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工业废水污染案例十篇工业废水污染案例十篇

工业废水污染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51

工业废水污染案例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球上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类平均寿命延长。然而,一些列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空气污染、水污染、气候异常等现象愈发严重。人类在进行科学发展的同时也因该注重生态问题。生态道德观要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道德层面的约束,对环境科学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一、生态道德影响环境科学技术方案的选择

 

在运用环境科技进行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二次污染的问题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例如,在处理废水的过程中,从水中去除出来的污染物必然会有另一个受体,造成二次污染。在进行治理方案的设计时,就应该结合整体进行考量,考虑废水和二次污染的受体哪个会对人类以及生态系统产生更大的危害,将不同的治理方案进行对比,选择对生态造成较小危害的物质作为污染物的受体。根据生态道德的要求,污染治理不应该局限于局部治理,应该关注生态系统在治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危险,不能仅仅考虑人类自身的利益。

 

二、循环利用资源,创造经济价值

 

循环是大自然的智慧。在进行环境科学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引入循环利用的思想,可以有效利用废物,创造经济价值。例如,可以将工业废水进行净化处理,用于发电厂的锅炉补充水,节约淡水资源。除废水外,废气、固态废弃物等都可以找到合适地方式加以利用,如炼油厂烟气中的So2可以通过相应的化学处理制成石膏,用于石膏生产。废物循环利用既可以减少污染还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由此可见,在生态道德的指导下,环境科学技术更加注重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协调,达到环境和经济的双赢。

 

三、生态道德在环境科技工作者的工作中起指导作用

 

环境科学技术包括对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土壤等多方面的污染治理。生态系统是一个相互影响的整体,在进行水污染治理的同时,不能只要求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还要关注污染物的最终去向。物质是守恒的,将污染物从水中提取出来之后必然会转移到其他地方。污染治理的目的是将污染物无害化,使经过处理的污染物不再对大环境产生危害,或者降低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不能认为污染物不再在局部环境存在就是完成了污染治理的任务。因此,生态道德是环境科技工作者所必备的品质,在他们的工作过程中起到指导作用,对他们的工作提出更高的挑战。

 

四、以生态道德为指导,可以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相互合作

 

正如一直所强调的那样,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相关的环境科学技术人员多专研某一个领域。例如,大气污染方面的专家可能并对废水治理的技术不够了解。生态系统中,水和大气、土壤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单一治理可能造成污染转移,不能真正地治理好环境。因此,在生态道德的指导下,环境科学各领域应当进行互助协作,进行知识共享,在设计治理方案时从整体环境出发,各领域的专业人才进行思想碰撞,设计出可以将废弃物循环利用、效益最大化的环境治理方案,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的。

 

五、生态道德观念要求环境科学从业者具备多方面知识

 

丹麦卡伦堡生态园是生态治理方面非常著名的一个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海湾内的盐水被用为冷却水,最后被供给到渔场使用;含有二氧化硫的废弃与硫酸钙反应制得石膏,胰岛素生产过程中的废弃酵母被用作饲料。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进行环境科学治理方案设计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包括化学、生物甚至交通运输、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生态道德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互利共赢,强调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治理中的全局观念。因此,环境科学从业者需要全方位的提升自身素质,鼓励从业者掌握跨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从而更好地位环境治理工作服务。

 

总结

 

在污染日益严重的现代社会,生态道德观念对环境科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进行环境科学技术方案的选择过程中、在环境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方面都发挥着指导作用。在环境科学从业者的培养过程中,生态道德观念在高校的课程设置等方面也产生着影响。生态道德观念要求环境科学的发展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全局观,将人类视为生态环境中的一份子,寻找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之间的平衡。

工业废水污染案例篇2

关键词:染整废水;回收;综合利用

引言:纺织染整的废水主要就是来自于纺织原料的初步加工以及染整加工等生产工序,加工工段产生的废水污染较高,但其污染物因子是相对单一。国内企业很多都是把重点放在混合废水的处理方面,然而对于有用的污染物质回收并且进行相应的资源化利用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治理则是相对比较少的,这样一来不仅仅会加大综合废水处理量,增加处理的成本,且加大处理难度,一般没有保障综合废水的处理效果,最终真正的达到达标排放。

1染整废水中的资源回收

染整废水成分包括一些染料、羊毛脂和蜡等,有些成分回收起来工艺简单,成本较低,而且回收的物质能再次运用到生产中,显著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益。

1.1染料的回收

理论上来讲,对于一些水溶性较差的染料,可以通过诸如气浮、絮凝沉淀、膜分离等理化法使之与水固液分离,从而得以回收,但是在实际生产中实施起来却非常困难。例如,可以使用外压膜管式超滤器,对织厂染色废水采用超滤法进行靛蓝还原染料回收,浓废水经粗细隔栅和过滤机初步处理后经调节池稳定,直接进行超滤处理,运行中取得较好的结果。

1.2蜡染印花洗蜡废水中的蜡回收

洗蜡废水中的松香蜡质含量很高,不加以回收直接排放到环境,不仅浪费大量资源,而且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该产业废水中松香蜡质的存在状态,因洗蜡方式的不同所采用的回收方式亦不同。

采用机械水洗方式洗蜡废水中的松香蜡质,主要以悬浮的状态存在,成分较为简单。若采用传统的沉淀、过滤等物理方法回收的话,回收率不高,且工作量大、成本高。在实践中,可采用双级气浮工艺处理实际洗蜡废水,蜡回收率可达90%以上,大大提高了蜡回收率,且回收蜡质含水率低,易于重新利用。回收蜡质可用于生产车间重新上蜡使用,并且蜡回收后的废水可回用于洗蜡工段。

工业生产中另一种洗蜡的方式是采用碱洗法,该类废水中的蜡主要成呈散态,直接分离的方法比较难以实现。多数企业是将其与其他废水合并处理,这种做法不利于资源节约。在实践中,采用酸析法取得了较好的回收效果。该法是将废水的pH值调节到3~4,此时松香蜡质转变为疏水状态并凝结成絮状体,具有了吸附其他杂质的能力,而后通过沉淀或气浮的方法分离絮状体,实现固液分离,从而实现蜡质的回收。另一种不以回收利用为目的的处理方法是:对印花水洗废水进行电化学处理,出水直接与碱洗废水混合,可同时实现印花废水脱色和碱洗废水的脱蜡,其各项污染指标去除率均可达到90%以上,处理效果明显且处理费用低。

1.3丝织物精炼废水中丝胶的回收

丝织物精炼废水中丝胶含量高,对其进行回收后,可广泛用于纺织、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较大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大幅度降低对含丝胶废水处理的难度。对于丝胶回收的方法较多,有混凝法、离心分离法、溶剂萃取法、酸析法等等。其中超滤法多用于高效高纯度的丝胶回收。此外,还有冷冻法回收的例子:调节pH至蛋白质等电点(约为7左右)以上,在-24℃下冷冻,丝胶回收率可达70%,废水CoD值下降70%以上,其工艺简单,回收率较高,不足是能耗大。

2染整废水综合利用方法的探讨

如何采用优化的工艺,使水量能够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用量最少,同时能够回收利用废水中的余热,是当前染整行业中废水综合利用的关键问题。下面提出并分析针织染整厂的染色废水的几种综合利用方案。

2.1针织染整的用水要求

一般来说,我国的针织染色主要以间歇式浸染法为主,这种方法所用的水大概有以下3种:蒸汽用水、冷却用水和浴中用水。

2.1.1蒸汽用水

蒸汽用水是用于锅炉蒸汽的用水,水质要求最高,必须经过软化和除氧等处理。蒸汽在染色机用于加热后冷凝成水,即冷凝水。在大多数情况下,蒸汽输送过程、热交换过程和冷凝水输送过程不会产生污染。因此,冷凝水的水质为最好,在没有污染的情况下符合锅炉水的水质要求,可以直接用作锅炉用水。

2.1.2冷却用水

冷却用水是降低针织物煮漂、皂洗、染色等过程中浴中温度的用水,理论上对水质的要求并不高。主要是要求水温低,并且是越低越好。然而在实际生产中,要考虑到在热交换器处的结垢问题。所以对于水中杂质和硬度等因素有一定的要求。

2.2废水综合利用方案探讨

以上对针织染整厂废水类型,废水水质和水温以及各道工序所需水温水质进行了介绍,下面从清洁生产、能源节约的角度,比较以下几种综合利用方案,并分析各方案的利弊。

2.2.1直排方案

该方案未对废水进行回收和综合利用,直接将其排放。该方案是为了与其它方案对比而提出的,它不需要对染色设备做任何改造,总的耗水量就是各个部分用水量的总和,实际运行成本与水费、电费及污水处理费有关。该方案的流程示意图见图1。

