民族宗教局,涉及部门下属事业单位随同划转,并按相近职责进行整合。

将现有4个旅游风景(度假)区更名为旅游投诉服务中心、旅游开发服务中心、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旅游调度中心,调整为旅游文化生态和民族宗教局下属事业单位。旅游投诉服务中心在各景区设置受理点,旅游开发服务中心在各乡镇设置联系点,均不作为实体机构。

(4)执法管理。

涉及外来游客的旅游投诉由旅游投诉服务中心受理点统一受理,现场调处或转办相关部门执法。设有派出机构的县级部门,由派出机构依据具体执法法律的授权规定,以派出机构名义执法或转报县级部门作出处罚。未设派出机构的常用执法事项,由县级部门在景区设置执勤点受理,转报县级部门作出处罚。

常用执法由派出机构和执勤点负责,执法权限有法律授权的在景区内即可执法,无授权的上报县级主管部门以主管部门名义执法。林业、环保、规划、建设、路政、安全等不常用执法,由县旅游局牵头,组织县级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执法。

(5)与景区乡镇职责划分。由县委、县政府发文明确划分景区范围类型。规划、在建景区范围内,征地拆迁及因征地拆迁产生的失地农民安置、再就业与周边群众产生矛盾纠纷,由景区所在乡镇牵头,景区群众工作服务中心配合调处。已建成对外开放的景区范围内,景区与景区内群众产生矛盾纠纷、游客与景区群众产生不属旅游消费的矛盾纠纷由景区群众工作服务中心牵头,所在乡镇配合调处。景区所在乡镇不再承担旅游开发、旅游管理、旅游执法工作。

3.开发区体制。

(1)概述。参照峨嵋山旅游经济开发区模式,设立副县级派出机构统一管理全县4个旅游风景(度假)区旅游工作,统一管理4个景区所在乡镇(或县委、县政府委托开发区管理)。涉旅常用监管执法由县级各部门在开发区设立分局负责。

(2)机构调整。

设立洪雅县旅游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和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党工委、管委会),为县委、县政府副县级派出机构,核定行政编制,所需行政编制从县级部门行政编制中调剂。根据实际需要设内设机构和核定领导职数。4个景区乡镇机构、编制及人员不作调整,由县委、县政府委托党工委、管委会管理,旅游经济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景区乡镇党委书记。

现有4个旅游风景(度假)区管委会更名为旅游投诉服务中心、旅游开发服务中心、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中心、旅游调度中心,为调整为党工委、管委会下属事业单位。

工商质监、食品药品、公安、林业、城市执法、规划建设等县政府组成部门在开发区设立分局,分局受县局机关和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双重领导,以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管理为主。开发区分局机构级别为副科级,核定编制2-4名,从县局机关调剂。

县旅游局从部门挂牌机构调整为县政府工作部门,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由1名管委会副主任兼任旅游局局长。

(3)职能设置。党工委、管委会根据授权(或县委、县政府委托),履行对辖区内景区、景区乡镇的部分政治职责和全面经济、社会方面职责。具体负责全县旅游业规划、旅游指标分解下达、旅游目标考核、旅游资金使用安排、旅游资源项目化、旅游对外统一招商宣传营销推介、质量标准管理等职责,负责组织县级部门开发区分局在景区内的执法并对执法成效进行考核。

(4)执法管理。景区常用执法由各开发区分局负责,以分局名义执法。不常用执法转报县级部门查处。

4.景镇一体体制。

(1)概述。将4个旅游风景(度假)区委托所乡镇进行管理,乡镇党委书记兼任景区党工委书记,乡镇长兼任景区(度假)管委会主任,县委、县政府对景区和乡镇实行捆绑考核,实行深度的政园合一。

(2)执法管理。采用授权执法和委托执法结合的形式。在景区乡镇延伸设有派出机构的县级部门,包括县工商质监局、县食品药品监管局、县公安局,由县级部门派出机构直接执法。派出机构受县级部门和景区乡镇双重领导,以景区乡镇领导为主,执法工作受县级部门指导。派出机构执法人员年度考核占乡镇指标,工作安排、工作经费、差旅费、目标奖纳入景区乡镇统一管理。具体派出机构执法人员由县级部门提出名单,商景区乡镇确定后,报县委目标办、县委编委办、县财政局备案。

在景区乡镇未设派出机构的县级部门,适用简易执法程序的执法,由县级部门委托景区乡镇执法,具体由乡镇综合执法大队承担,需委托的部门由党工委提出,报县政府审定,委托程序报县政府法制办备案。不适宜委托的执法,由县级部门查处。

三、结语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篇5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外旅游对策研究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入进行,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业和其他产业一样迎来机遇与挑战。明确城市涉外旅游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分析产业对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寻求相应对策,将极大促进产业融合,推动地区协同发展。

一、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产业的优势分析

1.资源优势。秦皇岛市涉外旅游资源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秦市海岸线长162.7公里,长城223.1公里,坐拥海滨、湿地、温泉、古城、湖泊等多种类型的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有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32家,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省级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家。为了加速促进京津冀产业圈协同发展,近年来,秦市更是大力加快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发展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海滨旅游及本地特色旅游,如山海关樱桃采摘、昌黎葡萄采摘、集发农业休闲观光等。

