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十篇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十篇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17:00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篇1

关键词:社交网站传播效果媒介环境

一、社交网站传播效果优势

(一)新闻信息量大

社交网站的传播信息量大且信息传播迅速是有目共睹的,每个用户都可以自由地分享自己所知道的信息,一传十十传百,这样,原本一些只有少数人知道的信息一旦在社交网站上公布、分享、传播后,就会有很多人得到这个信息,从而达到巨大的传播效果。一个刚出现或是还没有出现的新闻,在社交网站上会首先出现,它的新闻、音频、视频信息传播迅速而且及时,传播范围广,使得它的传播效果巨大。

“失恋三十三天”这部电影重点的宣传阵地集中在视频网站、人人网、微博三个平台上,三个平台之间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影响。电影工作室先把电影的某段搞笑视频上传到视频网站上,这就使得电影的视频信息真实可靠,网友们看到电影视频后再转发到人人网或者是微博上,人人网和微博相互作用,网友再进行转载,使得电影视频得以扩散,从而再反作用于视频网站。三种传播模式通过综合推广,彼此间相互作用,当这种现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观影热潮便出现了。电影工作室独自的电影视频信息保证了信息的真实性,再经由社交网站的推广,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二)解决了人际传播的距离问题

社交网站的传播方式解决了传统媒介在人际传播上因为距离而产生的问题,使得人际传播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范围得以扩大。以前是媒体对受众,现在是受众对受众或者是受众对媒体,无论网络用户在什么地点,网民与网民之间相隔多远,通过社交网站都可以很好地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情感的联系,在社交网站上,我们可以同时和多个好友进行信息的交流,通过社交网站我们可以更好地和朋友进行沟通,培养感情。

例如,雅安地震发生后,社交网站的存在对抗震救灾活动有很大帮助。很多人在人人网、腾讯网、微博等社交网站上寻人信息,组织团队进行义务支援,组织募捐活动,等等,而传统的媒体可以通过社交网站上面的这些信息更好地获取信息和新闻,从而进行新闻报道。在社交网站出现之前,这些现象是很难出现的,我们只能在电视、广播或者是报纸上获取远方的极少信息,社交网站的出现和存在使得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网民获取更多信息,解决人际传播中出现的距离问题。

(三)吸引了投资商的眼光

第一,社交网站上用户众多,便于企业更好地宣传自己,而且社交网站宣传方式多样,企业可以根据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营销策略。在社交网站上进行营销效果好,且成本比其他宣传方式低。

第二,降低企业营销成本。随着网络用户的网络行为的日趋成熟,网民们越来越多地主动获取信息和分享信息,社交网站上的用户显示出高度的参与性、分享性与互动性,社交网络营销的主要传播媒介是网民,主要传播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因为用户的参与性、分享性和互动性高,所以不需要投入大量广告就很容易加深对一个品牌和产品的认识与了解,容易对一个品牌或产品形成深刻印象,从而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有效降低企业营销成本。

第三,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策略。社交网站作为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新的营销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尝试在社交网站上大展拳脚,无论是开展各种各样的广告推广活动、线上的活动或者是病毒营销活动等,所有的这些活动都可以在社交网站上进行。一些企业开始在社交网络上吸引自己的目标受众,从而更好地推广自己的企业和企业产品。近年来,有很多企业通过微电影广告等形式传播自己的产品信息。企业在社交网站上运用不同的营销模式进行营销,更好地吸引目标受众,传播和推广自己的企业和企业产品。

二、社交网站传播效果的弊端

社交网站上用户众多,传播的信息量大和范围广这一特点加速了虚假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扩大了信息的负面影响。同时,社交网站上个人信息的泄露也是社交网站在传播方面存在的风险。

(一)真实性上存在问题

社交网站上网民众多,传播的信息量大且杂,传播范围又非常广,若是有假消息甚至是反动消息,则同样会大规模、快速地传播出去,对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具有很大威胁,甚至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尤其是近两年微博的流行更是使得社交网站上频繁出现假消息,使得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遭遇很大挑战,同时对社会稳定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2010年的“金庸去世”这一假新闻。“金庸去世”这一假新闻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虽然这个假新闻从到传播,到求证,到最终辟谣,前后只用了大约两个小时的时间,但是在这短短的两个小时的时间内,这个消息在社交网站上已经传播得很广泛了。社交网站的巨大传播效果加速了假新闻和负面新闻的传播,在挑战新闻的真实性的同时,对社会稳定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篇2

[关键词]社交网站传播模式效果

一、社交网站的新闻传播模式

(一)社交网站的概念厘定

社交网站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是帮助人们建立运营社会关系的互联网应用服务(DanahBoyd,2007)。社交网源起社会学“六度分隔理论”(SixDegreeofSeparation),依靠成熟的网络技术,将用户的线下人际网复制到网上,再与他人的关系网互动而形成更大的人际网络,并通过对彼此的关注来维持关系。

(二)社交网站的传播学研究综述

新事物是由结构性的变化所引起的(Charleswrightmills,1959),研究社交网络传播模式主要就是寻找这种新型网络类型与传统网络类型相比,有哪些“结构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以用户为中心,低门槛参与,用户创造并贡献内容,帮助个人运营社会关系,通过人与人的网状关系传播信息。

2.社交网站是一种深度社会型的非权力网络(ellison,2007)。深度社会型表现为:社交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与其他联系人织造网状链接,表现为“去中心化”,即“第三层秩序”(Davidweinberger,2008)。社交网站“一对多,多对多”(onetonton)的传播,因此而呈现出“多向、非对称、幂增长”的裂变式传播特点,网络结点联系的或然性增加。非权力主要表现为:把关人的权利进一步下放,虽然每个人对信息的控制并不绝对,但是每一个节点必然会对信息产生“分流”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多向度的流动。

3.整合多样化传播形式。社交网站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同时开发诸多应用程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质的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张炜,2009),多元互动沟通平台的诞生激发了网络能量增值。

4.及时互动的RSS订阅和分享机制。RSS订阅好友,第一时间呈现更新和反馈;而分享机制则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共享(张炜,2009)。任何一种延伸,都是由于产生了新的尺度(mcLuhan,1964)。与传统网络相比,SnS网络将“用户”作为新的尺度,以“网状结构―用户内容―整合传播―及时反馈”作为新的“结构性的变化”。

(三)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分析

1.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分类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结构性特征,彭兰(2003)提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三种模式,分别是:直线式,队列式,层次式。

直线式是连接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最便捷的途径。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不限信息量。直线式包含(1)同步直线式,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基本处于平等地位;(2)异步直线式,特点是信息的者处于主导地位,受者被动接受信息。

队列式指信息是按一定原则进行排列,例如时间。BBS和搜索引擎上的信息通常就会呈现出“队列式”特点。越靠前的信息,越可能被接收。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层次式具有明显的大众传播特征,提供多通道出口,把关人通过有意识地编辑信息,达到特定的传播目的。

2.社交网站的五种新闻传播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社交网站的五种最主要的新闻传播模式。

模式一:直线式点对点传播。在社交网站中,这样的传播模式是最普遍的,传者与受者处于平等地位,如留言功能。

模式二:直线式点对面传播,如RSS订阅、关注日志、相册、分享、状态。

模式三:队列式BBS传播,通过论坛和组群功能实现。

模式四:层次式,由社交网站选择性推送,由上至下传播。

模式五:媒介融合,新闻网站建立公共主页供用户订阅。

二、社交网站五种新闻传播模式效果评估

(一)为何选择配套熵权决策的Swot分析

影响媒介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有众多的内因、外因共同作用,需要一种能够考察多重相关的分析方法,Swot矩阵研究是能够考察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分析法。因此,本研究考虑采用Swot矩阵,分析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及策略优选。

在实际操作中,Swot分析法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内、外部因素权重和评价的确定往往依赖于专家法。而熵权决策是一种基于客观熵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决策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研究考虑将其与Swot分析法相结合,运用实证研究对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进行评估。

(二)研究框架

采用Swot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应用过程如下:

1.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显著因素并建立标度,考察外部环境,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形成能够适用于Swot分析和熵权决策的指标体系。

3.应用熵权决策法确定备选模式的优先级别和排序,提出最优的模式(或推荐模式);

4.建立推荐模式的Swot分析矩阵,分析结果(图1)。

(三)Swot初步分析及备选配置模式确定

1.Swot优势分析

(1)集人际传播三个阶段的优点于一身。人际传播经历了面对面传播、延时传播和电子传播三种形态。(Donath&boyd,2004)“异地延时传播是对面对面即时传播的否定,而异地即时传播又是对延时传播的否定,所以异地即时传播实质上是面对面传播的否定之否定形式。”(彭兰,2001)社交网站的人际传播既具备了面对面传播的很多特性,又能实现异地性和延时性,完成人际传播新变革。

(2)用户忠诚度高,依赖性强,粘性高于所有新闻网站,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6月,每天都使用社交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4.3%,73.9%的社交用户在一天之内会多次(≥5次)刷新个人主页,在社交网站站中,用户自发结成了稳定的社会群落,互相确认身份归属,传递信息,增进情感。

(3)一个更加真实的拟态环境。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20世纪20年代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社交网站上的虚拟形象和交际圈基本上成为了现实世界在媒介中的延伸。物理世界中的身体属性、社会属性和地域属性得以在虚拟世界中继续构成主体,物理世界中的角色规范继续有效地影响主体(Donath&boyd,2004)。

(4)传播渠道形式多样,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收听和浏览。

(5)传播多向性,web2.0时代的核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toone),也不是网状传播(oneto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tonton)。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王婧,2010)

2.Swot劣势分析

(1)新闻信息量有限。社交网站一般通过RSS订阅获取信息,因此相比一般新闻网站例如人民网、新华网或者门户网站例如新浪、腾讯等而言,信息量较为局限,通常与订阅对象数量(好友数量)成正相关。

(2)新闻业务素质欠缺。社交网站并非专业新闻网站,可以充当新闻在人群中扩散的渠道而不能越俎代庖成为信源,因此重要新闻的传播一般只能通过转帖到日志、分享,或者在状态、留言中简短描述来实现。这些新闻都是碎片式的,分散存在于社交用户的个人数据中,用户想要进一步了解新闻全景只能登录其他专业新闻网站,浏览通过专业新闻记者采写、专业编辑整合的新闻专题。

(3)新闻内容局限。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获取到的信息,与订阅对象的信息偏好有密切联系,不同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的人往往会传播不同内容的信息,甚至不同性别的用户所关注和传播的新闻也有巨大差异,用户甚至会因为自身偏好而屏蔽掉一些较为重要的新闻信息。(Dwyer,Hiltz,passerini,2006)

3.机遇分析

(1)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报网融合、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成为趋势,比如新华社就将视频业务植入开心网。

(2)媒介融合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比如美国有线电视网(Cnn)与社交网站Facebook合作以来,目前已有39万名“粉丝”,他们每时每刻对Cnn的电视节目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人人网公共主页为例,目前一共有50家媒体在人人网上建立了公共主页,其中排名前6的公共主页如表1所示:

(3)新闻传播从“大卖场”到“专卖店”、从宽播到窄播、从大众到小众的转化,对媒体而言,信息做到了最大化利用,充分体现了传播的异质化特性;对用户而言,则充分享受了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的乐趣。

(4)舆论理性可控。社交的真实性使网络社交从虚拟走向现实,并推动网络舆论趋向理性。德国学者纽曼认为舆论具有社会性,即要基于社会公众。在社交网站中,活跃着大量的舆论人,通过网络的聚集作用“引起人际间的多级传播行为”,出现广泛的议论,形成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和社会舆论。(Dwyer,Hiltz,passerini,2006)“媒体与网民的互动,引起网络上议题的不断变化,容易引发公众舆论大讨论。而且由于社交网民身份的相对明确性,人们彼此间比较了解和信任,从而能形成真实的意见表达,而且意见表达趋于理性。

4.威胁分析

(1)社交网站用户流失,由于媒介疲劳引起的社交网站用户流失属于潜在劣势,会减少受众数量,对“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2)网络审判,社交网站上人与人的距离前所未有地拉近;社交网站很容易成为新闻事件中“人肉搜索”、舆论暴力侵害的原发地,成为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当事人的“审判席”。在新闻伦理道德多元、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不利影响。

(3)日益渗入的把关人影响。在大度咨询所作的调查研究报告中,相比2006年而言,至2010年底,社交网站更加限制用户真实性,同时提高了对日志、留言、相册的监控度,增加了对敏感词的删除力度,对新闻传播造成了一些阻力(见表2)。

(四)Swot分析与熵权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

1.基于德尔菲法的Swot矩阵

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又称专家意见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通过多轮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通过一系列整理作为预测的结果。在本案例中,特收集了五名专家意见,经过两轮征询最后取均值形成专家打分。

2.Swot建标及模式评价与优选

针对已经提出的五个模式,参考图3中列出的指标体系中的标度层属性值(主要是内部因素指标)。对其他难以量化的指标,则采用专家或权威打分法确定,评估采用很低、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很高7个等级,其对应的打分情况分别为1,2,3,4,5,6,7。最终得到各指标的属性值如表3所示。

结合熵权计算结果,将模式五作为推荐模式,模式二作为备用模式。即,走媒介融合之路是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的最优决策,要使推荐模式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宏观上应采取wo策略(劣势+机遇)和So策略(优势+机遇),并以So策略为主,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消除劣势,在消除其抑制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杠杆效应。

三、研究发现:媒介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

从本文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社交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人际传播网络,新闻资讯类网站与社交网站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二)即时交互深度融合

新的网络传播模式的产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报网互动、视频直播、在线广播等“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能力。如果说,传统媒体以往多是把传播内容“平移”到网络上,那么社交网站则推动了媒体之间的深度交互融合。

1966年美国学者德弗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控制论的核心――“反馈模式”。由于大众传播模式自身具有点对面的传播特点,即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受众的信息反馈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断层,不能做到交互的及时性。社交网站则通常会利用“投票”“留言”等功能,逐步形成媒体庞大读者群,让读者们对新闻进行评价,编辑实时掌握读者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报道思路和报道方式。整个传播过程可以呈现非线性、双向反馈、实时动态的特点。

社交熟人社区的舆论环境(Dwyer,Hiltz,passerini,2006)和高素质用户群也将推动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成熟。

(三)新闻传播落点明确

传播学中著名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用户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大众传播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以受传者接触媒介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得到满足,来确定传播效果的大小。社交将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订阅和建立组群。社交的出现意味着互联网在web2.0时代继续向社区化、分众化挺进。在与新媒体的结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必须更加注重对受众的精确定位,按需提供分类新闻信息。由于信息落点明确、渗透性强,传播具有更强的定向性,用户更乐于接受,传播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李游:《SnS的传播学特征及价值解析》[J],《新媒体》2009年第3期

[2]ellison,n.B.,Steinfield,C.,&Lampe,C.(2007).thebenefitsofFacebook“friends”:Socialcapitalandcollegestudents’useofonlinesocialnetworksites.JournalofComputermediatedCommunication,12(4).Retrievedfrom.

