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十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十篇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0:07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篇1

theSignificanceofextracurricularReadingtothe

ConstructionofSpiritualCultureinprimarySchools

DUmeixiu

(CollegeofeducationandSports,BohaiUniversity,Jinzhou,Liaoning121000)

abstractForthestudents,throughthestrengtheningofextracurricularreading,canpromotetheadvancementofclassspiritculturetoacertainextent,intheprimaryschoolteachersatpresent,studentsgenerallyfocusonthebooksofknowledge,andoftenignoretheclassenvironmentthestyleofstudy,andotherimportantinfluenceonstudents'spiritualculture.inthispaper,throughtheresearchandunderstandingofthesystemofspiritualandculturalconstructioninprimaryschoolclass,theextracurricularreadingisofgreatsignificancetotheclassconstruction,thentheimpactontheextracurricularreadingclassofspiritualandculturalconstructionindetail,providesnewideasandreferenceforthemodernschoolclass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spiritualculture,promotethetoimprovetheclasscohesion,butalsostrengthenconstantlyimprovethestudents'selfaccomplishmentandprogress.

Keywordsextracurricularreading;constructionofspiritualculture;significance

0引言

课外阅读一直以来都是教师比较提倡的学习方式,但由于学习任务的增多,往往会忽略学生在课余时间对课外读物的学习,从而影响了课外阅读发挥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较少的教育者认识到课外阅读能够对其发挥的作用,通过本文的研究,体现了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的知识储备和素质水平,同时也能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促进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实施,为学生打造良好的书香环境和学习氛围,并且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下不断努力地学习和健康成长。

1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近年来,对于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的研究也逐渐增多,说明教育业也开始重视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问题,目前学者们也纷纷提出了不同的相关理论,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论基础。如金岚主要对班级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提炼和总结,通过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提高了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效度;杨欣全面揭示了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系统地阐明了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为现代教育者提供了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促进了班级文化建设能够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正在逐渐增多,说明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影响。

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内涵以其重要性

2.1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内涵

班级文化建设是进行校园建设以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建设的内容一般包括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建设,其中精神文化建设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主要是指班级的学习风气、学习氛围、团体凝聚力以及与文化相关的课外活动等建设内容,能够指导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精神文化属于观念文化,具体包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多种文化内涵,这些内容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校的前途命运,所以,对于班级的精神文化应该根据其内在的特点和内容进行全面的建设。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合理性原则、长久性原则等等,全面性原则是指精神文化建设应该针对整个班级进行,充分考虑班?的整体性,对全体学生实行精神文化建设活动;可行性原则主要是指所采取的措施能够在实际的建设中发挥明显的效果,能够让学校和学生看到切实的利益和成果,这样才会使具体的工作内容在班级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合理性原则是指建设工作应该符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安排工作,确保学校和学生的利益不会受到损害;长久性原则主要是指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是一项长久的工作内容,需要将精神文化不断地传承和发扬,能够感染更多的学生,这样才会使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持久稳定地进行下去。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学校比较重视的工作内容,所以,对于了解其内涵和需要保持的原则是十分必要的。

2.2班级精神文化建设重要性

班级的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能够对班级进行良好的包装,但是其内在的价值还需要通过精神文化来体现,精神文化能够体现一个班级是否团结、是否具有个性和良好的形象,学校一般会通过班级学生展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学习风气来评价一个班级的整体素质水平。班级的精神文化也能够使班级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只有学生在统一的精神环境下学习和进行其他的活动,才会使整体拥有一致的学习理念和文化理念,树立统一的目标,并且学生们共同为了实现目标而努力,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感染和学习,所以,统一的精神文化对于一个班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班级建设的核心内容,能够促进学生团结一致,不断改进和提高个人修养,为班级赢得荣誉和做出贡献,使班级的精神文化更加富有魅力和感染力。

3课外阅读对小学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影响

3.1推荐励志读物,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提供能量

阅读可以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同时也能够塑造高贵的灵魂,在小学的班级,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课外励志读物,如《居里夫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能够引发学生们的阅读兴趣,同时通过自主地学习能够积极地发现读物中蕴藏的哲学道理,从而丰富了全体学生的思想和知识储备。学生如果能够长时间的坚持阅读,并且可以通过学习将悟出的道理实际应用到生活中,对待问题和不同的事情能够拥有正确的认识和处理方法,在班级中树立榜样,并且吸引更多的学生共同学习,同时通过对励志刊物的阅读,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使学生自觉地发现和领悟生活中蕴含的道理,促进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为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能量。

3.2组织班级课外阅读活动,增强班级学生的凝聚力

一个班级应该拥有共同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在相同的环境下,保持一致的行为理念,使班级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为了更好地完成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学校会定期组织班级学生参加课外阅读的活动,如读书节、阅读比赛、经典读物竞猜等等,活动一般要求全员参与,可以以单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参与其中,不仅仅为学生提供了奋发的动力,同时也使学生能够团结一致,相互帮助,共享学习成果,使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逐渐增强。通过组织课外阅读的相关活动,学生能够逐渐忽略个人的荣辱,开始重视一个班级、一个团体的整体利益,所以,课外阅读不仅仅促进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个人的素养。课外阅读活动在小学的学习过程中有必要组织和进行,因为小学生正是处于刚刚认识知识和文化的阶段,通过有趣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业余生活,并且在课外阅读活动的参与过程中,能够增长见识和文化,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和配合,从而打造有文化魅力的班级,使班级的能够更加团结和具有凝聚力。

3.3通过分享课外阅读知识和收获,加强学生之间的文化交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相互之间进行分享学习成果,通过学生自主地阅读课外读物,然后在课堂上分享个人看法和读物蕴藏的道理,能够增强其他学生的知识储备,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总结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偏好,安排不同种类的课外阅读,组织学生以个人或者小组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互相发表建议和感想,并且可以对其他人的分享内容给予评价,这些活动都能够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能够拉近学生之间的关系。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般会严格听从老师的安排,在课堂上也只会与老师进行讨论或者研究,而且经常会跟随老师的思路思考问题,这样并不利于学生个人潜力的开发,现阶段提倡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讨论,学习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独特的见解,不仅仅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使班级更加富有活力,营造和谐活跃的学习氛围,对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4提倡课外阅读,建设书香班级

