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班级文化建设体系十篇班级文化建设体系十篇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8:47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篇1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思想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展现当代大学生风貌的班级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容建设以“同一片蓝天下,我们携手同行”为主题,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班级特色文化,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培养具有传统美德、世界眼光、创新精神的现代大学生。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班级管理

建设朴素大方的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要力求朴素、大方,环境优美,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突出班级发展的特色。

1.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板报文化。教室内的板报作为班级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既得到知识的熏陶,又培养实践能力。板报的内容要富有新意,定期更换,并重点倡导爱国、民主、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形式上力求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感,并注意与学科、时事政治及社会生活以及班级重大事情、班级评比情况通报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

2.创建良好的班级卫生环境。布置好教室卫生角。用具归类摆放,整齐,垃圾分类存放,张贴“美丽中国”宣传标语。为充分挖掘教室有限的空间,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角落,开设一些科技角、小制作角、绿化角、图书角之类,促进班级的和谐,积极培养同学们的热情与积极性。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是班风。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建班级精神文化,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创建良好的学风、班风。

1.树立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风貌体现,是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通过创建班级誓言,班徽、班歌、班级公约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出特色班级建设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创建民族团结的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型班风班貌。

2.创建和谐的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及和睦的同学关系,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而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辅导员在进行班级建设时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营造科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氛围。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建班级制度文化

制度的教育性具有帮助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作用,班级规章制度建立熏陶影响班级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班级制度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逐渐完善班级制度。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上,应把重点确立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班委设置中增加参谋长职务,增加对班委的监督力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并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同学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制定班级制度。班级规定、班级公约的制定,是体现班级民主和保障班级民主的重要保障。在特定时间,采取全班同学讨论的民主方式制定出包括学习、纪律、生活、劳动等方面的班级规定制度。民主参与式的制度制定方式保障班级同学参政议政的权利,保障每位同学行使民利,提高班级同学自觉遵守班级规定,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制定班级目标。制定班集体目标时,应广泛听取班级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全班同学集体民主决议,从而获得全班同学的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内化成他们追求的价值目标,班级集体目标的完成是班级每位同学的事,自身是班级目标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建行为文化

班级同学的行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入。班级要善于组织同学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并且在形式和内容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力求贴近同学生活,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健康有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打造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精神。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篇2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篇3

[关键词]班级文化;高职;辅导员;学生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抓手。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习惯的总和,是一种渗透在班级一切活动中的东西,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2]。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将在学生人格的塑造、认知的转变、情感的升华、交往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引导学生共同建设班级文化,是辅导员加强班级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自2012年起担任某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辅导员,始终以班级文化为核心持续推进高职班级建设。

一、把握学生特点,确定高职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前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曾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用来阐释学生的发展以推进教学。班级文化建设同样适合于这样的思路:从班级现有的水平出发,确定通过引导可能达到的水平,以此推动班级健康发展。在班级建设中,高职大学生呈现如下基本特点:拥有主体意识而主体能力不足。与80后、70后相比,90后的学生更加强调作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要求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自己做主或参与其中,在集体中有话语权,有选择做与选择不做权利。但是与主体地位相应的主体能力并不是能够及时跟进,能否客观地作出评价与抉择,能否把自我利益与集体利益挂钩,能否对班集体负起责任……在班级建设中会出现要求权利而忽视义务如此不相匹配的现象。“班集体”观念相对淡薄。与中小学相比,大学的管理模式是上课以班级为单位集体学习,下课后自己安排生活。课余时间多数学生选择打工或者参加社团活动。班级成员集中的时间较少,加之同班不同宿,没有固定教室等因素,增加了班级内部的疏远感。大学的自由、开放式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班集体”意识。由此在学生中出现非常不愿意参加班级活动,对班级荣誉冷漠,归属与爱的需要难以满足等现象。渴望“肯定”却自信心不足。每个人都有成就动机,渴望成功,高职大学生也是一样。但是对于“追求成功”,他们怀揣着“渴望”但又常常“怀疑自我”的态度。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多数是高考的落榜者。在分数至上的评价体系下,带着中小学曾有的教师的忽视感,带着高考失败的阴影走入高职院校。于是在专业学习上,在各项活动上,往往表现出“怀疑”“不坚定”的特质,甚至出现挫折后“自暴自弃”的现象。自觉性较差,缺少动力。大学教育是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环节。学习的主要特点是自主性,即改变中小学教师手把手教的模式,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但在转变过程中,由于长期形成的过度依赖心理、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方法缺乏,毅力不足等因素,在高职学生中出现了不少放任自我的现象,如不准时上课、不上课、不自习甚至不考试等现象,严重影响着学业的顺利完成。从“最近发展区”的思路出发,在高职班级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不统一、班级凝聚力较差、班级成员自信心不足、学习自觉性不够等现状,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现有水平”,即班级情感与行为相对分散、涣散。基于德育的需要,基于班级建设中的不理想状态,建构班级文化将指向班级凝聚力的培养、班级情感与责任的增进、积极向上风气的确立,这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可能发展水平”。所以,建构团结有爱、积极上进的班级文化将成为高职辅导员引导学生建设的基本目标。

