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法治思维的培养十篇法治思维的培养十篇

法治思维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4:53

法治思维的培养篇1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了重要部署,提出要大力加强法治建设、依法治国,一定要把我国建成法治国家,把政府建成法治政府。思想政治工作是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学法、知法、懂法,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水平和综合能力,让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

一、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法治思维的必要性

(一)依法治国背景下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规范化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日益深入人心,法律常识在全社会更加普及,一切行动都要以法律为基础,都要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在新形势下,决不能从上位者的心态出发,以强制性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做出违法的事情。无论在管理上、程序上,还是方式方法上,思想政治工作都要更加注重制度约束、合法合规,更加着眼于规范化管理,这就要求我们在解决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时,尤其遇到难题时,更要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提升工作效果,这样才能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持续有效的开展。

(二)当前形势下迫切需要一支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法治观念的强弱将关乎整个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好坏。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快速多变、纷繁复杂,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理解新事物、掌握新工具、驾驭新形势的能力。但目前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中还存在部分人员法治观念淡薄、不学法、不用法,依法依规办事能力偏弱等现象,专业能力和法律素养相对较低,难以适应新形势和新任务。改变以上不利局面,必须提升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自身能力和素质,强化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培育。只有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知法、敬法、守法、用法,才能在思想政治各项工作中依法依规办事,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确保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三)公众法律意识的觉醒呼唤思想政治工作以法律为准绳

随着网络普及和信息的广泛传播,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公众对法律的知晓程度提升,对事件信息的获取渠道拓宽,民主意识、程序意识逐步提升,法律意识也不断增强,在这种背景下,如果思想政治工作不依法进行,存在不规范或违法行为都可能引起公众的抵触,甚至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权益。思想政治工作任一环节出现违法行为都有可能被发现并予以处置,特别是一旦这种违法行为被网络、电视等媒体曝光将产生重大不良影响,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法律为准绳,突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运用。

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法治思维的路径探析

(一)强化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培训

要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用法能力和相应技能,必须强化法律理论知识学习,加强用法能力培训。可以围绕“七五”普法规划部署的七个方面主要任务,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论述;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树立法治观念,培育法治信仰;深入学习党内法规,如《党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等;学习《宪法》,《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等相关行业法律法规,学习过程中,注意通过案例分析、经验总结、失败教训等方式,使大家明党纪、知底线、守纪律。将法律应用于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去,注重理论结合实际,落实学法的经常化和制度化,注重提高培训的实效。

(二)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具有引领、熏陶作用,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法治信仰,因此应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建设。积极组织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开展法治文化创作展览、法治文艺展播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不断提高普法宣传的的渗透力和覆盖面。丰富活动载体,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日常普法教育活动,增强活动实际效果。同时促进其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时刻注重增强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学在前、行在先,树标杆、作表率,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法治文化深入人心。

(三)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平台的运用

互联网、微信、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体新技术平台具有实时更新、传递讯息快速的特点,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培养具有独到的作用。一方面,从形式上来说可以为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提供更多、更便捷、更生动活泼的普法渠道,使普法学习随时随地都能开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更加方便、快捷的获取相关法律信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的积极性和热情。另一方面,从快捷更新的角度来说,可以确保思想政治工作人员随时了解新形势、新常态,有利于摆脱过去旧思维、旧观念的束缚,树立规范意识。加强新媒体新技术平台的应用能确保普法工作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

三、注重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法治思维在实践中的运用

(一)用法治思维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化水平

思想政治工作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我们要把熟知法律常识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必备素质,充分建立对法律常识的真学、真懂、真信和真用,避免流于表面毫无实效,就必须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明确办事流程,体现公平正义,巩固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切实发挥法律知识的制度理性作用,确保权力规范、公正行使,确保思想政治工作的公开和高效。加强法治,加强制度规范必将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有说服力、渗透力、发展力,使思想政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轨道,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更上新水平,推动思想政治队伍更上新台阶。

法治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教育法治教师网络法治思维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1]。2013年教育部下发了《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重要文件,对各级学校提高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提出具体考核要求。培养教师的网络法治思维是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升先进网络文化建设、以法治与德治共同推进完善学校治理体系建设、培养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培养教师网络法治思维的必要性

造成教师网络法治思维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互联网迅速发展造成的社会公众普遍存在的“速食消费文化”影响,教师原有的教育技能和教育资本受到挑战。基于社会对人才需求量和人才素质要求的双重提升,教师受到了教育体制要求、社会发展需求、自身提升需要等多重压力,他们既想在网络空间中获得身心压力的释放休整,又想在网络时代寻找路径,实现职业成长突破,收获成就感,因而暴露出现实教学与网络行为脱节的问题。而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仍处于调整和完善期,教育法治背景下关于教师网络行为的具体规定存有不明晰的地方,部分教师抱着侥幸心理,违背职业道德和法律规定进行网络犯罪。加之新闻媒体对于教师群体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行为的高度关注与集中报道,放大了个别教师违法行为的社会聚焦度和负面影响力等多种因素,教育法治环境下亟待加强教师网络法治思维能力的培养。

1.体现依法治国制度层面的一致性

依法治国是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应用在教育领域,就要完善法治教育体系,实施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以完备的教育法律规范、高效的教育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教育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教育法治保障体系形成教育法治[2],把教育改革发展纳入法治轨道,使公民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获得法律保障。实现教育法治的主体是人,教育法治范畴中,培养教育管理者的法治思维有利于建立健全校园法治的具体制度,培养教育服务者的法治思维有利于树立诚信理念,为开展教育法治提供后勤保障。实现教育法治的核心要素是全体教师和学生,教师网络法治思维的培养是运用网络媒体,使教师群体明确教育权利和义务,树立教育法治背景下教育法律法规的惩戒作用,从关爱学生、热爱工作、忠于祖国角度,结合网络空间新特点,依法言论、依法活动,以网络法治思维把控虚拟空间行为,以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理念反思教学与日常行为。