2.政策优势。党的十强调产业结构调整,河北省政府在近几年大力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秦皇岛市涉外旅游随着京津冀产业圈的逐步完善,市在交通、商业、教育等方面受到的积极影响已经逐渐凸显出来,不仅给秦市涉外旅游发展带来便利的交通,还丰富涉外旅游产品,延长旅客停留时间。

3.人才培养优势。为了适应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业对涉外旅游人才培养的大量需求,提高秦皇岛市涉外旅游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秦市十几所拥有丰富教育资源的高等院校在旅游专业建设、俄语专业、英语专业及其他小语种专业学生培养等方面进行积极实践,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另外,各大高校开始注重与涉外旅游企业的密切合作,逐步建立校企合作等多种培养模式。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密切交流不仅为企业输入培养高素质涉外旅游人才提供更便捷的途径,还使高校学科发展实现与社会需求接轨,为在读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及就业的机会。这种双赢的局面正悄然改变着以往较为落后的涉外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二、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产业的劣势分析。

1.旅游产品开发不彻底,开发档次低且趋同现象明显。虽然海滨旅游是秦市的招牌旅游产品,每年吸引大量国外游客,但不难发现该领域旅游产品开发程度不深,如水上娱乐项目设备陈旧,各类海洋动物表演节目档次较低,海滨公共服务设施在卫生、装修及服务等方面不够理想。在旅游产品多样性上缺乏创意,多数提供海滨旅游的服务机构服务项目单一,在地方民俗特色及美食等方面开发不够。

秦市近年致力于开发多元化旅游资源,强调生态旅游及本地特色游,固然是大旅游环境下的发展趋势。但是,目前秦市如采摘类旅游产品仍然走本地果农自我发展的低端路线,缺少如集发农业休闲观光园等较成规模的产业集中发展模式的指导。本地特色旅游缺乏打造文化品牌意识,过多的人造景观反而会相对破坏古城等原生态人文环境。

2.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较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秦皇岛城市整体发展处于四线城市水平,餐饮、休闲、娱乐、购物等场所较少,无法满足国际游客的各种需要。此外,晚间闭店时间较早,平均在晚上7点之前,基本无法满足国外游客对夜生活的需求。

3.城市对外交流程度有待提高,国外客源量不足。秦皇岛市近年来加大对外交流程度,如与京津确定合作项目60个;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建设欧洲工业园、台湾工业园、韩国工业园及泰国工业园等。然而,在城市进步的背后,不难发现秦市对外交流程度仍然处在初级阶段,更缺乏与海外目标客源国之间更直接的文化体育及商业活动往来,因此在拉动城市涉外旅游业发展道路上还有很长路要走。

三、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产业的机遇和挑战

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秦市涉外旅游业面临历史性机遇和挑战。2014年全年,秦皇岛市接待国内外游客2852万人次,其中接待入境游客就有29.8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3.62亿元。国际健康城、北戴河暑期保健基地、食品药品检测中心等项目获得国家支持;京唐秦高铁、京秦高速二通道纳入京津冀“三个率先突破”工作方案;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揭牌成立;清华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在秦市设立研发机构;与新兴际华、顺鑫农业等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京津合作项目达60个;北斗卫星数据中心等13个项目开工建设;北京化工大学秦皇岛分校等25个项目开展前期工作;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污水处理等22个项目签约。并且秦市引进京津地区资金224亿元。

四、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产业的对策

面对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秦市必须客观审视自身优势及劣势,明确城市发展的最终定位及发展路线,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精做细每一个旅游产品。

1.实现由低端向高端、数量向质量、大众向特色转型。策划城市重大旅游项目,以带动涉外旅游业转型,如继续深度发展豪华邮轮旅游、休闲养生旅游、温泉度假游、会议会展旅游等高端特色旅游产品,促进旅游和本地文化、生态等产业融合式发展。在打造地方特色上下工夫,鼓励文化创意研究。

2.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涉外旅游大环境,提升秦皇岛市国际旅游形象。突出涉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建设高端涉外宾馆,做到“精细化、人性化”,对游客咨询中心、景区停车场、景区卫生间、旅游标识牌等基础设施进行重点建设。加强城市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涉外旅游的丰富教育资源,加大涉外旅游服务人员的职业教育,提升国际旅游形象。

3.加强与客源国的城际交流,提高城市知名度。积极举办各类国际性活动,加强对外城市宣传力度。同时努力探索智慧旅游建设,提升涉外旅游信息化水平,建设涉外旅游信息服务及电子商务等网站,开发手机app等软件应用,方便国外游客随时了解城市旅游动态,查阅旅游行程信息。

参考文献:

[1]罗学锋.秦皇岛涉外旅游品牌发展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4).

