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艺术教学活动方案十篇艺术教学活动方案十篇

艺术教学活动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6:22

艺术教学活动方案篇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贯彻《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及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推进学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艺术教育理念,提高艺术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科研人员和广大艺术教师的管理、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切实提高学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决定举办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

评选活动委托《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和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

现将《活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按要求认真做好组织工作,并通过开展评选活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研究工作。

附件:

1.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2.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申报表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

二六年三月十四日

抄送:《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

2006年全国中小学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评选活动方案

一、评选内容

本次评选活动,包括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两个部分。

(一)教育案例

教育案例要求描述一个学校艺术教育教学的事例,这一事例应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事例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与情境性,对推进学校艺术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和价值。选题可参考以下内容:

1.加强学校艺术教育管理的案例;

2.强化学校艺术教育功能和地位的案例;

3.实践先进艺术教育理念的案例;

4.营造艺术教育环境的案例;

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的案例;

6.学生艺术学习个性化的案例;

7.开发和利用学校、社区、家庭和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的案例;

8.整合多门艺术学科教育的案例;

9.音乐、美术(艺术)学科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的案例;

10.开展校本教研、提高艺术教师素质的案例;

11.艺术教育评价改革的案例;

12.开展艺术教育教科研的案例;

13.开展综合性艺术活动的案例。

也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自行选题。

(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的主要项目包括:课程名称、使用的教材、适用年级、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分析、教学过程和步骤的解析、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流程图及点评等。

二、评选要求

1.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现代艺术教育理念,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

2.教育案例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事例,要求通过具体、生动的描述,反映学校艺术教育某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集中在一个有价值的中心论题上,对面临的疑难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为分析解读,对此案例作简要评点分析,点出关键问题,进行理论阐述。

3.教学设计要以音乐、美术(艺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立足于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教学设计的容量为1课时,字数4000字左右。

4.教育案例或教学设计均用a4纸打印,标题用小2号黑体字,内文用小3号宋体字,正反面打印,一式五份。

5.认真填写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申报表(见附件2),左上方加盖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公章。为保证评选的公正,请勿在正文部分出现地区、单位、作者姓名等内容。

三、申报方法

1.在学校艺术教育教科研人员、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人员以及广大教师全面参与的基础上,开展省级评选活动,评选出省级优秀艺术教育案例及教学设计。

2.在各地评选的基础上,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原则上推荐音乐、美术(艺术)教育案例3篇;音乐、美术(艺术)教学设计各3篇,参加全国评选。

3.音乐、艺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音乐教育》杂志社,地址:北京市翠微路2号,邮编:100036,收件人:宋瑾。美术教育案例和教学设计寄《中国美术教育》编辑部,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宁海路122号南京师范大学,邮编:210097,收件人:李静。

4.报送截止日期为2006年10月1日(以邮戳为准)。

四、评选及奖励

1.由主办单位组织专家成立评审组进行评选。

艺术教学活动方案篇2

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习市中小学开展“双爱好”教育活动的实施意见,按照文件精神,积极筹划通过学校有计划的教学和课外活动,使每名学生都能掌握一至二项体育特长和艺术技能,强健体魄,陶冶情操,完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开展好“双爱好”教育活动,我校积极学习文件,制定活动安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通过开展“双爱好”教育活动,激发和培养中小学生对体育、艺术的兴趣,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体艺活动,培养良好特长,增强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培养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学生。

二、基本目标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积极筹划提高学生体艺技能的活动内容,改进方法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实现人人都能掌握一至二项体育爱好和艺术技能,培养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为发展特色教育,建立绿色和谐的校园奠定基础。

三、活动措施

1、体育方面:抓好体育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开展好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

一是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大课间活动、一小时课外体育锻炼,开展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体育技能培训,倡导选择球类、武术、跳绳、踢毽、健身操等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使每名学生至少都有一项体育爱好,逐步形成特色。

二是开好运动会,办好体育竞赛。

三是落实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价机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机制,充分发挥其杠杆作用,深入推进学生体育锻炼工作,全面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2、艺术技能方面。抓好艺术课堂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艺术兴趣爱好。开展好艺术活动和社团活动。

一要积极实施国家艺术课程标准,全面完成艺术教学任务。抓好音乐、美术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活动小组,培养学生艺术兴趣爱好。

二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校内外艺术教育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办法,发展传统艺术特色项目。

三是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特长,选择舞蹈、书法、绘画、手工制作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项目,发挥其投入少、易操作、见效快的功效,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艺术教育活动,确保每名学生至少都有一项艺术爱好。

3、学校统筹方面:

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学校少先队、学生社团的作用,引导和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广播体操、健美操、太极拳及单项体育竞赛等文体活动,扩大文体活动的参与面和普及率。要结合教学工作,大力培育和扶持课余兴趣小组、学校运动队和学生艺术团体开展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一到两项体育艺术活动,并逐渐成为终身爱好,形成良好的个性特长。

在教师方面,培养一专多能的教师队伍。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落实“双爱好”教育活动的根本保证。首先,应该抓好教师的“双爱好”,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工文体活动,积极发挥教职工的示范和引领作用,营造学校浓厚的“双爱好”教育氛围。其次,要注重音体美教师的师资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求,做到活动时间、场地、内容、学生和指导教师“五落实”,确保活动安全有序,提高活动质量。

4、找准结合点和展示点,将双爱好活动和学校艺术节、运动会、社团活动相结合,以社团活动为日常活动,培养学生爱好特长。以艺术节和运动会为展示点,充分展示学生双爱好成果。

四、实施步骤和阶段安排:

1、制定方案和实施措施,做好宣传发动

大力宣传开展“双爱好”教育活动的意义,制定出适合本校发展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2、统计学生目前体育和艺术特长情况,初步建立“双爱好”学生档案。并召开音体美教师会议,协商活动开展办法,鼓励教师开办社团。

3()、初步结合社团活动,将双爱好教育渗透到社团活动中去。

4、建立学生双爱好档案,制定学生培养目标。

5、上半年,开办体育文化艺术节,在艺术节上设立双爱好展示台,展示学生的双爱好初步成果。

6、下半年,开办学校运动会,并结合上级安排,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双爱好展示才艺大赛。

五、责任分工:

1、双爱好教育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杨春明

成员:李晓晓刘正阳李涛崔国军连新利

邢红霞

陈召现

2、责任分工:

体育艺术课堂教学渗透:郭楠楠苗美英

目标:抓好课堂教学,搞好一专多能教师培训。

体育艺术活动展示:郭楠楠

目标:抓好体育艺术展示和表演。

校内;陈召现

目标:做好社团组织管理,监督活动开展,提供双爱好人才。

校外社团活动组织:陈更昌

目标:做好社团组织管理,监督活动开展,提供双爱好人才。

艺术节和艺术技能展示:苗美英

目标:开展好体育教育活动和展示活动,搞好学校运动会和其他体育活动。双爱好学生档案建立:各音乐、体育、社团组织负责人

艺术教学活动方案篇3

艺术档案是一门新学科,这对于艺术档案的相关单位和从事艺术档案工作的同志来说,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过去,各文化艺术单位没有艺术档案室,也没有艺术档案员,大量的艺术文件材料和各种艺术资料散落在各部门或个人手中。现在,各艺术单位普遍建立了艺术档案室,配备了艺术档案员,艺术档案工作已全面展开,并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在艺术档案的立卷整理过程中,第一步工作就是收集艺术文件材料,把分散在各部门和个人手中的艺术文件材料收集起来,然后进行分类、整理。搞好艺术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首要的一点就是要弄清什么叫艺术文件材料,什么叫艺术资料,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档案学告诉我们:档案是各个单位或个人在从事各项工作活动中自然形成的,作为本单位工作活动的真实记录,并且具有一定查考凭证价值,而归档保存起来的各类单份的或成套的文件材料;凡不是本单位工作中形成的并且不记录和反映本单位的工作情况,只是为了本单位的工作参考的目的而收集的各种材料就是资料(或称参考资料)。那么,什么是艺术文件材料呢?一般来说,凡是本单位在从事艺术业务活动中,用一定的物质材料,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以各种方式直接形成的一系列文字、声像、图表、实物等,记录和反映本单位艺术业务活动及其成果的,具有查考和凭证价值的材料,就是艺术文件材料。

比如一个剧目的创作和演出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剧本、音乐、舞台美术、导演阐述、角色分析、排演计划、场记、以及演出情况、座谈记录、社会反映等各种(如文字、图表、照片、录音、拷贝、实物等)材料;又如艺术教育方面的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生的实习演出、作品、成绩材料等;美术单位的书画创作稿件、展览的展册、图片、照片(包括底片)等,这些材料都应视为艺术文件材料。凡不是本单位在从事艺术业务活动中形成的,而是为了本单位的参考、借鉴、学习和研究等目的而收集、购买的各种材料,如图书、报刊、录音(像)带、剧本等,就是艺术资料。

艺术文件材料与艺术资料的区别,关键就在于它们同本单位艺术业务活动的关系,但这种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要注意的是,资料的来源并不是区别是否为本单位艺术文件材料的绝对根据。在一定条件下,即使不是本单位的艺术业务活动形成,但记录和反映了本单位的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艺术资料也能转化为本单位的艺术文件材料。比如,有些艺术单位没有摄影、录音、录像设备,他们演出的剧(节)目或举办的各种艺术活是由外单位,如新闻单位、电台、电视台等来拍照,录像等,这些照片、录音、录像资料,依然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本单位的艺术活动及成果,并具有凭证和参考价值,所以,它们也是本单位的艺术文件材料。又如,本单位根据外单位的作品(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或剧本、曲目、教材等)改编、整理或移植过来成为本单位的演出剧(节)目和艺术活动直接发生了关系,并成了这些剧(节)目和艺术业务活动的整套艺术文件材料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样,艺术教育、艺术研究单位业务活动中,借鉴和利用外单位的资料为本单位艺术教学、艺术研究等活动服务,这些资料,也应视为单位的艺术文件资料归档。这里可以看出,艺术资料转化为艺术文件的重要条件就是,它要真实记录和反映本单位的艺术活动及其成果,并且有凭证和参考价值,是整套艺术文件材料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任何事物的产生和终止都有一定的规律性,艺术文件材料的形成,也有其一定的规律性。比如,举办一次戏剧会演的艺术活动,首先有主办单位的通知,参见的名单,参赛的剧(节)目,开幕词,座谈会记录,评议记录,评奖情况,会议总结,闭幕词等。诸如其他艺术的生产过程,也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这也是区别艺术文件材料和艺术资料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艺术形式的不同,其艺术表现手段和方式亦不同,它们的艺术文件材料有的是单项的,但大部分是成套性的。大部分的艺术形式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综合性,他们的艺术文件材料也包含有各种艺术成分,是综合各艺术成分的艺术活动的真实记录和艺术成果。戏剧和电影,音乐和舞蹈,教学与研究,它们的艺术文件材料既有单项的,但大量是综合性的,即成套性的。如戏剧,一个剧(节)目,它有剧本、乐谱、表导演、美术、舞蹈等;而剧本又有手稿、打印稿、演出本等;乐谱有主旋律谱、分谱、总谱等;导演计划、导演阐述、演员角色自传以及场记等;美术又综合有布景、服饰、人物造型、化妆、道具、灯光等多种舞台造型艺术成分,除此,有各项艺术记录的文字材料、照片材料、录音录像材料等,这些材料成了一剧(节)目的成套艺术文件材料。

(作者单位:呼市艺术档案馆)

艺术教学活动方案篇4

【关键词】音乐课外艺术活动;设计方案;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J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29-03

学校的艺术教育不仅要利用好每一节常态课,更要运用好另一个重要的艺术教育领地,那就是开展校内的艺术课外活动。笔者一直在一所普通重点高中任教,本文将结合实践就如何在高中段合理开展音乐类艺术课外活动做一些阐述。

一、开展课外活动之前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方案

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课外活动,必须精心设计课外活动方案,并且认真实施,才能完成课外活动的任务。笔者就本校实际情况在本学期里设计了一个方案。在设计课外活动方案的过程中领会到了以下几点:

(一)课外活动方案要有目的性

作为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时,无论开设怎样的课外活动内容,采取怎样的方式方法,都必须明确开展本次课外活动的目的,如果没有明确的活动目的,非但不能完成所要开展的活动任务,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松懈心理,得不到有效的教育,更得不到很好的锻炼。就音乐艺术活动而言,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艺术活动,就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操,让他们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有一个扎实的艺术基础。

如在我校就成立了一个艺术团,设立了舞蹈队、合唱队以及戏剧表演队等等。这些队伍的成立目的就是为了让校园中爱好舞蹈、唱歌和表演的同学有一个互相学习的机会,并能从这样的活动中增长见识,更是为学生们铺设了一个展示自我才艺的舞台。

(二)课外活动方案的设计要有计划性

为了尽快达到预期的音乐课外活动目的,在整个活动方案中就要有缜密的计划。教师在制定计划时,一定要根据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妨在制定方案前先在学生中做个简单的问卷调查,整个计划也必须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本校学生的兴趣爱好。活动的内容、日期、时间、地点等方面一定要明确,每个学期的活动次数登记、活动效果等,音乐课外活动期间各项活动的指导老师,包括活动的主持人(学生)均要纳入到计划中。这样便做到了活动内容的公开化,活动过程的明细化,活动人员的组织化,活动成果的有效化。活动计划的有效制定离不开来自学校领导和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这样既充实了活动内容,又可以得到多方的援助。如本学期我校在学期初就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活动方案。现附上总方案活动设计内容:

(三)课外活动方案设计的内容要有丰富性

我们的学生虽然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于表现自己的一面越来越退缩,特别是到了高中阶段,学生们正处于青春期,如果没有更好的课外活动内容是无法提起他们的兴趣的。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加入到音乐课外活动中来,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方案时,要做到活动的形式多样和丰富多彩。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现有的物质条件是否允许,也可提前做好申请,在充分得到肯定以后再制定详细的方案设计。

