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十篇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十篇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4:02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篇1

【关键词】疾病分布;流行病学;分析

衡水市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是衡水市区惟一一个三级甲等医院,内、外科临床各系统专业分科较细,而贵宾病房(以下简称我科)是我院特设的一个内科综合科室,所收治的病例,其年龄、职业、社会地位、疾病分布均比较广泛,没有做出特殊的规定与限制。所以,对于区域性的疾病分布有一定的代表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2006至2008年在我科所有的住院病例,共1164例。其中男715例,女499例;年龄16~95岁,平均年龄63.76岁;<45岁168例,男77例,女91例;45~60岁254例,男151例,女103例;>60岁742例,男498例,女253例,城镇居民730例,农村居民434例。

1.2方法对入选患者按200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年龄分期标准(即:<45岁为青年,45~60岁为中年,>60岁为老年)进行年龄阶段的划分。得出上述基本资料。同时统计和总结各年龄阶段的疾病分布情况。

2结果

2.1患者出院第一诊断疾病分布情况前五位的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为: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血液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消化和泌尿系统;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见表1。表11164例住院病例系统疾病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分类)

2.2患者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统计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前五位的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为: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见表2。

2.3患者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前十种疾病:在<45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呼表21164例住院病例系统疾病总体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压、急性扁桃体炎、泌尿系感染、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急性胃肠炎;45~60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后循环障碍、肺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癌、肝癌、急性气管炎、食管癌;在>60岁的老年阶段,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肺癌、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循环障碍、肺炎、泌尿系感染、肝癌。见表3。表31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按第一诊断统计)

2.4患者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统计依据,前十种疾病总体分布情况,前十种疾病:<45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上呼吸道感染、糖尿病、肺炎、高血压、泌尿系感染、急性扁桃体炎、脂肪性肝病、心肌炎、过敏性紫癜、巨幼红细胞性贫血;45~60岁的中年阶段,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后循环障碍、肺炎、肺癌、肝癌、急性气管炎;>60岁所占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血脂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后循环障碍、肺炎、泌尿系感染。见表4。表41164例住院病例前十种疾病总体分布情况

2.5出院的第一诊断和1种及1种以上合并症者一体多病发生率(构成比):在<45岁占16.67%(28/168);在45~60岁占57.87%(147/254);在>60岁占56.47%(419.742)。

3讨论

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疾病构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为了了解和掌握衡水市区域的疾病流行病学状况,故进行我院综合内科病房病例疾病分布情况的统计和分析。在<45岁的青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仍以呼吸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仍以上呼吸道感染居第一位。这表明,在青年阶段,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及住院率高,这符合年轻人的内外环境特点。所以,年轻人要以预防呼吸道疾病为主。

在45~60岁的中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神经系统、代谢及内分泌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脑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发病率与之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高血压居第一位,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构成比相近。这表明,中年时期发病情况较青年阶段分布广泛得多,以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中的脑梗死(17.72%)、循环系统及循环系统中的高血压(38.19%)和冠心病(25.59%)、代谢疾病及代谢疾病中的糖尿病(15.75%)和血脂异常(13.39%)。以上反映了中年时期即已经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为主,故中年人群的疾病预防即应以这些慢性病为重点[1]。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视。

在60岁的老年阶段:系统疾病分布情况中,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神经系统疾病居第一位,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与之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分类,循环系统疾病居第一位,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前十种疾病分布情况,脑梗死居第一位,冠心病与高血压构成比相近;以每份病历的出院第一诊断和合并症诊断为依据进行统计,高血压居第一位,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构成比相近。这说明,老年阶段的疾病系统和病种分布,与中年时期发病情况相近,均以神经系统及神经系统中的脑梗死(25.61%)、循环系统及循环系统中的高血压(40.03%)和冠心病(30.46%)、代谢疾病及代谢疾病中的糖尿病(23.72%)和血脂异常(11.05%)。由此可见,老年时期疾病分布可能是中年阶段疾病分布的继续,即仍以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疾病为主,同时,呼吸道疾病也不容忽视。所以,老年人群的疾病预防即应以这些慢性病为重点,同时也提示我们,老年期疾病的防治重点要做好中年时期疾病的防治[2]。

【参考文献】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篇2

关键词:小儿;呼吸道;纤维支气管镜

近些年来小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在儿科患者中有将近75%为呼吸道疾病,其中以呼吸道感染为主要[1-2]。选取自2009年5月~2011年1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儿童共计200例,采用纤维支气管镜进行诊断,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自2009年5月~2011年1月来我院门诊或住院的儿童共计200例,其中男150例,女50例,男女比例为3:1,年龄15d~14岁,年龄分布情况:其中<20d10例,20d~1岁55例,1~3岁60例,3~7岁67例,>7岁45例,<3岁130例,占65%,平均年龄4.8岁。对治病因素进行列表,对纤维支气管镜所观察的结果进行统计。

1.2 发病原因:主要的发病的原因为病毒性感染、细菌性感染。由于小儿的呼吸道黏膜对各种细菌病毒的抵抗力弱,容易造成呼吸系统的感染。

1.3 临床表现:一般患儿感冒伴有急性发热,烦躁不安、食欲不振、吞咽困难,重症患儿出现嘶哑声音、破竹样咳嗽、呼吸困难、吸气啸鸣等。

1.4 诊断方法:应用纤维支气管镜,术前对患儿在6h停止饮水和进食,手术前30min进行麻醉,肌肉注射阿托品0.02~0.04mg/kg,地西泮0.2~0.3mg/kg,使患儿保持镇静而且减少了黏液分泌。后应用利多卡因方2%的浓度对鼻腔道黏膜表面麻醉,收缩血管。在手术过程中为了抑制咳嗽反射,仍需利用2%的利多卡因对行气管内黏膜的表面局部麻醉[3]。显微镜从鼻腔进入,经过咽喉到达气道,对整个气道进行细致观察,对胸部的X线以及Ct所指示的病变部位进行重点的观察[4]。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对患儿通入流量为1~4L/min的氧气,同时加强对心率、血压的监护,手术过程中发现异物尽量取出。