通过提倡课外阅读,指导学生进行读书交流和讨论,并且以读书为主题开展如以诗会友等类似的活动,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经验加以引导,并且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阅读的精神,在进行相互评价时,学生和老师应该共同参与,不仅仅能够增强公平性,更加能够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不足以及他人的优势,通过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班级的学习风气更加浓郁,打造以书香文化为特色的班级形象。学生通过对课外阅读的研究,能够认识历史,认识经典的文化,认识自己与他人存在的差距,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学生通过不断地改进,也能够促进整个班级的进步和完善,因此,提倡课外阅读,对学生个人和班级文化建设都是十分有利的,是现在学校进行教育改革最重要的途径,使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班级环境下共同学习和成长。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篇2

关键词:班级文化;班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特色班级文化建设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辅导员老师的工作思想以及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展现当代大学生风貌的班级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容建设以“同一片蓝天下,我们携手同行”为主题,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的班级特色文化,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培养具有传统美德、世界眼光、创新精神的现代大学生。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班级管理

建设朴素大方的班级物质文化,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班级物质文化建设的原则要力求朴素、大方,环境优美,符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突出班级发展的特色。

1.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板报文化。教室内的板报作为班级内部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既得到知识的熏陶,又培养实践能力。板报的内容要富有新意,定期更换,并重点倡导爱国、民主、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在形式上力求简洁、明快、富有时代感,并注意与学科、时事政治及社会生活以及班级重大事情、班级评比情况通报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向社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社会。

2.创建良好的班级卫生环境。布置好教室卫生角。用具归类摆放,整齐,垃圾分类存放,张贴“美丽中国”宣传标语。为充分挖掘教室有限的空间,还可以利用适当的角落,开设一些科技角、小制作角、绿化角、图书角之类,促进班级的和谐,积极培养同学们的热情与积极性。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建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班级中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的精神风貌的反映。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是班风。积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建班级精神文化,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创建良好的学风、班风。

1.树立良好的班风。班风是班级风貌体现,是全体学生学习、生活、文明、道德等各种观念汇聚而成的群体意识。通过创建班级誓言,班徽、班歌、班级公约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出特色班级建设目标,形成积极向上的班级风貌,创建民族团结的符合西部民族地区的新型班风班貌。

2.创建和谐的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及和睦的同学关系,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进而能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热情。辅导员在进行班级建设时应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灵活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营造科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氛围。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建班级制度文化

制度的教育性具有帮助人、教育人和引导人的作用,班级规章制度建立熏陶影响班级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班级制度的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逐渐完善班级制度。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上,应把重点确立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班级的管理活动,班委设置中增加参谋长职务,增加对班委的监督力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和提高自尊心、自信心,并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和民主的同学关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制定班级制度。班级规定、班级公约的制定,是体现班级民主和保障班级民主的重要保障。在特定时间,采取全班同学讨论的民主方式制定出包括学习、纪律、生活、劳动等方面的班级规定制度。民主参与式的制度制定方式保障班级同学参政议政的权利,保障每位同学行使民利,提高班级同学自觉遵守班级规定,提升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达到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制定班级目标。制定班集体目标时,应广泛听取班级每一位同学的意见和建议,经全班同学集体民主决议,从而获得全班同学的心理认同,从而有利于内化成他们追求的价值目标,班级集体目标的完成是班级每位同学的事,自身是班级目标制订者也是执行者,维护者

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创建行为文化

班级同学的行为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深入。班级要善于组织同学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并且在形式和内容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意愿,力求贴近同学生活,让同学们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发展,通过健康有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打造积极向上、团结拼搏的班级精神。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篇3

【关键词】创新;班级文化建设;有效载体

当前,班级文化建设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或学院的文化精神也已在学生班级中得以充分彰显。其主要做法是以班级制度建设为基础,以文体活动为途径,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为中心,不断规范班级工作,凝练班级精神和特色,用优良的班级文化服务学生成长成材。

一、强化班级干部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工作应始终坚持“强化基础”的工作原则,将班级干部队伍建设放在工作首位。严格按照“高标准、严要求、重培养、抓实效”总要求,将“品行端正、能力突出、责任心强和成绩优异”的学生推荐、选聘为班级干部;充分根据学生个人意愿和个性特征配好班委和团支部班子,使其成为班级工作开展的组织核心。

通过辅导员班主任等指导班级工作,充分锻炼干部;通过干部培训、年级工作交流和分团委学生会对口经验传授,充分培养干部;通过党团支部共建,充分带动干部;通过工作实践和取得的工作实效,充分了解干部;将班级干部队伍建设成“学习领先、表率在先、带动争先”的学生引导团队。

二、夯实班级的规范化管理

根据工作实际,应本着“制度为先、注重实效、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原则,不断规范班级工作。高校为加强对班级的管理,还应不断建立健全多项班级管理制度。如制定《创建优良学风班风计划实施细则》,引领班级管理规范走向科学、合理;制定《学生党员、班干部晚间寝室巡查制度》,督促各班级对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落实;制定《学生党支部党员联系团支部共建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对班级的带动作用;制定《学生干部签到制度》,充分体现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桥梁纽带作用。同时,还要指导班级落实措施性规范,从干部人员配备到责任分工,从相互配合到齐抓共管,形成良性运转的学生干部工作体系。

三、凝聚班级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开展以“班旗、班徽”设计,“班歌、班级口号”征集等班级名片设计活动凝练班级精神,汇聚班级正能量;通过开展“彰显班级魅力―ppt大赛”等活动,展示班级文化的吸引力,彰显班级文化的感染力;通过开展“班级文化建设优秀集体评选”等活动,注重示范引领作用,增强内涵建设和外延影响力,形成具有专业和行业特色的班级文化风采;使文化的魅力在学生班级得到凝聚,同时也显示了它强大的引领作用。

四、突显班级的基础性地位

高校学生工作还应遵循“重心在班级”的工作理念,强化班级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中的基础作用。在学生各类评优、奖助学金评定、家庭经济状况认定、推优入党、干部任用等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工作中,遵从“从班级中来”和“学院―年级―班级―宿舍”四级管理体系,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注重班级主体作用,严格把好第一关,尊重班级意见,巩固班级基础地位,充分发挥班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工作。

五、培育学生成长的大环境

学院通过开展学术讲座等活动,营造浓厚的科学氛围,用前沿理论与科研实践指引学生专业发展;通过大学生创新理念宣传,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服务学生专业发展和科学研究;通过各类体育活动,锻造优良的意志品质,引领学生的精神追求;通过组织具有班级特点的精品活动,探索新时期集体主义精神和团队凝聚力提升的有效途径,为展现班级文化风采搭建广阔平台;通过宿舍装饰大赛、标兵宿舍创建及班级集体活动,陶冶情操、提高品味,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通过组建科技兴趣小组,用良好学风反哺班风建设,用优异成绩促进文化积淀。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具体要求,结合高校学生工作实际,应制定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即新“3145”工作目标体系。用来指导培养具有不同高校特色的、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合格大学生。具体内容如下。

一是坚定一个目标。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总目标。

二是树立一个中心。坚持教育学生以学习为中心,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基础素质和先进文化素质,持续开展学风建设,将形成良好学习风气和习惯作为工作的中心。

三是强化一个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生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是坚持四个为重。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安全意识、审美情趣、人文素养、热爱劳动、能力锻炼、主动适应社会等各方面的培养。

五是立足五个加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建立当代大学生的良好精神风貌;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锻造具有鲜明民族特质和改革创新精神的优秀青年。

综上所述,在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应将创新与丰富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着力点,作为加强学风校风建设的落脚点,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使班级文化真正成为学生养德养智的乐园、树人立志的熔炉,展现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邸卫敏.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2]费孝通.对文化的历史性和社会性的思考[J].思想战线,2004.2.