2.2.2冷凝冷却水综合利用方案

冷凝水一般符合浴中用水的水质要求,如果冷却水是采用新鲜水的话,就可以将冷凝水和冷却水合并一起回用。该方案的流程见图2。

这种方案构造简单,在原有设备基础上只需添加若干个蓄水池和疏水管网。冷凝水和冷却水经收集后,直接作为浴中用水用到生产中。此方案简单易行,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蓄水池的建设会造成占地面积较大,而且冷却水和冷凝水也不可能达到100%的回用率(经每一次回用后,都会有一些作为染色机的废水排出)。当冷凝水和冷却水回用温度较高时,会对回用的效果产生影响,特别是对染整工序。由于加热蒸汽和冷却水共用一个热交换器,使得冷凝水不能直接回用到锅炉中,导致这部分热能损失。

2.2.3达标处理水回用方案

通常,经过达标处理的废水水温与常温相近,可以作为冷却水回用到生产中。工艺流程见图3。

将处理达标后的污水进行回用,只需要铺设一个回用系统,投资不多,而且可以将原来的冷却水用量全部节省,回用率很高。但是,用达标处理水来进行冷却,易污染热交换器,蒸汽的冷凝水也无法直接作为锅炉用水回用,损失了冷凝水的余热。

3结语

随着排放标准的日益严格,势必对染整废水的处理技术进行深入的探索。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染整废水的处理工艺将逐渐完善,投资省、运行费用低、操作简单的处理技术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去。

参考文献:

[1]陶涛.我国纺织染整企业废水处理相关问题探讨[J].给水排水,2012,(03).

工业废水污染案例篇3

今年以来,在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的指导和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我局以改善县域环境质量为核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各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现将第一季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县域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据监测数据显示,今年1-3月,我县和顺交界断面水质、乡(镇)和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列入上级考核的8条小流域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标准,其中Ⅰ类水质比例达50%;县域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100%,其中一级达标天数比例75.6%,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2.2%和30.7%,pm2.5等6项指标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空气质量较去年同期有明显改善。

(二)推进环保督察问题整改

充分发挥牵头部门的作用,督促有关部门加快推进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及简易垃圾填埋场整治等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截至目前,水电站生态流量下泄问题县水利部门正在抓紧整改,已完成全部56座水电站生态下泄流量核定,其中,20座水电站已安装下泄流量在线监控,9座已接入在线监控平台;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完善方面,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主体已基本完工,并完成主要设备采购。县生活垃圾填埋场改扩建工程正在进行基础施工,县餐厨垃圾(泔水)应急处置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餐厨(生鲜)垃圾处理中心正在建设,预计5月正式投入使用;简易垃圾填埋场整治方面,仙华洲梨树窠简易垃圾填埋场已按要求完成整治并销号,止马杉关和寨里茶富简易垃圾填埋场已完成表面覆土和绿化。

(三)深入开展四比六促活动

根据全县的统一部署,深入开展“四比六促”促生态保护活动,作为牵头部门,督促有关乡(镇)和部门履职尽责,形成工作合力,推进落实各项工作,其中,今年1-2月份我县“四比六促”促生态保护活动在全市考评中荣获第2名佳绩,其中“环境质量情况”和“环保重点工作情况”考评子项位居全市第一,县委、县政府对我局取得的工作成绩还专门进行了通报表扬。

(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1.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整治餐饮油烟污染,全面推行多部门餐饮联审会商机制,对6家新办餐饮店进行环保前置审核把关,全部配套油烟治理设施,从源头上严控油烟污染。开展烟花爆竹燃放整治行动,春节期间,向全县人民发出《“拒燃烟花爆竹 守护光泽蓝天”倡议书》,积极引导群众少放、不放烟花爆竹,通过专项整治,今年春节期间,我县空气质量未出现超标,比往年明显改善。继续巩固城区周边异味整治成果,在指导圣农公司及下游相关家企业完成生产异味全过程治理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又督促6家企业安装恶臭在线监控设施,实现恶臭24小时在线监控。此外,今年还严厉查处了一起非法炼铅排放废气案件,炼铅场所已被依法查封、取缔,并将污染环境罪嫌疑人移送公安机关刑事处理。

2.着力实施“碧水保卫战”。加强企业废水污染治理,指导圣农公司开展养殖废水治理,建成并投用华桥乡增坊兰坑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和马脚印肉鸡场沉淀储液池,并配套购置槽罐运输车,将华桥乡增坊片区12个种鸡场和马脚印肉鸡场洗栏污水收集后采用槽罐吸污车分别转运到兰坑污水处理站和圣农肉鸡加工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达标后排放,目前,正在抓紧建设大青片区祖代鸡场污水处理设施。巩固生猪养殖污染整治成果,全县保留的16家生猪养殖场均按要求完成污染治理,8家规模生猪养殖场已安装污染在线监控设施,7家完成全球眼视频监控安装,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此外,今年以来,还对2家超标排放废水的养猪场进行处罚;不断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对发现的3个环境问题,督促有关部门整改到位。按时完成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和2018年度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源状况评估工作。

3.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加强危险废物污染防治,督促辖区内圣农公司、凯圣生物质发电、美迪化工等工业危险废物产生企业按照规范要求处置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方面,3家医疗机构和16家养猪场医疗废物均按要求交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处置。全面落实实验室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工作,县环境监测实验室、疾控中心实验室和三所中学实验室危险废物均按要求做好危废暂存,并委托有资质单位规范化处置;强化对重点对象的监管,加大对美迪化工和县垃圾填埋场日常监管力度,定期开展巡查,督促其按规定对周边区域开展土壤环境自行监测,落实污染防治措施。督促加快垃圾处置设施建设,督促有关部门加快推进县生活垃圾填埋场改扩建、餐厨(生鲜)垃圾处理中心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等项目建设,县生活垃圾填埋场改扩建工程正在进行主体施工,餐厨(生鲜)垃圾处理中心基本建成,预计5月投入使用,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已完成项目选址。

(五)加大环境监管执法力度

一是重拳打击违法排污行为。持续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查处、打击一批环境违法行为,1-3月,共立案查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5件,处罚金7万元,办理“四个配套办法”案件2件,司法移送污染环境犯罪案1件;二是开展专项执法整治行动。集体约谈全县22家KtV、小酒吧等娱乐场,对其再教育、再警示,严防噪声扰民。突出重点,对美迪化工、污水处理厂等国(省)控重点排污企业开展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消除污染隐患;三是妥善处置环境信访投诉。做好环境污染信访投诉工作,切实维护广大群众的环境权益,今年以来,共受理各类群众环境信访与投诉件18件,其中涉水4件、大气6件,噪音6件、其他类2件,办结18件;

(六)主动服务绿色发展大局

一是推进污染源普查工作。在完成对全县污染源清查建库、数据采集等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污普入户调查数据修改完善及空间信息采集工作,并着手开展污普档案台账建立工作,为全县环境监管和绿色发展提供支撑;二是优化项目环保审批服务。发挥环保审批前置作用,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压实审批时限,积极服务全县项目建设,1-3月共审批建设项目7个,为3家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为5个项目办理环保设施验收;三是积极开展排污权交易工作。用好排污权交易的经济杠杆作用,支持重点项目建设,1-3月完成承天金岭药业、阳欣炭业2家企业初始排污权核定及确认工作,指导全县2家企业购买排污权指标,帮助其解决排放总量需求。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少数乡(镇)、部门还没有真正扛起生态环保属地和行业主管责任,在一些工作的落实上存在推诿现象;

2.环保基础设施仍然存在较多短板,县生活垃圾填埋场库容紧张,乡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城区污水管网不够完善;

3.受城市建设影响,县域大气环境中pm2.5和pm10已成为首要污染物,施工场地和城市道路扬尘控制仍需强化。

工业废水污染案例篇4

一、欧洲典型废水税制度及实施情况

(一)基本征税制度

荷兰1970年《地表水污染防治法》确立了废水税征收制度并于1971年生效。该税对于所有向地表水排放的排放者,无论直接或间接排放都征收水污染税。征税对象为有机物、氮、水银、镉、铜、锌、铅、铬和砷等物质的排放。税率自1971年以来已多次提高,在1972年至1990年间税率翻了3倍,1990年至90年代末期,税率又翻两倍。税率范围为每污染单位59荷兰盾至138荷兰盾(27欧元至63欧元),水务局对每污染单位平均征收82荷兰盾(37欧元)。

