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企业合规心得体会十篇企业合规心得体会十篇

企业合规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7:01

企业合规心得体会篇1

一、道德资本铸就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功

道德资本是指道德与企业文化和企业价值相结合,融入生产理念并增进社会财富的能力,也能外化为一种企业理。它包括企业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制度体系、企业价值观念、伦理道德等。道德资本与其他资本的不同点在于:它是能促进经济实体增值、保值的人文动力,更是一种理性精神体现,最大限度帮助企业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核心竞争力是指隐含在企业产品和服务中根深蒂固并互相弥补的知识、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组合。通过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企业创新能力发展出来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使企业按照世界高水平完成核心流程,支撑现在的竞争优势,保持和发展未来的竞争优势。伦理道德关系将会影响企业的整体利益,构成企业内外部关系的核心。道德资本的形成,能够反映道德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且契合的作用,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管理行为和经营方式。道德资本俨然已经成为企业成长与发展过程中稳定而深远的优势影响因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房地产企业应当主动把“道德的血液”注入的自身,习惯成自然,以道德自律。壮大德之基,房地产企业才能兼济天下。

(一)“义”与“利”之间博弈权衡

人类价值有两种最基本的类型:功利价值与伦理价值。这也是人类最根本的价值取向。在企业运营当中,也就产生了以盈利为目的的功利性的“利”与社会责任的道德伦理性的“义”,使得企业在内部治理与生产活动以及竞争与合作过程中,处处体现出“义”与“利”之间的博弈权衡。房地产开发商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为房地产市场和中国经济发展做出很大贡献;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为其市场强势地位所骄纵,已经习惯于暴利回报而无视商业道德,捂盘惜售、哄抬价格的案例不胜枚举。企业伦理是指企业经营以合法合理的方式获取收益,处理好企业利益与内部职工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其他利益相关者利益。企业的伦理管理要求管理者能够主动从社会公认的伦理道德规范出发,使其管理制度、公司治理、战略目标、经营理念等符合伦理道德规范,建立并维护合理、和谐的行业环境和市场经济秩序。

然而,利润关系与企业命运息息相关,“利润最大化”经营目标使企业在“义”与“利”之间的权衡显得更为复杂、矛盾,容易造成两者之间的失衡,从而“误入歧途”。“义”与“利”之间的博弈就要求企业在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上将企业利益与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相结合,找到“义”与“利”的统一。客观看,企业的道德资本相当于无形资产,同样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引导企业创新发展的正确方向,赢得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和认可,打造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效应。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今天,利润已经不是衡量一个企业真正价值的唯一指标,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对企业的声誉、企业间的合作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责任俨然已经成为一种强大的企业竞争力。

(二)竞合共赢的正能量

有道德的房地产开发商通过竞合共赢获得正能量,其道德资本的集聚是实现其市场能力的基础条件。市场调研与预测、企业策略形成与实施、目标客户选取与维护、广告宣传与媒体策略等市场行为,都体现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原则对企业的重要性。

1.持续长久的营销网络

持续而又长久的营销网络构建与维护,离不开良好道德资本的构筑与积累。房地产企业要构建一个具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营销网络,必然拥有一个良好而稳定的供应渠道、高质量的客户群体和良好的商业信誉。只有依靠企业道德资本的支持,始终以顾客为导向,站在顾客权益和企业信誉的角度上,把重点放在稳定高质量产品和提高服务质量,使企业与客户、营销网络与社会群体之间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交互关系,才能建立真正具有竞争力的市场营销网络和市场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空间。因此,房地产企业的道德资本能有效维护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和谐关系,它是实现企业竞合共赢模式必不可少的资源。

2.有效的低成本策略

房地产企业的重要成功因素之一即是低成本经营策略,在最高程度上为企业增加整体利益。但是无下限的低成本策略并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房地产企业只有合理的成本定价,与竞争对手维持和谐状态,才有益于维护行业的平稳发展,能够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其次,在与相关组织和群体进行交易活动时,也必须考虑他们的相关利益。与关联机构和社会团体保持稳定而融洽的发展关系,能获得社会群体更为广泛的支持和配合,更有益于企业营销活动的顺利有效开展。最后,房地产企业必须以客户为导向,保障和维护客户权益,提高顾客心理满意度。这样才能吸引新老客户购买、扩大销售量,也能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和增强企业竞争力。因此,房地产企业道德资本的构筑和积累是企业拓展利润空间的有效途径。

3.竞合共赢的社会交换过程

房地产企业通过拥有的资源与其他社会主体交换取得需要的资源,参与各种各样的社会交换。在当今分工精细化的社会条件下,企业所拥有的或者支配着的资源必然能够直接或间接满足另一个企业的某方面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房地产企业能不能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和认同决定了企业能不能通过参与社会交换实现降低成本、取得收益的目标。企业社会道德资本是企业获得社会支持和认可的生动体现。

二、社会责任外化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能

企业社会责任是西方正在兴起的一种企业哲学伦理学,通常指与主要利益相关者、价值相联系,遵从法律并尊重人类、社会和环境的一系列政策和实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作为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对厚德的推崇与实践,在更广的范围内具有普适性,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企业可以将对厚德的诠释与地域、行业、自我特征相结合,这种结合的本质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过度地追逐经济利益的最大化,经常会引发一些诸如产品质量问题与消费者权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恶性竞争与和谐相处等矛盾的激化。房地产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企业内部职工和客户的忠诚度、提高企业品牌形象和企业商誉,就能享受到在履行社会责任之后对企业经营业绩、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企业价值带来增值潜力和可持续收益。可见,房地产企业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经济方面,还体现在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方面。

(一)赋予企业社会责任的必然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房地产企业实现收益最大化的方式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一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内部管理经营成本;二是减少社会性的支出。但是,这些方式与企业应该要增加环境保护和治理等社会责任相背离。虽然最近几年房地产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履行其社会责任,但并未形成长效机制,而这就需要取得经营的合法性和相关法规条例的规定。这个过程漫长且昂贵,只有降低交易成本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这又可以通过交易双方对社会伦理道德准则的遵守,大大地降低双方交易成本、风险成本等,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考虑自身的财务和经营状况、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考虑到对其他利益相关者造成的影响并使商业运作活动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是包括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和道德的综合责任。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其生存与发展与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只有积极地承担社会责任,在考虑经济收益的同时考虑到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才能为获得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二)从战略眼光看待社会责任

房地产企业在面对金融危机和楼市不断调控的严峻挑战下,更需要形成有利于社会和谐和公共利益的社会责任意识。企业社会责任战略俨然已经成为企业核心战略的一部分。而形成并且提升房地产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动力因素是建立在利润驱动基础上的企业整体发展观,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用战略的眼光看待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意识是当今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从长远角度来看,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无疑是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行为。房地产企业亦应该建立一套新的企业发展观、价值观,争取最大限度地维护股东利益之外的其他所有社会群体的相关利益,包括职工、顾客、债权人、竞争对手、环境以及整个社会其他公共利益等,还应该把社会责任看成是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和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企业应该把社会责任纳入到发展战略,看作是企业谋求发展的方法和途径。房地产企业还应该主动把个人利益、企业利益、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在追求最大收益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机制创新整合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

从伦理视角分析,房地产企业的机制创新关键在于文化机制创新。良好的文化机制包括企业文化观念、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道德伦理规范、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能够使企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保持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竞争力。机制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作用主要是整合企业内外资源:首先,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思想能够激励企业职工积极进取、为企业做贡献,更能够有效推动人力资本的提升;其次,企业文化能够通过其特殊途径或方式从外部获得的资源转化成为企业的内在竞争优势,从而逐渐增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文化是内部职工整体心理定势的主导意识,是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宗旨、管理理念的集中体现。它属于抽象意识的范畴,其价值往往是很难被评判的,但其地位确实已经被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将会影响到企业的文化力量,进而影响内部职工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将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产生重大影响。良好的企业文化能够充分挖掘职工的潜力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使相关利益者能够更加主动和自觉地为企业创造价值。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仅仅是企业内部职工所重视的问题,它所体现的社会责任、安全保障等方面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可以极大提高房地产企业的软实力。

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只能基本上规范企业职工的行为,而要更充分的发挥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职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则需要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导和企业机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从而建立和维护企业良好的内外伦理道德秩序。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职工有积极的引导作用,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而基于房地产企业文化的机制创新,对房地产企业的其他各种非文化资源具有强大的整合功能,在无形之中增强企业内部职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本和企业商誉。

四、制度创新释放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效率

企业制度体现为企业经济关系,是把伦理道德追求和内部建设理念化为经济运行和发展中的重要规定或行动准则的承载体。房地产企业需要建立起支持机制创新的体系制度,这样才能使企业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率。企业制度不仅包括具有法律强制性的正规制度,如企业合同管理制度等,还包括依赖于社会公众舆论和企业社会责任的非正规制度,如道德伦理制度等。从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过程来看,企业在确立治理结构的安排时,能够考虑在谋求公司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兼顾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就能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高效率。

企业合规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基本内涵,基本原则,重点要求

〔中图分类号〕D26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1)06-0005-03

国有企业党组织是党在国有企业中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提高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促进企业科学发展,以及推进整个党的建设科学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的基本内涵

科学化的本意就是认识、把握和遵循规律。所以,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首先要求按照科学规律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这规律,既包括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与活动的规律,也包括国有企业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内在要求而运行的规律,还包括国有企业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强化自身建设和发挥自身功能的规律。而所谓认识、把握和遵循规律,就是在认识规律的基础上,形成指导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正确发展的科学理论、科学制度和科学方法,再把这一理论、制度和方法用于企业党的建设实践之中的过程。所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就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按照国有企业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自身建设规律的基本要求,通过企业内部各项制度建设和体制机制的完善,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加强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确保国有企业有效承担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不断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和企业各项工作落实的过程。

按照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这样一个目标,实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就必须把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和推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把保证国有企业更好地履行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确保党组织科学地参与决策、主导用人、有效监督,全面提高党建工作质量和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有利于发挥党组织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实现企业劳动者共同富裕的良好局面。

具体来说,实现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首先要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条件要求的国有企业党建科学理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理论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理论和中国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深入研究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现实条件,研究推进党的建设和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内在联系,研究把党的建设融入国有企业中心工作和企业管理的相关原则、机制、途径和方法,研究党的组织活动规律与现代企业制度运行规律之间的结合点,研究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互统一的规律性要求。

其次,要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制度。第一,制度要合乎国有企业经营运作的基本规律和在这一领域党的自身建设与活动规律的客观要求,具有清晰明确的规定内容,减少弹性,便于在实际工作中具体操作。第二,制度不仅要有实体性内容,而且要注意程序性内容;不仅要有明确的活动和行为规则,而且要有保证这些活动和行为规则真正落到实处的相关措施规定。还要避免那类只有各种“不准”,但对于违背了“不准”却无能为力的所谓制度。第三,制度要注意体系性。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涉及很多方面的制度,如领导制度、决策制度、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党内民主制度、监督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如果在内容和操作程序上不配套,构不成体系,甚至相互之间有冲突、有矛盾,那制度的效力就会大打折扣。第四,要注意形成科学的制度环境。所谓制度环境,包括制度制定和执行的必要组织机构、人员安排、工作体制和机制乃至人们对待制度的观念。如果制度制定出来没有人负责落实,没有人负责监督,或者由于体制机制不顺畅在实际中无法得到贯彻,或者由于人们缺乏对待制度的正确观念不重视制度的执行,那么制度也会失去应有的意义。

