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移动通信的看法十篇对移动通信的看法十篇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51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1

关键词:显示通话内容通话记录移动终端

中图分类号:tn92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9-0038-02

1引言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半导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已从简单的通话工具变为一个综合信息处理平台,成为移动办公、移动商务的重要工具,这就对移动终端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移动通话记录作为一种新的信息载体,可以通过数据挖掘的来发现蕴含在其中的重要信息。本文在现有移动终端的基础上,采用更新软件的方法,通过提取移动通话记录的特征,数据预处理,生成语音和文字记录,用于显示通话内容的通话记录,具有非常高的准确率。

2设计内容

语音通话是日常使用手机最重要的业务,通话的内容往往很重要,需要能够保存并查看,比如打电话过程中谈及的一些号码,地址,数据,日期等重要的事情,在不方便手动记录的时候,就会造成信息的丢失和遗漏,录音的功能操作很不方便(尤其在开车过程中,操作录音会导致危险),而且播放的过程也会受环境的限制,公众场合不方便查看,现在设计一种简单易操作,进入通话记录,预览通话记录,能够很方便得查看之前的通话内容,以文字或者语音的形式显示给用户,非常的快捷和方便。

目前相似的方案有一种基于通话记录映射多媒体文件的方法和移动终端。现有的技术缺点是通话的内容不能方便的供用户查看,必须通过用户繁琐的操作来达到查看通话内容的目的,最重要的是目前还没有通话记录能够文字形式显示通话内容。

而文本提出一种基于通话记录映射多媒体文件的方法和移动终端,通过所述方法在存储通话记录时,将该通话的录音或视频多媒体文件的地址信息映射到该通话的通话记录中;当需要播放该多媒体文件时,根据该通话记录中映射的多媒体文件的地址信息查找该多媒体文件,进行播放。最重要的是使用户在保护隐私和安全地前提下,进入通话记录就能看到通话内容概要,进入详情能够看到具体的通话内容。以文字或者语音的形式展示给用户。免去了手动记录通话内容的繁琐和满足随时随地查看通话内容的要求,类似短信的预览和阅读。

3设计方法

(1)设置,用户可以选择记录或者不记录通话内容,显示或者不显示通话记录内容,显示的内容格式为文字或者语音,是否设置查看密码等,通过设置模块做以上设置。

(2)通话中,如果用户设置记录通话内容,则记录下通话的内容,通话结束后,根据通话的语音内容,翻译成文字,根据某种排序方法存储到某一区域

(3)进入通话记录,如果用户设置为显示通话内容,系统根据当前的通话记录的index,搜索到匹配的通话内容记录。

(4)如果用户设置的显示格式为语音,则播放语音录音,如果用户设置的是文字格式,则文字形式显示预览,类似于短信预览。

流程图如(图1)。

本(图1)中第一部分主要是语音转换为文字,该部分需要另一个程序作为转换,变为手机可以识别的格式,该部分可使用第三方或者现有的程序处理实现。第二部分为通话记录中显示通话内容的方式和界面,通话记录显示通话内容时序图如(图2)所示:进入通讯录的时候,按照号码或者姓名,找到对应的通话内容,调用,显示。当focus在某个通话记录的时候,通话内容能够自动的显示。

4创新与总结

本文设计能够快速的预览通话内容,进入通话记录,当焦点在某条记录的时候就能够显示通话内容;同时能够以文字的形式显示通话内容,滚动显示,给用户预览,同时也可以显示全部内容。关键点是通过通讯录查看通话内容和通话内容能够以文字格式显示。通话内容查看的方法,和通话内容文字显示在通话记录的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李宗恒,李俭伟.主要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发展现状及前景展望[J].移动通信,2010(Z1).

[2]姚昱旻,刘卫国.android的架构与应用开发研究[J].计算机系统应用,2008(11).

[3]公磊,周聪.基于android的移动终端应用程序开发与研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08(08).

[4].基于Linux的设备驱动程序的加载方法[J].信息通信,2008(03).

[5]孙凯,杜景琦,胡冠.嵌入式Linux设备驱动程序设计方法[J].仪器仪表用户,2008(02).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2

(一)国外研究综述。Globalwebindex对网上购物的使用设备进行了调查,超过1/4的互联网用户会进行移动电子商务活动,而其中有超过1/10的线上用户会使用平板电脑或者移动手机进行购买。多设备多渠道的电子商务正在兴起,移动电子商务这一群体的前景十分光明。根据著名商业资讯公司Bain&Co的最新报告,从全数字频道的大局出发来看,移动支付用户平均的花费要比不使用移动支付的用户高出2倍还要多。对5个国家的25,000名消费者进行调查发现,超过一半的消费者知道并了解移动支付。而且有1/4的消费者愿意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店内支付,这个数字还处于不断增长当中。Bain&Company的伦敦总部合伙人和报告主创人StephenBertrand说过:移动支付用户趋于年轻化,并且美国、英国和德国的用户要比平均用户更富有一些。移动支付离不开银行,但一般银行会因为app的建设缓慢而错失一些机会,而调查显示,我们的消费者依然会使用它们的移动支付。(二)国内研究综述。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7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手机网民也达到了2.77亿,手机上网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移动电子商务正在全国范围内呈现出巨大的市场前景。根据艾瑞咨询的《2010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市场研究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移动电子用户数量激增,已经达到了3,668.4万,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17.7%,而移动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也较2008年增长了187%。艾瑞的评估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速度将超过世界其他地区。

二、移动电子商务的基本涵义

(一)移动电子商务概念。移动电子商务是通过手机、传呼机、个人数字助理、笔记本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它是移动通信网和因特网的有机结合。移动电子商务其本质与传统电子商务很相似,都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使买卖双方互相沟通,在两者协商一致的情况下,进行买卖交易。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移动电子商务是对传统电子商务的一种颠覆。移动电子商务将原来的电子商务从有线通信发展到现在的无线通信,它将原本的商务形式从固定点到随时随地无盲区,它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种新的形态,将原本分散的零售商渐渐的整合,进行有秩序、有条理的管理,使更多的散兵聚在一起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效率成为移动电子商务的又一大杀手锏。由于自身的特殊性,移动客户端的大力发展,为移动电子商务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步骤。移动电子商务的特点在于简单、快捷和使用过程无压力,消除了距离和地域的限制,可以为用户提供方便的个性化服务。同时,移动电子商务中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它已经不仅仅是局限于从移动购物网站进行的买卖交易,现在更多的是着眼于用户的个性化服务,比如个人娱乐享受、个人数据系统的管理、信息服务,个人理财业务等。(二)移动电子商务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和无线数据通信技术是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目前,支持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技术主要包括:无线应用协议、移动ip、蓝牙技术、通用分组无线业务、移动定位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等。无线应用协议(wap)是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核心技术之一。通过wap,手机可以随时、方便、快捷地接入互联网,真正地实现了不受时间和地域约束的移动电子商务。它是一种无线通信协议。目前,很多电信推出了多种wap产品,包括wap网关、应用开发工具和wap手机,向用户提供网上资讯、移动网银、机票订购和网上游戏等服务。wap主要会受移动通信带宽的影响。移动ip通过网络层改变ip协议,从而实现移动设备在互联网上的无缝漫游。蓝牙技术可以很方便的实现小范围内的无线通信,且成本低、功耗小。GpRS突破了GSm只能以9.6kbps进行数据通信的限制。通过采用分组交换模式,使GpRS最高传输速率可以达到164kbps。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不仅把通信速率提高到2mbps,更把手机变成集语音、图像、数据传输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未来通信终端,大大促进了移动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

三、移动电商的井喷式发展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移动电商井喷式发展的一年,各大企业在移动电商发展方面可谓是煞费苦心。广告的大力投入,各种新的营销手段层出不穷,可以看出在数字化的大时代里,每一家电子商务公司都期待可以分到一杯羹,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2013年度比较成功的几个移动电子商务案例:(一)淘宝“双十一”。“双十一”始于2009年,当时支付宝一天的交易额接近1亿元,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到了2012年11月11日已经彻底成为可以载入史册的一天,这是一个销售传奇。2013年“双十一”更是让成千上万的卖家期盼已久的时刻。一天的交易额达到350亿元又成就了一个销售神话,完爆美国成名已久的“网购星期一”感恩节120亿销售额的促销狂潮。更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手机支付已经占到了淘宝支付的20%以上。可以看出,移动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了新的趋势。(二)微信游戏。2013年腾讯借助微信的发展果断推出了微信游戏平台,虽然目前微信搭载的app应用并不多,但以微信用户的巨大规模为载体,它的市场收入方面却有着惊人的表现。腾讯自己研发的几款小游戏的用户规模均超过了一亿。在收入方面,《天天酷跑》上架不足24小时就登上了苹果appStore畅销榜的第一位。第一天收入就达到500万,最高一天内可以达到700万,是国内第一款月收入过亿的移动游戏。(三)微信红包。2014年新年期间,为了迎合新年的喜庆气氛,各大移动电商应用平台纷纷推出了抢红包活动,最主要的三个分别为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和新浪微博的让红包飞。而其中又以微信红包最为成功。这三者当中只有微信红包是以现金的形式回馈用户,除夕到初八这九天微信平台发出4,000多万个红包,共有4亿多人民币被发放到用户手中,从表面来看,腾讯公司白白送出4亿多人民币,殊不知,1月28日的腾讯单日股价涨幅达到6.9%,市值直逼万亿大关。同时,用户领取红包必须通过微信支付,所以用户必须使用微信绑定银行卡。一个微信公众号一天拉了几千万个用户绑定银行卡,激活几亿微信用户的储值账户,其他商业模式瞬间石化了。毫无疑问,腾讯成为了新年期间的最大赢家,也奠定了未来微信支付地位的基础。