[2]刘邦凡.秦皇岛休闲旅游的Swot分析及战略优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8).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篇6

关键词:涉外法律人才;目前状况;培养;法律英语 

 

加入wto后,由于反倾销、反补贴、投资保护等方面的法律知识和相关专业人才的缺乏和不足,面对wto发起的相关调查,不少企业非但没有相应的预警机制,而且由于怠于应诉而丧失了时机,丢失了市场。入世前储备的少量涉外法律服务人才远远跟不上高速发展的需求,涉外律师的稀缺已成瓶颈。 

 

一、涉外法律人才目前状况分析 

 

涉外法律人才作为既精通英语,又熟悉国内外法律的法律人才,其目前状况不容乐观。根据中国法律人才网的统计,我国85%的法务职位要求应聘者熟练把握法律英语,近64%的涉外案件因通晓法律英语的法律工作者严重匮乏而极少有人问津!82%以上的法律工作者只有单一的法律知识背景!而当前涉外法律人才前景需求将是现在的五倍。 

据悉,现在全国能熟练运用外语和法律知识和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仅有两千人左右,熟知国际法、国际贸易法和wto规则的律师尤其稀缺。北京的近一万名律师中仅有三百名具备从事涉外法律工作的能力,上海五千多名律师中只有五十名左右律师具备这样的素质和能力,其他省区的缺口更为凸显。涉外法律案件,非凡是反倾销、知识产权等案件,涉及到的金额往往会有几千万、几亿甚至几十亿美元,假如胜诉,律师费就有几十万、几百万美元。一个高端的法律人才给跨国公司做兼职法律顾问,一年的收入也有几十万人民币!高端涉外法律人才绝对成为了“金领”中的“金领”。以贵州某进出口公司为例,2006年9月,该公司收到埃及海关和商务部联合发出的一项反倾销指控,要求其提供相关财务资料备查,并对此应诉。所有这些资料均是英文文本。我们知道,要到国外应诉,首先要过语言关。由于法律本身的严谨性,必须要有准确流利的法律英语,不能用翻译。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懂得wto的争端解决规则以及埃及本国对此事的处理程序。因该公司的法律顾问对此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只好求助北京的一家律师事务所,由北京派出专业的律师来处理。仅此,北京的律师收费达九万美元之多。 

 

二、涉外法律人才的知能要求 

 

1.涉外法律人才的法律知识(本国+国际-外国)及法律技能。涉外法律人才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本国法律基础知识。法律是主权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每个国家的法学教育的内容首先且主要的是本国的法律。虽然不同国家法律的概念、结构乃至一些基本原则可能不无相通,但基本说来,不同国家法律体系之间存在相当程度的差别,因而对一个法律体系的熟练把握,并不能当然胜任另一个法律体系内的工作。各国法学院培养的人才,都是以本国法律知识为本位。假如从业务内容看,除极少数成为国际组织雇员可能处理和本国无关的纯“涉外”事务外,各国法律专业人员所处理的业务绝大多数是和其本国法律有关的“涉外”业务。因此,作为一名涉外法律人才,本国法律应该是其知识结构的本位和基础,外国(国际)法律是必须努力达到的高度,法律以外的专业知识(经济、金融、贸易、财务等)和操作能力是其重要的业务条件。 

2.语言能力(母语+外语)及跨文化交流能力。梵语中有这么一个说法,说是一个人若是具备梵语中以V打头的五种东西,就会变得伟大,这五种东西就是外表端庄、语言能力、学识、个性和谦卑。由此不难发现语言能力的重要性。作为涉外律师,首先要求有扎实的母语基本功。没有厚实的母语底蕴,不可能有出色的外语沟通能力。因为律师不能带翻译参加国际业务活动,所以,涉外法律人才必须能用外语自由地和外国人沟通。而要成为高端的涉外法律人才,用外语沟通还是较低层面的,把沟通的内容落实到文本则是更高层次的要求。因为法律语言是严厉语言,表达得不完美会导致意义上的差异,而用非母语来表达完美的意义是一个极难完成的任务,即使在国外生活多年的“海归”也不例外。因此,语言能力,非凡是外语能力往往是法律人才涉外化、国际化的“软肋”。

三、涉外法律人才的培养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篇7

关键词:旅游院校;英语导游;人才培养;反思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41

0引言

缘于特殊国情,我国的旅游产业一开始就采取了政府主导、入境旅游优先的非常规发展模式。创汇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发展旅游的重要动机,大批的涉外导游,尤其是英语导游活跃在旅游行业最前沿,成樯嫱饴糜谓哟的中坚力量,国内各大旅游院校则承担了为行业发展培养合格涉外导游人员的重任。

新常态时期,我国发展入境旅游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发了巨大变化,涉外旅游接待领域也因此发生改变,这与旅游院校传统的英语导游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以及路径发生冲突,英语导游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之间逐渐脱节。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旅游院校英文导游培养工作的反思,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之策。

1英语导游人才培养现状及问题

1.1英语导游人才培养现状

按照我国现行规定,导游员必须持导游证上岗,这是导游员最基本的行业准入制度。据此,我国旅游院校毕业的英语导游人才还必须通过国家专门的英语导游员资格认证后,经与旅行社或其他诸如导游协会、导游服务公司等中介签订协议,完成相关程序后,才有上团资格。

