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乡村旅游开发十篇乡村旅游开发十篇

乡村旅游开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0:22

乡村旅游开发篇1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一、乡村旅游的涵义

目前,乡村旅游尚无统一认可的概念。国内的观点一般认为乡村旅游的概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发生在乡村地区,二是以乡村性作为旅游吸引物,二者缺一不可。

乡村旅游就是以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进行休憩、观光、体验及学习等旅游活动。它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乡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二是各种农事劳动,即与农、林、牧、副、渔各产业相结合的一些参与性强的劳作活动;三是乡村特有的一些民俗和风土人情。

二、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

1.目前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乡村旅游在我国蓬勃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年接待游客人数已经达到三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400亿元,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增长点。

针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很多学者做了研究,综合目前的国内研究,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和划分标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表1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分类

第一类划分标准主要是从投资、管理的角度考虑发展模式,解决如何实施乡村旅游开发的问题;第二类划分标准从游客动机出发,考虑乡村旅游项目的设计,要设计富有乡村特色的旅游项目,让游客真正融入并感受最纯朴的乡村生活情趣;第三类划分标准实际上概括了目前乡村旅游的基本形态,主要是从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区位分布、特色吸引物来探讨开发模式。第四类标准依据乡村旅游发展的过程和路径,指出其发展的动力、成因和方法路径。从发展路径来看,我们可以将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归纳为两种:

(1)景点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资源模式):是乡村景观与旅游景点(区)结合、连动的旅游开发模式。该模式依托已有的旅游景点(区)的吸引力和客源流来开发乡村旅游项目,使单纯的观光旅游与体验乡村风俗有机结合。

(2)都市依托模式(或者称毗邻客源模式):此种模式的乡村旅游主要是依托大城市的市场发展起来的,其客源市场主要是都市里的居民,旅游者出游的目的以放松心情、享受休闲为主。

可以看出,目前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有多种,但依据前三类标准划分的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缺乏可模仿、推广和借鉴意义,可操作性较差,要实现可借鉴、推广,必须研究其发展过程和路径,所以本文将重点研究依据第四类标准划分的开发模式。,即景点依托型与都市依托型两种模式。

2.两种模式――景点依托型与都市依托型

(1)景点依托型。该模式主要是指,在著名旅游风景区周围发展乡村旅游,其客源市场主要是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旅游观光者,针对这些游客,来深度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借助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开发的城市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是对乡村差异性的资源和对城市市场的相邻关系的双依托)。其资源优势主要是自然环境,其产品要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兼有观光的体闲;二是与景区旅游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产品。

(2)都市依托型。都市依托型模式是指借助乡村自有的或者相邻的原有名胜地的引力优势所开发的多样客源的城乡居民旅游(严格地说来是“搭便车”形成的差异性产品组合,实际上也是双依托)。其资源优势是自然环境兼原有名胜,其产品要素是兼有体闲的观光。

这种模式下,因为客源距离旅游目的地较近,所以重游率高,易形成忠诚客户,从而向周末度假休闲方向发展演变。旅游者在享受质朴的田园风光时,深入到农户家庭,同吃同住,体验真正的农家生活。

综上所述,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在不同的开发区域,针对不同的旅游客源及旅游需求,采取不同的开发模式,在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时,要注意将这两种开发模式结合起来运用。详见表2。

表2都市依托型与景区依托型的开发模式

三、本文的回顾与总结

本文首先研究了乡村旅游缘起、概念,以及开发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即景点依托型和都市依托型的开发模式。当然,关于旅游开发策略中的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等都未进行考虑,有待于未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乌恩等:试论乡村旅游的目标、特色及产品,北京林业大学学报[J],2002.05

[2]唐代剑池静: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浙江大学出版社[m],2005

[3]乌恩:地域文化与旅游规划.人文地理[J],2001.16

[4]文军唐代剑: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农村经济[J],2003.10

乡村旅游开发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旅游开发;旅游格局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2-0207-01

1认识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独有的风土人情、民宅村居、乡村传统民俗文化、乡村自然风光等所形成的乡村景观为吸引,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群体,与乡村原住地居民发生密切联系的一种旅游活动。

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一种说法是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另一种说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较早的深圳首先开办了荔枝节,主要目的是为了招商引资,随后又开办了采摘园,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于是各地纷纷效仿,开办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国内学者绝大多数认为国内的乡村旅游从20世纪80年代末兴起。目前我国乡村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1观光型乡村旅游

这个类型的旅游活动所需要的时间不长,一般组织游客参观具有特色的农业景观和一些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或者参观当地的民居民宅了解当地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等。

1.2品尝型乡村旅游

这类旅游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一体,如由游客亲自到瓜地果园采摘瓜果,尽情品尝;为游客提供垂钓服务,并就地加工,让游客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为游客提供烧烤野炊场所,让游客自己动手,体验参与的快乐;为游客提供特色风味菜肴等等。

1.3体验型乡村旅游

体验型乡村旅游由农民提供农田,观光者通过实践学习到一定的农业生产知识,体验农村生活,从中获得乐趣。游客可参加各种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家禽、家畜养殖技术、农副产品加工技术、农家特色烹饪技术等,此类旅游可以培养城市青少年坚忍、朴实、健康、有正义感的人格,许多城市市民把子女送到乡村原住地居民家去寄宿,参与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有的旅游者,甚至自己参与其中,调节情绪,陶冶情操。

1.4综合型乡村旅游

即通常所说的休闲农场,过去的乡村旅游项目不少是在原来的果园、花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而现在开发的乡村旅游项目都朝着综合型、多功能方向发展,不仅有生态、生产、生活功能,还具有销售、文化、娱乐、交流功能。这样可避开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使乡村旅游景点一年四季均能接待游客。游客不仅可以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以住宿、度假、游乐。

2乡村旅游开发的意义

1)从旅游需求的角度看,乡村旅游迎合了现代旅游者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求和愿望,丰富了观光旅游的内容,增添了观光游乐的生态性和趣味性。

2)乡村旅游开发增加农村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发展。

发展乡村旅游,城乡游客互动,增进了城乡之间、城镇居民与农民之间、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交流和沟通,既促进了城镇居民了解国情民情乡情,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更新观念、变革生活方式,还可以促进农民兄弟学习城市居民带来的新知识和现代技术,有利于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新型农民的培养,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传播新知识等等。

3)乡村旅游开发为农村经济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开辟了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新途径。

乡村旅游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中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以全新的经济形式介入农村传统生产活动,它通过产业关联带动、吸纳当地农民就业和脱贫致富,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显着影响,表现为促进农村产业非农化、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乡村旅游成为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动力来源之一。

4)乡村旅游开发符合我国旅游产品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

发展乡村旅游,就是把农业和农村特色资源与旅游“嫁接”,通过第三产业拉动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再带动第三产业,进而衍生出新的第二产业,这种产业互动可以引发经济学上的乘数效应,可谓“一石多鸟”。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强,行业间的亲和带动作用明显。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与吃住行旅购娱相关的农村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农产品经营等业态的发展,推进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3开发乡村旅游的思路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当地政府要有明确的思路和具体措施,从政策层面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有效的推动,创造一个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投资环境。比如政策上,鼓励社会团体、个人投资开发乡村旅游;在税收上,给予有关农业低息信贷优惠和实施减免税收政策;政府出台相应的法令和规定,加强对乡村旅游的指导和管理;做好对外宣传;并且要保证旅游地区的治安状况。完善当地发展乡村旅游所必需的基础配套设施。

3.2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层次

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城市居民休闲旅游需求越来越强烈,对休闲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趋向个性化和多元化。为适应这种需求,乡村旅游不能只停留在““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等传统产品上,既要表现出乡村旅游产品中的农业产业特色,还要提升乡村旅游产品的层次。

提升乡村旅游产品层次,首先需要进行产品开发创新,增加产品种类,多开发积极的、动态的、参与性强的、时尚的康体休闲娱乐活动,如“城市上班族,假日做农夫”、“市民小菜(果)园”、“农家自做菜”等主题乡村旅游,让旅游者体验农耕文化,略乡村田野风光,根据不同的旅游资源,开发登山、骑马、划船、乡间漫步、定向越野、健身等活动项目,增强游客参与性和体验性。组织和引导旅游者参与农事活动、民俗节庆、乡村体育、乡村游艺等;其次要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在保持“农味”特色的基础上,加大科技在乡村旅游产品中的应用,让旅游者了解农林业科技知识、当地的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社会变革、家庭变迁等。目前我国的乡村度假者中以家庭、老年夫妇居多,分别占乡村度假者总数的26.2%和41.5%,应以这两个细分市场为突破口,扩大影响,发展中青年市场,延长这类顾客的停留时间,提高其消费水平。

3.3丰富乡村旅游内涵

丰富乡村旅游内涵,一是要突出乡村自然景观的优势,以独特的田园风光、山水景观满足乡村旅游的游客。二是要突出乡村的传统文化优势,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提高农民对乡村旅游的认识,培养农民对农耕文化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三是要突出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产品的吸引力。四是要通过发展以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为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让旅游开发成为农民思想解放的一种手段。五是要利用发展乡村旅游,结合需要,搞好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农民素质。

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大大推动了乡村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是越来越趋于规范化。开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方面的巨大作用当然不言而喻,但我们在考虑经济因素的同时,也应该对其进行合理规划、规范管理。如果以可持续的方式进行经营管理,那么对当地居民及其文化,以及对为子孙后代保护与可持续利用自然来说,都将是一种宝贵的经济机遇。

参考文献

乡村旅游开发篇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从一开始就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这是一个需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层面建设的根本要求。发展乡村旅游是我国旅游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战略升级的必然途径,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从多个方面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当下,通过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不仅可以有效整合农村丰富的资源,特别是通过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开发,提升农业资源的利用价值,而且可以有效引导周边城市资金、人才进入农村,逐步实现“城市反哺农村”的发展目标。在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带动下,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而且更具活力,农村居民的收入自然会有大幅提升,从而为农民主体的自身旅游奠定经济基础,这会反过来促进乡村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第二,可以推动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在开发乡村旅游市场过程中,不管是大型旅游景区,还是以“农家乐”为首的众多小型旅游项目,它们都会在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指导下注重整洁卫生环境的营造、特色鲜明景观的打造,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农村的原生态资源,体现农业文明的特色,而且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科学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村容整洁”的目标。第三,可以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开发乡村旅游产业的最终落脚点是服务产业和文化产业,因此在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中以农村居民为主体的从业人员会在学习培训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特别是提高其文明礼貌、服务顾客的意识。另外,在与外来游客的交往过程中,农村居民会接触大量外来文化和先进思想,不仅可以转变陈旧落后观念,而且在无形中会促使自我素质的进一步提高,这对于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大有裨益。

二、当前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中的问题

虽然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乡村旅游在我国只有三十多年的发展时间,不光基础较为薄弱,经验也是不足,同时也没有积极吸取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成熟经验,再加上我国乡村旅游早期处于基本无规划的自发状态,从而导致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开发缺乏统筹规划,重复建设严重。在我国当前体制下,乡村旅游开发没有一个明确的管理主体,与旅游、土地规划、农业等部门似乎都有联系,但进行市场开发时这些部门很少针对整体规划进行良好的横向沟通,即使单个部门也鲜有科学合理的规划,比如对潜在市场、交通设施、接待能力等进行调研,因此很多项目都是散户农民的自主开发,大多都是对时下最赚钱的项目扎堆开发。这样就经常出现项目开发之后,地方交通设施不健全、接待能力不足等问题,从而导致项目“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这样不注重统筹规划的重复开发不仅形不成集群效应,而且也容易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非常不利于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第二,经营管理管理落后,营销与服务创新意识不强。首先,乡村旅游经营管理者大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其管理意识和能力相对较低,影响了项目的整体质量;其次,乡村旅游从业者多为开发者或经营者当地的亲戚朋友,自身专业素质相对较低,特别是服务意识亟需提高,这就影响了项目的发展;另外,由于经营者多为散户经营,其资金相对较少,再加上营销意识的欠缺,他们很难对项目进行有效的市场宣传,这就让一些优质的旅游资源湮没在人迹罕至的“深巷”,造成资源的闲置浪费。第三,开发项目特色不够鲜明,文化主题意味不足。在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中,很多项目停留在毫无创意的“吃农家饭,干农家活,睡农家屋”阶段,在全国范围一年四季基本都是这种模式,对各地自身独有的文化资源没有进行深度主题开发,特别是对项目的文化体验性开发不足,导致诸多项目特色不足,缺乏后劲。另外一个不良现象是,开发者以城市文化模式打造项目,比如本应富有乡野特色的“农家乐”项目过度重视外在包装,一方面大量使用高档地板瓷砖、配置高档席梦思床、沙发、电视等,另一方面则把农家菜肴换成精致高档的城市菜肴,俨然把自己装扮成了乡村高档酒店,从而偏离了乡村旅游的本质。第四,生态破坏现象严重,不利于可持续发展。首先,由于缺乏规划以及法律法规的有效监管,开发者为了眼前利益过度开发,致使乡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其中很多自然人文景观再也无法修复。另外,由于环保意识和能力的欠缺,当地居民随意地丢弃生活废弃物、排放污水等,同时游客也不注意对景区的保护,导致景区的生态不再平衡,使诸多景区留下了“脏、乱、差”的名声,极大阻碍了乡村旅游的长效发展。