二、着眼基本目标,探索高职班级文化建设路径

1.将“饱涵爱心”作为构建团结有爱、积极上进班级文化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不爱学生,无异于歌手没有嗓音,乐师没有听觉,画家没有色彩感[3]。用爱心温暖学生,用饱涵爱心的情怀教育学生是开展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前提。作为辅导员,首先要爱学生。当然,这里的“爱心”也不是简单的说教,至少应包含这样的几层内涵:第一,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无限的发展潜力。在教育与管理学生中,通过教师的合理期望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第二,倡导多样化的“好学生”标准。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典型,引导学生多角度评价自身与班级成员;第三,思学生之所需,明学生之所困。经常性地深入学生的栖息地班级、宿舍,了解学生的需求,及时为学生解决心中的“大问题”;第四,尊重学生,助力成长。倾听学生的心声,尊重学生的意见,创造一切可能的锻炼机会,任何时候做好学生自我超越的坚实后盾。2.将“建设制度”作为构建团结有爱、积极上进班级文化的保障。建设班级的第一步是制度文化的建设:从遵守到创建,从服从到自主。在学习习惯尚未养成时,在班级意识尚未形成时,坚定不移推进课堂考勤制度、请销假制度、班级例会制度,用“强制”来推动“自主”;当自主学习与管理的意识与能力逐步形成时,当班级情感逐步建立时,从日常管理到协调性事务,甚至决策性工作逐步放手,由班委带领班级成员不断补充与完善制度。在班级制度建设中辅导员的角色将由“主持与推行者”逐渐转向“支持者”,而学生则由“制度的遵守者”走向“制度的创建与捍卫者”。这样来自多数学生意愿的制度,更容易被接纳与落实,更容易引导班级的舆论导向,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对班级的主人翁精神与团体责任意识,最终实现班级成员要求的权利与履行的义务切实相统一。3.将“支持校园文化活动”作为构建团结有爱、积极上进班级文化的基础。校园文化活动按照规模由小到大依次分为:班级活动、系级活动、校级活动。班级活动是以班级为中心开展的文化活动。辅导员的支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开发资源。从学生政治素养提升的需要,学生心理成长的需要,班级建设的困境出发,适时地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另一方面体现在培养能力。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挖掘活动资源、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评价活动的效果、反思活动的过程等。而系级活动、校级活动由系部或学校组织的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通过竞争与合作的方式增进班级之间、系部之间的交流,展现当代大学生的激情与活力。在这类文化活动中,辅导员至少扮演着三种角色:第一种角色是成长理念的灌输者。引导学生珍惜锻炼的机会,将努力的过程视为自己成长中的宝贵精神财富。第二种角色是校园活动的支持者。用辅导员坚定的态度与专业的指导增加学生超越自我的决心与勇气。第三种是班集体概念的强调者。任何时候强调参赛选手作为班级代表的身份,促成班级成员互助的行动,突出个人荣誉与班级荣誉的关系,以此不断增进班级内在的联系。4.将“关心特殊学生”作为构建团结有爱、积极上进班级文化的必要补充。“特殊学生”是每个班级或多或少存在的一类群体。在高职班级中主要表现为四种:第一种是单亲家庭学生。多因情感缺失,表现出冷漠与封闭的交往态度。第二种是经济困难学生。多因经济压力巨大呈现自卑、独处的状态。第三种是厌学的学生。由于厌倦学习表现出难以自制的逃避状态,甚至同宿舍具有传染性。第四种是身体残疾的学生。由于身体缺陷往往自我孤立,缺乏自信。作为辅导员,一方面需要在关注的程度上努力,做到多沟通,多关心,多帮助,多鼓励,加强特殊学生与自己的情感联系;另一方面需要为他们搭建与其他班级成员互动的桥梁,引导班级成员学会接纳自我,尊重差异,并发挥班委在团结同学、关心集体中的示范作用。

三、反思建设过程,提升高职班级文化建设深度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篇4

关键词小学回归生命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生命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好以文化促教育的作用,真正唤醒学生生命的能动意识,培育其对生命价值的反思,并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生命的道德体验。然而,当下大部分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忽视了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学生在被灌输各种文化知识的同时感受不到生命的价值所在,严重影响其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有必要使学生在生命成长历程中意识到生命的价值,真正为自己的生命负责。

一、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回归生命的宗旨

班级文化作为隐性的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学习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积极作用,班级文化建设要树立培育学生健全生命的价值取向,把孕育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综合素质养成作为其宗旨。

1.唤醒生命自觉的能动意识

教育是指向鲜活生命个体的,其意义在于唤醒个体的生命自觉,使其能动地主导自身生命的成长和发展。“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启蒙人的自我觉醒,通过不断地启发受教育者的人生智慧,促使其努力去发展智慧的人生。”[1]作为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身心健全发展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教与学的交流对话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生认知状态和发展水平的各不相同。学生内在能动意识只有被唤醒,才能理解为何而学,感受到生命所承载的希望。因此,小学班级文化的创设要摒弃形式化和空洞化,真正回归到生命的自我觉醒。叶澜教授说过:“一个具有生命自觉的人,无论在与外部世界的作用中还是自我发展的构建中,都是一个主动的人。”[2]每个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并参与到班级文化的创建中,才能真切感受到生命的价值,有效激发其自觉能动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对待自身生命的成长历程。

2.培育热爱生命的情感反思

教育要培养身心健全发展的生命,不仅强调肉体生命历程的完整性,同时注重学生精神境界的提升,实现自身生命价值最大化。在基础教育中,班级文化建设是影响小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以作为增强学生生命意识的有效载体。因此,回归生命的班级文化建设应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通过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积极和谐的班级文化氛围,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耳濡目染中提升学生对生命责任的反思能力,从而增强对自身、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意识。所以,班级文化建设要回归生命,培育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提高其自我反思能力。

3.强化礼让交往的道德体验

教育的根本是使人成为“人”,使人的美好本性得以宣扬。班级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起到潜移默化的规范作用,尤其在与人交往中遵循文明礼让的道德风尚。只有在生命教育的引领下对学生渗透礼让交往的道德教育,才能够使学生的美好本性得以延续。“生命是道德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道德是生命的精神向度,道德教育是培养生命意识的一种有效途径。”[3]小学生只有懂得了礼让,在与人相处时才能意识到个体生命的珍贵;只有懂得了尊重他人、换位思考,才能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回归生命的内容结构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宗旨在于启迪学生的生命自觉,这一宗旨目的之实现离不开具体班级文化活动内容的实施。

1.发扬集体精神的班级日志制度文化

班级日志是在班主任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对班级日常事务进行协调和记录的一种形式,是对班级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的内容之一。师生之间借助班级日志交流,共同解决面临的相关困难,同学们在班级日志上畅所欲言,共同分享和探讨班级的信息,可以增强彼此间的亲密度,从而形成良好的同学关系,促进班集体的和谐发展[4]。班级日志制度体现了学生在班级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是促进教师管理班级、师生与生生之间沟通交流的良好渠道,有利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并发扬班集体精神。班级日志制度不仅方便班主任老师对班级情况的掌握和管理,同时符合提高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的教育要求,从而为学生的生命成长注入新的活力。

2.彰显生命韵味的橱窗环境文化

作为精神文化的载体,班级物质设施的布置和环境创设是一个班级区别于其他班级的明显特质。学生在蕴含生命韵味的环境中接受教育体现了回归生命的以人为本。由于当前小学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学校和班级管理者往往忽视班级环境建设。班级中常见的是几幅名人名言和写满字的黑板报,有的班级甚至只有在应付检查时才更改黑板报内容。而和谐生动的班级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愉悦和人格的健全发展,班级文化建设便富有成效。生命韵味的班级环境富有生命气息,能够使人身心愉悦。在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创新墙壁、黑板报等文化载体,使班级文化生动起来;通过创设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读书角、摆放自然植物的壁橱将自然生命融入班级环境中,让学生关注自然生命的生长,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怀生命的意识。班级中多了活泼生动便少了沉闷乏味,蕴含生命魅力的班级橱窗环境于是得以有效彰显。

3.激发“同理心”的班会活动文化

教育是一项培养个体生命成长和发展的实践活动。“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5]班级文化建设作为教育实践的构成要素之一,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班级文化建设需要通过班级活动为载体来进行。主题班会活动是当前班级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丰富的班会活动主题、灵活的活动形式使得学生在双向互动中拓展生活空间,促进其有条理地思考、反思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为了让学生理性地思考、洞察现实生活,主题班会活动须具有教育意义,能够激发学生的“同理心”。“同理心”则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进行思想交流,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的关键纽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同一个生物圈的一部分,以此来进行思考并身体力行。”[6]主题班会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同理心”,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团结友爱使班级向好发展;同时也认识到自己是社会的重要一员,善行会对社会进步起到促进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教育效果。主题班会活动要贴近学生的成长经历,采用生活化、普适性的素材以激发学生“与我同在”的“同理心”,提高其理性地与他人交往、与社会建立亲密联系的能力。