德国废水税由独立的环境顾问委员会于1974年提出建议,废水税联邦法律于1976年通过,1986年、1990年及1994年进行过修订。大部分州有关税收条例于1981年生效,有些州1982年至1983年间生效。该税种仅对直接排放者产生影响,即工业和市政废水直接排放者。间接排放者缴纳原污水处理费。德国约有8,000家市政污水处理厂以及4,000家工业废水直接排放者,这些企业属德国最大的企业。自1997年1月1日起,该税税率调增为每污染单位70德国马克(36欧元)。每污染单位是指50公斤化学需氧量(CoD)排放,25公斤氮排放,3公斤磷排放,2公斤有机卤素化合物排放,20克水银排放,100克镉排放,500克镍排放,500克铅排放或1000克锌排放。

丹麦废水税法律在1996年6月由议会通过,1997年1月1日实施。该税适用于直接排放者,包括污水处理厂、直接排放的企业以及未与排污管网连接的住户。税率标准是每千克生物性氧化物11丹麦克朗(1.48欧元),每千克氮20丹麦克朗(2.69欧元),每千克磷110丹麦克朗(14.78欧元)。

(二)减免税

德国废水税征收与排放标准之间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如果污染物排放符合标准,税负降低,如果排放者提前设定改进目标并行之有效,使污染物排放质量标准高于规定水平,税负将进一步减少。如果遵守了Gat(一般可接受技术标准)或Bat(最佳可用技术准则)指南,工业排放者可以得到50%的减税,市政污水排放者可以得到15%的减税①。当达到最低排放标准时,用于改善市政污水处理的投资可在3年内免税,若未达到标准,则可追溯税款。

丹麦税法允许六类工业生产者进行税收豁免,若税额超过20,000丹麦克朗(折合2,686欧元)以上,就可以对应纳税额的70%或97%进行豁免。具体豁免额由税务机关决定。水产业,纤维素生产业和糖业适用于97%的豁免比例。有机色素,果胶以及维他命的生产企业适用70%的豁免比例。这两种情况都只有在企业80%的应纳税额都与上述提到的业务相关时才能运用税收豁免。

(三)收入使用

荷兰国家水域废水税收入被用于支持市政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内部污染减轻。在早年的征收计划中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环,该措施帮助大多数污染企业控制了内部污染物的排放,工业补贴计划于1996年被废止。

根据德国联邦环境署估计,其废水税收入60%来自市政,40%来自于工业(RiZa,1995:107)。在1981年至1998年间,该收入从87,400,000欧元增至368,000,000欧元,增幅达320%,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税率从每污染单位12德国马克增长为70德国马克。征税所产生的收入由州政府支配,并用于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以及水质相关项目中。州与州的做法虽各有不同,但该收入主要用于投资建设市政污水处理厂。

丹麦税收收入归属国家财政,但作为议会政治妥协的一部分,税收收入中大量的资金被用于一个独立的水资源基金,该基金用于保护和确保未来水资源的供给,尤其针对水资源短期的地区。

(四)环境效果

荷兰征收废水税后,地表水排放的净负荷从1970年的相当于45,000,000居民排放量降至1996年相当于4,600,000居民排放量,与1970年相比减少了90%。工业的有机物总排放量从1970年的28,000,000降至1996年的3,300,000,仅为1970年排放量的12%。一些学者对荷兰水污染费用征收的刺激功能和效果进行了评估。Bressers(1988)运用回归分析法展现了税率的上升和不同企业控制污染之间的联系。Schuurman(1988)对150个企业进行了访问并询问不同的政策工具所带来的控制排放污染物的影响。其中54%的企业认为征收政策对他们减少排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andersen(1994)认为,因为有效的征收制度和对清洁技术的重视(很多清洁技术从收入中得到补助),荷兰水污染控制政策比邻国的类似项目更为有效。

德国废水税的主要效应在于它对标准遵守的影响,该税实施后,公共污水处理厂的遵守率十分高。第二个效应是更多地促使了与该税相关的污染物排放的减少。旧行政州的污水排放数据显示,从1981年至1995年,污水排放减少了31%(联邦统计局,1998年)。许多企业发现在生产过程中提高水利用率比引进或改进污水处理实施更节约成本。

丹麦1996年到1998年间,污水处理厂生物性氧化物,磷和氮的排放下降了20%-25%。城市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率提高,许多污水处理厂的排放低于规定要求。但废水税出台以来工业直接排放者废水排放量有所增加。

上述欧洲典型废水税方案主要内容见表1。

二、我国废水税方案主要内容探讨

(一)开征废水税是强化我国水污染控制经济手段的重要路径

我国目前水质污染现象非常严重。据《2011年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七大水系的398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6.3%;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15.3%,地表水总体上属于中度污染。地表水污染严重的同时,地下水形势也不容乐观。根据2010年182个城市的4110个监测点地下水水质监测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水质为较好以上的有1759个监测点,其比例只占全部监测点的42.8%。其余2351个监测点为较差与极差水质,占全部监测点的57.2%,而其中极差的监测点有689个,占较差与极差水质的29.3%。

我国水体中有100多种污染物,从目前水体污染状况看,最主要的污染物是CoD。我国水污染排放量大,远远超过水环境容量。根据中国环境规划院的测算,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大约为1080万t/a,2005年CoD排放总量1414.2万吨,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约90%以上②。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恶性污染事件不断发生,如2004年的沱江污染、2005年的松花江污染、2007年的太湖蓝藻暴发等,影响程度之大、范围之广前所未有。我国针对水污染采用的主要经济手段是排污收费制度,相对于污染物排放量而言,排污费收入则处于极低的水平(我国近年来废水排放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污水排污费征收情况见表2)。排污收费制度实施三十多年的情况显示,征收刚性不足、执法随意性较大、实际征收率偏低是其难以逾越的关键障碍,限制了环境经济工具作用的发挥。在我国面临严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的必由之路的背景下,探讨如何采用具备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特征以及具有双重红利等效应的污染税手段替代排污收费制度,如何运用更规范、更有效的税收手段强化环境经济政策成为近年来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而这一问题也受到有关政府部门的重视,如国务院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提出“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选择防治任务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等,为其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运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征税范围与纳税人探讨

界定征税范围是税制设计的首要问题,确立废水税的征税范围,应着重考虑以下三个问题:1.我国主要水污染源;2.税收征管可行性;3.与污水处理费缴纳范围的协调问题。我国水污染物排放的来源主要有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农业污染源,污染水体的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及重金属等。由于农业污染源主要是面源污染而非点源污染,对农业污染物排放的监测与计量难度很大,农业污染源暂不纳入废水税征税范围③。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可纳入征税范围,但工业废水以及生活污水排放时存在两种不同的情况,一是经处理或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等自然环境;二是通过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处理后由污水处理厂向外排放。从废水排放的途径或过程看,将废水排放至自然环境的,称为直接排放;将废水通过城市管网排放至污水处理厂的,称为间接排放。间接排放采用污水集中处理的办法,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实行有偿服务,排污者需按规定缴纳污水处理费,污水处理费的法律性质是服务性收费,收入主要用于补偿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成本。污水处理费与排污税性质的不同决定了我国不宜采用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一体化征收的模式,排污者间接排放的废水不征收废水税,该部分废水应在污水处理厂的排放环节缴纳废水税。因此,我国废水税应选择对直接排放者征收,即对将废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的单位或个人征税。考虑到目前我国城市生活污水的绝大部分是排入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家庭生活污水一般缴纳污水处理费,为了简便征管,对于未与城市管网连接的家庭也不纳入征税范围,即主要对将废水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的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征税。废水征税范围与污水处理费收取范围见图1。

图1:废水征税范围与污水处理费收取范围

(三)征税对象的选择

笔者在《中国环境税制》一书中,曾对废水征税对象可选择方案(见表3)进行了分析。不同的方案各有利弊,有的更加符合效率原则,有的则更加符合公平原则,但在制度变革过程中,历史的一些做法常常难以切断,包括技术方面的、利益方面的。从充分考虑我国征收排污费所积累的技术经验等角度出发,沿用排污费对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征税的做法更具有制度变革方面的可行性,这也符合国外征收废水税的一般做法。从国外情况看,尽管废水征税范围存在差异,但基本都选择了废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作为征税对象,该方案直接针对水污染物征税,有利于为纳税人创造一个公平的税收环境,实证经验也显示基本达到了预期目的。因此,从调节目的、效果与已经积累的技术经验考虑,我国废水税的征税对象可确定为废水中主要污染物。

具体来讲,征税对象可包括一类污染物、二类污染物及其他污染物。一类污染物、二类污染物的划分标准及具体污染物见表4。

(四)税率形式与水平的探讨

税率是决定废水税征收效果的关键因素,税率的制定,既要考虑征税目的,又要考虑纳税人的综合负担水平与负担能力,既要考虑不同地区的差异,又要考虑避免引发污染物的区域转移。总体来讲,污染物平均治理成本是确定税率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税率形式宜采用幅度定额税率,在此幅度范围内,设定全国统一税率,并允许地方在统一税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浮动。