三、新农村建设形势下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对策思考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开发遇到了不少严峻问题,特别是由于对短期经济利益的过分看重使开发陷入盲目建设的怪圈,造成资源的大肆浪费,同时由于对人才素质培养的不重视以及缺乏有效监管,使得开发对乡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空前破坏,这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从根本上说一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开发之路,既要理性开发,又要加强传承保护,具体来说,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科学规划布局,以打造精品乡村旅游产品为原则,避免乡村旅游市场的无序竞争,实现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和谐化发展。各级政府管理机构要协同土地、农业、林业、渔业等部门对本地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周密勘察,制定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前景广阔的市场开发计划。开发过程中,要发挥政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各部门通力合作,突出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的最大合力,避免项目建设开发的雷同与重复。同时,政府在乡村旅游市场开发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包括保护政策、投资开发政策、信贷政策、经济扶持政策、税收政策、鼓励外商投资开发政策等,从而通过和谐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和外来资本投入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发挥资本集中的优势,有效避免散户小规模开发带来的资源配置失衡问题。第二,注入文化元素,突出乡村旅游的主题特色,强化市场宣传。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是开发的根基所在,只有让游客在体验乡村原生态自然景观和别致人文景观的基础上,使其对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深刻的体验,这个项目开发才算是成功的,因此在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中要在乡村民俗、乡土文化上做好文章,使乡村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较浓的艺术格调,要注意保持乡土本色,突出田园特色,避免城市化倾向。乡村旅游的文化羽翼一旦绚丽开屏,与之相应的衍生产品便会大放异彩。在有了广博深厚文化浸润的基础上,要对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市场营销,乡村旅游要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改变“小、弱、散、差”的局面,各乡村旅游景点可以统一整合产品、统一编排线路、统一包装形象、统一拓展市场,减少重复建设,形成旅游网络,实现市场共享、品牌共享、信息共享、利益共享。第三,加强立法建设,强化执法力度,提升民众的生态意识。健全法制体系是乡村旅游市场开发健康的保障,因此立法部门要从各个层面通过立法建设规范乡村旅游市场开发,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加大力度,同时执法部门一定要对违规违法现象进行严肃处置,通过违法成本的提高起到警示与震慑作用。另外,要在全社会掀起生态保护运动的高潮,通过各种各样的宣传提高民众的生态意识,从根源上杜绝破坏生态行为的出现。

四、结语

乡村旅游开发篇4

关键词:文化旅游资源;资源开发;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乡村旅游业也迅速兴起,其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带动性作用。乡村旅游主要是指以当地的自然风光为基础,通过浓厚的乡土文化来吸引游客进行各项休闲活动。由此可见,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1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主要类型

1.1田园景观文化

田园景观是吸引游客的主要条件。我国地大物博,地形相对较为复杂,气候类型也较为复杂,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我国人民都会采用不同的耕作方式,进而形成了不同的田园景观。根据各地所处纬度的不同,可以分为热带田园景观、亚热带田园景观、水乡田园景观、畜牧草原景观等;而根据经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原田园景观、丘陵田园景景观、高原田原景观等。且在同一个地区,也会出现不同的田园景观,如竹林园、花卉园等[1]。

1.2民居建筑文化

由于我国地理方面的差异,使得我国乡村居民居住环境千姿百态。如:沿海的骑楼、黄土高原的窑洞、蒙古包以及青藏高原的碉房等民间建筑。并且在人们精神意识逐渐提升的现今社会,很多相对古村景观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较为出名的有江西乐安县的流坑古村、江苏的周庄、客家围屋等。

1.3乡村风习文化

我国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风土人情,在广阔的乡野间形成了斑斓的乡村风习文化,这也是我国最宝贵的旅游资源。如: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藏族的雪顿节、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且不同的节日中还会有不同的民俗活动,如踏青、赛龙舟、登高等,这些乡村的风习文化也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2]。

1.4乡村艺术文化

乡村虽然没有浓厚的文化气息,但是却有很多民间艺人,如一些田园诗人、书法家、作家等,其所创造出的画作、诗词歌赋等都具有非常独特的意蕴,游客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的感受,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的自然风光,陶冶情操。此外,乡村还流传着很多手艺,如泥人工艺、剪纸、刺绣等,很多游客在看到这些工艺时都非常喜欢,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游客到当地游玩[3]。

2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策略

2.1田园风光与生产相结合发展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并不是“一次性资源”,而是具有生产性,因此,为了促进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对乡村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的同时,要统筹兼顾,以生产为本,以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战略内容,不断丰富生产文化内容,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生产效率提高,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降低乡村旅游产业的脆弱性,同时也能够推动乡村经济的稳步发展。由此可见,若是想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就必须要将乡村文化旅游资源与生产相结合,获得生产与旅游的双重建设[4]。

2.2民居建筑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发展

在旅游文化资源中,民居建筑文化主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其中“硬环境”主要是指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相应的基础设施环境等,而“软环境”主要是指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文化活动的质量等。在整个旅游活动中,“感觉”往往是游客的主要追求,若是乡村旅游文化的“软环境”以及“硬环境”建设的不好,则会为游客带来不好的感觉,进而影响整个旅游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必须要注重“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双重建设。第一,“硬环境”的建设。“硬环境”主要包括田园风光、具有特色的乡村农舍、文化古迹、交通设施建设等,在田园风光方面,由于现代人较为注重景色宜人、宁静的风光,因此,乡村田园风光除了要注重地方特色外,还要融入复古式风光建设,融入更多大自然充满魅力的景色,让游客的感官得到极大程度的满足;在乡村农舍方面,除了要具备地方特色外,还要注重乡土人情的融入,建立充满现代化元素与地方特色元素相结合的乡村农舍,吸引更多游客;在文化古迹方面,应当在保留文化古迹原始状态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现代化旅游基础设施,让游客在参观文化古迹的同时享受到更舒心的设施服务,同时也要注重文化古迹的宣传,让更多地游客了解到当地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发展历程;在交通设施方面,当地政府应当与人民联系起来共同建设交通,积极完善交通设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5]。第二,“软环境”的建设。主要是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来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当地居民对待外来游客友好等,逐渐丰富文化活动。

2.3乡村风习文化与游客基本需求相结合发展

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是要满足游客的休闲娱乐要求,同时也以当地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等为主要目的。在一些西方国家中,很多都是以当地居民为出发点来发展乡村旅游,如美国、肯尼亚等。因此,只有让当地居民从乡村旅游发展中受到一定的益处,才能够从根本上激发人们热情好客的态度,也才能够让游客真正达到休闲的目的。因此,当地居民可以在旅游旺季举办一些以当地文化为主要依托的活动、节目等,吸引游客参与到活动、节目中去,使其体会到更多的风土人情,同时也能够将当地文化宣传出去,使更多游客来此休闲度假,以实现游客休闲与当地居民文化建设的双重发展。

2.4乡村艺术文化与自然相结合发展

第一,注重自然的保护。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自然方面主要是指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场所,为了能够让乡村旅游健康发展下去,当地旅游相关管理部门应当严格控制游客的规模,避免过多的游客对当地的土地造成伤害,避免采摘过度、草地枯死等现象的发生,保护当地的自然环境。因此,应当适当对游客加强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宣传,通过一定的强制性规定来限制游客的过激行为,保证当地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人文艺术方面的保护。主要是指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以及文化等。很多外来游客都会携带一定的“强势文化”进入到乡村地区,导致乡村地区的“弱势文化”受到影响,逐渐失去当地居民赖以生存的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方式。因此,当地旅游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加强民俗文化价值的宣传,逐渐提高当地居民对地方文化的认识,并鼓励当地居民自觉维护地方文化,保证乡村的可持续发展[6]。

3结语

总之,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若是想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保证乡村旅游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将旅游与生产相结合、“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建设等方式,加强自然与人文的双重保护,建立更加适合乡村旅游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徐庆颖,丁晓蕾,吴小爽,等.南京乡村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探析[J].旅游纵览,2014(7):225-227.

[2]康杰,杨欣.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J].农学学报,2015(15):136-140.

[3]马丽敏.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J].农业经济,2014(11):64-65.

[4]严丽,程丛喜,刘保丽.基于扶贫开发视角的特色乡村旅游发展策略研究——以湖北省为例[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5(4):92-96.

[5]邓广山.乡村旅游发展中民俗文化资源的配置和保护[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2016(1):41-43.

乡村旅游开发篇5

前言

乡村旅游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替代性的生活形式,是城市生活和环境的压力下居民将目光转向农村、农业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不断追求高质量生活的必然结果,乡村旅游的核心是追求优美生态的乡间环境、轻松惬意的乡土氛围以及丰富多彩的农乡文化。在当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旅游也得到井喷式发展,其形式除却传统吃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也有了新的发展,诸如当前火热的特色民宿旅游产品、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等等。这使得研究乡村旅游与其他产业和事物的融合发展不仅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并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特别是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实施的大背景下,其不仅能够扩大乡村旅游规模、提升旅游效益,而且能够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附加效益。

茶产业和茶文化根于乡村,其与乡村旅游契合具有先天基因,茶是农村地区的有效经济作物,规模的茶种植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茶树对生长环境的要求较高,一般气候适宜、阳光充足、污染较少,很适合旅游活动的开展;淡泊清雅、品德修为、天地一体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与乡村旅游的追求不谋而合。在实践过程中,茶与乡村旅游的结合也获得了成功经验,诸如梅家坞、黄龙岘、雁南飞茶田等。泰山茶文化历史悠久,饮茶之风可以追溯至唐朝时期,《封氏闻见记》、《宋高僧传》均有记载。泰山地区现代意义上的茶产业发展始于“南茶北引”,至今泰山茶产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茶树种植面积近3万亩,绿茶、红茶、黄茶、白茶、黑茶均有种植,在2011年泰安旅游商品博览会上泰山茶与泰山玉、泰山麻、肥城桃木被评为“泰安四宝”。但除却作为旅游商品开发外,泰山茶文化旅游发展却步履蹒跚,未有发现茶文化景区和茶旅游线路,这与黄山、武夷山等同类资源地区无法匹敌。另外,泰山茶相关研究较为薄弱,以茶文化发掘为主,泰山茶的旅游研究较为少见。因此,立足旅游进行泰山茶产业发展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一、“乡村旅游+”视角下的茶产业

(一)更丰富的活动内容

与其他产业相比茶产业的活动更为丰富,其涉及茶叶的种、养、采、炒、装、售等多个环节,特别是采茶、炒茶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体验性,其一般都是人工进行,传统的制茶工艺不仅能够有效提升茶产品的品质和档次,而且包装成旅游活动对游客更具吸引力。另外,与茶产业相配套的品茶、茶道、茶艺、茶德、茶精神、茶具、茶故事等等都为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沃土。

