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十篇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十篇

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50

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篇1

关键词:兴趣夯实基础独立思考思维

数学高考题覆盖面广,综合性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仅靠勤学苦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入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分为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感觉到数学知识本身的美而引起的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的一种渴望。直接兴趣导致学生的主动学习。笔者认为“直接兴趣+正确学习方法=最高效的学习。”

教师主要是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带领学生挖掘,揭示,展现数学的美来引起学生直接兴趣。例如,几何图形的对称美,代数知识对偶美,代数对几何的控制等。

间接兴趣是由于升学的需要而引起的掌握数学知识的渴望。这种兴趣在学生中最普遍,但间接兴趣往往导致学生的被动学习,学习效率也往往较低。

对学习兴趣的培养,首先是引起学生的间接兴趣,关键是将间接兴趣逐步转化为直接兴趣。

二、从夯实基础入手

数学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基础知识,基础方法和基本技能之上的。“三基”掌握不牢,数学思维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而我们的基础年级的教学中广泛存在着过早综合、盲目提高的现象,还美其名曰“高一、高二当高三抓”,其实是建立了一堆无用的的“空中楼阁”,使一部分高一,高二学生在讲授新课过程中因为题难就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成了一门最使学生害怕的学科,在培养了一部分“尖子生”的同时,也“造就”了相当数量的“差生”。笔者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以基础知识传授为主,以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课本内容为度,多让学生尝试“成功”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尤其在高一的讲学中,要多注意学生学习中的感受,高中课堂容量大,节奏快,再加上高中知识与初中知识的衔接跨度大,很多学生不适应。所以我们在上课时要立足基础,多与初中知识联系,让学生不知不觉地适应高中学习。

三、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入手

独立思考是有所发现,有所突破,有所创造的前提,没有独立思考,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思维能力。

1.在高一,高二的教学中,笔者加强了预习的指导和督促,并运用了在预习基础上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导学点拨法,以培养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在高三复习教学中,布置学生自主复习基础知识和解题而后讲评、总结,让学生有机会独立探索一些题目的解法,在“碰壁”中提高独立思考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把问题设计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且具有一定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摘得到桃子”,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景,并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思考时间,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兴趣。例如,刚学数列时,用观察法求数列:3,33,333,3333,……的通项公式,学生会感到题目来得很突然,很困难,独立思考受阻。如果先在学生的思维最近发展区内设计观察法求数列:9,99,999,9999,……的通项公式,再启发学生对比这两个数列的关系,学生会较容易地发现把第二个数列各项都乘以3/9,即可得到第一个数列的各项,从而求出第一个数列的通项公式,这样就把原来拼命跳也摘不到的“桃子”,架好“梯子”后,努力一跳就摘到了。再不失时机的让学生用观察法独立求数列:0.9,0.99,0.999,0.9999,……及0.3,0.33,0.333,0.3333……的通项公式,进一步进行能力迁移训练,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对作业进行分类要求,减少重复训练,真正控制作业时间,使学生避免忙于应付作业,在此基础上加强课后复习指导,突出自主性,针对性,还强调指出数学作业的完成应靠“单打独斗”,不应商量,不要“协作”以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4.对作业、考试中出错的题目,要求学生先独立订正,再听教师讲评。面对出错的题目作深刻的反思,正是锻炼独立思考能力的最佳时机。尽最大努力延长反思时间,以足够吃透问题实质,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我最后讲评的时候也以提示、启发为主,“逼迫”学生自己动脑筋,动手算。这种表面看起来浪费时间的“笨办法”,却正是数学学习的捷径,是真正高效的学习。

四、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入手

从高中入学第一天就要指导学生在学数学的过程中首先重视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和本质。

为研究知识的来龙去脉,笔者选用了数学史中与所讲知识有关的历史人物和典故,印成材料供学生阅读,做为学生学习的参考。讲明整个数学知识体系的起源和结构及所研究知识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搞清所研究知识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区别。

研究知识的本质:第一,从概念入手把握其内涵和外延,而不是停留在浅层次,浮在表面上。例如,数列的本质是以正整数集为定义域的一个函数,当自变量由小到大时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函数的本质是两个非空集合之间的映射;映射的本质是两个非空集和a,B之间的对应(满足映射定义)。对应是原始概念。第二,重视数学题目求解过程的实质的研究。例如,不等式的求解过程实质就是不等式的等价化简过程;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的应用就是在此等式中四个量an,n,d,a1知三求一(如:已知a1=1,d=1,n=3,求a3)或知二求二(如:已知a10=10,a20=20求a1,d),其实质是方程思想的应用。

五、从培养学生数学直觉思维入手

数学直觉思维是人脑对数学对象的直觉领悟和洞察。实践证明,要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高考中数学高分得主在做每个题的时候,几乎都凭直觉(或边分析边直觉)迅速找出解题方法,在解题过程也能够直觉到各种技巧和方法。虽然人们对直觉产生的机理认识还不很一致,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即数学直觉思维能力可以在学习数学过程中逐步培养的。直觉思维能力依赖于对事物全面和本质的理解。只有对所学知识有整体和本质的理解,达到“彻悟”的境界,才能产生真知的灼见,从而迸发出直觉思维的闪电。