再次,要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国有企业党建科学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贯穿于实际工作的各个方面。过河要先解决桥或船的问题,没有正确的方法支撑,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在实际中也很难按照预定目标顺利进行。这里的方法,当然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但是,具体到工作中,则必须把这种方法论原则和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实际工作中具体操作层面的方法。例如,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做好党员队伍管理和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正确处理和协调企业内部各种关系形成有利于企业党的建设发展的良好环境的方法,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等等。

二、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的基本原则与衡量标准

为保证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的实现,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始终坚持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的基本原则,并形成衡量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的客观标准。否则原则不到位,会使工作在实施过程中走样;标准不科学,会使工作在实际中产生随意性。

(一)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的基本原则。从当前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形势要求来看,从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执政中工作的固有规定性来看,从推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要求来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应始终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对国有企业政治领导的原则。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的政治优势,也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基本条件。1989年8月,党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规定:“党在企业的基层组织处于政治核心的地位。”十七大明确指出:“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中党的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开展工作。”〔1〕(p83)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对于确保国有企业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国有企业中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和党管人才的原则,都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只有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才能更好地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在企业中切实得到贯彻执行,保证企业运行中各种重大问题的处理、重大事项的决策、重要人事的任免,以及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得到有效的监督。并为保证企业职工的各项权益得到落实,企业各方面人才的作用得到应有的发挥提供基本条件。

坚持围绕企业中心开展工作的原则。企业是经济组织,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体现它的经济效益。国有企业能否为社会主义作贡献,也首先取决于企业在发展中能否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所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能否围绕企业中心开展工作,保证企业的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促进企业科学发展,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关键,也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应有之义。围绕企业中心开展工作,就要使企业党的建设有利于企业全面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利于解决制约国有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有利于推进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规章制度、转变发展方式,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企业中心开展工作,还要通过加强企业党的建设来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创新,对企业整个工作的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党的领导体制创新、组织制度创新、党内民主制度创新、反腐倡廉制度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等等,都不仅会给企业党组织本身带来生机与活力,而且会给整个企业发展带来生机与活力,因为党的建设创新,会促进人的思想观念转变,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会从体制机制方面为企业创新提供更为有利的内部条件。围绕企业中心开展工作,还要通过加强企业党的建设来促进国有企业的和谐稳定。企业党的建设包括基层党组织维护和实现企业职工利益,协调企业内部各种关系,解决群众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党员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等等。所有这些对于构建一种有利于企业健康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是很有意义的。

坚持遵循企业发展规律的原则。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必须遵循企业发展规律,这是党的建设推进企业发展的前提,也是保证党的建设自身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就需要明确党组织在国有企业中的功能定位,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框架下正确处理好“新三会”和“老三会”的关系,把党的组织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融入国有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规范中,把党组织参与国有企业重大问题决策与董事会依法决策结合起来。遵循企业发展规律,还需要从国有企业的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创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管理体制。国有企业在不同的地区、行业、领域,会有不同的发展规模、组织形态和管理体制,所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既有一般性的共同要求,又会有各类企业中党的建设不同的特点,要真正把党的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就要求我们必须研究各类企业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做好企业党建工作并不断改进和创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方式。

坚持通过党建工作促进企业责任落实的原则。由于国有企业担当着自身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党的建设的重要职能,就是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好自己的这些责任。从这个方面来讲,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要通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促进企业提高效益、健康发展,还要通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保证企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使企业真正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成为党和政府应对各种经济危机和重大突发性事件的坚强后盾。同时,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还要通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督促国有企业自觉履行各种社会责任,使国有企业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

(二)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的衡量标准。科学化是对规律的遵循,而规律是能够重复出现的东西。我们说一个事物的发展有规律,就是说在相同条件下,能够出现相同的现象。既然如此,科学化就是能够检验的,而这种检验,当然需要相应的衡量标准。

设置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的衡量标准,首先要有利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即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的要求和企业发展的实际,形成合乎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定位、基本功能展示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机制。其次,要有利于企业合乎自身规律要求的科学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健全完善,有利于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即通过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使企业从决策到执行到监督都能够更顺利而科学地运行,使企业内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再次,要有利于党的建设整体目标的实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设置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标准,必须放到党的整个建设大背景下来考虑,使其能够对整个党的建设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

本着这样一些基本原则,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的衡量标准,就应该是:第一,保证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基本功能的充分发挥;第二,保证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的顺利运转;第三,保证企业内部各方面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第四,保证企业的各项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能够得到切实履行;第五,保证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能够对党的建设整体工作发挥积极作用;第六,保证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国家各项法规制度能够在企业得到真正贯彻;第七,保证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成员能够清正廉洁、忠于职守。

三、实现国有企业党建科学化的重点要求

实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从目前一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实际来看,在国有企业中加强党的建设,还有很多体制机制方面没有完全理顺的地方,如领导体制、监督机制、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机制、党组织维护职工权益的机制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有待于通过深化改革,从体制、机制层面来解决。我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本身就需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能照搬国外特别是西方国家现代企业制度的现成模式,就要考虑在中国必须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这个基本现实。

实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在提高企业领导班子能力方面下工夫。企业党的建设能否搞好,领导班子是关键,所以,首先要提高领导班子成员对企业党的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实践证明,凡是党的建设搞得好的企业,都是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主要领导认识到位,思路明确的企业。其次,要提高领导班子成员抓党建工作的实际能力。企业党建既然是一门科学,就会有自己工作的特殊要求,不熟悉或不十分熟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就会在工作中找不到头绪,抓不住重(下转第11页)(上接第7页)点。工作也就很难抓出成效。再次,要增强领导班子成员对抓党建工作的责任意识。有没有责任感,对工作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只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把抓好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当成自己工作的本分,当成自己工作的责任来认真对待,才有可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实现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必须形成对国有企业工作的科学评价考核体系。对于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现实中有些地方明显存在把重要性、必要性都停留在文件上和口头上的情况,就是人们常说的讲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一些领导认为生产是硬指标,党建是软指标。而形成这种认识也是因为我们的国有企业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本身还不够科学,没有能够真正对企业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形成硬约束。这就需要在健全完善国有企业工作评价考核体系方面下工夫,把做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作为考核的指标之一,把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从软要求变成硬约束。

参考文献:

企业合规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国有企业;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F4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6-0126-01

毕业生迈入社会,走向职场的第一步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好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就业错位”,使学与用更加紧密结合,使得毕业生的人才效益、企业效益、社会效益得以彰显。没有明确目标的职业生涯是很难获得成功的,实际上,只有4%的人获得成功,而他们成功的共同点都在于,他们为自己的职业生涯早早明确的目标,并始终坚持。职业规划在企业中,越来越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对企业对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国有企业中就业的大学生,及时开展在企业中的职业规划,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争取早日完成在企业中的人生定位,最终成为企业中的核心成员。积极将职业生涯辅导引向个体连续的生涯发展上,融入到个体的自我发展进程、角色发展的进程中,直至扩展到终身发展的领域和范围。所以,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很有必要的。对社会而言,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缓解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之间的错位性矛盾,优化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组合,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同时帮助个体解决与工作有关的心理压力,缓解个体与职业之间的矛盾,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对企业而言,基于人才的稳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于是企业的发展强大;对个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帮助个体正确地选择职业、获得职业、适应职业以及发展职业等,来体现个体的价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职业规划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政策、机构和指导老师的支持,企业职业生涯规划也只能是一好看的“花瓶”,起不到任何效果。企业领导和组织者应对职业生涯规划有相当的重视,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引进专业的指导老师,开设培训课程,同时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点,让大学生在职业上发生迷茫时、站在十字路口时,能及时的摆正船头。同样,大学生感受到企业的重视,人尽其用,人才稳定,也利于企业的发展。定期评估职业规划效果,是评价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性的重要方法,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估:一是达到大学生和企业目标;二是考察项目所完成的活动;三是绩效指标变化;四是态度的心理变化。经常对职业生涯进行评估,来考察企业设立职业生涯机构是否有成效。同时,有效的、成功的职业生涯管理也会促进更多的大学生主动的参与进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去,从内心上接受职业规划,积极参与就会亲身体会到职业生涯管理是自己的一项需求,可以起到激励大学生的作用。

职业生涯规划在国有企业中的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过程中必不可少,它有助于员工发现、确立自己的人生志向,平衡家庭、事业之间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在职业变动的过程中,面对易变的工作需求,进行恰当的调适。在现代社会,国有企业中的大学生不仅把职业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还应该借助适合的职业来实现自己美好的人生理想,职业生涯规划为其事业成功提供了科学的技术和基本的方法,实现企业与员工双赢。

国有企业中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一项战略措施,建立员工与企业互动发展的共同愿景,有利于大学生阶层与企业形成利益共同体。它既能为大学生职业发展提供动力,又是实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战略目标的有效举措。

义煤集团公司是我国在其行业内的重点国有企业,也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大型工业企业之一。在本世纪,坚持稳妥、高效的原则,抓住良好的发展机遇,通过新建、扩建与并购的手段,实现了超常规的扩张。Ym集团公司始终坚定不移地贯彻纵向一体化战略,突出主业,实行集中化管理,合理开发和配备资源,力求更大更快的发展。

集团公司在人员调整过程中,开始贯彻职业生涯管理的观念,同时根据企业需要,结合员工自身特点,为员工提供成长机会,充分体现了企业对员工的重视和对员工的尊重。公司同时着力于团队精神的培养,科学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为公司人力资源的开发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良好氛围。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近十几年在发达国家兴起的一种新兴人力资源管理技术,企业可以通过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来充分开发企业人力资源,从而创造一个高效率的工作环境和引人、育人、留人的工作氛围。虽然中国企业应用这一方法较少,但仍有部分企业进行了尝试,如Ym公司以新进大学生为切入点,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希望通过此成功案例分析,可以了解中国企业开展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路,成功的奥秘,验证本文的相关论点,坚定中国企业运用这一有效方法吸引、留住、培养、使用好大学生。

企业合规心得体会篇4

但是,另一方面,中国医药市场正以较高的速度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2012年底,我国医药产业总资产16408亿元,同比增长18.4%。2012年完成产值18255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化学药品原药3305亿元,同比增长16.6%;化学药品制剂5089亿元,增长24.7%;中药饮片1020亿元,增长26.4%;中成药4136亿元,增长21.3%;生物生化药品1853亿元,增长20.5%;医疗器械1573亿元,增长20.6%。同期,医药产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4.5%,高出工业增速4.5个百分点。

笔者史立臣认为中国制药工业企业面临两个极端:大型企业和特色专业企业满是雄心壮志,大战拳脚,四处开展收购,投资和多元化发展;中小制药企业内心惶恐,或得过且过,或试试探探的进行局部调整。