[3]彭兰:《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建构》[J],《今传媒》2005年第3期

[4]大度咨询,《2009年度中国SnS网站用户研究报告》[R],2009

[5]特纳:《管理者的管理工具》[m],企业管理出版社,2006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篇3

特别是自2015年以来,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围绕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目标,大力推进海外分网及多语种网站集群建设,在内容落地、平台建设和报道方式创新等多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以新华网为例,据国际权威网站排名机构alexa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6月30日,新华网进入前100位,国际综合排名稳定在69位左右,大幅领先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通讯社主办的网站。

五个抓手提升传播实力

以中央主要新闻网站为代表的中国网媒的整体性成长,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好中国形象,奠定了更为扎实的基础,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体现在内容、渠道、平台、机制和队伍五个方面。

内容建设:设置议题强化特色

为了不断提升内容吸引力和影响力,中央主要新闻网站不断加大国际传播多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力度,加大多语种视频、图片的制作力度,加大原创精品栏目的研发力度。

打造了一批有权威力和影响力的国际传播精品栏目。

近年来,为了做好议题设置,引导国际舆论走向,中央主要新闻网站精心策划了一些品牌栏目。新华网潜心打造的“国际政要高端访谈”栏目,已成功完成多场国际高端政要访谈,成为各国政要在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首选网络平台。为进一步增强网站内容的吸引力和实用性,新华网多语种网站还针对海外受众普遍对中国文化和中文知识的需求,推出多语种版“汉语教室”“双语新闻”等服务信息板块,将“服务受众”与“传播中国”进行融合,在向对象国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有效传播中国观点及主张。上述栏目板块推出以来,在海外受众中引起积极反响。2015年,中国网顺应媒体发展趋势,全新打造了全球新闻时事中英文评论节目――“中国三分钟”(Chinamosaic)。该节目由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联手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第一时间聚焦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及时传播中国立场与声音。2016年3月,中国网还推出了全新中英双语视频栏目《碰词儿》,该栏目每期一个热点词汇,使用动漫视频讲解的形式,通过中英双语深入浅出地剖析十以来党中央提出的新概念、新范畴、新理念,截至6月底已推出60期。中国日报网也打造了几个具有中国视角和独家观点的微视频栏目和系列作品,如“外国人的中国梦”“对话世界”专栏,在视频中加入图表、动漫特效等元素,与世界分享中国人、中国发展的生动故事,让中国国际形象更加鲜活丰满。2015年,央视网熊猫频道全面升级,从“熊猫直播”24小时直播频道进一步延展成为中国频道,通过网络直播展现真实中国,通过精品文化点播内容,用大熊猫讲述中国故事,搭建国际传播入口级平台,在全球掀起一股“熊猫之风”。

平台建设:多语种配合广区域覆盖

平台建设是新闻网站参与国际传播的基础。近年来,主要新闻网站纷纷加强了对平台建设的投入,形成了涵盖世界主要语言、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架构。

截至2016年初,人民网已经拥有英、日、法、西、俄、阿、韩、德、葡9个外文版,在东京、纽约等建成10个海外站点,这些海外站点不仅担负新闻报道、对外宣传的工作,也在本土化经营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的读者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日均页面浏览量1600多万,并设有新加坡、德国等12个海外本土化频道,海外传播初具规模。

新华网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网络媒体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文网站之一,在原有英、法、西、俄、阿等多语种网站的基础上,陆续建成日、韩、德3个采、编、发一体化的多语种网站,日常发稿原创率达80%以上。为使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众准确深入地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构想、前景预期和建设成果,新华网还正式开通了多语种“一带一路”频道。

央视网目前已建设并持续运维包括非洲本土网、北美本土网、亚太本土网、欧洲本土网、俄罗斯本土网、中东本土网、拉美本土网7个海外本土网站,拓展海外本土传播渠道。其中,北美本土网自成立以来,已成为北美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中英双语视频门户网站。网站目前日均UV达到22万以上,累计pV达到7.5亿。

国际在线通过61种语言对全球进行传播,受众遍布全球五大洲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称为全球语言种类最多、传播地域最广、影响人群最大的多语种、多应用、多终端网站集群。

渠道建设:拼船出海媒体融合

实现了重点专题报道在海外主流媒体和知名搜索引擎落地。2015年至2016年上半年,人民网稿件海外落地数量突破10万条,合计完成了向外媒推送包括全国两会、出访、南海仲裁案等重大主题近200万字的原创稿件,并与韩国最大搜索引擎naVeR达成合作,实现韩文版新闻在naVeR的落地。新华网的多语种专题报道在美国Cnn、《华尔街日报》、英国《卫报》、俄罗斯《真理报》、日本《每日新闻》、埃及《金字塔报》等全球6大洲100多家主流媒体网站,以及谷歌多语种版、韩国naVeR和雅虎日本等知名搜索引擎落地。中国日报网与谷歌、雅虎、必应、猎豹移动等世界搜索引擎、移动端浏览器保持着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借力海外主流搜索引擎及移动浏览器,确保中国日报网独家内容直达海量受众。与此同时,通过不断强化与Flipboard、ZaKeR、Linkedin等海外热门app的内容合作,目前中国日报网已在众多热门app上建设了专属频道,大幅提高内容的海外曝光率、推动率、覆盖面和阅读量。

扩大与外媒机制化合作规模,推动合作方式创新。人民网瞄准主要国家的重点媒体,加强了与他们在内容和版面方面的合作。在韩国,人民网与该国第一大报《朝鲜日报》、第二大报《中央日报》、第三大报《东亚日报》、第一大通讯社韩联社、最大的经济类报业集团《亚洲经济》等8家主流媒体签署内容交换协议;在俄罗斯,人民网与《真理报》、“今日俄罗斯”旗下的inosmi.ru等建立互开专栏等合作;在南非,人民网与南非第二大传媒集团时代传媒集团旗下的《每日经济报》建立版面合作关系。新华网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网站开设“中国文化”专栏;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通讯社卡巴尔通讯社网站开设俄、英文版“中国之窗”专栏;在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网站开设内容展示专区;与埃及新闻总署网站开展合作,实现新华网英文、法文、阿文网站同埃及新闻总署网站之间的互链。中国日报网与《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每日电讯报》等全球著名英文媒体官方网站,以及《费加罗报》、“今日俄罗斯”卫星新闻通讯社等颇有影响力的法语、俄语媒体合作,通过在其官网上合作开办频道、栏目、专题等形式,借助其权威渠道,实现在各国、各地区的落地宣传,直达当地核心用户,提升内容的到达率和海外转引率,扩大影响力。

传播渠道向移动端和社交媒体拓展,积极在新媒体平台发声。截至2016年6月30日,人民网开设各语种海外社交媒体账号38个,海外社交媒体粉丝数超过2382万,每月互动人数超过1000万,互动率居世界媒体首位。自2015年3月新华社newChina多语种海外社交媒体账号集群推出至今,已涵盖脸书、推特、优兔、连我以及VK等5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语言达19种,海外社交媒体统一账号活跃粉丝总量已突破千万。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在脸书、推特、VK等境外主流社交网络共开设7个账号,覆盖英、法、日、西、俄、阿6个语种,总粉丝数已超过1400万人,分布在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有效引导境外舆论的重要阵地。中国日报网移动客户端全球下载用户数达到600万,脸书官方账号粉丝数超过522万,推特账号粉丝数超过42万,形成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上颇具影响力的中国媒体。央视网充分利用海外社交平台扩大传播影响力,目前已在脸书、优兔、推特、instagram、VK等海外主流社交平台上建立并运营了CCtV系列、熊猫频道系列等共计31个账号,形成涵盖中、英、阿、西、法、俄、韩等主要语种的基本架构,覆盖世界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对重点区域主流人群的影响。截至2016年6月,央视网海外社交平台账号总粉丝数已超过3812万,根据脸书官方提供的数据分析平台显示,CCtV账号自2015年7月以来帖文的累计互动总量近1.52亿,居全球主流媒体首位。

积极开展线下活动扩大社会影响。适时举办一些线下活动,也成为中央网站加强与外界联系、增进信任和情感的重要方式。环球网大力举办线下民间公共外交活动――“中国网络名人环球行”,自2012年首创以来,该活动已成功举办15次,脚步遍及美国、日本、韩国、以色列、越南、缅甸、印尼等国家,以“网民外交”的全新模式引导国内舆论,持续增进中国对世界的客观认知。央视网也主动通过各种落地活动,扩大传播影响力。2015年CCtV网络春晚期间,央视网在迪拜、肯尼亚、洛杉矶和悉尼等地举办快闪送“福”活动,将来自中国的祝福向全世界传递,并在网络春晚中进行展现。

机制建设:资源共享效果导向

在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中央主要新闻网站也更加重视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工作流程,提高传播效率。

近年来,为加强对外舆论传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新华网多语种网站在开展对外报道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并发展完善出成体系的海外舆情统计和定期报送机制,选取境外网站涉华热点事件进行舆论检测和定性分析,对境外涉华舆情数据进行跟踪和研判。为进一步提升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的运营水平,提高自身原创对外报道的能力,新华网还建立同海外总分社之间的联动机制,特别是在发生国际重大突发事件时,强化了与分社间的连线机制及供稿机制。

中国日报网通过探索新的报网融合报道机制,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大策划平台,报纸与网站、新媒体负责人统一召开当日报道策划联动会议,共同讨论报道议题,实现报道方式最优化、报道效果最大化。

队伍建设:用好外力借筒传声

为了实现从“我说我的”向“你说我的”转变,相关网站也日益重视对海外评论员队伍的建设,充实讲中国故事的海外队伍。

中国网近年来组织和动员海外评论员在境外积极发声,打造了一支随时为我所用的“海外网军”队伍,通过建设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打通了国内国际两个舆论场,不断引导和营造于我有利的国际舆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已形成一支以50名核心专家评论员为主、200名普通评论员为辅的海外评论员队伍,分布在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巴基斯坦等69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日报网在这方面也进行了探索。他们依托英文论坛60万海外注册用户,通过邀请海外资深博主、知名媒体人、专家学者撰写署名评论文章,定期策划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活动等形式,发挥海外意见领袖影响力,成功引导海外舆论走向。

重要启示与建议

重要启示

中央主要新闻网站这几年在国际传播能力方面的建设和摸索,为我们提供了很多重要的启示:

推进海外本土化建设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突破口。本土化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中之重,而在海外建立传播运营中心,实现内容落地合作则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突破口。路透社、彭博社等西方媒体进入中国市场后,纷纷实行本土化策略,采用派驻人员与聘用本土员工相结合的方式在华建立运营机构,其成功经验表明,阵地和人员前移后,有助于在对象国开展内容采集传播、移动新媒体内容运营、海外社交媒体账户运维和对外合作等业务。

内容传播差别化战略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关键所在。通过网站的读者调研及访问量数据分析可知,好的内容始终是转化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基础。有了好的内容和渠道,有助于聚合社会影响力,并以此为基础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因此,精准的受众定位和优质的原创报道始终是国际传播建设所应秉持的重点原则。

借力海外友华人士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有效选择。海内外知名政界、商界、文化界、学界知华派、友华派人士常能提出关于涉华报道的深刻、新鲜观点。借助国外大咖在海外的影响力及公信力对涉华重大事件进行深入解读,可以切实提高网站报道的可信性和权威性,避免海外受众对我单方面的说教产生抵触情绪。这样不仅能够将宣传效果最大化,有效降低中国声音到达海外受众过程中的各种阻力,还能帮助网站在较短时间内形成可观的媒体和受众影响力。

外部环境

当然,上述启示只是我们探索过程中留下的部分经验。对我们来说,明确当前的内外环境,尤其是外部挑战,找到自身的短板和不足,才能在接下来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之路上少一些曲折。

