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十篇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39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8)-9-0074-01

【关键词】早期教育儿童保健

早期教育是据儿童大脑发育特点,以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儿科专家鲍秀兰教授编著的《挖掘儿童潜能始于0岁》为教材,实施美国哈佛大学的多元智能的理论和个性化教育方案,通过新生儿行为测定,使新生儿的父母初识孩子的能力,促使他们和新生儿交往,有利儿童智力早期开发,并通过测查发现存在生物高危因素(如窒息、早产、颅内出血等)和新生儿轻微的脑损伤,为早期干预改善预后,防治智力伤残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临床依据。

1科学地认知胎儿和新生儿的能力

(1)正常胎儿已具备运动、感觉、听觉、触觉等能力,因此进行科学的胎教有助于刺激胎儿能力的发展。

(2)新生儿的六种状态,安静觉醒状态、活动觉醒状态、哭的状态、瞌睡状态、安静睡眠状态、活动睡眠状态。

(3)新生儿特有的原始反射,这些反射能够反映出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自动踏步。

(4)新生儿还有主动运动,能在帮助下竖起头、身体站立。

(5)新生儿能显示几乎和成人一样的面部表情和模仿能力。

2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神经系统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动作发展和心理、智能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尤其在婴幼儿期,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心理发展的水平更多的是通过其动作表现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动作和活动,只有动作发育成熟了,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

(1)动作的发展相对落后于感觉的发展,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从整体到分化,从不随意到随意,从不准确到准确。动作发展的顺序是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婴幼儿最早协调的动作是头部的动作,如吸吮反射、眼及头追随物体的转动,以后是手的抓握,躯干的动作,如翻身、坐和爬行,最后是腿和脚的动作,即站立和行走。从中心到外周的发展表现为,婴幼儿先出现肩、腰部分的动作,以后才出现肘、腕、膝、踝等部分的动作。

(2)婴幼儿感知觉发育规律,感知觉的发育是从婴幼儿降生就开始的,绝大部分的基本感知觉能力在婴幼儿期即已完成。在婴幼儿早期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主导地位,是婴幼儿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过程的第一步,以后各种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促进感知觉的发育是早期教育、促进智能发育的重要内容。

(3)婴幼儿语言发育规律,语言的发展在婴幼儿认知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分为语言感知阶段、发音阶段、语言―动作联系阶段、学说话阶段。语言能力是智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所以要给婴幼儿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促使婴幼儿语言得到很好的发展。(4)婴幼儿注意、记忆、思维的发育。

(5)婴幼儿情绪、情感和个性的发育

3开展早期教育

(1)制订早教门诊;(2)针对每一个婴幼儿实施早教课程,定期检查婴幼儿完成情况;(3)对婴幼儿发育较落后,要认真分析原因,强化训练,促进运动张力发展;(4)通过早期教育能给更多家长提供了解和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积极参与婴幼儿心理生长发育过程中。

4开展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1)婴幼儿的家长正确掌握科学育儿观念,婴幼儿身体健康不仅是体格健康,还包括心理上健康。

(2)使广大家长同志认识到,婴幼儿智能的发育与家庭环境氛围有大关系,只有科学的给婴幼儿提供充分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健康状况,才能促进婴幼儿智能健康发展。

(3)对我们儿童保健工作者又提新要求,要求我们不仅作好儿童体格检查工作,而且从0岁开始作好婴幼儿心理健康工作。为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做好早期教育工作。

(4)对存在生物高危因素(如窒息、早产、颅内出血等)和新生儿轻微的脑损伤,开展早期教育,早期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智能低下,并且能够促进婴幼儿动作和智能的发育。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篇2

一、回归教育本性,关注儿童成长

早期教育实践活动的培养目标,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看法。但是随着近几年新课改的逐渐推行,人们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整个社会越来越强调人为主题的价值观念,人们越来越关注本性的东西而不再浮于表面,教育领域也一样,尤其是儿童早期教育,人们更关注儿童成长,启蒙和帮助儿童实现起步式发展,为儿童未来的生活打下基础。儿童在接受早期教育时,还不能很好地理解教育的意义,所以儿童早期教育要更多地着眼于如何让儿童理解生活,理解教育,感受生活和教育的乐趣,让儿童成为儿童,而不是让儿童成为学生。早期教育需要从教育最根本的出发点展开,将教育的出发点归到儿童自身,回到人性教育的中心,进行真正的教育。教育活动尤其是早期教育,应当以促进儿童成长为准则,这也是近代教育事业提倡的基本立场。当下很多教育理论都提出,早期教育要关注儿童自身的潜能,早期教育是儿童生活的良好开始,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生活,目的不是升学,不是教会学生更多的技能,而是纯洁地、忠诚地帮助幼儿成长。

二、优化培养目标,完整儿童人格

目前,儿童早期教育,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形式上都更完整化。直接变现为教育内容局限性,教育更关注知识的单一认知,培养目标将儿童的学习能力作为第一要求,忽略了儿童自我构建的过程。很多时候,儿童早期教育内容与小学甚至更难的内容接触,表面上看似实现了儿童教育与未来的连接,实际上学习内容没有满足一个儿童自我发展的根本需要。儿童作为一个发展主体,需要发展的不只是知识和学习能力,情感、道德、心理等都需要合理的引导。所以儿童早期教育不能只局限于知识教育,各个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相互沟通发展的,儿童的学前教育更要从儿童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教育。

在儿童学前教育和早期教育过程中,培养儿童的完整人格,不是把教育的目标放在培养“完美”的人上,而是要帮助儿童综合提升,综合发展。在人格培养过程中还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如,在中班下学期活动主题四《春天》中,增加了关于道德和中华传统品质的内容,“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文中的父母为孩子在哪些方面做了好榜样?”文中对父母孝敬长辈的行为的描写,用丰盛的晚宴招待长辈,这对孩子是很好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尊敬长辈、孝敬长辈,这不只是描写方法的教学,更是人格品质的教学。其次文章语言轻松,描写贴近生活,让孩子始终在轻松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教材选择了语言简单、表达直接、气氛轻松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习初级语言表达,更加入了许多关于儿童自身成长与发展的内容,这样的学前教育策略才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

三、学前教育课程结构的设计

学前教育课程目前的基础结构决定了课程种类的多样化,教育部门也在不断优化课程类型,进一步细化学前教育课程内容。不同的课程内容有着不同的教育作用,不同的教育阶段也需要不同的教育内容进行支持。对于学前教育来说,课程按照组织形式来分,多半是综合类的课程,按照儿童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也有很多活动课程。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 早期学习标准;发展适宜性教育;《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604(2008)10-0012-07

21世纪以来,全球早期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其中较为突出的是以美国为主的一些发达国家为确保早期教育的高质量,提升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制定与推行了早期学习标准。

为早期儿童的学习与发展制定标准,这一举措不仅在一些发达国家得以推行,而且还影响到世界其他国家。近年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的“遍及全球项目”(GoingGlobalproject),迄今有近20个国家加入到制定本国早期儿童学习标准的行列,并有多个国家已经完成了标准的制定。我国教育部也于2006年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了中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制定工作。

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是早期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就美国而言,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推行所产生的影响广泛而深远,既引发了人们对早期教育实践的基本理念、原则与方法的重新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早期学习标准实践价值的广泛讨论。其中一项重要论题是如何看待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长期以来学界及实践领域奉行的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从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在美国的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人手,对两者之间的冲突及融合作一分析,以期为我国更有效地推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供参考。

一、发展适宜性教育:美国早期教育传统的反映

所谓发展适宜性教育,是指早期教育相关人员应当运用儿童发展的有关知识,在教育实践中作出最适宜于儿童发展的决策,即为儿童提供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宜的教养环境、材料、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者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适宜性、个体适宜性、社会和文化适宜性。

19世纪30年代美国的幼儿学校运动开展以来,卢梭的浪漫主义儿童观和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理论在美国早期教育实践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0世纪初,随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和儿童研究运动的推动以及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思想的影响,美国早期教育领域逐渐形成了以儿童为中心、关注儿童自然成长、重视儿童社会性和情绪健康、重视游戏、倡导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这些理念一度成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早期教育的主流思想,同时也形成了美国早期教育的传统。

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促使美国社会开始关注基础学力竞争力的问题。有人认为当时美国的学前教育没有为儿童提供满足他们实际需要的教育内容,并且影响到了儿童学龄期的学业成绩。早期教育实践开始从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转向重视儿童的基本学业技能。20世纪60年代,基于行为主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在美国早期教育界开始流行,这与美国早期教育的传统理念分歧甚大,其间的冲突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直至20世纪80年代,随着建构主义的兴盛。行为主义思潮逐渐被认知心理学取代。在此背景下,全教协会提出了“发展适宜性教育”(developmentallyappropriatepractice,以下简称Dap)。Dap在秉承美国早期教育传统思想的同时,以皮亚杰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基础,在游戏与学习、儿童自我探索与教师教学间进行了权衡。Dap的提出不仅明确了美国早期教育的基本原则,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有关争论。