1.税率总水平应保持适度,污染物平均治理成本是确定税率水平的重要参考依据。税负水平是影响环境税调节作用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税率水平会使纳税人作出减产、缴纳环境税或者安装处理设备的不同选择。从理论上说,具有良好刺激污染物削减功能的税负水平必须高于污染物的平均治理成本,过低的税率水平难以达到环境保护目的,过高的税率水平又可能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污染物平均治理成本是设计税负水平的重要依据。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有关专家测算④,我国主要水污染物CoD(1994年)单因子平均处理成本1.58元/公斤,多因子平均处理成本1.06元/公斤⑤,考虑到大多数工业废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率都在80%左右,有效的税率水平应为:污染物平均处理成本/处理效率,即CoD单因子税率水平为1.98元/公斤(取整数2元/公斤),多因子税率水平为1.33元/公斤(取整数1.4元/公斤)。考虑经济发展因素和通货膨胀等因素,负担水平也应相应上调。基于此,废水税税率幅度可考虑以1.4元/公斤的50%为税率水平的下限,以1.4元/公斤的200%为上限,即每公斤CoD0.7元~2.8元。该税率幅度下限与原排污费水平不变(排污收费水平多年来执行CoD0.7元/公斤的水平,目前仅有部分地区提高到1.4元/公斤),如果执行下限水平,排污者的负担基本不发生变化。税率幅度上限则预留了一定的排污成本增加的空间。

2.税率水平应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不同地区环境容量、减排成本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税率水平不宜采用一刀切的方式,而应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赋予地方一定的灵活性。但地区间过大的税负差异既可能影响总体的污染控制效果,也可能造成污染源在不同地区的转移。兼顾不同地区的污染消纳力、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区间税负差异不宜过大等因素,可规定不同地区在国家统一规定的税率标准基础上有一定的浮动空间(如20%)。

(五)减免税手段的重点运用范围

从理论上讲,废水税旨在通过增加污染物排放成本,利用价格机制来引导水污染的减少,减免税的运用会削弱废水税的调控功能。但具有良好调控功能的税负水平可能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甚至使企业难以为继,影响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因此,开征废水税应兼顾其调控作用的发挥与企业竞争力(或负担能力)之间的平衡。国外在引入废水税时,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减轻纳税人负担:一是减免税手段的运用,如丹麦为大型工业排放者提供较大幅度的减免,德国对达标排放者实行减免,二是通过实现“收入中性”来避免纳税人负担的增加,如丹麦废水税的引入是其绿色税制改革的一部分,引进该税的主要目的是实现部分所得税向环境税的税负转移,其废水税集财政和环保目标为一体。

我国废水税的纳税人主要是排放废水的工业企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厂,结合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与废水税的主要征税范围考虑,对因开征废水税增加的负担应区分不同情况运用不同的方式予以解决:

1.废水税对工业的行业竞争力或负担能力造成的影响应主要通过“收入中性”来解决,即征收废水税的同时,降低其他税种的税收负担。我国现行税制结构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为双主体,其他税种配合发挥作用的税制体系。2007年流转税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为49.5%,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为26%,其他税种占税收收入总额的比重为24.5%。现行税制未反映商品和劳务的环境成本,抬高了应鼓励的如投资、劳动等经济行为的价格,对污染等应该限制的经济行为则保持低价格,税制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通过增加对污染行为的税收,降低部分流转税或所得税,使纳税人不会因为新征税种而增加额外负担,同时一定程度上将部分税基由普通商品或劳动所得、资本所得转向环境污染,实现部分税负从传统的一般税基向污染行为的结构性转移,这种转移对于进一步优化我国税制结构,发挥税收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矫正负外部性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影响,不同行业的税负水平也将发生变化,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

2.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应运用减免税优惠手段,以避免其税负增加过多。污水处理厂运营是公用事业,有稳定性高、利润率相对较低的特点,政策规定采用“保本微利”的定价原则。污水处理厂作为城市公用事业的性质使其经营过程中相关税收政策多以优惠为主,如对再生水、污水处理劳务免征增值税;对公共污水处理项目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给予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的优惠,企业购置并实际使用规定范围内的环境保护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应纳所得税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今后5年内结转抵免等。而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达到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免缴排污费”,即达标排放的污水处理厂也不缴纳排污费。可见,开征废水税如果对污水处理厂不实行税收优惠,将会较大幅度增加污水处理厂的负担。而由于污水处理厂在增值税、所得税方面都享有优惠,即使环境税的开征实现“收入中性”,污水处理厂也难以通过减少增值税或所得税的方式来避免其税收负担的增加。

可见,如果开征废水税,减免税运用范围的重点宜确定为城市污水处理厂。

(六)收入使用的选择

从国外情况看,征收废水税取得的收入多采用专款专用的形式,丹麦引入废水税的初衷主要是财政目的,但作为与议会妥协的一部分,税收收入中大量的资金也用于水资源保护。从收入使用方向上看,废水税收入实行专款专用是优于纳入一般预算的,其首要优点是增加社会对税收的可接受度。引入一个新的税种,总会面临相关利益方的阻力。如荷兰引入废水税征收政策时,数千消费者参加游行以抵制该项政策,废水税如此,其他税引入也同样存在阻力,因此开征环境税取得的收入大多实行专款专用。在纳税人被告知所纳税款将用于与环境保护相关的项目以改善或提高环境质量的情况下,新税种更容易获得支持,被社会所接受。另外,废水税收入实行专款专用也更加符合征收庇古税的初衷,在将经济主体所产生的负外部性成本内部化以减少污染的同时,又将取得的收入用于环境保护,“收”与“支”结合,“减污”与“治理”相结合,更完整地反映了运用税收手段矫正负外部性的庇古税思想。

尽管目前对于我国宏观税负水平的高低存在不同的说法,宏观税负的判断本身受统计口径、政府所提供的公共产品以及社会可承受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难以简单进行判断,但目前我国正面临社会税负痛感指数普遍较高,且主体税种尚处于改革完善过程这一现状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引入废水税等新税种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的可接受性,实行收入的专款专用有利于弱化推行环境税的障碍与阻力、保证新税种的顺利实施。此外,相对于我国严重的环境污染而言,环境保护资金严重不足,废水税收入实行专款专用也有利于环境保护资金的落实。

注释:

①Bat适用于有毒废水,而GatS适用于无毒元素。

②王金南等.中国环境政策(第三卷).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386

③对农业污染源可考虑通过开征化肥、农药的消费税等对污染产品征税的手段来减少农业污染物排放

工业废水污染案例篇5

我国省级人大及地方政府拥有立法权,允许在国家尚未立法的领域实施自主立法,这是国家赋予地方的权利,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环境经济政策也不断地被引入环境保护,以经济手段治理的优势逐渐显现。在国家还未制定有关环境经济政策法规的情况下,河南省人大或政府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地进行了一些自主立法工作。例如在2010年颁布了《河南省水环境生态补偿暂行办法》,采用生态补偿的措施使污染者付出,保护者受益;补偿标准为,上游每排放一吨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分别需要缴纳2500元和10000元,用于补偿下游。

制定了较为完整的环境监督管理法规

环境监督管理除了需要建立组织机构以外,还需要一套完整的法规体系。近年来,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环境监督管理的法规,为环境监督管理提供执法依据。(1)2011年,河南省人民政府颁布了《河南省环境监察办法》,对环境监察的职责、环境监察的实施和责任追究进行了明确和规范。(2)2011年还颁布了《河南省环境违法案件督察办法》,适用于环保部门对上级部门交办、领导批示、区域限批、挂牌督办、“黑名单”、监察通知等有关环境违法案件整改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3)2010年出台了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如《河南省环境行政处罚案例指导制度》、《河南省环境行政处罚案件调查主办人制度》、《河南省环境行政处罚预先法律审核制度》、《河南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标准适用规则(试行)》、《河南省环境行政处罚裁量标准(试行)》,增强了环境行政处罚的可操作性,并且规范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执法行为,追究环境执法人员的违法行为。(4)还颁布了其他一些可用于环境监管的标准和办法。