实践中,我国旅游院校英语导游人才培养肩负了双重任务,不仅要致力于使学生掌握完整的涉外旅游接待的技能和知识、理论,具备基本的职业素养,还得确保他们能通过资格认证考试。顺利通过认证考试因此成为很多旅游院校在其英语导游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各院校多以本地区的英语导游员资格认证考试内容和形式为依据,来确定其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以及实现路径。

在国内,开设有英语导游或涉外旅游专业的院校,从办学层次看,涉及中职院校、高职院校以及本科院校。经过笔者对成都、重庆以及北京等地的考查,上述地区中职院校学生通过国家英语导游资格认证的比例极低。而活跃在旅游接待第一线的英语导游中,基本上没有仅持中专文凭的。从所属院系情况看,英语导游或涉外旅游专业基本都设置在外语系(学院)或者是旅游系(学院)。

就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培养行业发展需要的,能胜任导游员工作的英语导游人员,是各大旅游院校英语导游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基于英语导游人员的工作流程来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场景以帮助学生掌握英语导游员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用信息;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来保障所培养的学生具备足够的行业实践能力是广泛采用的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

从就业情况看,通过笔者从2014到2016年连续三年对在成都大熊猫基地、北京故宫以及四川九寨沟从事英语导游工作的部分团队导游员的随机调查发现,接受调查的76名导游员中,仅12人在校期间学习的是旅游英语或者涉外旅游专业,余下的分别是诸如商务英语、旅游管理等相近专业。由此可见,目前活跃在涉外旅游接待第一线的英语导游员在校期间接受过系统的英语导游专业教育的比例并不高。

1.2英语导游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回顾我国近四十年来英语导游人才的培养工作,不可否认各大旅游院校为此付出的辛勤劳动,他们为我国涉外旅游接待工作健康快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不能忽视我们在英语导游人才培养方面出现的问题。各大旅游院校培养了大量的所谓英语导游人才,而在业界从事涉外旅游接待的英语导游员却很少经历过系统的高等职业教育;旅游院校的英语导游人才培养与涉外旅游接待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旅游院校为行业培养合格的、能胜任涉外旅游接待的英语导游员的培养目标实际并未完全实现。

2关于英语导游人才培养问题的分析

2.1关于工学结合

工学结合是目前职业教育领域使用频率最高、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一培养模式,能将学校教育与旅游企业人才的需求有机结合,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将学生的学习与就业有机结合,从而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了“三赢”。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形成的校企结合,本是实现三方共赢的好模式,但是就英语导游人才培养而言,在工学结合过程中的诸多障碍往往使其流于形式,并不能达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常,参与工学结合的旅游企业,主要是景点景区、旅游酒店餐厅亦或是旅行社,成本控制和缓解旺季旅游人力不足是这些企业参与校企结合的主要动机。就英语导游专业学生而言,工学结合意味着要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面对入境旅游团提供对客服务,在没有获得导游证的情况下,这事实上违反了《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第四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导游活动,必须取得导游证”的规定,是不被允许的违规行为。在团队运行过程中,学生进入景区、入住酒店,乘坐交通工具等等,都有成本,这是阻碍工学结合的又一障碍。单个入境团队不能同时为多名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工学结合必须分散化,这不便于学校统一安排教学实践活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基于这些原因,事实上是没有旅游企业愿意为未获得导游证的学生提供实践实习机会,而高校中导游英语及相关专业的学生,大多数不能在毕业前顺利通过英语导游资格认证。由此可见,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并不适合英语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

2.2关于教学内容

经考查现行英语导游专业不同版本的教学计划发现,理论性课程内容追求大而全,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心理学、文化学甚至人类学等等,无所不包;实践类课程过分强调以英语导游的工作流程为据来确定和安排实践教学内容,从英文导游员接团准备到送团后的遗留工作、从各类事故的预防处理到各类团队的带团技巧、从不同类型景点讲解内容到讲解方法的灵活运用等等,面面俱到。

旅游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总希望其培养的英语导游人才具有广泛的普适性,能够胜任地陪、全陪及国际领队等所有不同类型的英文导游员的职业要求。愿望虽然美好,但是却难有实现的机会,因为这样的愿望明显违背了英文导游员的职业规律,而学生有限的精力和在校学习时间也允许他们完成如此繁重的任务。

实践中,初入行的英文导游员多是从地陪工作做起,工作区域限于特定的旅游目的地,在旅游热点地区有的地陪导游员甚至长期只带为数不多的几条线路,这样有助于新入职的英语导游员迅速适应工作环境、熟悉工作内容、形成工作能力,从而顺利完成带团任务,成为合格导游员。待地接工作熟练以后,地陪导游方才转向全陪导游,工作区域扩大至全国;待熟练掌握全陪工作,积累有足够丰富的带团经验后,全陪导游方可转为出境领队。从地陪到领队的角色转换,通常需要长达数年时间的工作积累,而妄图通过三到四年的在校学习,要求学生就要完成这样的任务,有揠苗助长之嫌。