六、从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入手

1.在教学中不盲目追求题目的数量而是重视质量,引导学生在一题多思,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题,一图多用的数学活动中养成发散自己的思维的习惯,培养思维的开放性,克服思维的局限性。

如:“已知a,b,m∈R+,并且a

培养思维发散性的关键是,创设出让学生联想到其知识结构中所有数学方法的恰当情景,引导学生自觉地尝试各种解题方法。

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篇2

一、问题的提出

数学课是小学生的一门主课,小学数学课承担着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任务,数学课以其严谨、严密的推理和逻辑推导,通过对数字、公理、定理、公式的表达与解释,让学生加以训练,就可以对思维进行培养和影响,从而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林崇德教授在《思维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思维发生和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差异就是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思维品质必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能力,在智力差异中,思维品质的差异是最主要的差异”,也认为“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这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或智力的主要途径”。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充分体会到探究思维品质及如何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非常实用和重要的。

二、小学数学教学对思维的重要性分析

数学课的系统性、逻辑性、抽象性强,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应积极、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这样的思想方法,这是提高他们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与手段,也是小学阶段数学教育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思维活动,而且,它本身也蕴涵了情感素养的熏染,不仅对小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技能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对学生形成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塑造严密科学的行为方式大有裨益,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

三、小学数学教学对思维培养的方法

1.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

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般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审题,指出它的已知条件和所求,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引导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

例如,师傅和徒弟共生产零件2000个,其中徒弟生产了 ,师傅比徒弟多生产多少个?学生分别说出了两种解题思路:解题方法1:从题中的条件可知是把师徒两人共生产零件的个数看作单位“1”。徒弟生产零件的个数是2000的 ,师傅生产的个数就是总个数2000的(1- )。这样从师傅生产的个数里减去徒弟生产的个数就是师傅比徒弟多生产的个数。解题方法2:从题中条件可知是把两个人生产的总个数2000看作单位“1”,徒弟生产了 ,师傅则生产了(1- ),那么师傅比徒弟多生产了总数的(1-- )。关系式是:师徒生产的总个数×(1-×2)=师傅比徒弟多生产的个数。求师傅比徒弟多生产多少个,就是求2000个的(1- ×2)是多少个。

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需要特别注意和训练出来,因此学生在课堂表述时,可能会出现一些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毛病。数学老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指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能说到会说,从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上来。

2.加强听取、分析和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训练

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篇3

关键词:意义;作用;基础;训练途径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9-0081-02

在素质教育的倡导下,要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学生,思维的培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直觉思维不是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并列的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而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激烈的跳跃和升华。那么什么是物理直觉思维,物理教师又应该怎样来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这可以说是物理教学面临的一个问题。

一、直觉思维的意义与分类

1.直觉思维的意义

在西方的创新思维方式中,直觉思维一直是受重视并被高度评价的。在古希腊的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对直觉思维方式及其“第一性”的根源地位十分肯定。到了近代,笛卡尔认为,直觉不是对不可靠的感性证据的信念,也不是对混乱的想象的靠不住的判断,而是对智慧的明确和细致的概念。

洛克在《人类理智论》中认为直觉知识是最完整、最高级的一等,因为它只需要凭借心灵和人的洞察能力就可以得出最清楚、最可靠的观念。但是他也指出,直觉思维方式及其结果尽管重要,并不是所有知识都必须靠直觉思维来获得。莱布尼茨则在洛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直觉思维获取的原始性真理知识可以分为两种,并认为直觉思维在知识获取上迅速、简洁,同时也指出并不是所有的真理都来自直觉思维,寻求那些没有被发现的真理也需要必要的推论、推证和猜测的思维方式。

2.直觉思维的分类

“在人们认识的整个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不同阶段,都可能产生直觉,所以可以将直觉按不同层次分为感性直觉和更生直觉两大类。例如阿基米德在洗澡时悟出浮力原理,可以说是一种感性直觉,而欧几里德根据第一原则而建立几何理论,则是一种理性直觉。但是这样的划分并不是绝对的,对一种理论或假说的形式,直觉的发生,常常是交错的,正如认识的螺旋上升过程一样。”另一类理性直觉方式,包括预感与猜想。猜想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合情推理猜想,即通过不完全的归纳类比等提出的猜想。所以有时细分这种直觉思维为归纳直觉和类比直觉。此外,还有由一般到特殊的直觉和由特殊到一般的直觉,这些与感性或经验直觉是有区别的。另一种是由某些信念出发的猜想。例如:开普勒研究的行星运动,伽利略研究落体运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现代统一场论,他们不是从经验而是从理念上贯穿的一个信念开始的。