环境污染治理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河南省通过环境立法取得了显著的污染治理效果,河南省水环境状况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水环境质量状况持平或持续好转。从表1可以看出,自2006年以来,Ⅰ-Ⅲ类水质的比例逐年增长,劣Ⅴ类水质的比例逐渐下降。这一效果得益于河南省落实环境法规,进行环境监管,深入开展了重点流域区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造纸、皮革和化肥等企业的废水治理,同时加强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实行严格的水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对环保目标责任书的动态考核。在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河南省水环境质量有所好转。近10年来,河南省治理工业废气取得显著成效,废气排放量的增长趋势已渐平缓,这得益于河南省地方法规的制定与实施。2006年,河南省出台《河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其中第十条规定“建设项目禁止采用国家和本省明令禁止或者淘汰的设备、工艺”。2007年又颁布了《河南省节能减排方案》,以最严厉的政策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进行了治理。2007年底全省已有的1466万千瓦装机容量完成脱硫整治工程;2007年实现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目标;在这期间关闭了小火电、耐火材料、水泥机立窑、铁合金、棕刚玉等落后产能企业;从调整结构入手,降低了工业废气的排放量。表2数据表明,河南省人均生产总值迅速增长,与其相关联的工业废气排放量增长趋势平缓。(三)遏制了工业固废产生量的强劲增长势头在2000~2005年,工业固废产生量与人均生产总值之间的关系呈现为等比例增长的关系,工业固废产生量增长势头强劲。近5年,河南省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固废产生量的强劲增长势头得到了遏制。表2的数据反映出,近5年人均生产总值翻翻,但工业固废排放量没有成比例增加;遏制了工业固废排放量随人均生产总值增长的强劲势头。一般来讲,影响工业固废产生量的因素有二个,第一是三产的结构比例,第二是第二产业的结构比例。从河南省的三产结构比例来看,近5年变动不大(见表3)。因此,河南省的固废控制力量主要来自于工业结构内部调整,即节能减排所治理和关闭的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对消减工业固废排放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语

工业废水污染案例篇6

[关键词]生物制药环境影响评价营运期环境污染环境风险及生物安全

生物制药行业发展迅速。在生物制药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重点问题有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选址合理性适应性分析、设计方案合理性分析、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环境保护措施、环境风险及生物安全等,顺利解决以上问题,会为环境影响报告的顺利审批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

1.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

建设项目的工艺、产品和规模必须符合产业政策,才能立项和建设。建设项目须遵循的国家产业政策主要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4年修订)等。建设项目还必须符合地方产业政策。在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中属于“允许类”和“鼓励类”的生物制药项目才能建设。

2.选址合理性适应性分析

选址合理是项目通过环保审批的前提条件。建设项目选址必须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地方有关法规和规定;必须符合城市有关规划和所在区域的规划。环评报告中须提供项目选址的相关依据,如开发区用地意向文件、规划审批部门的意见。对于城市规划区以外的项目和涉及风景名胜区等特殊功能区的项目,还应符合相应功能区规划(如风景名胜区规划等)。

由于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生物制药项目还应进行选址适宜性分析。

首先,必须判断拟建设场地是否已受到污染,即原有场地是否会给建设项目带来环境问题。例如拟建设用地原为农业用地,由于农药、化肥残存在土壤内,在不加处置的情况下则可能会对未来的生物制药企业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应按照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关于切实做好企业搬迁过程中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的规定核实土壤、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判定是否存在污染问题。如果存在污染,必须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彻底消除不良影响。

其次,必须调查拟建设场址周围存在的各种污染源情况,例如,周边是否存在较大的工业污染源、各种废气或异味污染源等。应明确各种污染源与项目的距离,对其对生物制药项目的影响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避免其影响的方案或有效措施。“鼓励类”的生物制药项目才能建设。

3.设计方案合理性分析

建设项目应合理设计,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提供良好的生产、办公环境,并有利于保护环境。生物制药项目的设计方案合理性分析分为两项: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布局合理性分析。

在进行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析时,将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以列表形式叙述,以直观检查比较其指标的技术经济合理性。生物制药项目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包括征地面积、总占地面积、总建筑面积、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退红线距离等控制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须符合相关规划的要求。

在进行布局合理性分析时,应考虑内部和外部环境情况。合理布局的原则是:合理设计主体厂房和辅助用房、做到产污厂房集中布置,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分开布置;将污染区布置在远离居民聚集区的一侧;合理布置厂区绿化,利用不同树种的种植,起到隔声、吸声、吸收异味、净化空气的作用,保护周围环境。分析重点是:分析人流通道、物流通道、低度和微度菌种生产厂房、中高度菌种生产厂房、化学品库房、动物房、污水处理站等布局是否合理,是否会对内部工作人员和外部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对于不合理的布局,应提出合理的调整建议。

4.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

营运期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垃圾、噪声。

生物制药项目一般均选址于已建成的工业开发区,其废水排入开发区污水管道,可不进行定量的环境影响预测。如果废水直接排入地表水,对于大项目,则应进行定量环境影响预测,小项目作一般性分析。需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生物制药项目,应在厂区内设置污水处理站,含菌废水需单独收集,经灭菌处理后再汇入厂区污水处理厂。厂内自建污水处理站应设置灭菌消毒工艺。厂区污水处理站排放标准需根据最终污水去向确定。

生物制药项目的生产废气包括有机废气和一般通风的废气。应根据生产工序对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分析,特别指出的是要分析废气中是否含有菌体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设有动物房的,还应分析动物房产生的恶臭。根据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情况确定合理的卫生防护距离。

生物制药项目的固体废物包括一般工业废物、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环评中应列出固体废物产生的种类、数量和处理处置措施,特别是危险废物的种类和处理处置措施。

生物制药项目的噪声包括生产设备、公用设备(如冷却塔、水泵、空调机组)产生的噪声。环评中应列出声源位置、名称、源强和防治措施。大项目需采用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以定量分析项目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小项目可进行定性分析。还应提出合理的声源布置方案和控制要求。

5.环境保护措施分析

环境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和噪声的处理措施。

生物制药项目产生的废水,主要特点是带菌、有机物含量高,即CoDcr、BoD5含量高。环评中应分析厂内自建污水处理站采用工艺的可行性、处理效率。特别要对废水灭菌工艺进行详尽分析,列出灭菌设备的参数,如灭菌温度、时间、药剂等。

生物制药项目通常是在密闭设备中进行生产,废气的产生量较小,但废气中含有菌体。环评中应列出带菌废气处理措施与排放参数(如处理效率)。

生物制药项目产生固体废物中,一般工业固废和生活垃圾可由环卫部分收集处理。危险废物则须交有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理。环评中应明确危险废物的处理原则,并附处理协议书。

生物制药项目噪声可采用隔声、降噪、减震等措施,环评中应列出噪声处理措施。

工业废水污染案例篇7

(2006年3月29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54号

《浙江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已于2006年3月29日经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6年3月29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第三条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领导,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广和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增加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鼓励多渠道投资,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化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固体废物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区域开发、产业发展等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年度目标管理,并作为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其所属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和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建立监测网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固体废物排放数量、污染情况及处置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查询系统,为公众查询和获取有关信息提供方便和服务。

第八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举报制度,对举报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对举报属实,为查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重大违法行为提供主要线索或者证据的举报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新闻媒体单位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宣传和舆论监督。

第二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一般规定

第九条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降低或者消除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资料档案,并按年度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申报登记内容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报。

第十条 生产、销售列入国家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应当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回收。

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其产生的可以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加以利用。无条件自行利用的,可以由有条件的单位加以利用;对暂时不利用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设贮存设施,安全分类存放;对不能利用的,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自行处置或者委托依法设立的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

第十一条禁止进口列入国家禁止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及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进口固体废物利用活动的监督检查。

利用进口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对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向所在地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不能利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后未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拆解和利用的,不得买卖或者转让。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 鼓励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划,并对农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

第十三条 从事畜禽规模养殖,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

畜禽养殖相对集中地区,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防治规划,指导从事畜禽规模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利用沼气、制造有机复合肥等技术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

畜禽规模养殖标准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病死畜禽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组织建设病死畜禽集中处置设施。病死畜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处置。

染疫畜禽和为防止疫病传播在一定区域内捕杀的畜禽处理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第十五条 对工业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泥以及河道淤泥,产生者或者依法负有管理责任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依法进行功能调整。

工业企业、垃圾填埋场所、农业生产单位等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土壤。

第十七条 污染土壤实行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制度。

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和其他可能受污染的土地进行

开发利用的,土地的开发利用者应当事先委托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对该地块土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被污染土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清理和处置,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后方可开发、利用。

被污染土壤的清理和处置费用,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承担;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可能受污染并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土地的范围以及认定污染土壤的标准,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国土资源、农业、建设部门确定。

第十八条 填埋过危险废物的场地不得随意开发利用,确需开发利用的,应当通过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规划等部门组织的论证后,方可进行适宜的非农业开发和利用。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研究和开发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餐具和包装物。

禁止生产、销售和经营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以及省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其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及其复合制品。

从事废塑料、废布料回收利用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在回收利用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二十条 固体废物处置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和技术规范处置固体废物,无能力自行处置的,应当委托依法设立的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并支付处置费用;无能力自行处置又不依法委托处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关单位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承担。

处置费用的标准,由设区的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制定;其中生活垃圾处置费用的标准,可以由县(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法律、法规对处置费用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 固体废物的处置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单位自行处置固体废物的,其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委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的,应当自行建设贮存设施。