2结果

对肺不张及阻塞性肺气肿进行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情况:其中诱发原因为支气管异常20例,占32.3%;支气管炎性阻塞、狭窄、不张18例,占29.0%;支气管开口狭窄9例,占14.5%;肉芽肿10例,占16.1%;结核2例,占3.2%;气管软化2例,占3.2%;右叶综合征1例,占1.6%。

3讨论

近些年来临床在对具有呼吸系统幼龄患者,诊断和治疗手段分落后。由于纤维支气管镜具有的安全性、快速性、准确性等优点,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应用纤维支气管镜可以对小儿的呼吸道疾病做比较准确的诊断和分析[5]。纤维支气管镜在临床应用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既可以诊断疾病又可以进行治疗。通过纤维支气管镜配合生物检测、X线、Ct等可有效地确定病变部位,给医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本次研究表明,肺不张的病因比较复杂和多样,经多项检查仍不能确诊,本次采用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的占29%。儿童呼吸系统急症中气管异物为主要因素之一,纤维支气管镜确诊率占32.3%,本次研究确诊支气管开口狭窄、肉芽肿、结核、气管软化、右叶综合征的患者分别占14.5%、16.1%、3.2%、3.2%、1.6%。说明呼吸道疾病中,纤维支气管镜的检查比较广泛的应用,其具有镜体细小柔软,可行前后弯曲,在患儿气管及段、亚段支气管中均可插入,视野可在局部范围内扩大,具有较多适应证,检查的阳性率较高,可降低患儿的痛苦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小儿呼吸道疾病的早期明确诊断起到了保障作用。

4参考文献

[1]刘咏梅,曹先斌,刘 琼.阿奇霉素治疗小儿呼吸道疾病疗效观察[J].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2006,8(8):38.

[2]谢发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几种小儿呼吸道疾病[J].青海医药杂志,2010,40(2):71.

[3]钟礼立,李 云,张爱民,等.纤维支气管镜对小儿呼吸道疾病诊治的价值[J].中国内镜杂志,2004,4(4):395.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篇3

6月30日至7月1日,卫生部行业专项“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会”在京举行。在两天内,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等多名该领域专家围绕“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这一核心课题,从不同角度作了多场学术讲座,使接受培训的各医疗机构代表获益匪浅。

在此之前,为积极做好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遏制我国慢性病快速上升的势头,保护和增进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家卫生部、发改委、教育部等15部门于今年5月联合制定并了《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以规范基层医疗机构对呼吸系统慢性疾病预防与诊治,加强社区医疗机构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对病患肺功能检查的认知水平。

据了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影响我国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常见慢性病主要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老龄化进程加快,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据《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公布的数据称,我国现有确诊的慢性病患者2.6亿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由于其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和高经济负担,被列为四大慢性病之一,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医疗保健与公共卫生问题。

而国内外的经验表明,慢性病是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的疾病。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群众健康意识提高,为做好慢性病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多年来在我国局部地区和示范地区开展的工作已经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慢性病预防控制策略和工作网络。但是,慢性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挑战,全社会对慢性病的严重危害普遍认识不足,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性病防治网络尚不健全,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因此,卫生部要求“十二五”时期是加强慢性病防治的关键时期,要把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作为改善民生、推进医改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尽快遏制慢性病高发态势。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中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注重效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重心下沉。以城乡全体居民为服务对象,以控制慢性病危险因素为干预重点,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患者管理为主要手段,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治作用,促进预防、干预、治疗的有机结合。到2015年达到进一步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和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提高慢性病防治能力,努力构建社会支持环境,落实部门职责,降低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水平,减少过早死亡和致残,控制由慢性病造成的社会经济负担水平等的目标。

在此背景下,针对慢性疾病的社区医师的规范化、系统化培训便显得极为重要。因此,北京多家医疗机构与总部位于美国的康尔福盛(上海)商贸有限公司(CareFusion)携手合作,面向北京社区医师开展了“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

据了解,社区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项目是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预防与规范诊治体系建设及适宜技术研究”之“中国成人肺功能现状调查”项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中华医学会呼吸学会主任委员王辰教授发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及北京呼吸疾病研究所牵头申请。

会上,多名专家出席并围绕肺功能检测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诊断中在地位以及如何早期识别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方面,对来自不同社区近120位医师进行为期两天的现场培训,旨在为社区医疗机构普及传授肺功能检查的规范化方法,结合肺功能仪的临床应用讲解,提升社区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

有鉴于此,为提高医务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水平,“肺功能规范诊断技术培训”项目将作为一项长期计划,将覆盖全国10大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60多个社区。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篇4

[关键词]新生儿;肺部疾病;X线

肺部疾病是新生儿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新生儿肺炎、新生儿湿肺症以及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又称为新生儿呼吸困难综合征)[1-2]。为提高新生儿肺部常见疾病的诊断水平,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新生儿肺部疾病患者100例,通过X线片特征诊断和鉴别新生儿常见肺部疾病,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7年5月至2010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新生儿肺部疾病患者100例,其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5h-28天。早期新生儿(≤7天)56例、占56%,晚期新生儿(8-28天)44例、占44%。就诊时均表现为肺部疾病症状。

1.2X线检查方法

1.2.1摄片要求

摄片时采用仰卧或水平侧位进行拍摄。根据病情情况选取摄片的范围。摄片时要求胸壁的软组织层次分明,心脏和横膈顶后的血管纹理及纵隔后方的胸椎能够清楚显示。

1.2.2正常胸部特征

正常的胸部特征为纵隔宽而柔软,气管分叉多位于t3-t4水平,心影丰满,肺门阴影多不显露,肺纹理可有局限性或弥漫性阴影,胸廓前后径和宽径相等,胸廓呈圆柱形。

1.3肺部常见疾病X线片分析

1.3.1新生儿肺炎分析

新生儿肺炎主要以弥漫性肺部病变为特点,临床表现不够典型。并且年龄越小的患者症状和体征表现越不明显。新生儿肺炎主要包括吸入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两种。吸入性肺炎以早期新生儿较为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呼吸急促、颜面苍白、发绀、吐白沫、哭声弱、反应差、咳嗽、不吸奶,一般不会出现发热症状。感染性肺炎以晚期新生较为多见。临床表现多为发热、呼吸困难、肺呼吸音较粗,能闻及湿性音【3】。X线检查表现:吸入性肺炎可呈现双肺广泛分布的粗结节或片状影。感染性肺炎呈现弥漫性的小结节或粗斑状影,有的会出现大片实影。