(四)课外活动方案设计的宗旨要有参与性

音乐艺术的课外活动不仅仅只是针对一小部分音乐艺术有特长的学生而展开的一项小范围活动,更多的是面向全体学生。因此教师在活动的设计方案中,一定要遵从学生的意愿,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性,不断地征求学生的意见,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真实的参与性和主人感。学生在参与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后,逐渐培养了创造精神和独立完成事务的能力,发展具有个性的学生形象在这里便能充分体现,而这些是在应试教育下经常忽略不计的地方,值得我们深思。

(五)课外活动方案设计的理念要有教育性

整个课外活动的设计方案,要尽管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但仍需积极地争取来自学生家长、社会各界的多方支持,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目的和理念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课外活动发展兴趣爱好,使能力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体现和提高。作为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学校开展课外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性。

二、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音乐课外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

第一,及时发现和培养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

我们在研究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不难看出,从我们孩童时期对事物从不认识到认识,从认识到感兴趣,从感兴趣到爱好,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和兴趣在慢慢地减弱。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现在的学生已经完全没有了青少年该有的个性和朝气,因此合理开展课外活动是非常有必要性的,而作为教师,在活动中要及时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注意他们的闪光点和特殊的才能,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真正地体会到有了兴趣爱好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第二,随时了解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兴趣方向。

教师在安排课外活动时,要根据提前预知的学生各自的兴趣方向和特点,合理地安排和开展课外活动。比如将每个兴趣内容整理成组别,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自由选择。如笔者学校现有的音乐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有:合唱、舞蹈、器乐、戏剧表演等。有个别学生这几项都比较感兴趣,也可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串组参与,以满足其现有的兴趣爱好。

第三,及时确定兴趣小组内容及辅导教师。

兴趣小组的开展必须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组织性,根据学生兴趣的不同程度进行因材施教,对于比较有特长的学生也可以邀请学校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养,而对于绝大多数的有兴趣的学生来讲,目的是要让学生在整个课外活动中能轻松愉快地进行活动,也可在适当的时候邀请特长生对兴趣生进行辅导,这样不仅培养了特长生的能力,也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

第四,始终保持学生活动的好奇心。

教师在组织课外活动时,要不断地鼓励和推动学生去积极地联想和创造,时刻给予语言上的肯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始终让学生保持一颗对事物、对社会、对周围的好奇心,不断探索和发现。作为教师更要主动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积极发展和前行。

第五,组织各类公开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教师要在现有条件下积极向学校争取为学生提供一个具有代表性和导向性的活动平台,让学生积极参加,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广泛的发展和推进,从而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兴趣氛围。比如在笔者的学校每学期都有一次大型的文艺晚会、班级合唱比赛,每学年一次校园十佳歌手比赛、校园之星比赛等,即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也培养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使校园里充满了良好的兴趣氛围。

第六,教师要经常地鼓励学生独立创造的能力。

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是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因此教师要准许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活动,并且在活动中为他们创造多种多样可以独立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独立进行的过程中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在挫折和逆境中寻找正确的方向。

三、教师要适时地对开展的各项课外活动进行考核

教师是学校课外活动的组织者,因而在进行有关课外活动教学时,除了要做好课外活动中的宣传、组织事务外,还要对各项课外活动进行相应的考核,考核要寻求多种方式,尽量让学生感到轻松和娱乐的氛围。这种考核不仅针对学生,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活动情况进行多方考核以提高自身相应的教学水平。作为音乐艺术的课外活动,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汇报演出,以及一些小规模的比赛活动。如在本学期我校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活动,并给每一位参加活动的同学都制定了艺术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们的每一次活动,由专门负责档案管理的学生进行详细记录,为期末的考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根据学生的需求与爱好,我校现有两个由学生自主管理的队伍:舞蹈队和合唱队。教师作为这两个队伍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对他们提出了几点要求。按小组在活动中出勤、练习时的态度、演出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把考核分记入每个组的活动考核表。另外将学生的课外活动表现纳入学期末的班主任考评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考评中。其中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要在每个学期快结束时,各个队伍编排出几个完整的节目,在全校进行的大型文艺晚会中作为汇报节目进行演出展示。这样既可以检查他们的活动成果也可以在演出中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对有推广价值的作品及时推广,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进取的信心,从而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推动活动的进一步开展。

四、教师要将审美教育始终贯穿在整个活动中

当下的中小学艺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学艺,而是要全面地学艺育人。通过让学生参与艺术审美活动,获得审美体验,以达到审美育人的内心体验和审美愉悦的体验,对没有亲身参与到艺术活动之中的人,是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体验的。因此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在学校舞蹈队、合唱队等的训练中,笔者都比较注重培养学生表演时的情绪、情感的表现。在教学中笔者常对学生说,表演给观众看,最重要的是让观众能看得懂你在唱什么、跳什么,即使你声音不够美,你的动作不够到位,但是一定要观众知道你在表演什么。所以活动课排练时,笔者常常拿音乐的艺术形象来加以分析,挖掘音乐深层的、内在的东西来让学生理解并进行表现。比如在训练舞蹈《傲雪》时,笔者先给学生介绍这段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梅花在面对风雪的肆虐时的那种坚忍不拔的意志和铮铮傲骨,都要我们在肢体语言中尽情地表达出来,让观众在你的脸上和身上找到梅花傲雪的影子。通过这样的讲解和分析示范,使学生对作品有了较为深入、透彻的了解。这样学生能够更好地做到一些细腻的艺术处理和表现,而不再是简单的表达。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活动中,不但丰富拓宽了学生的音乐视野还大大提高了活动课中排练节目的水平和质量。

五、结语

面对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艺术教育现状,在高中阶段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还能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良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真正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而开展音乐课外活动便是对人的教育最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

[1]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教学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艺术教学活动方案篇5

   一、个人艺术档案建设的基本现状

   1、制度保障个人艺术档案的建立在我国档案制度还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在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等规定都是间接的,即所谓“个人”所有的档案。这是个人艺术档案薄弱的根本原因。

   2、重视程度

   由于没有像国家档案管理一样有完整的法律、法规作保障,学院在收集、管理、利用等过程中没有法律的依据,操作起来难度比较大,容易产生争议和分歧,所以学院只注重对剧目档案和院务档案、人事档案等属于“学院”的档案建设,而忽视了对个人艺术档案(认为是私人的东西)建设。因此,个人艺术档案分布在院务档案和剧目档案及人事档案中而成为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零散的记忆。

   3、思想认识

   艺术工作者们一直忙于教学、训练、表演、比赛,而无暇顾及收集、整理、总结自己的重要的资料,甚至有的人还不知道一些资料还有用,不懂得如何收集和整理。还有的认为单位已经建立了人事档案,而个人艺术档案是私人的档案,不愿意提供给档案室等等,更给个人艺术档案建设带来难度。