三、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回归生命的路径选择

班级文化建设作为育人的有效载体,承载着帮助学生身心健全发展的使命。在关注生命自觉发展的基础上,班级文化建设需要选择制度保障、社会组织支持和校内外活动拓展等系统化的路径方法加以营造,从而实现促进个体生命完整、人格健全的目标。

1.规范班级民主奖惩制度,形成班级精神文化合力

班级文化建设能够科学规范的不断进步和健康发展,需要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班级制度作为保障。班级制度不仅要服务于班级发展目标,更要展现班级精神文化合力和班级凝聚力。落实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班级制度的前提是规范民主化的奖惩制度。民主化需要师生和谐交流与相互促进,体现学生个性与能力的自由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班级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都应在班级发展中各尽其能。通过民主化的表扬、批评等奖惩机制帮助学生主动认同班级的发展目标和价值标准。只有让学生感受到班级因为自己的贡献而不断进步,学生才能体会自身的价值,才能更加积极地融入班级文化创建中,从而有利于构建班级精神文化合力和团结内驱力,提高班级凝聚力。

2.构建多元社会组织支持环境,丰富学生生命的情感体验

由于学校教育特别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成绩的优异,加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其人身安全高于一切,以至于当前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大多局限于班级内部,很少与其他社会组织等教育环境相联系。单向的学校教育环境很难实现教育指向生命发展的最终目标。然而小学生正处于对事物充满好奇的阶段,体验不同的环境有助于丰富其生命体验,促使其更深层次地对生命有所感悟并健全其人格。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需要将教育环境进行延伸,构建多元社会组织的支持环境以丰富学生生命的情感体验。相对于传统的说教,学生在多元环境中进行生命体验后更能增强生命意识,学会珍惜生命和懂得感恩。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也在多元环境的情感体验中得到了升华。

3.拓展班级校内外活动广度,提高学生和谐交往的实践能力

班级文化建设有责任在丰富学生知识的同时,对学生渗透积极团结的做事态度和规范有序的交往准则,帮助其提高和谐交往的实践能力。班级活动作为班级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平等参与社会交往实践、提升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班级活动可拓展其校内外广度,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丰富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并激发他们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如果一个群体的成员之间的互动在外部系统中是频繁的,那么友好的情感将在他们之间滋长。”[7]无论是校内的班会活动、文艺汇演、知识竞赛等文体活动还是校外寒暑期夏令营、户外探险、社会公益活动等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与人和谐交往的乐趣、感受生命的美好。学生在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中学会彼此尊重,通过团结合作完成任务,在增进情感与友谊的同时更能体会到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从而有效提高社会交往的实践能力。总之,个体生命的价值可以说是在与他人、社会交往的关系中体现的。班级文化建设要注重个体交往实践能力的提升,将班级文化活动延伸到校外社会环境之中,而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的封闭系统,理应形成有利于学生交往实践能力发展的、与校外环境相联系的开放系统。

参考文献

[1]靖国平.教育学的智慧性格[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叶澜.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3]王芳.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生命意识的培养[m].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刘金明,张烨,玉莹,等.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班级日志作用[J].科教文汇,2007(07S).

[5]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篇5

关键词班级;中职教学;文化建设;思想;精神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1-

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教学不仅仅关乎着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且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班级作为学生在校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树立健全人格的重要基地。随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精神思想的引领作用在教育教学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发挥优秀思想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改变传统的中职管理理念,已经成为了当代教师关注的焦点。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全人格,高举班级文化的大旗,铸造班级建设的灵魂就成为了大势所趋。本文就结合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简单阐述一下其对班级发展以及学生优秀思想的养成的重要意义,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从而构筑学生的精神之魂,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作铺垫。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以及高举班级文化大旗的重要意义

想要保证中职班级教学的有效性,发挥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引领作用,培养健全人才,那么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班级文化以及构建良好精神文化的重要意义。

顾名思义,班级文化就是指一个班级区别于其他集体,根据学生特点制定的进步的文化。是指班级学生在班主任的领导下,为达到集体目标而创建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是凝聚班集体的主要内在因素。它具有强大的凝结功能,具有潜在的巨大影响力,能够对学生给予激烈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奠定了基础,是班级顺利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班级的灵魂所在。高举班级文化大旗,铸造班级建设之魂对整个集体和学生个人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班级文化建设是培养健全人才的基础。班集体是中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一个具有凝聚力的、积极向上的班级能够铸造学生的精神世界,无论学生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够发挥班集体的巨大优势,激烈学生奋进,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素质,从而促进心灵健康发展,培养健全人才。

第二,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班级是中职学生生活的家园,是开展学校教育的主要阵地。一个班级的精神风貌代表着班集体每个个人的内在素养,是一个集体的灵魂所在。具有凝聚力的健康班集体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班级成员的整体竞争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心态,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二、举班级文化之旗,铸班级建设之魂的主要对策

从上述文章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一个优秀的、富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对学生顺利发展和人格养成的重要意义。为了提高学生的内在涵养,健全人格,坚持完善中职班级体的文化建设,铸造班级文化之魂就势在必行。

(一)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良好氛围是构筑优秀班级文化的关键因素,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全人格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中职班级要结合自己学生的特色营造一个适于人格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内部环境。例如,教室内的桌椅摆放,墙面的布置,板报的设计等等都有助于一个班集体优秀文化的展现,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特征,营造班级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健全学生的思想文化内涵,坚持正确思想的引领作用

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健全人才,教书育人,提高学生的道德思想水平,为学生未来走向社会打基础。而良好班级文化的构建,又是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所以,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思想文化先进性教育,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另外,教师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明确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难点,并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心理教育,坚持以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思想引领学生的前进方向,并定期举办思想教育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构筑良好的精神航向。

(三)坚持职业文化的指导作用

班级职业文化建设是中职院校有别于一般集体的主要特征,是中职文化的关键内容,也是其特色所在。因此,在班级文化的铸造过程中,要坚持进行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技能教育,围绕学生的学习特点展开班级职业文化的创建活动,从而增强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程度,热爱自己的专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并为今后的发展做出详细的规划,明确自己的定位。

(四)完善健全制度体系,坚持活动教育

因此,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中职班级的文化建设工作也是如此。没有一系列规范的制度体系,就好比无本之木,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缺乏良好的行为准则做依据。因此,中职班集体要规范健全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体系,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细化内部规章,并健全评价和监督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创新管理模式,改变以往的传统班风,创设新型文化,多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从而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构建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飞速发展,中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培养健全人才,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坚持高举班级文化之旗,铸造班级建设的灵魂就显得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钟芝兰,彭辉,吴智富,许潘建.中职生班级文化建设认知情况调查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2,21:109-111.