1.3.2新生儿湿肺症分析

新生儿湿肺又称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是一种新生儿自限性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呼吸增快(>160次/min)、皮肤发绀、等。主要包括肺泡积液、间质积液以及胸腔积液。X线检查表现:肺部可见点状,小片状、斑片状,部分可融合形成大片状的阴影,可占据一个肺叶或多个肺叶。呈现广泛或局限性分布。

1.3.3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分析

肺透明膜病又称为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新生儿呼吸系统的重症疾病。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就会出现进行性的呼吸困难、呼气性、呼气性三凹征和呼吸衰竭。X线检查表现:肺野透亮度降低,内有细小的颗粒和网状的阴影均匀分布,支气管有充气征,肺野呈毛玻璃样,胸廓扩张良好,横膈位置正常。

2结果

通过X线片的特征和临床表现,100例有肺部疾病的新生儿患者中有54例为新生儿肺炎,有26例为新生儿湿肺症,有20例为新生儿肺透明膜病。

3讨论

全世界每年约200万以上的新生儿死于肺部疾病。由于新生儿肺部疾病临床症状和表现不够典型,需要借助辅助检查,其中X线检查是辅助诊断新生儿肺部疾病重要的手段和方法【4】。通过X线检查的特征,为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新生儿常见肺部疾病的诊断依赖于临床医师和影像放射医师的有效合作。高质量的X线拍片对诊断新生儿常见肺部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而质量不佳的X线拍片往往会造成漏诊或误诊【5】。因此,在进行X线检查时,应严格按照摄片的要求和规范来进行,读片时要认真仔细,注意细节,为临床正确的诊断提供有用的线索。对于X线片无法作出明确的判断时,可行Ct以及核磁共振进一步检查,以用于协助诊断。

参考文献:

[1]杨兆建,孙鹏,徐晓明,等.生儿肺透明膜病的X线诊断及固尔苏治疗后的影像学观察[J].西医学院学报,2009,5(49):118-119.

[2]毛伟良.生儿肺炎362例临床X线分析[J].国健康月刊,2010,11(29):11-12.

[3]杨清.生儿肺炎的临床与X线特征分析[J].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4):485-486.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呼吸内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54-02

呼吸系统疾病为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内容。传统的呼吸系统疾病教学通常从某一特定疾病的发病机制着眼,重点围绕临床表现展开,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的讲授,授课过程中需综合医学基础与临床的多方面知识,是临床医学生理论学习中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临床实践过程中是否具有细腻的爱伤观念、浓厚的求知欲望、严谨的治学作风、开阔的辩证思维等,为培养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环节。然而,一言堂模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单向灌输为主、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课堂气氛较沉闷、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为改善上述局面,我们尝试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teaching)最初于1870年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C.Langdel1引入法学教育,后在西方的众多高校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逐步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医学、法学等专业应用。临床案例教学法是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临床医学的知识,并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我们根据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初步尝试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现将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呼吸系统具有与外界相通的特点,由于烟草依赖、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肺癌、气流阻塞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呼吸内科与其他许多专业学科相比,病种繁多,学习内容具有普遍的实用性。肺部体格检查为全身体格检查中的重点与难点,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不仅可有咳嗽、咯血、胸闷等典型的表现,也可表现为纳差、晕厥等非特异性症状。呼吸系统疾病与呼吸生理、病理生理及解剖学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涉及血气分析、呼吸功能检测等较多抽象的理论基础,不少疾病需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治,学生往往反映学习难度较大,无法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效地结合起来,易造成基础与临床脱节的情况出现。案例教学的突出优势为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导,将基础及临床相关的知识整合至病例中,高情境性的案例教学使医学生提前体验了临床医生诊治的过程,避免了单一的知识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繁杂枯燥的理论能通过典型病例的引入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医学生临床辩证诊治的能力[2]。其次,案例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协作。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担任知识的传授者,更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辩论、协作,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现代医学迅速发展,学术界定期公布修订后的疾病诊治指南或专家共识,一些新的诊治技术不断地发现并运用,上述因素导致医学教科书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滞后于真实医疗的现状。案例教学可适当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紧跟学术前沿,使医学教学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案例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对授课教师教案的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进行“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进行检索,并分门别类进行筛选,剔除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建立案例教学病例库,所选择学的病例需具有以下的特点:(1)临床表现具有代表性。对照教学目标,选择能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病例,在病例准备阶段做到去粗取精,剔除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有的放矢地开展案例教学。(2)具有临床启发意义。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病例的讨论中。所选择的病例可以是诊断明确、治疗有效的正面案例,也可能为临床中漏诊、误诊或者治疗失败的案例。举个例子来说,在进行肺脓肿的教学章节中,在结束肺脓肿的理论讲授后,我们选择了一个老年病例进行讨论:患者,老年男性,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因发热胸痛一周入院。入院后查Ct提示肺内空洞性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①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肺脓肿。接下来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围绕肺脓肿这一诊断进行讨论以下内容:②原发性还是继发性?③需与其他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④选择那些检查协助诊治?通过气管镜检查,我们发现患者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处异物阻塞,取出后证实为义齿。该病例诊断为继发性肺脓肿(气管异物吸入)。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在异物取出后进行的治疗原则(正确答案为抗感染治疗)。然而,在正规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没有意料中理想。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下一步的诊治措施。该病例最终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患者肺鳞癌晚期,所以最终完整的诊断为①肺鳞癌;②气管异物吸入;③继发性肺脓肿。在该病例的诊治过程中,讨论随着病例的逐渐展开有峰回路转之势,讨论涉及到内科学、诊断学、影像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锻炼了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并且避免了照本宣科的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3)体现真实性。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若为使用ppt进行教学,部分病史资料、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使用截屏等手段直接由导入至教案中,增加案例的可信度。(4)尊重患者的权利。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避免透露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便无法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授课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讲授,并提前与学生沟通,介绍案例教学的方法,取得学生的认可并预先以思考题的形式进行课业布置,使学生充分地准备与思考后再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设置好病案的编排、讨论、解疑、理解、掌握等知识点[3]。对于典型病案的设置要按教材要求,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并结合临床进行。与海外留学生相比较,我国学生较为腼腆,不愿意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极少积极主动地参与病例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讨论后,推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或者进行组间辩论,这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冷场的局面发生。同时授课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以点及面地活跃课堂气氛,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授课教师须关注那些相对沉默的学生,必要时可进行提问,以点及面地尽可能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由于同一种疾病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不同病因的疾病却可能表现得十分相似,故即便是典型的临床病例,也很难完全体现出疾病诊治的全貌。因此,案例教学无法取代传统理论教学的地位,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有助于构建疾病诊治的基本框架,仍旧是医学教育的主要方法,而案例教学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将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医学生见习、实习阶段打下基础,值得在临床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田金娜,李建保.中医儿科学案例教学法改革探析[J].中医儿科杂志,2013,9(2):61-62.