四、移动电子商务崛起的原因

(一)平板电脑的普及化。在2011年,平板电脑的销售量达到历史新高,使用者的增多使得平板电脑用户成为电商消费的主力军。adobe公司的调查显示,来自平板电脑的订均为123美元,而来自台式电脑的平均订单为102美元。而且调查还显示,平板电脑的用户年龄段大都分布在18~34岁,其中29%的用户年收入75,000美元,较高的财富值也大大增加了他们的购买量,这为移动电商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契机。(二)消费者在使用移动端的购买欲大大超过了在使用pC端的购买欲。研究表明,消费者在使用移动端进行网页搜索所使用的关键词长度是使用桌面搜索时的两倍。原因在于,用户在使用移动端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搜索不佳的情况。这时用户的思维就会更加的专注,进而获得更为准确的信息。另一方面用户在使用移动端进行消费时心情往往比较迫切,在得到搜索结果后,高达88%的用户在24小时内就会下订单。所以,对于电商网站是一大启示,在移动端的时候,尽量追求简单,以便用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决定。(三)来自移动端的搜索广告点击率激增。著名广告公司performics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1月,移动广告的点击率比桌面搜索广告的点击率高出45%。高的点击率表明用户进行了更多的搜索,最终为零售商带来了更多的利益。利益才是经营的根本。(四)夜间移动购物的商机。现今社会,上班族形成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而其群体的特点通常是上下班时间忙于收发电子邮件使用社交网络,所以他们上网购物的时间大多在晚上。谷歌的移动广告显示,来自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搜索请求,于晚上九点同时迎来高峰。这同样是一个契机。(五)移动互联网拥有巨大的潜力。有研究显示,在2011年,社交网络中30%的流量来自移动设备,这其中使用浏览器访问的数量为4,200万,使用移动应用访问的用户数量是3,800万。可以看出,移动网络和移动应用还有足够的潜力和市场等待我们发掘。现如今,移动网络就是商机的大门,而移动应用则是商机的载体,所以想要通过服务获得利益,做好移动网络则是必不可少的,更好的移动网络建设和移动应用开发运营将成为重中之重。

五、移动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式

(一)存在的问题1、无资质认证审核。传统的互联网企业通常需要通信管理局的iCp证,并且还需要当地公安局的备案才可以进行正常运营,特殊一点的电商企业还需要特殊的许可证。以经营为目的的电商网站还需要具备《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然而,现在的移动端只有wap网站有iCp的备案,对于那种经营性的电商网站并没有特殊的资质审核。2、监管机制不够健全。监管机制较为匮乏,直接导致一些移动应用的经营商受利益的驱使,放松管理,对商品进行虚假的宣传,肆意加载各种恶意插件,使消费者的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然而,目前我国的相应监管部门主要依靠消费者的投诉进行监管,这种力度是远远不够的。3、政府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对于我国来说,移动电商的发展速度足够快,但也正处于初级阶段,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并没有涉及到这些方面,市场运行的机制也并不规范和完善。(二)解决方式1、对移动电商的信息进行正规备案。加强政府各工信部门之间的互动,将移动电商的信息加入互联网管理机制体系当中。同时,对各移动电商进行正规备案,进行更多的实名认证,还要有具体的工商注册信息和经营信息。2、完善监管机制。加强我国三大移动运营商的联系,完善以移动网络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网络监管机制,统一监管机制标准,加强移动网络信息技术平台的监管和平台的建设工作,及时查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最大限度维护消费者的利益。3、健全法律法规。政府出台相关的法律或者在已有法律基础上进行修订,并按照实际情况明确移动电商违法行为的范围及界定标准。

六、结论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3

   1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发展趋势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移动通信新技术研发方向,决定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总的发展趋势,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企业对核心技术的掌握程度,是其产品升级换代的关键,更是企业开拓更加广泛市场的法宝。而专利拥有量的多少是表征企业掌握核心技术的一项重要指标。图1是移动通信领域专利申请发展趋势。表1移动通信领域专利申请逐年发展趋势一览表。从图1和表1可以看出1994年以前,在我国移动通信领域,新技术研发一直处于低靡状态,专利申请量很少,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移动通信业的起步阶段。进入1995年后,人们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新技术研发热情逐年走高,专利申请量也是逐年上升。1995年的年申请只有101件专利,而到2006年,其年专利申请量高达1877件,是1995年的18倍。这说明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自进入1995年后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2006年至今是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黄金期。

   2我国移动通信技术专利的国、省分布

   据信息产业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1-7月份,全国移动电话用户累计净增7083.5万户,达到92983.7万户。12月份,全国德律风用户净增961.8万户,其中固定德律风用户减少130万户,移动德律风用户净增1091.8万户。全年累计净增德律风用户11802.4万户,总数到达12.71亿。其中,固定德律风用户减少922.6万户,到达2.85亿户,其中无线市话用户减少1076.2万户,到达1787.0万户;移动德律风用户净增12725.1万户,到达9.86亿户;3G移动德律风用户净增8137.2万户,到达12842.4万户。如此庞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无疑加剧了移动通信技术市场的竞争。表2是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前十强国、省专利拥有量一览表。从表2可以看出,我国的广东和北京申请的关于移动通信技术方面的专利,均超过了韩国和日本;位居第一和第二名;排名第五的上海专利拥有量也超过了美国、芬兰、瑞典;浙江和山东位居前十强的第八和第九名。由此说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在移动通信领域,已掌握了大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经济强国在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市场的垄断。就拿排名第一的广东省来说,这些年来在移动通信领域主要从事的研究有电话通信;无线通信网络;图像通信等方面,其代表性的专利有:在移动通信中协助导航的方法及移动终端;一种移动网络电话系统及无线接入点;电视系统、移动通信终端与电视系统的通信方法;一种移动通信终端;在移动通信中获取信息的方法及移动通信系统;一种移动通信网络业务接入系统及方法;对本地ip数据进行管理的方法及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终端的网络接入方法及移动通信终端;基于wCDma核心网实现移动通信的系统及终端接入方法。

   3移动通信技术研发涉及领域分布

   移动通信行业主要有通信标准制定、芯片制造和协议软件、电路元件供应和系统组装三个环节。所有关于移动通信的技术研发都是基于以上几点进行的。表3是移动通信技术研发技术领域专利申请量一览表,从表3可以看出,近年来在移动通信领域的技术主要研发方向和热点是:H04Q(选择);H04B(传输);H04L(数字信息的传输);H04m(电话通信);H04w(无线通信网络);H04J(多路复用通信);H04n(图像通信);G06F(电数字数据处理);G01S(无线电定向;无线电导航;采用无线电波测距或测速;采用无线电波的反射或再辐射的定位或存在检测;采用其他波的类似装置);H05K(印刷电路;电设备的外壳或结构零部件;电气元件组件的制造)。其中最为活跃的研发领域是H04Q(选择),其代表性的专利有;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接收mBmS业务的方法;第三代移动通信协议栈系统中防止RRC资源配置冲突的方法;移动通信网络信号监测终端一种移动通信自动巡检拨打测试系统;一种基于信令中继技术的移动通信号码携带的系统及方法;移动通信终端机;移动通信网络管理声光告警系统。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4

   “拉锯战”还是“南辕北辙”?

   先进的移动业务对传统固网业务的分流和替代本无可厚非,但在我国电信市场上,运营商被硬性地要求只能是固网运营商或者移动运营商,这种分流和替代就显得极其不公平,只能会导致移动运营商和固网运营商的两极分化。

   站在更高的立场上看,在市场竞争中,“拉锯战”绝对是一个利好的名词,作为国有企业且关乎国计民生的我国电信运营商更被寄予了厚望,“拉锯战”表现出来的相持不下能够促进竞争双方的进一步发展,是引入竞争的初衷,也是最好的归宿。

   透过今年信息产业部的各项统计数字,我们看到的却似乎是另外一回事。

   从用户发展趋势上看,移动电话用户快速稳定增长,固定电话用户发展逐步放缓。据统计,2004年前三个季度新增固定电话用户分别为1777.7万户、1440.7万户和1143.5,其中10月份固定电话用户仅新增377.2万户,远低于去年平均每月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04.4万户的水平。其中,从1—10月份的统计数字来看,新增小灵通用户占新增固定电话用户的54.5%,是拉动固定电话用户增长的主要力量。但是,目前小灵通用户的发展也有所回落,第三季度新增小灵通用户数已低于新增固定电话用户数。

   另有统计数字显示,广东省境内固网运营商2003年的市场份额比2001年下降了15.9个百分点,发展形势可见一斑。还有业内人士透露,固定电话拆机用户有可能与新增用户持平。

   业务收入的比较也反映出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竞争力度越来越大。在本地通话方面,2003年、2004年固定电话通话量同比分别增长7.2%和2.9%,固定本地moU(每用户通话量)下降也十分明显;移动电话通话量同比分别增长45.2%、39.8%,移动本地moU也有所增长。不仅如此,固定电话本地网业务占整个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由31.8%(1—7月份)下降至31.70%(1—8月份),再到31.67%(1—9月份),而去年这个时候的比例却为32.45%。

   显然,移动分流不可逆转,固网运营商虽然大力发展小灵通和宽带用户,却还是挡不住用户数量和业务增长下滑的趋势,固网市场日益萎缩。电信市场当前表现出来的是移动运营商与固网运营商之间的“拉锯战”还是“南辕北辙”,不言自明。

   中国电信业的“敏感期”?

   电信市场呈出的移动运营商与固网运营商之间的“南辕北辙”显然不可能是正常的现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预示着我国电信业已经走到了一个敏感时期,也是关键时期。

   改革的初衷在这个时期尚未真正实现。当初,电信业一系列的改革重组之后,我们电信市场引入了更多的竞争者,并初步形成了六大运营商同台竞争的市场格局,这也是今天我们所能够看到的电信业改革的最大成果。但是,作为电信业改革更大的初衷,公平、公正、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仍然没有建立起来。

   就公平、公正而言,当前电信市场显然还不够格,主要体现在企业竞争条件不平等和实力失衡上。前面提到,由于不对称管制,固网运营商被硬性地要求与固网捆绑在一起,也就只能伴随着固网市场的萎缩而萎缩,并背负了普遍服务、冗员、非生产机构等许多历史包袱,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电信仅2003年用于国家贫困县的电信普遍服务补贴就达20亿元。此外,电信企业实力也严重失衡。据电信专家陈仕俊介绍,移动运营商的盈利能力远高于固网运营商,在移动运营商中,中国移动的盈利能力又远高于中国联通,如2003年中国移动股份有限公司利润率为22.4%,中国联通股份有限公司利润率为6.2%,中国网通首次出现亏损状态,中国铁通则处于亏损的边缘。

   从当前来看,有效的市场竞争秩序也还谈不上,这主要表现在“恶性”价格战愈演愈烈、人为阻碍互联互通事件不断等方面。由于上述的这些原因,电信企业效益大幅度下降,并导致了“增量不增收”情况的出现。从信息产业部1—10月份的统计数字来看,虽然用户数都在迅速增长,但固定通信和移动通信的apRU都在大幅下滑,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又据相关统计,去年行业用户数增长26.4%,而收入增长只有13.9%,利润增长更是趋于停滞。

   外国运营商在这个时期只会望“门”生畏。很自然地,我国电信市场机制的不健全,必然令外资心生畏惧。12月11日开始,我国基础电信业务市场将逐步开放,但据说外资进入的热情并不是很高,这是我们必须直面的问题。

   2004年以来,我国电信运营商及其主管部门坚定不移动地电信强国目标靠近。强国必须强企,但是,由于电信市场机制的不健全,以及法律法规的缺失,电信企业做强不易,实现电信业强国的战略目标自然更加渺茫。

   如此看来,我国电信业犹如在“十字路口”徘徊,何去何从呢?