[2]彭辉.浅谈中职班级职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2010,05:42-43.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篇6

论文关键词:和谐班级;高校;构建思路

自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和谐已成为当代社会的主题与共同的价值追求,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摇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班级作为和谐校园的基本构成单元,构建和谐班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班级的意义

1.和谐班级是和谐社会的应有组成部分

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把和谐社会看作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它本身就是由各个子系统内在和谐有序构成的。作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和谐班级作为和谐校园的基本构成单元,其构建一方面培养了大学生的和谐观念、理念,另一方面创造了和谐的主体间关系,是和谐社会构建不可或缺的元素。

2.和谐班级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依照我校教育集体的信念来看,培养道德的最微妙的奥秘之一,是共产主义思想,公民思想寓于青少年儿童敏感心灵的激情和渴望之中,寓于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中。”这说明,一个人的品德行为习惯、荣誉感和责任感,甚至他们的思想与追求,都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人所处的人文环境。和谐班级的创建,就是为班级全体同学创造出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重要平台。

3.和谐班级的构建为新形势下高校育人提供有益探索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90后”大学生具有自身的特点。思想的多元化、独生子女的个性特征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挑战。就业的压力,使得学生过多追求实用性、技术性的知识,出现技术与人文精神的分离。和谐班级建设有利于学生目标整体性的培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培养,良好的班级同学和谐关系,为学生提供了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

二、和谐班级的内涵与特征

从词源意义来看,和谐是指互相配合、协调之意。《吕氏春秋》中有“正六律,和五声,达八音,养耳道也”,意思是人的耳朵很奇怪,不愿意听单一的声音,一定要听几种不同的声音才能感到舒服,这很好地说明了“和”的含义。“谐,和也”(《尔雅》),“掌司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周礼·调人》)。从系统论来看,和谐是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协同合作以达到系统有机组合的功能,无论是对组织,还是有机体,和谐都能产生无穷的力量,使系统各组成部分协调发展,相互促进,并形成系统的健康良性发展。从和谐社会建设的目标及角度来看,和谐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在统一。和谐班级是指教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为学生服务的宗旨,采用灵活有效的教学和管理方法而形成的民主、平等、和谐、进步的班集体组织。在和谐班级里,班级这一子系统内的各元素是和谐、有序的,学生之间则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班级作为子系统与其他系统也是协调发展的。内外各种关系的和谐,形成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全面的发展。依据教育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和谐的特征,和谐班级应具备以下特征:

1.整体性与个性化的统一

美国的麦克霍尔·迈尔斯在《大规模系统工程》一文中对系统特征进行归纳,认为整体性是系统最重要的特征。和谐班级本质上就是一个协调发展的子系统,它的整体性特征使得班级具有高度凝聚力。和谐班级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在班级文化的统帅下,各成员形成了共同的愿景,为预设的班级目标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但和谐班级的整体性并不是整齐划一、齐头并进的,而是在千差万别的个性张扬下的和谐整体。整体性的特征,并不是要抹杀学生自由个性的发展,相反,和谐班级建设的目标就是要保障每个班级成员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列宁所说的:“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它的统一”。

2.制度性与开放性的统一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和谐班级应是科学管理的班级,科学的制度是对班级进行管理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保障。在制度的统摄下,班级形成共同的目标,建立班级公约、班委职权制度、班费管理制度、奖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等,进而形成具有独特班风、班貌的班级。但这种独特性并不排斥作为一个子系统的班级与外界的各种联系与交流,从而展示和谐班级的开放性。和谐班级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间的关系,融入到整个校园文化建设的氛围中,鼓励班级成员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实践中去,充分利用一切外部资源发展、提升自己。

3.平等性与民主性的统一

和谐班级是实现自我教育、开展自我管理、拓展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师生平等是和谐班级建设的前提条件和保障。辅导员在工作中,要实现角色的转变: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从单纯的说教者变为大学生的激励者;从严师变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在班级的管理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民主性,无论是班委的选举、班费的管理、班级制度的制定,还是各种评优、奖、助学金的发放等都要让班级每位成员参与到其中去。

三、和谐班级构建的思路

1.贯彻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和谐班级建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教育理念,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指导思想,既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成才,又关注学生道德品质、身心健康的发展,教会学生做人。和谐班级目标的确立与实现,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重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关心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依据不同年级的任务,分层次、分阶段设计和谐班级的建设目标。以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提供教育资源和机会。

2.创造班级文化与寝室文化的有机契合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态度、行为方式等,表现为:包括班级物质文化、班级行为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在内的多种文化形式。班级文化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是一个班级的灵魂。在和谐班级建设中,它创造着一种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让学生从依从它到认同它,再到信奉它,最终内化为学生的素质。

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形态,其本身的内聚力主要靠班级文化来维系,表现为:班级成员在学习上的积极进取、共同奋斗,在生活上的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在行动上的协同一致。班级文化在和谐班级构建中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

从外延看,寝室文化隶属于班级文化。在高校里,学生往往是依据课表,在流动的教室里听课、学习。由于没有固定的教室,大学里的班级更像一个“无形组织”。这种“无形组织”使得班级文化尤其是教室文化的建设具有隐形的特征。而在高校里,寝室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一般学生一天至少有一半的时间在宿舍度过,所以寝室文化的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其建设又往往具有显性的特征。教师尤其是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创造干净、整洁的居住环境,可以举行“寝室文化艺术节”,让学生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来改善寝室文化,并充分发挥想象力来布置寝室,让他们的思想在寝室文化中得到体现和提升。

3.努力处理好三种关系

(1)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高校辅导员担当着大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政治思想素质培育、就业指导与服务、心理咨询与生活辅导等一系列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工作。辅导员是和谐班级建设的主导,在建设和谐班级的过程中,辅导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班集体的教育者和组织者,辅导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工作中要打破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思想观念,化解师生间的代沟;注重以学生为本,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人际关系;注重方向上的引导和生活上的指导,善于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细致工作,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逐步树立教师的威信,赢得学生的理解与信任,切不可有包办一切、让学生唯命是从的思想;注重促进班级学生个性的、健康的人格发展,提升学生主人翁的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2)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好和谐的教学方案,实施和谐的教学方法,建立和谐的课堂关系是专业教师与学生之间构建良好关系的前提。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要塑造良好的形象,端庄大方,平易近人,发挥为人师者应有的模范作用;要做到以赏识激发学生的自信,以理性引导学生的个性,以宽容对待学生的不足。专业教师在教学中要力行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针,摒弃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合理组织、引导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对话”式教学,通过“对话”,达到师生间的沟通和理解,消除教与学的隔阂和对立,形成共同协调的行动。师生在对话中相互碰撞和激活,共同探寻真理,发现知识,获得智慧,从而顺利实现教育目的。