(二)更强的旅游参与性

与传统的观光旅游形式相比,乡村旅游更多地强调休闲性、娱乐性,追求身心的放松和大自然的原始回归,因此,乡村旅游活动对游客的可参与性要求较高。采茶、制茶是参与性极强的活动,这两项活动几乎成为了茶与旅游的结合的必备项目,另外茶叶的育种、养植等环节也可以让游客参与其中。与茶产业相关的喝茶、品茶、茶艺本身就是游客参与的项目,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开发特色茶宴、工艺品制作、特色食品加工等项目让游客参与其中。

(三)更高的精神享受

唐皎然曰:“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茶乃我国传统饮品,亦是我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是追求品德修行的精神享受。其与乡村旅游的有效结合可以为人们通过茶的方式体验精神享受提供有效平台和场所,乡村旅游的休闲、娱乐性与茶的高雅相得益彰,可以使人们的旅游活动体验得到有效升华。同样,茶文化在旅游中其休闲的根本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由此可以有效影响人们的精神、情绪与休闲活动的选择,促进人们精神感受的不断提升。

(四)更高的经济附加效益

茶叶是农村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与其他经济作物相比其经济效益更高,诸如泰山地区种茶每亩纯收益可达万元。与一般的农产品相比,茶叶作为旅游商品开发的经济效益高得多,特别是品质优良,具有品牌优势的茶叶,品茶、购茶等等活动能够有效的提升乡村旅游开发的附加效益。茶产业本身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也会带动商贸、科研、交流等人员的往来,在无形中助推了旅游产业发展。通过茶叶的品牌和影响可以有效地打开乡村旅游的局面,吸引更多的客源,同时乡村旅游的_发又可以进一步巩固和优化茶叶的品牌和知名度。

二、泰山地区“乡村+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

“名山品茗茶”我国的名山大多与茶文化有着分不开的渊源,诸如武夷岩茶、黄山毛峰、庐山云雾等等,然而作为五岳之首的东岳泰山却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名茶,这并非因为泰山没有茶,相反泰山地区的茶叶种植面积很大,品种也很齐全,究其原因,主要是“山-茶”互动乏力,当地仅把茶作为一项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忽视其文化效益,从而导致有效茶品牌缺乏。因此,泰山地区应积极践行乡村旅游与茶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之路,并且这条道路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首先具有资源可行性。一是泰山地区茶叶种植已成规模,特别是泰山周边地区,依托良好的地理环境和气候优势,茶叶长势良好;二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地已经形成了一批在当地乃至省内较为知名的一些茶叶品牌,诸如泰山女儿茶、泰山极顶茶、碧霞春、天平湖绿茶等;三是茶叶种植地多为风景优美的乡村,诸如小津口、亓家滩、叶家庄等,并且这些地方大多已经意识到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并尝试开发了一些乡村旅游项目。

其次具有市场可行性。一是“留不住人”是近几年困扰泰山旅游的重要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泰安也进行了有效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绩,打造了中华泰山封禅大典、泰山宝泰隆地下漂流、泰山方特欢乐世界、泰山花样年华等一批旅游项目,泰山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可以更加完善泰山旅游产品体系,借势泰山使茶文化旅游快速发展。二是随着山东经济的快速发展,泰安周边居民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出游欲望强烈,特别是毗邻省会济南,城郊休闲、周末休闲在泰安以蔚然成风,乡村旅游目的地成为他们的首选。

另外,具有政策可行性。近年来山东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并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诸如评定了山东省特色旅游村和山东省旅游强乡镇、省旅游局给予乡村旅游规划补贴、推进乡村旅游改厨改厕工作、开展了全省捆绑宣传促销工作等等,其为泰山茶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泰安的主城区(泰山区)在2012年被省旅游局评定为省级旅游改革试验区,其要求在旅游发展方面先改先试、大胆创新,这在后期的乡村旅游发展中定会起到重要作用。

三、泰山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建议

就泰山地区目前的情况来看,茶文化旅游开发很难单独进行,不论是茶文化旅游线路的策划还是茶文化旅游的对外宣传,时机尚未成熟。泰山茶文化旅游发展应借势泰山旅游影响,以乡村旅游为载体,以茶文化为形象,走茶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之路。

(一)统一品牌,树立形象

茶文化旅游缺少茶叶就无从谈起,缺少具有影响力的茶叶品牌,也会导致茶文化旅游黯然失色,因此,在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打造特色品牌着实重要。目前泰山地区茶叶品牌多达30余个,但在各个品牌的知名度都较低。在众多品牌中“泰山女儿茶”具有比较优势,其不仅具有美丽的传说,而且在《紫桃轩杂缀》、《红楼梦》等一批作品中均有记载,相比较其他品牌“泰山女儿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略胜一筹。因此,可以将“泰山女翰琛弊魑泰山茶叶产品统一的公共品牌,聚力打造,提升品牌影响;并对该公共品牌进行延伸,将现有的茶叶种类和众多的茶叶品牌融入其中,形成泰山女儿茶品牌体系。

(二)做足“茶+水”的文章

泰山有三美“白菜、豆腐、水”,泰山水清澈甘醇,水质较高,并且名泉众多,诸如白龙池,青桐涧,白鹤泉,玉液泉等,在乡村地区,小津口、梨园、亓家滩、安家庄、兴隆庄的泉水享负盛名,在泰安地区名泉取水、喝山泉水已经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古名茶配好水,品质优良的水可以为茶品牌的提升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譬如被誉为“杭州双绝”的杭州龙井和虎跑梦泉。在泰山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凭借山水品质优势和清幽的乡村环境,用泰山水种茶、养茶、泡茶,开展“茶、水”结合的活动,让游客或藏于山林、或坐于乡院,感悟泰山文化的博大,享受精神的升华。

(三)注重泰山茶与泰山文化的结合

近年来泰山茶产业的发展也引起了学术界对泰山茶文化的发掘,黄晓琴、阚文文、陈春晓等一批学者对泰山茶文化的起源、历史及现状都进行的深入研究,但其研究多局限于茶文化本身,茶与泰山文化相融合的研究较少涉猎。泰山是我国的国山、圣山,文化底蕴深厚,其不仅是一座自然山,同时也是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和人们心中的精神山,其每一个方面都可以长篇论述。泰山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不仅不能摆脱泰山文化的背景,而且两者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使泰山茶文化的底蕴更加深厚,提升泰山茶品牌的文化内涵,成为乡村旅游的鲜明旗帜;另一方面可以使泰山茶旅游有效融入“大泰山旅游产品包”,使其与泰山演艺、泰山地下漂流、泰山玉石等旅游产品共同成为泰山旅游的重要环节。

(四)茶文化旅游发展结合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开发篇6

论文摘要:乡村旅游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今后一段时期贵州旅游发展的主旋律。本文从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和本质特征入手,就贵州乡村旅游的市场特点和消费需求进行了分析,将贵州乡村旅游产品分为三大类型,即体现田园风光的旅游产品、参与型的农家乐旅游产品、体验乡风民俗的旅游产品。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也发生着重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人们出游的动机都是以追求心神的宁静、人与自然的和谐、健康快乐的休闲游憩、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为目的。与此相适应,旅游市场也面临着空前的转变:出游方式的多样化,如:自助游、互助游、徒步游、自驾游、刺激游、拓展游等;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化,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古村落、古穴居等;出游时间的个性化,如:周末、假日、日常闲暇时间。在此全新的旅游时代来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央“一号文件”,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平台和政策环境;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将成为“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进而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国家旅游局围绕这一主旋律,将2006年全国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乡村游”,及时提出:旅游业向农村挺进。乡村旅游产品也由此备受世人关注,成为目前国内旅游市场的热点。从资源禀赋和国内外市场发展趋势来看,贵州省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由此,贵州省明确提出将乡村旅游作为贵州省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点,这是实现我省旅游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选择。

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产品的开发必将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规模、方向和未来。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与国际接轨也体现贵州本土的特色,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乡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田园风光、森林景观、农林生产经济活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和乡村民俗文化为基础的旅游活动。是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吸引旅游者观赏、休闲、体验、健身、科考、习作、绘画、摄影、购物、度似的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所以,乡村旅游包括乡村性的环境旅游和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乡村是开展乡村环境旅游还是乡村文化旅游,取决于该乡村的资源特征。如:平坝天龙屯堡文化旅游区,该社区是贵州省民族建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乡村旅游开发地区。在这一社区,主要开展的是乡村文化旅游。因为在这里保存了距今600年明朝江南的汉族文化,也就是被专家学者称之为活化石的“屯堡文化”。在这里你可以看到有“老汉人”之称的屯堡人、信神拜佛的三教寺、屯堡特有的四种婚姻形式、原始拙朴的地戏、轻松诙谐的屯堡花灯等等。乡村秀丽的田园风光、与城市截然不同的悠闲、自在的生活方式和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是城市旅游者参加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之一。也就是说,乡村性和地方性是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力,也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所以,依托优美的自然环境、挖掘独特的地方特色、形成真实的乡村氛围,也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的基本要求。

二、乡村旅游的基本特征

乡村旅游始于19世纪的欧洲,1855年法国参议员欧贝尔邀请几位贵族来到巴黎郊外的农村度假。他们自己烧烤野味,划船游玩,学习制作农家食品,伐木种树,欣赏游鸟,学习养羊,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早期的乡村旅游具有比较明显的贵族化特点,普及性不强。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该类旅游形式在意大利的诞生。20世纪30年代匈牙利将乡村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使游人在领略风景如画的田园风光的同时体味当地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在我国乡村旅游则更晚。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逐渐盛行起来。20世纪80年代,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乡村旅游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和越来越大的发展潜力。通过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大自然的价值,加强了城乡人民的友谊,满足了都市人走进自然、求新求异的旅游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都市生活的压力。

从乡村旅游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乡村旅游活动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其本质特征可以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一)观赏乡村景观。乡村景观指的是乡村物质文化景观。它是乡村人民集体或个体智慧的外在显现部分,它具有可视性、可触性的特点。它包括乡村建筑、乡村聚落、乡村服饰、乡村手工艺品、乡村田园风光。乡村建筑包括乡村民居、乡村宗祠建筑以及其他建筑形式。如朗德苗寨的吊脚楼、安顺滑石哨布依族村寨的石板房、平坝屯堡村寨老汉人的碉楼、丛江占里侗族村寨的风雨桥等。千姿百态,具有浓郁的乡土风情。乡村宗祠建筑那气派恢宏的祠堂、高大挺拔的文笔塔、装饰华美的寺庙无一不是乡村发展的历史见证,反映了乡村居民生活的一个侧面。乡村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它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劳动的场所。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布特点及建筑布局构成了乡村聚落景观丰富的内涵。这种景观具有整体性、独特性和传统性等特点,反映了村民们的居住方式,往往成为区别于其它乡村的显着标志。乡村服饰是乡村人审美意识的外在显现,它具有一定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特点。如土家族的土家织锦、壮族的蜡染布、苗家的刺绣和银饰、屯堡老汉人的包头、发饰及围裙等。乡村手工艺品是乡村人所创,反映乡村人心灵手巧的一面。如:苗族的簸箕画、蜡染挂件,其自然淳朴,极富地方特色。还有蜚声海内外的贵州“三宝”:大方漆器、玉屏萧、安顺“三刀”。乡村田园风光是乡村景观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它包括大规模或连片的农田带、多种类的经济果林与蔬菜园区、一定面积的天然或人工水面。乡村田园风光是一幅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风景画,是村庄与自然构成一种和谐和有机的整体,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意境。游客置身其中会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达到休闲、身心放松和娱乐的目的。

(二)参与农事活动、感受农家生活。当今社会长期生活在都市的人们特别是少年儿童缺乏对农村、农事和大自然的基本了解,到乡村地区进行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通过对自然知识和基本农事的了解、学习,以玩的形式参与到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农事中去,已经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出游动机和必不可少的内容。农事活动不仅为体验生活乐趣创造了客观条件,而且它还具有