   二、建设个人艺术档案的有利条件

   1.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决定给个人艺术档案提供了宏观条件;

   2.艺术教育迅速发展,艺术人才辈出,给个人艺术档案建设提供了资源保障;

   3.计算机数字存储技术,为艺术档案广泛建立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三、建设个人艺术档案应采取的措施

   1、加快制度建设。制度保障是进行个人艺术档案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需要探索的问题很多。如探索如何建立个人艺术档案的收集、保管、利用及监督制度;如何对涉及《着作权法》中的内容的个人照片、录像等艺术档案进行保护等等问题,使个人艺术档案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统一思想认识。加强对个人艺术档案的宣传力度,让大家充分认识到个人艺术档案建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参与个人艺术档案建设。

   3、确定收集范围。收集范围包括:个人艺术经历登记表、教学活动、创作、科研、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以文字、图片、音像为载体的各种有价值的材料。

   4、灵活收集程序。可采取自愿建立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首先收集离退休老艺术教育工作者的个人艺术档案,这是当务之急;继而收集学院副高以上职称、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个人艺术档案,再慢慢铺开到全院专业教师一人一卷。

艺术教学活动方案篇6

关键词:民间艺术;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畲族图案艺术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民间艺术作为人类发展中宝贵的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所具有的教育价值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将民间艺术应用于教育教学环节当中,不仅能实现文化的传承,而且还能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还存在诸多实际问题。如何将民间艺术引入到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中,是学校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要予以高度的重视。

一、畲族图案艺术概述

畲族图案独特的造型、源远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畲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鲜明的乡土风格和地域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从畲族图案的来源来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畲族图案产生于民间信仰和神话传说;其二,畲族图案来源于人民生活中的各种物象,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具有深厚历史积淀的文化符号。畲族图案内容丰富,有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和龙凤仙人等,最具代表性的是鱼龙纹饰和凤鸟纹饰;从图案的构成形式可分为独幅图案、连续图案和综合图案。

二、民间艺术对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的意义

民间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将其应用到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工作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本土文化深入了解,实现对民间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民间艺术和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将民间艺术应用于美术人才的培养,能让学生体验和发现生活环境中的民间美术,有利于学生了解本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情况,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在信息时代,传统的师徒相传方式已经越来越少,学校成为传统文化保护、弘扬和传承的重要阵地,将民间美术引入到学校教育中,为弘扬民间艺术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多学科的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图案艺术通常包括历史、色彩等内容,可作为学科间教学活动的链接,实现多学科的融合贯穿。同时,民间艺术还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使得教学内容更充足,特别是对民间艺术作品的创作,能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畲族图案艺术在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1.调整学科比例,健全课程设置

将畲族图案艺术应用于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中,先要对学科比例进行必要的调整,适当地增加美术课时,使学生有足够的课时学习相关的知识内容,构建连贯且系统的知识体系。教师也要对课堂教学效果实现灵活掌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对课程内容进行适度增减。在进行畲族图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进行素描练习;在色彩教学中,加入彩铅和油画棒的运用;同时增加鉴赏课程,让学生从简单的形象为入手,加深学生对纹样的理解,培养其对畲族图案的兴趣,再运用木、泥、纸、石等材料对畲族图案进行仿造,以此来完成对民间艺术的教学实践,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2.探索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民间艺术在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中的应用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创新,使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产生创造性的思维。首先,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中播放音乐或引入游戏,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畲族图案艺术,如“盘瓠崇拜”等畲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信仰,了解其原始图腾观念的延伸和外化的表现;最后,可以带领学生到美术馆、博物馆去领略畲族图案艺术的魅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将民间艺术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例如,畲族图案中的另一美学原则就是节奏和韵律,繁杂的画面变得井然有序,也是畲族图案的艺术表现之一,最为常见的就是点状图形、线状图形和回形纹等,因此要对其重复变化产生的韵律美实现透彻的分析。

四、优化教学环境,增加实习机会

为了体现民间美术教学的实效性,还需教师在课堂进行示范教学,让学生能近距离地观察畲族图案,实习是最为直接和有效的途径。通过实习,在实践中发现自身专业的不足,从而将专业知识和技能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应在实习中对幼儿的特点进行探究,对民间美术教学进行修正,通过手工和绘画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热情,而教师也要把握学生实际美术能力,并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学前教育美术教学应符合幼儿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将抽象的图案转换成形象具体的内容。

五、建立考察基地,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

在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中应用民间艺术,还需要在校外建立考察基地,在校内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一方面,可以聘请知名的畲族艺术家到课堂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而学生在基地中可以对畲族艺术作品进行观察和触摸,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感。如畲族如意扁方,也被称之为银板插,其长约16厘米,宽约2厘米,形如目鱼骨,还绘有花草等纹饰,总体上呈现出非对称性的视觉平衡;另一方面,设立民间美术研究机构,能在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推动畲族图案艺术的发展,并创建实践操作性强的创作系统,在民间美术艺术的基础之上创造出更丰富的成果。

综上所述,畲族图案作为民间美术文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将畲族图案艺术应用到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的机制当中,不仅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对民间传统艺术起到保护和传承的作用,还丰富了专业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还应围绕民间艺术对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问题进一步探究,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统平.三年制高专学前教育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J].现代妇女(下旬刊),2014(12).

[2]邰康锋.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类课程决策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81-85.

[3]何桂云.当地民间艺术融入高职学前专业美术教育的原则――以罗山皮影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10):70-71.

[4]钟朝芳.农村职业美术教育和民间艺术的传承――以东阳木雕技术学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5):21-24.

艺术教学活动方案篇7

(一)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内容

结合当前艺术院校教学活动的实际状况,其管理科学化主要体现在能否遵循艺术教育的基础规律,本着以教学管理为原则,通过科学、完善的教学方法,将管理决策、教学反馈等多个方面结合到一起,实现教学科学化、人性化、全面化。

(二)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基础

结合艺术院校教学管理中的实际状况,在实施科学化教学管理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首先,针对艺术院校各个专业的的状况,制定出详细、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及日常管理制度;其次,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教学大纲是否完整,直接关系着教学活动的整体性及完整性,因此在强化教学管理中,其首要条件在于完善院校的教学大纲,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要想从根本上确保教学管理符合教学规律,其核心在于充分了解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教学管理规范及教学制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机械,实现教学活动的系统化。由此可见,科学的教学规制制度体系是实现教学管理科学化的关键所在。

二、组织层面,精心开展

在整个艺术院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方案的实施开展中,其基本前提在于确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管理,以此来保证改革方案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因此,在整个方案的制定中就需要一个科学完善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策划、实施,多数来讲,该机构的担任者多为学院资深领导人员,且这一结构的相关活动也需要具备一定权利与责任的人员担任,以此来确保相关政策的落实;与之相对的是,该组织机构在改革方案的落实中,本身也承担了监督角色,若要确保教学方案的全面性与完整性,需从教师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教材、时代需求等多个方面因素进行改革,同时在遇到问题时能及时的总结、汇报,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确保机构作用的发挥。