二、直觉思维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

1.直觉思维是由经验事实到物理理论的重要通道

关于这一点许多物理科学家和教育家都有过精辟的论述,爱因斯坦说:“没有合乎逻辑的方法能导致这些基本定律的发现,有的只是直觉的方法,辅之以对现象背后的规律有一种爱好。”量子力学之父马克斯。普朗克在其自传中指出,创造性科学家必须具备:“对新观点的一种活跃的直觉想象力,这些新的观点不是演绎得出的,而是通过艺术家一般的创造性想象得出的。”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兰本达教授认为,理论物理学家,在他们生活中长达几周甚至几个月时间,确确实实坐在那里冥思苦想。他们要阅读所有与他们有关的资料,要要简明扼要地与实验物理学家进行交谈,还要和其它物理学家进行切磋探讨。经过各方面长期的实践检验,在某一瞬间,茅塞顿开,所有疑点都有了归宿。但是直到那一瞬间,这一切对世人来讲都是不明显的。由此可见,直觉思维在物理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

2.利用直觉思维指导物理实验

波恩说:“物理实验的全部伟大发现都是来源于一些人的直觉”。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它的基础是实验,同时检验物理理论的正确性也要以是否与实验事实相符为标准。实验方法是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直觉思维在物理实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用直觉思维来选择适当的实验课题。实验课题除了要具有战略意义,还需要具有丰富的实验知识和实践基础上的直觉思维能力。其次实验构思和设计也需要直觉思维。物理学中的大部分实验是探究性实验,没有现成的实验仪器、实验步骤、实验方法等,这些都要靠我们动用大脑中的全部知识组块,直接的、迅速的做出判断和选择。最后还要靠直觉思维去判断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过程的可信度、实验的精确性等。

三、物理教学中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

1.要有物理知识作为基础

直觉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具有对该学科基本知识和该学科研究方法的了解。必须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和理论框架。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学生记忆、应用物理知识,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有力杠杆,也是发现问题、增强兴趣、探索发明的重要基础。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是人类智慧活动的结晶,学生只有掌握了具有一定深度与广度的基本知识及联系之后,才能使思维活动具有丰富的学科内容,才有可能从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直接而迅速地“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和联系,才能避免无根据的想入非非和胡猜乱想。

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结构之外,还应鼓励学生在课外广泛地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以求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因为学生的知识越丰富,思维才能越灵活,“直觉猜中”自然奥秘的概率也就越大。

2.了解前人的创造过程及物理学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发明创造来自探索,探索又发源于直觉思维,而直觉思维又以科学的自信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过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多是以教材的逻辑展开为线索而进行的,这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但是,若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信心来看,就显得十分不够。因此,教师应当把知识系统和该学科的发展史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介绍该学科及其原理究竟是如何产生和演绎的,使学生了解它的来龙去脉。要把学生带进科学家的思维情境和发明创造的氛围之中,去感受前人的发明过程和情绪体验,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受激”状态,打破科学发明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

此外,高明的教师还应经常向学生介绍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以及还有那些尚待解决的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以便把学生带到科学前沿,从而获得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较高起点。

3.关于利用直觉思维确定解题的方向和途径问题

物理学中,解题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不仅有赖于对物理概念、物理定律、定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有赖于一定的思维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直觉思维具有启发思路、确定方向、寻找途径、整体把握的作用。一般解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问题,明确已知什么、要求什么;然后画示意图,在大脑中形成物理图景,之后再再动用大脑中的知识,搜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信息,直觉地确定解决该问题的方向和途径进而采取“尝试”的方式,检验该方向和途径是否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最后利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将物理规律和物理问题结合起来,寻找已知量和未知量的关系,将物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解数学方程,得出结论,再分析结果是否合理。

案例:如果在水槽内倒扣一水杯,水杯厚度可忽略不计,此时若对水杯施加一正向下的力,水槽与水杯内液面的高度如何变化?

分析:若采用直觉思维,由于施加了一个力,水槽底面压力增加,所以水槽内液面必定升高,水杯内液面应该再降低一点。运用已学知识,由力的大小、水杯与水槽的截面积、杯内气体的原体积与压强(与水重量有关)等条件,通过计算可得到定量的结果。可将这个结果与直觉判断相比较。

4.鼓励大胆猜想,养成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能思善论的好习惯

要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物理思维大都是从问题开始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分析知识之间的逻辑困难、分析物理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分析多种假说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寻找实验事实之间的联系并做出统一的解释,把有待解决的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兴趣和愿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求解问题时要从多方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猜测是一种合情推理,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带有一定直觉性的高级认识过程,与逻辑推理相辅相成,有助于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思维策略。具体可以从几方面帮助学生:将思想具体化、形象化,使研究的物理问题、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大脑中形成动态的物理图景,激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从直觉出发接近正确的猜想;采用类比和联想有效地引导学生猜测;还要提倡学生之间进行争辩,课是进行争辩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迅速性,以便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等等。