第二十二条 发展和改革、经济贸易、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和处置设施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布点、立项审批、项目用地等保障工作。

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已建成的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二十三条 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需要销毁的,应当采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理,禁止露天焚烧、擅自填埋;其中属于危险废物和有害废物的,应当交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统一集中处置。

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的处置费用由有关责任人承担;责任人不明确或者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三章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增加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统筹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共建共享。

禁止建设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第二十五条 对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分类收集和运输,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

第二十六条 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实行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市、区)处置的原则。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并组织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集中存放点和垃圾中转站。

不具备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山区、海岛的农村,经县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就地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费用给予财政补助和支持。

第二十八条 从事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建和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的单位,以及机场、码头、车站、港口、公园、商场等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卫生的规定,配套建设或者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从事交通运输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处理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

第四章 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九条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全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经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衔接、平衡,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的要求,组织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第三十条 禁止随意倾倒、堆放、抛撒危险废物。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毁损危险废物的贮存、处置场所和设施。

危险废物填埋场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废物填埋的永久性档案,填埋过的场地应当建立识别标志,并将填埋情况向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建设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依法申报登记,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超越经营许可证核定的范围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和处置活动。

第三十二条 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申领条件,按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从事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经营许可证:

(一)有两名以上环境工程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

(二)有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安全要求的包装工具,中转和临时存放设施、设备以及经验收合格的贮存设施、设备;

(三)有与利用的危险废物类别相适应的利用技术和工艺;

(四)有保证危险废物利用安全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五)对危险废物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有合理的处置方案或者措施。

法律、行政法规对利用危险废物申领经营许可证的条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

和处置活动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三十四条 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向有批准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拟转移危险废物的名称、种类、特性、形态、包装方式、数量、转移时间、主要危险废物成分等基本情况;

(二)运输单位具有运输危险货物资格的证明材料;

(三)接受单位具有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资格及同意接受的证明材料;

(四)危险废物利用和处置方案。

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转移危险废物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省内跨设区的市转移危险废物的,由移出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经接受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跨省转移危险废物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经接受地的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

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批准文件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危险废物依法跨区域转移、利用和处置。

第三十五条一年内需要多次转移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有批准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次年危险废物转移年度计划。危险废物转移年度计划经批准后,每次按计划转移危险废物时可不再审批。

危险废物转移年度计划应当包括拟转移危险废物的种类、特性、数量、运输单位、接受单位、利用和处置方案、转移时间和次数等内容。转移危险废物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转移年度计划执行。转移的危险废物数量超过年度计划,或者转移的危险废物种类、接受单位与批准的年度计划不一致的,应当另行提出转移申请。

第三十六条 经批准转移危险废物的,转移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危险废物的运输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危险废物的接受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关于该类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的标准和方式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危险废物转移、利用和处置活动的监管。

第三十七条 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执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监督。

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法定职权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并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

禁止销售或者回收利用医疗废物。

第三十八条医疗废物实行集中处置原则。

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山区、海岛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经县级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自行处置医疗废物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九条 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已不具备责任能力的危险废物,由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处置,所需费用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承担。

第四十条 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因发生意外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应当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启动应急预案,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村)民,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四十一条 在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或者有证据证明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可能发生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必须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赶赴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进行调查处理。

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当地居(村)民公告,并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根据需要疏散人员,控制现场,责令停止导致或者可能导致进一步污染环境的作业活动,消除危害。

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涉嫌违法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设备、场所、交通工具、物品予以暂扣、杏封:

(一)不当场暂扣、查封,将可能造成证据灭失或者非法转移的;

(二)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暂扣、查封措施,应当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出具暂扣、查封清单,交当事人签字。当事人不在场或者拒绝签字的,执法人员应当在暂扣、查封清单上注明情况。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或者造成其他损害。

第四十三条暂扣、查封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且解除暂扣、查封将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延长三十日。

暂扣、查封期限届满或者经调查核实没有违法行为的,采取暂扣、查封措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解除暂扣、查封。

对暂扣的设备、交通工具和物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造成损毁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从事利用和处置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但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必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有害废物经营活动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贮存、利用和处置设施、设备及技术、工艺;

(二)有两名以上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保证有害废物安全利用和处置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

(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有害废物名录,规定统一的有害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

有害废物的处置应当按照有关无害化处理的标准和要求处置。

第五章 电子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四十五条 产生电子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承担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责任。

电子废物实行分类收集、集中拆解、利用和处置。

本条例所称电子废物,是指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及其废弃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国家规定为电子废物的其他废弃物品。

第四十六条 从事电子废物收集、拆解、利用和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建立电子废物经营情况登记制度,如实记载电子废物的数量、来源、流向等情况。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规划,逐步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购有序的电子废物

回收网络。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八条 从事拆解、利用电子废物经营活动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贮存、拆解场所和拆解工具、设施;

(二)有一定从事拆解、利用电子废物的技术人员;

(三)对拆解、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处置条件和措施;

(四)有保证安全拆解和利用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

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不得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经营活动。

拆解、利用电子废物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拆解、利用的电子废物或者在拆解、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属于危险废物的,按照法律、法规关于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规定执行;拆解、利用的电子废物或者在拆解、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属于有害废物的,按照本条例关于利用、处置有害废物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作出许可决定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未建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导致环境突发事件未能及时妥善处理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对病死畜禽处理未尽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责造成疫情传播等后果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不按照规定报告或者不依法采取必要措施,致使事故扩大或者延误事故处理的;

(七)对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经批准利用、处置有害废物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八)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买卖或者转让进口固体废物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回收利用医疗废物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未经批准利用和处置有害废物,或者未按照环境保护的规定利用和处置有害废物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不具备规定的条件从事拆解、利用电子废物经营活动的。

有前款第一项行为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行为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四项行为的,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未对被污染土壤进行清理和处置,或者清理、处置后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而开发利用土地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或者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及其复合制品的,由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销售、经营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或者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及其复合制品的,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塑料及其复合制品,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第十九条 第三款规定,回收利用废塑料、废布料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不承担依法应当承担的处置费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代为处置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不配套建设或者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的,由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随意倾倒、堆放、抛撒危险废物,非法侵占、毁损危险废物的贮存、处置场所和设施,或者填埋场运营管理单位未建立填埋的永久性档案、识别标志并报备案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未经同意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的,由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八条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造成严重人身伤害,无法确定责任人或者责任人丧失责任能力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给予适当补偿。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九条 液态废物的污染防治适用本条例;但是,排入水体的废水的污染防治适用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六十条 本条例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宁波保税区条例》的决定

工业废水污染案例篇8

第一条为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保障人体健康,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固体废物污染海洋环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不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的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第三条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领导,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推广和支持开展清洁生产,增加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鼓励多渠道投资,促进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产业化发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利于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活动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促进固体废物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城乡建设、土地利用、区域开发、产业发展等规划,应当统筹考虑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促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年度目标管理,并作为政府主要负责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其所属的固体废物管理机构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的具体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监测制度和环境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建立监测网络。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固体废物排放数量、污染情况及处置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固体废物的种类、产生量、处置状况等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查询系统,为公众查询和获取有关信息提供方便和服务。

第八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举报制度,对举报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对举报属实,为查处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重大违法行为提供主要线索或者证据的举报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新闻媒体单位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宣传和舆论监督。

第二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的一般规定

第九条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符合清洁生产要求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固体废物产生量,降低或者消除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

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种类、产生量、流向、贮存、处置等资料档案,并按年度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申报登记内容发生重大改变的,应当在发生改变之日起十日内向原登记机关申报。

第十条生产、销售列入国家强制回收目录的产品和包装物的企业,应当在产品报废和包装物使用后按照国家规定进行回收。

企事业单位应当对其产生的可以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加以利用。无条件自行利用的,可以由有条件的单位加以利用;对暂时不利用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设贮存设施,安全分类存放;对不能利用的,应当按照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自行处置或者委托依法设立的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

第十一条禁止进口列入国家禁止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及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进口固体废物利用活动的监督检查。

利用进口固体废物的单位,应当对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向所在地县(市、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不能利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置。

列入国家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进口后未按照规定的要求和标准进行拆解和利用的,不得买卖或者转让。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条鼓励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进行综合利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规划,并对农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给予政策和财政支持。

第十三条从事畜禽规模养殖,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等废弃物,防止污染环境。

畜禽养殖相对集中地区,当地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制定畜禽粪便污染环境防治规划,指导从事畜禽规模养殖的单位和个人利用沼气、制造有机复合肥等技术处理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畜禽粪便。

畜禽规模养殖标准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条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病死畜禽处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组织建设病死畜禽集中处置设施。病死畜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处置。