3新常态时期我国旅游院校英语导游人员培养的策略调整

新常态时期,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稳步发展、出境旅游市场迅猛增长,产业发展对英文导游人员的需求进一步扩大,英语导游专业的学生就业前景依然看好。但基于产业实践领域发生的变化,我国旅游院校的英语导游人才培养必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变革,方能顺利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

3.1以够用为原则确定教学内容

实践中,导游工作是一份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业界流传着一句话,“能做导游工作容易,做好导游工作很难。”就旅游院校而言,英语导游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顺利获取英语导游资格证、具备胜任地陪英语导游人员工作的能力、素质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够用为原则来确定教学内容,不宜贪多求大,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按要求切实完成教学任务,并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样才有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3.2基于工作线路设计实训方案

传统的英语导游人才培养,强调以工作流程为据来确定和安排实践教学,分别把英语地陪、全陪以及国际领队导游的工作流程梳理成不同的具体目标任务,再依据任务设计特定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通过反复训练以习得所需职业技能。这样的实训方案有其合理性,学生能够通过练习获得某些能力,但这会导致两方面的问题:(1)学生要完成大量的实训任务,内容涵盖地陪、全陪和领队,在有限的时间内实训任务完成质量难以保障;(2)学生习得的从事全陪或领队的工作能力,在他们从业后相当长时期内不能学以致用,造成浪费。

基于英文导游员的从业规律,旅游院校应重点培养学生从事地陪英语导游工作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从事全陪和领队工作的能力。以工作线路为依据设计实方案,不仅贴近英语地陪导游人员的工作实际,而且有助于学生在短期内形成核心职业技能,胜任特定旅游线路的地陪服务工作,然后在此基础上发展其他旅游线路,逐渐拓展学生的执业能力。以成都英语地陪导游做例,通过笔者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英语团队拜访成都都是冲成都大熊猫基地而来,熊猫旅游线几乎是每一名成都英语导游刚入职时的必修课。据此,川内各旅游院校的英语导游人才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让学生能够胜任熊猫线、市内游的地陪导游工作。

3.3基于VR的仿真环境教学

囿于工学结合模式在英语导游人才培养中的种种障碍,情景模拟是旅游院校广泛使用的能力训练方式。参与的师生共同假设某种场景的存在,在此背景下再假设某些特定情节,以此来展开训练。教学中,采用情景模拟能够提高学生从业能力,但是这样的情景多来自老师的描述,学生缺乏对真实情景的理解和把握,难免有抽象之感。虚拟现实技术(VR)能有效克服这一问题。

随着技术进步,虚拟现实技术(VR)已经日益广泛地应用于英语导游专业的教学工作中,VR导游实验室已逐渐成为各旅游院校的标配。利用VR三维技术,能生动地立体再现英语导游真实的工作环境,尤其是景点景区、酒店等具体场景展现或者情节再现,让学生有亲临现场之感,克服传统的情景模拟的不足,有利于其获得职业能力。

参考文献

[1]邹笑言,周采风,任文波.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实践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篇8

【摘要】目前国内和国际市场为涉外护理专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就业环境,涉外实用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只有通过英语教学改革及管理的不断明确细化,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才能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国际化护理人才。

【关键词】涉外;实用护理人才;英语教学改革及管理

目前各大医学院校、高职高专都有护理专业(含英语、日语等语种方向),培养了大量的护理专业人员。纵观欧美各国对海外护士的要求虽不尽相同,但基本要求却是一致的:首先是入门的门槛要具备3年的护士学历、较高外语水平,其次,还要通过注册护士资格考试。因此,强化外语,尤其是英语成为涉外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能够与他人进行有效地沟通,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很多英语教师的确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互动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目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模式,使学生逐渐克服胆怯,学会沟通,勇于展示自我,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尤其在高职高专的涉外护理专业护理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比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方面,由于没有把握护理全球化的趋势,导致护理专业的护理英语教学不够重视,投入不足,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安排等与国际标准衔接不够,直接造成护理人才在英语能力培养上的体系不够科学和完善。另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对护理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护理英语教学中普遍重视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听、说能力的训练,英语综合能力不强。因此,各个护理学校结合教学实际与人才培养目标,有必要切实关注并解决涉外实用护理人才培养与护理英语教学改革与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一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培训是前提。

护理英语在医学英语范畴仍属语言课,设置这门课的最终意义还是在于将语言与专业知识完美结合,更好地服务病人,因此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要紧紧围绕“护理”这一主题。因此,要求从事护生教学的英语教师既要了解基础护理知识,又要提高涉外护理英语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为从事双语教学的护理专业教师强化英语能力,以复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的涉外护士。

复合型教师的培养可以有多种渠道和尝试:通过英语培训、出国培训,采用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护理管理人员及骨干教师到省外、国外进行必要的专题考察、学习,聘请国内外高级护理教师讲学、开展专题报告,使教师从多角度、多层次把握这门课,为教学奠定基础。还可以广开校门,向社会招聘人才,招聘在护理英语教学岗位上工作优秀的教师,以经验丰富者优先。也可以从eSp专业[2]中吸取优异的毕业生。此外,也必要尝试性的开展全国性质的护理英语培训和考试,使教师有方向、有目的、有重点地去上课。