5.采取多种教学模式和训练方法

教学模式的选取可以有多种,一般有问答模式、授课模式、自学模式、合作模式和研究模式。在教学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包括生活实际,实验和观察等。例如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要注意定量,也要重视定性与半定性分析。要用作图来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包括情景性作图、抽象性作图、比喻性作图、理论性作图等。要正确处理独立思考与讨论的关系,常常独立思考显得更加重要。还可以通过阅读交流等掌握尽可能多的信息和资料。

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篇4

关键词体育教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s.2015.01.021

创新是一种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则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内容。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历史责任和历史使命。因此,在大学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树立创新教学理念,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优化教学效果,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发展需要。

1创新思维的内涵及特点

创新思维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产生的全新的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类似于创造性想象,源于常规思维,但又高于常规思维,即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增长开拓新视域,追求最佳、最新独创知识的思维。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既是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直觉性思维与逻辑性思维的统合,又是形象性思维和抽象性思维的统一,而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从同一来源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新信息及各样方向不同的输出,通过迁徙作用探索未知的东西。

创新思维的特点在于多维性,即由一点向多极辐射,而非囿于一点一面。当代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与其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并在已获得信息的基础上依靠头脑进行第一步加工,若能超越现有信息,往往就是发散思维所起的作用。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发、培养、训练学生的思维器官、思维心理、思维品质及思维方法,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多结构、多层次地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认识“更上一层楼”。

2体育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

创新并非神秘之物,人人皆有,处处可见。对于大学体育教学来说,它更多地意味着发现新事物的强烈愿望和运用已有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行为的核心是创新思维,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中应注意渗透创新思维的启发和训练。

2.1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心理学理论认为,民主、和谐的精神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发现学生优良个性和创新品质的土壤。良好的创新环境不仅能为具备创新能力的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还可以激发创新潜能的发挥。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学贵有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质疑的过程本身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的过程。创新离不开怀疑和批判,善于怀疑、敢于质疑是创新思维的起点,也是培养勤思、善思创新品质的前奏。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至高无上的监督者,主体性、民主性荡然无存,这样无疑熄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因此,要鼓励学生不迷信盲从,大胆挑战和否定自己的知识权威,提出一些创造性的问题。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困难的学生创造取得成绩的情景是刺激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以教材为载体,充分挖掘蕴涵其中的创造性因素,以思维训练为主题组织教学,基于所教内容及相关教学资源设计适量新颖别致、灵活多变的思考题,发展学生的横向、逆向、类比、联想等思维,将其思维带入一种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急于寻找答案的氛围之中。通过讨论、争论、辩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3)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培养思维的开拓性。如篮球赛、排球赛、乒乓球赛和健美操等活动,给学生创造一种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融机械性练习和创造性练习为一体,开拓了创造性思维,为培养创新人才创造了有利条件。

2.2树立创新理念,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教学理念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用以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是教师对教学的本质和规律深刻理解基础上的高度概括,蕴涵着教师的理性智慧,凝聚着教师的积极情感。不同的教师由于不同的教学理念而出现不同的教学行为选择。传统型教师在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继承、轻创造,导致学生思想僵化、创造精神萎缩。而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体育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生观,要结合自身特点、学生实际及教学条件等,从最优化原则出发,采取灵活、高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意向和创造热情,启发学生多维度、多角度思维,训练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2.3利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名创造性思维、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它是一种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法,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具有多向性和多维性,即不囿于一点一面,而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多种目标、多种程式、结果或方案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头脑中涌现出尽可能多的具有独创性的想法和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发散性思维不是着力寻找旧知识,而是把注意力引向发现新事物、新规律、新理论、新观点,促进人们向更高、更新、更复杂而广阔的方向开拓前进。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是两种不同的认知风格,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两种思维形式的融合,突出发散思维及创造能力的培养。多媒体交互网络系统将数据、文字、图像、动画、声音有机地集成在一起。漂亮的界面、妙趣横生的画面、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具有开放性、主动性、互动性及多样性、集成性、交互性等特征。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使计算机从单一处理字符信息的形式发展成能同时对文字、声音、图像和影视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由无声世界进入有声世界,由静止画面进入动态画面、影视图像,学生完全处于一种与自己生活背景和思维模式相对差异较大的学习环境之中,必然会产生意见、想法、观点的不一致,这样容易克服学生由于两种思维定势造成的想法的单一性,不同的观点又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路,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

2.4利用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热点。作为一种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及创新人才的培养方式,为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思路,具有开放性、延展性、协作性、参与性、系统性、可控性、实证性和自我纠正机制等特征。黄远振指出:“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或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而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特殊形式,是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思维高级过程。研究性学习的最大特点就是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状态,通过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让学生以问题为重要载体自主探究、实践、发展和体验,主动认识和接受教学内容,挖掘学习潜能,主动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而对知识的选择、积累和运用完全以问题为中心,呈现纵横交叉的状态。而创新思维能力与知识的多寡密切相关,知识的继承是创造的前提与基础,充足的知识储备为创新夯实了雄厚的基础,离开知识的创造无异于空中楼阁。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知识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造就过程。

新形势下,体育教学必须重视科学、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创造性学习,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具有创新潜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双新,王苏敏.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2004(5).