   解决之道在哪里?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我们已经清楚地知道了当前电信市场的存在问题,理应想方设法地寻求解决之道。目前,中国电信市场危机已显,我们解决问题时不我待。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5

看过多方对此事件的报道后,我能理解中国移动的收费动机。中国移动的官方解释是:运行ott业务需要持续占用通信网络信令资源,容易造成通信网络拥塞,不仅影响基础通信业务的质量,也给基础通信网络的安全运行带来隐患。微信团队的解释是:信令问题是因2G网络不能支持移动互联网时代app长期联网特性而产生的。

这些话太专业,用形象的语言翻译过来即是:在中国移动修的公路上,车道只有4条,却总有一些被一个叫微信的小面的长期排他性占道拉客运输。小面的虽然向中国移动多交了养路费,但它在拉客时却是免费的,把相当一部分以前乘坐中国移动收费大巴的电话、短信和彩信客户吸引走了。中国移动打算盘后发现,小面的多缴的养路费,远远抵不上移动收费大巴的损失,自己亏大了。

那么,收费就能阻止微信占道拉客的情形吗?对此问题,中国移动和腾讯微信团队都认为不能。因为,钱只能解决客户问题,微信抢道运营,在根子上属于技术问题,还需要用技术来解决。

中国在2009年颁发了3G牌照,并特别照顾地把国产3G标准――tD-SCDma的牌照给了中国移动,但因为中国移动对3G建设瞻前顾后,其网络至今仍以GSm为主,这种相对落后的2G通信制式,只能承载语音和短信服务,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很弱。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奇异的画面:对ott业务着急上火的只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不以为意,那是因为后两家运营商在3G网络的运营上,走在了中国移动的前面,ott业务反倒对它们有加分的效果。

其实,ott带来的信令矛盾并非头一回,它在移动QQ时代就出现了苗头。据称,在2010年的春节之前,中国移动总经理李跃就专程去深圳腾讯总部协调此事。只是,当时的中国移动只把问题聚焦在钱上,没有看到移动QQ掀起的“破坏式创新”大潮。

破坏式创新,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雷顿・克里斯腾森(ClaytonChristensen)提出的一个概念,它形象生动地描述出了创新在替代陈旧技术过程中的粗暴和残酷。这很符合微信在当前对中国移动的压迫之势。

也不能全怪中国移动感觉迟钝麻木。在近些年,圈内出现得最多的是绘画绣花一般的微创新,除了苹果的itunes音乐商店和ipad平板电脑,能够和破坏式创新“沾亲带故”的事物少之又少。所以,中国移动不会想到自己这么快就会被腾讯的“破坏式创新”盯上。而在成功说服腾讯,并心满意足地收到对方补交的一笔信令费后,中国移动回头找来神州泰岳代为开发自己的ott――飞信,期望借这个与移动QQ功能相似的产品,从腾讯身上挖点肉走。这似乎是中国移动赶搭移动互联网的第一个标志性动作,但他们第一次从被动变主动的机遇,被在市场上小有收获的飞信遮住了。

此后,在美国广受欢迎的Skype,因为具有免费语音功能,而被中国电信以“不具语音业务资质”武断叫停,及至微软在2011年1月以85亿美元重金收购Skype时,我们的运营商仍然没有触动,中国移动错失第二次扭转局面的机会。

第三次机会出现在微信问世之初,即2011年1月。当时,微信以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等免费功能,迅速俘获手机用户芳心。到2013年1月24日,微信用户数达3亿时,新增1亿用户所耗时间仅需150多天。在这之前,中国移动还似梦中一般,不为所动。直到当工信部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移动的年度大红包不红――蛇年春节期间拜年短信数量增幅同比严重下滑之时,中国移动终于感到形势逼人。

对于中国移动因连续错失3次机遇而身处被动,我们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世界已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而中国移动却还在固守上世纪固话的运营思维,白白浪费了自己拥有的7.1亿手机用户资源。

其实,漠视ott机遇的不只中国移动,其他无论是中国电信先后推出的天翼Live和翼聊,还是中国联通推出的沃友,以及英国沃达丰推出的社交类互联网应用360,还有就是西班牙telefonica、英国沃达丰、法国orange、意大利telecom及德国电信等欧洲5大电信巨头联合推出的即时手机短信系统“Joyn”,这些项目通通遭遇失败的处境表明,以电信人的观点来看待移动互联网式创新,已经成了传统运营商们的行业难题。如果再不转变思维,革新运营方式,也许真如一些专家所言:二三十年后,世界将再无运营商。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6

关键词:移动电视节目风格电视文摘新风尚

美国的in-Stat/mDR在其的报告中指出,全球地面(移动)数字电视市场已度过一个高速成长的时期,2009年,移动电视服务将创造每年54亿美元的价值。这样的市场前景对电视业界来说无疑是太诱人了,从CCtV、SmG到凤凰卫视都在倾力打造新的媒体市场,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抢占更多的资源市场。对新媒体电视而言“内容为王”还是不变的黄金法则。笔者在此对移动电视节目的制播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移动电视的优势

1移动传播的收视形态

数字移动电视采用先进的数字电视技术,电视节目经过数字编码。通过无线发射、地面接收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传播。

它与传统的模拟电视无线传播有着本质的区别,最大的优势就是支持移动接收,通过发射信号的单频网布设,使得数字信号覆盖达90%以上,在此范围内经无线接收,均能收看到高质量的电视画面,即使当车辆行驶速度高达150km/h时也不影响接收。也就是说受众在移动的状态可以收看到同传统电视和网络一样的及时信息。东方明珠移动电视作为全国第一家、世界第二家最早成立也是最早赢利的移动电视,已在上海的地铁、公交、楼宇、出租车和手机上建立起了上万个视频终端,如今上海市民每天的生活或多或少会受到这个户外立体交通播出平台的影响,可以想象一下:早晨吃完早饭出门坐公交车,车里在如火如荼地播放着公交移动电视的节目、这时旁边驶过一辆播放taXi电视节目的出租车;走进写字楼,电梯口的液晶楼宇电视正在热情地播放着精彩的广告和节目;下班后去超市购物,超市里也挂上了液晶电视;移动电视作为一个新兴的信息平台,灵活地应用于各个领域。但是,既然是新媒体,收视环境的差异性也带来了收视习惯的变化,受众对新媒体节目的接受度也大不相同。

根据诸多调查统计显示,移动电视的平台受众收视时间都不长,并且受干扰的因素比较多。也就决定了移动电视不可以象传统电视媒体那样播长节目,在节目中也不能象电影等艺术形式一样可以大量运用长镜头、蒙太奇等艺术创作手法,必须是直白的快速的节目形态;从受众收看习惯来看。是随意的、自我的,不能象电影、戏剧等的观看有强烈的仪式感和场效应。这样的传播特性,决定了移动电视的节目在制作上要向“实用主义”倾斜,要在最短时间传达高密度的有效信息,强化内容的实用性、及时性、纪实性。

2“新闻资讯直播”是移动电视节目的重头戏

新闻随时发生,传统电视很难彻底打通实时传播的瓶颈,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使人们对信息的依赖性超过以往任何时代。有关机构的调查显示在移动电视受众的群体中有90%的人对新闻节日感兴趣。所以针对现代人的信息需求,移动电视要以自身的时间优势和技术优势,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将最新的信息传给受众。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江洁红说“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方面充分注意到电视直播的功能,所涉及的新闻资讯节目都采用直播,重大事件随时插播。我们准备把北京的移动电视频道办成一个播报信息最迅捷的电视媒体。”基于无线传输的技术,移动电视可以在移动的状态下发挥电视直播优势,及时、快速地重大新闻事件和资讯信息。但是新闻直播硬切的方式往往造成新闻播出不完整,节目选稿重点不突出,会给观众造成移动电视不安全、不严肃、无序的感觉。作为中国首家户外数字移动电视新媒体的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在开播的第三年成功研发出了延时直播设备,将直播节目内容录入延时系统,及时进行预览、与事先输入服务器的片头、垫片等包装元素进行线形编排,通过“第二次编辑”选取最精彩、最感人、最及时的片段进行播出,实现了节目和广告的无缝衔接和节目选稿的把控。为全国移动电视直播做出了成功的示范。

二、探索新型“电视文摘”节目内容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制播分离”的探索上走的更些。目前新媒体电视内容主要是依靠传统媒体和制作公司的合作来实现,但是一味地“拿来主义“只能让新媒体的路越走越窄,新媒体必须走自己的路,而电视文摘的做法为移动电视提供了一条捷径,播出“最新鲜、最及时的内容、选取最精彩、最生动的片段”是新媒体内容抓眼球的有力手法。

“文摘”的做法对平面媒体还是电视栏目本身的运作都曾经有很多成功的先例。在现今期刊中最受欢迎的还是文摘类期刊,《读者文摘》每月与世界上163个国家上亿的读者见面;观众最喜欢的电视栏目形式还是“文摘类”节目,从CtR的收视报告看,沪上有名的栏目《媒体大搜索》一直稳居观众喜好栏目的前三位。一个频道如果选取观众想看的、没有看到的、喜欢看的节目给他们,那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东方明珠移动电视的频道定位之一就是“搜索频道”。就单个节目而言早期已经做了内容上的整合比如设置了《精彩回放》和《经典时刻》栏目,然后将“文摘节目”跨时段延伸,打造“杂志性版块”,由多个设计版块再形成整个频道“电视文摘”的风格定位。

2006年8月,东方明珠移动电视推出了《早安上海》大型晨间新闻资讯版块,在这两个多小时的播出时间里有直播新闻、有港台时讯、体育、娱乐、财经讯息等丰富内容,而每个节目内容都来自不同的媒体,他们在节目角标、片头、字体、挡板、音效、色彩等包装要素上进行了统一,配合主持人串联、节目预告等关联节目将子栏目进行了编串,构成了整个《早安上海》大版块。随后又以“整点直播”、“半点快报”串联全天18小时的播出内容。

