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十篇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十篇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1:51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篇1

作为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文化素质讲坛”在许多高校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

讲坛请的是校内外的名家、名师、名人等著名的文化人士,讲的是文化知识、文化理念、文化发展趋势等文化大餐,传播的是文化精神、文化精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导向、引领的作用,不仅有力地提升师生的文化品位、文化人格,而且也会厚重学校的文化底蕴,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升华学校的文化格调,凝练学校的大学精神。同时,一个特色鲜明的成功的“文化素质讲坛”也会成为学校在校内校外的一张文化名片、文化标识,对大学作用的发挥和影响力、知名度的提高都有重要作用。

二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

虽然是“文化素质讲坛”,但却直接或间接地承载了德育教育的功能。讲坛所体现出来的诸如弘扬正气、陶冶情操、健全人格、提升道德品位、坚定理想信念等作用,均是德育功能的体现。而且,既体现着短、平、快的作用,又有着影响宽厚、意义深远的价值,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具有重要的引领功能、激励功能、塑造功能和调节功能。

三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

讲坛是第一课堂的课外形式,又是第二课堂的课上形式,兼具两个课堂的优势与特点,又是贯通两个课堂的重要阵地和桥梁,同时因为讲演者的名人效应和内容的宽广性、深厚性、前沿性等,使讲坛带有高端性特点,这使得讲坛本身不仅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平台,而且对两个课堂和整个素质教育工作具有导向性、引领性的功能作用。

四是学术思想的前沿窗口

有目的、有计划地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来校开坛讲学,自然会带来他们自己的或他们所了解的最新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和思想理念,对于广大学生乃至许多教师来说,提供了一个最便捷有效的接触名家名师,了解学术前沿、学术高端和先进思想理念的窗口,对于学生树立积极进取、深入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激励、引领功能。

五是沟通社会、拓宽视野的重要桥梁

学校是个相对独立的教育场所,广大学生甚至教师都难以与一些高端的人士接触,通过讲坛,不仅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也可以邀请政治家、企业家、文化名人、各类英模,以及优秀家长、优秀校友等,来到学校,为学生讲文化、讲思想、讲人生、讲社会、讲自己,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近距离接触,使讲坛成为广大学生沟通了解社会,拓展视野胸怀的重要桥梁,成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正能量,构筑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模式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舞台。

六是校风建设的独特号角

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名师名人走上讲坛,讲授“真经”,不仅能指导并激发学生求知、求真、求善、求美,勇于实践和创新的动力,而且以他们的良好风范和人格魅力,言传身教,必然会引导并激发师生坚持对科学和真理的执着追求,树立严谨的治学态度,形成扎实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作风,从而促进学风、教风、校风的升华。讲坛是三风建设的重要契机和号角,它是按部就班地学习、工作、生活道路上,突然吹起的一阵阵响亮号角,激励着人们,振兴精神,加快步伐,扎扎实实,勇往直前,以更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向着既定的奋斗目标前进。

二、高校“文化素质讲坛”的构建

要坚持挖掘利用校内外人才资源,展现专家学者人文风采,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打造学校文化品牌的宗旨,切实把“文化素质讲坛”建设成一个特殊的课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为此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领导,精细组织

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文化素质讲坛”的功能作用,要从素质教育的大局,从打造文化品牌的战略高度去认识,把它纳入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计划,做到有规划、有目标、有落实。确定主管领导和主管部门以及协助部门,同时让学生会等学生组织全程参与。要提供切实保障,建立有效的包含组织机构、人员、经费、场所等在内的保障体系,从内容、形式、过程、保障等多方面切实组织好、落实好,确保高效运转。

二是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为满足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和广大师生多样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要确保讲演者的多元性、层次性、特色性;确保内容上的多元化、丰富性;确保形式上的灵活性、多样性、新颖性。形成百花盛开、百家飘香的一道道文化盛宴,以飨广大师生。

三是要规范管理,坚持导向

要制定完善有关规章制度,明确审批程序和具体负责机构、负责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增强责任意识,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辨别力,坚决反对各种错误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潮流,坚持“学术研究无,课堂讲授有纪律”的原则,确保讲坛的方向性、纯洁性。

四是重视延展性,扩大受益面

现在的高校规模都很大,动辄上万、数万人,限于场所的局限,每一场讲座都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聆听渴望,而使众多学生空留遗憾,也使影响力不能充分发挥。要设法把讲坛延展开来,可把一次次精彩的讲座录下来,以放光盘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欣赏,或直接在网上建立“文化素质讲坛”专题网站,把讲座挂到网上,由学生自由选取收看,这可大大扩展讲坛的受益面,起到更好更大的作用。

五是注重引领和辐射作用,力求“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文化素质讲坛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它有着更强的思想性、学术前沿性、新颖性,对第一课堂有着难得的激发、引领功能。同时,它比第二课堂又有更明显的理论性、学术性、典型性,同样对第二课堂有着很强的启发性和引领性,甚至成为第二课堂的龙头。

所以,必须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总体规划、落实中发挥好“文化素质讲坛”的引领与辐射作用。比如,对计划中的一场讲座,在事先消息时,可同时提出要求,建议学生先行了解讲演者的人生经历、学术成果等具体信息,并围绕讲授主题提前阅读有关书目,以便听讲时更容易进入状态、更容易产生共鸣,会有更多的收获。听完后,讲演者或组织者可提供一些思考题供学生下来思考,可列出一些书目让学生下来阅读,同时结合第一、第二课堂写出心得体会、小论文或开展有关课外活动。这样,就会把一堂短暂的文化快餐,变成很难散去的文化大宴,而影响深远。

同时,还可以把学生听讲的情况纳入学分制,根据听讲的数量和撰写的心得体会、论文等,给予一定的学分,纳入第一课堂的序列。组织者和学校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讲坛与第一、第二课堂对接,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大学精神的锻造巧妙结合,必将产生“四两拨千斤”的奇效。六是提升品位,打造特色。“文化素质讲坛”是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讲坛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必须下力气精心打造。要与学校各自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思路、发展定位、学科核心竞争力,以及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相适应,根据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和办学特色,打造高品位,有着本校鲜明特色的讲坛,并通过讲坛去进一步锻造与提升办学特色,去升华与体现大学文化,去凝练与展现大学精神,把讲坛打造成学校的文化高地、文化名片和文化标识。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8-0010-02

