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十篇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十篇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4:49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1

纺织服装产业是我市重要的优势传统产业。近年来,随着纺织企业改制搬迁步伐加快和服装企业的快速崛起,纺织服装产业获得长足发展。目前,我市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女裤生产、加工、流通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男裤生产基地之一,形成了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但也存在产业布局较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链不长,产品附加值较低,品牌影响力不大等突出问题。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有利于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维护稳定;有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为先导,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产品高端化为重点,以建设产业集聚区为载体,以推进技术创新为动力,充分发挥现有棉纺、裤业及商贸优势,加快延伸产业链,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市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坚持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联动,在更大区域、更高层次上发挥*纺织服装生产和市场的集群优势和集散能力,建设一流的纺织服装产业园,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把*打造成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二)总体目标。到2015年,纺织服装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000亿元,年均增速30%以上;培育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30家以上;创国家名牌或驰名商标3-5个;培育或引进上市企业5-6家;建成部级企业技术中心3-5家。把我市建设成为创新能力强、产业集聚程度高、协作配套功能全,集设计、生产、营销、信息为一体的现代化的中原纺织服装名城以及全国著名的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

三、加强产业规划引导

(一)加快出台和实施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5年)》明确的全市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扶持政策和保障机制,认真抓好组织实施,促进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编制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结合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集聚区所在小城镇发展规划,加强我市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规划和区域环评工作。引导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合理确定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产业重点和发展目标,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向重点产业集聚区集中。

(三)积极做好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发展规划。支持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做好发展规划,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确定技术创新重点,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快营销体系建设,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生产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

四、推进产业技术创新

(一)鼓励企业进行项目建设。对在我市新建的总投资额3000万元以上纺织服装生产项目或工商注册在我市的纺织服装企业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项目竣工投产后,经审核,财政按其生产或工艺设备(包括自制设备)投资额的5%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00万元。

(二)鼓励企业进行节能改造。对企业节能技改项目,按照设备投资额的12%给予补贴;对企业采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推广项目,按照其项目达产后实际节能效益的10%给予补助。

(三)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对企业建立的、经过国家、省和市有关部门认定的部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研究中心等),市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60万元、30万元的一次性资金补贴,同一级别不重复补贴。

(四)支持企业新产品开发。鼓励科研院所以各种形式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支持企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产品开发、营销能力。每年组织对纺织企业新开发的花色品种进行评审,对企业开发经认定的单项新产品,自认定之日起12个月内完成销售收入达到300万元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五)加快培育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培育和建设国内一流的纺织服装创意产业基地,形成纺织服装创意产业链。支持纺织服装院校毕业生和其他专业人才到创意产业基地自主创业。加快引进高端人才,对经国家权威机构认定的服装设计师,以个人或公司名义在*注册并实质性运行的,市政府给予一次性30万元补贴;贷款300万元之内的,给予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贴息。

(六)组织开展行业“技能比武”活动。每年在*市范围内评选纺织服装行业“十佳设计师”和“百佳技工”,对获奖者分别给予1万元、3千元的奖励。

(七)建立产业公共研发、培训、质监中心。按照市场导向、资源共享、开放管理,低标准收费原则,支持建立*市服装设计研发、服装技术培训和服装质量监控“三个中心”,通过运作,尽快成为部级和省级中心,扩大*纺织服装产业的影响力。

(八)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支持我市纺织服装院校培养纺织服装专业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鼓励办学条件较好的职业技术学校开设纺织服装专业,开展纺织服装生产、流通、经营方面的职业培训;整合现有纺织服装院校资源,形成较完善的*纺织服装产业研究生、本科、大专、中专、技校分层次的人才培养培训体制机制,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落户我市,相关政策按照*市人民政府《*市引进高层次人才暂行办法》执行。

五、增强产业品牌效应

(一)强化品牌意识。引导企业研发并投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较高附加值和较强市场潜力的知名品牌产品。鼓励同类型企业在技术、工艺、款式、性能、品种等方面开展差异化竞争,加快纺织服装产品向高端发展。

(二)鼓励企业争创名牌。每年支持组织评选“*十大服装品牌”,获选品牌进行表彰并给予2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申报省级、部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对获得省名牌产品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40万元;对获得部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万元。

(三)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会。鼓励本市服装生产企业和品牌参加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服装展会,对参展企业给予不超过70%的参展费用补贴。对省市政府组织的专业性展会,经政府批准,参展费用可全额补贴。

(四)积极组织纺织服装推介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高水平的“*纺织服装博览会”。组织开展“*裤业万里行”活动,积极承办“中国裤业设计大赛”、“中国女裤流行趋势会”等大型赛事,提升*纺织服装城的地位。

(五)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在中央级新闻媒体宣传*服装整体形象。鼓励企业在中央级新闻媒体进行广告宣传,在省市新闻媒体开设专题节目和专栏,扩大影响,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在中央一级媒体做产品广告的纺织服装企业,按照广告费的1%予以补贴,每户每年补贴额不超过300万元。市级新闻媒体要加大名牌产品宣传力度,在播出时段、版面位置等方面优先安排,并在收费上实行优惠。在全市主干道、车站以及市区主要公共活动场所,开设名牌服装创业广告宣传牌。建立“中国裤业网”、编办《中国裤业》杂志,向国内外宣传*服装企业和品牌。争取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服装协会将“中国裤业之都”牌子授予我市,树立*纺织服装整体形象。

(六)加快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纺织的文化底蕴,建设*纺织服装文化广场和展览馆,组建*市纺织服装产业模特队,评选*纺织服装产业形象大使,带动纺织服装文化产业发展。

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

(一)加快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发展。加快建设重点纺织服装产业集聚区,扩大规模,错位发展,走特色化经营之路。

(二)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生产加工,有目的引进大型纺织服装加工企业进园区搞规模化生产,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三)积极引进国内外名牌企业入园。鼓励国内外名牌服装生产企业、著名设计师到服装产业园区落户,来我市设立总部、地区总部、研发设计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结算中心和投资办厂。对投资大、影响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项目或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予以重点支持。

(四)构建完整的纺织服装产业链。加快染整行业发展,尽快形成“棉(化纤)-纱-布-染整-面料-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条,拉长服装产业链,形成服装、服饰、鞋帽、箱包等系列化配套产品,增强产业集聚效应和综合竞争力。

(五)促进纺织服装链条企业的合作。定期召开纺织服装链条企业对接会,促进环节企业之间的合作,鼓励我市服装企业使用*纺织产品作面料。

七、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一)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加快纺织企业的改制重组和搬迁步伐,大力振兴纺织行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明晰产权,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引导和支持纺织服装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壮大企业规模。

(二)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我市的区位优势、交通物流优势、成本比较优势和资源优势,改善投资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平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和项目向我市转移,进一步壮大纺织服装产业总量。

(三)培育行业龙头骨干企业。鼓励服装企业扩大规模,支持企业快速发展。每年对服装企业纳税金额达到1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增速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对年纳税金额达到200万元以上且纳税金额列前五名的企业,分别给予30万元、25万元、2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奖励(与政府同类其他奖励不重复执行)。

八、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一)加大对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二)组织产销对接活动。组织纺织服装生产企业、采购商、经营商开展产销对接活动,相互支持,共同发展,形成良好的产销环境。

(三)保障产业发展用地。对重点纺织服装企业建设用地实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对发展潜力大的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或项目,除优先保证建设用地外,减免项目建设过程中市本级及以下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对入驻园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在融资方面为企业提供便利条件。定期召开银企洽谈会,协调金融单位加大对纺织服装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五)建立投融资平台。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与各类投资者组建纺织服装产业担保机构和企业创业资本、创业投资公司,支持和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支持纺织服装企业发行企业债券、集合债券、信托计划等方式多渠道融资,形成良好的融资环境。

(六)开展产业发展信息服务。建立纺织服装行业统计和信息制度,及时掌握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状况,分析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时向企业和社会,引导纺织服装产业健康发展。

九、强化组织推动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2

关键词:纺织服装产业现状;未来发展方

1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的现状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已成为世界第一加工大国,据权威部门统计,2012年中国占了世界纺织服装生产总量的50%强;占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50%强;占国际纺织服装贸易供应总量的32%。与之相关联的产业人员、科研人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纺织类期刊等数量庞大,这使得纺织服装产业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关系民生的支柱产业,可以肯定的是服装纺织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与发展潜力巨大。但是,我国纺织服装业进一步发展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主要有:(1)纺织服装行业的产品线单一。企业一般采取"大批量、低价格"的低端策略参与竞争,款式单一、工艺简单、价格低廉。(2)工艺流程单一。许多企业仅负责生产环节中的简单加工这一薄利润环节,对涉及前期面料的研发、款式设计、打样制版等高利润环节的企业为数很少。(3)具有知识产权的自主设计和创新能力较弱。我国大部分品牌服装企业的服饰风格不鲜明,绝大部分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由此可见,目前的中国是纺织服装产业大国,但不是强国,我国政府要求在在"十二五"规划期内纺织服装制造业要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这一目标的实现,还需要考虑一些现实困难。首先,我国是相对资源低于全球平均值的国家,有巨大人口压力,纺织服装需求总量庞大,纺织纤维供应源受到挑战。其次,为保护环境木材砍伐被严格限制,人造纤维供应源也受到限制。再次,煤和石油是不可再生资源,合成纤维的依赖前景受限。资源供应紧张会不可避免的导致纺织服装加工成本剧增,劳动力成本、运输成本、环境治理成本、资源成本等都高于其他国家。使得我国生产粗线密度、低中档棉纺织品的竞争优势丧失,在这种情形下,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必须转型升级,寻求未来发展模式。