[2]折惠兰.体育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1(15).

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篇5

1.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诸多能力培养中,我认为思维能力培养是核心。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2.1优化课堂设计,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1)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人和导演,精心设计每节课,据教学内容创造形象生动教学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2)鼓励创新,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份肯定,少一分惩罚、少一分指责,,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于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2.2重视课本知识的挖掘与思辩,保证思维发展的原动力

知识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知识,培养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强有力的武器,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决不是死记硬背而获得的内容。而是指想通悟透其实质,彻底理顺其来龙去脉的逻辑关系,并且能组成有机网络的概念、公式、图案、规律等.如果没有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以保证思维得以正常发展。

2.3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数学的思维训练通常是以解题教学为中心展开的.没有一定量的题练,固然达不到练就过硬解题本领的要求,数学解题中,应就题目的目标、内容、结构、特征等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联,进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析、探索,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1)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要求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

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5-049-01

新世纪的到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我国是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大国。邓小平同志说过:“我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这就必然要求中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时期的启蒙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造就大批创新型人才,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对此,语文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础工具和基础文化学科,当然负有特别重要的责任。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让孩子们去“说、演、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能说,会演,敢论。一是要让学生大胆说,说与课本有关的内容,找准课文切入点,让学生有话可说。如上完《西湖》这一课,可以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文中作者向大家介绍了杭州西湖的美景,你有没有去过什么美丽的地方?你想向大家介绍介绍吗?”这时,课堂上肯定会炸开了锅,孩子们会各自诉说着自己的经历,这样既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又拓展了他们的思维,联系了生活。在他们的诉说过程中也会有新的写景方法出现,这样就在一定的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二是让学生积极常演,通过演,让情节更明了,形象更生动,印象更深刻。对于一些特殊的段落、句子的处理可采用“演”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情节扮演其中的角色,再现课文的情境。例如我实习时上一年级的《蘑菇该奖给谁》一课的时候,我叫小朋友扮演小白兔、小灰兔和兔妈妈,表演一下三者的对话,目的是让他们理解这段话中的一些词语。通过表演实现了文本对话,大大增强了语感能力。同时在语文课堂中加入了角色表演,打破了一般语文课堂中的沉闷气氛,让孩子们自己揣摩角色,创造性地再现了书本中的人物形象,同一个角色演出了不同的味道,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让学生勇敢论。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人生体悟,看问题的思维方式,知识水平等不同,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深度等也会不同,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并且鼓励他们尽量表达出来。在《狼和鹿》这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讨论到底是狼好还是鹿好,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这一问正如一石击起千层浪,很快引起同学们的激烈争论争论的结果依然是见仁见智。课堂上的争论,有利于学生理清各自的思维过程,培养各自的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争论,同学们的思想得到碰撞,生发许多连老师也想不到的东西,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创造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了。

二、打破思维定势,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儿童时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能借着敏锐的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寻找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认知事物,表现出思维的流畅性、独创性和灵活性。故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多角度、多方向,多途径地全面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学变果为因,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要学会聚合类推,培养学生求同思维。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三、课堂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课堂点拨是门艺术。教者点拨有方,会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既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尝到了思考的乐趣,享受到创造的快乐。巧妙机智的点拨,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在与外界各种信息的交换和反馈中,不断吸收新东西,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再造想象又是最活跃的因素,因为它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语文课堂中的提问点拨,应当特别具有培养再造想象的功能,应当充分显示创新思维开放性优势。如在教学《大松树和小松树》一课时,有位老师问了这么一个问题:“‘小松树听了,惭愧地低下了头’想象一下,小松树这时会想些什么呢?它又会对大松树和风伯伯说些什么呢?”学生甲说:“小松树会想我应该跟大松树道歉,说以后不再嘲笑它了,会尊敬它。”学生乙说:“小松树会对大松树说对不起,说以后还是好朋友。”学生丙还说:“小松树还要感谢大山爷爷把它托起来了,以后大山爷爷有什么事,它也会帮它的。”这里教师凭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再造了小松树和大松树以及大山爷爷的形象,全开放性地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求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深化了学生对课文所讲事物的进一步认识。这种再造想象,正是创新思维的一种表现。

总之,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尽力铺垫学生创新的土壤,播撒创新的种子,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学生只要有一点新意识、新观念、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就可以称得上创新,在教学中积极诱导学生大胆探索,大胆尝试,大胆创新,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知识创新的时代。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潜质,开发这种潜质应当是教育本来的功能。

参考文献:

[1]李顺.中国语文教学研究新成果全书.