[2]徐忠,艾清龙.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524-526.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篇6

[关键词]儿科院内急救;疾病病谱

[中图分类号]R72;R45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01(2010)15-133-02

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均是急诊医疗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对560例院内儿科急救疾病的病谱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旨在总结院内急救疾病病谱规律及特点。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院内急救患儿560例,年龄范围在0~14岁。其中男334例,女226例。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院内急救记录,依据医生填写的抢救记录和《儿科学》第7版进行诊断分类,多种疾病患者以接诊第一诊断为准。

2结果

2.1院内急救患儿年龄分布

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院内急救560例患儿中婴儿所占比例最大,占46.2%(259/560);其次是新生儿患者85例,占15.1%(85/560);然后是幼儿,1岁~占13.2%(74/560),2岁~占11.9%(67/560)。

2.2儿科系统疾病病种排序

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我院近两年儿科急诊救治560例患儿中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占首位,其次是新生儿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次之系多种中毒。

3讨论

本研究回顾分析与探讨了2008年1月~2010年1月全部儿科院内急救患者情况,院内急救病谱中居前5位的疾病依次为呼吸系统疾病占第1位,26.4%;神经系统疾病占第2位,23.0%;新生儿疾病占第3位,15.1%;消化系统疾病占第4位,14.2%;中毒占第5位,12.5%。呼吸系统疾病中以肺炎最多,尤其是小婴儿肺炎占所有呼吸系统病变的62.8%,其中包括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异物、急性喉炎、支气管哮喘等;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高热惊厥,其次是癫痫、颅内感染;新生儿疾病中以早产儿、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居多;消化系统疾病以腹泻脱水为主;中毒病例主要是各种农药以及常用药物中毒、食物中毒及煤气中毒。分析表明中毒是小儿不可忽视的致死原因,药物或其它化学用量、用法或保管不当,小儿无知、好奇、不能辨别有毒或无毒以及婴儿常喜欢用口咀嚼物体,小儿易误服或接触中毒,家长擅自小儿滥用药物,医源性误用药物或药物过量以及家庭常用灭蚊、灭鼠等药品使用不当均可造小儿中毒,进食未经去毒处理的各种含毒动植物或把毒物错误地当普通食物食用,某些食物由于处理不当而产生毒性,进食过量则引起中毒(如肠原性紫绀)。家属应监管好各种药物,进食要新鲜、干静卫生,不吃霉变食品以及未经去毒处理或可能含毒物的食品。前5位疾病占所有急救疾病中64%以上,表明常见病、多发病仍然是当前重要的疾病;从年龄结构分析,1个月~1岁发病居多,其次为新生儿与幼儿,与此阶段生长发育极其迅速但各系统器官不够成熟完善有关。婴幼儿的气管支气管较成人短、狭窄,黏膜柔嫩,血管丰富,软骨缺乏弹力组织支撑,粘液腺分泌不足,纤毛运动较差,肺泡数量较少,弹力纤维发育较差;血管丰富、间质发育旺盛致肺含血量多而含气少[1],同时婴儿体内来自母体的抗体逐渐减少,自身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功能尚未成熟,抗感染能力较弱,故易发生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婴幼儿水代谢旺盛,对缺水的耐受力差,一旦失水容易发生体液紊乱。新生儿及婴幼儿皮层下中枢的兴奋性较高,又因皮层发育尚未成熟,对皮层下中枢不能给予控制,兴奋或抑制过程很易扩散,遇强烈的刺激时容易发生惊厥。

本文研究认为,院内急救的前5位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与多发病,所以疾病预防至关重要,无论院前医生或院内医生均应向社会及公众进行医学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各地应参考本地区的疾病谱,加强对急诊科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制定各种危重症尤其是常见危重症的抢救、诊治和护理预案,达到急诊诊疗标准化[2],同时加强院内急救的诊断、抢救和监护能力,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3]。

[参考文献]

[1]朱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43-1144.

[2]韦克金、甘毅、卢浩单,等.我院3438例院前急救的流行病学分析[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1(28):39-40.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篇7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自发性气胸;临床分析

作者单位:215300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科自发性气胸是临床呼吸系统的常见病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气胸指的是在常规检查中没有发现明显的气胸症状,而继发性气胸则继发于各种肺脏疾病,例如慢性肺结核、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等,该病通常不难诊断[1,2]。但由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疾病在诊断上常会产生困难,而且该病发病急,病情发展速度快,十分容易引发严重的呼吸衰竭。而且老年患者的肺功能相对较差,加之纵膈摆动和回心血量的减少,易导致心、肺功能的衰竭,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是内科重症病之一。本文选择了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进行观察分析,现将结果呈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文选择了2008~201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自发性气胸患者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为52~76岁。所选患者均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3]。本文中所选择的这些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该患者中行胸腔闭式引流23例,行胸膜穿刺抽气减压19例,在绝对卧床休息后实行肺复张的闭合型气胸患者8例。观察患者的发病诱因与临床表现。

13统计学方法研究中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150进行统计学方面的分析,采用excel进行表格统计,以p