2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谋求未来发展的几个方面

2.1走中国纺织产业创新发展的道路

(一)谋求获取纺织纤维原料资源新途径。

(1)天然纤维必须走向不用粮田、不用耕地,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种植的道路。中国人口多,可用耕地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如在多用耕地资源来种植天然纤维,必将出现粮食产量下降的结果,这显然不是好的选择,天然纤维种植的方向是尽可能多的使用盐碱地、荒滩地、山坡地,这类土地的使用对粮食生产可以说基本不产生影响,同时,可以最大限度增加天然纤维的供应量,以保证纺织服装原料的供应量。

(2)人造纤维不要依赖于使用木材,要用目前废弃农作物。例如:甘蔗榨糖后的甘蔗渣、桑叶喂蚕后的桑条、各种麻剥皮后的麻杆芯、棉秆、稻草、麦草、玉米秆等。尽可能多的开发海洋废弃物。例如:海带提碘后的海带渣、海藻等提取海藻酸、虾皮、螃蟹壳等提取壳聚糖等等)。我国的森林资源也是相对稀缺的资源,过度砍伐树木会导致水土流失,生态恶化,因此,人造纤维要走新途径,必须转型,少用、不用木材作为原料。尽可能多的使用废弃农作物,增强资源再生能力,优化生态环境。

(3)合成纤维采用废弃农作物的手段:一方面;对玉米秆、稻草、麦草等农作物原料可以采用生物工程方法转化为化工原料,如:乙烯、丙烯、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酸、戊二酸、已二酸、辛二酸、己二胺、辛二胺、对苯二胺等,使之成为重要合成纤维的原材料生产合成纤维。这条道路可以命名为"采用可以再生的、可以降解的、可以循环的、对环境无害的生物质资源。另一方面:对当前我国废旧纺织品服装已达每年4000万吨以上,如废弃不用,肯定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环境污染。废弃纺织品服装再生成纺织纤维再生利用应该是今后制造合成纤维的重要方向。但是,废旧纺织品服装要再生利用,要考虑到安全和防止病菌、病毒、有害物质传染,必须消毒和清洗,但消毒、清洗、分拣、处理成本很高,而且再生纤维的大部分性能会略低于原生纤维。为此,我们可以借鉴的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原纺织大国,十多年来重点宣传教育民众为保护地球和环境,民众应该有义务用更高的采购经费购买性能略低的再生纺织品服装。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国会分别通过法律:鼓励生产再生纺织纤维纺织品服装,虽然性能略差但比原生纤维生产的服装售价要高8%左右。但这已经得到了西方所在国民众的支持。中国现在废旧纺织品再用量已达300万吨。但再生纤维服装提高售价尚难得到民众的支持和认可,政府在宣传及导向方面仍需做很多工作。

(二)"立足创新、质量优先、优化结构、绿色发展"是我国踏上纺织服装强国必由之路。

中国纺织服装业首先要超越近多年来集中注意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老路,走"原始创新",并在"原始创新"基础上"集成创新"的新路。这是抵御"双重打压"的关键。中国纺织服装产业必须放弃低、中档一般常规产品的大批量生产加工思路,密切关注纺织服装行业出现的"高"、"新"、"特"、"精"、"优"和"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发展新趋势。使它具备以下一些优势特质;

(1)特种防护服装安全的重要和关键性能所要求的高性能:纺织服装行业的科研开发方向要使产品具备高强度、高模量、超高强度、超高模量、耐高温、耐低温、高摩擦因素、低摩擦因素、防高能辐射、防高电压、防磁力线等条件。使纺织服装产业能完全满足特殊行业的需求。

(2)民众在各种生活环境条件下日益增强的各种希望所要求的新功能:纺织服装行业的科研开发方向要使产品具备导汗、透汽、快干、高吸水、保暖、凉爽、防紫外线、远红外辐射、恒温、抑菌、抗菌、防臭、避蚊、驱螨虫、防水、防油、防污染、挺括、抗皱、保形、可机洗、洗可穿、随便穿、抗静电、防电磁辐射、触感、遮蔽性、以及松、软、触感等条件。这些人群是服装纺织产业生存发展的支柱性群体

(3)纺织服装产业还应该满足这样一些特种要求,特殊环境、特殊人群、各种职业圈专用的特种要求,例如各种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工作服、职业装的多功能要求,特别是油田开采、煤矿开采、医生护士人员、军警部队、航空、航海、航天、精神病痛、休闲旅游、各种运动员演员等服装的特种专用多功能要求。

(4)服装纺织产品要注重精美细致:纺织服装产品另一重要特质是其时尚性,行业产品开发必须具备时尚性,这是满足民众审美、爱美心里,因此,时尚服装不仅在风格及款式上展现精美,更重要的是细节及穿着舒适度中,一款时尚的服装不仅仅以其独特的款式而可以被人认可,更重要的是在布料、色彩、装饰的搭配中,在服装的行业步伐中,如果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而创新的目的就是展示时尚元素,服饰时尚服装主要体现在布料及款式的结合与设计中,服装一种文化的引领,也需要用时尚来烘托精细、精美、精湛、文化、意念、适体。同时也要照顾到对特异体型人群的适体特性以及与品能的结合,充分体现出产品的优异性能。

(5)近年来纺织品服装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社会群众对新流行趋势也开始产生变化:对产品的新设计、新款式要及时推向市场,人们的要求"你有了新的,我也要新的,并要和你的不一样。而不是和你一样的"。走纺织服装产品"标新立异"之路。近年来中国纺织服装生产企业对此已有所认识。

(三)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必须走高端式发展道路,其中纺织类尖端人才是关键。需要我们建立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对服装纺织业的效率作用。

目前,我国急需纺织服装业工程类、创新性、现代企业管理型及具有国际大视野等方面的人才。在纺织服装领域,我国有大量纺织服装专业的科研院所,这是我们可以获取尖端人才的有利条件,可以采取校企联合,资源互用等方式,培养出各类高质量人才,使人才储备、人才供应、人才使用等为纺织服装行业服务。

我国服装行业已进入到一个全新变革的时代,这是行业从数量到效益的转型期,以及行业走向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变革期,也是行业从大国到强国的锻造期。经过这样的调整、变革后,未来中国服装行业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3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现状;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416.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025-02

一、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历程

建国60年来,我国纺织服装业通过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发展历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1952到1983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起步阶段。基于当时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以及政府财力不足的现实情况,具有装备系数低、投资少、建设周期短、资金效益高、投资回收期短等优点的纺织服装业,毫无疑义地成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先导型产业。在这个时期,政府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政策支持,使得纺织服装工业快速发展。在这30年间,我国国有纺织服装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约为220亿元,占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7%。纺织产业的总产值增长11.8倍,由1952年的94亿元增加为1983年的1109亿元。这一时期包括纺织品和纺织服装在内的纺织服装业整体出口总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的20%以上。

其次,1983到1990年是中国纺织服装业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是1983年的全国取消布票,这意味着国内的基本生活用布供给不足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我国纺织服装业的竞争型产业特征渐渐形成,各种纺织原料逐步放开经营(棉花除外)。纺织服装业在这个时期也开始重视国外市场开发的巩固,1985年前后,我国纺织服装业提出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纺织的外贸依存度开始逐年提高。同时,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纺织业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纺织服装业经济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1983-1990年纺织服装业总产值累计达到14599亿元,纺织服装对外出口占全国对外出口比重平均达到了25%左右。

最后,1990年至今是中国纺织服装业的结构调整阶段。我国纺织服装业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日益显现出来,经济效益下降,特别是一批国有纺织企业陷入严重困境。由于加工能力的过度膨胀,90年代纺织产品总量过剩和结构不合理的矛盾逐步凸现出来。加之纺织纤维原料发展滞后导致原料价格上升,致使纺织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国有纺织企业1993年出现净亏损,1996年净亏损高达83亿元,1997年亏损45亿元,1998年亏损20亿元。我国纺织服装业进入艰难的结构调整时期。为此,纺织服装业从1993年起,积极实施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化机制、减员增效等改革措施。1997年,中央把纺织业作为国有改革解困的突破口,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1997年至1999年,纺织行业积极进行改革、调整和重组,控制总量,优化存量,转换机制,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努力遏制纺织经济效益下滑的局面,促进纺织服装工业逐步摆脱困境。经过全行业调整和发展,大中型国有纺织企业在1999年实现扭亏并盈利9.5亿元,在此之后,纺织业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加入wto至今,纺织行业进入了产业结构升级、产业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在国内外需求的拉动下,纺织服装业虽然在全国工业总产值和全国对外出口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但纺织服装业总产值和出口的增长率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二、我国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2005年以来,全球经济继续回暖和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使得国际、国内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不断扩大,纺织服装业得到了更大的空间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世界纺织产业格局调整使产业竞争加剧并趋于复杂化。贸易摩擦加剧、人民币升值形成的新挑战,棉花和石油涨价又增加了企业经营难度。复杂的局势和严峻的挑战双重压力下,2005以来我国纺织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例出现下降的趋势。与此同时,面对2009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后续影响导致世界贸易额下滑12%,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3.9%,出口下降16%的严峻形势时,纺织服装业出口占全国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达到13.89%。我国纺织服装业完成了1670.24亿美元的出口,其中纺织业出口599.73亿美元,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出口1070.51亿美元,尽管增速分别下降了8.4%和11%,仍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尽管纺织服装业进出口额在全国行业中所占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但是在全国所有行业中,纺织服装业仍然是我国出口创汇的主要项目之一,2005―2008年间纺织品服装进出口贸易额继续呈逐年递增趋势,2008年纺织服装业贸易顺差高达1650.6亿美元,占我国贸易顺差总额的55.4%,对拉动全国贸易顺差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作用。

