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化学对环境的影响十篇化学对环境的影响十篇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26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篇1

关键词化学除草剂;发展进程;现状;危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s4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1)08-0176-01

impactofchemicalherbicidesonenvironmentandcountermeasures

zoukun

(hunanuniversity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loudihunan417000)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dthedevelopmentprocess,applicationsituationandharmofchemicalherbicides,andputforwardcounter-measurestotheharmofchemicalherbicidesresidue,inordertoprovidereferncesforrationaluseofchemicalherbicides.

keywordschemicalherbicides;developmentprocess;situation;harm;countermeasures

用化学除草剂有防治杂草具有效果好、工效高、成本低及简便易行等特点,在“三农”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农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巨大。但因在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极大的不规范,残存在土壤、作物中的化学除草剂已成为改造生态环境的重要瓶颈,如何减缓生态危害、加强综合治理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和发展意义。

1化学除草剂的发展进程

化学除草剂2,4-d在1942年被发现与应用,自此化学防治杂草技术开始应用于农田。但人们在1980年以前开发利用的化学除草剂品种少且结构单一,最早的有机除草剂为酚类化合物,与无机除草剂相比,其优点是用量低,但对杂草的选择性高。1975年levitt开发出第1个高效品种绿磺隆,1976年磺酞脉类除草剂研究获得成功[1]。1980年后为化学除草剂鼎盛期,每年开发新品种达18个以上,并向超微量、超高效方向发展,开发超高效、广谱、低毒、高选择性及低残留的除草剂新品种,将防治杂草技术提升到全新水平。我国仅1999年就有45个稻田复配除草剂品种获准登记,美国已经研制出的抗除草剂类型及品种有草甘膦、草铵膦咪唑啉酮类、稀禾啶、磺酰类等[2]。为减少对土壤和作物的残留和伤害,2003年12月31日起全球禁用的450种农药中,有13类为除草剂,其中我国有14种属于被禁范围。

2使用现状及危害

2.1使用现状

农业部农推中心2008年数据显示,全国除草剂总需求量7万t,选择性强、安全高效的除草剂需求量增加[3]。我国市场广泛应用节嗜磺隆、胺苯磺隆、氯磺隆、毗嗜磺隆、苯磺隆、玉嗜磺隆、烟啼磺隆、氯喀磺隆等[4],已成为实用型农业技术,在农药产品所占比例最大。

2.2危害

除草剂残留药害已经成为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使得对水和土壤中除草剂残留的测定成为该除草剂应用的前提[3]。受土壤ph值、温度等因素影响,残留物对敏感后茬轮种作物产生药害,甚至发生在施用2~3年后[4]。苄嘧磺隆是全球范围内大面积施用的内吸型、传导型磺酰脲类除草剂,其极易对生态环境、粮食作物产量、食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5-6]。部分除草剂在大面积推广中产生药害,尤其是隐性药害对产量影响很大,造成除草不增产或者除草减产的不良后果[7]。由于栽培耕作制度变化、广泛应用除草剂、除草剂混用、转基因作物等问题,引起杂草群落变化,杂草抗药性增强,致使常用除草剂药效明显下降,不同作物对除草剂的要求差异较大。如何解决对后茬作物毒害问题,成为除草剂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8]。

3减少化学除草剂危害的对策

3.1加快政策法规建设,健全化学除草剂残留处理制度

农业环境保护立法,目的是保护现有生物物种栽培,协调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要从全球环境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环境立法,将依然处于空白领域的土壤污染作为重要研究领域进行立法和修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2加强标准体系制订,为除草剂污染提供治理标准

积极对接国际环境质量标准,改行政手段为技术手段,总结先进生产经验,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增加化学除草剂污染在治理标准体系中的比重,完善农业环境技术控制、标准控制体系,科学制订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3.3加强除草剂使用培训,有效降低使用过程中的残留

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引导农民科学使用除草剂,树立环保意识。广泛开展农村环境调查研究,依据区域经济选择除草剂类型,做到科学合理施用,减少除草剂残留量。

3.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综合治理除草剂残留环境

政府要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发展绿色农业,鼓励生产、经营企业推行优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除草剂,并对从业者给予经济补偿,通过降低税费等措施,达到有效减少未来农业生产中化学除草剂对环境的危害。

3.5加强政策引导,注重舆论宣传建设

农业中农药、化肥、化学除草剂等大量使用引发的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我国该坚持政策引导、舆论宣传,调结构、转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加强政府与除草剂生产经销企业间的合作,大力宣讲有关环保知识,改变除草剂的乱用、滥用局面。

   3.6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科技创新建设

加大科研攻关,鼓励技术创新,研发新型降解和低毒、无毒、低残留、无残留的化学除草剂,利用助剂控制长残留除草剂,利用解毒剂解除毒害

作用,利用活性炭吸附清除残留,应用微生物修复筛选和构建高效菌株修复污染的土壤,从技术源头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3.7加强政府监督管理力度

增强环保法治意识,提高执法人员素养,加强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执法监督。监控除草剂生产企业,在除草剂使用前进行生物技术测定,实行严格

的淘汰制,科学监测使用过化学除草剂的土地,按“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罚”的原则承担社会责任,将化学除草剂使用风险降至最低限度,引导农

业向环境友好型发展。

4参考文献

[1]欧阳天贽.除草剂节嗜磺隆在几种粘粒矿物与地带性土壤表面的吸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3.

[2]崔广平.论入世后中国农产品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法律对策[j].当代法学,2005,19(5):135-140.

[3]张蓉.几种磺酞腮类除草剂高效薄层析残留测定技术及应用[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3.

[4]林晓燕.节啥磺隆降解菌的分离鉴定特性研究及生态学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8.

[5]杨丽.安全剂r-bas-145138对绿磺隆、单嘧磺隆和金豆解毒效果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5.

[6]张艳.多孔木炭固定化微生物对土壤中苄嘧磺隆的吸附和降解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09.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篇2

关键词:城市生态环境;化学物质;环境污染

化学物质涉及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世界丰富多彩。据美国统计,约有4万余种化学物质在商品中流通,每年约有500—1000种物质投入使用。另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50万人遭受化学物质危害,有近5000人死亡[1];而全世界每年约有75万人死于空气污染[2]。在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大量的化学物质经各种途径排放到环境中:印度博帕尔农药厂甲基异氰酸盐的泄露,深圳化学品仓库爆炸,吉林石化双苯厂爆炸等,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随着社会进步,绿色、和谐和区域生态保护,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减少化学物质的排放,保护环境,就显得极为重要。

1城市生态环境中的化学问题

1.1能量供给中的化学问题

目前,我国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组成中70%为煤,而其中的80%用于工业生产,且利用率低于30%。2000年因燃煤排放的So2为2000万吨[1]。供能过程中产生的So2、烟尘(主要是颗粒物、飘尘)以及noX等造成城区烟雾弥漫,环境污染严重。二十世纪30-70年代,引起世界重大的大气污染事件的主要污染物质,均为So2和烟尘[3]。2006年,我国都市空气粉尘量为87.8ug/m3,位列亚洲倒数第三位[4]。So2、noX在环境中能进一步发生化学反应,行成危害更大的第二次污染:

So2+o2=So3So3+H2o=H2So4(酸雾)noX+H2oHnoX(酸雾)

1.2车辆能源供给的化学污染

世界发达城市的车辆密度最高约为每平方公里近1万辆;我国大中城市的汽车保有量正在逐年增加,石油产品的消耗量与日剧增,随之而来的是城市生态环境中有害化学物质的增加。

汽油、柴油在发动机中反应的共同点是燃烧不完全,产生大量的含有noX、Co、Co2和其他的含炭化合物。据河南日报报道,郑州市大气污染的主凶是机动车,尾气中Co的排放量日均近500t,年排放量约为22万t,占市区Co总量的70%;noX年排放量约7000t,占总量的40%[5]。

在未来的若干年中,我国家庭轿车和农用机械车辆将有更大幅度的增加,燃油生成的noX、Co、Co2、粉尘、颗粒物、含炭有机物及由此引发的光化学烟雾等有害物质必然会大量增加,生态环境被污染的程度必将加大。

1.3金属污染物

城市金属污染物主要来自化石型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排放。原煤燃烧后的大气烟尘超过10%;油料约1%。矿石的加工、烧结;水泥的煅烧、运输、使用;各种矿物的开采、筛选、冶炼;有色金属加工;焦碳的烧制等都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含有多种金属微粒的有害气体,如pb、Hg、Gd、Ba、as、Se、Fe及其氧化物。粉尘吸附noX、So2、Co2,在金属及氧化物的催化下发生氧化反应,再与H2o形成含有H2So4、Hnox的高毒性酸雾。

金属、金属氧化物的粉尘,使大气生态的成份发生改变,对生物群产生危害,尤以人和动物受害明显。甘肃徽县有色金属(铅、锌)冶炼公司周围居民血铅严重超标,近300人住院治疗。10年间,该公司周边的土壤、水体、植被均遭受pb、Zn的严重污染。据专家预计:污染作用将持续近30年[8]。

1.4生活中的污染

化学物质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家中用的灭蚊、蝇、蟑螂、臭虫的杀虫剂中含有机氯杀虫;多氯联苯用于电器制造;阻燃剂用于塑料、纺织、小家电生产;氟化物用于不粘锅、防水服、防水家;人造麝香广泛用于化妆品、清洁用品的芳香剂;三氯生用于肥皂、个人护理品生产;双酚a常用来制造食品容器(如奶瓶等)、饮料容器、CD、DVD、镜片及环氧树脂的添加剂,……事实上,现代家庭生活中使用的各种物质材料,都与化学物质紧密相联,并有致癌、致突变、致畸变的严重危害。

1.5汽车装潢的化学污染

轿车装饰中的贴膜、胶合剂、装饰布、防虫剂等,,以甲醛、苯、甲苯、二甲苯、丙酮、氯仿、乙苯、苯乙烯、醋酸乙烯、芳香烃类为代表形成污染。甲醛,对中枢神经和视力有强烈作用,会诱发鼻咽癌,支气管炎;造成育龄妇女月经紊乱,甚至胎儿畸变。现代调查显示:甲醛超标地域,幼儿患白血病比例明显上升。苯进主要存留在骨髓和腹腔脂肪中,能抑制血细胞的制造和血机能,破坏白细胞,破坏人体免疫机制,危及生命。

1.6塑胶运动场地

城市许多学校都建造的塑胶运动场地,材料都含有溶剂C6H6、C6H5-CH3、CH3CoCH3等,主要基质是以二异氰酸甲苯酯(tDi)为主的软质泡沫材料。tDi它不溶于水,易溶于丙酮、醋酸乙酯、甲苯等有机溶剂,有特殊气味,挥发性大;具有明显的刺激和致敏作用;高浓度接触表现为咽喉干燥、剧咳、胸痛、呼吸困难,并能引起肺水肿、肺炎;长期低浓度接触,呼吸功能严重受损。据涂料协会统计,97年涂料年产量为11万吨[7],而今更高。涂料的80%用于城市建设,家装也占大部分。

2化学污染的危害作用

2.1特点与途径

化学物质与环境体系中个体的作用有以下特点:a、低浓度;b、长期性;c、多因素;d、复合性。化学污染物与生物群落的循环(以人类为例)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进行:1、以空气为媒介,由呼吸道吸入后经肺血液循环侵入人体。2、经空气、水、接触物(如衣物)为媒介,经皮肤、毛囊被皮脂腺吸收侵入人体,但不同种类的化学物质其溶解性不同,经人体皮肤吸收侵入的量亦不相同,如苯胺属水溶性物质,易于皮肤吸收,而苯经皮肤吸收的则较少。3、以各种食物为媒介,由消化道侵入人体,常见的有各种超标的食品添加剂及非法添加剂,如苏丹红、瘦肉精、亚硝酸盐、吊白块、水发食品中的甲醛等。

2.2作用

各类化学物质侵入人体后,经血液、淋巴液输送到各器官(称为靶器官),以器官组织为底物结合并发挥作用,干扰受体的正常配体过程,影响细胞膜的正常功能,最终导致生物细胞中毒或引起肌体组织变异而受害,甚至死亡。化学物质作用的靶器官各不相同:如:pb,90%沉积于骨骼中;DDt、六六六等有机氯化合物多积聚于脂肪中;Hg:沉积在脑组织和肾小管中,虽然量小但属蓄积性物质;tDi,主要作用于肺部。

众多证据表明,现代癌症发病率的上升,与生态环境中化学污染物的种类、剂量增加的关系密切。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篇3

关键词:化学除草剂;发展进程;现状;危害;对策

用化学除草剂有防治杂草具有效果好、工效高、成本低及简便易行等特点,在“三农”经济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农业稳定、快速、健康发展贡献巨大。但因在化学除草剂的使用和管理过程中存在极大的不规范,残存在土壤、作物中的化学除草剂已成为改造生态环境的重要瓶颈,如何减缓生态危害、加强综合治理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很强的现实和发展意义。

1化学除草剂的发展进程

化学除草剂2,4-D在1942年被发现与应用,自此化学防治杂草技术开始应用于农田。但人们在1980年以前开发利用的化学除草剂品种少且结构单一,最早的有机除草剂为酚类化合物,与无机除草剂相比,其优点是用量低,但对杂草的选择性高。1975年Levitt开发出第1个高效品种绿磺隆,1976年磺酞脉类除草剂研究获得成功[1]。1980年后为化学除草剂鼎盛期,每年开发新品种达18个以上,并向超微量、超高效方向发展,开发超高效、广谱、低毒、高选择性及低残留的除草剂新品种,将防治杂草技术提升到全新水平。我国仅1999年就有45个稻田复配除草剂品种获准登记,美国已经研制出的抗除草剂类型及品种有草甘膦、草铵膦咪唑啉酮类、稀禾啶、磺酰类等[2]。为减少对土壤和作物的残留和伤害,2003年12月31日起全球禁用的450种农药中,有13类为除草剂,其中我国有14种属于被禁范围。