2结果

发病诱因:屏气用力(如举重物、用力排便等)10例(20%),呼吸道感染且伴有严重咳嗽患者22例(44%),情绪出现异常波动患者4例(8%),未发现明显诱因14例(28%)。临床表现:41例患者呼吸困难情况加重,烦躁不安患者3例,具有刺激性咳嗽患者6例,有胸痛现象患者2例。

表1该患者发病诱因统计表

表2该患者临床表现统计表胸痛24

3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肺泡内压力增高持续时间长,肺泡毛细血管供应的血量减少,肺组织的营养障碍使得肺气泡的弹性与耐受压力功能减弱,易引发自发性气胸[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的临床特点:①该疾病多发生于男性群体。②发病诱因多是呼吸道感染伴有严重咳嗽。③呼吸困难是该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胸痛现象发生较少,这是由于老年患者的病程较长,肺功能较差,基础病变严重,长期病痛使得患者对疼痛耐受性好或者反映迟钝,即使是轻微的肺压缩也能够使代偿肺功能失去代偿,致使肺功能衰退进一步加重,这也极易导致该疾病反复发作;④合并症和原发病症经常将该疾病掩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常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喘息、呼吸困难,当这些病症严重时,总会被误认为存在酸碱失衡、心功能不全、哮喘等[5]。⑤病情严重且发展速度快,当患者的肺压缩>30%时,除接受一般的治疗外,还需尽早接受胸腔闭式引流术或者胸腔穿刺抽气减压治疗,以缓解或阻止病情发展。⑥自发性气胸的发生受不同分型的影响:气肿型并发气胸是三种类型中最为常见的,其症状严重,病程发展快,需要立即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排气,才能缓解症状。支气管型并发气胸发病率较低,并且症状轻微,常采用胸腔穿刺或保守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自发性气胸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加重。如在就诊时发现呼吸困难、呼吸衰竭、肺部感染,并且在相关治疗后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则应怀疑存在自发性气胸,并且要注意有无气管移位和单侧呼吸音减弱,及早检查胸部X线片,及时明确气胸诊断。老年患者年龄大,身体素质较差,病情变化速度快,治疗时要以综合措施为主要措施,及早排气,缓解患者病情,以减少死亡人数。

参考文献

[1]李友林,郭亚红,倪健,等阻塞性肺气肿的首诊症状与诊断.中国全科医学,2008,7(6):367.

[2]郝伟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国全科医学,2008,7(6):365.

[3]萧柏蔷呼吸内科学.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9:333336.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篇8

关键词:费县;老年肺炎,治疗效果

老年肺炎是老年人常见疾病,占老年感染性疾病的54%,老年肺炎在65岁以上老年人死亡原因中居于首位[1],近年来发病率有所上升,病死率较高。该病可由上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支气管炎继发而来,但部分病例表现为隐匿性过程,发病前无明显的上呼吸道感染病史,临床上无明显肺部感染症状[2]。由于老年患者常伴有其它基础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冠心病,故诊断时容易产生误诊。早诊断,极早进行综合性治疗,是降低该病的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1临床资料

1.1资料来源资料全部来源于我院2009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100例老年肺炎患者。

1.2临床资料

1.2.1基本资料100例肺炎患者中男54例,女46例,年龄均在65岁以上。

1.2.2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咳痰等肺部感染症状的病例为57例(占57%),而以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等其它系统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有43例(占43%)。查体可闻及肺部有明显干湿性音的患者有62例(占62%)。X线检查可见肺部有小片状阴影和斑点状阴影的有68例(占68%)。

1.2.3合并基础性疾病合并肺气肿的有36例(占36%),合并肺源性心脏病的有22例(占22%),合并高血压、心绞痛等心血管系统疾病的27例(占27%)。

1.2.4诊断情况于入院后3d以内确诊的患者7例(占7%),入院后4~7d确诊的33例(占33%),入院8~10d确诊的42例,占42%,入院后10d以上确诊的18例(占18%)。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2研究方法

2.1抗感染治疗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痰培养及药敏学检验,以确定病原菌。在痰培养及药敏结果未出来时,根据经验早期,足量使用广谱、耐药性低的抗菌素,如头孢二、三代抗生素,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感染严重时可以选用几种抗生素联合用药,待药敏实验结果出来后,根据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耐药及霉菌性感染,所以在抗感染治疗两周或患者体温降至正常3~5d后停用抗生素。

2.2解痉、平喘、化痰治疗给予老年患者氨茶碱,盐酸沙丁胺醇及盐酸氨溴索予以治疗。

2.3预防并发症严密观察病情,如病情严重可住iCU病房。严密监测血气、水盐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等情况,及时纠正低氧血症、呼吸衰竭、水盐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预防多器官功能衰竭。

2.4辅助呼吸对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严重阻塞,严重呼吸困难,呼吸衰竭不易纠正时,可以选用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等辅助呼吸治疗。

2.5积极治疗基础性疾病对入院前就患有高血压、冠心病、阻塞性肺气肿的病例,在治疗肺炎的同时给予降压,扩张冠状动脉,氧疗等措施治疗基础疾病,防止疾病相互作用,影响患者肺炎治疗效果,延长患者住院时间。

3治疗结果

经过入院后的综合治疗,有62例患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彻底治愈康复出院;3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出院。出院后经过6个月的门诊随访观察,无明显复发。

4讨论

老年肺炎是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逐渐加大,老年肺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3]。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人群,其生理特点及行为习惯也与其他人群不同[4]。老年肺炎作为一类特殊的肺炎与其他类型的肺炎相比,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常表现为隐匿性起病[5],发病前并不一定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呼吸道症状不明显常有基础性疾病史等。基于以上特点,早期诊断,早期规范化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6]。

本次研究中的100例老年肺炎住院患者,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仔细体格检查并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大部分患者均能做到早期诊断。明确诊断后给予抗感染、解痉平喘、预防并发症、健康教育及营养支持治疗等措施综合治疗,多数患者临床症状消失痊愈出院,其余患者临床症状也有了明显的改善,治疗效果明显且随访半年无复发。由此可见,综合治疗措施是行之有效的临床治疗老年肺炎的方法,可为今后治疗老年肺炎提供有力的临床佐证。

参考文献:

[1]李领香,李杰茹.老年肺炎的防治[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35(4):185.

[2]吕姿之.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13.