根据2005―2009年纺织服装业出口数据与全国出口数据绘制的对比示意图(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中所占的比重以及变化。

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2005―2009年间,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纺织服装业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始终维持在10%左右,纺织业出口总额自2005年以来一直维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较高水平,其对推动我国的出口的不断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纺织业出口增幅下降8.9%,远低于出口降幅16%的全国平均水平,这表明纺织服装业的出口对与我国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维持一定的出口增速起着一定的缓冲作用

同时,尽管质疑纺织服装业已成为夕阳产业并主张缩减其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声音不断,但目前纺织服装业依然是我国最重要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之一。截至2008年末,在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员数的前十类行业中,我国规模以上纺织业从业人员804.6万人,占工业行业全部从业人数的6.8%,排名第二位;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从业人数640.9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五位;纺织服装业全部从业人数占全国工业行业从业人数的12.3%。纺织服装业对于吸纳社会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起着巨大的缓解作用。

根据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的数据,2009年而纺织行业增加值增长率在全部工业行业中排名第六位,这说明纺织服装业在我国主要工业行业中仍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同属纺织服装业大类的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却未能出现在排行榜上,显示出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增长活力较纺织业差。

纺织业在自身规模大、从业人员多、行业历史长的情况下能够与其他发展势头迅猛的行业进行竞争,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纺织业并不能说是所谓夕阳产业,而是在全部工业行业中仍然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产业竞争活力的行业之一。但也要看到,在纺织服装业内部,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的行业活力不及纺织业。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针对我国纺织服装业未来的发展,本文试图从政府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帮助改善我国纺织服装业国际竞争力的弱势环节,强化优势方面,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业在新时期继续快速健康发展。

首先,政府层面上应该完善纺织业外部运行环境。政府应加快纺织企业的结构调整,在培植优势产业、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国家干预,有计划、有步骤地运作实施;间接地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对行业协会进行引导,通过行业协会的调整,同时促进纺织品的精加工能力,促进纺织品结构升级;大力扶持企业的研发与创新精神,为纺织业创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奖励创新人才,鼓励有创新的企业;促进体制不断创新,对传统纺织行业进行体制创新有助于为纺织产业的升级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4

【关键词】新常态;纺织服装出口转型升级

目前,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以及应对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也开始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一是纺织服装出口额进入缓慢增长阶段,二是生产要素进入高成本时代,三是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四是需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这对转型升级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业的发展提出了艰巨的挑战。此外,目前原材料价格高起、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国际环境动荡等不利因素正削弱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优势,而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新兴发展中国家凭借更为低廉的成本抢占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份额。在这样新常态下的行业困局中,如何把握发展趋势,冲出逆境,寻找战略突破口,成为该行业内每个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我国纺织服装出口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

“新常态”这一概念是提出的,倡导从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出发,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适应新常态,“新常态”的基本特征是增长缓慢、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纺织服装行业作为我国传统出口重要支柱,多年以来其出口数量始终保持世界第一,但受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影响,以及应对行业转型升级需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也开始步入“新常态”的发展阶段。

1、纺织服装出口额进入缓慢增长阶段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速度处于“换挡期”,已经告别过去十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长,同比增长速度逐渐稳定在个位数。2014年前9个月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期增长为15.9%、―35.1%、9.8%、6.6%、7.2%、6.5%、9.7%、8.9%、7.4%,数据变化表明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已经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速增长阶段。预计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同比增长率维持缓慢增长,长期处于高速增长的一系列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纺织服装行业被迫快速转型升级。

2、资源进入高成本时代

近年来,随着原材料高起、人工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国际环境动荡等不利因素的交织影响,纺织服装业已步入高成本时代。成本作为直接影响企业生产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一直都是企业重视并积极控制的一个方面。现如今,国家不放开棉花配额制度、税负居高不下,高价棉花给企业带来的高成本和低利润;持续上涨的电费也是企业心疼之痛,我国电价水平比很多国家高每度约为0.75元,美国则为0.3元;近几年人工成本攀高也使得我国纺织服装业的劳动价格优势削弱;人民币持续升值减少纺织服装出口利润,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人民币每升值1%,服装行业的利润就将下降6.18%[1],人民币升值大大削弱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口价格优势。

3、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我国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不够平衡,从产业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分析。横向产业结构中,一是产业链上化纤、棉纺等上游初加工产业投资占总投资75%以上;二是染整技术水平不高,虽然我国是纺织服装出口第一大国,但是产品质量仍处于低端,高档产品仍需进口。纵向产业结构中,企业在设计、生产加工、销售等整体结构中,偏向中间的生产加工环节,而设计与销售环节较薄弱,呈“橄榄型”发展模式。纺织服装价值链上,也是两头利润大中间小,要保持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国际市场地位,就要改变原有的产业结构。

4、需自主创新推动转型升级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进入缓慢期,当产量达到一定高度,再过度追求大规模和产量已经不能刺激出口额的增长,同时一些亚洲发展中国家纺织服装业的崛起也在挤占我国海外市场,对我国纺织服装业出口构成强大的竞争压力,迫使一部分企业转向内销。如果要刺激出口额增长,应由过去过度依赖的价格优势转向加强质量、设计、品牌附加值管理[2]。

二、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发展趋势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纺织服装业“新常态”为纺织服装出口提出了艰巨的挑战。2014年1―9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缓慢,纺织服装累计出口额为2218.99亿美元,同比增长5.95%,较2013年同期回落6个百分点左右[3],预计后期维持缓慢增长。面对“新常态”行业困局,我们要积极转型升级,寻找战略突破口。

1、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积极向oDm转型

当前我国纺织服装业成本优势逐渐削弱,国际竞争加剧的背景下,要保持或提升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提升创新能力,由过去加工制造领域转向价值利润大的设计研发领域,提高产品附加值,积极向oDm转型,改变以往等待订单的oem模式。不少企业借助现有先进设计研发软件,投入相应服务资源和快速回应客户需求的方式加快转型,成为中国首批oDm服装企业[4]。

2、以提升产品质量为突破点,增强国际竞争力

纺织服装企业要想提高自身核心能力,就要避免与市面流通的产品同质,改进产品质量做到产品升级,满足国际市场对纺织服装种类日益变化的需求,由产品差异化获得更多的海外市场利润,从而刺激出口经济增长,适应纺织服装出口“新常态”。如鲁泰纺织有限公司依靠强大的研发团队,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占据国内大部分高档面料市场。雅戈尔不断追求精湛的工艺,其西服在国内国际中备受好评,好的口碑就是较强的话语权。

3、以国际合作为突破点,促进纺织服装出口额增长

我国要利用与东盟、拉美和非洲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和自由贸易协定,通过国际互补互利的合作关系,提高我国纺织服装出口额和市场份额。不久前第二届巴西圣保罗GoteX国际纺织服装采购展在圣保罗北方展览中心开幕,这次展览给中国企业提供进入拉美的渠道和巴西采购商提供直接接触中国企业的平台。中国纺织服装类企业利用面料和技术优势与巴西合作,投资建厂或建立营销网络具有双赢潜力。巴西是体育大国,此前中国体育服装品牌“361度”消息称,将投资九千万元,计划在巴西设立10家代表处,首批向巴西市场投放150类各类体育服装产品,并考虑未来在巴西投资设厂。可见,国际合作,优势互补是未来促进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增长的突破点,打破新常态行业僵局。

参考文献:

[1]纺织业直面“高成本”时代・中国纺织网・信息中心

[2]彭侠,陈万卷・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三下降”的原因与对应之策[J]・对外经贸实务,2014(49)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5

库尔勒纺织服装城的规划建设必将带动巴州棉花、纺织、服装、化纤等产业的稳步发展,也必将促进纤检机构在纺织、服装、化纤等新产品的检验技术、检验能力上的快速发展,笔者结合库尔勒纺织服装城产业规划的发展重点,就巴州纤检事业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明确好发展定位,规划好发展方向

库尔勒纺织服装城的规划建设已经吸引了纤维、纺织企业的关注,新疆富丽震纶棉纺有限公司200万锭纺纱项目也在园区签约落地,中泰化学与富丽达两家企业跨界合作推进的40万吨粘胶纤维、350万纱锭项目正式签约;截至2014年底,库尔勒纺织服装城的签约项目达到700万锭,其中500万锭纺纱项目将于2015年底建成投产,为自治区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织就了跨越式发展的美好前景。

作为纤维检验机构,如何找准发展的定位,明确发展方向将成为我们工作的重点,因此,巴州纤维检验所积极向巴州质量技术监督局、巴州人民政府、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提交筹建省级纺织品服装(化纤)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的申请,明确结合库尔勒纺织服装城的规划建设,将力争在纺织品、服装、化纤等新检验领域不断开拓检验项目作为纤检事业发展的重点。在等待上级有关部门批复意见的同时,巴州纤维检验所将积极联系相关科研机构和专家、教授共同对巴州现有涉及棉花、絮用纤维制品、纺织品、化纤、服装等相关企业进行摸底、调研,紧密结合库尔勒纺织服装城规划发展,进一步明确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以及拟开展的检验项目、人员培训等今后纤检事业发展的方向。

积极筹划,不断完善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筹建省级检验检测中心的批复建设,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采购以及检验项目的确定等将是工作重点,因此,我们将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努力将巴州纤维检验所筹建的省级纺织品服装(化纤)质量监督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成新疆领先、国内一流的实验室。

二是结合库尔勒纺织服装城发展的主导产业,重点是在纺纱业、化纤业、印染业、针织业、服装业、家纺业、产业用纺织品等七大产业方面调研、论证,科学规划,通过政府招标采购符合纺织服装城主导产品检验标准要求的仪器设备,以满足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的需要。

三是不断加强实验室网络资源建设,建立符合本所发展实际的检验流程管理软件和技术标准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干部职工能够迅速获得各类管理、标准文件信息,更好地服务于检验检测工作以及实验室的管理工作。

创新进取,全面提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

实验室的检验检测能力是巴州纤检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库尔勒纺织服装城建设的技术支撑,因此,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必将是巴州纤维检验所在实验室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如何更好地提升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不断增强检验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呢?