2016年6月初,被誉为“互联网女皇”的玛丽・米克尔(marymeeker),了她长达213张ppt的2016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报告提出的如下判断和趋势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第一,印度超过美国,成为仅次于中国的全球第二大互联网市场;第二,全球智能手机用户增速放缓,智能手机出货量大幅放缓;第三,美国互联网广告增速加强,在美国互联网广告的新增长份额中,谷歌和脸书占到76%;第四,企业联络新一代年轻人的方式是社交媒体、聊天工具;第五,全球移动用户平均安装了33个应用,其中每天平均使用12个应用;第六,全球互联网市场领导企业:苹果、谷歌、亚马逊、脸书、腾讯、阿里巴巴等公司目前有非常充裕的现金,并且都是私企。

再来看看我们愈发重视的优兔和脸书两大社交媒体平台的部分数据。优兔每月用户访问量早在2013年3月便已突破十亿次大关。作为2015年优兔浏览量最高的音乐视频,维兹・卡利法的《SeeYouagain》上线8个月,便获得了11.66亿次的总浏览量。韩国歌手鸟叔成名曲《江南Style》mV自2012年上线以来,在优兔上的累计点击量更是突破了26亿次。脸书2015年第四季度的财务报表显示,其月活跃用户数正稳步逼近20亿,其中移动端日活跃用户数达到9.34亿。2016年3月,脸书的日活跃用户人数增加到10.9亿,比去年同期增长16%。

对比这些数据,我们需要承认,中国网媒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的声音整体上还比较微弱,中国网络新闻栏目至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吸引力还比较有限。从我们的民意调查中还发现,对于海外民众而言,所在国的传统媒体、新媒体和使用中国产品是他们获取中国信息的主渠道,他们对中国网媒的接触频率并不高。海外被访者很少接触中国媒体的主要原因,一是“不知道应该看什么中国媒体”,二是“话语表达方式不地道,看不明白”,三是认为中国媒体(包括网媒)不可信。

工作建议

对于广大的中国网络媒体,尤其是有志于从事国际传播的网媒来说,以下几个问题或许是绕不开的:

一是确定适合自身的传播内容。即便在社交媒体时代,内容为王也不会过时。向海外传播什么,是我们时时都需要面对并给出答案的问题。我们的多次调查均显示,中国的文化、科技和经济是近年来海外民众最希望通过中国媒体了解的内容。在政治议题、军事议题和外交议题上,尤其是涉及地区和全球性的公共议题方面,我们还缺少与西方媒体的竞争力。我们的网媒也应注意,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方面,不宜跟风西方媒体,尤其是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传播时,需要推出更多的中国原创观点。我们新闻的时效性可能比西方强势媒体差一些、现场感可能弱一些,但我们的真实性、多元性不能差。同时,可以尝试多增加一些数据新闻、视频新闻、动画新闻的比例,多聚集不同形态的新闻信息,满足更多样化的受众群体。

二是利用适合读者的传播语言。当前,我们的网媒除中文外,大多只具备使用英文进行对外传播的能力,即使是综合实力很强的中央级网络媒体,也基本上只能做到利用10余种语言进行海外传播。但现实情况是,对于大多数国家的民众来说,他们更喜欢用本国甚至是本地语言接受信息。面对这些受众,我们如果能采用本土语言,效果自然会更好。

三是掌握融通中外的表达方式。能够使用对方的语言进行传播,这只是解决了跨文化交流的第一步。如何让对方听得明白、听得舒服,还需要我们在表达方式和习惯上多下功夫。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强话语体系建设,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实际上,只要我们坚持从受众心理去考虑问题,坚持从受众需求提供信息服务,坚持从受众自己的表达习惯里学习借鉴,我们就跨出了融通中外的重要一步。真正实现中国故事、世界眼光,中国语意、全球情怀,中国修辞、国际表达,并非遥不可及。在现实操作中,或许最需要避免的就是把自己中文版的信息拿过来一译了之,用这种生硬的方式对外传播。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篇4

〔关键词〕社交网站;SnS;用户;访问量;功能架构;传播特征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3)01-0078-04

社交网站(SnS)已经快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以惊人的速度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交平台和通信中介。社交网站提供了一种新的通信手段,采用虚拟网络社区作为一种新的协同工具来加速群体重组并不断提高群体的范围和影响力。社交网站的创新运作模式不仅成功地吸引商业界和学术界的关注,同时也提高了网络用户的增长。

社交网站是一个允许个人构建其个人档案,共享文本、图像、照片以及其他网站应用程序和组群网络提供的网络链接的网络环境。因此,社交网站鼓励用户通过这种链接到一个社会性网络中展示自己从而开拓和维护与他人的社交关系。用户使用的正反馈感受可以传播给他们的朋友和亲戚从而产生更大的网络外部性扩张,增加平台成员[1]。

认知社交网站用户的基本状况与关系网络对于进一步挖掘社交网站潜在价值极其重要。据了解,目前,国内的社交网站规模已达千余家,而且还在不断增长。同时,社交网站的用户数量也保持着较快的上升趋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社交网站用户数增长至2.51亿,网民使用率为46.6%,如此庞大的用户资源也带来了成数量级不断攀升的网络信息。那么围绕着用户、功能、信息进行思考,需要提供什么样的社交服务才能更好满足用户需求,如何判断并准确分析信息的传播特征,这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我国社交网站的基本概貌

1.1我国社交网站主要用户分析

社交网站起源于美国,如FaceBook、mySpace等都是此类网站,它们在美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以此形成了独特的社交网络文化。国内第一个校园交友网站人人网(校内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覆盖率已超过90%,大学生注册并使用人人网的人数惊人,其他著名的社交网站还有豆瓣、开心网、QQ空间等。根据中国站长之家(http:∥/)提供的综合排名,我国社交网站的排行前6位包括:人人网、豆瓣、开心网、QQ空间、、世纪佳缘。社交网站基本情况包括网站链接地址,注册用户数量、主要使用群体,如表1所示:我国社交网站信息传播特征分析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篇5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以传者为中心的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使命主要是行使新闻事实告知受众的职能,新媒体在承接传统媒体传播的基础功能之外,更加发挥自身的互动优势,推动受众向用户角色的转变。《意见领袖对受众的情绪影响研究》一文以教师聚餐事件为例,探究意见领袖与受众情绪的相关性。

【内容提要】本文以2016年的美国大选为例,从假新闻的产生着手,探究假新闻背后产生的动因,详细分析社交媒体中假新闻的传播机制。在当前的互联网背景下,以谷歌adSense联盟为代表的互联网流量变现广告模式催化了假新闻的产生。社交媒体在政治参与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聊天机器人、监管体制的缺失以及受众在传播中的双重身份加速了假新闻的蔓延。

【关键词】假新闻传播机制社交媒体美国大选

2016年美国大选的结果与大多数美国主流媒体和许多选民的预期相左,Facebook也因为对于假新闻的传播不作为而被各界问责。目前,对于美国大选的文章多集中于研究政治架构或是对于大选中各类门事件的回顾和分析,而社交媒体中假新闻的传播机制鲜有学者关注,研究仍存在很大的价值空间。

一、社交媒体假新闻的产生

社交媒体假新闻的造假村是由美国新闻聚合网站Buzzfeed的主编克莱格西尔弗曼(CraigSilverman)最先揭露的,随后nBC、BBC、CBS迅速跟进调查。BuzzFeed新闻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假新闻网站大都来自前南斯拉夫马其顿共和国的一个人口仅有4.5万人的小镇韦莱斯,当地人至少推出了140个美国政治网站。这些网站有听起来像美国风格的域名,如worldpoliticus.com、trumpVision365.com等等。①

运营这些网站的几乎都是青少年,大多数帖子都是从美国的边缘和右翼网站集成聚合或完全剽窃的。这些青少年编写一个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并到他们的网站,然后迅速把链接分享到Facebook上。从Facebook上点击新闻并访问网站的人越多,给假新闻网站带来的广告收益就越大。

此外,在马其顿这样的小国,精通网络的人甚至只是青少年都可以利用Facebook、谷歌来赚钱,这让当地少年引以为豪。大选结束后,运行这些网站的年轻人也知道靠大选带来流量的机遇结束了。虽然流量和收入将大幅下降,但他们之后可能会继续运营与运动以及健康相关的网站。

二、假新闻的盈利模式:谷歌adSense联盟

假新闻的生产只是传播环节的第一步,更为关键的是如何传播假新闻。马其顿青少年为了增加点击率,在Facebook上买了大量账号,转发分享他们生产的假新闻。此外,他们用这些账号加入Facebook上的美国政治群体,垂直地把新闻推给那些支持特朗普的群体,让假新闻有针对性地传播到那些更容易相信假新闻的群体中,使得假新闻得以二次传播,再次拉动点击率。

目前互联网流量变现的方式主要依靠各大平台的广告体系,其中,谷歌的adSense联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广告体系。

谷歌现有广告体系分为两种:adwords和adSense。adwords是一种通过使用谷歌关键字广告来推广网站的付费网络推广方式。adSense是针对网站主的互联网广告服务,它的作用是将谷歌adwords广告放进个人网站。如果一个网站加入谷歌adSense,那该网站就成了谷歌的内容商,即允许在自己网站上显示谷歌提供的关键词广告。谷歌根据广告在该网站被点击的次数给该网站主支付佣金。adsense是根据网站页面内容而不是搜索内容进行广告投放的,adsense在谷歌搜索中也是单独在右侧成列,不影响用户原本的搜索结果。

一般来说,一个网站的浏览会有百分之一的人点击谷歌广告,每次点击0.3美元,pV(pageview,即页面浏览量)一般每个ip地址平均为2个左右,即1000个ip的话会带来6美元左右。马其顿青少年制作的假新闻一旦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轰动,一个月浏览量能达到500万ip,月收入能达到好几万美金,而当地的平均薪水每月仅有350欧元。

三、社交媒体中假新闻的传播机制

(一)社交媒体成为公民政治参与的重要途径

特朗普的团队对于社交媒体的重视程度远甚于希拉里,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Facebook帮助特朗普赢得了美国大选,被人称为twitter总统。作为社交媒体的发源地,美国总统近年来对于社交媒体愈发重视。美国总统奥巴马,被称为互联网总统,因为他在竞选时利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造势,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和底层人民,获得了成功。

社交媒体在公民的政治参与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民众获取新闻的方式也愈发娱乐化和社交化,传统媒体失去了原先作为消息主要来源的优势。在本次大选中,主流媒体没有体现出本身的专业性,而是用自己的政治立场来参与报道。此外,美国大選后,BuzzFeed网站对虚假新闻网站做了一个综合分析,发现在读者互动方面,虚假新闻网站远远领先于传统纸媒和电视。

皮尤在2015年4月的报告中提到,几乎有一半以上的网络用户从Facebook获取政治和政府新闻,而这一平台受到来自朋友、同事等关系的驱动。②从社交媒体上获取新闻的用户的比例仍在上升,这种上升不是由于技术的革新,而是更多的人从其他渠道转移到社交媒体上了,用户也更倾向于从不同的社交媒体获取新闻。③

(二)聊天机器人操控虚假社交账户

聊天机器人是一个用来模拟人类对话或聊天的程序。南加州大学研究显示,研究人员通过使用超过1000个功能来识别twitter上的账户,包括其朋友、内容、反映的情绪及每条推文之间的时间。通过该框架,研究人员声称发现9%~15%的twitter账户是机器人。但报告称由于机器人的复杂性,在该检测模型下,复杂的机器人可能也被识别为人类,15%的数字只是保守估计。④

社交媒体中的聊天机器人其实还包括自动与其他用户交互的社交媒体账户,而且聊天机器人在公共政策问题、政治危机和选举等政治信息中特别活跃。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聊天机器人的数量明显上升,并蓄意增加候选人的粉丝数,在twitter上,他们类似新的自动语音电话,影响和说服选民。在大选期间,聊天机器人发出了约40万条支持特朗普的信息。在美国大选第三次辩论之后,twitter上自动的亲特朗普的账户推送的消息是亲希拉里账户的7倍。事实证明,大多数这类账户,是由聊天机器人操作的,这也是计算宣传的最新工具。⑤

《经济学人》看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认为聊天机器人将成为继应用市场之后,下一个科技前沿。⑥但随着聊天机器人的进一步发展,如果社交平台不对此加以管控,人工智能操纵政治参与的倾向可能会愈发明显。

(三)监管机制的缺失

由于新闻获取和政治参与的渠道多样化,传统媒体失去了原本的优势,社交媒体的即时性和便利性使得受众也成为了新闻的生产者和传播者。随着视频网站和社交网站的兴起,用户生产了大量质量参差不齐的UGC(UserGeneratedContent)内容,以之前的监管体制和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理念来调控新时期的网络环境,力不从心,从而效果不佳。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传统媒体的把关人的作用削弱,控制新闻内容和舆论变得越发困难。在新兴媒体时代,信息过剩、信息高度自由的情况下,把关人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Facebook去年6月突然裁去了热门话题板块trending的人工编辑团队,从而导致算法推荐的假新闻多次上了热门新闻排行。公众因为假新闻对Facebook加以指责,但Facebook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社交平台并非媒体机构,因此内容仅仅是用户的上传和分享,与Facebook无关。自从Facebook出了即时文章栏目(instantarticles)之后,内容不跳转到媒体页面而直接呈现在Facebook上,截断了媒体网站的流量,也使得媒体的浏览量和Facebook的新闻分发算法直接挂钩。