自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素质教育决定》以来,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成为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且如今已扩展到幼儿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方面。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展开,素质教育已处在“国家推进、重点突破、全面展开”的进程中,素质教育观念也进一步深入人心。但是素质教育开展的时间并不长,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教育思想、观念、体制等一时都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目前的素质教育更注重于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对于高等院校的素质教育改革的研究却并不多。笔者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中,深深地感觉到高等素质教育也应全面拓展,旨在培养出具有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一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现状

大学是学生成材的最后一道程序,如若在这最后一道程序上不严格把关,之前的教育岂不前功尽弃·高等教育要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新形式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专业设置与培养过程、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方法等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因此。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增强其对社会的适应性,就要全面加强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改革。一方面,在学生个人自身发展上要更着重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并不是仅仅局限于发明创造全新的成果,实际上“推陈出新”也可以是一种创新,即把自己原有的知识根据新形势、新需要引入到新的领域内进行新的组合,实现新的效益。因此,高等素质教育要强调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是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一种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耀、以创新为目标的氛围和共识。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素质教育对校园文化的建设更应加强。校园文化既受到社会大文化的影响,又反过来对社会文化产生能动的反作用。因此,校园文化的积极与否会直接影响渗透到大学生素质发展的各个层面。由此可知,校园文化建设在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改革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将就校园文化对高校的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校园文化的内容

应该如何界定校园文化·目前,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议较多。以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为例,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校园精神说。校园文化是在大学这一特定的环境范围内生活的成员所共同拥有的精神传统、作风和理想的综合体现,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化心理和审美情趣,树立良好的风尚。二是第二课堂说。校园文化等同于第二课堂,或者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艺术素质而进行的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效果,是大学生接受的除课堂知识传授以外的其他教育形式,是学校正式教育的延伸。三是氛围说。校园文化是一种透过特定的文化氛围使置身其间的大学生受到熏陶和启发,从而获得全面发展的文化形态,它是在校园这个特定范围中形成的小环境、小气候,是一种氛围。

综合专家学者的各种意见和观点,笔者认为,所谓校园文化,就是在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中,以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素质和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目的,由学校和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人文环境关系。从这个概念出发,校园文化实际包含着两方面内容,即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其中,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而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得以发展的载体。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反映人类认识成果的思想理论体系(书面、知识、课程文化)、言语与非言语的沟通(行为文化)、校园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审美文化)、认知方式、创造能力、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心理文化)等。校园精神文化作为全体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具体表现在学风、教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等各个方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

校园物质文化包括高校的各种教学、科研、管理、生产和生活资料,以及校园环境。在学校,良好的物质环境能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心境,对培养学生的美感有着十分明显的作用。如果学校校园环境优美,教室宽敞、洁静,宿舍明亮、整洁,图书馆资料丰富,实验设备先进,那么置身其中的学子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环境熏陶,激发出一种尊师爱校的情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建议

1.加强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管理,优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2000〕52号文件精神,整治校园周边环境;要加强对学校周边商业店铺、文化市场的管理;要加强学校周边道路交通秩序的管理等;要优化美化校园环境,改善办学条件。校园内学生宿舍与教工宿舍应分开,学习区与生活区分离,学生文化活动区域与学生宿舍、学习区域适当地分开,以避免互相干扰和影响。学校应加大在物质条件上的资金投入,建设种类齐备、内容丰富、借阅方便的图书馆和阅览室;加大对科学实验、仪器设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投入;建设好闭路电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交互式教学管理系统;配备与学生专业学习有关的先进的语音设备、现代化的电化教学设备、基础课教学实验设备和先进的精密仪器等。建设好艺术活动和体育锻炼的设施和场所,以及劳动素质教育培训基地等素质教育场所。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大学生文化素质

高校环境长期以来都是我国教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并不例外。现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因为能够对大学生文化素质产生深刻影响而受到高校领导层的极大重视,因此对高校思想政治环境进行优化能够在事实上提升高校学生整体文化素质水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很高的重要性,以下从影响大学生信仰、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等方面出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性进行分析。

1.影响大学生信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能够切实影响大学生的个人信仰。当下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长期存在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如我国部分高校学生向往甚至已经出现了过于物质化的生活方式。集中体现在许多高校大学生盲目追求物质享乐,实际上体现出现今大学生过于追求虚荣的心理状态。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与许多高校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部分学校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没有进行细心培养,因此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正确人生信仰的确立。

2.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现今已经成为许多高校大学生非常严重的问题,并且与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密切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促使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而如果这一教学缺乏良好环境的支持,则必然无法让大学生在“有价值的事物”这一问题上正确辨别和选择。由此产生的不良后果则是一部分学生站到了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并且对大学生踏入社会,开始独立的生活都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3.对大学教育起导向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通常能够对大学教育起到重要的导向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具有良好的导向性,并且这一导向性应当通过环境得以良好体现。由于现今校园里和社会上的各种传播平台非常多样化,因此良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学生个人和学校发展来说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体现在许多方面,以下从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等方面出发,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进行分析。

1.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首先体现在能够创造更好的高校环境。高校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更加合理、完善、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其次,由于教育本身并不是万能的,并且教育工作想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良好环境的支持。因此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过程中通过创造良好的高校环境让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有据可依并且有所依赖。与此同时,思政工作人员在创造更好高校环境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对学生进行校史教育使学生了解到现今教育环境的来之不易,最终对高校教育环境的优化和学生学习态度树立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2.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影响还体现在能够促进校园文化进一步发展。高校环境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还体现在对校园文化及民族文化的树立和塑造上。并且我国许多出色的高校都具有独具特色但是都非常优秀的校园文化。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能够让大学的文化氛围和教学氛围更加浓厚,从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形成踏实严谨的学术作风和学习态度,在加强大学生对本校文化认同的同时合理塑造出大学生对校园问题的认同感。