一是紧紧围绕本所2015年度实验室认可申请和现场评审工作,积极参加实验室间比对试验、测量审核和国家实验室能力验证计划,通过与国内检验机构在同类参数、产品的检验结果比对,验证实验室的检验水平,并不断促进本所检验检测能力的提升。

二是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的技能,通过在所内开展有重点的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的培训考核,以及邀请内地纤检机构到本所进行专项的技术指导或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前往内地纤检机构专项学习等方式,不断强化本所检验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水平。

三是不断增强科研意识,努力提高科研水平。科研能力是衡量一个省级检验检测中心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今后,我们将始终把提高职工的科研意识放在首位,通过改革本所科技创新工作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努力增强职工的科研意识,力争在新检验项目以及新产品的检验、科研工作朝着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6

【关键词】纺织业竞争力

纺织产业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做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自从加入wto,机遇与挑战并存。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不断通过科技和管理优势进行产业的升级以及结构的优化,将纺织行业从劳动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密集型。另一方面我们周边的发展中国家也在迅速发展,纷纷加入到与我们的纺织服装产业竞争的队伍中来,国际该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我国的市场份额比过去大为降低。在上述情况的背景下,需要对我国的纺织产业以及企业国际竞争力做出一个全面的判断和分析,分析如何在新的环境和形势下持续不断的提升该行业和该类企业的竞争力,促进其不断前进发展。

一、我国纺织业出口发展现状

(一)纺织业发展逐渐成熟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纺织业完成了从幼稚产业向成熟产业的转变,形成了上中下游的衔接,棉毛丝麻化纤服装纺织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在国内纺织业发展相对成熟的江浙、珠江和环渤海湾地区,纺织业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纺织业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具备较强的经营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纺织业历史悠久,多年的纺织业经营为中国纺织业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和资金。我国的纺织业生产基地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广东、山东、福建和上海等地,这些地区毗邻纺织业消费市场,劳动力资源丰富,交通也便利,逐步形成了众多纺织产业集群。

(二)纺织业出口竞争力分析

纺织业是我国外贸出口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全部外贸出口中占有的份额相对较大,但在外贸中的地位呈现下降趋势。如2003年纺织品出口额占全部外贸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8.02%,2012年这一比重下滑至8.21%。一方面,说明我国纺织业竞争力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另一方面,说明我国产业高级化趋势较为显著。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我国纺织业总体上属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份额的下降从另一角度折射出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地位的提升。自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后,纺织品出口进入后配额时代。在面对更加公平、开放的国际市场时,中国纺织业发展也面临着愈加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2003年~2008年,中国纺织品出口额持续快速增长,在2009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在2010年纺织品出口额高达2065.3亿美元,2011年、2012年与2009年基本持平。

(三)纺织业出口地区

在纺织业出口企业中,私营企业为出口主力,各类企业出口均有不同程度下降。2009年我国私营企业出口纺织服装753.9亿美元,下降5.5%,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45.1%;同期,外商投资企业出口542.4亿美元,下降9.6%,占32.5%。此外,国有企业出口288.4亿美元,下降18.6%;集体企业出口81.6亿美元,下降18%。纺织业主要出口至欧盟、美国和日本。2009年我国对欧盟出口纺织服装360.6亿美元,下降7.3%;美国264亿美元,增长4.1%;日本213.3亿美元,微增0.1%;上述三者合计占同期我国纺织服装出口总值的50.2%。此外,内地对香港出口139.4亿美元,下降12.8%;对东盟出口109亿美元,下降2.9%。

(四)纺织业出口结构

全国纺织品出口主要以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化纤制梭织服装为主,占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41.82%、20.62%、19.62%、10.56%,但无论哪种类型的纺织品出口,增长速度同比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下降,如丝制针织服装、毛制针织服装、丝制梭织服装、毛皮革服装同比降幅均超过了10%。从出口金额看,全国纺织品出口主要以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梭织服装、化纤制梭织服装为主,占纺织品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1.79%、15.98%、24.42%、10.56%,在增长速度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化,如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毛皮革服装、衣着附件等4类同比呈现增长,而其他类型纺织品服装出口同比同比呈现下降。对比出口数量比重和出口金额比重,针织服装、棉制针织服装、丝制针织服装的出口金额比重低于相应纺织品数量比重,其他类型纺织品服装出口金额比重均大于相应纺织品数量比重。

二、我国纺织业出口面临的问题

(一)纺织业出口增速不稳定

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在2005年至2011年间波动幅度较大,2009年同比下降9.65%,2012年同比增长23.6%,2011年同比增长为9.67%。纺织品出口增速的不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纺织行业的不稳定,这不利于我国纺织行业的发展。此外,2003年-2011年,中国纺织品的内销比重不断增大。2003年中国纺织品内销比重为66%,2011年,内销比重高达92.9%。这一方面反映出中国纺织品内销市场的竞争不断加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中国纺织品出口比重越来越小。这是因为国际纺织品市场形势愈加严峻,许多原本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不得不转向内销为主。

(二)纺织品贸易赤贫化增长

一直以来,我国的纺织品都以低廉的价格作为有力的武器,在国际上开拓市场,这种竞争策略在初期取得了很大的效果。上世纪80年代,我国纺织业高速增长,出口规模迅速扩大,成为国际市场上举足轻重的纺织品供应国。但是近年来,随着国际纺织品市场竞争程度的加剧和人们消费档次的提高,这种以“低价取胜”的战略的弱点被逐渐暴露出来。其中最明显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了我国纺织品贸易“贫困化”增长。据了解,服装出口价格下跌实际上已经持续5年,价格下降虽在短期可以提高出口竞争力,促进出口,但从长远的观点看,是不利于产业发展的。一方面,价格过低势必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使企业效益下滑。

(三)纺织品附加值低

在当前的国际范围内,面料是纺织业中的中上游行业,属于技术密集型,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服装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革新相对滞后,仍处于劳动密集型的状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棉花、棉纱、棉布、丝织品、服装、针织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化纤、呢绒产量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原料及半成品进口国。因此,我国的纺织业发展要着力改造面料的生产技术,提高纺织服装附加值,实现进口替代,扩大纺织品的出口。纺织面料的技术含量相对比较低,比较容易模仿,造成无能力技术创新的企业不开发,有能力开发的企业不愿开发,都想找现成的样板进行模仿,导致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也不能在市场中快速发展壮大。企业在成本较高而收益较小的情况下,根本没有动力去开发新产品、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

(四)纺织品出口国家分布不合理

我国纺织品出口市场仍过于集中,出口市场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据统计,中国有约75%的出口产品(含香港)集中在西欧和北美,东欧、东盟、非洲和俄罗斯等出口市场仍不被关注。对某些地区的市场依赖程度过高,当这些市场的政治、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可能对整个纺织产业带来巨大的风险。并且,出口市场的集中化,又进一步加剧了无序竞争和低价竞销。在纺织品出口配额逐步取消的同时,国际纺织品市场环境和国内的出口环境都发生着重大变化,竞争环境的恶化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国内纺织企业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因此,规范出口竞争秩序,实行竞争机制创新,对于新形势下我国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频繁遭遇贸易壁垒

中国纺织品廉价的优势,企业出口品的出道打破了原全球纺织业的平衡,随即就出现了挤占他人市场,同时就出现了各种反倾销等各种障碍。一些发达国家距今都拒不承认中国的市场地位和经济地位,甚至都干预到中国的金融政策。单单从纺织业的层面上讲,是因为我国纺织企业出口品的迅猛和量之多导致与进口国纺织业市场内部平衡被打破。中国纺织企业甚至占据过多的进口国市场份额,对进口国纺织业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与我国纺织业成为全球纺织业的众矢之的。在面临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之后,又出现了“劳动壁垒”,现成为了阻碍纺织企业出口品的又一大强力障碍,虽然我国出口的纺织企业在价格上拥有很大优势,但我国的相应的劳动力几乎都是不被提供应有的社会保障的前提下作业的,面对进口国家实施的越发苛刻的劳动壁垒措施,相应的纺织行业虽然已经开始实行符合我国国情和国际公约的社会保障责任体系,但是在初期,必将受到重重险阻。