2.突出教育育人规律的主体性

教育法治的本质在于培养具备法律素养的全面发展的人。教育法治成效取得的实施主体是教育工作者和广大学生,培养教师网络法治思维,有利于教师洞察自身网络行为失范现象,自觉更正错误行为,弘扬网络正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科学运用网络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有效进行信息选择,突出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价值功能。近年来出现的刑事案件呈低龄化趋势、网络犯罪率上升等情况表明,青少年群体作为网络主要受众,由于好奇心及渴求成功等心理影响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工具搜罗信息开展犯罪预备,另一方面存在对网络法治管理的认识偏差,将网络作为法律实施的“场外地”,利用微信、微博、mSn等手段,散布虚假信息,营造轰动效应。2015年11月起,《刑法修正案(九)》指出,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最高处7年以下有期徒刑[3]。学生作为拥有科学知识的青年力量,应把创新与合规理念结合起来,避免一时好奇无知违反法律,追悔莫及。教师应起到帮助学生“防微杜渐”、增强网络法治观念、培养法治人文精神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专题网络法规讲解、实际案例分析,促使学生了解和实践教育法治,寻找学生在网络活动中暴露出的法律知识弱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运用好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法治过程中“人”的要素,保护师生合法权益。

3.彰显网络法治建设的时代性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使学校拥有更便捷的教学管理平台、公共信息平台,也将学校发展置于公众关注与透明监督下。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提高我国教育法治现代化治理水平提供了可能。教师要在传统纸媒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网络精品课程,以“慕课”为代表的课程研究就是顺应了网络媒介发展的新产物。由于网络空间具有的匿名性和低门槛等特点,也给网络教育安全带来挑战,处于信息漩涡的教师在进行网络信息选择时,要注意甄别多元文化,分析主流和支流。一手抓传统教育媒介,一手抓网络传播媒介,以两手抓促融合的态度搞好教育法治建设。课堂实体语言运用方面,应客观规范,做到实事求是和政治导向相结合;网络空间研发方面,要把握学生关注的公共话题,及时发现问题,以专题网页、来信问答等形式,排除学生认知偏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以教师的个人魅力、法治的公信力、网络的影响力,依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主题法治建设,提高教师网络法治思维,帮助教师树立网络行为法律意识,塑造线上线下教师楷模形象,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合格人才。

二、教师网络法治思维缺失现状

1.教师现实教学示范与个体网络行为缺少有效对接

现实教学中多数教师能以谦虚和逊、知性客观的状态投入工作,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使命,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严格规范自身行为。教师的示范性特征在课堂环境中通过讲解、展示、引领、指导等环节可以得到有效发挥,学生在相对封闭的课堂环境中也可以耳濡目染,接受知识、品德、行为等各方面引领,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然而在相对广阔的网络空间中,由于网络自身的虚拟性、开放性和隐蔽性等特点,教师个体的辨别行为会受到虚拟空间的影响。部分教师利用网络空间恣意泄愤,盲从言论,缺乏对网络舆情、校园舆情的冷静分析,存在对社会焦点问题的误读,成为网络空间负面言论的支持者;部分教师把网络当做释放工作压力、摆脱职业倦怠的工具,采用吐槽、调侃的语言歪曲教师形象,仅仅把从教当做自身获得经济收入和职业发展的无奈之举。将网络当做放下教师身份的“真空地”,造就了教师现实教育与个人网络行为的严重脱节,削弱了教师在网络中应有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作用。同时由于部分教师对复杂网络信息甄别不清,反易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自己陷于舆论漩涡,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当前教师现实教学示范与个人网络行为的对接不畅,呼唤教师个体补给网络法治思维,这样有利于营造客观纯洁的网络环境,实现教师示范功能在网络空间的有效延伸,保护教师合法权益,实现教师的全面育人。

2.网络师德考察缺位于教师综合业绩考核

良好的师德是对教师自身职业操守的基本要求,是“师之为师”的根本所在,以师德为首的教师综合能力考察是教师综合职业能力评判标准的重要依据。当前教师综合业绩考核内容,主要涵盖了“德、能、绩、效”四个方面,通常采用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的形式,但在实践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立细则。一方面,当前对于“德”的考察多为“否定项”,即不能做什么,做了会如何处罚等,对于彰显师德的“肯定项”缺少认定,师德优秀教师的鼓励政策能否实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有待于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另一方面,网络师德的考察在现实中也仅仅归之于违纪违法的条目,考核形式简化归为师德考核的范畴。如“发表非法言论、传播虚假信息、违背公序良俗”等,缺乏明确的教师师德针对性。这种考核方法将有形世界中的师德考核和无形世界中的行为准则合二为一,具有便于管理、方便操作的益处,但也存在着忽视网络法治建设,淡化教师网络法治责任的弊端。在网络世界中捕捉个体行为准则并非易事,因而强化有形世界的引导变得更为重要,发挥网络师德法治宣传日常建设制度化,发挥师德对教师网络行为的预警约束功能,增强教师网络行为自律意识。

3.教师对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缺乏有效引导

教师网络法治思维体现在自身网络行为中,更突出表现于对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的引导,对学生进行网络行为前的有效思想干预。互联网+时代促使学生置身海量信息世界,既能够在第一时间搜罗兴趣领域的最新资讯,又有机会在网络世界中充当舆论领袖,实现意见整合。由于网络信息内容冗杂,真实可靠程度不一,加之学生具有热情冲动、感性多于理性等特性,青年学生极易出现网络语言粗俗、网络行为过激现象,给校园稳定、社会和谐带来不确定因素。如近期社会上涌现的“成都女司机人肉搜索案”、“何炅吃空饷举报者遭粉丝威胁案”等,让人们深切感受到网络带给大家便捷信息的同时,如果缺乏法治思维,也会演变成“网络暴力”。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要努力营造理性和谐的教育氛围。教师不允许也不可能时时监督学生的网络行为,但从社会科学、法治观念角度向学生提供明辨是非的准则,预估网络行为失当的违法成本十分必要。现实生活中教师应以身作则,传播网络法治正能量,理性开展网络空间活动,发挥网络示范功能。学生在遭遇网络多元思想冲击时,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勇担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责任,通过课堂教授和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培养具备良好网络法治素养的学生群体。实现教师法治人格的自育和学生在网络媒介高尚品格的有效培养,是法治社会的呼唤,也是教师教育的时代要求。为此,教师必须首先置身于信息社会的前沿,始终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预见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引导学生客观分析网络舆情,规范自身网络行为。

三、教育法治背景下教师网络法治思维的培养路径

1.引导教师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规范自身网络行为

教育是国家的希望,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强调广大教师要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多数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履行教师职责、踏实育人,以博学的知识和高尚的人格赢得了学生和社会的尊重与认同。然而现实生活中教师在薪资报酬、职称晋升、社会交往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困惑,“青教”群体在家庭中的支柱地位与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相叠加,使教师承担着更大压力,职业倦怠感逐渐取代职业幸福感。教师作为网络运用的重要群体,学校应引导教师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规范教师日常网络行为。通过定期对教师开展网络法治内容宣讲,厘清部分教师产生的“网络是法律真空区”“网络是万恶之源”的认识误区,引导教师在网络空间中牢记社会职责,不以讹传讹、偏听偏信,不沉迷网络带来的信息快销和情绪感染,客观看待网络发展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合理运用网络工具,不被网络异化,掌握发展的可控权。教师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坚定教育法治理念,时刻认识到网络行为无小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树立网络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理念,规避法不责众的侥幸心态,以客观正确的法律信仰,在网络空间中表达真实情感、激浊扬清,充当社会与学生群体的正向舆论领袖。