教育的特点。旅游者通过参加农耕、采摘等活动,了解我国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多彩的传统农业文明,学习农业生活技艺,既丰富了阅历又增长了见识,达到悦神益志的境界。从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过程来看,参与性活动内容正在逐步深入,已经成为吸引旅游者的一大卖点。“住农家房、吃农家饭、干农家活”已是目前乡村旅游中比较盛行的活动,旅游者在享受质朴的田园风光时,深入到农户家庭去,同吃同住体验真正的农家生活。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形成了较成熟的农场(民宿)度假旅游,如英国的许多游客都偏好自助式民宿,并且对度假农场的品牌忠诚度很高,基本上有2-3次类似经验,通常停留时间为1周左右。

(三)体验乡风民俗。乡风民俗反映出特定地域上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是乡村民俗文化长期积淀的结果,对游客吸引力很大,是城乡之间可供交流的重要资源。饮食、服饰、生产交通工具、婚丧礼俗、节庆活动、娱乐竞技甚至道德伦理、、民间文学已经成为旅游者体验乡风民俗的载体。到乡村地区开展旅游活动的旅游者已从最初的休闲度假到自然体验,逐渐发展到了文化体验。自然体验和文化体验的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乡村旅游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主要内容也是乡村和城市的差异之所在,是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关键。乡村旅游产品就要满足城市旅游者对乡村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探索、体验和享受。

三、贵州乡村旅游市场的特点和需求

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只有不到10年的历史,乡村旅游市场启动晚,乡村旅游的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所以,目前开展乡村旅游的村寨零散、没有把点连成线甚至到面。现在开展乡村旅游比较知名的就是,郎德上寨、天龙屯堡、下五屯及千户苗寨,不具有普遍性。由于不具有普遍性,就形成了少数专业旅游村寨,开展乡村旅游没必要搞成全村寨都从事旅游活动,而应该根据各村寨的特色在村寨中添加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村寨的人们应该按照自己日常的生活顺序来生活、生产,不应该完全放弃自己而去迎合旅游及旅游者的发展和口味。其次,贵州乡村旅游的主题单一,导致产品类型单一、产品粗糙、经营粗放。现阶段贵州发展乡村旅游的一个很明显的目的就是反贫困,这就很容易导致在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偏向经济效益,凡是能产生巨大经济效益的产品项目就大力开发,对经济效益不明显的产品开发程度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我认为主要和现阶段消费需求层次的初级阶段有关,大多数旅游者的需求尚停留在观光休闲娱乐阶段,度假、专题层次的需求少。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旅游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国内旅游需求多极化发展趋势和旅游消费个性化发展趋势正旺。贵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必将向着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体验、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观光旅游的需求仍然会很高,但是旅游者对度假旅游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这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环境的原始性、优美性上;对文化环境的古朴性、乡村性、地方性上;对旅游活动的参与性、体验性、新奇性上。同时,放松心情、缓解压力、休闲度假、保健疗养、享受天人合一的和谐将逐步成为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和主要目的。

可见,面对乡村旅游市场的特点和市场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乡村旅游产品中最迫切、最根本的任务就是旅游产品的创新。创新是根据旅游资源状况构建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的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和游客的期望,是为了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使旅游业保持持续性的发展。旅游产品创新的本质是对旅游地自然环境的真实展现和文化环境的深度挖掘,表现形式就是设计细分目标市场的旅游主题。

四、贵州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对策

就贵州的自然和人文资源而言,贵州地处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7%。贵州是我国最大的岩溶分布区,岩溶形态特征堪称世界之最。无数的奇山秀水、瀑布溶洞、森林峡谷、温泉湖泊形成了遍布全省各地的神奇而美丽的自然景观。贵州美丽的风光、良好的生态环境往往分布在没有工业污染的贫困的山村,而这些山村又是贵州独特、神秘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留地。全省3800万人口中少数民族占38%,其中苗、侗、布依、水、瑶、彝、土家、仡佬等世居的少数民族达17种之多,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中蕴藏着久远的历史传统与多样性的原生文化。因此,这里的乡村不仅拥有淳美的田园风光,而且大都保持着古朴神秘的原生态。原生态的多民族文化与屯堡文化、夜郎文化、阳明文化、长征文化等特色文化交相辉映,形成遍布全省的“文化千岛”现象。

根据贵州省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可初步分为三大产品类型。

(一)体现田园风光的旅游产品。这类产品就是利用乡村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开展如田园风情、环村步行等产品。目前,随着国内乡村旅游的发展,旅游者逐渐热衷于“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乡村风情旅游。贵州省有一批条件好的民族村寨,自然环境宁静、优美,如黔南州的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寨等,通过精心设计旅游活动,可吸引需要放松心情、缓解压力、周末度假的城市居民和国际旅游者开展观光旅游。在此类产品的设计开发中,应把各个单体村寨连成线或面,形成旅游村寨群落,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单个村寨由于空间小,旅游者大量涌入后所带来的环境资源破坏,也可以延长旅游者的游览时间,形成相对独立的乡村旅游胜地的优势。

(二)参与型的农家乐旅游产品。这类产品的开发要从当地民俗中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形成有浓郁乡土气息和真实的农家生活的旅游产品,走农家乐精品路线。农家乐的旅游形式在贵州出现得最早,可以说大多数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定义就是农家乐。开展的活动内容有赏花节、采摘节等,一般为一日游或是周末游,产品的消费群体同定、重游率高。出现得最早但做得不是最好。目前贵州的农家乐产品类型单一、服务质量低、设施条件简陋、招待场所有城郊小旅馆的倾向、本土文化不突出、缺乏精品,大多数农家乐产品都是依托村寨农家进行聊天等活动,给人在乡村进行城市生活的印象。为此,农家乐产品的设计应深入挖掘乡村文化特色,在稳定消费群体的基础上开发多种类的参与性产品,如种菜、制作农家食品、栽花、割稻插秧、锄草施肥、挤牛奶、捕鱼虾、放牧、收割农作物、鲜果采食、鲜乳试饮、地方特色食品制作品尝等展现乡村生活的真实性,营造乡土氛围,增加文化含量,增加知识性、娱乐性,留住旅游者,树立精品理念。

(三)体验乡风民俗的旅游产品。这类产品所吸引的是以体验城乡文化差异为主要旅游动机的城市文化旅游者。贵州省众多的乡村都具有壮美的自然景色、恬静的田园风光、独具特色的乡风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在目前国内旅游市场正走向观光度假、体验式度假发展的趋势下,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前景,绿色喀斯特景观和独具特色的乡风民俗、农耕文化将吸引一大批国内外文化旅游者。乡风民俗旅游产品的内容>,!提的是从江县高增乡的侗族村寨占里,自古以来,这里用寨规和神秘的草药,恪守着古老的生育观,一对夫妇只生育一男一女两个孩子。数百年以来,人口增长几乎为零。他们从不与外界通婚,但生育的孩子都很健康。他们的生活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里民风纯朴,与世无争,超然物外。如果善加利用,开发成专题文化探秘旅游产品,一定可以吸引众多的国内特别是国际旅游者。

参考文献

(1)马彦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贵州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J].旅游学刊,2005,1

(2)余骥.乡村旅游市场特征论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6

(3)李伟.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6

(4)冯淑华.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_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1

乡村旅游开发篇7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北京100093;2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0012)摘要:在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下,消费者对乡村旅游功能凸显为精神与文化的个性化需求,而传统的旅游产品供给多以满足物质的大众型产品,一方面导致了市场的供需矛盾;另一方面,同质旅游产品间竞争异常激烈,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需求、突破解决产品间同质化竞争的问题成为推动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首要难题。笔者从文化创意的视角,在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创意设计旅游产品、创新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创意旅游营销等方面的策略,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加速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进程,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开发;文化创意;策略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cjas15010006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面上项目“京郊山区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研究”(SQSm201312448004)。

第一作者简介:康杰,女,1977年出生,河北新乐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通讯作者:杨欣,女,1981年出生,山西太原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企业管理、信息化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06,修回日期:2015-03-12。

RuraltourismDevelopmentStrategyfromCulturalCreativeperspective

KangJie1,YangXin2(1theDepartmentofeconomicmanagement,BeijingVocationalCollegeofagriculture,Beijing100093,China;2internationaleducationCollege,BeijingVocationalCollegeofagriculture,Beijing100012,China)abstract:thispaperfirstlyanalyzedproblemsofruraltourism:onewasthecontradictionsofthemassmaterialsupplyandpersonalizeddemandofspiritandculturebetweentheconsumersandsuppliers;theotherwasthefiercecompetitionamongthehomogeneoustourismproducts.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wasconfrontingtheurgentneedof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Howtodevelopruraltourismtosolveproducthomogenizationcompetitionhadbecometheprimaryproblemofruraltourism.thenthispaperanalyzedthepresentsituationofruraltourismdevelopmentandproblemsinChinafromtheculturalcreativeperspective.Finally,itputforwardstrategieslikecreativedevelopmentofruralresources,creativedesignoftourismproducts,innovativedevelopmentmode,creativeculturethemeactivities,andcreativetourismmarketing,etc.,soastomeettheconsumers’demand,acceleratethetransformationofruraltourismdevelopmentandpromotetheeconomicdevelopmentinruralareas.

Keywords:RuraltourismDevelopment;CulturalCreativity;Strategy

0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收入水平不断增加,以休闲消费达到释放压力、放松心情的乡村旅游成为城市居民假日游的最佳选择。自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旅游主题年确定为“乡村游”、“和谐城乡游”、“生态旅游”以来,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增长期。据统计,2013年中国农家乐的数量有170多万家,乡村旅游的重点村有10.6万个,全年接待游客将近10亿人次,旅游收入达到2800多亿元人民币,直接受惠的农民有3000多万[1]。乡村旅游已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消费领域,是解决三农问题和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但与此同时,快速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多的问题:资源的有限与粗放式的开发相矛盾;产品缺乏文化特色,没有核心竞争力;旅游产品间极高的相似度,导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资源配置未优化、重复建设与浪费等现象比较严重[2];尤其在中国迈入知识经济与体验时代后,创意引领消费,传统的农家乐、民俗村、采摘园、观光农园、渔家乐等主打旅游产品与消费者对精神文化的多样化、差异化、体验化、个性化需求相矛盾,乡村旅游的发展亟待转型升级,如何开发乡村旅游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成为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文化创意是通过发挥个人的创造力、智慧,以资源为载体,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强调的是产品的差异性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以此来满足人们对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与文化需求[3]。从众多的文献分析来看,许多学者以乡村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为研究对象,但以文化创意的视角探究较少,更鲜有从创意视角来研究乡村旅游开发,来解决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问题。因此,笔者以乡村旅游开发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创意视角,提出乡村旅游在资源、产品、模式、市场、产业链等方面的开发策略,以满足消费者异质化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并试图解决产品缺乏特色、同质竞争激烈、资源重叠等难题,对加速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1文化创意视角下研究乡村旅游开发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时代下,文化与创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力量。将文化创意理念、思维方式融入到农村的开发生产、生态、生活资源中,创新旅游开发的模式,完善旅游产业链,这势必加速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

1.1实现乡村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是指在合理利用和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能满足后代人自身需求的行为[4]。文化创意是运用人的创造力,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层的挖掘,体现其旅游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并对已开发旅游资源的再整合利用,运用无限的创意突破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约束,进一步拓宽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空间,克服了物质要素类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5],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同时创新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方式和渠道,在生产、运作、销售等环节融入文化创意,解决了乡村旅游面临的资源有限、生态环境压力、旅游产品单一、无特色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文化创意下的乡村旅游开发成为确保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1.2保护、传承乡村传统文化

中国广大乡村地区拥有源源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丰富的乡村习俗、民族风情和农耕文化[6]。但随着社会变迁与发展,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不断的撞击和融合,许多传统的乡村文化已濒临灭亡或是转化、模仿为城市文化的符号,失去了乡土文化的“土”特色。文化创意是在既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其第一步就是对乡村文化资源的整理和挖掘,使传统的历史文化在保护中得以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与发展,赋予了乡村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并结合新时代的理念,开发出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创意产品,如一些濒临破坏的古遗址和亟待维修的古建筑经过文化创意开发成为具有特殊文化旅游的胜地[7],文化创意下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实质上就是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过程。