三、我国纺织业出口竞争力的提升建议――从企业的角度

(一)加快纺织业的结构升级

我国纺织业己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必然选择。无论是纺织品出口,还是服装国际化经营,都须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在保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纺织服装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力求企业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特色强、品种新、档次高,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发展需要和纺织服装转型升级需要。具体而言,是大力加强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大转变,即由主要出口化纤、纱、面料等纺织品向中高档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衣着用布向工业、装饰用布转变;由主要出口贴牌代工产品向贴牌深加工品进而到自主品牌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休闲服装向西装、时装转变;由主要出口单一服装品牌向区域服装品牌转变;由“高耗能、低附加值、环境污染型”产品向“节能型、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化。

(二)增强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

增强纺织企业的创新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首先是加快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纺织行业,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发展原创技术,培育自主品牌"没有这项突破,就难以从跨国产业链中的低端环节迅速提升。再次,应是营销管理的创新。创新科技生产力,尽快形成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提升中国企业掌控跨国生产和营销网络的能力,扩大利润空间。最后是产业链整合创新"产业创新能力并不是单个企业创新能力的简单叠加,而是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社会协作分工。中国纺织业产业链中的各分部在国际竞争中地位有所不同,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品主要集中在化纤、丝绸、服装等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或中国传统的优势领域,而在科技和资本投入要求更高的新型纤维和面料、纺织机械、工业用纺织品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生产企业的信息化!零售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以及产品品牌的推广与运作也是中国纺织工业的弱势。我国不仅要加快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的步伐,还要增强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整合,这是降低创新成本!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组织保证。

(三)创建企业品牌

许多企业目前还没有形成自身的纺织品牌,这点对企业的长期、可持续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素,为此笔者认为品牌塑造是企业近期内必须亟待解决的问题。因为品牌的塑造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在这一阶段首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资本的积累,同时提高现有产品在经销商、商以及客户心中的口碑,除此以外也要对企业在当地的形象进行重新规划,提升企业形象。在资本实现积累以及企业形象较好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设计创新能力以及丰富企业的销售渠道,注重电子商务渠道建设,同时开展品牌的建设工作,在品牌推出之前,需要明确品牌的市场定位,并在品牌确定之后依托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和其他各种媒介,进行广告的投放,为企业品牌的发展及真正的创立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内销外销并重

外销是目前浙江纺织业最重要的销售渠道,新形势下适应性、前瞻性地调整销售渠道,深入挖掘国内市场,实现内外销并举,是织业平稳健康发展的关键点。第一,适应国内外环境变化,适度降低外销度并优化外销市场结构。受美日欧等重要消费市场纺织产品需求放缓拖累,纺织企业正经受回款周期拖长、赖账现象增多等一些过去遇到不多的困难;人民币大幅升值、出口退税率频繁调整也造成纺织品出口增幅明显下降。面对逐步恶化的外销环境,纺织企业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外销风险意识,适度降低产品外销依赖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外销市场结构,积极拓展非洲、拉丁美洲等需求市场,适当降低对欧美市场的依赖。第二,响应扩大内需发展要求,逐步加大产品内销比重。行业增长主要驱动力将从出口拉动逐渐转向国内消费。我们要清楚认识两点:首先要认清现实,保持出口稳定仍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浙江纺织业平稳发展的基础;其次要做好准备,内销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因为营销布局有一定周期,加之复杂的国内市场环境对出口转内销企业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战略层次上看,逐步加大纺织品内销比重既是纺织企业调整原有不合理销售渠道的重要举措,也是其前瞻性地把握内需增长机遇、响应扩大内需要求的重大行动。

参考文献:

[1]俞春来,李秉强.中国纺织品出口相对困境及应对措施[J].价格月刊,2014,02.

[2]席庆高.浅谈我国纺织企业在对外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社科论坛,2014.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7

一、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全球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开始转移至中国大陆。广东利用地缘优势,依靠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生产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0年广东省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7748家,工业总产值(现行价)5125.17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5.9%,纺织服装进出口总额439.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0%。

但自2003年以来,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在改革开放早期形成的先发优势正在受到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的强劲挑战。随着中国加入wto,纺织品出口配额的取消,各省纺织服装工业产能得到释放,纺织服装工业产值呈稳步上升趋势。其中浙江、江苏、山东三省的纺织服装产业快速发展,相比之下,广东的纺织服装产业却发展缓慢,无论在产业的规模、利润率,还是品牌建设方面都不及上述省份。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在全国前五大纺织服装出口省市中,只有广东出口下降,全年累计降幅达到18.7%,拖累全国增长4.6个百分点,而浙江、江苏和山东的出口分别增长18.7%、15.3%和12.7%。广东纺织服装产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二、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Swot分析

(一)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优势分析

1.基础优势

纺织服装产业是广东省九大支柱产业之一。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以市场为龙头、产业链完善、技术装备先进、产业聚集度高、各类人才相对集中的优势产业。广州、深圳、东莞、佛山、中山这条黄金走廊上基本形成了一个堪称中国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先进,配套最完善的纺织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如深圳(女装)、虎门(时装)、中山(休闲装)、南海(内衣)、佛山(童装)、潮州(晚礼服)等。其生产的产量、品牌的影响和出口的比重在全国同行业中都占有一定的优势。

2.技术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作为我国沿海开放带的龙头,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多个地市利用政策环境、地理位置及资金等优势,引进了一批国外先进设备,整体技术装备水平居全国领先地位,各种各样的国际质量标准、生产标准、跨国集团先进的管理理念及生产运作模式也相继驻足广东,使广东纺织服装在生产加工方面形成了规模和实力。世界许多品牌服装都有在广东生产,其中不乏世界知名品牌,诸如polo、Dior、tommy等。

3.地域优势

广东毗邻港澳,占据地缘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和香港从合作走向融合,成为一个区域发展的整体。Cepa的实施,更是推进了香港与泛珠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幅提升了该地区整体的竞争实力。香港作为亚洲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信息中心,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换,金融、物流、通讯、法律、会计等生产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于内地制造业的大规模发展,客观上需要与之配套的服务,尤其是生产业。如果将内地制造业优势和香港的服务业优势有机结合,实现产品从降低成本的低水平经营到品质提升的品牌经营,通过服务要素的注入,提升产品的市场地位和附加值,将进一步提升广东纺织服装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广东纺织服装产业劣势

1.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产品附加值低

加工贸易属于中国纺织服装业出口的早期发展模式。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开始转移至中国大陆。广东利用地缘优势,依靠特殊优惠政策,积极引进生产技术、设备和经验,依靠加工贸易使纺织服装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在全球纺织服装价值链中,设计和营销处于价值链的高端,而生产加工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相比拥有知名品牌的进口商、分销商和终端商,生产企业获取的利润在整个价值链中仅占10%。

虽然自2003年以来广东省政府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使广东纺织服装的名牌数量不断增加,出现了像安莉芳、曼妮芬、富绅、康妮雅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省级名牌,但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仍然匮乏。多数企业过于注重眼前实利,不愿意投资设备、创新产品,对品牌缺乏长远的规划,缺乏危机感。

2.企业规模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广东纺织服装产业虽然总规模较大,但大多数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缺少大型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仅有的几个还是外资企业。不像江浙、山东等地的纺织企业,很多是从国有企业转型过来的,在规模和技术上都有优势。如东莞大朗有毛织企业30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仅105家;中山沙溪镇纺织服装企业14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仅83家。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公布的2010年全国纺织服装行业主营收入100强企业中,江苏25个、浙江23个、山东25个、广东只有7个。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8

【关键词】CaFta纺织服装贸易出口

1.CaFta的建立和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2010年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全面建成并启动,这是中国对外建成的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全球第三大自由贸易区,区内有超过90%的产品实现了零关税待遇,拥有19亿消费者、近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贸易总额。东盟国家和中国是重要的双边贸易伙伴,服装和纺织品商贸长期在双方的出口贸易中占据较为关键的地位。

由世界贸易组织(wto)所公布的资料[5]可知,2013年1月至10月,我国纺织服装累计出口2335.6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1%;2014年1月份至12月之间,出口的纺织服装数量总价值为2984.26亿美元,与上一年相比增加了5.08%;2015年前7个月,我国的纺织品服装总计出口1556.2亿美元,比上一年同期下降4.4%,但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整体呈现增长态势,纺织服装贸易的发展对我国GpD的增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后,东盟成了中国对全球纺织服装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2013年,东盟成为了中国第三大纺织服装出口市场,超过了日本。在2014年,中国对东盟出口的纺织品服装总额是39亿美元,增长了5.5%。

2.CaFta对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影响

2.1有利影响

2.1.1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

中国的纺织服装贸易主要的出口市场是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地区,所以出口的市场比较集中,而且还发生了许多与这些国家的贸易摩擦案件,再加上与这些发达国家的贸易合作,导致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受到了严重的波及,所以我国要扩展其他市场。而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十个国家组成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拥有超过6亿的人口,并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成后,中国纺织品服装可免税进入东盟10国纺织市场等优惠政策,更是为开拓东盟市场提供了不小的助力。随着我国对东盟市场的开拓,我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量也会随之增加,不仅仅可以促进出口稳定长期的增长,还有利于出口市场多元化发展。

2.1.2有利于促进广西、云南纺织服装出口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成立之后,云南省的区位优势很明显的凸显了出来。来自云南省商务厅的统计数据[3]显示,2013和2014年纺织服装贸易出口占云南省出口总额的比重都呈现不同程度增加。除外,泛亚公路成功建成,更方便中国与东盟地区的贸易往来,这条公路是从新加坡起始,途经吉隆坡、曼谷、金边、胡志明市、河内、昆明、南宁等。