二与基础阶段英语教学紧密衔接是关键。

涉外护理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巩固和发展学生基础英语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逐渐从学习性的基础英语学习转入护理应用性技能培训,熟悉医学术语,学习并掌握英语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掌握各种医学文献的语言风格,为英语语言听、说技能应用和获取专业知识铺平道路。这就要求英语教师采用灵活多面的教学策略。比如:课堂设计模拟英语工作环境高年级的护生已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引导和辅助作用,一方面通过对一些疑难问题分析、解释,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特殊表达及构词规律、文体结构等进行总结,要求学生重点练习、重点掌握,并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此外,根据护士需要与病人频繁交流的工作特点,以临床实习为基础,在课前假设case情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语言优势,角色扮演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演练。根据学生实际需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适时讲授一些公共服务口译、病例探讨分析的技巧,为学生就业需要切实做好专业储备。

三程设计系统合理是必需。

涉外实用型护理人才需具备丰富的专业护理知识和公共英语知识,因此,按照考试课标准制定学时学分时,要考虑到课程课程衔接的两个阶段。第一段为医学名词的学习,相当于美国医学生学习专业课前必修的medicalterminology,主要内容为系统地讲解医学名词的构成,发音和记忆的技巧等。第二阶段为护理知识阶段,其中按疾病分类编入一些贴近实践、实战练习的护理知识。因此,护理英语教材的选用要根据医学英语语言特点,以疾病分类作为章节主题编写教案。每一章所涉及相关的阅读材料最好都来自欧美科技原文读物,由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水平与需要进行修改,在词汇方面频繁应用医学英语的共核词,突出医学词汇外来词多、词形长、结构复杂等特点,总结医学词汇的构词及语音规律;在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应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各类医学文献语言风格、文体结构、含有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英语习惯表达以及长句子、倒装结构、结构分隔现象等的文章,并尽量采用原文。每个阅读主题设计相应的场景练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跟护理交流实战有关的书籍和有关口译技巧的文章,在课堂上播放欧美护理实景录像和与医疗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片断,并在他们的课堂情景演练中考察学生的应用情况。

四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助力。

涉外护理专业人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真正能实现国际化就业渠道的畅通的重要因素。由于中外文化差异,涉外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会面临多种生活方式、多种为人处世方式和多种思维方式的冲击。要积极应对这种冲击就要大力开展跨文化护理教育。首先,要树立跨文化护理理念,加大对跨文化护理教育的重视和发展,积极开展跨文化交际等相关课程,要加大教材改革力度,尽快编写跨文化护理专用教材。

另外,进行涉外护理教育,明确专业方向和办学目的,把学生培养成毕业后能胜任涉外护理工作的高素质国际型护理人才;学校还应设立专门机构,积极争取与国外学校合作办学,开通多种就业渠道,确保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有较理想的就业去向。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篇9

关键词:护理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教学改革

语言是人际沟通的主要方式,是医患、护患交流的工具,是求医问药的最基本的要素。护理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多偏重于一、二年级的英语语言基本技能训练,高年级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职业英语应用能力不足。针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对高年级护理专业学生医学英语课进行了教学改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教学中问题分析

1.1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目前大学的基础英语教学仍然是针对四、六级考试的应试教育,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语法基础和应用能力,但基本没有在真实场景中运用过自己的外语工具,在实际的护理操作中往往出现“听不懂、说不了”的情况。专业英语学习因为缺乏需要沟通的语言环境多流于单纯的文献阅读和医学词汇学习。涉外护理的场景教学条件的缺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不透明、不直接、不专业的环境中实施教学,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1]。

1.2教材选择单一目前的医学英语教材基本上以阅读材料和简单口语教材为主。阅读材料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基本语法为线索,从abc开始,涉及的内容多半只是医学科普知识,各种医学文献文体风格的体现不足,医学词汇的涉及面不够广泛;另一种选用的文章往往是专业性很强的科研文章,作为护理专业学生的阅读材料又嫌太难。以往高年级护生的专业英语学习多采用医学生的专业英语教材和市面上流行的医学英语视听说教材,与涉外护理相关的针对性、专业化的教材很少。

1.3缺乏复合型教师专业课的双语教学是目前很多学校采用的做法,护理专业教师用英语授课常因英语功底不深,表达能力受限制,遇到复杂的知识点用中文重复甚至解释,学生在接触双语教学初期适应性较差[2],往往对中文讲述产生依赖性,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英文学习上。英语教师由于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容易将学科教学视作语言教学[3]。

2教学改革尝试

2.1与基础阶段教学相衔接高年级护理专业医学英语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在巩固和发展学生基础英语技能的基础上,使学生逐渐从学习性的基础英语学习转入应用性技能培训,熟悉医学术语,学习并掌握英语科技文体的一般特征,掌握各种医学文献的语言风格,为英语语言技能应用和获取专业知识铺平道路。