3.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有极为显著的影响。现今我国许多高校大学生没有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使他们陷入物欲生活的沼泽中,并且对“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一基础问题失去正确的认识。因此在这一前提下,高效思政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改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帮助大学生重塑正确的价值观。

三、结语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应当有更加优秀的环境,并且这一环境会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文化素质都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大学思政工作人员应当认识到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从而通过教学实践和其他工作的进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合理优化。

参考文献: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体验

[作者简介]黄勇鹏(1980-),男,广东汕头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技术学;韦莉莉(1978-),女,河南平顶山人,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广州510515)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48-02

党的十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近年来,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对我国经济建设和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诸多缺陷。要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现代化,就必须大力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体验是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开展公民教育的重要方式。本文试图在分析实践体验在文化素质教育中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的主要途径。

一、实践体验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文化素质是由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种因素整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文化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不断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的活动过程。其实质是促进学生内在身心的“发展”与人类文化向个性心理品质的“内化”,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一个人的日常行为中。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当前,职业教育过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技能,存在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不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高职学生的学习过于功利性、金钱化,片面追求物质利益,缺乏社会理想。(2)道德素质严重滑坡。学生常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行为不文明、社会公德心差、目无组织和纪律。(3)心理素质差。如自信心不足、抗挫折能力低、社会适应性差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发展。(4)职业素质的缺乏。由于学生过于追求功利,不注重职业道德的养成,导致诚信缺失、工作自由散漫、缺乏上进心。因此,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是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客观要求。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和实践体验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三大途径。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学制短、技能培训任务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特点,因此在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方面,学校应重视实践体验及养成教育。在建设少而精的文化素质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教学开展人文教育,加强第二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熏陶。在实际技术操作训练和工学结合的过程中贯穿做人、做事的教育,加强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促进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

二、高职院校开展实践体验活动的主要途径

(一)开设综合性的实践性课程

文化素质的实施首先体现在课程上。高职院校要改革课程内容、改变教学方式,建立多元化、系统化、结构化的文化素质课程。一般而言,高职院校文化素质课程的实施包括独立开设的人文课程和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1.独立开设的人文课程。独立开设的人文课程是指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文化基础知识,主旨在于为学生提供宽范围的学科知识和方法。学生可以通过必修和选修完成学习。课程设置方面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课程要精品化,宜精不宜多,重质不重量;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社会和专业,多结合实例讲解,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丰富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应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应用科学、自然科学等各领域,开设一些跨学科的综合课程,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发展需要;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便于学生接受等。

2.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就是在专业教学中探寻专业课程中蕴涵的人文及科学精神,教会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寻找出专业课程中反映出来的哲学意义,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等。把专业知识和文化素质结合起来,能够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浓厚兴趣,并能培养学生的求知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专业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做”中学,强调学生的参与性,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②

3.隐性课程。文化素质的培养除了开设显性课程以外,更应注重隐性课程的实施,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性。高职院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科技、艺术、社团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素养的养成,提高学生的审美力、表现力、创造力,并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组织沟通能力及与人合作精神。与此同时,将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渗透到班队活动、日常学习、养成教育中,帮助学生在文化的培植中生成良好的人文素养。③

(二)注重日常教学与生活中的文化素质教育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多开设能够增强学生实践体验的德育活动,利用多样化的途径实施体验性教学。为此,需做好以下几点:

1.注意班级环境的建设。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单位,一个班级的班风如何,对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对完成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良好的环境可以改变一个人,因此,班级环境的布置要能够体现出浓厚的人文性,例如在教室里设置书柜,学生可将自己的书籍放在书柜里与其他同学资源共享。再如,还可利用黑板报的形式宣传先进的人、事,从而在班级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2.注重开设日常的德育活动。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班级中都有一个班级管理岗位和劳动岗位,并实行竞聘上岗及轮岗、下岗等制度,每个学生都有明确的职责。同时定期开展班会让学生谈自己的体验感受,也对其他同学的行为作出评价。体验化德育要强调个体,强调实践,强调评价过程,淡化评价结果。④

3.发展良好的宿舍文化。高职院校大都是寄宿制学校,学生很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宿舍度过的,宿舍是学生休息、休闲的地方。因此,体验化的文化素质教育也要注重在宿舍层面上。学校要制定出系统化的住宿规则,并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方面,帮助学生自理能力的养成,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理和自护能力,并学会生活,掌握生活常识等。

(三)构建体验性学习的校园文化

学生文化素质的提升除了通过课程这一主要途径外,校园的人文环境是另一重要的影响因素。环境优美、行为文明、设施齐全、精神高尚的校园对于学生情操的陶冶、文化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的作用。

1.校园物化环境的建设。一方面是校舍、教室的布置以及校园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设施的建设,如雕塑建筑、文化名人塑像等,从视觉、感觉上去影响学生。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文化建设思路,创造出精心、精致、高雅而富有品位的校园文化环境,重视校园环境的审美化布置,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能说话”。校园物化环境建设既要遵循艺术化、人性化的原则,还要遵循主体性的原则,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建设当中。另一方面,加大经费投入,更新、增加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

2.校园精神环境建设。高职院校要经常性的举办各类校园文化科技活动,如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科技竞赛、辩论赛、电影欣赏、主体班会、读书活动、文化讲座、名人讲座、就业培训指导等,增加公益性、集体性;营造良好学习、生活和文化氛围,丰富学校文化、院系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重视寝室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成长的影响;鼓励学生开设各色各样的社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选择项目,为学生创设一个个性自由发展空间。

3.校园制度文化建设。高职院校要积极地建立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具备个性化的管理风格和人格特征,营造一种大家分担责任和积极追求成功的氛围。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组织规范、学生行为规范等规章制度,将学生的文化素质与学生评定挂钩,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育人和高雅行为养成中的功能。⑤

(四)开展面向职业生活的实训实践

实训、实习和实践是高职学生由高职职技教育走向未来职业生活三个循序渐进的重要环节,高职生不仅要有扎实的技能专业知识,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因此,学生职业文化素质的培养要在实训、实习和实践过程中得以体现。