2使用现状及危害

2.1使用现状

农业部农推中心2008年数据显示,全国除草剂总需求量7万t,选择性强、安全高效的除草剂需求量增加[3]。我国市场广泛应用节嗜磺隆、胺苯磺隆、氯磺隆、毗嗜磺隆、苯磺隆、玉嗜磺隆、烟啼磺隆、氯喀磺隆等[4],已成为实用型农业技术,在农药产品所占比例最大。

2.2危害

除草剂残留药害已经成为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使得对水和土壤中除草剂残留的测定成为该除草剂应用的前提[3]。受土壤pH值、温度等因素影响,残留物对敏感后茬轮种作物产生药害,甚至发生在施用2~3年后[4]。苄嘧磺隆是全球范围内大面积施用的内吸型、传导型磺酰脲类除草剂,其极易对生态环境、粮食作物产量、食品安全和人类生存环境带来潜在的危害[5-6]。部分除草剂在大面积推广中产生药害,尤其是隐性药害对产量影响很大,造成除草不增产或者除草减产的不良后果[7]。由于栽培耕作制度变化、广泛应用除草剂、除草剂混用、转基因作物等问题,引起杂草群落变化,杂草抗药性增强,致使常用除草剂药效明显下降,不同作物对除草剂的要求差异较大。如何解决对后茬作物毒害问题,成为除草剂应用中亟待解决的问题[8]。

3减少化学除草剂危害的对策

3.1加快政策法规建设,健全化学除草剂残留处理制度

农业环境保护立法,目的是保护现有生物物种栽培,协调发展农业生态环境,有效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目前,要从全球环境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环境立法,将依然处于空白领域的土壤污染作为重要研究领域进行立法和修订,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2加强标准体系制订,为除草剂污染提供治理标准

积极对接国际环境质量标准,改行政手段为技术手段,总结先进生产经验,采用最新科技成果,增加化学除草剂污染在治理标准体系中的比重,完善农业环境技术控制、标准控制体系,科学制订我国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3.3加强除草剂使用培训,有效降低使用过程中的残留

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引导农民科学使用除草剂,树立环保意识。广泛开展农村环境调查研究,依据区域经济选择除草剂类型,做到科学合理施用,减少除草剂残留量。

3.4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综合治理除草剂残留环境

政府要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鼓励发展绿色农业,鼓励生产、经营企业推行优质、低毒、低残留的化学除草剂,并对从业者给予经济补偿,通过降低税费等措施,达到有效减少未来农业生产中化学除草剂对环境的危害。

3.5加强政策引导,注重舆论宣传建设

农业中农药、化肥、化学除草剂等大量使用引发的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非关税壁垒。我国该坚持政策引导、舆论宣传,调结构、转方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加强政府与除草剂生产经销企业间的合作,大力宣讲有关环保知识,改变除草剂的乱用、滥用局面。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篇4

关键词:大学生炒股现状差异化经济环境影响

一、调查并分析大学生炒股现象我国大学生投资股票市场现状

根据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行为金融学实验班负责实施的“东北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炒股行为特征调查”项目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东北财经大学出现了少数大学生纷纷涌入股市的情况。

2015年,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开户数据显示,有效账户17528.23万户。调查显示,其中有31%的大学生在炒股,26%的炒股学生投入了5万元以上。

二、国外大学生炒股现状

日本经济学家石田护曾撰文指出,日本股民主力军由家庭主妇和单身白领构成,大学生参与度较低。加拿大经济学家迈克尔发表文章称作为G8中金融监管最严的国家,加拿大券商和股民投资心态都较保守、稳健,大学生炒股风气并不浓厚。

三、分析差异化经济环境对大学生炒股热的影响

(一)数据分析大学生炒股现象

a、首先利用2007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与行为跨学科研究中心行为金融学实验班负责实施的“东北财经大学在校大学生炒股行为特征调查”项目,对2007年东北财经大学的炒股情况进行分析。

从表一边际频率mass可以粗略的地观察到,平稳型决策者占据了炒股者风险偏好类型最大比重,相应的炒股学生的比重是11.6%,这个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可见2007年东北财经大学作为财经类院校,炒股行为已经比较普遍。

b、我门运用同样的方法,对2015年同为财经类五所院校之一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炒股情况进行了分析。

由表二中边际频率mass可以看出,积极型、稳健性比重明显增大。调查对象的炒股决策分布情况炒股者高达32.2%。

分析两组数据,2015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校大学生从风险偏好上看,较2007年的东北财经大学学生更趋于积极和稳健。从炒股者分布情况看,2007年炒股者为11.6%,到8年后的2015年为32.2%,炒股行为更为普遍。这和2015年股市经济环境整体较好,给大学生带去的风险感官度较低有直接关系。

(二)归纳经济环境对大学生炒股热的影响

是什么原因刺激了大学生2007年到2015年入市热情的大增?这和当时国家利好政策支持,a股行情总体向好的经济大环境密不可分。

2009年,经济发展迅速,我国政府出台了经济刺激计划,高达4万亿元。同年10月,创业板正式推出,一批成长性好的创新型企业在资本市场挂牌,投资者有了更多的投资品种可供选择。

2015年,经济发展减速,但改革红利的不断释放;同年沪港通实施、地产政策局部松绑,都为a股市场带来连续的利好;15年8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央行的这系列的宽松货币措施。

四、结束语

炒股,作为一种经济参与行为,是大学生初涉社会化的一种试探与尝试。特别是股市的疯狂上升,极大地刺激了大学生炒股热情。根据数据分析及归纳经济环境对大学生炒股热的影响,我得出了以下结论,因为受到经济环境整体向好,以及家庭和社会经济情况日益改善的影响,2015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炒股热比2007、2009年东北财经大学炒股现象更为突出。又因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东北财经大学都是著名的财经类大学,具有较典型的代表意义,我合理的推测全国高校尤其是财经类院校的炒股情况也同样受经济环境影响且影响具有共性。

参考文献: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篇5

【关键词】生长和发育;身高;体重;肺活量;移民(移出和移入);学生

【中图分类号】R339.35R13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11-1399-02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有总共有的9100人,哈萨克人口占42%,汉族占48%,还有回、藏等少数民族。县城搬迁前全县有汉、哈2所小学,搬迁到新县城后合并为城关小学,汉、哈族学生同校同班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旧县城位于甘肃省西端阿尔金山北麓山前冲积洪积倾斜平原的上缘,平均海拔高度2950m(2700~3200m),存在以缺氧为主、伴有高寒等对人体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1998年国家出资将县城整体搬迁至海拔约1650m的红柳湾镇,海拔降低约1350m,与旧城相比,缺氧、寒冷等有了明显好转。7~11岁是由儿童期向青春期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会影响儿童的一生。为了解高原环境因素改善后小学生生长发育的变化,笔者开展了本次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见表1。

