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急诊急救方法十篇急诊急救方法十篇

急诊急救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08

急诊急救方法篇1

关键词:    急性呼吸衰竭;急诊室;救护

       急性呼吸衰竭均为某些突然因素而引起,使患者原来正常的呼吸功能突然衰竭而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如果救治不及时,患者的生命危在旦夕,后果不可设想。为了提高抢救的成功率,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笔根据自己在急诊室工作的实践中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急诊救护进行探讨,临床收到满意的效果,现将其急诊救护的方法及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浅谈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0例,男24例,女26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2岁。肺部感染20例,药物中毒14例,低钾性麻痹1例,乙脑7例,外伤性`-多发性肋骨骨折8例,均是急诊科急诊的患者。

       2患者送达急诊室的状况

       2.1本组患者到达急诊室时呼吸急促,频率>30次/min,有31例;呼吸极度缓慢,频率>10次/min有13例,呼吸快慢不均,双吸气者6例;三凹征明显有31例,皮肤、口唇指端发绀39例,嗜睡,躁动不安、神志恍惚不清44例。

       2.2血气分析:pH值:7.24~7.55,paCo2:6.8~8kpa,pao2::4.7~7.8Kpa。

       2.3救护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气吸入,加强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监测,控制感染。

       2.4转归:本组死亡10例,成活率80%。

       3呼吸道应急救护

       3.1即行口对口呼吸或简易手压式呼吸器。本组病例需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正进行准备时,为了改善患病呼吸困难的状况,我们及时采取口对口或简易手压式呼吸器,促使病人呼吸改善等待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我们用较快速的挤压—换气循环法,抢救初期给予两口较长的吹气,每次1~1.5秒,这样可使胸部有时间扩张和减少由于过量气体溢出和吸入过多所造成的腹部膨胀的可能,每次换气后停1.5秒,利用这段时间,使氧气充分被带入病人体内。行气管插管的病人,其呼吸频率为12~15次/分,经急救实用,效果满意。本组有8例因需气管插管和行气管切开进行准备,我们及时采用口对口及简易手压式呼吸器,结果8例患者的呼吸困难状况明显改善。

急诊急救方法篇2

关键词:重症支气管哮喘;急诊;救治;方法与疗效

在呼吸道慢性疾病中,哮喘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发病季节为冬季,发病后的临床表现为咳嗽、胸闷等症状,具有气道高反应性和可逆性的特点[1]。重症支气管哮喘是支气管哮喘出现爆发性的发作,在发作时气管痉挛严重、呼吸困难、肺功能减损,在短时间内,患者就进入危重状态,出现昏迷、呼吸衰竭、窒息等状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救治,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危害[2]。因此,为提高对重症支气管哮喘疾病的重视,保障患者的生命,本研究对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急诊收治的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6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急诊救治方法和救治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急诊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66例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患者38例,女患者28例,年龄在22~84岁,平均年龄为(58.7±9.4)岁,病程2~15年,平均病程为(7.3±2.4)年。所有患者入院时的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烦躁不安、面色惨白、休息时气短、端坐呼吸、紫绀、单子讲话或不能讲话、意识模糊、大汗淋漓等。

1.2诊断及排除标准根据《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3],将患有心源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气道阻塞、气胸、胸腔存在大量积液等疾病的患者排除。

1.3方法120接诊后,在第一时间赶到患者所在地,将患者送到救护车上后,立即为患者进行一般急救,为患者带上面罩湿化持续性吸氧,同时使用雾化吸入速效支气管扩张剂,建立静脉通道,为舒张支气管静滴氨茶碱,救护车要保证平稳,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血氧饱和度,观察患者是否神志清晰,安抚患者的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如果患者表现出烦躁的症状,静脉推注安定10mg,若患者痰多,要使用负压吸痰器将痰吸出,防止发生呼吸道堵塞的情况,通过临时诊治,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初步的判断,经过紧急处置后,将患者转入急诊抢救室进行下一步治疗。

患者进入急诊室后,继续吸湿化氧,并且在沙丁胺醇稀释后采用物化的方式使患者吸入,如果患者夜间有痰多的症状,可以添加异丙托溴铵,还要根据患者的情况判断是否使用琥珀氨氢化可的松,如果患者的肺部出现感染的情况,要采取抗感染的治疗,若患者的血气分析显示pH较低时还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的情况,通过碳酸氢钠补碱。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发病时呼吸急促,进食少,大量的水分从呼吸道排出,为防止患者出现水盐代谢紊乱,在救治患者时,要为患者补充充足的液量。在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吸氧、解痉平喘、抗炎症等治疗后,若患者的症状没有得到明显的缓解,就要注射肾上腺素0.25~0.5mg。如果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没有改善,缺氧症状仍然存在,要对患者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或在必要时切开气管或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

1.4观察指标观察患者救治前和救治后的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分析中pH、pao2、paCo2的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

1.5统计学处理本研究收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分析应用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救治前后数据分析比较,p

2结果

结果显示,66患者经急诊救治后,呼吸、心率、动脉血气均恢复到正常水平值范围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世界性疾病,是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气道慢性炎症的疾病,当患者遇到寒冷的刺激或者接触到过敏原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在发病后,支气管因炎症发生肿胀或狭窄,从而导致呼吸出现困难,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4]。重症支气管哮喘是支气管哮喘的突发性疾病,是支气管哮喘的危重持续状态,具有起病急、发展快等特点,如果患者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病情迅速发展会导致呼吸出现衰竭,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的死亡。因此,快速有效的急诊无缝隙救治能够使患者支气管痉挛的状态得到缓解,防止发生气胸、呼吸衰竭等并发症,从而提高患者的有效救治率。

在急诊救治过程中,医生对患者哮喘史的掌握及查体后病情的判断,能够对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进而提供有效的治疗。在转运患者的途中,除保证患者的舒适、缓解患者情绪外,还要不间断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果患者采用面罩吸氧仍不能改善呼吸困难的情况,就要及时进行呼吸机无创通气。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患者气管是持续性痉挛,从而发生呼吸困难,因此,治疗的核心是解痉平喘。通过雾化方式吸入β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够快速发挥药效,并且使支气管得到舒张,改善肺功能,同时静脉滴注氨茶碱,对症状的缓解起到协同的作用[5]。在临床使用的药物中,肾上腺素的使用也是促进患者得到有效救治的关键。本研究中根据患者的表现症状合理使用药物,能够有效救治患者,结果显示,患者接受救治后,呼吸频率、心率、动脉血气均恢复到合理的范围内,症状得到缓解,该研究结果与张羽镝[6]等人在“重症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急救分析”中得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从而进一步证明了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急诊救治采用适当方法能够保证患者的生命。但是,在救治时,要对患者的意识是否清楚,是否伴有严重混合性酸中毒情况进行观察,如果发现患者面罩吸氧已经不能缓解症状时,要迅速改为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呼吸机经口鼻进行通气,如果需要可以进行器官插管或切开气管进行机械通气。

综上所述,重症支气管哮喘起病急、进展快,及时有效的系统救治能够挽救患者的生命,急诊医生要提高对重症支气管哮喘的重视,通过解痉平喘、吸氧、抗炎等药物的合理使用,纠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急诊救治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刘娟.老年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急诊救治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6):67-68.

[2]谭光林,王坤,敖小君,等.重症支气管哮喘患者急诊救治方法与疗效分析[J].西部医学,2013,25(12):1777-1779.

[3]张晓斌,杨京会.急诊重症哮喘64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14):51-51.

[4]谈晓侠.老年重症支气管哮喘的急诊治疗临床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4):3091-3092.