1.3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异常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正转变为文化性、层次性、个性化精神与文化需求,乡村旅游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升级。文化创意依靠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突破常规思维的模式和观念,在一定的载体上,赋予产品精神文化含义,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需求;并通过其强大的融合性,助推乡村旅游业打破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壁垒和界限,实现对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的资源整合[8],创意出融合生产、生态、生活等多种功能的旅游产品,成为实现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

2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乡村旅游开发是指发挥和挖掘潜在的乡村旅游资源,为消费者提供新、奇、特的旅游产品,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为现实的经济优势,以提高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9]。近几年,国内乡村旅游进入快速发展的扩张期。在乡村旅游开发方面,主要是以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为主,其功能正处于由单一观光向以观光、考察、学习、体验、休闲、度假、娱乐等多功能综合型方向转变与发展,如农场类旅游,包括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广场,还有以休闲、娱乐和知识为目的的农业教育园、科普示范园,以及参与、体验各种农民农事生活,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的康乐型乡村旅游等新型乡村旅游产品[10]。但与此同时,乡村旅游在开发中也不可避免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

(1)乡村旅游的开发多强调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开发,对农业资源过度依赖[11],多以自然景观、农业观光类的旅游项目的开发,未重视乡村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的开发,致使开发的产品缺乏文化内涵,乡村的地域特色不突出,造成乡村旅游产品间的严重雷同,产品未形成根本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多处于盲目、自发式的状态中,模仿、照搬发展模式的现象还很普遍,相邻相近的乡村旅游提供的农家餐饮、住宿、采摘、垂钓、农事体验等乡村旅游产品相似度很高,乡村特色不突出,并多是以承包租赁的个体行为,很多类似的旅游开发项目根本没有考虑旅游产业链的上、下延伸,如旅游产品未进行精、深加工和高端产品延伸,缺少衍生产品和伴生产品,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12]。

(3)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单一,所采用的模式多局限于文化观光型模式,以观赏观光型活动为主,如观赏田园景观、观看民俗风情文化、参观手工艺品、观光农业园、主题公园展览等[13],以农村生活、历史文化、探险体验、生态科考游等体验类旅游发展尚处于初期,层次相对较低,致使游客满意度降低,游客滞留时间较短,对消费者形成不了一定的影响力。

(4)开发的旅游产品中缺乏创意,许多项目依托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开发,始终保持原状,开发一次就此停滞,旅游活动的文化性、娱乐性和参与性都较低[14],致使开发的旅游商品不能刺激和满足新时代下乡村旅游的新需求。

(5)在当代新媒体技术下,市场营销模式比较老旧,宣传的渠道与力度不足,缺少对整体项目的精心包装、策划与推介,市场辐射能力较弱,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非常有限,导致市场占有率低[15],未形成有影响力的旅游品牌,导致宣传和影响的辐射范围小,新媒体的作用没有发挥。

3文化创意视角下乡村旅游开发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的解决,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中,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加强文化创新意识,把它贯穿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各环节及各层面,突出产品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特色,满足当代乡村旅游者对文化多元性和新奇性的需求[16]。

3.1创意思维开发乡村资源,挖掘文化价值和内涵创意思维是一种对既有文化进行的创新与突破,将知识的原创性与变化性融入具有丰富内涵文化的一种思维方式[17]。乡村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承载着自然田园风光、农耕文化资源、乡村建筑景观、民俗文化资源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为文化创意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例如重庆巴渝的文化村,游览区由三院一寺庙一牌坊构成游览主体,并在原有遗址的基础上进行,创意有横跨水面的连接大门和牌坊的跨度长达100米悬空索桥,并在通衢大道旁建立压邪的“泰山石敢当”,伴有错落有致的故乡人农家乐及农耕机具操作展出,使旅游者更加感受到传统的巴渝民间文化[18]。在这些历史积淀的文化资源和一些古城遗址基础上,通过利用科技、文化、社会、人文等方面的创意元素,将一些物质载体、故事和社会生活元素融入到资源中[19],赋予有形的、无形的乡村资源新的文化性及强大的生命力,体现历史资源和古城的文化价值和内涵,更好地迎合乡村旅游者对旅游文化差异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3.2文化创意设计开发旅游产品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的层次相对较低,多数以乡村自然原始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为开发对象,乡村旅游资源间的相似性,导致各乡村以景观游为主打产品的严重趋同化。文化创意设计突破了对乡村旅游开发的就地经营思路[20],在开发乡村旅游产品过程中,运用文化创意设计,将当地特色文化如民俗风情、历史文化、乡村节庆、农事农活,或是培育的新的特色文化融入在设计的旅游产品中,并将创意产业的思维及时尚元素一并引入旅游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环节[21],这将特色文化的内涵赋予到鲜活的旅游文化产品中,并设计具有参与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综合旅游活动,强调产品间的差异性,使消费者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独特的感受和深刻的体验。如北京的怀柔雁栖镇的村落,前身是京城的“虹鳟鱼一条沟”,后进行美化环境、营造节点景观、改造民居、增加文化元素等建设,注重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的结合,融入农耕农具展、文化长廊等众多文化元素,还可以参与到风筝、皮影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在夜晚,还可欣赏七彩栈道、古烽火台等众多文化夜景[22]。

3.3创新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多是以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进行开发的,雷同的发展模式不能形成区域的竞争力,致使乡村旅游效益低下[23]。乡村旅游应当依据开发地的旅游资源状况,并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运用文化创意,借助乡村旅游资源载体,强调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创新开发模式,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型发展。如“生态农业+旅游业模式”的北京市朝阳金盏乡的蟹岛[24];“特色庄园旅游发展模式”的台湾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休闲农场兴建了亮眼雅致且温馨舒适的花卉驿栈,设计充满浪漫与新奇感的水上花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海南省兴隆镇,建立了集科研、科普、生产、加工、观光和种质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热带植物园,并形成观赏园林、教育园林、认养园林等多种形态,承载农事参与、自然教育、观赏等功能[25]。

3.4创意文化主题活动,完善旅游产业链

创意文化主题旅游活动是依托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元素,围绕创造旅游新价值,并以消费者在旅游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感知、体验为目的进行的旅游活动,通过对乡村中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创意开发,优化乡村资源的配置,拓展旅游的功能和产业链-既有向产业上游的研发[26],又有下游关于品牌销售渠道的延伸,并以消费者的需求设计产品、优化功能,创造全新的产业空间。如北京怀柔琉璃庙镇白河北村,以“美丽琉璃”文化节为载体,先后开展了“中华瑰宝·美丽琉璃”摄影作品征集大赛、慈善捐赠笔会活动、“书画琉璃之雅韵”、“琉璃山水间·古琴旗袍秀”等系列活动[27]。依托创意的乡村节庆活动,设计开发出具有差异化、特色化的乡村旅游体验性活动,增加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提升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品牌[28],宣传当地区域特色,充分发挥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完善整个价值链,实现价值体系的整体增值。

3.5创意旅游营销,开发乡村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营销的策划、方式、手段在开发市场中的作用显得越来越重要[29]。当今,中国已步入信息化时代,网络及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文化创意可通过各种新媒体技术融入到乡村旅游营销策划、方式、手段中,形成创意旅游营销,这将为乡村旅游发展塑造、提升品牌形象,开拓乡村旅游的市场空间[30],提供了更为灵活和有效的传播渠道。如利用网络技术平台,进行微博、微信营销、app上线,扩大其影响面,增加更多的潜在消费者;以乡村体验营销、品牌营销、网络营销、互动营销等多种方式,通过给消费者留有深刻的良好印象,激发消费者再次消费的欲望,并保持对产品忠诚度[31];通过创意宣传片、举办主题文化特色的大型活动或庆典营销活动,多渠道、多方位地宣传并塑造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如北京房山区韩村河镇的村落开展了打造旅游品牌的活动,通过文化主题活动推出“月满中秋”烟花节、“上方山杯”书画摄影大赛以及“天开花海”油菜花节、长跑节等一系列观光季活动;并结合媒体发挥宣传优势,邀约主流多家媒体,如电视台、网络平台进行多角度宣传,加强了乡村旅游产品的主题宣传,突出乡村旅游特性,加大了乡村旅游的知名度,拓宽乡村旅游市场[32]。

4结语

乡村旅游面临着产品同质化、供需矛盾、历史文化资源亟待保护、自然环境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33],其发展处于关键的转型升级时期,而乡村旅游开发是乡村旅游发展转型升级重要的第一步,传统的乡村旅游开发主要是依据当地农村的地形地貌、生态资源优势,如农林类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这些自然资源为主要开发对象,这类旅游开发容易造成乡村间同质产品的激烈竞争、旅游产品特色不明显、产品单一等问题[34]。笔者以文化创意的视角进行乡村旅游开发,旨在通过创意深层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文化性,强调乡村旅游经营中的文化特色和其差异性,并提出运用创意思维、创意设计理念、创新开发模式、创意文化主题、创意旅游营销打造旅游产业链,来拓宽乡村旅游开发的空间,解决乡村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在信息知识时代下,文化创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借鉴依靠融入文化创意取得成功发展的乡村旅游开发的经验,但同时也要注意不同的乡村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今后乡村旅游开发研究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因地宜地利用当地的文化特色进行创意,这不仅可以解决乡村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问题,还把乡村旅游开发中对可再生资源的消耗转移到对“活”的科技与人才方面的利用,不仅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由规模“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35],并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刘文曦.乡村游火爆年接待近10亿人次[eB/oL].(2014-10-01)[2015-01-06].Http://finance.inewsweek.cn/20141001,82941.html[2]李学术,刘楠.论农村创意经济及其实现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0(2):51-55.

[3]杜继勇.关于河北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J].特区经济,2011(4):69-70.

[4]兰岚.重构传统文化和传播,用文化创意打造文化品牌[n].贵州都市报,2013-05-20(4).

[5]高丽华.营销视角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探究[J].农业经济,2014(3):127-128.

[6]蒙丽琴.建立乡村旅游与民俗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研究[J].农业经济,2014(3):105-106.

[7]刘孝蓉.基于产业融合的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互动发展模式[J].贵州农业科学,2013,41(3):219-222.

[8]马亮,颜亭玉.乡村旅游创新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404-408.

[9]方亮.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建设研究综述[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6):69-70.

[10]魏敏,马连君,冯永军.农业生态旅游及其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J].农机化研究,2008(2):250-252.

[11]蒋敬.日本乡村旅游发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3):176-1773.

[12]何艳琳.窦店镇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J].北京农业职业院学报,2013(5):28-32.

[13]张媛.乡村旅游带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研究[J].农村经济,2013(4):55-57.

[14]陈雯婷,金权杰,程澄,等.基于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综合体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11(2):27-28.

[15]刘军.关于湖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规划的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5):62-65.

[16]王春林.广西特色农业与农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与策略[J].创新,2013,3(7):112-117.

[17]王灵恩,何露,成升魁,等.驱动因素视角的我国农业旅游发展模式与策略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6):681-687.

[18]姚海琴.浙江农业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探寻-基于国内外成功模式的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158-160.

[19]李学术,刘楠,王奇.论农村创意经济的理论特征[J].经济研究导刊,2012,(2):51-54.

[20]陈焱霞.创意人才能力素质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1:27-31.

[21]刘为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报告[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56.

[22]葛继红,王艳.农村文化社群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J].科学社会主义,2009(6):31-32.

[23]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1.

[24]赵磊.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2:15-16.

[25]王璠.对构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以甘肃省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8-13.[26]厉无畏,王慧敏.创意农业的发展理念与模式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9(2):11-15.

[27]吴倩,宋维山.艺术与市场整合:河北民间艺术产业化的发展路径[J].河北学刊,2009(29):33-35.

[28]章继刚.创意农业学[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8.[29]刘景枝,单厚军.我省文化产业项目开发的品牌化策略[n].河北日报,2009-5-26(7).

[30]张振鹏.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国特性和中国道路[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37-42.

[31]刘军.创意休闲农业的渊源、特征及与休闲农业的区别[a].中国(宁国)休闲农业与魅力乡村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1:132-139.

[32]张友臣.发达国家文化品牌培育经验探析[J].东岳论丛.2010,31(12):144-146.

[33]舒川根.文化创意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以安吉县创建“美丽乡村”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0(7):120-125.