2.引入网络师德评价机制,明确教师网络权利和义务

强化教师综合业绩考核中的师德测评是关键点,转变师德考核由“过去时”为“现在时”或“预备时”,对于防止校园恶性刑事案件、提高教师行为自律具有重要作用。网络媒介的出现,为教师获得丰富资讯与沟通手段提供了可能,也将教师及学校的行为置于公众监督之下。微博、微信、行业app的广泛应用,一方面使得教师能够积极汲取国内外教学经验,结合本校实际进行教学创新,并会赢得同行的一致点赞;另一方面,学术不端、违法师德师风事件也能够第一时间传遍互联网,受到公众谴责。因而,将网络师德评价机制引入教师综合业绩考评,是适应时展的正确选择。在当前师德实体评价基础上,引入网络师德评价指标,可以具化到量化分值,纳入奖惩机制。对注重网络教学开展、推动网络师生交流互动、进行合法出版传播等活动的教师提出表彰,对非法参与煽动性言论、信息传播、故意诽谤、污蔑、造谣等网络违法行为实行师德“一票否决”。鼓励教师切实以“行为示范”的责任态度在网络空间履行“文化育人”的教师义务,积极结合专业技能开展专题教育网络建设,明确教师应有的网络权利和网络义务。运用法律武器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维护国家尊严和历史真相,保护知识产权和正当利益。教师应主动自觉参与校园舆情、学生网络舆情分析,摒除错误言论,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以德治和法治共同推进教育进步,培养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教育法治是实现教育正规化、有序化发展的基本保证,教师习惯于教学管理制度化、政治学习常规化、职称评审科学化,但对于约束网络行为的法律规定相较于之前零碎、分散的状态具有适应阶段。教育是实施以德育人的长期工程,具有人才培养时长和教育潜在成效的复合性。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要素,它同基础知识、实践技能等共同作用于学生对学业的热爱度与专注度。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是获得教育成功、激励学生正确认知社会的潜在力量,因而教师肩负社会给予的殷切希望。各级学校要结合时展新变化,对新入职教师、骨干教师,不同年龄、不同职称构成的教师针对性开展职业道德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强化教师个人对于社会事件看法多元化与为人师表发言授课的权威性与导向性结合,突出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政治责任,在网络空间中对于社会群体进行有效政治引导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在社会思潮中做出正确选择,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主旋律,以德育人,共筑中国梦。

面对日趋复杂的网络信息格局,教师要准确定位,维护网络安全,突出网络也是社会主义法治治理的重点区域。教师参与网络活动时,应遵循我国维护互联网安全的相关规定,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时,应尊重事实的真实性和评论的客观性,成为爱国守法、诚信友爱的合格网民。广大教师要积极运用法治思维,用互联网信息提供的鲜活事例向学生传授先进思想文化,研究运用网络传播发展的新规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社会给予教师的殷殷重托,以德治和法治的双重力量推动教育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4-10-29(01).

[2]陈国良.以法治思维推进中国教育现代化[J].教育发展研究,2015(1).

法治思维的培养篇3

[关键词]人生观;道德素质;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思维

生活化思维是指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特点与认知水平,以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事件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思维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在课堂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让学生直接参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以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时,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合理分析,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培养生活化思维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初中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体现了以德育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构建,注重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新教材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增添了很多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教辅材料。新版教材为师生互动教学提供的生活素材,能吸引学生高度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些与实际生活相关的学习材料,可能是学生身边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让学生在思考时可以产生代入感,更有兴趣来了解相关的知识。这种生活化思维的教学有别于传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模式,充满好奇的探索学习和丰富的生活体验可以让学生产生较高的学习热情,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增强生活实践能力

目前,各个学科都有海量的配套学习资料,知识点总结得非常详尽,学生回答问题时懒得思考,缺乏对知识的思考和内化,理解流于表层,学过考过就忘了。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学生的生活化思维,让学生从一开始接触学就能形成良好的思维方法,培养他们善于动脑、乐于思考的习惯,注重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学生一旦形成了生活化思维,犹如在现实生活中长了一双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把课堂中学到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设身处地思考现实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感悟与思考,收获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极大地提高自身的生活实践能力。

3.培养创新学习能力

《道德与法治》设计了开放性思考的教学模块,多以生活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多样化、灵活化地对生活进行观察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具备开放教学的意识,激励学生突破唯一答案的思维限制,对生活中的事物多多观察,大胆想象,积极探索,勇于发现,拓宽学生的生活化思维,提高其自学能力和水平,不甘于只了解课本上的知识,进一步去主动发现课堂外更加丰富的生活体验,积极探寻生活中的热点,甚至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不断提升创新学习能力。

二、培养生活化思维的教学方法

1.创设教学情境,丰富生活体验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完备,对教材中某些专有名词和概念的理解不够到位。教师需要适时给学生设置一个恰当的、与生活相结合的情境,把学生引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设身处地感受知识,形成深刻的记忆。例如在学习《让友谊之树常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最好的朋友是谁?两人是如何成为好朋友的?曾经发生过不愉快吗?发生了不愉快会主动去解决吗?你珍视两人的友谊吗等生活话题。这种利用生活中学生间交友问题来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会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主动投入知识的学习。学生聆听了其他同学对待友谊的看法和故事后,对友谊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日后在自己和朋友交往中遇到类似问题时,也就会比较自如地运用教材的知识观点来解决实际问题。

2.多媒体教学,提升生活感悟

一方面,多媒体教学会产生强大的视听效果,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刺激,可以在瞬间牢牢抓住学生的眼球,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融入课堂,感悟生活。例如,在学习《生命可以永恒吗》这一课时,一位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了《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这一片段。精彩的剧情和强大的视听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教师抛出一系列问题: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来说科学吗?生命真的可以永恒吗?如果生命不能永恒,为什么人们还要活着?这些问题的设置经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催化作用,很快引发了学生的兴趣与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对生活和生命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探究。