(3)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班干部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是班级管理的直接实施者,班干部能否与班级其他同学和谐相处是班级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环节。辅导员要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服务思想与和谐意识,提高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他们在联系师生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和在学生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特别关心弱势群体即学习弱势群体、地位弱势群体、经济弱势群体、心理弱势群体的状况,发挥他们和谐班级主体的作用,构建良好的生生关系。

4.建立四种机制

(1)激励机制。激励是指在外在诱因的作用下,个体通过有效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激发、引导、维持和调节个体朝向某一既定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心理过程。和谐班级是一种组织形态,有其总体目标的设定,但和谐班级总目标的实现离不开班级每个成员个体目标的成功实现。班级成员由于家庭出身、经济状况、知识储备、兴趣爱好、职业规划、个性特征等的不同,其个体目标也各不相同。在和谐班级构建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每位班级成员的个体差异,运用马斯洛需求理论,关心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实行差别激励的原则。尤其要建立情感激励制度,营造有归属感的班级文化。特别注意好榜样激励在构建和谐班级中的作用,选好榜样、用好榜样,发挥榜样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聚合作用。

(2)约束机制。诺斯认为“制度是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规范的讲,它们是为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班级作为实施教学、管理的重要平台,是高校的基层组织,本身固有一定的制度。通过制度的设计、运行,约束每个班级成员,制度是构建和谐班级的重要保障。班级制度不仅包含有形的规章制度,同时也包含无形的、不成文的、体现和反映班级传统习惯的非正式的制度。前者体现为显性、刚性的作用,后者体现为隐形、柔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非正式的制度对构建和谐班级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首先要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其次重在抓好制度的实施。在制度的贯彻中,学生在主动遵守与被动遵守、自律与他律连续不断的选择中,逐步养成了遵规守纪、严于律己的良好品质。让班级制度自然而然的成为班级文化,被学生们所接受、认同,内化为班级成员的素质才是最终目的。

(3)评价机制。围绕和谐班级的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的班级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的确立要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原则,以展示学生个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建立由学管部门、学生、辅导员、任课教师及班级成员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主体。整合各方面的评价力量,可以全面把握和谐班级的现状及发展情况,有助于营造理解、信任、激励和促进班级发展的民主管理氛围。评价内容包括学业成绩、思想品德、劳动技能、艺术素质、创新能力、社会实践等。在评价机制中,被评班级的自我评价很重要。让班级成员涉入评价过程的经历以及通过经历得出的结论,可以帮助班集体中的每位学生把个人行为与集体荣誉联系起来,加深对集体的认同感,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同时也是班集体自我反思、促进班级和谐发展的重要方式。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篇7

【关键词】转型期;班级文化;精神文化

经过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期,现阶段高职院校正处于由由量变向质变发展的转型期。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全国已有高职院校超过1200所,在校生人数超过1300万,约占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46%,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边天”。为了规范和引领高职院校的发展,国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一系列指导文件,高职院校正处于办学定位与办学思路逐步提高,内涵发展逐步丰富,核心价值逐步提升,文化体系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时期。可以说,我国高职教育处于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转型期,其中存在诸多机遇和问题,需要我们跟上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加紧研究,为高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

院校数量及在校生数量双增长给学校管理、教学管理、班级管理带来了挑战。班级文化是每个班级都应具有的班级管理的软要素,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班级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作用。高职院校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在转型期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学院更好发展有着进一步的指导作用。

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管理中的一种柔性手段,也被跟多的管理者所认可并应用于其中,但由于对班级文化的内在规律认知的不足,许多管理者中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功利性强,没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过于追求班级在学校中的形象和位置,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缺乏人文与科学的精神,重视从国外引进的理念,而轻视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等。在高职教育转型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应注重一下几方面的原则:

1)全面性与深入性相结合的原则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物质文化层面,还要深入到班级精神文化层面,深入到学生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内隐概念和内隐规范,从而使班级中教师与学生的行为方式、认识事物的态度、学习与生活观念发生转变。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往往把物质文化等同于物质,制度文化等同于制度,精神文化等同于一些精神文化的标识系统,缺乏人文和科学精神。这个认识的偏差使学校文化的建设逐渐流于形式化、走向形而上学化,追求班级环境优美,设计班级远景、班训等进行班级文化包装,班规制度“上墙”。班级愿景、班训是一个班级发展思想的凝聚和浓缩,但深入到有些班级却发现,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对班级并没有深入了解,更无从谈及思考。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管理者和学生必须要深入到班级文化生活中,并从实践中提炼有关班级文化的理论知识,再把将其理论运用于实践。然而,现在存在着一些班级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中,管理人员经验不足,又缺乏与专家的有效沟通与合作,导致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同时,在班级文化的研究中,一些理论研究者也很少深入到班级教学实际生活中,这样作研究的方式导致了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无法对实践起到基本的指导作用。因而,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才是建设良好班级文化的有利出路。

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继承是指对原有事物的合理因素的延续,创新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融入新的元素,使其有更好的发展效果。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既要继承原有的、优秀的文化建设,同时也要融入新的文化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创新是班级文化永葆活力的关键所在,班级要在批判性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创新,这样的班级文化才能更有力的促进学校的发展进步。创新不仅包括理念的创新和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机制和方法的创新,班级要注意培养班级师生的批判精神,并给予师生充分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空间,为班级文化的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4)借鉴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合理借鉴其他院校的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优秀经验,并结合自己学院的特点,建立适合自己学院的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结构。每个班级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尤其是教育对象具有独特性,这就要求班级文化的建设也要坚持一定的特性和个性。

理念演绎模式和实践归纳模式是班级中文化建设的两个基本的实施模式。理念演绎就是先提取班级的精神主旨,再把班级的优势和特色泶丛煨缘氖导;实践归纳是先对班级优势和特色进行创造性的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提取出班级精神主旨。

1)理念演绎模式

理念演绎模式是管理者在一定教育观和学生观的指导下,深入了解班级学生的特点和状况,确定从核心价值观、班级发展目标、提炼班级精神等几个方面来发展班级。对班级中的同学从引导到班级凝聚,使其达成共识,通过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践行而发展成熟。其发展一般经历三个阶段:班级精神的确立、认同和践行阶段。确立阶段:管理者应对班级文化的现状或未来发展前景进行检测、预测和评价,通过对师生行为的内隐概念去体会和感悟,研究分析班级的价值观,把对于班级的预计达到目标和班级精神建设展现,把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来确立。此时,班级精神还是比较抽象的,不具体清晰。认同阶段:管理者应在班级活动中大力宣传并让学生认同这种班级精神,并逐步明晰班级精神的具体内涵。践行阶段:要想把理念演绎模式坚定的实施下去,就必须把班级的价值观和班级精神的统一性建设实践性的进行。只有以班级精神建设为根基,管理者才能把理念演绎模式落实到班级文化上。把班级从环境陈设、制度建设建全、班级各项活动几个方面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参考本班同学自身的发展点,把班级文化建设丰富多彩。