[3]徐创成.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途径和方法[J].学周刊,2011.23.

[4]刘晓云.和谐的班级文化建设初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7.

[5]王静.立德为先润物无声[J].中国教师,2011.1.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篇4

文化是一个极富人文意义的概念,可以说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论。《辞海》中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上对文化做了解释: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而对于班级来讲,这种班级文化则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所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集合体。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硬文化”和“软文化”的综合。“硬文化”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如教室内的文化墙、标语等。“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然而大学的班级文化因其独特性而缺少硬文化的部分,相反更多地强调的是“软文化”,它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所谓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观念文化则包括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认识、成员对班级的认同感等方面。它可以使成员更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此来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共进。除此之外,由于目前大学多以专业为准划分班级,所以班级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敏感度及思想倾向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视为班级观念文化的体现。那么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在成员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总的来说,这种大学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性格”,它内化于大学班级成员的价值追求、思想信念和精神风貌中,外显于班级的规范体系、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上。它不仅代表着班级的整体风貌,更是使班级得以稳固和发展的基石。这种“班级性格”一旦形成,它的影响便不再局限于学校、班级,而是迁移到成员的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对个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背景下的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文素养。然而作为引领学生价值观有效方式之一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目前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今天的大学集体精神已经不那么清晰,这种破碎的集体找不出属于集体的独特文化、独特的精神支柱,有的只是集体的形式,却没有集体的内在精神[1]。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既有来自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现实矛盾,也有市场经济以及“互联网+”教育时代客观上带给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

1.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缺乏重视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更多体现为规模的扩张。在这种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政府和大学往往将主要精力用于拓展发展空间和加强硬件建设,而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不足,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2]。再加上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效果的潜在性,更使得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陷入了边缘化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本该积极挑起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等德育工作的重担,可事实却是一些辅导员试图借助网络媒体取代现实班级管理,所有事物一概用网络传达,缺少了实在的行为与后果。建立的大学虚拟班级文化仅仅是拇指与文字上的文化,没有任何指向性[3]。

2.成员对班级缺乏归属感

归属感又称隶属感,是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的认同程度。成员对班级归属感的缺乏就使得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丧失了精神根基,也使学生对班级的间离感愈来愈深。

究其原因,一是班级缺少集体行动的机会。班级成员常以个人身份参照个人兴趣自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再加上大学通常没有固定教室,所以“班级”这个概念更多的是被他们当作形式上的存在。这种“班级意识”的不稳定性给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是成员个体的差异性对班级归属感的削弱。大学的班级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龄人,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稳定的交往圈子。另外,班成员在宗教、兴趣、性格上的不同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级归属感的形成。

三是时代原因带来的挑战。自2016年9月开始,大学全面进入“95后”时代,这一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他们身上表现得相对明显。再加上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平台,所以在“集体意识”方面缺少由他人提供的科学和及时的引导。

3.班级的感召力下降

班级的感召力集中表现为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显著标志。然而近年来,大学班级中的“边缘人”越来越多。他们通常表现为日常交际中的沉默者、课堂环境中的隐形人、公众视野的躲避者和班级决策的低参与者[4]。

这种班级感召力的下降有成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与班级相关机制不健全相关。班级活动内容以及形式如果无法满足更多成员的期待,那么班级的感召力便会大打折扣。另外,缺乏有效组织成员的激励机制,也会使班级成员参与活动的热情降低。

4.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如果班级文化不具有特色,那么它对成员的感染力是不持久的,也是不深入的。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从宏观上看,是学校没有建立起班级评价的多样化机制,班级活动缺乏自。从微观上讲,一方面是班级管理者对班级自身属性挖掘不够,没有能够在基于对全体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发掘出班级特有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它也与班级核心成员的影响力有关。班级中一个富有感染力、个性突出的人,会对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特色文化的形成。

5.受“互联网+”教育的冲击

近年来,慕课、微课等新型教育方式正在大学中悄然兴起,这种“没有围墙的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冲击一方面在于它使班级成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大,班级作用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模式使得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如新型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也没有给老师赋予学生人格成长引导者的角色,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开放课程的模式模糊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导致教师无法充分把握教学过程,其权威性也遭到极大的冲击[5]。

三、加强大学班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虽然问题较为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在现实与挑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出路、新理念,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加大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

21世纪的大学不仅要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而不断改革创新,更要加强大学文化功能的建设,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作为大学宏观管理者的政府要尽量避免直接干预大学的文化建设,依法落实大学自,让大学真正成为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扭转目前大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重视不够和主动性不足等现象[6]。同时学校也应该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科学和完善的多样化监督体系和评估机制。

2.开展班级文化活动要“走心”

富有感染力的班级文化活动,能够使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个人思想境界,完善品格。这就要求一方面及时开展班级文化活动,不断强化班级意识,培养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如定期召开主题团日活动、心理班会等。另一方面要有效开展班级文化活动。重形式轻内涵,只会使成员对班级的隔离感越来越深。文化建设离不开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充分结合班级具体情况,不断赋予班级文化活动以新的内涵,让班级精神发扬光大,开辟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出路。

3.加强集体意识教育,让大学班级“形散神不散”

学分制、选课制、“互联网+”教育带给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挑战,使得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改革成为必要。学校应该在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加强集体意识教育,弘扬主旋律,不断完善学生品格,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另外,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也应注重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强化集体主义教育,对班级进行生命化提升与改造[7],充分创造条件发展人,关注“班级边缘人”的成长。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双管齐下,让大学班级“形散神不散”。

4.加强班级网络文化建设,多方面把握班级特色

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把班级扩展到了网络空间。如果不对班级网络文化的建设加以引导,那么网络环境的随意性将成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第一,班级管理者和核心成员应明确内部分工,共同协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与成员有效沟通的交流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二,要与班级成员一起建立共同遵守的网络公约。如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群聊规范等,打造特色的线上交流平台,作为辅助班级文化建设的工具,从而把线上线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总之,在这个充满现实与挑战碰撞的时代,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值得大家多加重视。它不仅关系到个人人文品格的完善,更是弘扬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虽然大学只是学生成长阶段中一个很短的时期,但是真正有灵魂的班级对人的影响一定是恒久的。所以,面对现实与挑战的冲击,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唐汉卫,吴秀霞.大学生活:困惑与反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6]钟秉林.大学的走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曲建辉,路西昆.基于文化学角度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探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5).