选取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城关小学学生,分为3个观察组:Ⅰ组,在旧县城出生、在旧县城上学,为暴露组;Ⅱ组,在旧县城出生、在新县城上学,为半暴露组;Ⅲ组,在新县城出生、在新县城上学,为非暴露组。每组观察连续5a,每年只观察该小学1个年龄段的所有学生。15a共观察了1524名学生。

1.2方法按照《中国学生体质状况监测手册》的要求,对观察对象的身高、体重、肺活量进行监测,并计算体重身高指数[体重(g)/身高(cm)]、肺活量指数[肺活量(mL)/体重(kg)]及逐年增长量,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

2结果

2.1身高见表2。

结果显示,在低海拔地区出生、上学的Ⅲ组学生比在高海拔地区出生上学的Ⅰ组同龄学生高2.8~5.0cm,而且随年龄增加,身高的平均差值也逐渐增大。性别比较的结果也相似。分民族比较,汉族结果相似,哈族学生9~11岁同龄差值明显比汉族学生大。Ⅲ组与Ⅱ组、Ⅱ组与Ⅰ组的差值比Ⅲ组与Ⅰ组小。各组差值的统计学检验结果表明,总体趋势、男、女、汉族Ⅲ组与Ⅰ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但哈族学生在7,8岁前没有差异,9~11岁生长加快。

2.2体重体重也表现出与身高相似的变化规律,见表3。

2.3肺活量Ⅲ组学生明显低于Ⅰ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海拔高,人体肺活量代偿性增加;在低海拔地区空气氧含量增加后,肺活量也适应性减小。但Ⅲ组比Ⅱ组有一定增加,与Ⅲ组小学生身高、体重也相应增加有关。见表4。

2.4体重身高指数和肺活量指数由表5可见,新城区出生的学生体重身高指数明显好于旧城区出生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活量指数由Ⅰ到Ⅱ、Ⅲ组逐渐变小,是因为海拔高度降低、空气氧含量增加后,人体的肺活量适应性减少的结果。见表5。

3结论

阿克塞县城整体搬迁到海拔较低的新城区,主要是高原缺氧这一主要因素发生了明显变化,生存质量有了提高。所以在新城区出生的学生在身高、体重、肺活量3个指标方面比在旧城区出生、上学的小学生有明显的优势;与在旧城区出生、在新城区上学的孩子(Ⅱ组)相比虽有一定优势,但没有前者明显,与2005年的研究结果[1]一致,和李天麟等[2]对青藏高原与有代表性的9城市7~16岁儿童测量结果相比低1~2龄相比,Ⅰ组、Ⅱ组与Ⅲ组身高、体重相差1个年龄段。这可能主要是本次研究对象和青藏高原、平原城市海拔高度不同所致。

随着社会的进步,居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等也有一定改善,但这些不可能在短期内对人的生长发育产生明显影响。阿克塞县的哈萨克族世居于新疆阿勒泰、巴里坤等地,于1934年为躲避战火大批东迁到祁连山、阿尔金山、疏勒河流域游牧,1954年才成立自治县定居于阿尔金山下,和大批迁入汉族干部群众开始创造建县,没有世居居民。故本调查结果可以作为稍低海拔地区小学生生长发育的对照参考值与其他同仁进行进一步分析研究[3-7]。

4参考文献

[1]何鹏图,王彦俊,俞俊卿,等.不同海拔地区汉哈族学生生长发育状况比较.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55-856.

[2]李天麟.高原与健康.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17.

[3]张天成.1985-2005年高原地区少数民族学生生长发育动态.体育学刊,2008,15(3):79-83.

[4]严志玲,黎明强,王萍.柳州市2004年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6,27(5):415-416.

[5]范纯.广西6~18岁中小学生生长发育现状分析及对策.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3):481-483.

[6]田培燕,陈应康.少数民族地区6~12岁小学生生长发育现状调查.中国实用医药,2009,16(9):218-219.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篇6

关键词:教师教育信念学校文化环境学校教育理念教师主体性

教师教育信念是以教师个人工作生活经历、自身知识储备量、学校文化氛围、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为共同基础而形成并发展的。“其实质反映了特定教师对教育问题的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不但可以指引着教师做出某些教育行为,而且是教师评判他人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的评价标准。”[1]教育信念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教师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教师教育信念在现实教育情境中存在着发挥实际效用的可能性,所以,教师教育信念的实效发挥是教师主体性的重要体现,影响着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进而影响着教师的职业认同感、职业幸福感。

教师教育信念在现实教育情境中的作用发挥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综合来看,主要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因素。内部因素为教师自身的因素,教师个人教育信念能否在教育实践中发挥作用,依赖于教师的个人素养和主观意志。外部因素则主要为教师身处的学校文化环境以及更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是教师教育信念得以发挥作用的外部支持。如果说内部因素是基础,那么外部因素则是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实效发挥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此着重分析作为外部因素之一的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教育信念在教育情境中发挥实效的影响,从而试图展现学校文化环境在教师主体性发挥的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在论述之前,需要明确一个提前,即教师教育信念虽然具有稳定性,但此稳定性是相对的。教育信念本身是一个动态体系,在个人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下,会缓慢地发生建构与解构。由此,在教育情景中起行为指导作用的教师教育信念并非一成不变。外部环境不断与教师的内心发生碰撞,在影响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的同时,又促使着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信念,或是更加坚定信心,或是试图改变,或是选择放弃。

影响教师教育信念实效发挥的外部因素包括教师身处的学校文化环境及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两个方面。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以其自身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生活于其中的教师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教师作为社会个体理应自然接受的。此外,社会通过将其具有的价值观渗透到学校环境中,从而对教师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特殊性,是教师身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接受的。此时,学校文化环境可以被认为是社会历史文化环境的缩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价值观念。

但是,学校的作用不止于此。从其自身性质来看,学校是由身负特殊使命的群体组成的特殊社会组织,其中的群体有能力自发形成一种文化氛围。此种文化氛围在具有社会共性的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反映出存在于特殊社会组织中的群体异于其他群体的一些特征。此种特殊的文化即学校文化。具有教师身份的个体存在于更为真实、具体的学校文化情境之中,其自身经历、感悟、情绪情感都与学校息息相关。由此,相较于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个人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起到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作用。