2)实践归纳模式

实践归纳模式是在其实践中,对代表班级核心价值取向、目标、优势和特色进行长期积淀后逐渐形成,并在其定型之后提炼出来班级精神。其形成过程一般经历了三个阶段:特色的显现阶段、传统的形成阶段、精神的提炼阶段。

班级文化实施的两种模式,可以为管理者在班级文化建设实施的过程中提供一个参照标准。从整个班级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其实践与提出之间存在先后关系。因此,通过对班级文化现状的判断,我们可以在宏观上为班级精神的形成选择一条路径。班级精神的实践与提出在其具体操作上市相铺相成的,不可偏废。在实施模式的选择和执行上,班级文化建设更多的表现为一种班级管理艺术,因为这两种班级文化建设的实施模式在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种交叉。在确定班级精神的实践与提出的先后关系时,可能在具体文化实践中会遇到不同的局面,需要管理者艺术的加以选择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勇.我是怎么样建设班级文化的[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篇8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班级文化;文化生态

中学班主任核心工作之一,就是组织班级管理。受固有思维影响,长期以来,班主任自觉地把班级工作定位为“管理”,这种观念虽然会在短时期之内给班级建设带来良好的效果,却存在很大隐患。学校生活中,学生身上有多重禁锢,分数、规章制度、升学压力都给他们形成压力,团体意识强加在个人发展的自我意识之上。这使得学生学校生活相对枯燥,个人精神趋于沉寂。这种状况与自然界的“生态失衡”非常相似,而生态失衡突出特点就是生态系统中某一方面的内容被过分夸大。在学校文化生态环境中,管束被过分扩大,这不利于学校教育的展开,更不利于班主任工作中德育濡染的进行。因此,班主任工作中,应该高度重视班级文化生态的建设。

一、班级文化生态的含义

生态是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着重强调生物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班级文化生态中,强调的是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诸种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之间的联系。班级文化,是中学学校教育中很重要的一个文化现象。包括班级风气、班级环境、班级制度建设、各类班级活动、班级内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显性的内容是班级环境和学生的精神面貌,隐性的则是班级的制度建设和班级风气的形成。

体现在班级文化生态上看,班级作为一个集体,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核心文化概念,即所谓的班风建设,这个文化概念,可以提炼为一个词、一个目标或者一种风气,有了核心文化概念,一个群体才开始向一个集体变化,而集体中所有人对这个文化概念有认同感,班级成员之间,才会形成一种积极两性的内部文化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会内化为一个集体的内在精神气质。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集体必然是一个学习、成长型的集体,优秀、稳定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带来学生对外在环境的高度敏感,形成显性文化生态和隐性文化生态的高度融合、互相促进。

二、班级文化生态“生态失衡”的原因

首先,必然是班级核心文化概念的缺失。企业管理中,企业文化被当作企业的灵魂,同理,班级文化生态中,如果不把班级核心文化建设当作核心来考虑,必然导致班级成员之间对班级认同度不高,在集体生活中无法良好处理班级与个人的关系,直接导致班级文化生态的破坏。

其次,班级核心文化的失衡,直接作用于班级文化的隐性成分,这个部分恰好在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当班级环境中,无法形成良好、有自律的价值导向,学生的思维和喜好直接跟随外界社会风气的变动而浮动时,浮躁的社会风气会迅速破坏班级文化环境。学生之间的各种不良情绪,如攀比、追求物质、实用、功利,会成为班级文化氛围的主流,这种状况,将使班主任对班级建设无从下手。

第三,班主任的管理停留在老的经验中,过度重视成绩,忽略对个人成长的关注,忽略教育启发人的功用。如果说,社会风气带来的功利气息,可以通过一定的小环境文化气氛的建设得到消弭,但集体内高度重视分数的班级文化氛围,一定是对个人潜能发展的忽视和对学生静态评价的缺失,这种直接面向成绩与排名的班级环境,讲直接带来班级文化生态环境的失衡。

三、策略性建设班级文化生态平衡

文明的形成必然是内在精神的外化。但文化生态的形成,尤其是在以三年为一界次的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等待内在精神养成并外化是不实际的,因此,班级文化生态的建设,必须从外在的生态环境开始整治。

(一)班级的外在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环境的约束力量。班级外在生态环境,包括班级的环境卫生清洁和教室的内饰布置。环境对人的外在约束力,不断被验证,一个整洁、干净、紧凑、和谐的外在环境,会让学生不自觉地养成热爱生活、珍惜班级环境、具有班级荣誉感的内在气质,对品德养成和个性的发展有积极影响。

(二)班级内在文化生态的养成,是对集体中个人关系的重新整合。外在环境的整理,最终要服务于个人的情绪养成,以及班级环境中人与人的关系处理。

首当其冲的就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理念,以教化和驯化为主,教师居于权威地位,很容易形成个人权威感,并以这种姿态指导和教育学生。这种理念深入人心,被教师和家长广泛接受。以文化生态平衡的理念思考,这种姿态必然是突出了文化生态的某一方面,不符合平衡发展的要求。新的环境要求教师增加和学生的内心交流,教师应该变成学生信赖和依靠的人。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篇9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教育;班级文化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多元化和经济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影响,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步走向大众教育。我国近年来也针对高等教育开展了改革,例如采用网络化的教学方式,逐步废除传统的学年制,实行更加科学全面的学分制,大力发展社区文化和社团文化。在这种环境下,班级的职能不再是固定的,学生和教师的集体意识也不再强烈,因此有必要针对班级文化建设采取相应的措施。

1高校班级文化特征分析

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年龄分布、组织形式等都与小学、中学有很大区别,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高校的班级文化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独立性。相对于初中和高中,大学生显然缺少父母的约束和庇护,因此有一定的独立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现在的大学生普遍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开始尝试成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独立性是大学生普遍具备的特点,因此高校班级文化同样具有独立性的特点。大学时期是学生形成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由于大学生相对于其他阶层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因此对很多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大学生急于全面的了解自己,塑造与别人与众不同的形象,完善并充实自我,因此,大学生逐渐趋向成熟使得高校班级文化具备独立性。2)融合性。高校大学生大都来自不同的城市和省份,生活环境以及家庭背景都不尽相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班级文化的形成。由于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和校园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班级的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信念理想和行为方式等,会呈现融合、碰撞的特点,这也是当今社会多元化的表现之一,高校班级文化同样体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大学生不同的价值观让高校班级文化具有一定的融合性。3)凝聚性。高校班级文化相对于中小学班级文化,还具有凝聚性的特点,因为大学校园文化更具包容性,学生能够更加轻松的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并且大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时间和空间,大学生大多已经是成年人,有条件和能力开展课余文化活动,开展活动提高了班级文化的凝聚性。