急诊急救方法篇3

【关键词】整体救治方法;严重创伤;疗效

【中图分类号】R64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74-01

严重创伤的患者病情都非常严重,随时有生命危险,所以就要求医生不断进行创新,力求能够更好的提高诊治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因此我院对收治的每一例严重创伤患者时都仔细观察、细致研究、认真总结,终于找到了整体救治的方法,同时采用这种方法和常规的救治方法进行对比,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2年5月-2103年10月间收治的遭受有严重创伤的患者36例,由于要使用常规治疗和整体救治方法,所以将其随即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整体救治组,每组18例患者。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1例,年龄分布在24-41岁之间,平均年龄28.4岁;急诊救治组有8例患者发生交通事故所致,7例患者由于高空作业摔伤,3例其他原因受伤;常规治疗组10例患者交通事故,6例由于高出跌落或摔伤,2例由于其他原因受伤。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救治方法

常规治疗组是采用传统的方法进行救治,首先是将患者伤口进行止血,然后再将创口进行包扎,然后将患者身子固定以免再次受到伤害,推上救护车送往医院,过程中一定保证患者的氧气充足,若伤者情况很严重,那么则需要采用急救性措施,必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放至休克。急诊救治组则采取整体救治的方法,在救护车运转途中首先也要确保患者吸入足够的氧气,同时要进行心电监护,并立马使用各类急救药物和输液,防止患者休克。然后将患者的所有症状,生命体征使用现代高科技手段传送回医院,让医院做好相关的准备工作。伤者送抵医院后,立刻进行检查确诊之后立即进行手术,术后进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进行专科治疗。

3、统计学处理

计量材料采用表示,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处理,其中的计量资料用t检测,p

二、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发现通过两种救治方法,对严重创伤患者进行治疗,急诊治疗组患者的死亡率为5.6%,常规治疗组的死亡率为11.1%,研究表明对于严重创伤患者采用整体救治的方法能够更合理的运用救治时间,及时的进行手术,避免耽搁最佳治疗时间,从而使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疗效。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讨论

在外科患者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严重创伤患者的人数越来越多,逐年递增的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人们生活频率加快出行大多开车,建筑群越来越多,工程也越来越多导致,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就会出现意外,所以严重创伤患者在在外科治疗中也非常常见,一般病情危重死亡率很高。受伤原因主要是交通事故引起的,另外就是高空作业坠落,或者跌倒,还有人为导致。此类患者具有病情发展快,情况比较棘手,患者很容易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休克的现象,一般死亡几率非常大的患者创伤部位主要集中在颅脑,容易失血,脑室血肿,休克而死亡。所以说,针对严重创伤患者制定一个完善合理的救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院有关科室医生通过对之前的严重创伤患者进行分析,认真研究,掌握患者的共性和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救治方法,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反应敏捷、且能够装备精良的诊疗技术的医师组建一个团队。经过我们的探索,终于我们的整体救治方法应运而生,当然作为一个先进的针对性救治方法,则有很高的要求:①必须拥有迅速的反应机制,了解到伤者出事地点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救治,同时做出准确的判断和作出相应的处理;②在救治患者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患者呼吸通畅,严禁避免呼吸道堵塞造成呼吸困难,做好输氧和输血工作;③要保证患者的呼吸能够循环,和呼吸保持平稳;④现场机制时能娴熟地给患者进行止血好包扎,然后固定并推送进救护车;⑤在运送患者至医院的途中给患者进行辅助呼吸,另外要时刻注意患者的心电反应;⑥在救治过程中将患者的详细情况迅速传递到医院,让医院在患者到来之前做好一切准备,患者到达后及时进行专业治疗。

经过大量的临床调查显示,在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时采用整体救治方法,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救治水平。而传统的常规治疗方案就是先由医院的急诊部门进行检查和就诊,在患者护送到医院的途中,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然后再转到各专科室进行处理,这种方法缺点很多,首先耽搁了大量的时间,患者知识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在痛苦中挣扎,同时在进行联合多科室进行会诊时,科室大夫只是从本科室的角度来进行处理,没有和其他科室进行衔接,缺乏综合考虑,在面对多发性伤病时使得病情受到延误,措施最佳治疗时间。

总之,严重创伤的患者进行治疗,则必须制定一套完整完善的整体治疗方法,这样才能把医院的各种优势充分调动和利用起来,集中各科室之间的合作,提高医院的医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增强企业形象。当然,作为院方要积极培养该方面的人才,比如急诊科专业素质过硬的医生护士,举一反三,将其好的方面运用到其他患者的救治中去,这样医院的综合素质也大大加强,各科室也能够在业务范围内进行讨论合作,加强了医院的品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俞森韬.整体救治方法对严重创伤急诊救治疗效的影响[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6(4):182-183.

[2]李晋,黄钢,雍郑蓉,徐朝霞.严重创伤急诊救治效果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2,12(3):146-147.

急诊急救方法篇4

【关键词】昏迷;急诊;内科;结局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5)9-0027-02

doi:10.14033/ki.cfmr.2015.09.011

昏迷是急诊内科最为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发生原因较多,且常常因患者意识部分或完全中断或丧失而难以询问病情,给急诊处理带来一定困难[1];而对于昏迷的急诊处理又要求急诊医生尽早诊断、及时处理以有效刺激患者快速觉醒[2];笔者本次回顾性观察和分析了72例昏迷患者急诊内科救治结局与影响预后等相关因素,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院急诊科救治的72例昏迷患者,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龄18~75岁,按照格拉斯昏迷评分量表,72例昏迷者评分3~8分,其中3~5分14例,6~8分58例;家属代诉:高血压病21例,冠心病15例,糖尿病12例,高脂血症6例;发病至急诊救治时间10~120min。同时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本次研究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1)发病前存在精神疾病、认知障碍和语言障碍;(2)合并严重并发症;(3)外伤所致的昏迷;(4)瘫痪样假性昏迷或晕厥。

1.3急诊内科救治方法

(1)急诊诊断方法:接诊后,首先判断患者昏迷程度,排除闭锁综合征、木僵和精神性昏迷;同时,询问家属或相关知情人患者病史、家族遗传史和昏迷原因等,做到监测生命体征、详细体格检查同步进行(尤其是皮肤和瞳孔、呼吸),且及时完善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心电图、超声等相关辅助检查以明确昏迷原因,总之,对于内科昏迷者,在接诊后,应及早掌握患者昏迷原因和机体情况。(2)急诊治疗方法:首先,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包括,①迅速开展呼吸道管理(包括呼吸道分泌物清除以畅通气道,必要时可予以气管插管、切开),心跳呼吸骤停者给予心肺复苏术,②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给予输液处理以维持循环功能。其次,根据患者昏迷原因,给予不同急诊救治方案,例如低血糖昏迷者,给予50%葡萄糖注射液,高渗透性非酮症糖尿病者大量补液、持续胰岛素滴注处理;急性心肌梗死者给予尿激酶溶栓处理或急诊pCi术,脑出血者保守处理无效时可转为侧脑室穿刺引流术或相关急诊手术,急性脑梗死者根据发病时间判断是否给予溶栓药物等治疗;肺性脑病者给予呼吸机以辅助呼吸、抗感染等急诊处理,肝病昏迷者可给予弱醋酸保留灌肠以及降血氨等药物处理,中毒者在清除毒物的同时,根据毒物成分给予相应解毒药物处理;在解除昏迷发生原因、针对原因治疗时,还应对症处理及一般支持治疗,例如高热者物理降温或给予赖氨匹林等退热,血压过高者滴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颅内压增高者给予甘露醇等脱水剂控制颅内压、加强脑保护等。在上述急诊治疗基础上,待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相关科室进一步治疗以支持器官功能。