1987年,全教协会有关“0-8岁儿童发展适宜性教育”的立场报告正式刊行,并于1997年’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1987年版Dap在课程、成人与儿童互动、家庭与教育机构的关系以及儿童发展评估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性原则。该版本一经,立即得到广大早期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对当时的美国早期教育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在获得拥戴的同时,Dap也遭到了学术界的一些质疑,比如Dap是否真正适宜所有儿童,Dap对儿童发展条件的差异和文化多样性是否有所忽视,等等。wien(1995)将1987年版Dap面临的质疑归纳为两类:一类认为Dap将主流文化作为所有儿童的标准,忽视了其他文化价值和标准;另一类则认为Dap的诸多教育建议缺乏包容性。针对上述意见,有关Dap内容修订的探讨也在不断进行,其中以强调发展适宜性教育应满足不同文化和发展条件下儿童的需要,强调教师应在全纳式早期教育的目标制定和活动实施过程中拥有更多的决策权这两方面的呼声最高。这两方面也成为1997年版Dap修订的主要内容。

发展适宜性教育体现了美国的早期教育传统,代表了美国当今早期教育的主流,得到了实践工作者的广泛认同。在面向全体儿童、尊重每个儿童的理想之下,发展适宜性教育描述了高质量教育过程的准则。

二、早期学习标准:制定及推行

尽管Dap对美国早期教育实践起到了指引性的作用,但是作为面向教育过程的准则,Dap实际上并未具体规范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水平,而且在尊重儿童个体差异的前提下,Dap也难以提出针对儿童发展水平的具体标准或指南。内容标准的匮乏使得Dap难以承载民众对其直接提升教育质量的期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实践也表明,Dap对于解决美国中小学生基础学力的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助益甚微。

20世纪90年代,以提升基础学力为要旨,美国中小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标准化教育改革。其改革成果表明,明确儿童应该学什么是提升儿童学习质量的有效策略。与此同时,佩里学前项目和卡罗莱纳初步研究项目等一系列纵向研究表明,学前儿童在诸多领域均表现出学习的潜能,高质量的早期学习经验会对其后继的学校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进入21世纪,制定早期学习标准成为美。国早期教育改革的又一道风景。

制定早期学习标准,即期望通过文件的形式对儿童“应该知道什么、会做什么”进行界定,以达成对早期儿童学习期望的共识,帮助教师更有目的地开展教育活动,改善儿童的学习效果。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是标准化运动由中小学教育领域向早期教育领域的延伸,成为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

2000年,美国“开端计划”项目署推出《“开端计划”儿童发展结果框架》。该框架在K-12学习标准的基础上,将早期儿童的学习内容划分为“身

体健康与发展”“语言发展”“读写”“数学”“科学”“创造性艺术”“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学习方式”等八个领域,并提出每一领域的构成要素以及3~5岁儿童相应的知识、能力表现。该框架作为联邦标准,成为各州制定早期学习标准的重要依据。2002年,联邦政府提出“良好开端,聪明成长”(GoodStart,GrowSmart)议案,鼓励各州自主建立面向3-5岁儿童的涵盖语言、读写和数学三个方面的早期学习标准。在政府议案的督促下,美国各州迄今均已颁布了自己的早期学习标准。各州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大多以国家教育目标、K-12学习标准及“开端计划”儿童发展结果框架作为主要参考。大部分州立标准均涵盖身体协调与运动发展、社会性与情感发展、学习态度、语言与交际、认知与常识等五大领域。内容结构上,大部分州立标准均包含四个层次,即子领域、子领域标准条款、每条标准的行为表现指标、准备性学习活动与策略。

早期学习标准的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标准统一了对不同年龄段学前儿童的期望,帮助保教人员和家长就儿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形成基本共识;其二,标准的制定有利于早期教育课程的编排,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活动,从而改善儿童的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为儿童基本能力的发展建立可靠的评估依据;其三,标准建立了可靠的内容体系,并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标准相联系,为幼小衔接和儿童的入学准备提供了依据;其四,标准的制定有利于规范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保证早期教育质量;其五,标准关注弱势群体,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美国的早期学习标准在绩效责任系统下得以落实。所谓绩效责任,是指教育发展相关人员、机构和组织依据事先协定的责任状,履行完成工作的责任,即对教育结果的达成承担责任。早期学习标准推出之后,各州纷纷加大对学前教育机构标准实施效果的奖惩和干预力度,使得标准的达成与绩效责任明确挂钩。此外,如何使绩效责任系统行之有效,近年来也成为美国学术界和实践部门探讨的重要话题。美国pew公益信托机构联合全国儿童发展、早期教育以及政策方面的专家于2005年设立了国家早期教育绩效责任特别研究项目,提出了包括基础系统(含早期学习标准及项目质量标准、项目评价及改进系统、专业发展系统、数据管理和报告系统等四个子系统)、评估与项目改进方案、学前至三年级的绩效责任连续体等三个部分组成的质量体系,并明确了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这也为基于早期学习标准的绩效责任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指明了方向。

早期学习标准的实施首先得到受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响应。至2007年年初,全美已有39个州的受政府资助的学前教育机构开始实施早期学习标准。此外,各州也积极鼓励其他类型的早期教育机构实施早期学习标准。

三、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冲突及困惑

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推行对于一贯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坚持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早期教育界是个不小的挑战,并一度引起了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的普遍困惑。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冲突,可以从理论层面及教育实践层面来作具体分析。

(一)理论层面的冲突

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冲突,从理论层面来看,主要反映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价值选择差异

从动因来看,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以提升国家基础学力的全球竞争力为要旨,因而其基本推动力在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发展,这是社会本位论的主张。社会本位下的教育行为更多受工具理性驱使,关注实用效率。而Dap遵循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倡导儿童是独立自主的个体,应以适宜的方式将儿童培养成遵循内在发展的个体。个人本位下的教育行为主要受价值理性引导,追求“教育民主自由”的价值理性。

2.有关早期学习理解上的差异

早期学习标准与Dap之间的差异,还反映在早期儿童应该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的问题上。综观美国各州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可以看出早期学习标准较为强调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强调各年龄阶段间的连续性,以便帮助儿童做好入学准备。而从Dap的角度来看,早期儿童的学习至少应包括知识和理解、技能、品质和情感等几个方面,其学习方式也不应是正规的学科教学,而应当强调儿童在游戏、生活中自发地学习。

3.学业准备与全面发展的导向差异

尽管早期学习标准涉及多个领域,但总的来说,其侧重点在认知和语言领域,对儿童的社会性和情绪发展等领域的关注相对较少。研究表明。大多数州的早期学习标准中,近70%的内容涉及认知和语言。尽管Dap也同样重视认知和语言,但其基本出发点则是儿童的个性化发展,主张通过适宜的方式满足儿童的不同需要与兴趣。

(二)教育实践层面的困惑

从教育实践层面来看,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的差异容易导致教育实践工作者产生以下几方面的困惑。

1.游戏和自主探索是否会被针对早期学习标准中有关指标的练习性方法所替代

早期学习标准的提出,给早期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课程推行标准化的印象。许多早期教育工作者担心,标准的推行将逐渐把儿童推向由教师主导的以语言和数学学习为主的集体活动,而减少了他们在教师引导和支持下自主游戏和探索获取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事实上,确实有一些机构开始采取练习性的策略以应对评价,还有一些早期教育方案则完全围绕标准设计,变成了一种为标准而标准的课程。

2.个性化教育是否会被“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所替代

早期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以发展适宜性为信念,他们对如何将学习标准转化为统一的课程方案感到迷惘。尽管统一的课程方案容易达成早期学习标准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结果的期望,但是这种标准化课程无论是从教育情境的独特性、教师应有的课程决策权的角度还是从尊重每个儿童的发展进程和个性特点的角度来看都缺乏适宜性,而这些角度一直以来都是衡量高质量早期教育的关键所在。

3.真实性评价是否会被与标准相关的测试性评价所替代

尽管诸多早期教育协会和团体都强调真实性评价方法(如现场观察记录、成长档案袋等)在早期教育中的合理性,但是在实际推行早期学习标准的过程中,要从真实性评价中获取反映儿童学习与发展特定指标的信息确实存在一定困难。对绩效责任的强调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多地对评价方式的关注,测试性评价也开始由学龄阶段逐步向学前阶段推行。当然,测试性评价能否真正反映特定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状况,这一点仍有待考证。

4.教师的适应困难:信念、情感与教育行为的失衡

追求早期学习标准和绩效责任的实现,在教师看来可能并非最有利于儿童的选择。比如,早期学习标准并未充分考虑儿童学习能力的差异:标

准导向课程的实施可能忽视儿童的主体性;量化的评价方式过于强调鉴定而非促进功能,容易导致儿童产生挫折感。因此,教师可能会对早期学习标准产生抵制情绪,甚至离开教育岗位。