与此同时,外资药企在国内也大肆进行收购药企。

据不完全统计,1-8月份,国内医药企业并购案30多起,外资企业占一半。

一方面大型国企和外资合资企业看好国内医药市场,一方面中小药企发展前景迷

在面临发展迷茫的境况下,中小制药企业还面临认证日期日益紧迫的新版Gmp认证,新版Gmp认证还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时间和精力,截止8月份,全国1319家无菌药品生产企业通过新版Gmp认证365家,核发483张证书,占总数27.7%;3839家非无菌药品生产企业中,通过认证(不含医用氧、中药饮片及体外诊断试剂)690家,核发846张证书,通过率18.0%。

在国家行业政策环境、市场竞争环境和中小制药企业自身资源能力较弱的情境下,怎样规划未来的发展战略?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小制药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制药企业目前在产品结构上还没真正形成自身独特的竞争优势。

很多中小制药企业的主销产品基本是普药产品为主,市场竞争能力差,规模化生产能力低,这种情况下,中小制药企业很难在单纯的产品竞争上获得优势,这一点也正是中小制药企业最为关键的问题。但是,也存在另一种情况,一些中小制药企业本身拥有很多的储备产品,这些产品可以通过科学筛选的方式遴选出具有冷门效果的单个产品甚至产品组合,但是,中小制药企业缺乏专业的人才或者缺乏专业的思路。我们做过一个制药企业的战略规划项目,其中就有产品线规划,我们在对这家制药企业的储备产品进行综合评估时,发现了两个专科产品,这两个专科产品竞争厂家少,病重不在大疾病范围内,但是,市场用量并不低,之前,这家制药企业也曾经寄希望与这两个产品,但其销售队伍习惯于流通和招商,对产品的具体运作存在竞争能力低下的问题,销售两年后,基本处于停滞状态,销售队伍更愿意销售走货快的普药品种,虽然利润率低,销售人员赚的少,但毕竟每月都有实际销量,所以,销售体系对这两个产品也没兴趣。经过我们梳理后,重新确定了这家制药企业的产品战略,以这两个产品为核心,在保证原销售体系政策运作的情况下,另建一支专业队伍,专门做这个产品系列,并结合一定的营销策略,经过3个月运作后,这两个专科产品从基本为零的状况下,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后期笔者史立臣项目组融合这两支队伍,持续放大专科营销的效果。

中小制药企业要想发展,就不能走大众化路线,而要做到专或者精,要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思路,不是用没特色的产品去与竞争者肉搏,而是用自身可塑造的竞争优势去参与行业的发展。

二.资源能力获取和配置能力较低

目前中国的医药行业已经从单纯的产品竞争向资源竞争过度,任何国内制药企业都面临自身资源和外部资源整合能力差的问题。大企业也存在这个问题,比如上海医药,产品群整合能力低,竞争性产品线少,营销能力薄弱,市场拓展能力低下,好在拥有庞大的产品资源和市场资源,依靠这些庞大的产品资源和市场资源自身的竞争力,发展的不温不火。目前上海医药正在进行营销体系整合,但是,缺乏内部产品的规划和外部市场的资源布局和规划,效果不会太好。

中小制药企业在资源和能力获取配置方面更低。目前一些中小制药企业对自身的资源视而不见,经营状况差的原因归结于竞争对手做的好,殊不知人家做得好的首要根本是资源整合能力和管理经营能力强。

中小制药企业要想发展,必行清晰的知道自己有什么,对未来的发展来说欠缺什么,而不是去模仿其他成功企业的做法,很多模仿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支撑的资源和应该匹配的能力。

三.经营体系效率低下。

中小制药企业经营效率低下的问题普遍存在。经营企业就是内部控制成本,花小钱办大事,外部算计成本,预算内的钱要达到预期的目的。目前一些制药企业虽然业绩有所增长,但是,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增速很快,利润率降低很快。原材料上,采购原材料没有规划,市场购买随机性强,质量和价格参差不齐,生产上,到处跑冒滴漏,过程浪费严重。

有些企业虽然生产浪费低,但是以牺牲产品质量为前提。我参观过一家企业,厂房整洁,废料处理率极低,但我们在参观生产流水线时,却看见大量发霉的中药原材料被粉碎后填入生产槽,中途破损的产品拆掉包装后重新放回流水线,甚至被污水侵染的包装盒都晒干后简单处理重新包装,我过后提示过这个企业的老板,但老板不以为意,后来发生了系列质量问题被相关部门查处,目前这家企业已经不存在了。很多好产品已经被卖掉,老板已经转行做其他生意。相信这种情况一些企业是存在的。

四.投机心理强

一些中小制药企业在企业经营上投机心理太强,原材料采购便宜的最好,市场销售上不惧价格体系被打穿销售出去就行,产品策略上,什么话都能做宣传资料,什么许诺都敢承诺,甚至通过造假证明材料或者名人信息来做宣传,基本没有品牌意识。有一家藏药企业,利用藏药神秘性把普通的藏药国准字号产品说成能根治癌症,预防癌症,通过会议营销的手法辅以造假的宣传资料骗取老人甚至国际友人的购买。这家企业历经多年,仍然龟速发展,其企业人员说“市场这么大,忽悠完这茬还有下茬”。

有些中小制药企业为什么能从小到大?就是老板是以真心做企业的想法去经营自己的企业,而不是想短期发财。投机性强的老板很难或者基本不可能做成大企业,通过投机行为形成的业绩和市场也会很快消失,这样的案列很多,枚不胜举。

五.营销模式单一。

现在营销模式很多,但很多中小制药企业基本就是用招商、流通或者没规划的销售队伍去撒盐面摊煎饼。而招商基本不专业,就是简单的通过电话联系合作客户,后期简单的收款发货。销售队伍基本是定好指标,分好区域撒出去,坐等收获。

这种现象与中小制药企业自身的营销规划能力有关,营销体系单一,竞争力就弱,营销体系内涵少,适合自身的优势模式就很难建立。

好的制药企业的营销模式一般是综合性的,细分性的,会根据不同产品特点采取不同的营销模式,会根据不同的市场特性采取差异化的区域营销模式。

模式是为经营服务的,制定适合企业、适合产品、适合区域市场的营销模式才是营销制胜的根本。

上述五点反应了中小制药企业主要存在的问题,那么,中小制药企业怎样进行战略规划?

面对国内医药市场的新形势,中小制药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医药行业诸多政策和新的竞争态势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分析评估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构建真正适合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制药企业的战略规划

中小制药企业做正确的战略规划非常重要,现在很多中小制药企业的决策层习惯于跟风,那个疾病种类用药量大就奔那个领域去,于是,很多企业都蜂拥般的奔赴市场大、前景好的领域,造成红海更红,自身却延误的战略发展。比如我们给一家企业做营销项目时,发展这家企业请咨询公司制定的战略就是进入肿瘤、糖尿病、中枢神经和心脑血管领域,但是这家企业自身在这些领域基本没有优势,产品也较少,研发基本空白,这种战略就是形式主义,按照这个战略发展下去,这家企业肯定跑死,我们叫这种战略为死亡战略。所以,如果找咨询公司做战略,对方的合伙人一定要对医药行业极度熟悉,最好在医药行业从业十几年,否则风险很大。

好的战略规划,一定要适合自已自身,而不是简单的分析行业机会,那块机会最大就去那一块,结果,绝大部分企业都去那一块,最终成立陪衬。

笔者史立臣认为中小企业战略规划要从六个方面入手:

1.从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入手。

你有什么资源,拥有什么能力,这是战略选择的根本。在实际的土壤上做的规划要远比空中楼阁可靠。同时,还要分析和规划未来可获得的资源和能力,现在和未来的结合就形成了战略的坚实基础,这时就要聚集资源,构建核心竞争力,形成具备现实意义的企业愿景。

2.要构建核心竞争力

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是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制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研发创新等等。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离不开创新。

比如扬子江药业就是通过营销创新获得了长足发展,后期又开始构建研发创新能力,现在的扬子江药业研发能力很强。

核心竞争力是有层次性的,现在拥有什么,明年拥有什么,三年五年十年拥有什么都需要勾勒出来。

核心竞争力构建在战略里必须描绘出逐步建立的构件图。

3.营销模式要有创新

目前的医药行业,三甲以上的高端医疗市场是外资合资企业为主体,国内药企短时间内很难有所突破,而医药商业贿赂问题层出不穷,代金的学术营销仍然是主要模式。基层医疗市场目前由于520基药目录的推行,市场主要掌控在各省的政府手中,药店与制药企业博弈能力日益加强,很多原有的模式和已经作用渐衰。

未来医药市场竞争取决于市场布局立体化细分、品牌建设、营销体系重构、模式创新、管理提升和战略取势等企业综合实力的较量。为此,制药企业的营销创新必须在以下四个方面重点突破:

1)聚焦核心产品

制药企业的营销模式创新一定要和核心产品或者主要发展产品吻合,不能脱离。比如企业的主要规划产品是专科医院,那么做专科医院的模式就和普遍的医院开发模式存在差异,还比如,降血压药品北方市场销量最大,而南北方的市场存在明显差异,一盘棋的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合制药企业的产品销售。

2)聚焦重点市场

通过立体化的市场布局,对制药企业的市场做一次真正的彻底的梳理,根据自身的产品资源和营销能力,决定进入哪些区域、哪些层级、哪类终端市场进行竞争。制药企业一定要对重点市场、目标市场进行政策分析和竞争分析,明确市场定位和战略目标,进而形成有效的竞争策略。

3)要和国家和各省医药政策匹配

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各级医疗市场逐步走向规范。两票制和反商业贿赂的诸多政策,将会加强药品生产流通秩序的整顿力度,制药企业将会面临更多、更高的政策性门槛,只有跨越这些门槛限制,才有机会参与市场竞争。

同时,基本药物目录、定点生产目录、城市职工医疗保险目录、新农合目录、社区用药目录等种类繁多的目录也是制药企业在政策性市场的主要目标。

4)要和营销体系和营销团队特性匹配

4.要形成真实的路径。

很多中小制药企业的战略构建基本就是目标和愿景,缺乏实际的路径,没有路径的战略基本是完不成的。怎样形成路径?其实很简单但也很复杂,这不仅要具备熟悉的战略规划能力,更要熟知医药行业和医药企业发展的规律。

5.要进行产品线规划。

医药行业中,产品是战略的真实载体,可以说没产品线规划的战略根本就没有战略,现在很多企业做战略没产品线规划,这是战略巨大的漏洞。企业自己做战略没产品线规划是由于企业没想清楚,而请咨询公司做战略没产品线规划是咨询公司不懂,于是有意识的避免掉这一块。

产品线规划是巨大工程,主体是企业内部的专业人士,包括研发、市场和销售人员,再加上高管层和决策层,产品线规划要在充分研究整个市场的基础上反复讨论,逐步深入,最终确定。

什么是产品线规划?产品规划是指产品规划人员通过调查研究,在了解市场、了解客户需求、了解竞争对手、了解外在机会与风险以及市场和技术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根据公司自身的情况和发展方向,制定出可以把握市场机会,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的远景目标(Vision)以及实施该远景目标的战略、战术的过程。产品规划的内容包括产品各类别结构规划,产品系列化规划,各机型定位规划,产品长度和宽度规划,产品生命周期规划等。