1.4观察指标

回顾性观察和分析72例昏迷患者病历资料,同时参考临床试验设计标准,指定专人负责观察如下指标:72例昏迷者昏迷原因、急诊内科救治效果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年龄、原发疾病、格拉斯昏迷评分、急诊救治时间)。

1.5统计学处理

数据统计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将检验标准设定为α=0.05,p

2结果

2.172例昏迷患者昏迷原因

72例昏迷患者昏迷原因包括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消化疾病、中毒以及内分泌疾病,见表1。

2.272例昏迷患者急诊救治效果

根据昏迷原因,给予72例昏迷者相应急诊救治后,好转率61.11%,稳定率23.61%,高于死亡率8.33%,见表1。

2.3影响昏迷患者急诊救治结局因素

对影响昏迷者急诊救治结局因素分析后,结果显示原发疾病、格拉斯昏迷评分以及急诊救治时间是影响昏迷者救治结局的高危因素(p

3讨论

临床上常将昏迷分为浅昏迷、中度昏迷、深度昏迷和脑死亡四个阶段,由于昏迷患者难以对外来声音、光线、疼痛的刺激产生反应[3],因此急诊救治时较为棘手且死亡率居高不下[4],所以积极对昏迷者急诊内科救治情况加以分析是提高急诊救治成功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鉴于此种情况,笔者此次回顾性观察和分析了72例昏迷者相关资料和急诊救治措施,从表1结果可知所采取的急诊内科治疗措施对昏迷者来说好转率达61.11%,高于死亡率,说明本次急诊内科救治措施效果满意,因为对于昏迷者来说,本次急诊救治系于早期就给予了保证呼吸道畅通、加强其管理、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酸碱平衡紊乱、维持循环功能等一系列对症及支持救治措施,与此同时给予体格检查等以明确昏迷原因,根据原因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急诊救治措施,由此即达到了体格检查、诊断与急救处理同步的目的,这样也是遵循了积极主动缩短无效救治时间以及先救命、后辨病的急诊原则[5],所以急诊效果良好。另外从对昏迷者急诊内科救治结局影响因素分析来看,急诊救治时间、昏迷程度和原发疾病是影响急诊救治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上述三种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急诊救治时间至关重要,因为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细胞缺血缺氧耐受时间是6min,超过一定时间则发生不可逆性改变,而昏迷主要是由于中枢神经病变引起,中枢系统的变化则会诱发机体其他脏器发生一系列变化,加重病情,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死亡等恶性事件发生[6-8];总之,笔者认为在昏迷患者的急诊内科救治中应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加强监测、纠正和消除危及生命安全的不稳定因素,快速做出诊断,给予有效处理措施,尽可能缩短无效治疗期是提高急诊内科救治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加强昏迷者病因观察、总结急诊救治经验,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能提高急诊救治效果,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王永华.急诊内科昏迷者抢救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4):9-10.

[2]程永生.急性昏迷患者82例急诊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10):12-13.

[3]叶俊宇.167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3):73-74.

[4]谢志军.106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发病原因与处理措施[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2):2748-2749.

[5]谭宗强.急诊昏迷患者急救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4):118-119.

[6]刘富强,师聪红,张桂琴,等.急诊昏迷患者的迅速分诊与急救方法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1):1281-1282.

急诊急救方法篇5

常委会深度参与立法调研起草

2013年,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在参与五年立法规划编制过程中,积极主张并坚持院前急救、院内急救、社会急救“三位一体”的急救医疗服务立法理念,推动有关方面达成共识,使之成为规划的正式项目。

2014年,教科文卫委制定《关于开展2014-2015年立法调研活动的工作方案》,开展系列立法调研工作。一是以个别访谈的方式,走访曾在或仍在卫生行政部门或综合性医院负责医政工作、拥有长期管理急救医疗工作经验的老专家,听取他们对立法结构、主要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二是调研市医疗急救中心和闵行区医疗急救中心,发现院前急救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包括救护车难叫、等待时间较长的现象一定程度存在;急救医师待遇不高,工作强度大,人员流失严重;非急救病人呼叫救护车现象普遍,比较稀缺的急救资源被大量非急救病人占用。三是暗访部分二、三级医院急诊科,感到不同级别医院急诊室利用情况反差明显,一些二级医院急诊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医疗资源浪费,而许多三级综合性医院急诊室收治大量非急诊患者,急诊分流不畅,导致急诊室人满为患,急救“压床”现象比比皆是。四是与来自红十字会的市人大代表沟通,了解到由于缺乏法律保护和培训力度不足,掌握急救技能的公民不敢救人,有意愿救人的又无能为力,“不敢救、不会救”现象普遍。五是考察杭州、广州、深圳、南宁等城市,了解本市急救工作的开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学习兄弟城市的有效管理措施和立法经验。六是会同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卫生计生委、市政府法制办、市立法研究所等单位联合开展急救医疗服务立法课题研究,先后形成了立法研究报告和《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建议稿)》。在这些调研工作的基础上,委员会梳理出立法涉及的39项主要问题。

2015年,教科文卫委制定了立法相关工作方案,充分发挥立法中的主导作用,遵循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原则,提前介入调研和起草工作。第一,分别设立领导小组、专家小组、代表专业小组、工作小组,各自承担研究、决定立法中的重大事项、针对立法中的重大问题和草案主要内容提出专家意见、深度参与立法调研、从事具体工作等职责,做好立法的组织保障。第二,定期与政府相关部门召开双向通气会,沟通起草工作的进度,讨论立法主导思想和关键条款内容。委员会办公室还参与市卫生计生委和市政府法制办相关处室的具体起草工作。第三,针对立法涉及的与市民密切相关的难点问题设计问卷,如由谁决定120救护车上的患者送往哪家医院、急诊室就诊顺序如何决定,由800余位市人大代表在联系选民过程中开展调查,了解市民呼声。第四,召开三次专家、代表研讨会,针对立法草案文本,听取来自医疗卫生领域、法律实务部门等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

草案明确院前、院内、社会急救相关规定

在11月16日召开的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常委会上,市政府提出的《上海市急救医疗服务条例(草案)》被提交审议。草案共七章六十一条,主要包括总则、院前急救医疗服务、院内急救医疗服务、社会急救、保障措施、法律责任和附则。总则部分,草案第4、5条明确,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急救医疗服务工作的领导,将急救医疗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的财政投入机制和运行经费补偿保障机制,完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保障急救医疗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主管本市范围内的急救医疗服务工作;区、县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管理本辖区内的急救医疗服务工作。院前急救部分,草案第10、14、18、23条明确了院前急救机构的建设要求,救护车配置与使用方面的要求,规范了院前急救呼叫受理和指挥调度,强调了院前急救的送院原则。院内急救部分,草案第30、33、34、36、37条提出了院内急救能力建设要求,完善了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的衔接机制,强调了首诊负责制,规定了转诊分流的要求和引导措施。社会急救部分,草案第39至42条鼓励紧急现场救护,明确了应当配备急救器械和相应人员的场所和单位,明确了特定人员的培训要求,提出了普及性急救培训的要求。保障措施部分,草案相关条款明确了救护车通行的保障措施、信息共享与信息化保障的要求、突发事件的急救保障措施。