通过移动电视的选编,帮受众把信息资讯过滤一遍,选取最重要、最吸引他们的内容予以呈现,移动电视致力于发展“搜索频道”、“资讯频道”、“都市频道”的方向,将由“电视文摘”这种方式来承载。

三、确立节目风格,注重扬长避短

“电视长了脚,跟着观众跑”正在变为现实,移动电视的崛起不仅是收视终端由室内走向户外的颠覆性变革,更重要的是它也逐渐地摸索出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媒体制作方式的编播方式和节目特色。根据移动电视的优势和劣势,节目制播应注重扬长避短。

1“短、频、快、实”的节目风格

“短”: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表明,上海等大城市公交乘客单次乘车时间平均约为33分钟、出租车人均乘车时间约18分钟、楼宇乘客等电梯的时间为4分钟左右,这就确定了移动电视的节目必须“短小”。以3分钟、两分钟、1分钟作为主要的节目时长。

“频和快”:作为线性传播的播出方式,移动电视的所有节目在单位时间里采用滚动播出的编排方式,同一节目每天可以滚动播放,从而增加节目收视到达率和观众认可度。基于无线传输技术的优势,在时事新闻资讯上做足“快”的文章,“第一时间”将最新的新闻资讯传达。

“实”:传统电视系统的多频道的竞争激烈使得单个频道的收视率较低,单个频道和单个节目的影响力持续下降,而相比起来移动电视的单一频道就使得收看有一定的强迫性,但不能让观众产生厌恶感,所以在节目上应做到“平实、平近”,从主持人的串联词到垫片都尽量体现电视节目的贴近亲和,“用百姓话说百姓事”是移动电视节目一个努力方向。

2做足移动电视“读电视”的文章

移动电视的传播环境受多重噪音的影响,如公交车上发动机的轰鸣声,报站名、买卖票、开关门的声音,乘客打电话、交谈的声音,使播出内容不可能通过声像双重渠道有效完整地传达给受众。因此要求节目画面要突出表现力,构图要精致、色彩要绚丽、节奏要富有动感并且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尤其字幕在新媒体播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选择娱乐休闲类节目时应选择具有视觉效果的内容,如幽默短片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短小简洁、易理解、无需画外音解释的内容构成,十分符合在传播环境复杂、受众多元化和与媒体接触时间短的移动电视上播放。珠江移动频道将在传统电视上播出的动画片《小羊肖恩》成功“移植”在移动电视上播出,可爱至极的动画人物给公交车上的人们带来了欢乐和愉悦,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他们还专门制作了系列搞笑哑剧短片,每集15分钟。每天4次,在移动电视上播放。它以人们日常的生活题材,比如在办公室发生的故事等,演员以夸张的动作、丰富的表情、诙谐的表演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此外时装表演、风景名胜、魔术、影视插花等以画面表现为主的节目也能丰富“读电视”的内容。在字幕的运用上,香港移动电视借助标题字幕和跟话字幕,形成有层次的字幕信息分布,使移动电视在无声情况下仍然具有一定收视效果。东方明珠移动电视在楼宇三视窗播出界面上,开辟字幕屏,全天播出字幕信息,把字幕作为与视频同等重要的传输手段加以利用,形成“信息看板”的资讯特色。目前移动电视通过现代化手段,将实时信息模块加入播出平台,在突发事件的报道时,采用滚动字幕的方式实现第一时间的信息传递,将“读电视”的概念做深做透,让字幕也成为节目重要的组成部分。

3让受众喜欢移动电视广告

广告是移动电视的主要赢利模式。2004年8月,北广传媒移动电视公司总经理江洁红曾公开表示,到2005年底,仅移动电视的频道经营收入就有望达到5000万元。移动电视的垄断性传播,使受众基本上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没有选择电视频道和开关电视的可能性,虽然这对于广告主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但也不能单纯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在“垄断传播”的情况下把广告硬“塞”给观众,如果播出太多的广告,观众会产生厌烦心理,其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因此广告播放比例应适度,广告插播时段最长不能超过3分半钟。在广告的制作上注重特色,讲求技巧。如:将广告弱化在服务节目中,如果编排一套本市的消费指南节目,就可以融入超市的促销广告、商场的最新打折信息、餐饮娱乐场所的优惠活动。节目在这里起了一个“红娘”的作用,在受众与商家之间两头“讨巧”更多地投放隐形广告,可以借鉴湖南卫视与联合利华推出的植入式广告手法,在娱乐中向受众潜移默化的灌输品牌信息,最终实现了受众和广告主的双赢;互动刺激式广告:拉近广告与受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受众寻求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此外,幽默诉求广告无疑是受众欢迎的广告类型。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7

关键词:电信业改革路径效果

中国电信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改革,这些改革使中国成为在用户总量上全世界第一电信大国。从前三次改革来看,每次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也接着出现,需要进行重新的改革,而且每一次改革都支付了高额的成本。在新一轮的改革重组完成之后,一些问题值得思考,新一轮改革能否实现预期目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未来的市场格局又会如何改变;会不会出现新的不均衡现象,未来的改革方向又是什么。基于此,本文通过回顾中国电信业改革的历程,对每一次改革的效果以及改革过后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比较详尽的分析,总结出改革的作用和局限,为进一步寻找电信改革背后更深层次、科学性的规律提供参考借鉴。

第一次改革:放松进入限制,引入新的电信运营商

1978年以前,我国电信业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对电信价格实行严格管制。落后的管理制度导致当时的电信服务根本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电信发展严重滞后。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国务院决定开始对邮电电信部门放松管制。1980年国家特别批准市话企业实行收取市话初装费;1982年,国家对邮电部在财政上实行了“倒一九分成”的优惠政策;1986年国务院批准准许各省市区政府在长话、电报和邮政等业务中收取附加费,作为电信建设资金的一部分。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电信业发展,但由于没有引入竞争,垄断定价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行为随即发生。当时作为电信市场的唯一经营者―中国电信的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下、服务品质低劣,却享受着国内、国际市场的垄断利润,其行业员工收入水平远远高出其它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为改变中国电信垄断经营的现状,1994年我国实施了第一次电信改革。1994年7月,中国联通公司的成立,打破了中国电信独家垄断局面。1995年,中国电信脱离邮电部成为独立的法人公司,邮电部成为一个管制机构。此外,国务院也直接参与了许多电信业管制与竞争政策的和实施。

关于此次电信改革的效果。1994年成立到1998年,中国联通只占全部电信市场份额的1%,资产只占中国电信的1/260,营业额只占中国电信的1/112;到1999年底,在单一的移动通信市场,中国联通不过只占5%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原来的主导企业中国电信在这几年已经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型电信企业。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是后进入者中国联通的实力太弱小。经营之初,他们没有自己的本地和长途电话网络,提供本地和长途电话业务时需要接入和租用中国电信的网络;邮电部对联通采取许多不正当的竞争行为,这些都限制了联通的发展。同时,当时的邮电管理体制也有很大的问题。邮电部与中国电信在职能和机构上互有交叉、政企不分,这也导致联通公司无法和邮电部下的中国电信相竞争。综上分析,在电信市场引入竞争的初期,应该对后进入者实施适当帮助,以抑制主导企业的市场支配力量,保证竞争的实现。同时,亟需建立一个中立的、独立的、依法行事的电信管制部门。

第二次改革:信息产业部成立,中国电信第一次拆分

1998年3月电信管理部门――信息产业部成立。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将原中国电信按专业分解成四家企业: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国信公司(后并入到中国联通)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同时,信息产业部也对联通实施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如将国信寻呼整体并入中国联通;将CDma建设运营权独家授予中国联通;允许中国联通以低于中国移动10%-20%的价格提供移动通信服务等。为强化竞争,又新颁发了3个电信运营许可证,分别被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获得。至此,除了本地固定电话业务基本上仍然是由中国电信垄断之外,其它基本电信业务都有两家以上运营商提供服务。

经过此次改革,中国电信市场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从1999年的64.35%下降到2001年的50.52%,而移动、联通的市场份额都有所上升。反应行业市场集中度的HHi指数也从1999年的5044下降到了2001年的4079,电信业的垄断局面得到缓解。但中国电信的市场份额仍然高于50%,占据足够的优势地位。因此,信息产业部于2001年底对中国电信进行了第二次拆分。

第三次改革:南北拆分中国电信

2001年12月,信息产业部将中国电信按南北拆分。华北等10省电信公司归属中国电信北方部分,其余等21省市归属中国电信南方部分。北方部分和中国网通公司、吉通公司重组为中国网通集团,南方部分称为中国电信集团。重组后的两大集团公司成为两家实力相当的固定电信主体运营企业,具备平等接入、比较竞争的基础条件。两大集团公司可以各自在对方区域内建设本地电话网和经营本地固定电话等业务,双方相互提供平等接入与互惠服务。同时,铁通作为后来者开始放号经营,政府对各电信公司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也做了大致规划。至此,中国基础电信运营商包括6家: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铁通和中国卫通,除卫星通信以外的各种基础电信业务都至少有两家运营商提供。经过南北拆分,在2002年没有一家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超过40%,整个市场格局显得比较的平衡。中国移动首次成为最大的电信运营商,其市场份额为36.66%。

经过此次改革,原先由两家寡头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已被打破,形成了四家寡头垄断竞争的局面。2002年中国电信运营市场的HHi指数为2859,只是2001年的70%,电信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大幅度降低,电信市场格局趋于合理。然而到2003年,这种看似合理的电信市场格局,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很快改变了,移动业务对固定业务的替代导致各电信运营商力量对比发生明显变化。中国移动的市场份额从2002年的36.74%发展到2007年的48.87%,上升了12个百分点;而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市场占有率却分别下降了9和5个百分点。反应市场集中度的HHi指数在2005年之后又开始显著升高。另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固网运营商的领地逐渐被移动运营商侵占。2007年,中国移动营业收入达到3569.6亿元,增长20.9%,净利润870亿元,增长3.9%;中国联通的营业收入为995.4亿元,同比增长了4.4%,净利润只有93亿元;中国电信的营业收入为786.6亿元,同比增长了1.7%,但净利润却下降了13%;中国网通2007年营业收入仅为840亿元,利润降至147亿元。中国移动净利润几乎接近电信、联通、网通3家净利润之和的2倍,中国移动以绝对优势“一家独大”。从市场规模上看,截至2007年底,中国移动电话的用户已达到3.69亿户,市场占有率约为69.3%;而中国固网电话用户为2.29亿户,固网与移动用户差距达到了1.37亿户。在2007年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固话用户数还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中国电信市场结构已经出现严重失衡。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移动网络对固定网络的替代作用。2002年到2006年,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数的年增长量总在6000万户上下波动;而固定电话的用户数则从2003年的5200多万户逐年递减,到2006年急剧下降到1700多万户。另外,分业经营也是导致电信市场格局失衡的重要原因。经过两次拆分式改革,六家电信运营商在自己的领域分别经营着固定和移动电话业务。在移动通信领域,联通规模太小,无法与移动竞争,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在固网领域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在业务和区域上基本彼此独立,并未形成竞争,同时由于没有移动牌照,无法进入移动通信市场与中国移动竞争。南北拆分中国电信的改革措施,虽然打破了中国电信在固话领域的垄断地位,却造就了中国移动在移动领域的新垄断。失衡的市场结构已不再适应我国电信业的发展,需要再一次的改革。