1.注重职业环境的营造。实训基地、实习工厂的建设,要模拟真实工厂建设,为学生提供真实化的、生动的实习场景,同时,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要营造人文与专业技能相融合的实验实训环境,强化质量知识、安全意识、规范意识、诚信意识、职业意识,在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的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良好行为习惯、团结协作精神等的培养。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参与企业生产过程,锻炼技术应用能力,训练职业技能,而且要让学生感受企业文化氛围,接受工作态度、敬业精神、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

2.组织开展让学生广泛参与的道德教育活动,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高职院校应面向社会开放办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学校可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基地,课外实验实践基地,以及组织学生参加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心灵得到净化,思想得到熏陶,认识得到升华,觉悟得到提高。

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高文化、高技能以及高素质的人才,重视并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高职院校既要培养职业高级技术专门人才,又要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合理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肩负起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使命。教育者在进行文化素质培养时,既不能流于形式,更不能采用以往的空泛、灌输或压制的方式,而应将理论联系实际,多开展实践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感受性,引导学生学习做人和做事相结合,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注释]

①闫大伟.文化素质与文化素质教育[n].光明日报,2002-06-08.

②(美)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45.

③周海波.高职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探析[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报,2006(11):54.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构建

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建设与服务的高素质应用人才的摇篮,通过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配合,培养学生必备素质、专业领域基本能力和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随着经济、技术全球化与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需要转变传统培养模式,培养适应能力出众、知识丰富、素质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人文素质教育改革也成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热点。通过加强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内涵,建设科学有效的教学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然,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在目标定位、教育内容设计、教育方式选择等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着眼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实践,对于切实推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积极现实意义。

一、人文素质课程的意义与功能定位

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所有知识忘光后剩下的就是素质,它不仅包括科学素质,也包涵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观念、情感、意志、能力等多重因素组合而成的综合素质,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气质、人格与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就是通过传授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使学生理解人文思想,具备人文精神,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成为有个性、有思维能动性的人。

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兼具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特点。使学生具备文、史、哲等基本知识不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定位,它更强调的是对品格、人格的塑造与培养,通过外在文化素养与道德标准的内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课程的设立对唤醒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建设与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强调技术应用,又强调“高素质”。因而要重视职业道德、诚信品质、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需求。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教育的发展除了保有自身办学特色之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强化也是必要的催化剂。另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高职学生职业前程发展的需要。尽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社会职业岗位没有直接关联,但其却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能量储备。只有专业技术,而缺乏文化思想底蕴,必将导致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因而,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基础,淡化学科界限,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整体课程体系之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现状

当前,受社会环境、就业环境与政策环境等外部诱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贯彻不够,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不能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依旧一味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以及与本科教育的衔接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立缺乏科学性与实用性。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设立无系统性规划,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兴趣,课程内容未经认证,尚未形成科学、完备、特色的课程体系,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2.课程类别与课时不足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增设了部分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但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明显单一,课时严重不足,这也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主要因素。我国一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学分占比较低,多为8%左右。相比之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超过20%。

3.课程内容缺乏联系,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许多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采取“嵌入”式教学体系,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相互联系,缺乏素质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与整合性的特点,无法反映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同时,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知识传授,人文素质教育变相成为人文知识的通识普及。其人文素质教学课程内容未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基本人文学科领域,无法满足学生独特的需求与兴趣。

4.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单调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都定位于培养高等职业技师,因而人文素质教育所占比重很小,人文课程设置少、内容简单、缺乏时代气息与精神力量。同时,教学方式就是简单的诗词文化或历史讲授,以记忆训练为主,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内化与熏陶。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远远达不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5.考核过于宽松,学生缺乏重视

通常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的考核方式都是以考勤和期末论文为主,尽管绕开了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但也很难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能力。由于考核方式不严格,期末论文与课程设计剽窃、抄袭现象严重。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缺乏重视,出勤率低、课程选择随意性大。另外,由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上课时间以晚上或双休日居多,部分学生由于课外活动干扰无法保证出勤率,课程学习无系统性。

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既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要学会将知识“内化”成素质与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现代企业考察中,HR普遍认为,员工是否优秀,专业能力是基本要求,工作态度与人格却是关键。因而,高职教育要同时关注职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与人的培养,对传统教育模式、理念、内容和方法深刻反思,彻底转变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素质教育,专注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改革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学生“参与式”。在教学过程中,多启发、多讨论,锻炼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这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演讲与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介来传递教学信息,以此来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的生动性、直观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科学设置人文素质课程

人文素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尽管在高职教育中,专业技术课程随着专业分类不同而呈现差异性,但人文素质课程与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必须有一定的共同性。从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设立完善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较为困难,因此,应重视基础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大学英语”等基础人文素质课程要正常开设,同时结合实际需求可开设“书法基础”、“音乐欣赏”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以形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

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构建探讨

1.构建原则

第一,切合性原则。要切合学生需求、兴趣与高职院校素质课程开设实情。第二,基础性原则。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为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基础文化知识、基础方法论与思维视野的课程,并非其他课程的附属品。第三,系统性原则。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一个涵盖政治、历史、文学、经济、艺术等多领域的系统,要避免单一性与片面性,强调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要注意统筹规划,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第四,优化配置原则。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大多缺乏规范性、严谨性,课程设置较为随意,没有明确理念,优化配置原则强调科学性与严谨性。第五,联结性原则。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提供的基础知识与思维是密切联系的,它滋生了诸多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对于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与价值观的形成极具意义。它不仅是在基础性知识维度上反映与专业课程的直线衔接,同时也有方法论和价值论领域的联结。第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原则。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大学的特色课程,它从正面途径指导大学生学习我国社会的主导性思想与价值观念。将思政课的基本观点、思想植根于更宽广的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效果将更显著。

2.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

(1)学科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应该至少包含中西文化、中西文学、艺术、哲学、经济与管理、心理与健康、语言等7大方面。每一大类应至少包括一门核心必修课程,全面覆盖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2)活动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定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资源、学科特点相适应。通过开设各具特色的活动课程,例如学术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环境课程体系

实质上,人文环境课程是潜层教育资源,它是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包括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等。其中物质环境主要包括校园内图书资料、建筑设施、道路设计与美化等方面。精神环境是人文素质课程所形成的人文氛围,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道德、情操、审美有着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

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虽然是公共基础课程,但其对于学生理解人文思想、具备人文精神、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职业发展、养成良好道德品质有着重要意义。当然,将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置于高职整体课程体系的重要地位,并非是冲击专业课程教学,而是一种正向课程综合化、均衡化的形态转变,是高职整体课程体系实现素质化的良好途径。

参考文献:

[1]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理想与现实[J].教

育研究,2007,(11).