[3]张开蓉.102例老年性肺炎诊治体会[J].当代医学,2011,16(10):54-55.

[4]宋开廷.老年肺炎的临床防治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7):

156-157.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篇9

【关键词】呼吸衰竭诊断治疗研究

呼吸衰竭是各种急慢性致病因素影响肺部正常气体交换,通气、换气受阻,机体无法获得足够氧供或代谢废物二氧化碳无法及时排出造成的低氧或高碳酸血症,进一步引起酸碱平衡和代谢平衡紊乱。影响肺通气或肺换气的疾病都是呼吸衰竭的病因,如阻塞性肺疾病,呼吸中枢、呼吸机麻痹,胸廓胸膜疾病等常阻碍或限制肺通气,而Co2的弥散能力是o2的20倍,故通气功能障碍时pao2下降明显,常致Ⅰ型呼衰;而CopD、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多影响换气功能,pao2下降的同时paCo2也有升高,致Ⅱ型呼衰「1。我院对收治80例呼衰患者病情分析后,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取得一定的效果,现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自2010年6月~2012年1月间我院收治呼吸衰竭患者80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52.8岁。按照呼衰进展的缓急将其分为急性和慢性呼衰,本组病例中37例为急性呼衰,其中5例为严重肺部感染所致,7例患者胸部外伤严重累及呼吸肌或肺组织,9例尿毒症或肺癌胸膜腔积液短期内大量增多,自发性气胸4例,心源性肺水肿3例,重度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累及呼吸中枢3例,其他病因6例。慢性呼衰43例,其中CopD32例,间质性肺疾病4例,硅肺、石棉肺3例,其他疾病4例。

1.2诊断

本组80例患者入院后均有不同程度呼吸功能障碍表现,如呼吸运动(频率、节律、深度)改变,氧分压下降皮肤黏膜发绀,Co2升高致血压上升、脉搏加快等血液循环系统改变等。但由于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患者入院后均行动脉气血分析、肺功能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动脉气血分析结果示:pao250mmHg,pH在7.35~7.45正常范围内,为代偿性呼酸,14例患者paCo2>50mmHg,pH

1.3治疗

本组80例患者中37例为急性呼衰,感染所致者应用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抽吸胸腔积液或闭式引流吸取积液和气胸,外伤肺挫裂者积极手术,在处理这些原发病的同时,改善通气换气功能。氧疗是纠正缺氧的有效措施,80例患者中面罩给氧41例,16例鼻导管吸氧,18例行机械通气辅助呼吸,使用呼吸兴奋剂尼克刹米者20例。

2结果

本组80例患者均得到正确诊断,呼衰病因明确,积极救治后3例死亡,其中2例严重胸部外伤,肺挫裂入院抢救无效,另1例尿毒症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总死亡率3.75%,其他77例存活。32例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治疗后病情稳定,建议长期家庭氧疗,无条件者长期规律应用支气管扩张药,帮助改善生活质量。

3讨论

3.1呼吸衰竭的诊断

动脉气血分析能帮助分析呼衰类型,判断严重程度,了解机体酸碱平衡情况,为合理的治疗提供依据,具有高效安全,简便易行等特点,是呼吸功能受损患者的常规检查。肺功能检测对于谵妄昏迷、疾病严重而不能很好合作患者检查有一定限制性,但其对呼吸功能,通气、换气能力判断效果良好,反应肺通气的指标有FeV1/FVC、VC、tLC、FRC、RV等,其中FeV1/FVC是评价气流受限的敏感指标,而DLco和DLco/Va下降对判断换气功能有无影响有一定意义。重度感染、气胸、胸腔积液、CopD、肺间质纤维化、肺癌等可能致呼衰的疾病X线检查都有一定反应,X线在呼衰的病因诊断上有很大价值。随着支气管镜、胸腔镜技术的发展成熟,其在病因诊断方面也有很大帮助。

3.2呼吸衰竭的治疗

呼吸衰竭的治疗应包括原发病治疗,呼吸支持以及其他器官监测等,而Ⅰ、Ⅱ型呼衰的治疗上有一定的差异。保持气道通畅是患者氧疗、机械通气或使用呼吸兴奋剂的基础,举颌抬颈法帮助患者打开气道,清除气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重建呼吸道。Ⅰ型呼衰通气功能受限者氧疗浓度可较高,而Ⅱ型呼衰应采取持续低流量吸氧,避免paCo2抑制呼吸。呼吸兴奋剂对呼吸中枢受抑制的Ⅰ型呼衰效果较好,但应用时因严格把握适应症,呼吸肌疾患和Ⅱ型呼衰不宜使用。必要时可行机械通气,在改善通气等同时,能使疲劳的呼吸机得到休息,但亦须注意过度通气和通气不足等并发症,临床上严格把握通气指标,其中无创正压通气因并发症少,疗效肯定而逐步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叙.无创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2(15)

杨艳飞.无创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2)

呼吸系统疾病诊断要点篇10

【关键词】基层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诊断;疾病认知

【abstract】objective:tounderstandtheprimaryhospitalfor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inthediagnosisandthe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physiciansknowledgeonCopD,thanprovidethenecessarybasisforimprovethelevelofdiagnosisandtreatmentinprimaryhospital.method:theclinicaldataof291patientswithdiagnosisofCopDfromJuly2010toJune2013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themisseddiagnosis,misdiagnosisanditsreasonswereanalyzed.atthesametime,theinvestigationmethodofthequestionnaireaboutthesurveyofCopDrelatedknowledgewasgivenforthe30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physician,includingclinicalsymptoms,diagnosticcriteria,diagnosticmethodsandsoon,atotalof10multiple-choicequestions,theoverallcorrectratewasstatisticed.Result:291patientswithmisdiagnosisrateofCopDwas11.34%,themisseddiagnosisratewas10.08%;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physiciansingrass-rootshospitalsofCopDcorrectdiagnosisrateforthetopthreerespectivelywasCopDclinicalmanifestationsof56.67%,CopDdiagnosticcriteriaof53.33%andairflowlimitationof40.00%,thelowestrateofcorrectproblemwasmaximumeffectforCopDpatients,only13.33%.Conclusion:primaryhospitalforCopDmisdiagnosisandthemisdiagnosisratearehigher,mainlyduetoeconomicconditions,theinfluenceofphysicianswithmedicalon-the-joblearningenthusiasmandotherfactors.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physicianscognitionofCopDisgenerallylow,suggestionsthroughlectures,trainingandothermeasurestoimprovetheprimaryphysiciandiseasediagnosisandtreatmentofcognitivelevel,reducetheincidenceofmisseddiagnosisandmisdiagnosisofCopDandimprovemedicalquality.