第四次改革:电信运营商“六合三”,发放3G牌照

2008年5月工信部电信业重组方案:中国联通的CDma网和GSm网被拆分,CDma网络被中国电信收购,联通与网通合并,卫通的基础电信业务并入中国电信,铁通并入移动。电信市场形成由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3家组成的“固网+移动”全业务运营新格局。2009年1月工信部发放3G牌照,中国移动获得tD-SCDma牌照,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分别获得wCDma和CDma2000牌照。经过此次重组,三大电信运营商在自己原有经营业务的基础上增加了一部分业务,成为具有全业务经营权的运营企业。

现在,新的改革方案已经实施三年多。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全业务经营的市场架构已经建立,但是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变。根据三大运营商的2010年半年财报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移动营业收入为2298亿元,同比增长7.9%,净利润为576亿元,同比增长4.2%;中国电信的营业收入为1075.52亿元,同比增长4.9%,利润为88.11亿元,同比增长4.7%;中国联通的营业收入为821.1亿元,同比增长7.6%,由于3G业务的巨大投入导致联通上半年的净利润为25.3亿元,同比下降61.8%。中国移动的净利润是其余两家运营商净利润之和的5倍。中国移动目前仍然拥有最多的通信用户,2010年1-7月用户净增数为488.6万户,仍高于另两家运营商之和436.9万户;2010年7月中国移动净增3G用户137.3万户,相比6月继续增长20%。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六合三”改革改变中国电信市场严重失衡的市场结构的初衷目前仍然没能实现。中国移动依靠在2G时代的网络优势和积聚的巨大用户群保持着高速的增长和高额的利润,而电信和联通由于在此次改革中的内耗比较严重,同时用户基础相对薄弱,目前仍无法与移动在同一水平线上竞争。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电信市场结构失衡的局面,单靠运营商的合并改革和市场竞争是很难实现的,还要同时依靠监管部门的非对称管制,比如移动通信市场的市场份额管制、携号转网政策、限制垄断的非对称管制等。只有实施有效的管制政策,才能真正地促使三家运营商展开良性竞争和电信市场的良性发展。

结论

综合分析中国电信业经历的四次改革,可以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一方面,每一次改革只实现了电信市场的表面化均衡,而没有真正涉及电信业内部存在的根本问题。直到今天,垄断经营、恶性竞争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改革实施了,但是与改革相配合的管制政策却没有施行,电信法、非对称管制政策迟迟没能出台。这些都是每次改革都没能根本实现既定目标的原因。因此,对于改革仅仅寻求表面化的平衡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发掘电信业发展的内在科学规律,并运用这些科学规律进行政府决策,建立科学的监管体制,实施合理的管制政策。这些都有待于未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于明,王学东.中国电信业规制改革的效应[J].科学大众,2007(1)

2.苑春慧,张迅.中国电信业拆分重组的市场绩效评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邹文英.论电信产业的有效竞争[D].厦门大学,2006

4.熊晓辉.3G演绎[J].上海国资,2009(2)

5.李进良.用信息经济三定律解剖我国电信竞争格局失衡问题[J].移动通信,2009(2)

作者简介: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8

【关键词】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静止轨道;低轨道;地面移动通信技术

1引言

社会的发展大大推动了移动通信业务的发展,人们对移动通信服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同时要求也越来越高。单纯依靠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已然无法满足需求,发展卫星移动通信事业非常有必要。卫星有着巨大的覆盖面积,仅仅需要3颗同步卫星便可以完成除北极之外所有地区的通信服务,可以满足人们近距离和洲际通信的需求[1]。就目前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来说,若是按照轨道来划分,可以分为3种,即静止轨道(Geo)、低轨道(Leo)、中轨道(meo)。以其中的Leo系统为例来说,其拥有传输延时的特性,且路径损耗小,更易实现全球覆盖。在技术应用方面,目前所使用的技术以星上处理技术、天线技术、星间链路为主,有很好的应用优势。为更好地促进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和掌握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应用要点尤为关键,要给予高度的重视。

2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介绍

按照卫星运行轨道的不同,目前实现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借助Leo来实现全球性的移动通信,最为典型的系统有两种,即全球星(Globalstar)和铱星(iridium);另外一种是借助Geo和大型可展开多波束天线技术来实现全球性的移动通信,最为典型的系统有两种,即澳大利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mobilesat系统、北美卫星移动系统mSat。Geo与Leo两种系统因为轨道高度有所不同,且卫星数量与质量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两种系统有着较为显著的风格特点,集中体现在传输性能、系统性能、卫星性能和成本经费。在传输性能上,Geo的传输延时可以达到半毫秒量级,实时性较差,且传输过程中的损耗会很大,而Leo的传输延时可以达到10毫秒量级,有很好的实时性能力,且传输过程所产生的能耗小。在系统性能上,Geo的系统建设相对来说较为简单,与地面对星容易,不需要一些复杂性的跟踪控制系统。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借助单颗卫星便可以有效开展业务。而Leo系统整体有着较高的复杂性,且难度大,需要完美的跟踪控制系统。另外,只有当所有的卫星在轨道内运行时,才可以实现提供全球移动通信服务的目的。在成本费用方面,Geo的使用寿命较长,日常维护费用较低,有很高的性价比。而Leo无论是卫星研制还是维护费用均有一定的复杂性,且所花费的费用高于Geo。总的来说,两种卫星移动通信系统有着各自显著的优势与不足,在使用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若是要实现人口密集区域的移动通信服务,则可以优先考虑使用Geo系统,若是要建立无缝覆盖的移动通信系统,则可以优先考虑使用Leo系统。

3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的应用要点

3.1星上处理技术

对于移动通信系统来说,所存在的传输延时、传输质量不佳和系统容量低的问题往往会导致移动通信质量受限,为很好地解决这一类问题,要求卫星必须拥有星上交换、调制解调、波束成型等诸多的星上处理能力。目前来看,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星上处理技术主要有3种,即星上处理交换、全透明转发、部分处理交换。星上处理技术可以通过数字的方式来实现,其显著优势在于有很高的资源利用率,且通信服务的实时性显著,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缺点,比如当前的技术体制还不够成熟,导致实际应用时的适应性不足,且极易受到空间辐射的影响,导致稳定性和可靠性较差[2]。结合当前阶段我国的卫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星上处理技术应用在Geo卫星系统上还无法有效实现,但要想解决卫星通信传输延时这一不足,必须发展好星上处理技术。对于Leo卫星系统来说,因为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信关站,因而必须使用星上处理技术,以此来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移动通信。

3.2天线技术

通信卫星天线的发展经历了很长的时间,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形式的天线,包括标准圆的简单天线、反射器赋形的天线与多馈源波束赋形的天线、多波束成型大天线。以多波束成型大天线为例来说,当前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Geo系统中应用效果良好,比如thuraya系统的12.25m口径天线,可以产生250~300个波束,再比如inmarsatⅣ系统也采用了多波束天线。对于Leo卫星系统来说,其天线设计主要有4种形式,即双栅、但馈源、正交、反射器赋形,比如Globalstar系统采用了S波段的有源相控阵天线。就目前天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来看,可以有效提升频谱利用率的途径主要有3种,一种是利用天线的波束成形,一种是多点波束蜂窝结构,另一种是智能天线技术。3种途径均可以很好地实现频率再利用的目标。若是选择将天线技术与多址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势必可以很好地提升卫星通信上行与下行的通信能力,尤其是可以提升卫星通信下行的通信能力。

3.3星间链路技术

星间链路技术可以很好地连接相邻卫星,属于一种通信链路,其优势在于可以将星座中的各个卫星连接成为一体,由此可以确保系统内用户的通信链路不再需要地面通信网的支撑。通过应用星间链路技术,可以大大提升整个移动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抗摧毁能力,能够由此扩大系统的覆盖范围[3]。就Leo卫星系统来说,其因为覆盖范围很小,通常情况下是无法有效设置固定地球站的,而选择使用星间链路技术时,可以此来对卫星加以控制,移动用户可以通过星间链路接入到地面通信网络中去。目前来看,使用星间链路技术的只有一种系统,即Leo卫星的iridium系统。就星间链路技术的应用形式来说,其主要有两种形式,即激光通信和微波通信,以微波通信技术的应用最为常见。微波通信技术虽然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但实际应用时也存在着一些较为明显的不足,比如应用过程中极易受到频带宽度、体积、价格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而无法大限度地去提升传输速率。对于激光通信来说,其也有显著的应用优势,所拥有的宽广频谱带宽可以很好地提升卫星通信的潜在容量,在减少卫星载荷体积和重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4]。更为重要的一点是,目前所使用的激光通信技术可以实现广域大跨越的单跳连接,能够减小通信延时。但激光通信技术在应用时的缺点也是十分显著的,比如若是选用激光星间链路技术,则要求有着十分良好的卫星姿态控制能力,尤其是要确保卫星姿态始终处于稳定状态,原因在于卫星姿态一旦不稳定则极易导致移动通信发生中断。

4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未来发展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属于国家通信和航天领域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补充手段,是必须拥有的尖端技术。目前来看,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事业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效,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且星上数字处理技术被一些国家所垄断。总的来说,我国目前还没有建设出自主研发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覆盖到我国的Geo卫星有aces和inmarsat系统,但是因为卫星的用户链路多采用L/S波段,如何抢占有限的空间资源与业务尤为关键。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自主研发力度,建设属于自己的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结合我国当前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中的诸多因素,今后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应该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思路上,要将区域覆盖作为重点,将兼顾全球作为辅,将宽带业务作为重点发展业务,并综合利用Leo和Geo卫星,更好地支持小型的手持终端,确保可以实现实时语音服务。另外,要将满足军事通信作为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前期的投资可以依靠军队,后续的发展可以通过商用来实现。按照当前我国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来说,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是有着很好的技术支撑和资金支撑的,提供服务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今后要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工作放在4个点上:(1)促进卫星系统独立建网;(2)促进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可以与地面网络有更好的融合;(3)拓宽业务;(4)发展好个人移动卫星通信。在卫星系统独立建网上,今后要降低对地面电信网的依赖程度,并最终不去依赖地面电信网,确保可以直接向公众提供通信服务。在多业务开发上,目前卫星通信业务已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兼容多种服务的综合卫星业务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在地面业务传输网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与地面通信网联合使用时,可以打造一种覆盖全球的海陆空立体通信网络体系。在个人移动卫星通信发展上,要发挥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覆盖范围广泛、可靠性强、传输效率高的优势,进一步发展好移动通信业务,更好地保证个人移动卫星通信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就当前阶段个人移动卫星通信的发展情况来说,在民用领域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远洋运输、航海、石油天然气勘探、远程教育、科学考察、林业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十分普遍和有效。

5结语

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必须积极做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建设工作。随着5G技术的发展,其大大提升了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实用性和应用效率,对推动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今后要认清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进一步加大对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研究力度,以此发挥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的诸多优势。

【参考文献】

[1]吴承洲,苏泳涛,刘剑锋,等.面向卫星移动通信的系统级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J].通信技术,2020,53(4):890-897.