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篇7

1.迁移法

所谓迁移,是指己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与解决新问题产生的影响。如果影响是积极的,起促进作用,就是正迁移;如果影响是消极的,起干扰作用,就是负迁移。

原型启发、相似原理、仿生移植、模拟类比、联想等都是迁移法的具体运用。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能否顺利地、正确地迁移,受制于许多条件,诸如不同情境所具有的共同因素、己有经验的概括化水平、分析问题及使课题类化的能力等都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在生物学学习中实现有效的迁移,更好地实施发散性思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迁移的实质就是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括化与具体化。生物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蕴含于各种具体的课题之中,所以,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就能促进迁移。

二是要发展概括能力。经验的概括化水平直接影响着迁移的效果。概括能力的发展,有助于对生物学知识之间的关系做出概括性的了解,有利于实施发散性思维。课题的类化是以己有的知识和经验系统或认知结构的概括化水平为基础的。实验研究表明:概括能力越高、越易发现新问题、越易于与已有的知识之间产生内在联系,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创造性地解决生物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三是要注重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只有在不同情境中积极运用生物学原理,才能真正弄懂原理,才能明白某个原理的应用不仅仅局限于狭小的范围。运用的范围越广,将来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

四是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养成分析问题及进行对应联想的习惯,以便在复杂情景中也能很好的迁移,有效地促进创造、发明。

比如,我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就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他从1964年就开始培育杂交水稻,但连续六年都没有成功,原因就是没有培育出“不育株”。1970年在与日本学者交流时,受到“这路不通那路通”思维方法的启发,忽然想到能不能从野生稻里发现不育株,于是他们跳出原先人工栽培稻的圈子,到海南岛崖县进行野生水稻资源考察,结果当年就发现了一株雄花不育的野生稻。经过反复试验终于在1973年培育出了我国第一批籼型杂交水稻。这就是思维迁移的结果。

2.组合法

爱因斯坦认为,组合作用似乎是发散性思维的本质特征。一个人为了更经济地满足人类需要而将原物进行新的组合,就是发明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时,他所掌握的知识并没有超过他之前60年科学界己发现的东西。他做的只不过是把人类己经拥有的知识和已经发现的事实,从一个新角度用一种新观点重新看一下、重新排列组合一下而己。

在对Dna分子结构的研究中,1953年摘取桂冠的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的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的物理学家克里克,同样也是将英国著名生物物理学家威尔金斯(m.willkins)Dna的X射线衍射的幻灯片和富兰克林(R.e.Frinklin)提供的有关数据以及奥地利著名生物化学系查哥夫的碱基信息组合到一起得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从而在1962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生长素的发现同样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1934年荷兰人郭葛就是在达尔文和温特试验的基础上分离出了纯粹的生长素――吲哚乙酸。

3.分离法

上面的组合法表明,组合可以实施发散思维,其实分离法也可以实施发散性思维。例如科学家通过发散性思维把扬声器从收录机分离出来,分别设计出了音箱和单放机。在生物学教学中也是一样,我们可以把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分解为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三种形式分别去讲述,让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来比较观察三种分裂方式的异同。我们可以把Dna的分子结构分离为碱基、五碳糖和磷酸分子去讲解,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接受,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认识事物之间联系的思维能力。

4.相反法

所谓相反也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当运用某种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时,改用相反的方法。如顺向思维及其相反的逆向思维,水平思维及其相反的倾斜思维,正面思维及其相反的背面思维,直线思维及其相反的曲线思维,纵向思维及其相反地的横向思维,单一角度思维及其相反的多种角度思维,平面思维及其相反的立体思维,朝向目标思维及其相反的背离目标思维等等。

遗传学上的连锁与互换定律就是著名的生物学家摩尔根利用发散思维的相反法发现的,最初,摩尔根认为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是正确的,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可靠的实验基础之上的。后来,由于在自己所进行的实验中没能取得类似的结果,他便对这些定律产生了怀疑。于是,他便展开自己思维的翅膀利用发散思维的相反法,进行了一系列新的实验。当大量的果蝇实验结果最终验证了孟德尔的定律之后,他不仅确信了两大定律的正确性,而且还发现了遗传学上新的连锁与互换定律。

5.群体法

发散性思维活动是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具备各种各样的才能,但个人的智力和精力总是有限的。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通过合作,把大家的智慧集中起来,形成“1+1〉2”的力量完成自己无法完成的工作。

至于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长期在一起讨论研究;也可以固定分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还可以参加兴趣小组,开展学术交流。无论哪种形式的合作,只要合作得好,就能发挥群体的作用,就可以利用发散性思维的结果,集思广益,很好地解决问题。正如贝弗里奇所认为的:一个人如果被隔绝于世,接触不到与他同样兴趣的人,那么,他自己是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兴趣长期从事一项研究的。多数科学家在孤独一人时就会停滞而无生气,而在集体中就能发生一种类似共生的作用。我们前面所谈到的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是由美国的生物学家沃森和英国的物理学家克里克共同合作完成的。

群体合作有助于集思广益,还能相互激励,可以使每一个学生始终处于生机勃勃的思维状态之中。在群体中,合作者之间应该是和谐一致的,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气发散性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篇8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思维能力是中学科学课教学要求的各种能力的核心,本文就初中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谈谈自己在实践中的几种方法。