乡村旅游开发篇8

关键词:河南省;乡村旅游;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080611002

2000年以来,随着河南省的城市化不断加剧、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观光农业兴起及各城市郊区景点开发力度加大,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到郊外进行以体验郊野风光、农事活动、民风民俗、乡村美食为主题的乡村旅游活动,而以接待休闲度假旅游者为主要对象的各类度假村、山庄、农舍的开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河南省旅游部门在乡村旅游方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成立了河南省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及管理工作办公室,在制定标准、提供指导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此外,河南省旅游部门还围绕环城游憩建设,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郊区景区开发建设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极大地带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评析

(一)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的大省,地处北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形大致主要有山地、丘陵和平原(含盆地)三种类型。复杂的地形条件、明显的过渡性气候,黄河、淮河、海河、长江四大江河水系的流经,使全省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生态类型及景观区域组合。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盛产苹果、梨、桃、枣、葡萄、樱桃等多种温带水果和各种蔬菜及花卉,形成了各种生产示范基地。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在国家旅游局评比的首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当中,河南省的农业高新科技园、新乡县七里营刘庄、许昌鄢陵国家花木博览园等12家单位名列其中。河南省是中国文化的发源之地,有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历史内涵。在河南省,发展较好的乡村旅游点中,基本上具有乡土气息浓厚,乡民风气纯朴以及历史文化悠久等特点。

(二)旅游资源综合评析

依据国家标准《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确定的风景资源分类体系,按照性状分类、指标控制、包容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根据自然资源的欣赏价值和人文资源的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调查与分类。河南省面积较为广阔,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笔者根据对原始文献资料的查阅以及现场资源的调查、踏勘,整理出较有价值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共计10处。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提出乡村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求,结合河南省具体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选择相应层次的相关指标对河南省典型乡村旅游资源进行评分和分级。将旅游资源划分为特级、五级、四级、三级、二级和一级。

根据资源评价单元的特征,及其不同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值和吸引力范围,评出资源等级;特级资源是指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的资源;五级资源是指具有名贵、罕见、国家重点保护价值和国家代表性作用,在国内外著名和有国际吸引力的资源;四级资源是指具有重要、特殊、省级重点保护价值和地方代表性作用,在省内外闻名和有省级吸引力的资源;三级资源是指具有一定价值和游线辅助作用,有市县级保护价值和相关地区的吸引力的资源;二级资源是指具有一般价值和构景作用,有本风景区或当地的吸引力的资源。一级旅游资源是指具有基本吸引力的资源。

1、评价方法

由于河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较为繁杂,这里仅从乡村休闲度假地来对乡村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评价。由于乡村度假地的评价要素和评价体系各不相同,有各自特定的评价标准,因此,应针对评价目标选择反映其特征的相关要素指标。

2、评价体系

(1)评价标准

表1为度假设施的评价因素表,根据表中各因子加权比较分析,以此得出河南省的各类有价值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得分。

表1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评价标准

以上评价系统的分级标准均为:

总得权重数乘以100为其分数,满分100分。

特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值域在≥90,是指具有珍贵、独特、世界遗产价值和意义,有世界奇迹般的吸引力的资源。

五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在80-89之间,各要素接近理想状态,风景价值高,属于应优先和重点开发的精华景点。

四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在70-79之间,风景价值尚可,值得重点开发。

三级乡村旅游资源:得分在60-69之间,风景价值一般,某些要素有缺陷,但仍具有一定的风景开发条件。

得分低于60分的暂不分级,以/表示。这类资源某些自然风景要素有严重缺陷,开发利用难度较大或目前不具备开发利用价值。

(2)评价结果

表2是对河南省主要乡村休闲度假地资源的具体评价。

表2主要乡村休闲度假地评价分值表

从上面的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所选取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度假地在评价中的得分均比较高。其中,五级乡村旅游资源有一个,四级乡村旅游资源有六个,三级乡村旅游资源有三个。这说明,至少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而且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景点比较多。

二、河南省乡村旅游存在问题

虽然从资源评价中,我们了解到河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是,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河南省乡村旅游在开发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整体水平不高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形式较为单一,开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总体开发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许多乡村旅游区缺乏总体规划,尤其是“农家乐”的发展盲目性很大,一哄而上、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不仅造成资源、财力、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而且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乡村旅游景区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乡村旅游与传统旅游景点之间也缺乏有机联系,共生性差,从而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

(二)开发资金不足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资金不足。尽管政府也投入了一定的发展资金,但仍是杯水车薪。由于资金不足,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还不配套。旅游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旅游服务体系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服务质量不到位等问题,不能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制约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管理水平不够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盲目开发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好、观赏价值高,重点乡村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利用效率不高。有些旅游项目因管理不当,造成乡村景观的破坏。

(四)资源保护不够

在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统一协调的开发建设规划,已经出现部分乡村景观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基础设施建设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破坏森林植被,以及建筑设施与自然生态景观不协调等问题。有些旅游点缺乏环卫设施,管理者和游人环保意识不强。一些企业受眼前的、片面的经济利益的驱动,在缺乏统一规划和环卫设施的情况下。部分旅游者对文物涂抹刻画和随意丢弃废弃物,其不文明行为对文物和环境的破坏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五)宣传力度不够

“酒香也怕巷子深”,河南省诸多的乡村旅游项目,由于宣传力度不够,一直鲜为人知。主要表现为:一是整体形象宣传力度不够。各种乡村旅游项目很少出现在旅游交易会、推介会、欢乐节、展销会上进行集体宣传,其它形式的宣传也很少。单独印制的宣传资料不多,内容也不够丰富,对外宣传不利。二是新开发的旅游产品宣传力度不够。如各种山庄、俱乐部等。另外,宣传促销经费不足也严重影响了河南省旅游的宣传力度。

三、河南省乡村旅游开发建议

针对河南省目前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考虑到河南省旅游资源的主要优势以及旅游发展历史,我们认为河南省除了继续发展传统的优势产品以外,还应通过整体规划、全盘协调,加大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塑造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总体形象。具体而言:

(一)整合优势资源,确保协调发展

在旅游规划的总体指导下,一方面整合现有旅游产品,实施精品战略,通过培育龙头产品,促进乡村旅游的整体发展;另一方面,挖掘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潜力,加强乡村旅游产品开打力度,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

(二)加强营销策划,塑造总体形象

加强河南省乡村旅游总体形象的塑造、宣传,提高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市场知名度。通过精心论证,尽快明确河南省乡村旅游的总体形象。通过积极主办、参与各种旅游交易会、推介会、欢乐节、展销会,对河南省乡村旅游进行整体宣传。对于新开发的乡村旅游产品,应该列为重点宣传项目,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和网上宣传,尽快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强化优势产品,促进产品开发

继续加强对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体的传统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强化其市场优势,持续扩大市场占有率。考虑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规律,为了保持河南省旅游产品持久的生命力,必须加强新产品开发,延长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主要是提高以文化旅游资源为主体的新兴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既增加河南省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又强化现有旅游产品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河南省旅游的吸引力。

(四)加强教育培训,提高环保意识

不明智、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往往是乡村旅游资源环境破坏的罪魁祸首,通过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宣传与教育,提高有关当事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减少这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措施。特别是乡村拥有很纯朴的气息,一旦受到破坏将会很难恢复到原来的自然状态。

(五)广泛吸纳资金,合理妥善使用

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争取国家各种专项建设资金扶持;建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进国外资金;以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广辟财源,多方集资。解决乡村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过程中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六)抓好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旅游业牵涉面广、环节众多,抓好行业管理,尤为重要。制定和完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和法规,使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有法可依,对违反法规的开发行为进行严厉惩罚,保证资源开发工作顺利进行,使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工作走向正轨。

参考文献:

[1]庄军.旅游投资环境研究[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7.

[2]庄军.旅游文化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乡村旅游开发篇9

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和人们对生活品质追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闲暇时间走出城市亲近大自然,而乡村生态旅游的出现,正好满足了这部分人的需求。

二、乡村生态旅游概念及特征

(一)乡村生态旅游概念。

乡村旅游源于19世纪的欧洲,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晚,缘起于80年代,但发展速度很快。进入21世纪,国家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为此,国家旅游局还把2006年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全国各地兴起一股发展乡村旅游热潮,而乡村生态旅游由于注重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注重当地农民的充分参与,因而乡村生态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旅游资源作为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与生态旅游的结合体,是两者相互渗透的旅游活动[1]。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目的,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化,更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提高[2]。

(二)乡村生态旅游特征。

1.乡村性

乡村生态旅游的乡村性表现在:从旅游活动开展看,是在乡村地区,而不是在城区;从旅游活动的具体要素来看,如乡村建筑、田园风光、民风民俗等具有乡村性,乡村生态旅游是农家乐的升华,旅游者吃的农家饭菜、住的农家院等,这些都体现出乡村性的特点。

2.参与性

乡村生态旅游是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政府和旅游者广泛参与的一项活动,而其经营者往往都是当地农民,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事项活动充分体现出参与性的特点。同时,旅游地为旅游者展示乡村田园风光、民风民俗及生产生活器具等旅游资源,更多的是让旅游者能够参与其中,使用生产生活器具参与农事等事项活动。

3.保护性

乡村生态旅游的保护性主要体现在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两方面,对旅游开发者而言,进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时要遵循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旅游者而言,则主要体现在个人素质提高及环境保护意识方面,旅游者在进行旅游观光活动时,应做到保护自然爱护自然。同时经营者、旅游者和当地居民要以保护环境为己任,通过人力、物力、财力等进行资助,促进当地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保证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3]。

4.教育性

乡村生态旅游的教育性表现在:旅游者到乡村开展旅游活动,并亲自参与体验农作物的种植及菜肴、奶品及纪念品制作等体验活动,使旅游者增强对农业及相关方面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自身感受,在体验田园风光及民风民俗时,自觉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乡村居民从发展旅游中受益,也会逐渐认识到保护田园风光、传统民风民俗民居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保护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环境。

三、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一)阳朔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南部。它始建于隋开皇十年(590年),现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全县总面积达1428.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万公顷,全县总人口30万人,辖6镇3乡,有壮、回、瑶等11个民族。阳朔旅游资源丰富,山青、水秀、峰奇、石怪,景观奇特。全县拥有奇峰两万多座,大小河流17条,250多个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诗句对阳朔山水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阳朔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代表性的有:

1.世外桃源

世外桃源,位于阳朔县白沙镇桂阳公路旁,是国家4a级景点。每年三月,粉红的桃花、金黄的油菜花和雪白的茹菜花、紫红的红花草,竞相斗艳,放眼望去,一片五彩斑斓的花海。沿途的田园村舍、古桥溪河、深潭溶洞,加上在田野上耕作的村民,构成一幅理想中的世外桃源景象。

2.遇龙河风光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最长的一条支流,全长43.5公里,流域面积158.47平方公里,流经葡萄、阳朔、高田等五个乡镇,人称“小漓江”。遇龙河两岸山清水秀,连绵起伏,变化万千。江岸两侧绿草如茵,翠竹葱郁。整个遇龙河景区,没有人为的建筑物,也没有任何的人工雕琢痕迹,很好地保存遇龙河畔的原始风貌,一切都是那么的纯净、自然,在这里可以看到最纯天然的山水田园风光。

3.九马画山

九马画山位于阳朔兴坪镇西北4公里处,因山峰石壁上有酷似九马的花纹而得名,久而久之就有了“九马画山”这个名字。清代学者阮元诗句“六年久识奇峰面,五度来乘读画舟”深深地表达了它对画山的眷恋。九马画山景区河流漂流全长3.5公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一漂一景的完美设计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大自然雕琢的魅力与最原始的淳朴民风,体验乡村生态旅游的乐趣。

4.十里画廊

十里画廊位于阳朔月亮山,沿途风景如诗如画,恍如人在画中游一般。主要景点有大榕树、图腾古道、月亮山、蝴蝶泉等,在这里感受自然田园风光及少数民族最淳朴的民风民俗,通过骑行可以感受每一处小景的独特魅力,感受大自然。