在教学当中,学生普遍反映基础阶段听力和口语的应试训练多,实际工作中无法应用,是与外籍病患沟通的主要障碍。为了使基础学习向专业英语学习过渡,先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基础英语水平设计教材和课堂授课方式,一方面充分利用基础阶段所取得的教学成果,避免教学内容重复,另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尽快将被动的内向型知识变成主动的输出型技能。

2.2教材选择多样化备课时,同时参考若干本医学英语教程,根据医学英语语言特点,以疾病分类作为章节主题编写教案。每一章所涉及相关的阅读材料都来自欧美科技读物,由教师根据需要进行修改,在词汇方面频繁应用医学英语的共核词,突出医学词汇外来词多、词形长、结构复杂等特点,总结医学词汇的构词及语音规律;在语法修辞及文体方面应注意收集那些能体现各类医学文献语言风格、文体结构、含有较多具有代表性的医学英语习惯表达以及长句子、倒装结构、结构分隔现象等的文章,并尽量采用原文。

每个阅读主题设计相应的场景练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大量跟护理交流实战有关的书籍和有关口译技巧的文章,在课堂上播放欧美护理实景录像和与医疗相关的电影电视剧片断,并在他们的课堂情景演练中考察学生的应用情况

2.3课堂设计模拟英语工作环境高年级的护生已具有一定的外语能力,教师在课堂上仅仅起引导和辅助作用,一方面通过对一些疑难问题分析、解释,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遇到的障碍,同时对一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特殊表达及构词规律、文体结构等进行总结,要求学生重点练习、重点掌握,并作为教学考核的内容。

根据护士需要与病人频繁交流的工作特点,在

课前假设情景,要求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外籍病人看病情节,在课堂中进行情景演练。甚至要求他们模仿《急诊室》、《仁心仁术》等欧美电影,设计自己的桥段,在课堂上表演。课堂教学中,适时讲授一些公共服务口译、联络口译的技巧,同时提供机会,让他们实战演练。比如,在门诊教学部分,设计的情节是“说英语的急性阑尾炎病人初次门诊,由不会说英语的医生接诊,由会说英语的护士帮助医患沟通,并执行医嘱”。学生被分成护士组、医生组、病人组。各组之间不准提前沟通,课堂上分别从各组随机抽出1个人即兴表演。护士组的学生不得不在课前参考专业口译员的准备方法,熟记各种与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法。“演出”时邀请护理专业的教师,从护理操作、护理美学等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来充当“病人”,并请他们对“护士”的表现进行评判。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原本对外籍病人的“语言恐惧”减轻了,听力和口语也得到大大提高。

2.4配备复合型英语教师医学英语课仍属语言课范畴,在教学中往往要沿用普通英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与一般医学专业课教学有所区别。英语教师熟悉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在解决学生阅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时可充分利用学生已具有的语言基础,分散学生的难点。但是,为护生设置这门课的最终意义还是在于将语言与专业知识完美结合,更好地服务病人,因此无论是理解还是运用都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学习,要紧紧围绕“护理”这一主题。因此,要求从事护生教学的英语教师了解基础护理知识,提高涉外护理英语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同时为从事双语教学的护理专业教师强化英语能力,以复合型教师培养复合型的涉外护士。

3效果评价

3.1成绩评价考试模拟真实就医或护理服务场景,邀请留学生或外教饰演患者,由英语教师、外教和护理专业教师分别从学生的语言运用、护理专业技能在英语环境中的表现和“患者”在场景中对学生“服务”的理解和满意程度打分和评价。2005级100名参加考试的学生中,30%能够准确运用专业词汇和正确的英文表达与“患者”沟通,服务质量和效率良好;46%的学生英语表达能够让“患者”理解,服务基本能够被外籍“患者”接受。这两类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进入涉外医疗岗位,省去长时间岗前语言培训的麻烦。

4体会

通过场景教学和实战演练,学生不仅提高了专业英语的运用能力,而且受到了专业的医疗英语口译培训,大部分已经具备了直接进入涉外护理工作岗位,无语言障碍地为外籍病人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有一些甚至能够承担起较为专业的医疗口译服务工作。在教学中我们也认识到高年级护理专业本科生医学英语课还有几个方面亟待改进:(1)增加模拟实战的份量,尽可能邀请外国人参与实战练习,帮助学生自然融入涉外医疗的氛围,树立起外语交流的信心;(2)主导医学英语课的外语老师应加强护理知识,特别是护理人文知识的学习,还要了解国外护理伦理常识,培养学生的专业气质;(3)尽快编写系统化的护理英语教材,选择主题、内容适合于高年级护生的材料,将实战场景带入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主题的训练中;(4)为学生创造更多与留学生和外籍教师沟通的渠道,特别是学术交流渠道。

[参考文献]

[1]黎辉.当前涉外护理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8,10(2):169-171.

[2]隋树杰.护理本科生对双语教学的认知及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护理学报,2006,13(11):68-70.