染疫畜禽和为防止疫病传播在一定区域内捕杀的畜禽处理费用,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第十五条对工业企业、城市污水处理厂、水产养殖产生的污泥以及河道淤泥,产生者或者依法负有管理责任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组织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对污染严重且难以修复的耕地依法进行功能调整。

工业企业、垃圾填埋场所、农业生产单位等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土壤。

第十七条污染土壤实行环境风险评估和修复制度。

对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原址和其他可能受污染的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土地的开发利用者应当事先委托有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对该地块土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被污染土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清理和处置,达到环境保护要求后方可开发、利用。

被污染土壤的清理和处置费用,由造成污染的单位和个人承担;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承担。

可能受污染并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土地的范围以及认定污染土壤的标准,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国土资源、农业、建设部门确定。

第十八条填埋过危险废物的场地不得随意开发利用,确需开发利用的,应当通过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农业、规划等部门组织的论证后,方可进行适宜的非农业开发和利用。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鼓励研究和开发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可降解、可重复利用的餐具和包装物。

禁止生产、销售和经营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以及省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并公布的其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及其复合制品。

从事废塑料、废布料回收利用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在回收利用过程中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污染环境。

第二十条固体废物处置实行污染者付费原则。

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和技术规范处置固体废物,无能力自行处置的,应当委托依法设立的固体废物处置单位处置,并支付处置费用;无能力自行处置又不依法委托处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关单位代为处置,处置费用由产生固体废物的单位和个人承担。

处置费用的标准,由设区的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环境保护等有关部门制定;其中生活垃圾处置费用的标准,可以由县(市)价格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法律、法规对处置费用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一条固体废物的处置设施,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技术标准。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的单位自行处置固体废物的,其污染防治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委托固体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的,应当自行建设贮存设施。

第二十二条发展和改革、经济贸易、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等有关部门和处置设施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项目的规划布点、立项审批、项目用地等保障工作。

固体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应当符合环境保护规划和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规定。已建成的固体废物处置设施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标准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

第二十三条有关行政执法部门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需要销毁的,应当采取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方式进行处理,禁止露天焚烧、擅自填埋;其中属于危险废物和有害废物的,应当交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的单位统一集中处置。

收缴的假冒伪劣物品的处置费用由有关责任人承担;责任人不明确或者丧失责任能力的,由同级人民政府承担。

第三章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城乡生活垃圾治理规划,增加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统筹建设城乡生活垃圾收集、贮存、运输、处置设施,实现城乡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共建共享。

禁止建设工艺落后、设备简陋、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第二十五条对生活垃圾应当及时清运,分类收集和运输,并积极开展合理利用和实施无害化处置。

第二十六条清扫、收集、运输、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实行村收集、乡镇中转、县(市、区)处置的原则。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并组织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垃圾集中存放点和垃圾中转站。

不具备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山区、海岛的农村,经县级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就地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费用给予财政补助和支持。

第二十八条从事城市新区开发、旧区改建和住宅小区开发建设的单位,以及机场、码头、车站、港口、公园、商场等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环境卫生的规定,配套建设或者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从事交通运输经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收集处理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

第四章危险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二十九条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的要求,组织编制全省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经省发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门衔接、平衡,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建设规划的要求,组织建设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第三十条禁止随意倾倒、堆放、抛撒危险废物。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侵占、毁损危险废物的贮存、处置场所和设施。

危险废物填埋场运营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危险废物填埋的永久性档案,填埋过的场地应当建立识别标志,并将填埋情况向环境保护、国土资源、建设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产生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依法申报登记,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定危险废物管理计划,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从事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依法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

禁止无经营许可证或者超越经营许可证核定的范围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和处置活动。

第三十二条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申领条件,按照国务院《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规定执行。

从事利用危险废物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向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领经营许可证:

(一)有两名以上环境工程专业或者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

(二)有符合国家或者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安全要求的包装工具,中转和临时存放设施、设备以及经验收合格的贮存设施、设备;

(三)有与利用的危险废物类别相适应的利用技术和工艺;

(四)有保证危险废物利用安全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救援措施;

(五)对危险废物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有合理的处置方案或者措施。

法律、行政法规对利用危险废物申领经营许可证的条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对本单位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和处置活动的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第三十四条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向有批准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拟转移危险废物的名称、种类、特性、形态、包装方式、数量、转移时间、主要危险废物成分等基本情况;

(二)运输单位具有运输危险货物资格的证明材料;

(三)接受单位具有利用和处置危险废物资格及同意接受的证明材料;

(四)危险废物利用和处置方案。

在设区的市行政区域内转移危险废物的,由所在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在省内跨设区的市转移危险废物的,由移出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经接受地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跨省转移危险废物的,由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经接受地的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后批准。

设区的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及时将有关批准文件报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危险废物依法跨区域转移、利用和处置。

第三十五条一年内需要多次转移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于每年12月31日前向有批准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次年危险废物转移年度计划。危险废物转移年度计划经批准后,每次按计划转移危险废物时可不再审批。

危险废物转移年度计划应当包括拟转移危险废物的种类、特性、数量、运输单位、接受单位、利用和处置方案、转移时间和次数等内容。

转移危险废物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转移年度计划执行。转移的危险废物数量超过年度计划,或者转移的危险废物种类、接受单位与批准的年度计划不一致的,应当另行提出转移申请。

第三十六条经批准转移危险废物的,转移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危险废物的运输应当遵守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危险废物的接受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关于该类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的标准和方式利用、处置危险废物,危险废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危险废物转移、利用和处置活动的监管。

第三十七条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贮存、处置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执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监督。

环境保护、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依照法定职权对医疗废物收集、运送、贮存、处置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并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置设施的环境污染防治和卫生学效果进行检测、评价。

禁止销售或者回收利用医疗废物。

第三十八条医疗废物实行集中处置原则。

不具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条件的偏远山区、海岛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经县级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可以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的,应当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卫生、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自行处置医疗废物活动的监督和管理。

第三十九条无明确责任人或者责任人已不具备责任能力的危险废物,由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指定单位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处置,所需费用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承担。

第四十条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单位,应当制定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因发生意外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单位,应当立即采取防范措施,启动应急预案,消除或者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危害,及时通报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居(村)民,并向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接受调查处理。

第四十一条在发生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或者有证据证明危险废物污染事故可能发生时,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必须立即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立即赶赴现场采取临时控制措施,进行调查处理。

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向当地居(村)民公告,并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根据需要疏散人员,控制现场,责令停止导致或者可能导致进一步污染环境的作业活动,消除危害。

第四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对涉嫌违法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设备、场所、交通工具、物品予以暂扣、查封:

(一)不当场暂扣、查封,将可能造成证据灭失或者非法转移的;

(二)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采取暂扣、查封措施,应当经本部门负责人批准,并出具暂扣、查封清单,交当事人签字。当事人不在场或者拒绝签字的,执法人员应当在暂扣、查封清单上注明情况。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防止危险废物污染环境或者造成其他损害。

第四十三条暂扣、查封的期限不得超过三十日;情况复杂,且解除暂扣、查封将造成环境污染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人批准,可延长三十日。

暂扣、查封期限届满或者经调查核实没有违法行为的,采取暂扣、查封措施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及时解除暂扣、查封。

对暂扣的设备、交通工具和物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损毁;造成损毁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四十四条从事利用和处置未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但含有毒有害物质,或者在利用和处置过程中必然产生有毒有害物质的有害废物经营活动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并经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一)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贮存、利用和处置设施、设备及技术、工艺;

(二)有两名以上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

(三)有保证有害废物安全利用和处置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

(四)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省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省有关部门制定并公布有害废物名录,规定统一的有害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

有害废物的处置应当按照有关无害化处理的标准和要求处置。

第五章电子废物污染环境的防治

第四十五条产生电子废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承担电子废物污染防治的责任。

电子废物实行分类收集、集中拆解、利用和处置。

本条例所称电子废物,是指废弃的电子电器产品、电子电气设备及其废弃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国家规定为电子废物的其他废弃物品。

第四十六条从事电子废物收集、拆解、利用和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建立电子废物经营情况登记制度,如实记载电子废物的数量、来源、流向等情况。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地实际,统筹规划,逐步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购有序的电子废物回收网络。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八条从事拆解、利用电子废物经营活动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贮存、拆解场所和拆解工具、设施;

(二)有一定从事拆解、利用电子废物的技术人员;

(三)对拆解、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有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处置条件和措施;

(四)有保证安全拆解和利用的规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应急措施。

不符合前款规定条件的,不得从事电子废物拆解、利用经营活动。

拆解、利用电子废物应当遵守国家和省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拆解、利用的电子废物或者在拆解、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属于危险废物的,按照法律、法规关于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规定执行;拆解、利用的电子废物或者在拆解、利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属于有害废物的,按照本条例关于利用、处置有害废物的规定执行。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行政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所在单位或者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依法作出许可决定或者办理批准文件的;