三、人才层面,加强培养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艺术院校也是,要想长久、稳定的发展下去,人才培养是少不了的,因此在强化教学管理时,应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受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多数院校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本着“以我为主”的理念,导致新的教学模式得不到应用,教学内容死板、枯燥,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了严重影响,对艺术院校的发展造成了直接影响。而在艺术院校人才培养中,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首先,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强化培训不仅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能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学认识,使其在信息背景下感受到专业知识的发展,进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其次,在培训方案的制定中,学校应结合每个专业的实际状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培训,同时制定出培训重点,紧紧围绕该重点展开工作。最后,在人才培养中,还应注重精神激励及物质奖励,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激励制度,确保能从跟不上行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今后的教学中。

四、考核层面,及时跟进

在教学改革管理效果的过程中,设置一定的考核也是十分必要的,从考核中可以看出改革落实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对该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在整个考核过程中,主要涉及两个方面:首先,考核指标的确定。众所周知,考核指标是整个考核活动进行的关键所在,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都离不开考核指标,这就要求艺术院校管理人员在指定考核指标时,能够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指定出全面、科学、具体的考核指标;其次,在考核结果的应用上,其本质在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非为了成绩或者衡量教师的质量进行考核,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能够正确看到考核结果,并从考核结果中及时调整改革方案,确保改革方案与学校实际间的联系。

五、结语

艺术教学活动方案篇8

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是教师按部就班的引导学生学习,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师生之间缺乏互动交流,对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的教学内容相对较少。随着艺术设计教育的发展,许多设计院校对此类课程进行改革的尝试,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环节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缺乏必要的实践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将不能及时理解消化,教学效果也受影响。此外,近年来,国内高校开始大量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它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多媒体教学能通过动态模拟、声像配合等方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示大量的参考信息,使教学活动变得直观、形象。这种把声音、图文、影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从而有效地吸引学生学习设计理论。然而,以上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从以往的板书理论授课发展到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多媒体教学方式的引用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但是始终忽略了创造性设计思维的培养。艺术设计是一门十分活跃的现代设计艺术,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艺术设计教学也应不断更新和发展,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当代艺术设计课程不仅要讲授相关艺术设计理论知识,还要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更为重要的是在案例研讨教学环节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创新和设计交流能力,培养更多优秀的设计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在当代艺术设计教学中,案例研讨教学模式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唤起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设计思维。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所形成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体作用,开展学生演讲,方案共同讨论,教师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方案,从而形成教学上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

(一)增加师生知识量,挖掘学生设计思维

传统的设计类教学往往是由教师讲述大量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随后加以经典设计案例分析以及欣赏国内外优秀设计图片,但是知识信息量相对有限。案例研讨教学方法的引进较大的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在传统设计类教学方式的基础之上加入案例研讨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吸收教师讲述的基本理论知识后,到图书馆和网络等处广泛收集图片、案例等信息,构思自己的草图方案。然后,在特定的课程时间段,由教师组织在班级内进行案例研讨教学,即在专业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由学生阐述自己的草案,其他学生和教师共同来研讨,把每个学生的创新点让所有人学习与参考;对于设计草案不足之处,由老师和全体学生共同来完善。这种案例研讨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仅仅由教师单个评价学生设计方案的局面,改变了传统仅仅由教师单个给出更改意见的情况。案例研讨教学讨论自由,每个学生充当裁判和教师的角色,大胆表达各自的观点,各抒己见,在辩论、旁听等探讨过程中,以多种角度,收集和积累更多的间接的知识,促使自己设计的思维的提升。

(二)增强自主创作的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在案例研讨教学中,有意识的让学生到讲台上论述自己的方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黑板上表达出来;讲台下的同学既是设计方案的完善者,也是问题的提出者,他们会根据方案可行与否提出各种问题,要顺利的完成这个环节,学生就必须在课前有足够的准备,查阅大量相关设计的信息资料,并根据自己的设计主题预先组织完善。这样的设计准备阶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作的能力,可以使学生改掉以往艺术设计创作中大量抄袭,不加思考的陋习,增强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学生未来走上设计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设计观点的碰撞,培养学生设计创新能力

在设计方案研讨中,每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个人偏好等发表不同的观点,有的观点新颖有创意,有的观点会具有片面性,甚至有的观点会有偏激倾向。但是经过课堂反复共同的探讨与比较,各自都会发现自己的不足与优势,改正自己设计的缺点,完善方案。对于个别学生思维短时间转变不过的,老师也可及时发现和耐心引导,让学生走出误区,培养出各自的设计个性。因此,只有通过设计思维的碰撞,才能培养学生的设计个性,产生设计创新的火花。

(四)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设计交流能力

艺术教学活动方案篇9

论文摘要: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理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教学中已得到一定程度的运用,但在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研究和运用比较少。缺少弹论性指导和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运用案例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典范来呈现实际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主动探究学习,进而把握之中的基本原理、问题解决技巧等,促进学生的实践体验,进行评价反思,培养学生对实际教学情境做出判断的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概念的界定和理论研究

案例教学法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撰写或编辑起来的原始材料、案例报告或案例研究,包含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是对一些实际教学情境的描述。高师美术学理论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可界定为:以一些典型的美术教学现象为媒介,以问题为向导,分析体验再现的、真实的美术教学情境,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与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运用研究具有理论和现实两方面的意义。

美术理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主要有建构主义学习论和后现代教学观。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自已知识经验的过程,将主体原有知识经验与新的学习活动相互联结,进而成为内化的知识经验。美术理论类课程案例教学通过创设美术教学论、中外美术史、汉画像石艺术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活动,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学实际情境结合,从而建构起自己的亲身体验与内化知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预测的教育领域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的、不可预测的系统或网络,永远处于转化和过程之中。在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师生关系、评价手段等环节案例教学都依据后现代课程观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相互激发提升。

二、美术理论课程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模式

案例教学法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应用需要将案例课程的设计、案例课堂运用的基本过程和案例教学的评价与反馈,作为相互关联的部分,引导学生把美术教学理论与技能运用到教学情境中。案例课程的设计首先应明确教学目标,比如,录像案例《苏州园林》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价值和其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案例在教学中施行的步骤包括案例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案例呈现、案例讨论、诠释与总结。案例教学在本质上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案例教学可说是随着系列问题不断深入的思维激发。教师首先向学生呈现要展开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观看案例并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录像形式的案例比较感性鲜活,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运用;案例教学进展到更深层面时,可使用凝练的文字形式的案例。在条件允许下,可以运用人物角色扮演、视频播放、实地调查、艺术作坊考察、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新型的案例呈现形式。