广西的地理位置优越,是我国唯一具有沿边、沿海、沿江“三位一体”区位优势的省份,广西南临北部湾,东接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既是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腹地的“结合部”,又是连接中国与东南亚两大板块的“结合部”,是西南地区乃至中国与东盟和世界贸易的重要门户。除了地理优势广西还有自然条件上的优势,其土地和气候适宜种植棉、麻和桑树这些纺织品材料作物。而且广西的劳动力成本还比较低,所以广西省的服装贸易出口有交通优势,区位优势,自然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等四大优势。

2.1.3有利于规避贸易壁垒和限制

《纺织品服装协议》终止以后,全球的纺织品贸易进入了一个自由化的时期,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贸易保护主义限制,尤其是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发达国家开始频繁对我国采取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歧视性待遇或劳工标准等手段,当然,纺织品服装出口也未能逃脱。而CaFta建立以后,纺织品服装贸易关税和非关税取消,中国的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就可以借东盟国家来向欧美地区出售,因为欧美对东盟的许多国家都有区域性的贸易保护。这样我国可以避开一些来自于欧美国家给我国的贸易出口限制,因此一些东盟国家可以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基地。

2.1.4有利于推动企业的对外投资

因为我国劳动力成本逐渐高于东盟的一些国家,所以我国企业可以去和越南、缅甸这些和我国生产要素有互补关系的国家进行国别地区合作。这些国家不仅是劳动力成本低、而且纺织服装产业也比较弱,我国可以去这些国家直接投资建厂来进行纺织和服装的加工销售。一些欧洲国家对东盟国家还实行了免进口关税的政策,在东盟投资建厂还可以降低出口欧洲国家的关税成本。所以投资建厂不仅仅可以降低纺织服装的生产成本,还能够规避一些贸易摩擦,降低贸易的风险。

2.2不利影响

我国目前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出口数量高于初级产品的出口数量,而工业制成品中,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对于其他工业制成品来说,占的出口比重较高。为改变出口市场主要是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支撑的局面,逐渐将出口的重心放到机械电子和运输设备这种技术型领域,使得这类技术型产品出口比例逐年增加。再者,纺织品服装来和其它商品的要素报酬比较的话较低,由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我国本来用于纺织品服装出口的资源就会逐渐转移到其他要素报酬较高的商品出口上,因此,中国与东盟纺织品服装双边贸易可能被其他产品贸易所替代。国家对于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和纺织服装自身的要素报酬较低等原因,会导致纺织品服装贸易出口比重降低,从而影响到其出口的数量,对纺织服装的出口造成不利影响。

3.利用CaFta促进我国纺织服装贸易出口的对策

3.1提高企业品牌知名度

纺织服装的制作主要是依靠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中国和东盟在这一方面都很有优势。近年来,因为最低工资标准的提高,劳动报酬增加,增加了企业雇佣劳动力的费用,日、韩等国家为了降低其生产成本,将对我国的对外投资逐渐转移到东南亚一些劳动力更为廉价的国家。我国企业应该在质量上取胜,多开发属于中国自己的品牌,要让自己的品牌提高国外的知名度,树立企业在国外的形象,打入国外市场,在国外投资建厂等等。而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之后,企业应该开始实施人才战略,要引进熟悉东盟市场、对外贸业务操作熟练和具有国际化经营管理经验的优秀人才,满足企业对东盟市场的业务扩张。

3.2加强与东盟的合作

近年来,我国服装出口贸易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档次普遍不高,反观东盟国家的服装业发展很快,所以中国可以和东盟进行一些分工合作,向东盟国家出口纺织品,向那些有高质量服装出口的东盟国家进口一些时尚且高质量的服装。中国对于纺织机械设备的开发力度大,设备的技术更新快,所以设备出口量也不断增加,而且中国在棉纺织业方面的工艺水平较高;就东盟国家来说,其服装制作上有独到之处,一些制作技巧和方式比中国更胜一筹。所以双方可以在纺织技术、设备开发等方面进行技术交流,还可合作生产或合资生产。

3.3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东盟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十分相似,而这种相似性会给中国在国际市场竞争带来一些经济上的损失,所以对产业结构的转移和调整就是一种对企业政策上的支持。相对于东盟国家低廉的劳动力,我国已经丢失了一定的价格优势。因此,我国要想增加市场份额,提升出口贸易的综合能力,就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从根本上去改善目前纺织服装产业存在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的问题,比如,整体的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产品设计研发、品牌与时尚创新、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较弱;出口竞争力与约束力未能得到协调;纺织服装产品的“走出去”与资本“走出去”不够平衡;对外出口仍然是主要重在数量;仍然是以加工和低附加值出口为主;企业缺乏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经验和能力等问题。我国纺织和服装行业生产技术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直接提升、国内名牌产品的开创与发展、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扩大才会成为必然的趋势。

3.4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作为一个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国家,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不仅仅要注重产品和技术的创新,还要注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纺织服装从数量优势和价格优势变为质量优势的同时,更要注意的是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对科技进步的促进。在开发新产品或者制造新机器的时候,要开发一些节能环保的绿色产品,并且针对当今的环境生态问题,要实行低污染或者无污染的生产,对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整改,使其更加完善。我国的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要生产好质量的产品,还要让其产品和环境保护互相促进,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4.结论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建立后,对中国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总体有许多积极的影响。纺织服装贸易作为我国和东盟的传统出口产业,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都已经慢慢趋于成熟,所以双方不仅仅可以在贸易方面进行合作,还可以在工艺与技术方面进行交流合作。而且欧洲国家对东盟有一些免税政策,中国可以在东盟国家投资建厂,以此减少出口成本。同时,我国可以扩大纺织服装贸易的出口市场,不仅仅主要出口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国家,而且因为自贸区建立后出台的一些免税政策,出口东盟国家可以降低出口成本,企业也可以向东盟拓宽自己的市场,有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企业要牢牢把握机会,改进技术,引进人才,把握好机会,让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珏,庄毅.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对浙江纺织服装业发展的影响――基于要素密集型逆转的视角[J].开发研究,2012,(4).

[2]李丹丹,刘雪,景少华.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国出口贸易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2011.

[3]文元.CaFta下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效应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贸,2013.

[4]郭燕.入世10年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发展特征分析[J].纺织导报,2012.

[5]吴崇伯.东盟国家纺织品服装业的最新发展与加强中国对东盟纺织业投资的对策研究[J].创新,2013,(4).

[6]尹光杰.浅论科学提高中国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竞争力[J].山东纺织经济,2011,(12).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9

一、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现状分析

(一)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的规模数量及地位

浙江一直是中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大省,出口一直位居各省市之首,在全国占比较大。其中,绍兴是最大的贡献者之一。一直以来,绍兴的纺织服装业的规模数量增长迅速,在全省各主要纺织服装出口城市中位居前列。如表1所示,其出口额由2009年的105.6878亿美元一跃而升至2013年的188.9713亿美元,首创历史新高,短短几年,出口额高出83.2835亿美元。近五年中,绍兴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占全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的比重整体上不断上升,且出口地位稳固,2010年出口额达到了最高点为99.1%,依然是浙江的出口大户。2013年,出口有复苏的趋势,实现了平稳增长。与全国其他的省份比较看,历年绍兴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均保持前列,在省乃至全国的出口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态势分析

“纺织兴,绍兴兴”,纺织品服装出口是绍兴对外贸易的主导出口商品。如表2所示,近五年来,绍兴纺织服装业发展迅速,出口增长稳定,出口总额实现了近两倍的飞速发展,整体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近五年中,仅2009年和2012年分别出现了4.08%和0.41%的负增长,2012年整个绍兴的外贸出口总额也下降,且同比萎缩1.67%。外贸形势严峻,但仍逐步企稳回暖,2013年绍兴的纺织服装出口出现了9.82%较为强劲的反弹,使绍兴纺织服装出口首次突破180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近乎增长了两倍。从近五年绍兴纺织服装出口的整体情况看,总体呈现了前段起伏后端趋稳的态势,但面临的困难和风险依然很多。

与浙江其他主要纺织服装出口城市比较,绍兴历年纺织服装出口额均保持前列,出口稳定。由表2可知,绍兴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整体上呈逐年上涨之势,处于较高速度增长的状态,到2013年,占比达到了67.7%,这说明纺织服装业依然是绍兴的重要出口产业,纺织服装在绍兴所有出口商品中仍唱主角,仍是绍兴的主要出口商品。

(三)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分析

据统计,2013年,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国和出口地遍及亚洲、东盟、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共194个国家和地区。

(1)美国、欧盟依然是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的传统市场和主流市场,也是绍兴纺织企业创造高附加值出口基地和重点拓展的高端市场。然而,近年来绍兴出口欧美的纺织服装在数量上锐减,在产品结构上裹足不前,出口额增速开始明显放缓。

(2)亚洲市场对推动绍兴地区的纺织服装品贸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近五年中绍兴纺织服装出口量累计最大的市场,也是绍兴纺织服装最大的消费市场,出口总额在该市场逐年都有增加。其中巴基斯坦、印度、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等是绍兴在亚洲的重要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印度始终是绍兴纺织服装出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也是亚洲市场继巴基斯坦之后进口绍兴纺织品排名第二位的国家。