[2]何云波.大学教育应该是高品的大诗[J].现代大学教育,

2012,(4).

[3]黄文虎.诗性思维:大学教育的精神天平[J].现代大学

教育,2012,(4).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水平低,且过分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分开来,过分强调技能化、专业化,对学生的文化素质重视程度低。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若想大力发展文化素质教育,还需具备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但当前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部分问题。因此,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改革力度已迫在眉睫,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提高综合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职教育队伍。

1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一直处于较尴尬的地位,虽然从属于高等教育学校,但又因自身所培养的对象的特殊性,与一般的高等教育学校相区分开来。高职院校自开始创建以来,一直注重培养职业人才,对学生的文化素质重视不足。只有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1.1大部分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偏低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处于青年阶段,但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存在误解。由于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区别,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注重对专业化技能的学习,而对文化素质教育则重视程度不够。其次,部分学生选择高职学校是由于高考失败的无奈之举,对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更有甚者,只是为了能够拿到学历证书,学习主动性差。再次,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如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产生抵触的心理,因此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偏低。

1.2文化素质类课程及活动数量少

我国高职教育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扩招,发展势头喜人,但由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与普通高等学校比起来,高职院校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因而课程设置也有所倾斜,在普通高校里,有较多的且形成体系的文化素质类课程,但高职院校只在近些年来开始设立文化素质类课程,如文学赏析课、音乐通识课等,且这些课程数量少,在所有的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低,也难以满足庞大数量的学生的需要。其次,高职院校文化活动较少,学校鲜少举办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活动,学生自发的群体性文化活动更是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降低,校园文化氛围也明显落后于普通高校。

1.3教学方法落后

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不同,是以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为尺度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即“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文化教育传授的都是深层次的知识,还涉及的人生哲理,因此,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必然要求。但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堂上,教师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鲜少与学生互动,对学生的影响力不足。

2高职院校文化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来自高职院校内部对文化素质的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差、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等原因,还有外部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才能提出合理化的对策。

2.1社会“重理轻文”的传统功利化思想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家缺少科学人才,社会上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类似的口号,这原本是应对时代需求,是值得提倡的。但发展至今,社会上部分人士曲解了国家提倡学习理工科的初衷,导致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一味将理工科摆在优先的地位,这样的观念在高职院校中更是如此。高职院校中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大都只关注自己的专业学习,因此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进展困难。

技术类人才一直是社会上的紧缺型人才,因此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适应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所提供的职业教育为国家建设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但过度注重职业化教育,使得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不足。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上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高职院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态度仍未发展根本性的转变,办学理念、培养目标都严重滞后。在高职院校中,职业化教育处于核心地位,其他教育活动只能让位。这样的办学理念影响到学校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老师,抑或是学生,都忽视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3专业化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时能因其个人魅力,使得教学活动事半功倍。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也是如此,不仅应有足够数量的专职教师,更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中,学校领导与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漠视,加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毕业于工科学校,其本身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不太感兴趣,且还面临着日常职业教学活动的压力,而专职的文化素质教学工作者由于学校对其工作的不重视和学生的兴趣程度低,也降低对自身的要求,不注重提升业务能力,导致恶性循环,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日益下降,文化素质教育更难取得进展。

3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与师资建设

3.1转变教学观念,塑造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专精尖的优秀人才,而这并非仅靠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可以做到的。总理在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是最好的体现。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学生本身在日常生活中也应主动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社会上也需根据形势的变化,加强宣传,塑造重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的社会氛围,提高对职业人才的文化素质的要求,唯有这样,将来必然成为劳动者的学生和为社会培养劳动者的学校才能真正地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3.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学队伍

高职教育,顾名思义,即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其自身特点决定了高职师资力量的重要性。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师应为双师型,即技师型与教师型,但当前的高职院校在聘用教师时,对教师的文化素质并未有较高要求,师资队伍建设也稍显落后,且缺乏相应的文化素质教育培训。因此,首先在教师聘用方面,通过制定政策,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成为学校的专职教师,且从其他学校或者研究机构聘用在其领域内取得卓越建树的学者成为兼职教师,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其次,针对本校的教师,学校应加大政策倾斜,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支持高职院校的老师进行更多的科研活动,积极申报课题,提高学界影响力,鼓励校内教师参加校外的研讨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培训方式,以提高其业务能力。

3.3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落后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再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也难以使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则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兴趣的重任。第一,专业教师不应仅传授职业技能,更应试图发现职业活动所蕴含的特殊的文化知识,如穿插讲述科学家的经典故事;第二,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既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不拘泥于现有的知识,强调人的重要性;第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等,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如播放外国优秀的文化纪录片,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馆、博物馆、艺术展览等,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边玩边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4结束语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出很多的优秀人才。但在教学活动中,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使得职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脱轨,学生必然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学校、学生、社会,都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将文化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学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使得高职院校能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彦.要高度重视教师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谈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价值工程,2013,32(13):219-220.

[2]崔利民,王灵芝.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谈高职教育中的文化素质教育[J].学周刊c版,2013,(15):22-23.