6.要形成战略步骤。

战略步骤就是在战略路径基础上根据财务年度进行划分,每个财务年度做什么,那个部门或者领导负责,具体责任和权利要分得清晰。步骤的确定,就是行动的确定,而行动就要有策略,只有策略领先,行动才可以致胜。

企业合规心得体会篇5

关键词:电力市场;市场经济;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营销策略

引言

近年来,从我国的电力生产与消费规模来看,电力行业已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行业与支柱产业[1]。目前,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消耗与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全球进入了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对节能减排、降低碳排放量、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电力行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电力市场正经历着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重大改革。如何适应新的经济特点,根据市场需求开拓电力市场,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位,对于电力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工业基地,目前处于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以火力发电为主,电力公司节能减排潜力和压力巨大。随着清洁能源时代全面加速到来,作为电力企业生存的命脉与核心业务,山西省电力市场营销工作的推进与改进显得尤为重要。换言之,坚持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大力实施电力市场营销,以协同融合为抓手,推进营销体系高效运转,以变革创新为驱动,全面实现营销服务的转型跨越,是山西省电力企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根本途径,对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实际应用意义。1我国电力市场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最初,受计划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电力行业是垄断行业,电力市场基本是卖方市场,即作为电力行业主体的大型国有企业发多少电,用户就用多少,各用户无法根据自己所需进行用电。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科技及经济迅速发展,电厂基础电力设施及电网建设也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各大国有电厂发电量明显增加。随着国家市场经济的逐步规范,电力市场也渐渐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为此,各大国有电力企业迅速建立自己的市场以适应新的电力发展形势。为了提高市场意识,同时积累经验,21世纪初,我国陆续对上海、浙江、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6个试点省(市)进行了电力市场改革,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初步实现了“厂网分开”、“政企分开”,探索了市场运营和监管规则,促进了电力市场技术支持系统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了适合各省实际情况的几种有效竞价模式等[2]。这些试点在省(市)电力市场的运行,为我国之后在全国大规模实施电力市场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经验,为全国联网以及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奠定了基础。现阶段,我国电力生产量与消费量逐年上升的同时,正在有序推进电力体制改革,将电力体制机制市场化。根据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我国2016年要完成电力交易机构组建工作,并启动东北地区辅助服务市场试点;2018年底前,要完成售电侧市场竞争主体培育工作,建立市场主体准入退出机制,并启动现货交易试点,在试点基础上全面推开配售电改革,同时要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体系;2020年前全面推进配售电侧改革,形成充分竞争的售电侧市场主体,并支持其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内容,同时要全部启动现货市场,研究风险对冲机制。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将发电和售电侧引入市场竞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开始发挥,电力行业将形成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交易格局,电网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发展方向也更加理性化,可以说,市场化正在成为引领电力工业发展的新方向。2010年—2015年我国电力生产量与消费量变化趋势见图1所示。摘要:经济全球化时代,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化,核心竞争力之于企业发展的意义日益凸显。企业是依托于社会而存在的,它不仅是经济实体,也是伦理实体,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维持与社会责任行动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契合的。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论证,阐述了企业社会责任与核心竞争力的依存关系,解析了企业社会责任对核心竞争力的伦理作用,提出了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能途径,期望对“企业公民”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核心竞争力;影响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一些企业为谋求快速发展盲目追求利润最大化,缺乏理性的责任意识、责任能力和责任行动,造成大量社会公害,环境污染、坑蒙拐骗等行为是其突出表现。安然假账事件、三鹿奶粉事件、黑砖窑事件等遗害社会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些令人痛心的事件昭示着:如果对企业的发展不加以伦理道德上的审问,任凭企业无节制的追求功利目标,必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和商业目的、漠视伦理道德规范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并对构建中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一定程度上的消解。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境下,通过核心竞争力构筑以求达到竞争致胜,不能只专注于核心竞争力本身,更应促使核心竞争力培育积极回应社会期望,依照有利于社会整体和长远发展的标准,来考量和审视核心竞争力培育的方向、路径和方略。在企业与社会相互依存、良性互动的意义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绝不是“闭门造车”所能完成的,它需要与开放的经济—社会系统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在价值层面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在遵从伦理规范、响应社会期望的轨道上前行,以发挥社会责任对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方向引领和伦理规范作用。[1]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只是为了自身,而是为了社会而存在。德鲁克认为,企业作为一种盈利性的组织,它不仅要对出资者负责,也要对企业利润的提供者即社会公众负责,因为没有社会作为基础,企业就无法存在和发展。因此,企业在获取利润的同时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以利益相关者为理论范式,卡罗尔于1983年提出了CSR的金字塔模型。该模型把企业社会责任视为一个结构成分,定义为社会期望企业履行的义务,包括经济上、法律上、伦理上和慈善上四个层面。企业既是经济实体,也是伦理实体。它不能只追求经济利益,还要考虑对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的影响;不能只合乎法律要求,还要合乎伦理地对待社会和利益相关者。现代语境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强调企业在从事各项活动时,不应只考虑股东利益和对法律负责,还应当对利益相关者和社会负责。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不可或缺,但绝不能止步于此,因为只有合乎伦理地对待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才能避免侵害他人的正当利益,才能避免对社会造成危害。在这个意义上,企业伦理责任在企业社会责任中居于核心地位。[2]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而产生的他方无法模仿的竞争优势的能力。核心竞争力在本质上是知识、技术、能力及其组合,是散布于企业内的竞争力的集合。兰德公司认为,企业竞争力涵盖了产品、制度和核心三个层面。其中,核心层是以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竞争力,主要包括企业独特的文化、强大的创新能力、稳健的财务制度、合理的发展理念和良好的企业形象。[3]核心层的竞争力因其与经营哲学和文化特质息息相关,因而具有不可模仿、不易复制的特征,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至关重要。核心竞争力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功用属性,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所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观念、制度与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是企业经营遵从价值观念、适应生存环境的结果。

二、CSR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理论分析

文献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在企业获取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4]事实上,企业社会责任和核心竞争力在某种意义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价值规范和战略愿景的界面,企业社会责任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则提供着社会责任行动的现实条件。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一些中间变量发挥作用的。这些中间变量,有一部分本身就是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有一部分则与企业价值创造的环境相关。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本质在于为经济利益的追求建立一种道德上的规约,将其融入企业愿景、经营文化、战略规划、管理制度的全过程,并在这个经济循环中服务于社会,扮演好“企业公民”的角色。企业社会责任理念为企业发展确立了某种责任意识和道德观念,避免企业迷失在商业目标和市场利益的洪流中,有助于引导企业在战略规划、文化培育、创新行为等方面,采取有助于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能力的行动。另一方面,以社会责任理念引导核心竞争力构建,蕴含着企业发展对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社会的理性认知和恰当安置。企业社会责任行动为企业的功利行动提供了纠偏机制,有助于积累基于顾客和公众“好感价值”的社会资本,修复与利益相关者的互惠机制和信任网络,引导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在合理的轨道上展开。这一分析逻辑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企业社会责任与核心竞争力是正相关的。[5]在应然意义上,企业社会责任对核心竞争力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追求卓越是每个企业不断发展、不断壮大的奋斗目标。英国伦敦的企业时报《社会企业》了一份研究报告显示:欧洲绝大多数的成功企业家都持有一个相同的观点:企业要想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就必须建立规范的社会责任机制。世界五百强企业中,超过90%的企业制定了伦理培训计划。在科技不断发展、电子商务逐渐兴起的竞争环境下,企业要想在信息化时代做大做强,就要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培养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部分。事实上,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互动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在增强企业的“竞争软实力”,这不仅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量,也是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CSR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海尔例证

科夫洛夫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身上存在着经济的“最强的动力”与社会责任伦理的“最好的动力”的矛盾。企业管理的难点就是将“最强的动力”与“最好的动力”相协调,让两种动力在平衡发展的过程中推动企业人文体系建设,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在深层意义上,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经济伦理的应然规范和道义担当,它是企业对自我与他者、经济与社会关系的一种理性评判和自觉承诺。海尔在成长发展中,注重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导入文化塑造、创新行动、质量战略和企业形象等方面,以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创造动力、释放活力。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潜力和未来成就。海尔在企业文化建设中,阐释了“敬业报国、追求卓越”的责任理念和企业精神。“敬业报国”表达的民族性唤醒了员工的民族情结,使员工对企业形成了一种心理归属感和忠诚感,形成了一种强烈的竞争向心力。“追求卓越”蕴含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品质文化和创新意识,投射出一种“改善永无止境”的社会责任感,使海尔坚守主业,坚持核心能力的长期培育。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不竭动力。2013年,张瑞敏围绕更多地为顾客创造价值、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对海尔的管理模式进行了创新和变革:在管理结构上,将垂直的金字塔管理模式转变为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在员工与公司关系上,将员工由雇佣人变为合伙人,实现了员工变创客;在顾客定位上,延展顾客属性,变顾客为用户,将顾客和产品串联形成稳固的用户关系。通过组织变革和模式创新,使海尔更好地培养了员工归属感,引导他们更好地对用户需求和社会期望作出响应,以便创造更多的顾客利益和社会价值。这种社会责任观指导下的创新活动,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促使它沿着有助于生活质量改善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方向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引擎,它明确了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成长路径。海尔高度重视品质管理。张瑞敏曾说过,企业永葆生机的关键就在于质量管理。海尔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战略发展目标中,提出了“高标准、精细化、零缺陷”的理念。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管理理念和质量战略,促使海尔不断进行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不仅持续增强着企业的技术优势和核心能力,而且使社会公众对海尔产品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心理认同,促使海尔确立了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海尔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企业形象是消费者透过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企业的公益活动对企业形成的总体印象。企业只要能在社会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得到广大公众的信任,就能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提升企业竞争力。“海尔是海”———是社会公众对海尔企业形象最好的感知。在海尔发展的历程中,上到企业的决策层,下到每一个员工,都始终践行着“真诚到永远”的海尔理念。海尔情系教育实施“海尔希望工程”计划、海尔情系灾民提出“海尔重建家园计划”,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企业的社会责任,用真情回馈社会公众,海尔社会公益的脚步越走越远,海尔的企业形象深入人心。

四、以CSR驱动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思路

在长期框架内,企业社会责任对核心竞争力具有正向影响。通过社会责任行动来提升核心竞争力,不能寄希望“毕其功于一役”,而应当从制度层面和文化层面建立长效机制。

(一)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战略规划

承担社会责任对于企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在战略的制定中,股东的利益不应是唯一要考虑的因素,企业应具有一种社会责任意识,顾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企业战略规划从管理的角度分为三个层次:总体性战略规划、业务性战略规划和职能性战略规划,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企业管理者应当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到企业总体性战略规划中,形成具体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并将其理念贯穿于日常的生产经营中;对于企业战略规划的中间层,为了保证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需要建立健全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和企业社会责任实施的监督机制;在企业职能性战略规划方面,要做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的落实工作,将其精细化、业务化,具体表现为在营销、生产、财务、人事以及研发中对社会责任的积极承担,并将其融入日常的运营工作中。概言之,企业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战略性的履行社会责任,使社会责任战略成为企业总体战略的组成部分,通过制度建设和结构建设,推动社会责任行动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