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素材海量且易得,除了多媒体课件,还可以播放思想品德教育片、法治纪录片,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影视资料。这些素材贴近生活,可以把比较深奥的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例如,在学习《感受生命的意义》时,在多媒体教室组织学生观看《当幸福来敲门》《阿甘正传》这两部电影的片段。电影中,两位主人公遭遇生活中一次次的挫折,但他们的乐观、坚强与百折不挠,给学生以极大的心灵触动,学生看后感触很深,在课堂上主动谈了自己遭遇挫折的心态与历程,探讨了有关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并表示这堂课相比以往深刻有趣多了。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视听感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真切具体,增强了生活体验,提升了感悟力。

3.开展课外活动,强化生活实践

教师可以以某个课堂知识点为切入点,设计开放式的课外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贴近生活,获取生活实践经验,强化生活能力。在课外活动中,要经常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积极探寻问题解决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如让学生开展小调查活动,收集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等。当然,也可以尝试做一些有创新的实践性活动。例如《爱在家人间》一课给出的探究活动是“和一位家人尝试一起完成任务”,据此,可以为学生设置四种任务――完成一项家务活、做一次心灵对话、探讨一则生活要闻、周末一起出游。明确的任务目标,让每位学生与家人都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实践操作。活动结束,学生纷纷表示与家人间多了一份理解与关爱,彼此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4.关注生活热点,开拓生活视野

课程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的热点焦点事件,会瞬间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教师产生认同感,迫不及待地听取教师的见解,如果有与教师或其他学生意见不同之处,学生会踊跃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可以选取最近学生身边或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热点焦点事件,尽量让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有相应的热点事件与之匹配。学生也会觉得关注热点的教师能够跟上潮流,愿意和教师成为朋友,也更愿意投入学习。例如目前社会上的网约车安全问题,可以和教材中的《敬畏生命》一课相联系;由网友见面被骗案例联想到《网上交友新时空》一课。此外,食品安全问题、马航mH370坠机、韩国客轮沉没、长征精神永存等社会热点问题都能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教师如能把这些事件合理运用到《生命的思考》教学活动中,可以让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又有生活气息,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和道德觉悟。

总之,生活化思维的培养就是把教材中抽象、深奥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融合在一起,把生活变成学习的主要阵地,消除学习的距离感,让课堂知识变得更加简单直观,很好地实现课堂学习与生活的融合,焕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新的光彩。

参考文献:

[1]张志杰.浅析隐形德育思想在初中班主任专业化发展中的作用[J].中华少年,2016,(35).

[2]孟召贤.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注重开发课外课程资源[J].学周刊,2016,(35).

法治思维的培养篇4

关键词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育研究

一、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育的研究背景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应该具备“法治思维”,法治思维是在全面遵循依法治国的前提下,结合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经验,着重强调依法、守法、崇法的思维。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是管理地方公共事务和服务民族地区人民的国家行政工作人员。在我国,民族地区领导干部起着上传下达、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其领导区域内一方面肩负着管理规划地方发展,保持一方稳定的职责,同时还担负处理地方公共事务,服务百姓,促进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职责。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直接关系着党和政府执政水平,直接反映着党和政府的形象,直接影响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同时他们的工作成效也决定着国家全面实现现代化法治建设的进程。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新的思维,现代化的法治建设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具备法治思维能力。领导干部只有具备法治思维能力才能在日常的行政中,做到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另外,在推行全面依法治国的特殊时期,民族地区的管理工作更需要加强法治建设,同时对于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缺乏法治思维和法治意识不强的状况,应该寻找突破口,解决法治失效的问题。首先,培养民族地区i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这是现实的需求,也是历史的抉择。正如所说“站稳脚跟,挺直脊梁,只服从事实,只服从法律”,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建设对于实现民族地区全面脱贫,建设和谐、稳定、发展的民族地区具有重要作用,能促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从传统的输血式帮扶转变为造血式的自给自足,促进农民增收,经济发展。其次,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建设是保障民族地区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提高领导干部行政决策效率的业务素养保障,是增强领导干部落实民族地区政策法规的能力重要途径。为了推进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必须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只有注重法治理念的实践,才能把法治思维运用在行政过程中。但由于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年龄普遍偏大老龄化严重,知识水平结构总体较低,法治观念薄弱在行政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权大于法”、“以言代法”、“拍脑袋作决策”等行为,研究和培育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对于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和必要性。

二、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培养的意义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民族地区领导干部是我国民族地区政权执政的主力军,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头羊”“火车头”,是带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核心力量。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直接面对各族群众、服务各族人民,领导干部的行政行为方式直接关系党和政府在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影响着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方式,对于提高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和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推动民族地区的法治工作

党的十以来,中央明确提出领导干部要善于依法行政,运用法治思维来解决问题。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个人实践方式的基础,在法制建设的进程中,更应该着重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让法治思维方式成为领导干部处理事务的基础。首先,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够使领导干部在日常的工作中,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为推动民族地区的全面依法治理工作提供正确的思想指导。其次,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够正确指导具体的法治工作,提供高效率的行政程序要求,完善民族地区法制建设的工作内容,培养法治意识,提升依法执政的能力。最后,培养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有利于领导干部高效率地开展具体的行政工作。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够帮助其在日常的行政工作中,积极探索有效的法治行政程序,科学的管理方式和手段,正确落实国家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提高法治建设能力。

(二)有利于提升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国家对领导干部能力素养的要求也更高,提出领导干部要做“政治的明白人、班子的带头人、群众的贴心人、发展的开路人”。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包括文化知识、道德水平、专业技能、领导才能等,其中,文化知识水平和领导才能是成为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基础,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对于提升领导者的领导才能和文化素养有重大的作用。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大多存在着简单地依靠领导个人威严和道德来管理地方事务的情况,忽视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对于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培养。俗话说“一只狼领导的羊能打败一只羊领导的一群狼”,这深刻揭示了一位领导者对于一个部门或一个地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升领导者领导能力的关键又在于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干部更应该注重自身的能力素质的培养和提升,积极地培养自身的法治意识,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用法治的理念和思维树立良好的领导者形象,恰当地运用赋予的权力因素和其他非权力因素,提高部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行政人员紧紧的围绕在自己周围开展行政工作。

培养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就是要培养领导干部形成高素质的全方位发展的领导人才,培B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培育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是完善民族地区价值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参照标准,领导干部要坚守做人的底线和做事的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它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价值准则,也是领导干部行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和行动向导,是建设民族地区和谐家园的基础,关系着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关系着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如何培养领导干部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法治思维?可以通过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发展的规划、出台相关的政策制度、开展各项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活动、遵循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践行,形成有利于民族地区治理体系良好的政治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人文环境。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实践中,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具体的法律法规中,充分发挥法律指引作用,形成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法律思维。