[2]李殷乔,熊玮,孙治国.中国高轨移动通信卫星系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国际太空,2020(4):36-41.

[3]杨廷卿,林善亮.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组成及应用的探讨[J].通讯世界,2020,27(1):120-121.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9

[关键词]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垄断;竞争;规制;和谐

作者简介:李荣华(1963―),男,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16)。研究方向:企业发展战略。

傅天明(1965―),男,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16)。研究方向:保险业风险管理。

欧阳晓风(1967―),男,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16)。研究方向:金融投资、区域经济。

一、电话市场分割:基于消费者微观决策

假定中国电话市场有两家企业:即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前者提供固定电话服务,后者提供移动电话服务,我们可以从消费者微观决策的角度来分析这两家企业之间的业务竞争和市场分割问题。考虑一个代表性的电话服务消费者,其具有Cobb-Douglass形式的效用函数:

其中xF表示消费者消费固定电话服务的数量,xm表示消费者消费移动电话服务的数量;α>0和β>0分别表示消费者对两类服务产品的效用评价指数。进一步假定消费者的收入预算约束为:

y=pF•xF+pm•xm

其中pF表示固定电话资费,pm表示移动电话资费。给定消费者效用最大化,根据一阶条件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得到:

上式中,我们用k表示固定电话消费量与移动电话消费量之比,实际上代表了两类服务产品的生产商(中国电信或中国网通与中国移动)的相对市场份额,其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1)固定电话资费pF,二者呈反方向变化;(2)移动电话资费,二者呈正方向变化;(3)消费者对固定电话服务的效用评价指数α,二者呈正方向变化;(4)消费者对移动电话服务的效用评价指数β,二者呈反方向变化。

我们分阶段地考虑两类电话服务的相对价格变化对服务生产商的相对市场份额所造成的影响:

第一阶段,没有移动电话服务,这时候市场上只有一家企业,提供固定电话服务,k=1,独家垄断整个电话业务市场。这一阶段对应于中国移动从原中国电信剥离前的情况。

第二阶段,开始出现移动电话服务,市场上出现了两家企业,其企业F和企业m,分别提供固话服务和移动电话服务,但是在这一阶段,移动电话资费pm相对较高,固定电话资费pF相对较低,导致企业F(中国电信)的相对市场份额k较大。当然,k较大的原因还包括移动电话网络最初范围有限、信道不好、作为互补性产品的手机价格较贵等等,但资费价格无论如何也是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主要因素。这对应于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情况。

第三阶段,移动电话资费pm大幅度下降,尽管固定电话资费pF也(主动地或被迫地)有所下降,总的来看,移动电话资费与固定电话资费的比值pm/pF下降了,导致企业F的相对市场份额k下降。另外,由于生活水平提高、户外联系的需求增加、移动电话网络扩张和信道改善等原因,消费者的偏好有所改变,消费者越来越偏好于随时随地都可以沟通和联系的移动电话,充分体现了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替代性,或者说α/β的值下降,这也导致企业F的相对市场份额k下降。这对应于中国当前的情况。

以上分析表明了中国电话市场上移动电话业务逐步渗透和蚕食固定电话业务的过程,或中国移动在电话市场上排挤中国电信或中国网通的过程,这里的关键因素在于消费者对两类电话服务的偏好差异。即便假定两类电话资费相等,偏好差异(α<β)也会导致中国电信的固定电话业务逐步萎缩,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位置。这种不利并非源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企业自身问题,而是源于两家企业在业务性质(消费者评价)上的差异。其实从技术角度看,中国电信也可以开展移动电话业务,只不过政府不允许它这样做。这便涉及到政府人为设置的行业进入壁垒,这种壁垒造成了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行业格局无法被打破,从而造成了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

二、中国移动“一家独大”在市场结构上的表现

所谓市场结构,指的是对市场竞争程度以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即一个特定市场中的各个市场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的地位、作用、比例关系以及它们在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的特点,便形成了具体产业的市场结构。从根本上说,市场结构是反映市场竞争和垄断关系的概念,一个产业的市场结构问题,其实质就是该产业的竞争性(或者说是垄断性)程度问题。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程度、产品差别化程度和进入壁垒。中国电信业目前出现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局面,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格局,市场竞争正处于失效的边缘。[1]

从业务收入看,各家运营商差距明显。2002年以来,从增量收入市场份额来看,中国移动的市场主导地位不断加强。2004年中国移动的增量收入份额为45.9%;2005年中国移动的增量收入份额达到59.98%,而同期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20%-40%不等的降幅。2006年,这种差距态势进一步拉大,中国移动税前盈利968亿元,同比增长23%;运营收入2853亿元,同比增长21%。中国移动在收入、利润增量市场上的份额占70%以上,超过了其余5家运营商增量市场份额之和。由此可见,电信市场一家独霸的格局正在迅速形成。

从利润率看,主导运营商优势愈加凸显。各家运营商2005年报显示,中国移动营业收入为2430.4亿元,净利润为535.5亿元,利润率为33%,如此高的利润率不仅在我国电信业绝无仅有,在世界500强企业中也是屈指可数的;中国电信的营业收入1693.1亿元,净利润279.1亿元;中国网通的营业收入为872.3亿元,净利润138.9亿元;而中国联通营业额为870.5亿元,净利润47.4亿元,利润率不到6%。同为移动运营商,联通的各项经营指标与中国移动差距依然很大,营业收入只有中国移动的三分之一,而净利润更是不到中国移动的十分之一。

从用户数来看,中国移动的用户规模跳跃式发展,与其他运营商用户数剪刀差加大。中国移动2006年6月的增量用户数创下该公司自2003年1月开始公布月度数据以来的最大单月增幅,新增用户440万户;而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均出现了下滑,中国电信2007年1月份新增用户仅为25万,为历史最低增幅。若以此发展态势,意味着其它运营企业在未来1―2年内将面临发展停滞甚至亏损。

中国移动在扮演着电信业“嗜血者”的角色。随着国内电信行业增量市场的逐步饱和,中国移动的增长是依靠从其他运营商阵营中抽血来支撑业绩的增长。以中国联通为例,从2003年到2005年,各年的市场份额分别为:14.5%、13.7%、13.4%;增量市场份额分别为28.9%、10.9%、7.8%。无论是市场份额还是增量市场份额都在下降,特别是增量市场份额,下降明显。当初中国联通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打破移动一家经营的局面,国家也给予了大力的扶持和政策倾斜,比如成立初期,在资费上可低于中国移动10%-20%,至今联通仍然手握这把利刃,但是,结果依然不尽如人意,联通就如同难以扶起的阿斗,无法担当起与移动同台唱戏的重任。而固话运营商遭到的话务量分流更为严重。

三、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成因

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中,中国移动取得了良好的市场业绩。中国移动在用户规模、客户质量、网络容量与覆盖以及运行质量、客户品牌的影响等方面指标已达到较高水平。平心而论,中国移动发展壮大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这些市场业绩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中国移动内部经营管理单一因素的结晶,而主要是独享政府的政策“偏爱”、先天技术优势的结果。

原中国电信剥离给中国移动的是优良资产,使中国移动历史负担很轻,加上国家的政策保护,是造成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主要原因。1999年,移动通信业务从原中国电信剥离成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为扶持中国移动的发展,一方面原中国电信将优良资产划给了中国移动,为其承担了绝大部分的负债和退休人员,另一方面政府为保护移动通信发展出台各种扶持政策,如:在移动通信发展初期固定与移动互不结算,允许移动资费套餐,ip电话固定与移动相互开放,ip专线、长途直通车、公专网直联等政策,这些政策促使移动通信业得到了超常规地发展,迅速成为电信市场主导企业,导致我国电信市场格局在很短时间内发生了质的变化。

滞后的监管政策是促成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制度性因素。出台政策扶持移动通信发展无可厚非,但“过”了就会适得其反。本来这些扶持政策只能在特定的市场状况下发挥作用。然而,在市场格局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后,这些政策却没有得到及时废止或修正,最终演变成“抑弱扶强”的工具。在执行互联互通政策方面,固网运营商承担着强制性的互联互通义务,且互联接入费用有利于移动运营商;在履行普遍服务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承担着偏远地区普遍服务的主要任务;在上市融资方面,政府优先安排移动运营商上市,而后考虑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上市要求。

在市场准入方面,政府构筑的进入壁垒把中国电信、中国网通排斥在利润丰厚、增长迅速的移动通信市场之外,而在移动领域,双寡头之间的实力相差悬殊,中国联通在网络规模、资金等方面与中国移动都不是等量级的,无法与其展开有效竞争,以至近年来的移动市场几乎成了中国移动的独家“蓝海”。固网语音业务被移动通信及其他新型业务替代的趋势正急剧加快,固网运营商面临着很大压力和困难,而且这种压力和困难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加大。而且,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边际成本在下降,移动通信的价格也在不断降低,这些都导致了移动电话对固定电话的替代越来越深入,使固网运营商的业务被不断替代、分流和萎缩,收入不断下滑。