(二)建设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共同构建并自愿遵守的价值信念体系,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灵魂所在,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当中,构建企业社会责任文化,是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文化,要从理念、制度、技术等层面全方位展开: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上到管理层,下到普通员工,每个人都要树立社会责任意识并自觉承诺;二是要不断完善企业的员工激励体系,创造平等尊重、勇于创新、敢担责任的工作环境;三是要持续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创新动力,从根本上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价值,全面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四是要注意运用流程再造原理,简化并整合工艺流程和作业程式,提高资源整合能力和利用效能;五是要树立绿色环保理念,推进环保技术和绿色工艺的应用,驱动企业创新范式和营运模式上的变革。此外,企业要积极投身公益创新,通过开发公益项目,参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和处境不利者,提升企业的社会认同感、影响力和竞争力。

(三)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规约机制

建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规约机制,就是要将企业的行为及结果置于道德和利益的天平上进行考量,不仅要追求经济利益,也要注重道德后果,力求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一是在企业精神层面,形成企业的社会责任道德管理规范,指导全体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行为取向,形成一种精神上的自律效应,指导和规范企业的创新行为和竞争行为。二是在企业运作层面,建立严格的社会责任制度监督体系,以奖励或惩罚的方式来规范员工行为,促使员工相互学习,互促互进,形成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营造企业价值创造的人文环境。三是在社会舆论层面,注意发挥媒体客观公正、公开透明的信息服务和监督约束。对环保意识强、产品质量好、社会责任感强的绿色企业,媒体要加大宣传,树立榜样;对高能耗、高污染、社会责任感差的企业,媒体要及时进行曝光和批评,要求其承担社会环境危害责任。四是在服务导向层面,注意发挥顾客的需求表达和意见反馈以及利益相关者在利益诉求和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将他们整合进企业生态链和价值链之中,引导他们参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规范企业价值创造和核心能力培育的方式和路径。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诸多规约机制的综合作用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会走向与伦理责任和社会期望相一致的道路。

五、结论

企业是经济的细胞,它既是经济实体,也是伦理实体。经济活动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绝不是“价值中立”的。作为社会系统中的微观主体,企业经济行为的个体性必须与社会共同体的普遍性相统一。唯有如此,企业的经营活动才能获得社会认同的“善”的意义,才能在企业内部形成共同的“伦理精神”[6]。而这种伦理道德以“善”调节着企业及其成员的行为,并融入到企业价值信念系统,构成企业经营哲学、使命与宗旨的价值标尺。在终极意义上,企业社会责任是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是一种价值理性的现实诉求。“财富创造是一种道德行为”[7],它要求企业在追求经济利益的过程中,坚守商业伦理和社会道德的底线,从而赢得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合理性。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伦理精神的现实诉求和显性表现,在价值规范和战略愿景的界面上,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动力。如果企业在运营中只定位于“经济实体”,忽视和消解其“伦理实体”的本质,企业将会从经济细胞沦为“经济动物”,从而丧失其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甚至会造成大量社会公害。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将因失去理性的价值规约而沦为功利目标的“婢女”,企业核心竞争力将因失去正确的航向而迷失在茫茫商海中。即便企业竞争力能够依赖技术进步建立起来,也终将因为价值信念和责任意识的缺失而化为泡影。从伦理道德到社会责任,既是理论逻辑上的延展,更是经济活动中的诉求。而从社会责任到核心竞争力,蕴含着企业发展对自我与他者、个体与社会,以及应然与实然、价值与工具的理性考量和恰当安置。从深层界面和广域视野上,企业社会责任对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婷,张丹.论社会责任担当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伦理作用[J].伦理学研究,2011(4):56-60.

[2]周祖城.论企业伦理责任在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核心地位[J].管理学报,2014(11):1663-1670.

[3]邓子纲.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核心层竞争力影响的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8(2):87.

[4]李文茜,刘益.技术创新、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7(1):162-163.

[5]朱文娟,王宗坑.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核心竞争力[J].集美大学学报,2010(4):42.

[6]〔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于晓,陈维纲,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企业合规心得体会篇6

为充分发挥襄阳区位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繁荣地方经济,结合我市实际,现就促进我市现代物流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一)根据我市区位优势、产业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实际情况,科学制定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物流凝聚力、带动力和辐射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物流、商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运转的全国性区域物流中心。

(二)认真落实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加快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落户,引导物流企业向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集中布局,实现我市物流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重点项目及重点企业的扶持

(三)以下物流项目列为扶持的重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的物流园区;大型专业配送中心、大型批发市场及其它大型物流运作平台;保税仓库、出口监管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项目、铁水公空多式联运工程项目、冷链物流项目,以及物联网应用、电子商务物流等创新业态的物流项目。

(四)以下物流企业列为扶持的重点:跨区域性网络化运营的物流企业;大中型第三方物流企业;从传统运输、仓储、货代向现代物流转型的企业;型连锁经营、快递等物流企业。

(五)建立重点物流项目和重点物流企业的认定、评审制度。由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重点物流项目、重点物流企业认定标准,组织初步认定、筛选后提交项目评审会评审确定,并根据企业需要制定扶持政策,报请市政府批准后实行,保证重点物流项目和重点物流企业按照规划执行。

三、优化物流业发展环境

(六)提高对重点物流项目和物流企业的审批效率,经项目评审会评审确定的重点物流项目和企业参照工业项目审批流程办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免收;进入市行政服务中心的中介服务性机构收费有上下限的,一律按下限减半收取的政策执行。

(七)加快电子口岸建设,提升“一站式”通关服务能力,推进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联运,建立进出口货物的快速通关体系。充分发挥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库的缓税和提前退税的作用,提高物流通关效率,促进保税物流发展。

四、规范物流市场秩序和行业管理

(八)建立和规范物流企业注册登记信息共享制度,设立物流企业信息数据库,实现对物流企业登记注册信息、资质认证管理等信息的共享。

(九)加强物流市场行业管理,严厉打击无证无照经营、恶性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鼓励规模以上物流企业整合现有资源,采用兼并重组、融资租赁、合作经营的方式做大做强。对分散在市场集聚区和货运场站周边的货运信息服务部、个体货运企业,按照“增量入园、存量调整”原则进行撤并和疏导。

(十)规范物流行业管理。明确市交通物流发展局为全市物流业的行业管理机构,履行物流规划的制定和落实、物流市场的规范和监管、物流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物流人才的培训和引进等职责,指导、协调和服务我市物流业发展。

(十一)推进物流企业诚信管理机制建设,集合工商、税务、交通等部门的监管信息以及物流协会、服务客户等多方面反馈信息,借助报纸、电视、网络等信息平台,推进物流企业诚信建设,建立物流企业信息反馈机制和企业诚信数据库,提高物流行业诚信水平,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

(十二)完善物流统计体系。加大现代物流业统计工作投入,形成与国家一致的物流统计指标体系和物流统计工作模式,建立和完善我市物流统计直报制度。加强物流行业统计工作,逐步实现全行业统计,及时提供相关数据,逐步建立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物流行业协会统计统一协调、互为补充的现代物流业统计调查体系。

(十三)支持物流企业品牌建设,鼓励参与创建国家等级企业,被评为国家3a、4a、5a级的物流企业,市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

五、保障建设用地

(十四)保障物流园区用地需求。明确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用地,把物流业基础设施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设施专项建设规划。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的前提下,对急需建设的重点物流项目用地优先予以保障。

(十五)实行优惠的物流用地政策,对纳入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物流园区内为生产配套的仓储物流项目用地,可享受工业用地政策。

六、加强财税和金融支持

(十六)建立襄阳市现代物流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可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多种形式,主要用于大型物流项目的引进、重点物流项目建设、物流产业规划、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训、标准制度制定、产业发展研究、国际合作、企业奖励等,物流发展专项资金列入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十七)物流园区内为生产配套的仓储类物流项目用地经批准后可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对列入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重点物流基地、园区、配送中心的用水、用电、用气给予优先保障。

(十八)根据国家现有的物流税收政策,符合下列条件经税务机关批准后,依法给予税收优惠:

1、物流企业将承揽的运输业务分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运输企业的运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国家确定的试点物流企业将承揽的仓储业务分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付给其他仓储合作方的仓储费后的余额为营业额计算征收营业税;

2、从事物流服务的港口码头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

3、对企业从事符合《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相关条件和技术标准及国家投资管理相关规定的港口码头、铁路、公路、城市公共交通等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其投资经营的所得,自该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经向税务征收管理机关申请批准后,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企业承包经营、承包建设和内部自建自用本条规定的项目,不得享受本条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

(十九)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物流业的贷款规模,提高对符合条件的重点物流企业的授信额度。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多渠道融资。鼓励创业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资符合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物流项目,并积极参与重点物流企业重组、并购等。

(二十)鼓励探索物流金融业务新模式。加快推动适合物流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抵押或质押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进一步提高对物流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完善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上市和依法发行企业债券。

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二十一)推进物流企业兼并重组。鼓励仓储物流、货运站场、小型配载等物流企业退城、退路并进入物流园区发展,对进入物流园区投资建设新的物流设施项目,其建设规模与原有规模相同的,经批准,有关建设规费地方留成部分可全额免收,超出规模部分可减半征收。支持大型物流企业通过增资扩股、加盟连锁和委托管理等方式对中小物流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和托管。

(二十二)规划建设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加强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农资物流、农副产品物流、日用消费品物流、邮政物流、煤炭物流、矿产物流等行业发展,培育现代化商业物流配送企业,构建区域分布和功能搭配合理、符合产业发展、与现代商贸流通相适应的城乡物流配送体系。

(二十三)鼓励加工业、制造业等与物流业联动发展。重点推动加工业、制造业开展制造企业物流需求社会化、物流企业服务一体化、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共享和标准对接的试点。

(二十四)推动物流业发展优化升级。加快推动现代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型物流企业对物流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重点推动汽车物流、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煤炭物流、建材物流的发展,开展传统交易市场信息化建设、经营业态创新、产业链条延伸、集聚集约发展等改造升级。

(二十五)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统一规划和基础设施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配套,完善多式联运、甩挂运输、集装箱运输等先进运输方式,积极支持中铁集装箱集团在我市建立专办站,实现铁路、水路、公路、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和结算系统,统一各运输方式的票据,逐步完善多式联运专项税费政策,促进多式联运发展。

八、加强信息化建设

(二十六)支持襄阳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广应用物流标准化和信息化技术,把我市打造成为全国物流信息枢纽。

(二十七)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探索建立以互联网应用为平台,以构建传感网为关键,建设以互联网、传感网、物流网三网融合为目标的物联网产业体系,积极创造条件让物流企业加入襄阳物流信息平台和湖北物联网。

(二十八)支持企业运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现代物流管理方法,开发应用企业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内部、企业间信息的交互与共享。

(二十九)支持物流企业自主创新,开发应用条码技术、射频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快速响应系统、电子订货系统及数据仓库技术等。