一、实验训练法

初中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实验过程中,可以产生很多新奇而引人入胜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实验手段,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加以启发、诱导,使问题一步三展开、一层三深入,可以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如讲物体密度这一节时,我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取某一些质量与体积的对应数据若干组,通过计算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进行启发性提问,如:同一物体,质量变化时体积如何变化?不同种物体,这种比值相同吗?对这些问题弄清以后,继续往下一层引导,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说明学生动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要努力让学生做好每一个学生实验。例如:学生在做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前,我要求学生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的目的、步骤,明确每个步骤操作的要求和原因,让学生作好充分的准备。实验前,我又就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能成功。当学生在显微镜下找到肉眼看不见的洋葱表皮细胞时,我在学生的脸上看到了成功的喜悦、自信的笑容。实验结束时,我又让学生充分讨论找不到洋葱表皮细胞的原因。有的说:撕得太厚了,没有对好光;有的说表皮没有摊平,折叠了,没有染色等等,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实验失败的原因,避免了教材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使学生处于主动思维的状态,从而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多动手。为此根据教学内容经常开发实验室布置小制作,教学月相时,要求自制月球模型;教学日食、月食时,要求学生自制月球、地球、太阳的模型,制作模型时学生全身的投入,积极性空前高涨。还有自制甲烷分子的模型,自制地球仪模型,自制水火箭等等。许多学生的模型制作得很精致。这些模型蕴含着学生智慧的火花。我及时进行展览,以示鼓励,让学生充分领略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打开思维的闸门,萌发追求新颖、独特的见解和看法。

二、变通激活法

在教学中善于运用变通思维,启发和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积极性、保持积极思维状态的有效手段。如;对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进行受力分析。

提问:这个物体受几个力?哪些力是平衡力?

(1)物体在斜面上做上滑运动时共受几个力?

(2)火箭在空中向上运动共受几个力?

这样通过对一个简单问题的变通引导出许多复杂问题的解决办法,达到激活思维的目的。

三、猜想开拓法

新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中的猜想与假设环节有这样的基本要求:尝试根据经验和已有知识对问题成因提出猜想。对探究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实验结果进行推测与假设。认识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性。猜想与假设是一种创新思维,是科学发明的萌芽,是科学不断发展的原动力。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推测就不能有伟大的发现。”在人类的科学史上,有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来源于猜想。在丹麦物理学家发现了电流的磁现象后,“电能生磁,磁也能生电吧?”法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就是在这样的猜想下,经过整整十年的实验,最终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开辟了电气化的新纪元。猜想与假设可以推动人类去寻找更多、更可靠、更有说服力的证据。猜想与假设及其验证的过程正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应把教学过程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统一起来,适时鼓励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特殊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假设,并运用原有的知识与信息进行验证,让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例如,在讲解月球的概况时,我介绍了月球上布满许多大大小小的环形山,即月坑,然后提出了月坑的深度跟什么有关的问题。学生积极思考,提出了以下假设:(1)可能跟陨石的体积有关;(2)可能跟陨石的质量有关;(3)可能跟陨石的密度有关;(4)可能跟月球的结构有关;(5)可能跟下落的高度有关;(6)可能跟下落的速度有关。又如学生对制水火箭很感兴趣,通过课外制作水火箭,学生掌握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教师在课堂上要把握契机,适时提问学生,在制作中想到了什么问题?碰到了什么问题?有学生提出: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水火箭的发射高度?老师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合作学习,学生认为影响水火箭发射的高度可能与①瓶的形状;瓶的大小;③发射的角度;④气温;⑤风速;⑥瓶的材料;⑦质量;⑧打进瓶内气体的多少;⑨打气筒的规格型号;⑩瓶内水的多少;仰瓶的容积等等有关。我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用控制变量法对猜想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战场、主阵地。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精心备课,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来培养学生建立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我十分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可以让学生提出猜想与假设的习题,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尝试机会,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亲身体会到驾驭知识、解决问题的自豪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再探索、再创造的兴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开发和提高。

四、对比深化法

比较是使学生思维活动展开的有效方法。经常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例如,讲授电流、电压这部分内容,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可以把电流与水流对比,电压与水压对比。又如,在讲授平衡状态分析比较,可得出平衡的一般原理是:在这一体系中,当两种相对立的变化同时以相同的速度进行时,此体系就达到了平衡状态。通过类似这样的“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教学,有助于学生弄清相似、相近、相通问题的异同,使所学知识得到深化和升华,从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不断拓展和提高。

五、倒推突破法

在运用公式解计算题时,不管采用何种方法,均应鲜明地突出其意义。但目前,在农村初中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乱套公式的现象,不善于分析题意,寻找解题的关键――“突破口”,因而常常出错。有时即使把题解对了,但对题目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不甚理解。寻找“突破口”一般采用“倒推法”从题目所要求物理量开始,分析先要求什么量,求这个量又要先求出什么量,一步步倒推,环环紧扣,最后找出“突破口”,而计算时却与倒推顺序相反。现举一例加以说明。

例:有一瓶油,油和瓶总的质量是1.46千克。已知瓶的质量是0.5千克,瓶的容积是1.2立方分米,油的密度是1.8?03千克/立方米。若用此瓶装纯水,最多能装多少?