人大审议提出修改完善建议

急诊急救方法篇6

急诊优质护理服务,是当患者生命受到严重威胁,需要积极救治时,做为急诊护理人员能以最快的时间,最准确的急救措施,为患者实施有效的救治;当患者及家属需要做检查而不知方向时,有专业护理人员为他们提供指引和护送陪检;当患者及家属遭遇突发应急、心灵受到创伤时,护理人员为他耐心解释,细心疏导;当患者生活不能自理时,护理人员为他做好一切生活所需。

在医疗卫生系统全面开展优质护理活动,并深化“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今天,如何做好急诊护理服务工作,达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也成为我们每一个急诊护理人员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是我们做为急诊护理人员在我院开展优质护理近一年,我科开展优质护理近半年来,我们在临床急诊护理工作中所采取的方法及体会。现报告如下。

实施方法

规范护士的服务用语及服务态度:护理服务语言应做到“请”字开头,“您好”为先,“谢”字结尾,对患者及家属应根据年龄、性别、职业选择合适的尊称;做好“六声”服务,即患者来有迎声、问有回声、走有送声、合作有谢声、工作失误有道歉声、接听电话有问候声,语言亲切温馨,语气轻柔和气。

优化急诊护理流程

急救患者时,护理人员应主动接诊抢救,急诊患者及家属在急诊就诊时,等待1秒钟胜似等待1年,应关注急诊患者的心理等候,以关心、重视和耐心询问力求尽量缩短患者及家属心理等候时间;本着生命重于一切的原则,先救治、先处理、先陪检、先护送、后交费的流程抢救患者,力求缩短患者的就医流程,争取更佳的抢救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急诊患者留观时,严格按留观患者处置流程处置患者,认真细致观察病情,及时汇报医生,迅速处理患者病情变化,做好留观患者及家属心理护理。

急诊住院患者应认真落实每天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治疗护理及生活所需由责任护士从住院到出院全程护理,发放健康教育处方,认真做好出院患者随访记录。

急诊重症监护患者本着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急诊重症监护的急救绿色通道,由急诊护士全程转运、护送、监护、治疗和护理患者,加强重症患者的病情观察,认真落实每天基础护理和生活护理,使急诊危重患者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救治。

提高急诊护士的综合能力

提高护理人员急救技能:对新分配到急诊工作的年轻护士加强急救技能培训,心肺复苏术、电击除颤、简易呼吸气囊的使用、洗胃机的操作、心电监护仪的使用、心电图机的操作,微量泵的使用,亚低温治疗仪的使用等必须人人通过操作考试,做到会操作、懂维护。对资历较长的护士应加强急诊护理工作内涵建设,掌握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学会各种仪器参数值设置及报警所代表的临床意义,熟练掌握各项专科急救技能操作,如吸痰、呼吸机管道的连接、深静脉置管和气管插管的配合及护理等。

加强急诊护士的沟通能力培训:作为急诊护士在急诊抢救的医疗护理活动中,涉及到与各科室医生、医技科室相关人员、后勤人员、患者和患者家属的沟通协调和配合,所以为了抢救护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护士的沟通能力培训相当重要。做为急诊护士当面对患者及患者家属时,一定要站在对方角度和所需去进行沟通与交流;面对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一定要对利于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主动配合与协调。

加强急诊护士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树立法律意识:积极组织护士参加医院每年1次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科室再每月组织1次法律知识学习,分析相关医疗护理案例存在问题,以此警示避免重犯。组织护士认真学习各项护理操作规程,学习各项护理质量检查标准,细心观察患者病情,客观真实记录护理文书。

讨论

因本市120急救中心与本院急诊科挂靠在一起,导致急诊护士护理工作范畴包括院前急救、院内抢救、急诊重症监护。护理工作环境有室内室外,有救护车上和救护车下,有在高山,有在平地进行着每一项护理活动。

急诊护理工作无规律、繁忙、杂乱、随时处于应急状态,面对的是突发灾害事故、急性药物食物中毒、打架斗殴的患者,此时,无论患者或是家属情绪大多比较激动,心理都非常焦急。

做好急诊优质护理服务,能缩短患者的急诊心理等候时间,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使急诊患者和家属以较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急救治疗及护理,融洽急诊医患及护患关系,提高患者的满意度,维护医院的良好形象。

通过开展急诊优质护理服务后,使急诊就诊患者得到了高效、快捷、方便的急诊急救护理服务,缩短了急诊患者及家属心理等候时间,提高急诊抢救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在对急诊患者进行优质急诊护理服务的同时,有效的达到了急诊患者的健康教育宣传,使患者及家属了解了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灾难性事故的预防及简要处理;通过开展了急诊优质护理服务,融洽了急诊医患和护患关系,提高了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

通过开展急诊优质护理服务后,急诊护士不断学习专科专业理论及操作知识,提高了急诊急救技能,掌握了生命体征的监测和危重患者的早期识别,学会各种仪器参数值设置及报警所代表的临床意义,熟练掌握各项专科急救技能操作。

急诊急救方法篇7

急诊医学是医学中一门新兴的跨各临床专业的学科,既有本身的理论体系,又与各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紧密相连。急诊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和医学科学进步的必然趋势。急诊医学主要是研究如何最大可能将急性严重伤病人员从死亡的边缘迅速抢救回来,并降低其并发症和致残率。因此急诊急救工作的及时、妥善与否直接关系到急性患者的安危和预后。

急诊医学的发展史和现状

世界上急诊医学发展最早的是美国。美国人发现在朝鲜和越南战争中由于战场和途中的及时急救,受伤士兵的存活率大大高于因车祸而送至缺乏专业急诊医师的医院急诊室的患者。于是1968年成立美国急诊医师协会(americanCollegeofemergencyphysicians,aCep),1972年美国国会颁布加强急救工作法案。1979年急诊医学正式被确定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并成为美国各医学院校医科学生必修课程。美国有急诊医师进修学院,各省、州卫生当局下设急诊医疗服务办公室,负责计划和组织对危重病、创伤、灾害等突发事故进行急救并提供技术援助,同时负责领导、培训和考核急救工作人员。美国急诊医师实行全科医师制,目前每年有近3万急诊专科医师在全国6000多个急诊室为约1亿急诊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全美国共划分为304个急诊医疗体系行政区,并相互联结成急救网[1]。日本的急救中心可通过电脑和无线电通讯与警察署,消防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中心血库进行紧密联系,可随时了解急诊患者应诊的科室是否需要急诊手术及急救医院的空床情况等,以便使急诊患者以最快的速度到达最合适的医院获得治疗。

英国有140多个处理急诊的专业医疗机构,英国皇家医学院设置急诊医学专业课程,全国统一呼救电话号码为“999”。急诊室、急救中心实行全科医师制,全面电脑化管理。法国的院前急救工作全由以麻醉医师为主的医师负责,全国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5”,接到呼救电话,由中心值班医师判断病情后决定采用何种类型救护工具到现场抢救。危重患者往往需要配备有现代化监护急救设备的监护型救护车,在现场经医师、护士抢救,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再护送到合适的医院[2]。我国现代急诊医学的发展不过20多年的历史。1980年10月3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简称卫生部)颁发(80)卫医字第34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急救工作的意见”,1984年6月又颁发了(84)卫医司字第36号文件“关于《医院急诊科(室)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推动了我国大中城市急诊医疗体系及综合医院急诊科(室)的建立和发展。目前,绝大多数县级以上医院建立了急诊科(室),大医院都建立了重症监护病房(iCU),配备了一定的专业队伍。全国有100多个大中型城市有一定规模的急救中心,统一急救电话号码为“120”。中华急诊医学学会成立于1986年12月。同时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也批准设立急诊医学硕士研究生点,少数医科大学相继成立了急诊医学教研室,将急诊医学列入医学本科、大专、护理学专业的课程[3]。