三、案例教学法在高师美术理论课程中的开发运用

美术教学论课程包括美术教学的前提、美术教学理论的基础、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演变、中国学校美术教学的历史、美术教学设计、美术教学的内容及方法、美术教育评价、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美术教学研究、美术教师专业化成长,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丰富学生对美术教育教学原理的认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生在开始接触美术教学论时会对定义、原理等抽象概念感到枯涩、乏味,由此学习兴趣缺失。引入案例教学,在感性切入的基础上原理更简明清晰,使教学原理和教学实例一体化,具象与抽象结合,达到理论与实践统一;可使学生体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具备教育教学知识,而且具有实际的教育教学技能;可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景况。通过教学录像等创设现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习经验丰富的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转贴于

中外美术史是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是提高学生美术理论水平和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系统的介绍中外美术的整个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优秀的美术作品,涉及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艺术形式,重点放在绘画部分。使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史的全过程,并学会分析评价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美的鉴赏能力。通过对中外美术史历程中若干问题的讨论,引发学生对中外美术史料的把握以及对美术发展规律的探讨的兴趣,掌握美术史学习和研究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研究美术史以及从事艺术创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中外美术史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等。

唐代绘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黄金时代,革故鼎新,形成了恢弘豪放、雄健宏大的风格。以唐代人物画单元探究学习为例开展案例教学,可分为兴趣导入、分组探究、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展示探究成果、相互评价五个阶段。兴趣导入:了解唐代人物绘画发展概况,搜索相关书籍做好笔记,并分组;各小组接受学习任务,并制订学习计划。分组探究:各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校园局域网上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以及因特网上查找的信息,了解唐代人物画文化背景知识及技法;各组将获取信息整理归纳并为制作演示文稿作准备。实践体验及信息搜索:学生通过教师的唐代人物画师生互动网页,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一幅唐代人物画进行临摹,对唐代人物绘画进行切身感受;学生对信息资料进行分析,并制作成演示文稿。展示探究成果:各组发言人通过多媒体制作的演示文稿,展示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学生通过发言人的讲解体会唐代人物画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的联系,并解答由发言人提出的本组研究的问题:根据演示文稿对唐代人物画不同风格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相互评价:最后各组展示实践活动的成果,谈谈对人物画现代地位的亲身体会,发表自己对人物画与不同艺术题材之间相互作用的看法,畅谈振兴人物画的想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最后教师做总结。使全体学生对唐代人物画这一艺术的理解更深刻。本案例通过系统的对唐代人物画的探究学习,结合情感体验,使学生了解唐代人物画的基本特征,使凝聚着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精髓的艺术精神得以传承与发扬。重点对历史政治画与绮罗仕女画进行探究,教师采用有效的情境设置,学生通过调查、比较、分析等探究性学习,掌握绘画艺术风格,进而进行临摹与创作,培养学生审美情操。

汉画像石艺术赏析主要讲述中国汉画像石艺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介绍汉画艺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分析汉画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分析汉画艺术的美术史意义,为进一步研究汉画艺术奠定深厚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理解本民族和i徐州地区的艺术传统,提高民族自信心,从而培养学生自觉发扬民族传统,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对徐州地区的文化特色,汉画像石做赏析式讲解,教学内容应注重科学性、应用性、实践性。结合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课程设计、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播放汉代画像石视频资料、图书馆阅览画册,以及参观国内画像石博物馆等。例如学习徐州地区汉画像石的艺术风格和代表作品,包括徐州狮子山楚王陵汉墓、徐州汉画艺术馆经典藏品、徐州白集画像石墓的图像配置和观念信仰和徐州茅村画像石墓考察与研究;学习作为传统文化元素的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古为今用,从袁运生的油画作品看汉画像石在中央美院教学的具体应用为案例,探讨汉画像石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产业化开发。充分利用徐州本地区丰富的楚汉文化艺术资源,在实地考察中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关注,提高作为文化传播者与传承者的文化自觉性。

对案例教学的评价不应只限于课程教学结束后的终结性评价,而应采用多种评价形式,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过程性评价,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人内评价相互结合,自我评价、互相评价、教师评价与校外评价共同进行,从而对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使学生内在素质得到成长,教师持续反思提高教学技能与智慧,促进优质课程的生成。

参考文献:

艺术教学活动方案篇10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南京市;省级示范园;市级示范园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4-0005-06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已整整十年,其倡导的先进艺术教育理念在幼儿园艺术教育实践中是否已得到体现?十年来,儿童艺术教育实践取得了怎样的进展,还存在哪些问题?只有清楚地了解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的改革。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已有研究大多是分析儿童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当前已取得的成绩很少涉及;多数研究仅仅局限于某一艺术门类(如美术或音乐),而不是将儿童艺术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另外,已有研究大多是经验总结,量化或质化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采用质化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对当前儿童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以考察儿童艺术教育取得的进展,并试着分析存在的问题。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南京的幼儿教育质量包括幼儿艺术教育质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而其中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水平更为突出。但即便如此,我们的研究仍然发现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还存在不少问题。考察这类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有利于更好地总结近年来我们在艺术教育改革上取得的进展,也有利于发现其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以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本研究采取目的性抽样方法,以南京市14所省、市级示范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为研究素材。研究者先后观察并记录了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案例,在深入分析这些活动的基础上,归纳出这些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内容、过程、环境、师幼关系等方面的特点。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及其实现

教育目标决定着教学的方向。当前教师确立的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涉及技能目标、情感目标和认知目标等。

通过分析教师撰写的活动方案,我们发现,所有的60个儿童艺术教育活动都有明确的技能目标,此外,有46个活动涉及情感目标,有39个活动涉及认知目标。从中可知,当前的儿童艺术教育已打破了以往单纯以艺术技能技巧训练为目标的局面,逐渐关注起幼儿的审美与体验来。然而,对活动过程的分析则显示,在46个确立了情感目标的活动中,正式实施时只有31个活动真正关注并基本达成了情感目标;而技能目标则大多(60个活动中的51个活动)较好地达成了。可见,尽管不少教师已意识到儿童艺术教育应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但仍把握不好情感目标的实现,有的教师对将观念转化为行为仍感到困难,这其中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仍将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作为唯一的目标。如,一次“花瓶装饰与设计”活动,教学目标被设计为:(1)能在欣赏过陶瓷花瓶的基础上根据花瓶造型的基本特征画出自己喜欢的花瓶。(2)能用吉祥的图案装饰花瓶,并均匀涂色。很显然,在这个活动设计中,教师更为关注的是艺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并不关注幼儿的审美情感、人文素养等的培养。

(二)儿童艺术教育内容

确定艺术教育内容有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两种思路。学科本位即以学科知识、技能技巧等为主要依据来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儿童本位则是围绕儿童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心理逻辑和发展特点等选择内容设计活动。在我们收集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内容选择完全是学科本位的,占20%;另外48个活动兼顾了学科本位和儿童本位,既考虑了学科知识技能,又考虑了儿童的经验、情感。可见,有关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多数教师能够从儿童的年龄特点、经验、兴趣以及情感等方面出发,结合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进行选择,从而设计出适合儿童的艺术教育活动。

通常而言,儿童艺术教育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以欣赏为主、以操作为主以及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三种类型。统计表明,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以艺术欣赏为主的活动案例有6个,占10%;以操作为主的活动案例有24个,占40%;艺术欣赏与操作相结合的活动案例有30个,占50%。可见,艺术欣赏已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