[4]陆韵.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班级边缘人:内涵、困境及转化策略[J].高教探索,2015(8).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篇5

【关键词】班级文化建设

一个有凝聚力的国家必是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一个有经营力的企业必是一个有优秀文化的企业,一个有学习力的班级必是一个有文化氛围的班级,可见,不管是一个国家、企业还是一个班级,文化都显得尤为重要。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及班级文化的基本内容

(一)班级文化的含义

班级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所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班级的物质文化主体是物,是有形的,主要有班级的桌椅摆放、教室布置、内务整理和学生着装等。精神文化主要指班级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具体表现在班级的学风、班风和考风,这些都是无形的,也是最核心的。狭义的班级文化就是精神文化。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广义的班级文化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基本内容应包括三个层次:

1.表层文化:表层文化主要是表面上的文化,是通过眼睛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它是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主要就是物质文化,如刚才提到的桌椅摆放等,它尽管是表面的东西,但它很重要,它最直接体现着班级的外在形象,影响着班级的精神风貌,左右着班级的外部评价。

2.幔层文化:幔层文化是夹在表层和深层之间的文化,是班级文化的进一步深化,不是浮在表面的东西,在表面通过眼睛不能看到,要深入进去才能看到。主要表现在班级的规章制度建设上,规章制度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深层文化:深层文化是精神文化,是核心文化,是不能通过眼睛看到的,它只能被感受到。主要表现在班级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等。

二、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班级文化是班级整体精神风貌的体现,它的建设显得非常必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迎合大学生群体自身独特性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群体是渴求知识、崇尚文化的群体,是追求自由、向往民主的群体,是朝气蓬勃、可造可塑的群体。在国家危难时刻,大学生为挽救民族命运,为寻求强国之路,为奉献爱国之心,他们能够挺身而出,不屈不挠,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在和平年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潜在建设者。

(二)培养合格大学生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还是做人的道理,衡量人才的标准是德才兼备,特别是道德、品德,所以,一个大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分数的高低,还要看品德的好坏,如是否懂礼貌、是否讲文明、是否讲诚信,这些都是一个大学生所必备的素质,只有有了文化修养,再加上所学的科学知识,这个大学生才是合格的。同时大家知道,合格的大学生是培养出来的,而培养大学生最直接的场所就是班级,那么班级的好坏,特别是班级文化的优劣与有无,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进而影响着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在关乎着国家的命运。

(三)管理班级的迫切要求

在班级管理中,只依靠规章制度约束被管理者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甚至还会遭到学生的抵触,有时收效甚微。比如,班级里可以规定不要迟到,不能旷课,上课期间不能玩手机等等,但总有制度规定不到的地方,因为班级管理的细节实在太多,这就会出现制度的“盲点”,那么如何约束这些“盲点”呢?这就要靠班级文化去约束,如果一个班级倡导文明、讲究礼貌,那么即使制度中没有规定上课期间进教室要先敲门,该班学生上课时进班级也会敲门的,否则的话就是不懂礼貌的,会受到文化氛围的遣责,会感到不好意思。这就是文化的管理作用。

三、班级文化的作用

班级文化是班级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属于管理诸要素中的软要素,处于核心地位。它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向作用

导向就是引导,像导游一样,不使每一个游客迷失方向。班级文化是全班同学共同的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引导着全体同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前进。一个班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都应十分鲜明,这是保证正确方向的前提。

(二)凝聚作用

凝聚就是把东西聚合在一起,产生更大的力量。班级文化是一种理想的黏合剂,能使学生彼此合作,同心协力,和衷共济;能减少同学之间的摩擦和内耗,增强其内部的凝聚力。特别是在关键时候或遇到重大困难时,能使同学们挺身而出,为了班级的整体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的利益。绝对不会出现“临阵逃脱”的情况,绝对不会发生“我不干了”的事情,绝对不会形成“无人问津”的局面,这都得益于班级文化的魅力。没有了班级文化,一个班级必是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学生生活在这个集体当中就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感。班级内部的凝聚力是由班级文化氛围营造的,当学生高兴时,班级为他分享快乐;当学生不开心时,班级为他分担痛苦,及时为他送上关怀和帮助,这样就会大大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三)规范作用

班级文化的规范作用就是约束作用,它制约着学生的行为。我们知道,约束功能是通过制度和道德规范发生作用的,尽管制度也是班级文化的一部分,但它的约束作用是硬性的且是不全面的,而道德规范是一种无形的、理性的和全面的约束,也是能赢得学生人心的约束。

(四)激励作用

激励就是激发干劲,从而更加主动、自觉、积极地去做某件事情。如果一个班级文化以人为中心,形成一种人人受重视,人人受尊重的文化氛围,那么这个班级的干劲就士气冲天,这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驱动力”。这往往比金钱物质激励更有效果,比如理想激励,过去在革命战争年代,在那样艰苦的岁月,许多人连饭都吃不饱、衣都穿不好、觉都睡不了,但为了共产主义理想,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将来能过上好日子,他们的干劲和激情是空前的。这就是文化激励,一个班级文化形成了,同样也能起到这么大的激励作用。

四、班级文化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有文化意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有什么的思想,就有什么的行动。建设班级文化的前提是要求班主任和全班同学要有文化意识,必须认识到建设班级文化很必要,认识到班级文化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文化意识,思想上认为文化无足轻重,那么班级文化建设就无从谈起,就不可能建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就像我们现在非常注重环境保护一样,是因为我们意识到了恶劣的环境:空气已不再新鲜、天空已不再蔚蓝、水已不再清澈、食品已不再安全。正是有了这种意识,我们才提出要建立生态文明,保护环境、保护家园、保护地球。所以,意识到并重视文化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第一步。