四、结语

从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建设的宝贵经验来看,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是我国各项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因此培养优秀的领导干部是党和政府必须要做好的一项工作。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要求也不一样,法治社会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要具备法治的思维,法治思维的培养对于领导干部在日常的管理和行政过程中的作用极大。本文通过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建设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分析,结合目前民族地区法治思维培育方面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情况,结合实际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并提出通过培养领导干部自觉尊崇法律和依法办事的思维、加强法治思维的宣传教育、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法治思维四个方面来提升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能力建设。但由于自身知识水平的局限,对文章的把控能力不足,文中所阐述的观点建议依然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笔者将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关注本论文相关的研究,不断提升理论知识,丰富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为民族地区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建设工作,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撑,从而帮助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完善自身的领导能力,提高领导干部的行政能力,促进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

(作者单位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沙川淇(1990―),男,云南丽江人,西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比较行政体制。]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法).论法的精神[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法治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培养

国家的未来是掌握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的。大学生就是国家未来的希望,是社会发展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也是我国法治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的群体素质(包括法律素质)如何对社会的影响很大。近年来,由于一些大学生法律素养方面的缺失,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是屡有发生。例如2010年发生在河北大学的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和令人发指的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驾车撞人后捅死伤者的案件,都反映出了大学生在法律思维方式方面的缺陷。因此,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一、法律思维方式的内涵

法律思维方式,是指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习惯与取向。对于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说,作为未来的法律事务从业者。他们需要培养的是专业化的法律思维方式。这包含掌握运用法律术语,对事物用法律人的角度观察、思考和判断;保持溯及既往的习惯,中正稳重;逻辑严密,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对事物的探求过程多做事实判断,尽量少做价值判断;追求程序正义,在程序正义前提下追寻事物本质;判断结论总有单一性,是或者非有明确界限并要求作出判断。而对于广大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来讲培养一般性的法律思维方式即可。这种一般性的法律思维方式包含:以法律为准绳;以证据为根据;以程序为中心;以理由为支撑。

在通常情况下,法律问题往往还包含着政治、经济或道德问题,可以从道德的、经济的、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和处理,但一旦这些问题被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应当按照法律的规定、原理和精神来思考与处理。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按照法律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与按照道德思维、经济思维或政治思维思考与处理问题,会得出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但在某些情况下,则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一位好心的司机为了送一位情况危急的病人去医院闯了红灯,而受到了交通部门的处罚。如果从道德的角度来看,这个司机做了一件值得人称道的高尚行为。但我们如果用法律思维的方式去思考,他闯红灯是违反了交通法规理应承担法律责任受到处罚。这就是从法律思维方式来分析问题与从其他角度分析问题的不同。

二、大学生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必要性

1.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是建设法治社会的迫切要求

党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其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意味着国家的一切活动都要纳入法制的轨道。我国能否步入法治社会,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关键要看法律思维方式能否深入人心。由于几千年来我国传统文化积淀出来的泛伦理化的思维方式,习惯用伦理道德的思维方式来分析解决问题,阻碍了法律思维方式的深入。即使国家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人们也了解国家法律规定,但如果人们不按照法律思维方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建设法治社会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只有用法律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因此,在建设法治社会的时代背景要求之下,当代大学生也应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2.法律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素质

现代社会是一个依法治理的社会,是一个高度法律化的社会。法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现代社会中,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掌握相关法律,遵守法律、法规,并能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要成功适应高度法律化的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理智和深刻的理解现代社会生活。在现代社会中必然也必须具有法律思维方式。没有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没有较高的法律素质,在现代社会就会寸步难行。大学生只有学法、懂法,运用法律思维,让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办事,才能在现代社会做好工作,成就事业,规避风险。

3.培养法律思维方式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加上年少轻狂,如果缺乏法律思维,盲目地做些凭感觉而冲动的事,后果会非常严重,影响自己也会波及他人。尤其是所谓的“80后”,受成长环境的影响,不同程度存在的政治上幼稚、道德上清高、思维上鲁莽等弱点,这些都在影响着他自身的健康成长,加之大学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大学校园内各种社会关系、利益关系更趋复杂,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努力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使他们对违法犯罪现象树立正确的认识、更深入的思考,做到自觉守法、自觉用法,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方式的最佳时期。作为社会准劳动者的大学生,他们遇到问题时能否采用法律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处理,则直接体现着他们的法律素质乃至综合素质。因此,无论是从社会角度还是个人角度,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

大学生即将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必将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提高大学生发展观念,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办到的,这是需要整个社会、高校、大学生自我的长期的共同努力。

1.大学生自身的努力

大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等途径,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从法律的角度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思维习惯。

①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律思维方式的前提。一个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的人,不可能形成法律思维方式。法律知识通常包括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和法律原理方面的知识,这两部分法律知识对于培养法律思维方式都很重要。只有既了解法律、法规在某个问题上的具体规定,又了解法律的原理、原则,才能更好地领会法律精神,养成法律思维,并运用法律思维思考和处理各种法律问题。

②掌握法律方法。法律方法是人们从法律角度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法律方法构成法律思维的基本要素,法律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我们要培养法律思维方式,必须掌握法律方法。应当指出,法律工作者使用的法律方法相当复杂,有法律解释的方法、法律推理的方法、填补法律漏洞的方法、认定事实的方法等。每一种基本方法又包括一系列的具体方法。大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方法。

③参与法律实践。法律思维方式是一种在法律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脱离具体的法律生活和法律实践,不可能养成法律思维方式。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法律活动,在法律实践中运用法律知识和方法思考、分析、解决法律问题,才能养成一种自觉的法律思维习惯。由于大学生年龄、经验、心理等因素的制约,一些大学生对社会法德现象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书本的教条、内心的感受和社会的评价,而忽视了法律思维方式的应用。因此,大学生应积极参与法律实践活动,从而培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判断是非和依法办事的能力。通过法律实践,大学生会运用法律知识评价社会现象,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现实问题

2.学校的教育培养

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除了个人的努力外,也离不开学校的培养。因此,学校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方式。

①开设法律课程,传播法律知识,指导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形成。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的法制观念需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中逐渐形成,高校教育应当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作为对大学生的素质培养的组成部分,重视并积极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