四、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协调及融合

在积极推行早期学习标准的过程中,美国早期教育界也意识到了上述诸多问题。近年来学界在协调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关系、整合传统教育思想与时展需要上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

(一)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之间关系的梳理

在有关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关系上,学界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可能存在的误解进行了澄清。

1.过程性原则和结果导向标准可以相互补充

早期学习标准并非与发展适宜性教育不相适应。标准要求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有更加清晰的意识,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方式必须一致。内容标准并不意味着过程的标准化。早期学习标准是关于“教什么”而非“怎么教”的界定。早期学习标准这一结果导向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这一过程性原则是可以相互补充的,早期学习标准能够通过发展适宜性教育来实现。

2.没有明确的显性标准不等于没有隐性标准

正如Bowman提及的,教育方案虽然自称没有标准,但并不等于真的没有标准。标准潜藏在教师、家长或其他决策者的观念中。无论是否言明,所有早期教育工作者对儿童应该知道什么和会做什么都有自己的期望。

3.早期学习标准充分考虑到标准达成的灵活性

美国各州在制定早期学习标准时既考虑了儿童的年龄适宜性和发展敏感性,也充分考虑了文化的多样性。同时,制定标准并不等于要把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标准化。标准作为考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指南,并不意味着特定年龄段的全部儿童都必须达到该年龄段的所有指标。考虑到儿童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标准的达成具有相应的灵活性。

4.游戏、方案教学是实现早期学习标准的有效途径

将早期学习标准整合进课程,教师并不需要彻底改变现有的教育方法,而是需要在课程计划和实施过程中贯穿一种标准意识。事实上,标准可以通过各种传统教育形式实现,这既包括儿童自主的游戏和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学习,也包括教师主导的小组或集体活动。

5.早期学习标准的评价方式完全可以采用真实性评价

近两年来,介绍早期教育工作者如何利用真实性评价方法来记录儿童实现早期学习标准的发展进程的文献越来越丰富了。真实性评价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接近和了解儿童,更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使儿童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健康成长。应该说,可不可以采用真实性评价不是问题,问题在于如何才能把真实性评价用得更好。

(二)教育实践相关部门的积极响应

在梳理两者关系的同时,行业协会、高校、培训机构等相关教育实践部门也对早期学习标准的提出作出了积极的响应。

作为全美早期教育规模最大、也最具影响力的行业协会,全教协会(naeYC)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应对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1.了关于早期学习标准的立场报告

全教协会和美国教育部早期儿童专家协会(naeCS/SDe)2002年发表联合声明,指出早期学习标准在构建全面、高质量的早期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早期学习标准在内容上重视发展适宜性,在制定过程中集思广益,注重发展和修订,在实施与评估中考虑到地域和文化差异,在实践中能得到教师、专家和家庭的广泛支持,那么它就能提升儿童的教育经验,促进儿童发展。

2.修订了学前教育方案的认证体系

2005年全教协会重新修订了学前教育方案的认证体系,并于2006年付诸实施。新的认证体系增加了更加务实的内容,要求有待认证的教育方案必须拿出所遵从教育原理的具体文字说明,以及课程内容或大纲的书面材料。另外,在评估方面,新的认证体系既强调应遵照真实性评价程序。又强调教育方案能随时澄清评估过程。

3.继续对Dap的相关内容进行修订

2007年全教协会启动了Dap的第三次修订工作,并于2008年提出了新的Dap修订草案。2008年版Dap草案强调课程目标的实现,指出课程目标的表述要清晰,课程设置应全面有效,课程的各实施方案目标指向应具有一致性。教师应熟悉各领域不同年龄段儿童应掌握的关键概念和技能,并依据自己对儿童兴趣和需要的了解,发挥教学主动性,以满足儿童在各领域的发展需要。

全教协会作为Dap的提出者,能够审时度势地积极应对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与实施,这说明Dap与早期学习标准之间确实可以相互融合,共同服务于早期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此外。各类针对早期学习标准的职后培训项目也纷纷上马,以帮助早期学习标准使用者熟悉和理解标准,掌握将标准与现有课程、评价方式联系起来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总之,发展适宜性教育与早期学习标准两者各有侧重。两者之间的协调与融合是美国早期教育界努力的方向。

五、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对我国早期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启示

我国制定《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反映了政府对早期教育质量的重视以及对教育公平的关注。《指南》有助于各界人士在早期儿童的学习与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形成共识:有助于保证和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倡导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也有助于我们更加明晰欠发达地区儿童的发展现状与教育期望之间的差距,从而制定相关政策,以改善教育条件,促使不同地区儿童在入学前做好入学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施《指南》时,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推进经验,但更应考虑我国的早期教育传统,总结20年来学前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充分考虑当前幼儿园教师的能力水平和师资准备现状,妥善处理《指南》与课程之间的关系,避免《指南》使用不当可能带来的问题。

综合国内外因素,笔者对《指南》的实施提出如下建议。

(一)不能矫枉过正。使标准导向下的课程变成为标准而标准的训练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儿童对社会的价值,而相对忽视其自身的发展需求。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幼教改革提出“儿童是主动发展的个体”,强调游戏对幼儿的意义,反对实行分科教学。尽管如此,整个社会的衡量尺度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好大学”这一应试传统下的成才路径使学习压力下移到幼儿园。在这种情况下,如若简单推出《指南》,幼儿园教育极易被应试教育传统所同化,结果将不仅违背《指南》制定的初衷,也必定会进一步加重儿童的负担。

另外,《指南》的说明性文件明确提出,教师

不应把《指南》理解成一张训练内容清单,《指南》是用来引导成人有针对性地帮助儿童实现更好发展的“诊断器”而非筛选优劣的筛子。然而,目前我国幼儿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整体专业水准有待提高。在这种情况下推出指标明确的《指南》,尽管能够弥补《纲要》过于原则和抽象的不足,但也很可能导致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把标准指导下的课程变成为标准而标准的训练。

总之,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现行教育体制的应试取向以及教师专业水准的参差不齐,提醒我们在实施《指南》时,首先要防范将《指南》指导下的课程变成为标准而标准的训练。有效的防范方式是将《指南》与《纲要》有机结合起来,以《纲要》对教育过程的理解实现《指南》对儿童学习与发展结果的期待。

(二)早期学习标准的落实需要质量监管与评价机制作保障

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和落实应当放在绩效责任系统的框架下来理解。一个完整的绩效责任系统至少包括标准、评价和激励机制三个要素。早期学习标准能否有效落实,关键在于各要素的设计是否合理、完善,各要素间的关系处理是否得当。

《指南》出台后,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来考量早期学习标准的落实尤为关键。从实践的角度看,美国开端计划的全国报告系统(HSnRS)的设计较具参考价值。HSnRS在确定评价方式时,本着不给幼儿园、教师及儿童造成过多压力的原则,选择了与基础教育衔接紧密的语言、读写及数学三方面指标而非标准的全部指标,主要采用测试性评价而非观察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这样能够对评价的内容、条件等方面进行标准化的规定,确保评价的可比性,避免了观察性评价因情境性要求所造成的困难;同时,对评价人员进行培训与资格认证的程序更简单,更节约时间和成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但是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如学前教育法律法规不健全,幼儿园工作缺乏具体规范的指导,教育质量缺乏监督等。简言之,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还相当薄弱,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仍将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指南》的制定是一个契机,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行《指南》的同时应当统筹全局,根据我国学前教育的特点和实际状况,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前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规划和设计,并真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

(三)标准实施的关键在于有效的教师专业准备

从《指南》的设计来看,标准能够让教师较为全面、系统地把握儿童发展各领域的关键要素;’与标准相应的指标又能帮助教师明确各关键要素下各年龄段的儿童应当知道什么,会做什么,教育期望儿童能做什么;同时,《指南》的活动建议还可以帮助教师针对儿童某一具体能力的发展状况,设计并开展相应活动,这就使教师能够突破从理论到实践转换中的瓶颈,在了解儿童、把握各领域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大大提高其设计课程、编排活动的能力,而这正是教师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从教师的现状出发,考虑教师是否为《指南》的落实做好了准备。从美国等发达国家推行早期学习标准的经验来看,教师的认知、能力、情感和态度存在差异,应对标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我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水平总体还不高,城乡差异和地域差异又相当显著,教师对《指南》的理解、对《指南》与《纲要》关系的把握、对《指南》实施有效方法的掌握,是未来《指南》落实的严峻挑战。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篇4

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应该把握好早期儿童和音乐教育这两个词的内涵。早期儿童音乐教育虽然属于音乐教育的一个分支,但是其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

一、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其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