“学校文化表征一个学校群体成员的价值取向、信仰、态度和行为。”[2]由此可知,学校文化环境是包含学校群体成员的整体价值取向的情境。在此情境中,个体与群体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学校教育理念是群体成员的整体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代表着学校文化,具有整体性、主流性的特征,在学校教育工作中起主导性的指导作用。学校文化环境对教师教育信念的实际效用发挥所产生的影响可以集中表现为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师教育信念之间存在的张力。在一定程度上,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发展及作用发挥都会受到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但是,教师作为独立个体,有其独特的人生经历、思想意识、情感、价值观,在与其他个体存在共性的同时,亦具有特殊性。由此,教师教育信念具有独特性,并非完全顺应于学校教育理念。

虽然学校教育理念与教师教育信念之间不断发生交互作用,其联系密不可分,但是它们仍然可以被看做是两个自成系统的独立价值观体系。这并不是要将两者的联系分裂,而是从教师教育信念的特殊性这一角度出发来看待问题。

从发挥实际效用的能力来看,通常作为独立个体的教师,其教育信念发挥实际效用的能力弱于学校教育理念。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是由学校教育理念的整体性所决定的,学校教育理念的影响范围可轻易涉及整个学校,对学校的组织建设、长远规划、策略实施、教学计划等都有决定性影响,对教师的主体性发挥也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教师教育信念的影响范围主要在其个人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其整体影响力远远弱于学校教育理念。

作为独立价值观体系的学校教育理念和教师教育信念,它们之间会存在相融和相异两种情况。当教师教育信念与学校教育理念相合时,或者说,学校教育理念的实施能够给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提供或留有空间时,教师的主体性便可发挥,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教育信念指导教育行为,从而利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进行及教师个人的整体发展。当两者相悖时,因为学校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的力量强度强于教师教育信念,所以,教师教育信念的作用发挥会受到遏制,进而遏制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从学校教育理念的实施与教师教育信念的实效发挥之间的关系可知,学校文化环境深刻影响着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良好、宽松、平等的文化氛围利于教师不断修正、发展自己教育信念,并使其发挥最大的正能量,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育行为,并反过来促进学校文化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僵化、严苛、等级性的文化氛围只会使教师屈从于权威力量,从而选择放弃或隐藏自己的教育信念随波逐流,丧失教师的主体性。由此,构建和谐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尤为重要,其中心任务即为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给予教师更多的表达自我心声的权利和机会;形成自发性的组织帮助教师反思教育实践;为教师实践其教育信念扩展平台,建立平等性质的组织机构,给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5).

[2]谢翌.关于学校文化的几个基本问题[J].外国教育研究,2005(4).

[3]俞国良,辛自强.教师信念及其对教师培养的作用[J].教育研究,2000(5).

[4]赵昌木.论教师信念[J].当代教育科学研,2004(9).

[5]刘良华.学校文化的核心精神[J].全球教育展望,2005(5).

[6]李红霞.学校文化与价值意识建构[J].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

作者简介: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篇7

一、高校校园文化内涵

高校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同时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6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第12次学生代表大会第一次提出校园文化的概念,随后在全国高校迅速传播开来,掀起了“文化热’’的高潮。引起了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自此,校园文化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理论研究方面开始起步。所谓高校校园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四有”人才为宗旨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它是指在高校校园区域内,由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教研、管理、服务等活动中共同营造的活跃校园生活、陶冶情操、寓教于乐地展现时代精神和风貌的文化氛围,它包含具有高校校园特色的一切物质形态和精神财富,它是在学校创造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学校特色的,全体师生一致认同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目标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体。”

二、高校文化环境内涵

高校文化环境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一个子系统,也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师生所创造的精神文化条件。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都会在高校校园里有所反映,作用于高校文化环境,决定其基本内容。

从范围的角度来划分,高校文化环境由国际大环境、区域中环境和高校小环境三部分构成。高校文化环境所面对的国际大环境,是指经济全球化给我国高校带来的影响,和西方文化对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渗透。高校所属的区域中环境是指高校所属辖区的地缘文化、校园周边文化;地缘文化是高校所处地域历史智慧的结晶,包括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山水意境、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也包含有思想、经济等方面的内容。高校周边文化,是以学校地界为界线,或者以围墙为界,围绕学校的社会环境。高校小环境是指大学文化环境,它包括校区文化和校园文化。大学文化环境是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场所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在传播知识和研究学问的过程中,由师生共同形成的行为习惯、理想追求、价值体系,建设共同的教学环境和学术氛围。

三、高校文化环境的特征与功能

高校文化由于其所形成的场所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与众不同又极具典型的特征:1、多元性;2、潜隐性;3、继承性;4、开放性。

高校文化环境的特征又决定了它对高校学生这一重要群体的各种影响功能:1、熏陶功能;2、教育引导功能;3、社会辐射功能;4、凝聚人心功能。

四、高校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坚持马克思主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坚持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占领主阵地,弘扬主旋律,引领新思潮。当代大学生是思想最为活跃、接受新事物最为迅速的高智能知识群体,其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向上,务实进取,呈现出更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因此,要坚持不懈地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融入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坚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要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理论问题的学习和研讨,提高大学生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不竭动力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思想道德方面的论述,特别是其中关于改造自然、修身养性、成就事业等方面的观点、警句、格言、都反映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具有超时空的意义,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校大学生身上,寄托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3、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旗帜

爱国主义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因此,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要帮助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高校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应深入发掘蕴涵在各类课程中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资源,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穿知识传授之中,渗透到大学校园文化之中。要在大学生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4、科学吸收外来文化,营造开放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交流形式

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教育学生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引导大学生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文化精华。在高校教育中要注意,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良成果,使高校成为交流和借鉴世界进步文化的重要媒介。

5、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伦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战地

目前,部分大学生网上道德弱化现象十分突出,必须加强网上的道德建设,注重网络伦理教育,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精神,提高网络道德素质。首先,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使他们懂得,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需要道德规范,不能认为网络的隐蔽性而忘记了遵守的行为规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主动地学习网络知识,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求网络文化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新时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6、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良好的高校活动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推广平台

高校党委、共青团组织要切实加强对高校学生社团的领导,正确把握大学生社团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校园文化工作作为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学校整个工作计划之中,学校团委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对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政治指导和日常管理工作。积极探索校园文化活动的新形式,调动学生社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各种形式学生活动的积极引导作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

7、构建和谐教室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层宣传

教室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环境,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直接的、长期的影响。第一,把握教室文化环境建设的方向;第二,选择名言、警句、伟人画像,装饰教室,发挥精神激励作用;第三,教室文化环境要精心设计;第四,健全管理制度、争创文明班级。

五、以大学精神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

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所拥有的相对稳定的群体心理定势和精神状态。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所积累的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特征,也是一所大学整体面貌的体现。大学精神实际上是大学人的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是一个由历史传承开来,经过岁月的沉淀薪火相传的精神。它包含着对学术刻苦钻研的态度,对梦想执着奋斗的毅力,对困难豪不畏惧的勇气、对青春无怨无悔的责任。这是一种永远年轻的积极向上的态度。在这种积极的态度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教育目标与被教育者的期待值达成统一的时候,那么教育行为本身也会融合在日常行为之中,并形成习惯传播开去。