【Keywords】Basichospital;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linicaldiagnosis;Diseasecognition

First-author’saddress: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nanshaDistrict,Guangzhou511462,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1.03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CopD)是常见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由于有害因素刺激引起的慢性气道进行性炎症,多见于老年患者,有文献[1]统计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四位,同时也是我国农村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CopD是一种可预防和治疗的疾病,但会呈进行性发展,因此做好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尤为重要[2]。从目前的临床报道及工作情况来看,CopD在基层医院的漏诊、误诊率较高,是影响此类疾病有效治疗的重要因素[3]。因此笔者进行了相关调查,以了解基层医院CopD的诊断现状及内科医师对CopD的诊疗认知,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3年6月符合CopD诊断的291例患者资料,并选取30名内科医师作为调查对象,包括男19名、女11名;年龄29~51岁,平均(37.6±5.5)岁;学历包括大专5例,本科24例,硕士及以上1例;职称包括住院医师7例,主治医师15例,副主任医师6例,主任医师2例。

1.2方法

1.2.1资料回顾对291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入院、出院诊断情况进行回顾分析,统计漏诊、误诊率。漏诊率(%)=入院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后确诊为CopD的病例数/CopD总例数×100%。误诊率(%)=非CopD患者被诊断为CopD的例数/(非CopD患者被诊断为CopD的例数+非CopD患者的例数)×100%。

1.2.2问卷调查采用问卷调查形式了解30名内科医师对CopD诊疗知识的认知情况,参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及相关文献自行设计问卷[4]。调查内容包括临床症状、诊断标准、诊断手段、分级标准、吸入药物、治疗方案、加重因素等,共10道选择题,每道题提供5个备选答案,均为单选题,统计正确率。

1.3统计学处理使用epiData3.1软件统计以往的临床病例资料各项指标,双份独立输入,核对无误后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使用SpSS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2结果

2.1CopD诊断情况统计结果显示在本院住院治疗的入院或出院诊断为CopD的291例患者中,入院、出院诊断均为CopD者258例,入院诊断符合率为88.66%,误诊率为11.34%,误诊疾病分别为支气管炎、气胸、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入院时诊断为非CopD而出院时确诊为CopD的漏诊患者共26例,漏诊率为10.08%,漏诊者入院诊断分别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等,平均确诊时间(4.2±1.9)d。

2.2CopD认知情况30名基层医院内科医师对CopD诊疗知识的认知调查结果中,17名(56.67%)正确回答CopD的主要临床表现,16名(53.33%)正确回答CopD的诊断标准,12名(40.00%)正确回答气流受限的诊断标准,9名(30.00%)正确回答CopD程度分级,8名(26.67%)正确回答常见的急性加重期诱因,9名(30.0%)正确回答稳定期治疗方案,7名(23.33%)正确回答稳定期患者管理方法,4名(13.33%)正确回答CopD给患者的最大影响,10名(33.33%)正确回答CopD的药物治疗,10名(33.33%)正确回答CopD的治疗目标。基层医院内科医师对CopD的诊疗知识选择正确率前三位分别为CopD的主要临床表现、CopD的诊断标准、气流受限的诊断标准,分别为56.67%、53.33%和40.00%,正确率最低的问题为CopD给患者的最大影响,仅为13.33%。

3讨论

CopD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美国胸科协会和欧洲呼吸协会提出了CopD的治疗目标为防止病情进展,缓解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积极治疗合并症,降低急性发作率及死亡率[5]。由于CopD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因此尽早确诊此类疾病对于防治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nannini等[6]调查发现,CopD的误诊、漏诊率在5%左右,这个数据在农村等基层医疗机构中上升为8%左右,这说明基层医疗机构对CopD的诊断仍存在明显不足。从本次调查情况来看,291例CopD患者的误诊率为11.34%,漏诊率为10.08%,均高于文献报道水平,且平均确诊时间为(4.2±1.9)d,这说明基层医院对CopD的诊断准确率较低,确诊需要时间较长,延误了患者的有效治疗时机,造成治疗效率的降低,因此必须重视并改进这种现象。

3.1漏诊、误诊病例的临床表现

3.1.1漏诊病例在入院时诊断为非CopD而出院时确诊为CopD的21例漏诊患者中,入院诊断多为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哮喘等,患者以咳嗽、咳痰、喘息、憋闷、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呼吸系统症状为主诉入院,伴有不同程度的发热、胸痛胸闷、哮鸣音、紫绀、大汗淋漓、濒死感等,缺乏与CopD鉴别的典型症状。

3.1.2误诊病例在入院时诊断为CopD而出院时被排除的过度诊断患者33例中,住院诊断分别为支气管炎8例、气胸5例、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衰5例、支气管扩张5例、支气管哮喘4例、其他6例。误诊患者均有明显的呼吸困难、胸痛胸闷、端坐呼吸等症状,其中3例诊断为支气管扩张患者具有长期支气管扩张病史,该次发病存在受凉等确切诱因;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患者呼吸困难、气喘症状明显,夜间发作频繁;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衰患者胸痛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放射到左肩的患者2例,伴有明显的压榨感或濒死感等;诊断为气胸患者在安静时胸痛也较为明显,叩诊可听到明显鼓音等。

3.1.3确诊及治疗按照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关于CopD诊断标准,根据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结合实验室影像学检查,患者具有典型咳嗽咳痰、喘息、憋闷、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症状,入院后能够配合进行肺功能检查,符合FeV1/FVC