急诊医学的范畴

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也称初步急救(firstaid),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急救。现场的最初目击者首先给患者进行必要的初步急救,如徒手心肺复苏、清除呼吸道异物等,然后通过急救电话向急救中心(站)呼救,在进行不间断现场急救的同时等待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急救主要依靠具有初步现场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公民来完成。因此,向广大公众进行急救知识和操作的培训是急诊医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院前医疗急救包括急救医疗技师所进行的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进行的医疗活动,其目的是维持患者的主要生命体征并尽可能快速平稳地将患者送往医院急诊室[4]。

二、复苏学

复苏学是针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抢救,现代复苏学经过数十年的实践,有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心、肺、脑复苏技术的改进、普及和规范化,使复苏成功率不断提高。

三、危重病医学

危重病医学作为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定义是受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在配备有先进监护设备和急救设备的iCU中,对继发于多种严重疾病或创伤的复杂并发症(如急性器官损害)进行全面监护及治疗。

四、灾害医学

灾难是突然发生的,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同时,也使得大批人员受到伤害。如地震常造成多发伤、感染、休克,洪水造成溺水、胃肠道传染病、眼病、皮肤病,火灾造成烧伤、感染、休克,而交通事故(航空、公路、铁路)造成多发伤等。如何有效、迅速组织抢救,减少人员伤亡,防止急性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即研究人群受灾后的医疗急救以及灾害预防等有关的医学叫灾害医学。灾害医学涉及所有临床医学及预防医学[5]。

五、创伤学

创伤是青年人(<44岁)中的第1位死亡原因。如在美国每年约有14.5万人死于创伤,3倍于此数的人伤残,医疗及各种开支达几千亿美元。在我国目前每年仅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就超过10万人。创伤作为造成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害的常见重要原因,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对创伤后患者死亡高峰的发现和研究促进卫生行政部门在各地建立更多创伤急救中心[6]。

六、毒理学和急性中毒

研究和诊治各类急性中毒是急诊医学的重要内容。在美国,每年各州或城市中毒咨询中心可接到近200万个中毒咨询电话,其中约25%的患者去急诊或住院治疗,5万多患者因病情危重而进入iCU。在我国,据估计在城市急诊患者中5%与急性中毒有关,在农村每年10多万人死于农药中毒。随着每年世界上成千上万种各类新化学产品不断出现、各国的工业化加强和环境污染的加重,中毒已成为危害人民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诊断、治疗和预防急性中毒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内容,其往往涉及职业病学、毒理学和法医学等多学科内容,是一门新兴的发展迅速的临床学科[7]。

七、急诊医疗管理学

如何组织急救网络,建立有效的现代化急救呼救和通讯系统,研究和配备各种救护伤病员的抢救设备和交通工具,规范化培训急诊急救专业人员等都是急诊医疗管理学的内容。具体包括急诊医疗行政管理、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急诊医疗培训与教育、急诊医疗经济学等,其中很重要的是对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的研究及如何加以完善。#p#分页标题#e#

八、现代emSS

如上所述,在事故现场或发病之初即对伤病员进行初步急救,然后用配备急救器械的运输工具将其安全、快速护送到医院急诊室接受进一步抢救和诊断,待其主要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送到iCU或专科病房,这种把院前急救、院内急救和加强监护治疗这三部分有机联系起来,以更加有效地抢救急危重症伤病员为目的的系统叫做emSS[4](见图1)。emSS是目前各国研究最多、发展最快的急诊医学领域之一,从急救通讯工具的现代化以及急救中心和各级医院急诊室的电脑化和网络化,到院前多方位、立体(空中)救护,emSS已发展成为高效、发达的急救医疗系统[8]。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临床专科的特点和不平衡发展

急诊医学专科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目标定位于培训正规专业急救队伍和制定专业培训计划。与其他临床专业相比,急诊医学专业就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诊疗指南而言是一门相对新兴的学科,需要凭借多系统交叉、多学科交流融合,是在不断实践中摸索出的一条独特的专科成长之路。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即成立了急诊医学专业和学科,从时间和专业技术来讲,与世界发达国家特别是欧洲急诊医学专科的差距并不如其他专业领域那样显著,这为我国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并与国际接轨创造了一定的先决条件。

然而,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地理和人口需求不同,对急诊医学专业的发展要求有很大差别。例如,在欧美等高福利国家,急诊医学专业以不断提高心肺复苏质量、院前急救效率、建立各临床专科间互助“绿色通道”和普及全民急救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主。这些国家凭借经济优势和财力,致力于将高科技和先进装备运用于团队医疗急救和急救体系的建设[1]。以色列等一些长期处在战争或恐怖活动威胁的中东国家的急诊、急救发展模式侧重于重大创伤立体救护和急性化学中毒的诊治。而对于自然灾害多的地区和国家,急诊医学中的灾害医学分支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对于同一国家或地区,时代背景的变化也会影响急诊医学亚专业的发展方向,例如美国的急救知识和全民急救普及教育因受“911”事件等一系列恐怖活动影响,比原来更强调防恐方面的急救知识内容[9]。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与国际水平日趋接近。很多临床专业从落后世界发达国家几十年到已基本达到国际平均水平,甚至有些专业已在国际上处于先进地位。那么,急诊医学如何结合经济发展提升整体医疗水平,创新性地努力建设并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呢?

我国急诊医学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急诊医学作为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在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生命、应对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由于各种因素如社会人口的老龄化,人们对健康要求的提高,各种突发事件、灾害和交通事故造成创伤的增多,新生疾病如感染性疾病的产生,更使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院前急救

如何尽快建立快捷、有效的我国院前急救系统,规范和高质量地运作各地的“120”急救中心已成为卫生行政部门的一项重要、紧迫的工作。虽然我国已基本形成了省、地、县三级城市院前急救初级服务系统和急救网络,人员、通讯、车辆装备得到了一定的充实和改善,一些急救中心的功能已从单纯运输型转变为急救与快速转运为一体的急救医疗型,但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院前急救的资源投入存在较大差距,各城市院前急救发展也极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就我国院前急救可持续发展而言,还存在急救立法、网络建设、培训与科研、管理运作、区域性协作、国际间交流、灾害应急救援等诸多问题需要探讨和解决。

二、医院急诊科(室)医院急诊科(室)是emSS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也是医院内急救的第一线。我国目前一般500张床位以上的医院都建立了急诊科,有固定编制的医师和护士,配备了相应的急诊设

施和急救器材,方便了急危重症患者的就诊。总的来说,急诊科的应急能力和急救医疗水平综合反映了一所医院的管理、医疗水平和特色。可喜的是,2009年国家卫生部颁布了《医院急诊科建设规范》,对医院急诊科的设置、仪器配备、人员要求和培训作出较为详细的规定,为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8]。然而这些年来我国医院急诊科(室)却普遍存在着基础设施陈旧、老化,不能适应现代急诊医疗需要[如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期间国内不少医院急诊室成为疾病传播的场所],新建急诊科(室)又缺乏国家权威的设计标准和规范,院内急救的专业运转模式各地混乱不统一,不能很好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群体群伤的急救需要,急救专业医护队伍不专、不稳等诸多问题。上海某大医院所做的一项急诊患者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大医院急诊科(室)普遍患者众多(特别是老年患者),疾病谱广,涉及各个系统脏器,急诊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非常大,但是真正的急危重患者所占的比例不高(浪费一定的医疗资源来充当夜门诊的角色),需要住院的急诊患者入院困难,不得不在观察室等待一定时间方可住入各相关专科病房。因此必须建立严格的急诊就诊制度(符合急诊的情况才予以就诊),完善社区医师制度,提前分流一部分急诊患者,加强社区一、二级医院力量,帮助三级医院分担一些常见病的患者。要加大对广大普通群众的健康教育,使其认识急诊的真正含义,不要盲目地急诊就医,浪费医疗资源。对于“120”急救系统来说,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送往不同级别的医院,做到既不浪费医疗资源也不耽误患者病情。在医院内部,要理顺各专科与急诊科的关系,对急诊患者的去向必须建立一条“绿色通道”,由急诊科统筹安排患者,其次,还可以同周围的一、二级医院合作,将一些病情较轻、已经稳定的患者转至那里进一步治疗。充分体现急诊医学“抢救生命、稳定病情、缓解症状、安全转诊”的医疗实践特点。