理论上分析,0~6岁学龄前儿童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广义的,本文认为应该包括幼儿园音乐教育、社会音乐教育以及家庭音乐等,但具体的学习目的、内容与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略有差别,关键是由早期儿童的特点决定的,因为建立在年龄基础上的早期儿童的生理、心理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身体活动能力、音乐学习能力、音乐理解能力的局限性。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阐述了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皮亚杰认为人类是通过认知来有效适应环境的,人类的思维以表征行为和动作的图式进行组织,通过同化和顺应的交互作用,使个体得到发展。因此,皮亚杰将儿童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早期儿童主要包含在前两个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儿童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种感官和肢体动作感知外部世界。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音乐的学习首先从聆听音乐入手。因此我们必须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响环境,这包括他们的歌声、器乐声及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以便儿童积累初步的音乐听觉经验。

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特点是伴随语言发展,储存了各种表象,可以用符号进行思维,促进了想象的发展;以直觉思维为主,没有建立守恒,儿童跟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仍以感官为主。因此,同样要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音乐,引导儿童辨别各种音乐要素的差别,同时辅以可操作的玩教具(打击乐器、节奏图谱等),便于儿童多感官通道参与学习音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早期儿童仍然处于感官学习的阶段,因此其音乐教育也要以刺激感官为主,丰富他们的音乐感性经验;并且充分利用身体动作与音乐之间的密切关系,将身体动作和音乐有效结合进行音乐教育。

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说:“如果一个人想胜任自己的专业,如果一个人的专业要在整体上卓有成效,那么某种哲学――即有关该专业的本质和价值的整套基本信念――则是需要的。”①因为“一种音乐教育的哲学为我们的专业生活提供了基础,既解释了其作为一个领域的价值,也指导着我们的行动”②。音乐教育哲学可以说是对音乐教育的看法或者说是音乐教育的观念,一般包括对于音乐教育的本质、目的、价值和方法的看法。当前主流的音乐教育哲学是雷默的音乐教育审美哲学和埃里奥特的关注音乐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两种。雷默强调音乐教育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而埃里奥特则反对雷默的观点,认为其割裂了感知与创作的联系,提出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强调音乐教育的实践,主要探讨聆听、表演和音乐表演本质间的关系。

作为音乐教育分支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我们无法完全抛开这两种哲学的争论,但正如埃里奥特本人所说的“没有绝对正确的音乐教育哲学”。那么,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价值取向应该何去何从?早期儿童的特点可以指引我们选择合适的哲学观。美是必然存在于音乐教育中的,我们不可否认审美是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终极目标,但面对倾向于用感官和肢体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儿童我们也不排斥实践。2012年教育部制定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是最好的证明,其中关于艺术领域是这样说明的:“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③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

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价值取向,决定了早起儿童音乐教育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独特性

美国音乐教育家edwine.Gordon在其著作《amusicLearningtheoryfornewbornandYoungChildren》中强调,音乐启蒙教育要早,最好从0岁开始,他通过对18个月前儿童的音乐教育研究,他坚信音乐学习是有关键期的,除非在5岁前在家庭或者幼儿园建立音乐学习的基础,否则后续将无法弥补。

蒙台梭利强调幼儿的音乐教育是启蒙教育。因此,我们必须及早对早期儿童进行音乐教育。我们一直强调的早期儿童音乐教育也并非为了把早期儿童塑造成为专业的音乐家,而是希望播下“音乐的种子”,为早期儿童奠定初步的音乐学习的基础,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不断提升他们音乐欣赏和创造力。

(二)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内容与形式的独特性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的、情感的艺术,我们相信音乐学习必然是由音乐感受与体验开始的,这是早期儿童进入音乐的必经之路。因此,基于早期儿童的身心特点,为其提供丰富他们的音乐感受和体验,科学合理地引导他们正确理解音乐。从而提高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据此,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音乐教育。

1.营造音乐感受与体验的环境

早期儿童的发展不是自然而然地、不是自发地、不是通过天生素质的逐渐成熟来实现的,而主要是决定于后天环境的学习。edwine.Gordon强调18个月以前的儿童就应该拥有丰富而多样化的音乐环境,广泛地接触音乐。

2.音乐律动

通过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已经知道早期儿童的发展是动作在先,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早期儿童用肢体动作对音乐的反应更早一些。这也是什么我们不排斥实践的原因。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中最重要的要素且和生活密切关联的是节奏性的动作”④,据此我们认为音乐律动是适合早期儿童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贯穿早期儿童发展的始终。

3.歌唱

歌唱是人的天性,柯达伊说过,歌唱属于每一个人。当然最关键在于早期儿童动作发展的同时语言也在逐渐发展,音乐和语言都是一种符号,我们应该像对待语言学习一样对待音乐。随着早期儿童语言从辅音、元音、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营造音乐的环境,鼓励他们随着音乐哼哼或者喃喃发音,edwine.Gordon认为早期儿童越早开始音乐的喃喃发音,将来就越有可能获得音乐感。因此说唱活动是更适合早期儿童的一种歌唱方式。

4.探索音响和乐器演奏

早期儿童主要用感官来认识世界,其中听觉作为一种重要的获取信息的通道,在早期儿童的学习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2岁前,他们对周围世界的各种声音感兴趣,并喜欢通过探索敲击玩具、用品等发出各种声音。乐器演奏是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重要方式,符合他们的兴趣,是他们很好的音乐体验,有助于培养早期儿童的音乐节奏感。

综上所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非普遍意义上的音乐教育,早期儿童的音乐教育有其独特性。这主要是由早期儿童身心特点决定的。而通过对音乐教育哲学价值取向分析,我们发现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音乐家,而是接触、感受、聆听、表现音乐的独特个体。因此,对于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并没有明确的概念,这可能跟我们对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目的的期望值不高有关。

三、在早期儿童音乐教育实践中如何遵循其独特性

在早期儿童的空间尽可能地提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的音乐教育内容。

(一)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经验

如何为早期儿童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可以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的儿童发展理论模型,他强调“环境中的发展”,并将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划分为微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系统组成的嵌套模型。微系统主要指家庭和学校,中间系统是两个以上的微系统相互联系和彼此作用,外系统是个体没有参与,但却对个体有影响的环境,比如社区,宏系统:基于上述三个系统的社会文化环境。

因此我们要构建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环境,需要从家庭和幼儿园(早教机构)、家园沟通、社区音乐(区域音乐)以及整个社会音乐文化环境入手,整体联合为早期儿童音乐创设丰富多样的音乐接触的环境,使音乐生活化,以此唤醒早期儿童对音乐的敏感性,提升他们的音乐感受力。

以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为例⑤:

首先,引导幼儿感受、发现和欣赏周围环境中的各种音响,培养幼儿对各种声音的倾听兴趣和倾听能力。例如我们可以引导幼儿倾听自然界、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风声、雨声,汽笛声、火车的隆隆声等)及各种打击乐器的声音。

其次,创设丰富多样的日常音乐活动。可以是无意识地听,将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进行音乐律动和即兴创作表演;也可以是有意识地专注于音乐的活动,例如音乐歌唱、音乐欣赏等。

最后,创设幼儿音乐活动的空间和时间。设置丰富的音乐区角活动,引导幼儿能够较长时间专注于某一音乐活动。

(二)提供早期儿童音乐表现的机会

首先,处于动作发展敏感期的早期儿童,可以充分利用音乐律动的乐器――身体,探索、尝试、发现各种各样的身体动作,以音乐节奏为媒介将身体动作和音乐联系在一起,产生丰富多样的音乐律动活动。在节奏活动中创编动作,准备一些动物的图片,并注明是哪种动物,让幼儿用走路、跳跃等动作表现这种动物。其他的一个或多个同伴可以根据动作的节奏敲打乐器或拍手,并让大家猜一下你装的是哪种动物。

其次,为早期儿童多提供歌唱表演的机会。幼儿在歌唱时,创编动作并表演,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幼儿创编动作的能力有限,我们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周围的环境,通过让幼儿观察周围生活,认识更多的事物,丰富其感性经验,了解生活,有利于动作更加形象逼真。

最后,乐器演奏。乐器演奏主要是打击乐器,例如大鼓、铃鼓、沙槌、三角铁等没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在奥尔夫教学法中还有固定音高的琴,例如木琴、钟琴、定音鼓。

在音乐律动和乐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对早期儿童而言大肌肉动作先于小肌肉动作,精细动作相对弱一些,因此在乐器演奏时注意选择适合他们身体活动特点的动作进行。

(三)激发早期儿童音乐创造的兴趣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需求,具有创造的潜能,他们也喜欢创造性的活动。

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认为:节奏是音乐的生命,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他强调从节奏入手进行音乐教育。在实践中利用节奏进行创编活动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给幼儿提供一些节奏乐器,或者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制作的简易节奏乐器,并教给他们正确的用法,让幼儿用这些乐器为歌曲、诗歌、歌谣配伴奏;让幼儿熟悉基本的节奏型,如2/4拍等,并用不同的节奏型朗诵诗歌、古诗;还可以用不同的节奏型来做一些节奏游戏⑥。

创造性的提高有赖于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因此,创造性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生活的点滴为早期儿童丰富和积累知识经验,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激发幼儿的想象,并从中获得愉快的音乐体验,为幼儿音乐的创造性奠定基础。

本文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发现早期儿童本身的独特性,逐层分析早期儿童音乐教育的目的、内容,期望带给早期儿童更好的音乐教育。旨在通过提供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从最简单的音乐要素学习,丰富早期儿童的音乐经验,采用适合的内容,运用恰当的方式,启蒙早期儿童的“音乐种子”,激发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提升早期儿童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注释:

①[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②[美]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第3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5.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57.