从内容的综合程度来看,儿童艺术教育活动又可分为分科教育活动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两种类型,其中分科教育活动主要是单纯的音乐或美术教育活动,而综合艺术教育活动则有各艺术门类综合以及艺术和其他领域内容综合两种形式。统计表明(见表1),分科教育活动在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仍占主流,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也占有一定比例。观察发现,在21例综合艺术教育活动中,有9个活动虽然在设计时顾及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艺术与其他领域内容的综合,但在实施时并没有处理好它们之间共生互补的内在联系,没有达到真正的融合。

(三)儿童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

我们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师对活动的预设程度等方面对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有集体教学,集体教学与小组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相结合,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三者相结合四种(统计结果见表2)。当前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仍没有脱离以集体教学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但也有部分教师开始关注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尝试将其与集体教学结合起来运用。

儿童艺术教育的教学方法可以归结为两种类型,即以启发、引导为主的方法和以传授为主的方法。在60例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采取启发、引导为主的教学方法的仅有16例,而采取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有44例。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教师意识到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等方法存在各种弊端,意识到应为幼儿提供体验、探究、表现、创造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理解和想象。然而,仍有部分教师重视灌输训练,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重视模仿,忽视创造。例如,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当幼儿对教师说“我不会画”时,有的教师会直接替幼儿画好,或者扶着幼儿的手帮他画好,或者请其他幼儿帮他画等。

根据教师对活动的设计程度,我们将教学活动分为预成的活动和生成的活动两种类型。预成的活动是由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生成的活动则是随着活动的进行随机生成的,教师事先并无预设。理想的教学活动应是预设与生成相互结合、转换和渗透的。然而,在我们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中,仅有7个活动是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多数活动的实施都是完全按照教师的预设进行的,整个活动过程都以教师和教案为主导。可见,仅有少数教师能够考虑幼儿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兴趣、需要,并顺应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不少教师已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对出现在幼儿身上的不符合预设方案要求的语言、行为、理解、想象视而不见,甚至加以制止,无视师幼之间的相互激发及幼儿的兴趣指向、创造,从而错过了许多教育契机。

例如,小班美术活动“美美相框”,教师的设计是让幼儿利用不同颜色的纽扣探索如何便捷地用间隔式的图案来装饰相框。在活动前,教师在相框上贴了双面胶,活动中,幼儿只需把纽扣粘贴上去即可。教师一一请幼儿上来尝试,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使装饰速度又快、又有规律。她一连请了4名幼儿却发现他们都是把纽扣一个一个贴上去的,都想不出其他“又快又有规律”的办法。教师于是提示:“这边有相同颜色的纽扣,可以一起怎么样?”但没有幼儿能回答上来,教师只好自己回答:“可以先把一种颜色的纽扣找出来一起摆上去,然后再摆另一种颜色的纽扣。如果是二二间隔,就先空出两个纽扣的距离……”教师边说边示范操作起来。在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显然是严格按照活动设计方案组织活动的,在出现意料之外的困境时,她并没有反思自己的设计是否合理或适宜,也没有运用教育机智及时调整策略,以启发幼儿继续思考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教师恪守活动设计方案,坚持原先的设计思路,使教学活动陷入了“死胡同”,也使原本的探索和发现演变成了模仿和练习。

(四)儿童艺术教育中的人际关系

师幼关系是幼儿园人际关系的核心。我们根据教师对幼儿的控制程度,将师幼关系分为三种类型:教师控制程度很高,教师有一定的控制,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由表3可见,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中,多数教师采取高控制的手段,以全面掌控整个活动过程;少数教师对幼儿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同时能为幼儿提供一些自由表现的机会;只有极少数教师能真正做到与幼儿平等对话。

下面是音乐活动“玛丽摘香蕉”的一个片段。

教师:(带着小老虎手偶,向幼儿挥手。)看看是谁来了?

幼儿:小老虎!

(教师给幼儿讲“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音乐,描绘的也是“玛丽摘香蕉”的故事。

(教师播放音乐,在音乐伴随下用手偶做动作。)

教师:有没有听不懂的地方?

幼儿:(摇头,不明白教师所问是什么。)

教师:等下我们听到“Hailaidei”(歌词中重复的一部分)就一起拍手为小老虎加油。

这一活动片段内容看起来很丰富,既有故事,又有音乐,师幼之间也有互动,可是,仔细推敲后,我们不难发现,基本上整个活动过程是教师的独白,见不到幼儿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更无从谈起。教师即使有提问,但要么所提问题太容易,要么问得幼儿不知所云,这种问答自然谈不上是“平等对话”。

在师幼关系中,教师如何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是关键。在教师控制程度很高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一般更多地会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领导者、控制者;在教师控制程度稍低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者、领导者等角色意识有所弱化,而引导者、合作者、支持者、帮助者、研究者、记录者、观察者和倾听者等角色意识会有所显现;在师幼平等对话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导者、合作者等角色意识更加凸显。当前,“非对称相倚型”〔1〕仍是师幼互动行为的主导型态,在艺术教育活动中亦是如此,教师更多地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管理者、组织者等。尽管许多教师在观念上有所改变,但要将观念转变为自觉的行为仍有待于进一步的努力。

(五)儿童艺术教育环境

儿童艺术教育环境既指精神环境也指物质环境,本研究主要考察儿童艺术教育的物质环境,即教师为幼儿所提供或创设的艺术教育材料、设备及活动空间等。基于对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的现场观察与分析,我们发现,美术教育活动提供的材料主要有各式各样的图片、纸(如卡纸、蜡光纸、皱纹纸)、笔(如油画棒、水彩笔、勾线笔、毛笔)、油泥、颜料以及各种自然材料(如石头、树叶、木头、竹筒)和废旧材料(如玻璃瓶、纸盒);音乐教育活动的材料主要有各种音乐磁带或光盘、头饰、玩偶、图片以及乐器(如铃鼓、铃铛、教师自制的乐器)。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有26个运用了多媒体,占总数的43.3%。多媒体主要用于展示图片、美术作品,播放音乐、视频以及演示文稿等。在60个艺术教育活动案例中,只有6个活动提供的材料不甚充分。

活动室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环境。在我们所观察的60个活动案例中,有12个活动提供的场地较小,空间比较拥挤,9个活动提供的材料或设备不太适宜,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挥。有研究表明,师幼之间的空间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例如,座位编排方式就暗含着教师的教育观念或价值取向,暗含着教师所期待的与幼儿的交往方式。根据我们的观察,艺术教育活动的座位编排方式多数是“月牙形”或“马蹄形”,少数是圆形。在多数情况下,采用“月牙形”或“马蹄形”的座位编排方式时,幼儿必须面向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身上,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它体现的仍是“教师中心”思想,它暗示的是幼儿必须“坐着静静地听讲”。相比之下,“圆桌型”和自由组合方式所体现出来的师幼关系更有利于幼儿的主动学习和交往。