九、扩大物流领域对外开放

(三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物流企业。加大物流业专项招商力度,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世界100强物流企业和国家5a级大型物流企业在我市设立区域性总部或分部。

(三十一)鼓励市内优势物流企业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大力支持市内物流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加大对外交流合作,对符合条件的企业优先给予自营进出口权和对外经济合作经营资格。

(三十二)充分发挥铁路口岸、公路口岸的作用,积极申报开通航空口岸和水运口岸,逐步整合铁路、水路、公路和航空口岸服务功能,建设襄阳陆港一类口岸,打造方便快捷的立体涉外物流通道。

十、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

(三十三)加快现代物流人才培养。鼓励物流从业人员积极参加物流专业知识培训,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和现代教育手段,强化对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学历教育等,通过不同方式和各种渠道,培育市场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规范对物流职业资格认证主体的管理,制定并推行物流职业资格证制度。推动建立物流企业与院校的合作机制,强化实用型物流人才培养。

(三十四)重视高端和复合型现代物流人才的引进,将引进物流人才纳入我市“隆中人才支持计划”,对引进的人才按我市引进人才政策规定落实相关待遇。

十一、加强组织保障

(三十五)成立襄阳市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交通物流发展局。建立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为物流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企业合规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品牌建设社会资本信任规范网络

一、品牌建设现状

品牌(Brand)一词来源于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它非常形象地表达出了当今品牌的含义――如何在消费者心中留下烙印。作为价值链上的一个环节,品牌与企业的产品价值有着莫大的联系。表面上看来,品牌是一种产品或者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就如美国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所言:“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借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但从本质上看来,品牌是一个系统,它超过了产品本身,传递着企业的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企业市场竞争实力的综合反映。

对于企业品牌的构建,一般认为企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1.产品质量必须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企业品牌的不断创新;3.企业要有良好的公共关系;4.独具特色的企业品牌文化。

然而,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当前品牌竞争的不断升级,民营企业在这一传统理念指导下进行品牌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例如,品牌建设前期企业为打造品牌而投入过多的广告和品牌识别。这一措施对某一阶段民企的品牌建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动及企业广告投入的降低,特别是民企中过多的以资本所有者为中心的文化体系建设现状,导致一旦资本所有者出了问题,整个企业品牌也就病重缠身,难以为继。山东万杰、辽宁飞龙、广东太阳神等都是前车之鉴。因此,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原有的单纯从企业自身出发来建设民企品牌的路径,有必要从社会的层面来探讨民企品牌建设问题。

二、社会资本在民企品牌建设中的可行性

社会资本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进行民企品牌建设提供了新思路。社会资本是指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而这些资源是与某种持久的、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帕特南认为“社会资本是社会组织的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能够通过推进协调和行动来提高社会效率,其提高了投资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收益。

但是,目前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主要停留在全社会组织和个体两个维度上。那么,在企业的维度上能否有社会资本呢?众所周知,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企业的运营离不开资源,企业成长的速度、方式和界限无不取决于企业资源集合能力的大小。有学者提出企业资源主要有:政府行政与法律资源、生产与经营资源、管理与经营资源、精神与文化资源。③但企业拥有这些资源是否一定能成功呢?罗纳德・博特认为,企业仅仅有资源是不够的。在拥有这些资源的同时,企业必须有一个能获取资源及运转资源的网络,即企业社会资本。企业的发展不仅局限于资金规模状况、行业景气和管理机制,也取决于社会资本的积累。尤其在当前民企中过多的以资本所有者为中心的企业品牌建设背景下,即使资本所有者出现问题,企业依然还可以利用持久的社会网络使企业品牌得以生存。

三、社会资本对民营企业品牌建设的作用

对企业而言,要想树立一个好的品牌,除了拥有一定的物资资本、人力资本之外,还必须拥有相应的社会资本。如何通过企业社会资本的网络性及其自身以信任为特征的基本关系来构建知名品牌从而获取企业竞争力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这里我们将从社会资本的本质特征:信任、规范、网络出发,具体研究社会资本在民营企业品牌建设中的作用。

1.信任促进民企品牌的公信力的提升

信任对民企品牌的公信力的提升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祖克尔认为根据情况不同,可将信任分为特殊信任与普遍信任两种方式,前者以血缘、地缘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泛)家族关系之上,后者则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由此形成传统型社会资本和现代公民型社会资本。④提升民营企业信任等级,扩大民营企业品牌的公信力是企业赢得品牌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制度信任供给严重不足,社会资本就成为创业者们摄取资源的一种关键能力。创业者依靠血缘地缘的特殊信任关系获得资源,进入私营经济领域。随着企业发展,企业品牌的建立,市场竞争迫使民营企业拓展更深层次的社会资本以获取更多的资源,由于前期依血缘地缘的达成的特殊信任关系,此时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相互补给可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降低交易费用。在双方获得益处的同时,该企业的信誉度在相关企业中得到广泛传播,该企业品牌也在与相关企业的互动中得到增强,形成“滚雪球”效应。在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亦是如此,中国有句老话,“人无信不立”,企业品牌的工作就在于“取信于人”。在这传播过度和信息泛滥的时代,消费者不但需要产品的具体功能和优质的服务,他们更需要安全感和信赖感。一旦消费群体与企业品牌之间的信任形成,企业就有了固定的市场份额,同时该品牌的公信力也获得了进一步的增强。

2.规范奠定民企品牌的基础

奥斯特罗姆从广义的意义上定义了规范,规范就是具体规定什么样的行动(或结果)是需要的和被禁止的,或者被允许的和被授权制裁的(如果规则不被遵守的时候)。⑤帕特南认为互惠规范(normsofreciprocity)的作用就在于能够促进社会信任,它是具有高度生产性的社会资本,正是这样的社会资本使得遵守规范的公民共同体能够解决他们的集体行动问题。普遍互惠有效地限制了机会主义的行为,将导致那些经历重复互惠的人之间的信任水平的增加。

企业品牌建设的行为目标是品牌的做大作强,然而在品牌的建设过程中却存在“搭便车”等机会主义行为。最常见的就是中小企业为了自身的利益借用他人的品牌开发和销售产品,或是在某个品牌共享体中,独自享受品牌带来收益,而与品牌共享体的其他企业发生冲突。这样的冲突虽小,却可能导致整个品牌体系的瓦解。因此,品牌建设需要制定相应的互惠规范就必须与合作企业之间建立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然后在初级合作时,达成相关的规范制度协议,以此减少企业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谈判和经常性契约所要付出的费用。这种规范的确立和重复博奕能够使合作企业间的信任度不断增强,为品牌更好的成长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3.网络延伸民企品牌的辐射力

卡斯特斯第一次将网络定义为一套相互联系的节点,网络就是“开放的结构,能够毫无限制的扩大,将新的网点联系成一个整体,只要他们共享交流的代码(如价值观或者行为目标)”。⑥陈传明、周小虎认为,企业社会资本就是建立在企业群体范式上由信誉规范引导下的企业社会关系网络,是企业动员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能力。⑦社会资本的本质属性是关系和互动,而企业需要生产或消费资源的所有者按其属性可分类为:消费者、其他相关企业、政府。因此,企业网络的本质就是企业和这三者的关系和互动,具体表现为个人资源、人际关系及其调动运作这些关系的游戏规则。

企业的社会网络可以为民营企业品牌的成长提供较好的外部环境条件,并且可以有效延伸民营企业品牌的辐射力。一个企业具有某种网络意味着它具有与外界产生某种联系的能力,从而可以有效促进个人或企业之间的合作,并通过这种合作获取资源。在品牌建设初期,不同形式的资源通过关系网络按照一定的合作规则在企业之间相互流动。当企业品牌发展到了一个比较高的层次,其产品质量、产品性能、技术水平、售后服务等各方面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后,它将面临如何与合作者共同开发产品,如何向消费者推销自己的产品等问题。在这个阶段,单纯的广告、公共关系的投资对品牌的进一步延伸已有了一定的局限性。这时,依靠与其他企业之间长时间累积的社会资本的网络内部传播,进一步扩展以企业家的社会声望和大众信任为基础的网络体系,未尝不是企业品牌后期建设发展的一个可行之法。

四、积累社会资本、提升民企品牌的建议

1.大力提升民企信用等级

在民营企业的品牌建设过程中,良好的信用等级对于提升民营企业品牌的整体形象和综合竞争力,抵御信用风险,改善民营企业的融资条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民营企业品牌要想获得全面的、长足的发展应该大力提升其信用等级,如提高履约率,对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予以规范,认真履行合同,兑现承诺,减少甚至杜绝违约事件的出现;提高产品质量,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做好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同时做好售后服务管理;增强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避免出现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等影响企业社会形象及发展的现象。

2.加强实施民企规范

加强实施民企规范可分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从纵向来讲,首先必须制定出一套在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互惠的规范制度;其次,征求交易双方意见,形成一个合作解,在先前基础上对此规范进行完善;最后,当规范制定出来后,各方必须严格遵守规范,以既定的规范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准则。从横向来讲,在企业内部之间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制度,以激发企业人力资源潜能;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应加强制定一套相对公平的互惠互利规范;企业与政府之间,应达成促进社会福利和企业收益双方达到帕累托最优,避免企业带来的的外部性。

3.完善民企网络体系

完善民企现有的社会资本网络体系,健全企业与政府行政、企业与法律资源,企业与精神、文化资源之间的网络构架。加强企业品牌建设所必须的生产与经营资源、管理与经营资源与企业网络之间的互动。纠正或剔除原有网络中行为不规范的组织或个体,从而使整个网络体系得到良好运转。在特定网络区域内,可形成品牌共享模式,使网络内企业获得规模效应,实现销售渠道共享,进一步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RonaldBurt.StructuralHoles:theSocialStructureofCompetition[m].Cambridge,mas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92

企业合规心得体会篇8

一、清理规范的指导思想

本次清理规范工作要立足我县实际,坚持“堵疏结合、合理布局、依法规范”的原则,把依法取缔与规范管理、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与限制实心粘土砖生产规模有机结合起来,实行分类清理规范,着力解决实心粘土砖企业中存在的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无证经营、证照不全、非法占用耕地和违法采矿等突出问题,全面规范我县砖瓦行业市场秩序。

二、清理规范的政策界限及要求

(一)关闭取缔的政策依据:

1、不符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改产业[2004]746号文件要求的18门及以下轮窑、立窑、无顶轮窑和马蹄窑等实心粘土砖企业;主要生产设备为400型及以下普通挤砖机的实心粘土砖企业。

2、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实心粘土砖企业。

3、在生态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国道、省道、铁路沿线可视范围内(3公里),电力线路、杆塔、拉线10米内以及其他环境敏感区内的实心粘土砖企业。

4、在煤矸石、粉煤灰和其它工业固体废弃物集中排放的地区10公里范围内(已有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的实心粘土砖企业。

(二)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结合我县实际,对现有的27户墙体材料生产企业进行分类清理规范:

1、下列实心粘土砖企业,必须立即依法彻底取缔。

对灵石县夏门镇梁家疙瘩砖厂、灵石县水峪小庄砖厂、灵石县道美蒋小留砖厂、灵石县段纯镇云义砖厂等4户实心粘土砖企业,必须在近期依法彻底取缔。取缔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为:切断电源和水源、拆除生产设备和地面建筑物、恢复土地原状,能够复垦为耕地的必须恢复耕作条件。

2、对符合县政府规划布局的予以保留。

对灵石县静升镇兴仁砖厂、山西省灵石县新型建材有限公司、灵石县静升镇继林砖厂、灵石县静升镇尹方村委联营砖厂(灵石县静升镇尹方玉山砖厂)、灵石县静升镇东泰砖厂(灵石县静升镇金钉砖厂)、灵石县静升镇荣星砖厂(灵石县静升镇梁士荣砖厂)、灵石县静升镇继立砖厂(灵石县静升镇尹方能武砖厂)、灵石县段纯镇蔺家庄砖厂、灵石县段纯镇罗卜砖厂、灵石县坛镇堡子塘砖厂、灵石县交口南头村砖厂、灵石县静升镇宋家山陶仲生砖厂(灵石县静升陈二留砖厂)、灵石县梁家焉沟二里砖厂等13户实心粘土砖企业,进行停产整顿,按照新的行业标准,尽快办理有关证照,完善生产经营手续后,方可恢复生产,但不得扩大生产规模。鼓励现有生产实心粘土砖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转产新型墙体材料,暂无条件转产的企业,实行限制生产或转产高孔洞率的粘土多孔砖(空心砖)。

3、对积极转产新型墙材的企业鼓励发展。

对灵石县静升镇集广正鑫砖厂、灵石县振寰建材有限公司、灵石县静升镇建国建材有限公司、灵石县延安富民砖厂、灵石县宏旺建材有限责任公司等5户批准转产新型墙材的实心粘土砖企业,立即停止生产实心粘土砖,限期完成技术改造,待手续完善后,转产新型墙材。对已批准在建和已经建成投产的5户新型墙材企业,必须严格按政策要求和最新工艺技术要求规范生产,若生产实心粘土砖,一律关闭取缔。

i三、清理规范的组织实施

实心粘土砖企业清理规范工作由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县政府成立实心粘土砖企业清理规范工作领导组,具体组织实施。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协调静升镇、翠峰镇、马和乡墙体材料企业的清理整顿工作,经贸部门负责其余乡镇墙体材料企业的清理整顿工作。各乡镇要把本乡镇实心粘土砖企业的清理规范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严格政策,确保清理规范工作取得实效。

四、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

(一)合理规划新型墙材企业布局。积极扶持发展新型墙材企业,对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较多的静升镇规划3户、两渡、南关、夏门、段纯、交口等乡镇各规划1户企业生产煤矸烧结砖或粉煤灰、炉渣填充砖;对石膏资源丰富的翠峰镇,规划两户企业生产石膏砌块或石膏板材。

(二)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经贸部门负责墙体企业的布局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对实心粘土砖企业和转产粘土多孔砖(空心砖)企业的用地和取土行为进行审核,符合规定的,依法办理用地手续和采矿登记手续;环保部门就实心粘土砖企业污染物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进行环境评估,符合条件的,批复环评报告书;工商管理部门对具备以上条件的实心粘土砖企业依法核发工商营业执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具有工商营业执照的实心粘土砖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核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县财政在投资计划、技改资金中,要切出一块资金作为新型墙体材料发展专项基金,专门扶持新型墙体材料的生产、应用和产品开发研究。

(三)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对实心粘土砖企业非法生产经营行为实行县、乡两级监管制度,即乡镇取缔、县查处。基本要求是:对非法砖瓦窑必须做到5日内发现并向上一级管理部门报告,10日内予以取缔并在20日内查处到位。凡确定保留或限期保留的实心粘土砖企业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山西省农民工权益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与所在地村委会就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等事项签订守法经营书面承诺书,村委会负有监督和举报实心粘土砖企业违法行为的责任,一经发现实心粘土砖企业使用童工和智力残疾人员,一律关闭取缔。

企业合规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企业管理依法经营职业道德建设

深入学习市场经济知识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础的一种经济运行方式,其目的在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市场经济的主要特点如下:承认个人和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独立性,它们自主地作出经济决策,独立地承担决策的经济风险;建立起具有竞争性的市场体系,由市场形成价格,保证各种商品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由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的作用;建立起有效的宏观经济调控机制,对市场运行实行导向和监控,弥补市场经济本身的弱点和缺陷;必须有完备的经济法规,帮助经济运行的法制化;遵守国际经济交往中通行的规则和惯例。

(一)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规律

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是市场经济运行的主要规律。供求规律是揭示供给、需求、价格三者之间变动关系的一条规律,具体包括:当供给大于需求时,价格下降;当供给小于需求时,价格上升;当价格上升时,供给增加,需求减少;当价格下降时,需求增加,供给减少;市场的供应者和需求者会不断调整自己的供给和需求,直到供求相等为止。亚当•斯密把这条规律比作“看不见的手”,认为是它把社会的经济秩序安排得井井有条。

价值规律揭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这是因为商品生产者相互交换的实质是他们的劳动,如果交易的一方面总是受益,而另一方总是受损的话,这种交换不会持久。商品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在货币出现后,商品的价值就表现为价格。价格与价值应相符。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看到的是价格与价值的不相符,有时价格高于价值,有时价格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市场价格的这种波动或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恰好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的波动又会影响到供求的变动,从而使价值规律与供求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

竞争规律揭示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或处于劣势的原因。市场经济时刻都存在着竞争,只有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才能获得竞争优势,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越少,获得的竞争优势就会越大,因为只有这样,在按高于个别劳动时间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商品交换时,企业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利润,而长期处于竞争劣势的商品生产者将会被市场所淘汰,这就是竞争规律。竞争规律实际上是“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强者吃弱者”的规律。

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还包括积累规律、货币流通规律、成本价格规律等等,事实上,各项规律应该而且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者应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盈利性组织,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盈利。企业一旦成立,就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并始终处于生存和倒闭、发展和萎缩的矛盾之中。可以说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土壤。首先,企业必须生存下去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才有可能获得盈利。其次,企业是在发展中求得生存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就象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竞争市场上,各个企业此消彼长,优胜劣汰。一个企业如不能发展,就会被其他企业排挤出市场。最后,企业必须盈利才有生存的价值。

企业要生存、发展、盈利,就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开展经济业务活动。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采购决策、销售决策、管理决策等都必须符合市场规律的要求。由于企业的经济活动是由其管理者组织实施的,如果管理者没有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就无法制定科学的经济决策。因此,要求企业管理者深入学习市场经济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市场经济运行规律,才能为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深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

(一)加强企业管理有利于提高其经济效益

管理是结合各生产要素的纽带,没有管理就无法形成生产力,管理水平越高,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就越大。加强企业管理的主要作用就在于可以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劳动消耗,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如果企业偷工减料,生产的是伪劣产品,虽然减少了劳动消耗,但这是以损害消费者利益为代价的,是不可取的,最终也会被市场所淘汰;可以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可以优化企业资源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可以预防企业内部有的部门和人员利用管理的机会谋取个人私利的情况,促使各个部门及有关人员履行其工作职责,完成其工作任务,最终保证企业整体目标的完成。

(二)加强企业管理必须把握管理的方法和技巧

企业管理方法是指为实现企业管理的目标所采取的各种具体措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企业管理内容的多样性,它包括采购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人事管理、营销管理、物资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内容,各项管理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严密的企业管理体系。企业管理人员应根据管理内容的不同,采取适用的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方法可以分为通用方法和专门方法两大类。通用方法是指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管理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方法、人本管理方法、规范管理等。全面质量管理方法是已经被公认的一套先进管理方法。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出采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必须遵循八条原则:以顾客为中心;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要高;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采用系统管理的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方法要求在企业管理中,把不相容职务安排给不同的部门、不同的人员去做,以此达到彼此之间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从而预防差错和舞弊行为发生的目的。人本管理方法是指在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措施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利用人的知识、技能、工作积极性来做好企业管理工作。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是人本管理的基础和前提,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是人本管理的核心,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来做好企业管理工作是人本管理的目的。规范管理是指通过制定企业管理规范(又称企业规章制度),然后按规章制度的规定进行管理。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管理中各种管理条例、章程、制度、标准、办法、守则等的总称。它是用文字形式规定管理活动的内容、程序和方法,是管理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企业规章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合法性,规范性,有效性,科学性,相对稳定性,群众性,全面性,不相容职务分离性。上述管理方法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交叉,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把企业管理好。

企业管理之所以有通用方法,主要原因是不同企业的业务类型有相同之处,如采购付款业务,其基本业务流程为:申请采购→审批采购申请→在比质比价的基础上选择供应商→签订合同→具体采购→验收入库→按合同规定付款,企业只要有采购付款业务,一般都要按上述业务流程进行管理和控制。由于企业管理方法具有通用性,因此,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应充分借鉴同行先进企业的管理方法,以提高本企业的管理水平

专门方法是指与本企业特定情况相适应的管理方法,只能在本企业使用。每个企业的具体目标、管理理念、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素质等不完全一样,这就是企业采用专门方法的原因。通用方法和专门方法结合运用,才能提高管理的效果。管理技巧是通过管理方法的灵活运用体现出来的。深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不仅要理解企业管理的重要性、管理内容的多样性,更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企业管理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灵活运用,创造出更多的管理技巧,从而提高管理的水平。

近十几年来,企业管理的内容、方式、方法和理念等都有一定的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管理概念,如计算机管理、网络管理、柔性管理、供应链管理、知识管理、风险管理、绩效管理等,凡是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利的管理知识,企业管理人员都应加以借鉴使用。另外,企业应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以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管理人员只有深入学习企业管理知识,才能把握管理的方法和技巧,这不仅是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重要手段。

深入学习法律法规知识

(一)企业依法经营的必要性

依法经营是指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都不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的规定。依法经营可以使企业的经济活动受到法律的保护,市场经济是多元化的经济,市场主体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产权和利益关系,这些关系只有通过法律来规范,才能使各自的权益明确化,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提供必要的前提。市场经济是受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只有在国家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下,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凡是依法经营的企业,国家都会给予保护;使企业管理者不被追究法律责任,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企业管理者由于违法经营而被追究法律责任;利用法律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企业在与其他市场主体发生经济交往时,由于被誉为欺诈而受到损失时,这时企业管理者就可利用法律手段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促使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必然打破地域和国家的界限,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性的大市场已露端倪,特别是我国已经加入wto,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也即将建成,可以预见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深度和广度都将得到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只有提高法律素质,才能更好地与国际市场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经济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企业管理者需要提高依法经营的自觉性

企业管理者深入学习法律法规知识,才能把握法律法规的规定。我国的法律法规很多,企业管理者需要深入学习的主要是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如《经济合同法》、《公司法》、《企业所得税法》、《会计法》、《产品质量法》、《广告法》、《劳动法》等等。学习法律法规应从实际出发,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培训,珍惜学习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觉性,系统学习,把握精神实质。学习时不仅要明确法律法规的规定,即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且还要明确违反法律法规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要带着问题学,只有针对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去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从中找到答案,才能加深记忆、理解深透。