(二)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打好“持久”战

班级文化是班级全体同学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学生刚入校,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各异,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思维方式不一,要在一个集体中学习生活配合很好,短时间内难以办到。学生今天入校,明天或后天这个班级就很有文化,这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文化建设要一步一个脚印,按照由表及里、由外到内循序渐进地进行。先把表层文化建好,再考虑幔层文化,最后深层文化。至于深层文化,就更要慢慢来了: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一个学期甚至一个学年才能定型、一个班级的考风要经过数次考试才能显现、一个班级的班风要经过长期的碰撞磨合才能定格。即使班级文化形成了,也需要与时俱进,常抓不懈。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上,想要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

(三)要突出重点,切忌肤浅

班级文化包含表层文化、幔层文化和深层文化,这三个方面要统筹兼顾,三者都要有。走进一个班级,干净、整洁、有序的环境会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最起码精神面貌很好,怪不得有人说,现代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形式大于内容”的时代。所以,形式、外表文化是不容忽视的。接下来就是规章制度建设,一个是否完善的制度对班级也是很重要的,是文化的一部分。最后,就是文化的核心层,即精神文化。纵观班级文化的三个层次,我们要知道重点在深层文化建设上,要把班级文化建设的重心放在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学风、班风和考风上,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上,造就一个什么样的共同信念上,这才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

(四)要全员参与,调动每个人积极性

班级文化建设是大家的事情,不是个人的事情。这里的全员包括班主任和全体同学,班主任是班级的“行政长官”,他的一些思想会直接影响班级文化建设。有什么样的带头人,就会有什么样的团队。班主任思想开放,班级就不会很保守;班主任做事效率高,班级就不会很拖拉;班主任有大局意识,班级就不会很自私。除此之处,班主任应积极指导、引导和支持班级文化建设,这是第一。其次,同学们也要积极参与,多动脑子,多想办法,多配合工作,全班一盘棋,这样才能形成共同的氛围,相反,班主任不支持,同学们不配合,班级文化建设就是天方夜谭。

(五)要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当今世界是个开放的世界,全球正在变为一个村庄,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多,特别是网络的兴起和深入发展,更为我们了解外面的世界提供了便利。一些优秀的西方文化正在影响着我们每个人,我们每天都能看到可口可乐的广告,都能喝到可口可乐,都能感受到这种美国文化。即美国的一种开放、自由、健康、快乐的文化氛围,有人说,喝可口可乐就是喝的一种美国文化,这话一点不假。我们都是这样被动或主动地接受着这种东西,对我们影响很深。除此之外,优秀的中华五千年文化对我们影响也是深远的,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文化的熏陶,以至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中国人比较含蓄、谦让等,无不都是中华文化在中国人身上留下的烙印。开放的中国,要求我们必须融入世界,必须接受优秀的西方文化,同时,也必须利用好优秀的中国文化,只有把两者相结合,才能既体现中国特色又不失保守,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为同学们学习生活以及将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班级文化就像春天的阳光,它使每位同学感到温馨、温暖、快乐,使班级井然有序、一枝独秀、充满生机,使学校充满文化氛围、文化底蕴、育人特色。相信不久的将来,重视文化建设将成为一种潮流、一种必然、一项工作在学校出现。

参考文献: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篇6

【关键词】班级班级精神教师学生核心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1(b)-0252-01

班级精神是一个班的班主任引领学生通过较长时期的班级工作实践和积淀而形成的班级师生的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精神风貌。它具体表现并渗透于班级师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班级目标、班级传统、教师教风、学生学风以及活动行为之中。这一概念包含了培育和建构班级精神的主体是一个班的班主任和全体学生,班级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要通过较长时期的班级工作实践,并有一个由量到质的积淀过程。

1班级精神的特点

班级文化是一种亚文化,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必然具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是它的特点。认识班级精神的特点,将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班级精神含义的理解和认识。(1)从来源产生看,具有实践性。班级精神来源于班主任引领学生在班级工作中的体验和琢磨,是班主任和全班学生对较长时期班级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炼。班级工作实践,是班级精神的基础和源泉,离开了班级工作实践,班级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班级精神源于班级工作实践,又高于班级工作实践,并在指导班级工作实践中受到检验和发展。(2)从影响方式看,具有渗透性。班级精神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具体表现并渗透于班级师生的价值观念……学生学风以及活动行为等各个方面。这就是说,班级精神只能通过渗透的方式作用于班级工作过程,但不能直接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渗透是把班级精神这种精神形态转化为班级工作实践的途径和方式,是班级精神从深层次上指导班级工作实践的一大特征。(3)从作用效应看,具有继承性。一个班的班级精神,其作用效应并不局限于该班级存续的具体时期,其中占主导作用的积极方面,诸如正确的价值取向、优良传统和道德风貌以及良好的教风学风等,就具有广泛的意义和价值,完全可以为同一时期的其他班级和后续时期的班级加以借鉴。[1]班级精神这种作用效应,充分体现了它的继承性。

2班级精神的意义

班级精神的意义,可以从它具有的诸多功能得到体现。理解班级精神的意义,将有助于提高我们培育班级精神的自觉性和主动积极性。(1)教育功能。班级精神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它创造了一个陶冶人的精神环境,比如班级师生正确的价值取向、高尚的道德品质、热爱集体的班级传统以及良好的班风等,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班级学生的精神风貌,陶冶着学生的心灵。(2)控制功能。班级精神使班级学生接受必要的约束,使个体行为符合共同的准则,[2]这就是它的控制功能。这种控制功能是通过班级目标导向、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等多种途径释放出的心理制约力量实现的。这些控制,从多方面,多角度规范着班级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朝着既定的班级目标去努力,去实现。(3)凝聚功能。班级精神,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能够使他们对班级奋斗目标和共同要求产生认同感和强烈的向心力和内聚力,促进个体目标与班级目标的整合同化,使班级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充分发挥着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凝聚作用[3]。

3班级精神的形成

班级精神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经历了一个培育和建构的渐进发展过程。通过我校多年的实践,并考察分析他校众多班级形成的班级精神,这些班级精神的形成,虽然有着不同的经历,但是,也可以从中发现共同的规律,进而认识到班级精神形成的基本轨迹。

3.1初始阶段――班级精神形成的孕育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初始显现,引领生长。具体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营造生成环境。班级精神作为班级文化的核心,它的培育和建构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与班级物质文化建设和制度文化建设同步的,因此,班主任要引领学生美化班级环境,健全班级规范,为班级精神的生成打下基础。二是班主任要使班级学生明确班级精神的内容、功能和要求,以形成正确的认识和追求的愿望。三是班主任要善于诱导和发现班级精神的种种初始显现,比如价值观念中初显出来的现代价值取向,又如道德规范中初显出来的爱国品质,又如班级传统中初显出来的集体精神,再如学风中初显出来的好学善思等。