尽管算法在新闻推送和内容分发方面提升了效率,但要做到完全取代人工编辑目前看来还不可能实现。原因在于,虽然根据用户喜好进行个性化推送迎合了很多受众的喜好和使用习惯,但也非常容易带来内容质量的下降甚至是假新闻的肆意传播。在民众和媒体的谴责中,Facebook终于开始应对假新闻,并承诺会完善算法和体系来过滤假新闻。

Facebook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在2016年12月公布了Facebook解决假新闻的几项措施,包括用户举报、第三方查证、算法及内部判断、惩罚措施等。Facebook将用户举报的假新闻及其数据报告发送给第三方(如美联社和aBC)进行仲裁。如果该条新闻被认定是假的,那么Facebook会给它标记一个假新闻的解释,使这条新闻的排名下降。⑦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假新闻的传播问题,仅仅是加强了举报机制,把治理假新闻寄托在用户举报上,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目前难以推断和衡量。

(四)受众在传播活动中的双重身份

互联网时代下,受众已经从内容的消费者(Consumer)变成了生产消费者(prosumer)。在社交媒体中,受众不仅仅只是受众,在传播活动中拥有了双重身份,影响到内容的媒体的公信力。受众的公信力能够决定与其相关的人愿不愿意相信媒体的新闻。人们在一般情况下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受分享者的影响有多大。

美国新闻学会(americanpressinstitute)和美联社的noRC公共事务研究中心了媒体洞察项目(themediainsightproject)报告受众的信任度跟传播信息的信使更有关系。决定一位读者是否信任新闻内容的主要原因,不是媒体的公信力好不好,而是要看把新闻分享给他的人是谁。⑧人们更容易相信从自己信任的分享者处获得的新闻,此外,他们还会倾向于进一步传播给其他人。在另一项研究中,YouGov(舆观)调查发现仅有4%的人能够正确地分辨假新闻。

奥尔波特提出了谣言传播过程的三种基本机制:简化(Leveling)、强化(Sharpening)和同化(assimilation),⑨一人之言不能称之为流言或者谣言,群体性的传播行为才会产生谣言这一结果。有相同经验的传播者更容易互相传播谣言,也就是报告的结果呈现的那样。

(五)民粹主义的兴起加速假新闻的全球传播

在此次大选中,特朗普表现出的反传统、反建制、反精英的行为,受到了广泛的底层民众的支持,但也表现出了民粹主义的特质。

民粹主义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明确的说法,中外学者众说纷纭。著名学者俞可平认为作为一种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是它的极端平民化倾向,即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者感知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以此来评判社会历史的发展。⑩民粹主义虽然起源于19世纪后期,但民粹主义在当下却因为社交媒体的发展而崛起,社交软件的算法推送导致的群体极化让民粹主义者们的声音在社交软件上被放大和回音,民粹主义的兴起加速了假新聞的全球传播。

除了美国之外,德国、法国、意大利、缅甸、澳大利亚等地都受到了假新闻的冲击,2017是欧洲选举年,假新闻的治理已经逐渐成为全球媒体和政府的共同话题。

德国目前的重点是规范社交媒体公司。德国将于今年9月份举行大选,但社交网络上已经出现了大量针对该国的难民的假消息。立法会议员正在考虑立法强制Facebook在24小时内剔除假新闻和煽动性言论,违反将面临重大罚款。

英国隶属于下议院的文化、媒体和体育委员会(theUKHouseofCommonsCulture,mediaandSportCommittee)主席认为假新闻是对民主的威胁破坏了媒体的自信和公信。委员会还发起了一项针对假新闻的意见征集,调查主要关注到假新闻对于公众理解的影响,不同人口可能会产生的不同的反应,搜索引擎和社交媒体平台的责任,什么带来了假新闻的成长以及英国新媒体市场的特殊之处。

在今年10月全国大选之前,捷克政府在内政部已经设立了一个专业的分析和通信部门,作为其工作的一部分来监控内部的安全威胁,也将针对虚假宣传。据工信部说,它不会给任何人强加真相或者审查的媒体内容。该单位的twitter页面上的推文解释说,他们将评估虚假信息是否严重影响内部安全,如果结果为是,它会通过公开可用的数据和事实,驳斥造假行为。

意大利反垄断局局长乔万尼皮特鲁泽拉呼吁欧盟成员国建立独立的公共机构网络,防范虚假消息,以反垄断机构体系为模型,而不是由私人的社交媒体公司来规范新闻业。在欧盟层面,额外的资源已提供给欧盟的中东战略司令部特别工作组,旨在对抗俄罗斯在前苏联国家试图影响通过误导和宣传投票。11

法国大选结果已经尘埃落定,有了美国大选的警示,此次大选打压假新闻的强度很大。谷歌新闻实验室联合法新社等17家新闻媒体启动交叉核实的项目,呼吁用户向平台提交疑似假新闻的报道并加以跟进。Facebook则和《世界报》等媒体建立联系,如果有两家媒体认定该内容是假新闻,则这条内容会被标注存在争议。

四、后真相时代:真相姗姗来迟还是辨别力的缺失?

《牛津英语词典》将post-truth(后真相)选为2016年的年度词汇。《纽约时报》将后真相定义为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经济学人》发文说,后真相展现了这个新时代的一个核心问题: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

从英国脱欧到美国大选,2016年全球黑天鹅事件频发,特朗普被称作后真相政治的典型代表没有事实依据,仅是靠断言感觉是这样。假新闻在互联网上肆意传播,并表现出感觉是真相,相较于主流媒体的新闻,社交媒体的用户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想相信的新闻。

由于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交媒体的用户作为自媒体新闻的者,使得新闻的时效性大幅提升,但未受过训练的内容者很容易使得新闻变得片面、情感化甚至信息谬误。每天浸淫在社交媒体中的青年也习惯了在谣言和辟谣之中选择自己想要的观点。

此外,心理学上的因素也不可避免。前文提到的造假村的发现者克莱格西尔弗曼之前曾经做过研究,人在看到和自己意见相左的信息时,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对自己的看法产生怀疑,而是对信息产生质疑。就如人们在面对假新闻时,虽然新闻被辟谣是假新闻,但仍然会觉得感觉起来确实是特朗普会做的事情,而选择相信假新闻。真相只是变得很次要了。更多的民众还是愿意相信符合自己的观点的新闻。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篇6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用户行为;使用动机;应用启示

社会化媒体是当下互联网世界中最主流的应用形态。我们常用的网站,不论是获取信息的新闻网站、交友互动的社交网站、日志的博客、分享内容的视频网站等,都具备社会化媒体属性。这些内容、形态各异的社会化媒体应用满足用户的各色需求,而不同喜好、动机的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也有不同的行为特征。这些特征对我们认识社会化媒体,研究社会化媒体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深有启发。

一、研究意义及方法

“使用与满足”理论研究受众使用媒介的潜在动机,如满足他们的社会的、心理的需求,并且鉴别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该理论将受众看作活跃的媒介消费者;有目的性的接触媒介;相信选择使用的媒介将满足自己的需求;并且假设活跃的媒介参与度将影响用户从媒介上获取的满足感以及媒介行为的效果。由此,分析使用行为是研究互联网使用者社交媒体使用动机的重要途径。

随着当今网络的飞速发展,“使用与满足”理论也被用于考察人们使用新媒体的态度和行为。当传统媒体在既具竞争力,又具有容纳性的新媒体面前逐渐式微之时,人们迫切想知道:受众究竟想从网络中寻求怎样的满足,他们在使用媒介的时候有怎样的感受和行为?在前期的相关研究中,有学者已经探索到了受众使用网络的行为动机。美国学者CarolynLin归纳了三种一般的网络使用的动机:娱乐、监测环境及逃避现实。alanRubin和Zizipapacharissi研究发现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使用体现出一种实用的动机趋向,那些认为网络是社会化的、活跃的媒介,是一种类似于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所说的“热”媒介的人,通常把网络当成打发时间、提供便利、提供娱乐、处理个人事务的工具。两位研究者发现网络的人际交往功能,是所有特定的网络应用唯一共同的使用动机。而网络信息搜集和快捷便利,则分别是人们使用电子邮件和新闻组的动机。此外,“使用与满足”理论被广泛用于研究博客、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社交网站等典型web2.0应用形式,这就更加丰富了已有的经典研究成果。

社会化媒体是指建立在web2.0理论和技术基础上的、能让用户原创和分享内容的网络应用。基于此定义,BBS、博客、视频网站、社交网站、微博等现今热门的网络应用都属社会化媒体。社会化媒体几乎涵盖了当下最热门的网络应用,虽然不同类型的社会化媒体提供的服务和面向的用户可能迥异。我国现有网民超过6亿人,他们中绝大多数使用社会化媒体,这些人有不同的背景、经历和喜好,有不同的上网习惯和动机,那么他们的性别、年龄、受教育背景、收入状况,对他们的社会化媒体使用行为何有影响?他们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动机又对他们的上网行为有何影响?这是本研究主要关注的问题。

本研究使用问卷调查形式,于2013年12月通过网络在中国大陆地区推送问卷,问卷在两周内返回3466份,经过检查剔除无效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3000份,有效样本率达86.56%。被访者中国男性占55%;年龄介于10~85岁之间;36.4%为未婚,62.7%为已婚,其余不足1%为离异、丧偶或其他;60.2%具有大学本科学历,12.8%具有高中\中专\技校及以下学历;近一半(46.8%)收入在3000-8000元之间。

二、数据分析与结果

本研究主要考察使用动机对用户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影响。从总体来看,被访者中25.1%的人使用社会化媒体上最主要的功能是内容,22.9%的人最常用的功能是转发别人的内容,19.9%的人最常用的功能是评论别人的内容,而更多的人(32.1%)则偏爱“潜水”,即只浏览别人的内容而不留言。人们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动机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大致为本研究提到的11种,这11种使用动机基本代表了我国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目的,包括信息与舆论获取动机、电子商务参与动机、解决问题动机和非目的性动机五类。本研究使用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人口统计变量和社会化媒体使用动机对六种常见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的使用行为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数据经整理后见表1。

1.人口统计变量与社会化媒体使用行为关系分析

从总体上看,人口统计变量对社交媒体使用行为有一定影响。性别和家庭月收入对六种社交媒体应用的使用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其相关性分析结果均显示为非常显著。这意味着男性较女性更多地使用社交媒体,家庭月均收入越高的人其使用社会化媒体也会更频繁。本研究的被访者年龄介于10~85岁之间,分析结果显示,除了新闻网站以外,其他五种社会化媒体的使用行为均与年龄呈显著的负相关。这意味着越是年轻人,对论坛(β=-.015***)、博客(β=-.011***)、社交网站(β=-.024***)、视频网站(β=-.019***)和互动百科(β=-.019***)的使用越频繁。在新闻网站的使用行为方面,年龄变量与新闻网站的使用程度并不相关(β=-.003)。居住地变量与论坛使用行为(β=.061***)、社交网站使用行为(β=.048**)及视频网站使用行为(β=.030*)有着正相关关系,即居住地城市规模越大的人使用这三种社会化媒体更为频繁。文化程度与新闻网站的使用行为(β=.080***)也有着非常深的关联,文化程度越高的人使用新闻网站愈发频繁;相比之下,文化程度和博客使用行为(β=.041*)、互动百科使用行为(β=.049*)之间的相关性虽然稍弱,但依然存在,即文化程度越高的人会越多地使用博客和互动百科。

2.信息舆论获取动机与社会化媒体使用行为关系分析

信息舆论获取动机指以获取信息和表达意见为目的的网络使用动机。那些“寻求新鲜事”的被访者,其动机越强烈,越会频繁地使用新闻网站(β=.099*+*),密切关注网站的新闻更新。其次互动百科(β=.071**)和视频网站(β=.0681**),也是他们了解信息的常用网站。具有“寻求新鲜事”动机的用户对论坛(β=.054*)和博客使用(β=.050*)的频繁程度与使用动机也相关。但“寻求新鲜事”发生的动机程度和社交网站使用行为(β=.034)没有相关性。这或许可解释为想知道新鲜事的人,无法从社交网站上寻找他们想要的信息。中国的社交网站中分享的信息除了新鲜事之外,有大量类似“心灵鸡汤”、“励志成功”、“养生常识”之类的实用信息,这也是中国社交媒体的一大特色,但却冲淡了网民对新鲜资讯的需求感。

“寻求舆论支持”的动机,与新闻网站的使用程度(β=.078***)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博客使用也有十分显著的相关性(β=.066**),与互动百科的使用程度有显著的相关性(β=.051*),但与论坛(β=.035)、社交网站(β=.043)及视频网站(β=.021)的使用程度无显著相关性。我们很容易理解“寻求舆论支持”的动机会加深新闻网站使用频率,但是却无法解释为何怀有此项动机的人会更多地使用互动百科网站而不是去社交网站上寻求支持。

有“发表想法和意见”动机的人会明显加大使用新闻网站的频率(β=.088***),但却不会使用其他社会化媒体应用实现发表想法和意见的需求。这说明虽然现在已有众多新兴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出现,但具有十多年应用历史的新闻网站依然是网民意见表达的首要选择。在当前的中国社会,网络是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但本研究发现,意见表达的动机和社会化媒体使用程度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强烈的意见表达动机只能导致对新闻网站的更深度使用,但却没有促进更深度地使用社交网站、视频网站、BBS、博客和互动百科网站。这可能是因为社会化媒体的主要功能是增进人际交往,而在中国的人际氛围中,意见表达并不是促进人际关系的有益方式。事实上,一些网络意见讨论往往还会对网络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如在“方舟子质疑韩寒”事件中,有网民因为同微博好友的立场不同而取消关注。而且网民经常以意见是否相同来划分“敌友”,所以鲜明的意见表达并不会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提升。