3.2漏诊、误诊原因分析CopD缺乏典型症状,在病理及表现上涉及到呼吸、循环、消化等多个系统,易和哮喘、支气管扩张、心肌梗死、心衰等疾病相混淆,从而造成漏诊或误诊[7]。此外,CopD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在急性发病期常有明显诱因如呼吸道感染、受凉等,随着病情进展咳嗽、咳痰等症状会进一步加重,但呼吸困难程度却并不一定同步进展,对于少痰或无痰但有咳血症状的患者往往会考虑急性左心衰或肺栓塞,这就会导致漏诊、误诊现象[8]。支气管哮喘患者多有哮喘史以供临床鉴别,但部分不典型哮喘则与CopD的症状相似,易发生混淆,此时应当结合病史及支气管舒张实验进行鉴别。气胸是CopD常见并发症,肺气肿晚期患者如果咳嗽剧烈导致肺内压剧增,易导致肺大泡破裂引起呼吸困难,气流受限表现则会影响诊断的准确率[9]。

在循环系统疾病方面,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是与CopD发生诊断混淆的主要疾病[10]。尤其是当患者由于急性左心衰导致呼吸困难时,医师往往会因为气流受限而首先考虑CopD,从而引发误诊。老年CopD患者多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基础疾病,随着病情进展,患者心肌缺氧严重,肺动脉高压会加剧右心室负担,迫使室间隔左移,从而引发左心衰,这些合并症也会由于症状掩盖而导致漏诊[11]。因此在进行诊治时医生应当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及诊断结果来进行综合判断。

3.3内科医生对CopD的认知分析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不断完善,对CopD的研究也更加深入,但新的方案和措施都需要内科医师最终贯彻执行,因此内科医师对CopD的认知水平直接影响着CopD患者的诊疗效果。从本次研究情况来看,CopD的诊疗知识选择正确率前三位分别为CopD的主要临床表现、CopD的诊断标准、气流受限的诊断标准,分别占56.67%、53.33%和40.00%,正确率最低的问题为CopD给患者的最大影响,仅为13.33%。按照每题1分计算,正确得1分,错误不得分,满分为10分,30名医师中个人最高得分为8分,最低为2分,以6分为及格线,个人得分及格的仅4人,占总数的13.33%。李向阳等[12]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市社区医生的CopD平均得分为(53.7±4.9)分(百分制),及格率为24.1%,与该结果对比,本次及格率明显更低。这说明基层医院的内科医师对CopD的认知存在明显欠缺,必须实施应对措施,以提高内科医师的CopD诊疗认知程度。

与加重前的病史、症状、体征、肺功能测定、动脉血气检测和其他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对判断CopD加重的严重程度甚为重要。应特别注意了解本次病情加重或新症状出现的时间,气促、咳嗽的严重程度和频度,痰量和痰液颜色,日常活动的受限程度,是否曾出现过水肿及其持续时间,既往加重时的情况和有无住院治疗,以及目前的治疗方案等。本次加重期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结果与既往对比可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这些指标的急性改变较其绝对值更为重要。对于严重CopD患者,神志变化是病情恶化和危重的指标,一旦出现需及时送医院救治。是否出现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运动,胸腹矛盾呼吸、发绀、外周水肿、右心衰竭、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征象亦有助于判定CopD加重的严重程度。

从影响因素分析来看,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1)医生配备不平衡,缺乏接受正规培训的优秀医生;(2)经济条件受限,仪器设备及新技术的引进、外派学习考察、参加专业培训等方面的机会很少;(3)医生自身的学习态度不积极,多数基层医院医生年龄较大,固步自封,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差[13-14]。鉴于此,建议通过开展专家讲座、组织培训等方法来进行基层内科医师对CopD的认知。聘请专家在院内进行CopD诊疗的专题讲座,对CopD的临床症状、诊断标准、诊断手段、分级标准、吸入药物、治疗方案、加重因素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组织全院内科医师到场学习。考虑到基层内科医师年龄偏大,记忆力较差,再加上讲座中提到的知识点多、时间较短,影响学习效果,因此实行多期、分阶段培训制度[15]。安排每周进行部分内容的培训及巩固,进行阶段考核1次/月,在一个季度内完成整体培训并进行最终考核,对培训效果进行总结,将优秀方法应用于其他疾病知识的培训和整体推广上,最终实现基层医疗水平的整体提高。

综上所述,基层医院对于CopD的漏诊、误诊率较高,内科医师对CopD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建议通过讲座、培训等措施来改进基层内科医师的疾病诊疗认知水平,全面提供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周玉民,冉丕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04,3(2):68-70.

[2]RabeKF,HurdS,anzuetoa,etal.Globalstrategyforthediagnosismanagementandpreventionof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GoLDexecutivesummary[J].amRespirCritCaremed,2007,176(6):532.

[3]RabinoeitzmH,andrewsRC,BechererJD,etal.DesignofselectiveandsolubleinhibitorsoftumorFactor-alphaconvertingenzyme(taCe)[J].JmedChem,2001,44(24):4252-4267.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30(1):8-17.

[5]赵红梅,聂秀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Ct肺功能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9,15(5):410-413.

[6]nanniniLJJr,FloresDm.Bronchodilatoreffectofzafirlukastinsubjectswithchronicobstructivepulm-onarydisease[J].pulmpharmacolther,2003,16(5):307-311.

[7]CelliBR,macneew,atS/eRStaskForce.StandardsforthediagnosisandtreatmentofpatientswithCopD:asummaryoftheatS/eRSpositionpaper[J].eurRespirJ,2004,23(6):932-946.

[8]赵恬,沈华浩.综合医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漏诊情况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7,28(1):100-101.

[9]张珍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社区人群综合干预的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5,28(7):435-436.

[10]梁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治[J].大家健康,2012,6(2):42-44.

[11]VanDrielmF.phosphodiesteraseinhibitors:effectivemessandnewapplicatins[J].nedtijdschrGene-eskd,2006,150(29):1613-1616.

[12]李向阳.上海部分社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部分全科医生对CopD认知现状调查[D].上海:复旦大学,2012.

[13]DahlR,Hilbergo,Lokkea,etal.Lackofeffectofsubstitutiontherapyofalphal-anritrypsindeficiency[J].UgeskrLaeger,2011,173(42):2645-2647.

[14]刘升明,王小平,王大礼.广东部分地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状况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5,85(11):747-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