3.2继进阶段――班级精神形成的生长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辐射拓展,实践感悟。班主任要对初显的班级精神大力宣传,使之在班级产生广泛的影响,以形成学生效法的基础,琢磨班级精神的内容,认知他们的要求,进而体验感悟他们的功能。

3.3升华阶段――班级精神形成的成熟期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整合内化,全员认同。具体也要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第二阶段生成的班级精神的各个方面进行科学的梳理提炼,使之升华成为班级群体的理性认识,以有效指导班级工作的实践活动。二是对班级精神的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整合,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控制功能和凝聚功能的整体效应。三是促进班级精神对学生个体的内化,达成全员认同,实现由“要我这样做”向“我要这样做”的转化,使班级精神的客观要求成为班级每个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自觉行动。班级精神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一般到成熟的培育和建构过程。只要我们正确理解它的含义和特点,明确它的功能,又能遵循轨迹,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就一定会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袁桂林主编.现代教育思想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p4.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篇7

【关键词】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班级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环境,班级文化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源泉,学生个性发展是在班级文化背景下的活动和交往中实现的。班级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班级力量的精神支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深层次的德育,致力于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将优秀品质植根与学生心灵深处,是外在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使被动的接受教育转化为自我教育主动发展,使学生的德育素质,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下得以内化和升华。班级文化建设是学生的需要,更是培养适应时展的人才的需要。因此,创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要做好班级文化建设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有特色的班级物质文化

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环境的优劣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对教室的布置,构建一种教育和学习的外部文化环境,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生活的乐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增强班级向心力,激发学生的爱班爱校的热情。因此我们需要教室有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创造一个文明的学习环境。我想布置教室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营造这种学习环境。

教室是学生和老师共同的“家”,班主任要用心营造教室这个温暖的家。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搞好教室环境的布置。1.在黑板的正上方张贴班训,把班级管理理念或班级的追求理念浓缩在班训之中,激励学生向着高目标冲刺和奋斗。2.利用教室的空白处,悬挂醒目励志的名人名言,名人画像,时刻鼓励学生奋发向上。3.桌凳摆放整齐,环境卫生做到整洁干净。4.办好黑板报,它是班级环境文化建设的眼睛,很受学生的欢迎,定期出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5.建好图书角。我们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和报拿出来交流,既可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又是对他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还可以让教室充满书香气息。这些文化使学生在有意和无意中都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这样使教室成为一个愉悦的场所,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无限的乐趣。

二、建立良好的班级制度文化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是班级管理文化的核心,是班级建设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证。为了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制定适合本班实际情况的规章制度,让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建立法制观念、照章办事不断提高自身的社会化程度。为了制度得以落到实处,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好班级岗位制度,让学生在班级管理中实现自我价值,感受到成长的快乐。2.加强班级制度文化建设意义的宣传,使学生正确理解,严格遵守。让老师强制性的要求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3.制度中,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特殊,奖惩分明,检查监督落到位。4.制度的实施要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随意更改。

三、创建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的精神文化就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一个好的班级就有一股积极向上的精神,在鼓励着学生为班级服务,把班级建设好。一个班级有了自己的文化,那这个班级就有了蓬勃的生命力,就有了自己的形象。这种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一个老师和学生。我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主人翁意识,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1.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在重视学校开展的活动同时,我也重视开展班级活动。如每次我都会充分利用运动会来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班级开展“我为教室美容”,等活动培养学生爱护卫生,保护环境等意识。三八节“我为母亲做一件事”,班级主题会上,学生通过各种辩论,得出“人要感恩”的真理。通过学校和班级的各种活动不但增加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更加奋发向上。全班同学中,自觉的就增进了友谊,使班级迅速成为一个富有凝聚力的集体,就像一个洋溢着人情味的大家庭一样。

2.丰富班级管理角色,提高学生的班级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班上,除了班干部监督,学生成员每一个都是监督员。穿着打扮,语言行为,教室清洁的保持等琐事的监督,在日常生活中实行轮岗。使得每人都是监督员,都是班级的主人,主人翁意识就会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记得一次上课前,我发现件事很脏,我就说:“谁是监督员,请你看看自己旁边的地板如何?”此时所有的同学们不约而同的都弯下腰,将地板上的垃圾捡得一干二净。好多同学都在相互提醒。有愧疚,有后悔,有在苦涩的笑的。在他们表情变化的同时,我看到了同学们真正认识到了教室就是我们自己的家,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增强。从此以后教室就几乎没有明显的垃圾了。

3.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生生关系是老师最头疼的一种关系。我们对学生必须要有爱心和耐心,通过班会课,课外时间谈话,家访等来逐渐纠正学生错误思想。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还要能想出创新的办法来解决。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平等的同学关系。当然,家庭对学生的理解,支持配合也很重要。但只要我们经常多渠道的与家长沟通,就会给我们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只要我们真正在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个性,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不仅能和家长真诚的讨论学生在校情况,还讨论在家的情况以及如何教育好学生等问题,那家校互动一定会形成教育的合力,远比老师单打独斗效果好得多。

总之,班级文化建设无论是环境布置,还是制度建设和精神文化的建设,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单一的说教效果更好。教师只有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建设有特设的班级文化,才能让班级文化建设这艘船,载着我们的学生轻松到达幸福的彼岸。

【参考文献】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篇8

关键字:大学生;班级文化;学风;调查研究

近年来95后高校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个性独立,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在学分制教育和新媒体环境发展的双重影响下,大学生更加注重自身个性塑造和自我发展,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逐渐淡薄,班级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1],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受到了冲击和挑战。为此如何加强新时期班级文化建设,完善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团结协作精神也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高校班级文化的内涵

高校班级文化是在班级成长、学生互动、老师引导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被班级学生所认可的特定的基本信念、价值标准、精神风貌、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就目前研究来看解析大学班级文化的特点,一般可分为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内容。班级文化为大学生人格建构营造了一种精神环境,彰显着大学班级的组织人格,为班级健康运行提供了保障,体现着大学班级的个性和特色。[2]同时健康的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满足、矫正和再社会化的功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对大学生优良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也成为高校隐性管理的重要方式。

二、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

为了客观反映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现状,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撑,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针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大学生对班级文化的认同、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调查研究。为了更加翔实地反映班级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加强调查结果的可信度,切实加强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本文辅以个案访谈的方式,针对个别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选取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在校大学生共500人填写调查问卷,形成有效问卷496份,有效率99.2%,最终调查情况为:文史类22.58%,理工类77.42%。