企业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首先应采用法律的、而不是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来解决。运用法律的手段处理问题,才能得心应手,使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企业管理者应增强法制意识,在学好法律知识的基础上,自觉依法经营,为维护企业自身的合法权益及市场经济秩序作出应有的贡献。企业管理者依法经营能力的高低,也体现了其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的高低。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一)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职业道德是从事特定职业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爱岗敬业是最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爱岗是指热爱本职工作,敬业是指认真钻研业务,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爱岗敬业是做好特定岗位工作的先决条件,管理岗位也是这样。此外,依法办事、廉洁奉公、实事求是、诚实守信等也是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要求。

企业管理者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可以增强凝聚力。若企业管理者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可以使职工群众情绪高昂、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反之,若企业管理者不讲职业道德,会在职工群众中产生逆反心理和消极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在职工群众面前展示出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貌,才能影响和带动广大群众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企业管理者应遵守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

企业管理者除应当遵守一般工作岗位的职业道德要求外,还应当遵守管理岗位的特殊职业道德要求。如团结协作、顾全大局,关心职工、作风民主,目标敏锐、关注市场等。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是指企业管理者在实际工作中,以企业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加强与广大职工的团结,不拉帮结派,不搞小团体,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打击报复,不人为设置障碍,减少内耗,同心协力,携手共进。关心职工、作风民主是指企业管理者尊重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善于听取群众的意见、反映和要求,树立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思想,关心职工生活,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勤勤恳恳为职工办实事,不断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和提高收入水平。目标敏锐、关注市场是指企业管理者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根据市场的变化,作出科学的决策。

(三)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是提高道德素质的关键

企业合规心得体会篇10

但目前职业教育中校企合作的现状令人忧虑,部分企业未能对学生进行跟进培养、长期培养,学生对企业缺乏了解和认同;技能培养上,校企不能迅速对接,毕业生发展空间狭窄。我们聚焦分析以下三点:1.校企合作要成功,如何赢得企业的信任和支持?2.校企合作要维护,如何获得企业的持续关注和投入?3.校企合作要长效,如何固定成效、拓展优势?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全国最大的实木地板生产企业――圣象集团共同开发了“圣象模式”,将校企文化和技术优势融合,以利益共同体为纽带,走出校企合作的新境界。

江苏省丹阳中等专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学校的“三有”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国家改革示范校重点建设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江苏省高水平示范性实训基地),有17位教师先后获得省技能大赛表彰。但在实际办学中还有“四缺”:一是“缺钱”,专业建设均依赖政府资金的投入,学生学习和技能训练耗材多,设备越来越旧;二是“缺变”,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无法跟上市场和企业的变化,对于企业与市场的变化难以追踪;三是教学环境“缺真”,机电技术教学设备和场地是真实的,但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却是模拟的,这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素养训练是一种“硬伤”;四是各专业知识之间“缺链”,知识点分散、孤立,没有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

“办职业教育要有气场,要踏着经济发展的脉搏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黄晨校长说。作为一所国家示范学校,丹阳中专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拥有普通车床、数控车床、pLC、单片机、传感器、光机电一体化(机电一体化)、电器安装与维修等各类实训设备200多台套,设备总值853.83万元,这些资源必然要有职业教育对接产业、服务经济‘一盘棋’的思想。丹阳是我国重要的木业基地,仅中国驰名商标就有“圣象”“肯帝亚”“合雅木门”“欧圣”等。借助这个区域产业发展优势,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负责人带领教研组长和“名师工作室”教师团队先后六次走访圣象木业,全面了解企业对毕业生专业理论、技术技能方面的需求,研究在教学、实训中实现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的可能性。在建设过程中学科链与地方产业链紧密对接,拓展了制造技术、控制技术和数控维修专门化方向。

2013年12月,学校召开了“专业建设委员会”;2014年5月,学校召开了“校企合作委员会”。“两会”穿针引线,主动促进政府、学校、企业构筑合作联盟,将政府的引导与资源、企业的人才与技术、学校的教师与学生聚拢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了政府宏观、行业动态、企业技术、学校人力资源的共享。这一运作方式的创建与运行,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文化融合为先导,以生产衔接为教学目标,以教学、研发、生产为基点。

2014年5月7日,江苏圣象木地板制造企业和丹阳中专机电部举办了校企合作签约仪式。校企双方达成“五合一”“五对接”,形成利益共同体。

一、学校教育理念和企业生产经营理念合一

校企共商后认为:学生对企业不了解,对今后工作方向和方式不了解,那么就要消除学生对工作契约的陌生感,初步建构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企业以及企业生活产生兴趣。我们采用了六个步骤:

开办“圣象讲坛”,培养学生“企业感”。企业高管、各部门负责人、优秀毕业生、成功人士定期授课,让学生了解企业、认知企业、展望行业远景、规划个人发展。2014年5月起,已经举办了8场讲坛,把学校教育理念和企业生产经营理念合一。

校企联谊,带学生接触“企业人”。举办篮球、足球友谊赛、植树造林等活动,切磋技艺、交流联欢,让学生接触企业员工。活动前短暂沟通,活动中切磋技艺,活动后交流联欢,让学生认识企业人,消除陌生感,寻找共同语言。

参观展厅,向学生展示“企业美”。学生参观企业展厅,感受产品之美、艺术之美、风格之美。

组织座谈,引学生增强“企业能”。企业各部门主管详细介绍生产流程、技术标准、设备养护要求,引导学生开始思考自身怎样苦练技能、适应岗位。

车间体验,激学生营造“企业梦”。带学生有针对性地走进车间,身临其境地感受生产氛围,逐渐消除畏难情绪,萌生“做做看”的念头,激发学生的“企业梦”。

捐赠“圣象读书角”,丰富学生“企业心”。圣象集团鼓励员工“坚持每天读书一小时”,在订单班教室建了“圣象读书角”、捐赠书籍,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

二、专业教育与企业管理合一

我校毕业生调研情况显示:企业喜欢用中专生,中专生只要经过半年的磨合和培训,基本上能成为员工中的骨干,并且中专生直接从学校到企业,始终在团队里面成长,便于企业管理。因此,丹阳中专校从三个方面实现专业教育与企业管理的合一。

一是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其课程贯穿六个学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为主线,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健康、创业教育等课程进行融合,构建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网络,为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学业职业的贯通。

二是组织劳模进校园。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宣扬劳动精神,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品德。学校多次邀请市劳模和“圣象”企业劳模进班级,让劳模生动地进课堂、有效地进头脑。

三是将“7S”管理全面纳入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的每一个环节,结合校企共同拟定的教学计划,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优、理论功底厚、技术技能精,企业意识强。

目前,“圣象机电班”涌现出几名表现突出的学生。

袁子轩同学入学时综合素质相对薄弱,且性格内向、不善沟通。在圣象机电班中,他积极参与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锻炼了团队精神,提高了身体素质,结识了很多新朋友。现在的袁子轩,专业成绩优秀、充满自信,已经成为企业的阳光员工。郭俊杰同学口才甚佳,业余时间自学公关、营销课程,在生产一线深得好评,经企业面试,转岗销售部,现参加“圣象黄埔训练营”,结营后将被派驻福建分公司营销团队。

三、专业学习与企业生产合一,推动校企“五个对接”

课程建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横向上构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素质拓展课程”“三维”课程体系;纵向上开发“以典型工作为主线,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做到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与木材加工产业需求对接,钳工、装配钳工、电气设备安装与调试等课程与木材加工职业标准对接,钳工、电工实训过程与木材加工生产过程对接,学生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及“圣象机电班结业证书”对接,企业出资鼓励学生学历进修和业务进修,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课堂教学从创新教学生态入手,将项目教学法、微课、慕课引入教学中,构建了“先教后学,边学边做”教学做合一的“三阶段五环节”教学模式。三阶段即自主学习阶段(自学)、交流讨论阶段(互学)、巩固提高阶段(好学)。五环节即设置情境――分配角色――情境模拟――评价总结――反思巩固。课程体系的“三课型”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三阶段五环节”解决了“怎样教”的问题。

四、实习管理和企业指导合一

以“车间”为课堂,“企业导师、学校教师”携手指导学生顶岗实习。

一是教师驻厂,会同“企业导师”从车间到餐厅、从岗位到宿舍全天候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一方面鼓励学生勇于吃苦,努力坚持,干出成绩,争取进步;另一方面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技术技能上获得提高。

二是校企共同为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跟踪记录学生在厂表现,结合学生个体特质,为学生量身打造发展规划,谋求学生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王星辰同学在岗位勤奋善思、表现突出,在实习教师指导下撰写的《截锯设备粉尘控制技术改进方案》被设备部评为优秀提案,其敬业精神和专业素质得到企业认可,被选拔为后备干部,送总部深造。

五、学生发展标准和企业培养目标合一

探索“中专后”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开拓三个发展方向,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一是校企对学生顶岗实习工作进行资料汇总和分析,共同拟定下一阶段、下一批次学生的教育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二是教师带领、指导学生根据工厂设施设备运行的观测数据,提出操作、维护、保养、维修的优化方案,谋求技术改进,促进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原料和能源消耗、提高生产设备使用率。三是根据学生个体发展和意愿,结合企业需求,帮助学生开拓在岗晋级、横向跨岗和离岗自主创业三个发展方向。四是企业出资支持签约就业的学生参加在岗学历提升和业务进修。五是校企根据自主创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表现,择优颁发“圣象机电班结业证书”并提供支持。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圣象模式”被企业作为亮点多方推广、宣传,推动了大亚车轮、大亚滤材等企业与我校机电专业的合作。校企联合举办“圣象地板钳工技能大赛”,实现了校企设备资源共享。

经过“圣象模式”的“五合一”“五对接”,学生了解了企业、确立了目标、找准了方向,进入企业后能迅速上岗、熟练操作,缩短了成长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成为企业生产的中坚力量。首批入厂实习20名学生中,18人被企业留用,另外两人实现自主创业。其中王鹏同学顶岗实习期间积极参与创新实践,善于捕捉商机,2015年初申请学生创业无息贷款,并多方融资,自主创业,开办广告公司,已获得营业执照,目前正扩大规模,为圣象集团旗下的销售商以及其他客户提供广告宣传服务。

从“圣象模式”我们也归纳了几条推进建设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的经验:

政策激励,让企业主动热。在校企合作中,学校有热心,企业有热情,还需要政府有热忱。丹阳市制订了《关于加强我市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实行政策优惠”,给企业吃了定心丸。

协同成长,让企业放心热。校企合作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的约束。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企业与学校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丹阳中专校制定和完善了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等,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同时,竭力维护企业的利益和形象,明确规定派到企业实习实训的学生应自觉成为企业的一员,融入企业文化之中,按照企业规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履行自身的职责。通过规范约束,让企业放心参与校企合作。

情感投入,让企业内心热。校企合作的另一面是人际合作、感情沟通,情感机制是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投入显得尤为重要。除了“两会”外,我们还成立校企合作联谊会,定期举办;召开校企合作年会,邀请企业前来沟通,通报交流各自发展情况,了解企业发展规划,获得用工需求信息和往届生的发展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