[3]李兴军.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79-81.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篇7

一、人文素质课程的意义与功能定位

物理学家劳厄曾说过,所有知识忘光后剩下的就是素质,它不仅包括科学素质,也包涵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由知识、观念、情感、意志、能力等多重因素组合而成的综合素质,它体现了一个人的气质、人格与修养。人文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种人性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就是通过传授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使学生理解人文思想,具备人文精神,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成为有个性、有思维能动性的人。

在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兼具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的特点。使学生具备文、史、哲等基本知识不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定位,它更强调的是对品格、人格的塑造与培养,通过外在文化素养与道德标准的内化,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人文课程的设立对唤醒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高职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建设与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强调技术应用,又强调“高素质”。因而要重视职业道德、诚信品质、交流沟通与团队协作、敬业精神、责任意识等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需求。同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职教育的发展除了保有自身办学特色之外,人文素质教育的强化也是必要的催化剂。另外,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也是高职学生职业前程发展的需要。尽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与社会职业岗位没有直接关联,但其却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能量储备。只有专业技术,而缺乏文化思想底蕴,必将导致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不利于其全面发展。因而,以素质教育的思想为基础,淡化学科界限,将人文素质教育融合于整体课程体系之内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职人文素质课程教学的现状

当前,受社会环境、就业环境与政策环境等外部诱因的影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对人文素质课程教学贯彻不够,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1.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不能充分体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依旧一味追求学科的系统性以及与本科教育的衔接性,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立缺乏科学性与实用性。大部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设立无系统性规划,主要取决于任课教师的兴趣,课程内容未经认证,尚未形成科学、完备、特色的课程体系,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

2.课程类别与课时不足

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都增设了部分人文社科类基础课程,但其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明显单一,课时严重不足,这也是制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的主要因素。我国一般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学分占比较低,多为8%左右。相比之下,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则超过20%。

3.课程内容缺乏联系,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

许多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学采取“嵌入”式教学体系,导致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缺乏相互联系,缺乏素质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与整合性的特点,无法反映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同时,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过分强调专业技能、知识传授,人文素质教育变相成为人文知识的通识普及。其人文素质教学课程内容未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基本人文学科领域,无法满足学生独特的需求与兴趣。

4.人文素质教育方式单调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高职院校都定位于培养高等职业技师,因而人文素质教育所占比重很小,人文课程设置少、内容简单、缺乏时代气息与精神力量。同时,教学方式就是简单的诗词文化或历史讲授,以记忆训练为主,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内化与熏陶。因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力远远达不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

5.考核过于宽松,学生缺乏重视

通常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的考核方式都是以考勤和期末论文为主,尽管绕开了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但也很难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与能力。由于考核方式不严格,期末论文与课程设计剽窃、抄袭现象严重。学生对人文素质课程缺乏重视,出勤率低、课程选择随意性大。另外,由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上课时间以晚上或双休日居多,部分学生由于课外活动干扰无法保证出勤率,课程学习无系统性。

三、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

高职教育既要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也要学会将知识“内化”成素质与能力,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在现代企业考察中,HR普遍认为,员工是否优秀,专业能力是基本要求,工作态度与人格却是关键。因而,高职教育要同时关注职业知识、能力的培养与人的培养,对传统教育模式、理念、内容和方法深刻反思,彻底转变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素质教育,专注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2.改革人文素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人文素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变“灌输式”为学生“参与式”。在教学过程中,多启发、多讨论,锻炼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这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演讲与表达能力。同时,教师可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媒介来传递教学信息,以此来增加人文素质课程的生动性、直观性,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3.科学设置人文素质课程

人文素质教学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尽管在高职教育中,专业技术课程随着专业分类不同而呈现差异性,但人文素质课程与不同专业的职业教育必须有一定的共同性。从当前我国各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来看,设立完善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较为困难,因此,应重视基础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融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语文”、“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大学英语”等基础人文素质课程要正常开设,同时结合实际需求可开设“书法基础”、“音乐欣赏”以及“大学生就业指导”等人文社会科学的选修课,以形成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

四、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构建探讨

1.构建原则

第一,切合性原则。要切合学生需求、兴趣与高职院校素质课程开设实情。第二,基础性原则。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为高职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基础文化知识、基础方法论与思维视野的课程,并非其他课程的附属品。第三,系统性原则。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一个涵盖政治、历史、文学、经济、艺术等多领域的系统,要避免单一性与片面性,强调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要注意统筹规划,使人文素质教育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第四,优化配置原则。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大多缺乏规范性、严谨性,课程设置较为随意,没有明确理念,优化配置原则强调科学性与严谨性。第五,联结性原则。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所提供的基础知识与思维是密切联系的,它滋生了诸多价值观与思维方式,对于扩展学生思维空间与价值观的形成极具意义。它不仅是在基础性知识维度上反映与专业课程的直线衔接,同时也有方法论和价值论领域的联结。第六,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结合原则。思想政治课是我国大学的特色课程,它从正面途径指导大学生学习我国社会的主导性思想与价值观念。将思政课的基本观点、思想植根于更宽广的人文素质教育背景下,效果将更显著。

2.高职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构建

(1)学科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应该至少包含中西文化、中西文学、艺术、哲学、经济与管理、心理与健康、语言等7大方面。每一大类应至少包括一门核心必修课程,全面覆盖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

(2)活动课程体系

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定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资源、学科特点相适应。通过开设各具特色的活动课程,例如学术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3)环境课程体系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篇8

一、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所反映的人文精神内化在人身上所表现出的气质、修养,主要指一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个性品格。它往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人文素质是通过学习人文社会学科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形成一个和谐完整的人的核心素质,是人的诸素质中的首要素质。是通过知识传播、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等,而形成的内在稳定的人格模式、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这些会在日常行为中充分表现出来。而要形成学生的人文素质,最重要的是培养其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一种对于人的关注思想。主要是指追求人生真谛的理性态度,即关怀人生价值的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以及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等。高中生在年龄、知识、阅历、思维能力,特别是在辨证思维能力方面还不够成熟,在心理特征上也保留有较多的“自我中心”的特征。他们常常爱从自己的角度来观察、分析问题。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而忽视了问题的本质,在自我控制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方面也比较弱。当学习和生活中遇到障碍或挫折时,容易冲动或悲观消沉,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二、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旨在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就是育人的过程,它致力于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人、教育人,强调人的道德精神价值,注重对善与美的理解,引导人们求真、从善、爱美,使人能洞察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人文素质教育对于人的社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素质教育也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体现,是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人的文化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核心问题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学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必须以人文素质为基础,因为人文科学体系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价值观体系。人文学科关系到一个社会的价值导向和人文导向,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轻视人文学科,必然导致民族精神和民族智慧的衰退,必然导致整个社会的庸俗化。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基础,是学生学会做人的基础。人文素质教育应当作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也应当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三、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原则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必须遵循“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既不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死抱着脱离实际、死记硬背、考试至上的陈腐落后、僵硬刻板的教育思想,使“人文素质教育”流于形式;也不能单纯“为人文而人文”,把人文素质教育与语文专业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人为地割裂开来,形素质教育与语文专业教育“两张皮”。