涉外法务就业前景篇10

关键词:涉外导游;人才培养;实践与操作

一、涉外导游职业特点

什么是导游?“导游”这一词来自于英文的tourguide,根据美国《住宿、旅行和旅游词典》,tourguide是指“领有执照并受雇带领旅行者在当地观光旅行的人。”“依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的规定,导游员是指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运用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为旅游者组织、安排旅行和游览活动,提供向导、讲解和旅途服务的人员。”

根据所使用的语言,可以把导游员分为中文导游员和外语导游员,中文导游员主要针对国内和港澳台市场,使用中文进行整个游程的讲解;外语导游员(又称涉外导游)主要针对入境旅游市场(除港澳台外),使用入境国语言进行整个游程讲解。天津商业大学李志刚认为,作为国际化导游人才,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二是通晓国际旅游业基本规则和惯例;三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四是熟悉、尊重有关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五是具有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随着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和壮大,不仅需要国家对旅游景区的重点打造和推广,更需要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才。人作为最活跃的文化载体,特别是承载旅游目的地接待的涉外导游,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国民素质和现代化水平。涉外导游不仅负担着把本国本地区优美的自然景致、璀璨的文化魅力展现给世界,吸引世界各国旅游消费者的重责,而且在接待过程中还应保持平等、文明和热情。因此,作为涉外导游,跨文化交流是最基本的能力。

二、旅游院校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

对于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必须和导游这一职业要求相吻合,学生所学的知识应适应岗位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需要培养一批有社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涉外导游人才。

1、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职业道德不仅是反映社会道德的需要,而且是反映职业、行业以及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往往强调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培养,而当今社会中存在着导游人员服务意识淡薄,个别导游人员有侮辱祖国的言行等问题,这是个人道德品质的不良表现,同时也反映出职业道德教育的不足。无论何种教育形式,传授知识都要与育人同步而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提高运用道德标准判断事非的能力。高尚的职业道德不但表现为自觉履行职业责任、遵守职业纪律,还表现为完成本职工作的过硬本领。

2、调整现有的课程体系,增加实用型课程。现有的课程存在一定的问题,在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中出现多门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旅游文化”、“旅游资源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等课程都涉及到对宗教、民俗、建筑等知识的讲解,重复的授课内容使学生的听课质量下降,同时也浪费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时间。我们可以增加有关历史、文学鉴赏、美学等课程,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量。

3、提高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学生的外语表达能力离不开实践—再实践的过程,只有场所的不断丰富,才能为学生外语能力表达提供有利的条件。目前,高职院校涉外导游主要有四个校内实训室:一是模拟涉外导游实训室,通过提供三维立体景点视频,学生在仿真情境下使用英语演练导游接待、景点讲解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导游能力。二是数字化语音实训室,主要培养学生外语语言能具备将知识运用于工作过程中的能力才能被称之为“人才”,这种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校内仿真演练和校外实习才能真正实现。三是涉外导游翻译实训室,通过提供同声传译资料和景点描述,培养学生导游口译能力和笔译能力。四是跨文化沟通体验室,通过提供客源国视频、服饰、餐饮器皿等设施,帮助学生体验异国文化与礼仪,学生在仿真演练过程中学习跨文化交流技巧,并了解客源国礼仪和价值观。

4、加强学生的心理修养。我国的旅游专家对导游工作者提出身心健康的条件,导游工作中接触的人多而杂,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这要求导游工作者应该有健康的心理来抵制不良诱惑,同时学会心理调适排解压力。通过增设心理修养方面的讲座,以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一,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第二,正确地对待环境和客观地认识自己,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第三,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发展与他人的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五,掌握心理调适方法,学会自我调节。

三、社会环境中涉外导游人才的培养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型人才的劳动者。熟练的专业技能必须通过技能训练才能获得。因此,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构建旅游专业技能训练规范化体系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根本。旅游专业课程尽可能安排实地景点或者相类似的模拟场景,让学生尽早适应岗位需求。尽可能让学生在现实职业岗位的环境中进行训练,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及时吸收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最新成果的能力。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操作型、实践型旅游人才,而校企合作就是职业学校主动适应市场、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学生培养以旅游企业需求为出发点,实施订单式培养,进行实习前的岗前培训。把职业能力的培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旅游专业师生走进旅行社,旅游行业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这种优势互补、共生共长的办学机制,有利于涉外导游人才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真正融入市场,实现以产促教、以教兴产、产教结合的育人模式。积极鼓励更多的旅行社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全过程,广泛实行校企联合,使学校学习与企业实习交替进行。加强与旅游行业、企业联合办学,发扬改革创新的办学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结论

近年来,我国入境旅游快速发展,涉外导游工作不仅可以获得数量不菲的小费,也能获得可观的购物提成。涉外导游收入的改观,极大地刺激了人们报考英语导游员的热情。从目前看,获得英语导游员资格证的人员数量在逐步递增,但真正符合涉外导游能力要求的人数不多。因此,改革高职院校涉外导游专业教学是保证旅行社能够获得优秀涉外导游的必由之路。涉外导游工作质量的改善,将影响外国游客看待中国的方式,形成入境旅游的良性循环,这对于我国“十二五”提出的旅游业发展至关重要。

 

主要参考文献:

[1]胡爱清.涉外导游人才成长规律研究.当代经济,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