(3)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绍兴服装面料和家纺产品都很符合非洲市场的要求,均在该市场占一定份额,但所占市场份额处于较低水平;拉丁美洲是纺织服装出口产业不能忽视的新兴市场,市场潜力大。随着拉美国际化脚步加快,其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中国在其供应链中是不可或缺的角色。

综上,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分布虽广,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欧盟、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上,且依赖程度较高;拉美、非洲的一些新兴市场份额占有率依然较低,开发不够充分,部分出口市场甚至逐渐萎缩。这说明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依然过于集中,对这些国家出口依赖度较高,一旦出现市场风险,易遭致命打击。

二、绍兴纺织服装出口中的障碍分析

(一)全球经济低迷不振,国际市场需求不稳

受欧债危机持续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欧盟、美国等市场继续低迷,国际市场需求疲软,外需不振,对消费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消费需求下降,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市场订单锐减,出口数量下降,拖累绍兴市纺织服装出口增速下滑,对外市场份额回落。2012年,欧盟成员国如意大利、爱尔兰、丹麦、比利时、荷兰、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多国进口量和进口额均大幅下跌,同比跌幅最高达48%,其中英国和西班牙等进口额虽有上涨趋势,但涨幅不大,仅分别为2.75%和4.58%,市场占有率低。德国是绍兴纺织品服装出口欧盟的最大市场,2012年,德国虽排到了前10位,但其同比下跌了4.36%;再如美国,2011年纺织服装进口贸易额是184913万美元,同比增长是16.14%,然而2012年纺织服装进口贸易额是194293万美元,较之上年总额虽有增加,但同比增幅不大,仅为5.07%。2013年出口总体形势虽有好转,但对爱尔兰、卢森堡等市场的纺织服装出口依然是负增长,同比增长分别为-12.29%、-88.89%。

(二)纺织服装品出口市场竞争激烈

从市场结构看,绍兴纺织服装出口国和出口地虽遍及全球,但出口国目标市场过于集中,出口过于依赖欧美等传统市场,很容易受其利益集团的攻击,美国常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双重标准实现保护国内产业的目的,使绍兴纺服企业出口成本突增,出口难度加大;另一方面,绍兴纺织服装出口既要面对国内同行业间的激励竞争,又要面对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如越南、巴西、印度、土耳其、墨西哥、埃及、阿根廷等发展中大国的挑战,由于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和出口市场国等方面与之有太多的相似性,反而会出现更多激烈竞争性因素,对绍兴传统纺织产业造成巨大冲击和阻碍。

(三)纺织服装产品出口质量安全因素不稳

随着出口产品数量的增多,进口绍兴出口产品的国家或地区对出口产品质量特别是纺织及服装产品环境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多的检测标准,这对绍兴的纺织服装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压力。由于绍兴没有相应的、较高的质量检测方法和检测标准,出口企业只有被动地接受检测,容易出现产品质量不符合标准等方面的严重问题。另外,出口企业环保意识淡薄,在生产和经营上只注重产品本身的质量,而忽视生产过程中的节能减排;只考虑企业自身利益,未能兼顾消费者利益,结果酿成了影响较大的质量安全事件,损毁了企业和产品的声誉。

(四)纺织服装产品检测技术落后

绿色壁垒下大量不合格纺织服装产品的检出率迫使绍兴相应机构积极建立和完善检测体系,纺织服装检验检测机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检测队伍不断壮大,检测能力不断提高,现已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的省部、市、县级检验机构和检测体系,甚至有些实验室已达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但整体上的检测技术依然和发达国际有较大、较多的差距,还无法完全满足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纺织品安全检测标准和要求,导致纺织服装产品在国外检测不合格而面临频遭召回的尴尬和损失。

(五)企业出口成本综合上涨,出口利润下滑

一方面,随着检测指标增多、技术标准要求提高,纺服企业被迫使用进口原材料,增加检验项目,取得各项认证,大大增加了绍兴纺织服装出口企业检测等出口和生产成本,产品价格的国际竞争力失去比较优势,企业经营利润削弱,与2011年相比,2012年绍兴对欧盟、美国等出口总额呈非常明显的下降趋势;另一方面,为稳定和巩固市场,在技术研发、质量管理等方面企业只得狠下功夫,使得生产成本上涨,加之生产成本要素高,而丧失传统价格优势,一些东南亚国家趁机抢占市场。如越南自2011开始货币贬值幅度较大,使之出口纺织品服装变得更加便宜,比绍兴纺织品服装更具备价格优势,与绍兴争夺中低端纺织品市场,从而逐渐抢占了一部分市场,出口利润萎缩。另外,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厂房租金等生产、经营成本上涨,能源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大,特别是人民币汇率升值等原因削弱了企业低成本优势,出口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利润进一步下滑。

(六)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品牌优势弱

一直以来,绍兴纺织服装企业都比较重视国外先进设备的引进。目前,全市的纺织服装设备整体上已经达到了国际先进发展水平,然而,在关键领域还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对新纤维的研发、中游的染整和后处理以及营销等薄弱环节的重视仍显不足,与国外同行的差距很明显。因此,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研发能力以及品牌创建能力尤其亟待提高。

三、加快提升绍兴纺织服装业出口的措施和建议

(一)推进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加快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绍兴纺织服装产业已到了发展的关键时期,转型升级是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的必然选择。纺织品出口和服装国际化经营二者都须坚持走“以质取胜”之路,在保持质量稳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纺织服装出口结构的调整升级,力求企业纺织服装出口产品特色强、品种新、档次高,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发展需要和纺织服装转型升级需要。具体而言,要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大转变,即由主要出口化纤、纱、面料等纺织品向中高档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衣着用布向工业、装饰用布转变;由主要出口贴牌代工产品向贴牌深加工品进而到自主品牌服装转变;由主要出口休闲服装向西装、时装转变;由主要出口单一服装品牌向区域服装品牌转变;由“高耗能、低附加值、环境污染型”产品向“节能型、高附加值、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化。

总之,绍兴纺企应继续以市场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不断通过探索和创新来寻求发展,整个行业还需加快区域布局调整、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高经营运作水平,让质量、品牌、创新成为企业内在的需要,以科技创新推动纺织服装出口结构改造升级,积极加快企业自身转型的步伐。

(二)推进自主品牌创建、提升产品知名度,积极实施品牌战略

在品牌价值不断凸显的时代,创建自主品牌、增强制造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首先,企业应加大技术力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的附加值,在保持质量的同时,提升产品档次,为打造自主品牌奠定基础。其次,企业应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发展自主品牌,彻底转变产品“低度化、同质化”的传统劣势,积极建立名牌重点培育基地,重点创立自己的优势品牌,培育和发展出口名牌,打造国际品牌,积极抢占国际高端市场;建立电子商务等销售网路,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境外办展等新型营销模式,加快产业链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对名牌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以影响力名牌为依托,着力提升产品的国外知名度、美誉度,在品牌国际化方面进行不断尝试与探索。

(三)加快建立和健全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

要切实保证纺织服装产品的质量安全,需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快建立和完善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目前我国科技实力不强、总体水平还相对落后,纺织服装产品质量控制和检测机构普遍存在经验不足、专业性较差等特点,与国际纺织服装产品检验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我国设立的多数纺织服装检测机构和检测中心都未得到国际市场认可,检测机构和检测标准没有权威性,纺织服装检测标准宽松于欧盟标准,检测水平又低于主流出口市场,与国际接轨的统一的环境认证体系和纺织服装标准体系相对滞后。因此,面对许多发达国家设置的频繁多样的绿色壁垒,必须加快建立和健全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目前,国际贸易大多采用的是iSo,aatCC或aStm标准,我国的标准在国际贸易过程中明显滞后于国外相关标准。标准偏低和研发落后,是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原因。对此,我国应紧跟国际形势,在纺织服装业上加快标准修订和制定工作,积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产品质量监控和检测机制,同时还应鼓励企业积极参加纺织服装产品的国际认证工作。

(四)加快纺织服装出口市场开拓,建立多元化市场

面对当前经济复苏乏力的欧盟市场和日益饱和的东南亚市场,绍兴纺织服装外贸产业急需开拓出口市场,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拓展出口发展空间。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国际市场开拓和多元化市场建立:一是继续巩固欧、美等传统主流市场外销份额,积极维护与该地区的客户关系,并虚心向国际知名品牌学习,多开国外分公司、专卖店、专柜和连锁店等加强自身的出口市场渠道建设,稳定原有市场占有率;二是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加速推进扩大外销份额。一方面以全球营销策略,巩固东盟、中东、南非、西非市场份额,开辟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市场份额,拓展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新兴国际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要利用我国与东盟、非洲及拉美国家的良好政治关系和自由贸易协定,通过自营和特许经营的方式,扩大对该地区的出口,提高其出口额和市场份额;三是各出口行企积极搭建网络推广平台和交易平台,利用电子商务做好宣传、推广等工作,同时积极组团前往欲拓展的目标市场国开展贸易促进活动,拜访同业组织、进口商、积极调研当地市场、经贸情况,为纺织服装企业创造更多的贸易机会。