参考文献:

[1]丁钢.大学:文化与内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2]韩源,侯德芳.新世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篇8

关键词:社会环境;青少年心理;群体社会化;同一性混乱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87-03

青少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期和过渡期,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生理的成熟使青少年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渴望变换社会角色;另一方面,他们的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并不协调,由此,面临着同一性的确立和同一性混乱的矛盾。如何顺利度过这个阶段,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环境,因此,本文将详细探讨不同社会环境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同伴群体环境等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试图探讨如何优化社会环境以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正面的影响。

一、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环境因中心事物的不同而不同,随中心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环境是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和影响个人发展的一切条件,包括个人身体之外的客观现实,也包括身体内部的运动与变化[1]。车文博认为,从发生作用先后来看,环境可分为生前环境和生后环境;从发生部位来看,环境可分为内环境和外环境;从外部环境的性质来看,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为我们身体和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但影响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从来没有一个公认的特定的定义,不同的学科对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定义。在心理学上,宏观上将社会环境定义为整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2]。认为社会环境对于个体来说是纯粹客观的,不同的个体均处于同样的社会环境之中。按要素性质可将社会环境分为物质环境、生物社会环境以及心理社会环境;按功能可将社会环境分为聚落环境、工业环境、农业环境、文化环境以及医疗休养环境。也有人认为社会环境包含五大子系统,即自然系统、人口系统、文化教育系统、经济政法系统以及社会风尚和社会方式系统[3]。由于社会环境的分类繁多,对社会环境的不同分类也是基于不同的学科基础和研究对象,故分析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需选定一个特定的分类,这个分类要概括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同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对这些社会环境进行概括,可概括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同伴群体环境四大类,全文将围绕这四类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展开分析。

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成长的影响

本文基于青少年日常生活接触最多以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将社会环境分为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以及同伴群体环境四大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1.社会环境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

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个体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发展而形成适应社会的人格,并掌握社会认可的行为方式的过程[4]。青少年处于同一性的确立和同一性混乱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如果不能正确处理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容易产生同一性混乱即同一性危机。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可划分为八个阶段,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青少年阶段(12~20岁)是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和同一性混乱的阶段。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如果这个过程不顺利,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也就是发生同一性危机。同一性危机理论可以用来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问题上,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必要就具体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以及如何优化这些社会环境进行研究。

2.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有很多,也有很多学者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金盛华把研究的焦点放在社会机制上,张胜康则着重研究人际交往对青少年的影响,彭渝等研究当代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影响,李萌等详细介绍和评述了儿童发展研究中的群体社会化理论及其围绕这一理论的争论。还有的学者则重视社会环境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影响,如陆士桢就研究青少年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周先进、李颂明、侯捷等也关注这一点。已有的研究范围涉及广泛,研究侧重点比较具体,重点研究某种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或者研究宏观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影响,笔者基于前人的研究,提出新的研究思路:研究四类具体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一是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对于青少年来说,有2/3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孔子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因此,家庭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的极为重要的场所,家庭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家庭影响青少年心理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

家庭的教养方式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鲍尔温特将家庭的教养态度分为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民主型。专制型的教养态度将父母、儿女之间的界限人为进行划分,儿女不得反抗父母做出的决定,成为被管制的对象,父母也不理解儿女的需要和想法,按照自己的观点塑造儿女,稍有不满则严厉批评或采取棍棒教育;溺爱型的教养态度在独生子女家庭中更易出现,孩子就像家里的小皇帝或小公主,父母和爷爷奶奶等都围着孩子转,过分迁就孩子,使得孩子不懂得和别人分享,不懂得谦让;放任型的教养态度难以培养父母与子女的亲密感,加深了两代人的代沟,往往会造成青少年冷漠、散漫的心理品质;民主型的教养态度有助于父母与子女成为朋友,他们之间有更多的交流和理解,能够为子女心理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家庭的经济、社会地位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经济社会地位高的家庭中的孩子通常会有任性、高傲等不良品质,同样,也会在智力发展、能力发展、视野开阔度等方面具有优势;经济社会地位低的孩子通常更懂得责任和孝顺父母,勤俭节约,意志力坚强,同时也容易造成眼光狭隘及自卑等心理品质。除此之外,父母本身的综合素质对子女也有着深刻的影响。高素质的父母对子女智力能力的发展、情商的发展、个人气质的培养等方面有好的帮助,而低素质的父母则可能影响子女的心理健康,不能给子女进行心理上的安抚,不能给子女树立好的榜样,也不能拓宽子女的眼界和思维方式。

二是学校环境的影响。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这里,教师、同学及校园文化等都对青少年心理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知识丰富的教师能以其特有的魅力引导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影响着学生的智力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毅力和兴趣,而人格高尚的老师则更易被学生当成道德的榜样和化身,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培养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提供向善的动力,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道德败坏的老师,对学生的身心都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这种现象应该得到严厉打击和遏止。

同学在年龄、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比较相近,因而更容易交流和相互影响,同学之间良好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和提高,有助于培养青少年乐观的性格,而不良的人际交往则往往导致青少年自闭心理的产生,青少年容易悲观、自卑。同学之间也会在很多方面如学习、生活习惯、看待事物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交流并相互之间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身边的同学本身就能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和优秀的同学在一起能容易变得优秀,反之则容易变得不优秀甚至平庸。

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些校园文化注重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有些校园文化则影响青少年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对青少年心理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建构多层次、多方面的校园文化是极其重要的。

三是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青少年本身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因此,很容易受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根据国家相关法律的规定,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必须设置在学校特定范围之外,然而,青少年学生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青少年最终沉迷于这些游戏场所不可自拔,变得玩世不恭,抛弃信念和理想,甚至发生抢劫、盗窃等行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文化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得到迅猛的发展,网络媒体得到空前的发展,充斥着大量的信息。而青少年不能准确地辨别这些信息,很容易被虚假信息和黄赌毒信息影响,进而产生错误的思想观念,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网络上言情小说等的流行,在一定程度上勾起青少年对爱情的憧憬和好奇,对早恋的产生也有着催化作用,而青少年不能正确地处理早恋,同样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社会上还有一些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不良的社会风气容易误导青少年的思想和行为,各种道德败坏现象会使青少年变得麻木和冷漠,犯罪事件的不正确处理会给青少年错误的暗示等种种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四是同伴群体的影响。1995年,哈里斯在《儿童的环境在哪里?———成长的群体社会化理论》一文中提出:家庭对孩子的社会化没有显著的影响。其群体社会化理论将同伴群体的社会化功能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超越了家庭。由于不同国家影响青少年的社会环境在具体作用程度上不尽相同,故对哈里斯的观点也应区别对待。应当承认的是同伴群体对青少年有着重要的影响,但也不应该否认家庭对青少年的影响作用。哈里斯的群体社会化理论主要集中论述发生在家庭之外的各种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问题,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关于群体现象及儿童的同伴群体以及发生在同伴群体中的社会化和社会文化传递的机制。