2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对班级文化建设认识不足。大部分学生都缺少团队协作精神,导致班级凝聚力较弱,很多学生热爱班级都是感性层面,也就是虽然说热爱班级和集体,但是却很难付诸行动,很多班主任和辅导员也反馈过这个问题。目前很多高校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都缺少正确的认识,不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提高建设班级文化的觉悟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源,觉悟的提高可以为建设班集体打下良好的基础。2)缺少健全的班级制度。很多班级都没有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很多高校缺少健全的班级制度,很多班主任和辅导员对班规都没有概念,也从没想过设立班规,认为系里或者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已经能够达到管理班级的效果,再制定班规是画蛇添足,因此大多数班级都没有发展目标。但是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明确的目标才是发展的原动力,因此缺少健全的班级制度是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之一。3)班级学风欠佳。大部分班级的发展趋势都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班级学风欠佳是一个显著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期末考试及格就行,班主任和辅导员召开班会也存在主题不明确、内容空洞等问题,这体现出班级凝聚力较差的问题。实际上学风体现出一个系甚至是整个学校的水平,而班级凝聚力则是衡量班级质量的标准。4)班主任和辅导员工作力度不足。班主任和辅导员对班级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相对于学生他们有着更加丰富的阅历和经验,但是大部分班主任和辅导员并不会主动找学生谈心,也很少主动召开班会,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班级管理工作内容较多,并且较为繁琐复杂,再加上班主任和辅导员还要授课,时间紧张,还要处理家庭琐事,没有时间和精力加强班级管理工作。

3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

1)提高院系领导和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学校和院系领导是各项活动的领导者和发起人,应该充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根据院系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班级文化建设计划,在计划的基础上指导各个班级开展文化建设工作,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督促领导、教师和学生严格执行,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必需的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向其他院校学习,听取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和意见,并且领导应定期深入班级检查,帮助学生解决困难,促进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2)教师做好引导工作。班主任和辅导员要针对班级文化建设做好设计和计划工作,在院系和学校要求的基础上,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班级文化建设计划。任课教师除了授课以外,还要在院系的帮助下做好引导工作,让班级向健康积极的方向不断发展。对任课教师来说,要对班级文化建设有充分且正确的认识,除了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既要教书育人,又要用高尚的品德感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3)改善班级学风。要提高教育质量,改善班级学风是至关重要的,优良的学风也是学生做人和求知的基础,学风不仅仅关系到学习,优良的学风还能够防止学生沉迷游戏,让生活更加充实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良好的学风还是培养学生优良品格的基础,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学生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4结语

综上,对于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应做好引导,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通过建设优良的班级文化,能够塑造他们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优秀品格。

参考文献:

[1]王钰岚.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J].新课程研究,2015,(09):12.

[2]廖泽兴.浅谈大学班级文化建设[J].读书文摘,2014,(09):85.

班级文化建设体系篇10

    论文摘要: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它具有教育、凝聚、约束、激励等作用。班级文化建设可以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进行。 

所谓“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制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比如文艺学、天文、地理、教育、服饰等等。班级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在一个班级中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每个班级所特有的。它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功能。班级文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物质层,如张贴名人名言、悬挂国旗及班训、出板报等教室内环境的布置;精神层,如班级目标、班级道德、班级舆论、人际关系和班级风气等;制度层,如一日常规、课堂常规以及各种奖惩制度等。下面笔者将从班级文化的作用、建设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等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以起抛砖引玉这用。 

1班级文化的作用 

1.1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是班级文化的首要作用,也是区别于其它组织文化的最主要特征。班级文化作为一种特有的教育力量,渗透于一切活动之中,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引导、平衡、充实和提高的作用。班级文化是以班风、学风、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舆论等方式表现出来的观念文化和与之相应的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对每个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班级文化的这种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育,它虽是无形的,但又是无所不在的,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陶冶着学生的情操,塑造着学生的灵魂。如黄景泽同学原在(2)班时,学习懒散,常不交作业。调到我班后就很少出现不交作业的问题。我就问他原因,他说看到别人都在认真地学习,每次不交作用的名单上都有我的名字,实在不好意思。他的转变不是说教引起的,而是班风、学风所起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1.2凝聚作用。班级文化的凝聚作用主要表现在,班级文化能把班级成员的个人利益与班级的命运和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使个人与班级“同甘共苦”。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寄托着他们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体现着他们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这种共同的心理意识、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性会激发成员对班级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班级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实践表明,在班集体中,班级文化建设水平愈高,这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愈容易得到体现。经过一年的班级文化建设,我想检验一下班级文化建设的效果。在2008年的校运会前的动员会上,我说我们班老被别人瞧不起,希望同学们制订一个既可以提高我们班的声誉,经过努力又可以实现的校运会目标。最后同学们一致确定目标为全级第二名。为了实现这一有较大难度的目标,同学们踊跃报名,分工协作,责任到人。成立了比赛组、宣传组、后勤组、纪律组、卫生组、联络组。哪一个项目谁上可以胜哪些班的同学;哪些同学写稿子较好,可以在宣传上加分;纪律与卫生方面怎样做才不被扣分;……;同学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驶,工作有序展开:纪律好了,迟到少了,教室整洁了,……最后全班实现了目标,并获得道德风尚奖。 

1.3约束作用。班级文化所形成的规范体系,制约着学生的言行。这种规范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使班级成员都能自觉地约束自己,让自己的行为符合班级规范。班级文化对成员的这种制约功能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得以实现:氛围制约(环境、关系、风气等);制度制约(规章、纪律、守则等);观念制约(理念、道德、舆论等)。如陈冠霖同学在一(2)时,课堂上常搞小动作、开小差。调到3班后,开始也这样,后来在班规和舆论的作用下改正了缺点,并在2007年的中考中考上了市重点中学——市十六中。 

1.4激励作用。班级文化的激励功能主要表现为,班级文化能为每个班级成员提供文化享受和文化创造的空间,提供文化活动的背景以及必要的活动设施、模式与规范,从而有效地激发和调动每个成员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其以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积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如建立配对竞争激励制度。把成绩相近或把不同科目能优劣互补的两个同学配成对,让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又互相竞争,最后达到共同提高。李伟林同学和梁培杰同学在配对前数学成绩分别为75和83分,配对后两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中考时他们分别考了105分和104分(满分120分)。 