(五)加快低碳绿色产品开发,促进出口企业做强纺织服装产业

绍兴各纺织服装企业应顺应全球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趋势,加快低碳绿色产品开发。企业应首先加强自身环保意识和观念,进行绿色生产,促进绿色消费,保护环境资源,积极开发和采用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之路;其次是积极提倡推广清洁化生产,大力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加强研发生产安全无公害的生态友好技术,用于改造传统的纺织服装行业,注重节能、环保等新技术、新材料的创新应用,通过低碳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再次是加强原材料检验和生产过程的控制,开发和采用各种“绿色”原料,加强质量监控,使产品符合环保健康要求,积极推广使用生态环保纺织品原材料,坚决杜绝使用低劣有害颜料和化学助剂;最后是依靠政府完善相应的激励政策,推动企业积极革新、推动产业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这也是加速纺织服装产业升级,推动绍兴由纺织大市向强市转变的需要。如将低碳经济发展纳入纺织服装业发展规划,加大对低碳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投入,采取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措施等。同时在纺织产业集群、工业园区,积极推进热电联产,集中供热,集中污水处理等,鼓励废水梯级利用和废热回收综合利用,减少能源消耗等。

参考文献:

[1]程惠芳,余杨.“走出去”战略与中国纺织服装业[J].国际贸易问题,2005(5)

[2]牟光宇.外需下降背景下绍兴区域纺织业发展策略研究[J].企业研究,2011(4)

[3]曲世敏.绿色贸易壁垒对纺织服装业出口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2(2)

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篇10

关键词:江西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0引言

“十五”期间,江西纺织工业紧紧抓住加入wto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在中部地区所处位置全国前移。实施“品牌战略”和“集群战略”是江西纺织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江西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1江西纺织业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江西纺织工业紧紧抓住加入wto的历史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预定目标,在中部地区所处位置全国前移。

1.1经济总量成倍增长

2005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2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1倍,年均增长25.39%;实现销售收入196.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62倍,年均增长29.34%。纱、服装、化学纤维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为20.44万吨、5.63亿件和18.07万吨,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2.6%、525.56%和155.23%。各大指标均全面提前完成“十五”计划。

1.2结构调整成效明显

一是资本结构明显改善。非国有比重从“九五”末的33%提高到“十五”末的80%;二是产品结构明显改善。牛仔、弹力、高档提花和异型纤维等十大系列面料、差别化涤纶长丝、植物染料印染夏布及夏布床上用品、32s-80s色纺纱、绿冬功能性蚕丝无纺絮片等一批新产品的面市使得纺织产品档次有较大提升,“鸭鸭”、“回圆”、“深傲”等十多个服装品牌的崛起整体提高了服装产品档次,医药用布等产业用纺织品也已经有了好的起步;三是行业结构明显改善。在产业集聚效应的带动下,针织和服装两个后道产业发展速度大大加快,全行业从多年来的由棉纺、化纤等原料行业支撑转变为目前总量由服装、棉纺、针织、化纤等前后道四大子行业共同支撑,效益则主要靠服装、针织、棉纺三大子行业支撑的新局面,服装行业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从“九五”末的10.7%提高到“十五”末的33.7%,针织行业从“九五”末的6.7%提高到“十五”末的16.23%,棉纺行业从“九五”末的41.99%下降到“十五”末的26.82%,化纤行业从“九五”末的25.28%下降到“十五”末的14.72%。行业结构的优化整体上扩大了产业的发展空间。

1.3产业集聚效应凸显

“十五”期间,南昌市青山湖区的针织服装、九江共青城的羽绒服装、赣南南康的西服西裤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为行业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截至“十五”末,南昌市青山湖区及其周边地区聚集的针织服装企业约500家,规模以上企业达93,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9亿元,目前已经形成了从针织布、印染后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产品90%以上出口,2005年针织服装产量达3.11亿件,占全省针织服装产量的71%,使得江西的针织服装产量跃居全国同行业第六位。九江共青城及其周边德安县聚集了七、八十户羽绒服装生产企业及江西欣宁制衣等近20户引资企业,2005年销售收入约24.5亿元,主要生产羽绒服装及加工出口服装,并产生了“鸭鸭”、“回圆”、“深傲”等十多个羽绒服装品牌。赣州南康聚集了363户的西服西裤加工企业,年服装生产能力2.98亿件,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5亿元,并带动了服装布料、辅料市场、运输及服装培训等行业的发展。

1.4运行质量大幅提高

“十五”初期,适逢我国加入wto,我省纺织行业同全国同行业一样步入发展的良好时期,2002年开始逐步减亏,至2003年扭转了长达八年的亏损,步入高速发展阶段,2004年、2005年产销增幅均稳居中部地区同行业首位、全国同行业前三位,其中从2004年6月起曾连续7个月稳居全国同行业首位。在产销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全行业经济效益节节攀升,2005年全行业实现利税总额8.76亿元,比“九五”末增长3.98倍,年均增长37.86%。447户规模以上企业中盈利企业为368户,占82.3%。“十五”期间,九大子行业中服装、针织、棉纺和丝绢纺织等4个行业效益增长2倍以上,特别是服装行业尤为引人注目,效益比“九五”末增长11.21倍,从“九五”期间的行业“短腿”一跃而成我省纺织行业中运行质量最好的子行业,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全行业的发展空间。

2江西纺织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品牌缺少

一是由于企业资金普遍紧缺,绝大部分企业都未能按规定提足技术创新资金,自我投资能力严重不足;二是技术创新的收益和风险没有与科技人员、企业管理者挂钩,缺乏技术创新的压力;三是人才流失严重,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纺织科研开发和成果的推广应用缓慢。截止2005年,全省纺织行业尚没有部级技术中心,省级技术中心也只有4户,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率不到10%,服装大部分以贴牌生产为主。

2.2产品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不相适

纺织产品结构与买方市场条件下的需求结构错位,形成产品“滞销”与“短缺”并存的市场格局。表现为“五多五少”:大路货多,名牌少;低挡多,中高档少;粗加工多,精加上工少;普通加上多,深度加上少;衣着用品多,装饰、产业用品少。纺织品三大应用领域的比重与需求结构不适应,在各应用领域内产品结构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装饰用纺织品在系列化、功能化等方面与市场要求有不小差距,产业用纺织品在数量、品种、档次及生产工艺等方面难以满足经济不断发展的需求。

3江西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策略

总结江西省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经验,认为从“品牌战略”和“集群战略”两方面来夯实内功是江西纺织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选择,是实现江西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3.1品牌战略随着中国加入wto,我国的纺织业要在国际竞争中保持强势地位,从根本上讲要依靠以产品的质量、品牌和技术创新为核心的综合竞争力。我国纺织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纺织业的发展要突出自主创新对行业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地位,强调自主品牌对纺织工业提高附加值的贡献率。发展提升自主品牌竞争力,加强企业的创新力,通过科技贡献率和品牌贡献率将会为全行业争得非常大的增长空间。

3.1.1江西纺织业品牌发展现状江西省多年来致力于打造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先后建设了九江共青城、赣州南康市、南昌青山湖区三大基地,产业集群效应凸现,区域品牌逐年增多。全省2005年新增近30个纺织服装品牌,品牌总数达到近60个,服装、棉纺、麻纺、化纤、纺机配件等行业均有分布,其中服装行业约占70%。“鸭鸭”的知名度带动同产于共青城的“回圆”、“深傲”、“雪斯来”等一批江西省著名商标的品牌成长起来。近年来涌现了“龙”牌涤纶长丝、“白鹿”牌粘胶短纤、“远东”牌纯涤纶线、“宝棠”牌苎麻纱、“江舫”牌棉纺细支高密织物、牛仔布、“井竹”、“斗牛”、“朗祺”等省产品牌。品牌意识的加强正在逐步带动江西纺织经济的发展。

但从总体来看,江西纺织服装企业现状是产品主要以低价竞争市场,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少,品牌占的比例少而又少。在江西纺织服装出口中自有品牌的占有率不到1%,绝大多数的纺织出口企业大都是采用来料加工方式。品牌的缺失制约了江西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

3.1.2品牌战略对提升企业纺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未来的市场竞争,将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一个拥有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应对市场竞争国际化的今天,唯一的法则就是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品牌战略与核心竞争力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上升到品牌竞争,品牌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品牌可以使企业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打造强势品牌既是一个企业形象与企业产品重新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向外界释放与推广的过程,实施品牌战略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3.2集群战略江西省应该继续围绕“九江共青城羽绒服装”、“南康市西服西裤”、“南昌青山湖区针织服装”三大产业基地建设来开展工作,积极发挥纺织产业集群效应,从而带动全省纺织行业的发展进步。坚持走“名牌产品”与“区域品牌”共同发展的道路。鼓励服装企业及产业集聚地共创品牌。在名牌产品的打造中立足于现有基础,一是继续保持中国名牌产品“鸭鸭”牌羽绒服装在国际国内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二是要利用“鸭鸭”的知名度带动同产于共青城的“回圆”、“深傲”、“雪斯来”等一批江西省著名商标的品牌成长起来;三是对近年来涌现的“龙”牌涤纶长丝、“白鹿”牌粘胶短纤、“远东”牌纯涤纶线、“宝棠”牌苎麻纱、“江舫”牌棉纺细支高密织物、牛仔布、“井竹”、“斗牛”、“朗祺”等省产服装品牌,鼓励品牌所属企业继续加大投入,从质量、管理、市场等各个方面维护并提升品牌的形象;四是鼓励共青羽绒服装、南康西服西裤、青山湖区针织服装等三大服装产业集聚地集中打造我省“纺织服装区域品牌”。

参考文献:

[1]解读“十一五”发展纲要[j].纺织指导.2006.(8).2-6.

[2]陆娟.现代企业品牌发展战略[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