④Rae.pica,著.王惠姿,译.0-8岁婴幼儿肢体动作经验与教学[m].台北:华腾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06:2-6.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台湾;早期疗育;特殊教育;发展迟缓儿童

一、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概况

1、早期疗育的概念界定

根据2004年公布的《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指出早期疗育是指,“由社会福利、卫生、教育等专业人员,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依未满六岁的发展迟缓的儿童及家庭之个别需求,提供必要之教育、咨询、治疗、转介安置与其它服务与照顾”。早期疗育的目的和重要性,对特殊儿童而言,减少障碍程度,防止二次障碍发生;对家长而言,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的疗育水平和能力,增进家庭功能;对社会而言,可以有效地减少教育投资和社会负担。

2、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

1991年台北政府委托心路文教基金会办理“心路儿童发展中心”,服务0-3岁的障碍儿童,台湾第一个早期疗育中心成立。1992年,中华民国智障者家长总会成立,积极倡导相关法律的修订,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台湾早期疗育事业的发展。1993年修正的《儿童福利法》用法律的形式规定要求建立早期疗育的通报系统,规定由社会、教育及医疗系统结合民间团体共同执行“发展迟缓儿童疗育转介中心实验计划”,成立鉴定中心以及早期疗育转介中心。1997年修订的《特殊教育法》提出要将学前特殊教育放到优先发展的位置的。同年,《身心障碍者保护法》,明确规定相关单位的分工、权利和职责。1999,台湾内政部儿童局成立,台湾早期疗育的工作开始朝向跨部门、多专业整合的服务模式。随后2003年颁布的《儿童及少年福利法》、2004年《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和促进了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

3、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流程

台湾早期疗育服务流程通常包括儿童发展筛检、发展迟缓的儿童通报与转介、评估与鉴定以及提供早期疗育等服务。

(1)发展筛检

儿童发展筛检是发展迟缓儿童进入早期疗育服务系统的起点,早期疗育的契机在于及早发现及早介入,因此及早发现是整个流程中极为重要的工作。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采用不同的发展筛检策略。在婴幼儿时期儿童的发展筛检主要由保健单位执行。当儿童进入幼儿园以后,筛检工作就由幼儿园的保教员来执行,一般在新生入学时候定期进行筛检。

(2)通报转介

《儿童及少年福利法》第22条规定:“各类儿童及少年福利、教育及医疗机构,发现有疑似发展迟缓儿童或者身心障碍儿童及少年,应通报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应讲接收资料,建立档案管理,并视其需要提供、转介适当之服务”。通报转介中心在接受通报发展迟缓儿童以及疑似发展迟缓儿童的资料以后,社工人员首先建立个案资料库,其次,要与通报者确认家长是否同意通报,以及接受后续早期疗育服务的意愿,对于同意通报的个案主动走访其家庭,并开始个案服务,提供家长早期疗育的资料。对于不愿意通报的个案,提供通报者可行之策略与相关早期疗育讯息,让通报者在日常生活中,协助疑似发展迟缓儿童的家长了解早期疗育的服务和好处,进而提高早期疗育的意愿。

(3)评估鉴定

目前在台湾地区发展迟缓儿童的评估坚定工作,是由卫生署指定的“发展迟缓儿童联合评估中心”医院执行,参与联合评估的专业人员包括:小儿神经科医师、儿童心智科医师、儿童复健科医师、耳鼻喉科医师、眼科医师、临床心理师、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语言治疗师、社会工作师和特教人员,各专业人员根据多专业评估模式和跨专业评估模式进行评估鉴定。

4、台湾早期疗育的专业团队

台湾的早期疗育专业团队成员包括医疗体系下的物理治疗师、职能治疗师、语言治疗师、听力治疗师、视力治疗师、临床心理师、护理师、专科医师,特殊教育体系的包括特殊教育师、普通教育师、特殊教育行政人员、特教巡回访视人员、教师助理等以及及社会福体系的社会工作人员、职业辅导人员以及家长。专业人员之间往往采用多专业团队模式、专业间团队模式、跨专业团队模式和合作式团队模式。多专业团队模式是由一般的医疗院所发展出来的一种平行服务模式,各个专业人员各司其职、独立作业,分别对服务对象提供诊断、评量、制定服务计划;专业间团队模式重视团队各个专业成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相互协商和商讨的基础上对服务对象拟定服务计划;跨专业团队模式是以机构和家庭为中心,突出家庭在整个团队中的重要性,团队成员中会指定一个人成为直接服务的提供者,与个案和家庭共同讨论,执行服务计划;而合作式团队模式是根据儿童和家庭所面临疗育问题和需求采取弹性模式,兼具多专业团队模式和跨专业团队模式的特性,满足儿童和家长的需求。

二、台湾早期疗育发展特点

1、健全的法律保障

受西方先进国家特殊教育立法的影响,台湾在1993年、1994年通过修订《儿童福利法》、《儿童福利法实施细则》,1997年通过《身心障碍者保护法》、修订《特殊教育法》,2003年通过《儿童及少年福利法》、以及2004年《儿童及少年福利法实施细则》,在这些法律中,不但明确规定对未满6岁的发展迟缓的儿童提供早期疗育的服务,并针对早期疗育的服务方式、原则、团队合作的形式、乃至发展迟缓儿童的定义均给出了清楚的规范,同时更进一步将特殊教育学生的入学年龄向下延伸至2岁。随着时代的发展,还根据时代要求就尊重差异性以及融合教育等方面,《特殊教育法》被不断完善和修订。

2、专业的疗育团队

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团队由来自医疗体系、特教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个成员组成,通过专业不同的团队模式,让每个成员发挥其专业领域的职能共同致力于发展迟缓儿童的诊断康复和治疗。例如物理治疗师主要负责对特殊幼儿的肢体动作发展、身体关节活动、神经肌肉和动作平衡等方面进行诊断和训练。职能治疗师主要对特殊幼儿进行日常生活、感官动作、手眼协调能力进行训练和调整。学前特殊教师是受过特殊教育专业训练的合格者,或是学前教育专业在校期间特殊教育修满一定学分的专业教师负责特殊儿童在幼稚园的教育活动。

3、规范的服务流程和多元的服务模式

台湾的早期疗育形成了比较规范化制度化的服务流程,从发现、筛检、通报、转介,到评估鉴定,

早期治疗等。通过制度的规范,台湾绝大部分特殊儿童在早期都可以及时被发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目前台湾早期疗育的服务模式大致分为时段、在宅服务、学前特教班、特教机构/早期疗育中心及融合式幼托机构服务。多元的服务模式可以让特殊儿童根据自己的不同水平和障碍程度选择适合的服务模式,以达到最好的疗育效果。

三、台湾早期疗育发展对大陆的启示

1、完善立法,增强法律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早期疗育在大陆被称作“早期干预”,在相关法律条文中并未对此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其中与早期干预相关的法律条文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以及《残疾人教育条例》这些法律条款主要是倡导性的、号召式的,其规定过于空泛、缺乏可操作性,不利于指导残疾人教育的具体实践。应当增加对于早期干预、早期干预对象等概念的界定,细化早期干预评估、鉴定等相关流程,明确政府、教育机构、医疗机构等部门的职责和具体程序。

2、加强早期疗育专业人员的培养和团队合作

大陆目前缺乏专业的早期疗育服务人员,尤其是缺乏大量的学前特殊教育教师。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康复机构,从事学前特殊教育的老师主要来自师范院校,大多数缺乏特殊教育背景和实践,专业能力不足。大陆特殊儿童总数、特殊教育学校数量都远远多于台湾地区,但是所培养的教师数量却要低很多,所以大陆应当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改变传统的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建构学前特殊教育的支持体系,从质和量上提高学前特殊教育教师队伍。此外应当加强专业人员团队合作,针对大陆特殊儿童的家长缺乏社会和支持,幼儿园的很多教师缺乏专业医生的指导,应当结合起医疗卫生、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的共同力量。