三、重视急诊的医疗行政管理

急诊的医疗行政管理包括急诊医疗质量管理、人才资源管理、急诊信息管理、急诊医疗经济学、急诊计算机运用等方面。具体如制定急诊范围,急诊医疗各种规章制度(包括首诊负责制、急诊抢救医疗常规、急诊医疗流程和工作程序等),如何保留急诊医师和护士,急诊病例资料管理,急诊患者咨询与投诉管理,急诊医疗事故差错及其防范,急诊科的安全保卫,涉及法律问题的伤病员处理办法,急诊医疗成本与效益,等等。另外,还必须积极开展急诊医学的教学和培训,培养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和护士,重视急诊的管理和科研,如进行有关急症病因、发病机制、病程、诊断和治疗的研究,研究如何使急诊患者就诊流程更优化合理,如何提高急诊的质量并做好质量控制[5]。#p#分页标题#e#

四、加强医院急诊针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最近,卫生部专门就加强急诊抢救和提高应急能力向全国医疗机构发出通知,强调必须提高急救中心和医院急诊科对灾情、事故的应急能力和日常急救工作水平。县、区级以上综合医院原则上均应成立突发事件抢救组,由院长或业务副院长、医务处(科)主任、急诊科主任担任正、副组长,进行组织指挥,抢救治疗和后勤保障等,具体负责院内急诊工作的组织、协调并实施一线抢救和分类救治。要认真制订灾害和突发事件院内急诊保障预案,忠实执行“通知及时、各就各位、各司其职、协调合理、及时报告”的伤病员急诊处置抢救原则,在最短时间内启动emSS,调集医院所有可调动的医疗资源,安全有效、全力以赴地救助伤病员。

五、建立急诊专科医师认证体制,努力培养急诊医学的专业人才和队伍

急诊医学涵盖了广泛的临床医学知识背景和多学科操作技能。急诊服务对象是危、急、重的伤病员。“时间就是生命”,急诊医师通常需要掌握包括创伤复苏、高级心脏生命支持和呼吸道管理以及综合内科专科诊治能力(内科学各专科),例如治疗心脏病发作(心脏科)、管理困难呼吸道(麻醉学)、放置胸腔引流管(心胸外科)、急诊超声波检查(影像科)、缝合复杂的裂伤(整形外科)以及处理宫外孕(妇产科)等。急诊科医师还需要通晓几乎所有专科领域的常用药物。在美国和加拿大,需要4~5年的时间培养一名急诊专科医师。在美国,目前有近10个急诊医学专科医师和学术组织,包括aCep、美国儿科急诊医学(americanacademyofemergencymedicine,aaem)、aCoep(americanCollegeofosteopathicemergencyphysicians)、急诊医师协会(associationofemergencyphysicians,aep)、eDpma(emergencyDepartmentpracticemanagementassociation)、aBem(americanBoardofemergencymedicine)等,足见急诊医学学科以及急诊专科医师学术生涯在医学界的地位和急诊专科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有些发达国家,急诊医师还根据社会和地区的差异分为家庭急救医师和临床急救中心医师,这样更便于按需培养人才[4]。因此,对从事急诊工作医护人员素质和岗位职责往往有很高的要求。首先应热爱急诊工作,有奉献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其次要有良好的医德和心理素质,能冷静处理各种紧急情况和事件。第三,急诊科医护人员将向全科医护方向发展,实行全科医师、全科护理制。因为急诊服务对象是患急性疾病任何年龄的伤病员,这些急症包括各临床医学学科。通常急诊患者来急诊时首先遇到急诊医护人员,而有些急症,如多脏器功能不全、多发性创伤、急腹症等常涉及多个专科的问题。因此急症患者先由全科急诊医师作紧急诊断处理,有效地组织和实施心肺复苏,维持患者的生命和主要脏器功能,需要专科医师处理的,再由急诊全科医师请专科医师会诊处理。最后,急诊医护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临床技能和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仪器的操作应用。同时要完善急诊专业医师的专业晋升机制,尽快实施急诊医学专业医师准入制,建设和增加急诊医学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以培养急诊医学的高级人才。

六、加强急诊医学的科研建设

急诊急救方法篇8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前急诊专业存在的问题,认为在现有培训机制下,应加大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力度,促使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尽快建立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

【关键词】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培训;急诊思维方法;哲学思想体系

急诊医学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以来迄今已20多年,发展迅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在我国发展是不平衡的,存在着地区差异,还存在着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其中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急诊医学专业医师队伍,加快急诊急救人才培养步伐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急诊工作是否及时、妥善,直接关系到伤病员的生命安危和预后。急诊工作的状况往往标志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医疗预防水平[1]。本文所涉及的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不仅是指近期分配到急诊科工作的本科生、硕士生,还涵盖各专业科室调到急诊科工作的医师,不论其现行职称已是主治医师还是更高级别。这是由于他们均未接受过严格、正规、系统化的急诊医学专业教育和急救专科训练。

急诊哲学思想体系来源于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哲学思想体系,结合了急诊急救专业特色,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兼治的思想原则,是哲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急诊专业人员基本素质、基本修养的必要组成部分。

急诊医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近年来虽然在相关知识领域的培训方面已取得可喜成效,已形成了一系列整体方案,但急诊急救人才培训中,特别是对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培训策略中,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还未引起足够重视,尚需引起同行广泛关注。

我们认为,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不能单纯等待医师们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后,自发的形成与建立。20余年来,急诊急救专业伴随着其他专业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专家们已成熟的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应当通过培训的方式,被动灌输式地给予急诊低年资医师,即通过快速嫁接的方式传递,然后再在每一次急诊急救中或其后,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以循环强化的方式,通过内化得以实现。之后,伴随每一位急诊急救医师的成长,形成具有独特个人人格特色的哲学思维体系,并与同行共享。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维体系的建立,将大大提高急诊临床培训的效价比,促使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学会举一反三,自我教育与自我成长。

1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缺乏的表现

1.1不愿到急诊科工作或者不安心急诊工作调到急诊科担任工作的医师,一部分不安心本职工作,会找各种关系和机会离开急诊科,寻找自己专业发展的出路;分配到急诊科工作的部分本科生、硕士生会通过考研、考博等途径跳出急诊科,急诊科人才流失严重。

1.2不能潜心钻研急救医学,不能树立牢固的专业技术思想没有训练有素、反应敏捷、急救操作熟练、基本功过硬的急诊素质,其最直接、最集中的表现就是急诊救治水平较低、急救功能不到位,不能具有处置急危重症的能力,其最终结果将是贻误抢救时机,不利于伤病员。