3.电子商务参与动机与社会化媒体使用行为关系分析

参与电子商务的动机,如“交流产品心得”和“推销商品或服务”深刻影响着中国网民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行为。强烈的参与电子商务动机会导致对社会化媒体频繁的使用,尤其是社交网站、视频网站和博客这几种用户粘度较强、网络人际关系紧密的社会化媒体应用。社会化媒体方便了网民在网络交易前、中、后开展相应的交流,如在售前推销商品或服务、咨询商品信息,在交易中商议价格、物流等问题,在交易后展示成果、交流经验。这是一个购物分享的过程,也是自我展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也促进了人际交流。

“交流产品心得”、“扩大人际交往”和“引起他人关注”三项使用动机与全部六种社会化媒体使用行为均有十分显著的相关关系(p

“推销商品或服务”的动机,同博客(β=.068***)、社交网站(β=.062**)以及视频网站(β=.054**)的使用程度成正相关,其中与博客的使用程度有着最为紧密的相关性。另一方面,“推销商品或服务”的动机同论坛(β=.039)、新闻网站(β=.003)、互动百科网站(β=.031)的使用程度没有相关性,说明此动机并没有显著增加对这三类社会化媒体应用的使用频率。虽然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论坛中有人广告、推销产品,但本研究数据表明,论坛广告的者可能并非论坛的经常使用者,他们只是利用此平台广告,而很少花时间进行更多的跟进或者互动。而通过社交网站推销商品或服务的人,会花更多时间经营其在网站上的威望,更注重同网民的互动,对社交媒体的使用程度也更加深人。

4.解决问题动机与社会化媒体使用行为关系分析

“解决现实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动机与新闻网站使用程度(β=.070***)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其次,与博客(β=.054**)、社交网站(β=.050**)、视频网站(β=.058**)和互动百科网站(β=.062**)也有十分明显的相关性,但与论坛的使用(β=.032)却没有显著相关性。这说明了想要解决现实问题的人不会将论坛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他们更倾向于从其他几种社会化媒体上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说明用户将社会化媒体视作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微博、微信出现后,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力量被同时叠加在一起,传递的范围更广、速度更快,人肉搜索的力量更大。不管是名人用户还是普通网民,在社会化媒体上发求助信息总会很快收到他人的帮助、解答。因此,在生活中常能听到“万能的微博”、“万能的朋友圈”之类的说法,这些称呼很能说明社会化媒体对于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这些问题可以小到寻找餐馆、求问地址、失物招领,大到求医问药、维权申诉,其中相当一部分都得到了解决,有的甚至超出求助者的预期。另外,越来越多的微博反腐、网络微博成功案例,也让社会化媒体成为普通人的抗争渠道。许多人相信,只要在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上成为社会话题,就能引起媒体和社会的关注,从而有助于加速事情的解决,因而有不少人将微博视为“解决现实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最后手段,希冀借助网络曝光解决社会矛盾,寻求公平正义。

5.非目的性使用动机与社会化媒体使用行为关系分析

非目的性需求动机一般带来仪式性的使用行为,即受众在使用媒介时没有具体的指向性。在经典的“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中,“打发时间”是人们对媒介功能的主要需求之一。对于社会化媒体来说,企图用陪伴功能来吸引用户的策略不会成功。实用的功能和服务更能带来用户活跃度。“打发时间”和“排遣个人情绪”动机则与六种社会化媒体的使用行为没有相关性。这或许可以理解为,社会化媒体的使用者更注重媒介使用的功能性。媒介的一项重要功能“打发时间”,已经不是人们在社会化媒体上寻求的目标。因此由以上分析可知,社会化媒体的用户有着明显的目的性,强烈的使用动机导致深入的社会化媒体使用行为;而目的性不强烈的动机与使用行为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三、用户使用行为与动机对社会化媒体应用的启示

如上所述,当前中国网民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特征都可以在其使用中找到解释。在此行为特征之下,如何顺应社会化媒体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优化新闻传播活动的效果,拓展传媒改革的空间,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重视网络人际圈中的信息传播渠道

学界关于网络人际关系的现有研究说明,网络人际关系有“强关系”和“弱关系”之分,社会化媒体集两种关系结构于一身,其传播效果较单纯的大众传播或人际传播有更大的优势。“信息获取”一直是人们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目的,不管网络发展到何种阶段,其载负的功能如何拓展,这项最基本的网络使用需求依然是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动机之一。社会化媒体是社交工具,是个人的展示平台,也能成为新闻等信息的传播渠道。根据上文的分析,网民的社会化媒体使用更具目的性,即便是“信息获取”也是带有更多功能性目的的信息获取动机。因此社会化媒体中的信息传播应考虑用户的需求动机,譬如“人际交往”、“电子商务”、“展示自我”等,将这些用户最主要的社会化媒体使用动机和信息获取需求相结合,打造优质的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渠道。这是“信息流”传播层面在未来应该重视的问题,从“影响流”的层面考虑社交媒体所带来的人际圈中的信息传播渠道则对网络舆论管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化媒体的兴起给网络舆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社会化媒体有更迅速的传播速度、更广的传播范围和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相结合的传播力,为信息和意见的传播开辟了更为通畅的渠道。但是,在更为复杂的影响流传播中,意见的传播过程和效果难以控制。根据本研究结果的启示,影响流的传播也可从用户动机人手,以用户的社会化媒体使用需求为基础,在熟人圈子和以兴趣为主的陌生人圈子传播,达到有效的意见传递。

2.利用大数据。精确定位用户需求

我们可以说网民的网络购物热情促进了社会化媒体与电子商务的结合,也可认为是社会化媒体的参与更加刺激了网民的网购热情,此二者可谓是互为因果的相互促进关系。电子商务在中国发展迅猛,以淘宝为代表的C2C业务,以京东为代表的B2C业务,近年来一直以强劲的势头快速发展。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6140亿元。“蘑菇街”“一淘网”“大众点评网”等消费体验类社交媒体的繁荣,也有力证明了社交媒体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助力作用。

因网民使用社会化媒体的动机更具目的性,传播者及互联网企业如想吸引更多的用户使用行为,必须要投其所好,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差异化的产品及服务。有幸的是,大数据思维的出现为精确定位用户需求提供了可能。大数据技术建立在web2.0背景下的数据挖掘基础上,核心是对以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网络的识别、发掘和利用,具有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ety)、高速(velocity)和有价值(value)等特点。社会化媒体在提供大数据方面有天然的不同类型和定位的优势。社会化媒体有大量的用户群体且活跃程度高,“自我展示”和“维护人际关系”的动机,会导致人们在使用社会化媒体时更多的自我表露和互动行为,网购之前查询该产品其他消费者的口碑已经是现在网购人士下订单之前的必然环节。网购之后消费者对产品的评价,又会影响着后来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社会化媒体正好提供了展示使用感受的情境,连接着用户的网购动机与网购活动。在密集的互动中为数据搜集提供丰富的资料,准确抓取这些行为数据,是了解用户行为的绝佳渠道。

对社会化媒体自身的发展而言,更应利用大数据进行精确服务,在界定用户群体、制定传播策略、搜集使用反馈等环节,发现规律、预测其意向、总结趋势。本研究发现社会化媒体用户越年轻,其使用BBS、博客、社交网站、视频网站、互动百科的动机越强烈,如果利用数据挖掘,可以发现更为细致的年龄段及他们使用动机和使用行为偏好,非常有利于锁定目标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社会化媒体未来的运营策略就是要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在海量、无序的信息中精确分析出用户需求和公众关注热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和营销。

3.借势社会化媒体,助力多领域繁荣

随着互联网进入到社会化媒体时代,辐射到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科技、传媒、文化,而是广泛扩展到金融、医疗等更多领域。目前电子商务已经成功借力社会化媒体成为商业领域最为活跃的分支。更多的互联网+在社会化媒体方面的探索将有助于这些领域服务模式的升级,而这一切都符合社会化媒体用户动机需求的变革。

以互联网金融为例,社会化媒体的普及为互联网金融培养了目标用户群,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拓展了社会化媒介的使用范围。银行和第三方支付工具与移动社会化媒体的结合,让用户时刻都是不同商户的潜在消费人群,可以接收商家推送的服务,也可以主动搜寻服务,并马上支付,立即消费。传统的新闻推送和和自媒体运营都因为网上支付的普及而开辟了更多个性化的有偿服务,提供了更多解释性的、深度化的资讯服务。这种新的线上线下并行的商业模式是未来商业发展的走向。互联网金融从解决支付问题出发,渗透入用户的日常生活,将金融服务带到虚拟世界中,既扩展了金融服务的领域,开启了新的商机,又赋予了互联网发展的新动力。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篇7

[关键词]网络;信任;客户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纽带。没有信任,社会组织就无法形成,社会就不能正常运行。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说过:“被人尊重和信任的欲望是人类天性最深刻的冲动”。信任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如同空气和水分对人体生命般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如果每一项交易中,在社会的共同活动中,都缺乏或不存在信任,那么社会共同体就会瓦解,共同活动就无法组织和实现。

互联网对传统商业活动带来了巨大冲击,它不仅是客户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企业与客户以及客户与客户之间互相联系的渠道。人们在虚拟空间进行着真实的购买,客户因信息的缺乏导致对企业产品及服务认知的不确定性,极易产生知觉风险,延缓购买或使购买的决策失误。“信任是针对风险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法”。

一、客户信任的意义

客户信任表示企业与客户之间建立的是一种长期的、合作且相互信任的关系,是以客户为中心的实质表现,是客户在理性分析基础上的肯定、认同和信赖。按信任的构成维度我们可以将客户分为三个层次(zaheer,mcevilyetal,1998)。

1.为企业带来价值回报,增强竞争优势。首先,信任可以促进各方的合作。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信任是自愿的、有目的的,信任的目的是保持双方良好的合作,从而使双方受益;当人们认为他人的行为可能会损害本方的利益或自己面临较大决策风险时,人们是否信任对方就可能决定人们的行为方式。1994年摩根(robertm.morgan)和亨特(shelbyd.hunt)的实证研究表明,信任能促进交易双方的合作。其次,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在社会学、组织行为学及营销学领域,许多文献提到信任可以降低交易成本。由于只能依靠繁琐的契约、监督和法律手段保证交换的正常进行,在低信任度社会交易成本较高;相反,在高信任度社会知觉风险较低,控制机制的需要减少,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reichheld(1996)、slater&marver(2001)等人对客户满意的研究发现,吸引一个新客户的成本或费用是保持老客户的5-6倍,而向老客户推销新产品的成功机率是新客户的3-4倍;其三,信任可以影响营销效果。信任管理水平是决定服务营销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2.减少企业客户未来的不确定性。由于经营环境复杂化,任何个人或组织均无法事先预测所有可能的未知变量,因而必须面对各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既包括未知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也包括人们对这些未知事件的反应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越大,就越需要信任。信任能确保交易双方以共同接受的行为对这些未知的环境做出相应的反应。

今天企业和客户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是从交易关系转向信任关系,不仅要强调赢得用户,而且强调获得客户信任,以长期拥有客户;从着眼于短期利益转向重视长期利益;从单一销售转向建立友好信任关系;从产品性能为核心转向产品或服务给客户带来的利益为核心;从重视客户服务转向高度承诺。这样使得企业对客户的关系从交易变成责任,从客户满意转移到客户信任,从管理营销组合变成管理和客户的互动关系。

二、网络客户信任的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现状。根据2007年1月cnnic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互联网络的信任程度,非常信任的网络用户占5.7%,持比较信任观点的网络用户占32.3%,而有54.6%的网络用户感觉一般,5.7%的网络用户感到不太信任,仅有1.7%的网络用户很不信任(如图所示)。总体而言,对互联网持信任态度的网络用户要多于对互联网持不信任态度的网络用户。

2.网络信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把关人”缺失。基于网络的电子商务是在internet的广阔联系与传统信息技术系统的丰富资源相互结合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互相关联的动态商务活动,这种活动要在internet上展开(朱军,2005)。电子商务产生之后,人们利用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信息的流动速度大大加快,生产和信息的提供成本明显降低。但是,互联网上也充斥的大量垃圾信息,使得人们信息的识别更加困难。这些信息有些可能是真实的,有些可能是虚假的,如何判别信息的真伪成为网上交易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当人们面对越来越多的信息而又无法分辨真伪时,只好放弃网上交易。所以说,技术的完善虽然可以促成网上信任的形成,但信任体系的建立远远不只是技术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众多学者开始关注电子商务中的信任问题,分别从电子商务信任的概念模型、如何创建和发展电子商务信任等多角度对电子商务信任进行研究,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信任、c2c电子商务中消费者信任研究、b2c中客户信任研究、b2b的电子商务信任研究及电子商务中有关签名法律问题的研究、关于电子商务系统认证以促进信任的研究等等。

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次提出“把关人”概念,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互联网进入2.0时代,“把关人”的权力逐渐瓦解,个人化、匿名的传播者主体出现,在网络空间里掌握一定的“话语权”。网络主体具备虚拟性,除了角色代码和纯文本之外,一无可视性身份特征。网络主体在虚拟中通过想象创造着自我身份,并且使这种身份表现为多样性、随意性。