②丰富法制教育活动的形式。突破课堂,将法制法律渗透到大学生的校园活动中,如举行法律知识讲座、法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趣味问答、模拟法庭、组织学生观看诸如《今日说法》这类的法制节目等等。

③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当前由于经历过高考压力,面临着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一般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很多案例表明,大学生的违法犯罪行为往往与大学生不健康的心理有关,所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④以法制的观念来管理学校,重制度,重程序,重平等,重自由。一个良好的制度氛围对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概念是至关重要的。言传不如身教。高校以法律概念来管理学校,实行制度管理、依法治校,在提高大学生法律观念的同时,也使得校园文化更为清明,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3.社会方面的积极配合

大学生要想形成良好的法律思维方式,除了个人和学校的积极努力外,更离不开社会这一大环境。我们在进行建设法治社会的过程中,树立法律权威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法律权威是就国家和社会管理过程中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而言的,是指法的不可违抗性。

从国家角度来说,应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消除损害社会主义法律权威的因素。例如,要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保证法律的科学性、合理性;改善法律实施的状况,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违纪案件的查处力度,充分利用案件处理的法律影响和效果,利用案件的预防、教育功能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从而树立起法律在人们心目中的权威,营造良好的法治社会氛围,才能避免出现权大于法的情况,才能让对法律的信仰根植于大学生的心中,才会有利于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形成。

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即可达到,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社会和学校形成尊重法律的良好氛围,大学生个人自觉努力学习法律。三者相互配合,才能从根本上使大学生形成从法律的角度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从而使他们成为学法自觉、知法完整、懂法透彻、用法正确、守法坚定和护法顽强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1]黄文艺.论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之培养[J].思想理论导刊,2006(16).

[2]黄邦道.当代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法治思维的培养篇6

【关键词】政治教学思维培养

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了初中阶段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如此关键的时期我们如何在课堂内调动每一个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设想如果没有学生思维的启动,那么任凭任课老师多么富有经验也只是一堂死气沉沉的课程。何谓思维培养?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能力。而其核心是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这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培养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新思维能力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初中政治思想课应该也必须将其贯穿课堂始终。

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都可以归入创新思维能力之中,这几个方面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如创新思维中的发散性思维就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的,试图从不同角度解释同一个事件,提出不同的答案。培养发散性思维就是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近年来的高考试题要求用政治、哲学、经济等不同学科知识思考同一事件,就体现了考查发散性思维的倾向。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此类形象思维为基础的创造性思维最适宜在课堂上培养,即采用多角度教学法,通过强化类似的训练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目的。其次,内容不完整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极为有益。例如,讲课过程中,教师可故意设置空白地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利用成就感鼓励学生弥补空白。最后,就是运用发展问题教学法,不论哪一章节都用发展的手法讲述,自然达到。

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处于刚刚萌芽的阶段,所以培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其中也有利有弊。它的利在于一张白纸适宜描画,弊在于思维定势不易改变。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下在培养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教师应创新授课手段

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比较等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当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洗礼时,自然会逐渐掌握思维方法,学会如何学习。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曾经形象地说:“类比是一个伟大的领路人。”类比的教学方法很适合初中政治教育。在讲课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的重难点问题,时时进行总结,类比新旧知识相近或者异同之处。甚至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的分析材料让学生学会类比,学会寻找异同,学会分类,学会辨析,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比如,在教学“五种社会形态”时,就有很多切入点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既然有五种社会形态,那么他们各自的生产力水平标志、生产关系的特点、阶级状况、国家本质是什么呢?通过归纳比较,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社会形态,加深了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并且避免了同类知识的混淆。

二、运用课堂研讨的方法

有些老师认为对于初中生而言,研讨二字稍显难度,其实不然,现在的中学生的内心其实充满了想法,有自我做主的欲望。课堂研讨会激发他们的潜质,适当的鼓励更会锦上添花。继续以“五种社会形态”为例,原始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他们都是公有制,为什么有不同点呢?个人消费品分配、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为什么会如此不同呢?学生通过课下查找资料,课上小组研讨很快就能得出正确结论,效果远胜于教师的平白直述,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发挥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灵敏性、独创性、敏捷性和深刻性等,这些是判定学生智力层次高低的几项指标,都可以通过强化训练来实现。初中政治课教师应该本着使命感,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比如,讲课模式随机应变,从而引导学生随机应变转换策略;突破思维定势,迁移影响,时不时来个旁征博引;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让学生掌握举一反三。

四、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

很多初中学生抱怨政治课时都会说“没有兴趣”,这直接导致了初中政治课受到冷落。俄国大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索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初中政治课教育亟需解决学生的兴趣问题。试想,如果政治课老师一如既往的生搬硬套,强迫学生记住这个记住那个,学生只是学习的机器,那些拖沓复杂的知识系统在学生心中只会是令人心烦的乱麻,那么何来思维的培养呢?反之,初中政治课老师妙语生花,处处精彩,点燃了学生内心的兴趣,有了求知的欲望,思维自然就会活跃,素质自然就会得到提升。

五、创设疑问

法治思维的培养篇7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思维;原则;路径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11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它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还是薄弱环节,更多的是强调教学过程是知识传承的过程,对理论知识大多不敢批判和怀疑,学生的知识结构、思维方面相似,差别只是在掌握知识的多少,思维呈现单向化趋势。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大胆进行创新思维训练是解决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自身存在问题的内在要求。

一、深刻认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之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德育基础,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素质的要求,必须把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大学生是一个高智商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有较强的创新欲望和创新动机,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能。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很有必要。

(一)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迎接国际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传播、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时代。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要通过学校各个学科的教学来具体实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是高等学校中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应该确立正确的学科教育观念和内容体系,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势,探索出新办法、新理念、新形象、新观点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和时代的迫切需要。

(二)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的训练,鼓励养成学生想问、敢问、善问的习惯,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要善于引导学生能够质疑问难,进行自主、自由的思考,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初步尝试来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

(三)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学无止境,教师首先要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新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以创新思维训练教育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教师要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潜能,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创新发展的教学模式。同时还要增强科研意识,勇于探索创新,强化自身的创新能力。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是创造之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贵在创新,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己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和需要处理好的两种关系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应遵循的原则

1.目标性原则。要根据大学生年龄、心理和生理特征,确定大学生各个阶段的创新思维训练目标,有计划、有目的、有重点地加以训练。实践表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思维能力形成的关键。思维能力既不能靠教师“灌”进去,也不能靠学生“背”出来,而是要靠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综合的练习,最终内化为个人的心理品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和民主气氛,创设问题情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独立解决问题,针对问题的焦点,做多维度的思考,以寻求创新的见解。