三、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现状

(一)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可

状况较好调查和访谈中发现,学生十分重视班级文化建设,对班级有较强的归属感,但班级文化建设还有很高的提升空间,在回答你对你们的班级文化建设是否满意时“非常满意”比例为33.27%,“满意”为40.32%,“不满意”为18.15%,“非常不满意”为3.63%,有4.64%的学生则表示“不关心”。52.22%的学生认为班级文化对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32.66%的学生认为班级文化对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为“一般”,15.12%的学生认为班级文化对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的影响为“很小”或“没有”。

(二)班级物质文化建设低年级满意度高

班级物质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硬件,看得见、摸得着,是班级文化的外在体现,班级物质文化的主体是物,在高校中主要表现为班级自习室环境、寝室环境卫生、班级公共财物等。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为所有新生配备了自习室,高年级的组织则较为松散,班级组织文化主要表现为寝室卫生。为此在调查中低年级对班级物质文化建设较为满意,自习室建设温馨整洁,但就全校整体来看满意度为一般。在“你认为你们班级寝室卫生如何?”这一选项中,“非常好”为31.25%,“很好”为25.4%,“一般”为27.42%,另有15.93%的学生认为“不好”。

(三)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缺失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集体的一切,归总起来,都摆脱不了纪律的形式,没有纪律的集体是松散的集体,是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的。”可见制度对于一个班级的重要性。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要求全体班级成员共同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行为方式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组成的文化形态,主要表现为班级组织机构、班级规章制度等。[3]调查显示,78.63%的学生认为班级需要建设完善的班级制度,14.52%的学生认为“不需要因为有校规校纪”,6.85%的人认为“无所谓”。而对班级制度认可顺序:“学习制度”为79.23%、“班级干部选举制度”为67.94%、“参与活动制度”为66.94%、“劳动制度”为58.06%、“评定经济困难生制度”为50.4%,可见班级制度建设为学生所需,亟待加强,但是在访谈过程中很多班级并没有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同时低年级班级制度的约束力较强,随着年级的增长,班级制度的约束力逐渐减弱。

(四)班级精神文化建设亟待加强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核心,是指在班级活动过程中被班级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理念、生活信念等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班训、班徽、班歌、班级凝聚力等方面。在低年级班级精神文化符号化突出,而高年级班级精神则体现在文化科技活动中凝练的行为成果。问及“你所在的班级是否有班徽、班歌、班训?”54.64%的受访者回答“有”,且均为大学一年级学生,40.52%回答“没有”,4.84%表示“不知道”。问及“你所在的班级有班级建设愿景目标吗?”选择“有明确的目标”的比例为52.02%,且均为大学一年级学生,“有模糊的目标”的比例为27.62%,“没有目标”和“不知道”的比例分别为12.9%和7.46%。由此可见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在高年级中亟待加强。

(五)班级行为文化作用突出

班级行为文化是在班级逐渐成熟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整体特征,工作作风、行为准则、消费方式、学习研究态度等。如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1级14060106班,被学校评选为“郭明义班”,在自然班形成过程中班级成员逐渐表现出热衷社会公益事业的特征,涌现出义务献血、到农民工小学助学、勇于救助老师不图回报等多项好人好事。在调查中显示76.61%的同学认为和班级同学一起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的积极性会增加,58.06%的学生认为班级文化对于自己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正能量的作用很大,53.63%的学生认为班级的学风对自己学习态度影响很大。

四、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一)高校班级建设管理多自主少

班级文化建设与学校的管理制度、辅导员的重视程度、学生的自主意识关系密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的自主意识往往容易被忽视。高校班级功能的发挥往往依托于学校管理,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自主性引导,久而久之,班级建设缺乏活力和动力,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逐渐下降,班级文化的教育功能减弱。问及“你们的班级活动开展得如何?”47.78%学生认为“非常多,有意义且有吸引力”,选择虽然比例最高,却不足50%,34.27%的学生认为“一般,没有创新创意”,8.06%的学生选择“很少,且单调无趣”,9.88%的学生选择“基本没有,只是布置老师交代的事情”,可见班级文化建设自主性的缺乏。

(二)“95后”大学生自身特点

大学生在发挥个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却难以准确把握集体与个人、集体观念和主体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4]当个人的利益和班集体的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更关注的是个人的兴趣和发展,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这就给班级活动的开展及班级教育功能的发挥带来了挑战。[5]问及“如果你认为你班的班风你不满意,请选择一下什么因素影响了班级的班风建?”57.46%的学生选择“同学自我为中心”,42.94%的学生选择“同学没有责任心”,学生自身因素位居其他因素之首。

(三)班级文化建设的外在环境

校园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土壤,对班级文化建设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优良而又充满活力的校园文化自然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更多的路径和平台。与此同时,教风是班级文化建设关键,教师的日常教育引导、师德风貌对班级文化建设尤其是学风建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完成知识的传授,更要在学生人格完善等方面加以教育和引导,促进班级文化建设。

五、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意识

高等教育最为重要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高校班级文化建设应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尊重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在遵守学校教育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强调班级特色发展,调动班级成员的积极性,共同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在“你认为以下哪些因素能够促进班级文化建设”一题中,选择“同学积极性比较高”这一选项的为406人,占总数的81.85%,“辅导员指导班级工作开展”的比例仅为39.92%。可见,大学生对于自主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管理的重视,因此学校和辅导员在进行班级建设和管理时要充分采用“民主管理模式”,建立大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与自身发展的利益表达机制,给予大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形成“我建设、我热爱”的良好班级氛围。

(二)注重班级文化建设的宣传和展示

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学生自我意识的提高,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视也尤为重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转变班级建设从上至下的管理模式,多为班级文化建设展示提供平台,通过网站、微信等途径对优秀班级文化进行展示。在优秀班级评比中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注重班级文化建设,将学习成绩、科技竞赛等定量项目与班徽、班歌、班级精神等定性项目进行综合考量,提高所有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关注度,进一步增加班级文化对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的培育效果。

(三)加强学生干部队伍建设

在班级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学生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体,辅导员是班级文化建设的规划师,学生干部则是班级文化建设主要的引领者和动力源,他们在班级文化形成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52.22%的学生认为学生干部“很好,起到模范带头作用”,39.31%认为学生干部作用“一般,能够起到组织作用”,8.47%的学生认为学生干部作用“很小”或“没起到什么作用”。而在学生干部促进班级文化建设中学生最看重学生干部“有责任心”,其次为“学生干部能够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再次为“学生干部有服务同学的意识”,最后为“学生干部有创新性”。为此,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要不断加强学生干部队伍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能力素养、服务精神以及创新能力,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学生干部队伍。

(四)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环境

校园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同时班级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的校园文化要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受校园文化的影响,72.18%的学生认为班级文化能够“引导大学生价值观形成”。在对学生最喜欢参加班级活动的类型调查中显示,64.11%的学生选择“社会实践类”,64.11%的学生选择“文化娱乐类”,52.62%的学生选择“科技学术类”,48.19%的学生选择“素质拓展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科技学术的引导,同时丰富素质拓展项目和文化娱乐活动,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有力抓手。

五、结语

在新媒体工具繁荣的今天,人与人的沟通交流逐渐网络化、符号化。多为独生子女的在校大学生需要班级这个集体环境实现他们的再社会化过程,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人格的完善。班级文化是班级功能发挥的重要载体,本文的调查研究及对策的提出为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诸葛福民,石南.“六位一体”的高校班级建设工作体系框架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

[2]黄正夫,易连云.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J].江苏高教,2013(01).