今天,广大网民拥有了信息采集和的权利,他们遍布世界各个角落,触手伸及的范围远远超过媒体,同时也带来了更为迅速甚至是实时的报道。也正因为这样,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首先就需要也可以由网民自己“把关”。至于对信息其他方面的判断,诸如公共性、公正客观性、伦理道德性等则具有很强的个性,没有统一的标准。网络传播融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于一体。个人传播是指在网络传播背景下,个人凭借一定的网络知识自主掌握一个属于个人的“媒体”,自主接收和传播各种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它与大众传播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传播者角色的变化:大众传播是一个小群体对一个大群体的传播,个人传播是个人掌控媒体,既可对个体也可对群体的传播;大众传播中有着层层的“关口”与控制,而在个人传播中,传播者既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时又是自由的信息传播者。以“博客”为例,稍懂网络知识的人便可轻易地注册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博客”,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与价值取向随心所欲地编辑、更新博客内容,这种特殊的传播形态稀释了“把关人”和网站“编辑”的作用。

传统媒介中把关人拥有信息准入的特权,网络中人人都是受众,人人也都是传者。“非中心化”的网络特性使传播者的角色大大扩展,“把关人”理论也因为传播主体的位移而失去了立足的依据。可以说,在以个人传播为主的网络时代,“把关人”角色的“把关”功能正被日益削弱。

三、网络客户信任的提升对策

澳门科技大学的庞川等在其“消费者网络信任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一文中指出影响客户网络信任主要有个人、环境、商业和技术四个因素。在这四个因素中,技术因素、环境因素和商业因素均可通过个人因素影响客户的网络信任。技术因素和环境因素可以影响商业因素,进而影响客户的网络信任。

本文着重讨论商业因素及个人因素在网络客户信任方面的具体实施。

1.利用企业网站建立信任。事实上传统的市场营销和网络的市场营销,互相之间存在着一种配合互补的作用。从厂商的角度而言,可以利用传统的传播媒体,以有效的方式在目标客户心目中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使客户留下强烈的印象,然后运用网络上的各种方式,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引导客户到网站的平台上,而后使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与客户之间保持良好互动,同时也可让客户与其他有相同兴趣的客户之间自行互相沟通和推荐,进一步有效的提高客户的兴趣,强化客户对于公司的信任,从而产生对公司产品的购买意愿,并能继续的提升对品牌的忠诚度,甚至影响其它的用户。

据调查,我国目前企业网站所占的比例最大,占网站总体的60.4%,每天页面访问量在50个以下的比例企业网站最高,超过了一半,为51.5%,每天页面访问量在200个以下的比例也是企业网站最高,为75%。

企业网站是企业与客户传播与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网站的信任度可以表述为:网站给访问者所带来的可信任程度。它是访问者访问网站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效应,是人们根据网上冲浪经验和生活经验对网站的真实性,权威性等方面所产生的一种模糊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左右浏览者的浏览行为。虽然网站的信用度无法用具体的单位来衡量,可是它的确存在着等级差别。信用度高的网站能够赢得稳定的回访量和竞争优势。根据美国网络托管服务提供商interland在调查报告“2005年夏季商业晴雨表”中有关美国中小企业网站的价值及效果的相关调查数据,美国中小企业人员认为企业网站对业务产生的效果主要表现如下:

网站树立起公司可信性(53%);

网站是发展产品/服务的至关重要的环节(29%);

网站是帮助降低成本的工具(19%);

网站是最有力的营销工具(15%);

主要依靠网站实现销售目标(14%)。

2.利用口碑促进信任。口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传播方式,家庭成员、同事、同学、亲朋好友之间的往来活动,都会形成口头传播信息,其中两个人以上的面对面的交谈,是口头传播中最重要的形式。口头传播在产品信息传播中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最近的一份调查表明,口碑传播是被中国消费者经常使用且深得信任的信息渠道。由零点调查公司对中国10个城市的4800多位居民进行的调查显示,有39.5%的受访者经常和别人交流“购买及使用商品的经验”;在商品的购买过程中担当重要角色的35岁以下女性相互交流的比例更高;而收入越高、学历越高的消费者则更注重交流商品的品牌信息。而且,有6成以上的调查者认为口碑传播是最可信任的信息来源。

3.利用虚拟社区加强信任。社会网络内的成员之间是建立在长期的、稳定的相互信任、互惠互利的关系之上,成员间彼此熟悉,来往密切。社会网络理论在研究消费者行为时强调消费者在从事一项消费行为时,固然有自己理性的计算与个人的偏好,但这些都是在一个动态互动过程中做出的消费决定,他会在周围的人际社会网中不断地交换信息、收集情报从而影响他改变偏好,所以行动者的行为既是“自主”的也是嵌入在互动网络之中的,受到社会脉络的制约。社会网络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提供的信息可靠性比较高。在完全竞争市场中,人们可以信任制度,制度使投资得到公正的回报,而在当今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充斥着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完全、信息不真实的现象。故人们往往会通过身边的社会关系网进行网络内部的沟通交流,传播商品信息,社会网络有利于节省交易成本,消费者依靠社会网络获得的信息不仅可靠、有价值,同时可以节省时间。根据社科院2005年的问卷调查,大多数被访网民(63.8%)已经不同程度地使用和参与了网络社区。在经常使用bbs的网民中(n=686),经常发言的网民占12.7%,另外还有48.7%的网民偶尔发言,单纯浏览网络论坛而不发言网民只占38.6%。

信息对于客户的重要性使企业积极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一般而言,以下三种信息促成交易的完成:一是商品信息,即买方需要买什么;二是相关信息,即买方应向谁购买;三是交易信息,即交易的条件是什么。只有产品的信息被客户及时掌握,他才有可能做出购买决定。在交易的每个阶段,从预售信息到产品选择以及售后服务及支持,买卖双方在信息交互中完成交易。客户一般不会仅依赖直接的信息(如商品目录或产品介绍等)就做出购买决定,因为这些信息由市场人控制,不能帮助客户全面比较同类产品及厂商的优势。

虚拟社区可以高效地实现企业信息的扩散。为了获得更多信息,购买者通常会咨询其他购买者或客观的第三方。虚拟社区是由一群志趣相投的用户组成,以虚拟社区为载体,使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换过程变得容易。客户加入到某个社区中,与社区中的其他成员有共同的价值观和兴趣,可以形成与这些单元之间的稳固、持久的联系,相互之间容易取得信任。由于社区的虚拟性,人们有更好的安全感和随意性,言论也将更加真实,他们会表达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对于产品或服务的认知。

参考文献:

[1]彼得·什托姆普卡,著.程胜利,译.信任:一种社会学理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蔡禾.现代社会学理论述评[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

[3]成伯清.格奥尔格·齐美尔:现代性的诊断[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

[4]段伟文.网络空间的伦理反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5]斐迪南·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黄少华.网络时代社会学的理论重构[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3).

[7]吉登斯,著.田禾,译.现代性的后果[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篇8

[论文摘要]网络信息传播在和谐金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和谐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分析网络信息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网络信息传播与和谐金华建设的关系,揭示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金华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分析其产生根源,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1.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

网络信息传播是网络信息资源不断丰富的情形下。以人类对信息传播的需要为牵引力,以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为推动力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它是人类基于以多媒体、网络、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活动。具体来讲,网络信息传播主要有以下特点:

1.1传播模式复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是多种传播模式的复合体,它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各种信息传播模式之间的界限。网络信息传播既可以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点对面、面对点的信息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

1.2传播途径多样性.网络信息传播的途径有很多,它们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基础平台:既有网络人际传播途径,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网络电话等方式,也有网络组织传播途径,包括网上论坛、网络聊天室等方式,还有网络大众传播途径,包括网站、博客等方式。

1.3传播内容丰富性。网络信息传播作为电子传播的一种手段,部分解决了信息形态单一的问题。网络信息传播不仅可以传递大量文字信息而且可以传递音频信息、视频信号等多媒体信息,信息传播形态呈现多样性特点。www.133229.com

1.4传播速度即时性。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信息简单、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排版制作过程相对简单,这无疑加快了信息提供速度,从源头确保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网络信息可以实时刷新,不受出版周期、播出时段限制.可提供最新动态信息。

2网络信息传播与和谐金华的关系

随着互联网和web2.0的蓬勃发展,全民上网正向全民织网转化。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4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人类采用数宁化方式实现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共享,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网络社会。可以说,网络虚拟社会已经真正成为具有社会连带意义的实在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系统,网络信息传播是和谐社会这个复杂系统不可缺少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信息传播与和谐社会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然而,网络信息传播导致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层面上的整体性转型与重构时代,从而形成了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这一当今社会及其重要的矛盾。因此,研究和谐社会理论,不能不考虑网络计会的和谐。目前和谐金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从经济、人文环境、文化、公平和民主、诚信友爱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考虑,并没有在和谐金华建设中认真考虑网络信息传播、网络和谐社会与和谐金华建设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和谐金华建设过程巾,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网络和谐社会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播在和谐金华建设巾的巨大作用。

3.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金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3.1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金华建设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是柄双刃剑,在为人类提供开放自由的信息传播环境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消极影响也在妨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的来说,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金华建设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媒体良莠不齐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法律对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者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往互联网上自由地发表言论。目前,具有官方性质的传播主体,包括各级政府网站及政府领导下的媒体网站,如金华热线、金华新闻网等,在和谐金华的网络信息传播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一些非官方性质的传播主体,包括企业、组织和个人,他们的网站存存管理混乱、把关不严的问题,其网络资源常被一些反动势力所利用。

(2)网络信息传播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网络犯罪的泛滥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网络信息传播正使网络犯罪朝着发案多、危害大、范同广的方向发展,给社会安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网络成瘾会造成人们逃避现实、抑郁,产生犯罪倾向性格,阻碍人们的正常社会交往,容易使人们精神崩溃或者盲从网络,抵触正常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不稳定群体。

(3)网络信息传播对政治的负面影响

以网络论坛bbs为代表的交互性网站,,主往是一些突发时间的网络舆情爆发点.容易扭曲民意,会对网络真实反应民意造成困难;网络对关键决策者个人影响的风险e1益加大,领导者与部分网友的交流很可能会导致其获取片面的感性认识,网为网络上鲜活的交流对领导者个人情绪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负面的、虚假的信息容易影响领导者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4)网络信息传播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包括干扰经济秩序和经济犯罪等。网络信息传播对经济运行秩序的影响越来越大,典型的包括商业虚假信息的传播等,另外网络睹博也成为利用网络进行干扰正常经济秩序的一类活动;犯罪分子对网络财务的垂涎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注意,盗取网络银行信息进而占有资金是最为典型的网络经济犯罪

(5)网络信息传播对文化的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对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种盗版作品的风行和网络伦理的背叛。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殊性,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盗版行为,侵权盗版产品已经覆盖到音乐、书籍、软件、电影、电视和网络游戏等诸多领域;网络伦理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伪造电子邮件信息、偷窃资金或智力成果等,这些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高尚文化的建设。

3.2网络信息传播在和谐金华建设巾产生负面影响的根源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是明显和广泛的-其产生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立法工作滞后:

截至日前,我国颁行的网络法规共有数十部:但总体上看,已有立法的调整范围只覆盖了网络信息传播的部分领域,相关立法条文还不够贴切。我国的网络信息传播立法,在网络新闻来源问题、网络有害信息的责任认定问题及可操作性等立法质量上尚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2)网络信息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网络信息管理体系.相关部门所开展的种种专项整治工作只是起到一定时间内的缓解作用,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网络信息管理的安全意识也不高。

(3)网络媒体自律程度不高

网络是多种观点表达和互动的平台,但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无障碍性和网民的非真实性所产生的极大包容,也就必然出现了某种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的复杂现象。网络媒体杂音不断,使人们开始觉得网络上轰轰烈烈的民意真假难辨。一些网民宁可相信网络上的要因,也不相信政府的声音。

3.3消除网络信息传播负面影响的发展对策

为了有效地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最大程度地消除网络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就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优化网络发展政策

制定和完善网络发展政策,提高对网络发展及其应用带来的社会影响的认识,指导网络的健康发展与应用。首先,要加大投入。尽管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批涉及网络问题的研究机构,但整体科研力量不够强大,国家应利用税收政策、金融杠杆等引导和鼓励产业力量进行网络问题研究。其次,制定更有效的人才政策。我国信息安全人才的缺口很大,国家不但应鼓励社会信息安全的成长,还要从学校方面着手,确定急需人才的培养计划。

(2)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

应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行为的法制化管理。首先,要建立一部网络基本法目前,我国仍然缺少一部基本法来统领网络行为的规范。其次,要尽快构建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框架。对于传统法律没有规定的网络行为,应尽快制定新的或专门法律予以规制。尤其要重视我国信息安全的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制定电子商务出版法、信息安全法、电子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维护信息安全。

(3)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管理制度体系

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的规范管理,是降低网络信息传播负面影响的必要措施之一。应建立反应迅速、适度合理的信息审查制度,对不良信息的传播进行快速反应、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应该继续扩大负责对互联网监控的网络警察编制,发展网络警察队伍,对抗泛滥成灾的电脑病毒、打击网络犯罪、组织有害信息的传播等。

(4)加强网络安全与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互联网是高技术的产物。网络信息传播负面影响的产生背后有着很高的技术特征。为了有效地消除网络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必须提高控制技术水平。如快速发展防火墙软件、过滤程序、不良信息控制程序、计算机反病毒产品等高技术。