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怎样解决好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关系、地位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充分肯定现行语文教学大纲对于语文性质认识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样新的表述。语言是交际交流的工具,表情达意的工具,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这是事实,同时语言与自然界、人类历史和精神活动都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是不可否认的。“语文”二字,即是“语言与文学”之意,语文中的语言教学,便是语文教学工具性的体现;语文中的文学教学,就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体现。所以,语言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互相依托、互为补充的,绝不应该把它们对立起来。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立足于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版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成熟了许多,删除了一些已经与时代要求不相符的篇目,加大了文言文的比例,加大了文学作品的比例,强调了人文性,但是传统文化教育、公德教育、法制教育、敬业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仍然不足,因此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仍然是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1.广大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高度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人文素质是国民文化素质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又是国民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一个文化素质低的民族,不可能具备高尚的人文精神;而具备高尚人文精神的民族,其文化素质必然优秀。我们必须加强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2.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要充分利用新课程方案选修课和活动课的设置,开出具有浓厚的人文色彩的课程。语文老师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利用选修课的拓展性,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基本训练。如:书法、作文、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学常识等,或侧重于情感熏陶,或侧重于健康人格的培养,或侧重于审美情趣的引导。

3.注重开展多方面、多渠道人文素质教育活动。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等,使学生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在与人和社会、自然的交往中开拓视野,关注社会,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4.组织建立校园社团,如文学社、书画协会、艺术团、摄影协会、象棋协会、体操队等学生社团。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提高学生的能力。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学科知识竞赛、演讲会、朗读会、辩论会等,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促进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的转化,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感,娱乐身心的目的,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熏陶、教育、感召、净化作用。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篇9

一、人文素质的基本内容与基本目标

(一)人文素质的内涵

人文素质是包含人文知识、社会心理和人文修养以及文化修养的一种综合特质,内在表现主要足相对稳定性,外在表现主要是一个人的思想品格,主要是对人外在精神风貌以及内在精神气质进行培养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包括人文教育的隐喻性特征和人文道理的体认性特征以及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等特征。

(二)人文素质的基本内容

第一,军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主要是对学员传授人文科学知识,除此之外还包含一些社会科学知识,使得学生具备相应的鉴赏能力和认知水平。第二,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的社会心理以及社会判断等进行一定程度的培养,丰富学生的社会感情,使学生更具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心态,帮助学生完善品格。第三,基本素质教育还包括对学生文学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引导学生学习和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第四,人文素质要求将科学精神可人文精神进行有效的结合,使得学生对于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有更加明确深入的认识。

(三)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

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提高学生的荣辱意识和责任感,并对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调整和改善,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开发和创造,从而提高学的综合素质。同时,人文素质教育比较注重心理方而的培训,旨在强化学生的承受能力,提高学的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军校素质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重视程度较低,人文知识薄弱

“由于军校教育的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在进行课程的设计时通常比较重视专业技术的应用特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往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课程。”①很多学,在学习的过稃中对人文素质教育并没有清晰的认识,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技能的学习上,即使有少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也足抱着应付的态度对待,在极大程度f阻碍了军校学生人文知识的积累。据调查,只有大约15%的学,1i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对于学乍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绝大部分军校学生在文史知识和艺术的摧赏力等方面水平较低。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真正阅读过的军队学生才有不到2/5,大约有9%的军校学生没有看过哲学书籍。这些问题严重反应了军校教育在人文素质方面较为缺失,也对我国构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教育理念落后,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长时间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以理科教育为主,“轻文重理”的现象较为严重,很多人盲目的认为人文素质和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十分重大的差距,没有特别的使用意义。军校教育在这方面的问题也十分突出,由于军校教育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在课程的设计上偏重于军事技能和相关专业技能的培养,将人文素质教育归为边缘课程,并没有十分得到很好地应用和推广。由此可见,军校教育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理念还是较为落后的。在当前的军校教育中,很多军校只是盲目的追求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数量,而并没有在教育理论方面进行革新,尽管很多军事学校也开设了相应的人文教育讲座,但是多数只是停留在初级层面,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实现人文素质的真正提高。

(三)课程较为狭隘,人文课程比重较低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军校教育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教学的内容相对较为陈旧和保守,人文课程在教学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首先,军校教育在设计课程时只注重每个专业的课程分科,并没有设计相应的综合课程,在已经开设的课程教育中对必修课程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选修课程,使得很多选修课程只是简单的走一个程序,没有实际的意义。这种课程的设计方式比较僵硬,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很多军事学校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压缩至20个学时,要想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的概述,只能不断的进行缩减和压缩,使得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无法真正的扩充,这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四)管理体制过度集中,政治教育程度较高

目前,我囝军校普遍采用高度集中的管理机制,注重统一性和发展共性,对于差异性和学生自主个性的培养重视度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发展。高度集中的军校管理体制和我国国家教育体制是相互独立的,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和系统性。军队院校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在内部管理方面的表现也极为突出,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管理上比较死板,对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的各个方面都做出了十分严格的要求,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对人文素质教育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军校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常常会将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当成一种人文素质教育的方式,过度的强调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这就使得军校人文素质教育难以有效的实施。