群体存在以下五种基本行为现象:群体中的友好行为、群体外的敌对行为、群体间的对比行为、群体内的同化行为以及群体内的异化行为[5]。同一个群体中的成员互相之间关系友好并会努力做有利于群体发展的事情,对于群体外的人则抱有敌对的态度,不同群体之间会进行对比,群体成员的行为观点会趋于一致,同一个群体内的成员也会分成不同的地位。这也意味着青少年为了获得所在群体的认同而自发地持有某种观点或做出某种行为,群体的认同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入什么样的群体很有可能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判断,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群体中也存在着社会文化的传递。群体和群体之间存在着文化的传递,群体内部也存着这文化的传递,如果传递的文化是健康向上的,则有助于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反之,则阻碍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引导其向着错误的方向发展。

三、青少年心理成长社会环境的优化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努力优化社会环境以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本文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的社会环境分为四大类,故要从这四类具体的环境着手进行优化。

家庭环境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改善父母的教养态度,宣传民主型等有益的教养态度,促进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使父母与子女了解双方各自的需要,从而能从各自的需要出发处理双方的关系;应加强社会各界对离异家庭子女的关爱,重视其心理健康发展,为离异家庭子女提供心理咨询,同时也应做好父母的工作,努力为子女提供一个正常的家庭环境;应该提高父母的综合素质,为子女树立好的行为榜样,潜移默化地引导子女心理向好的方向发展。学校环境方面,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和知识水平,为青少年提供良师;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及辅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为青少年人际交往等提供良好的环境和问题解决机制;完善学校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提供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拓展校园文化的广度和深度。社会生活环境方面,要取缔非法的娱乐组织如黄色书摊、歌舞厅等,扶持健康的娱乐场所和学习场所如学习书店、体育运动馆等;净化社会风气,加大力度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惩治不道德行为,大力宣传道德模范及其先进事迹,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引导媒体进行积极准确的信息传播,严厉打击造谣与传播谣言的行为。同伴群体环境方面,要了解青少年周围的同伴群体的基本情况,判断哪些是有益的同伴群体,哪些是有害的同伴群体;对有益的同伴群体采用引导、扶持的方式,使其健康发展,传播健康向上的群体文化,继续发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作用;对有害的同伴群体采用弱化甚至取缔的方式,减少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青少年处于同一性的确立和产生同一性混乱的阶段,如何顺利度过这个阶段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社会环境能帮助青少年形成独立的人格,确立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不良的社会环境则会使青少年产生悲观、孤僻、自傲、自卑等不良人格,严重的甚至会采取报复社会的手段来唤起他人对自身的注意。青少年无时无刻不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其中,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生活环境、同伴群体环境这四个具体环境是青少年日常学习和生活接触最多的环境,也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最大的社会环境,为了促进青少年心理的健康发展,主要是对这四项具体的社会环境进行优化,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同伴着手,扶植有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弱化甚或消灭对青少年心理发展不利的因素。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长的内在条件,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04.

[2]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24.

[3]王雨田.略论社会环境[J].社会科学战线,2002,(1).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篇9

关键词:学习动力环境因素

学习动力,即能够对学生个体的学习活动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的动力。环境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外在非决定因素,但是刺激学生学习的关键诱因,直接影响到学习效率。因此开展对学生学习动力环境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与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于2012年6月份在北京联合大学5个学院共发放问卷3000份,回收后剔除缺失数据较多的问卷,共剩余有效问卷2995份。问卷回收以后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参照Biggs的学习过程问卷和自我效能感问卷,编制了学习动力结构问卷,该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学习动力类型问卷,第二部分为影响因素问卷,本文着重分析第二部分结果。第二部分问卷共有5个问题,涉及到的影响因素为人物、学习场所、学习氛围、社会认可、激励机制、强化管理、人文环境等七个方面。题目为4点量表,从1(很强)到4(很弱)。通过对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从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维角度,对影响我校学生学习动力的环境因素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二、统计结果分析

我们对每道题目的得分进行统计,按照得分大小排名结果如下:

从表1中可见,学生认为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因素前6位分别是自身的理想和追求、家长、老师和同学的鼓励和好评、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奖学金、评优、记学分及奖惩制度等。而学生评价影响最小的因素则是班主任、讲座活动、辅导员、宿舍、食堂。

在题目每个类别的最后,有一道题目要求学生填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因素。通过数据统计,在所有可对学习动力产生影响的人物因素中,认为家长影响力最大的学生人数最多,占47.1%,值得注意的是,只有1.9%的学生认为辅导员的工作会促进他们提高学习动力,说明辅导员的工作有待于继续深化,对学生影响力有待于继续提高。

从学习场所这一因素对于学习动力的影响来看,图书馆是学生们认为影响最大、最乐于选择的学习场所,另外自习室和教室也是学生乐于选择的场所,说明学生对于学习地点的选择上是呈正态分布的。

在班级学习氛围中,能带来较大促进作用的因素是鼓励表扬等正向肯定行为,同时同学之间的良性竞争和良好的班风学风也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另外对于班干部的表率作用评价较低,只占了8.3%,这要引起学生工作者的关注。

学生们认为自身的理想和追求以及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对他们的学习动力产生影响最大,分别占38.1%和23.8%,这说明学校要加强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需求调整专业设置以促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

学生认为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要远比强化管理更能促进他们产生动力,而我校经常在全国比赛中拿到大奖的科技竞赛活动在学生的选择中并不占优势,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科技竞赛活动更倾向于竞技类活动,而不是普及工程。

三、影响学习动力的主要环境因素

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学习动力的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可归为外部环境因素,个人因素则是内部因素。学校、教师、社会、家庭等诸多因素作为外部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因素诸如学校的设施条件、学术氛围、人文环境等,教师方面的治学态度、师德师风等,社会环境中的就业问题、社会舆论等,家庭环境中家长期望、家庭背景、社会资源等都不同程度地使得学生心理产生变化,进而影响其内部学习动力因素

1.社会环境

社会是人生存、发展、学习的大环境,因此它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不是直接的明显的,更多地发挥着其潜移默化的作用。它包括高等教育背景、高等教育机制、就业前景等方面,受目前市场经济和就业不充分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学习呈现功利化趋向。他们重物质利益、轻精神需求;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远追求;重视现实、忽视理想;在学习专业选择上,一味倾向于当前就业形势好的专业,忽视市场变化规律等等。

2.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是与学校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活动密切相关的物质环境、人文环境和人际环境,后两者也可统称为精神环境,是学校内部有意识的可以对师生员工的思想行为产生影响的一切因素的总和,可以包括校园文化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和制度环境四个层面。