由于我国仍实行分业经营政策,依然视主要的固网运营商为电信市场主导运营商而实行非对称管制,再加上移动资费的全面固网化,形成了移动运营商单向分流固网业务的现状,超过电信业现阶段所能承受的程度。当初实行分业经营政策的基础是以价格手段来区隔移动网和固网的用户群。移动资费的固网化,消除了两者间的区隔,打破了传统分业经营的基础,出现了移动、固网共同竞争同一语音市场的局面。由于移动通信技术的先进性和便利性,用户的选择偏向严重,加速了移动对固网的替代。2005年,本地固定电话话务量是零增长,而移动本地话务量实现了34%的增长率;而2006年以来,本地固定通话量出现了负增长,而移动本地话务量增长率依然在30%以上。在长途话务量方面,2001年固定与移动之比为1.6∶1,2006年以来的数据显示此比例已经降为1∶1,表明随着移动资费的大幅下降,固定电话在长途领域的优势也已丧失。[1]

电信监管机构的定位不明确,有关决策部门过度保护中国移动的利益,以至于该公司通过国家政策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三个代表”中提出的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这个人民群众就是消费者。我国是人民的国家,除了人民的长远的根本利益,国家没有其他的“利益”。企业存在的意义也在于为消费者提品和服务,因此,保护企业合法利益的出发点还是为了消费者的利益。由此看来,消费者利益在国家利益、企业利益之上,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平行的。中国移动的利润水平严重偏高,只能说明这个领域的竞争不充分。

作为个人通信工具,移动语音业务具有先天的优势。固网与移动两种通信技术之争,如同黑白电视与彩色电视竞争,在个人通信需求高涨的今天,固定电话的存量市场就成了移动的增量市场。

四、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危害

中国移动一家独大进一步加深了市场结构的失衡,既阻碍了电信业整体的和谐发展,也背离了多年来电信业改革的初衷。如同地球断层,地壳岩层因受力达到一定强度而发生破裂,并沿破裂面有明显相对移动的构造。我国电信业严重失衡的状况,无异于市场出现“断层”,电信运营商身陷“断层”竞争,这是极其危险的。在产业价值链上,一个产业的发展并不是由一个企业或是一类企业形成的,而是设备商、运营商、增值服务商、客户等一系列的相关环节形成的完整价值链,通过价值链的循环发展而产生市场机会和利润。如果产业价值链被一家运营商所主导,可能会为产业价值链带来不和谐的因素。

电信企业在业务和规模上的结构失衡带来了整个通信产业的结构性失衡,无法实现电信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双寡头竞争名存实亡,电信市场一家独大将造就新的市场垄断。当一个企业成为市场垄断者时,随着而来的必然是“掠夺性低价”,通过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排挤竞争对手,而这种竞争失效的局面违背了电信改革的初衷,将造成电信改革倒退。从净利润、利润率、增长速度来看,中国移动与联通之间都存在较大差距,无法形成在等量竞争,中国联通已不再是中国移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公平竞争无从谈起。原来扶持中国联通的“非对称管制”主要集中在对于资费的管制上,监管部门对中国移动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允许中国联通的手机资费可比中国移动低10%。但是,自从2001年信息产业部正式批准中国移动套餐资费,中国联通的价格保护已被打破。从2001到2006年,中国移动的资费平均下降50%―70%。由价格决定的市场无疑会对这一形势作出最直接的回馈,在中国移动无后顾之忧地降价争夺市场占有率的攻势下,中国联通进退维谷,进无路,退亦亡。

一家独大的中国移动主导市场,会造成企业对市场准入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主导运营商必然会设置重重障碍,甚至通过游说决策层,来达到拒绝中国电信、中国网通进入移动通信市场的目的,从而在行业中形成一种自我为中心的制度和规范,就好比一场足球赛中他既是球员又是裁判,这场足球赛还能看吗?这些并不利于市场的发展。而从产业和行业的角度来看,这种主导对产业价值链的良性循环也是不利的。因为它可能会导致主导企业对整个上游价值链的控制,从而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或者影响到其他运营商的议价权等利益。

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直接责任人就是企业高管。在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状况下,随着其它三大运营商高管心态和压力的变化,到最后为了生存发展、绩效考核,可能会导致“鱼死网破”式的恶性竞争。价格理论告诉我们,要弥补因降价造成的利润亏空,价格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必须有4个百分点的销售增长。实际上一般企业的价格弹性系数很少有超过2比1的,因而除中国移动外的其他三大运营商根本经受不了价格战的冲击。当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的资费套餐在电信市场呼风唤雨,而其他运营商的反击都显得那么的苍白和无力。但在其他三大运营商的企业资产价值一路走低的情形下,这些企业高管为了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完成绩效考核,电信业恶性竞争将会一触即发。

中国移动不仅在移动通信市场、而且在整个电信市场上都是“一家独大”,成了事实上的主导运营商,拥有很大的市场势力。它倚仗高利润,采取了一系列不正当竞争行为、反竞争行为,如网内外差别定价等,易引发运营商内耗,进而危害产业可持续发展。其次,从用户角度来说,一家企业控制了价值链的发展,很容易形成所谓的卖方市场。例如目前很多用户对移动资费存有不满,对移动套餐设置还有争议,但抱怨归抱怨,用户的声音并不能左右主导企业的行为。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在移动通信市场上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买方市场。

根据诺思路径依赖Ⅱ,一旦在起始阶段带来报酬递增的制度,在市场不完全、组织无效的情况下,阻碍了生产活动的发展,并会产生一些与现有制度共存共荣的组织和利益集团,那么这些组织和利益集团就不会进行创新,而只会加强现有制度,阻碍进一步的改革,哪怕创新较之现存体制更有效率。[2](90-91)从国际市场来看,中国移动市值跃居全球电信企业第一,政治意义远远大于经济意义,这表明中国的电信业在国际市场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然而这对国内市场未必是件好事,中国移动的超速发展也会带来竞争压力的下降,管理松懈、创新意识淡薄和投资盲目等问题也会随之浮出水面。近年中国移动可以继续依靠分流固网话务量维持高利润,因而适应新市场需求的数据业务创新动力不足,创新业务不多,但却在业务重新组合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这一点从移动运营商大肆吆喝资费套餐的热闹场景中可见一斑。通过对业务的重新搭配组合,其目的就是利用资费套餐的形式打“价格牌”。而两大固网运营商――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创新步伐走在了中国移动的前面,只因先天技术差距所造成的竞争劣势不是仅靠创新就可以弥补,亟需相关政策的保护。固网运营商在旧网络上进行的大胆创新是对传统固网资源潜力的重大挖掘,既有效节省投资,又增强了传统固定网业务能力,多层面满足用户的需求,树立了“老电话、新功能”的市场新形象。

五、促进中国电信产业和谐发展的对策

制度(包括政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多次博弈的过程。一项好的政策很难一次博弈形成,而必须经过重复博弈。好的政策应当体现并能够协调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要求,从而获得相关者的拥护,表现为长效性和相对稳定性。几年来,其它五家电信运营商和专家学者一致呼吁,应通过调整产业政策和监管办法,打破中国电信产业“一家欢乐几家愁”的局面,经过与中国移动这一强势利益集团和有关部门的多次博弈,打破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新垄断已成为共识。以前促进中国移动“一枝独秀”的制度、政策,其路径依赖像物理惯性一样,成为了中国电信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障碍。针对我国电信业市场失衡、竞争失衡的现象,亟须在政策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只有发放新的移动牌照,实现全业务经营,引入民营经济,才能长时期地保障我国电信产业的和谐发展,建设电信强国。

(一)通过启动3G,改变目前中国移动“一家独大”的竞争格局

我国移动通信市场属于极高寡占Ⅰ型的市场结构,从长远看势必影响移动通信的发展,也将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应在现有两家移动运营商的基础上,扩大市场准入,引进新的竞争者。作为市场的新进入者,固网运营商将面临原有移动运营商的阻击。但是与现有的移动运营商相比,固网运营商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周双阳等④认为,中国电信或中国网通都具有丰富的传输资源,尤其是接入网资源,这是对原有移动运营商最大的挑战。[3]随着用户需求向综合化、信息化发展,单纯的移动业务难以满足用户需求。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的“固定+宽带+移动”的捆绑销售将加大对客户的深度捆绑,增加客户黏性。经过多年的建设,固网运营商的渠道建设更加完善和深入。通过拓展原有渠道,将增加固网运营商的竞争优势。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在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储备上具有较强优势,在集团客户市场上有很强的营销能力。同时,由于市场和业务的需求以及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固网和移动网络的融合已成为通信发展的趋势,中国电信、中国网通还积极参与相关3G试验网的测试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构建科学的不对称管制制度

当前中国移动通信市场是中国移动一家独大,这在用户市场份额、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和利润完成量等方面都有很明显的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引入新的竞争者,短期内也难以与其抗衡。因此,迫切需要监管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实行新的不对称管制,使各家运营商的市场份额能维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从各国的电信管制实践看,一定的市场地位是引发不对称管制的根本原因。oftel一再强调,拥有市场影响力的电信运营商存在潜在的危险。oftel同时认为具有市场影响力将承担额外的管制义务,并且要在运营商的许可证中加以明确。韩国政府为了防止移动通信市场的垄断行为,规定到2001年6月之前各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不能超过50%,否则每天罚款10亿韩币。而1999年底,在韩国移动通信市场占43.2%的最大的SK电信在兼并占市场份额13.8%的新世纪通信公司,使自己的市场份额提高到57%。这样为了满足政府市场份额限制的要求,SK公司不得不绞尽脑汁降低市场占有率。所以,SK公司不但取消了所有的促销活动,而且在营业厅还帮助另一个运营商LGtelecom销售移动电话。到2001年6月,SK终于满足了政府的要求,其兼并计划也得到了政府批准。[4]

在中国,电信不对称管制被广泛实施,包括限制主导运营商的经营范围、价格管制、扭曲互联价格、强制性普遍服务等。但由于缺乏与此相关的市场界定、检查和效果评估体系,以及采取了不正当的管制措施,不对称管制的负面作用相当明显。如对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特殊”政策扶持。我国电信市场存在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竞争相对饱和的固网市场发放4张牌照;而在最适合开放的移动市场却又限制竞争,只有2张牌照。非对称管制未能及时调整也是中移动“一家独大”的重要原因。在中国移动成为事实上的主导运营商时,非对称管制却还依然在管制举步维艰的固网运营商,到了应该调整的时候了。随着我国电信改革的深入和电信竞争格局的变化,重新审视不对称管制政策,构建科学合理的市场竞争监管、评估体系已是十分迫切。