我们所观察的60个艺术教育活动都是在室内进行的,可以说当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空间基本局限于室内。此外,在艺术教育活动中,班级之间很少有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更不用说让幼儿走出幼儿园,去园外交流学习了。可以说,幼儿的艺术活动空间相对封闭,社区、家庭资源等也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

综上所述,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南京市的省、市级示范园的儿童艺术教育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打破了以往完全由艺术技能训练为主导的局面,教师渐渐重视幼儿的审美与体验,关注幼儿的经验、兴趣和需要,注重加强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之间以及艺术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有机融合,创设条件让幼儿感受、欣赏、参与、体验,启发幼儿探究、交往、表现、创造,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材料等。然而,当前儿童艺术教育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具体表现为教育目标仍在一定程度上偏重知识技能,教育内容缺乏有机整合,教育过程忽视幼儿的探究体验,师幼关系尚不够民主平等,环境相对单一封闭等。

四、讨论与建议

(一)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

在传统艺术教育中,艺术方法和技巧的学习经常被认为是主要目标,然而,儿童艺术教育虽说并不排斥技能技巧的学习,但不应将其作为首要或主要目标。〔2〕儿童艺术教育有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儿童发展取向与艺术知识和技能取向,若能将两者有机整合,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侧重点应放在充分地保护幼儿的艺术天性,保持其艺术兴趣,激发其创作欲望,鼓励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愿望充分、大胆地进行自我表达上,不以技能学习为主要目的。〔3〕当前,许多教师在确立儿童艺术教育目标时已能够考虑到情感目标,但实现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有的教师急于要求幼儿掌握艺术知识和技能,因而忽略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愉悦;有的教师所确立的情感目标不合适,无法通过相应的教育内容加以实现;也有的教师由于对先进的儿童艺术教育理念理解不够深入,在实施时仍然不自觉地受传统的儿童艺术教育观念支配。当然,教育体制、社会舆论等因素也制约着教师的教育行为。然而,儿童艺术教育重在对儿童进行情感和审美教育,只重视艺术知识和技能传授的儿童艺术教育是“短视”的教育,只有知识和技能与审美情感并重的儿童艺术教育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能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二)选择有机融合的教育内容

人类最初的艺术其实是综合性的,后来才逐渐分化出各种艺术门类。根据人类艺术发生发展以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早期儿童艺术教育宜更多地以综合的方式进行。20世纪下半叶以来,综合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它反映的不只是课程组织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价值观的变革。它体现的是一种以儿童的整体发展为目标的价值取向,旨在促使儿童各种艺术感觉、经验、知识、智能的相互衔接、融会贯通,并据此形成积极探索、表现和创造的能力。〔4〕综合艺术教育主张各艺术门类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仅要实现艺术学科内部各艺术门类的综合,而且要实现艺术与其他学科的综合。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思想也因此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教师在选择教育内容时已能够考虑各艺术门类的综合或者艺术与其他领域的综合,但在实践中存在着将各艺术门类或各领域生硬相加、简单拼凑的现象。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综合,以为在一个艺术教育活动中既有美术活动内容又有音乐活动内容,或者既有艺术活动又有科学活动等就是综合;有的教师虽然了解综合的涵义,可是由于缺乏相应的实践智慧而无法实现真正的综合;有的教师则处于传统观念与先进理念的矛盾和冲突之中,因过分强调艺术学科本身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在实践中又回到传统观念去了。

(三)采取支持幼儿探究、体验的教育方式

在儿童艺术教育中,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表面看来,教师采取单向灌输、外在给予、直接告诉、机械训练的方式,可以获得显而易见的“效果”,如能让幼儿较好地掌握艺术的知识和技能,幼儿的作品也更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等;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相对来说花费的时间要长,且幼儿的作品不一定符合成人的评价标准。然而,引导幼儿探究、体验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幼儿在探究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各种材料的性质及使用方法时,可以是独立探索,也可以是与同伴或教师的共同探索。探究、体验使幼儿的主体性得到凸显,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得到发展。探究、体验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因为幼儿正是在思考、行动中,在亲身经历中获得了生命自然而然的成长。与教师的直接告诉相比,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解决问题所获得的体验更加丰富而深刻,原有经验也更易得到提升。

(四)建构平等对话的师幼关系

幼儿与教师一样是有着独立人格的主体,因此在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应是平等对话的关系。这种关系可“用瑞吉欧人喜欢的一种隐喻:‘接住孩子抛过来的球’来形容,其含义即是指教师对幼儿的倾听、关注,并且教师要以真诚的态度与幼儿对话”。〔5〕教师与幼儿彼此是作为独特的个体而相遇的,师幼之间没有地位高低之别。虽然教师与幼儿的社会角色不同,年龄不同,但彼此的人格是平等的。“对话不仅仅是指二者之间的狭隘的语言的谈话,而且是指双方的‘敞开’和‘接纳’,是对‘双方’的倾听,是指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6〕对话是双方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接纳、共同分享、共同创造的过程,从而使得双方精神得到提升,生命得到丰润。“真正的对话,是那种建立在平等关系基础上的自由交流,是扫除了一切正规性和严肃性之后的随意性和不拘一格的交谈。”〔7〕如果教师仍然是活动室里的权威,主要扮演教育者、组织者、控制者、管理者等角色,那么教师与幼儿之间进行平等对话是不可能的;教师只有创设了宽松、自由、良好、和谐的心理氛围,善于观察、倾听、支持、帮助幼儿,平等对话才有可能。在当前的艺术教育活动中,师幼互动很多是教师“隐性控制”之下的互动,这样的“互动”看似平等,然而却在无形中影响到了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不利于幼儿健全人格的发展。对话应是一条流淌于人们之间的意义溪流,它使所有对话者都能够参与和分享这一意义之溪,并因此能够在群体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识。〔8〕如果教师与幼儿平等对话,那么将会生发出更加丰富的意义,更好地促进教师和幼儿的共同成长。

(五)创设宽容开放的教育环境

环境是一种隐性课程,教师应努力为幼儿创设宽容开放的艺术教育环境。儿童艺术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如幼儿园、家庭、社区的资源。活动室应是开放的,应提供便于幼儿自由操作或灵活取用的设施和材料,活动室的每一个角落和每一面墙壁都可以充分利用。而且,儿童艺术教育应走出活动室,与其他班级充分互动或充分利用其他班级的人力、物力资源;同时,应走出幼儿园,以充分利用各种家庭、社区的资源。儿童艺术教育可以利用的资源应是丰富多样的,应为更好地推动儿童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好地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4-235.

〔2〕SteVeSeiDeL,SHaRitiSHman,eLLenwinneR,etal.thequalitiesofquality:Understandingexcellenceinartseducation〔m〕.Boston:HarvardUniversitypress,2009:20-21.

〔3〕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5-58.

〔4〕易晓明.对综合艺术教育的反思〔J〕.幼儿教育,2003,255(3):8-9.

〔5〕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1.

〔6〕金生.理解与教育: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