分析:此题装油和水是同一个瓶,故有V水=V油=V瓶,只要抓住这个关键,运用密度知识,就可以求解。根据题设条件求水的质量,可沿下列过程倒推,寻找解题的“突破口”。

上面的分析是从未知已知,是采用倒推法(即分析法)求解。计算油的质量是从已知未知,按(1)m油=m总-m瓶(2)v油=(3)m水=水的顺序进行。

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篇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体现了新课程功能的变化,要求课程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因此历史教师在基本理念中应强调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强调自身教学方法的改变。

学习方法主要包括依赖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两种。依赖性学习是指学生的学习完全依赖老师,只有在老师的帮助或督促下才能学习,是一种被动的“要我学”的学习状态。这种完全接受式或监督式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提高,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受挫。而自主性学习则与之相反,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学生手里,学习什么、如何学习都由学生自己支配,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容易被调动,容易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也会随之得以提高。

研究学习方法,主要是为了改革教学方法。过去的教学活动多为讲解型,现在要转变讲解型为导读型、自能型。导读就是通过教师多方面的引导,使学生自己达到对知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掌握,达到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能应用、自能创造,即高效地获取、整合、应用信息。例如关于香港问题:(1)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英国割占香港岛;1860年中国与英法签订的《北京条约》割九龙半岛;1898年6月9日,英国又乘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大片领土以及附近的235个大小岛屿,租期99年。通过上述三个条约,英国共占有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总面积达1092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2)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方法:“一国两制”。(3)20世纪80年代,中英谈判并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保持其社会经济制度50年不变。以上都是关于香港问题的史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以增强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如:(1)香港、九龙是怎样被英国占领的?(2)我国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方法是什么?其意义何在?(3)结合19世纪中期中英两国的情况分析当时香港为什么被割占,现在为什么能收回,说明了什么。

通过对教学活动的研究,我们知道教法改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主要集中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授以学法”上,也就是说,主要集中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这一根本问题上。为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就要做到以下两点:(1)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如:“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地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这次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在这个例子中,何以见得“在事实上确立了……”呢?为什么说是“第一次”呢?为什么说是“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呢?搞清这几个关键问题,势必要运用记忆、联想、理解等中低层次的能力和比较、论证、概括、推理等较高层次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2)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基本特征。例如:评讲拿破仑的对内政策时,我设计的教学活动是:①指导学生阅读“法兰西第一帝国极盛时期的欧洲”地图,介绍拿破仑对外战争的情况。②提问:如何评价拿破仑的对外战争?③讨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外知识,谈谈对下列观点的认识。有人说:拿破仑是个英雄,他改变了历史。有人说:拿破仑是个疯子,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人说:拿破仑具有政治与军事才能,但只有在法国革命的形势下,他才有机会发挥一定的作用。有人说:拿破仑没有才能,只是当时法国没有杰出人物,他才得以崭露头角。有人说:拿破仑执政时期的措施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应该肯定。有人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帝国是历史的倒退。④教师总结。这个活动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法篇10

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不断感受数学的思维过程,学到其思维方法,从而学会独立探索,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以便更好的掌握和应用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怎样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成败。

1.数学思维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人类的活动离不开思维,钱学森教授曾指出:“教育工作的最终机智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思维活动的研究,是教学研究的基础,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中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诸多能力培养中,我认为思维能力培养是核心。

数学思维是对数学对象(空间形式、数量关系、结构关系等)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的间接反映,并按照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内容的理性活动。

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2.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方法与途径

2.1优化课堂设计,调动学生内在的思维能力

(1)培养兴趣,让学生迸发思维。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人和导演,精心设计每节课,据教学内容创造形象生动教学情境,设置诱人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

(2)鼓励创新,让学生乐于思维。对于较难的问题或教学内容,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分解,减缓坡度,分散难点,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给学生多一些鼓励,多一份肯定,少一分惩罚、少一分指责,,鼓励学生进行求异思维活动,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品质;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并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使学生乐于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发展。

2.2重视课本知识的挖掘与思辩,保证思维发展的原动力

知识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离开知识,培养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强有力的武器,但这里所说的基础知识决不是死记硬背而获得的内容。而是指想通悟透其实质,彻底理顺其来龙去脉的逻辑关系,并且能组成有机网络的概念、公式、图案、规律等.如果没有对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掌握基本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培养和提高学生准确说练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学习能力,以保证思维得以正常发展。

2.3在解题过程中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思维品质

数学的思维训练通常是以解题教学为中心展开的.没有一定量的题练,固然达不到练就过硬解题本领的要求,数学解题中,应就题目的目标、内容、结构、特征等采用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联,进行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分析、探索,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

(1)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发展思维的深刻性

转贴于

(2)以形示数、数形结合发展思维的广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