2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缺乏的危害

2.1存在医疗安全隐患在急诊科担任专业工作的医师,缺乏急诊专业哲学思想体系的指导,就会依法执业意识淡漠,风险意识淡薄,急诊的规章制度贯彻不力,急诊服务流程的各个环节不能紧密衔接,使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得不到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的控制机制得不到完善,医疗质量和安全的责任制难以落实,存在医疗安全隐患。

2.2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诊科是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重要的部门,无论任何类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只要涉及到人员伤害时,多为急性经过,故也多在急诊首次就诊。没有过硬的急诊素质,不但极大地影响急诊急救水平的提高,也难以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3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阻碍了急诊医学的发展社会对急诊医学的需求和医学科学的发展是急诊医学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伴随着现代文明,全球经济、社会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着重大变革,人类的寿命在增长,疾病谱在改变,各种突发意外灾害事件,如地震、台风、海啸、水灾、火灾、天然气泄漏、踩踏事件、犯罪袭击等时发生,交通伤特别是陆路交通伤、生产中的意外创伤都明显增多。对于急诊医学,不但要求现场快速、准确的处理,快速安全转运,更要求医院有一支知识全面、抢救技术熟练、反应敏捷的急诊专业队伍,能在接到病人后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最大限度减少病死率和伤残率。面对现代社会的各种危重急症、灾难事故、意外伤害和突发事件的挑战,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成长周期长的现状将难以完成使命。

3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缺乏的原因

(1)急诊专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在部分程度上尚未引起相关卫生行政部门决策者和医院的管理者的认知与重视。(2)现行医学教育体制下,重知识教育,轻素质教育;重技能培训,轻综合素质培训;重近期培训效果,轻远期培训效果评价等问题,干扰了医学界对医学哲学思想体系在广大执业医师职业生涯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认知与重视。(3)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培训策略中,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与培训尚处于探索阶段,缺乏统一模式。(4)在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方面:①不能发挥急诊医师的专业特长。一方面,从事急诊专业的医师热爱急诊专业,把不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视为最大的痛苦。如果急诊科仅仅停留在只能诊而不能治,仅仅担任分诊转运的功能,急诊医师就会感到专业上没有前途,就不会安心急诊工作。在以分诊、应急和初步急救为主要职能的急诊科,医护人员缺乏社会认可,尤其是同行的专业认可,没有专业成就感,感到专业发展没有前途,因学不到技术感到自卑,极大地挫伤了急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医院中的弱势群体。②急诊医师工作极为艰辛,工作量大和工作时间长,超负荷运转,夜班多,精神高度紧张,体力消耗大,节假日无法安排休息,急诊工作的艰苦性是其他专业所没有的。③急诊医师晋职困难。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没有急诊专业职称晋升体系,急诊医生如要晋升职称必须挂靠其他原专业,而其他专业的评审专家很少涉足急诊医学,他们往往是从自己专科业务的角度来衡量,而忽略了急诊医学的特点和专业的特殊性,急诊医生由于常年脱离原专业,在这种职称评审现状下,急诊医师晋升职称困难。种种原因,干扰了急诊职业医师职业生涯规划,也同时干扰了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4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建立的必要性

4.1急诊专业医师哲学思想体系的培训与建立应是先进的、科学的急诊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快速成长的重要手段,是急诊急救医师综合素质培训远期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是促使急诊事业充满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2急诊医师工作难度大和风险极高一方面,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背景复杂,急诊医生岗位责任重大,工作中难度大和风险极高;另一方面,经常受到酗酒者、吸毒者、精神异常者和地痞流氓的骚扰,易发生纠纷,被打或被辱骂事件时有发生。如果没有急诊医学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支撑,将难以胜任急诊临床工作,或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4.3急诊医师的尴尬境地急诊医师常常面临病情危重而身无分文,或者是身份不明的患者,既要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又要承担费用无法落实的巨大压力,往往处于尴尬的境地。急诊医学临床哲学思想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急诊医生减轻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

5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培训策略

5.1引入心理学心智技能概念,通过心理学方法建立培训策略本研究中所引用的心理学心智技能的概念,通俗地讲,就是指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指导下,在急诊临床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一种调节智力活动(急救临床活动)方面的经验,它是技术能力的核心内容,是由一系列智力动作(急救临床活动中的行为)所组成的。在现行的急诊急救领域的培训实践中,通过对急诊急救医师的基础能力素质的分析,显示:急诊急救医师技术能力结构是由已习得的概括化、系统化的知识系统(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性知识)与技能(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组成的多层次结构系统。而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与急诊专家的最显著区别在于心智技能的差别。

我们认为伴随着社会以及急救医学发展的需求及要求的日益提高,在急诊急救医师能力的各要素中,科学的急诊专业哲学思想体系指导下的急诊急救医师的心智技能已愈来愈居主导地位。因此,倡导具有远期培训目标的科学培训,目的是要实现专家哲学思想及技术能力向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的传递过程。通过培训,在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的头脑中快速形成专家经验的心智技能,培训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1)在培训之前,全面获得存在于专家头脑中心智技能模型,包括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科学研究方法等,并将专家唯物主义、辨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模式化,再把它转化为培训内容。(2)在培训中,通过给学习者提供专家解决此类问题时所面临的情境,使学员身临其境,能根据模型所提供的专家的心智技能,模拟专家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诊断策略,从而快速地在学员头脑中形成专家经验。

5.2终生教育与终生学习急诊急救专业执业医师的培训,是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的动态培训过程。是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加强动态培训与动态评估,建立急诊思维方法,思维模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等,建立唯物主义、辩证发展观、整体论的急诊临床哲学思想体系,形成由被动的终生教育到主动的终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转变。

6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哲学思想体系培训评估

由于智力活动(智力动作)是心智技能的构成要素,因而智力动作的形成与心智技能的形成是一致的,即智力动作的形成阶段反映的就是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在心智技能模型培训实践中,通过对学员在预设急救情景下采取得急救措施进行干预与评估,达到专家级急诊急救心智技能培训的目的。

智力动作的形成受学员已有的知识水平的影响和制约,相应的使心智技能的形成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模式定向阶段。在心智技能培训中,学员的模式定向往往是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而获得。在这一阶段,学员了解模式的原样,体验专家智力活动模式,即知道在一定的急救情景背景下,该采取那些步骤或如何完成,从而明确活动的方向,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为进行模式操作提供内部控制条件。此阶段属于模仿阶段。第二阶段,模式操作阶段。此阶段学员将亲自应用专家智力活动模式去解决问题。在心智技能模拟培训中,学员对设计情景作出即时应答,采取行动,并亲手操作,完成一定的急救模拟任务指令。此时学员所作出的动作可以在头脑中产生完备动觉映象,形成场景记忆与动觉记忆,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和内化打下基础。第三阶段,模式内化阶段。经过前两阶段的培训,在专家哲学思想及技术能力模式指导下形成规范化,模式化临床实践技能,由初步掌握转向头脑内部,形成潜意识,借助语言来作用于观念性对象,从而对相关急救情景进行加工改造,触类旁通,是专家智力活动模式在学员头脑中转化为心理结构内容的过程,即完成由急诊专业低年资医师向急诊专家的过渡。

与以上阶段相对应,分别采取观察法、会谈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评估,并采取汇报法、问题法、总结法等加强学员自我评估。