(5)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网络自律意识

消除网络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不仅要从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还需依靠网民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首先,加强对网络传播从业人员的教育,从源头杜绝各种不良信息流向互联网;其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到自觉抵制垃圾信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最后,要使网民形成信息行为守范心里,使网络交流空间呈现某种秩序,使网上积极健康的内容成为主流。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篇9

【关键词】网络公关;信息时代;企业

一、何谓网络公关

网络公关(pronline)又叫线上公关或e公关,它利用互联网的高科技表达手段营造企业形象,为现代公共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策划思路和传播媒介。目前,大多数传媒研究领域的学者认为,网络公关是指企业借助于联机网培、电脑通信和数字交互式媒体的功能来实现公关目标的行为。网络公关的兴起,是信息时代下公关行业网络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现今企业更是不断地建立完善自身的公关网络,自己的门户网站和宣传平台,用最迅捷的速度交流国内外企业的信息。

二、网络公关特点

(1)互动性更好。传统意义上的公关,对客户的信息及反馈传递都是单向的,互动性不是太强。而在网络公关中,很好的解决了这一点的不足。网络作为一个平台,很好的拉近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距离,消费者不仅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而且是信息的制造者,两者双向交流,信息涉及的内容不仅是向企业提供真实的反馈,更有可能成为二次和多次传播的素材。(2)信息传播更为及时。及时性是网络最大的特性,它能够在最短的时间把信息制作并传播出去。据有关数据统计,中国网民中,网络新闻的受众群体已超过1亿。而这些网民之所以在网上看新闻,主要是因为网上新闻比较及时,一般会早于传统的媒体。利用网络这种特性来进行公关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3)传播形式多元化。网络上传播形式多种多样,突破了传统公关的文字和广告类的图片,进入多媒体综合运用的时代。网络公关借助于这一全方位立体式传播媒体,对信息进行宣传与反馈,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传播效果自然要好于传统媒体。(4)有效影响终端消费者。传统公关仅仅将品牌和产品的印象留给目标消费群,但是网络公关,不仅具有双向沟通特性,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和产品的特征,更为准确地选择锁定目标受众,从而以最优化的方式对这一部分目标客户进行信息传达,以有效地影响终端消费者。

三、企业网络公关策略

(1)门户网站建设。门户网站建设工作需要加大注意力度。首先,企业必须确认访问者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时刻以“为了满足顾客需求”作为建设的的基本出发点。其次,门户网站设计应该简洁,并且人性化。最后,企业门户网站要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更新。(2)BBS网络论坛危机处理。现今,诸如天涯、猫扑等网络论坛已逐渐成熟。论坛贴吧中言论自由,可以抒发自己的见解,发表的帖子一旦没有被管理员删除就会永久保存在论坛中,并且每一位浏览网站的网民都有机会阅读这些热门帖子,一旦这些帖子涉及不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问题,就会在受众当中造成扩散式的不良影响。而此时,企业公关部门就必须及时的针对这些危机进入处理,合理的应对,以最小化企业损失,降低影响。(3)SnS社交网络公关。社交网站(SocialnetworkSites)为人们实名注册的网络交流社区,最初以校友或生活中熟识的朋友划分联络区域。国内以人人网(校内)和开心网为SnS两大主力。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米尔格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简单地说:“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社交网站正是利用六度分割理论将一个个话题通过人们的社交网络以每一个传递者为中心呈放射状的向自己所熟识的人传递出去,最后传达到陌生人。形成完整的信息传播网。企业在这些网络平台上进行口碑营销,利用这些SnS平台的实名认证性,以弱化信息网络的虚拟性,从而达到网络公关的效果。(4)企业微博营销。与SnS社交网站类似,微博同样通过口碑传播来达到公关效果。然而对企业来说,博客是一把双刃剑:既可搭建内外部交流平台,树立企业形象,又可能成为消费者释放负面情绪的“垃圾箱”。作为企业的代言人,企业领导者,可以通过成立自己的微博,将自己企业的信息及价值理念传递出去,在消费者心中建立一个良好形象。此外,对于博客主中的“意见领袖”,企业应予以重视,与其打好交道。这些博客主一般都具有强大的粉丝团,影响力较大,其行为往往具有社会公信力。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如果被其所推崇或喜欢,必然会在粉丝中受到关注,从而达到公关效果。

网络公关做为一种新型的公关方式,在电子商务这种大趋势的发展下,其必然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企业在进行网络公关一定要注意一些细节问题。首先,网络公关必须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及期望。其次,其既然以提升形象为目的,那么必须遵守法律,公序良俗。最后,要做好危机公关,敢于正面应对,妥善解决。合理利用网络公关,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潜在价值。

社交网站对传播的影响篇10

内容提要:

自上世纪末迄今,互联网上出现了一批中文学术思想网站,它们数量不多,却影响深刻,已经成为了各种观点、不同思想竞相占领的意识形态阵地。这些网站有鲜明的思想倾向,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也有自由主义的。整体来看,当前思想倾向好并且影响力大的学术站点并不多;但一些回避、拒绝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站点却有着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术思想网站这块思想教育阵地,大力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术思想网站建设,培养健康的学术思想传播环境。

中文学术思想网站与思想教育

当前,互联网上存在着一批中文学术思想网站,它们不仅推动了学术思想在互联网上的传播,也广泛深入地参与各类热点话题的讨论。例如:近年来的网络热点如“911评论”、“岳飞是不是民族英雄”、“对日关系新思维”、“新自由主义批判”、“新帝国主义论”、“伊拉克战争”、“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之争”“一塌糊涂关站”、“卢雪松停课”、“李大同信”等事件的讨论都是从学术思想网站引发的。学术思想网站对这些事件的讨论形成了重要的网络舆论,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影响,成为海内外引人瞩目的重要思想阵地和当前网络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加强对学术思想网站的研究,对于构建马克思主义的中文网上学术思想阵地和思想教育阵地意义极为重大。

一、学术网站的产生与发展

互联网由于在传播速度、范围,查询手段及交互性方面具有传统学术思想传播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已逐步成为学术研究的主要辅助手段和了解研究成果、发表观点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满足这一需求,学术思想网站应运而生。

学术网站的产生与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功能、网络设施的普及、网民数量是密切相关的。到1999年底,上网人数达到890万,上网计算机达到350万台,www网站数量达到一万五左右。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多,基础设施的发展,互联网强大传播功能的日益凸显,很多年轻学者和学生尝试通过互联网传播学术信息、交流思想。一些科研机构、商业组织、个人开始创办学术网站。此时期比较有名和影响力较大的网站有思想的境界、士柏咨询网、中国学术城、燕园评论、中国哲学网等。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很多商业网站提供免费主页服务,不少学者和民间“思想家”建立了个人站点或开通了个人主页,民间学术站点为学者和网友建立了个人文库,学术网站使学术交流开始走向大众。

进入21世纪后,尽管不少著名的学术思想网站如黑板报、思想的境界、思想格式化、神州思想文化网等由于资金、管理等问题关停,但是也出现了很多新的学术网站,如环球视野、中国学术论坛等。特别是虚拟主机服务大大降低了网站开办和维护的经济成本,不少机构和个人能够较容易地开办网站,中文学术网站的数量并未减少。《第十六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排在休闲娱乐(包括网络游戏、在线点播等37.9%)、获取信息(37.8%)、学习与知识浏览(10.3%)、社区论坛与交友(5.9%)、对外通讯联络(2.0%)之后,有1.3%的用户选择学术研究为上网主要目的,位于网民上网目的的第六位,也就是说,至少有超过一百万的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是学术研究,进行学术研究业已成为用户上网的主要目的之一。。

二、学术网站的类型

(一)按主办者来分

1.正规研究机构

近年来,国家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下属的研究机构逐渐认识到互联网对于学术传播的重要作用,加强了网站建设。整体来说,这类网站能够较好地遵守国家法规,管理严格,一般也保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舆论导向,对传播学术思想尤其是规范性学术成果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这类网站的功能主要定位于展示主办单位的窗口或作为实现本部门主要职能的辅助手段,资料搜集整理的数量不够丰富,信息的时效性、与网民的互动性较差,社会影响力不强。

2.民间研究机构、商业组织和个人

一些民间研究机构,如士柏咨询网、天则经济研究所、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九鼎研究所,以及一些商业组织和个人也开办了学术思想网站。这些学术思想网站,在形式上更为适应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更能吸引网民的关注。许多有社会影响的学术著作及思想、言论往往是通过这些民间学术网站首先或作为争论问题而成为一时的舆论热点。

士柏咨询网2003年9月17日截屏图

如士柏咨询网,pen123.net.cn,原名思想格式化,创办于1999年,因资金与管理问题于2003年10月关站。该站是民间颇有影响力的学术思想站点之一,曾被誉为“中国民间最大的学术思想网站”和具有“民族主义”倾向的站点。士柏咨询网是一个综合性学术思想网站,主旨是“关心世界,真诚言说,平等参与,互动共建”,为国内知名学者建立了近500个学人文库,还建有400个网友文库,每日添加新文章20篇左右,日均浏览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注册的学人和网友近10万人。该站所创办的士柏评论杂志、本周学人、当代思潮大展、新书推荐、海外编译、独家、在线阅读、经典论战、网友擂台、热门话题等栏目在互联网有较大的影响。在2003年,该站曾相继推出了“新自由主义批判”、“私有财产是否神圣不可侵犯”、“能否让私营企业主原罪”、“乡村建设研究”等专题讨论,在互联网影响广泛。

其他较为知名的网站还有:思想的境界、中评网、世纪中国、神州思想文化网、孤独书斋、燕南网、学术连线、学术批评网、宪政论衡、剑虹评论、思想评论、环球视野等。一般来说,这类网站面临一定的资金压力,规模不大,受投资人影响一般具有鲜明的学术倾向,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二)以学术思想网站的形式和内容来分:

1.综合类学术思想网站

又称门户学术网站,如燕南网的宗旨就是要成为“思想门户学海领航”的综合类学术网站。综合类学术网站所的学术信息一般涵盖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设有多个学术栏目和专题。较为典型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燕南网、世纪中国、学术连线、中国学术论坛等网站。影响力较大的综合类学术网站数量并不多。

2.专业类学术网站

此类网站专业性极强,一般为一个学科或专业,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站、当代哲学网、国学网、原道网、中国农村研究网、政治学研究网、国关在线、史学评论、简帛研究网、中国公法网等等。当前学术网站中专业类学术网站数量较多,有一些网站在本学科或专业已经形成较大的影响。

3.电子刊物类网站

这类网站如传统的期刊,有固定的栏目,定期文章。典型的网站如环球视野、中国与世界、思与文网刊等。

环球视野,globalview.cn,自2003年7月1日开通迄今,成为互联网上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学术思想阵地。该站形式上为电子周刊,每周定期选编、撰写的文章,设时事评论、国际?望、社会圈点、学术点滴、背景播放、人物动态、杂谈随想七个栏目,内容涵盖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方面。为“捍卫我们国家的主权、民族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该站旗帜鲜明的提出与境内外反华反共势力进行“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破坏与反破坏、分化与反分化等方面的斗争”。该站所的文章主题主要有:反对美国霸权主义,批判日益抬头的日本军国主义,揭批“台独”分子的分裂行径,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评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揭露西方社会的阴暗面,剖析新自由主义的危害等等。

4.学术思想论坛和理论频道

还有一些为广大网民公认的学术思想论坛。如人民网强国论坛深水区、原一塌糊涂的一些学术思想版面,天涯虚拟社区的关天茶社等,凯迪网络的猫眼看人,西祠胡同的锐思评论社区等素以讨论深入闻名,如天涯虚拟社区的关天茶社的宗旨就是要打造“中国最好的学术思想论坛”。

此外,人民网去年底开通了理论频道,光明网今年开通了论文中心,这意味着党和政府领导的网络媒体也开始重视互联网上学术思想传播的影响。

三.学术网站的思想倾向

在诸多学术网站中,有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网站;有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思想站点;有旨在推动本学科或本专业学术交流与发展的专业性学术网站。

总的来看,学术思想网站大多以中性为主旨而实质有鲜明的学术思想倾向,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学术站点不占多数。现存学术思想网站远远不能满足在互联网上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有效引导舆论和学术思想倾向的需要。

(一)思想倾向好的网站不多

从网站的总体倾向性看,现有学术思想网站中只有少数坚持正确、积极的倾向:或能够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网站、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站等;或能够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如环球视野网站等;或能够在兼容并蓄中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主旋律,如士柏咨询网等。

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cpeer.org

由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中国海派经学论坛合办的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于2004年4月21日开通。该站坚持马克思主义,开设了政治经济学前沿、《资本论》教与研、比较经济理论、学者文库、中国发展评论等栏目,了不少马克思主义立场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学术文章。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网站marxismeco.com

由河南大学经济学院主办的中国第一家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命名的经济学网站于2004年开通。该站以“联合全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工作者,高举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旗帜,弘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旋律,评介国外经济学,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意识形态,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中国经济学”为宗旨,设立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讲座、《资本论》教学与研究、马克思经济学aBC、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园地、中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论坛等频道,了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文章、评论,成为了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传播的前沿阵地。??