3、落实早期疗育服务流程,健全服务模式

大陆目前早期疗育缺乏规范的流程和体系,从特殊儿童的发现筛检到治疗,并未能引起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和落实。例如很多发展迟缓的儿童由于在早期表现症状不是特别明显,在缺乏专业筛检工具和评量工具的条件下,又未能落实在医疗单位尤其是幼托机构的发现及筛检,很加之多家长和老师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因而造成很多特殊幼儿没能在早期得到发现和治疗,延误了疗育在最佳时期。此外,大陆应当借鉴台湾形成多元的早期疗育服务模式,政府应当进一步建设各类早期疗育机构、幼托机构,在幼儿园开设特教班,大力推进学前融合教育,幼儿园的硬件与软件建设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万育伟、庄凤如.从医疗与福利整合的角度探讨我国发展迟缓儿童之早期疗育制度之规划.社会发展季刊,72,48-61,1995

[2]孙世恒.早期疗育发展迟缓儿童筛检模式之建立.中国医药大学研究计划报告,台北:中国医药大学

[3]杨希洁.我国大陆特殊儿童早期干预研究综述.中国特殊教育,2003,(4):63-68

[4]传秀媚等着.早期疗育.台中市:华格那企业,2009.02

[5]周文丽、邓丽珍、慧芳.台湾早期疗育的发展与未来展望.文教新潮,2000,(4):7-12

[6]曾红、雷江华.台湾地区特殊幼儿早期疗育的发展之路.现代特殊教育,2011,(10):42-44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 早教知识;儿童保健;儿童发育;效果

作者单位:472000 河南省三门峡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早期教育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其主要是指根据婴幼儿的主要心理和生理发展特点与规律,通过组织各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促进婴幼儿智力发展,为其健康人格的养成奠定良好基础。0~3岁是现代儿童早期教育的开端,也是早期教育的重要阶段,此阶段是儿童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所以,在儿童大脑发育最快、可塑性最强的时期给予其有效的几次,增加儿童大脑内神经元突触的数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智力潜能[1]。为了更好的分析早教知识对儿童发育的影响,为了更为科学和有效的制定本社区的早期教育方案,从而促进我国儿童早期的发展,我社区特组织并开展了本组研究,现做出具体的研究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为我社区的100例健康儿童,其中,男52例,女48例,所有儿童均为身体健康的儿童,其在出生时均无缺氧、窒息、抢救室以及缺血性脑病等,且所有儿童在出生之后均无惊厥史。儿童在进行研究时的年龄为2~32个月,平均为14.5个月;儿童的智商发育为70~110之间,平均智商水平为90.8;体格检查结果为。对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的相关处理,使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儿童人数均为50人,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资料经过统计学软件的分析和处理之后,显示无明显差异,继而进行本组研究。

1.2 教育方法 在实验组,为每个研究对象建立基本的成长档案,从其出生之后的2~3 d开始对其进行nBna的基本检测和检查,从而使儿童的家长能够较为科学和全面的掌握儿童的行为能力,进而对实验组的儿童开展早期教育。在新生儿出生后的第1年,每个月对儿童进行定期跟踪的检查,第2年和第3年的跟踪检查时间分别为每3个月和每4个月一次。跟踪检查的具体内容如下:研究对象的体格发育情况、神经系统发育情况、营养状况、智力发育状况以及疾病的防治等。以鲍秀兰教授的0~3岁早期教育大纲要求为依据,并结合每名研究对象的不同发育和实际状况,为其制定出适合的、具有针对性的早期教育训练计划,具体包括:语言训练、动作训练、认知能力训练以及社会的交往训练等。将上述的训练内容打印出交给儿童家长,并指导儿童家长在家庭中对儿童进行适当的训练。

1.3 统计学方法 本组研究所得出的所有研究结果均经过统计学软件,即SpSS 16.0的相关分析和处理,当p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在体格发育的主要指标,包括身高和体重的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在智力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儿童的体格发育受到多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例如遗传、疾病以及营养等。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长越来越重视儿童的体格发育,并关注起饮食结构以及疾病的防治,从而保障了我国儿童的体格健康[2]。本组研究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儿童在体格发育尚无显著性差异,由此提示,将早教知识融入到儿童保健中对儿童的体格发育并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人类的大脑是在环境的影响之下不断发育和完善的,换而言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人类的大脑才能够趋于成熟。人类在刚刚出生时,大脑必须要人类大脑是在环境影响下发育完善的,也就是说是在通过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而成熟的[3]。所以,为儿童提供最佳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助于其早期脑细胞的发育。另外,婴幼儿时期是人类一生中大脑发育最快的一个时期,在此时期中如果能够结合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和特点,为儿童提供较为丰富的感官刺激,并为其提供最佳的语言环境,锻炼其社会适应能力和认知能力,则有助于刺激其心理发育,从而使儿童的脑部潜能得到发展,提升智力水平。国外有关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结果显示,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与其早期教育有关[4]。而本组研究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实验组儿童的智力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儿童,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

随着我国医学模式的改变,为了更好的使孩子们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家长们在最求子女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关注起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然而,家长在对子女身心关注的同时,却并没有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基于此,加大早期教育的宣传力度,并将早教知识融入到儿童保健中,使儿童家长了解到早期教育的重要价值,从而快速的促进我国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参 考 文 献

[1] 陈淑新. 婴幼儿早期教育效果分析.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8,19(5):413414.

[2] 鲍雪梅. 早期教育对婴幼儿心理发育影响的探讨.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28(18):21912192.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篇7

《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是一本从后现代视角系统论述有关早期教育各种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早期教育领域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专著。本书的著者是来自加拿大、瑞典、英国的三位学前教育专家冈尼拉・达尔伯格、彼得・莫斯、艾伦・彭斯。本书由朱家雄、王铮等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该书共八个章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全书的内容概要,作者系统地阐述了写作该书的目的。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全文所述主题,包括早期教育话语、质量时代、质量问题、批判性问题、我们生活的时代以及相关实践案例等。作者指出,撰写本书的目的旨在将思考的危机意识引入早期教育领域,唤醒读者的反思与批判意识。

第二部分理论与思考,包括第二章至第五章。这一部分介绍了相关理论基础以及作者们基于后现代视角下的有关“儿童”“早期教育机构”“早期教育质量”等概念的思考。该部分为本书的重点及精华部分。在第二章中,作者对比性阐述和探讨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理论,以批判性的精神反思了现代主义理论中存在的局限性,并对早期儿童发展领域中的相关理论提出了质疑。第三章分别呈现了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儿童和儿童教育的概念界定。在现代主义视角下,作者讨论了洛克的白板说,卢梭的儿童期是金色年代的观点以及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论。基于此,作者从后现代主义理论出发,重新建构了“儿童概念”,认为儿童是知识、身份和文化的共同建构者,强调“富有的儿童”和“所有儿童都是智慧的”。在第四章中,作者详细阐述了有关早期教育机构的研究。作者认为当前的早期教育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目前在发达国家中占主导的一些儿童早期教育机构――这些早期教育机构或者是儿童成品的生产者,或者是家庭的替代,或者就是商业机构;另一种是比较少的早期教育教育机构――文明社会的论坛,在这里儿童与成人共同参与社会、文化、政治与经济事务的计划。因此,要建构怎样的儿童早期教育机构,需要进行深刻选择。第五章是超越质量话语,走向意义生成话语。作者认为,质量话语是现代主义对秩序和控制狂热追求的结果。对早期教育机构来讲,质量就意味着将儿童视作空的容器,它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准备好进行学习和接受学校教育,并且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提供有益帮助。但是在理解和评价早期教育工作的时候,有关质量的概念和话语无法适应诸如观点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情境的特殊性和主观性等问题。因此,有必要“超越质量话语,走向意义生成话语”,更关注评价的背景性、对话性。

第三部分实践个案,包括第六章至第八章。这一部分作者列举了相关实践个案,以便于读者理解作者在本书中所提的相关理论观点与概念。作者在介绍与后现论实践相关的实践个案中,选取了多种实践经历,包括斯德哥尔摩实验项目(第六章)和加拿大土著人项目(第八章),尽管这两个项目存在不同之处,但代表着同样的教育观点,即建构一种代表儿童、教师和家长声音的教育学。在第七章里,重点探讨了教育观察记录的实际操作。作者指出,教学记录是将意义生成观点运用到教育实践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表达早期教育的重要术语。教学记录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儿童观察,而是强调能够运用批评性的能力来观察和反思儿童和教育工作者自身的建构方式,是学习的过程,强调多种声音的参与,鼓励反思和民主。

《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质量――后现代视角》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将早期教育领域与儿童社会学、哲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联系起来,为我们展示了反思与批判的精神,更为我们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从后现代主义理论出发的有关早期教育、儿童、早期教育机构和教学实践的思想和看法。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篇8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婴幼儿时期是神经心理发育最为迅速的阶段,发展潜能大,可塑性强。婴幼儿的智力发育不仅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受后天是否提供良好的适宜刺激有关,早期及时提供良好的适宜刺激对婴幼儿的神经心理发育起到非常有效而重要的作用。早期教育为婴幼儿提供系统丰富的养育环境和信息刺激,对婴幼儿智能发展的影响可起到积极的作用。