[3]宋顺喜,刘彦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2(18).

[4]何玉林等.高校学生社区思想政治工作探索与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6:69.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班级文化建设

时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又处在一个令人激动的新世纪,它对每个社会成员特别是小学生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素质要求,对小学的班级文化建设提出了挑战。因而,“班级文化重建”是小学教育改革中最深层次的变革之一。

目前,苏北农村多数小学缺乏对班级文化建设与发展的细节关注,各班主任仅相互参照,“千班一面”的状况依然存在。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也许最基本的途径只有一个,那就是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如何搞好班级文化建设,现把我的思考综合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班级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标准,应体现变革与提升

变革班级文化,重建班级文化对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校和谐发展,提升班级品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文化变革是一切变革的根本力量。从班级文化建设入手,是探索建设和谐班级,促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策略。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班级必然面临许多问题改革或重建班级文化有利于克班级中某些落后的文化,有利于使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我们建立一种具有精神感召力,具有创新活力的班级文化。

2.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可以提升班级品位。班级品位是指班级教育体系的品质与层次。班级品位反映的是班级中人的品位,人的生活方式,人的行为方式,以及班级作为一种组织内在的性质、功能及其运作方式,其核心是班级文化。有品位的班级基本标准包括:(1)班级中人的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态度的合理性。(2)班级组织的性质表现与制度化组织与日常生活组织、学习组织的有机统整,人的地位、人格、权利、能力得到合理的尊重与发展。(3)具有优化的教育活动体系,具体表现为一整套先进的理念,一整套具有活力的教育行为方式,一整套具有创新意义的班级制度,一整套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班级文化。班级品位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经营的,班级文化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校的系统变革。

二、班级文化的内涵及构成要具有弥散性、日常性、价值性

“班级文化”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往往使人更多地把文化建设仅仅理解为班级物质环境的文化建设,忘却了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随着人们对班级文化的整体关照,从而使班级文化具有更丰富的内涵。

究竟什么是班级文化?一直以来有不同的理解,我认为,班级文化是师生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比较稳定的思想意识、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的总和。班级文化时刻影响着学生的认识以及对教育价值的追求。作为思想意识的班级文化不仅直接影响并反映教师的教育观念体系,而且影响着教师处理教育事件或教育问题、采取教育行为的普遍思维方式,最终体现为班级中人的普遍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班级文化是内隐在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方式、班级内部制度以及班级环境等因素中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是班级作为一种有活力的组织内在的“人文系统”。从其对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作用来看,具体包括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从其他方面来看,班级文化包括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但班级文化不就是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只有当教育理念、行为、制度和物质环境真正进入师生的生活过程之中时,才真正具有支化意义。

三、班级文化应以人为本,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

班级文化建设基本出发点应“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班级文化的根本指导思想。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生历程的发展需妻,尊重作为人的人格和尊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需要,突出以学生发展为核心构建班级文化。另一方面要突出教师的作用,用教师的发展引导学生感悟“人生”,以人为本的班级文化,在小学教育中应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儿童文化,小学教育活动体系的设计与实施、小学教育环境的设计都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背景和生活需要,体现“童心”、“童真”、“童趣”。第二是教师文化,要能引领学生感悟“教育人生”的意义。让班级成为学生的摇篮,教师成为优秀的摇篮人,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成长。

四、班级文化应以学生为本,要突显学生文化

班级文化建设应突显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原点。班级文化应在“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映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和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等方面观念上和行为上的倾向性。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确立全新的学生观。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生命的火种,全面理解学生。

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是建立小学班级文化的根基。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具体的人,是未完成的人,是有待发展的“完人”。因而,面向小学生的教育必须面向学生的生活,面向他们生活的世界,处理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自我的关系,学生与自然的关系,学生与文化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对生活世界中各种问题的健全价值观,良好的情感,逐步形成健康负责的生活态度。

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意义篇10

2013年11月9日,我作为一名学生干部,参加了我校的团校培训。在这场培训中,我得出了两点认识,希望在日后的班级工作中有所帮助。

首先第一点是要加强班委成员的自身建设,其次一点是要加强班级建设,创建属于本班自己所特有的班级精神。

之所以将加强班委成员自身建设放在首位,是因为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既是学生中的管理者,同时还是老师的助手和同学们的“服务员”。学生干部承担着学业和工作的双重压力,如果在对“干部”的认识、自身素质的提升、等问题上出现问题,则很容易会影响到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以后的发展。因此如何加强班委队伍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班级、建立良好的班级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开学两个月来对班委们的接触,我发现,作为学生干部容易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动力不强,容易陷入惰性及惯性思维模式;(二)有些干部缺乏主动精神及必要的创新意识;(三)服务意识不强,风气不正,容易产生类似官僚作风。不能在同学中树立威信,导致群众基础不牢,工作难以开展。

针对目前的这些状况,我认为应该健全制度,注重培养。

(一)健全班委的管理制度。

在对班委的管理过程中,要对各班委的工作设置进行合理、全面设计,明确每个班委的职责,形成科学管理体系,真正达到“人有专职,事有专人”。

(二)加强培训与指导。

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提高他们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激发他们为同学们服务的热情,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

(三)建立健全科学的评价考核机制。

对班委进行考核评价时,要把握严格的考核方向,坚持定期考核与日常工作中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原则。

全面打造坚实可靠的学生干部队伍,这既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高校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造就大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其次是班级建设,班级文化建设对加强班级管理,营造班级氛围,发挥班级功能,提升班级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班风建设以及各类班级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同学们的健康发展。具体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班级文化建设要有“新”意。班级文化建设要根据时展要求,努力通过赋予新内容,创设新载体一是加强团队精神培育,营造和谐共进的班级氛围。加强团队精神教育,增强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沟通意识,进而在班级营造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形成和谐共进的生动局面,使团队精神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精神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