学校的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是学校文化的体现和积淀,能够潜移默化地催人奋进、助人自律,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学习环境是指供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包括学校的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动力的因素;生活环境一般是指与学生生活作息相关的外部条件,包括文明的就餐环境、干净卫生的食堂、安静整洁的宿舍环境等;制度环境主要指为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而制订或采取的管理手段、措施、方法、机制等,比如奖学金制度、比如早晚自习强化管理制度等等。

3.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是指家庭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条件,如安静舒适的房间,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家庭成员、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能够为学生未来就业提供有效的社会资源、家庭的教育方式等。调查表明,家庭环境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虽然间接但很重要的作用,家庭主要通过精神熏陶和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的志趣、情感、认识和信念等非智力因素产生作用,从而间接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的提高。

四、对改变学习动力环境因素的建议

学习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学习的任何阶段都不能离开特定的环境,这些环境因素属于非教学因素,对学习动力的激发起着推动或延缓作用。

从社会层面,要弘扬教育正气。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促进教育公平,出台相应的政策保障和规范教育,保障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同时在学生的出口上做好就业保障机制,让学生学有所用,在全社会形成全民受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良好循环体制。

从学校层面,要注重思想引领。运用激励机制有效激发学习热情,适当使用处分措施体现警示作用。强化教学设施配套,教育学生合理、正确使用教学资源,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典型示范,注重氛围营造,在全校形成爱学愿学的风气。

从家庭层面,要体现和谐温馨。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之一,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语言举止对孩子的影响,营造读书思考的环境,营造轻松和睦的气氛,给孩子创造温馨安静的家庭环境。

参考文献:

化学对环境的影响篇10

关键词:煤炭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程序

1引言

我国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低,在造成矿产资源巨大浪费的同时,加剧了环境污染的产生与危害。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煤炭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但是,目前我国不少矿井在开采过程中以浪费资源、牺牲长远利益为代价取得暂时的经济利益,矿区的经济发展是建立在破坏矿区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的;矿区环境破坏严重,无节制地采矿挖煤使青山绿水变成荒山浊水,矿区地下储存大量的煤炭资源,矿区却贫困依旧。煤炭开发在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矿区带来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煤炭资源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是多方面的,对大气、水、土地等等各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煤炭资源开发进行Sea,有必要将煤炭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分类,不同的影响将用不同的方法予以评价[1,2]。如前所述,环境影响就是人类活动给环境造成的任何有益的或有害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通常可以通过剂量.反应关系进行量化。本文将环境影响按照影响的效果分为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两大类,即环境的变化对生产力、人体健康、环境资源和人类福利的有利影响与不利影响;按照是否容易量化,分为定性和定量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了煤炭资源开发的战略环境评价方法及程序相关问题。

2战略环境经济评价程序

煤炭资源开发的Sea不仅要考虑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而且要考虑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这样一个项目的评价才是全面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对环境价值、对环境影响的损失及环保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3,4]。煤炭资源开发项目Sea的经济评价方法包括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如直接市场价值法、替代性市场价值法以及调查评估法)以及环境经济损益分析方法(费用一效益分析法)。各行业进行环境经济性评价运用最为广泛、科学的就是费用-效益分析法。

了解了煤炭资源开发的经济评价方法后,我们需要知道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对煤炭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经济评价,下面来看一下评价的具体程序,包括确定评价目的和范围、确定并筛选环境影响要素、对战略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和货币化、得出可行性分析结果。

2.1确定评价目的和范围

(1)评价目的:煤炭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目的就是通过分析项目对环境产生的各种经济方面的影响,提出防止或减少项目在获取效益时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于环境的途径或补偿措施,进行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综合分析,使开发项目的论证更加充分可靠、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更加完善。

(2)评价范围: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料,通过专业判断来确定煤炭开发项目所产生经济影响的范围。同时,根据评价深度和广度的要求,确定出环境影响经济评价的范围,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及合理性。不同的煤炭开发项目有着不同的评价范围。

2.2环境影响因子和环境影响要素的确定及筛选

(1)确定煤炭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因子。煤炭资源开发项目产生的影响因子与项目预期的主要捧放物有关,可以产生在煤炭开发项目的建设阶段和生产阶段等,通常在环境评价工程分析阶段就已完成影响因子的确定工作。

(2)筛选煤炭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要素是指受到环境因子影响的受纳体。筛选环境要素,是从诸多影响因素中选出在经济评价中最重要或起主导作用的影响因素。筛选有助于集中分析最重要的影响。一般把受环境影响产生明显改变的环境要素以及受潜在影响的环境要素作为开发项目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的主要内容。就煤炭项目而言,这些环境要素主要包括生产力(农业、渔业、林业等)、人体健康、环境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人类福利(建筑、景观生态、文物古迹等)等要素。

2.3战略环境影响的量化和货币化

煤炭资源开发的Sea要求对煤炭开发进行经济评价,也就是要把环境影响进行量化和货币化,把环境的外部影响内部化。

(1)战略环境影响的量化

量化影响,即用一个合理的物理量化单位来表达每一种影响的大小。这是数据整理与数据校准关键的一步。量化应确保量化结果的一致性,从而使这些结果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并能用来确定各种经济价值。在环境预评估或环境影响评价中,应用的是计量.反应函数予以量化。首先,找出需要全面或部分经济评估的影响。其次,确定与这些影响相对应的环境影响因子及影响因子的量纲和数量,量纲的确定可以参考相关领域的文献和听取专家的意见,以此量纲来衡量影响因子的数量;再次,确定环境影响要素所受影响的传播途径,尤其是对易感受体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最后量化影响,影响是影响因子的数量、影响的地理范围、时间和受影响地区人口密度的函数,采用剂量.反应关系函数来做。

(2)战略环境影响的货币化

环境影响的货币化就是将每种环境影响的量级从物理单位转换为货币单位,通常需要用一种或多种基本的环境影响经济评价方法来对其进行货币化,主要是前面介绍的直接市场价值法、替代性市场价值法和调查评估法等。

2.4将结果纳入经济分析,确定项目的可行性

本文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对煤炭开发带来的环境影响进行货币化,将其结果进行经济分析。根据剂量.反应关系的量化结果,采用适当的方法将煤炭开发项目引起的环境影响货币化,确定项目方案环境影响的费用和效益,并用评价指标将各个方案进行比较,得出评价结果,确定项目的可行性。

3结语

煤炭是重要的资源,但是当前的煤炭开发利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要对煤炭开发项目进行Sea,充分考虑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说明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使煤矿生产与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使煤矿环境管理科学化、制度化。

参考文献

[1]王玖明."十一五"期间的煤炭环境保护重点课题[J].中国煤炭,2005,31(12).

[2]周游,才庆祥,周伟,等.哈尔乌素露天煤矿生态环境评价[J].中国煤炭,2010,36(4).

[3]王庆一.中国能源资源状况评析(上)[J].节能与环保,2008,05.

[4]王庆一.中国能源资源状况评析(下)[J].节能与环保,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