国务院2001年5月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强调:“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国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儿童享有可达到的最高标准的健康咨询及不良心理矫正服务”。儿童的健康及早期教育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重视,“每个儿童有权拥有最佳人生开端”[1]。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在我院出生的生后42天且健康的200名儿童保健婴幼儿,其中早教组100名,男49人,女51人;对照组100名,男50人,女50人。两组均为正常健康的婴幼儿,排除合并早产、窒息、先天性、遗传性等疾病。

1.2方法

1.2.1两组婴幼儿从出生后42天内进行20项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检查,检查后立即做评分记录,然后向早教组家长说明测查结果,使家长了解早期教育的意义,以便更好地完成训练计划,达到最佳效果。

1.2.2早教组接受早期教育,参照鲍秀兰教授0~3岁教育大纲[2]要求制定早期教育方案,帮助掌握对婴幼儿进行早期教育训练的方法。

1.2.2.1主要内容:每日2次抚触、按摩、婴儿主被动操(0~6个月做被动操,6~12个月做婴儿主被动操),根据婴儿神经生理发育规律,以游戏的形式,在运动、感知觉、语言等方面给以提前训练及刺激。

1.2.2.2定期检查:每月来院检查至1.5岁(检查项目包括体格发育、神经系统、智力发育、营养状况和常见疾病防治)。

1.2.3资料统计分析,将两组婴幼儿在6个月、12个月、18个月时测量的身长、体重、头围及mDi、pDi结果进行资料汇总,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3讨论

3.1从nBna测查中探讨早期教育的意义。本研究对婴幼儿(出生后42天)进行nBna检查,包括视觉追踪、听定向能力、牵拉反射、握持反射、自动踏步反射等,在测查过程中,可以看出新生儿具有惊人的能力,如:在行为能力中,新生儿具有活跃的视觉能力和视觉记忆力;在听觉上表现出有声音的定向力,说明新生儿已经建立听的条件反射了;在主动肌张力中,牵拉反射反应出新生儿所具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在一般评估中新生儿有安慰反射,也就是说对正在哭的新生儿抱起、用语言安慰或触摸腹部、手、脚、新生儿会立即停止哭泣,这说明新生儿具有语言、情感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新生儿的吸吮动作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最敏感的触觉动作;触觉是新生儿安慰自己、认识世界和外界交往的主要方式。通过nBna检查,让家长了解自己宝宝惊人的表现和巨大潜能,从而加深了解早期教育的重要性,改变家长过去认为婴幼儿是看不见、听不到的“无能儿”的传统看法,为完成训练计划做好思想准备。nBna的应用使我们认识到新生儿具有惊人能力和巨大的潜能。婴幼儿潜能的教育是构建婴幼儿神经网络、开发大脑潜能的教育;是把儿童成长规律与未来社会可预见的需求融为一体的教育;是适宜于不同儿童的个性化教育;是全面和谐的教育;是能把握成长关键期的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使儿童拥有幸福完整人生的奠基工程。因此开发婴幼儿潜能教育的最佳时期应当是新生命诞生时就开始,充分挖掘0~3岁儿童的大脑潜能,早期教育势在必行。

3.2早期教育重点在于神经心理发育。早教组与对照组儿童体格发育主要指标,即身高、体重、头围均在正常范围,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主要原因是两组婴幼儿均同时接受了定期的健康检查、指导,而早教组加入参照鲍秀兰教授0~3岁教育大纲所制定的内容,设计不同年龄段的教育训练方案,说明早期教育重点在于神经心理发育潜能开发。

3.3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是有效的、可行的。我院对>42天100名婴幼儿按不同年龄段有计划地进行早期教育,早期教育组的婴幼儿运动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及语言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证明早期教育对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是有效的;同时我们还进行了个性化教育,根据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生活背景,特别是其家长所代表的社会阶层及知识结构,在规范指导的基础上,对特殊的个体施以特殊指导,使早期教育工作更加人性化[6]。容易掌握,这使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门诊的应用的可行的提供保障。

综上所述,及早推广早期教育的儿童保健有利于促进婴幼儿神经心理发育,有利于促进婴幼儿智能发育,值得我们儿童保健工作者的推广。

参考文献:

[1]鲍秀兰.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新生儿行为与0~3岁潜能开发指南[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1:2-3,103-106,242.

[2]鲍秀兰.新生儿行为和0~3岁教育[m].北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211-222

[3]范有仁.CDCC婴儿智力发育测验手册[m].北京: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1988:1-50

[4]刘湘云,林传家,薛沁冰.儿童保健学[m].第2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3-231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篇9

[关键词]早期教育;儿童保健;发展;全面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001-01

儿童保健在0-3岁城市儿童及部分0-7岁农村儿童中已广泛开展,但仍有部分流动及农村儿童未进行系统正规的保健。保健,顾名思义,防范于未然,主要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目的,同时又起到使儿童遗传潜能在体格、精神、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这就要求保健要系统化、正规化,并且把儿童早期教育内容融入到儿童保健日常工作中,及时指导家长进行相应的科学合理地养育儿童。工作中把进行系统保健且融入早教内容和只进行系统保健未融入早教内容的儿童进行比较分析。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从2003.1.1~2005.12.31期间出生的在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系统保健(按4:2:1体检)的1256名儿童中随机抽取317名作为研究组,191名作为对照组。两组儿童在性别、出生情况、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情况、后天生长环境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

1.2研究方法两组儿童均进行系统保健,研究组在进行系统保健基础上,把早教内容融入每次体检中,指导家长对儿童进行科学的养育;对照组按传统模式对儿童进行保健指导,不加入早教内容。两组儿童均分别在3月、6月、9月、12月龄时采用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量表(CDCC)进行智能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的测评。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处理,对资料进行方差分析。

2结果

2.1mDi比较研究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mDi值在不同年龄段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见表1。

2.2pDi比较研究组儿童与对照组儿童相比pDi值在不同年龄段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3结论

~儿童保健是要努力消除疾病和致病因素对儿童的危害,并努力保障和促进儿童获得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的全面发展[1]。随着社会发展和节奏的不断加快,家长对子女期望值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儿童保健的高度重视,儿童保健也有了更深入的发展,不单单只停留在传统模式上,而是有了更纵深、更全面的发展,如把早教内容融入日常保健中,使儿童在体格健康发展的同时,神经系统也得到充分的发展。

3.1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早期为儿童提供系统而丰富的养育环境和信息刺激,可促进其神经、心理的全面发展[2]。国内调查发现,儿童行为的偏离率高达10%-20%[3]。这很大程度上与家长教育方法有关,主要与父母的育儿态度和行为有关[4]。父母的育儿观念、育儿知识等均对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行科学的早期教育,可以使儿童的遗传潜能得到尽可能大的发展,使儿童在体格发育健康的同时,智能和心理等方面也得到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3.2开展早期教育在儿童保健工作中的意义

3.2.1社会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年轻父母育儿意识的提高,儿童早期智力开发和儿童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儿童保健服务内容应拓宽、加深,应由原来只对儿童躯体健康保健,发展到增加儿童心理行为方面的保健,满足家长日益提高的育儿需求,这也是儿童保健的发展方向。

3.2.2学科发展的需要医学模式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城市儿童保健已由传统的系统保健发展到婴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等高层次的保健。

3.2.3儿童发展的需要大脑的潜能是无限的,2岁前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在大脑发育的关键期对儿童进行科学的智力开发、早期教育,会起到无法替代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全面发展情商、智商等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朱宗涵.新世纪儿童健康事业的挑战和策略[J].中华儿科杂志,2000,38(5):267-270.

[2]朱晓平,段娅莉,徐兵,等.早期教育对婴幼儿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2,10(6):395.