2.层次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按学生思维发展的层次性特征(直觉思维——经验型的抽象思维——理论型的抽象思维——辨证思维)分层次有区别地培养。要遵循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分析和判断的基本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层次性过程。

3.整体性原则。要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整体功能为目标,在教学中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各项指标的功能,又要注意其相互联系性和综合功能。

4.量力性原则。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要以目前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实际智力水平为基础,也要接近学生思维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把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循序渐进,通过对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迁移性、广阔性、自觉性、批判性、顿悟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来达到创新思维之境界。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创新思维训练需要处理好两种关系

1.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要注意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新型课外活动和课堂教学相互渗透,拓宽学习渠道,丰富感性材料,扩大知识经验,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培养创新能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求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与延伸,也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创新不单纯依赖于人的智力,更依赖于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参与。比如,远大的成就动机、广泛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等都对创新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可见,在创新思维训练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具有多么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渗透创新思维训练的路径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思维训练是在创新理论的指导下,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为根本,以理论和社会实践问题为中心开展的教与学的活动。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和创新思维教学的要求,创新思维训练首先从专业和思想上武装教师要牢记“学术无禁区。教学有规矩,宣传有纪律”,不要给学生留下说一套做一套的印象,专业上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过硬、知识面广、处理好教学中的学科体系、教材体系和自己的逻辑思维体系的关系。要根据青年大学生充满热情和好奇,对时代热点问题和现实矛盾感兴趣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以此加强创新思维训练。具体做法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务实创新思维基础。思想政治课基本理论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的阶梯,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更是创新思维的沃土。因此,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努力实现。在传授新知识中,学生是第一次接受新内容,教师要抓住此时学生赶新鲜的时机,让学生通过感官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充分理解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能在理解的过程中掌握、记忆,有助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提高。进行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将一单元、一章节的知识点一一点出,并将这些知识点用内外联系的方法建立网络,使学生产生联想,便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创新思维是各种思维的综合表现,既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也是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结合。就发散思维而言,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它具有流畅、变通、独特三个特征。就聚合思维而言,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集起来,向着同一方面得出一个共同的思维。它是一种利用已有的知识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有方向、有范围、有组织、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培养聚合思维主要是培养大学生的抽象、分析和概括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训练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是学生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兴趣具备倾向性,没有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就没有创新思维。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加强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意学生兴趣的转移和发展,其次要对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采取相应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即按照学生的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教学,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方向充分反映思想理论课的博大精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极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学习中发展,在学习中提高,使学生产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逐步形成思维习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灵活采用演讲、辩论会、讨论对话、专题论坛等方法使学生全都参与到教学中来,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种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的常用教学方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锤炼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性能力。实践活动是人的认识事物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由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和聚合思维能力的必然途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创新思维训练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实际,并运用多媒体展示,变思想政治抽象理论为具体形象的事例。同样,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协作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如积极参与、敢于质疑、大胆求证、善于讨论交流、自学探究、追求真理等。

法治思维的培养篇8

>>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浅析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浅谈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浅谈初中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说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浅议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学政治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浅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浅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政治教师要做到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在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关键词】新课程创新课堂能力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而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适宜的环境。那么,政治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生动形象的导入——教师要创造“激发求知欲”的课堂

形象教学是用具体和感人的艺术形象或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它具有直观性、通俗性,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启发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开展思维活动,针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要方式有:1、表演法。所谓表演法,就是创编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相声、小话剧、小品等,在引出新课前,让学生去说、去演。学生被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所启示,既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又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进入新课,有效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2、漫画法。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夸张的笔法、幽默的情趣、深刻的讽刺,展示深奥的哲理。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往往能使教学内容显得直观形象,浅显贴切。3、比喻法。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形象通俗,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具体形象的比喻引入,为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点提供了感性认识。4、故事法。政治课讲授新课前,先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神话、寓言、传说故事,让故事中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品行。5、使用俗语。利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俗语导入新课,生动活泼,形象有趣,观点鲜明。

二、增强自信——教师要创造体现“无过错原则”的课堂

自信是一种相信自己能力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可以促进学生勇敢地创造。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失去自信、盲目轻信他人的人,会有发明和创造。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学生,使之经常体验成功,增长自信。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勇于探索、创新的健康的心理品质。二要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宽容地对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表现出的不成熟,不要急于评价,重在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保护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从而大胆创造。

三、激发兴趣——教师要创造具有“乐学环境”的课堂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这种心理就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从而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学习这门课程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注意满足和扩展学生多方面的需要,用良好的方法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二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因此这方面兴趣地培养尤为重要。为此,必须变传统的“灌、注、听”的教学模式为“双主”和谐统一的教学模式;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特别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设计的多层面,巧妙运用各种具体的激趣方法,诸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增举事例、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热点。抓好了以上两个方面,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乐学环境”中学习,从而为创造力培养打开大门。

四、多维活动——教师要创造引起“竞争合作”的课堂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和合作并存的社会。在竞争和合作的过程中,不同的观点、思想,不同的利益、关系要发生碰撞,在这种碰撞中人们就要思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创造。可见,创造是一种集体活动,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教师要善于创造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一方面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寻求与众不同的思维角度,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另一方面在集体的活动中,使每个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在与教师交往、与同学交往中做到经验共享、发现自我、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教学中要多搞一些讨论式、座谈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创造一些“模拟法庭”、“问题辩论”、“今日说法”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一个有利于创造思维开展的课堂小环境。

五、分层教学——教师要创造“因材施教”的课堂

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分层教学实质上就是这种教育思想的延伸和体现,也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能力划分为a、B、C三个层次,每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变动层次组,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1、立足中间,抓住两头。教学从最低点起步,重在基础目标的实现。学生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探究、悟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别化的,只有这样,有差异的学生才能自己调节学习速度,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2、分层练习,分类指导。教师在课堂提问和练习上,一般分高中低三个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另外,为了便于分类指导,教师应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a、B、C层生,C层学生在成绩好的学生带动下,久而久之也能对教师的要求作出积极的反应,从而形成同小组成员既互助又竞争的活跃气氛。