(三)分业运营转向全业务运营,缩小几大电信集团公司之间的差距

目前在业务限制方面,除了中国联通是全业务运营商,其他运营商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电信业务不完整的问题: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铁通没有移动业务牌照;中国移动缺少固定业务,一旦移动业务走下坡路,中国移动的竞争力就会面临极大的挑战。陈育平认为,允许固网运营商从事移动业务的条件已经具备,其根本原因在于移动通信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其网络与用户资源增长很快,移动运营商有足够的力量与固网运营商展开基于网络设施的竞争。[5](24)

现在话音业务移动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家运营商只经营移动业务或者只经营固话业务都是不合理的。中国庞大的市场需要的是综合业务提供商,这样既有利于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通信需求,也能充分发挥各项业务之间的竞争作用,使企业之间的差距不会过大。美国是电信分业经营的典型国家,但其分业经营并没有取得成功,at&t的分与合就是最好的说明。我国的分业经营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目前我国电信业的发展要求,而全业务运营是促进有效竞争的要求,也是适应信息通信技术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

(四)重视固定电信网的发展,实现移动网和固网的协调并进

移动业务对固网业务的分流和替代本无可厚非,但并不意味着移动网要完全替代固网,固网的过度萎缩将会对电信业的长远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危害和影响。固网是国家的通信网命脉,其作用不可替代。固网承担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公众信息服务的重任。在需要安全保障、持续连通的公务、商务、政务等领域都离不开固网。同时,固网是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主力军,一旦固网过度萎缩,甚至被替代,仅靠移动通信来实现社会信息化是不可能的。固网具有移动通信网络不可比拟的优势。相对于移动的随意性、自由度,固定网具有移动通信网所没有的普及面广、实时在线的优点,固定电话安装地点确定,用户信息全面,可以采取端到端的加密方式,保密性、安全性好。与移动无线网相比,固网最大的优势还在于其带宽,固网海量的带宽资源不仅仅可出口,更是业务创新的基础。固网的带宽在未来数年内依然会保持着倍数的增长,固网t比特级的带宽也将出现。而第二代移动网的带宽不到10K,只能满足语音业务基本要求;2.5代(2.5G)带宽虽然提高了不少,但也只能让用户分享精彩一刻;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无论是否进入正式商用阶段,其带宽仍然难以起到支撑流媒体的作用。

(五)消除中国移动“一家独大”赖以存在的市场分割垄断

市场分割垄断是在行业保护基础上形成的,其危害在于通过种种排他性控制,阻止竞争对手(含潜在竞争对手)的进入,限制公平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阻碍技术进步,降低经济效率。戚聿东认为,现实中为数很多的垄断并非自然垄断,而是来自人为的安排,通常由政府授予。[6](4)这样,竞争的自然状态经过法令而转化为一种(法令的)垄断。正如上述的我国移动通信领域名义上为双寡头垄断,实则为中国移动一家独大。2001年底,政府在将原中国电信集团南北拆分时,承诺尽快给中国电信、中国网通发放移动通信牌照,几年过去了,唯有中国移动一家操纵全国电信市场。中国移动事实上的垄断行为不利于中国电信业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有损于电信产业的和谐发展。

(六)在移动通信领域引进民营资本,实现我国电信业的和谐发展

尽管传统国有电信企业在组织上存在着产生并加大非效率性的内在问题,民营资本进入移动通信产业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电信企业运营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的发育,但由于电信业的经济特性,加之我国现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以及电信业事关国家网络安全和经济安全,民营资本在进入电信产业过程中,存在着强大的壁垒。要通过一系列改革和制度保障,破除民营资本进入移动通信产业的壁垒,才能使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受到各种市场竞争力量的制约,实现产业发展上的和谐。

主要参考文献:

[1]张茂州.电信改革取向是否偏爱不公平竞争[n].福州:通信信息报,2006-08-09.

[2]卢现祥.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6.

[3]周双阳,王涛.固网运营商寻找3G业务突破口[n].北京:通信产业报,2006-12-28.

[4]游五洋.运营商的市场地位与不对称管制的实施[J].北京:电信软科学研究,2003(6).

对移动通信的看法篇10

移动通信,被誉为新电信时代的“发动机”,几乎成了世纪之交通信业发展的最强音。然而,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不到一年,移动通信的发展就似乎已进入了山重水复的境地:原本被一致看好的3g开始尝到了“众口铄金”的滋味,不起眼的“过渡代”——gprs及cdma20001x悄然凸现,一直被认为是淘汰之列的2g网络依旧频频拿下大单……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呢?日前,业内相关权威专家对此发表了看法。

移动通信面临诸多挑战

截止到2000年底,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已达7.34亿,普及率为14.7%。预计2001年全球移动通信用户数将突破10亿大关。与之相对应的固定电话的用户数到2001年7月已达到10亿。在今明两年内,全世界的移动电话用户数将超过固定电话用户数,成为普及率最高的通信手段。移动通信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我国移动通信领域内著名专家、信息产业部电信传输研究所副所长曹淑敏认为,目前全球移动通信的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移动通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许多发达国家,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已经超过50%,最高的已经接近90%,用户趋于饱和,急需新业务来刺激发展;而与之对应的发展中国家,则普及率较低(如中国仅为10%),发展潜力大;在用户数量增加的同时,平均每个用户的话费却在下降;目前话音业务仍是主导业务,短消息业务增长迅速,wap发展不理想;虽然普遍看好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但目前在世界范围内仍没有找到所谓的“杀手级”运营模式;处在2g/2.5g技术向3g演进和过渡的时期,新技术的优势和风险同在;由于2g/2.5g规模大、技术成熟,所以向3g的过渡必然比第一代向第二代过渡缓慢,2g/2.5g和3g共存的局面将会持续较长时间;3g标准一直处在完善和更新阶段,近期才形成较为稳定的版本;在一些国家高昂的频谱费用和一些不切实际的管制政策,影响了3g正常的发展。

曹淑敏认为,以上这些特点,在近期内会对全球移动通信技术的更新和整个业务的增长带来一些不利的因素,但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欧洲正在进行的行业调整(如运营商合建3g网络基础设施,分担风险)以及全球范围内对移动通信业务与应用的研究和努力,都将缓解和改善这一不利局面。

同时,与世界经济下滑和发展放缓的趋势相反,我国的经济仍表现出持续增长的发展势头,移动通信仍然保持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今年上半年的增长超过去年同期的增长水平。截止到2001年10月,我国的移动通信用户数已经达到1.3亿,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移动通信网络。与发达国家的话音业务趋于饱和相比,我国移动通信仅就话音业务的市场空间而言,仍然十分巨大

标准版本多、更新快是3g延迟的重要原因

现在业界普遍认为,3g的向后延迟已成定局。欧洲市场umts商用时间表向后推迟半年到一年,而有专家称中国的3g商用则要等到2004年之后。之所以会有这种现象,除了整个宏观环境出现不景气以外,从技术来看也有其原因,其中主要是由于3g的标准版本多、更新快,弄得厂商无所适从。

摩托罗拉亚太区电信运营方案策略技术市场部总经理庄靖说,在umts规范中,wcdma标准不断有新的版本出现,变化多而快,这使其显得稳定性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制造商就较难选定其中的一种版本来生产设备和终端设备。例如,在2001年3月的r99版本中尚有五百多个更改要求尚待解决,估计到明年中后期r99将可进入成熟稳定的商用。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在cdma2000方面从1x走向1xev-dv的演进则相对较为平滑。cdma20001x在向前延伸的过程中,无线子系统只要在软硬件方面作部分的变动,相对来说要平稳一些。

曹淑敏副所长也认为,3g标准版本的更新是困扰运营商和厂家的一大难题,也是影响3g商用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的、根本性的问题之一。虽然业界普遍认为r99是一个成熟、稳定、将被大规模商用的版本,但对采用r99哪个月的版本仍没有统一的说法,并对2001年3月或6月版本以及在3月基础上增加部分6月的更改比较看好。可是9月底刚刚在北京召开的3gpp会议通过了r99最新版本(2001年9月版本),与6月版本相比,又通过了266个新的更改。令人欣喜的是,此次会议特别强调不应对r99版本的实质内容再进行修改,否则将严重影响3g产品的商用化时间。

以应用内容为主导的移动数据业务升温

移动通信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而3g的延迟又成为定局,在这种情况下,当前移动领域内的热点在哪里?

摩托罗拉全球电信运营方案部中国区市场与工程总经理吴达光认为,当前移动领域内的热点在于2.5g/2.75g,而由当前的2g开始的移动互联演进应首先启动移动数据业务。具体来说,国内的移动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在保持用户数持续增长的同时,却面临着apru值(每用户平均每月话费)不断降低的压力,而目前收入的主要来源话音业务的潜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同时移动宽带技术如gprs、cdma20001x日趋成熟,这样一来,用移动数据业务来提高apru值就成为每个移动运营商关注的焦点。

如何启动移动数据业务呢?吴达光认为,首先,要开发出能够吸引用户的应用和内容,让移动通信用户能简便、快捷地享受到移动互联的魅力。其次,在于设计出利益均沾的移动互联的盈利模式,如日本nttdocomo的i-mode计划吸引了大约五万个内容开发商,在其中让大量的内容提供商能够有利可图,这样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参与的积极性,进而拉动产业链的良性循环。这方面,国内已经起步,如中国移动的“移动梦网”计划和中国联通的“联通在信”。第三,从承载网络的实现能力方面,也要不断加以完善。也就是说,要将目前如gprs、cdma20001x这样的基础平台技术不断加以升级提高。如摩托罗拉近期将推出gprs的cs-3和cs-4编码方式,通过软件升级,在支持1+4信道模式的手机上可将目前gprs网络中20kbit/s~30kbit/s的速率提高到70kbit/s左右,基本能满足宽带上网管道速率的要求。?

大力优化2g网络已成为刻不容缓的日常工作

在大家讨论3g、关注2.5g的同时,我们所使用的2g网络还在不断飞速发展,给移动运营商带来最大的业务收入,也给移动设备制造商带来了最大的利润。爱立信、诺基亚、摩托罗拉、阿尔卡特等多家厂家都承认,现在2g网络设备还是其业务的大部分。而现实的2g网络由于规模庞大、频率资源紧张,很多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地步,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近年来不断被专家们挂在嘴边的网络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