5.百里新村

百里新村途径阳朔、白沙、兴坪、葡萄4个镇19个村委66个自然村,如今建设已初具规模。为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便利,在这里旅游者可以看到壮美的万亩橘子园、千亩生态茶园、旖旎的漓江风光、秀美的兴坪峰林,这些要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山水画卷。

四、阳朔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据统计,2010年阳朔县乡村旅游收入达19.5亿元,占阳朔县旅游总收入的55%,接待乡村旅游570万人次,占阳朔县旅游接待总人次的70%。目前,全县从事乡村旅游工作的农民有5万多人,农家乐餐饮300多户,农家餐馆300多家,民居旅游示范村12个,近几年阳朔每年接待乡村旅游者大约200万。乡村旅游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从高田乡辐射到周边的兴坪、白沙、福利等乡镇,开发项目也由田园风光旅游发展到现在的民居旅游民俗旅游等多个项目[4]。可以看出,阳朔乡村旅游取得了一定成绩,而其中很大部分是依托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展的乡村生态旅游。但是,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以下问题:

(一)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基础设施尚未完善。

阳朔部分地区,由于资金投入力度不够,使得乡村生态旅游景区中食、住、行、游、购、娱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较简陋,设施不足。比如遇龙河景区,如果游客选择骑行观看风景,从阳朔县城至遇龙桥部分交通路况还未修建完善,极大地影响了旅游者的心情。另外,在乡村生态景区周边的餐饮住宿设施欠佳,卫生条件相对较差。

(二)产品层次单一,缺乏地方特色。

随着阳朔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村民的民居设计得像小酒店,除了吃农家饭比较独具特色外,其他并无特别之处,旅游者没有过多地与当地居民互动交流的机会,如旅游者使用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活动、采摘蔬菜水果等趣味活动体验生活极少,而只是进行简单的拍照吃农家饭。缺乏趣味体验活动使得旅游者旅游时只是走马观花,且旅游产品雷同单一,缺乏地方特色。

(三)管理水平相对滞后,服务质量较差。

由于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较晚,加之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管理水平滞后,开发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从而导致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威胁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一些景区树木遭乱砍滥伐、乱扔垃圾等,严重损害景区的美观。同时,景区部分人员服务质量较差。如游客到达景区,就会有野导对游客进行询问讲解,甚至有部分野导游强行收费的现象,严重影响游客对旅游地的印象。

(四)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地方政府只顾眼前利益,缺乏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进行粗放型开发,使得开发的速度与质量失衡,导致生态资源破坏及人力、财力、物力的极大浪费。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相对较短,极大地影响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如一些景区,在旅游旺季接待人数未进行有效的控制,造成景区旅游接待量大大超过环境承载力,使当地旅游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五、阳朔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从而加快乡村地区交通通讯及食、住、行、游、购、娱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国家应适当减免税收,加强管理和指导。在交通设施方面,与交通部门进行协调联系,开辟特色旅游专线,为旅游者提供便利。同时,加强对旅游服务接待的管理,创造舒适的旅游环境。在饮食卫生方面加强对乡村旅游接待人员的卫生知识宣传与培训,提高服务水平,让旅游者玩得开心,吃得放心。

(二)提升旅游产品内涵,打造旅游产品品牌。

充分发挥本地旅游资源优势,进行相应的旅游项目及产品的开发,如乡村田园风光、民风民俗、地方民族特色建筑等,挖掘民族文化内涵,从而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和品位,凸显自身旅游产品特色,打造属于自己的产品品牌。同时,对民俗特色进行相应的挖掘,如以少数民族壮、侗、瑶族的饮食、服饰、歌舞、建筑等满足游客的猎奇心理。旅游开发者对旅游特色产品进行相应的保护和管理,从而增强其市场竞争力,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地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合理规划,合理开发旅游资源。

在进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时,应先进行相应的调查研究工作,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潜力及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从而保证乡村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有效统一,切忌盲目追求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发展。通过政府引导作用,对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使得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旅游管理水平高低和服务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游客对旅游地的选择和评价。由于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很大部分是当地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政府应加强对基层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对一些乡村生态旅游第一线服务人员,应加强服务技能和服务意识等方面的培训。

乡村旅游开发篇10

关键词:葡萄产业;乡村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模式;实施路径;怀来县

中图分类号:F5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0-5411-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0.061

abstract:BasedonthegrapeindustryofHuailai,industrialcooperativeruraltourismdevelopmentandimplementationwasproposedwithfieldresearchmethods.throughcoordinatedoperationbetweentheindustrialstrategy,managementandmarketinglayer,anewformofruraltourismofvineyardfarmtourism,culturaltourismandhotspringtourismwasconstructed.Byconstructing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ruraltourismindustrysystem,creatingagriculturalandculturalcharacteristicsofruraltourismbrand,improvingparticipationexperienceandleisureconsumptionenvironmentofruraltourismandmore,th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characteristicagriculturecanbepromoted.

Keywords:grapeindustry;ruraltourism;industrycollaborative;developmentmodel;implementationpath;Huailaicounty

牙聪匚挥诤颖笔∥鞅辈浚西接张家口,东临北京,是“京北生态新区”的核心区。其境内南北是燕山支脉的延伸,中间是河谷平原,被称为“怀来盆地”,官厅水库坐落于盆地中部。怀来盆地处于北纬40°这一世界公认的葡萄种植黄金带上,具有千年的葡萄栽培历史,是中国葡萄之乡和葡萄酒之乡。怀来县依托葡萄种植和葡萄酒加工这一特色优势产业,开发葡萄和葡萄酒旅游,积极促进县域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获得了良好收益。本研究以怀来县发展葡萄和葡萄酒旅游为例,分析依托某一特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的模式及路径,为发展区域特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提供实践参考。

1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具有多元价值功能表现

乡村旅游是城市休闲消费需求与乡村资源旅游化相结合的一种经济活动,其本质是城市消费经济以一种主题化的消费方式与乡村独特的资源特征相结合而形成的消费行为[1],具有乡村空间性、农业文化性和自然生态性。葡萄产业是怀来县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怀来县有着优越的种植条件和悠久的栽培历史。

截至2015年8月,全县葡萄种植面积约1.8万hm2,栽培品种150多个,有长城葡萄酒有限公司、紫精葡萄庄园等葡萄加工企业35家,不同建筑风格的各类酒庄、酒堡33家,形成“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庄园式开发”等产业化经营形式和“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贸易”产业链。葡萄产业是特定地理空间范畴的农业资源和乡村文化,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具有多元价值功能表现。

1.1基于葡萄产业化经营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将葡萄产业要素转化为旅游资源要素,提高葡萄产业附加值和服务化功能

农业是开发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特色农作物种植形成的田园景观、村落民俗构成的乡村意象、农产品加工积淀而成的技术工艺与文化创意是开发乡村旅游的核心吸引物。

怀来县葡萄产业化经营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产业基础和景观资源。葡萄的规模种植和产业化区域集聚所呈现出的农业景象和田园风光,是极具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的农业旅游资源,通过旅游规划开发便可形成葡萄种植园农业生态景观型乡村旅游产品;葡萄加工积淀形成的葡萄酒生产工艺、技术流程、葡萄酒窖藏、酒文化体验、葡萄酒庄园是资源品质极高的葡萄酒文化旅游资源,通过旅游规划和文化创意开发便可形成葡萄酒庄园文化体验型乡村旅游产品。

以葡萄种植和葡萄加工为节点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可以有效地促进葡萄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使葡萄产业由原本的农产品生产转型升级为集农产品生产、农业旅游、文化体验等多功能融合的综合性产业,有利于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服务化功能。

1.2基于葡萄产业链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促进产业链资源整合,提高产业的关联效应

农业产业化经营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种植结构,将农产品加工、商贸流通、金融服务、物流运输、旅游休闲等多种产业形态与农业相融合,构成以产业关联为特征的综合型产业链和以价值创造为特征的多元价值链。

在葡萄产业链上,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展销、葡萄(酒)消费体验等各环节蕴含着生态、景观、文化、健康等旅游休闲元素。在葡萄种植环节,依托葡萄种植农业生态景观,以葡萄园为核心吸引物,开发葡萄园观光、葡萄采摘、科普推广、葡萄展销、特色餐饮、农家度假等葡萄种植园休闲度假旅游业态;在葡萄酒加工环节,依托葡萄酒庄的葡萄酒工艺和窖储景观,以葡萄酒为核心吸引物,开发葡萄酒工艺参观、葡萄酒品鉴、葡萄酒知识推广、葡萄酒展销、特色餐饮、庄园度假等葡萄酒文化旅游业态,形成以葡萄和葡萄酒为关联品的葡萄产业链和产品价值链,带动葡萄种植、葡萄酒加工、葡萄酒消费体验、葡萄酒商贸流通、葡萄(酒)旅游休闲等产业链协同发展,拓展产业链的长度和宽度,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点,促进产业链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提高产业关联效应价值。

1.3基于葡萄产业集群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有利于形成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提高产业聚集效应

截至2015年8月,怀来县葡萄酒产业年产值超过40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32%,葡萄产业呈现集群式发展,形成葡萄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经营组织体系以及种植农户、经纪人、合作社、加工企业、销售商等市场主体。

依托葡萄产业集群开发乡村旅游,可以在葡萄产业集群的基础上衍生培育出乡村旅游产业集群。乡村旅游经营主体通常规模小,数量多,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可以通过共同的市场战略和共同为游客提供服务而将各经营主体组织起来,形成资源共享与分工协作体系,创造资源优势、成本优势、市场优势和创新优势,形成区域旅游品牌,推动大旅游发展,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

从旅游者角度来看,乡村旅游是游客在客源地和乡村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一种空间活动。正是这种游客的空间移动将乡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系起来,带动乡村交通运输、住宿餐饮、商贸流通、金融保险、文化创意、教育科技等服务业的发展和农业衍生品的开发,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转型升级。

2怀来县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葡萄和葡萄酒旅游已成为怀来县乡村旅游发展特色。怀来县充分发挥葡萄产业特色优势和东临北京的区位优势,在怀来盆地官厅水库沿岸,沿高速公路、国道、省道以及县乡道公路两侧的12个乡镇60多个行政村发展乡村旅游区,着力打造“百里葡萄长廊”和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区。

2014年,全县接待游客4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亿元,其中80%以上游客是来自北京的自驾车乡村旅游。2015年,全县已建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06个,培育葡萄酒庄、酒堡、生态园37家,乡村农家乐350多户,果蔬采摘园12家,乡村旅游服务从业人员36000人以上,形成“鲜食葡萄采摘+农家食宿”为主题的“农家乐”旅游、“葡萄酒庄观光+葡萄酒文化体验”为主题的葡萄酒庄园旅游、“葡萄酒品鉴+温泉养生”为主题的葡萄温泉旅游等乡村旅游a品。

但是,怀来县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阶段,2015年暑期调研发现,该县葡萄和葡萄酒乡村旅游开发在规划建设、景观特质性挖掘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2.1以葡萄和葡萄酒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开发缺乏统筹的规划建设,旅游市场营销不到位

旅游规划建设是一个有序、有度、有控的项目管理工程,按照规划控制的空间范围一般包括区域旅游规划、目的地旅游规划和旅游景区规划,只有在这三个尺度上统筹规划才能提高旅游开发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怀来县葡萄主产区主要分布在官厅水库沿岸,水库南北两岸的东花园镇、小南辛堡镇、土木镇等乡镇以生产酿酒葡萄为主,水库西岸的桑园镇以生产鲜食葡萄为主。这一区域的乡村旅游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临近公路的村庄及农户利用交通便捷优势开办“农家乐”,提供初级的葡萄采摘、农家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二是葡萄酒庄开办葡萄酒旅游,提供简单的葡萄酒庄观光和葡萄酒品鉴活动;三是利用葡萄产区的地热资源建设温泉酒店,提供温泉旅游服务。

“农家乐”和葡萄酒庄旅游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内容单一、重复模仿、过度竞争、效益不高的初级观光旅游态势,温泉酒店也处于住宿、餐饮、洗浴等温泉旅游的初级阶段,这三种旅游形式在区域布局、市场定位、设施配套、服务功能、旅游线路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衔接与互补,未能依托葡萄产业形成乡村旅游链条和旅游线路,缺乏区域层面、目的地层面、旅游景区(点)层面以及旅游形式之间的统筹规划,乡村旅游开发停留在较低层次的农家乐、葡萄酒庄观光、温泉酒店接待等低端旅游项目开发上,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的表达,市场推广缺乏营销战略和品牌形象,旅游服务缺乏完善的目的地设施体系和服务规范。