参考文献

急诊急救方法篇9

【关键词】规范管理;急救系统;急救成功率

内科患者的特点是老年人、慢性患者居多,大多患者在长期患病中,容易耐受各种症状,当出现急重症发作先兆时,警觉性降低。就诊过程中由于路途折腾、无人陪伴、候诊时间相对较长、排队缴费等原因,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门诊的突发事件是指患者在门诊挂号、候诊、就诊、缴费和取药等过程中所发生的意外事件[1],常见的类型有低血糖反应、晕厥、抽搐、意外摔伤、呕血、心力衰竭等,通过规范完善各项急救措施与管理后,抢救成功率大大提高。

1临床资料

本科在2009年3月~2012年12月发生门诊突发事件共43例,分别是低血糖反应22例,晕厥10例,抽搐6例,意外摔伤2例,大咯血1例,心力衰竭2例。

2完善急救系统

2.1院内多种支持系统配合在院领导的支持下,科内急救系统取得急诊、外科、神经科等多个重点科室大力支持。门诊办对挂号厅导诊人员的急重症识别知识定期培训,对急重症早发现、早转诊、早治疗。后勤科室和药房指定人员及时调配急救仪器和药品。健康教育组制作各种疾病健康宣教小册子,在门诊大厅及各楼层免费发放,提高患者对急重症的识别能力。

2.2制定急救流程、指引本科制定了各种急症的应急预案、急救流程及指引,并做成急救小册子,人手一本方便随时阅读。患者的病情是错综复杂、变化无常的,护理人员必须运用所学知识科学灵活运用,对患者采取综合的急救措施[2]。

2.3配备必须仪器及急救药品保证急救物品配置合理,为急救赢得宝贵的时间。本科配备了中心吸氧、简易呼吸囊、吸痰、监护仪、气管插管物品、急救药品及转运设备,紧急情况下可直接向指定科室及药房调配使用急救物品。

2.4安排固定值班医生科内统一安排门诊常驻医生,由门诊护长安排每天固定值班医生,在开诊时段,负责紧急情况处理,实行留守负责制。

2.5重症患者安全转运急重症转运是一个监护、治疗、护理的过程[3],是抢救危重病患者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科制定了急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指引,由参与急救的副班及值班医生护送重症患者转运到急诊或相关科室,避免转运途中再次发生突发意外。

3规范管理

3.1严格的质控管理制度加强门诊急救流程的规范管理,提高门诊护士的急救意识和应对突发病情的急救能力尤为重要。本科的急救系统在护理部质量委员会及医院医师质量委员会的指引下进行修订整改。护理质量由区护长每月组织质量检查及分析整改,科护长每月进行抽查,护理部质量委员会每季度检查质控;医疗质量由门诊办、科主任及医院医师质量委员会进行质控。通过环环相扣的严格质控管理,保证每次突发事件均能顺利处理,提高救治成功率。

3.2严谨的培训及考核制度本科要求门诊护士对急救程序、仪器使用、各系统危重症疾病识别、安全转运等必须考核通过。培训方法及考核方式是采用模拟急救现场进行,注重结合实际、贴近临床,考核护士在抢救患者过程中相互协作能力、团队意识和护士长指挥能力。

3.3仪器与药品管理急救药品、器材及物品做到:定数量、定点放置、定专人管理、定期消毒、定期检查维修。急救药品由专管员与护长共同清点齐全后,柜门上不可拆卸的塑料扎带,急救时剪开扎带即可使用,有效避免物品缺失。专管员每月清点,主班护士每天清点记录,进一步确保仪器和药物处于应急状态。

4结果

本科制定并运用完善的急救系统对43例突发事件进行急救,22例低血糖反应及1例癔症抽搐患者在门诊急救处理后好转,继续门诊就诊,其余20例患者经门诊初步抢救后均安全转运到急诊治疗,无死亡病例。

5小结

门诊人流量大,病情复杂,必须靠护士加强动态巡视观察发现,及时启动有效救治系统。因此门诊护士应掌握急救程序、仪器使用、各系统危重症疾病识别、安全转运等多方面专业知识,早期发现病情变化,避免失去最佳急救时机。本科通过规范门诊急救系统,加大力度进行培训演练及考核,使门诊医护人员在紧急情况下运用自如,有效提高急救成功率。时下护理风险管理已成为护理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急救管理是其中的一部分,积极采取完善各种防范措施,既提高护理安全系数也提高患者安全系数,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人性化管理服务理念。

参考文献

[1]吴莉莉.门诊突发事件的急救与管理.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292.

[2]张凤茹.门诊护士如何做好患者突发意外的急救.临床医药实践,2010,19(5):623.

急诊急救方法篇10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3-0391-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2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患者都经过冠状动脉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等方式进行诊断后确诊,患者均无合并恶性心律失常、心衰、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将全部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研究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42~77岁,平均年龄为(60.11±11.21)岁,急救所需时间平均为(2.56±0.64)h;对照组患者中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8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为(58.32±8.21)岁,急救所需时间平均为(3.04±0.59)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上的对比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使用一般性护理方式。

1.2.2研究组

研究组患者使用急诊护理方式,具体表现在:

①成立急诊护理方式的管理小组,并由护士长担任组长,积极征求专家的意见,收集急诊护理的相关资料,根据科室的护理工作具体情况成立急诊护理等级责任体系;改善传统的三班固定排班形式,并以日常护理工作量和难易程度对上班时间进行相应的调整,合理使用医院护理资源。

②定时为急诊科护理人员开展专项急诊培训活动,主要内容包括:具体的护理方式、详细的护理内容、急诊科专项的急救技能训练和急救模拟练习等。

③实行具体的急诊护理方案,要求急诊分诊护士在接触到急诊患者后,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伤痛程度等进行评估,即能在接收到急诊患者后1分钟之内正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安排患者进入急诊护理的专项通道,并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至急救室,将急救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1]。

1.3疗效评定标准

①对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和急诊室抢救时间进行记录,并对两组患者开展急诊护理方式的护理效果所需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时间等进行对比;②根据两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率进行对比[2]。

1.4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取SpSS17.0的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采取均数±标准差(±S)表示,独立样本主要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取X2检验,(p

2.结果

研究组患者的分诊评估时间、急诊室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时间及住院时间分别为(0.54±0.24)min、(41.24±5.78)min、(82.51±22.15)min、(11.52±3.14)d明显少于对照组(2.34±0.36)min、(55.31±76.19)min、(130.12±36.32)min、(13.10±4.1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两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率进行对比,其中对照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的例数为20例,复发率为32.3%;研究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的例数为4例,复发率为6.5%。由此可得出研究组患者出现急性心肌梗死院内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急性心肌梗的临床特点包括:发病早、病情发展快、发病早期出现较高的死亡率;根据研究调查显示,患者在发病的一个小时内出现死亡的概率为20%左右。对急性心肌梗患者尽早使用急救干预方式,能有效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缺氧的症状,进而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抢救效果。急诊护理方式是以临床护理方式作为基础的新式型急诊科护理形式,充分考虑到急诊科护理工作所需承受的强度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殊病情等特点,应尽量缩短接收患者至实行手术停留的时间,加快急救速度,因此,要求急诊科护理人员在有限时间内为患者实行规范急救干预护理措施,同时做好预见性和规范化护理工作[3]。

实行急诊护理方式能进一步提升急诊科的护理质量,在有效的时间内对患者实行护理干预救治,对挽救患者性命,改善护患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本次研究表明,研究组患者分诊评估和急诊室抢救的时间为(0.54±0.24)min和(41.24±5.78)min,以及球囊扩张时间和住院时间为(82.51±22.15)min和(11.52±3.14)d都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行急诊护理方式能减少救治患者的时间,加快抢救速度,同时有效降低性心肌梗死院内复发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王桂芳.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17):22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