三、构建军校人文素质教育新模式的有效措施

(一)提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社会环境不断的发生变化,信息化在成为重要社会变革力量的同时,也对新时代的事院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校是军事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必须高度认识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军校在进行人义素质教育时,应该重点培养学生深厚的知识文化底蕴和顽强的品质以及敏锐的思维等内弈,和关注学生学爿人文科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情感以及个性的发展,发挥军校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培训性作用。同时,军校应该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明白人文素质教育除了教导学生如何做人之外,对于学生处理qt活事务的重要意义。目前,军校教育中学科的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同时更加的阳高度综合发展,不管址科学技术还是发明创造以及军事t程技术等,都与学科的发展紧密相关,尤其是随精我同力的增强和竞争力的不断提高,军校教育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高度的广阔的视野。

(二)创设人文环境,营造人文氛围

在军校教育中,环境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一些特殊的环境或是加工、创造的环境更是影响深远,因此,必须合理的创设人文环境。首先,军校应该对校园环境进行美化,加强校园的建设,使得学生发展具有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背景。其次,军校应该明确教育主题,建立比较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等内容并能反应学校所要引导的价值取向,对学生应该拥有的相关精神和素养进行大力的宣导,并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将这种正能量的精神和思想注入到学生的体内,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的发展。最后,应该大力的开展一些文化活动,在文化活动的内容设计上,应该紧紧抓住时代的步伐,联系生活实际,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社会主义等相关内容融人到具体的活动叶i去.使学生的学习环境得到有效的净化,构建人文活动体系,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

(三)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并举

军校教育应该加强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树立正确的人文素质教育观念,在教育的过程ffJ实行素质教育与专业素质教育并举,保证人文素质教育占据合理的比例。专业教育是军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通常都是指通过传授相关知识或者培养学生的能力而形成某种专业素质,形成一定的专业素质需要月J到自然科学的思维,属于一种较为收敛的线性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人文素质是一种非线性、发散的思维方式,不具有较高的逻辑性,在许多时候也被人们叫做开拓性思维。这两种思维可以有效的实现优势互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发自身的潜能并保持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从而促进军校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高。只有将专业素质与人文素质进行合理的统一,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激发更大的潜力,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果。

(四)实施人文化管理,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军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僵化的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以学生为本,进行人文化管理,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空间。军校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身心发展的相关规律和问题,给学生足够的关怀和关注,让学生感受到教学中的人性化,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并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引导,使得学生能够健康的发展,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军校在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时,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为主体,选用研讨、问答以及辩论等方式进行双向交流式教学,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保持一个较为活跃的思维状态。在教学形式方面,应该将实践教学进行大力的提升,增加课外时问活动,通过一些礼会调杏以及实等活动让学生明确使命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的时间方面,应该给与学生更为广阔的自主时问进行自主学习,并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问或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得学生真正的劳逸结合,提高人文素质。

结束语:

文化素质的重要性篇10

文化素质就是文化在某特定个体行为上体现出的稳定的品质。文化素质在充分呈现个体内在修养的同时,通过其行为展示其身心、精神等多方面的潜在能力,也是其知识与情感、能力、行为等综合能力表达。文化素质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的实践能力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思想观念。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有目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思想塑造品德,进而指导受教育者行为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育者用一定的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去影响受教育者,使他们形成社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观念,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要培养、转化和塑造一个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创立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经验以及人类社会的理论成果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的实践素材。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

2、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关系

2.1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是既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联系要点有三:第一,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极教育目的都是为了国家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受教育者应该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识,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遵守法纪的意识,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对人文和理工科学基本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成人的全面发展。由此可以看出,文化素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一种“育人”的教育,目的都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具有相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本质是“通识教育”,是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人与自然界和整个社会的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中关于培养人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方式具有相似性。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教育学生怎样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人,在教育方式都需要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对学生的教育都不能依靠生搬硬套地传授书本知识,而是需要以清感人,以理服人,让学生感同身受,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二者都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将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别要点有三:首先,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地位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更为突出。人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思想道德素质作为核心影响着其他素质发展,文化素质虽然是基础,但受到思想政治素质的影响。其次,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各有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内容是传授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保学生心中正确的政治方向,防范错误的意识形态与思想侵蚀。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侧重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最后,文化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存在差别。文化素质教育主要途径是通过潜在的意识引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分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思想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活动为基础进行政治素质、思想品质、心理健康以及其他养成教育进行潜移默化影响的一种手段。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2.2文化素质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文化素质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文化素质教育所涵盖的知识面广泛,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性。受教育者必须首先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谈得上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文化素质教育本身就具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能。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的根源和先导,它在无形中以文化的影响和熏陶达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文化素质教育也是一种持续性的、更为有效、更为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更能达到教育效果,更加深远地影响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其次,文化素质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文化积淀。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下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本质的体现,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的高低则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内涵,一个民族要想存在和发展,就必须对其成员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单纯依靠某项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而需要采用综合的教育模式。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其主导文化的繁荣是不可或缺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涉及范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代表整个社会的文化背景,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存在和发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传达的政治观念要被社会成员认可,必须要在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前提。因此,文化素质教育将社会主导文化传授给社会成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基础保障。

第三,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教育的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是全面性的教育,包括了多学科的文化知识。文化素质教育中关于思想道德与理智情感的这些基本观念对人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是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高层次文化知识的根基。人可以通过学习不断地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深化、创新,并将新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修养,从而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例如通过对国家历史的讲解,可以增进受教育者对本民族的了解,培养受教育者对国家和民族的感情,升华强烈的爱国热情,这种情感教育恰好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有效方法。比起单一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理论灌输,情感教育更为直接、强烈,收到的效果也更好,积极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四,文化素质教育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人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不动摇。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是促进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人的文化知识素质在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举足轻重。所以,文化素质教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一项必要举措,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一致。文化素质修养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基,如果一个人连基本文化知识都没有,也就谈不上全面发展。由此可见,文化素质教育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关于人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3、借鉴文化素质教育理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首先,借鉴文化素质教育“人本观念”,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念。以人为本推进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大力发展以教育者为本,以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为本,以全方位开发教育者潜力为本,和以大众教育为本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是要通过启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获得全面发展,为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需要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观念。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确立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确立受教育者主体性是教育取得实效性的关键。同时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多样性。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兴趣自由发展,一定要通过专属的个性教育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