六、科学评价——教师要创造体现“一分为二”的课堂

法治思维的培养篇9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29-01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高中政治教学面临着改革与发展的新契机,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形式,已经不能适应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另外,高考政治学科考题的灵活性逐年提升,对学生综合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还按照过去那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来学习政治课程,就很难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这样的趋势下,高中政治教师应该积极转变教学思路,把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政治敏感度,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信息传播速度快、发展迅速的时代,作为一门和时事政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就更应该及时采用新的思路并纳入新的内容,不能按照固有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地进行。学生们在政治课上学习到的不应该只是几个概念或原理,而应该是运用政治原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通过政治课程的学习,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正确的思维方法,为将来进一步深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下面就谈几点高中政治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1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高中政治教学一直都是紧跟着高考的指挥棒,政治课的教学模式基本上都是以教师的讲解和灌输为主,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把知识点给学生总结出来,让学生去记忆和背诵,再加上大量的习题训练和强化。这种应试性很强的教学模式,虽然在提高成绩上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却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自主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被强化,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培养他们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己去解决问题,探究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够灵活地运用政治原理来分析各种复杂的现象,形成自主思维。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可以更加灵活和多样化,许多内容都可以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和共同探讨来完成学习,教师只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学生们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的能力,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自己思维体系的一部分。

2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及对社会政治的关注度

政治课教学的内容除了理论性比较强以外,还具有比较强的时政性,很多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新的方针、政策,都要被不断地纳入到学习和研究的范畴内,这也就对政治教学的内容和信息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政治教师,也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收集能力和政治敏锐度,及时把最新的信息和资料介绍给学生,拓展教学的内容,并培养学生们收集和整理信息的习惯。

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事件的关注度是很有必要的。政治课程的学习不能局限在死啃书本的层面上,要通过对国内国际政治形势的关注,通过对国家新政策的理解,来深入理解相关政治理论和原理,这样才能把理论同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分析能力。

3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辩证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的正确反映,即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这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最基本的思维方法。高中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重要阶段,培养他们的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他们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保证。辩证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针对高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要采用从具体到抽象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对具体的事件和问题进行辩证的思考,学会从多种角度来分析问题,充分运用学习到的原理和理论,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的教学方向。

4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采取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也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不但能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课堂容量加大,还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被更好地调动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表,将抽象的理论内容以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展现给学生,还可以把一些最新的信息和资料,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给学生,一些视频资料也可以被播放,课堂的效率会大幅度地提高。另外,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及时同学生们进行交流和互动,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也更容易开展起来,更有利于自主学习模式的建立。

总之,高中政治教学应该结合自身学科的特点以及新课改的一些新思路和新要求,积极进行改革和调整,从教学思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来改进和提高,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以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周继武.新课改下高中政治教学的现状与反思[J].考试周刊,2008(38):16.

[2]郑玉群.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7(6):12-13.

[3]李琦.论新课改背景下增强高中政治教学活力的措施[J].科技创新导报,2009(28):170.

[4]李方正.论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政治教学[J].新课程学习:综合,2010(10):103.

法治思维的培养篇10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思维目标途径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限制,政治教学一直以来忽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中,教师常常习惯于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学生被看成是储存知识的机器,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毫无主动性,更无创造性可言。在这样的情形下,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题能力每况愈下。改变这种灌输性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把课堂变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场所已经刻不容缓。

一、角色定位与环境创设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合理定位教师角色,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政治课堂之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此时的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善于听取和采纳学生正确的意见和主张,使学生坚信我能成功的基本信念,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体会积极思维的乐趣,成功的愉悦。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甚至对教师说“不”。常此以往,学生在政治学习过程中就肯定会敢说自己所思所想,思维放开了,潜能就容易得到充分的挖掘。诚然,政治教学中,学生的胆子大了,可能“问题”也就多了,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教师要容得下学生的不同意见。毋庸讳言,教学中,我们有些教师往往不喜欢所谓另类的学生,因为他们不太听话,爱提问题,喜欢质疑,无论是做事,还是交友都有自己的主张。对此,如果我们教师采用讽刺、挖苦,甚至刁难、打击等做法,必然会浇灭学生智慧的火花和思维的亮点。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设身处地为学生思考,力争把政治课堂变成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对于那些爱提问,有明显个性的学生决不能讽刺、打击,而应及时肯定和鼓励。否则,学生一旦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再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就会受到抑制。

2.创设和谐教学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讨论

政治课中创设和谐教学环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产生思维碰撞,思路开拓之效果。无疑,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政治教学中,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方法众多。其中鼓励学生踊跃讨论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诚然,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风采的舞台,讨论可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展示自我;只有展示,才有发现,只有发现,才有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在这一过程中突现并丰富发展的。通过开展讨论以致辩论,学生不仅谈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见解,而且能阐述自己所以这样认识的理由和依据;通过讨论可以活跃思维,拓展思维,相互启发,集思广益。教学中,组织学生讨论可以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可以是结合材料开展的讨论,可以是结合实践开展的讨论,可以是结合案例开展的讨论,可以通过提些合理化建议开展的讨论等。形式多样的讨论容易就给学生一个很大的思维空间,学生可以运用不同的知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上来分析说明。

二、问题设置与练习设计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1.科学设置教学问题,要求学生多方思考

思维活动通常是由疑难问题产生的。只有当学生对所学问题产生疑问时,才能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中学生正处于思维活跃的心理发展阶段,这时他们思想活跃,勤于思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作为政治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优势,教学中,恰当地给他们设疑置难激发他们去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构建和谐社会内容中,我们可以提问:我们国家为什么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问题,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容易被立即调动起来。同时,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要求我们教师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引导学生思考,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寻求多面性。例如:在分析有些材料时,可要求学生多从哲学、经济、政治几个角度着眼进行;也可引导学生运用地理、历史、政治知识来思考等。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利于促使学生思维自由地驰骋。

2.精心设计学生练习,促使学生活用知识

学科教学中,通过精选习题,加强针对性练习,有利于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各种层次的思维活动。同样,政治教学中,练习是消化、巩固、深化知识,提高学生思维敏捷性,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政治练习题的编排要符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识规律,要给学生创造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完成练习的情境,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使学生逐步形成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的本领。练习形式也要进行不断的变化,确保练习中的本质属性保持恒定,而非本质属性时有时无。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方式探求所设计练习的最优答案。同时,要求学生在完成练习过程中防止思维定势,即完成练习时,不要死盯着一处入手,一处不通另找一处,这方面不行另找一方面,否则习惯于从单一方向完成练习就会导致思想僵化,丧失变通的机敏性。练习中,教师要努力通过材料的设置创造活跃思维的条件,因为材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能引发学生思考的程度。同时,练习要有阶梯性,不能只单纯的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进行重复练习,而应步步加深有所提高。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政治教学中我们应结合实际,适时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渗透,科学探索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毛献文.建构多维互动的思想政治课评价平台.政治课教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