2.2以葡萄产业为背景的农业景观核心价值未得到凸显,乡村旅游开发产品雷同

葡萄产业景观是一种典型的农业景观。农业景观是以乡村聚落环境为背景,以农业活动为本底,由历史、人文等因素构建的农业土地景观形态[2]。农业景观是农业活动长期积累演变而形成的一种人地关系,是乡村区域的地理、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与当地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人文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人地生态系统。

农业景观的特质性表现在其具有复合的生产、生活、生态模式,反映着人与自然综合协调的内在联系,蕴含的资源和文化多样性是乡村旅游开发的活力源泉。葡萄产业景观的生产性源自葡萄种植和葡萄酒加工,是农业生产过程中自然和农业文化的有机结合与不断发展;其生活性源自葡萄生产者居住村落,是村落居民长期生活积淀和发展形成的乡村环境、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等生活形态;其生态性源自葡萄生产的人工生态系统,是葡萄生产周期性、循环性、再生性的土地利用形态,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有机融合,构成葡萄产业景观核心价值。

怀来县有着千年的葡萄栽培历史,环绕在官厅水库沿岸的葡萄产业化种植和风格各异的葡萄酒庄酒堡就是独特而壮美的景观,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但是,目前依托葡萄产业已开发的乡村旅游主要是葡萄采摘、农家餐饮、农家住宿、葡萄酒庄观光等类型,项目雷同,简单模仿,重复建设,过度竞争。

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未能有效地针对农业景观特质性进行深度开发利用,只是将葡萄产业景观单一化地作为一种游览元素,忽略了葡萄产业景观的核心价值,忽略了葡萄产业发展的历史内涵与生态结构,忽略了农业土地的文化信息与生活特征,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开发品质和葡萄产业旅游价值功能。

2.3以农户为主体的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低,服务不规范

乡村旅游经营者主要是当地的农户,从业人员也主要是当地居民,经营管理知识和旅游服务技能相对缺乏,乡村旅游交通、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网络通讯、停车场等公共设施建设以及乡村酒店、餐馆、游客中心等旅游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落后,制约着乡村旅游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提高。例如,“农家乐”旅游项目属于典型的农户家庭经营形式,农户利用自家的房屋开办旅游餐饮和住宿,利用自家的葡萄园开办葡萄采摘,家庭成员是主要旅游服务劳动力,经营规模小、经营内容单一,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同时,从市场准入来看,“农家乐”旅游项目缺乏基本的准入条件和服务质量规范,缺乏旅游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致使乡村旅游被固化在表层化的“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摘农家果”的活动项目上,缺乏深层次的乡村文化和农业景观特质性内涵,不易形成难以模仿的核心资源,导致照搬、模仿、雷同式的规模扩张现象突出,严重影响着游客的满意度、入住率和重游率,乡村旅游品质难以提升,旅游收入难以提高。

3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的模式构建

怀来县葡萄产业化经营为乡村旅游开发提供了强大的产业基础,葡萄种植贡献了田园农业景观,葡萄加工贡献了葡萄酒工艺景观和葡萄酒文化景观;怀来县葡萄产区地热资源丰富,在官厅水库西岸和北岸呈条带状分布,地热水温高达88℃,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很高的保健医疗价值,与葡萄酒文化相融合,贡献了葡萄温泉休闲养生旅游景观。据此,依托葡萄产业及其相关资源,提出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3.1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

协同理论认为任何一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系统的整体功能。产业作为一个系统,具有系统内部的集成特征,产业内各要素之间或不同产业之间存在着关联关系,相互作用协同发展[3]。

基于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需要两个产业条件支撑:一是将葡萄产业要素转化为旅游资源要素,以葡萄和葡萄酒为主题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使葡萄产业和乡村旅游业两个原本独立的产业系统转向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以实现共同演进与融合发展;二是乡村服务业配套发展,通过乡村旅游开发带动城乡之间、不同产业之间要素的流动,促进交通运输业、餐饮服务业、商贸流通业、金融服务业、文化创意业等乡村服务业的发展,进而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配套支撑。这种依托产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某一特色农业开发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称之为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其运作机理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包括三个层次的协同关系,即产业间战略协同、产业间管理协同和产业间市场协同。葡萄产业与乡村旅游业是渗透性、融合性协同发展,乡村服务业与乡村旅游业是配套性、关联性协同发展,通过产业之间战略层、管理层和市场层的协调运作,有利于促进各产业要素及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整合,形成产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及协同演进发展态势。

这种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区域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渗透融合,“以农兴旅,以旅带农”,适合于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规模效益较为显著的地区,把特色农业的田园景观、农产品加工工艺、农业体验与农产品消费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参与式、体验式的乡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拉长农业产业链和旅游价值链,形成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服务业、乡村旅游业协同发展的新兴乡村产业体系。

3.2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的业态类型

根据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可以为怀来县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提出三种发展类型:葡萄园农家乐乡村旅游、葡萄酒庄文化乡村旅游和葡萄温泉养生乡村旅游(图2)。

在鲜食葡萄种植区,以鲜食葡萄产业化规模种植为基础景观,以葡萄种植园生态旅游为主题,开发“葡萄园风光观赏―科普推广―农事体验―葡萄展销―休闲度假”参与体验型葡萄园农家乐旅游产品组合,适应现代游客追求生态环保、参与性、情感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在酿酒葡萄种植区,通常坐落着不同建筑风格的葡萄酒庄,这些酒庄通常拥有自己的葡萄酒庄品牌和葡萄种植园,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葡萄酒窖藏、葡萄酒展销、葡萄酒文化体验于一体。

以葡萄酒庄园为基础景观,以葡萄酒文化旅游为主题,开发“葡萄酒庄观赏―葡萄酒工艺参观―葡萄酒文化体验―葡萄酒展销―葡萄酒庄园酒店”休闲度假型葡萄酒文化旅游产品组合,适应现代游客追求自然健康、时尚典雅的休闲度假文化旅游需求;在葡萄产区的地热资源带上,以葡萄温泉小镇为基础景观,以葡萄温泉养生旅游为主题,开发“温泉保健医疗―葡萄酒保健养生―葡萄温泉度假”保健型葡萄温泉养生旅游产品组合,适应现代游客追求休闲养生、健康生活的旅游消费需求。

4依托葡萄产业开发乡村旅游的实施路径

4.1加强乡村旅游规划建设,构建以葡萄产业为背景的乡村旅游产业体系

旅游规划是发展旅游业的顶层设计。编制乡村旅游规划是通过对乡村旅游资源条件和市场条件的分析,以市场营销为先导,提出乡村旅游开发的方向、目标与实施路径,促进乡村旅游开发适应旅游需求发展新趋势。“原乡规划”的“自然之道”、“天人合一”观点反映了乡村旅游的本质内涵,尊重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倡导游客真正回归到原真性的乡村[4]。

产业协同型乡村旅游规划,不仅强调要保护乡村的原真性,而且强调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相关支撑产业以及配套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发展。怀来县依托葡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应遵循“原乡规划”思想和产业协同发展理念,在县域、村镇和景区三个空间尺度上统筹编制乡村旅游规划。在县域尺度范围内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将葡萄产业优势转化为特色旅游资源优势,对全县的旅游产业定位、发展目标、空间结构、交通可达性以及服务设施网络加以引导与政策控制;在村镇空间结构上,将葡萄特色村镇和葡萄酒庄连片整合转化为乡村葡萄(酒)旅游地,编制村镇旅游地规划,对其旅游交通、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服务体系等旅游开发项目进行规划设计,适应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共同需要;在景区空间结构上,以葡萄种植园、葡萄酒庄、“农家乐”、温泉等为葡萄产业节点,编制葡萄(酒)旅游景区规划,对景区的景观系统、交通系统、标识系统、游客服务系统、建筑设计、工程标准、投资控制等开发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满足游客观赏游览需要。

通过县域、村镇旅游地、旅游景区三个层面的规划建设,形成以葡萄产业为背景、葡萄和葡萄酒文化楹诵奈引物、旅游地接待设施与服务为支撑、乡村服务业配套发展的特色乡村旅游产业体系,促进葡萄产业、乡村旅游业和乡村服务业协同发展。

4.2实施乡村旅游整体营销战略,打造以葡萄和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品牌

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在城市。城市居民由繁华都市到乡村旅游是一种时空的跨越,从快节奏转向慢生活,从工业制造转向自然生态,感知乡村的历史文化,愉悦心情,缓解压力,增长知识。

面对乡村旅游这种观光、休闲、体验、教育等多元需求状态,乡村旅游产品开发应深入分析资源条件和客源目标市场,在保持乡村原真性和产业背景固有特色的基础上,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及乡村旅游产业价值体系,在实践中处理好经济、生态、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满足游客和当地居民的需要。

怀来县依托葡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应以北京自驾车休闲旅游为一级客源目标市场,以葡萄和葡萄酒文化为主题树立乡村旅游市场形象,借助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交通干线优势,在怀来县官厅水库沿岸重点开发三大葡萄旅游功能区:一是官厅水库南北两岸酿酒葡萄主产区,以葡萄酒文化为核心吸引物,发展葡萄酒庄园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区;二是官厅水库西岸鲜食葡萄产区,以葡萄产业化种植农业景观为核心吸引物,发展葡萄园农家乐乡村旅游区;三是官厅水库西岸―北岸地热分布带,以葡萄温泉为核心吸引物,发展葡萄温泉休闲养生乡村旅游区。

这三个区域旅游文化协调、旅游功能互补、空间布局衔接,形成主题鲜明的葡萄产业乡村旅游集聚地。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实施全域葡萄旅游营销战略,搭建营销平台,通过政府旅游官网、移动互联网、电视媒体、葡萄(酒)节庆活动等渠道,对怀来县葡萄产业和葡萄(酒)旅游进行整体营销和宣传推广,把怀来县葡萄(酒)旅游打造成京西乡村旅游第一品牌。

4.3加大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以参与体验和休闲度假为特征的乡村旅游消费环境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是影响乡村旅游消费环境的主要因素。怀来县发展葡萄产业乡村旅游,通过在官厅水库沿岸开发葡萄园农家乐乡村旅游区、葡萄酒庄园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区、葡萄温泉休闲养生乡村旅游区,可以形成环湖(官厅水库)葡萄(酒)旅游产业集群。

据此,怀来县乡村旅游基础设施提升建设应抓住三个重点:一是加强村镇旅游地和旅游景区之间的交通路网建设。怀来县有2条高速公路、1条铁路客运线,均由北京为起点穿越而过,乡村旅游的外部交通通达性较好,而内部交通的网络化连接不够,建议沿官厅水库南、北、西三岸修建乡村旅游葡萄观光路,并与穿经该县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相连接,建设相应的加油站、停车场、旅游标识、游客中心等服务设施,形成串联葡萄种植村、葡萄酒庄、温泉酒店等乡村旅游项目的交通网络,适应中短途自驾车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二是加强村镇旅游地通讯网络设施建设,推广“互联网+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积极运用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技术提高乡村旅游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服务水平,开发乡村旅游线上运营与线下消费体验相结合的运作机制,建立完善的“农家乐”、葡萄酒庄、葡萄温泉乡村旅游产品在线销售与预定系统,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游览行程及餐饮住宿预定服务,提高旅游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三是推广实施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5],制定乡村旅游技术服务质量地方标准,规范乡村旅游经营服务行为,对葡萄园农家乐、葡萄酒庄、葡萄温泉酒店、旅游购物商店等乡村旅游项目进行品质认证管理,通过检查评估达到质量标准要求的颁发品质认证标识,激励乡村旅游经营者提高经营信誉、规范服务行为、保证产品质量,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消费环境。

参考文献:

[1]王瑗.大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地经济重构[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0):111-116.

[2]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8):104-110.

[3]王兴明.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13(5):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