(二)发现违法行为或者接到对违法行为的举报后不予查处的;

(三)违法实施行政处罚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七条规定,未建立环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导致环境突发事件未能及时妥善处理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对病死畜禽处理未尽应有的监督管理职责造成疫情传播等后果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不按照规定报告或者不依法采取必要措施,致使事故扩大或者延误事故处理的;

(七)对依法取得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者经批准利用、处置有害废物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

(八)不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五十一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处以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第三款规定,买卖或者转让进口固体废物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回收利用医疗废物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规定,未经批准利用和处置有害废物,或者未按照环境保护的规定利用和处置有害废物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八条规定,不具备规定的条件从事拆解、利用电子废物经营活动的。

有前款第一项行为的,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二项、第三项行为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四项行为的,处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未对被污染土壤进行清理和处置,或者清理、处置后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而开发利用土地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生产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或者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及其复合制品的,由经济贸易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生产,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销售、经营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或者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及其复合制品的,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没收塑料及其复合制品,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回收利用废塑料、废布料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规定,不承担依法应当承担的处置费用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代为处置费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八条第一款规定,公共设施、场所的经营管理单位不配套建设或者配备生活垃圾收集设施的,由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规定,随意倾倒、堆放、抛撒危险废物,非法侵占、毁损危险废物的贮存、处置场所和设施,或者填埋场运营管理单位未建立填埋的永久性档案、识别标志并报备案的,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未经同意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的,由县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处五百元以上三千元以下罚款。自行就地处置医疗废物,不符合法律、法规规定要求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五十八条因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造成严重人身伤害,无法确定责任人或者责任人丧失责任能力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给予适当补偿。

第七章附则

工业废水污染案例篇9

市政府、市环保局:

依据__号文件要求,就我县20__年度>:请记住我站域名/

一、环境质量目标(总分__分,自查得__分)

(一)、地表水环境质量(总分__分,自查得__分)

全年监测1__次,据市环境监测通报,cod和nh3达标率比往年有大幅度提高。得__分。

(二)、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总分x分,自查得x分)。

例行监测达标率100%,得x分。

(三)、中心城区大气环境控治我县没有此项任务。

二、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单独考核项目,自查得满分)

一是完成了年度减排任务。二是治理工程上完成了污水处理厂建设并通过验收,排放无超标排放现象。三是结构调整方面,关闭了__纸厂__分公司制浆线和__x纸厂。四是规范编制了总量减排计划年度方案,“三大体系”运行正常,污染减排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及时上报了减排信息资料,无环境综合整治污染反弹,无瞒报谎报情况;完成了减排任务,环境质量得到改善。自查污染减排得满分。

三、环境综合整治(总分__分,自查得__)

(一)、畜禽养殖企业限期治理情况(总分x分,自查x分)

完成了____牧业公司__牧业公司畜禽养殖污染限期治理任务。计x分。

(二)、重点流域区域行业环境综合整治(满分x分,自查x)

完成了环境综合整治任务。一是__县__化工有限公司完成停产治理;二是我县__乡__村完成省级生态文明村建设,并通过验收,三是完成了__x牧业公司、__x牧业公司限期治理;四是关闭了__纸业__分公司制将线和__纸厂。自查得6分。

四、工业污染防治(总分__分,自查得__分)

(一)、工业企业达标排放情况(满分x分,自查x分)

上级检查、抽查、监测中,没有超标排放现象。得x分。

(二)、建设项目环评执行(满分x分,自查x分)

上报市审批__个项目,县级审批__个项目。没有未批先建和不符合产业政策或环保政策建设项目。得__分

(三)、规划环评我县无此任务

(四)、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情况(满分x分,自查得5分)

一是我县严格落实了环保“三同时”制度,得x分。二是完成了年度环保竣工验收,得2分。

(五)、国家、省重点监控污染源和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设施运行及联网(满分x分,自查x分)

__x公司、__x酒精公司、__化工公司等重点污染源和城市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设施安装率、正常运行率、联网率100%。计5分。

(六)、违法案件查处到位情况(满分4分,自查得4分)

查处违法案件__起,查处结案率100%。得4分。

(七)、污染源普查工作情况(满分3分,自查得3分)

6月中旬前完成了污染普查入户调查,污染源普查数据汇总,分析上报,11月底前建立了各类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得3分。

(八)、清洁生产审核完成情况(满分2分,得2分)

__酒精公司通过了验收,得2分。

五、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总分8分,自查得8分)

(一)、城市污水处理厂验收(满分2分,得2分)

我县污水处理厂按期完成了验收。计2分。

(二)、城市污水管网配套及收水情况(满分6分,得6分)

完善了污水处理厂管网配套工程,收水率7x%以上,出水水质稳定达标排放。计6分。

六、生态环境保护(总分10分,自查得10分)

(一)、《农村污染防治规划》(20__-2020)编制(满分2分,得2分)

按要求及时上报了《农村污染防治规划》有关材料。计2分。

(二)、优美小城镇的规划编制,我县无此任务。

(三)、生态文明村创建(满分3分,得3分)

按照《20__年__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县__x村创建省级生态文明村,通过验收,计3分。

(四)、生态示范区或生态县建设情况

我县没有此项目标任务

(五)、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示范工程

我县无此任务

(六)、秸杆禁烧情况(满分4分,自查得4分)

未发生焚烧秸秆现象,计4分。

七、辐射及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总分6分,自查得6分)

(一)、辐射安全监督管理(满分2分,计2分)

严格执行“月报告和周报告”制度,无安全事故发生。计2分。

(二)、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满分2分,计2分)

完成zz个单位辐射安全许可证核发。计2分

(三

)、放射性废源废物安全处置率和固废集中处理率(满分2分,自查得分2分)经排查,我县无放射性废源、废物,计1分,自20__年起把所有医疗机构废物纳入了南阳市废正医疗废物处置中心处置,自此固废、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达到了100%,计1分。

八、和应急能力建设(总分5分,自查得5分)

(一)、工作(满分3分,自查3分)

20__年我县妥善处理上级交办、转办件36件,立案率、优质办理率100%,无重信重访、恶性上访、集体上访现象,计3分。

(二)、防范重大环境安全事故(满分2分,计2分)

应急处置预案完善,全年无重大环境安全事故发生,计2分。

工业废水污染案例篇10

根据《实施方案》要求,由县环保局牵头办理事项共7项,主要是环境保护方面,分别为:

(一)设有环境保护机构,有科学的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认真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近三年未发生重和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县环保局于2010年编制了《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县人民政府文件印发。同时,每年对《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进行评估和修订完善,近三年未发生重和重大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案件。

(二)全年空气api指数≤100的天数占全年天数的60%以上。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等主要污染物年日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根据县环境监测站2013年、2014年对县城环境空气监测结果表明: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物日平均浓度均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良好。

(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96%。建成区内未发生重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故。出厂水、管网末梢水的水质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根据县环境监测站2013年、2014年对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表明:集中饮用水源地水质综合评价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标准,达标率为100%。辖区内内未发生重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污染事故。(出厂水、管网末梢水水质属于卫生防疫部门检测)

(四)县辖区内市控以上断面水质达到相应水体环境功能的要求,其他水体无黑臭现象。根据县环境监测站2013年、2014年年对全县境内地表水监测结果表明:沧江水系右甸河功能区划为iii类,上游新寨桥断面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下游小街桥及九甲桥断面水质综合评价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怒江水系枯柯河水功能区划为Ⅳ类,柯街断面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湾甸断面水质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达到水环境功能要求。

(五)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65分贝。县城区环境噪声污染源主要为机动车辆交通噪声和生活噪声。根据县环境监测站2013年、2014年对中心城区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表明,多数区域符合区域环境噪声功能要求。城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连续声级值为40~50dB(a)。

(六)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60%,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废气、污泥及产生的噪声必须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和《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排放标准》(GJ3025-93)的要求。通过推进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制糖行业中低浓度废水处理工程、水泥行业烟气脱硝工程减排项目,工业废水、固体废物、烟气排放率均达控制指标。县城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废气及产生的噪声经2013年5月云南省环境监测总站监测结果表明,县城污水处理厂排放的水污染物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废气排放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标准限值,噪声达到《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312348-2008)二类区标准。排放的污泥经2013年1月保山市环境监测站监测结果表明,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污泥农用时污染物控制出厂标准限值。

(七)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和《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现安全贮存和处理,医源性污水排放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K66-2005)要求。医疗、危险废物处置率达100%。县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医疗废物统一由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医疗废物收集、运送、暂存规范有序;医源性污水的处理和排放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根据县工业污染物排放统计资料表明,工业危险废物全部由工业企业自行安全处理处置,无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统一收集后送往保山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焚烧处置,无医疗废物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