2班级文化的建设 

班级文化的建设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做法,这些做法大同小异。笔者把它们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物质文化建设。班级物质文化属于班级文化的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班级物质文化包含教室内的环境布置(包括教室墙壁布置、桌椅的摆放、环境卫生的打扫与保持等等)及师生的仪表等,是班级文化的基础及其水平的外显标志,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要使教室的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的作用。如可在教室内设置公告栏、生日栏、雏鹰争章、荣誉榜、心语心愿、读书驿站、书画天地等宣传栏。在教室环境的布置上,既要重视教室各区域、各工作板块的外观设计、色彩搭配、空间布置,更要注意其主题确定、内容选择、信息传递,使教室环境能够体现班级理念、学习目标,反映精神风貌、文化气息,让人走进教室,顿觉舒畅、倍感温馨、催人奋进。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是班级的主人,班级是学生的班级,班主任应带领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布置教室,使他们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在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中,我们还要充分发挥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班主任应注意把教育的意向、教育的目标等通过具体物化的环境设计和布置充分表现出来,从而达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教育人、培养人和熏陶人的目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着重在“文化品位、现代气息、人文精神”,着眼于班级总体布局的和谐统一,着眼于物质文化氛围对学生的熏陶和感染,以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是:力求朴素、大方,适合学生,突出班级特点。 

第二方面是制度文化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文化,是指党和政府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条例、指令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念、行为规范、是非标准等在班级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二是要抓好制度的实施。 

首先是抓好制度的制订与完善。班级制度文化主要表现为班级规章制度。规章制度制订得好坏,是否科学、合理,是班级文化建设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根据班级的实际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制度本身应相对稳定,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情况的具体变化,规章制度也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现状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保证规章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适时进行修改、完善,从而确保规章制度永远充满活力。班级制度中最重要的是《班级公约》。《班级公约》是我在班级工作中经常实施的一种制度,也是班级建设中最为完整的“班级宪法”,从“班歌”到“班训”,从“班级法庭”到“班级惩罚与奖励”,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制定得都相当地完整、全面。学生在班级生活中体验了“社会生活”。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将班级制度文化从强制约束向自觉遵守的转化,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晨会、班报、日记等工具,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如下面的班级公约就是比较好的公约。“三字经版班级公约”: 

上学了,早早起,问父母,再出去; 

不迟到,要牢记,头发齐,进校门; 

校服净,书包整,交作业,须安静; 

念日志,坐端正,读故事,专心听; 

升国旗,要敬礼,唱国歌,要肃立; 

做两操,快静齐,动到位,练身体; 

预备铃,活动停,坐端正,备用品; 

课堂上,记笔记,专心听,不违纪; 

上下楼,不拥挤,靠右行,路队齐; 

课间时,莫追跑,不串班,别喊叫; 

遇师长,要问好,爱幼小,懂礼貌; 

爱公物,爱花草,不乱丢,讲环保; 

回到家,问家长,吃晚饭,刷刷碗; 

做作业,要认真,不拖欠,不抄袭; 

早早睡,早早起,每一天,有意义。 

其次是抓好制度的实施。班级规章制度虽然是班级制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班级制度的制订并不等于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班级制度文化。班级制度文化的作用和功能如何,要看班级制度能否被班级成员所接受。在抓好制度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两点:一要对学生加强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明确遵守规章制度的作用,以使制度得到学生的认可,从而将带有强制性的要求变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二要积极创设条件,使规章制度能够更快、更好地实施;三要成立督查小组,以督促检查制度的落实。要使学生自觉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一般需要一年左右。 

第三方面是精神文化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指在实践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它是一个班级的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并具体表现在班风、学风、班集体舆论和班级人际关系等方面。抓住班级精神文化,就是抓住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矛盾。建设班级精神文化,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2.1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心理关系,是在一定群体中,在人们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而又持久的关系。班级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密切交流和合作,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班级整体效应。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在新形势下就是营造和谐班级的关系。构建和谐班级,就是要形成平等、友爱、默契的师生关系,形成团结、互助、共进的同学关系,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使每一名同学在融洽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在和谐的氛围中茁壮成长。 

2.2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班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班集体的舆论是班级成员观念态度的集中体现,是班级深层次的精神文化。班集体的成长离不开健康的班集体舆论。要培养健康的班集体舆论:一、对舆论的引导。良好的舆论对班级的各项事物都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它能让班级充满浓郁的学习气氛,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师生之间互相信任。同样,不好的舆论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它会使班级学习风气不够浓厚,同学之间没有交流,师生之间缺乏信任,没有足够的尊重。因此,教师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营造班级的正确舆论;二、对小群体的引导。在班集体的创建过程中同时会伴有一个或多个小群体的产生,这些小群体往往以一个人或两个人为领袖,有着他们自己幼稚的行事原则,对于外界的交往有一定的限制,组成的时间往往不能维持很长。小群体对于班级的影响十分巨大,当它的原则与班级一致时,它能极大的促进班级的发展,积极参与班级的活动,维护集体的利益;当它与班级的发展方向相背或是不一致时,它就会严重阻碍班级的建设,甚至会损害班级的利益。所以,我们应加强对班级中存在的小群体的影响。今年刚送走的一届毕业生就是如此,通过“班委改组”、“家校合力”、“逐个击破”、“树立信心”等方法,把小群体的“头头”——王××引向“正道”,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三,要善于利用舆论工具,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今年班中一同学的财物丢失就是通过舆论使某同学偷偷给回的。 

2.3培育优良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优良班风像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任何优良风气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一个漫长的培育过程,而且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因此,我们在培育优良班风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持之以恒,不屈不挠;另一方面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以形成形成开拓创新,争先创优的的良好班风。合作和竞争是影响班级风气的两个重要的变量。合作,就是为完成同一目标而协同活动,从而产生对双方都有益的结果。在班级中,它能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形成积极的班风,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它能够取长补短,让学生积极思考彼此间的差异,从而积极的改进自己的不足,提高学习的自觉性。竞争,就是为同一目标而与他人竞争,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它能够活跃课堂的气氛,使集体生活富有生气,避免学生对学习的单调感,增加他们的学习乐趣。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他们的标准和报负,增强学习的效率。当然,激烈的竞争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过分紧张和焦虑,因而抑制学习,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抵制,对解决问题的挫败感,同时,过分地强调竞争,会使学生之间产生矛盾,最后的胜利成为他们主要的目标,而对学习的内在价值和创造活动视而不见,对学生的内部团结也造成了伤害。所以说,协调好这两者的关系,对班风的建设显得非常重要。 

3班级文化节建设措施的落实与完善 

班级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而是学生心理不断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漫长的。在建设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学生有抵触情绪,制度不完善,执行有偏差等)因此要成立督查小组。班主任为组长,值日班长为副组长,值日班委为组员。督查小组要检查制度的落实情况,及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指出不足,提出改正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建成符合自己班实际,经得实践检验的特色班级文化。班级文化建设要持之以恒,才能取得的成效。 

杜威说过,“学校是一种特别的环境,它用专门的设备来教育孩子”。假如说学校是教育的“社会”,那么班级就是教育的“家庭”。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是无形的教育力量。实践表明,在同一校园文化中,不同的班级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不但体现了不同班级间的个性特征,更反映了各班级间发展水平的差异。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已成为我们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缪建东、徐亚莲编:《中学教育力量的整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 

[2]鲁洁、班华编:《中学班级文化建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