儿童早期教育的重要性篇10

【论文摘要】美国早期学习标准的内容具体、丰富。本文通过对美国51份州(特区)早期学习标准文件内容的分析,概括出3~5岁儿童测量领域的具体指标与内容,包括测量形式、测量内容、测量语言的使用以及测量应用四个方面。美国早期儿童数学教育中对儿童非正式数学经验的重视、对儿童早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具体的内容指标供教师参考等做法对我国早期儿童学习标准的制定和推行具有一定的启示。 

 

近年来,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旨在帮助发展中国家制定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的“遍及全球项目(going global project),迄今有近20个国家加入到制定本国早期儿童学习标准的行列,并有多个国家完成了标准的制定。〔1〕英国政府颁布了《基础阶段教育课程指南》(2000年),德国政府提出要制定面向所有幼儿的国家教育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standards)。〔2〕我国教育部也于2006年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合作开展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制定工作。 

在美国,早期学习标准(early learning standards)也被称为学习与发展标准(early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standards)。截至2009年6月,美国已经有50个州以及哥伦比亚特区出台相关政策。本文将总结其中数学认知领域中测量部分的内容,分析其中的每个具体指标,旨在为我国制定和推行早期教育的学习标准,特别是数学认知领域的标准提供参考。 

 

一、测量的内涵与划分维度 

 

美国早期儿童数学教育标准分为数和数的运算、代数、集合、测量、数据分析和概率五大部分。〔3〕在收集到的美国51份早期学习标准文件中,有46份划分出测量领域。概括起来,州(特区)标准主要从测量形式、测量内容、测量语言的使用以及测量应用四个方面来划分。每个子领域下又具体划分为不同的指标:测量形式包括标准的测量工具以及非标准的测量工具;测量内容从时间、空间(一维、二维和三维)、温度和重量四个方面来划分;测量语言的使用包括测量单位的认识与使用以及比较性词汇的使用;测量应用主要包括测量活动的参与和对测量物体进行排序和比较。 

 

二、测量指标的具体内容 

 

(一)测量形式 

在51份文件中,有7个州要求儿童具有测量意识;有14个州要求逐步培养儿童使用标准工具的意识,并要求儿童能够辨认使用的测量工具;有2个州要求儿童意识到周围的事物可以被测量,且可以从长度、体积、面积和时间等方面来测量。 

在测量工具的使用中,20个州对标准测量工具的使用提出要求,标准工具的使用包括使用尺、天平、温度计等来测量长度、身高、体重、温度等。有1个州要求5岁儿童能够使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如天平、直尺、量杯等,测量物体(1英寸立方体)。有29个州提出非标准测量工具的使用,包括用手、身体、容器、书等,在现实世界中测量时间、物体的长度和面积,并学会比较以及探索测量步骤等。 

(二)测量内容 

一是时间方面。在51个州(特区)中,有28个州提到时间测量,内容包括认识基本的时间和序列的步骤,如白天、黑夜、过去、现在和未来,有关日常生活安排的时间和顺序,描述与具体事件有关的时间过程,对时间特征的理解和测量,并能体验和比较时间;意识到有些活动需花费更多的时间,并理解短暂时间的概念,认识一周中每一天的概念。 

有12个州要求儿童能够理解不同的事件具有顺序性,能逐渐准确地描述日常生活事件的顺序和时间;3个州要求儿童能够在活动中体验和使用有关时间的语言;2个州要求儿童会测量时间;11个州要求5岁的儿童能够认识到时间和顺序的基本概念,在生活中具有时间的意识;2个州要求儿童认识到时间可以被测量,事件可以用时间来测量;2个州要求儿童能够区分长时间和短时间。 

二是空间方面。空间测量中,有30个州提到一维测量,内容包括辨别和命名一维的特点(长、短、宽、厚、薄、高),探索一维测量的特征,通过一维测量来进行比较和排序。其中5个州要求儿童利用各种标准或者非标准的工具测量物体的一维;3个州要求5岁儿童通过参与测量长度的活动,探索并发展有关词汇;还有1个州要求儿童对熟悉的物体估计长度。 

有8个州提到二维测量,包括测量面积,通过面积来排列四个或四个以上的物体,认识面积的特征。其中2个州要求5岁儿童能估算物体的二维;2个州要求儿童认识到二维是测量的属性,认识到对事物可以进行二维测量;3个州要求儿童在测量物体的二维后,排列或比较三个以上的物体。 

13个州提到三维测量,内容包括理解体积的概念,排序、比较、描述物体三维特征,如体积和容量。其中4个州要求5岁儿童能使用各种方法(标准和非标准工具)来测量物体的三维;4个州要求儿童在活动或周围环境中认识和命名测量的三维属性,如体积和容积;1个州要求儿童学会估算物体的三维。 

三是重量方面。在51个州(特区)中,22个州提到重量测量。其中4个州要求5岁儿童会使用各种方法来测量物体的重量;2个州要求儿童认识和命名重量,具有重量的意识;2个州要求儿童在活动中探索重量的属性;1个州要求5岁儿童开始理解重量的概念;2个州要求5岁儿童认识到重量是可以被测量的;1个州要求5岁儿童对相似的物体作出估重。 

四是温度方面。在51个州(特区)中,有6个州提到温度测量,内容包括理解温度的特征,使用工具测量温度,感受热和冷,比较和描述气温;1个州要求儿童具有温度的意识,能意识到温度会影响日常生活。 

(三)测量语言的使用 

首先是测量单位的认识与使用。在51个州(特区)中,20个州提到测量活动中的语言使用。(1)时间单位,包括白天、黑夜、早上、下午、昨天、今天、明天、之前、之后、过去、现在和未来。(2)长度单位,包括长、短。(3)温度单位,包括热、冷。(4)重量单位,包括重、轻。(5)测量工具的名称,包括尺、杯子、刻度表、温度计。其中6个州要求5岁儿童会说有关时间的词汇,包括白天、黑夜、早上、下午、昨天、今天、明天、之前、之后、过去、现在和未来;3个州要求儿童能够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测量的过程及其体验;2个州要求儿童能够说出测量工具的名称,如尺、杯子、刻度表、温度计等,但不一定精确地知道工具的作用。 

其次是在测量中使用比较性词汇。比较性词汇主要用于儿童测量物体后描述物体的相同或不同。例如,在长度上有更长、更短、一样长。3个州要求儿童会使用比较性的词汇来描述不同物体的特征,能听懂并使用比较性语言来描述物体的位置及其性质,如一维(长、宽、高)、二维(面积)、三维(体积和容量)、体重、温度、颜色、速度;6个州要求会运用测量词汇,主要是用于描述人物、地点、一个物体与另一个物体的关系,如数量、面积、重量、速度等。 

(四)测量的应用 

首先是儿童对测量活动的参与。在51个州(特区)中,有16个州提到儿童要参与测量活动,内容包括强调活动的参与,在活动中进行探索,具有参与活动的意识,在活动中进行探索和创造,综合运用多种测量方法。 

其次是排序和比较活动。在51个州(特区)中,有30个州提到比较和排序的应用,其中20个州要求5岁儿童能够通过测量活动来比较物体,发现至少2个物体之间的相同和不同,在别人的帮助下利用标准或非标准的测量工具来比较物体的特征;8个州要求儿童根据物体的特征来排序,至少是3个以上物体;4个州要求儿童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描述物体的特征,如长度、大小、轻重;3个州要求儿童能通过比较物体来估计物体的特征;1个州要求儿童能够理解比较和排序的基本概念。

三、美国早期学习标准中有关测量的内容给我们的启示 

 

(一)测量领域的指标全面具体,可以为教师的教学与评价提供科学的参考 

测量是数学认知的五大内容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国对早期儿童在测量领域要达到的认知水平缺乏标准指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所涉及,但标准过于原则和抽象〔4〕,教师缺少编排课程的标准指导,很难游刃有余地组织幼儿开展数学测量学习活动。在美国51份州(特区)早期学习标准中,测量被分为四个指标,四个指标又细化为二十多个小指标。每个小指标下都列有具体的行为表现指标、帮助儿童达标的准备性学习活动。〔5〕这样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与开展评价时,就有了科学的依据。 

(二)注重儿童在测量活动中的探索与发现,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美国51份州(特区)早期学习标准中均注重幼儿对测量工具的使用,尤其是非标准工具的使用。超过一半的州提出让儿童在活动中使用非标准工具,表明他们重视儿童在活动中的探索,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以让儿童自己去发现,而不拘泥于工具的标准和形式。 

(三)培养儿童的数学兴趣,帮助儿童积累非正式的数学经验 

2002年全美幼教协会和数学教师委员会提出联合声明,要求为3~6岁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具有挑战性的以及可行的数学教育。从美国51份早期学习标准文件中可以看出,美国重视培养儿童对数学的兴趣,通过成人创设环境与提供材料,鼓励儿童参与数学活动。他们认为,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经验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想象力、创造性和坚持性等品质。这对我国过分注重数学认知和技能训练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制定标准的基础与文化适宜性 

美国早期学习标准的制定至今已经有近十年的时间,51个州(特区)所制定的标准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个州(特区)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根据各地文化背景来制定各自合理的标准。2000年,美国“开端计划”项目具体规定了3~5岁儿童应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表现。作为联邦标准,该框架成为各州(特区)制定早期学习标准的重要依据。〔6〕如加利福尼亚州制定的早期学习标准建立在th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nctm 2000)和本州已有的k-12的相关文件的基础上。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美国与中国的数学教育存在差异,在美国的数学教育逐渐走向标准化和高质量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考虑中国的早期教育传统。制定标准并不是要把每个儿童的学习与发展标准化、统一化。教师在数学教育中既应该具有推行标准的意识,但同时要更加重视儿童个体的发展水平与差异性。 

 

参考文献: 

〔1〕kangen s l,britto p r. going global with indication of child development〔r〕.new york,ny:unicef,2005. 

〔2〕gerhard schroder.one law for all schools:pis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german school system〔j〕.european education,2003,35(4):13-20. 

〔3〕周欣.儿童数概念的早期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4〕郭力平.早期学习标准与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冲突、融合及其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418(1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