(二)许多学术思想网站推崇“学术自由、兼容并蓄”,实际多回避、排斥马克思主义

应该看到,有相当数量的学术思想网站却回避、拒绝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打着学术自由的旗号,积极地引介和推崇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和意识形态,如宪政论衡、思想评论、公法评论、学而思等网站。

在某些学术网站的BBS和以学术思想讨论著称的BBS上,有一批网友在大量的自由化言论。这些言论以学术文章、时政评论、社会评论以及跟贴评论他人文章的方式,论题广泛,但往往是利用、夸大一些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报道,否定或抨击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制度。

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网站以推动学术自由的名义一些谩骂中国共产党、抨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

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截屏图

如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的余世存的《次法西斯时代的国家、社会和个人》、任不寐的《90年代的中国法西斯主义思潮》、丘岳首的《后极权中国社会与李慎之现象》和《后极权时代的中国政情??在悉尼“胡温新政与中国政情”研讨会的发言》、李慎之的《后极权主义时代的人生哲学》、崔卫平的《后极权主义及其反抗(特稿)》和《李慎之论“后期极权制度”和“后极权制度”》等文认为中国正处于“次法西斯时代”,是“后极权社会”,肆意攻击我国现行制度。

丘岳首的《后极权社会的深层危机──在悉尼“中国如何才能真正稳定”研讨会上的发言》、刘晓波的《后极权时代的精神景观》和《邓小平改革所带来的社会变化》等文夸大中国现存问题与矛盾,预言“中共的一党独裁体制”的崩溃。

张博树的《改变中共执政理念比“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更重要——写在中共16届4中全会公报发表之际》、王怡《“伪神学政体”与半人半兽的中国宪法》、刘军宁的《总统制与中国的宪政选择》等文否定我党的领导、否定人民民主专政,主张“改变执政理念”,实行“真正的现代多元民主政治”和西方“宪政”。

(三)境外敌对势力注意利用互联网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策略

动态网截屏图

近年来,敌对势力非常注意利用互联网这一新型媒体对我实施西化、分化。美国之音、自由亚洲电台等传统的著名反华媒体建立了网站,海外反华势力也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支持下设立大纪元、博讯、看中国、人民报、北京之春、新世纪、多维网、万维网等网站,策动、纠集“民运分子”、“法轮功邪教势力”、“台独”、“藏独”等各种反华分子进行反华活动。这些网站一方面采用制造各种谣言的方式,另一方面是注重从学术思想角度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主要手段有:

(1)为一些民运分子所谓的“自由”学者和“公共知识分子”建立个人主页,如包遵信、刘宾雁、刘晓波、丘岳首、任不寐、王丹、王怡、余杰等等,散布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反共反华言论;

(2)与国内的自由化分子相互勾结,炒作共同的“话题”,在国内一些学术网站和BBS,转贴、违背、攻击四项基本原则的言论;

(3)吹捧一些符合资产阶级立场、价值观的国内学者,如李慎之、丁子霖、杨小凯、刘军宁、任不寐、余杰、刘晓波、焦国标等等。

中国事务网截屏图

这些境外反华反共网站与国内一些学术思想网站互相呼应,给国内社会各界以很大的影响,不利于强化我党的执政基础。

四.学术思想网站与思想教育的影响与作用

学术思想网站对思想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在形式上。与传统的学术思想传播方式相比,学术思想网站的观点表达更为自由、形式更为灵活、交互性更强,这些特点吸引了广大的青少年。到学术思想网站去浏览文章、查找资料、参与交流甚至激烈论战已经成为一些网民的“必修课”,一些网民也认为这种思想教育方式是正规思想教育方式无法比拟的。因此,在形式上,学术思想网站已经成为新的重要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教育阵地。

二是在内容上。学术思想传播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和价值导向性,对我国社会,尤其是青少年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影响往往是隐性的,是能够潜移默化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学术思想网站传播内容的影响。

(一)学术思想网站对学术思想传播的积极作用

学术思想网站的出现之所以受到诸多网民的欢迎,应该看到学术思想网站的积极意义。这些网站多为非盈利性网站,网民可以随意浏览文章和学术资料。尽管一些网站采用侵权的方式未经作者授权扫描书籍或文章擅自上网,但因为网站的非盈利性,多数学者也并未因此而采取法律手段维权。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功能确实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传播。即使是一些西方学术思想在互联网上的传播,有的也属于正常的学术思想交流和引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比如说,士柏咨询网上有一个栏目叫做海外摘译,是专门介绍西方学者的学术文章的,这个栏目和《国外理论动态》杂志合作,推荐一些西方进步学者的学术思想,批判、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有利于人们正确认识对待美国霸权主义的本质,有利于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西方社会。

(二)学术思想网站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应该看到,由于我国政府和正规学术机构在学术思想网站建设和管理上的滞后,学术思想网站中思想倾向好的站点不多。一些网站如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思想评论、宪政论衡、公法评论等则主要传播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主张在中国推行所谓的西方宪政和西方民主制度。

如公法评论网站,的王怡的“从民权到民主:自由主义的渐进思路??批评冼岩”一文就称“如许志永、滕彪、贺卫方、萧瀚、杨支柱,秋风,周伟、杜导斌、李健、刘晓波、余杰、任不寐等,以及更多的吹鼓手如在下(指王怡),几乎都是持自由主义立场的公共知识分子。”公法评论网站基本上也成为这些“宣扬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理论,主张实行所谓的西方宪政”的“公共知识分子”言论的重要平台。

如思想评论sinoliberal.net/,原名自由主义评论,又名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中道自由主义网站,是网上著名的的自由主义思想库,主持人秋风,始建于1999年7月。主要引介西方自由主义学者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代表人物哈耶克的思想观点。该站设有阿克顿、休谟、亚当斯密、哈耶克、米塞斯、熊彼特、弗里德曼等西方自由主义学术大师的文集,以及包括宪政宪政理、论宪政传统、自由主义入门、自由理念、政治权利、人权法治、民主平等、国外自由主义文献、现代中国自由主义、当代中国自由主义、自由思想家、极权主义等内容的自由主义专题。这些专题文章被转贴到论坛,在互联网上影响甚广。

(三)学术思想网站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影响

由于学术思想网站=其文章编审标准较低,一些无法在正规刊物或通过正规渠道发表、表达的文章或言论往往通过学术思想网站或论坛、传播,一些文章、观点对一些缺乏辨别力的青少年的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极大。

如今年于某著名学术网站的某将军的《信念与道德》一文点击超过2万次,文中诬蔑毛泽东同志,“我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导师是研究毛泽东的,他认为毛泽东一生中一共干了三十一件事:……。我仔细研究了这三十一件事,发现其中二十件事与摧残人的精神和道德有关。”作者盲目地崇拜美国式的西方“民主”,并否定中国历史,“西方的历史是一部改恶从善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则是一部改善从恶的历史。”该文在互联网被广泛转贴,由于文章作者属名与我空军某将军同名,并且内容还涉及一些敏感事件的“内幕”,在互联网影响较大。另如,张五常的“最蠢还是马克思”等文在互联网传播广泛,误导了一些青年。

五.加强学术思想网站建设的对策建议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人民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社会管理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愿望、要求越来越高,学术思想交流的需要也日益增强。学术思想网站这一新的交流途径能够很好地满足这一需求。在重视学术网站这一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教育阵地的同时,我们应当利用好、建设好网络上的学术思想阵地,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完善法规建设,加强管理工作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很快,管理工作难以迅速适应。在域名申请、网站申办、网站运行管理、网站内容监督方面都存在法规建设滞后、已有法规不能得到严格遵守,管理部门职责不明确等等问题,实质是管理观念、方法与实际相脱节。

由于现有的法规不够健全,有些管理制度未及时制订,目前建立一个学术网站非常简单,成本也较低;在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时,管理部门也很少予以关注。而一旦形成了一定的社会知名度,网站又容易“尾大不掉”,难于处理。近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学术思想网站或BBS,如思想的境界、一塌糊涂网站等,因经营许可或内容或自身管理等问题关停,引起了一定的社会不满情绪,被所谓的“公共知识分子”们和海外媒体炒作,成为攻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话柄。这从一个方面反映出互联网管理的滞后和被动局面。我们必须尽快完善互联网管理的法规建设,加强管理工作。

(二)加强学术思想网站的建设

1.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站点。许多对马克思主义态度冷漠甚至排斥的网民,从未真正阅读过马克思主义的有关文献,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是朴素而有生命力的理论,应当结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站点,提供使用便利的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献库以及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文献资料库,开办专题论坛、定期讲座,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讨论现实问题,利用BBS等较为灵活的方式,为广大网友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关注网友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情况,根据网友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难点进行引导和解释。

2.大力扩充马克思主义学术思想网站。相对于自由主义等西方学术思潮而言,当前我国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力量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网站少,二是声势弱,三是影响小。因此,我们要尽快改变数量少、声势弱、影响小的局面,改进国家相关研究、教育机构的学术思想网站建设,鼓励学术机构与人民网等影响较大的新闻媒体网站合作,改变一些网站管理过于松散而另一些网站交互性差的弱点,使学术资源和传播优势相结合。同时还要扶持、资助一些思想倾向好的民间站点或个人站点,扩大其影响。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网上学术思想阵地。

3.建立互联网上中国人真正的学术思想家园。建议有关部门组织、策划,建立大型综合学术思想网站或学术思想社区,设立相对自由、宽松的学术思想讨论论坛,借鉴一些民间学术思想网站的成功经验,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网民并保证论坛的正确导向,建立互联网上中国人真正的学术思想家园。

(三)加强对学术思想网站的研究、监督、管理

1.开展对学术思想网站的研究,如学术思想网站的传播特点,反映、影响社会舆论和思潮的机制等。

2.建立对学术思想网站的监督机制,如学术思想网站的数量、思想倾向,定期汇编学术网站动态,对重大情况则应及时上报。

3.运用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加强对现有学术思想网站的管理。及时清理、整顿传播反动学术思想言论的网站;严格网站开办手续,适当提高网站开办门槛;针对学术思想网站的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如要求影响较大的学术思想论坛实行主贴、跟贴审理制度。

4.设立专门的举报中心,发动广大网友监督学术思想网站的内容。

参考站点

一.综合类学术思想网站

1.中国社会科学院cass.net.cn

2.中国学术城xueshu.newyouth.beida-online.com

3.人民网理论频道theory.people.com.cn/GB/index.html

4.光明观察guancha.gmw.cn/default.aspx

5.世纪中国cc.org.cn

6.士柏咨询网(思想格式化)pen123.net.cn(停于2003年10月)

7.中评网china-review.com

8.学说连线xslx.com

9.燕南网yannan.cn

10.燕园评论yypl.net

11.剑虹评论comment-cn.net

10.思想的境界sixiang.com(停于2001年)

11.问题与主义yangzhizhu.com

二.专业类学术思想网站和电子刊物类站点

1.环球视野globalview.cn

2.思与文网刊chinese-thought.org

3.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cpeer.org

4.马克思主义经济学cwebdiy.com/com/mkszyjjx

5.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cenet.org.cn

6.当代哲学网contemphil.net

7.国学网guoxue.com

8.原道yuandao.com

9.思问siwen.org

10.中国农村研究网ccrs.org.cn

11.政治学研究网pssw.net

12.政治文化研究网tszz.com

13.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com.cn

14.国关在线irchina.org

15.中文研究网zwyjw.net

16.国史探微xiangyata.net/history/index.php

17.史学研究sw08133.chinaw3.com

18.史学评论historicalreview.jianwangzhan.com

19.中华文史网historychina.net/qinghistory/Default.aspx

20.简帛研究网bamboosilk.org

21.法律思想网law-thinker.com

22.思想的碎片??岳麓法学沙龙lawsalon.net

23.中国公法网chinapublaw.com

24.中国私法网privatelaw.com.cn/new2004/index/index1.asp

25.法律史学术网legal-history.net

26.法学空间lawsky.org

27.学术批评acriticism.com

28.学术交流网annian.net

29.制度分析与公共政策(毛寿龙)wiapp.org

30.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网站(改造与建设)bjsjs.net

31.公法评论gongfa.com

32.宪政论衡xzlh.com

33.宪政文本libertas2004.net

34.思想评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与中道自由主义)sinoliberal.net

35.天则经济研究网站unirule.org.cn

36.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jiuding.org

37.中国宪政网calaw.cn

38.中国选举与治理chinaelections.org

三.文化思想类站点

1.故乡网guxiang.com

2.文化研究culstudies.com

3.神州思想文化网6000year.com

4.中国传统文化网enweiculture.com

5.中国儒学网confuchina.com

6.孔子文化网confucius2000.com

7.老子文化网laozi.net

8.博客中国blogchina.com

9.中国思维网chinathink.net

10.中国视点cnview.51.net

11.乌有之乡wyzxwyzx.com

12.时事中国sszg.com

13.昆仑之声klzhsh.com

14.中国918爱国网china918.net

15.孤独书斋cngdsz.net

16.蓝色战略54479.com

17.兴华网1911.cn

四.一些以学术思想讨论著称的BBS

1.人民网强国论坛深水区

2.新浪网舰船知识模拟论坛

3.西陆社区祖国论坛

4.天涯虚拟社区关天茶社

5.凯迪网络猫眼看人论坛

6.世纪沙龙

7.西祠胡同锐思评论

8.一塌糊涂(04年关站)

五.海外一些反共反华中文网站

1.动态网

2.大纪元

3.博讯

4.人民报

5.看中国

6.多维网

7.万维网

8.新世纪

9.中国事务

10.北京之春

11.美国之音